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殊教育分層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同課異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
一、引言
隨著《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等文件相繼印發,特殊教育迎來了新一輪改革,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教育教師作為特殊兒童的教師,不單純是學業教師同時也扮演著生活助理師、心理輔導師、康復訓練師的職責,是學校、家長與學生的最重要的紐帶。因此,如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
二、特殊教育教師發展的制約瓶頸
目前特殊教育對象復雜化、多重化給特殊教育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單純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加上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在一開始由于沒有準入制度的限制,大部分普校教師在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或者儲備任何特教知識的情況下就可以轉崗進入特校工作,他們面對一些情況復雜的孩子沒有很好的處理應對方法和能力,而職后培訓大部分也是理論講授居多,沒有開展針對性實踐跟崗,難以實現一訓一得,這給特殊教育教師的后續培養和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帶來了很大問題。而“同課異構”作為一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不僅貼近教師教學實際,有利于構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動,而且它在資源共享的同時,關注人與人之間思想的融合,傾向于一種力量的感召,能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2]。
三、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成長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對訓前、訓中、訓后三個階段進行“同課異構”課程設計實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課堂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如表1所示)。
基于“同課異構”的培訓課程實施后,通過進一步開展了訓后跟蹤調查和訪談了解特殊教育教師訓后感受。在訓后問卷調查中教師們對“同課異構”任務驅動的培訓模式整體滿意度達到85%(如圖1所示)。
同時在基于“同課異構”的培訓活動中,學員們認為,第一,“同課異構”材不同的處理,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中體現了執教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風格,可以充分實現資源互補。第二,通過“同課異構”活動,領略到了各所特殊學校的精英教師教學,同時從導師點評和學員互評中學到很多,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優點,看到了“一個資深的教師都是從小事慢慢成長”,再回到學校重新上這節課時,就會有新的思路,就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成長。第三,“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研交流活動,讓學員能夠真正實現認真去聽、認真去想,認真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從而碰撞出新的教學理念,引發出對課堂最優化的思考。
從課堂滿意度調查結果和這些一線教師分享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同課異構”活動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和觸動,有助于教師自我教學風格形成和思想智慧的啟迪,能夠促進特殊教育教師有效成長,具體總結分析如下。
一是立足參訓教師實際,分層分類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滿足差異性教學需求。特殊教育兒童的類型多、程度重,學生差異大,課堂教學干擾性強,秩序容易失控,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掌握單純學科知識外,還需要綜合掌握運用心理調適、康復訓練、評估診斷等多學科知識,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師群體小,特殊教育培訓項目往往是不分學科的集中培訓為主,這種傳統的集中理論培訓與集體跟班觀摩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特殊教育教師現實需求。因此,立足目標需求,按照盲、聾、培智、其他類別等進行分層分類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可以很好幫助參訓教師實現個性化教學培訓,滿足差異性需求,提高培訓實效。
二是通過“同課異構”活動,促使同學科教學的參訓教師實現“幫扶帶”,互研教材,產生智慧碰撞。在培訓過程中,按盲、聾、培智等三大類分組進行“同課異構”活動,期間既有一線特殊教育名師的跟崗實時指導,又有同學科教學的參訓教師的互相切磋,很好實現新老教師“幫扶帶”。在整個過程中高校教師全程理論指導,一線特殊教育名師全程答疑解惑,不斷推進參訓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研討和相互點評,各參訓教師對教學設計進一步完善后再進行組內“同課異構”展示[3]。教學研磨過程中參訓教師為了避免“撞車”或者“照本宣科”,會更加深入研究學生與教材,采取“自行備課,組內研磨”的方式,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方面做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參訓教師在短時間內領略不同教師風采,看到各師各教,各顯神通,產生智慧碰撞,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例如,有學員認為“通過同課異構能感受到其他老師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她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領略到她對課件技術、網絡視頻和生活視頻精妙運用,體會他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從而更好有助于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三是“同課異構”培訓研習,打破常規“集體培訓,個別展示,群眾觀摩”的弊端,實現人人參與互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基于“同課異構”的培訓設計,打破特殊教育教師常規培訓中多學科混合培訓、集體跟崗觀摩,無法滿足差異性需求的壁壘。通過針對性開展的同學科教學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能夠突破特殊教育學校校內小群體交流,思維受限的弊端,提供了校校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參訓教師跳出各自的舒適圈,接觸和看到更多優秀名師的展示和指導。同時在培訓過程中既有一線名師“同課異構”示范展示,又有組內教師“同課異構”示范研磨和組間優秀教師代表“同課異構”展示,層層推進,互聽互評,促進反思,另外還建構有“高校專家+基地名師”的雙導師指導機制,讓參訓教師充分實現理論到實踐的相互融合轉化,達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提升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專業成長。
(一)發現“特需生”。
該項工作由各個教學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負責。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觀察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業成績等,列出明顯異常的學生名單上報學校教務處。
(二)進行專業測評。
經過1學年的觀察,在一年級期末教務處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長開會,向學生家長說明該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的異常表現,說明這些異常表現可能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家長自愿為原則,由家長帶孩子到專業測評機構進行專業測量評定,確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務。
(三)確定服務類型。
學生經過專業測量評定,在新學期開學前夕,再次召開家長會,向學生家長介紹特殊教育的目的、意義以及對這些孩子的三種服務安置方式:1.進入本市特殊教育學校;2.進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進行隨班就讀。由家長填寫申請表,經教務處審核,按照學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確定其接受哪種特殊教育服務。特殊教育資源班成立之后,每學期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特需生”家長甚至普通班學生家長來校聽課,觀看、參與學生活動,用事實闡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現狀,改變家長的錯誤觀念。
二、量身定制,合理安排
“特需生”身心發展、認知理解不同于普通學生,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必須量身定制,不但滿足他們一般性的學習需求,更需滿足其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個別化教育需求。一般性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選用普通班相應年級的教材,根據學生情況,有選擇地分層教學。適應性課程。包括生活適應和勞動技能,根據學生情況,自編教材或者選用普通班相應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勞動技術教材。康復性課程。包括康復訓練、藝術休閑、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中,結合我校的特色———國際生態學校和校本特色課程“麥秸工藝”,開設“剪貼工藝”“卷紙工藝”,為學生將來接觸麥秸工藝打下基礎。另外開設“折紙“”泥工”“編織“”串珠”等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多方面興趣,訓練動手能力,培養特長,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養成良好的習慣。怎么落實這些課程呢?基于我校實際情況,教務處整合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特點,合理安排,將教學組織形式分為以下4種。特殊教育班集體教學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語文和數學兩門學科在特殊教育班由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特點按課堂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特殊教育班學習和普通教學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四門學科,按照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編入不同年級的普通教學班學習。特殊教育班集體教學與分層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生活適應和勞動技能兩門課在特殊教育班集中上課,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教學。特殊教育班小組訓練的方式。康復性課程(包括康復訓練、藝術休閑、校本課程)采取小組教學的形式進行教學訓練。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適合每個“特需生”發展的“走班制”“個別化“”合作式“”一體化”的教育訓練方式。
三、普特融合,和諧共生
特教資源班的學生不僅在部分課上與普通班的同學融合,而且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如藝術節、科技節、校運動會、社會實踐活動等,體驗參與的樂趣,體會生活的豐富,發現自己隱藏的能力。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特需生”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禮儀,與人相處和交往時將減少失敗的挫折,增添與他人交往的信心;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表達情感、需求、想法的方式,能夠進行正確有效的表達;在需要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的活動中,養成協同合作、積極溝通的能力。普特融合促進了“特需生”社會化發展。特殊教育班學習和普通教學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普通班的學生成了“特需生”的學習伙伴;交往過程中,“特需生”學會了遵守規則、承擔責任、完成任務;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滿足了他們團體歸屬感的需要,發展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班級建設,促進發展
目前我校特殊教育班有11個程度不一的智障兒童,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我們越過他們弱勢的智能領域,注重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注重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長遠發展,注重彌補其弱勢智能領域,注重形成強弱互補,協調發展。
(一)制定學生能夠理解的管理體系
針對班級內學生的特殊性,我們把“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作為共同目標,制定學生能夠理解的管理體系,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學會管理自己、教育自己。
1.彩色卡片
教室里設有表現墻,上面貼有學生的照片,照片旁邊是狀態欄,照片下面有一個口袋,里面盛放著表示學生狀態的彩色卡片:表現良好是淡藍色“笑臉”,違紀一次是淡黃色“哭臉”,違紀兩次是深黃色“哭臉”,違紀三次后是橙色“哭臉”,違紀四次是紅色“哭臉”,行為有所改善是淡綠色“笑臉”,再有進步時是深綠色“笑臉”,表現出色是粉紅色“笑臉”。每次更換時讓學生說出具體事件,教師則在筆記本上記下。每天放學時獎勵那些一天都沒有換過卡片或表現出色的孩子,對于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則將該學生當天卡片的最后顏色及更換次數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合作進行行為矯正。這種行為監控的圖解方法體系,能讓學生對自己當天的表現一目了然,培養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糾錯的能力。
2.數字卡片
為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合力,對一些有行為問題的“特需生”使用數字卡。數字記錄了孩子當天在學校遵守紀律和完成老師要求的表現情況。如,數字“5”表示表現非常好、非常棒的一天;數字“4”表示今天表現很好;數字“3”表示今天表現一般;數字“2”表示今天我們有些麻煩;數字“1”表示度過了非常艱難的一天。每天放學,請學生將數字卡片帶回去交給自己的父母,父母則根據孩子的表現對學生進行鼓勵。在一定時間內累積達到一定要求,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愿望。通過學生能夠理解的處罰體系,讓學生學會約束自己,同時再加上教師日常正向行為的支持、強化,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減少行為問題。
(二)建設不受約束的“有準備的學習環境”
1.自由的環境
“合乎科學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是使兒童獲得自由,也就是把兒童從妨礙其身心和諧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在教室里,我們擺放了許多櫥柜,里面放置有為每個學生配的工具箱,將平時學習、勞動時要用的工具放在里面,供學生隨時取用。有供學生隨時可以拿到的學習材料、操作材料;有供學生閱讀的繪本、畫報、圖書;還有供學生進行活動的桌面游戲器材、體育器材等,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發展其學習自主性,從而促進其智力、能力的發展。
2.有秩序的環境
教室并不是毫無原則性的自由場所,相反是有規則、紀律和秩序性的。在教室里,怎樣坐、站、走,怎么樣使用工具,怎樣閱讀書籍,怎樣請求幫助等等,都可以制定成規章制度條文張貼在教室里,同時可經常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規章制度,培養他們的秩序感。
3.社會性的環境
學生是教室的主人,他們需要自己負責教室的整理、清潔,照顧種植的花草,通過這些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室中的器材一般每樣只有一個,一個學生正在使用時,其他同學必須等他用完后,才能接著使用。這將有效培養重要的社會特質———等待、尊重與分享。
4.文化環境
兒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利用班級文化環境的布置擴充教育內容、創造教育氣氛,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五、搭建平臺,形成合力
家長的教育態度影響“特需生”的成長過程。不當的家庭教育甚至會造成孩子終身的遺憾。我們將特殊教育資源班建成“特需生”家長的服務站,努力提高家校溝通的有效性。
(一)設置接待家長來訪、咨詢的工作室
家長的心理是復雜的。一方面怕孩子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因而矢口否認孩子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內心又希望孩子的問題能得到改善,把希望寄托在學校的教育上。所以,他們總希望有機會和教師聊點什么,但是常常又因身邊人太多而欲言又止。學校根據家長的需求,設置專門接待家長來訪、咨詢的工作室,讓家長有一個向教師傾訴、咨詢的地方。同時,特教教師通過傾聽,了解到家長的需求、困惑、疑慮、不安,并以此作為特教工作開展的一個契入點。
(二)給予家長科學的家教方法
方式一:家長學校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通過家長半日活動,給家長作專題講座。幫助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難,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幫助自己的孩子。方式二:QQ群在QQ群中,上傳學生學習、活動的照片,分享學生的成長過程;組織家長討論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問題,群策群力;分享傳授科學教育方法、育兒經驗的文章,給家長正確的育兒導向。
(三)建立互助的教育合力
在“特需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有著共同目標,因此必須密切聯系,形成互助的教育合力。走進學生的家庭實地家訪,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與家長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喜愛,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心,有效拉近彼此的距離。形式多樣的聯系卡,有表示學生在校表現好壞的顏色卡、有表示學生進步的表揚卡、有鼓勵受到表揚的祝賀卡、也有請求家長協助的求救卡……小小的卡片讓家校聯系更加緊密。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密切孩子與父母的聯系,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也是教師和家長交流的好時機。
六、積極溝通,拓展渠道
關鍵詞: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特殊學生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提高殘疾人自身素質的重要基礎,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促進個體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是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學校將職業教育搭建為學校通往社會的橋梁,并將職業教育作為促進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破口,充分認識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培養學生生存技能,創建特色學校為目標,以職教課程為載體,多措并舉抓好特殊學生職業教育發展工作。
一、特教與職業融合的教學體系
融合發展觀強調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特殊教育的發展密切結合,將職業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去,同時在進行職業教育時將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從橫向和縱向實現雙向的交融,達到職特融通狀態。
1、在義務教育階段九年制的課程中逐漸分層融入職業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技能。突出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全校性的職業技能訓練,按學生年齡特點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開設不同的職業教育課程,低年級開設生活適應課程,中年級上好勞動課,高年級重視職業技術課,實現學生職業教育的連貫性。
2、職業高中的課程將特殊教育的理念與知識技能等融入職業教育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以殘疾學生身心特點為基礎,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自身情況通過積極的市場調研,開設了家政、美發、美甲、計算機、串珠、編織、手工制作等課程。
3、職業教育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場地、設備為學生實際操作創造機會和場所。專用的家政、美發、美甲教室為學生的實操提供了場地和設備,學校的宿舍和食堂可以為清潔和家政課程提供實踐場地,學校還特別為學生開辟了開心農場種植園,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種植各種蔬菜,校園內的綠化帶為學生提供園藝教學的場地,從而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
4、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開發校本教材,使學有所依,教有所據。學校組織相關教師通過長期的實踐教學和摸索,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了串珠、絲帶繡、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依據,使學校的職業教育有了更標準的教學體系。
5、學校申報了省級重點規劃課題《聾生職業及就業能力培養研究》、《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體系優化研究》,我們將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好職業教育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努力探索積累經驗,搞好職業教育課的課題研究,探索發展職業教育的新途徑。
二、特教與職教互動的基地建設
學校積極與殘聯和職業中專、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培訓基地聯系,建立合作關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市場需求,進行職業技能的專項培訓。
1、學校與殘聯充分發揮自各的優勢,形成合力,在學生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合作。學校與松原市殘疾人就業中心聯合辦學,成為松原市殘疾人培訓基地和殘疾人就業職業實訓基地。學生參加殘聯組織的美發美甲培訓,經過專家的精心指導,學生系統地掌握了美發美甲基本技能,培訓結束后,通過各種校內外實踐進行技術練習。
2、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選擇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組織學生和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起實訓,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為學生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組織學生到校外美發實訓基地進行實踐練習。學校與“我型我塑”美發店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定期到店里觀摩學習,并進行洗發、護發、造型等實踐操作。通過這種校外實踐活動,學生不但進一步學習了各種美發技巧,而且還掌握了個人禮儀,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具有了責任意識,提升了自身的職業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三、特教與企業聯合的辦學模式
學校積極推動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的啟動工作,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長期發展的技能,進行定單式培養,企業與學校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的就業謀發展。
1、學生開辦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開”。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時地上傳圖片,每收到一筆訂單都歡心雀躍,每一句溫馨的評價都是對學生們最好的鼓勵。通過這個小小的平臺,學生在展示著自我,在努力地實現著自我的價值。
2、學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繡掛毯、鉆石畫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視察的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學生的手工作品成功進駐松原市殘疾人工藝品展銷店,學生們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為饋贈感恩的禮物回贈給社會各界的愛心團體和人士。
3、學校目前有家政、美發、美甲、手工制作等職業實訓教室,學校將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市場調研,以學生的就業為指導方向,開辦洗車廠、廣告設計、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職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實踐場所,突出實訓實習這一重要環節,以方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使學生在學校真正能夠學到一技之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謀出路。
4、學校與仁和飲食公司聯合辦學開啟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校企雙方緊密合作,開創職業教育的發展先河,為殘疾人就業打開一道成功之門,真正做到為殘疾人家庭分憂、為社會減輕負擔。
我們將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領域不斷摸索前行,不斷豐富符合特殊學生實際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只有將職業教育發展同特殊教育的發展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出一批“自食其力,殘而有為,適應發展,一專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條符合社會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和特殊學生發展需要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
作者:劉雪蓮
參考文獻
[1] 戴家祥.職業教育特色初探[J].職業,2000,14(11):14-15.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素質;專業化發展
在當前特殊教育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并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其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舒緩他們的心理壓力,強化校本培訓力度,不斷豐富校本培訓內容,讓特殊教育教師在職前培訓、職中培訓中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為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奠定牢固基礎。俗話說“教育乃立國之本,民族振興之希望”,教育對于民族與國家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特殊教育屬于教育事業的核心構成部分。因此,國家、學校、公眾需要強化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實現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當前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需要大力提升,無論是專業素質還是職業修養都需要加以強化,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學校要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教師實際的工作困惑,強化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切實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讓特殊教育教師能夠真正提升自我,從而能夠更加用心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提高特殊教育的綜合水平和質量。
一、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義
俗話說:“教育乃立國之本,民族振興之希望。”國家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特殊教育事業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構成部分。特殊教育活動能夠讓更多特殊群體接受公平的教育服務,讓他們在掌握學科知識、技能的同時,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提升社會的綜合精神文明,促進社會、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當前特殊教育的教育環境、教學力量較薄弱,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導致特殊教育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才能夠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讓特殊學生也能擁有自己的理想、生活。除此之外,要想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道德修養,讓特殊教育教師掌握更多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在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思想層面不斷完善、優化自我,逐漸由專業新手發展成專家型教師,從而能夠更加努力、專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發展中,得到更多社會認同感,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特殊教育氛圍和環境,讓更多特殊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
(一)教師專業水平、專業意識有待強化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有較大的差異,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勞動職業技術教育能力、康復教育能力、手語能力等。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現,當前部分特殊教育教師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識較匱乏,專業水平、專業意識有待強化,在具體的特殊教育教學中更是缺乏教學激情,只關注是否可以高效傳遞教學內容,卻忽視了教育效果,根本無法實現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發展。學校要重視對教師的職后培訓,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教師的繼續教育缺乏多元化、靈活性,部分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特殊教育培訓,需要在后期學習中持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目標定位有待完善
在當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中仍舊存在目標定位有待完善的情況,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只關注教師的理論培訓、學習,卻忽視了教師的專業實踐培訓,無法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想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不斷提升他們的自我知識和技能,強化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研究。但是調查發現部分特殊教育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存在重心偏頗的情況,只關注理論知識學習,卻忽視了技能的掌握,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習慣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對待全部特殊學生,沒有了解特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并且只關注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融入真實案例、生活素材,這樣不僅無法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發展與成長,也會降低特殊教育的效果與質量。
(三)特殊教師師資培訓體系有待完善
在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特殊教師師資培訓體系有待完善的情況,個別學校只是形式化地設定一些師資培訓課程、內容,缺乏完整、科學的培訓規劃、方案,導致教師在培訓活動中無法真正獲得提升與成長。當前特殊教師師資培訓通常都是形式化地講解一些教育理論知識和實操知識,并沒有聯系教師真實的工作困惑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設定培訓的內容與形式,不能展示特殊教師師資培訓的質量與效果,導致教師缺乏參與師資培訓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自主學習意識比較差,無法在培訓中提升綜合素質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師師資培訓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構建更加完善、優質的教師師資培訓體系。
三、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
(一)加快專業建設,強化政府主導
要想促進特殊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水平,加快專業建設,強化政府主導,為教師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在特殊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提升自我。政府需要積極轉變特殊教育發展理念,要設立相應的措施與政策,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投入特殊教育事業。政府要加大資金、物力、人力的投入,設立專門的資金援助工作計劃,提升特殊教育的綜合質量,讓特殊教育事業能夠健康、有序地開展,保證特殊教育教師的質量與數量,讓他們能夠更專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另外,還要不斷完善制度、健全規章,為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提供相應的支撐,以此明確特殊教育教師的義務與責任,保證其合法權益,著重發展特殊教育事業。政府相關人員要和特殊教育從業者多互動與交流,從中了解特殊教育教師真實的工作困惑與生活困惑,要讓教師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感、榮譽感,從而讓其能夠全身心投入自我成長與提升中,成為服務特殊教育事業的高素質人才。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師制度建設
教師屬于特殊教育事業不可缺少的主體,所以必須持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以此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當前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缺乏對教師的綜合考核,只是以教師的教學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沒有融入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責任感、教育模式等內容展開評價,導致考核機制有待完善,教師缺乏職業危機意識與自主學習意識,只是被動參與特殊教育活動。因此,各類特殊教育學校一定要重視對于教師的引導、管理,激發他們工作的創造性、自主性、積極性,促進特殊教育事業全面、健康發展,讓教師從中有所收獲與發展。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學校都實行封閉式管理,基于特殊學生安全的角度考慮較合理,但是卻不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因此學校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特殊教育教師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注重特殊教育教師的情感管理與安全管理,著力為其營造健康、積極的工作氛圍與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夠從行為與心理方面融入特殊教育環境中,激發自身的工作積極性,具備較強的工作成就感與使命感,能夠真心熱愛特殊教育事業。除此之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師的聘用制度,對于教師的專業、工作經歷、任職資格展開嚴格審查,以此保證特殊教育教師的質量。
(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體系
要想實現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體系,讓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都是師范大學的學生,雖然這些教師在上崗前已經具備相應的教育理論知識,但是卻缺乏實踐與教學參與。由此,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做好職前培訓工作,對教師的教育理論知識、教育技能開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訓,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與工作適應能力。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和專業師范學院展開互動、合作,設立專業的培訓教育機構,對教師強化職前培訓、教育。學校需要持續優化教師的培訓內容,保證培訓內容的完整性、針對性、全面性,讓教師從培訓活動中真正掌握技能與知識。學校需要分專業、分層次、分年齡設定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內容,還要對中堅力量、骨干教師展開專門的培訓,再讓這些教師為其他特殊教育教師進行培訓,這樣既能提升骨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能節省更多培訓經費,獲得理想的培訓效果。除此之外,學校還要持續完善、優化相關的培訓制度,構建科學的培訓、評估制度,對培訓的質量展開更全面的評估,對于培訓過程、培訓內容、培訓效率、培訓結果展開管理與監督,這樣既能提高教師參與培訓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強化他們對于教育培訓的重視,取得理想的師資培訓效果。
(四)完善特殊教育教師的考評體系
要想實現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要持續完善教師的考評體系,結合教師的真實情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設立考評制度,并且要把優績優酬、不勞不得、多勞多得作為教師的考評標準,讓特殊教育教師能夠扎實工作、開拓進取、愛崗敬業,自主、積極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促進特殊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同時,教師對于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師的專業技能、科研能力、教育評價、教育實踐能力都要納入教師考評體系中,要全面了解教師的道德修養、職業信念,明確師德的考評方向,讓教師明確政治方向,展現教師為人師表、獻身特殊教育的精神,能夠積極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成為有責任心、有奉獻、有愛心的優秀教師。在具體設立特殊教育教師考評體系的過程中,要借助調查問卷、訪談、座談會等方式征求教師的意見,合理設定特殊教育教師考評制度的內容、形式,保證考評結果的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不斷完善考評制度的內容,并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優化和改進。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展示相關考評體系的功能與優勢,發揮考評體系的導向作用,讓特殊教育教師圍繞考評結果進行自我糾正、自我完善,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能夠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
(五)重視特殊教育教師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發展特殊教育事業的過程中,要想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發展,就一定要重視特殊教育教師身心的健康成長,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以積極、陽光的心態投入特殊教育事業,為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特殊教育面對的學生都存在一些身心缺陷,教師一定要意識到自身工作職責的重要性,把教育工作看成“良心活”。在這個過程中,特殊教育教師相較于普通教師,面臨著更繁重的工作內容,并且工作時間也比較長,久而久之很容易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因此,只有做好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疏導、調整工作,才能讓特殊教育教師以最佳的狀態投入教育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一方面,特殊教育學校要意識到對特殊教育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讓社會人士能夠意識到特殊教育工作的艱辛,以此讓特殊教育教師得到更多關心、理解、支持,積極改善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及時了解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狀態、工作狀態,聘請教育專家、名師開展心理講座活動,讓特殊教育教師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職業,營造溫馨的心理氛圍,幫助他們客觀、正確評價自我,從而在教育活動中寬容他人、欣賞學生,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另一方面,要想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要定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趣味性、實踐性活動,讓每一位教師都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感知生活的美好,從而能夠更加努力、積極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全面化成長、發展。
四、結語
總之,在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要想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做好職前培訓、職中培訓工作,并且要把好入門關,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在日常特殊教育工作中還要多和教師互動、交流,了解教師真實的困惑與想法,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讓他們能夠更專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中,從而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成為特殊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路人,進而促進特殊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勇.專業化視野下的特殊教師教育——關于特殊教師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0).
[2]余琨,李貞,王曉源.隨班就讀初中資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以特教學校教師成為資源教師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3(11).
[3]張宏飛.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培養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7(2).
關鍵詞:特殊教育;大專語文;學情
我國對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專著和論文大部分都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對特殊教育大專語文教學的借鑒指導意義有限。對于涵蓋所有殘疾類型學生的大專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學情特點的基礎上才能摸索出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授課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語文為特殊教育職業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就業和生活服務,讓他們擁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平等地參與到社會中去。
一、尊重學情揚長避短
1.內容選取
農民要“因地制宜”,醫生要“對癥下藥”,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對視障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盡量避免講授視覺效果明顯的內容,避免將學生思維引入自身的缺陷處,傷害他們自尊的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授課內容的選取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內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來講道理;從年齡上看,學生已經處于成人階段,但受身體條件限制,心智發育遲緩,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點。積極陽光的文章有助于驅散心中的陰霾,加之授課中情感目標的完成,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修正畸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高處著眼,低處落腳;我校學生語文水平整體低下,尤其是分層教學中低層次的學生,對于正常大專院校的語文授課內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選取難度系數低的授課內容便會引起學生反感,他們會認為教師對自己的認知水平評估過低。對于此類學生,應該選取正常的大專語文授課內容,但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降低標準,知識目標著眼拓展字詞及基本文學常識的積累;能力目標設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難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標,語文課上要實現部分德育目標。
2.能力要求結合實際
鑒于學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學生并不具備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以視障學生為例,他們普遍視力嚴重低下,聽、說能力偏強,讀、寫能力嚴重不足。由于身體條件限制只能引導學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口語溝通、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同時教學目標的完成要真正能為專業學習和就業服務。班級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差異大,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單獨設置教學目標,一步步穩中提升,避免為了追進度而拔苗助長式的教學。
二、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
義務教育階段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特殊教育大專院校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門便意味著步入社會,如今社會這張試卷考察的重點不是學歷,而是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學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課堂,而語文課堂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選取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時要摒棄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模式,變教師主導為教師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避免教師課堂上只顧講解忽視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將授課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在總結學生答案基礎上進行講授;提問前,教師先將學生按接受能力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安排組織能力較強的兩名學生,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盡量以小組形式完成,在鍛煉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同時加強相互學習;在授課內容可選的前提下要充分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材料內容和能力提升要體現有用性,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為專業、就業和生活服務。
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運用
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這一點在聽障生體現最為明顯。藝術系學生70%以上都是聽障生,語文教師授課基本靠手語,限于授課教師并非專業手語教師,且手語表達有限,很大程度上影響授課效果。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普遍應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一難題。聽障學生可以進行正常的影視欣賞,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強調教學重點,使授課內容一目了然,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聽力薄弱但觀察能力很強,觀察視角也有別于普通學生同時想象力也非常豐富。通過展現圖片及視頻,引導學生用手語進行表達,并付諸于文字,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現空間。鑒于手語中對于具有情感態度的詞匯表現力不強的特點,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圖片和視頻輔助手語完成教學。
四、適時而動及時調整
目前學界并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職語文教學大綱,教師上課還處于摸索階段。即便我校部分大專學生有高中院校的學習經歷,但由于他們的特殊性,教學很難按照普通大專院校的授課進程開展。在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上要結合所學專業,謹記語文為專業和就業服務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學情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非常之大,原有設置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可能會在進行中暴露缺點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遇到不當之處及時調整授課的各個方面甚至是教學大綱,充分發揮學生長處,重點提高學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學大綱。
五、結語
特殊教育類院校大專階段的語文教學既有別于普通院校的大專語文又不同于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它在知識結構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又體現了自身的特點,這對特教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已有知識框架做適當的調整,結合特殊學情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摒棄義務教育階段考試導向下的授課模式,充分尊重學情,課堂上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課模式。
作者:李春艷 單位: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鄧猛.我國特殊教育教師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初探.現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國勝.多媒體在聾校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
[3]孫朝陽.探討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認識思考及其體會[J].黑河教育,2014,3.
師資職后培訓的現狀及歸因分析
(一)培訓缺乏整體規劃,管理體制不順
我國將特殊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定位為特殊教育學校的基本任務,特殊教育學校在實施義務教育的同時開展中等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是在特殊教育體系內運轉。這種管理體制,往往把特殊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當做義務教育學校管理,仍然按照管理義務教育的政策管理特殊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導致特殊教育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符合義務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卻達不到中等職業教育的標準,這已經成為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障礙。[1]全國100多所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大部分由實施義務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升級”興辦,另有11所隸屬于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由于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分布較廣,管理部門繁多,學科上橫跨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個類型,在培訓的開展上難免容易形成死角。經常出現的現象是,普通特殊教育類培訓沒有職業教育環節,職業教育類培訓又照顧不到特殊教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各個學校相距較遠,培訓周期長,培訓辦班成本高,培訓內容缺乏時效性;各類培訓缺少規劃,行成不了體系,教師培訓重復性高,課程單元同一化嚴重,教師畏難情緒明顯,無法根據各地殘疾學生特點及社會職業熱點進行相應的針對性培訓,培訓效果難以保證。
(二)培訓總量少,覆蓋面不夠
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有39650人,其中受過特殊教育專業培訓的22056人,僅占55.6%。[2]抽樣調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下屬的11所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467名教師顯示,近五年來接受職后培訓率達74.6%,但仍有1/4教師沒有系統接受過特殊教育或職業教育相關培訓(見表1)。[3]從現有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學業結構看,大部分教師所學專業不是特殊教育或職業教育相關學科。調查顯示,特殊師范專科和本科畢業所占比例為0,普通師范本科畢業占18.75%,非師范本科占81.25%(見表2)。由此可見,其職后培訓應首先是特殊教育加職業教育的專業性崗前培訓,因為就其服務對象來看,所教學生都是視障、聽障、智障、自閉癥等類別的特殊需要人群,需要擁有這些領域的專業技能教師。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應當重視職業教育教師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改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培訓模式為以能力、素質提高為主的培訓模式,要確立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訓為一體,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教學與研究為一體的教育教學觀念。[4]針對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的特點,殘疾人中職校教師應該是不僅具有特教知識、專業技能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而針對這類特點的培訓項目就更加缺乏。
(三)培訓形式單一
職業教育比較明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地方性與行業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等三方面。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必須要研究適齡殘疾學生身心特點,形成符合殘疾人勞動特點的特色工種。據研究發現,我國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所參訓項目,多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進入生產實踐環節的實操環節,體現不了普教、特教、職教“三教”相結合的特點。對參加培訓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調查顯示,無論是特教專業畢業還是非特教專業畢業教師,85.7%以上的人僅接受過一種形式的培訓,接受過兩種形式培訓的教師在9%左右,接受過三種形式以上培訓的教師就非常少,只有個別教師。無論在一種形式培訓還是多種形式培訓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人數最多;其次是非特教專業畢業教師培訓;接著是校本培訓和骨干教師培訓。這些數據說明:一方面,對殘疾人中職校教師培訓的形式單一;另一方面,在現有特殊學校中,不是所有學校都定期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見表3)。[5]此外,此類培訓所配備的實訓基地也相對不健全,適應不了職業教育培訓“實、新、頻、快”的要求。
(四)培訓內容科學性有待加強,課程內容匹配度不高
調查顯示,在5年內接受過職后培訓的464名殘疾人中職校教師中,所接受培訓內容與所教學專業課程相符的有165人,僅占總數的35.6%[6],(見表4)這表明目前我國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后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因而難以有效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從培訓的課程設置方案來看,多數培訓依舊圍繞三類殘疾人群的心理與教育、課程與教法、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特點開設理論講座,輔之以聽障學生的服裝設計、培智學生的糕點制作、視障學生的推拿按摩等技能性知識講授。表面上看來,理論加實踐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參訓教師大部分都是從普教、特教轉行到職業教育的,由于培訓內容和教師所教的專業課程不統一,培訓經常流于形式,無法產生共鳴。
(五)培訓實際效果不明顯,培訓的示范性和輻射性不強
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是教師基本的工作環境,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必須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才能形成和發展。由于我國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分布較廣,教師來源復雜,現階段采取的由專門培訓機構承擔的集中培訓很難切合每個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情況,集中培訓帶來的工學時間矛盾突出,加上目前的集中培訓主要采取課程面授、專題講座等方式來進行,培訓難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7]其次,現有的集中培訓只能在點上就某一個專題對部分教師進行短期的強化培訓,無法輻射到面上所有教師,培訓的效益不能進一步擴大。
二、加強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
師資職后培訓的對策
(一)整體規劃,科學管理
大力發展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未來我國特殊教育與殘疾人教育發展與改革的趨勢。為實現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全面提升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各地殘疾人主管部門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從整體上對我國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后培訓進行整體規劃,理清此類師資職后培訓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和殘疾人管理部門應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應在調查一線中職校特點、社會熱點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省、市(縣)、校三級中職校教師職后培訓運行體系, 加大各級專業培訓基地建設,分層次(校長、骨干教師、管理人員等)、分類型(聽障、智障、視障)、分主題(根 據當代職業發展特點、市場導向、不同殘疾類型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來設定職業操作主題)、分階段(入職培訓、轉崗培訓、業務分層次進修)進行專題培訓,建設一支懂殘疾人身心發展特點、專業素養高、技能水平過硬的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隊伍。
(二)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構建培訓特色課程體系
要使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后培訓落到實處,必須建立符合其特點的培訓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要加強研究,把握職業教育時效性,根據不同階段教師的需求安排課程,體現課程的主體性、時效性和應用性,根據培訓主體的實際情況或職業發展與殘疾人身心發展及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實際需要,加大培訓課題中實踐性課程、情境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的比例。應通過多種途徑開拓課程資源,突出高校在培訓課程開發中的科研引領作用,吸收具有符合當地殘疾人職業發展特點的企業參與課程的開發與輔導,發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共同開發一些現場教學環節、主題教學環節、微課程、微資源的課程資源。
(三)健全培訓基地網絡建設,積極探索培訓機構—學校—企業互惠合作,“培—研—用”一體化的培訓基地建設模式
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是提升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專業實踐技能的主要途徑。各地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加大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培訓基地的政策和經費保障,應統籌現有基地資源,新辦或協辦一批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并加強各個基地橫向之間的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重復培訓。應瞄準殘疾人就業方向,統籌新辦一批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不斷開發新領域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塊,積極吸納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及一線優秀技術人員加入培訓資源的建設中來,積極探索“培—研—用”一體化的培訓基地建設模式。對企業而言,通過基地建立起與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教師的直接聯系,既可以指導教師學習熟悉企業設備,又可以在實踐中研發服務于殘疾人的設備與方法,從而獲得產品更新;對參加培訓教師而言,可以通過基地的實踐操作環節,把在培訓機構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業里的一線技術能力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獲得專業成長;對中職校殘疾學生而言,可以從中獲得一線的職業技能鍛煉,完成與社會相關職業的無縫對接;對培訓機構而言,可以通過這種模式的探索,加強對企業產品或理念的再開發,實現培訓效益的最大化,從而帶動整個培訓體系的健全發展。
(四)運用科學培訓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網絡研修共同體
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職后培訓由于其涉及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個領域,必須加大培訓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對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采用如專題性理論講授模式、案例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的培訓模式、教育會診培訓模式、同伴互助培訓模式、遠程網絡培訓模式等。但據調查,每一期的培訓結束,即意味著參培教師學習交流的終止,很少有培訓教師在培訓結束后與培訓專家及參培學員之間有業務的交流與討論,這樣的培訓效果就不能得到延續。各培訓機構應積極探索建立網絡研修共同體。每一次的主題培訓應聘請一名既有高深理論知識又有一線實踐經驗的教授級專家作為培訓的首席負責專家,幫助培訓機構共同擬定培訓專題、形式以及培訓的后期評價標準。并在每期培訓結束時,在網絡上創設一個研修的社區(即時通訊群、網絡社區、博客或網絡論壇等),與學員共同在網絡上就此主題繼續探討一些現實工作中產生的新問題。這樣的培訓模式能將現場培訓的效應不斷擴大,讓首席負責專家與參訓學員、參訓學員與參訓學員之間的培訓效應得以延續,也為培訓機構的后續性培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素材。
(五)突出培訓的種子效應,增強培訓的輻射作用,加強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的校本研修指導
校本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的應用模式之一。校本教師培訓是以學校為培訓基地,在上級培訓機構的指導下,由校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充分利用校內外培訓資源,直接服務于學校,服務于教師,服務于教學的培訓活動。[8]現階段的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培訓都應注重對參訓學校的校本二次培訓的研究與指導。要指定專門的培訓指導專家,視每位參訓的學員為一顆顆生命力旺盛的種子,讓培訓學員既是集中培訓的參與者,又是回到自己學校后的培訓者。還要對培訓學員回校后的二次培訓情況進行跟蹤指導,這樣才能擴大集中主題培訓的效益。各個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也要在國家、省、市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加強學校的頂層設計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劃研究,要切實制定符合學校及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校本教師輪訓計劃,加強對校本培訓機制、校本培訓資源建設、校本培訓效果評價、校本培訓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劉俊卿.我國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證分析與政策調適——基于“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的數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學歷、職稱情況[EB/OL].[2012-01-12]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一、入學評估形成分類培養目標
入學評估是指學校組建新生入學專業評估團隊對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認知能力、感知運動能力、作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五個方面進行診斷,并提出新生入學安置建議的評估方法。
1.入學評估的目的與作用
學校根據《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衛生局關于開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的通知》(滬教委基〔2010〕61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所在區殘疾兒童的發現、診斷與安置工作管理,加強對學生的入學評估,負責本校學生入學安置工作。
2.入學評估的流程
每年5月底至6 月上旬,申請入學的學生由家長陪同到校,學校安排評估團隊成員采用特教專家指導下教師自編的能力檢核表對學生現場進行五大領域的入學評估,初步了解智障學生在五個領域的能力水平,了解其優勢潛能與主要障礙,并由醫生或特教專家就是否需要進行此領域的個別化訓練給出建議。學校組織長寧區特殊學生入學專業評估團隊,團隊由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專家、醫生等組成。
(1)填寫登記,收集信息。讓家長填寫《長寧初職新生報名信息表》,內容涉及學生個人信息、主要障礙表現等方面,這些資料的采集也將直接輸入電腦成為學生的電子信息檔案材料。讓學生填寫《入學評估手冊》中的信息欄,以便對學生的個人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是對學生書寫、認知能力的一個初步考察。其中,有一欄“專業選擇”的填寫,更是體現了學校對學生學習需求的關注。
(2)現場評估,全面評價。學生憑《入學評估手冊》進入各評估室接受評估,專業評估團隊從語言溝通、認知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現場評估。以2015年的入學評估為例,參加入學評估的學生共52名,其中有兩名由于能力較弱,無法完成各項評估內容而終止評估,最終只有50名學生完成了五項能力的評估。具體得分情況見表1。
學校參加評估的智障學生各領域得分平均數越高,說明智障學生在該領域的能力越好;個訓需求是由專家建議得出的需要個訓人數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說明需要此項領域個別化訓練的學生人數越多,需求越高(見圖1)。
評估結果顯示,在此次入學的初職智障學生中,能力最好的是感知運動能力,其次為作業能力;能力最弱的依次是語言溝通能力、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學生個別化訓練需求上來看,專家認為需求最高的是認知,其次為作業康復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而能力相對較弱的語言溝通、感知運動領域的個訓需求相對較少。
(3)集體討論,形成決議。評估組成員經過多方面討論后,對參加評估的學生作出最后決議,提出適合學生的安置建議,并在《新生入學綜合能力測評信息表》上簽名。學校將根據評估結果和家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意愿,確定學校支持式職業教育課程中專業技術課程的選擇,對于評估中有個別化需求的學生,設立了“支持教師”崗位,并提供一對一、一對二的“支持教師”課堂介入,為學生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4)現場咨詢,解疑答惑。在評估組成員通過對學生的評估給出建議后,家長可以對孩子的現狀提出各類要求,或者就孩子教育教學或安置方面的問題,向專家進行咨詢,專家將根據學生情況給予個別化教育建議。現場的咨詢和答疑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家長對孩子教育需求的指導,使家長更加認同學校為孩子提供的安置方式,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盡可能地與學校達成共識。
3.入學評估結果的運用
學校通過入學評估,根據指定醫院出具的診斷報告以及特殊兒童在校、在家的實際表現,對特殊兒童發展狀況進行整體評估。各領域的專家對學生進行專業評估,填寫《入學評估手冊》中的五類評估表,并匯總評估結果摘要;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安置建議。運用入學評估結果,根據學生實際能力為輕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立就業培養目標;為中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立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目標;為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定潛能開發、融入社會的培養目標。入學評估為新生入校的分班、分專業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單元設計制訂分層教學目標
單元設計是根據學習對象的差異性,以專業學科的教學單元為核心制訂分層教學目標,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有效學習學案。
1.單元設計的目的與作用
單元設計圍繞校本專業課程的框架設計,把單元教學內容從易到難或難易交錯地整合排列,組織教學,試圖讓學生在技能認知與強化操作過程中得到較好的訓練和反饋,進一步促進、提高本專業的體驗及實際操作的效率。通過“學習設計”這一載體,促使教師根據單元學習內容,制訂更有針對性,也更具準確性的分層教學目標。單元設計實現了為學生的學而教,追求對每一個學習者的有效教學。
2.單元設計的內容
(1)滲透理念,拓寬視野。 單元設計理念的提出,拓寬了教師的視野,讓教師“跳出”了課堂微觀,站在更高的層面,去關注教材編寫的合理性,關注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關注單元與課程方案的銜接。同時,讓教師更好地“掌控”學科知識,獲得操控教學時空資源的自由度,優化了教學方法。
(2)關注學情,以學定教。教師課前必須關注學情分析,只有把學情分析得仔細、透徹了,才能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充分了解后,設計的教學內容才能遵循“以學定教”原則。學校要求教師圍繞教材,制訂分層教學目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評價。
(3)設計內容,形成規范。學校初步確定了單元設計的六大內容:從學科校本教材整體解讀;本單元整體設計解讀,其中包含整體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整體解析;單元教學重點及難點解析;教學內容及環節設計總體構想,其中包括教學流程設計、設計意圖說明;支架式教學策略運用;教學特點和達成目標的解讀,以此達到分層的教學目的。
3.單元設計學案的運用
基于智障兒童的學習特征,單元整體設計方案幫助教師從整體把握局部,從面到點切入,對單元的內容進行整體預設;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C合有效地使用,在專業技能教學中,有利于同類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的形成。結合支架式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把握單元的情況下,通過制訂單元分層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各環節給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幫助。
三、工作分析落實個別學習目標
工作分析表是教師在單元設計的基礎之上,把每一個教學內容細分為若干個工作分析步驟而形成的量化評價的表格,并在課堂中為每一位學生進行每一步技能掌握情況的打分,以此確定學生當堂課的技能掌握情況,為下一節課技能的學習設定學習目標。與其他兩個評估方式相比,它是一個課堂微觀的評估。
1.工作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學校的學本叢書把每一個學習技能都分解成若干個工作分析步驟,如在專業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工作分析法”遵循“小步教學”原則,將教學目標分解轉化為系統的教學小步驟,并依次串聯。通過“工作分析表”的落實,教師在課堂中對每一個學生的技能情況做好記錄,以便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研究。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分解動作,降低難度,幫助每個學生達成最終的學習目標;二是量化的打分對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進行評價,為下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制訂提供了依據。
2.工作分析表的內容
(1)呈現具體學習內容。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復雜的教學目標精簡為系統的教學小步驟,并依次將其串聯起來。這是針對學生直觀具體的思維,以及概括水平低的特點設計的。根據學生現存的一些原因,把操作設計成一個個小步驟,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對重難點的標注,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
(2)呈現分層輔導標識。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根據表格下方的提示符號,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用符號進行表示,如“+”表示獨立正確的反應、“-”表示不正確反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不同層次的幫助,如“P1”大量協助、“P2”少量協助等。
(3)呈現學生進步狀態。教師就一個內容把每節課的練習記錄下來,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技能。
3.工作分析表的運用
關鍵字:特殊教育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強德育工作,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是特殊教育學校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向,當代的教育者們必須認識到個人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素質是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整個的教學方向上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讓這些特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環境來適應社會的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幾點,比如根據學生們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觀念,根據他們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煉他們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又如動員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使各種渠道都發揮作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的合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或是社會對特殊學生的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應該密切配合學校,利用身邊良好的社會環境抓好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素質的人才。
二、健全校園管理制度,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特殊教育學校健全的校園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礎,特殊教育學校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催人積極奮進,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觀念,才能達到更高的德育境界。
三、具體分析,分層次培養
同樣是特殊學生,卻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年齡大小,身體狀況和不同的生長環境,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通過對特殊學生的具體分析,按照年齡大概把學生分成幾個階段,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培養。比如年齡小的低年級學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被家長非常的寵愛,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好的習慣和態度。所以在低年級的教育中,教師們應積極引導小學生們的獨立意識和團結意識,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讓小學生們懂得理解別人的感受,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形成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年齡小的同學一開始就能融入集體,形成良好的心理方向。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改善自己,克服心理的自卑感。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多開展一些能通過學生們的努力而完成的活動,以這樣的方式來增強中年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們應注意加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教育,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培養顯得極為重要。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作為特殊學生不但要克服身體健康上的障礙,更要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打拼屬于自己的未來,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所以,在這一時期,教師們要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意志品質,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地發展個人的素質,為適應社會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構建溝通橋梁,融入文明社會
1.確立正確的語文教學理念
語文教學改革在深化,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也是當務之急,因為大多數聾童的語言文字的閱讀、表達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參與社會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聾童畢業后的就業、社會生存等將是極其分散的個體,使用語言文字與社會群體的溝通成了他們社會生存的重要條件。我們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從聾童的切身需要去改革。
1.1 確定以聾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聾生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為更好地促進其持續發展,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使學生具有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要充分挖掘教材和課程資源,以學生現有知識、能力為基礎,強調主體參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合作學習,特別是教學中應尊重差異,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讓聾生體驗成功,感受快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1.2 重視聾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聾高年級開設課程較多,較繁雜,聾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語文素養的高低,聾生要順利完成學業,踏入社會,必須重視其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人文素養等,而對于聾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語文積累、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師,我們應重視對聾生這方面的培養。
1.3 注重在補償缺陷、發展個性的過程中挖掘潛能。
聾生的語文水平普遍低下,很大原因是由聽力障礙造成的,語文作為母語教育,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但聾生恰恰在這方面難以如愿,剛入學的聾生的語文水平和同齡健全兒童是無法比較的,但母語教學“不是以學語文知識為主,而是以語文實踐為主”,因而我們應注重挖掘聾生潛能,鼓勵其多讀,多看,多寫,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進行語文實踐,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鍛煉自己,把學會做人和發展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在語文實踐中發展書面語言,以此彌補口語的不足,這對聾高年級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4 提倡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相結合的方式。
傳統的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強調接受性學習,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接受了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聾生的發展。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聾高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大,學習需求各不相同,但他們富有朝氣和進取精神,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經過多年的特殊教育學校集體生活,學生間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識很強,這就為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條件,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切實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把自己置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地位,并努力使自己成為最優秀的平等對話的引導者。這樣的學習方式將促進聾生綜合性發展,使聾生受用一生。
2.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演繹全新的課堂教學行為,作為聾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著眼于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關注每一位聾生的健康發展。
2.1 創設情景,將課文語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對聾生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不能把通過生理視線識別的語言文字等成功地轉化為語言文字在頭腦中的反映,即內部語言。究其原因,在于課文語言的復雜化,學生依據以往的生活經驗,難以解讀所學的語言文字,從而導致閱讀障礙。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堅持采用“讀文──明線──體情──悟疑”的學習方法,把重點放在“體情”這一環節。通過創設情景,將課文語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而讓學生較好的理解課文。
2.2 加強聾生的語文積累。
聾生與同齡健全兒童相比,其知識量懸殊較大,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能針對聾生特點,幫助他們取長補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聾生進行語文積累。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時,我們了解了學生在以往學過《南京長江大橋》《家鄉的橋》《北京的立交橋》《橋梁遠景圖》等各種有關橋的知識的課文,在這么多知識積累的前提下學這一課,應該是不困難的,但聾生有遺忘快的特點,以前的知識是否都掌握了呢?能否課前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或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各樣的橋來豐富有關知識呢?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是能讓學生對知識經過整合積累,很好的豐富學生的知識庫嗎?
2.3 擴大閱讀量,選擇適合聾生的補充教材,豐富閱讀內容。
聾生僅僅靠掌握語文教科書上的有關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但由于聾生認知上的缺陷,他們很難主動去學習課文外的語文知識。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選擇適合聾生的補充教材,來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4 實施分層教學,努力提高聾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聾生到了高年級,開始上職業課,這時學校、老師和家長會開始為孩子今后的發展考慮,根據學生特點為其選擇適宜的職業學習,為今后就業或考大學及早做好鋪墊工作,教學形式常采用“職教分文化合”的形式。這在一方面優化了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凸現出明顯的不足,尤其是在文化學習方面,由于聾生的基礎不同,專業不同,對文化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