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的需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62-02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類專業本科學生的必修課程,特別是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他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對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及當代國際經濟學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并能結合實際中國際經濟狀況,對現實中的國際經濟的具體事件進行分析與應用,為以后其他課程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對于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的理論素養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開設國際經濟學,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國際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般規律,進一步理解國際經濟現象,從而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國際經濟學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狀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中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商貿活動變得日益頻繁,對外開放度越來越高。企業需要大量的精通國際經濟知識,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掌握貿易談判知識和技巧的專業人才,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單位對掌握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各種分析工具,了解現實國際經濟狀況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不同的單位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樣。總體而言,國際經濟學專業學生需要達到以下幾點要求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1.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無論學生將來從事科研工作還是具體的外貿工作,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才能夠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現象進行條分縷析,從而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表面的經濟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深刻原因。這方面對于準備考碩、考博,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學生而言尤其重要。
2.精確的外貿方面的專業知識。學生應該熟練掌握各種國際貿易術語,各種解決糾紛的國際法律等外貿方面的專業知識。國際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應該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公司開展國際貿易,發展國際市場,確定公司的國際化戰略,選擇公司產品的銷售地區,定價策略等。這些工作都要求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知識和外貿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并靈活運用。
3.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流利的英語是從事國際貿易行業的基礎。所以國際經濟專業的學生應該熟悉各種術語在英語中的表達方式,通曉如何用英語和外商談判,如何用英語解決貿易糾紛等。另外,由于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中國的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所以掌握日語、俄語等小語種的人才也比較受歡迎。
4.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國際貿易的復雜程度較高,往往需要團隊共同工作才能順利進行。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工作時能夠迅速融入團隊,善于與同事交流,共享信息,互相幫助,能夠幫助團隊提高運作能力。
5.數理分析技術。不管是將來準備到科研院所找工作,有志于科研的學生,還是將來準備從事外貿實踐工作的學生,都應該掌握一定的數理分析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數理分析技術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對一些經濟現象看的更深,想的更遠,從而有利于他們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6.論文寫作能力。即使是不準備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也應該掌握一些論文寫作的技巧,熟悉論文寫作的規范,這有助于他們撰寫工作報告,工作總結和會議紀要等文件。同時,這也是對他們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7.計算機應用能力。計算機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國際經濟專業的學生應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能夠對計算機進行簡單的維護、使用,能夠熟練掌握一些辦公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互聯網的使用技巧,熟知一些數理分析軟件的安裝,使用和維護。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在工作中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工作能力。
8.實踐與工作經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比較抽象。很多從事外貿實踐工作的學生在剛畢業時往往難以很快地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當中。
從以上分析可知,社會對國際經濟專業的學生要求很高,必須是具備上述各種能力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夠適應社會需求,這為《國家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二、當前國際經濟學專業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1.僅注重基礎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實踐能力的鍛煉。重理論、輕實踐是中國大學本科教育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大部分學校都側重于對絕對優勢理論,相對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等經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及購買力評價、IS-LM-BP模型和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經典國際金融理論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論知識。但是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與《國際貿易實務》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相結合,也不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經濟現象的能力,造成學生在學習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其結果是學生僅僅是機械地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但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現象時,無法作出正確判斷,從而錯失機會甚至造成貿易方面的損失。
2.僅注重本課程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訓。雖然國際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時需要外語交流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多種技能,但是大多數學校在本課程的教學上都僅僅進行本課程知識的教學,忽視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其結果是學生難以僅僅通過英文課的學習掌握本專業的專有詞匯,常見的外文表達方式與表達習慣等。
3.所用教材老化,難以反映國際經濟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常見的《國際經濟學》的教材主要有五種,分別由佟家棟,高樂詠(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李坤望,張伯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華民(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袁志剛,宋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和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等人編寫,但是這些教材出版的時間較早,難以反映最新的國際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羅?克魯格曼提出并因此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理論就沒有被所有的教材收錄,而此理論全面整合此前全異的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研究領域,深刻揭示了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影響和全世界范圍城市化背后的驅動力等問題,是國際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4.教學模式僵化,使得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還存在教學模式僵化的問題,其主要表現是教學方法單調,講授手段不靈活,雖然大部分學校采用了PPT等先進的教學工具,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考試前突擊背誦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特點是以教師講述為主,討論和實踐環節的學習較少,學生缺乏思考,考試方法與內容比較傳統,使得學生普遍覺得本門課程術語和定理較多,內容枯燥,難學,難應用。這種教學情況必然造成學生“平時學沒興趣,考試前靠突擊,考試后全忘記”的結果,無法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和創新能力。
三、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1.注重案例分析,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開展情景模擬教學,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學時可以進行若干國際經濟方面的情景假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案例分析,作出經濟決策,然后全班同學進行討論,教師最后進行點評。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用權威教材,并隨時補充國際經濟領域的新成果。雖然《國際經濟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的是使得學生掌握國際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般規律,能夠進一步理解國際經濟現象,但是在教學中補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他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他們對基礎理論的理解。
3.在有條件的班級開展雙語教學。使用英語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聽力,還能夠通過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討論或者回答問題而提高英語交流技巧,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只能夠在英語水平較高的班級開展。
4.注重開展課堂討論,開展小論文教學的方式。可以布置學生寫一些和本課程相關的小論文,然后再課堂討論。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理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必定要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手段查詢資料,這對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是一種鍛煉。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時間,因此不能經常采用,建議一學期不超過兩次。
5.注意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化工具在教學、課后輔導和考核中的作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化工具已經普及,給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能夠也應該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不僅在課堂教學時應該采用PPT、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教學工具,還應該在課后輔導、答疑、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時采用,甚至可以采用電子化的考試方式。教師的講義等學習資料也可以制作成電子格式,方便學生的傳閱與學習。這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是一種鍛煉。
四、結束語
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使得社會對國際經濟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必須考慮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轉變教學思想、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宗旨,并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選擇更加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邢淑清.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7).
[2] 朱正偉,劉東燕.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一、完全市場條件下的保險需求行為分析
二、信息不完全條件下的保險需求行為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滿足上述條件的完全保險市場是不存在的。假定投保人的風險偏好、價值取向、初始財富和風險暴露均保持不變,但是,其財產損失的客觀概率分布F(L)不再是共同知識。根據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此時,當事人會把一個主觀概率分布賦予其所面對的不確定事件,他的決策將受其主觀信念的影響。尤其是當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對財產損失可能性的主觀概率判斷不一致時,對于投保人來說,“足額保險”就不再是最優選擇。
設保險市場向投保人提供一種可由他任意選擇損失補償額M,保險費為P=πM的契約,其中π≠p′,P′為投保人對其財產損失可能性的主觀概率判斷(或主觀信念)。實際上,這相當于保險人設定了一個承保事件發生的概率,這一概率與投保人所設想的財產損失概率不相等。或者說,保險人用來確定保險費的權重和投保人形成期望效用的權重不再相等。這種保險契約向投保人提供了斜率為(1-π)/π的預算線(1-π)W1+πW2=(1-π)W01+πW02。這意味著,投保人可用的預算線偏離了E0,他必須按(1-π)/π的比率用狀態1下的財產來換取狀態2下的財產。
如圖2所示,如果π>p′,投保人可用的預算線為EH,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EH相切于B點,EUB>EUC,投保人傾向于自己承擔一定的風險,而選擇“不足額保險”,其最終財產位于“確定值線”下方;如果π<p′,預算線為EL,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EL相切于A點,EUA>EUD,投保人將把一定的賭注押在他所投保事件的發生上,而選擇“過度保險”,其最終財產分布位于“確定值線”上方。
由此可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個人的保險需求取決于其主觀概率p′與保險契約中暗含的損失概率π的對比。隨著π的變化,預算線從EH到E0,再到EL,我們得到一系列切點,連接這些切點可得一條“契約曲線”。曲線上的任一點表示決策者愿意以(1-π)/π的比率用狀態1下的財產換取狀態2下的財產。
在此必須指出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當所有的依狀態而定的能夠互利的財產索取權交易都完成之后,投保人并不能得到相當于其初始財產期望值的確定性財產,他仍然面臨“殘余”不確定性。
三、其他不完全市場條件下的保險需求行為分析
除信息不完全之外,財產損失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和非同質性,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及保險人是具有自己利益訴求的經濟實體,都將使保險契約中所設定的保險費率偏離人們對財產損失概率的主觀估計(假定投保人對財產損失概率分布的主觀估計與其“真實”概率相一致),其結果與信息不完全條件下的情形相類似。
首先,每個個體面臨著同質風險,但這些風險在統計上并不完全獨立,此時,平均財產的方差不再等于零,依據大數法則進行的風險匯聚無法完全分散其平均財產的不確定性。這種由于個體風險的相關性而無法通過風險的匯聚加以分散的殘余不確定性只能在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擔。博爾奇(1962)證明:殘余不確定性在投保人之間的分擔取決于他們的風險容忍度,每個投保人所分擔的殘余不確定性份額與他們的風險容忍度成比例。從博爾奇的證明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推論,如果這個群體中的某一個個體是風險中性的,他的風險容忍度為無窮大,那么,他將承擔全部的殘余不確定性。人們通常認為保險人是風險中性的,相對于風險厭惡的投保人來說,他們是風險匯聚中殘余不確定性的最終承擔者。然而,這種認識卻與事實不符。在具體的保險實踐中,保險人將在期望損失基礎上增加一項“安全附加費用”,通過厘訂高于期望損失的純保險費,把部分殘余不確定性轉移給投保人承擔。當保險費高于公平精算保費時,投保人獲得預算線EH,他傾向于自己承擔一定的風險,而選擇“不足額保險”。
其次,保險作為一種能夠增進人們福利的純交換活動,它不是免費的午餐。(1)保險人不可能無成本地進行風險的匯聚和分散。為了尋找潛在的投保人,保險人必須付出搜索成本;對每個潛在的投保人的期望損失進行估計,以決定是否允許或者在什么條件下允許其加入,保險人必須支付承保費用;當某個投保人遭受損失時,保險人必須對索賠進行處理,從而支付相應的理賠費用。(2)保險人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保險活動,必須得到他在相似風險條件下投資于別處也能獲得的收益,保險人是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實體。因此,實際的保險費由純保費與包括展業、承保、理賠等費用,以及經營利潤和稅收在內的附加費構成。對于投保人來說,取得意外損失補償的價值取決于他的期望效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他們的期望效用隨保險費的增加而下降。當保險費是在“公平精算保費”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正比例的附加費構成時,對于風險厭惡的投保人來說,最優的選擇是購買部分保險。也就是說,由于投保人需要支付高于其預期損失的代價,他們傾向于自己承擔一定的風險。當保險費超過某個“臨界值”(基于投保人主觀概率估計的期望損失和他為規避風險而愿意支付的風險貼水之和)時,投保人就不再愿意購買保險。
參考文獻:
卡爾?H?博爾奇. 1999. 保險經濟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HARRINGTON S E.,Niehauus G R..2001. 風險管理與保險[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社會需求;高職會計;教學改革
會計學屬于技術應用性比較強的經濟性管理學科,社會經濟發展的越快會計的工作性質就顯得越為重要。同時伴隨著社會對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的需求不斷的增加會計專業成為了高職中的重點學科。會計這個專業作為傳統的行業,傳統的高職教學模式早已經不能滿足和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了。
在高職教育中不管是教學內容、方式、手段都顯得尤為落后。改革高職會計專業必須以當今社會經濟為前提,不斷創新會計專業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高職會計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高職會計專業將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并使學生熟練的掌握理論上的知識,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操作。成為一個以誠信、敬業和責任集一身的高素質性全能型人才。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學生對會計的課程缺乏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引導老師,想要讓學生學習并且掌握一門新的學科,引起學生的興趣是整個教研的重點。老師成天強調學好會計學的重要性,卻始終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原因就在于開場教育就的失敗,連興趣都沒有提起來怎么讓學生去做進一步了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在學生入門的時候就并沒有做準備充分,這就為后期的工作帶來了隱患。
(二)教學模式的老化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采取的仍舊是傳統是教學模式。會計專業的教學體系還是老師和課本做為主體,學生只能被動的去接受單項式的傳統教育模式。老師的課時沒有結束,學生筆記也不能停,課時就只出現做筆記這個動作。這種強制性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相當的被動,甚至出現了抵制情緒。只有憑借著記憶應付考試,造成了當今學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
同樣的只注重書本理論,忽略實踐性的教學也是高職會計專業的一個弊端。沒有去實踐技巧、技能都是紙上談兵。傳統的高職教育模式中重視理論性的教學,從而使得實踐性的教學課時偏少。同時教學還會受到師資水平、場地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實踐教學也只是象征性課程。
(三)過于被動的接受知識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都是以教師講課為主體。整個課時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很少去和學生做一些溝通和交流,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疑點、難點在什么地方。而教師教授的知識也只是基本的理論和技能,給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四)教師自身缺乏實踐的經驗
高職院校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都是屬于從本科院校或者是研究生畢業以后直接到學校去任教,實踐的經歷也只是校門對校門。我們國家的本科與研究生的教育著重于與理論教育的,對于實踐的要求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老師自身嚴重的缺乏實踐經驗,致使整個教學的流程中沒有生動形象的案例,整個課時乏味沒有趣味性。如果想通過這些教師的授課體現出高職院校的特性更是無從談起。
(五)教材的內容體現不出高職的教育特色
傳統的教材內容都是按照一個目標,也就是把企業的價值擴大到最大化。四個模塊,也就是籌資決策、投資的決策、利潤的分配以及流動資產的管理。四把工具,是時間價值、風險模型、期權定價的模型和會計報表的分析。以此為框架進行編寫。而編寫的內容和形式都與社會的實際狀況有明顯的出入,理論上的分析也占了整個教材的大面積篇幅,使得實際的情境模擬實踐很少。同時選取的案列缺乏一定的連貫性和整體的系統性,使學生不能清晰理解到自己所學專業內容的重點是什么。
二、高職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以財務管理為教學導向
以在工作流程中的財務管理作為整個教學體系的導向,進一步的去強化實踐的技能和理論上的知識。改變在傳統教學中以老師為主體的局面,轉變為以老師為主同時也以學生為主的形式。通過教師的啟發式課程和學生進行討論,總結出學習知識的新方法。并以突出實踐教育,注重實踐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的基本指導思想。
(二)課程模式的改革
為了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高職會計專業體系的改革是必要的。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以職業定向性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滿足社會崗位的需要。專業的會計人員不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所以整個教育體系應該是由專業的技能、基礎素質、能力的延伸三個部分組成的。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中更有效的將理論技能相結合。注重職業道德和素質的培養,實行體驗性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延伸。
以“教、學、做”為一體的方案去推行教學模式,開展體驗式的學習重點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相結合,也可以激起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的興趣。
學習領域的課程模式是以職業能力做為重點,開展體驗性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了更好的鞏固。而實行大規模的班級課時并不能確保教學的效果。實施不超過40人的小班級課時,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讓每一門專業的課程的設計目標得以順利的完成。
(四)評定成績的改革
隨著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在不斷的改革,而評定學生成績的方式同樣也要進行一定的改革。以實踐能力做為成績評定的核心,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就業的能力。
為了使成績評定更快的適應教育模式的改革,應該注重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去注重和體驗整個實踐學習的過程,并以實踐作為主要測試內容,筆試作為輔助的測試內容去評定。評定成績還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不以學年為期限而是以課程內容的具體情況來定。評價學生的主體不僅只有老師來評定還有同學也參加,這樣可以全方位的考察到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都必須上交一份自我評價,對實踐工作進行自我總結。這樣學生可以在自我總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的改正從而提升整體水平。
(五)加大力度建設畢業生的質量跟蹤體系
不停的去加大與各個企業交流的力度,以及建設出對畢業生質量跟蹤的全套體系,以此作為借鑒來改革教學的模式。就是以就業作為改革教學模式的導向,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專業人員,就培養什么樣的會計專業人員,才能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和快速的融入社會。教育部門的相關機構要多與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積極的開展畢業生的質量跟蹤工作。這樣即可以掌握到企業所需人才的類型,又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特長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什么。這樣才可以有針對性的對改革的教學內容進行完善,揚長避短,提高用企業對于畢業生的好評。
(六)合理運用網絡平臺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儼然已經成為了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要重視這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平臺,利用網絡的優勢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可以先建立一個財務管理教學的平臺,把教學課件和練習題傳上去供學生學習。還可以建立一個問題的咨詢平臺,給學生提防一個方便的學習交流場所。
三、結束語
社會經濟的迅速壯大,使得社會對會計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會計專業作為傳統的專業在高職教育一成不變的老模式下,不管是教學理論還是教學方式都明顯的落后。為了是高職會計專業盡快的適應社會的經濟發展,對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改革是刻不容緩的。運用新的教學不斷去加強學生實的踐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注重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為國家不斷的提供高素質性全能型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寥秀珍.基于社會需求背景下的高職會計教學改革[J].中國經貿,2011,(6):184-185
[2] 李惠珍,鄔慶蓮.淺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J].職業時空,2010,06(5):64-65
[3] 徐麗君.關于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的分析[J].管理學家,2011,(6):60.
[4] 劉英.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2):192-192
關鍵詞:農戶借貸需求;信貸約束;實證分析
Abstract: To develop China’s rural finance,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rural household’s fund demand under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builds a Probit model based on the rural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 which includ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spects. The data used in the model are obtained by 750 rural household investigations in 9 districts of a province in Mid-China in December, 2008. This paper analyses rural household’s decision-making in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cision-making, and elicits corresponding inspiration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Rural household's loan demand, credit constraint, empirical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5-0078-03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政府日益重視農村金融發展問題。而積極發展農村金融必須首先正確認識我國農村客觀環境下金融實際供求狀況,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合適的政策辦法。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都采用各種方法調查和分析農村農戶的金融需求情況。
國外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通過建立農戶的需求模型來對農戶的金融需求行為進行研究。Long(1968)建立了正規的微觀經濟模型分析農戶借貸的原因,認為農戶的借貸決策是在給定生產機會條件下收益最大化的選擇。他分析了農戶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借貸選擇,認為農戶的借貸行為取決于其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項目收益率與利率的對比,他在分析中采用了印度1951-1952年國家調查數據對模型進行估計和檢驗。Iqbal(1983,1986)也建立正規的經濟模型來研究農戶的借貸行為,其出發點是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理論,借貸行為將影響農戶第一期的預算約束以及消費與投資水平,進而影響第二期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與支付成本(資金利息);他認為貸款利率是受借款人地區、收入、借貸規模以及個人特征內生等因素影響的。
隨著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不斷調整和深入,國內各種相關組織、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也對我國農村金融需求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與研究。陳永壽、陳開明和雷飛州(2001)通過調查發現農村資金需求從傳統農業需求向規模經營種植業轉變,農村一般性生活消費貸款減少而住房及教育貸款增長等資金需求情況;其他各地相關金融機構的人員在對當地農村資金需求情況做了相似的調查,如中國人民銀行樂山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5)、張春超(2007)等。但是,這些調查大部分都只局限于對調查數據的描述,而沒有涉及到農戶經濟行為的深層次分析,因此本文將以包括生產和消費兩方面活動的農戶經濟行為為基礎建立Probit模型,利用中部某省9個地市2008年12月份750戶農戶的調查數據,分析農戶借貸行為決策及其影響因素。
二、理論框架
一般而言,農戶的經濟生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生產性生活,其二是消費性生活,兩者密不可分。許多調查研究的結果都表明消費性活動是影響農戶借貸非常重要的因素,生活性用途的借款比重明顯高于生產性用途的借款。Iqbal(1983,1986)所提出的農戶借貸模型同時考慮了在預算約束下農戶的生產、消費和勞動選擇,而借貸活動通過改變不同時期的預算約束來影響農戶的經濟選擇行為。本文以Iqbal所提出的模型框架為基礎,分析影響和決定農戶借貸需求的因素。
模型假設農戶的經濟行為是以兩期的效用最大化為基礎的,效用函數由兩期的消費( , )和閑暇,( , )決定,而且嚴格服從效用函數的性質。假設農戶當期發生借貸行為,從而擴大當期的預算約束曲線,而在第二期償還。這樣農戶的借貸行為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1代表當期,2代表未來;代表農戶的消費支出,代表總的可支配時間,代表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時間, 代表閑暇, 代表非農勞動時間, 代表農業生產性資產, 代表農產品價格, 代表非農勞動力的工資率, 代表技術改善參數,代表農戶的外生特征變量,代表農業生產的外生特征變量,代表借款的數額, 代表當前投資, 代表借款的利率。
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是外生的①,因此,在利率外生的條件下,通過拉格朗日函數對模型求最優解得:
由式(1)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 ,則農戶可以通過借款來增加第一期的消費,從而提高總效用,這也意味著當農戶當期消費的邊際效用非常大時,農戶的借貸傾向將比較大。從(2)可以看出,如果,農戶可以通過借款來增加生產投資,以提高總效用,這意味著當未來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非常高時,農戶的借貸傾向也將比較大。
但是,如果農戶面臨金融約束,即在給定利率下不能獲得借款或借款數額不能滿足需要,最終的決策行為將取決于兩期消費邊際效用與邊際產出的對比。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農戶借款的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
三、Probit模型估計農戶借貸發生率
(一)計量模型
在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我們采用probit模型考察農戶借貸的主觀需要和實際借貸行為,估計農戶的借貸意愿以及借款獲得率。因此,我們設計的計量模型為:
(二)數據的選取
我們于2008年12月通過向中部某省轄內9個地市農戶發放75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704份。本文以704戶農戶的問卷調查數據為樣本。
(三)數據的檢驗及結果
檢驗方程(4):我們對與14個自變量進行probit方程回歸,結果發現
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我們將這些變量剔除后,再回歸得到以下結果:(2006年至今是否有借款需要)與
(有抵押)正相關,與(家庭工商業平均收入)負相關,與(家庭平均教育支出)正相關,與 (是否個體工商戶)正相關,與 (鎮內金融機構數量)正相關。
檢驗方程(5):我們對與14個自變量進行probit方程回歸,結果發現,如下表:
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我們將這些變量剔除后,再回歸得到以下結果:(2006
年至今是否實際發生借款行為)與(有抵押)正相關,與(家庭平均教育支出)正相關,與 (年齡)負相關,與 (是否個體工商戶)正相關,與(是否是種養大戶)正相關,與 (鎮內金融機構數量)正相關。
方程(4)和方程(5)的檢驗結果如下:
四、幾點啟示及建議
第一,農村農戶的借貸需求與農戶抵押物數量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而農戶在有借貸需求的情況下,實際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概率也與農戶是否有抵押物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擁有一定抵押物的農戶從自我心理上具有敢于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心理保障,而金融機構則出于貸款風險的考慮更愿意放貸給具有抵押物的農戶。目前在我國農村中,由于農民缺乏抵押品,因此制約了農民對發展經濟生產與改善生活的借款需求和農民從金融機構實際獲得借款的能力。因此,農村金融的發展應該設法擴大農民抵押物的范圍,例如,將農民的宅基地、承包土地使用權等作為抵押物,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新的貸款品種,從而最終盤活農村資源,滿足農民發生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金融需求。
第二,家庭工商業平均收入對農戶借款需求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即隨著家庭工商業平均收入的增加,農戶的借款需求先下降后增加,這說明農戶具有高收入水平時,農戶的一般生活和生產的資金需求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收入來滿足,其擁有比較小的資金約束,而高收入也同時體現為其生產投資的結果。因此,高收入也意味著高投資需求,所以也更容易產生借款需求。特別是當農戶是個體工商大戶時,其投資需求更為明顯,具有較強的借款需求,同時,由于其是個體工商大戶,金融機構對其發放貸款的可能性也較大。因此,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業的發展有必要擴展和深入到農村。
第三,個體工商大戶與種養大戶獲得貸款的機會更多。這說明農戶的經濟狀況越好,其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能力越強,金融機構也十分愿意將貸款貸給經濟狀況好的農戶,幫助其發展。反之,經濟狀況不好的農戶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能力較弱。因此,農村金融在今后的發展中除了幫助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戶更好的發展外,還應該關注經濟狀況暫時不好卻有很好前景的農戶,通過采取創新措施和手段滿足其資金需求,幫助其脫貧致富。
第四,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對農戶借款的影響是凸形的,即隨著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增加,農戶的借款需求先上升后下降。這說明,當前農民對教育比較重視,因此對教育支出的資金需求較大,同時,能夠對教育支出較高費用的農戶可能經濟狀況比較好而不需要通過借款滿足其資金需求,因此,現借款需求隨著支出增加到一定量時反而下降的情況。另外,農戶的借款獲得也隨著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這說明,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教育資金需求基本上是盡量滿足的。
第五,鎮內金融機構數量與農戶的借款需求和借款獲得都具有正相關性。鎮內金融機構數量每增加1個,農戶的借款需求和農戶借款獲得的概率分別增加0.236166%和0.231261%。因此,農村金融的發展要更多的增加農村金融網點的數量,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從而能更好的滿足農民的各項金融需求。
注:
①在我國農村金融的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一是農信社對利率的決定有較大的權利,一般都是一浮到頂;二是農戶的信貸規模是受到限制的;三是我國農村的民間金融活動不是市場化行為,親友借貸,地下錢莊等活動不能體現真實的市場性。
參考文獻:
[1]陳永壽,陳開明,雷飛州.把握農村資金需求新變化積極促進城郊型經濟發展[J].重慶金融,2001,(1).
[2]中國人民銀行樂山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農村資金需求:農村金融與民間融資[J].金融研究,2005,(12).
[3]張春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戶信貸約束與破解[J].濟南金融,2007,(11).
關鍵詞:北工大 體測輔導 網絡平臺 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85-02
通過對學生體質測試的分析和現場情況反饋,部分學生的個人健康狀況存在很大隱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學習狀態,測試后續的服務工作的不僅能使接受測試者了解其身體狀態和運動處方,而且提高后續服務質量也有可能間接地提高接受測試者的積極性。目前的后續服務僅僅能讓學生查看自己的測試分數和數據,但是沒能充分利用數據統計和輔導平臺的優勢,缺乏有效的健康咨詢指導以及一些必要的健康干預措施。只要我們能夠把這些問題按照“發現體質健康問題評價建議與干預循環的過程思路進行整理和開發,建立北工大學生體測輔導平臺系統,不僅能解決以上問題,還能更加迅速的實現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快速提升。
1 分析與討論
1.1 網絡服務平臺功能性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統要求各職能部門相互銜接,實現數據共享,因此準確、快捷的獲得并提取全校各職能部門、院系用戶的需求難度較大。因此,按照各職能部門形成具體的需求分析文檔。主要包括信息、系統管理、用戶管理、成績管理、健康評價等幾個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學生體質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圖1為本系統的具體功能模塊構成。
1.1.1 用戶登錄模塊
登錄系統是為了區分用戶分類以及防止非法用戶進入系統而設計的。主要用于區分教師和學生兩種身份,以確定其使用權限。用戶登錄需要驗證用戶名稱和密碼,用戶進入系統要在登錄界面的文本框內輸入自己的用戶信息,點擊提交后,系統會把客戶端輸入的信息傳送到服務器端,服務器端以用戶名密碼為條件從權限表中查詢數據,只有注冊過的用戶,輸入了正確的信息,服務器才能從數據庫中找到對應信息,從而讓用戶進入系統。本系統使用基于Form驗證的方式,使用戶必須經過登錄信息驗證才可以登錄到頁面,不能跳過登錄直接輸入url訪問頁面。
1.1.2 系統模塊
系統模塊主要包括兩方面:注銷和修改密碼。點擊注銷后,用戶退出系統主界面,跳轉到登錄窗口,允許下一位用戶繼續登錄。修改密碼則是方便用戶設置自己的口令。本模塊通過控件得到用戶輸入信息,并通過相關控件點擊觸發事件,調用數據庫交互方法,完成修改密碼等相關功能的操作。學生是使用者,首先要注冊,然后登陸系統,之后又三類功能可以操作:維護個人信息,查詢信息,提交信息。
1.1.3 成績管理模塊
學生成績管理模塊主要包括:學生體質測試各項數據查詢、學生體測總分查詢以及教師建議查詢等。學生進入到查詢界面后,瀏覽器會發出指令,服務器接收到后,會到相應的數據庫中抓取不同的數據,返回給瀏覽器,打印出不同的表格顯示在客戶端瀏覽器上。定義好查詢語句后,需要將控件的行為與查詢語句做匹配,就完成了這部分功能。
1.1.4 測試預約模塊
測試預約模塊包含查詢測試安排和預約測試等幾個功能。學生可以查看未來測試的時間安排,項目安排,以及面向人群。也可以選取自己合適的時間預約體質測試,具體的操作是:用戶選取時間并點擊提交后,數據會發送到服務器,服務器與數據庫進行交互,執行數據可得插入動作,如果之前數據庫內預約安排為空,那么則會預約成功,并將成功插入的數據返回用戶瀏覽器,把信息顯示在瀏覽器上,而如果數據庫中已有這項預約安排數據,服務器則插入數據失敗,并返回給用戶錯誤信息“您已預約過此項測試!”。
1.1.5 健康評價標準模塊
了解評價指標、評分標準和成績評定方法等,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健康評價。這部分功能的實現主要是關系數據庫發揮的作用,通過減少每個表字段,使得每個表的管理變得容易,維護也更簡單。
1.1.6 健康指導模塊
根據《標準》制定的各項準則,將身體素質的各項分類,運用現代數字教育技術方法,制作語言通俗易懂,影像真實清晰,將各類運動健身的教學演示視頻收集為一個視頻庫,建立健身鍛煉視頻系統。便于學生針對性地選擇簡便易行、實用性強的健身鍛煉手段,增強鍛煉的實效性,同時學生可自愿打印運動處方。而在健身指導用例中,角色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師通過健身指導可以提交指導方案,而學生則不能使用提交方案的功能,但是可以查看教師提交的方案,這樣就明確了兩個角色的權限。
1.1.7 交流中心模塊
便于師生及時溝通并反饋信息。教師和學生可以把問題或解答都通過瀏覽器提交,服務器會從數據庫中根據提交時間選出最近的問答,并返回給瀏覽器,之所以要這樣設計是為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數據傳輸浪費,不僅節約流量開銷,也能增加傳輸效率。而如果想看到所有的問答記錄,可以選擇歷史記錄,服務器得到指令后會把所有問答返回給瀏覽器
1.1.8 用戶管理模塊
此模塊只開放給超級用戶,用來修改用戶的用戶組,設置用戶權限,添加修改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測試項目信息、學生成績,各項數據信息備份,添加刪除賬號等。作為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這些信息總會有過時的時候,一次如果沒有存在價值,就需要將一些信息修改或者刪除,由于這些信息是不能任由其他用戶隨意更改的,所以只有申請通過的情況下,才會由超級用戶協助更改相關信息。
1.1.9 學生數據導入導出工具
針對目前完成數據上報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系統》在“學生基本信息”格式設定、“自動評分”和“查詢”模塊等方面存在的缺失開發測試成績管理實用軟件,由系統管理、學生管理、成績管理、報表統計和用戶管理五個模塊組成。支持測試數據批量從卡內導入至系統的數據庫,并能夠根據設定的標準以及具體的測試數據完成數據對比,自動歸類等級和一些深層次的數據統計分析,并且可以支持快速打印,根據用戶需要生成多種統計報表。
1.2 平臺系統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一個成熟的系統需求分析不僅要包含功能性需求,更要包含非功能性需求,而非功能需求一般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測試性等。本系統最主要關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測試性。
1.2.1 可靠性
體測輔導平臺系統隨著推廣使用,全校的學生都會使用該系統完成測試相關工作,一時間,系統的可靠性將會受到很大考驗。例如:當新的測試信息后,在最開始的時段內,會有很多的用戶同時訪問服務器,并且不斷地向服務器發送各種各樣不同的相同的指令,此時服務器端需要保證能夠處理高并發請求,服務要避免癱瘓或者出現很長時間的訪問延遲或者返回信息錯亂等問題,所以對系統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再好的系統恐怕都避免不了系統崩潰或者死鎖的狀況,這就要求在系統癱瘓時有足夠可靠數據的備份機制和及時的恢復能力,這些都屬于系統的可靠性。當然還有學校網絡帶寬也要達到匹配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發揮系統最大的作用。
1.2.2 安全性
由于體測輔導平臺系統完全發揮其作用,需要很多的用戶信息,甚至會涉及到一些用戶的個人隱私,因此,系統的安全性就會格外的需要注意,在用戶驗證和修改密碼時要嚴格加密,而且系統權限設置必須完全按照要求,這樣才能夠讓使用者放心的使用系統。
1.2.3 可測試性
由于有大量的數據管理,不同的角色,以及聯網教務等其他系統,所以整個系統比較復雜,如果等到整個系統全部開發完成再測試可能會帶來以下問題:首先,系統過于龐大,測試周期會很長,導致整個系統的上線時間延遲。其次,系統的整體測試很可能會覆蓋不到所有細節,這會導致上線時出現隱患,等到用戶使用再反饋問題就來不及了。最后,系統如果能分部或分模塊展開測試可能會在局部功能測試時發現與需求不符,這樣修改起來相對及時很多,而且改動對其他模塊的影響和依賴也會降到最小。所以系統的可測試性也是相當重要,尤其是對于復雜系統而言,一般大型系統都會開發測試并行開展,開發要保證每一個單獨模塊都可以讓測試介入,這樣就會使大型系統的測試工作更加靈活。
2 結論
本文從學生體測輔導的需求方面做出了分析,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測試工作的宏觀角度出發,介紹了當前我國高校體能測試工作的現狀,并從學生鍛煉、學校管理、科研工作三方面分別介紹了各自的需求。第二部分從學生體測輔導平臺系統的架構角度來介紹系統的需求,同時對系統的功能結構和功能模塊進行了分析,確定了系統的功能模塊結構。需求分析是軟件實現的關鍵,其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模塊設計和系統的詳細設計,甚至還決定了軟件開發的成敗。
錯誤之二:關于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的論述是一個錯誤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價格變動與收益的關系;二是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而關于這兩個關系的表述跟實際相去甚遠,完全是一個錯誤。
在《初級西方經濟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教材)中,關于“需求價格彈性”的內容這樣描述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間的關系:
需求價格彈性 Ed=需求量的變動速率/價格的變動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個變動速率相比的值.這里的P代表起始基礎價格,P代表純變動的價格,Q代表對應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對應的純變動的需求量,負號是為了將最終數值變為正值。如某商品價格由5元降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為130件,則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當Ed>l時,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快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反應強烈,稱為需求富有彈性。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其絕對值小于1.如圖三個需求函數三角形,圖(a)中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這時雖然商品價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銷售收入PQ增加,即圖中矩形B的面積大于矩形A的面積。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和價格以相同的幅度變動,稱為需求單一性。需求曲線的斜率為一1.如圖中(b),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這里的Q2一Q1要小于圖(a)中Q2一Q1。這是由于圖(b)中需求曲線D的斜率較大(陡峭)所致。但因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銷售收入增加彌補,即圖中矩形A的面積和矩形B的面積大體相等。
第三.Ed
一.真實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是需求函數中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
(一).宏觀中線平衡理論
教材上這種論述,把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與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間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虧損”結果的規律,歸結為“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原因,相當于說這個“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的商品價格降低不會引起收入的增加,從而使降價沒有意義。這很容易使人產生困惑。但實際上這種論述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是完全錯誤的一個概念。
如果我們在教材給予我們的上述三個價格彈性情況圖中的任意一個圖上移動那兩個矩形的對角點,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虧損”的結果,從而教材上的理論。如圖,我們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論述的兩個矩形A、B。
那么,價格變化引起的銷售收入變化實際遵循著什么樣的規律呢?
首先,我們作出一個任意需求函數三角形AOB,我們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價格,OB為需求量,AB為需求曲線。
作這個三角形的中位線CD,連結OD,這OD即是AOB的中線。我們在OA上取點E作為基礎價格,相對應的需求量是OG,此時E點所得到的收入為矩形OEFG。假設價格從E點落到H點,此時的收入為矩形OHIJ。于是得到價格變化前后的收入的減項矩形KHEF和加項矩形KGJI。此時很容易地看出加項面積大于減項面積。(證明見后)
繼續讓價格從E點降至M點,這點的坐標橫線交于基礎需求量OG的坐標豎線與三角形中線的交點P,得到收入減項矩形PMEF和加項矩形PGQN,這兩個矩形的對角點正是點P,此時減項和增項的面積是相等的,證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它兩邊,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線。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線分三角形成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對角線定理)
矩形PMEF的面積=矩形PGQN的面積
結論,當價格降低到坐標橫線跟起始需求量坐標豎線的交叉點位于這個需求三角形從原點出發的中線上時,正好使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相等,表明價格變化后的收入等于價格變動前的收入,這點為價格變化效益平衡點。
根據這個原理,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上面時,從增項效益矩形上端總能截出一個小矩形的面積等于減項效益矩形的面積,說明此時增項矩形的面積大于減項矩形的面積,收入是“效益”的。
證明:見上圖
當價格從效益平衡點P回升至H點時,得到增項效益矩形KGJI和減項效益矩形KHEF。我們作圖找出RtFKI的中線KS,延長SK相交于OA上的V點,從V點作價格橫線相交于需求曲線上的T。于是得到與減項矩形KHEF面積相等的矩形KWZI。顯然KGJI>KWZI,產生一塊剩余“效益”。
同理,我們可以證明,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下方時,收入是“虧損”的。
其實這個規律,也可用代數的方法加以證明。(見后)
(二).微觀中位線平衡理論
我們再作進一步分析,這條中線的最高點D是該需求三角形中位線CD的端點,它們在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變化規律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實際上,如果參照的起始價格在中位線以上,則需求三角形的這條中位線橫切起始價格(基礎價格)點到效益平衡點之間距離的一半。
證明:見上圖
已知:P是增項矩形PMEF與減項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點,CD是RtAOB的中位線,OD為中線。
求證: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邊
RtFLD≌RtPLD
LF=LP
這樣,當我們讓起始價格以最小精確單位的1/2量對準中位線時,那么這個最小精確單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線上,是價格降低一個最小邊際單位時的效益平衡點。假若我們想象讓價格的邊際變化無限地小下去,那么這個最小單位變化效益平衡點就會無限地接近中線的頂點D,直至純變動價格為0,起始價格與變化后價格和平衡點與D點重合。所以我們可以將中線的頂點暨中位線的端點D作為最微小邊際變化效益平衡點,同時將中位線即它所表示的價格線作為價格變化時產生“效益”和“虧損”的最微觀邊際變化分界線。在這條分界線的上端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的效益區,在下端是微觀邊際變化的虧損區。當價格變化的幅度橫跨這個微觀分界線時,那么分界線以下的“虧損”幅度抵銷分界線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點下移。所以,當變化價格到達這條中位線時得到的總“效益”最大。
(三).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的代數數學模型
我們再用代數的方法對上面的理論規律加以揭示和證明,從而建立起價格變動與收益關系的數學模型。
見圖:
這是一個任意的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b是初始基礎價格,a是它對應的初始需求量,y是價格的變動數值,c是變動后的價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變動數值,減項效益矩形面積S1=ay,增項效益矩形面積S2=x(b-y),求Sl和S2之間的關系。
解:y與x分別是矩形A和B的邊長共同組成RtFGH,根據三角函數關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換得,S1/a=(—S2k)/(b—y)
化簡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當ak/(y—b)=1 即—c/a=K時,S1=S2,它是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此時兩個效益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線上,ak/(y—b)是兩個矩形面積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條件時,正是價格變動線到達增減效益平衡點,此時y-b=—c,a與c組成的RtDOE與需求函數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證明略)
S1=S2·ak/(y—b),這是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之間的函數關系,是正比例函數關系,即兩者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它倆之間的大小差值受系數ak/(y—b)的變化影響。
當ak/(y—b)≠1即c/a≠|K|時的情況:
一.當ak/(y—b)|K|時,S1
我們沿著ak/(y—b)的值從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題中即同一個需求函數中是己確定的項,我們先將a、b作為一對一定的起始基礎數,然后分析價格的變動數y對效益增減矩形面積大小變化的影響,所以此時y的大小變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當價格從高向低變動時,變動數y的數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個小于b的數,導致y—b的差的絕對值越來越小,從而使ak/(y—b)的值越來越大,帶動S1向著大于S2的方向發展,即總收入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
y值是價格變動的幅度,當它的值為最小單位時屬于最小邊際變化,此時ak/(y—b)的值最小,從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邊際變化上這種增減差值的大小同樣受其它要素變化的影響,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數或同一個函數三角形里的不同區域都不相同。
(2).我們再改變起始價格和相應需求量數值a、b,分析它倆的變化對ak/(y—b)的影響。
a、b是需求函數關系的一對對應值,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方的變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動變化。當a增大時b減小,而這個反向變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從而引起S1相對于S2的增大,使結果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這說明,起始基礎價格越低,降價引起的結果越“不效益”。
當a和c作邊長組成最大面積的滿足平衡條件—c/a=K的矩形,也即當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觀數值與相匹配的b的數值(b的減小同時是a的增大)同時滿足效益平衡條件ak/(y—b)=1時,此時y對應的相匹配的基礎價格b和變化后的價格c都無限接近了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當y小至0時,兩個價格在中位線上重合。這時效益平衡條件公式ak/(y—b)=l成為“—b/a=k”,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中增減效益差值的根源(而這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l的條件P/Q=—K.見下述第二章)。此時b代表的價格坐標線是中位線,這點以上所有的價格邊際變化都是“效益”的,這個價格時總效益最大。當有一方價格向下越過這個平衡線時,便有最微觀的“不效益”存在,總“變動效益”的最大化開始減少。這與上一節的微觀中位線理論是一致的.
二.當ak/(y—b)>1即c/aS2。
此時價格變動引起的收益的變化方向同上,只不過結果是“虧損”的。
(證明略)
我們可以這樣說:
在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礎價格在這個函數的價格微觀變化效益平衡線即這個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以上,那么就有價格降低時的“效益”空間;即使一個需求函數具有較小的斜率,但起始價格處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依然失去價格變動“效益”。這條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是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效益平衡分界線,這條線以上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是“效益”的,這條線以下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化是“虧損的”,這條線表示的變化價格得到的總“效益”最大。價格從高向低變化,邊際從高“效益”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到達這條平衡線時達到平衡,最微觀“效益”歸零。變化價格跨過這條線繼續前進,微觀邊際變化開始“虧損”。當變化價格的幅度大于最小邊際變化時,平衡點沿中線方向下落,中位線兩邊等距離上的最小邊際變化的“效益”和“虧損”互相抵消,平衡點位于從原點出發的該需求三角形的中線上,這條中線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效益平衡線,平衡線的兩邊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增項和減項相等,原效益不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上時,宏觀上總收入“效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宏觀上總收入“虧損”。這種關系的代數數學模型是:“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它是宏觀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ak/(y—b)是宏觀價格變動效益增減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實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
教材上的這種論述,把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值的大小與需求函數的斜率的變化統一起來,即
Ed>1時,|K|
其實,這是一種學術性錯誤,并不符合真實情況。
我們看教材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公式和例題:
Ed=—Q/Q/P/P= —Q/P*P/Q
有商品價格從5元降至4元,需求量則從100件增為130件。則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見圖示,價格從P1降為P2)
我們看出例題中的—Q/P正是RtA1BA2的兩直角邊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該需求曲線d的斜率K(負值),并且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無論價格怎樣變化它的值是不變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義為負值)
從而需求價格彈性公式變為:Ed=—(1/K)*(P/Q)
這說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這時的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取決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值呢?
西方經濟學中把P/Q定義為價格變動中那個參照相比較的原來的價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圖中矩形OP1A1Q1高與寬的比,但是在價格逐次變動的過程中,這個數值可以不斷地被修正,即圖中的P1/Q1可以換成OP2/OQ2、OP3/OQ3、0P4/OQ4、……,處在變化的后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總是可以把處在前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作為起始參照。另外,我們從圖中看到隨著被選定的起始參照價格的向下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即由價格P和需求量Q組成的矩形的高不斷的減小,而這寬則不斷地增長,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
可見,所謂需求函數斜率K決定需求價格彈性Ed的大小的論述是完全錯誤的。例:
如圖,我們作一個斜率為—1的需求函數與坐標構成兩直角邊相等的RtAOB。
當P=5時,Q=1 (參照的原來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當P=4時,Q=2 (變動后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按照西方經濟學上的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則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上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這時應當是“當K=—l時,Ed=l”。顯然,公式得Ed≠理論Ed。這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說,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每一個價格面對的P/Q的值都是可以變化而不一樣的,選定的基礎價格變化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改變;當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不變時,即使價格變動需求價格彈性的值也不變,需求價格彈性是每一個價格所在函數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決定需求函數的需求價格彈性。
價格變動過程中,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的變動,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變是我們人為的按排,實際上微觀的邊際上是不斷在變化著的。從圖示5中可以看出,隨著選定的價格從高至低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當選定的價格到達該函數的中位線的C點時,正好使P/Q=OE/OC=CD/AC=-K,,這時Ed=l。這種變化分為三個階段:(這個變化規律也正好符合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推理)
當P/Q>|K|時,Ed>1,P在中位線以上。
當P/Q=—K時,Ed=l,P在中位線。
當P/Q
需求價格彈性的這個規律正是第一章第三節中的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平衡條件的變化規律,所以說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這個過程是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的變化引發的,而不是K的變化引起的,相反K的變化并不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這種變化,論證見后。———(本論文里在沒有聲明時,所講全指直線需求函數)。
三.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時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是由參照的起始價格P的變化引起的,那么這種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規律跟價格變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如(圖示7)
已知:當P/Q=—K時,Ed=l
即圖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證:此時價格P1的坐標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證明:連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標橫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這說明,需求彈性Ed=l 即P/Q=—K時,P正好落在中位線上,這也已經在上一章中進行了反面證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正好與已述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中的中線、中位線理論相一致。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從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和第一章三節里的數學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價格彈性Ed=—Q/P*P/Q和效益增減函數Sl=S2·ak/(y-b)”
已知兩者的變形為Ed=—1/K*P/Q和S1=S2*[a/(y—b)]*k。當y=0時,[a/(y—b)]*k變為(-a/b)*k。因為a=Q,b=P,(只是表述時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們看出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當y=0時的效益增減函數的系數“(-a/b)*k”的倒數。而y=0時的“(-a/b)*k”表示的是選定的起始價格本身的屬性,也是相當于變動價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觀變化時的效益的變化結果。(-a/b)*k=1即—b/a=k時,b位于中位線上,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a/b)*k值的大小決定著宏觀增減效益平衡條件ak/(y—b)=l時變動價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響的方面也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響到的方面,只是因為兩者是倒數關系所以影響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價格彈性影響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運動的方向。
所以可以說,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上的效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它制約著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的方向,制約著宏觀效益增減關系平衡時的價格的位置。
四.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平衡條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節中的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樣的,“—b/a=k”變形為"b/a=—k”,b/a就是這里的P/Q。所以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還因為“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所以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方向相同于價格變動中收益的變化方向,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就是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最微觀的變化規律。
由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隨參照價格本身的變動而變動,所以在同一個直線函數中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也是隨參照的價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我們能夠在《初級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三種類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書中結論的兩個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觀邊際上的收益是隨變動價格的變動而隨時變動的,這個微觀的邊際收益變化就是變動的價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價格彈性,所以只要有價格變動就有微觀上的收益變化。———《初級西方經濟學》中把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情況單一化固定
在某一類斜率的需求函數里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即斜率K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從高向低的變化,邊際需求價格彈性逐漸減小,同時邊際價格變動收益也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當價格到達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時,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為1,同時邊際價格最微觀變動“效益”歸零,總效益達到最大化。這條中位線是價格變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線。價格向下跨過這條中位線后,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小于1,價格微觀邊際變化收益開始“虧損”。用公式表示如下: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以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總效益最大。
當P/Q
這一規律與第一章三節里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當ak/(y—b)=1即—c/a=K時,S1=S2”是統一的,只不過需求價格彈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中收益的變化情況,而平衡條件表示的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情況。
五.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和收益的影響
《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把斜率的變化說成是制約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化中收益變化規律的決定因素,把三者強扭成一體,我們用相互印證的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變化到底對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動中的收益有什么影響呢?
(一)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
見(圖示8),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當參照價格為P時,它們各自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這證明,截距一致,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說僅有斜率的變化并不改變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這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經濟學中把需求價格彈性大小說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二).斜率的變化對價格變動中收益的影響
見圖:
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價格從H點降至效益平衡點I點,即兩個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線上。那么,因斜率改變成為第二個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會被打破嗎?根據第一章中所述價格變動收益增減平衡條件“當ak/(—b)=l即c/a=—K時, S1=S2”,這里它們各自的價格變動收益平衡的條件是:
(l).需求函數三角形AOB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數三角形AOE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證明)
求證:—K2=c/(a+d)=OA/(OB+BE)成立。
證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證明d/a=BE/OB,則它就能夠成立。
d/a=BE/OB變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實,通過作圖也已經得到,斜率由K1變成K2后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線上,即中線上。這說明,由于需求價格彈性沒有因斜率改變而變化,所以在中位線上的效益平衡更不會打破,實際上兩者的中位線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線向右下方發生了移位,增加了總效益的值域。但從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點上效益平衡不變外,在不均衡區域系數“ak/(y—b)”的值雖然不變,但由于在相同的變動價格上,S1與S2的基礎數值會同時加大,從而它們之間的差值變大,但這個差值在平衡線的兩邊所前進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平衡線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線以下是“減益”的方向。
這就是說,斜率的改變不會打破價格變動中收益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規律,不會打破原有的增減平衡。在不均衡區域,隨著斜率絕對值的減小在相同價格下會改變原有的價格變動中收益數值大小,變動價格在平衡點以上會“增益”,在平衡點以下會“減益”。同時斜率的減小使相同價格下的靜態效益增加。——注意:價格變動中的收益是指動態的相比較下的“增益”還是“減益”,而靜態效益是指一定價格下的實際收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三).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曲線需求函數
如圖: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公式,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圖示10中的曲線需求函數,但這種函數價格變動的過程里仍然包含著我們以上論證的理論規律,西方經濟學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仍然不能涵蓋它價格變動時的實質。我們不再在此分析此類需求函數價格變動時的各方面關系。總之,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是經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狹獈。
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在實際產品定價中的應用
利潤最大化價格=收益最大化價格+成本價格/2
我們已經知道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代表的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此時P/Q=—K,Ed=1,但因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時的最大總收益并不等于最大總利潤,它還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價格線,現實中人們總是隨著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情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對產品進行定價。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總收益價格才是最大總利潤的價格。如圖:
需求函數三角形AOB,下面的陰影部分是成本區域,P1D1是它的中位線也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潤價格需求函數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潤價格彈性依然遵循著中線、中位線平衡規律,所以它的中位線P2D2表示的價格P2才是總利潤最大化價格。顯然,
最大總利潤價格=最大總收益價格+成本價格/2
此時,(P-Oˊ)/Q=-K (Oˊ代表成本價格,P代表銷售價格,Q代表P對應的需求量)
七,總結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
一.中位線規律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規律,是最微觀的價格邊際變動中的收益的規律。公式表達為:
當P/Q>|K|時,Ed>1 P在中位線以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Ed=l P在中位線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此時總收益最大。
當P/Q
二.中線規律就是宏觀的價格變動中收益變化的規律,是需求價格彈性在宏觀上的表現,公式表達為:
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 平衡點在中線,宏觀上收益平衡。
當ak/(y—b)|K|時,S減
當ak/(y—b)>1 即c/aS增 平衡點在中線以下,宏觀上收益“虧損”。
三.截距相等,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價格在函數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該函數的斜率無關.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都包含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三個階段,同時也導致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都包含“效益、平衡、虧損”三個區域即上述“一線兩區域”。
四.斜率變化對收益的影響(見上述)。
關鍵詞:一帶一路;護理專業;ESP教學改革
在日益頻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往活動中,外語資源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直接關乎經濟、政治發展安全,并且對提升國家的全球化水平、國際競爭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等醫學院校ESP改革的現狀
“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有利于加快中國接軌國際競爭的步伐,對各行業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醫學院校一方面承載著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的重任,同時也著力于培養醫學知識和英語知識都很扎實的“雙優”人才。基于目前醫學院校ESP教學現狀,探討如何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從多角度多方位加大醫學院校的醫學英語ESP的改革步伐,培養適應“一帶一路”大環境下的綜合性ESP人才顯得尤為重要。而伴隨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增多,醫學院校護理英語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ESP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長期處于被忽視、邊緣化的地位,課程設置專業化不夠。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ESP課程(特指醫學英語課程)總課時數只有66課時,學生重視度嚴重不足。
二、醫學高等學校護理專業ESP改革的主要思路
ESP人才培養要求護理專業學生在掌握一定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應具有英語基本翻譯和自學能力,能簡單查閱相關醫學資料,能在涉外護理的日常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這也是護理專業ESP教學的基本要求。當前的護理ESP教學以學生的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生涯為依托,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
首先,在教學體系中,構建新型的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體系,使英語教學與護理專業緊密結合;在護理專業英語的課堂授課中要系統地講授與醫院實際就醫流程相配套的知識點。此外,學院要在專業配置中設置護理人才勞務輸出體系,以確保學生的就業率,這是護理專業英語ESP改革的首要條件。
其次,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素養,尤其深化和加強公共英語教師的護理專業知識,并與英語知識相結合,可以從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專業知識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的角度實現。并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推進學校英語ESP教學的更深喲畏⒄埂>嚀宕右韻錄傅憷綽凼觶
第一,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和參加教育教學理論或有效教學技巧的專題講座,利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對護理雙語教學的課堂進行有效設計與運用,采用任務大綱的模式,根據需求分析得出的目標情境選擇任務、確定課程目標,進行教學實施和學習評價,形成實際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并要求教師集體討論,對護理英語課堂進行ESP改革。
第二,鼓勵和組織英語教師深入醫院定期實習,了解醫學優勢與特色,營造濃郁的醫學文化學習與研討氛圍;建立師生之間課內互動與課外交流的融合機制,運用ESP教學模式、思路與授課方法,讓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護理英語相關術語。筆者在本校英語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中通過英語授課示范,對特定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教師的培養要采取“引進來”和“送出去”雙向互動培養模式,并著力打造生態化專業英語課程開發。
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學院要適度調整現行的教學大綱中護理英語必修課的比例,提高護理英語的課程學分;打破英語傳統基礎教學,使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盡早根據自己的需求進入更高層次的ESP課程中學習;尊重學生個人需求,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發展進行差異教學,從各個層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ESP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護理專業知識,是培養護理復合型外語人才必不可少的內容,所以高職高專護理英語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時,必須凸顯護理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性原則,形成自己院校、系部獨特的專業特色,而同時,課程的設置要與社會環境的需求和變化保持一致,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展。
三、創新意義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護理英語ESP改革,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內涵,尋找中西國家之間的平衡點,找出ESP改革的切入點。而護理專業外語教學是對英語教育的拓展及升華,護理專業ESP改革順應了國際化趨勢,值得高校從各方面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包海燕,等.高等院校中醫雙語教學中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培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5):671-673.
[2]許云祥.中醫雙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醫教育,2006,25(6):68-72.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大學生需求 文化產業發展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該文件明確提出,“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這一概念主要從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來分析的。我國在定義上與之稍有差異。根據2006年北京市統計局出臺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
隨著技術和管理的創新,人類用于物質生產勞動的時間越來越少,而自由時間越來越多。在自由時間,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律動已經使得文化產業研究進入學者和民眾的視域。北京市作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已經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為支柱產業,眾多學者開始對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展開研究,主要從三個視角進行研究的,第一個視角是從政府的視角,如對北京城區文化產業空間分布的研究(周尚意,2009);對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分析(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課題組,2010);對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性優勢的分析(鄒紅,2011)。第二個視角是從企業的視角,如對動漫類企業的發展路徑的分析(劉玉珠,2011),對軟件類企業的發展路徑的分析(曹仁超,2011),對出版類企業的發展路徑的分析(李彥珍,2011)。第三個視角是從一般民眾的視角對文化產業進行分析,如從大眾文化的視角對文化產業展開分析(鄒廣文,2011)。
以上學者的研究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價值,但是有一點不足,就是對北京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的研究欠缺大學生文化需求的視角。文化產業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青年尤其是在校的大學生,從這一個群體的視角來看待文化創意創業產業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體現在,研究者是首都在校大學生,主要調研的群體也是首都大學生。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學術價值:基于大學生的文化需求的視角構建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分析框架,有一定的理論學術價值。
2.現實價值:基于大學生的視角對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數據和分析結論,對于政府和企業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實際借鑒價值。
3.戰略價值:基于大學生文化需求視角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抵制文化侵略,維護國際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了二手資料調查、走訪以及問卷調查三種調查方法。如下面所顯示:
三、調查對象及樣本選擇
鑒于對調查的可操作性與調查的現實意義代表性的綜合考慮,在本次調查中,選定了北京市區的大學生以及文化企業作為主要調查對象。通過設計專門的問卷以及訪談提綱,實地去接觸調查對象,來進行調查,獲取所需的信息。經過初稿的制作、試投放以及反復修改后,完成問卷設計并進行了投放與后期處理。
(一)抽樣方法
我們采用的是分層抽樣的方法,大學生方面根據其所在院校的類別以及代表性進行大致的分層,文化企業方面根據其企業主要業務以及發展方向進行分層,然后根據他們各自在所在分類中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進行抽樣。
(二)抽樣地點
為了更高效的獲取有效的問卷樣本,根據調查對象的特點,以及能夠完成的工作量的具體情況,我們選擇抽樣的具體地點主要在大學校園、自習室、文化企業聚集區。
(三)抽樣過程
抽樣的過程比較科學、合理、有效,且主要以通過紙質問卷填答的實地問卷發放,為信度和效度提供了保障。
(四)抽樣結果
問卷共發放了160份,回收篩選得有效問卷為153份,問卷有效率為95.625%,具有統計分析意義。
(五)數據分析軟件
我們將有效問卷進行了整理、數據錄入,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EXCEL軟件進行了分析。以下是具體的數據分析過程。
四、數據分析過程
(一)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
在調查中,我們首先詢問了受訪者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并且做了詳細的分類。有修讀本科課程、專業知識類、通識教育類、娛樂類、藝術類、投資類、益智類、運動類、休閑類等。每個分類后還有具體項目的舉例,以便受訪者更好的作答,共收集了來自北師大、北理工、人大、民大,北航五所學校共153名學生的問卷反饋,同時也對他們的個人基本情況有所調查,應該說可以保證樣本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從表1中可以看出,22%的受訪大學生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還是娛樂類(看電影電視劇、聽音樂、玩游戲、打牌、瀏覽娛樂新聞等);通識教育和專業知識位列第二和第三,兩者差距較小。只有11%的受訪者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課程上。受訪者的偏好依然以娛樂為主,但時事要聞和專業知識依然占據了不小的部分,分類的詳細和選擇的分布也體現了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多樣性。
(二)大學生欣賞與體驗文化產品的主要目的
大部分大學生欣賞與體驗文化產品的目的還是相當良好的。“補充和鞏固專業知識”、“拓展視野”與“提升藝術修養”這三項共計56.7%,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正確使用文化產品的大趨勢。當然,也有17.2%的被訪者選擇了消遣娛樂,9.6%的被訪者選擇了發泄情緒,但是總體而言,大學生依然是以自我提升為基本目的進行文化產品的欣賞與體驗的。
(三)北京市文化產業需要加強的方面
分析調查結果得出,39.9%的廣大高校學生認為對于北京市文化產業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種新興手段,豐富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提高文化原創力和競爭力”。結合我國具體的文化產業現狀,這一建議不無道理。當今的文化產業雖然有了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仍沒有將世界文化產業烙上“中國印記”。而反觀美國的好萊塢影視公司,則紛紛將“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中國形象搬上屏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高科技方式,將原有的文化內容以全新的形式演繹了出來,而這,也是我們的文化產業迫切需要加強之處。
(四)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指向
調查發現,在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指向上,除“建立和維護文化市場競爭秩序”之外,大學生的選擇的差異度較小。一方面,這表明了大學生對北京市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了解有限,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相對集中的判斷;同時,這也說明了首都高校學生認為北京市在這幾個方面都急需加強,也表明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艱巨性與復雜性。
(五)存在的問題
通過我們調研問卷總結的數據及對部分文化產業基地和企業的訪談中得出當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如下問題:
1.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企業及相關部門提供給大學生新的就業機會和方向,但相關人才匱乏的現象十分明顯。
文化產業中主要缺乏新興行業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既有寬廣人文視野、又具備精深產業理念的復合型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是目前文化產業重點需要的人才。以北京為例,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在總的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過千分之一,不僅人才的儲備不夠,而且結構也不盡合理,尤其是缺少一批頂尖的領軍人物式的創意人才。相比之下,在紐約,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占該城市全部工作人口總數的12%;在倫敦占14%;而在東京,這一比例更高達15%。
2.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與國外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具有不小的差距。不可否認,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我們認為文化資源不等于生產力。從擁有資源到形成生產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生產力,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而且,新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對資源的依賴度不高。文化產業更多地依賴其自身建立起來的時尚文化和當代大眾流行文化機制,以及全球化的市場及其明星制度、經紀人制度和全球營銷方式,這幾點恰恰是中國文化產業所欠缺的。
3.我國文化產業現階段基本停留在吸取國外成功經驗,進行模仿再創造階段。沒有實現自主創新,自主研發。這一方面是起步晚,而另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傳統文化中規避風險的意愿,企業不愿主動嘗試新鮮事物,不愿意輕易冒險。企業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盈利為主,雖然有國家或相關部門的資金補貼,但是依然很少有企業敢于對文化產品進行自主創新,融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產品研發寥寥無幾。所以當國外先進的文化產業對我國市場大規模進軍時,我國本土的文化產品相比國外產品缺乏競爭優勢。這種嚴峻情況使得我國文化企業生存空間狹小,漸漸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詬病。
五、建議和思考
(一)政府層面
1.繼續加大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引導力度。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投資周期長、研發成本高、風險高等特點。從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政府在產業、金融政策方面的引導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助力。一方面,要將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和科技等政策進行統一整合,為其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和成長環境;另一方面,要對這些扶持政策的實施程度、效果進行監督和考核,使政策落實到位。
當前北京市文化創意企業均處在成長期,尚未形成足夠規模,游戲、動漫、影視企業在發展中需要相關信息和技術服務,但沒有力量建立自成一體的平臺。建議北京市搭建一個公共的技術和服務平臺,一般性的技術和服務均可通過該平成,不必企業各起爐灶,從而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抵御風險、共享信息。該平臺今后還可以稱為各企業互通信息,創造合作機會的一個有效途徑。
2.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文化創意產品的形成是智慧和創意的體現,對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相關企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調研中,北京斯巴科工業設計公司的負責人指出,企業在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時,出現申請程序繁瑣、周期長、費用高等問題,導致企業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因此,政府必須見面專利權申請費用、簡化專利權申請的程序和周期,盡快使相關企業從其文化創意產品中獲得應有的收益,從而為其發展提供正向的動力。
此外,要在北京市營造尊重和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的氛圍,加大對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特別是要重點打擊對文化創意產品的盜版侵權行為。對于電影、動漫企業的反盜版行動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3.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的不同,科學規劃,形成產業集聚區錯位競爭發展。目前北京市各個區縣均以建設產業集聚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劃之一。在對朝陽區、石景山區、東城區、西城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進行調研中,課題組發現各產業基地定位的差異性不足,導致產業基地內企業間惡性競爭,甚至打價格戰,導致企業入住產業基地的積極性減弱。這阻礙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面對“產業集聚區熱”的現象,北京市應統一規劃,立足全局,依據各自資源特色與現有規模進行嚴格審核,對于重復的集聚區報批的要慎批、限批。鼓勵各集聚區良性發展,避免惡性競爭。對于已形成的聚居區,努力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入住園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中小企業進入園區,形成產業發展生態鏈;要采用市場化模式,積極引進有園區開發經驗的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規劃園區產業發展,制定園區發展戰略;加強集聚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筑市場化的資源共享模式,為園區企業和機構提供咨詢服務、技術支持、決策輔助等各種服務,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分工明確的專業服務網絡。
(二)企業層面
1.打造核心產品,樹立品牌形象。任何產品想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創意產業也同樣如此。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資源,采取差異化競爭手段,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勢和經營手段開發精品,打造擁有自己專利的高水準核心文化產品。北京市的個別文化產業已形成若干初具實力的核心產品,如湖廣會館、老舍茶館等處的曲藝藝術表演、報刊行業的《北京青年報》等。這些核心產品都是不斷地推陳出新,擴大自身的品牌效應。而對于那些缺乏核心產品的文化產業,如廣告業、動漫、著作業等產業亟待提高自身產品地位,創造出自身的產品優勢。
2.把握大學生需求,提高產品品味。大學生普遍認可制作精良、有人文關懷、技術水平高、有中華文化背景的文化產品。美國的迪斯尼樂園、好萊塢影視城的競爭優勢正是源于其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北京的文化創意企業要注重利用中國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資源,結合兩者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品味。
3.加強企業間協作,抱團發展。文化創意企業相互協作可以完善管理體制,形成規模經濟,。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基地中的“DRC”是“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強調的就是企業間的協作。處于成長期的文化創意企業加強合作,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能有效抵御各類市場風險,做到標準化、集約化管理。在廣播電影電視業,可借鑒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公司(CRFTG)的經驗,集合北京幾家影視劇制作單位,聯合組建成北京影視劇制作集團,實現電影電視節目內容系列化、影視劇制作化、精品生產機制化的目的;在電子出版物行業組建以形成“大出版”格局為目標的北京市電子出版產業集團,集制作、出版、開發、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紙介質、圖書、光盤、網絡等多媒介并行發展。
參考文獻
[l]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 徐丹丹.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上海:華夏未來出版社,1997.
[4] 于國華.文化創業產業實務全書[M].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
[5] 肖璇.北京圈文化創意產業分布及集群式發展研究[D].沈陽:北京工商大學,2010.
[6] 吳悅.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7] 王世崇.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SWOT分析[J].經濟縱橫,2012(3).
[8] 吳婷婷,李存金.北京文化創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10 (6).
[9] 陳祝平.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機理[J].國際商務研究,2006(4).
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1.從早期宏觀經濟學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時期早期宏觀經濟學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時期是從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階段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奠定了基礎。從19世紀后期開始,資本主義本身的弊端開始顯現出來。1825年英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從貨幣危機開始,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物價暴跌,大量工商企業破產,到1847年經濟危機蔓延至整個歐洲的工商業,經濟危機開始大面積爆發。經濟周期波動是早期宏觀經濟學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這一時期的宏觀經濟研究的主要重點,比如,還有美國經濟學家密契爾的“經濟循環論”,以及對國民收入、經濟周期的研究等,帶動宏觀經濟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時期從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這一階段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時期,即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初步建立階段。1936年,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巨匠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真正的誕生。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古典經濟學理論無法解決,古典經濟學家對此只能束手無策,然而凱恩斯卻能運用切實有效,符合當時社會需求的理論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逐漸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度過經濟蕭條的危機,這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真正誕生了。在美國,經濟學家更傾向于用貨幣政策穩定商業周期。
3.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演變時期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演變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由于石油危機的兩次爆發和美國經濟發生停滯性通貨膨漲,然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卻顯得有些無能為力,所以非凱恩斯學派在這一時期陸續涌現。
二、現代宏觀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
現代宏觀經濟學自從誕生一以來,就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從改革開放開始,引入現代宏觀經濟學,在經過吸收、批判和科學的借鑒,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年。我們都知道,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走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上是以馬克思經濟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另外,我國從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之前,實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然而,市場經濟體制卻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因此,我國還不能全部的接受現代宏觀經濟及其理論,所以我國在應用和發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還不夠成熟。
我國經濟體制應該善于博采眾長,兼聽則明,對于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經濟理論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根據我國的國情,解決經濟問題。科學在不斷發展進步,經濟學的理論也是不斷發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薩伊定律,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由于產品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會的總需求始終等于總供給,而不會出現產品過剩的問題的理論,不斷發展到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經濟發展理論,以及“景氣循環”經濟學主張,這些都告訴我們,要善于吸收借鑒宏觀經濟學的精華,從而能夠切實的解決我國的經濟問題。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