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物質的量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質的量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質的量教案

        第1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5.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據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本節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議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科學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在計算時取數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方案一

        課題:第一節物質的量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講述:看來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把宏觀可稱量的物質和微觀粒子聯系起來。提到物理量同學們不會感到陌生。你們學習過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

        物理量

        單位名稱

        長度

        質量

        千克

        時間

        電流

        安[培]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發光強度

        坎[德拉]

        物質的量

        摩爾

        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

        板書:一、物質的量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打”就是一定數目的物品的集合體。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科學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講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阿伏加德羅。這個常數的符號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書: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和6.02×1023是否可以劃等號呢?

        不能。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問: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

        學生思考:各執己見。

        結論:不正確。因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使用范圍是微觀粒子。因此在使用中應指明粒子的名稱。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值,所以宏觀物體不便用物質的量和摩爾。例如,地球上的人口總和是109數量級,如果要用物質的量來描述,將是10-14數量級那樣多摩爾,使用起來反而不方便。

        板書: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投影:課堂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課堂練習

        2.填空

        (1)1molO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O;

        (2)3molH2SO4中約含有__________個H2SO4,可電離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質子

        (4)10molNa+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質子)(4)10×6.02×1023(5)2mol

        討論:通過上述練習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出物質的量、微粒個數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小結: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物質的量與粒子個數之間的關系:

        作業:教材P48一、二

        板書設計

        第三章物質的量

        第一節物質的量

        一、物質的量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測定與原理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符號是NA,單位是每摩(mol-1),數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羅常數由實驗測定。它的測定精確度隨著實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測定方法有電化學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同,但測定結果幾乎一樣,可見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客觀存在的重要常數。例如:用含Ag+的溶液電解析出1mol的銀,需要通過96485.3C(庫侖)的電量。已知每個電子的電荷是1.60217733×10-19C,則

        NA=

        下面著重介紹單分子膜法測定常數的操作方法。

        實驗目的

        1.進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2.學習用單分子膜法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實驗用品

        膠頭滴管、量筒(10mL)、圓形水槽(直徑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實驗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擴散而形成單分子層,由滴入硬脂酸剛好形成單分子膜的質量m及單分子膜面積s,每個硬脂酸的截面積A,求出每個硬脂酸分子質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爾質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N。

        實驗步驟

        1.測定從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

        取一尖嘴拉得較細的膠頭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記下它的滴數,并計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體積V1。

        2.測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積

        用直尺從三個不同方位準確量出水槽的內徑,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單分子膜的形成

        用膠頭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濾紙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約5cm處,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揮發,硬脂酸全部擴散至看不到油珠時,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擴散,而呈透鏡狀時為止。記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數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將水槽洗刷干凈后,注入半槽水,重復以上操作二次。重復操作時,先將滴管內剩余的溶液擠凈,吸取新鮮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揮發引起溶液濃度的變化。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

        5.計算

        (1)如稱取硬脂酸的質量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質量為m/V。

        (2)測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1,形成單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數為(d—1)(詳見注釋),那么形成單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質量為:

        (3)根據水槽直徑,計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積S。已知每個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積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個數為:S/A。

        (4)根據(2)和(3)的結果,可計算出每個硬脂酸分子的質量為:

        (5)1mol硬脂酸的質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個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N為:

        注釋:當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鏡狀,說這滴溶液沒有擴散,即沒有參與單分子膜的形成。這時單分子膜已經形成完畢,應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計算形成單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數時,應將最后一滴減掉,即滴數計為d—1。

        說明:

        一、實驗成功標志

        根據實驗數據計算的阿伏加德羅常數NA在(5-7)×1023范圍內為成功。

        二、失敗征象

        實驗測定的阿伏加德羅常數數量級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為苯是易揮發的溶劑,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過程中因為苯的揮發,造成濃度的變化。

        2.在測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體積時是連續滴液的,在形成單分子膜時的滴液是間歇的,同時,滴管內液體多少不同,手捏膠頭的力不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勻。

        3.水槽洗滌不干凈,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

        4.水槽水面直徑測量不準確也會造成誤差。

        四、注意問題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無水氯化鈣或氧化鈣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嚴加密封,防止苯的揮發。在使用過程中要隨時加塞塞住。

        3.在使用膠頭滴管滴液時,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勻。

        第2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關鍵詞:房屋建筑;腳手架安裝;質量控制

        在本文中,筆者對建筑施工腳手架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目前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腳手架安裝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并在最后針對全文提出了幾條關于房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的安裝和質量控制的建議。

        1 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腳手架主要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為主,缺乏專業的腳手架生產廠家,而且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工藝水平落后。面對一些偏遠地區還存在使用竹腳手架的現狀,其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是必然存在的。雖然之前在我國很多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過門式腳手架,其產生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它也被市場逐漸淘汰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究其根本還是質量問題得不到保障造成的,比如使用鋼管達不到設計要求、加工精度不夠、使用壽命較短等。而同時出現的內爬架施工方法雖然也被大量使用,但是必要的安全措施始終跟不上,造成了安全事故頻發。所以就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的施工問題而言,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質量、安全措施等都是亟待解決的。

        2 房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的安裝存在的問題

        2.1 產品質量問題。在我國專業的腳手架生產廠家比較少,生產組成腳手架的鋼管、扣件設備落后,技術和工藝水平比較簡陋,所以國內腳手架的質量其實很難得到保證的。然而目前國內房屋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使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的應用量也隨之增加,那么生產廠家也就越來越多,產品質量就大不如前。目前巨大多數廠家為了搶占市場,基本是采用的低價競爭策略,把標準規定的壁厚315mm的鋼管改為310~217.5mm,而且扣件也是越做越輕。這些都大大的降低了腳手架的質量,增加了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腳手架安全隱患。

        2.2 安裝施工問題。在進行房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出現倒塌的主要原因是支撐失穩,這一點也是腳手架安裝施工的要點所在。一般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很多施工企業在進行模板施工之前沒有對模板腳手架進行設計與剛度驗算。絕大部分只是依靠主觀的經驗對支撐系統進行布置,根本沒有考慮剛度和穩定性因素。腳手架鋼管材料銹蝕或者磨損嚴重、局部彎曲或者開焊等都會降低鋼管的承載能力,是造成支撐失穩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在對于房屋建筑腳手架施工之前相關技術人員沒有對工人進行腳手架安裝技術交底,同時加之施工現場比較復雜,所以忽略了腳手架的安裝和拆除支撐設計要求,從而造成了安全事故。

        2.3 市場管理問題。目前在我國建筑市場中,腳手架市場是比較混亂的,缺乏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環境以及嚴格的質量監督措施。絕大部分企業只是一味追求利益,忽視了產品的質量,這樣一來部分技術設備以及質量過硬的廠家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造成停產、轉產現象的發生。而那些設備簡陋,技術工藝落后的廠家在通過劣質產品獲取利益的同時,也給建筑施工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3 針對房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安裝存在的問題提出的質量控制措施

        3.1 加強完善方案編制與審批。在進行房屋建筑施工前,施工企業應該按照房屋的結構形式、荷載、基礎、設備、施工工藝等情況對承重支撐架施工技術進行專項方案預制,以確保腳手架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以及穩定性,對結構重量、測壓、施工荷載進行承受。承重支撐架施工技術專項方案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范來進行制定,并且方案必須通過論證來保障其科學性、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施工企業,工人人員必須對方案進行嚴格的審核,最后交由總監理工程師簽字認定。

        3.2 嚴格控制腳手架的施工過程。對腳手架的施工,首先必須要求專業的施工隊伍對腳手架進行搭設,施工技術人員必須要求持有建筑登高架設特種作業上崗證進行腳手架安裝施工。無證人員必須先進行教育、培訓之后持證上崗。在正式安裝之前項目負責人必須對多有相關人員進行書面技術交底,并簽署雙方履行協議。在正式進行安裝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規范、標準。技術方案。同時要做好搭設實時勘察,積極對已搭設完成的部位進行檢查。最后在經過相關人員、單位驗收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3 采用安全性能好的新式腳手架。目前性能最好的是門式腳手架,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這也是從源頭對腳手架安裝質量源頭控制的重要方法。門式腳手架是目前采用的比較廣泛的腳手架之一,其形狀主要呈現“門”字型,故此有門式或者門型之稱。它主要由主框、橫框、交叉斜撐、腳手板、可調底座等組成。起源于美國,主要特點是拆裝簡單、承載性能好、安全系數高等。

        3.4 加強腳手架的檢查及安全管理控制。對于腳手架安裝質量控制中,加強腳手架工程的檢查驗收和安全管理工作在后期安全使用的過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體的檢查和管理過程中,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必須立即要求更換。因為大部分腳手架安全事故是因為沒有定期進行檢查,從而埋下了安全隱患所至。這一點建立單位必須認真對待,應該積極落實好檢查腳手架安裝的實際搭設情況,在發現問題之后應該立即要求相關單位進行整改,在整改完畢之后必須經過監理部門檢查驗收確認之后在進行使用。

        4 對于房屋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的安裝和質量控制提出的建議

        4.1 加強鋼管、扣件、腳手架廠家管理,組織有關人員對其進行綜合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堅決割斷不合格產品生產的源頭。并對生產力較差的廠家進行曝光和警告,設置勒令停業整頓。與此同時,對于一些有較高質量保證的廠家,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支持。

        4.2 要求施工給企業必須選擇有質量認證、以及可以提供質量保證和檢測證書的廠家進行鋼管、扣件、腳手架租用。同時建立完善的腳手架安裝質量建立制度,并組織質監部門對腳手架安裝進行質量監督,堅決杜絕無證產品的使用,一旦出現問題將直接責任于施工企業。

        4.3 強化租憑企業的管理,對于無證廠家的鋼管、扣件、腳手架必須嚴令禁止租憑。同時加強監督管理工作,相關組織人員應該定期對租憑市場進行質量檢測,不合格的產品應該立即報廢處理。同時把國內先進的腳手架內型積極的推廣給租憑企業以及施工企業。

        4.4 建立大力發展專業的模架公司,并對它們進行統一管理。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新型模架投放市場,從而提高在工程建設中腳手架的安裝施工速度和質量。同時在對施工設備充分利用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模架的使用效率,對施工技術的提高、專業施工隊伍的培養。改善工人施工環境、施工安全等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我國建筑企業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由主演也的模架工程公司專業化的對建筑腳手架進行安裝。

        5 結語

        近年來我國建筑施工腳手架安全事故頻發,造成嚴重人生財產損失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在本文中通過對腳手架安裝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對腳手架安裝進行質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3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關鍵詞:遮罩;動態遮罩;激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05-1272-01

        1 背景

        在Flash的“遮罩層動畫”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遮罩動畫”的制作方法。遮罩動畫做得好,效果非常吸引人,但我覺得遮罩的概念很不容易講清,那么學生對遮罩概念的理解更是不容易,為此,我仔細閱讀并處理了教材,并利用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想通過范例,運用啟發、提示等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進而幫助他們理解遮罩的概念,并做出優美的遮罩動畫。

        2 案例事件

        2.1 片斷一:遮罩的概念

        上節課介紹的圖層類型中,提到了遮罩層,但只講了普通圖層的使用。這節課想從普通圖層過渡到遮罩層。首先創建兩個普通圖層,圖層1在圖層2之下。圖層1的第一個關鍵幀對應的是一副背景圖片,圖層2的第一個關鍵幀繪制的是一個綠色的圓,圓只遮住了部分圖片的內容。然后將圖層2轉變為遮罩層,此時,圖層1自動轉變為被遮罩層。測試影片后,便問學生:“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內容?”, “呈圓形的部分背景圖片”,有個學生急不可待地回答了。當時,非常震驚學生的回答,頓時更深層次地理解了遮罩的含義,并激發了我的教學靈感。于是,將綠色的圓換成綠色的長方形,再測試影片,現在大家看到的圖形形狀是長方形,長方形覆蓋的部分顯示背景圖片。并提問:“制作遮罩動畫的兩個圖層,在兩層相交的地方,哪個圖層決定形狀?哪個圖層決定內容?”。課堂里頓時熱鬧起來了,小組一番討論后,就喊學生來回答:“××,你來說一下”,他立刻站起來,清楚地答到:“在兩層相交的地方,遮罩層決定形狀,被遮罩層決定內容”。“對極了,這就是遮罩的概念:在兩層相交的地方,遮罩層決定形狀,被遮罩層決定內容,這就是遮罩抽象的概念”。隨后,我又問學生,誰能主動上臺來驗證一下我們剛剛總結出來的遮罩的概念?此時,許多學生舉手,我同時喊了兩個學生上來上來演示。只見他們首先把把原來的長方形改成一個五角星,測試影片,顯示圖形的形狀是五角星形,待他們準備下去時,下面的同學說:換張圖片試試看?他們也就非常快速地將背景圖片更換成另一圖片,測試影片,顯示的內容為更換后圖片的內容,大家此時的情緒與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之后,又再問:遮罩圖層中圖形的顏色影不影響效果呢?學生們又展開了討論,并在自己的電腦上實踐得出了結論,遮罩層的顏色不影響任何遮罩效果。

        2.1.1 案例片段反思

        由于我是初次上Flash這門課程,在參考的幾本Flash書籍中,對遮罩層的概念都介紹得很含糊,通過上機實踐,對它的概念也是只可會意,不可言傳,它屬于“效果吸引人,但概念講不清”的一節內容。原本,在第一個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內容?”時,只想讓學生回答:“部分背景圖片”,以此引導出我預想中遮罩的概念:被遮住的部分被顯示,然后,再準備播放另一個事先做好的示例,重復說明“背景圖片只有被遮住的部分才會被顯示出來”,至于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相互制約關系,從沒想到去概括與總結。沒想到,學生的觀察要比我想象的仔細,學生的回答要更比我想象的完善,讓我一下子頓悟了如何更好更清楚地教給學生遮罩的概念:即遮罩層決定形狀,被遮罩層決定內容。是學生的回答激發了我的教學靈感; 是學生的回答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是學生的回答將我本要費力解釋遮罩概念,變得清晰而易懂;正是我思路的調整,正是學生主動的參與,激活了整個課堂,使課堂顯得那么活而不亂,富有啟示。事后,與同事們分享這一細節時,我依然忘不了學生帶給我的靈感、課堂的活躍與精彩,還在教學中體會到了真正的“教學相長”。

        2.2 片斷二:動態遮罩

        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剛才引出遮罩概念時所做的是一個靜態遮罩動畫,接下來制作動態遮罩動畫。我用不同的方式(由左上角至右下角,由上至下,由中心向四周)演示了班級的一張集體照,然后提議要大家思考:“我們學過了形狀漸變動畫和運動漸變動畫,是否可以把這兩種動畫應用到遮罩動畫中呢?根據這個范例,大家想想應該要怎樣做,誰主動上來演示給大家看?”,課堂里又開始熱鬧了,小組間邊討論,邊制作,不一會兒,有同學大聲說了:“我來做”,這位同學上來演示了:在遮罩層利用遮罩形狀漸變實現“由上至下”顯示出集體照片的制作過程。此后,在老師與同學間的幫助下,全班學生均完成了在遮罩層利用形狀漸變實現了動態顯示照片的遮罩動畫制作。此時,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對遮罩層施加漸變動畫實現動態遮罩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實現同樣的效果呢?”,幾秒種的思索后,又有同學舉手了:“老師,可以將被遮罩層設置成運動的,這也是動態遮罩”。該同學考慮得非常周到,這的確也是一種類型的動態遮罩,接下來他還給大家演示了讓照片運動的動態遮罩效果。動態遮罩也就是將遮罩層或被遮罩層設置成運動的形式,以達到整個動畫都是動態的效果。到課堂的最后,又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展開的畫卷”動畫效果,學生看了,對畫卷展開效果贊嘆不已,躍躍而試,由于臨近下課,就只是簡單介紹這是一種“多層遮罩”的動畫效果,讓學生下課后自己思考并嘗試著完成。

        2.2.1 案例片斷反思

        以往的課堂,我大多是采用“五步教學法” ,自己講解相關理論,根據理論,自己演示實例,之后讓學生與老師一起完成我演示的實例。大部分學生確實能根據教師的步步演示,勉強完成任務,但在此過程中,我忽視了留給學生思索的空間,教學只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學生缺少了思索的空間,喪失了創新的機會,更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課堂給人一種僵化、死氣沉沉的感覺,知識的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我先采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張班集體照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的動態效果,引出了動態遮罩的一種方式,然后讓學生去思考:有沒有另一種動態遮罩實現的方法?在一系列的提問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去想象,去實踐,去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創造了“我想學”,“我能學”的教學氛圍,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究的狀態,課堂呈現“活”的局面。這種局面告訴我:“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老師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學生的一切。應該讓他們去探索、去感悟,去總結、去盡情的展示自我,這樣的課堂才中學生學習知識的殿堂,這們的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

        2.3 案例啟示

        1)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比教師想象的要差,也可能比教師想象的要好得多,這時,靈活地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差時,可能就不能按原計劃實施教學了,否則,教學只會變成教師的一廂情愿。當學生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好時,教學的實施就會變得更加容易,這時,如能抓住契機,調整思路,就能讓我們的課堂更活躍,更精彩!

        2)每門課程的教學中,都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激發學生愿學、樂學的興趣。我覺得每期開始的那幾個星期的教學十分重要,如果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有幾堂師生共同感到精彩的課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建立起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以后的課堂教學實施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3)促進學生愿學、樂學,必須讓教材活起來。教材是課堂的重要資源,它是教學的憑借,要用好教材但不能依靠教材。只有讓教材鮮活起來,成為學生的朋友,發出對學生心靈的呼喚,學生才愿意走進它,與它進行親切的對話。在此案例中,我利用多媒體,憑著對教材中的“遮罩層動畫”制作的處理,簡單而又輕松地引導學生學習了靜態遮罩動畫與動態遮罩動畫的制作方法。

        4)課后盡量要留給拓展的空間。在這節課快結束時,我給學生演示“展開的畫卷”動畫效果,激起學生更深入地學習遮罩動畫效果,對于部分感興趣的學生無疑有了思考的方向,拓展的空間,永不停息地追求新知的學習品質。

        5)學生在機房里上課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熱鬧課堂中,教師如何調控做到活而不亂,還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研究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第4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關鍵詞:學案;公文式學習法;化學教學;教育;恰到好處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7-003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公文式學習法”是由日本公文公先生創造的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法。1958年在高中任教的數學老師公文公先生發現自己在小學二年級學習的兒子數學成績一塌糊涂,他就采取每天補習的方法幫助孩子,他每天用公文紙出一些數學題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堅持每天練習,幾個月后孩子就學到初中的內容了。朋友們都把孩子送來補習。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公文公先生創造了一套輔導的教材系列,一套輔導的時間系列、方法系列。

        該方法提倡集體學習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教育。近年來,我在化學教學中遇到了與公文公先生同樣的問題,學生基礎差,學生厭學等,為了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我運用“公文式學習法”理念,編制“學案”進行教學,對于“恰到好處”有了一些認識。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編制“學案”,給學生恰到好處的學習內容

        教學過程老師要有教案,這是人們的共識。老師有了教案,就能按計劃地授課,按計劃地講解。其實學生學習也需要有學案。有了學案他們才能有計劃地學習。因此,我在書寫教案的同時也編制了“學案”。

        “學案”要體現學生的學,而不是簡單的習題堆砌。怎樣體現學生的學呢?

        1.1找準學習起點,讓學生從恰到好處的地方開始

        公文公先生每天給學生的學習材料,本身就是一個學案。

        例1:公文教材中的“+1的計算”

        這個學習材料是從學生已知的數序出發,給了學生“+1”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有條件自己學習。

        因此,我認為,在編制“學案”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熟知的知識是什么,該知識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關系,然后,從已知走向未知。

        例2:氧化還原反應第二課時學案(節選)

        這個學案就是從初中所學的“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出發,逐步過渡到“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來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在學案上練習,只需老師稍加點撥,即可獲得知識。人類認識世界是從已知到未知,學習同樣要從已知到未知。找準了起點,也就是找準了知識的結合點。學生學習就會輕松。

        1.2 剖析知識的組成,恰到好處地修補知識的缺失

        知識的組成是一個較復雜的系統,任何一個知識點都有其自身的結構。學生對于某一知識掌握不好,不同的學生其原因是不一樣的。因此,同一現象的表現,解決的方法要不一樣。比如: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就牽涉到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已知與未知量的關系、比例式計算等多方面。

        在編制學案時一定要剖析知識的組成。分步呈現,使學生的缺失突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哪里沒學好,老師也知道該怎樣輔導。

        例3: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學案(節選)

        在這一段中,將求混合物中物質的物質的量的步驟全部分解出來,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第1步錯了,說明其單位的轉換有問題;第2步錯了,說明求摩爾質量有問題;第3步錯了,說明不純物與純物質的轉換不行;第4步給出了關鍵的關系式,這里可以看到計算是否有問題。

        “學案”暴露了學生的缺失,無疑是幫助學生找準了補習的方向,也相當于給了學生恰到好處的指導。

        1.3體現學習思路,恰到好處地訓練思維

        知識有結構,認知也有結構。只有當知識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吻合時,教學才是有效的。

        公文式學習的學習材料中,普遍注意了學生的認知結構,象“1的下一個數是2,1+1=2”這就給了學生思維的序,學生可沿著這個序學習、思考,并逐步地變為自身的思維。

        我在編制學案時,也有意識地將學習思路埋在題目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訓練思維,自覺地接受。

        例4:有關物質的量計算學案(節選)

        學生通過填空,兩次感受了解題的過程,從過程中體會到了解題思路。然后能自覺地運用這一思路來進行解題。當然,解題的方法不止一種,其思路不止一條,然而思維的方式是一致的。在學案中還可以將一題多解的思路呈現給學生,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1.4 給出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習的方法有多種,老師在講解時也不時地將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方法,自主學習。

        在學案編制時,也可將學習方法隱含其中,讓學生學會學習。

        例2氧化還原反應的學案,就是通過引導填空,讓學生學會“發現學習”的方法,學會“歸納總結”的方法。

        我在編制化學學習的學案時,注意到了讓學生掌握方法。

        例5:氧族元素學案(節選)

        這里是要求學生閱讀填空,并總結性質遞變規律。其目的有三:(1)了解氧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2)學會比較學習;(3)學會總結規律。

        學生通過前面鹵素、堿金屬的學習,此時再次運用此法學習,就能掌握了,基本方法在碳族元素的學案中,就只需提出要求表格由學生自主完成。

        2運用“學案”幫助學生找恰到好處的學習方式

        公文式學習的學習模式是要求天天堅持學習,以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相結合。“學案”編制后,該怎樣運用呢?是將其統領課堂全過程,還是只把它作為課堂練習或課堂的補充呢?我認為,要運用適合學生的方式統領課堂的全過程,怎樣運用學案找準恰到好處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呢?

        2.1堅持用“學案”,明確學習任務

        “學案”是有計劃、有結構的學習材料,不僅體現了學習的內容、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確了學習任務。

        堅持節節用“學案”,始終做到學生的學習,學生自己心里有數。我在編制“學案”教學的過程,也是從間或走向系統的。

        在間或使用“學案”時,我發現凡是有“學案”課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凡是用了“學案”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更為牢固。從與學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學生覺得“有學案心里就有了底,這節課只要搞清楚學案上的問題就行了”;“有學案就有事做了”;“有學案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這使我感覺到必須系統地運用學案,堅持運用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目標意識,堅持運用才會有成效。

        2.2靈活運用“學案”,讓學生發現自我

        靈活運用“學案”是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結合的關鍵。在班級環境中,學生的程度總是參差不齊,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而班級授課是集體學習,在集體學習中總會有人掉隊。運用“學案”不能搞一刀切,搞整齊劃一。對于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老師可以集體講述。講述后,讓學生完成學案相關內容;而較容易的內容則可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輔導學生自學完成。

        例如:有關物質的量計算這一課時,學案上列出了五種題目類型,其中求物質的物質的量,求物質中離子的物質的量,是公式的直接運用。老師帶領學生溫習概念,n=N/NA、n=m/M兩個公式列在黑板上后,就可以采取個別輔導學習了。而關于混合物中物質的量的計算,則需要集體講解,純物質與不純物質之間的轉換,進行集體學習后,再進行個別學習。

        有關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識記的內容比較多。學案以教材為藍本設計,學習的方式是以閱讀、觀察、記錄、歸納為主。老師在學生閱讀完成學案的基礎上,提高挖掘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帶領學生討論,學會自學。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學生在個別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哪些知識學懂了,哪些不懂,是全不懂,還是個別環節不懂,有針對性地學習。

        例6:物質的量學案(節選)

        在做這一學案時采取的是個別學習的方法。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①②③這三空,④⑤空就有學生卡殼了。在平時的教學中,從來都會強調第③空,對于④⑤空卻會認為學生沒問題的。通過個別學習,學生自己發現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師有針對性地講解,進行集體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在個別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地獲得成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學生也可以在個別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自覺地運用方法來進行學習。

        3 運用“學案”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雙邊齊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教師教的積極性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學的積極性掌握在學生手中。學生只有在獲得成功后,才會有進一步想學的念頭。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是保護、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好方法。

        運用“學案”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一次次地嘗到成功的滋味,因此,學習的積極性就得到了保護。

        3.1 運用“學案”,讓學生獲得成功

        在學案的編制時,我們考慮了將知識細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缺失在哪里。學生在做“學案”時找到了自己的缺失,不斷地突破缺失,不斷地得到肯定,這一過程就是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

        我所教的學生中,有一位同學中考考得不好,平時做作業也會留許多的空。老師用要他完成作業的方法去要求他,總也得不到改善。然而在運用“學案”學習后,他覺得學案上很多地方,他能獨立完成,同時他也變得愛問問題,愛回答問題了。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他告訴我:“平時作業不知從何入手,而學案總會把做題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顯現出來,知道該怎么做了。”“平時不知道做就是不知道做,問老師,老師講的又似乎懂,最終

        還是做不了。而學案則會使我知道,我到底是哪里不懂,我會讓老師告訴我真正不懂的地方。”還有的同學說:“原來我不懂的地方就只是那一點點,看來我會學好化學。”

        讓學生獲得成功,也就保護了學習的積極性。

        3.2及時肯定,滿足學生成就感的需要

        在使用“學案”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激勵機制引入課堂。及時地肯定學生、表揚學生是必要的。

        人在獲得成功的時候是需要人肯定的,特別是對于已經歷過失敗的人。

        我所教的學生基礎不太好,在歷次的考試中敗北。“學案”的學習給他們提供了的機會。因此,我只要他們做對了,答對了,總會真誠地告訴他們“真棒”、“不錯”。

        真誠地肯定、表揚,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學習就變成了一件樂事。學習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公文式學習法的理念是“追求無限的可能”,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我將在教學中進一步地運用公文式學習法,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教育,幫助他們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公文公[日].公文式數學的秘密[M].大阪日本廣濟堂出版社.1974年.

        [2]公文公[日].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M].大阪日本GOMA書房. 1979年.

        [3]公文公[日].追求無限的可能性[M].東京日本公文教育研究會資料. 1995年.

        [4]Leslie P?steffe Ferry Gale.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2年.

        第5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關鍵詞:高中化學 新教師 有效教學 教學反思

        自從踏入教師行業已有三年時間,對于高中化學的教學,自己也在不斷的反思探索中,英國教育學家斯騰豪斯認為反思是實現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卡內基組織教師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教師專業化標準大綱》也明確提出教師是“反思型實踐者”的角色[1],作為年輕新教師只有真正用“心”去教書,不斷培養教學反思能力, 提高教學技能, 才能拓寬自己的職業道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下面將自己在化學教學中的感觸與思索整理如下,希望在自我反思的同時,對今后的工作有所促進。

        一、高中化學知識的特點及高中生學習化學的困境

        1.高中化學知識的特點

        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既是在初中基礎上的延續,又存在很大的差異,初中化學知識主要是對典型生活中化學現象進行表觀的解釋,提供的相關素材簡單直接,相關解釋容易接受。而到了高中素材急劇增多,對一些基本的理論展開了闡述,要求學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而且要學會素材與理論的整合。具體的說除了要學會分類、遷移、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方法外,還要求學生掌握本學科獨特的語言系統―化學用語,注重物質的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2]―“化學三重表征”的融合。而對化學基本原理的探索,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同時化學還是一門實驗科學,高中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以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2.高中生學習化學的困境

        學生進入高中后,往往感覺化學特別難,主要體現在認為化學知識過于零散,記不住容易混淆;對于重要的原理理解不了,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對于化學計算尤其是涉及化學專業術語的計算,學生不會應用比列關系,不會將相關的數據轉化為最簡單的比例關系。分析原因: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對于重要的分類搞不清楚,尤其是對化學物質的定義,理解的不準確,頭腦中往往是想當然的去給物質下定義,這對于熟悉的物質可能沒什么問題,但對于稍微陌生的物質就無從下手,隨著對定義模糊的增多,最終感覺化學知識又亂又雜理不出頭緒來。另一方面,高一課本第一章物質的量的相關知識給學生一個下馬威,部分學生由于理性思維還不成熟,尤其是對于現實生活實踐經驗缺乏的孩子,理性思維的建立相對滯后,對物質的量等類似的相關知識理解不深刻,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問題。其次學生對于重要的原理,學習方法上出了問題,部分學生不去注重理解,而一味的死記硬背,最終題目稍微變動又無從下手,與此相反的另一部分學生容易鉆牛角尖抓不住主要矛盾,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后,學生對于化學計算通常是最薄弱的環節,主要體現在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相互之間的關系,不能靈活的運用守恒、極限、假設、平均的方法。

        二、新教師實施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有效教學是從教學效果、教學效率、教學效益三個方面綜合的來描述教學的有效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求新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還要轉變教學方式。拋棄“知識傳遞者”的舊角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3]。對于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新教師要“備知識、備學生”

        一堂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間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而課堂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老師的備課,對于剛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覺得備課過程除了“備知識”更應該“備學生”,首先實實在在的將課本和教參看一遍,在看的過程中準備一個草稿本,將你認為需要注重的環節或者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慮簡單記錄。其次找上兩本練習冊從頭到尾做上一遍,在做的過程中將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樣在草稿本上記錄,最后再將課本和教參認真的過一遍,在看的過程中頭腦里會建立起自己的思路也就是教案的雛形,通過整理設計寫出第一遍教案,然后積極的與老教師聯系聽課,此時聽課的效果會非常好,因為在前面整理的過程中,自己已經認識到哪些方面不好處理,在聽課的過程向老教師學習,看人家是如何處理,同時注意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情況,這樣下來對自己寫最終的第二遍教案可以提供更加具體和翔實的資料。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不要沒備課就聽課,這樣你會完全被老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思考,一堂課聽下來只覺得老教師講的好,但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堂課。二不要原封不動的照搬老教師的課,這樣下來你會發現老教師講的談笑風生游刃有余,而自己講時就感到干巴晦澀,學生也不會真正的融入你的課堂。

        2. 新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新課程凸顯了“注重教師行為轉變”的理念,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4] 。尤其對于高一學生來說,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基礎而不應該隨意的加大難度,不要將高二選修的內容提早的帶入高一課堂,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化學思維的形成同樣如此。過早的拔高可能讓極少數同學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學習的斗志,但對更多的同學來說,不符合客觀規律,甚至會喪失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的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探索中加深理解。同時重視書本的章節安排,不要將興趣探索課變成了枯燥傳授課,對于一些抽象原理的介紹,像物質的量、電解質、氧化還原、原子結構、平衡移動等問題,教師應該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例,可以通過圖示模型來展示,也要注重應用多媒體動畫等一系列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將抽象的事物熟悉化、圖示化、具體化。對于高一階段的計算主要涉及到物質的量和氧化還原,對于同一個題目可能有幾種不同解法,要鼓勵學生敢于去嘗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 新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借助邏輯推理的技能和仔細推敲的判斷以及支持反思的態度進行的批判性分析的過程。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作為新教師首先要堅持寫反思筆記,對教學環節、教學理念以及教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積極主動尋找解決的對策。反思筆記要注重實效而不是刻意于形式,要做到“有感而發,有感而記”,化學教學中作為反思的素材或案例很多,例如學完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可以把涉及到的平衡常數做一專題分析。同時,對于自己一些精彩的教學設計或者同事之間一些高中化學難點、疑點的探討,甚至是學生的一些獨辟蹊徑的見解都可以收集記錄下來,最終可以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教學檔案袋。

        其次,要開展課題研究,提升反思能力。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師除了專門學科的知識技能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和過硬的科研能力[5]。通過對自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困惑或問題而有的放矢的開展課題研究,對于這類課題越具體越有針對性,例如課程、教法、學生的有效學習方案等,并且與反思密切相關,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入研究,由反思型教師逐漸過渡到研究型教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淺薄之見,如果都能做到,對于自己今后的教學研究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最后我想說的是教書也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不斷探索與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富有經驗的、成熟的、睿智的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 王葆華.初中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 [D].重慶:西南大學,2007:

        [2] 畢華林,張丙香.化學三重表征的含義及其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

        2013(2): 15

        [3]丁鋼.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新理念及其變革實踐[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85.

        第6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對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壓強的影響關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能力目標:

        會利用溶解度曲線查找常見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

        情感目標:

        通過對不同物質溶解度的比較和外界條件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的分析,體會事物內外因關系和質變與量變辯證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種是坐標法,即在直角坐標系上畫出坐標曲線,如課本圖7-1。可以先向學生說明溶解度曲線繪制原理(不要求學生繪制),再舉例講解如何應用這種曲線圖。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表示如下幾種關系:

        (1)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不同溶解度的數值;

        (2)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數值;

        (3)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

        (4)比較某一溫度下各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等。

        進行這些分析之后,教師還可以就某物質在曲線上的任一點,請同學回答其表示的含義,來驗證學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線。例如,橫坐標是60,縱坐標是110的點表示什么含義。學生應該回答(1)代表60℃時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時,100克水里,達到飽和時可溶解硝酸鉀100克等等。當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溫度,例如讓學生說出35℃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多少,這時學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線順利地作出回答,使學生體會到曲線圖在這方面所表現的特點。

        關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區別與聯系

        物質的溶解性與物質的溶解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須先了解物質溶解性的知識,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這種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它跟溶劑之間的關系。不論其原因或影響物質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復雜,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例如食鹽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卻很難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難溶解于水等等。食鹽、油脂的這種性質,是它們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都可以用溶解性這個概念來概括。然而溶解度則不同,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規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數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它們溶解性的差別。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規定后形成的概念。

        關于氣體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對于氣體溶質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點應向學生做常識性介紹:

        (1)定基地描述物質溶解性時,不論氣體還是固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規定的條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體溶解度用質量(克)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00克;氣體溶解度則是用體積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個體積(一般以升為單位)能溶解若干體積氣體,而其它條件如達到飽和、一定溫度等都是一樣的。

        (2)所以規定不同標準,是因為氣體的體積容易測量、而質量不易稱量,因此就用體積來表示。

        (3)由于氣體溶解度受壓強的影響很大,所以規定其溶解度時,對于壓強作出規定—101千帕。這一點可以用打開汽水瓶蓋后,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形成的泡沫為例來加以說明。

        氣體溶解度在實際測定時比較復雜,非標準狀況下的數據,還應該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值。初中學生很難掌握,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不必過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關于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1.對學生來說,物質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對學生而言,溶解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對表征物質溶解性的大小的規定不像質量分數那樣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觀念的建立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宜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可以從質量分數的概念出發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對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應加以適當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概念。

        2.要注意實驗在學生形成概念時的重要作用。本節安排了若干實驗,可以有教師邊講邊演示,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做。

        3.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合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在教學的編排上特意設置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內容,具有活動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的特點,要精心組織好相關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學生的設計、論證,應對學生設計的方案予以實施。

        對具體活動的建議如下:

        [實驗4-9]:(1)取過量硝酸鉀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飽和溶液。然后按下面兩種思路進行操作,第一,設法將飽和溶液除去,測定剩下的未溶固體;第二,設法將固體除去,在將飽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飽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體,則完全由學生取設計。建議先發散,再歸納、再評價、再實施。(2)本實驗關鍵問題在于溫度的控制,教師應根據溶解度曲線設定要求學生測定的溫度。為了獲得較穩定的溫度值,建議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適當大一些。

        根據相關數據用描點法畫出硝酸鉀、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這是另一種學生活動方式。數據點在圖中后所連成的曲線可能不夠平滑,教師應講明可能的原因,并說明處理方法。

        關于溶解度計算的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的計算,教材只列舉了三種類型。若沒溶解度為R,飽和溶液為A,溶劑量為B,溶質量為C(均以克為單位),三種類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這幾種類型的計算都統一于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有以下關系式:

        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三種類型例題的分析,歸納出上述關系式,以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的規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課本中例2:

        解:設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里含氯化銨的質量為x。

        溫度飽和溶液=溶質+溶劑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質量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時,配制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需氯化銨271克,水729克。

        第7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碳酸鈣:0.0013克食鹽:36克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第8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2、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變,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過程與方法

        能從微觀的角度來解釋宏觀化學現象,進一步發展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觀,加深對化學在解決能源問題中重要作用的認識。

        2、通過師生互動,增加師生感情

        教學重點

        1.化學能與熱能的內在聯系及相互轉變。

        2.從本質上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教學難點

        1.化學能與熱能的內在聯系及相互轉變。

        2.從本質上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探究式

        教學媒體多媒體、實驗

        教學內容師生活動

        [[創設問題情景]

        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遇到強光會發生什么現象?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

        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遇到強光會發生爆炸。這是因為反應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放出大量的熱,使周圍氣體急劇膨脹。

        [進一步思考]

        反應中的熱量由何而來?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

        從化學鍵角度分析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

        板書:一、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關系

        [教師補充講解]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反應物中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物中化學鍵的形成。化學鍵是物質內部微粒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中的H-H鍵和Cl-Cl鍵斷開,氫原子和氯原子通過形成H-Cl鍵而結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鍵,1molCl2中含有1molCl-Cl鍵,在25℃和101kPa的條件下,斷開1molH-H鍵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斷開1molCl-Cl鍵要吸收242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鍵會放出431kJ的能量。這樣,由于破壞舊鍵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鍵放出的能量,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會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歸納小結]

        1、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練習反饋]

        已知拆開1molH2中的化學鍵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開1molO2中的化學鍵要吸收496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鍵要放出463kJ的能量,試說明2H2+O2=2H2O中的能量變化

        [講解]

        剛才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樣從宏觀的角度來判斷一個反應到底是放熱還是吸熱的呢?各種物質中都含有化學鍵,因而我們可以理解為各種物質中都儲存有化學能。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質由于組成、結構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學能也不同。在化學反應中,隨著物質的變化,化學能也隨之改變,如H2與Cl2、O2的反應。那么,一個化學反應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學生討論、交流]

        1、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取決于反應物

        的總能量和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2、畫出反應物、生成物總能量的大小與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示意圖

        [思考與分析]

        甲烷燃燒要放出熱量,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試從化學鍵和物質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氣原因,并說明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轉變形式。

        [提出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對具體反應的分析,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探討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學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轉變的,還知道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那么,怎樣把物質變化和熱量變化統一地表達出來呢?你可以在和同學討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對其他同學提出的表達方式作出評價。

        補充練習: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學反應除了生成新物質外,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B物質燃燒和中和反應均放出熱量

        C分解反應肯定是吸熱反應

        D化學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決定于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和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2、已知金剛石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石墨是放熱的。據此,以下判斷或說法正確的是()

        A需要加熱方能發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B放熱反應在常溫下一定很容易發生

        C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必須看反應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D吸熱反應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發生

        3、有專家指出,如果將燃燒產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陽能使它們重新組合變成CH4、CH3OH、NH3等的構想能夠成為現實,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可消除對大氣的污染B可節約燃料

        C可緩解能源危機D此題中的CH4、CH3OH、NH3等為一級能源

        4、已知破壞1molNN鍵、H-H鍵和N-H鍵分別需要吸收的能量為946kJ、436kJ、391kJ。試計算1molN2(g)和3molH2(g)完全轉化為NH3(g)的反應熱的理論值,并寫出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5、“用天然氣、煤氣代替煤炭作為民用燃料”這一改變民用燃料結構的重大舉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請分析其優點,并將你的觀點和同學討論交流

        教案二

        化學能與熱能

        一、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

        [基礎知識回顧]

        什么是化學鍵?它有哪些主要類型?其特點各是什么?

        1、斷開化學鍵吸收能量

        1molH2中含有1molH—H鍵,常溫常壓下使1molH2變為2molH原子斷開了1molH—H鍵,需要吸收436KJ的熱量。

        2、形成化學鍵放出能量

        由2molH原子生成1molH2,有1molH—H鍵生成,生成過程中向外界釋放436KJ的熱量。

        小結:形成1molH—H鍵釋放的能量與斷開1molH—H鍵吸收的能量相等。

        3、化學變化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微觀方面)

        ⑴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⑵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用化學鍵理論可表述為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

        成。

        ⑶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

        當E1>E2,反應吸熱;當E1<E2,反應放熱。

        思考:為什么許多放熱反應一開始要加熱才能進行呢?

        答:反應的條件與反應的熱效應沒有必然的聯系,每一個反應都有特定的條件,例如燃燒都是放熱反應,但是要達到著火點。

        4、反應能量變化的判定(宏觀方面)

        ⑴各種物質都儲存有化學能。

        ⑵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放出能量。

        ⑶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吸收能量。

        5、兩條基本的自然定律

        ⑴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發生轉化,但是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

        ⑵能量守恒定律: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轉化的途徑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體系包含的總能量不變,亦即總能量是守恒的。

        [注]質量與能量也是相互聯系的(質量和能量也可以相互轉化),故統稱為質能守恒定律。

        6、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⑴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主要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吸熱或者放熱。

        ⑵放熱反應: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化學反應。

        ⑶吸熱反應:反應物的總能量小于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化學反應。

        [注]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1)放熱反應

        ①燃燒反應②中和反應③物質的緩慢氧化④金屬與水或酸反應⑤部分化合反應

        第9篇:物質的量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對分子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參考:

        一、布置復習內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容:初二物理有關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2.家庭小試驗:將等體積的大米與小米混合后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投影)

        判斷下列變化的類型,并說明理由。

        (1)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學們想過沒有,我們周圍形形、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象清澈的流水,閃亮的金屬,雪白的食鹽,它們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3.所要研究內容的實施過程:

        1)演示實驗

        演示氨水與酚酞混合的試管實驗,學生觀察、匯報實驗現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顏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顏色;氨水的氣味)并判斷它們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指導學生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兩人一組做書203頁氨分子擴散實驗。提出觀察要點: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能否使酚酞變紅?若有變化,變化的順序是什么?(學生觀察、記錄并匯報實驗現象)

        3)提出問題

        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為什么酚酞點也會變紅?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遠地變紅?老師補充問題:實驗時,氨水滴在棉花上,為什么你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會兒就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濕衣服能涼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4)學生討論

        中國學習聯盟膽想象物質的構成,四人一組討論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

        結合學生的回答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實驗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點處,酚酞就變紅。如果跑道我們的鼻孔里,接觸到嗅覺細胞,就能聞到氨的刺激性氣味。糖放在水中一會兒變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為糖的小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濕衣服能涼干,是因為構成水的粒子在風吹日曬下擴散到了空氣中。現在科學實驗已經充分證明:物質都是由相應的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板書:

        第二章第一節分子

        7)投影:實物投影打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說明分子的真實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氣、二氧化硫等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學生如果感興趣課下可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結構

        8)多媒體展示、討論

        多媒體展示: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

        討論:這兩個變化中,物質的分子有沒有變化;如何從分子角度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9)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10)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并提出問題: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而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點燃條件下變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構成的二氧化硫氣體,是否具有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呢?(如:是否助燃)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學性質由硫分子保持,氧氣的化學性質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板書:

        一.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12)提問:概念中關鍵字詞是什么?對這些關鍵字詞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回答

        13)講解:(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講解)概念中加上“化學”二字是因為通常物質的物理性質都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單個分子所能表現的。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密度、熔點、沸點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14)提出問題:分子很小,但事實證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質呢?

        15)指導學生實驗

        a.繼續觀察氨分子擴散的實驗現象,提示觀察酚酞點顏色的變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變。

        b.指導學生做品紅擴散的實驗,觀察品紅的顏色及水的顏色的變化,思考品紅分子在水中是否靜止不動。

        c.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酒精和水(建議量取酒精和水的體積要稍大),觀察混合后總體積與混合前二者體積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間是否有空隙,(可讓學生回憶家庭小實驗中大米與小米混合后總體積的變化)

        16)學生討論:通過以上實驗及苯分子的照片,討論分子有哪些性質(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

        17)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18)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并閱讀課本27頁,總結分子性質。

        板書:

        二、分子性質

        1、分子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之間有間隔

        19)演示實驗:出示硫粉和鐵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問題:

        a.硫粉和鐵粉混合在一起由幾種物質組成(強調組成物質種類不同)

        b.硫粉和鐵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開(目的在于說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質保持不變)

        板書:

        三.純凈物和混合物

        (根據事例總結純凈物和混合物定義)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

        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

        20)舉例:學生根據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理解,舉出幾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混合物和純凈物的例子

        21)思考:從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

        純凈物:由一種分子構成

        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

        22)討論:為什么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而在純氧氣中卻能燃燒

        23)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24)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并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講解。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顯示氧氣固有的支持燃燒的性質。但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因為空氣中約占五分之四體積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所以化學研究所用的物質必須是純凈物,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純凈的物質,純與不純是相對的。

        25)小結:學生小結本節課的主要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一節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純凈物和混合物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

        (分子構成)

        混合物:由不同種物質組成

        (分子構成)

        探究活動

        氨分子擴散實驗

        實驗準備:濃氨水、酚酞溶液、試管、膠頭滴管、燒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方案二:如圖操作實驗,觀察現象,并思考該現象說明了什么?

        家庭小實驗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日本午夜aⅴ | 亚洲午夜福利AV无限观看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亚洲精品A人在线观看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动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