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古典文化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讀——更深層次理念的挖掘,通過這三個步驟實現古典圖形與立體構成形式的結合。
(1)想象力。
通過對古典文化圖形的創意想象,從不同的構成形式的表現體系結合平面圖形的文化含義,進行有意識引導的創意想象,將古典文化圖形中的某種抽象意蘊和美感轉為形象具體的造型顯示,同時表達出一定含義和理念。在立體構成課程中關于創意的構圖,強調其傳達方式最關注的是立面的結構形式,這種三維空間的藝術歸根結底始終是純粹的立體點、線、面的方式。創造的靈感來源于想象力。繪畫、音樂、藝術都是最能觸動人們想象力的創作活動,在立體構成課程中需要通過對傳統圖形想象力的發揮引發對立體構成種結構的藝術效果的創造。
(2)古典文化解讀。
運用想象力塑造構成形式離不開對社會、人文的理解和解讀,將古典元素與造型結合同樣也離不開古典文化的解釋貫通。民族圖形作為古典傳統文化的載體表現,一種是通過同音的通感連接,形成圖形與代表寓意的連接橋梁。如“陽”與“羊”的三陽開泰“,魚”與“余”的年年有魚“,盒”與“和、合”的和合二仙等,顯而易見對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圖形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種載體是對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對意境的表現和展現,文化是對歷史、社會情感的抒發,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發散,一般在表達方式上多以間接、婉轉表達,因此在立體構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隱喻的藝術表現形式決定了整個造型結構、基調,更強調主觀的感悟和發現,透露出了設計者的情感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國傳統圖形——“年年有魚”,是年年有余的諧音,表達人們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學生的立體構成作業“年年有魚”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魚的圖形寓意,取其“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魚趣”的寓意表達延伸出該立構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整個設計充滿童趣和生活的愜意之情,賦予了古典圖形傳統吉祥之外的時代氣息。以古典圖形的意與立體構成社會、時代性構成方式的結合,是現代立體構成課程中值得探討的方法。
(3)更深層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體構成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古典圖形的運用,讓學生了解構成形態的外在形式是內在含義借以表達的表象,真實需要展示的是創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在含義。而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圖形,題材廣泛、風格多變、層次分明、結構感強、寓意豐富,寄予了眾多美好的象征意義來。意義高于圖形本身,這正也是歷代沿傳下來的古典圖形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意義。將古典圖形與立體構成教學實踐相結合,需要指導學生首先去提煉和重構古典圖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尋和挖掘隱匿在圖形身后的寓意。對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歷史、不限種族、不限古典、不限國籍的,古典圖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蘊意使的立體構成的設計更具文化和創新價值。學生作業“畫屏——江南”立體紙構成的四個立面與畫屏的四面結構融合,一面一幅場景描繪,面與面相互聯合形成立體形式的連續變化,描繪出一幅江南五谷豐登、魚米之鄉的富饒想象場景。
2藝術的升華
立體構成的作業一般作為作品,而不是藝術品,而要具有藝術品的價值需要將感情元素融入與作品中,表達一定某種思想情華才能稱其為藝術創作。從自然之形到意識之象,進而成為藝術,正是設計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理解、對歷史的敬仰實現的藝術升華與飛躍。這種審美儀式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認識,藝術創作需要表現時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領域。立體構成與古典圖形的結合作為實踐教學內容,透過表形構成的方式,營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種傳統東方氣息的傳承藝術,反映出中華古典最淳樸的吉祥含義和文化融會。
3結語
筆者在教學中十分注重詩詞教學的反思,力爭把古典詩詞教得更好,讓學生學得更加順心順手。下面,筆者簡單概述古典詩詞教學的不足之處:
1.對古典詩詞文本解析不夠。很多教師在教學古典詩詞時,往往不求甚解。這種做法是極其不明智的,不僅不能教會學生學好古詩詞,也將自己的課堂限于乏味之中。對詩詞文本解析不透徹,學生不能正確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義,學好詩詞簡直是難于登天。教師不注重對文本的解析,學生會仿效教師的做法,這就增加了日后古典詩詞教學的難度。
2.學生不能對名篇名作進行背誦。學習古典詩詞,不能單憑課堂教學就夠了,還要對學生進行背誦監督。很多學生不能背誦古典詩詞,特別是一些較為重要的篇目,就很難形成良好的語感,缺乏學習的系統性。名篇里有一些經典的句子、陳述方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銘刻在心。
3.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基礎不牢固。有的學生原本學習古典詩詞就存在壓力,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對這點基本情況不了解,沒能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趕鴨子上架,這就導致學生越來越不能學好古典詩詞,反而產生抗拒的心理。學習古典詩詞特別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
4.學生不能獨立理解古典詩詞。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過于依賴教師,不能獨立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含義。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容易造成其思想僵化,影響思維的發散,更遏制他們的創造性。
針對上述各種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1.教師要認清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對文本進行透析。學生學好古典詩詞的最好的引路人是教師。作為引路人,我們就要對古典詩詞有足夠的了解,并且深諳其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師只有對古典詩詞的重要性有了足夠的了解,才會重視古典詩詞教學,才會富有責任心地去完成教學任務。以解詩、讀詩、背詩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時間用于理解分析內容、讀通讀順,目前古詩詞教學大都停留在這一層次。一些以學習經典詩文為特色的學校,學生可以背誦許多古詩文,但誦讀水平不高,品位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學會“品詩”,沒有學會吟誦,從品味詩句中加深對詩中意境和情感的領悟。
2.要求學生對名篇名作進行背誦,不定時檢查。學會背誦,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古典詩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學生背誦著名的詩詞篇目,可以加深對詩詞的印象,加強理解,學會其中句式的表達和思想感情的述說。教師要不定時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以免有的學生因偷懶不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古典詩詞背誦比賽,在比賽中不斷激發學生對詩詞背誦的興趣。
3.從源頭抓起,鞏固學生的古典詩詞基礎。學生學不好古典詩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基礎不牢固,不能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古典詩詞基礎的鞏固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師能否進行更高程度的教學。學生的基礎不牢固,這也從客觀上制約了教師的教學。因此,我們要從源頭抓起,不斷鞏固學生的古典詩詞基礎。
【關鍵詞】古典詩詞 人文內涵 創新模式 提升素養
古典詩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的不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歷史文化的縮影,不少古詩詞記錄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詩詞以文言文為寫作方法,對于習慣運用白話文的當代學生來說,想學好古典詩詞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詩詞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導致無法得到教師與學生的全面重視。教師如何挖掘古典詩詞的人文特色,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內涵,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人文內涵是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詩詞之所以能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教師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挖掘人文內涵以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有效參與閱讀。
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是屬于望月懷人之作。雖是懷人,詞牌的最后卻抒發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師在分析該詞時應避免平白描述,盡量選擇優美的語言,以增強古典詩詞的質感。同時突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人文精神。可以說,沒有深入品讀古詩詞,就無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沒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無法體會古人細膩而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將艱澀、難懂的古典詩詞簡單、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同時也要將作者的內心情感展現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進而感受到古典詩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古詩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流傳久遠,原因在于古詩詞融入了當時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樣的情感,并運用語言文字將它記錄下來,當后人在品讀詩詞時,似乎還散發著余溫,情感是那么的熾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內涵是引領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重要法寶,也是閃耀古詩詞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創新教學模式,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習慣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他們會將自己的理解借助課堂全盤“傳授”給學生,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期待,沒有考慮教材蘊含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同時,有些教師會讓學生背誦,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師要求學生背誦時,并不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而是要求學生強行記憶,此方法顯然沒有充分挖掘出古詞的價值,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在于它的價值,蘊含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使古詩詞煥發魅力。
如《破陣子》,該詞的主要創作背景是南宋時期,當時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張抗金,一再退讓。當時,作者已經辭官在家,雖然閑居卻仍沒有忘記祖國,他的好朋友陳亮也有同樣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詞以表明自己的心跡。當學生了解到作者在寫此詞時的情感狀態后,他們在品讀時就不再是枯澀的,而是帶著愛國情懷的熱血,詞背后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報效祖國的情懷。學生的誦讀激情被點燃后,教師再讓學生去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再巧妙滲透詞句理解,以達到逐漸提升學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同時,教師就詩詞風格、意境、手法等知識,進行詩詞剖析,使學生感受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用意,感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懷。可以說,新穎的教學模式為學習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學生,使學生對詩詞更加感興趣。
三、提升教師素養,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自身的素養特別重要,因為古詩詞不同于白話文,它所蘊含的內容比較深,加上語言運用方面比較抽象,想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樂趣,教師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學生,為學生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而這個魅力離不開流暢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豐富的知識底蘊,課堂的巧妙延伸會將學生帶入不一樣的古典詩詞世界,使古典詩詞中的人文氣息在教師的引領下而縈繞于課堂之中。
如《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師必須對全文有一個前瞻性理解才能課堂上向學生滲透作者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個隱性價值,而這個挖掘必須以文本的解讀為載體,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人文價值,詩人為何而煩惱,而這個煩惱離不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詩人的情感如何通過字詞表達的。只要豐富的知識修養才能在授課時旁征博引、娓娓道來。
總之,古典詩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典詩詞,并對古典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需要教師把握古典詩詞蘊含的人文價值,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可愛”的一面,進而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 趙一澤. 讓古典詩詞在課堂中綻放美麗[J]. 課程教育研究,2015(06).
文化歸化異化文化負載詞一、引言
上世紀80年代,西方文論研究中發軔的文化轉向也開啟了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西方的翻譯理論家們開始關注文化、政治、權力關系、主流詩學等因素對翻譯的影響,文化成了翻譯研究的重心,從而使翻譯研究擺脫了靜態的語言學分析和長期以來的“直譯”與“意譯”,“忠實”與“通順”等無休無止的爭論。文化研究學派在90年代后主導了翻譯研究的潮流。其中,韋努蒂在討論譯者隱身的現狀后,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開始要解決“翻譯對原作中原語語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譯作對原作文本差異的保留多少的問題”(Steiner 2001:148)。雖然韋努蒂倡導的“異化”主要用于從弱勢文化向英美強勢文化譯入時英語的翻譯者應采用的翻譯策略。但這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分析和認識中國古典文學典籍翻譯實踐中“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的運用及其實際效果。本文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兩種最常見的譯本(楊憲益譯本和霍克斯譯本)中“歸化”與“異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進行個案對比,從而對此類翻譯中的翻譯方法和策略的使用進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豐富的文化蘊涵及其翻譯障礙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燦爛的文化積淀從而充滿恒久的魅力,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介紹到世界各國。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時文化也有歷時文化。所謂共時文化就是這些文學名著成書時的中國文化,所謂歷時文化就是書中涉及與賴以為背景的在成書之前到成書之時的中國歷史文化。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職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醫藥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字文化、文學藝術文化、各種宗教文化等。
翻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和文化。就語言材料而言,《紅樓夢》用的并不是古代漢語材料,嚴格的說,是用淺近的古代漢語寫成的,夾雜著古代漢語成分。盡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和現代漢語的語言文字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從而成為翻譯的一大障礙。另外,作者的寫作藝術手法也是翻譯的一大障礙。《紅樓夢》的寫作藝術手法出神入化,有時候成為翻譯中不可逾越的障礙。首先,該書采用對稱結構,一干多枝的情節布局,前文伏筆、后文交代的連接方式,人物姓名、語言、詩詞歌賦都與情節相關聯等手法,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演繹歷史事實。從而創下了我國古典小說藝術手法紛繁復雜之最。其次,曹雪芹筆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稱、言談舉止、詩詞歌賦、社會交往甚至活動空間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劇結局的命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蘊涵無疑成為翻譯的最大障礙。《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集大成者和中國古典文學最高成就的扛之作。《紅樓夢》同樣涉及了成書時中國清代的歷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歷史文化。清代是我國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由少數民族滿族入主中原。滿族文化雖然逐漸與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沒有完全消融。另外,《紅樓夢》還有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雖從印度引入但已經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還有對《紅樓夢》成書期的清代康、雍、乾時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雖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但由于當時西方已經歷了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洗禮,中國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清王朝已開始走向衰落。《紅樓夢》全書和書中的許多描寫都要結合這些情況來理解。因此,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時,譯者必須面對以上所述的諸多翻譯障礙。而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采用也將產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中翻譯策略分析:歸化與異化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在當今文化派翻譯理論視角下,呈現出新的面貌。無疑,韋努蒂的歸化與異化論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有獨特的借鑒意義。
根據韋努蒂的翻譯理論,《翻譯學詞典》將歸化定義為: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譯入語讀者對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韋努蒂把歸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導翻譯傳統。韋努蒂認為歸化是一種對原文文本的種族中心主義刪減以符合歐美譯入語文化價值觀,所以極力反對歸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達可以說是歸化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貼近的自然的對等”理論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他認為譯文讀者從譯文中獲得的感受應盡可能接近原文讀者從原文中獲得的感受。因此,譯者有責任幫譯文讀者將一些有可能難與理解的信息“改頭換面”,從而使譯文的閱讀與理解輕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韋努蒂極力倡導異化的翻譯策略。毫無疑問,文化派眼中的異化決不是簡單的直譯。因為異化的概念以遠遠超出了語言的層面,上升到了文化、詩學、以及政治的層次。韋努蒂對異化的定義是: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Venuti,2001:240)根據韋努蒂的理論,《翻譯學詞典》把異化定義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的翻譯(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韋努蒂認為采用異化策略將呈現“在當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種戰略性的文化互相認可”。因為異化翻譯將挑戰歐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傾向與排擠翻譯文本中的“他者”。把異化翻譯看作是一種使目標語種族多樣性的手段,韋努蒂認為它具有“保留原語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送到國外”的作用。這種策略涉及的不僅是擺脫了對目標語語言和文本限制的絕對遵從,而且可以選擇不流暢的、不透明的風格,以目標語的古文來再現原文的真實。這些方法的使用將會給目標語讀者一種“異域的閱讀體驗”(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無論歸化還是異化,以韋努蒂為代表的文化派已經將翻譯中不同的文化差異處理置于相當重要的地位。把對文化差異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對文化侵略的抵制。盡管韋努蒂的歸化與異化的討論是針對弱勢文化向歐美強勢文化翻譯過程。但這種基于文化因素的劃分和界定無疑會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翻譯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因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翻譯負載著向不同文化傳播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們采用不同的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也將深深影響這種文化交際的最終結果。
四、結語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藝術魅力絕非僅僅限于語言本身。其豐富的文化、藝術、哲學、社會學內涵更是彌足珍貴的。另外現代西方譯論尤其是近年來的功能目的論、交際功能論、文化學派給我們的翻譯策略的選擇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鑒于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的特殊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充分考慮:(1)翻譯的目的;(2)譯文的目標讀者群:是普通的國外讀者還是西方的精英讀者;(3)交際功能。運用異化策略翻譯無疑會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要考慮到此種策略可能給普通目的語讀者帶來的閱讀障礙。但保留文化的特性應是此類翻譯的主要目的,因此異化的使用應多于歸化。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漢譯英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A\].中國翻譯,2002,(9).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典詩詞 教學
古典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遺產,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煙海。傳統教育一直非常重視詩詞知識的傳授,這也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發展。古典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進入新時代,“國學熱”等現象給小學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筆者在此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簡單談談對當下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對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原則的思考
古典詩詞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足以體現出了古典詩詞教學在我國義務教育基礎階段的重要性。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是提高學生傳統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基本途徑,直接影響到初、高中階段語文素養的培養。根據小學階段的教學特點,小學語文的古典詩詞教學應該堅持以下的教學原則。
1、課堂傳授與課余閱讀相結合
現階段,小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堅持課堂傳授與課余閱讀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認真備課,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會古典詩詞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強對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尋找感興趣的古典詩詞進行閱讀欣賞。課堂傳授與課余閱讀相結合,才可以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2、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相結合
小學生因其年齡的特殊性,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選用。小學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課很難做到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小動作不斷、走神的現象在小學課堂中非常普遍。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堅持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通過集中教學,消除小學生對教師和課程的恐懼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集體的合作學習中,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對古典詩詞學習的心得體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3、基礎知識學習與人文素養提升相結合
小學生處在古典詩詞的啟蒙階段,直觀思維比抽象思維發達,再加上古典詩詞有自己的特色,語言、語法與日常語言有很大區別,學習的難度比較大。因此,小學生對古典詩詞接受上存在困難。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授課時要熱愛、關注學生,耐心地講解知識。同時,引入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古典詩詞蘊涵的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對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方法的思考
教學是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學環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意義重大。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誦讀法”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思想感情對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反復地進行大聲朗讀,這是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經過大聲誦讀,直觀地了解到詩詞的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詩詞表達的思想內涵。在誦讀中強化創造性思維,通過小學生豐富的聯想,將藝術的魅力內化;最后,通過有節奏地誦讀可以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韻律美,使孩子們的情操得以陶冶。
2、鑒賞法
“鑒賞法”是指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和欣賞,增強對古典詩詞之美的感悟和體會。在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從而獲取審美上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學駱賓王《詠鵝》這一課,可以鼓勵學生拿起畫筆,描繪出詩中的意境,感悟畫面美。古典詩詞韻律整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古詩新唱”,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下,體會古典詩詞的音樂美。
3、探究法
一、文化意象的定義
帶有文化色彩的意象叫做“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民族群體文化智慧的結晶,其中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個民族的傳說、以及各個民族初民時期的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系。大多數文化意象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同一文化語境下的人們只要提起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的溝通。(謝天振,p99)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內涵構成,如中國的月亮,其物象是月亮,內涵是孤獨、思鄉。
二、文化意象是古典漢詩翻譯的重點和難點
古典漢詩中大量使用文化意象。古典漢詩形式簡短寓意深刻,言有盡而意無窮;文化意象言簡意賅,寥寥幾個文化意象便能傳達詩人厚重的情感及詩歌深遠的意義,所以文化意象是解讀、賞析詩歌的關鍵所在,也因而本文由收集整理成為古典漢詩翻譯的重點。譯者在翻譯文化意象時會碰到文化障礙。漢語和英語分別代表東西方文化,中英兩國人民在思維方式、歷史、宗教、哲學、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巨大的差異導致了古典漢詩文化意象翻譯的困難。奈達說:“其實,文化差異給譯者帶來了最大的翻譯困難并且在讀者中造成了最深的誤解”(1981,p2)。如何正確翻譯文化意象并使之易為讀者接受是古典漢詩翻譯的難點。謝天振教授說:“在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1999,p13)。
三、文化意象翻譯的兩難之境
紐馬克說有文化焦點的地方,就會有因原語和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而導致的翻譯問題(2001,p94)。中英文化差異給古典漢詩文化意象的翻譯帶來很大的困難。困難之一就是怎樣處理在譯文中保留物象還是保留涵義的問題。謝天振說:“傳遞文化意象的問題,從根本上而言,其實也就是一直困擾翻譯界的如何處理翻譯原作的形式和內容的問題”(1999,p191)。理論上,物象和涵義都應傳遞到譯文中,實際上因為文化差異,譯者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保留物象則異域色彩得以保留在譯文中,但需要讀者有較高的接受能力;保留內涵則讀者的接受能力得以充分考慮,但原作的文化特色會淡化甚至扭曲。正如謝天振所說:“失落和歪曲文化意象的例子,在翻譯中,尤其在詩歌翻譯中,簡直不甚枚舉”(p187)。所以在譯文中保留物象抑或是內涵是古典漢詩翻譯中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
目前,對這個問題大體上有麗種傾向:一些學者強調保留物象而另一些學者強調保留內涵。翁顯良認為只要能再現原作的意象,不必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引自中國翻譯編輯部,1987,p285)。他盡力譯出意象的意義,常采用解釋性翻譯法。許淵沖認為有創造性的翻譯家做翻譯猶如原作者在用譯語寫作(1984,p223),他偏愛用意譯法譯意象。徐忠杰偏愛解釋性翻譯法,目的是盡量使譯文易為讀者理解。上述這些翻譯家偏愛傳遞意象的涵義。與其觀點相反,某些翻譯家偏愛傳遞物象(形象)。楊憲益提倡譯者應盡力傳遞原文形象。他認為譯者應盡量忠實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張,也不要夾帶別的東西(轉引自王佐良,1997,p84)。劉重德說:文學翻譯必須在目的語中再現原詩意象,以使譯文的讀者能夠和原文讀者一樣,被啟發、被感動,從而得到美的熏陶(1994,p190)。孫大雨認為如果找不到對等的英語詞,譯者應采用音譯(轉舊孫近仁,1996,p204)。
四、從跨文化的視角來談文化意象的翻譯
本文試從跨文化的視角來談文化意象的翻譯。文化意象具有文化特色,王東風說翻譯的功能是文化交流,不懂外語的讀者愿意讀譯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要通過譯文來了解外國文化(引自郭建中,2000,p208-209)。另外,把原語中的表達方式移植到譯入語中有助于豐富譯入語的表達方式。紐馬克說:“通過了解其他文明世界的文化,我們才能增加對自己文化的理解”(2001,p185)。所以譯者應該充分考慮讀者的對異域文化的渴望,盡力保留把物象(形象)傳遞到譯文中去。
但是由于中英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有時保留物象不能喚
起讀者相似的聯想,反而會使讀者困惑不解。劉宓慶(1999)認為適當的意象移植能拓寬讀者的創新視野,但是過度的移植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到排斥。紐馬克也指出:“文化色彩越濃厚,時空越久遠,地域性越強的文本,在翻譯中越難達到等效,除非讀者富于想象、有敏銳的感受力,精通譯語文化”(1988,p49)。比如“倘生羲皇前/所談竟何如。(where,ifthey lived in ancient dats/should they find maiter for their stories?)“羲皇”指華夏傳說中的第一個帝王,如果直譯為“empemr xi”,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普通英語讀者可能會不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形象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引自郭建中,2000,p254),譯成“befor the days of adam”,讀者好理解一些。“斷腸”表達很傷心。而英語里用“heart—breaking”表達傷心。因此,如果漢譯英時,把“斷腸”譯成“breaking one’s intes-tines”,普通的英語讀者可能會覺得惡心而不是悲傷。所以只能舍棄物象,保留涵義“傷心”,把“斷腸”譯為“heaa-breaking”,這樣讀者好接受些。再如,玉在中國被視為一種珍貴的寶物,它常被用來指美好的事物。“玉顏”就指代“美女”,而英語里“jade”一詞代表低俗的品味。常指粗俗輕薄的女子。如果把“玉顏”譯成“jade face”會給英語讀者帶來誤解,去掉形象,保留其涵義“美女”就好接受了。
以上列舉的文化意象在原詩中不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保留物象會導致涵義喪失,讀者不理解,只能舍象保義。奈達也說:“如果形式和內容的直接對匝能夠實現功能對等,那么顯然在形式上不需要做出任何調整,但是如果情況不是這樣的話,必須做出適當改變以達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對等(1993,p125)。當然,強調保留內涵的做法也有得有失,它考慮到了讀者的接受能力,但這樣做有時會削弱原作的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跨文化交流,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why does the rabbit grind elixir ceaselessly? who keeps the lonelychug e comply?n0tes:the rabit,chug e:mythological denizens ofthemoorl chinese children),眾所周知,嫦娥是月神,她代表思鄉和孤獨。而英語神話里的“moon”指artemis,她和光明歡樂聯系在一起。如果把嫦娥譯成aaemis,英語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英語中的月神不孤獨,此外,“嫦娥奔月”的神話隱喻在譯文中也就消失了。
傅雷說即使最好的譯文,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過則勿求其太過,不及則求其勿過于不及(轉引自黃邦杰,1989,p37)。譯者首先要滿足讀者了解異域文化的愿望,盡力把通過直譯或直譯加注、增補的方式把形象(物象)傳遞到譯文中去,促進跨文化交流。同時也要考慮普通讀者的接受能力,當保留形象會導致意象涵義扭曲或失落,譯文不能為譯文讀者接受時舍象保意。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傳統教學模式 改革研究 課群建設 技巧訓練 教學改革
中國古典舞是舞蹈藝術的組成部分,具備良好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古典舞用舞蹈的形式對藝術進行表現,感染力強,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優勢使其得以傳承和發展。在中國古典舞發展歷程中,教學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它是古典舞延續的基礎,也是其能夠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舞蹈不僅能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化的反映,還能通過舞蹈傳達思想和情感。我國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文化。民間舞為中國古典舞提供了借鑒,并賦予了古典舞以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要想延續古典舞的繼承和發展,就必須重視教學工作。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古典舞教學注入新的能量。
一、中國古典舞傳統教學模式
在中國古典舞教學實際中,傳統教學模式所經歷的發展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每一階段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具備不同的特點。
(一)“大綠本”教學模式
“大綠本”教學模式是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開端。它在上世紀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借鑒芭蕾舞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是其主要特點。《中國古典舞教學法》一書的出版是“大綠本”教學模式誕生的標志,也推動了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進步。“大綠本”教學模式對于古典舞的訓練相對獨立,突破了傳統戲曲這一訓練模式,為古典舞教學訓練提供了基礎。它也使古典舞教學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為古典舞的傳承打開了新的模式,不但推動了古典舞的發展,對于古典舞教學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但由于種種原因,例如客觀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作用,“大綠本”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對技能和功能的訓練過于注重,且更多著眼于細節方面,缺乏對古典舞風格等方面的研究,這也對該模式的發展產生了阻礙。
(二)身韻與基訓教學模式
身韻與基訓是中國古典舞教學模式發展的象征,也對教學風格、特征進行了確定。在該階段,中國古典舞呈現出十分良好的發展態勢。身韻這一模式也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擴展。在身韻與基訓教學模式下,中國古典舞教學更為系統化,科學性也更強。它對古典舞知識結構進行了優化,也使得身韻這一古典舞靈魂首次得以建立。在古典舞知識和技能體系的架構中,身韻模式發揮著基礎作用,在古典舞教學的發展中至關重要。
(三)課群建設教學模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課群建設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的標準和要求更高,包括古典舞動作、風格等多個方面,并能與創作語言進行融合。課群建設教學模式理論和實踐系統更為完善,并在教學中將古典舞技巧的訓練和風格韻律等進行了融合。它的可行性更高,并逐步發展成為較成熟的教學體系。課群建設教學模式下主體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基礎訓練課的教學,包括古典舞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訓。第二是身韻課,主要是對古典舞風格韻律進行教學,包括袖舞,劍舞等。第三是基礎理論課,包括古典舞發展歷史等,另外還包括舞蹈理論,即概論課程,例如舞蹈史,傳統文化教學,舞蹈教育學等。第四是賞析課,包括古典舞劇目、優秀舞蹈作品等。第五是實踐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對古典舞的編排和創作、實習、舞臺實踐、畢業作品的設計等方面。在上述課程的基礎之上,課群建設教學模式仍處于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其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相關研究也進一步完善,包括學術方面的研究和探討,例如挖掘課程內部潛在內容,對于傳統課程進行補充和優化。課群建設教學模式也是古典舞教學成熟的重要標志。
二、古典舞魍辰萄模式中的不足之處
古典舞教學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現階段,我國古典舞教學模式中還存在不足之處,對古典舞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整體素質水平有待提高
多種因素都會對學生參與古典舞教學的積極性產生影響,例如性格、興趣等。學生整體素質水平偏低,是制約古典舞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古典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高中階段的教學以基礎文化課為主,學生很難對古典舞進行深入理解和學習,部分學生對古典舞完全沒有接觸,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吃力,很難提起興趣。學習自信心受挫,也就無法完全投入學習中并認真練習,這也會對學生積極性造成影響。
(2)學生對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夠充分
大部分學生對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充分,也是阻礙古典舞教學發展的因素之一。在現代舞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觀念受到影響,對古典舞的理解停留在形式上,對于中國古典舞思想,藝術等方面缺乏把握。在古典舞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僅停留在對肢體動作的單純模仿和技巧的學習中,沒有把握古典舞的靈魂。還有的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表演才進行古典舞的學習,自身對于古典舞并不感興趣,在學習中很難調動熱情,也只以模仿古典舞動作和形式為目標。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對古典舞基礎理論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學生心理上對于理論課較為抗拒,將實踐和理論分離開來,對二者聯系缺乏認知,進而對古典舞精髓缺乏深刻的把握。
(二)教學方面
(1)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于中國古典舞的教學來說,舞蹈不是單純對動作的復制,而是需要舞者結合場景對舞蹈的編排等進行創新,才能使古典舞的藝術表現力得以提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的培養,因此,古典舞教學中需要重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古典舞的藝術內涵。
(2)教學方法的創新不足
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是古典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具體來說,表現在教學方法和現代技術的結合不夠緊密。大部分教師對于古典舞教學的方式較為傳統,或者單純拘泥于傳統舞蹈形態之中,使藝術的表達方式更為局限。在當今時代,越來越重視特色,因此,古典舞教學也應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表達。正視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積極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決。對于古典舞教學方法的創新還可以將傳統舞和古典舞進行融合,進行優勢互補,使教學更加多元,有效,充分發揮教學的作用。
(3)教學手段相對落后
現階段,我國古典舞教學手段相對落后,教師也沒有結合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大多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在運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卻忽視結合自身優勢,使得在示范時較為僵硬,加大了學生對技巧的掌握難度,也影響了古典舞教學作用的發揮。古典舞教學屬于專業教學,因此需要確保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同時還需要注重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在教學方法上,還存在對于先進技術的運用不足,教學信息化水平較低,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等問題。例如,在古典舞教學中沒有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不利于對古典舞動作的直觀表現。
教學對于創新的認識不足和熱情的缺乏是造成中國古典舞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的原因之一。要想保證教學體系的完善,不僅需要完善訓練方法,還需要促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這也對教師有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師過于強調課堂效果,對考核成績過于重視,也使得古典舞教學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學校對古典舞教學的重視不足,教學設施的配備不足,也會使教學手段的進步受到影響。
三、中國古典舞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古典舞技巧訓練
在古典舞教學中,技巧訓練是教學內容的重點之一。在古典舞技巧訓練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結合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而不是僅僅追求技巧的難度。對于技巧的訓練需要考慮學生身體素質、具體情況進行。如果脫離學生實際情況盲目進行高難度的技巧訓練,可能會對學生身體造成損害,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的發揮。
(二)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將理論和舞蹈表演融合到一起,⒐諾湮梟裨險瓜殖隼礎>嚀謇此擔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是組織能力。古典舞需要學生對舞蹈進行編排,因此組織籌備能力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也需要在古典舞教學中引起足夠重視。組織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舞蹈編排實踐完成,讓學生將各練習部分進行組合,在實踐中獲得進步,實現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創新能力和想象力。二者有著緊密的練習。通過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對古典舞表演、編排等進行創新,既能實現學生個人能力的挖掘,又能對古典舞進行發展。藝術需要依靠表演者想象力的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對古典舞肢體動作進行模仿和學習,還需給學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間,使舞蹈更能體現學生思想。最后是分析能力。重視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尊重學生個性和特點。在優秀舞蹈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表演的觀摩,實現觀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對舞蹈動作進行模仿的過程中,可以對舞蹈知識和技巧進行理解和掌握,能夠激發學習和參與的熱情,也能在觀察的同時積極思考并進行分析。
(三)將情感教學融入到古典舞教學之中
古典舞和美術、音樂等同屬于藝術范疇,但又有所區別。美術和音樂等能夠通過相應載體得以保存,例如紙張、光盤、磁帶等。但對于古典舞來說,必須依靠表演者進行傳承。基訓教學部分相對較為枯燥,學生積極性不高。古典舞教學服務于藝術,因此需要將情感教學融入到教學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這樣可以使學生對于古典舞內涵進行深刻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古典舞的藝術精髓,才能對其進行傳承。
將情感教學融入到古典舞教學之中,需要教師結合舞臺劇目的差異,對表演環境進行合理的設置,讓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古典舞的藝術美感,還能通過舞蹈表演,將情感體驗向觀眾進行傳達。要想將情感因素和古典舞表演進行融合,就需要教師將情感教學模式和古典舞傳統教學有機融合到一起,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將情感教學引入到古典舞教學之中,需要具備心理學相關知識,這也是情感教學模式的基礎。在進行情感教學時,完善的教學和評估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對教學結構進行優化,發揮情感教學的特點。古典舞教學和美術等其它藝術形式的教學有所不同,它是歷代表演者在進行表演過程中情感的延續和藝術的表達,沒有規律可以尋找,它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舞教學相對來說較為枯燥,學生興趣難以調動,這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熱情進行培養,將情感和古典舞融合到一起,激發學生對舞蹈的熱愛。讓學生能夠對古典舞的藝術魅力進行深刻感悟,這樣不但能使學生真正愛上舞蹈,還能在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將自身情感融入進去,完成對古典舞的傳承和發揚。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注入自身情感,在長久的教學之中,可以使學生情感逐漸得到升華。
(四)通過古典舞教學磨煉學生意志
古典舞教學還能對學生意志進行磨練,這也是意志力培養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市場經濟使得社會競爭加劇,學生畢業面臨的就業壓力很大,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在這樣環境之中,更需要注重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使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在古典舞教學中,舞蹈訓練可以實現學生意志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采取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具備堅韌的品質,促進學生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在社會實踐中有良好的表現。例如在古典舞教學中對學生柔韌度的培養,訓練強度較大,且難度較高。訓練目標往往較難達到,很多訓練安排對骨胳韌度的要求十分高。學生很難通過短時間的練習達到訓練要求,并且即便一次成功也不能保證永遠有效,需要長期練習進行保持。古典舞對學生意志力要求較高,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學習到古典舞精髓。在古典舞技巧訓練方面則更為嚴苛。學生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柔韌度,其次還需要根據舞蹈編排要求進行瞬間停頓,完成而告終高難度動作。因此,對于學生自身條件有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具備較強的意志力,能夠堅持完成艱苦的訓練。
結語
對于古典舞的繼承和發揚需要時間,且這個過程是動態發展的。因此,對于古典舞教學來說,也應積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新古典舞教學的方法,不但要將古典舞內涵和精髓進行發揚,還需要實現教學手段等的優化。本文提出了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古典舞技巧訓練,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情感教學融入到古典舞教學之中,通過古典舞教學磨煉學生意志這四種中國古典舞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旨在優化教學模式,實現對中國古典舞的傳承。我們仍然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對古典舞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張蕊.多學科視野中的中國古典舞教學[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209-211.
[2]韓瑾.試論中國古典舞“結合課”的緣由、結構與功能[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2):34-36.
[3]宋海芳.中國古典舞教學課程模式探究[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2).
[4]趙靜.高校舞蹈教學問題及改進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6,(17):105-107.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
【中圖分類號】G633.6
0.引言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從而很好地促進人的知情意的全面發展。而高中階段的古典詩詞內容豐富、意境深遠、形式短小、極富審美價值。由此看來,古典詩詞的教學就是一個培育美育的最佳渠道。因而古典詩詞的教學漸漸成為當今教育界關注的重點,更成為語文教育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但目前高中教學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古典詩詞的教學也不例外,這造成了詩歌的凋零和詩情的消融,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美育能力的培養。本文將針對這種情況,從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角度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在美育上的領悟表達能力。
1.古典詩詞美育的重要性
1.1美育在古典詩詞中的教學要求
隨著教科書的不斷改版,教育界對語文美育的認知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現在高中語文課程對古典詩詞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對古典詩詞的不斷學習,達到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情感的目的,使他們能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自從高中語文將古典詩詞納入了教學范圍后,古典詩詞的比重在教材中不斷地增加,而且高考試題中古典詩詞的鑒賞難度也隨之而加大。學生要想在古典詩詞方面拿到相對較高的分值,就必須具備深厚的美育功底與鑒賞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培養好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情趣[1]。
1.2美育在古典詩詞的研究地位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在我國甚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春秋的《詩經》還是戰國的《楚辭》,無論是漢代的樂府還是唐宋的詩詞,無不都是對前代詩詞的一定傳承,而后又重新開花結果,如此不斷循環漸進,經歷了千百年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你既能看到作者對夢想的追求,又能看到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既能看到國家民族的興衰與更替,又能看到作者對生活的感慨與期盼。另外,古典詩詞整齊的韻律也能帶給讀者別樣的感受與影響,這些都為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美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成了語文美育教學中剪不斷的情愫。
而中國又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遠自孔子時代,近至五四之前,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一輩子浸染在詩歌的酒香里,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一直沒有消減。在當代,我們用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閃耀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詩詞來凈化學生的靈魂,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喚醒他們的智慧靈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顯得很有必要。
2.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的教學方法
2.1加強學生對語言領悟力的培養
在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領悟詩詞句子極其重要。如果學生領悟不當,就會和詩詞本意截然相反,造成學生不能正確解讀作者的本意與精髓,也無法深刻地理解到古典詩詞美妙的所在。古典詩詞的語言傳神、精練、優美、風格不一,給學生所帶來的感覺體會也不一樣,好比看同一幅畫觀眾的焦點與角度不一樣,觀感就不同。因此教師應該從語言方面入手,不斷培養學生們的語言領悟能力,并且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語言知覺。這樣才能領悟到古典詩詞意境所在,才能與詞人或者是詩人當時的心境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2]。
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中的“春風”是對王昭君美麗容顏的描述,春風本身是充滿生機的,如此描述才更加凸顯王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色彩。
再如:李的《浣溪沙》將殘荷敗葉、愁起秋風、憔悴韶光和徹夜不眠的思婦這些意象組合起來,描繪出一名思夫的痛苦之情。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殘荷還是秋風,無論是韶光還是細雨,單獨成象都不具備它們組合起來后所形成的意境。
通過對這些情感意境的講解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更加深入的認識,讓他們能夠產生感悟,從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以此來陶冶他們的情操。
2.2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吸引人們眼球的東西,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話,那么,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厭煩語文,認為語文是一門死板、枯燥無味的課程,有時候即使學生對古典詩詞有一定的興趣,但因為無法領悟,理解作者的情感而放棄學習,失去興趣。學生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就會與成功失之交臂。因此,隨著學校設備的不斷更新,教師應該不斷利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語文古典詩詞學習的興趣,讓課堂教學不會枯燥無味。
2.3學生如何自我提高美育能力
學生依靠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或感悟而得到的知識,遠比教師教學而得到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要求給學生制定帶有研究性質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古典詩詞的知識,這樣課堂上教師講解起來也不會吃力,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教師一起探討,而這時教師就充當了一個評論家的角色,來評論學生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反復教學,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美育欣賞就達到了更上一層樓的境界[3]。
3.結語
語文這門學科在培養學生美育上占有相對特別的地位,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對學生美育的認知與培養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高中語文古典詩詞以深遠的意境、簡約的形式、富有魅力的畫面感與教育人的傳道功能,正漸漸成為當今教育界的關注熱點,更成為語文教育中美育實施的重要手段。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教學,教師要把握好學生能力目標的確定與自身教學目標的實現,靈活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情感化的教學體驗來督促學生的詩詞學習,同時還要加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讓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不再是應試教育,而是著眼于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使學生成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全人格的人。
【參考文獻】
[1]丁雯.對古典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語文學刊,2011,5(2);2-3.
【關鍵詞】古典文學 欣賞 時間因素 主體因素
文藝理論家在對古典文學作品進行探索與實踐中,對其散發的動人魅力與感染力進行了生動的刻畫與表達。特別是對于古典文學作品在生活體驗與藝術表現上的成就,更深深的折服和感動著讀者。可見,加大對古典文學作品魅力構成因素的分析,從審美情趣上來解釋古典文學作品的動人魅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建構主義從認識論上得出,文學作品在審美意識活動中所傳遞的心理效應,是建立在審美客體的美學結構與審美主體的心理認知基礎上,也就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統一。因此,為了探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我們將從時間與主體兩個因素來著手,探討古典文學作品的感人力量。
一、時間因素在古典文學作品欣賞中的作用
從文學欣賞活動來看,心理學家閔斯特堡提出“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個方法: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感覺所占住,不留絲毫余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結果是無可懷疑的,就事物來說,那是完全的孤立,就自我來說,那是完全安息在該事物上面,這就是對于該事物完全心滿意足。總之,就是美的欣賞”。可見,藝術欣賞與自身靈魂在藝術的熏陶與對美的情感升華中,竭力從形象和意境中擺脫狹隘的、庸俗的功利主義,以滿足審美主體的超然狀態。審美實踐與審美心理是息息相關的,從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進入凝神關照的思維境界,從而使得欣賞者獲得某種特定的審美陶醉就是對美的追求。時間能夠產生審美態度的變化,特別是古典文學作品在展示社會生活中,將不可重現的歷史事實進行有序的插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讀者的功利觀,也為讀者更好的陶醉于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創造了條件。愛之所愛、恨之所恨,樂之所樂、哀之所哀,進而從時間距離中來增強了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審美內涵的理解。與之相對的是,當代文學作品更側重于對情感的抒發與社會生活的理解,也多為讀者呈現更多的現實生活性。由于當代文學對實際問題的凸顯,與我們對社會現實的邏輯理解進行了混淆,往往從藝術世界中將自我的思想集中在文學作品中,以自己的悲歡離合來關照藝術作品,進而帶來更多的現實性困擾。如我們在讀《紅樓夢》時,對于該作品中所反映的現實世界,往往與自身的身心情感進行聯系,看著人物角色的命運變遷,感動的不由得淚流滿面。相對來說,古典文學作品在現實性干擾上要少于當代文學作品,其時間因素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難怪朱光潛曾說“藝術是有時間和空間性的”。對于某一時代的作品,看起了距離很近,而作品所反映的距離有時卻很遠,從而使得文學作品變的更富浪漫色彩。
二、主體因素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審美影響
美學家在對文藝作品的品鑒中,多從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地位與價值上進行判斷,文藝作品所反映的所創作者的藝術審美活動,在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必然需要讀者能夠從閱讀中來感受文藝作品的情感與藝術魅力。古典文學作品也不例外,對于古典文學作品的欣賞實踐,也是通過對欣賞主體的能動作用來展現其無窮魅力的。首先,從審美主體的參與性上,對于古典文學作品所潛藏的意蘊與魅力,更是古典文學作品的思想與精神內涵。由于欣賞者自身歷史文化知識的差異性,同樣的古典文學作品,其所幻化的藝術感染力也不一致,但其創作手段與藝術形象的構建更具有不確定性。不同的人物角色所賦予的開放的性格特征,也為讀者在理解文學作品是提供了富有彈性的思維空間。不同歷史時代對審美主體的認知方式與詮釋手法也是不同的,審美理解源自審美主體的歷史境遇,在不同的欣賞者來說,不同時代所獲得的思想與認知也存在差異,所以,同樣的古典文學作品,在不同讀者的挖掘與思考中賦予了新的內涵及意義,也為不同讀者呈現了富有想象的無窮魅力,進而得出文藝作品的意境是無止境的。
相比之下,對于不同時代下的同一古典文學作品,其闡釋的思想內涵也是差異的,由于審美主體在對作者的歷史境遇的理解差異,其所受的時代性、現實性等觀念的制約,以及不同歷史環境下所形成的規范與標準的差異,都給文學作品的欣賞帶來不同的觀感特征。對于個體的差異性,審美主體是復雜多變的,不同欣賞者因其自身稟賦、修養、觀念的差異,在欣賞活動中所調動的情感與心理認知也是差異的,進而古典文學作品所展示的圖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與思想邏輯也形成了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即使是同一部古典文學作品,在不同的讀者面前所呈現的藝術世界也是千差萬別的。這種有個體的差異性而帶來的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審美差異,使得藝術文化體系更加豐富,同樣也從藝術作品的深刻意義上實現對作者所要領會的意義綜合。
三、結語
審美活動是奔流不息的長河,對于每一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審美趣味也是豐富多彩的。古典文學作品在審美欣賞中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也需要從歷史的變化與不同時代欣賞者的認知中來構建博大的藝術形象,從而創造出一個個豐富的、奇異的感人形象。當它以這樣一個嶄新面目出現在后一代古典文學欣賞者面前時就顯得熠熠生輝、楚楚動人了。
參考文獻:
[1]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周全田.論文本意義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