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初中歷史聽課筆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聽課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歷史聽課筆記

        第1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關鍵詞】教學反思 教師 專業成長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20世紀80年代,教學反思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已經蔚然成風。二十多年來,關于“反思”的討論在歐美教育界備受重視,并且逐漸影響到我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持續深化發展,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對于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完成歷史課程目標值得我們初中歷史教師進一步去探索。

        一、新課程下教學反思的實質

        何謂教學反思?簡而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里指出,反思的出發點是對問題情境的困惑,經過分析、假設、推理與檢驗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反思可以對教學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可以發現教學的真正意義。反之,沒有反思就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當前,歷史新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基礎教育歷史新課程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從單純的歷史知識傳遞者走向歷史教與學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歷史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對歷史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Posner)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著名學者劉岸英指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他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么改進”。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師能否成為優秀教師,取決于他是否善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問題進行反思。[1]

        二、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反思

        “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歷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 。[2]這是“教書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個優秀的歷史教師,在新課程里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同時,優秀的歷史教師必然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過程及效果,并及時吸收他人的實踐、研究成果。因此,教學反思對于初中歷史教師專業成長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所倡導的“參與式”教學,其目的不僅是要求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師在參與的同時進行探究。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也是教學實踐的研究者,教學研究離不開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歷史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歷史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無疑會促進歷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如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多問問自己:這個課題應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最佳?對于學生搜集到的“史料”、“證據”,是讓他們全部采信,還是引導他們學會對“可疑”資料進行大膽質疑?學習成果展示的側重點是讓學生圍繞主題輪番登臺做一點知識性的介紹,還是說明探索求知的過程與方法?還有,對于近現代歷史上一些比較“敏感”的人物、事件、現象又應該如何客觀評價?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學習?是否應該有個“度”?初中歷史教師都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從而達到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教學,并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不斷深化的目的。

        2、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

        所謂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對教學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反思。復雜的初中歷史教學,決定了它不是初中歷史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場所,而是初中歷史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師在文章里談到,他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中國歷史課,經常選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講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費力氣,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狀態。”后來,這位老師經過自己認真的反思后,他把“講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變:一是安排一些喜歡說話的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在課堂上講中國歷史故事;二是安排學生做中國歷史廣播劇錄音,把錄音帶在堂上播放。兩種設計都取得很好的反響。這位歷史教師繼而分析:教師一個人講故事或組織學生講故事,其效果不一樣。“前者,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只需要聆聽;后者,老師是設計者,學生是表演者。”“由學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負責的學生受到訓練,其他觀看和聆聽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從這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初中歷史教師追求歷史教學合理性的反思活動,是有益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智慧增長的。關鍵是初中歷史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并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情境中理性地隨機應變,善于調整歷史教學策略,使自己的實踐智慧永遠處于發展的過程中。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學反思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那么,歷史教師又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們初中歷史教師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這一問題,分享一些我的經驗與收獲。

        1、要養成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的習慣。

        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于課后的小結與反思,則較少關注。但就歷史學科而言,需要教師課后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編演歷史劇”是新課程提倡的多樣化教學形式之一,這種教學形式真的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有幫助嗎?揚州中學王雄老師在“”一課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了一個“去留肝膽兩昆侖”歷史劇,教師讓同學們課余時間排練,不要太講究道具與服裝,也別花過多的時間。一周后,同學們在課堂上演出,結果印證了這種教學形式的積極作用。事后,王老師在“反思札記”中寫到:

        這一天像過節一樣,學生興奮而不斷高漲的情緒也影響著我,不過,我在觀看之余想得最多的還是老問題:“這種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理解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他們排演之際,不僅十分重視劇本,而且查閱了大量書籍資料,了解人物的個性,為了想象梁啟超、康有為的講話語氣,大家還進行了討論,最后,確定了兩人講話的共同點:廣東普通話,都帶有書生特點,但是,康有為的語氣更沉穩,梁啟超較之更有激情。那么,為什么學生能夠在這種學習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呢?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是偉大的,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將其智慧表現出來,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的知識與觀念,參與歷史課本劇的排演可以將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歷史學習的情趣完整地結合起來。[4]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唐遠華老師,從1992年起,嘗試對高一學生從事歷史劇教學實驗。劇本以“城濮之戰”、“毛遂自薦”及“鴻門宴”三件事為題材。一方面,學生對其內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適合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們均具有豐富的戲劇性,頗能引發學生興味。實踐下來,唐老師覺得:

        透過教師的精心安排指導,的確能促成發展并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預期目標。畢竟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理解史料、編寫劇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學習相當主動,收獲自然豐富!其實歷史劇的趣味性不僅表現在有趣的臺詞,滑稽的動作,更在同學間互助研究劇情發展的可能性上,所體會出來的心得。甚至個人認為演出前的過程,比演出結果,就教學價值而言,更為重要!因為觀賞的人只是旁觀這些歷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學卻是花了時間與下功夫去經歷這些歷史情境,歷史教學不是一直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神入歷史情境去做歷史的思考嗎!? [5]

        以上這兩位老師都習慣于做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長期積累,就會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反思水平。

        2、看課。

        “看課”又稱“課堂觀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常說的“聽課”類似。不過,傳統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后幾乎沒有什么評論。而看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助看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這已被西方學者喬依斯(Joyce)、許瓦斯(Showers)等所進行的實證研究證明。

        陳瑤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中,記載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學一堂初中歷史課上做的看課筆記。陳瑤教師對執教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非常詳細、具體的“現場記錄”,并做了“評注”。比如,“現場記錄”描述道:“當講到商鞅變法的故事時,老師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動。……學生明顯地完全被她的講述吸引。但在談到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學生的反映不是很積極,看上去有點疑惑,而且七八個同學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現。”又在旁邊評道:“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課文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老師在投入的講解時,忽略了學生的反映,沒有在重點難點上給予充分強調。”對于老師向學生的提問,觀課者評道:“我感覺老師在提問上有設計、有技巧,但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的反應比較單一,缺少評價、追問和很明確的鼓勵。” [6]

        觀課,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條件,應該像上述實例這樣,觀課才能達到目的。當然,課后,觀課教師應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進行案例研究。

        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歷史教學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歷史教師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很重要。遠的不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歷史教育工作者從著名中學歷史教師,如宋毓真、陳毓秀、時宗本等人的教學經驗中提煉出典型實例,用以說明某種歷史教學觀點或歷史教學方法。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前者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后者則運用教育理論來闡釋其教學實踐的價值,理論與實際相得益彰。這些都是已經出版的,還有更多發表在報刊上、網絡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而觀摩聽課、座談討論、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也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反思和探討的好時機。

        關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課題。可以肯定,發展的教學反思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也必然促進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岸英:《反思型教師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2003年第4期。

        [2]方駿:《如何使歷史教學變得有趣》(p.165)。《學與教的喜悅》,(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陳漢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學上做過的嘗試》。楊秀珠主編:《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熱烈的歷史課》。(臺灣)《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年9月。

        [5]唐遠華:《高一學生演歷史劇的教學實驗》。(臺灣)《清華歷史教學》第3期,1994年。

        第2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 豐富內容 重難點突出 趣味教學

        歷史是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當下,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來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以保護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也加大了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宣傳力度。各學校也漸漸對歷史這一學科重視起來,開設了許多有關歷史的趣味課堂,但初中歷史作為歷史方面的基礎學科,似乎并沒有受到社會太多的重視。在初中教學中歷史沒有受到學生和老師充分的重視,且教學方法較為傳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轉型。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當下較為先進的一種教學工具,現在很多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幫助同學們學習,多媒體教室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清潔、舒適的教學環境,教師不再因吸入過多的粉筆灰而影響身體健康,學生也不會再因其他事物而影響聽課的注意力。給予了歷史教學非常大的便利性,下面我就著重分析一下多媒體教學工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增加課堂信息量,豐富學習內容

        與傳統板書教學不同,多媒體教學工具具有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色彩多變等優勢,而且省去了清潔黑板這一步驟,教室里不再有漂浮在空氣中的粉筆顆粒,對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益處。并且,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使原來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通過圖形、動畫等表現形式而變得直觀,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系統還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維性的特點,能有效的與現代新型教學模式結合起來,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向學生傳遞大量的歷史信息,學生僅僅依賴教科書的學習無法將整個歷史脈絡貫通起來,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因此需要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在課前收集整理相關課外拓展的歷史信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了教材目標所規定的知識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通過課件展現給學生,達到拓展學生知識水平、開闊眼界的目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省去了教師板書的環節,節省了課堂時間,學生可直接通過觀看PPT課件來完成知識的擴展,可將教師板書省下的時間讓學生就多媒體課件內容重要部分做筆記,以便課后復習。

        二、重難點突出,便于學生識記

        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往往有太多的信息量要接觸,在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往往在講解課本重難點上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由于只有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來說時間實在太緊,結果往往是老師為課堂重難點教學費盡了心力,可還是達不到預期的完美效果。短時間內記憶接受如此大的信息量往往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耐性,課堂效率大大降低,但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幫助下,一張張精美的PPT美輪美奐地出現在學生面前,無論重點、難點都用鮮艷的色彩重點標記,甚至可以用動畫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

        三、視頻動畫展示,增加課堂趣味

        在現代眾多教學工具中,多媒體教學以其突出的多重優勢贏得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先拿傳統的板書教學來說,板書教學浪費時間精力,甚至影響學生身體健康,且其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僅靠教師在黑板上書寫獲得知識,教學方法太過單調老套,無法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多媒體教學工具,擁有視頻、圖畫、音樂、音效等多種教學方式,色彩絢麗的圖畫、生動形象的視頻、近在耳邊的聲音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眼球,激發了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歷史圖片需要學生觀看,并且這類歷史圖片往往在考試中占較大比重,許多大題都是以圖片的呈現方式展現給學生的,因此,學生必須要養成看圖記圖并能認圖的能力。課本上雖然有大量圖片,但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的記憶欲望,導致學生成為歷史圖盲,在考試過程中因為無法將圖片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導致答題正確率低下。

        針對這種情況,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圖片這一優點來對學生進行圖片教學。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就事先收集整理好本節所要用到的圖片信息,并歸納整理,有條有理的展現給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各種色彩對學生眼球的刺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圖片的理解與記憶。

        第3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歷史課程改革不光是課程內容的改革,而是教學體系和教學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歷史無論課程體系、課程編排、課程深度與廣度還是教法學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在這種改革下教師感覺高一歷史難教,學生感覺高中歷史難學。我認為難就難在初高中歷史過渡出現的“層級差”。那么如何盡快縮小“層級差”。

        我認為首先搞清產生“層級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學生思維特點而形成的“層級差”。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與高中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事實材料,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2、因學生學識水平與課程容量及知識深廣度而形成的“層級差”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歷史現象和結論,對歷史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觀念左右,歷史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時考試也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造成剛上高一的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完整,沒有形成一般的歷史認識和理論常識,歷史思維能力水平較低。而高中歷史采用“模塊”加“專題”的形式展現課程內容,避免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簡單重復,有利于高中學生更集中、深入地學習和探究歷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全局與局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但這種設計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使得教與學出現了困難。例如: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一單元概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發展線索,從1848年的誕生到1917年俄過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時間跨度大,中外關聯不說,理論性特強,教材可讀性自然大打折扣,學生閱讀難度大,不易讀懂。總體而言高中學科的知識容量和難度都要比初中大,這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3.因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層級差”

        由于年齡特征和心理上的差異,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及學科素養還有許多不適應高中學習之處。大多數初中生的學習上存在被動性的特點,學習習慣較差,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的同學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異而形成的“層級差”

        初中的中考與高中的高考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考試。初中歷史教學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在量上和質上要求相對低些。在中考備考過程中,學生通過強化記憶和強化訓練一般可以獲取基本滿意的分數;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平時沒有好好學,知識內容理解不透徹,利用初三考前突擊也基本能夠達標過關。但當這類學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學內容的倍增,知識難度的增加,教師教學與復習方式和考試的方法不同,便會感到力不從心,信心受挫,學習非常困難。

        針對以上原因,我認為要消除初、高中歷史過渡的層級,在高一階段歷史教學中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激發學習興趣,縮短適應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這也是我們解決難題所必須利用好的積極心理因素。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過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通過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點滴成功。

        2、加強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使學生盡快入門。

        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達到高素質好成績的目標,就必須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首先,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其次,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3、研讀課標,整合教材,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廣大教師可以在課改理念和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從教學實際出發,在傳授歷史知識時,應注意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應防止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要讓學生不但見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縱橫交錯的關系,知道這棵樹與別的樹的枝丫是如何連接的,這樣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強溝通,共同協作,做好初、高中教師的交接

        第4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一、問題與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愿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

        首先,現實中存在著學生初中歷史知識貧乏,導致進入高中以后,初中的歷史基礎嚴重脫節,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初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初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于“超前”,與初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后,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還是等老師在復習時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復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復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通過平時的及時復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1.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1)學習的動機。學習需要動機。由于學生的個人需要而產生的學習內驅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正是如此,如升學、就業、興趣、愛好、榮譽、地位、求知欲、事業、前途等都是。我們要努力強化學習的動機,如樹立遠大理想;參加各種競賽,挑戰強者,激起學習欲望;看到自己學習成果而受鼓勵,從而增強自信,經受挫折,要有不甘失敗和屈辱的精神。

        (2)學習的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有密切關系,可以從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發學習興趣。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往往是刻苦學習后,才發現知識的奧秘和用途,才提高學習成績,所以一定要鉆進書海去;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激發興趣,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出問題時,那種成功感易激發學習興趣。

        (3)學習的情感、意志和態度。將積極的情感同學習聯系起來,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可以促進學習。善于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的關鍵。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動,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緒,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學習上來,這點尤為重要。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預習。在瀏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后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了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并記下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式。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聽課。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因為提高課堂效率尤為重要,那么課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①做好課前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十分重要。保持課內精力旺盛,頭腦清醒,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

        ②集中注意力。思想開小差會分心,一切都要靠理智強制自己專心聽講,靠意志來排除干擾。

        ③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對老師的講解積極思考。結論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

        ④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⑤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有的學生在聽課時,往往忽視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是錯誤的,開頭,往往寥寥數語,但卻是全堂講課的綱。只有抓住這個綱去聽課,下面的內容才會眉目清楚。結尾的話雖也不多,但卻是對一節課精要的提煉和復習提示。同時還要注意老師反復強調的部分。

        ⑥做好課堂筆記。像我們歷史學習,課堂筆記很重要,便于日后復習。筆記記憶法,也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筆記,一份永恒的筆錄,可以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須記筆記。同時,做筆記可以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器官協同工作,幫助學習。

        ⑦回家通過老師布置的作業再次加深記憶,循環復習。

        三、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由于老師經歷和個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一定的區別,教學方法的不同會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接受,那么教學的效率才會真正提高。老師在教學完成后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采取措施進行完善,只有這樣,老師的教學效果才會真正的優化。

        第5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關鍵詞】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滲透教學

        初中歷史學科在課程改革中變化較大,實行多元化科學化教學改變了以前落后的教學體制。提高了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但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改革教學,更新教學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及發散思維能力正是目前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本,改革授課的方式、方法,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改革教學就要:

        第一,改革課堂師生互動方式。以往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機械訓練;學生兩個耳朵、一個筆記本的被動接受學習。因此要改革課堂師生互動方式就要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建立在互動式教學基礎上的教師教學,是一個不斷反饋、不斷修正、不斷提高的過程。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教師都不會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而是報以鼓勵贊許的目光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大膽自由想象,為學生的稟賦可潛在自由、充分發展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盡可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第二,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研討、互助、發現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課堂教學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新教材增加的閱讀課和活動課,就是有益的培養和嘗試,歷史教師可以在組織指導這兩種新課型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還可根據新大綱要求開展好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開展課堂討論、進行正反兩方辯論,就某個歷史人物或某個歷史現象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及撰寫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同學協作編演、排練小歷史劇,使學生在增強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培養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會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時間及歷史人物。

        二、注重初中歷史情結培養

        到了初三,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但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喜歡歷史的也不多,于是教師就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

        1.把歷史當作緩解壓力的副科。因初三年級主課學業繁重緊張,因此許多學生就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像看小說、上網、打游戲等能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的科目。

        2.某些歷史知識如歷史故事、歷史事件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但是新鮮感只能是一個短暫行為,持續時間不能持久。這表明,目前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感官階段,我們知道,刺激性的感官階段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枯燥無味、課題深奧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學生會感到趣味索然,如果這時候感到困難時,刺激性的感官就會麻木、消失。改善之法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且當作是拋磚引玉:

        一是提高歷史學科的實用價值及地位,指導學生怎樣學。首先我們至少應該讓學生知道歷史學科在社會這個大范圍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放棄死記硬背就能考好的想法與做法。這樣就要學會引導學生如何學好歷史,我們可以改革以往的歷史考試方法,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寫作歷史小論文,充分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運用歷史事件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歷史講座、歷史圖片展、每天黑板一角填寫歷史的今天;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

        總之,校園不但要增添人文氛圍,還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在學校里他們能時刻感受到歷史的氛圍,感覺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就會逐漸增加。

        二是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樂”學。初三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與初一比較,因為掌握的內容較多,所以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老師有時可以讓一些同學扮演“老師”上課,而老師成了忠實的聽課者和點撥者,這既鍛煉了學生口才,又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協調發展。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層次,對每一層次的內容,都作出達標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要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

        再比如可以針對每個學生情況的不同,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除了可以對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或者見解獨到的學生作出當眾表揚;也可以對作業中有出色解答的學生予以高分或適當的點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撰寫歷史小論文、編歷史小故事,繪歷史漫畫比賽等。

        第6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于那些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后,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后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課后復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然后,完成課后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后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最后,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

        同學們,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于勤奮者。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經過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多看、多練、多想、多問

        一旦拿起課本,就要人到、心到。看歷史書,不能單純地讀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習題是鞏固知識的最佳途徑。做錯的練習要及時解決,弄不懂就要發問。“問”的范圍很廣。可以與同學討論,可以與老師討論。

        二、勤于記憶,勤于做筆記

        記憶不等于背誦。若把背誦認為記憶,是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的。記憶要不斷的反復,即重復又重復,本人認為課后五分鐘回憶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習課和晚修課時間抽半小時記憶當天的內容。這樣能進一步消化知識。睡覺前簡單回憶提綱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個體的記憶方法,還有群體的記憶方法。空閑時間,找幾位同學,一位負責發問,其他的搶答。這既有趣味,又有意義。并且記得特別深。無論固定性,還是隨意性,只要堅持,才有成果。做筆記,要善于簡單化、結構化、體系化。

        三、自制輔助材料――歷史小卡片

        將某些知識點歸類,摘錄在一頁獨立的紙張上。這便于記憶。以課本為主題,適當訂閱有關歷史的雜志和歷史參考書。學無定術,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養對歷史科的興趣

        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關鍵是要把握好三個環節:記憶、理解和運用。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里所說的記憶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情景的記憶。例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中提到:“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對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設問:一是何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國南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三是我國經濟重心是在何時南移的?這樣就不僅可以掌握歷史史實,而且可以舉一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確理解已經掌握的各種歷史現象。正確理解史實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結構、思維品質。這樣也就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和得出新的結論。仍以《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為例,“繁華的城鎮”的興起和作用,是這節課同學們理解的難點。北宋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為城鎮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農產品的種類和產量的增加需要擴大產品交換的市場,于是城鎮應運而生。可見,城鎮是商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鎮中的主要商品種類大多數是日常生活和勞動工具,隨著城鎮的發展,無地或破產農民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轉而從事手工業或經商,投入到工商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行列中。城鎮的興起又促進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理解了老師對這段內容的分析,同學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城鎮的興起,而城鎮的興起又推動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7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新課程的編寫采用了專題的形式,而這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但初中歷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課時安排少,又缺乏專業教師,往往是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師代課或兼課,完全沒有正規的教學、學習和訓練環節。這就決定了眾多學生既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無法成為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必要知識基礎;又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因此學生初中基礎薄弱已成為高中新課程推行的一大障礙,而高中課時緊任務重,新課程不得不負重前行。因為新課程采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所以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和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系問題,都很難把握。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并培養能力就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補充,課時就顯得嚴重不足。 在有限的課時量中要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這對歷史老師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入學案式預習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有效性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應用學案式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前預習不只是簡單地看看書,掌握基礎知識,而是要設計出一個較周密的學前指導方案,也就是“預習學案”。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遇到不懂的問題該怎么辦?只有這樣,學生到了課堂上才能提得出問題,也才有可能為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上課時只講學生沒搞懂的內容,再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可以了。這樣就將先教后學改變成了先學后教,這不是簡單的程序變化,而是教學理念的大變化,這需要在課前備課上下大功夫。

        怎樣設計預習學案,做到有效教學呢?第一,學案要有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記憶和目標;第二,學案制定的目的是供學生課前預習;第三,學案要體現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分為基本線索和基礎知識兩部分。線索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編寫時應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去完成。基礎知識是學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識結構框架,基本知識,教師設疑的材料分析題、問答題等。對于重點問題設計了思考題,供學生預習時思考。上課時,老師再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同時也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輔助學生分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證;第四,學案還應介紹一些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應和所學內容相配套。一般包括記憶法、做材料分析題的方法等;第五,設計檢測題進行技能訓練。題型有選擇題、列舉題、材料分析題等。檢測題的設計要體現出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分層訓練,既有基礎知識的檢測,又有基本技能的訓練。學案應清楚完整地反映這節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重難點,以及應培養的能力;第六,學案上還應給學生留出記筆記和做小結的地方,以便學生寫自己的疑問體會和心得。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比沒預習就上課的效果好得多,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處理好新課程的要求與提高高考成績的矛盾

        現階段歷史課程的難度、講解的深度以及上課的具體過程受高考方式的影響極大,如何把握?新課程一方面主張實行學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學生在高考中以成績論成敗,這無異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壓力的存在,探究、創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績中明確反映的內容是不會被重視的,實施新課程的理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該怎么平衡這二者間的關系?其實完全可以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教育仍存在著大量的“滿堂灌”或“變相滿堂灌”現象,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占領課堂。故此,我們要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職責,教師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不能僅滿足學生“學會”,要引導學生“會學”,變“教”為“導”,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導演者,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歷史有可學性。

        其次,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理念。

        新課程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因為,一是學生一直處于聽者、被動的地位,沒有思考、參與的機會。二是學生一課聽到底,即使有興趣,也難免有疲勞之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在備課時,要心中有數。準備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并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同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也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最后,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第8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首先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亞里士多德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詫”。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每節歷史課都要精心準備,要有血有肉,要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課內容的充實性,以吸引學生;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增添相關視頻及圖片資料等來增填課堂的生動性等,來吸引學生,培養興趣。

        其次,語言關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練,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后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第三,心理關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階段心理特點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額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組織課堂,也就是結構關

        在傳統教學中,先是教師講,學生聽,接著寫一些相關筆記,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體現不出新課標下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那么新課標寫就要求我們構建一堂環節完整的課程,包括日下幾個環節:

        讀: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在每講一個知識點之前,要求學生能夠有一個閱讀的習慣,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閱讀讓學生從整體上有所感知。

        講: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選個別同學講述其中的主要內容,對學社講述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加以糾正和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并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剖:分析中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鞏固知識,如何運用知識,為考試做準備。

        感: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事件,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請改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練:選擇一些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對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要多搜集題,多看題,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少對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上面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觀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顯示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頁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

        第9篇:初中歷史聽課筆記范文

        關鍵詞:知識結構;興趣;邊聽邊思考;回憶;科學

        學習連接著教師、教材和學生三大要素,如何從教師的角度協調好三者的關系并教會學生怎么學習,至關重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真正確立了,學習的主要方法也就掌握了。下面我從教學過程的三大環節來探討一下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第一個環節:課前預習階段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聽課之前,一定要先把教材內容瀏覽一遍,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一冊書由幾單元構成?每一單元是由哪幾部分知識組成的、各部分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每一課的知識有哪些要點?要學會分析哪些部分是重點,哪些部分屬于了解就行了。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兩者在教材、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向方面也不同,差別很大。教師在第一堂課上要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讓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歷史就有針對性、目標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學得稀里糊涂。

        首先,在學期開始講授新課之前,務必教給學生歷史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其次,在進行每單元教學之前,務必教給學生單元的基本知識結構,特別是單元引言。最后,在進行每一課教學之前,務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指導學生圍繞歷史的每一課的標題和框來抓中心、劃段落,歸納提綱和要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課堂學習階段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法,學生不僅能夠學得快樂,而且對于提高學習的實效性也有一定的幫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導入時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紹新人教版歷史必修二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時,學生先介紹自己家中有哪些瓷器,有哪些特征,導入新課……無論哪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的情境中來。

        有些代課教師應該先幫助學生理清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現象的本質概括,是歷史思維的基礎和起點。理解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發展認知結構的基礎。那么作為學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教師清理出的每一課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線索,尤其注意每一課的開始和結尾兩部分知識。每一課的開始基本上是復習和提問階段,概括了前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導入這節課的歷史教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環節作用。而結尾部分,是教學活動中對這節課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形成歸納思維、解決問題的階段。

        第二,注意教師的板書結構。通過板書結構,可以逐漸把知識點分散出去,又能把一節課的內容聚攏起來,而不會顯得沒有條理。一定要記在歷史筆記本上,以后復習的時候有章可循,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

        第三,上課邊聽邊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聽課的過程中,邊聽邊思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聽課方法。

        第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經過我的觀察,凡是發言積極踴躍的學生,學習進步得特別快、成績都很好。

        第五,聽課過程中,對于一些疑難問題,不要馬上打斷教師講課,可以先記下來,等到下課的時候再思考或再請教同學、教師。這樣做,一是不影響整個教學計劃和進度,也不會由于個人糾纏某個問題而耽誤大家的學習時間,同時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鉆研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第三個環節:復習和解題階段

        課后復習是上課學習的繼續。沒有哪個人單靠課堂學習就能完全掌握知識,做作業不查書就順利完成的。

        在復習時,盡量選擇與新課關系最密切的內容來復習。看看自己哪些知識掌握得牢,哪些地方有缺漏。做到課課清,章章清。采用自己喜愛的形式,或用文字概括,或用表格,或用圖解等形式,做到全面復習加工,使知識更有系統。首先嘗試回憶,其次要巧記,不要死記硬背。

        在勤奮的前提下,進一步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不但可以減輕學習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學習質量。應當懂得“并非勤奮者都能獲取科學的明珠,這里還有一個方法問題。”實踐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越學越聰明,帶來的是事半功倍;而拙劣的學習方法,能阻礙才能的發展,越學越僵化,帶來的是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吳昌飛.淺談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及講授技巧.科技創新導報,2011(2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 野狼在线亚洲AV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黑人在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