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公園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象湖公園; 規劃設計; 生態思想
引言
象湖公園地處南昌市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北起灌嬰路,南至昌南大道,東臨施堯路,西倚翠屏路,規劃建設面積6.65平方公里(含水面積為4.55平方公里),已建成并開放面積為3.15平方公里,待建設面積為3.5平方公里。它是一座以本土文化為典型特征的,集園林綠化、生態保護、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水上競技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城市公園。整個園區的空間布局是以環湖主干道為紐帶,以長堤景觀為軸線,以萬壽宮、垂釣園單元為中心,以十一大觀賞單元為節點,形成穿插狀空間布局結構,具體概括為“一軸、兩心、十一區”。
1、園區地理特性分析
象湖公園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尾閭,因象湖的平面圖頗似一頭大象,故而得名。園區位于南昌市西南面,朝陽洲片區東南部,撫河故道上游。
園區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為各種動物繁殖與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據2002年調查統計,有鳥類12種,數量達10萬只,水禽占很大比重,達8種;獸類10種;兩棲爬行類2種;魚類11科39種。
園區植被覆蓋率為76%,人為綠化量大,但保持了生物多樣性。據統計,風園區內現有各類樹木43萬株。其中,喬木類60余種7.7萬株,灌木類60余種32.3萬株,地被及其他類15種3萬株。
2、園區功能片區與綠化種植分析
2.1、空間結構
象湖公園的空間結構分為水面游賞空間、生態濕地游賞空間、綠地廣場游賞空間。
2.2、園區組織
象湖公園西部為威尼斯水城游賞單元,以威尼斯水城文化、風光為特色;南部為生態濕地游賞單元,以原生態濕地景觀為特色;中部為萬壽宮游賞單元,以道教文化科研為特色;中南部為垂釣園及沙灘泳場游賞單元,以民間垂釣文化及游泳活動為特色;中東部為隆興島、灌嬰筑城、天黿風荷游賞單元,以南昌歷史文化及古建集萃為特色;中西部及東部為北線七景,東線六林、西線三景游賞單元,以城市植物景觀為特色.
2.3、職能結構
象湖公園的職能結構分為風景游賞、游覽服務兩大職能系統。風景游賞系統由28處景點和55處景物景觀共同構成。游覽服務系統則由游客中心、旅游村、服務點三級構成。
2.4、綠化種植苗木種類配置
由于象湖公園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強、生態效益高、景觀效果好,所以在進行植物配置時,首先考慮了植物群落結構模式,并針對不同的綠地形式,選擇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
3、園區規劃設計理念
3.1、體現主體資源的自然分布并突出其本質特色
園區內風景資源分布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即主體高品位資源基本環湖道路分布,形成了一條環湖風景資源帶,客觀上為風景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即有利于突出保護重點。沿環湖路分布的眾多風景資源,又自然形成了不同特征、不同類型的資源群落,這也為合理進行總體布局與分區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以環湖主體風景資源自然形成的帶狀分布為依托,沿景觀軸線布局,在分區上突出風景資源群落的主題性。
3.2、便于風景主題氛圍的形成
環湖路分布的風景資源自東向西呈現從人文向自然過渡的特征,這就使整個區域呈現明顯的多元化風景資源的特質,由此決定了園區劃分的地域性和多元性。
3.3、旅游接待功能相對集中
在園區總體布局與分區規劃上,將旅游接待功能集中布置,進行合理規劃,避免布點過散、放任自流、盲目發展,造成散、亂、差。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旅游環境容量,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及環境承載壓力,又保證了園區的服務水準,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3.4、綠化種植兼顧景觀風貌與資源保護
園區綠化種植設計以有效保護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基礎,致力于展現象湖特有的景觀風貌,開展濕地資源保護。并采用豐富的植物品種給游人一個舒適豐富的游覽環境。因此,園區在綠化種植設計中遵循了以下五點原則:
3.4.1、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選用鄉土樹種和適合當地立地條件的樹種;
3.4.2、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的原則,既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發展規律,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所產生意境、季相美;
3.4.3、堅持多樣與統一的原則,結合營建景觀的需要,營建景觀豐富、有春花、夏葉、秋實、冬干等季相變化并且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相互協調的植物景觀,提高園區的景觀價值;
3.4.4、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科學撫育山地生態林,形成林分結構穩定、生態功能強大的森林群落,提高園區的生態效益;
3.4.5、堅持綠化屏擋與植物造景結合的原則,對重點景點進行重點綠化,創造優良的環境景觀;
4、園區生態思想
象湖公園結合其外部條件,構建穩定的生態格局,注重與外部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中心保護,發展,在園區內建立穩定的生態系統,山體、陸地、水岸和湖泊有機相連,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逐步豐富物種多樣性,維持鄉野氣息濃厚的原生自然景觀。所以,象湖公園在造園過程中體現了以下五點生態思想:
4.1、生態優先
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采取積極的保護策略,通過不同層次生態系統的建立健全,完善區域生態結構,增強物種的多樣性,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重發揮“地球之腎”在提供人類必需的動植物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和水平衡、調節氣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
4.2、特色性
利用資源優勢塑造特色環境,遵循地域文化,保持原生肌理。通過歷史文脈的延續和景觀的再創造強調空間和景觀的鄉土性、趣味性、藝術性。
4.3、科學性
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立足濕地資源的保護,保護與發展辯證統一,以發展促保護,通過綜合發展提升整體效益,建立與城市的有機聯系,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4.4、相宜性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當地材料就地取材等構筑了親切宜人的空間,建立人與空間、人與水、人與植物等之間親切、互利的關系,強調經濟、實用、節約。
4.5、統一開發、分期建設、協調發展
園區內的風景名勝資源及其環境保護、旅游開發、土地利用、科學管理等因素,都有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并按計劃有步驟的分期實施、協調發展,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和最大化。
結語
南昌象湖公園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的產物,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園林綠地、沼澤濕地、功能水域、人文建筑,在這里和諧地成一統;是城市人夢寐追求的回歸自然的生態環境。不遠處是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喧鬧,快節奏……,在園區內是藍天碧水,水天一色,青山綠水,山水相映,寧靜,自在,心曠神怡……,得天獨厚的地位優勢,和諧一統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南昌市城鄉規劃局.《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2001
[2]南昌市城鄉規劃局.《南昌市重點地段控制導則――象湖》.2011
關鍵詞:城市生態公園景觀設計
城市生態公園是保護及改善城市系統的生態基礎和生態結構,減少大氣污染,改善生存環境,保護自然景觀以及物種的多樣性。城市生態公園的本質還是公園,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鍛煉身體,享受清新空氣。人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和權利,城市當中的生態公園,不應該以隔離人的活動為代價,而因適當引導和規范人的活動,使之遵循生態原理,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所。
1、城市生態公園設計的指導思想
生態公園是以森林植物與生態環境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郊野型公園, 其規劃設計應突出自然景觀, 而以人文景觀為輔。生態公園在整體上應該是點、線、片、面相結合形成的生態植物群體, 并且通過植物、水體、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創造森林公園環境和園林景觀。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夠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環境因子, 構成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 在景觀上應該體現豐富多彩城市風貌, 體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2、城市生態公園的特征
城市生態公園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點。
所謂“真”,就是生態公園的建設要體現自然,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給人們建設真正的自然生態環境。“健”,首先是生態健康,就是生態公園的建設要注重生態效益,要科學的配置,做到防風固沙、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等方面有顯著作用;其次是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旅游、休閑、散步、鍛煉、娛樂等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美”,就是景觀美學功能, 生態公園是通過綠色植物與建筑、雕塑與繪畫的相結合, 營造出自然與意境美。使人們置身其中愉悅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藝術修養。
3、城市生態公園的景觀格局原則
3.1生態優先原則
城市生態公園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導的城市區域內,它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為目標。因此,其景觀規劃應服從于生態優先的原則,即城市生態公園的景觀格局規劃應首先滿足“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設計目標”,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學功能應該盡可能地服從和協調于生態設計的要求。
3.2空間異質性和多樣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觀空間的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是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重要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嵌塊體復雜性的指標,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多樣性對于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準則。
空間異質性依賴于空間尺度,景觀中不同斑塊的類型與尺度都有不同的變異性和復雜性。空間異質性可以根據其斑塊類型的數目和比例、空間排列、斑塊形狀、相鄰板塊之間對比度、相同類型板塊之間的連接度來形成。
多樣性原則不僅講求的是空間的多樣性,也應充分體現在植物品種的豐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特征上,營造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首先依賴于豐富多樣的環境空間的塑造,同時也是為各種植物群落營造更加適宜的生境。
3.3生態可協調性原則
生態可協調性原則是指景觀格局構成并不是被動的,完全依據現有自然狀況、過程以及現有資源條件來營造景觀生態的過程,而是可以主動結合生態、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來反復協調以最終達到一個滿意方案的過程。
4、城市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原則
4.1 以生態發展為依據, 發揮“綠”的效益
“綠”主要是體現在植物上,“綠”的效益包括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綠色效益。
4.2 自然性、生活性、科學性、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
城市中的人們向往綠色,渴望回歸大自然環境。因此,在景觀設計時,植物造景應綜合考慮立地條件中的土壤、氣候、降雨量等自然條件,以人為本,充滿生活氣息,用科學的、藝術的手法將各種矛盾融合統一在規劃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觀環境,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4.3 因地制宜, 適地適樹與合理引進相結合根據當地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樹種, 植物種類豐富多樣, 樹種地區差異較大, 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原則。同時, 科學合理地引進外來適生、無害、觀賞價值高的樹種, 增加本地區園林植物種類。
5、城市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方法
5.1 營造完美的植物群落景觀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尤其是“生態節約型公園”中,植物景觀占有較大比重,以植物群落為主,人工設施為輔的發展趨勢。營造優美生態的植物群落景觀有以下幾方面。
5.1.1 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態進行搭配, 配合景區功能形成空間的變化;以總體規劃功能、景區布局要求為依據,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植物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樣,具有構成分隔空間、引導空間的變化功能,植物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來實現, 形成開放、半開放、封閉、半封閉空間, 閉而不封,透而不通,似聯非聯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5.1.2 利用植物景觀的時序性;四季明朗,植物可直接提供春季繁花爛漫,夏季濃蔭蓋地,秋季楓葉如火,碩果累累,冬季銀干瓊枝。植物的生長變化塑造了景觀的時序變化, 賦予了景觀的生命力, 豐富了景觀的季相構圖,形成三時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
5.1.3 利用植物景觀塑造詩化意境:自古以來植物的美都讓文人的贊嘆,留下無數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優美詩篇。“百載山體滿峭壁,今朝歲月盡園林。路旁綠樹輕輕舞, 天上白云細細呤。針灌千行游目醉,枝葉五鼓賦詩頻。萬花拙筆文辭愧, 唯見真情一寸心。”給后
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5.1.4 利用植物特性調節生態環境;植物本身具有
它的生活習性, 根據植物的生活特性, 合理配置樹種的
結構, 調節凈化生態環境。
5.2 景觀元素的有機組合;植物、建筑、山體、水體、道路鋪裝是構成景觀的五大要素,各個要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景素。
5.2.1植物與建筑的組合; 植物與建筑的組合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組合, 設計時要考慮建筑的風格、功能、體量、質感與色彩, 使建筑與植物和諧統一。同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植物種植的位置,避免建筑的遮擋影響植物生長。建筑的線條比較硬直,而植物的線條卻較柔和、活潑。要形成靜態與動態均衡構圖,使植物與建筑周圍的環境更為協調。
5.2.2 植物與山體的組合;所謂古語“山籍樹而為衣, 樹籍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見樹之光輝”,既呈現了植物與山體的結合效果,又說明了植物與山體相輔相成, 構成山體的美麗景觀。
5.2.3 植物與水體的組合;明凈、清澈的水體是園林公園的靈魂, 而園林公園水體又是借助植物來豐富山體景觀。水中、水旁的植物在豐富山體景觀層次的同時,其姿態、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植物在與水體結合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 選擇適當位置進行種植, 才能確保水體景觀的形成。
5.2.4 植物與道路鋪裝的組合;植物與道路的鋪裝,要考慮道路的功能來選擇適宜的樹種及種植方式。植物和道路設計要多層多樣形式, 讓游客和居民步行有安全感和觀景的欣賞感。
6、結束語
我國城市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合理的綠化景觀規劃,合理設置公共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等是廣大學者研究的一件大事。可見,城市生態公園的合理規劃設計,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適宜人的生存環境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利民,王立軍,溫亞楠.塞罕壩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環境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0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F540.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生態工業園的特點與功能
1.1發展背景
東莞鳳崗(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園區緊密圍繞我廣東省“雙轉移”的戰略部署,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方針,通過選擇性承接和轉型升級、優化產業格局、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等措施,加快惠州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隨著產業轉移園建設步伐的加快,廣東特色產業集群雛形已初顯,在這樣的機遇發展條件下,惠州應緊跟東莞產業升級的步伐,將筑巢引鳳與主動出擊結合為一,力求實現惠州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因此,惠東縣謀時而動,在園區首期規劃面積4.26平方公里基礎上,近期將擴園為16.96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高新技術產業的精密機械、生物科技、新材料等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服裝(制鞋)等,成為該縣“雙轉移”的主要承接地。規劃區特色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工業園區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具時代特色的工業園區應運而生。結合本次規劃用地的實際情況和工業園區的發展要求,我們提出了“生態綠園、數字新區、集約新城”的發展特色。
3.3.1工業園常見發展模式
模式一:工業園區開發模式:政府主導
目前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最常使用的工業地產開發模式,也是我國目前工業地產市場的主要載體,其運作主體一般是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管委會下設的開發公司。
缺陷:不熟悉工業地產的運作方法,項目前期缺乏科學合理的定位與策劃等不足導致其在工業園的整體運作中不夠專業化,致使大部分工業園區閑置與擱荒。
模式二:主體企業引導模式:強大的綜合企業主導
指在某個產業領域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的企業,為實現企業自身更好的發展與獲取更大的利益價值,通過獲取大量的工業土地,以營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工業園區;在自身企業入駐且占主導的前提下,借助企業在產業中的強大的凝聚力與號召力,通過土地出讓、項目租售等方式引進其他同類企業的聚集,實現整個產業鏈的打造及完善。如上海金山的上海石化工業園區
模式三:工業地產商模式:房地產商開發
指房地產投資開發企業在工業園區內或其他地方獲取工業土地項目,在進行項目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乃至廠房、倉庫、研發等房產項目的營建,然后以租賃、轉讓或合資、合作經營的方式進行項目相關設施的經營、管理,最后獲取合利的地產開利潤。如普洛斯,全球最大的工業房地產開發商
綜合運作模式:上述模式的綜合
東莞鳳崗(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對策:
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外引內聯
微笑曲線理論認為(見下圖):制造行業的產業鏈劃分為 3個環節,分別為研發、制造、營銷。在產業鏈中,高附加值區段主要處于產業鏈的兩端,如設計和銷售,而處于中間環節的傳統制造業的附加值較低。
圖1 微笑曲線
目前,惠東傳統優勢產業主要包括制鞋、家俱、服裝等,除了大量制鞋企業之外,還有許多鞋機、鞋飾、鞋底以及皮革生產企業,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的生產網絡組織,這種專業化分工協作、配套完善的鞋業工業體系,延伸了惠東制鞋業的產業鏈條,但仍然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
因此,規劃認為要想優化提升惠東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條,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1、尋找同類優勢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
2、向產業鏈的兩端發展,引進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等下游企業。
3.4.2現代制造業——整體引進,重點突破
惠東的先進裝備制造業主要是是與深圳機械行業協會合作,因此相關產業的引進既要參考深圳機械制造產業門類,又要與規劃區的產業體系相配套,以達到和諧共生。如引進與制鞋,服裝,家俱,電子相關的化工紡織機械、機床、模具、儀器儀表等機械設備行業,或引進具有發展潛力和廣闊前景的精密機械、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生產企業。
3.4.3新材料產業——精心選擇、打造特色
新材料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汽車材料、生物材料等,其具有技術高度密集、研究與開發投入高、產品的附加值高、產與市場的國際性強、以及應用范圍廣、發展前景好等特點。
3.4.4電子信息產業——引進高端、多元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可具體細分為投資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目前,本區已引進的主要是電子元器件、汽車電子、機電元件等類型的企業。因此,可以利用靠近深、莞的優勢擴大電子產業類型,大力引進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如: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及配套零部件等等
3.4.5現代服務業——現代引領、服務齊備
產業轉移工業園是以打造現代產業新城為發展目標,因此為各類企業服務的生產業是必不可少的配套產業。規劃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各類服務業。
3.4.6小結
1、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產業新城
完善的產業體系是園區不斷成長和發展的基礎,產業自身也在不斷向前演化,這是整個區域能夠生存下去的前提和根本。根據規劃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可以總結出規劃區以后重點發展的產業門類,進而得出規劃區的產業體系,并且這些產業存在著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關系(圖3-9)。
2、以現代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產業新城
微笑曲線理論把制造行業的產業鏈劃分為 3個環節,分別為研發、制造、營銷。每一環節都需要現代服務體系的支撐,完善的現代服務體系是產業鏈升級的必要條件,也是規劃區發展成為現代產業城必不可少的支撐條件。商貿金融服務及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僅可以為各個企業提供資金、信貸等金融支撐,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會計、法律、咨詢、廣告、知識產權等服務;教育科研、文娛、體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既能夠為企業研發設計服務,也可以為個人日常生活和發展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郵政等郵電服務可以促進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生產和辦事效率;交通運輸、倉儲及物流服務是整個產業區能夠高效運轉的紐帶。
傳統工業園區缺乏較為明確的理論指導,而生態工業園 試圖建立可持續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關系,因此,生態工業 園區規劃主要以工業生態學、循環經濟、景觀生態學等學科為 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李同升,韋亞杖工業生態學研宄現狀與展望||.生態學報,2005, (4): 869- 877.
|2|王瑞賢,羅宏,彭應登.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新進展環境保護,
2: 35- 37.
|3|耿勇,武春友.國內外生態工業園發展評述| J|.產業與環境(增刊)20G8. 111- 113.
|4|段寧,孫寧,魏曉琳.關于推進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思考治理技術與設備,2⑴2, (3): 59- 62.
關鍵詞:生態 水利工程 設計原則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
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
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8]董哲仁.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j].中國水利,2004,(10):1~5.
關鍵詞: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生態水利工程從表面上來看就很明顯是包括生態和水利工程兩方面的內容,不過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側重的還是水利工程方面,其學科基礎主要是由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構成的,生態學只是在工程學發展的同時需要兼顧的學科。目前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相關的設計,而沒有注意生態系統的現狀和對生態系統的未來預期等潛在的風險。對于目前的生態水利工程來說,其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就是應該密切和生態學相結合,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上來,進一步將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密切的結合在一起,改善水利工程規劃的設計理論,這樣也就形成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生態水利工程學[1]。該學科的出現的發展,既能夠滿足人們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需求,又能夠將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等思想真正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來,其內涵主要是: 對于新建的水利工程來說,在進行傳統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又注意與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和保持相結合; 對于已建工程來說,主要指的就是對于那些受到危害或者是嚴重破壞的河流進行生態系統的全面恢復和保護。所以,生態水利工程作為符合社會需求和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來說,它將和傳統的清污治污工程、生態產業、環境立法以及資源管理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內容密切的聯系在一起,為河流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水利工程建設的科學規劃提供有利的支持。
1.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的。在眾多的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來調節水量、開發水資源、利用水資源,提高了河道的調蓄能力,滿足了人們防洪、供水、航運、漁業、灌溉、發電以及旅游等需求,效益顯著。建設水利工程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對于發展經濟及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有著積極作用。通過水量的調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減輕或排解水污染,抵御洪水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對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生態狀況的改善以及調節生活用水等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建設水利工程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表現在:新建的水利工程在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蓄水、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環境的修復。對于已建工程,主要是對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應與傳統治污、清潔、生產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并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2.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人類為了抵御洪水修建堤壩,為了調節水量整治河道,為了蓄積生活用水肆意修堵河流,這些活動都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連續性和流動性,改變了河流里生物的多樣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等自身條件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這些自私的行為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有正面的影響還有負面的影響。正面影響表現在:(1)保護其他生態環境,利用水資源代替柴火,水資源代替石油、核能源來發電;(2)提供生活灌溉用水,使得被澆灌的地區生態環境發生改變;(3)防洪減澇來減少自然災害對其他生態的破壞,有效地削減了水災、旱災發生的嚴重性;(4)對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預防遏制作用;(5)對城市的局部小氣候進行了改善,同時對景觀和生態環境也適當的改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1)為建設水利工程所做的引流會淹沒一些耕地、森林、珍稀物種、礦產資源、風景名勝等,這些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2)在水利工程的下游水質會發生變化,可能產生富營養化問題,堆積大量的細菌,降低納污能力;(3)有些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影響河流方向,阻塞魚類海生動物的回流;(4)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水土流失,破壞植物本身的生活環境;(5)大型水利堤壩的塌陷會引起嚴重的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在工程規劃設計時,還要特別注意法規障礙:一是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規定;二是水功能區劃關于水源保護的規定;三是重點文物風景名勝保護的規定。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具有雙重影響,要充分利用其正面影響,可以帶來生活上的便利、經濟上的發展、環境上的改善等等,利用不合理將會帶來許多方面的危害。
3.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規劃的基本原則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來說,它是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的工程,在滿足水利工程所應具有的作用(防洪、灌溉、供電、供水、航運等)的同時,也要滿足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性的發展。其在規劃設計時應滿足水利工程原理和生態工程原理。在規劃設計時主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則。
1)生態水利工程安全、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規劃設計時,一定要嚴格考慮地理環境、生態環境、自然條件等,同時要結合工程力學原理、水利工程學原理、生態原理和水文原理設計圖紙,設計完后仔細審核、預算交由施工單位。施工方應當嚴格按照圖紙要求操作,不得擅自修改,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在確保質量問題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材料、合理布置人員分布,避免浪費不必要的錢財。工程設施在設計標準規定范圍內,必須能夠承受洪水、風暴、侵蝕、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
2)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經過一萬年的演變過程,已經具有了自我修復和自我清潔能力。生態系統里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經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它們與周圍的物種有著有好的關系,同時在各種自然災害的考驗下也能適應、改變環境。規劃設計時可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充分考慮自然界的自我恢復能力,盡量在不破壞其它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建設水利工程設施。
3)河流形態空間異質性的原則
在一個地區,其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會有更多的生物存在。生物越單調,生物多樣性就會很低,就會導致生物群落密度、比例降低,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在規劃設計時,從眾多的環境因子中尋找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4)景觀尺度及整體原則
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河流生態的修復規劃與管理應在大景觀尺度、長遠的和整體的基礎上進行,因為大景觀具有的物種多樣化。生態系統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在設計規劃時,應掌握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提出整體的生態系統修復方法,而不應是僅考慮單一物種、河岸的修復。
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即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此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會出現多種可能性。自然生態系統經過長時間的進化使得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期望河流短時間修復是不可能的。
4.結語
本文闡述了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具有的雙重影響,同時也簡單的介紹了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時所依據的五項原則。警示了我們人類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要綜合考慮我們周圍經過億萬年形成的龐大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蔣振華. 我國現階段生態水利工程學的發展[J]. 中國科學工程,2009( 03) : 25 - 26.
[2]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關鍵詞:數據中心;信息資源規劃;數據整合交換
中圖分類號:U4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深入應用,交通系統的各單位、各部門建設了相應的信息系統以滿足自身業務管理的需要。然而各信息系統是在不同時期建立的,在業務方面缺少總體規劃和協調,在數據交換和共享方面存在困難,各自掌握的數據不能及時有效的提供給需要該數據的其他相關部門,形成了“信息孤島”。同時,隨著我省路網的不斷完善、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服務的目標從原來的“走得了”提高到“走得好”,現孤立的信息系統已不能滿足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綜合業務管理和為決策支持提供數據的需要。因此,打破這個“信息孤島”,研究建設一個跨部門,集數據抽取、處理、交換和綜合利用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交通數據中心已成為現階段交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務。
數據中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工程,本文以貴州省交通運輸行業為例,著重探討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的建設思路。
二、總體架構設計
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一是構建全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含地理信息平臺),整合開發行業基礎信息資源,實現行業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包括整合公路管理、道路運輸、路網運行、出行信息等數據,建設基礎數據庫與主題數據庫,有效推進行業基礎數據資源開發和應用;整合基礎地理、公路及其附屬設施、客貨運站場地理數據,建立全省交通運輸地理信息平臺,實現全省共建共享“一張圖”。二是進行數據資源規劃的頂層設計,并結合項目建設制定相關行業標準,為交通運輸信息化、公眾出行及行業管理提供服務。
數據中心總體架構設計
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由五大層面和三大體系構成,分別是: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系統層前端展現層和建設與運行保障體系、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其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三、信息資源規劃
信息資源規劃是頂層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屬于信息資源層建設,它站在全局發展的戰略高度,對開展業務活動所需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規劃,包括對數據的生產、處理、存儲、應用、管理等整個生命周期的分析研究。信息資源規劃是數據中心建設的初始工作和核心環節,直接決定了我省交通行業數據資源建設的質量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信息資源規劃的方法
國外信息資源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源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有戰略數據規劃、信息系統戰略規劃和企業架構規劃三種。這三種規劃方法側重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戰略數據規劃主要針對的是數據規劃和數據環境管理,實現數據一致性;信息系統戰略規劃主要解決戰略與系統的匹配問題,進行系統與業務集成;企業架構規劃主要解決信息資產的描述和重組,實現信息資產的統一規范管理。在國內交通行業,四川、重慶、浙江三地交通部門都實施了信息資源規劃的相關項目,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在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的信息資源規劃過程中,我們本著遵循國家信息化思路、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因地制宜,有所取舍這三個原則,選擇企業架構的規劃方法,結合自身行業特點,進行信息資源規劃,初步搭建貴州交通行業信息化總體架構。
(二)信息資源規劃的總體架構
該架構描述了貴州省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當前和未來的信息化狀態,并勾畫出從目前狀態過渡到未來狀態的計劃。總體架構的設計是為了實現跨部門的信息和資源共享,推動業務協同,提高對公眾的服務能力。總體架構主要由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四部分組成,如圖2所示。
業務架構是通過進行業務梳理,定義業務流程目錄表、業務互動矩陣和功能分解圖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資料,得到機構職能行使的流程和部門間的協作關系,業務架構是整體架構設計的基礎。
應用架構是對機構當前的信息化狀態進行描述,理清應用系統間的交互關系、應用與核心業務的對應關系,為信息化發展提供一個藍圖。通過應用架構分析設計,可定義應用接口目錄表、系統/功能矩陣、軟件分布圖等。
數據架構描述了邏輯的和物理的數據資源結構。通過數據架構建立起關鍵信息流模型,描述業務事件的關鍵輸入輸出信息,為應用架構提供數據支撐,在分析、挖掘和處理的基礎上,為機構提供支持和決策信息。
技術架構用來描述支持業務、數據、應用服務部署的設施、標準、技術等,技術架構定義了機構信息化的技術路線、技術標準、技術選擇和技術組件等。完整的技術架構涉及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和基礎設施等各個層面。
信息資源規劃是數據中心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業務、應用和數據進行梳理規劃。做好信息資源規劃,能有效指導后續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以及數據交換共享等工作。
四、數據交換共享平臺
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是應用支撐層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它是數據整合的基礎設施,也體現了數據集成的一種模式,它的優點是簡化數據集成拓撲結構,提供共享基礎服務,對于大范圍的數據整合與交換服務,是一種集約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一)技術框架
交通行業各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的難度很大,這主要是由于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的異構性造成的,這其中包括各信息系統的軟件系統體系結構異構、軟硬件平臺異構、還包括各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工作方式上的差異。因此,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的建設必須要能夠提供一種松耦合、跨平臺的數據交換服務,并集實時數據交換和批量數據交換為一體。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的框架示意圖如圖3所示。
(二)數據交換
在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數據交換服務依托于數據交換平臺軟件,主要用于源系統數據獲取、數據容災、主數據管理等方面。在數據交換的方式上,采用前置機、中間庫模式和基于日志變化的數據捕獲模式。
前置機、中間庫的模式:先由源系統開發單位開發數據接口并推送數據至中間庫,再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將中間庫的數據抽取至數據中心。對于信息系統建成時間較長,對系統進行修改和數據轉換工作難度較大的情況,適合采用此數據交換方式。我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與省公路局的大部分信息系統和與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收費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采用此交換模式。
基于日志變化的數據捕獲模式:通過數據交換平臺軟件來實現對數據源的非侵入式采集。此數據交換方式是基于數據庫歸檔日志的增量變化來實現數據的采集交換,它的優點是將對源系統的影響降至最低,減少業務系統開發單位的接口開發工作量,降低前置機購置成本,提升數據采集的效率與質量。我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與省道路運輸局的信息系統和與各單位在建新建的信息系統之前的數據交換采用此交換模式。
五、研究結論
數據中心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網絡、信息資源規劃、系統集成、信息安全、標準規范等信息工程領域的各個方面,結合交通運輸行業職能部門較多的特點,更是增加了系統建設的復雜程度。本文立足于貴州省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建設,著重介紹了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建設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能夠對相關行業數據中心建設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復先.信息資源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林小村.數據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 綜合性公園;規劃設計;種植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186-01
1 綜合性公園規劃設計原則
綜合性公園規劃設計時,為了避免使公園成為孤立的點,應注意與周圍環境(建筑群、道路網、綠地等)密切配合,可利用地形、水體、綠籬、建筑等綜合地隔離,使園景與街景融為一體,杜絕用高墻把公園完全封閉起來的作法[1]。
具體設計過程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貫徹黨在園林綠化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二是規劃設計要切合實際,便于分期建設及經常的經營管理;三是繼承和發揚我國造園藝術的傳統,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做到推陳出新;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設計時盡量滿足游覽活動需要,設置人們喜愛的各種內容;五是表現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風格,避免景觀的重復;六是充分利用現狀及自然地形,有機組織公園各個部分[1-3]。
2 綜合性公園地貌處理方法
建設公園往往是利用城鄉規劃中不符合基本建設要求用地,這種用地往往地形有起伏,有水面或低洼沼澤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園的布局和活動安排。在進行公園總體規劃時,遇到原有地形不符合使用的需要時,就要從公園的現狀出發,結合功能、種植要求、工程投資條件和景觀要求配合考慮,確定公園的地貌處理。在處理時要因地制宜,利用為主、改造為輔。正如“園治”所說“高方欲就亭臺,低洼可開池沼”,以盡量做到減少土方并達到園內土方平衡,以節約建園投資。
3 綜合性公園用地規劃設計
有關調查材料表明,在公園中游人散步者較多,約占游人總數的78%,而每一個游人要求的平均面積為60~100 m2。因此,綜合公園中雖有多種分區,仍以安靜休息區為主,這一特點反應在分區規劃中,給安靜區以最大面積,并投入最大精力。
在我國進行公園面積計算時,應注意以下2點:一是大城市中公園總面積,應滿足全市10%的市民同時游園;二是公園應有足夠面積能使居民在休假日進園時不顯過分擁擠。
4 綜合性公園的種植規劃
公園的種植規劃應在公園的總體規劃過程中,與功能分區、道路系統、地貌改造以及建筑布置等同時進行,確定適宜的不同種植類型。不應在其他部分完成后再采用填空白的方法進行規劃,以保證各部分相互配合,全園形成有機整體。綜合性公園的種植規劃要注意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4.1 綜合性公園活動特點
為了保持公園內的衛生狀況,公園四周要栽植衛生防護林帶,以達到防風沙、隔噪聲的目的。為了避免塵土飛揚,公園內除了栽種樹木外,應盡量多鋪草皮和種植地被植物。
公園的綠化要滿足不同分區的功能要求,各區可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安排適宜的植物種類和種植類型。如兒童活動區的植物要求體態奇特,色彩鮮艷,無毒無刺;而安靜休息區的植物要求多種多樣,以構建不同的景觀,給人以置身大自然的感覺。體育活動區要求大樹遮蔭,健壯,無飛絮落果,色彩單調和大面積的草地。文化娛樂區人流量大,綠化要求具有遮蔭、美化、四季有明顯特征等效果,以體形整齊大方的喬木和常綠樹為主,主要建筑附近可設花壇、花鏡等[1-3]。
4.2 綜合性公園樹種選擇
公園綠地面積較大,有較多的立地條件和生態環境,如有不同的地形、土壤、小氣候條件的變化等。同時,公園的任務也多樣化,既要容納大量游人開展文藝科普活動,又需創造安靜的游覽休息綠化環境,因此樹種選擇除符合一般規律外,還應結合公園的特殊要求。公園中游人密度大,植物的養護管理是個大問題,樹種選擇除考慮園林特點,要豐富多彩外,應當多選擇能適應公園環境的鄉土樹種。
4.3 園林植物的季相交替和色彩配合
植物由于四季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外貌,植物的季相交替也引起了園林風景的季節變化,因此在進行綠化種植規劃時,要充分掌握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通過合理的安排,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園林藝術構圖。
公園的綠化種植規劃還應對各種植物類型和樹種比例做出適當的安排,在圖紙上要有所表示,但這一工作隨地理位置和條件不同所用比例出入較大,以下數據僅供參考。綠地中各種種植類型的比例:密林40%,疏林和樹叢25%~30%,草地20%~25%,花卉3%~5%。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華北地區常綠樹30%~50%、落葉樹50%~70%;長江流域常綠樹50%、落葉樹50%;華北地區常綠樹70%~90%、落葉樹10%~30%。
5 參考文獻
[1] 趙茜.南京市綜合性公園綠化樹種的調查與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08,35(1):43-45.
關鍵詞:園林規劃;設計;城市規劃;應用
園林規劃設計的概念
園林規劃設計包含園林綠地規劃和園林綠地設計兩部分內容。園林綠地規劃從宏觀上講,是指對未來園林綠地發展方向的設想安排。其主要任務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提出園林綠地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規模和投資等,它又分為發展規劃和園林規劃兩種。園林綠地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規劃的原則下,圍繞園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筑、道路、廣場等園林要素創造出有生機、有力度、有的園林環境,或者說園林設計就是具體規劃中某一工程的實施方案,是具體而細致的施工計劃。園林設計的內容包括地形設計、建筑設計、園路設計及園林小品的設計等。園林規劃設計就是園林綠地在建設之前的籌劃謀略,是實現園林美好理想的創造過程,它受到經濟條件的影響和藝術法則的指導。園林規劃設計的最終成果是園林規劃設計圖和設計說明書。它不僅要考慮經濟工程設計條件和生態問題,還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態美之中。同時,它還要借助建筑美、繪畫美、文學美和人文美來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
1 園林規劃設計的內涵及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1 園林規劃設計的內涵
園林規劃設計,主要就是依據原有的地貌,將植物、山水、建筑等融入其中,使之能與原有的地貌、地形想契合,并對環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的設計過程。它主要包括地形的設計、園林建筑的設計、園路的設計等。進行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注意其與環境的相結合,才能保證整個的設計有內涵、有生機,也才能使園林建設散發自然美、人文美。
1.2 園林規劃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2.1 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有主題思想
每個園林景觀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這就是園林規劃設計主題思想的體現,一味的相似設計會使園林景觀失去其的韻味,對城市的環境建設也十分不利。因此,園林規劃設計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主題思想,有自己的獨特立意,才能保證園林設計推陳出新,也才能使城市的規劃建設更加完善、完美。
1.2.2 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與原有環境相吻合
與原有環境相輔相成,是園林規劃設計的關鍵因素,只有園林規劃設計能夠呼應原有的環境,才能使之看上去具有協調美,不會讓人感覺突兀,而且只有根據原有環境的特征來選擇園林的設計才能更好地提高園林的碳匯能力。但是現在很多的園林設計師只是把場地當成一張“白紙”,盡情的發揮創造,完全不結合當地環
境的特征。這樣的設計不僅建造成本高,而且由于不考慮是否與原有環境相吻合,可能會導致很多設計缺陷。
1.2.3 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結合生態學,保證園林景觀的生態平衡
園林規劃設計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結合生態學進行設計,注意植物、色彩、建筑的相結合,使之不但能夠綠化城市,還能對城市的生態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1.2.4園林綠地應有自己的風格。
《園林談叢》一書中說:“古典折子戲,亦復喜看,每個演員演來不同,就是各有獨到之處。”這就是風格。園林也是一樣,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有鮮明的創作特色,有鮮明的個性。園林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在民族風格、地方風格、時代風格、個人風格等方面。
2 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2.1 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居住區綠化中的應用
2.1.1 設計理念
對于城市的小區綠化,最主要的就是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其次就是提高小區綠化的功能性,因此,基于城市居民區綠化的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切實結合這兩方面,合理的進行設計,突出綠地的應用性,而不只是擺設。
2.1.2 設計中要注意的問題
小區綠化率,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體現,較好的小區綠化,能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因此,在對小區進行綠化時,一定要注意完全覆蓋黃土,使整個的居住環境凸顯綠色;其次,就是要根據整個小區的建筑特點、走廊特點等進行相應設計,使之能與小區的硬件相吻合,而且能夠依據不同的年齡層,設計不同的綠化帶,更能有效提高小區綠化的利用率,也就是使綠化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增強。
2.1.3 整體設計原則
根據設計理念以及設計中要注意的問題,園林規劃在整個的城市居民區綠化中的設計應該體現以下幾點:①小區綠化設計時一定要保證綠地設計在規劃中的均勻分布,同時,還要注意與小區走廊的結合,使小區綠化能夠更加和諧;②園林設計時一定要使整體設計與小區格調相統一,當然在統一的同時也要體現個性以及構思的獨特;③整個的園林設計要以植物造景為主,運用植物的搭配、剪裁的不同,體現不同的風格。
2.2 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公園規劃中的應用
2.2.1 城市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城市公園,主要是人們休閑、娛樂、放松的地方,是給人們減壓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園規劃應秉承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要充分考慮人們的需求,能夠在設計中真正滿足人們的需要;第二,要依據公園內不同的地形,進行不同的設計,使公園的功能區域有機結合;第三,要注意公園的整體規劃與當地自然環境以文環境的相結合。
2.2.2 城市公園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城市公園規劃一定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注意與環境的結合,因此,城市公園規劃一定要利用不同的喬灌木同季節植物等進行有機結合,使之能夠在每個季節都能煥發光彩;其次,就是要注意公園的規劃線條一定要流暢;另外,在對公園環境進行完善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自然景觀,更多的展現自然美。
2.3 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街道防護林規劃中的應用
在城市街道防護林的應用中,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發展較蔥郁的樹木,能夠真正達到綠化城市街道、凈化城市空氣的作用,在整個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選擇遮陰式、密林式、群落式等不同的設計方式,并注意喬灌木的結合,使城市街道防護林能夠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景觀。
2.4 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大學校園規劃中的應用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地方,是一個文化氣息非常濃重的場所,因此,在整個的園林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大學生的不同需求,使之能夠滿足大學生生活、學習等不同的狀態,例如:可以以高大的喬木為基調,配合灌木、花草等進行配置,還可以利用一些爬藤植物設計一些植物走廊,方面大學生在炎熱的夏季乘涼學習。
3 結束語
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堅持科學的設計理念,真正使園林建設符合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使人與環境能夠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l]阮冰.園林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15).
[2]張明玉.我國園林會計核算制度分析[[J].財經界,2010(12).
肅寧人民公園導游詞
您好!
我院是集“產業研究、項目策劃、工程咨詢、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 六位一體的專業規劃設計院,強調對“泛旅游產業項目開發、旅游房地產項目開發、新城新鎮新園區開發”三大領域進行系統整合,提供從項目前期咨詢策劃到施工圖設計及后期顧問的“全程服務”。下設專家委員會、六大部門、六大分院、十八個專業中心和八個業務所。擁有國家旅游規劃設計“甲級資質”。專業從事城市人民公園規劃設計。
人民公園規劃設計應堅持一下理念:
(一)文脈延續
城市中的歷史遺跡、空間格局、建筑風貌等傳承著城市文化,體現著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園,要嚴格保護歷史遺跡,盡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發揚具有傳統地域風貌的建筑。
(二)兼容并蓄
多樣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樣性并不矛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寬松的氛圍和對藝術、文化的包容,使得許多城市公園呈現出多元文化并處的格局。當前,畢節人民公園建設應以地域性為本,在沿襲自身文化慣性的同時,吸收外部乃至外國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變“千園一面”的局面。
(三)因地制宜
人民公園的建設規劃除了要延續城市文脈、兼容并蓄之外,還要因地制宜,根據城市自身發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廢棄地,因地制宜地在工業遺址上恢復生態環境,重塑衰敗工業區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區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
(四)以人為本
人民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為本,是城市公園建設的出發點和根本原則。舒展的草坪,斑駁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適的服務設施,都是城市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節人民公園的建設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時代、社會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習慣,加強綠色空間的親和性、開放性與可達性,提高開放空間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間的人本品質,從而營造和諧的城市公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