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節的問候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xx最新端午節祝福短信1.端午節到了,祝你們“粽”是喜笑顏開,“粽”是好遠常來,“粽”是動力澎湃,“粽”是幸福康泰!
2.端午節小長假休閑指導:以自己快樂為中心,以大家快樂為基本點,堅持吃好睡好玩好的基本路線,充分運用手機這個平臺,務必與好友保持聯系,最后,要多吃粽子,少吃粽葉,節約環保。順祝端午節愉快!
3.一粒米就是一個愿望,一個祝福,我把愿望和祝福統統都包了起來,在端午節的那一天送給你,愿你的日子像五彩線一樣五彩斑斕,事業像龍舟一樣永爭上游。
4.端午節來了,送你一個幸福大香粽,你要慢慢撥開,會發現:第一層是對你深深思念;第二層是對你關懷倍切;第三層是想你快樂;第四層是愿你健康;第五層是祝你成功。端午節快樂!
5.眾人皆濁我獨醒,不甘逐流投汨羅,和諧文明今盛世,君魂寬慰心應寧。端午節,重溫古老故事,品味民族精神,享受幸福生活!
6.汨羅江訴說著神奇的故事,葦葉糯米融入無限的敬意,龍舟載著古老的傳說,端午節日蘊含民族的品格。端午節到了,祝你節日快樂!生活甜蜜!
7.糯米價格堅挺,端午節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與天公試比高。祝你眼光有點高,手段高上高。身體不長高,事業步步高。血壓不升高,快樂高樂高!
8.端午到了,我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第一層,體貼!第二層,關懷!第三層,浪漫!第四層,溫馨!中間夾層,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9.端午節,賽龍舟,爭先恐后,好熱鬧!一齊來過個開心的端午節吧!
10.生活,平淡也有幸福;親人,血脈總會相通;愛情,真誠換來長久;朋友,牽掛總在心中。不趕在端午節問候你,只為在節后告訴你:每一天我都在祝福你。
11.最好的問候,“粽”是離不開你!端午節了,愿你煩惱消失得無影無“粽”,事業“粽”是成功,生活“粽”是美滿,家庭“粽”是幸福,事事“粽”是如意!
12.生命中總有一些讓人難以忘懷的朋友,生活中總有些讓人無法忘記的日子,有緣相識,從陌生到熟悉!雖然沒有時刻問候,卻一刻未曾忘記!預祝端午節快樂!
13.端起輕松的酒杯,與美麗舉杯;端起如意的酒杯,與成功交杯;端起愜意的酒杯,與健康碰杯;端起幸福的酒杯,與快樂干杯。端午節到了,愿你端起人生美滿的酒杯,快樂相隨。
14.一千朵玫瑰給你,要你好好愛自己;一千只紙鶴給你,煩惱永遠離開你;一千顆幸運星給你,好運一直圍繞你!祝端午節愉快!
15.端午節到,健康要注意,休閑莫忘記:偶爾爬爬新加坡,沒事聽聽墨西歌,嘴饞嘗嘗俄羅絲,有空想想摩納哥,無聊晃晃牙買家,順便逗逗巴拉龜。
16.朋友不一定通情達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經常聯絡,但一定放在心上;身為朋友的我,祝你端午節快樂。
17.祝福不斷連連的,真情實意綿綿的,包成粽子圓圓的,吃在嘴里黏黏的,味道總是咸咸的,化在心里甜甜的。祝甜甜的你,過個甜甜的端午!
18.香囊高掛,好運綿綿引進房;龍舟競發,快樂滔滔滿大江;暢飲雄黃,健康天天陪身旁;粽子嘗嘗,幸福久久萬年長。端午節就要到了,我提前為你把祝福送上,愿平安陽光把你照耀,如意日子永遠吉祥!
19.粽子里面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時候最歡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運好福氣;幸福永遠粘著你,平安永遠陪伴你!端午節快樂!
20.粽子,一層層的是問候,春夏冬秋;一粒粒的是祝福,快樂無數;一絲絲的是牽掛,愛是你家。祝你端午節豐收美滿,暴漲甜蜜,大賺如意。
端午節祝福語句子1.艾草兩葉吉祥曲,雄黃一斛天下雨,靜靜看流光飛舞,輕輕搖龍舟碧湖。
2.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快樂就好;友誼無需甜言蜜語,想著就好;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夠用就好;朋友無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端午節快樂!
3.今天是端午節,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這五月五的情懷!
4.你知道嗎?如果你的左邊鞋帶松了,代表你心里正在想著一個人,如果你右邊鞋帶松了,代表一個人正在想著你。今天是端午節,因為你,我只好換拖鞋穿了。
5.端午節送您五個五:祝您收獲多多,五谷豐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門;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樂多多,五彩繽紛;幸福多多,五福臨門!
6.有一聲平安,給你別太在意,還有一句問候跟你,你別放心里,只是替別人轉發,完全不是我的心意,是不是懷疑我心中咱倆的關系,傻瓜,其實我是說端午
7.端午到,短信到,我的祝福將你繞;平安對你笑,幸福也來到,愿快樂永遠將你抱,煩惱見你就跑掉,健康對你特別關照;端午節祝福你,愿你一切都好!
8.粽子里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時候最歡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運好福氣;幸福永遠粘著你,平安永遠陪伴你!端午節快樂!
9.有一個人總是想念,有一種習慣叫做紀念,有一種話語叫做無言,有一條短信發給了你。節日是團聚更是懷古,短信是感情更是祝愿。端午節,祝你快樂!
10.龍舟渡大江,艾草香滿堂,家家飲雄黃,戶戶俱安康。端午祝福揚,愿君永吉祥,事業步步高,薪水節節漲,愛情蜜如糖,好運伴身旁,幸福快樂綿綿長!
11.端午節快到了,提前送你幾個粽子。愿你心情“粽”是好,工作“粽”是順,財運“粽”是旺,友情“粽”是愜意,愛情“粽”是甜蜜,親情“粽”是濃郁!
12.知道我想啥嗎?想你!知道為啥想你嗎?因為喜歡你!知道為啥喜歡你嗎?因為你有味道!知道為啥有味道嗎?因為你是粽子。祝你端午節快樂喲!
13.我原來是買了粽子要送你的,并且發了短消息給你,但小偷拿了你的手機,親愛的,我們一起跳江吧!端午節快樂!
14.端午節快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懷!
15.傳統的節日,傳統的味道,傳統的端午,新鮮的粽子,清香的荷包,濃郁的情,踏青的腳步不會停,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讓我們快樂同行!
端午節安康問候語1.在端午節來臨之際,送上一份心想事成的粽子。當您打開它時,煩惱統統刪除,好遠緊隨左右,升官發財不在話下,就連那房價也跌個不停,祝您端午節快樂!
2.現在的粽子啊,它含金量高,吃一個頂過去五個,方便!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自從吃了粽子呀,腰不疼,腿不軟,包粽子也有勁了!記得端午吃粽子!
3.端午節即至,希望你事業上一鳴驚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萬利,買彩票一不小心就中大獎,端午節快樂。
4.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去年端陽,今又端陽,年年都端陽;工作端陽,休息端陽,事事都端陽。“端”起快樂的“陽”光,祝你端午節快樂!
5.端午節送你一顆粽子;以真摯的關心為粽葉,以真誠的祝福為糯米,以真心祝愿為餡兒,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粽子里深深地情誼,端午節快樂!
6.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心心相惜;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常常聯絡,但一定放在心上;身為朋友的我,祝你端午節快樂。
7.秘訣:將手機用粽葉包好,放在鍋里煮60分鐘,手機電池續電能力將延長兩倍,信號增強,而且打電話時能聞到粽子香味。
8.端午節快樂!一句平淡如水的問候,很輕;一聲平常如紙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9.五月五,過端午,愿你端來快樂,無煩無惱;端來好運,無時無刻;端來健康,無憂無慮;端來財富,五谷豐登;端來祝福,五彩繽紛。端午節快樂!
10.古人送壺我送粽,一片真情在其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天涯知己度端午,無限真情在粽中。青青粽葉包真情,愿你擁有好心情,端午節快樂。
11.今天是五月五,送你一個粽子,成份:百分百純關心;配料:甜蜜+快樂+開心+寬容+忠誠+友情=幸福;保質期:一輩子;保存方法:珍惜!
12.五月初五端午節,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快樂,“粽”是微笑,“粽”是喜悅,“粽”是好運,“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13.生活小竅門:將手機用粽葉包好,放在鍋里煮60分鐘,手機電池續電能力將延長兩倍,信號明顯增強,而且打電話時能聞到誘人的粽子的香味。端午節快樂
由此可見,外語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還必須進行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即文化的融入。文化的融入又積極地促成了語言的準確學習和運用。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特別是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怎樣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提高學生交際能力呢?
一、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1、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具備全面的語言、文化、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認識到語言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對社會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自覺地把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到教學中。例如A tale of two cities這個故事是由著名作家Charles Dickens寫的,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以故事形式描寫了國王和貴族對法國人民的殘忍和人民的反抗斗爭。教師在講授此文時,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法國大革命。學生清楚了背景,就容易把握住故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從而對文章有了整體和較透徹的理解。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堅持做到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對培養學生文化意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
讓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等等。
二、注意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
人類進行交際活動的主要工具是語言,但絕不只是語言,還伴隨著非語言交際。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目的,交際者必須弄清交際雙方的文化及非語言行為。
如高二第二冊中的關于身勢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以點頭為例,講到不同國家的差異,多數國家以點頭表示不同意。以體距行為為例,英國人不習慣彼此靠得很近,但阿拉伯人同朋友談話時,習慣靠得很近,對他們而言這是表示禮貌。針對此文,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英國的手勢語,增進學生對文化差異的了解,提高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置身于異國文化范圍中
高中教材已充分體現文化與語言的融入,其文章選材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在文化中內容有一定的廣度。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隨課的磁帶、VCD盤,還可以根據所教課文的內容收集和選擇一些涉及相關文化的電影、錄像,讓學生通過觀看英國國家的日常生活情景,如打電話時的用語、商店售貨員和顧客的對話等,直觀的感受異域文化,在了解文化中掌握語言的正確使用。《走遍美國》就是一整套生活氣息很濃的媒體教材,地道的語言,直觀的環境,教師可以每周利用一到二節課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觀看。
四、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策略;課堂滲透;文化魅力
引言
隨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要,漢語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漢語學習人群不斷擴大。如今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在國外,有孔子學院。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時期,吸引了眾多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漢語學習者掌握漢語的交流方法,能夠讀懂中國字,說清中國話。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漢語知識之外,還需要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采用有效的傳播策略,讓更多的漢語學習者,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一、常用的傳播策略方法
(一)課堂滲透法
對外漢語作為一門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合理的運用策略,巧妙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的“見縫插針”地導入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授課中出現的“你好”日常問候語句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闡述講解:與同齡人、平輩份的人打招呼、問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長輩等,打招呼問候時,就要用“您好”這一詞語。在這其中,教師可以接著向學生們講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長幼尊卑,以及敬老愛老的儒家思想。又如,講授“帽子”這一詞匯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們說明,中國人不喜歡戴綠顏色的帽子,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綠帽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代稱,可以告訴學生們關于“綠帽子”背后的故事。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們學習到地道的漢語知識,也能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還可以活躍課程氛圍。再如,教師在運用PPT授課,展示婚禮中的祝福語、紅包等,漢語知識時,學生們會說出自己對新人的結婚祝福賀詞,“祝你們幸福!”。在展示的中國式婚禮中,新娘都用蓋頭蓋著,這種情況,會引起學生們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摻入一些關于中國婚禮的傳統文化習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見面等,雖然是一種舊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還是可以和學生們講述一下的。
(二)文化專題展示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知識的教授,不是單調的進行。在不影響整體課程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接近的文化進行專題展示。集成一些傳統文化資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漢語教學中去。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中出現的一些詩歌,教師可以專門收集一些代表性強的詩歌作品,來給學生們進行講解分析,并調動學生們對詩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先秦的詩經、禮樂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及近現代詩歌等。每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時代背景等,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向學生們進行介紹。這種專題性的傳統文化傳播教育方法,會大大加深學生們學習印象,從而逐漸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古代詩詞歌賦。
(三)課外活動實踐傳播法
有條件的學校,在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時,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外,還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主動研究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較強的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對于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學校,在端午節期間,鼓勵學生們到食堂觀看包粽子,學生們在觀看并品嘗粽子的同時,一定會思考,這種做法特別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來的。在這時,教師可以為同學們講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種經典的歷史故事,會大大增強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又如,在重陽節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去登山。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九九重陽,登高望遠。重陽節亦稱“登高節”,秋高氣爽、遍地黃花時節,登山游覽,欣賞深秋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重陽節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壽含義,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學生們在登山過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還可以抒懷胸臆。教師通過對學生們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們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傳播策略
(一)在傳播內容方面,要專注異同,循序漸進
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復雜龐雜。對于一般的外國學生,如果不加選擇的進行傳播教育,不僅會給學生們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還會引起學生們抵觸心理。從這個角度分析,在傳播傳統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內容層面,要專注異同,遵循循序漸進的順序。例如,在學生所在國家與我國歷史背景方面的相似,這就是一個較好的文化傳播切入點。這種準確的切入,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在接觸新文化時產生的抵觸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礎上進行介紹講解后,教師就可以把我恰當的時機,講述一些我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們對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興趣。一般來說,教師要按照先物質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順序進行介紹。因為,物質類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實物形態,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接觸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學生們在掌握一定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才能理解。教師在選擇講述一些物質類文化時,還需要注意,要盡量回避一些比較敏感的政治、軍事話題,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們注意力,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漢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去用心思考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物質類的文化,如飲食、武術、剪紙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本身也承載著一定的精神類文化,教師要善于引導并進行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們在理解物質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學生們講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過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傳播方式上,要多元展開,零距接觸
面對初次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外國學生,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將文化融入到零距離接觸活動中,這樣才能顯得的更加生動有趣。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不能真正影響學生們的內心,尤其是對于國外留學生,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較少,需要通過切身的體驗才能感受到。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要在傳播方式上,進行豐富和創新,開展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或者其他課外實踐活動,例如折紙文化,告訴學生們古代中國的剪窗花、皮影、戲曲等文化,其實是有一定聯系的,讓學生們在折紙游戲、玩耍皮影游戲過程中,領悟到這種文化的藝術魅力,通過學生們的切身體驗,才能真正明白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外漢語教學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盡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動展開,讓每一位漢語學習者都成為活動的參與者。例如:中國書畫、太極拳、剪紙的親身學習等;觀看中國電影,學唱中國戲劇等,讓學生置身于中華傳統文化,保持一種零距離的親近感。又如,在一節特別的文化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外國留學生在學校教室里體驗中國茶文化。學生們和教師圍坐一起,學習中國茶道禮儀,品味親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著中國文化的魅力。像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喜愛中國文化,提升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這也是我在海外當漢語教師志愿者時所收獲的重要經驗。還有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當中國茶邂逅葡萄酒”為主題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動,活動場地設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莊內,現場很有歐洲風情,葡萄牙學生表演了古箏演奏和舞蹈,現場同時提供中國淡雅清香的茶葉和葡萄牙清爽獨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精心設計的文化傳播活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借鑒。
三、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些建議思考
(一)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們來說,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漢語文化知識內涵豐富,其中包含的優秀文化知識和精神價值,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傳播給學生。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水平,要能夠將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教師要注重將傳統優秀文化同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比照,弘揚現代經典人文精神文化。作為新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教師,除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外,還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文人師表,精神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化著作,參加傳統文化研究班,聽取專家講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在工作中,邊學邊用,注重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同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結合,實現文化價值精神的有效弘揚傳播。
(二)精選獨具中國特質的文化進行傳播,提高傳播的穿透力
中華傳統文化系統非常龐大,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對經典的傳統文化的進行有效篩選凝練,其傳播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凝練和篩選,在分門別類后精選一些領域影響力大的文化進行精準傳播,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響力非常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傳播者,對這種文化,要凝練其核心精神內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傳播內容,融合漢語教學的相關知識,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像對方方言文化、中華美食文化、經典文學文化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傳播素材,要運用這樣的傳播素材,提高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的文化傳播,深化立體的多層次的推廣和交流
要使中國文化取得更為深遠的影響,還應當發揮和加強民間組織的作用。民間組織能以更靈活的傳播方法和更多樣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眾。民間組織更多參與,能使中華文化在國際范圍內傳播更廣、影響更深;同時也可以避免文化傳播由于意識形態的差別而受到質疑,進而阻礙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因此,有必要對從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業的民間組織從政策、資金、人員、資訊等各個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四、結束語隨著漢語在世界語言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需要進行有效的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發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過程中,我們論述了一些常用的傳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議,希望可以對提升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水平和質量,起到一定的積極思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盧江琳.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王謨勇.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影視作品傳播中華文化的原則和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傳統相聲 言語幽默 內容圖式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366-02
引言
在相聲理解時,聽眾一點一點地接觸到相聲的內容。通過圖式理論,我們知道在處理外界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會按以前儲存在頭腦中的經驗和知識辦事。背景知識對于相聲理解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眾所周知,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說什么,不說什么,也是受文化規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愿意和實際需要。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受文化制約的。在一個文化群體里被認為是合適的話題和談話內容,可能在另一個文化群體里就是應當避免談及的。相聲,作為言語幽默的一種形式,它的主題應該同樣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理解相聲不完全依靠于聽眾的語言知識。聽眾對字、詞、句方面的知識不能確保他們一定能夠聽得懂整篇相聲,還需要有一定量的經驗和文化知識。這就是為何有些會說中國話的外國人仍然聽不懂相聲的原因。
內容圖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聽眾在詞匯知識方面的不足之處,從而輔助聽眾理解相聲中傳達出的幽默信息。相聲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為聽眾提供方向,以便于聽眾能夠從以前所獲取的知識中構建新的意義,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相聲中所包含的內容圖式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的主題主要包括:禮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娛樂文化等。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禮俗,飲食,和歷史文化為切入點,對相聲中的內容圖式進行分析。
一、禮俗用語
中國是禮儀之邦,是講究禮俗的文明古國,并一向提倡“禮多人不怪”。長期以來中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人事條理和道德規范,制約著禮俗用于的使用。相聲雖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語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約的禮俗用語,主要表現在問候語,自謙語,祝福語,吉祥語,禁忌語和角色用語。這些常常在相聲中也常常成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壽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塊兒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個梆子一個鑼啊。同庚就是一般兒大。
甲:噢!雙棒兒啊!
乙:雙棒兒?你爸爸跟你媽是一母所生啊?
甲:這么一說老太太也六十歲了。
乙:對啦!
甲:她出門子了嗎?
乙:你這像話嗎?我爸爸成家跟我媽出門子那是一檔子事。
甲:擱到一塊兒辦為的是省錢?
乙:不省錢也得一塊兒辦。
甲:辦事了嗎?
乙:辦了!
當聽眾聽到“同庚”“雙棒兒”“出門子”的信息的時候,相應的禮俗文化圖式被激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同庚”的含義是年齡相同,是一種比較客氣禮貌的表達方式。“雙棒兒”是一種相對正規的表達方式,其含義為“雙胞胎、龍鳳胎”。“出門子”特別女子的出嫁。基于以上的禮俗文化,當甲詢問乙的母親高壽的時候,對方的回答激活了聽眾對“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隨著甲曲解了“同庚”含義的時候,聽眾的禮俗圖式被,引發了新的圖式,兩種圖式形成對立,引發了幽默。同時對“雙棒兒”“出門子”的誤用同樣打破了聽眾的原有圖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語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已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為禮俗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現象和人民心理。相聲中對于委婉語的使用而引發的包袱不足為鮮。
例二:
甲:老爺子好?
乙:別提啦。
甲:怎么?
乙:他過去了?
甲:過去啦?
乙:對了。
甲:往哪邊去了?
乙:往那邊去了?
甲:您把他請回來,我還跟他有事呢。(向門外叫乙方的父親)**大爺
乙:別叫了?
甲:不過過去了嗎?
乙:不是走過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賣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場了?
甲:好呀,幫著您抓撓抓撓,省得您一人兒掙錢著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種起來了!
乙:我種我爸爸干嗎呀?入土都不懂?就是歸西啦。
甲:喂雞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沒啦。
甲:趕緊找呀!
“死”向來被人視為忌諱的話題,在表達這個含義的時候,不僅是漢語,其他許多語言同樣都有會有委婉的表達方式。在漢語中,死可以表達為:人過去了,歸西,入土,下世等。當聽眾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時候,其內容圖式被激活,但當甲一個接著一個曲解“過去”“下世”“入土”“歸西”含義的時候,聽眾也由此了原有的圖式,相聲中的一個又一個的包袱被抖開,幽默隨之產生。
二、歷史文化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聲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印證和體現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于這一類幽默包袱的解讀,需要激活聽眾一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的背景知識。
例三:
甲:(學韓父,山東話)“你們唱的是么戲?”
乙:好嘛!聽半天還不知道是什么戲呢?
甲:“是關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學韓父)“關公是哪的人?”
乙:(學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甲:(學韓父)“山西人為么到我們山東來殺人?有我們的命令嗎?”
乙:啊?
甲:(學韓父)“這是我們的地盤。你知道關公是誰的人嗎?”
乙:不知道。
甲:(學韓父)“他是閻錫山的隊伍!”
乙:什么亂七八糟的!
甲:(學韓父)“為嘛不唱我們山東的英雄?我們山東有好漢秦瓊。“
乙:關公也是英雄好漢。
甲:(學韓父)“叫他們倆比比!”
乙:沒法兒比
甲:(學韓父)“來一出《關公戰秦瓊》。”
理解這段相聲的幽默,聽眾首先應激活相應的歷史圖式。關公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名武將,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秦瓊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大將,勇武名震一時,為大唐王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韓父提出唱一出關公戰秦瓊的要求時,兩個人雖然英雄事跡有所類同,但歸屬于不同的朝代。聽眾不禁大笑,一般圖式被,新的圖式產生:韓父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大財主,才會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幽默也隨之產生。
三、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然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并不是只把飲食作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斷提高其社會價值。我國的飲食文化已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傳統相聲對飲食文化的切入頗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請問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兒凈是說相聲的。
乙:凈是說相聲的誰聽啊?
甲:我們那兒凈是賣粽子的,誰知啊?
乙:他這兒等著我呢!
甲:就提我師父那名姓也不像個賣粽子的。
乙:你師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棗兒。
乙:還是粽子。
甲:外號叫江米小棗兒。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龍。教了我們哥兒倆:我跟我哥哥。
乙:你們哥倆兒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餡兒。
乙:好嘛,倆小粽子!
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端午節的必備佳肴。理解此段相聲的幽默需要聽眾激活一定的飲食圖式。由粽子激發的相應的圖式會包括:江米、棗、白糖、餡兒。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甲將這些粽子的名稱與師徒三人的名字聯系到了一起,激發了聽眾新的圖式,由此引發了幽默。
結語
相聲理解是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眾的背景知識和表演者給聽眾輸入的聲音信號相互作用。已存在十聽眾大腦中的圖式會幫助他們做出假設,假設即將說出的話語的意義。要想更好的理解相聲中的言語幽默,應當擴展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內容圖式缺乏,導致不能正確理解篇章。
參考文獻
[1]Carrell P. L.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 implications for ESL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P. L. Carrell J. Devine, and D. E. Eskey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9- 259.
[2]Nash, W. The Language of Humor London: Longman. 1985.
[3]劉乃實《言語幽默的圖論模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周迎芳,王勇由圖式理論看幽默話語[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