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法語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盡管教師在講臺上盡力的教學講解,使用題海戰術,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依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生想要提升自己的化學水平就應該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1高中化學學科特點
高中化學的學科特點包括抽象性、復雜性。抽象性,高中化學中包括了大量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側重于抽象思維,進而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來形成化學概念與規律。復雜性,高中化學的學習內容較為復雜、難度較高,涉及的元素與化學方程式較多。
2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2.1預習、聽課與復習:課前預習:了解教材的大致教學內容與難易程度,在預習過程中把握教材的整體思想。例如,在這一章節中主要教授什么物質,各種物質之間有何聯系?重點物質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要明確。在預習的時候如果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可以使用筆記本將其記錄下來,從而在課堂上可以有針對性的聽講。課堂聽課:課堂聽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沿著教師教學的思路來學習,勤于思考。在預習中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略過,對于疑難點要仔細聽。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課堂筆記,記錄下概念、思路與疑難點。課后鞏固:在課后一定要及時復習,將自己課前、課堂中所接受的內容來進行整理,以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2.2掌握化學知識記憶方法:由于化學的知識點比較多,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是很難記住的,因此應該靈活掌握化學知識記憶的方法。例如,比較法、歸納法、特殊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我們可以將一些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總結成為記憶口訣,然后朗讀背誦。
2.3注重化學知識的積累
2.3.1物理性質的記憶:物質的物理性質就是物體的顏色、大小、性狀、形態、氣味等。在記憶化學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時候盡量不要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根據實物來進行記憶。在看到某種物質的時候,同時對其物理性質進行分析和總結,將會很容易就記住。例如,記憶硫酸的物理性質,在看到硫酸的時候可以指導其為無色油狀液體,硫酸不會揮發,而將濃硫酸與水互溶就難以分出硫酸與水,因此可以得知硫酸是融于水的。再用手觸摸硫酸容器則會感受到熱量的散發,因此硫溶解的時候會發出熱量。通過上述情況進行重點總結就可以抓住硫酸的物理性質,無色油狀液體,無氣味、易溶于水、溶解放熱。
2.3.2化學性質的記憶:通常物質的化學性質即為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等。在記憶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時候最好可以自己親手來操作實驗,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來對化學性質進行總結歸納。在學習了元素周期表后對物質的化學性質進行研究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性進行總結。例如,在對氧氣的化學性質進行記憶的時候,首先可以結合元素周期表對氧進行分析,氧元素是在第二周期的VIA族,是屬于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因此可以得住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較為活潑的氣體,是化學行為中常用的氧化劑。并且,氧氣可以助燃,但是無法自己燃燒。可以自行聯想如果氧氣可以燃燒那么地球有氧氣的地方將會一直燃燒爆炸。
2.4重視化學實驗:化學實驗不僅僅能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邏輯能力與動手能力,還能夠深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領悟。因此要學好高中化學必須對化學實驗加以重視。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化學實驗的時候要勤思考,多詢問老師問題,常常思考為什么,進而實現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實驗現象結合起來,在觀察實驗的時候要勤思考,根據反應前、反應中以及反應后的順序來進行觀察。例如,在進行觀察銅和鋅分別放入稀硫酸中的現象的時候,要勤于思考為什么鋅放入稀硫酸中會形成氣體,而銅放在稀硫酸中卻沒有氣體產生。通過思考與探索可以將所獲得的感性知識進行升華,進而獲得深刻的理性認識,鋅的活動性要與氫更強,可以將氫從酸中置換出來,而銅與氫相比沒有氫活潑,因此無法置換酸中的氫。另外,在使用化學實驗儀器的時候,基本的操作步驟以及實驗設計都要認真操作,大膽實驗求證。在設計試驗段時候要秉持著合理可行的態度,裝置簡單便捷,操作步驟簡易,程序合理,實驗結果明顯。對于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的各種實驗要細心觀察,從感性的現象進行本質的認識,掌握實驗的原理、步驟、現象以及關鍵點。
2.5關注化學反應過程與實質:反應過程:高中化學中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應,例如鋁離子與NaOH的反應為量變所引起質變的反應。量的關系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因此找出關鍵的臨界點是十分重要的。反應實質:結構決定性質,在看到反應方程式的時候不要急于背誦,而是要仔細觀察產物與反應物,在自己的知識能力范圍當中去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周期律和電化學的時候寫出反應物可以自己憑借著已學實施來推敲。
3結束語
一、營造課堂輕松的氣氛,引起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單元才會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才會敏捷。只有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加快學習的進程,所學知識才能得以鞏固并快速轉化為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營造一種相對寬松的教學氛圍,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輕松感,其手段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我基本做到的有以下幾種:
1.目標導向:根據教材要求,點撥關鍵語;
2.表情導向:運用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傳情達意,引發興趣;
3.走動指點:考慮個別學生差異,面向全體、實行正確指導,答疑解惑;
4.幽默話語:在課堂中運用師生互動關系,同學在交談時喜歡聽幽默的話語,促進快樂,溝通思想;
5.游戲和表演。
總之,根據不同的教學實際靈活采用,都可以使課堂充滿生機。在一節課中,我有時會故意重復學生的某個錯句,以期自我糾正和活躍氣氛。有一次,A學生說:I‘m short. B學生說:I’m shorter than her. C學生說:I‘m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其實C生最高,我瞪大吃驚的眼睛反問道:Are you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 學生大笑,該生也忙笑著糾正道 I’m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二、不斷變換教學形式以保持學習興趣
從生理上講,單一的形式容易導致大腦刺激的單調,使興趣轉化為抑制,降低學習效率。而從心理上講,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喜歡變換的時期,再好的教學形式和練習形式,如果簡單重復太多,學生也會興趣銳減,降低學習效果。
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等特點和發展的規律,采用多種形式,如做游戲、講英語故事、聽錄音、觀看幻燈、錄像、進行有趣的比賽和角色扮演、猜謎語、唱英語歌曲等等。這些活動學生樂于參與,善于表現,又可促使他們自覺學習英語、運用英語。英語本身是一種枯燥的語言,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仔細研究教學方法,深鉆教材,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質量。
三、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以激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盡量給學生以成就感,學生學習的最大樂趣,莫過于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欣賞,當學生每取得一點兒成績、每取得一點兒進步時,教師都要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一聲Great!一個驚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 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們在努力的同時產生一種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進而鼓起自信和進取的風帆。教師應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的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課堂上提問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較難的問題,而讓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簡單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只要答對了,就要及時予以表揚、鼓勵,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感覺。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表揚而引起的喜悅、快樂、得意等健康情緒將會激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極大地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此外還要有快節奏感。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學生不太喜歡緩慢的動作,而且慢節奏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渙散。快節奏使學生感覺稍許緊張,有一點點的壓力,使他們能更加認真的參與教學活動。
一、 重視化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于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
首先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講催化劑概念、氧氣、氫氣、酸堿鹽性質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如在講氧氣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得出鑒別氧氣的方法。再如在講實驗室制氫氣是用鋅而不是用鎂或鐵的原因時,增加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分別用鋅、鎂、鐵三種金屬與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現象有何不同,再由學生得出為何不用鎂、鐵而用鋅的原因。這也為以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打下了基礎。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學生自己實驗時興趣較高,為了避免學生動手的盲目性,教師要因勢利導,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以此作為學習的動力。注意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他們分析實驗現象,書寫實驗報告。
另外還要指導學生做好選做實驗及家庭小實驗。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例如:在講“緒言”時,我先避開書本,做了幾個趣味實驗“空杯生牛奶”、“小紙花變色”、“魔棒點燈”,學生一個個睜大了好奇的雙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課內容。這樣緊緊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效果當然要比平鋪直敘好得多。再如講了酸性、堿性之后,指導學生去測定本地土壤、水樣的酸堿性;講了有機物的知識后,指導學生去學會鑒別羊毛衫的真與假等等。
二、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學習緊張的初三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輕松一下,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許多化學知識。化學課外活動的內容及方式很多,大體上包括“化學游戲晚會”、“化學知識講座”、“化學知識競賽”、“化學園地”、“化學展覽會”等等,可以每學期或每學年舉行一兩次。如“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講“空氣與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護”、“溫室效應的產生原因”、“酸雨的形成”、“當代軍事與化學”、“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等,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也可以講講“道爾頓”、“拉瓦錫”、“侯德榜”等著名化學家的成才之路,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學習態度。再如“化學游戲晚會”,可以把學過的化學知識編成各種節目:如相聲、小品、魔術等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進一步鞏固書本知識。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把化學知識按基本知識、難點、疑點分門別類編成不同類型的題目,舉行化學競賽,這也不失為一種加深鞏固知識的好方法。
關鍵詞:繪畫藝術;畫科;畫學學科;繪畫技法;繪畫題材;中國繪畫史;美術史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畫科”是以畫家所描繪題材命名的繪畫品類,如道釋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甚至龍魚畫、屋木畫、宮室畫、舟車畫、番族畫、畜獸畫、墨竹畫、蔬果畫等,都是北宋時常見的繪畫種類。考察繪畫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出現的所有畫科并非同時涌現出來,它們是漸次不斷出現的。時至北宋,各畫科方趨于成熟,此時,畫科名目也最稱繁富,多達數十種。爾后,經過沉淀,以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模式延續下來以至今日。如詳繹史實,我們還會發現,各畫科與所描繪題材相對應技法的成熟,才是這一繪畫史流變的真正內驅力。而這一特性,在對繪畫史流變最為敏感的繪畫史著作的撰寫中也被體現出來。正因如此,這一階段的美術史論家習慣于以畫科區分門類來介紹畫家,這是與以前美術史論家極其不同的一種認知和概括方式。
一、對北宋以前已成熟畫科技法的梳理及對其獨立設置時間的界定
(一)人物畫技法的梳理與人物畫科獨立設置時間的界定早在秦漢時期,國家的統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統治階級重視利用美術政教功能,“惡以戒世,善以示后”,因此這些繪畫題材主要分為日常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而統治者盛行的厚葬之風促使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及各種冥器雕塑等非常流行,促進了秦漢美術的發展。
從出土的帛畫中我們可以看出,楚國帛畫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用墨筆勾線,輪廓形象清晰,并在面部略施粉彩作為裝點。在人物造型方面,無論是人體比例、人物臉部的五官描繪,還是衣飾、發髻的描繪,均已十分準確。馬王堆的畫工甚至在技法上創造了重彩畫樣式,提取了像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等礦物顏料及花青、藤黃、胭脂等植物顏料,以原色平涂的方法豐富了所繪形象,為魏晉時期的人物畫發展打下基礎。魏晉時期佛教文化傳入中國,與道教文化一道動搖了儒學統治的地位,而統治階級的推崇進一步推動了宗教美術的繁榮發展。動蕩的朝政更替致使更多的士人學子投身于書畫藝術創作中,追求自我意識,尋找精神上的歸宿。士族弟子加入繪畫創作中,代表繪畫藝術進入了自覺的發展階段。文人參與繪畫,不僅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帶入了藝術創作中,而且對繪畫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和總結。此一時期,從技法方面看,人物畫畫科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人物造型方面的所有要求。
1.從風格特征的區別上看風格特征具有明顯差異,是畫科高度成熟的標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已經在畫家筆下,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明顯的差異。
第一,疏體、密體的流派之別。
顧愷之繼承了衛協巧密精思的風格,以篆法入畫,線條優美流暢,連綿且富有節奏。對比楚漢帛畫中的人物勾線方法,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顧愷之采用的勾線方法,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描摹物體的外部輪廓,而是通過線條傳達所繪事物的特點和情感,將這種視覺形象的表現形式提升到新的境界。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把這種精細的筆法風格稱之為“密體”。張僧繇潛心揣摩衛夫人書法,以衛夫人書法用筆中的“點、曳、斫、拂”等方法入畫,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技法,同時也給畫面帶來了新的形式。“張、吳(道子)之妙,筆才一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①為與顧、陸緊勁綿密的筆畫相區分,張僧繇的這種畫法被張彥遠稱作“疏體”。 第二,“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艷”的造型差異。陸探微與張僧繇的造型特征也有明顯區別,陸以“秀骨清像”造型著名;張則以“面短而艷”風格獲得時譽。張彥遠對陸探微畫“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②的評價,就是對陸探微畫風最權威的證明。而張僧繇將陸氏超然出世的畫意有意改為向世俗層面回歸,以致出現了米芾《畫史》所盛稱的“張筆天女宮女,面短而艷”③的一種局面。對此,張彥遠也有極為誠懇的評價,他講:“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④。“得其肉”就是說張僧繇塑造的形象豐腴飽滿,設色濃艷,一改顧陸以來“秀骨清像”式的造型特征,從而建立了自己“面短而艷”的范式。
第三,兩大“家樣”套路的不同。在中國美術史上,“家樣”是具有特殊含義的一個概念,它特指為后世佛教造像楷模、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造型樣式。中國佛教人物繪畫中有四大“家樣”――張僧繇“張家樣”、曹仲達“曹家樣”、吳道子“吳家樣”以及周“周家樣”。其中“張家樣”和“曹家樣”在魏晉時期就已成熟,成為唐代吳道子出現以前最為廣泛流行的佛教繪畫樣式。張僧繇吸收外來宗教藝術元素,將其融入自己繪畫。在其所繪作品中,以線條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以明暗深淺體現立體效果。賦色時沿著輪廓線由濃漸淡層層暈染,不僅使人物的肌理質感和體量感得以增加,而且所塑造出的人物柔和飽滿,真實而生動。這種佛教繪畫樣式就是張僧繇創立的“張家樣”。曹仲達是來自中亞曹國(今撒馬爾罕一帶)的北齊畫家,以擅于描繪具有濃郁西域畫風的“梵像”為中土人士廣泛接納。他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漢族文化傳統,以粗細一致、細勁有力的線條來勾勒佛像衣飾,線條緊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所繪人物衣衫緊貼于身上,隱隱可見形體,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將他與吳道子比較,將這兩種佛教畫風精準地概括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這種“曹衣出水”的畫法被稱為“曹家樣”,是我國佛教繪畫的第二種樣式。
由此可見,張家樣與曹家樣之所以能夠成為吳道子之前最為廣泛流行的樣式,是因為兩位畫家的技法已臻高度成熟的結果。
2.書法筆法被引入人物畫人物畫在用筆方面主要體現在線條的勾勒造型上。線為其骨,中國人物畫在線條的運用上始終沒有改變,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線紋簡潔流暢而有張力,而魏晉時期的壁畫、絹帛畫等更是充分體現了人物畫在用線上的傳承與發展。東晉畫家中顧愷之始享大名。他的人物畫將小篆筆法作為勾描的主要方法,線條粗細一致,起伏婉轉,“如春蠶吐絲”,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張彥遠評價其用筆“緊勁聯綿,循環超乎”⑤。明代鄒德中在《繪事指蒙》的“描法古今一”中,將這種極細的尖筆線條稱為“高古游絲描”,強調其古質的精神。陸探微以繪古今名人肖像而著名,史論家們將顧、陸并稱,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更是列陸探微為第一品第一人,稱他“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⑥。張彥遠則贊“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力,如錐刀焉”⑦,由此可見陸探微用筆如錐似刀,線條遒勁,筆鋒銳利,極富感染力。他在行筆上流暢飛動,氣脈貫通,連綿不斷,將書法之妙應用于繪畫之中,被稱為“一筆畫”,與王獻之所創的“一筆書”成為同樣具有影響力的藝術表現手法。時人稱之為“畫圣”。
士族出身的張僧繇,所繪題材是以佛教人物為主。他將書法藝術創造性地運用于繪畫中,“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⑧,受衛夫人“筆陣圖”啟發總結出 “點、曳、斫、拂”四種基本的勾線技法。可見在當時為了更好地表現對象,已經有了很多種不同的筆墨技法。
3.從形與神的關系上看
談到人物神態,首先想到的便是顧愷之的“傳神論”。顧愷之最注重的是人物的神態,通過描畫人物的外在形象,感受于形象之外的內在靈魂。在他看來,人物的頭部描繪對傳神很重要,而頭部中眼睛的刻畫更是傳神的關鍵所在。《歷代名畫記?顧愷之傳》記載:“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媸,本無關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之中。’”⑨眼睛是傳神的重點,如何表現眼神也是最難的,“有一毫小失,則神奇與之俱變矣”⑩。在注重眼神刻畫的同時,顧愷之還利用了其他一些因素,如人物的外貌特征等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神采,借助這種簡單的手法來加強肖像的神態。怎樣把握所描繪對象的精神實質,達到傳神的目的呢?顧愷之提出了“遷想妙得”。“遷想”是前提,“妙得”是結果,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將主觀的感情投入到客觀的對象中去,從而獲得傳神的、完美的藝術形象。不僅如此,顧愷之還利用環境氣氛來襯托出人物的神態和個性。如在畫謝鯤時,以山石作為配景來烘托主人公志在山川的性格。顧愷之的繪畫創作和“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傳神”等理論,充分體現出了同時期人物畫的發展水平和理論認識深度。“傳神”作為評畫的第一標準,將繪畫境界帶入另一個層次,擴大了繪畫藝術的視野,深化了中國人物畫的要求。“傳神論”的出現,是基于寫實水平的提高,從側面證明寫實水平已達到了超常的地步,因為形象的神彩個性,反過來又體現出寫實的細膩和精準度。它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審美原則。
4.從繪畫效果上看
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曹不興作為最早創作佛像的中國畫家之一,“嘗于長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而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亡失尺度。”B11充分顯示出曹不興高超的造型及比例控制能力。“畫屏風,誤發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御,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B12從另一個側面稱贊他精妙的寫生能力。“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顧愷之字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后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一月余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欲將點眸子,乃謂寺僧:‘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得百萬錢。”B13大意為:東晉興寧年間,金陵瓦棺寺在修建時顧愷之認捐了百萬錢,剛開始眾人都以為這是他的戲言。后來顧愷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個寺廟的一面墻壁上畫了一幅維摩詰像,在最后要點上眼睛的時候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需要施舍十萬,第二天施舍五萬,第三天隨意。等到開光那天,“光照一寺”從而獲得了捐給寺廟的百萬錢。顧愷之畫維摩詰像,將所有的光彩神情都集中在眼睛上,如若不能深刻理解所繪題材的情態,要傳達出維摩詰洞悉人心的效果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洛神賦圖》中,顧愷之采用手卷形式以繪畫形式闡述故事內容,揭示人物的心理特征,表達愛情主題,以形傳神,形象地展現出繪畫的魅力和感染力。而以山水樹石作為人物畫的襯景,使畫面顯得更為豐富且具有層次感。
由上述看出,中國人物畫經過魏晉時期的發展,在技法層面上已經能夠完全滿足人物畫的發展要求,而山水、花鳥相對而言則技乏法疏,不敷其用,故難于獨立門戶,多以人物畫的背景出現于畫面之中。(二)山水畫技法梳理及其成熟時間界定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日漸發展壯大,山水畫也從人物畫的襯景中獨立出來并反而發展成為中國畫中的第一大畫科。盡管魏晉時期還處于以人物畫為主的時代,但山水畫已經開始萌芽。顧愷之《畫云臺山記》云:“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云西而吐于東方青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B14從這篇山水畫的創作筆記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山水形象規模宏大,布局周詳,思路嚴謹。隨后出現的宗炳在《畫山水序》里論述了創作中空間、比例的透視原理,提出了“以形媚道”、“暢神”等理論;而王微在《敘畫》中也強調了“情”與“致”在山水畫創作中的作用。他們的理論研究,推動了山水畫的發展。早期的繪畫沒有明確的分科,人物畫長期獨占鰲頭,山水、花鳥、走獸未成體系,只是以陪襯的方式出現在畫面上。山水畫真正的獨立從青綠山水開始發軔,而水墨山水的出現則將山水畫從發展推向了高峰。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它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以墨筆勾勒出景物輪廓,然后再填染較為濃重的青綠色。
1.從空間處理上看作為現存最古老的卷軸山水畫,《游春圖》是一幅完整的青綠山水作品。隋代展子虔以嫻熟的手法,描繪廣闊的山水空間,展現出貴族士大夫在春天游山玩水的情景。畫家有意強化了空間關系,如樹石近大遠小,更遠處的樹木直接以苔點代替,水紋近闊遠窄,山巒主次有序,《歷代名畫記》中留下這樣的評價:“人馬山川,咫尺千里”B15,一反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局面,在具有裝飾性的同時表現出相當強的透視感。人物不再大于山巒,而成為天地自然景觀中真實存在的狀態――以點景人物的方式出現于畫面之中。而唐代《江帆樓閣圖》在空間形式上表現為上虛下實的結構,實處描繪樹石叢林及坡岸,虛處煙波浩渺。在樹木的表現上運用交叉、重疊、掩映等各種手法,房屋的空隙中若隱若現,畫面層次豐富,密而不亂,填補了《游春圖》在樹木形象上的不足。《明皇幸蜀圖》中體現了更強的空間感和遠近關系。
2.從用筆上看
《游春圖》在用筆上繼承了六朝以來用細線描摹物體形象的傳統手法,以墨筆勾出樹枝后填以顏色,清代安岐在《墨綠匯觀錄》中分析評價此畫說:“青綠重著色,人物五分許,山巒樹石皆空勾無皴,惟色渲染。山頭小樹,以花青作大點如苔,甚為奇古,真六朝人筆,始開唐李將軍一派。”B16《江帆樓閣圖》在用筆上較《游春圖》有了更大的發展,由無粗細、無輕重變化的中鋒線條轉變為略見輕重、時見頓挫變化的線條,融入了更多書法的筆意,有了“寫”的味道;樹干在雙勾的基礎上加入了明暗對比的因素;葉片雖也以雙勾描繪但卻葉形多變;山石已知采用簡單的皴法表現向背陰陽,如此種種,均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
3.從用色上看
青綠山水畫在用色上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顏料為主,質地沉著厚重,其顯著特征為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性,色彩鮮艷亮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如《游春圖》在設色上,山石填以青綠,松枝以石綠沉點,遠山以花青填苔點,有些地方更是以泥金勾線,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因此這種風格又被稱為“金碧山水”。《江帆樓閣圖》在設色上依然是以青綠為主,但在墨線轉折處以金粉點亮,顏色鮮艷且富麗典雅。色彩濃淡均勻,從青綠色到赭石色過渡自然,山石樹木上以渲染的技法使青綠山水告別呆板走向靈活,呈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而《明皇幸蜀圖》中大量使用石青石綠丹粉重彩涂染,設色厚重古樸,既有對比又有調和,屬李思訓一路。以李思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家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歷代都有追隨者,被譽為青綠山水畫派之祖。由此可見,在“唐畫之祖”展子虔畫風的基礎上,青綠山水畫藝術在唐中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作為代表畫家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被稱為“大小李將軍”。他們繼承并發揚了隋代勾線填色的畫風,呈現出更為精致工麗的風格,同時技法也更日趨成熟,“青綠金碧”山水畫的面貌至此確立并得到完善。盛行于唐中期的禪宗是融合了老莊道家思想的中國式佛學,它所追求的審美境界促使繪畫由原先“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教功能轉為對靜寂、寧謐的禪學意趣的追求,形成了山水畫舍金碧而趨水墨、棄嚴謹而求逸放的風格轉變。墨法是以墨筆中的含水量來控制,以水稀釋墨的濃度,由含水量的多少來分出濃淡層次變化。水墨山水畫最早的代表人物王維,所繪題材均為悠然逸趣的田園生活,以渲染、破墨的水墨技巧區別于“大小李將軍”的勾線設色之法。自王維之后,水墨山水畫技法被更多畫家所發展和豐富,顯現出多樣而全面的風貌。
1.從全景構圖上看
王維的繪畫作品題材主要為山居田園風光,以“山居”、“山莊”的形式居多,喜繪山林小景,《唐國史補》記載:“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可見王維在構圖上以平遠為主,更易表達平和閑疏的意趣。荊浩多作大山大壑,“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其布局多為中心全景式,將主峰置于中軸線上,襯托出前景、中景的全局安排,反映出北方山水特有的風貌,空間感極強。關仝師從荊浩,他的構圖以巍峨、雄奇深遠見長。其傳世作《關山行旅圖》危石巨峰高聳入云,樓閣洞府幽深邃遠。巨然的山水畫多以高山大嶺、層巒疊嶂為主,《圖畫見聞志》談及巨然山水“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B17
此后郭熙將山水構圖總結為“高遠”、“平遠”和“深遠”,稱為處理全景式山水布局的基本程式。“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遠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渺渺。……此為三遠也。”B18
2.從筆墨技法上看
第一,從墨法上看。
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氣、韻、思、景、筆、墨”的“六要”原則,在謝赫“六法”的基礎上以墨代替色彩;張彥遠則明確提出“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可見當時審美風格的轉變,“水墨最為上”。王維的山水畫以筆墨精湛、渲染見長,張彥遠評價“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可知他的墨法屬渲染一體,以水破墨分出濃淡不同的層次,以代替青綠顏料進行渲染。這一畫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張能以雙手握筆,筆墨隨意縱橫,以墨為色,墨色有枯筆、濕筆之分,“用紫毫禿峰,以掌摸色,中遺巧飾,外若混成”B19,除去青綠的艷麗,以水墨為色,墨、線渾然一體,開創了繪畫技法上的創新。張子和則以“破墨山水”開創了繪畫表現技法的新領域。在干濕濃淡的墨色基礎上用不同濃度的墨筆去破解,產生無窮的墨色變化。
第二,從皴法上看。
皴法是中國畫技法術語,主要用于山水畫的表現。在勾線的同時運用墨色的變化來表現所繪對象的質感、肌理、陰陽向背等。唐末畫家孫位的《高逸圖》中以線勾出山石輪廓后,自濃而淡地以不同濃度的墨色皴擦出山石的質感,表現出山石的凹凸向背。《匡廬圖》集中體現了荊浩的筆法特點,勾、皴、染并用,既突出了形體的結構,增強了立體感和厚重感,同時顯現了水墨山水畫的特殊韻味。皴法的成功運用,是對山水畫技法的另一貢獻。關仝的《溪山待渡圖》中用筆精細,山頭叢林與雨點皴渾然一體,十分出色地表現出石骨嶙峋剔透的特點。李成的畫,淡墨輕染,將筆法與墨法融合在一起,以側鋒掃出較為潤澤的皴。從《讀碑窠石圖》可以看出“卷云皴”的特點――微屈、略有交叉的線條。而生活在江南的董源,創造出表現江南山石的皴法――“披麻皴”。董源在《瀟湘圖》中大量使用長披麻皴表現江南土地的特點,同時大量使用苔點,點線交錯,千變萬化,山巒也隱顯不定,染出夏季江南煙雨迷蒙的氣候特點,形成了地道的江南山水風格。巨然師從董源,他將披麻皴表現在高遠構圖上,根據山體形狀來描繪。大塊皴筆直下,筆力雄厚,線條寬而潤,交錯有致。以焦墨點苔點,變現出江南草木豐茂的特點。
3.從南北兩大山水畫體系的風格對比上看
南北方因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反映到山水畫中風格也具有很大的差異:北方山水畫中山石質地堅硬,雄偉厚重,險峻陡峭,畫家們在描繪山石時輪廓突出,以堅硬的“釘頭皴”、“雨點皴”、“短條皴”體現出石質硬凝的特征;在全景構圖上多為“高遠”或“高遠”與“深遠”相結合;樹木以長松、巨木為主;高山之上常有飛泉直瀉,以突出山石的險峻等。代表畫家有荊浩、關仝、李成等。南方山水畫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江南土質之山氣象平和溫潤,輕煙淡巒;山石輪廓線不突出,以緊密的、有柔韌性的線條和秀潤的點子表現山石的凹凸;樹梢成片出沒,雜草灌木叢生;在構圖上多為“平遠”;洲汀掩映,多平沙淺灘。代表畫家有董源、巨然等。總而言之,北方山水主要特點為雄奇、險峻、蒼莽,南方山水則顯得平和、溫潤、秀麗。在水墨山水畫技法成熟的同時,繪畫理論也隨之發展。張在水墨松石的繪畫實踐中總結心得,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主張。作為北方山水畫派的開創者,荊浩在將水墨山水畫推向成熟的同時,還利用繪畫理論來鞏固水墨山水畫的地位。首先提出山水畫的“六要”和“四勢”,(“六要”指氣、韻、思、景、筆、墨;“四勢”指筋、肉、骨、氣)充分肯定墨在技法上的地位,是山水畫創作和審美的系統總結,對當時及后世的繪畫都有指導性作用,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由以上論述我們得知,至五代宋初,山水畫已經高度成熟并居于畫壇之首。從書法用筆發展而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墨山水畫,帶動了整個中國畫的重大變革。“筆”、“墨”概念的提出,“皴法”的出現,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六要”、“四勢”引導了中國畫的創作和審美方向;與北方全景山水風格相對應的南方全景山水,也出現在畫家筆下,“淡墨輕嵐為一體”的風格特點在北宋中后期極受文人畫家推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花鳥畫技法梳理及其成熟時間界定花鳥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門類,它由工藝裝飾發展而來。魏晉時期的花鳥畫處于起步階段,僅僅只有顧景秀、劉殺鬼等知名度較低的人進行摸索,直至中晚唐,畫家對花木鳥獸寫生和造型能力提高,花鳥畫才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科逐漸引起畫壇重視。五代時期西蜀黃荃、南唐徐熙的努力創作,豐富了花鳥畫技法,將這一畫科帶入新的發展階段。“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不同藝術風格出現,推動了花鳥畫的成熟,并使花鳥畫成為當時與人物畫、山水畫并列的三大畫科之一。北宋時期花鳥畫得到空前發展,既有宮廷畫院畫家應裝飾之需而創作的“黃家富貴”的花鳥畫風,同時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鳥畫也形成了獨特的體系,與院體花鳥畫形成鮮明對比。在北宋末年,花鳥畫一度成為風頭壓過人物畫、山水畫的第一大畫種。
1.從表現技法上看
晚唐的邊鸞,是在美術史上為花鳥畫贏得歷史地位的第一人。換言之,花鳥畫,直至晚唐才出現了一個名家。而這一名家的聲望還遠不能與人物畫的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曹仲達、吳道子、張萱、周,山水畫的“大小李將軍”、王維、董源、巨然、荊浩、關仝、范寬、李成等歷史地位相比。可見,花鳥畫作為畫科出現的時間在三大畫科中是最晚的。起步雖晚,但花鳥畫到了五代,技法的迅猛發展因黃荃與徐熙的出現而進入了快車道。
黃荃在表現技法上“妙在賦色,用筆極精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B20。他的藝術成就受到其國君的贊賞,據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記載,蜀主孟知祥就曾贊嘆黃荃“小筆精妙”B21。黃荃的成功,意味著費時費工、有著逼真效果的花鳥寫實技巧已經達到十分精深的程度,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而其流傳至今的《寫生珍禽圖》,也足以證明黃荃的寫實功夫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準確程度。
徐熙與黃荃取精工一途大異其趣,“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B22,創“沒骨”畫法,將黃荃的精工改為放縱,將黃荃小心翼翼的染色改為縱筆使色,工細與粗放交錯進行。他的這一創造性技法,贏得了他身后大詩人坡的極力稱許,東坡云:“卻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B23同為詩人的梅堯臣對之更為推崇,他有詩贊曰:“年深粉剝見墨蹤,描寫工夫始驚俗。”B24感嘆徐熙“落墨為格”的超凡脫俗。
2.從寫實效果上看邊鸞所創的“折枝花”對中國工筆花鳥畫有著重大影響。這種在描繪花木形態時選取其中一枝或是一截精心加以繪制的花卉布局方法,使畫家在寫生時不再是簡單的描繪,而是通過藝術處理增強畫面的審美效果。“貞元中,新羅國進孔雀善舞,召寫之,得婆娑態,若應節奏。”B25邊鸞應詔寫生孔雀,繪一正一背,精彩生動,充分說明他已掌握描繪孔雀的繪畫技巧。李之儀《姑溪居士集》卷六《次韻夾竹桃花》詩的附注云:“黃荃作夾竹桃花屏風,東川西川節度使廳皆有之。荃今不在,以真花片補其缺處,幾不能辯。枝上地下,相契不差毫發,天下傳以為工。”B26用真花去補畫,真花與畫相混達到了無法分辨、可以亂真的地步,可見黃荃高超的寫實技巧。
3.從徐、黃風格對比上看
五代時期西蜀和江南成為藝術的發達地區,南唐和西蜀的統治者建立了畫史上最早的宮廷畫院,使具有繪畫才能的人能夠在皇家的贊助下進行創作。受地域文化環境的影響,西蜀畫院畫家擅長宗教人物畫和工筆重彩花鳥畫,南唐畫院畫家則在宮廷人物肖像、水墨山水和花鳥上獨樹一幟。作為西蜀畫院代表人物的黃荃師從刁光胤,他發展了刁光胤的畫法,將晚唐花鳥畫寫實性的長處加以完善。《寫生珍禽圖》并不是黃荃的花鳥畫創作,作為為兒子臨摹學習而畫的禽鳥畫稿,我們依然能夠從中看出黃荃的繪畫特點。此圖繪有20多只鳥蟲及龜類,有動有靜,姿態各異,無論是立、飛、啄、跳、展翅等都生動而富有靈性,由此可見畫家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在技法上采用勾勒填色的方法,精細緊密的輪廓線在表現形象的同時體現出完美的線條魅力;溫潤的填色暈染,傳達出禽鳥羽毛不同的質感及喙、腿、爪不同的硬度和力度。整個畫面清新典雅,色彩豐富,工整細膩,形神兼備。“黃家富貴”的格調符合統治者的欣賞趣味,代表了花鳥畫成熟時期的皇家繪畫審美特征。后黃荃父子及其他西蜀畫院名手進入北宋翰林圖畫院,引導了北宋花鳥畫的發展,充滿宮廷貴族氣息的花鳥畫風在北宋花鳥花壇上占有統治地位,成為這個時期品評花鳥畫的標準。徐熙并非南唐畫院畫家,他是南唐花鳥畫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個,僅以個人的野逸風格與西蜀的皇家風格抗衡,被史家稱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徐熙主要靠師法自然和體驗生活來發揮他的獨創精神,其繪畫題材多表現大自然中尋常的禽鳥、花竹、草蟲、蔬果等,整個畫面中以墨色為主,色彩其次,以質樸的手法追求生動的筆墨趣味和淡雅的格調,“野逸”的風格開后世水墨花鳥畫的先河。徐、黃兩家的創作分別代表了中國花鳥畫重墨和重色兩種風格傾向,是花鳥畫成熟的標志。黃荃作為御用畫家,題材、手法都比較符合宮廷貴族的喜好,以寫實和精工巧麗著稱,深受后世院體和工筆重彩畫家推崇;徐熙花鳥重墨,“所尚高雅,寓興閑放”的“野逸”味道,適合文人畫家的審美趣味,被后世逐步發展為水墨寫意花鳥畫。
二、北宋以前畫史著作體例與北宋時期畫史著作體例的對比
唐以前的繪畫品錄不以畫科分類,因為此時除了人物畫以外,并無其他畫科可分。因此人們在對畫作進行品評時,“嘗品第古今名畫,不因年次遠近,但以技工優劣為等差”B27。盛唐時期山水畫真正獨立后,雖然在畫論史上記載了許多山水畫家,但畫論的整體格局依舊是按照先前的品錄體例,而不以門類區分。例如《唐朝名畫錄》。直至北宋時期,各畫種畫科紛紛成熟并獲得長足發展,反映在繪畫理論上便出現了以門類論畫的著作。以部分北宋以前的繪畫理論著作和北宋時的繪畫理論著作為例:
(一)北宋以前的繪畫理論著作
《古畫品錄》,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繪畫批評著作,南朝謝赫著。在《古畫品錄》序文中謝赫提出了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作為人物畫品評的藝術標準。文中評論了自三國吳到蕭梁三百年間的27位名家,根據他們的藝術造詣將其分為六品,并對每位畫家的繪畫風格進行簡短評價。《唐朝名畫錄》又名《唐畫斷》,中國唐代畫史著作,是已知的中國最早的一部斷代畫史,朱景玄著。朱景玄結合張懷的觀點和李嗣真提出的“逸品”概念,將畫作分為“神、妙、能、逸”四品,以此來品評他親眼所見的唐代畫家及其作品。全書共評價唐代畫家120人,按神、妙、能、逸四品排列,神、妙、能三品中又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國朝親王”三人列于神品之前以示尊重。在論述各畫家時,神品較為詳細,妙品次之,能品更為簡略,逸品則比較詳細。《歷代名畫記》,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繪畫通史,唐代張彥遠著。張彥遠家族收藏豐富,學識淵博,擅長書畫,所著的《歷代名畫記》是中國古代美術研究的重要文獻。全書十卷,對繪畫的起源、發展及收藏鑒定方面都有十分詳盡的闡述,卷四至卷十以時間先后排列,收錄了自軒轅至唐代會昌元年(841年)372位名人畫家的傳記,包括姓名、籍貫、事跡、著論、前人評論及繪畫作品等。在卷二《論畫體工用拓寫》中,張彥遠提出了品評作品的五個等級:“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B28其他如姚最《續畫品》、僧彥《后畫錄》、李嗣真《續畫品錄》、張懷《畫斷》等皆是以時代先后,或是以品第論畫。
(二)北宋時的繪畫理論著作
《圣朝名畫評》又名《宋朝名畫評》,北宋劉道醇所著。全書共三卷,劉道醇首創分門評論的格局,將畫作分為人物、山水、林木、畜獸、花鳥翎毛、鬼神、屋木六門,每門之中又分為神、妙、能三品,取消了朱景玄和黃休復所采用的逸品之目,每品之中再分上中下三等。此書共收入畫家92人,大都是北宋畫家,少數為五代畫家。畫家各有小傳,傳后加有評語或是合評。《圖畫見聞志》,中國北宋繪畫史著作,郭若虛著。因感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后缺乏完備的繪畫史,遂作此書,記錄了自唐會昌元年(841年)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間的畫史。全書共六卷,收錄了唐末至宋中期233年間的284名畫家,記錄了各畫家生平、師承、理論思想及繪畫成就。將畫家以朝代分為唐末、五代和北宋三類,其中宋代畫家先分出藝術才能“臻乎極者”13人,其余畫家則分為“人物門”、“山水門”、“花鳥門”、“雜畫門”四門分別點評,全面反映出唐宋時期繪畫藝術的鼎盛面貌。《宣和畫譜》,北宋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成書于宣和庚子年(1120年),從題款“宣和殿御制”看名義上由宋徽宗趙佶御制,實則由徽宗皇帝及其侍臣,以及畫院畫家共同完成。全書共二十卷,收錄了宋徽宗時期宮廷所藏的自魏晉以來的歷代繪畫作品,有畫家231人,作品6396件。以繪畫題材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番獸)、龍魚(水族)、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每門畫科前均有緒論闡述該畫種起源、發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畫家傳記及其作品。《宣和畫譜》的產生正值中國畫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統治者對歷代繪畫名作庫存最為富足的時期。作為官方編撰的著作,理論上的創新并不多,但對了解、研究中國繪畫史有著不可忽視的功效。北宋時期的畫史著作多是以門類分類介紹畫家,但其中也有例外,如黃休復所著的《益州名畫錄》。《益州名畫錄》因對特定地域的畫家進行記錄而受到關注,他在對繪畫進行品評時,將逸品列于神品之上,分為逸、神、妙、能四品,其中妙、能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品評系統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此可見,畫科的成熟從側面影響了繪畫史的著作體例。宋以前的繪畫史著作不以畫目分類來介紹畫家,至北宋時期,各畫科紛紛成熟,而這一時期的美術史論家習慣于以繪畫題材的不同分門別類介紹畫家。從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北宋時期的畫史著作體例有別于宋以前的繪畫史著作體例,正是因為各畫學畫科在北宋時都已成熟。
三、綜述:北宋前各畫科確已成熟
繪畫是人類最早的藝術活動之一,是歷代政治和社會風貌的縮影。它的政教功能最早被重視,因而得到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繪畫藝術進入自主發展的階段,成為文人畫家傳情達意、表現自我意識、強調個性特征的一種方式。技法的成熟促成了該畫科的成立。經過無數畫家在各畫科技法上的不斷摸索、積累和發展,各種繪畫基本技法、程式套路紛紛成熟并為后世所效仿,一流名人大家層出不窮且在中國美術史上影響極為深遠,于是到北宋時期,以繪畫題材為命名的各畫學學科紛紛成立。作為中國繪畫思想載體的繪畫理論史,在著作體例上有別于宋以前的繪畫理論,開始出現以門類劃分來介紹畫家。這從另一方面映證了,至北宋時期,各畫科確已成熟。(下轉第64頁)(責任編輯:徐智本)
①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2,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25頁。
②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6,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127-128頁。
③ 同②,第128頁。
④ [宋]米芾《畫史》,《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版,第2冊,第257頁。
⑤ 同①,第23頁。
⑥ 同②,第127頁。
⑦ 同②,第127頁。
⑧ 同①,第23-24頁。
⑨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5,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112頁。
⑩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頁。
B11 同⑩。
B12 同⑩。
B13 同⑨,第113-114頁。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教學形式
高中化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推理性特征,這就致使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試想,此種學習狀態如何保持最終的良好學習效果呢?筆者認為,要想打破這一尷尬現狀,教師應當想方設法調動并保持學生對于高中化學學習的興趣。
一、高中化學教學課堂導入要新穎、有趣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首要環節,該環節中往往能對教師接下來教學活動的正常、有效開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力求自身的課堂導入盡量做到新穎有趣、別開生面。如此,方能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保證他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自覺融入相關化學內容的學習活動之中。
例如,在“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這節內容的具體知識點展開之前,我在上課一開始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假設,你家決定裝修窗戶,在木材、鋼鐵、鋁合金等眾多材料中,你認為哪種裝修材料更符合實際情況?并同其他成員一起結合理由進行論證。”此問題使課堂導入環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及積極性,自然也為接下來詳細知識點講解活動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高中化學教學形式要豐富化與多樣化
傳統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形式多局限于教師教、學生學的死板學習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既嚴重降低了學生對化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習效果的改善與提高。為此,新形勢下,高中化學教師應力求自身化學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與豐富化。
如,在學習“正確使用藥物”這章內容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任務: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首先各自認真觀察家中的藥物使用說明,將不同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進行記錄,隨后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進行信息的匯合與整理,嘗試總結、歸納類似藥物的正確使用方式。此實踐活動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促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夯實、鞏固了之前在課堂上所學的藥物使用正確方式的相關理論知識,確保了他們對于當節知識內容的更深刻認識與理解。
再如,針對某些難度較大、不易操作的化學實驗,我通常采取多媒體演示實驗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既大大節約了課堂教學的時間資源,同時,學生借助多媒體設備還能對這類不易操作的化學實驗形成更為直觀、形象的認識,在保證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極大調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化學是高中階段學生的一門重要學習科目,其對學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因此,高中化學一線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對于化學這一科目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如此,才能使他們將自身短暫的化學學習沖動轉化為持續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如此,要想收獲良好的化學學習效果自然也是易如反掌。
關鍵詞 教育教學管理 信息化 大數據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057 文獻標識碼:A
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不僅需要相應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而且學校的管理部門、 業務部門和學術機構也要密切配合和參與,最后還要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組織和管理整個學校的教學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現階段發展狀況
然而,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還處于起步階段 ,現實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缺乏信息整體化的布局結構
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統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各個學校的各個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但是當前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一些高校沒有全局性的戰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門各自為政,因此就建立各種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有的高校按照企業管理中的業務流程模式進行規劃,構造的是部門業務流程電子化建設,都不是從全局、全面、全程、全員的戰略角度,去規劃、設計、構建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導致高校的教學管理信息化整體規劃長期缺位。
1.2欠缺對大數據時代帶來變革的足夠認識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行各業都受其影響,發生變化,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大數據與傳統的數據相比,就有非結構化、分布式、數據量巨大、數據分析由專家層變化為用戶層、大量采用可視化展現方法等特點,這些特點正好適應了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學習變化。目前教育變革的討論,過于集中在在線教育(遠程、平板、電子、數字),而在線教育本身很難改變學習,在這場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線教育引發的教育,由數字支撐到數據支撐變化(教育環境,實驗場景,時空變化,學習變化,教育管理變化等等),確實有很多未被我們注意到的巨大金礦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學校內部及學校之間的信息資源
在高校內部設立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機構部門,根據各個學校實際的教育規劃、教學特色、辦校宗旨,從全局的戰略角度,去規劃、設計、構建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學校信息化的總體方向一致,避免重復建設,而各專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從而做到總體布局統一,但各專業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專業雖然種類繁多,但中國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專業。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師獨立教學,而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之間都鮮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夠在各高校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平臺,高校教師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課程視頻,其他教師就可以有機會借鑒其他同行的先進教學經驗,專業技術,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2以大數據為背景推動個性化教育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云技術、物聯網和基于二者的大數據技術正推動教育發生著變革。未來教育在互聯網等技術的作用下變的越來越個性化,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有利于個性化教育,標準化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組織學習,學校和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教師由教學者逐漸轉變為助學者。在逐步到來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教育與學校教育將逐漸分離,更多的交往互動、個性化服務和靈活的學制將使學校獲得新的生機。
正在發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傳統的課堂搬到網上,而是讓新技術解放人們本來就有的學習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務公共平臺,開展數字化校園的實驗工作,設立各種“數字化學習”試點學校,開發“微課程”,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一對一的“E課堂”教學實踐等舉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準備,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和理念超前。學校里更少的課堂與更多的實驗室,更多的交往與更少的講授,更多的互動與更少的灌輸,更個性化的服務和更靈活的學制,將是未來學校得益于互聯網教育得到新生的機會。
2.3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B-learning):網絡課堂預習教學+課堂多媒體輔助講授+網絡課程輔導+遠程學習平臺交流互動。在網絡課堂預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提出相關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在網絡中尋找,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對相關知識點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了解到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并借助于課堂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深入的講解,以及熟練的操作和應用,最后提出更深層的難點。
一、分層次設計,讓學生體驗成功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和快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是人健康發展的起點。由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稟賦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組作業,摘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教學中,我把作業分為三個層次:A組,基本題,重在“雙基”訓練,一般適合“學困生”;B組,綜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一般適合“中等生”;C組,創新題,重在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適合班上少數“尖子生”。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定作業時不再有困難,即使有,只要同學或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這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的數學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么活動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業設計中,必須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飽滿的熱情,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如:當學生學完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后,我設計了“二十四點”游戲題,讓學生作業。題目如下:有一種“二十四點”的游戲,其游戲規則是這樣的:任意四個1~13間的自然數,將這四個數(每個數用且只能用1次)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如對1、2、3、4所作運算:(1+2+3)×4=24。
(1)現有四個有理數3、4、-6、10,運用上述規則寫出三種不同方法的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
(2)現有四個數3、-5、7、-13仍運用上述規則,寫出一種運算式,使其結果等于24。
這樣,學生在快樂的作業中,加強了“雙基”,增強了閱讀能力和按規律辦事的意識。
三、布置“數學日記”,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改革偏重于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學生在大量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課后,我讓學生在作業本中記錄他們對這堂課的理解、評價,包括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識不夠清楚,需要老師幫助、指導,第二天早讀課時交上來。對于學生交上來的“數學日記”,我會認真批閱,寫好批語;對他們在“數學日記”中反映的情況和問題,我都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寫好我的“教學日記”,以便日后進行整改。這樣,不僅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思維和非智力因素等個別差異,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自我評價意識。
四、讓學生相互設計作業,增強自主意識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創新的前提,自主意識是21世紀對人的素質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實現創新的主要因素。為此,在作業安排上,我讓水平在同一層次的同學相互結對,彼此給對方設計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作業題,對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雙方共同批閱、探討。通過這樣的生生交流,使他們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溫暖,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和無奈。因此,教師要端正教育思想,轉變作業觀念,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交往中“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
五、變課本上的封閉題為開放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的本質是思維,尤其是創新思維。在作業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作業題如果總是封閉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養成“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素質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多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由于開放性題目的答案可有多種,能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作業中,我常常把課本上的一些封閉題進行變式,讓學生作業。
如人教版八年級數學114頁第15題題目是這樣的:“如圖,ABCD是正方形,點G是BC上的任意一點,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證AF-BF=EF。”改造為:
(1)如果G是BC延長線上的任一點,請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數量上有何等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2)如果G是CB延長線上的任一點,請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數量上有何等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關鍵詞:學習領域課程;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開發與設計
作者簡介:李云飛(1987-),男,遼寧遼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軍(1980-),男,山東平邑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原理、學術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5-0063-04
學習領域課程是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在課程領域開發與設計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職業任務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一種“課題單元”。通過目標、內容及時間的安排,學習領域課程力求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整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由于學習領域課程本身固有的價值和優勢,目前已成為各中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和出發點。隨著課程理論的發展和創新,“焊接技術及自動化”(以下簡稱“焊接”)專業的課程體系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設計“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將為職業教育課程理論和實踐提供積極的參考。
一、“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背景
我國職業學校深受前蘇聯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的知識本位觀根深蒂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課程)、MES(就業技能模塊組合課程)等課程模式紛紛涌入我國。這些課程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打破了知識本位下的藩籬,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顯的操作能力行為表現;以活動本質觀為代表的課程目標用職業活動來描述;課程內容是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組織開始關注職業活動的邏輯發展;課程實施采用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等方式;課程評價注重學生的職業活動能力水平和職業活動的結果。
“焊接”專業借鑒國外先進課程模式設計出了CBE課程,MES課程更是在行為主義這個維度上將模塊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現狀、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情況的基礎上,由企業技術人員與本專業教師,共同根據職業崗位群對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依照“職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分析——專項技能分析——擬定最終績效目標——描繪職業能力模塊——分解出能力要求——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塊”的程序,制定了本專業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了模塊化課程體系。
誠然,以任務為本位的課程模式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通過崗位的工作分析和職業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開發課程和組織教學,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習內容與工作世界相脫節的情況。尤其是MES靈活的模塊化組織、CBE強調崗位勝任力,均對學生以任務為本位、培養職業能力有諸多幫助。但是,它們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能否讓學生獲得對工作體系的整體性理解?能否解決任務單列式教學過程所帶來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鍛煉學生的心智技能?
學習領域課程是20世紀90年代在聯邦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結果。隨著對CBE、MES等課程開發模式弊端的日益凸顯,德國職教界的許多人士都清晰地認識到在傳統專業理論、專業制圖、專業計算的“雙元制”模式下,職業學校越來越偏離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融合實踐知識。對于我國職業學校焊接專業來說,其課程改革雖然突破了傳統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鑒了發達國家的課改經驗,但是如何更好地培養“焊接”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以及如何使學習內容真正地與工作世界相關聯,是當今改革“焊接”專業課程的首要目標。正值學習領域課程試圖要突破傳統課程開發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自然必然會凸顯出其內在的價值和優勢。
二、關于學習領域課程及其開發方法
欲設計“焊接”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學習領域課程及其開發方法。它的產生是為了解決MES、CBE等課程開發方法忽視工作體系的整體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學習領域課程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在課程領域內的體現。根據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的定義,學習領域指一個有學習目標描述的主題學習單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三部分組成[1]。
學習領域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建構和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綜合的職業能力。與以技能分解為框架構建教學模塊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為依據組建教學模塊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為依托的。一個學習領域可以對應相關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學生通過學習和完成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就意味著掌握了該“培訓職業”①,并獲得了該“培訓職業”的職業能力以及該職業的從業資格。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就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方法(BAG課程分析法)。
一種“培訓職業”一般可以分解為10-20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總體思路和原則是大同小異的。具體做法是:首先確定“實踐專家研討會”(由2/3職業學校教師,1/3企業技術代表,若干個課程專家組成)。實踐專家研討會要以工作崗位分析為依據,分析出所能代表該“培訓職業”的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萊夫斯(S.E.Dreyfus)等學者提出的“能力發展階段”{2}的規律,確定學習內容的難度范圍{3}以及知識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學習領域中的具體工作任務,析出每個具體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對象、工具、方法、要求、勞動組織以及預期要達到某種勞動成果,破譯隱含在具體工作任務中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默會知識。最后根據分析具體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各要素進行系統化建構具體的課程名稱。圖1簡單地揭示了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過程。
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對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的分析是最為關鍵的環節,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礎。所以,實踐專家研討會在分析工作崗位選擇的時候,應該多次予以分析,要針對該地區行業的經濟結構特點、不同企業的規模進行調查和探索,尋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體工作任務時,每個成員都要明確工作分析的引導性問題是什么,明確工作過程、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工具與器材,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工作要求和區分點(閾值),這也是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比較關鍵的環節。
三、“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環節
(一)分析“焊接”專業的工作崗位及其典型職業工作任務
以工作任務為主線,根據工作的相關性,將工作內容關聯程度比較高并處于同一個層級上的任務進行整合重組,這是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最為基礎的環節——確定典型職業工作任務。實踐專家研討會成員在充分調查人力需求現狀之后,根據“焊接”專業的職業崗位及職業群特點,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裝設計、焊接設備選用及維護、質量控制與生產管理等。這些職業崗位分別對應設計員、工藝員、管理員、維修員、檢驗員、操作員等職業工作。
由于工作崗位的選擇標準與典型工作任務的標準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務必須是一個綜合化的工作過程,并具有獨特的職業特征,我們可以將上述的職業崗位劃分為焊接工程圖的識別與繪制、簡單機械構件的設計與制作、熔焊過程控制、焊接設備選用與維護、焊接工藝裝備選用及簡單裝焊夾具設計、零件的切割與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氣體保護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自動焊實作、焊接工藝編制與評定、焊接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焊接結構件制作、重型壓力容器制造等十幾個典型工作任務。
(二)根據職業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并確定其學習難度等級
在劃分完典型工作任務以后,我們將眾多的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為以下的行動領域,即焊接工藝的編制與評定、各種資源的配置及準備(生產計劃于組織)、焊前備料加工與裝配、焊接過程及產品的質量控制與檢測、焊接產品的后處理等。
學習領域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要求學生能從整體的工作世界中學會專業技能,熟悉工作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了解“完整的工作過程”的基本含義,為此開發此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必須最后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即焊接工程圖的識別與繪制、簡單機械構件的設計與制作、熔焊過程控制、焊接設備選用與維護、焊接工藝裝備選用及簡單裝焊夾具設計、零件的切割與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氣體保護焊實作、典型焊接接頭自動焊實作、焊接工藝編制與評定、焊接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焊接結構件制作、重型壓力容器制造等13個學習領域。
確定知識的難度等級不僅符合學習者學習發展的規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師教學設計的安排。所以,按照職業成長的規律,“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也必須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發展規律來設計和建構。基于“能力發展規律”,可將這些學習領域課程分為4個難度等級。(見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經驗遞增的學習難度范圍
(三)職業行動領域及其學習目標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為例,它的行動領域描述是:除電弧焊基本知識外,焊接技能訓練均以項目教學形式,按照制造業焊接接頭實際生產過程和認知規律,將焊接接頭實作項目按照平、立、橫、仰四種空問位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編排;在相關訓練項目中采集編入了企業專家在多年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焊接技能絕招和精粹,以幫助學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實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練的操作可對高難度、高強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礎。
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是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培養“以具體的、特定的、外顯的、可操作性的行為方式陳述”[2]的職業能力,它是建立在職業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礎上的課程基本要求。該學習領域的知識目標:掌握常見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識、主要特點,了解其應用范圍并能熟練進行操作;技能目標:了解焊接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熟悉相關的焊縫質量標準,建立牢固的焊接質量意識;根據一個實際的零件生產圖,能閱讀零件圖、看懂圖紙所表達的信息,并能采用電弧焊對其進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產過程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和良好的環境意識;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創新意識,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
學習領域課程內容是對以具體的、特定的、外顯的、可操作性的行為方式陳述的職業能力進行課程論和教學論轉換的結果,是對反映職業工作本質的典型工作任務的理性選擇[3]。學習領域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著重強調工作過程知識的重要性。工作過程知識最初由克魯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來的。他將工作過程知識定義為“與產品相關的、技術方面的、勞動組織方面的、社會方面及相同相關的層面上對由相關人員參加的整體工作過程的理解”[4]。簡單說來,工作過程知識不是從理論知識中引導出來的,而是與反映的工作經驗相適應的,并指導實際的職業勞動[5]。工作過程知識既包含某一崗位所需的顯性的、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知識,也包含難于用語言表述、相對隱蔽的默會知識,比如整個工作過程的價值、理念、訣竅等。深入挖掘工作過程知識,尤其是默會知識,對于開發學習領域課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為了完成其既定學習目標,以及破譯其中隱含的默會知識,需要按照企業和學校共同要求設定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隱含在工作過程中的默會知識。表2為“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
此外,還要確定“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的專業工作的對象;專業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勞動組織;專業工作的要求。專業工作的對象是工作過程的一個重要要素,它不僅表明了工作對象本身所確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功能(如焊接工藝規程的編制程序);勞動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過程中運用的工具材料與工作方法;勞動組織方式不僅涉及崗位間的關系,還包括崗位內部的工作分配和相關責任。專業工作的要求可以分為企業的要求(企業的經營與生產過程對工作提出的要求);技術標準(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勞動安全、環境保護)以及顧客的要求。表3為“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學習領域(學習難度范圍3)的工作對象、工具、方法、勞動組織及工作要求:
(五)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是組成學習領域的基本要素,是學習領域框架內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既是特定職業情境相關的具體學習任務,也是能夠反映特定職業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實作”課程中的學習情境可以通過“低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中等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較高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典型接頭焊接件綜合實作”四個情境來構成。每個學習情境還可以下設若干個子學習情境,比如“低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可以安排“T型接頭平角焊縫焊接實作”、“騎座式管板焊接實作”、“平對接接頭焊接實作”等子學習情境,“中等難度典型接頭焊接實作”可以安排“T型接頭立角焊實作”、“T型接頭立角焊實作”等子學習情境。
同時,每個學習情境要嚴格按照工作對象、工具、方法、勞動組織及要求設計,準備安排每個情境所需的理論課程的學時和實踐培訓的學時,其中實訓學時與理論學時為5:1左右。一般情況下,完成此學習領域大都通過假期頂崗鍛煉、職業技能資格鑒定等方式進行,而且要從易到難的序列進行學習情境的設計。
四、結語
目前,“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系統理論研究還尚未建立,這主要是因為學習領域課程在我國還沒有完全普及起來。但是隨著傳統學科課程以及諸如MES、CBE等課程開發模式的弊端和問題日益顯現,學習領域課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價值和理念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希望。
基于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理論,以“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立足以能力發展為目標,確定了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分析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以及對應的主干課程。通過對人的職業能力發展規律的分析,又對主干課程加以難度的確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
“焊接”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力求解決傳統課程模式忽視整體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問題,破譯工作過程中的默會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的職業能力觀有著獨特的內在價值。當然,課程設計者在在具體開發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是否能夠整齊理解學習領域課程的真正內涵、如何理解工作過程知識、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職業工作任務是否能夠準確地分析……這些問題是課程設計者必須首先澄清的。
最后,課程設計者要認清該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的出現不是把MES、CBE課程模式全部拋棄,而是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課程開發者要重復多次地檢驗和完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的具體特點隨時掌握其發展動態;課程實踐者也要在原有課程體系下注入學習領域課程,避免“一刀切”的極端做法。因此,動態性、開放性、靈活性、綜合性等特點決定了課程設計者和實踐者始終要站在一個變化發展的角度,以“焊接”專業自身為邏輯起點,只有準確抓住其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的特征和內涵,才能夠成功地制定出該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注釋:
①“培訓職業”一詞來源于德國。由于我國與德國對“專業”的內涵和理解不同,翻譯方法也有差異。我們可以把“培訓職業”理解為我國的“專業”。
②“能力發展規律”: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專家。
③學習內容的難度范圍:由易到難可以分為定向和概括性知識關聯性知識具體與功能性知識學科系統化深入知識。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4.
[2]張友輝,肖鳳翔.關于行為目標取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想[J].教育與職業,2007(24).
[3]傅偉,袁強,王庭俊.學習領域課程《化工用泵檢修與維護》開發與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關鍵詞】語言交際 語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79-02
目前,幾乎在我們整個英語界里存在著一種一致的認識。他們認為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課堂教學的需要,開始滯后于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是過時的。這種教學模式,不再具有任何生命力,應該遠離課堂。至于,課堂上不出現直接教授語法的現象,就更加表明這堂課是合格的、成功的。在一些專家眼里,他們甚至認為“功能交際法”取代“傳統的非交際法”是時代所趨,人心所向。原因在于功能交際法它一方面符合教學大綱“培養學生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作為教學目的這一要求。同時更能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他們眼中,看來功能交際法取代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是百益而無一害的。
我曾參加過多次公開課,觀摩課的評課活動,課后,也經過調查走訪了一部分學生和教師,發現這些課有一個共同之處。一是,這些授課老師采用的都是“功能交際法”的模式;二是,他們這些課都是經過充分的準備和反復操練而成的“樣版課”;三是,這些老師在組織這堂課的過程中都故意漏掉了相關的語法,而閉口不提不講這些語法。結果把整堂課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表演課,教師卻輕松地站在一旁,純粹成了一位在這個表演過程中的一名演職人員。結果調查表明,課堂上學生“熱熱鬧鬧”,課后發現學生未學到啥東西。從而我認為由這些授課老師經過“精心打造的課”并不是一堂合格的課,更不能算是一堂優質課。相反這種片面之注重交際功能的培養而淡化語法傳授的方法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危險的,是根本不可取的。
我是從1992年大學畢業以來就從事中學英語教學的,初上講臺,就大膽地采用“功能交際法”。這種方法它強調“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授課多采用表演式操練方式。學校每次召開教學工作會都強調課堂上要盡量做到精講多練,甚至“不講多練”。經過不多時日,學生口語水平提高了,學生學英語的熱烈氣氛增長了,但不可思議的是,每次考試的結果卻與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大相徑庭,真是心中有苦卻難以表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到了包天仁教授的《基礎外語教學目的之我見》一文。文中說:“把交際能力作為基礎外語教學目的來要求不符合我國基礎教學的實際”。他說“在我國,由于中學外語教學起步比較晚,基礎比較薄弱,師資力量,教學設備、開設課時,外語環境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實際等均有較大欠缺,在農村中學,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學生學習外語主要還以‘學得’為主,而不是過多依賴交際法去‘習得’。學生能力的培養應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為前提。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去培養能力只會是‘空中樓閣’。”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使我如夢方醒,從而使我在教學中更加有勇氣大膽地進行語法學習的傳授了,在實踐過程中自己經過認真分析鉆研教材、細讀了大量的教研教改論文,結合農村教學實際,創造出了_____“知識要點歸納法”。并把這種方法作為平時上課的主要框架,用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詳盡地熟知各種語法規則,并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結果連續三年高考,我所教學生英語成績均獲得全區前茅。以后幾年,在高考復習中我都將大多數精力用在語法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上,結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實踐證明,重視傳統語法教學這種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正確的,一點兒也不過時, 它在教學效果中帶來的好處更是看得見的,實在的。不僅如此,傳統語法教學在課堂上一點兒也不可放松。張正東教授在他的《語法教學的再認識》一文中曾舉例說。國外學者在進行學習理論研究實際,對學生的語言學習理念進行了多種調查,其結果表明,學生們大多認為語法學習極為必要。比如,Htorwitz在1987年所作的調查中,來自12個國家32名英語二語中級班學員的50%以上認為,學一門語言最重要的是學詞匯或語法規則。Compbell等人1993年對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始修外語的7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有66%的學生認為語法學習比詞匯學習更為重要73%的學生認為,學好一門外語必須死記硬背語法規則。以上事實充分表明學生熟知一門外語為己所用,學好語法顯得多么重要。事實也如此,語法是聯系詞匯與句子的紐帶,有了語法規則才能完整地表情達意,才能使語言具備有條理的可為人們所理解的特質。就如同我們學習漢語一樣。學不精語法,你寫出的句子就語病百出,令人費解。學不精語法,你就不能閱讀文章,就不能獲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學習外語又有何用處呢!
愈約法教授曾認為在中學外語教學方面,最重要的是明確外語是工具課,他認為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來說,應把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這是因為除閱讀最具有素質教育功能外,對中國中學生來說,畢業后有機會同外國人經常直接進行口頭交際者畢竟是極少數,對絕大數人來說是通過閱讀來吸取外國文化“為我所用”。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尤其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著重對學生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英語的基本結構和用法。我想,他這里談到的英語基礎知識,除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外,大多指的就是英語語法知識吧。現在也有人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能會“說”就行,不是有很多文盲也能說一口流利而漂亮的話嗎?如是這樣,我們還發明文字干什么呢?再說,學會英語后,大多數人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并不多,而我們需要的就是讀寫的能力。而“讀”和“寫”哪一個能離開語法而存在呢?就拿現在的中考,高考試題來看,雖然純語法題在逐步減少,但象“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改錯”、“書面表達”等這些在總分中占絕對分值的題,又怎能離開語法呢?語法學不精,不能綜合運用,閱讀和寫作更是“難于上青天”。
因此,筆者認為,為了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在教學英語過程中放棄語法、淡話語法的做法都是不切實際的。當然,外語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表現形式既是教師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更是交流能力的具體表現,的確交流活動使我們的外語教師明白了現代外語教學原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更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交流活動使我們的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是十分可取的。如果在基礎外語教學中對交流能力強調過了頭,以至于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傳授,就會出現“欲速則不可達”、“空中樓閣”等現象。結果豈不十分危險嗎?相反,只注重語法學習,忽視口語的訓練也是不對的。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在熟知語法的情況下,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這樣從教學基礎知識到形成能力,有步驟、有階段、循序漸進。基礎扎實了,能力的提高就會水到渠成。學生用語交流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