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傳統文化中的感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中的感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中的感恩

        第1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這樣的場景已經屢見不鮮了,每年總會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學校一次次上演。在筆者看來,如果“跪”教育不去除,傳統文化教育將難以真正立起來。學生也難以自強、自立,培養(yǎng)起責任意識,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

        近年來,不少中小學,都在搞這種磕頭、痛哭的感恩教育,其中,跪是其中比較“經典”的環(huán)節(jié)。學校教育者希望通過這種“儀式感”很強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心靈接受洗禮,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參與其中的家長,也被這種氛圍感動,認為活動教育效果很好。

        這種教育真正效果很好嗎?就如現在有學生患了網癮,有機構采取體罰、電擊等方式加以矯正,學生受不到了體罰、電擊,大聲喊道“我再也不玩游戲了,對不起爸爸媽媽,我愛爸爸媽媽”,可他們真就改掉了網癮毛病嗎?――這不過是他們在面對處罰時不得已的反應,而一離開這種強制環(huán)境,老毛病又犯,而且更甚。

        舉行集體的感恩教育,與此十分類似,在煽情的音樂、演講和刻意而為的細節(jié)營造中,參與其中的學生和家長,確實倍受感動,學生似乎也一時間長大了??墒牵卸鹘逃?,是一種需要長期熏陶、養(yǎng)成的教育,是學生自立、自強意識、責任意識的綜合表現,這不是靠一次儀式感很強的教育就能起到效果的。很多學生接受這樣的教育之后,可能在幾天之內會主動做一點家務,會“尊重”父母,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又回到原樣。以功利的手段,要求學生一夜之間就從不會感恩,到學會感恩,是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

        深入人心的教育,是需要學校、家長花時間,和學生共同生活、成長的,感恩教育本質是生活教育。如果家長在家不對孩子進行做人教育,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要求孩子按家長設計的道路成長,那么,孩子很難獨立,也難以和父母有融洽的關系。

        其實,讓孩子給父母跪下來表達孝敬,恰恰背離尊重學生個體,把學生培養(yǎng)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合格公民這樣的教育追求。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成年公民和未成年公民的關系,培養(yǎng)自立、自強,有責任心、關愛心的公民,需要讓孩子擺脫依附人格,也需要父母擺脫控制、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對自己畢恭畢敬的陳舊思維。

        第2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教育;感恩文化;高校輔導員

        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是一個人對自然、社會以及他人所給予的幫助作出由衷的認可并真誠回報對方的一種認識、情感以及行為。通過近兩年的高校輔導員工作經驗的點滴感悟,我認為,在高校尤其是在高等獨立院校中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成效,應積極把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其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親密接觸,用社會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影響學生,贏得學生的普遍認可,若能如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將結出碩果。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恩文化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并發(fā)揮潛移默化作用呢?

        一、理清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癥結

        筆者通過大學就讀期間、以及擔任輔導員近五年的工作經歷觀察、了解,包括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建筑管理學院在內的當前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欠缺的主要根源除了受多種文化思潮沖擊,傳統道德文明遭遇嚴峻挑戰(zhàn)的因素外,還與家庭教育觀念錯位,缺乏感恩意識培養(yǎng)的因素密不可分。

        對于大學生來說,一方面,傳統文化講求知恩圖報,追求內斂的個人修養(yǎng);另一方面,商業(yè)文明則講究追求價值、利益最大化,追求人性的特立獨行。這種現象,嚴重沖擊并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評價體系和取向,導致他們忽視甚至遮蔽傳統文化中濃厚的感恩教育色彩。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想侵入高校校園,人與人的關系呈現出功利化和陌生化的傾向,這給部分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帶來了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沖擊,部分學生表現出虛榮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心無感恩之念等讓人心寒的一面。當然,家庭教育觀念錯位,忽視感恩意識培養(yǎng)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F階段,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90”后,這些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相當一部分平時在家中受到父母的過分溺愛,使得他們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差,唯我獨尊,妄自尊大。加之由于來自高考的壓力,很多家長過分注重子女的升學而往往忽視子女的“德育”教育,導致其在進入高校學習前就存在思想道德方面“隱患”。

        二、潤物無聲,培養(yǎng)大學生感恩意識

        要想使感恩理念植根于大學校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找準問題根源,對癥下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用不知不覺的手段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意識的教育,讓大學生充分體會到感恩文化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努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簡單地講,感恩就是知恩圖報,感謝對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恩惠和幫助,并懂得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就是用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喚起人性中最樸實、最簡單的人性教育,是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人們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實施的感恩教育,使感恩成為不自覺的思維意識、行為習慣,并成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感恩教育作為高校踐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是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主要職責的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各種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參加活動中,接受感恩教育,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和價值觀。

        三、對癥下藥,用靈活多樣、潛移默化的方式推進感恩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恩義、親情,強調知恩圖報。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感恩既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也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起碼的修養(yǎng)。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誠然,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子女和學生的付出并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但作為學生來講必須學會并知道感恩,否則,可能將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影響其健康成長與發(fā)展,造成道德教育的缺失。因為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能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開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因此,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的以知恩識恩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俗己透卸饕饈兜慕逃引導。

        一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加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力度,必要時應開設中華傳統文化必修課程或講座,比如:通過組建茶藝表演隊來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培養(yǎng)對茶文化的尊重和感恩,并由此對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推廣,使大學生對感恩更會有良好的感悟。

        二是開展感恩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己在道德教育過程的親身體驗避免空洞說教,實現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極、主動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比如:在外期間遇逢中國傳統節(jié)日,鼓勵引導學生必須給家人、給父母打電話;在家期間,要盡力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主動的和父母聊天和匯報學習生活情況等。通過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使大學生自覺知恩報恩,唾棄“知恩不報”或“恩將仇報”的行為,這無形中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三是教育大學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應懷有感恩之心,對師長的教誨應有感恩之意,對社會的救助應存有感恩之情。呼喚感恩的回歸,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現實社會中,凡是具有愛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圖報、懂得感恩的人,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他們才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

        四是以多重引導為手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感恩教育架構。學校教育位于感恩教育的主導地位,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體現。在這方面,高校輔導員可以借助于學生廣泛接觸的機會,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節(jié)日開展各種體諒父母的艱辛、感謝老師的教誨以及回報社會等活動,同時,建議學院在制定評選優(yōu)先的措施時,應注重德、智、體平衡發(fā)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感恩道德氛圍。家庭作為學生道德的重要環(huán)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學會感恩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們不知感恩,責任首先在家長身上。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極大。從感恩教育入手,家長必須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主動感恩,讓他們樹立起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

        總之,感恩教育是一個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復雜工程,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架構,積聚各方能量,發(fā)揮綜合作用,互相滲透,互相促進,讓大學生自覺樹立感恩意識,學會感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真正領悟到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的人生真諦,才能充分感受到愛的博大精髓并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第3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教育內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貧困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多,國家對高職院校用于助學的財政撥款逐年增加,社會上也有不少捐助,學校更是加大力度,認真落實和完善一系列幫扶政策。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資助貧困學生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但現實中,雖然受資助的貧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強,但部分貧困生還是存在著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因此,如何利用資助平臺進行感恩教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職學生感恩缺失原因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的比例不斷加大,國家、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為什么受到社會和學校關愛和幫助的貧困生會出現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和人生目標的迷茫呢?深入分析發(fā)現原因有三:一是物質生活的匱乏導致貧困生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貧困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長期處于物質生活匱乏的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勝心理,然而,短期內無法改變生活的現狀使得自負心理不斷受挫,自卑心理逐漸形成,認為別人給予自己幫助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自己接受是迫于無奈,因而在內心很難產生感恩回報的想法。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感恩教育不到位。貧困家庭的父母承擔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很大,為了撫養(yǎng)兒女成長成才付出了無私的愛;學校及老師對貧困生的幫助不僅在學習上傳授給他們知識,在生活上也給予他們極大的關懷和照顧。父母和老師的這種不圖回報的付出淡化了貧困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習慣了只知索取,不懂回報。三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如今市場經濟繁榮、人們的消費欲望增長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不利因素,給貧困生帶來了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微妙影響,使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也變得勢利和冷漠。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與滯后,導致貧困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加速了學生感恩意識的荒漠化。

        2. 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模式標及措施

        2.1 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由于地區(qū)差異、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在同一所校園讀書的學生生活狀況有時差異很大,貧困學生長期物質生活匾乏,容易產生自卑、敏感、麻木、冷漠、封閉等種種不良心理。對于種種幫助他們可能會覺得是迫于無奈,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冷漠式的接受”。因此,學校首先要建立完善專業(yè)的高校心理健康維護機制,加強貧困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針對個別情況要對其進行心理引導以及做好心理咨詢。其次,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學間不互相攀比,提倡勤儉節(jié)約,同學間要相互關心,老師要學會對貧困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讓他們學會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資助者,學會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彌補物質上的缺失。

        2.2 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使學生養(yǎng)成相應的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習慣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服務、到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獻愛心、參與暑假社會實踐及專業(yè)實習服務城鄉(xiāng)等活動,把感恩意識轉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只有把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需要說明的是,感恩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社會、家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把感恩作為全社會所推崇的美德與善行,充分發(fā)揮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營造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的良好社會風氣。

        2.3 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理性回歸

        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恩文化,它們對社會關系的調和、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道,“孝者,百行之本”,意即子女是在父母無私的關愛下長大成人的,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思回報,就是忘恩負義,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高等學校作為優(yōu)秀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可以開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專題講座,也可組織學生到宣傳中國傳統感恩文化的中華孝道園等場所參觀,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理性回歸。

        綜上,感恩意識是一個人素質、思想品質的體現,讓學生學會感恩是德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的。高職院校應該把感恩教育置于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中,讓感恩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以適度的感恩意識、正確的感恩方式、正當的施助心態(tài)等為主要內容的感恩觀.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良好的感恩心態(tài)的行成,不斷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努力探索從學習到辨識、感悟、踐行、建構的感恩培養(yǎng)模式,真正激發(fā)學生內在的主動的感恩情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際效果。最后,高校感恩教育應該堅持長期化,感恩教育目標是個體終身品質的養(yǎng)成,不能只重短期效果,而需要長期引導、感化,促進教育對象的內省和自律。

        課題項目: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金社字[2012]8號,項目編號:2012YB073。

        參考文獻:

        [1]羅丹.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J].青年科學,2009(11)

        第4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傳統孝文化;正向值;積極作用

        如同謝幼偉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1] ”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居的地位毋庸置疑,回顧中國社會文化歷史,很容易就能找到孝的發(fā)展痕跡??梢哉f,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是以“孝”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中國文化也是以“孝”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文化,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孝文化發(fā)展的進程。對于傳統孝文化的界定存在諸多說法,筆者在這一問題是較為贊成臺灣學者楊國樞的意見,他認為,“傳統的中國不僅僅是以農業(yè)立國,而且是以孝立國?!薄靶⑹侵袊幕钔怀龅奶厣??!钡拇_,儒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菁華成分。然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發(fā)展,一定有其優(yōu)秀成分,同樣存在糟粕之處,孝文化也不例外。

        一、傳統孝文化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文化

        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孝文化在其正向值方面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文化的發(fā)展,只有首先做到符合自然規(guī)律,才能夠在歷史階段立足,有資格作為文化來傳承。孝,原始意義中包含一層解釋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廣為流傳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本褪窃陉U述“孝”的這層意義。自然繁衍,是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發(fā)展和完善,依靠的就是傳宗接代。《易經》曰:“天地之大德曰聲”。天地是萬物化生,而男女夫婦之合才有子女,有子女,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子女向其盡孝的對象[2]。另外一點,儒家之孝道,表現出對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對血緣關系的眷戀,自然規(guī)律與人類發(fā)展的結合就在于對于親情及血緣的重視,對于生命的尊重從珍愛生命中可以看出其價值所在。再言之,中國古代傳統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的許多習俗都蘊含了孝的意味,表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物質奉養(yǎng)和精神慰藉相結合的盡孝方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與孝有關的禮儀也是多種多樣,如生居禮、喪禮、祭禮等[3]。由于“孝”在起源時期對于生命的崇拜,使其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充滿對自然的尊崇與愛,這樣的精神貫穿于孝文化的始終,使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積極作用。

        二、傳統孝文化是和諧身心的文化

        傳統孝文化中存在一項重要的內容――感恩。感恩作為孝文化的核心內容,對于孝文化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感恩,對于個人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方面,孝文化很好的規(guī)定了子女要對雙親所盡義務以及常懷感恩之心。子女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極盡孝道,這在任何時候看來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歸根結底,是在要求子女對父母始終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從心理上,行動上尊崇孝道,離開感恩之心談孝道,是空談和“偽孝”。子女在父母年邁之時,對雙親懷有一顆感恩之情,贍養(yǎng)父母,孝敬父母,我想這也是孝之所以為孝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價值……從報恩之情出發(fā),對一父母盡孝在中國傳統孝德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奉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雙親和敬愛父母、尊重長輩。奉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雙親是子女對父母報恩之情的最基本的表現。在中國古代,也被視為子女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4]。只有懂得感恩,愛戴父母雙親,才能使個人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進而提升個人高度,實現人生價值。

        三、傳統孝文化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文化

        孝文化歷經千年考驗,并且,在轉型期的中國,繼續(xù)發(fā)揮其作為道德層面上的積極作用,這一點足以說明孝文化的進步性以及孝文化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孔子在《論語?學而》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 ”這是對孝文化的精辟論述和極佳闡釋。孝文化的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中得到印證。從歷朝歷代對于“孝”的重視到當代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這其中的發(fā)展,無不體現孝文化的積極意義。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因子,家庭的和諧發(fā)展對于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家庭和睦是對和諧社會的基本貢獻,家庭成員將這種和諧的家庭溫馨融入社會,社會也會受到感染,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倡導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關愛他人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國民素質[5]。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孝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直以來,儒家文化強調“孝”和“仁”,并把其內涵作為出發(fā)點,儒家學說倡導:個人如以愛親之情推己及人,仁愛的境界就有可能實現?!胺簮郾?,而親仁”,在這小小六個字的引導之下,中國人民的性格之中被深深的烙下了愛、敬、守、禮四個方面的特點。追求淡泊寧靜,追求心身和諧,家庭和諧,人際和諧,家國和諧,始終是中國人內在的心理需求和人生實踐。由此可見,傳統孝道倫理對塑造國民性格方面確實起到了極大作用。傳統孝道經過兩千多年的教化和踐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獨特而不可剝離的一部分[5]。其正向值必將伴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繼續(xù)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注釋:

        [1]謝幼偉.孝與中國文化[A].謝幼偉.孝興中國文化[C].青年軍出版社,1946:2.

        [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21.

        [3]李秋梅.傳統孝道倫理與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08.

        [4]武宜俊.中國傳統孝德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5]陳曉麗.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變遷及時代價值[D].蘭州商學院,2012.

        【參考文獻】

        [1]孔子.孝經[M].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

        [2]周桂鈿.中國儒學講稿[M].中華書局,2008.

        [3]張樹驊,宋煥新.儒學與實學及其現代價值[M].齊魯書社,2007.

        第5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一、儒家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

        1.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人格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確立的首要!讓大學生:

        (1)懂得尊重。要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以自尊獲取他人尊重,是魅力。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生活中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別人建立良好的友情。

        (2)誠實守信。誠信包括誠實和守信兩個方面,出現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美德,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立身之本,是高尚人格的根本準則,更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大學生在校學習只是一個暫時的階段性的過程,最終還是要走入社會,走入市場。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到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大學生要做到真誠待人、誠信考試、誠信就業(yè)。

        (3)正直友善。當代大學生應該做到正直善良,擁有博大的胸懷,仁厚寬和的內心,不斤斤計較個人小的得失,對任何事物都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為人處世既心態(tài)平和又堅持原則,品行端正,光明磊落,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

        對人友善就是不苛責外在的世界,只叩問自己的內心。一個人的內心對自己要求多一些,對身邊之心的人就會友善。有一顆包容的心,“不怨天,不尤人”,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具有“同情”之心。

        (4)謙遜恭謹。謙虛不僅僅是一種品行,一種品質,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它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yōu)獨尊。相反,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作為大學生,不應自高自大,應該善于從一些優(yōu)秀的人身上發(fā)現閃光的品格。

        2.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僅要注重外部言行的文明文雅,還要注重點點滴滴的積累,培養(yǎng)內在的高尚志趣和情操,兩者內外諧調,相輔相成。

        (1)志趣高雅。大學生應志趣高雅。青年時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夠完善人生,建立科學健康的價值取向,可以受益終生。

        (2)人文情懷。人文修養(yǎng)和人文知識是有差別的。一個真正擁有人文情懷而坦率真誠的人,會思考,會審視,會叩問,會內省,一切以“人”為終極關懷。儒學思想重視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來被認出為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傳承優(yōu)秀文化,確立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大學生,要有信念,有理想,學會思考,擁有智慧,這些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

        1.傳統文化主題班會課

        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十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和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依據大學生德育大綱要求,按年級、教育主題等設計入學適應、文明修身、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感恩、誠信等六個傳統文化教育系列,結合學生專業(yè),構建班會課程,在班會課堂內外探尋有效的實施途徑。

        (1)主題:文明修身。目的:了解傳統文化中“禮”、“修身明德”等重要思想,從自身做起,傳遞文明,構建和諧校園。

        (2)感恩。主題:心存感恩,成就陽光人生。目的:學生了解認識傳統文化中“孝”、“仁”的思想。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yǎng),鼓勵學生表達感恩之情,學會善待、寬容他人,促進班級建設。

        (3)民族精神。主題:任歷史的車輪向前,愛國之心永在我心。目的:讓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中“忠”、“義”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提高愛國主義覺悟。

        2.儒家傳統文化系列講座

        邀請知名專家教授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專題知識講座和文化考察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1)錢耕森先生講學。著名哲學家錢耕森先生的題為《大哲張岱年先生一生受用無盡的家風家教》講座。錢先生以張岱年先生的家風家教為主題,結合社會現實,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主線,對大學生進行了一場自覺、自省、自立、自強的教育。從張岱年先生的學問、人品、學術、性情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引導,為學生自立自強人格的形成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打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2)滕文生會長應邀來衡考察。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滕文生先生一行來到衡水,對我市地域文化進行考察。滕會長認為,當今社會中存在有些青少年信仰缺失、價值觀偏頗等問題,非常迫切和有必要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儒學文化的熏陶,重樹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倡導的價值觀。此次考察活動對于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問題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3)六小齡童專題講座。國家一級演員、《西游記》中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章金萊)老師應邀作了題為《品讀西游文化,共享人生真經》的主題講座。章金萊老師身上的那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猴王精神”,也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大學生。

        (4)鄭萬耕教授專題講座。著名易學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鄭萬耕教授應邀以“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為題作專場講座。鄭教授以其高廣的學術視野、深邃的哲學智慧奉獻了一場精美的文化盛宴。

        3.專業(yè)教師專題講座

        邀請專業(yè)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專題知識講座。輔導員在班會課程體系中也逐步融入傳統文化知識。這樣,班會課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專題講座、傳統文化活動和班會課程相結合,積極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第6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 : 《弟子規(guī)》;傳統文化;忍;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修齊治平”,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叭獭弊鳛樾奚淼膬热葜?,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外延,既體現了一個人涵養(yǎng)的高低,又影響到其身心的健康和境遇的順逆,所以孔子告誡弟子:“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崇尚競爭、追逐個性的今天,人們往往將“忍”簡單等同于逆來順受,認為這是封建愚民思想的產物而加以排斥或批判。這種理解是狹隘和片面的。本文擬從傳統文化啟蒙經典《弟子規(guī)》入手,厘清“忍”的五重境界,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

        一、言語忍,忿自泯——力忍

        古人早就認識到言語粗魯、性格暴躁對于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嚴重危害,要求人們從“忍”字入手,克己復禮,逐步達到“溫良恭儉讓”的境界。《弟子規(guī)》秉承了這一文化傳統,主張在家庭生活和日常起居中培養(yǎng)、鍛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忍”的修持,首先體現在家庭內部、兄弟之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兄弟之間只有把物質財富看得輕淡一些,在言談舉止上相互謙讓,才能和睦相處。進而再按照“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原則,將這種“忍”的精神遷移到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之間。

        筆者之所以將這種“忍”稱為“力忍”,是因為:第一,它的倫理基礎是兄弟情誼,無論是財物或言語上的忍讓,針對的都是家庭內部成員,一旦超越這個界限,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實行。第二,由于財物分配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忍讓的一方往往是表面的“忍”和內心的“怨”同時并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這種心雖不滿但能努力克制的“忍”,在道德上是高尚的,它有助于維護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對于忍讓的主體來說,又會由于心理失衡導致抑郁、焦慮等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這種“力忍”有待于升華為“忍”的第二重境界。

        二、恩欲報,怨欲忘——忘忍

        《弟子規(guī)》要求人們努力做到“泛愛眾,而親仁”,將家庭內部的謙虛忍讓等美德擴充、遷移到整個社會,努力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即在與人交往中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感恩他人的蔭庇、指導或幫助,忘卻自己受到的委屈、侮辱或抱怨。任何人的成長與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蔭庇、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和他人的幫助,所以要常懷感恩之心,用自己的知識、技能、財富等回報社會。在生活中遭遇委屈或仇怨時,要懂得自我調適,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努力忘卻這些不愉快的經歷。用今天心理學的語言描述,就是要經常清理自己的心理垃圾,始終保持感恩和愉悅的心情。

        同“力忍”相比,“忘忍”更注重心與行的統一,以更加平和的態(tài)度待人處事,有助于維持主體的身心平衡。問題在于,二者都在不自覺中把忍讓者本身置于道德的高點,容易忽視對自我的檢討與修正。因此,“忘忍”有必要進一步升華。

        三、有則改,無加警——反忍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內視自省,強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待人生的各種境遇,既不怨天,亦不尤人,而是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當然,能夠像曾子那樣主動做到“日三省吾身”的,畢竟只是極少數,所以《弟子規(guī)》主張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緣反躬自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遇到利益分配、言語爭執(zhí)等問題,不僅要保持謙虛、克制的忍讓態(tài)度,而且要認真思考造成紛爭的原因,觀察對方的善惡對錯,省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樣,把逆境中的牢騷、抱怨和不滿等情緒,轉化為自我剖析的機緣,升華為自我改進的動力,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調整處事方法,可以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fā)生。

        “反忍”在處理方式上屬于主動,但在機緣選擇上屬于被動。若想更好地提升道德修養(yǎng),就需要進一步升華為:

        四、聞譽恐,聞過欣——喜忍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聞過則喜”,把那些勇于批評自己過失的人列為“益者三友”之一。只有積極主動、持續(xù)不斷地改過自新,才能逐漸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逐漸接近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如佛教的佛、菩薩;儒家的圣人、賢人;道教的真人、仙人等)。《弟子規(guī)》作為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更是諄諄告誡人們:“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碑斢腥酥肛?、批評我們的過失時,不僅不要生氣、動怒,而且要以喜悅的心情予以接納,正是這些批評和指責,才使我們更快速、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使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改正錯誤、彌補過失,做到“過能改,歸于無”。把人生的各種逆緣逆境,都當作幫助自己完善理想人格的絕佳時機,這是“喜忍”精神的精髓所在。

        同“力忍”、“忘忍”、“反忍”相比,“喜忍”明顯處于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以歡喜心對待常人眼中的不平、不順,以悅納心對待他人的指責與批評,與傳統文化倡導的理想人格已經非常接近。同時,“喜忍”和前面三重境界的共同之處在于,其著眼點均在于個體的自身修養(yǎng),包括他人在內的客觀環(huán)境,僅是促使或幫助個體提升修養(yǎng)水平的工具而已。因此,這四重境界均局限于“獨善其身”之內,若想實現“兼善天下”,還需要升華到“忍”的最高境界。

        五、善相勸,德皆建——慈忍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里,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立統一的,加強自身修養(yǎng)本身就是治理國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內容。因此,“忍”的最高境界也必定是超越于“獨善其身”之上的?!兜茏右?guī)》告訴我們,在遭遇他人的指責、批評或詆毀時,如果經過內視自省,發(fā)現確實錯在對方而不是自己,就要本著慈悲、憐憫的胸懷,真誠地幫助對方認識和改正錯誤。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勸諫的態(tài)度要謙和寬厚,“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善巧方便地幫對方指出錯誤。第二,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等原則問題的前提下,要為對方的過失或錯誤嚴格保密,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給對方改過向善的機會。第三,要以正面激勵為主,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通過肯定其優(yōu)點與長處激發(fā)其向善之心,防止“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慈忍”要求我們感激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教導愚人,鼓勵善人、感化惡人,警策懶人、喚醒迷人。這既是“忍”的最高境界,又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愛眾”、“親仁”的精神追求。

        參考書目:

        [1]《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2]《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7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 中學生; 感恩教育; 重要性

        成功學家安東尼說過: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已越來越引起各級學校的重視。在中小學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掘傳統文化感恩教育的有關資源,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

        一、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的內涵。所謂感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感恩的心態(tài)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對中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fā)揚。感恩教育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德育在任何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都處于首要地位,在中學也不例外,感恩教育能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恩教育還能夠促使中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從感恩中學做人,在感恩中學做事。加強中學生感恩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知恩圖報的態(tài)度,有助于促進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達到學校德育教育目標,最終達到構建和諧校園。

        二、感恩教育的內容

        1.珍惜自己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父母茹苦含辛養(yǎng)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等,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yǎng)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艾滋病,還有形形的犯罪。

        2.勇于承擔責任。感恩教育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擔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

        3.學會和諧相處。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必須做好“感恩”的榜樣。教師不僅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元素,還要聯系社會實踐,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在思想品德教育同時,進行感恩教育。同時也要求教師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對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還應該從周圍的環(huán)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好“感恩”榜樣。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感恩意識不是天生的,面對眾多學生感恩之心的如此“遲鈍”,甚至沒有這種“本能”,作為教育者,要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日常教學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營造出一種感恩教育的氛圍。感恩教育的生活實踐有多種表現形式。既可以是為你的感恩對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學生親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學會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時間獻給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勵學生把別人為其做過的比較感動的事情寫成周記或作文。在班上宣讀。還可以指導學生親自去做、去體會,與家長、老師進行換位后做一做家長與老師的事情,從而感知父母、老師對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讓學生講述他自己對感恩的認識,講讓他非常感動的事情,講讓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報恩行為的體會和感想。

        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學生?,F代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關心學生,學生才會將心里話說出來。馬克思說:“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备卸鹘逃蠼逃咦龅健白鹬厝恕㈥P心人、理解人”,就是說,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不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雙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內心深處才能產生共鳴,學生才會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真正提高感恩教育效果,促進學生日常行為養(yǎng)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

        [3]劉金珠.青少年感恩教育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2005

        第8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感恩;感恩教育;高校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6-0144-01

        一、感恩教育的相關概念

        感恩,《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感恩是對生命恩賜的領略,感恩是對生存狀態(tài)的釋然,感恩是對現在擁有的在意,感恩是對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更是一則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種幸福,感恩更是一個永恒的支點。學會感恩,不要再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其實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

        感恩教育必然是教育中的一個類別,同教育的定義一樣,感恩教育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種認知教育,即要將外在的感恩觀念等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將這一觀念轉化為自身迸發(fā)的感恩情感直至上升為感恩信念,從而使學生產生感恩行為。感恩教育也是一種品德教育,感恩本身就是個人品德的重要組成。感恩教育的目標很顯然就是要使學生因感恩信念產生感恩道德行為。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培養(yǎng)教育,相對智力培養(yǎng)教育而言,感恩教育是情商教育。以情感動人,以情感化人,不斷的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和感恩意識,使學生智商和情商同步和諧發(fā)展。

        二、我國高校感恩教育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東西方各種文化、價值觀的涌入使我國高校大學生道德觀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高校德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分析高校感恩教育現狀,對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有效開展十分重要。

        1.感恩教育課下執(zhí)行力較差

        隨著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大學生感恩教育也隨之得到了深入發(fā)展。但是,當前我國高校感恩教育大多還只停留在課本,灌輸給學生認知和情感意識,但是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可以指導實踐缺依然是空白。感恩教育目前只停留在概念、內涵的分析,而實際的案例分析,針對當今大學生感恩理念的定位確寥寥無幾。

        2.過多重視基礎科技知識培養(yǎng)而忽視大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我國高?,F在大多還是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各個專業(yè)科技知識的培養(yǎng)上面,對于思政教育,德育教育都放在了教育的次要位置,有感恩教育課程設置的高校也多把這樣的課程放在了選修的位置,沒有感恩教育課程的高校也就是在開班會時候提一提,不出問題就忽視感恩課程的重要性。這種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現象,使大學生在道德品質上的缺失成為隱患,我國的感恩文化、感恩傳統在大學生身上慢慢消失。

        3.我國高校感恩教育方式陳舊,專職教師考核制度欠缺

        感恩教育從實效性方面來看感恩教育應該是師生的互動交流與深入溝通。當前高校的感恩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專業(yè)教師自身素質不強,感恩教育講授教師多以思政、品德老師為主,有些教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感恩教育,“上來就講,照本宣科”的模式為主,課程結束多以讓學生寫論文為主,學生在課上根本就與教師沒有任何交流和互動,教師感受不到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受,學生也體會不到教師教授的內容,大學生始終處于“被上課,被講授”的狀態(tài),感恩教育因此大打折扣。

        高校德育工作開展本身在高校就不受重視,感恩教育更可想而知。個別設置感恩教育課程的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也是以為主,究竟教師對感恩內涵的理解深度,不同層次學生對感恩教育的理解,是否能將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起來,這些都放在了考核之外。這讓我國高校感恩教育形同虛設,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依然沒有根本的改變。

        三、高校感恩教育對策分析

        1.大學生自身加強對感恩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人文素質

        大學生在學習自身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要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一個人只有世界觀和價值觀達成一致,才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將這種思想指導行動。大學生自身加強對感恩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止停留在學習的表面,要深入全面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多閱讀各種經典著作,如《論語》、《弟子規(guī)》等,并作讀書筆記。在學習之余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感恩團體活動,如下鄉(xiāng)幫扶、青年志愿者等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感恩的品質才能真正從課本中升華,直觀的面對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激發(fā)大學自身愛國、愛校、積極奉獻社會的熱情。

        2.提高高校感恩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

        高校德育教師的感恩言行實際上就是大學生學習的最好榜樣,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尤其是感恩教育專職教師更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教師自身素質,更會在大學生心中形成潛移默化的影射。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明確自身在感恩教育中的位置,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大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啟發(fā)和引導,教師的任務更多是在課下,要將課堂搬到課下,和大學生成為朋友,多關心、了解大學生的實際困難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是大學生真正感受到感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3.完善高校感恩教育機制、轉變高校感恩教育方式

        高校要建立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機制,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或學生社團活動,真正將大學生抽象的感恩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感恩行為。建立高校感恩教育評估體制,高校感恩教育應有相對的反饋教育效果,定期回訪家長,回訪社團,針對評價高的教師、學生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對于忘恩負義,利己行為予以批評和打擊,并將這種評價計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考評中,激發(fā)和規(guī)范大學生感恩行為。

        參考文獻

        第9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 新生代員工 教育培訓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中國的教育和培訓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生代員工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加大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新生代員工思想教育的培訓力度,在現代企業(yè)的人力資源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生代員工的成長環(huán)境和群體特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員工生活在一個價值主張多元化、追求多樣化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思潮、物品和理念的涌入,以及非正規(guī)教育的滲入、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對新生代年輕人影響深遠而廣泛,再加上傳統文化因鮮有提起而在他們眼前日漸淡出,使得他們在審美觀和價值觀等方面與前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他們習慣于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特別是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感興趣的各種信息,因此互聯網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他們的視野因此更加開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更強,并且有更多的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另外,大部分新生代員工成長于特殊的家庭小環(huán)境中,一出生就成為家庭的中心,備受家庭呵護和關愛,逐漸習慣更多地關心自我,從家庭和社會中索取,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時尚,享受生活。

        二、傳統文化在員工思想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

        1.有助于提高員工的思想品位。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歷代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追求的最高境界。當新生代員工的思想和品位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時,更應該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應當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生活,更不應該追求安逸,坐享其成。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學習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無疑會對員工的人生觀產生積極的啟發(fā)。

        2.有助于增強員工的智慧與能力。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是中國人的生命歷程,也是我們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會通”之學,就是表現其善于吸收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以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昂<{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今天的員工在學習各種文化的時候應該汲取的智慧,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專業(yè)領域,還要擴大視野,力求文理皆通,學貫中西。學習越多,文化底蘊就會越深厚,犯錯誤特別是重犯錯誤的概率也就越小,解決問題的智慧、辦法也就越多,面對挑戰(zhàn)時也會更沉著,更有信心。

        3.有助于改善員工的精神面貌。中國傳統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風的傳統,使道德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于顯著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jié)、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強調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的人際觀,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觀念和規(guī)范。它尤其強調個人的“內省”和“慎獨”,強調啟發(fā)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因此,中國古代賢哲即使是對自然界的新穎見解,結果也總是要導向對人心的啟迪,落腳以告訴人們某種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三、圍繞傳統文化精髓開展員工思想教育的探索實踐

        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意境深遠,對新生代員工思想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目前,本人所在單位“80后”、“90后”的新生代員工占公司總人數近70%,利用傳統文化加強對新生代員工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司積極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梳理提煉,并與企業(yè)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希望通過大力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教會新生代員工如何為人處事和對自己負責,重點引導和塑造員工在尊老愛幼、感恩包容、自強不息和愛崗敬業(yè)等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營造良好的企業(yè)文化氛圍,為員工的人生和職業(yè)生涯指路。

        1.提倡尊人敬老,教育員工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事先做人,這是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當前,有很多新生代員工行事過于自我,說話口無遮攔、目無尊長,只因他們還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辛勤付出和苦衷,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為何物,可以借用傳統文化里的一些至理名言進行引導和教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他還會善待同事和朋友嗎?估計很多人都不屑和這樣的人交往共事。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尊老愛幼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通過學習并強調最基本的尊人敬老之禮,讓新生代員工們知道了親情的可貴和敬老的重要,在處理人際問題時要多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無論處于何種狀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做人之道,力爭少做傷害他人自尊的事。

        2.推崇感恩包容,教育員工要知恩圖報和有一定的胸懷。由于從小就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新生代員工通常由于被寵愛過度,覺得別人給予的都是理所當然,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分享,也不會主動去理解包容他人。傳統文化教導我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發(fā)自內心對幫助過我們的人心懷感激之情,應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情誼。另外,傳統文化中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泛愛眾,而親仁”詮釋了人要有寬容和包容的精神,借用傳統文化培育新生代員工以包容的心態(tài)待人接物,幫助他們消除牢騷滿腹、心中充滿不滿和質疑的思想心態(tài),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片相互包容理解的祥和氛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事關系和勞動關系,促進企業(yè)各項工作的開展和企業(yè)文化建設。

        3.鼓勵積極進取,教育員工要不斷學習奮發(fā)有為。一個企業(yè),員工的精神風貌能體現該企業(yè)的士氣和競爭力,若大部分員工都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該企業(yè)肯定缺乏激情沒有生氣。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易經?象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天體運行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guī)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于進取。我們企業(yè)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極力宣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要告誡和勉勵新生代員工們不能安于現狀,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積極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知識,爭取在事業(yè)上有所作為。

        4.激勵愛崗敬業(yè),教育員工要有把工作做好的責任心。責任心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素質,體現為積極的工作熱情和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而這些卻往往是新生代員工所缺乏,需要加強灌輸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品質。傳統文化一向講求“忠孝節(jié)義”的責任心,對國家民族負責是忠,對父母長輩負責是孝,對配偶負責是節(jié),對同事朋友負責是義。當然,由于所處歷史時期的不同,“忠孝節(jié)義”責任心的內涵體現會有所變化,但其精神實質是統一的,就是提倡人們要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因此,我們通過各項活動和會議將責任意識的重要性進行宣傳和強調,鼓勵廣大員工負起責任,以勤學苦練、踏實工作來實踐愛崗敬業(yè),并通過賞勤罰懶、獎勵先進等各種激勵措施來引導員工負起責任,做好本職工作。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新生代員工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具體到位、細致入微的指導作用,通過加大對新生代員工的傳統文化教育力度,能讓他們及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合理地處理好工作生活中的人與事,并有利于企業(yè)管理和企業(yè)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黎紅雷.儒家管理哲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岳阳市| 泸西县| 阳泉市| 翁牛特旗| 曲靖市| 临洮县| 津市市| 扎兰屯市| 新民市| 宝丰县| 乌兰浩特市| 罗源县| 松阳县| 克东县| 喀喇| 苍溪县| 武平县| 九台市| 荔波县| 兴城市| 遵义市| 延川县| 威宁| 孟津县| 威海市| 淳化县| 汽车| 舞钢市| 济阳县| 千阳县| 汪清县| 当阳市| 盐津县| 宣城市| 棋牌| 肥东县| 六盘水市| 屯留县| 固阳县| 乌苏市| 鹰潭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