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跨越、海峽、桂樹、紅潤、移植、談何容易、幸運、襲擊、期待、突如其來、空曠、暫停、骨肉同胞、血脈親情”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
勞累。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知骨髓移植對小錢生命的重要,了解捐獻骨髓的經過。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最寶貴?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生命。不錯,當你看到一個脆弱的生命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你會做些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就走進一個關于生命的真實的故事中去。導出課題。
2.歸納問題
(1)生命橋是什么意思?
(2)為什么要跨越生命橋呢?
(3)怎樣跨越生命橋?
(4)誰的生命遇到危險了?
師:通過預習,你們知道是誰?
生:小錢。
師: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真實的故事中去。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或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查字典自己解決。
(1)生讀課文
(2)出示生字新詞
師:請大家看屏幕上的詞語,自由讀一遍。
(3)指名學生讀詞語并領讀。
(4)找出描寫花的詞,這些詞在文中指什么?
(5)再讀詞語,鞏固記憶。
2.初讀課文,理解“生命橋”一詞。
生初步理解:臺灣青年為大陸小錢捐獻骨髓,用愛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這座生命橋聯結著臺灣和大陸,讓我們隨作者去海峽兩岸看看這個動人的故事是怎么發生的吧。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要跨越生命橋呢
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
生:我從靜靜地、凋零、含苞的花朵等詞明白了骨髓移植對挽救小錢的生命很重要。
生:我從幾經輾轉這個詞里體會到找到骨髓不容易,必須跨越海峽進行移植。
2.創設情境,感悟生命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小錢沒有生病,此時他會做什
么呢?
學生暢談,體會生命的重要與可貴。
3.生讀課文3~6自然段,交流他們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讀后的初步感受
生: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很危險,還有就是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
在小錢漸漸康復后,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去尋找救他生命的年輕人。于是,他準備好行囊,坐上了飛往臺灣的飛機。當踏上臺灣的土地,小錢覺得一切都很陌生,心里有點緊張,還夾雜著一絲喜悅,畢竟離恩人又近了一步。
他拿著花蓮普濟醫院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附近的居民詢問。當居民們得知事情的緣由后,他們都熱心地幫忙四處尋找。當得知恩人已經搬走了的時候,小錢失望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去。這時,居民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到警察局,請警察幫忙。
小錢來到警察局,經過仔細的電腦查詢,得知楚行云已搬到臺北,但具體的地址不知道。不過,他們查到了楚行云一個朋友在臺北的地址。小錢的心里又燃起了一絲的希望,他決定明天就去臺北。
第二天,小錢經過幾個小時的奔波,風塵仆仆來到臺北,找到了那個朋友居住的小區。在保安的幫助下,找到了那個朋友。當小錢說明來意后,朋友卻大呼起來:“太巧了,楚行云出差剛回來!”說完,便打電話把楚行云叫了出來。
“啊!”見到楚行云,小錢激動地大叫起來。楚行云見到眼前的這個青年,明白了一切,這就是當年他救過的那個人。他急忙把小錢領到家里,談了許多許多話……
第二天,小錢就要走了。在走之前,小錢問楚行云:“為什么在危險情況下還要救我呢?”“因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楚行云答道。
【關鍵詞】語文教學 抓住 中心詞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心中頗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詩人杜耒的詩句:“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看似平常的教與學,卻因為教者有了個性化的解讀、有了創新性的切入點,有了對文本教學設計的深入思考,而讓課堂彰顯出不同尋常的活力。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我認真進行了文本細讀,在借鑒經典教案的同時大膽創新,將課文教學變得簡潔精致而高效。細細回味,在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思路就是 “抓住一詞,教活一課”。
一、在文本解讀中捕捉一詞
反反復復地靜心閱讀著《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強烈的震撼感沖擊著我的心靈,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感動。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故事,語言樸實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故事內容并不難,難的是弄懂“生命橋”的含義,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思考著該如何獨辟蹊徑,尋找到一個小而巧的教學角度,生成一個簡潔而精致的課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不經意間,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話”上:“同一時刻”是指什么時候?是啊,課文不就是先后描寫了同一時刻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嗎?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雖然兩個場景跨度很大,但是它們卻被“同一時刻”緊緊擰在了一起,可謂是:同一時刻里的不同場景,卻為了實現同一夢想!一個靈感突然躍出腦海:教學切入點鎖定“同一時刻”,就用它來縱橫決蕩,編織起教學過程的彩帶吧!
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單元導語、“小泡泡”、資料袋還是插圖或是課文本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都不能放過。只有做個“有心人”, 有效地開發,恰當地運用并挖掘這些教學資源蘊含的內容,才能觸摸到那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才能找準關鍵點并以此來教活整篇課文。
二、在教學設計中貫穿一詞
當我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切入點鎖定為“同一時刻”之后,在教學設計中就始終以它為主線,貫穿全文。要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到運用語言,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為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才是上出了“語文味”的語文課。
基于此,我將教學設計濃縮為:從“同一時刻”一詞引入兩個不同場景;然后分別在兩個不同場景的學習中抓住幾處關鍵而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品味出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及背后的含義;最后再回到“同一時刻”一詞,體會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背景下,兩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橋”,共同譜寫的愛的贊歌,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遠遠的一道海峽隔開的只是兩岸的地理空間,卻不能隔開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我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一個場景的學習著力點放在品味“靜靜地”“凋零”“輾轉”三個詞語上;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二個場景的學習落腳點放在品味“靜靜地”“沉著”“步履匆匆”等幾個詞語上,讓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這些詞語,并逐漸走進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得體驗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詞語,最終達到較為全面地理解課文,弄懂“生命橋”的含義,從而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的效果。這種以一詞貫穿始終的教學設計使教學變得清晰、流暢而高效!
三、在課堂教學中緊扣一詞
一、在導入新課中開啟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對此,我們不妨大力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我們應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并提問“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歡到園內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講讀課文中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位語文老師站在課堂上,就是生命的綻放,你的眉眼在動,你的手勢在揮舞,你的感情要成為一條河流,流淌進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如在《搭石》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生字詞熟讀課文后圍繞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的句子來體會其含義;通過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鄉親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借此感染學生的心靈,凸現出“搭石”默默無聞的精神。《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臺灣青年和大陸青年素不相識,卻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上課伊始,教師定要用飽含深情的語調介紹臺灣和杭州之間千里迢迢,相隔千山萬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靜靜地期盼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為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進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渲染一定的氣氛。在學生自讀完課文以后,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時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體驗,是讀文而生,也許稚嫩,但卻是最真實的。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體會更深層的情感體驗,接著教師播放一段地震錄像,視覺的震撼,老師低沉的語調足以讓學生情感獲得再次真實體驗,地震是可怕的,危險無處不在。繼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閱讀、想象、體會,于是學生在腦海中出現的臺灣青年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一個沒有考慮家人,沒有選擇逃避,全身心奉獻的臺灣青年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發起來,當讀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大家情不能抑,紛紛說:“挽救大陸青年是兩岸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令我永遠忘不了。”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厚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母雞》讓學生深深地感受母親的力量和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爭吵》一課讓學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友愛。《搭石》讓學生感受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在作文教學中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機會,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 例如語文教材中有一個作文訓練“寫家鄉一處你喜愛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如果讓學生拿到題目就寫,也許大部分學生只會僅僅描寫某種景物,顯得比較單調。古人云:“文以意為主,文為意而發,意在文之中。”我覺得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寫。所以,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寫哪一處景物,那處景物有什么特點,而且一定要說出為什么喜愛這處景物。之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就緊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學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葉圣陶老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當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我不時地思考自己:做為一名教師,我該為學生們播種點什么?該讓他們收獲點什么?珍惜時間?熱愛學習?誠實守信?是的,這些習慣很重要,是我經常給學生們強調的。可是當我看到這樣的現象時,我不禁漠然了。
課堂上,同學寫字時無意趴到了同桌的位置上,一下課,同桌就用尺子在桌子上畫了一條直直的分界線;下課了,看到同學從自己身邊走過,就悄悄伸出腿故意把別人絆倒在地;路隊上,后面一位同學不小心踩了前面一位同學的鞋,前面的同學卻不問青紅皂白回頭罵了一句。
面對種種情景,我心中強烈地升起一個愿望,更該給孩子們播種另一種習慣――有愛心的習慣。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常常從點滴做起來培養學生的愛心。
點滴之一:我讓學生學助人
助人為樂,是學生的愛心開始。一次下課間操回來,教室的一張桌子快歪斜到了墻邊。第一個同學從桌旁走過看了看桌子,側過身過去了。第二個同學從桌旁走過,桌子掛住了他的衣角,他把衣角扯開,貼著墻過去了。第三個同學比較胖,我心里想:他怎么過去呢?這位胖同學干脆不從這里過,而是繞過了這張桌子從別的地方過。看到這種情景,我把桌子輕輕擺好,決定抓住這次時機來教育學生要有助人之心。我給同學們講了傳統文化中的夸父追日,又講了近代的雷鋒叔叔下雨天背小同學過橋的故事。從一個個故事中讓學生受到啟迪,明白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之一,讓學生知道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關愛。從而在以后的類似桌子事件中伸出助人之手,而不是視而不見,不是繞道而行之。
點滴之二:我讓學生學寬容
在處理同學矛盾時,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常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打架,有時還鬧得不可開交。一次,放學走路隊時,張天龍忽然從路隊上跑了下來,紅著臉打了給我推車的姚俊浩一下。姚俊浩車子一扎,擺好了打架的樣子。我趕忙問清了原因,原來是姚俊浩推車時不知怎么地碰了張天龍。姚俊浩氣咻咻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我還沒來得及道歉呢,他就已經打到我身上了。我今天非得還過來不可!”噢,原來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就要引發兩人之間的戰爭。我覺得他們身上缺少了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我對張天龍說:“你看,姚俊浩并不是故意的呀!他要向你道歉,可你沒等人家開口就動手了。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別人一下,別人都像你一樣,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呢?”我又對姚俊浩說:“現在天這么冷,還下著雨,你看你把天龍的褲子都弄臟了,怪不得天龍那么生氣呢!不過天龍今天確實不該打你,以后如果別人無意碰撞了你,請你不要像天龍這樣,好嗎?”他們倆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就此類事件我在班上教育學生:如果別人無意碰了你,你要給別人解釋的機會,體會當時別人的心情,把你換成別人想一想。學會寬容,也是一種美德。
點滴之三:我讓學生學榜樣
感悟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告訴,不能灌輸,不能復制,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體驗,從而使學生因領會、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一、品詞品句中感悟
有時拿到一個文本,粗粗一看,語句平淡樸實,,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細細讀讀,品品詞句,換一個詞語,換一個句子,換一個順序,才發現沒有課文中來得精彩。品評出語言的韻味來。
例如人教版入選的豐子愷的《白鵝》中有這樣一段話: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
有位教師這樣教學:
師:讀讀這幾句話,找一找哪個詞連續出現了三次?
生:“一樣”這個詞語連續出現了三次。
師: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用詞不要重復,一個文學大師是不是在這里出現了用詞重復的錯誤?(學生一段時間的沉思。)
師:去掉“一樣”我們讀讀看,味道哪個更好?(學生比較朗讀)
生1:我覺得還是加上“一樣”要好一點,因為這里作者似乎在特別強調白鵝吃的是這三樣東西。
生2:分成三個短句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鵝下飯非這三樣東西不可。
生3:鵝就是吃這三樣特別簡單的東西下飯,但他還三眼一板,一絲不茍,所以常常使我們發笑。
生4:這樣簡單的東西下飯,鵝還架子十足,還得有人在旁侍侯,真是高傲的動物。
漢語真的是極具靈性,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一個簡簡單單的詞語,由于教師的調撥和學生的意會之下,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同時也領略了文學大師在語言運用上的考究。
二、放飛想象間感悟
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沒有什么可感性,這時可以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化干癟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象,創造出更生動地畫面,更好的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
人教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有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
師:那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在這次的大地震中,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他一無所知,此時此刻他的內心還能平靜嗎?
生:不能。
師:是的,平靜地躺在病床上的臺灣青年他的內心并不平靜,但是他覺得應該躺在,他的內心會想些什么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這位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會想些什么。聽到了就寫下來。
(學生片斷練筆)“這位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會想到哪些親人,會想些什么?試著寫一段話。”
師:能把你寫的讀一讀嗎?
生: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現在還好嗎?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和你們在一起,但是我正在捐獻骨髓,不能離開,很對不起。愿上天保佑你們!
生:親愛的父母兄弟:我想你們在昨天的大地震中一定會平安無事的,我正在醫院里捐獻骨髓,一位杭州的青年需要我的骨髓,我馬上就會和你們在一起的,不要牽掛。
……
教師恰倒好處地挖掘課文語言的未定點.憑借這些極具內涵的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寬學生心靈的空間,彰顯學生個性的亮點,從而使學生享受到語文和人生交匯的美好意境,也使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
三、在反復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人教版《長城》中有這樣一句話: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怎樣來讀懂這句話?領會這句話?
1、初步感受讀。讀這句你讀懂了什么?(萬里長城的長,這長城是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結成的,長城的建筑需要無數的勞動人民)
2、深入文本加深感受讀。
(1)從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長城凝結這勞動人民的血汗。(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2)理解重點詞語。(數不清、兩三千斤、那時候、沒有……沒有……沒有……無數、一步一步)
(3)注入感情地朗讀。再次出現“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句話,把你理解的血汗讀出來。
(4)用同樣的方法理解“智慧”后,再次深情朗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3、情感的噴發地讀。配上凄涼的音樂,教師動情地補充有關長城建筑的種種資料,學生閉目體會。最后讓學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發,帶著深深地感觸,心靈的震撼,來朗讀這句話。
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到動情。學生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通過反復地朗誦,長城從此在學生心中變得更加厚重,更加壯美了。
四、聯系現實中感悟
葉圣陶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而我們語文老師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的時候就應該在學生容易忽視之處,不能很好地體會文本中隱藏的感情之時,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情景,喚起學生的回憶、想象,從而更好地理文本,體會情感。
一
臺灣有大大小小近千座關帝廟,它們都是在古代從海峽西岸的福建東山島分靈過去的。
東山島與臺灣隔海相望,是臺胞重點祖居地,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前沿碼頭。名聞遐邇的東山島關帝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號稱全國五大關廟之一,被譽為“海峽第一關廟”,是臺灣關帝廟(宮)的香緣祖廟。《臺灣寺廟大觀》記載:“全臺關帝廟都是明清時期從閩南東山島的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去的。”
1995年1月11日,東山島關帝神像應邀“出巡”臺灣半年,首開直航臺灣之先例,被臺灣媒體稱為“海峽春回暖,破冰使者來”。有報道說:“東山關帝廟主神關圣帝君應邀出巡臺灣,引得島內數十萬信眾,全島轟動。此乃四十多年來大陸神像跨越海峽之首例。”2009年10月29日,東山島關帝神像再次應邀赴臺灣進行為期3個月的“出巡”。1992年至2012年,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游節在東山島連續舉辦了21屆,每一屆都有大批臺灣和海外信眾前來謁祖祭拜,學術團體舉行文化研討,各界名人紛紛題詞贈匾。2008年,這一文化節被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列為全國對臺交流重點項目,從而成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和平發展的重要平臺,并起到相當的推助作用。
在臺灣,各行各業幾乎都崇拜關公,許多家庭的廳堂正中的位置都是掛關帝像及其對聯的。過年過節以及農歷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臺灣信眾都要隆重備辦牲禮,虔誠地頂禮膜拜,祈求關帝“關護”家庭、事業、前途、健康,等等。臺灣這種奇特的關帝文化信俗與香緣祖廟所在地東山島百姓自古共奉關帝為祖,“戶戶皆掛關帝像,家家都是關帝廟”的信俗奇觀一脈相承。兩地民眾有共同的方言、生活傳統、心理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組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信仰。
二
關帝崇拜熱有著悠久的歷史。唐總章三年(670),陳政、陳元光奉旨開發閩南,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作為戰士們的心靈依托。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真宗召頒天下崇祀關公。當時,東山設置四鋪,駐鋪兵,皆奉關公。明洪武年間(1368-1398),太祖下令天下郡縣建武廟以崇拜,春秋二祭。東山關帝廟位于銅山古城中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勢巍然。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的誕生,使關公的地位躍居歷代名將之上,成為“古今第一將”,正如一副對聯寫的:“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明清時期,關公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由人到神的改造過程,天下所建關廟均稱關帝廟,儒、釋、道三家爭相把關帝拉進自己的教門,讓他代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完美形象。
關公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不僅成為戰神,而且兼及財神、文神、農神。可以說,他是我國民間諸神中威風八面的保護神,受到朝野官民的普遍祭祀,被稱為“武王”“武圣人”,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關帝文化是儒家傳統文化核心“大一統”“致人倫”愛國愛民思想和“忠、勇、仁、義、禮、智、信”道德精神的集大成體現,同時兼容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來,關帝已成為朝野上下共奉、三教九流同尊、四海五洲華人皆祀的萬能之神。關帝崇拜至今已成為一種超乎信仰的價值趨同的文化現象。臺灣和東山島關帝文化獨具閩南區域特色和海洋文化特點,集中、典型地展示了海峽兩岸地理、血親、文化、經濟與政治軍事諸方面的關系,更是蘊涵著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大積極意義。
三
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寫到:“關帝廟,被稱為‘武廟’,以激發忠誠義勇之氣。”關帝在臺灣還被當成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佑商賈等“萬能之神”。
臺灣漁民對關公備加崇拜。臺灣四圍皆海,歷史上百姓多以捕魚為業。由于過去科技落后,漁民常遭臺風海嘯襲擊,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故有“行船跑馬三分命”之說。臺灣漁民歷來以兄弟伯叔相稱,他們需要人與人之間有一種“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義氣,以能同心協力與無情的災害抗爭,這與關公的“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義思想正好合拍。因此,漁民要比其他職業的人更加崇拜關公,漁家人也更為豪爽,更重義氣。
遠古時,東山島因海退多次出現與臺灣連成一塊的景象,形成橫亙海峽的“東山陸橋”,史前人類就曾通過陸橋聯系臺灣。南宋末,東山島守兵與元兵激戰不敵,敗退臺灣,和當地人民共同拓荒墾業。東山島人向臺灣移居時,大都遵循著一個習俗,離開前習慣到島上的關帝廟進香朝拜,禱祝圣帝賜予香火,分靈崇祀。他們將關帝廟的香火袋掛在胸前或奉在船上,到臺灣后就在當地建廟奉祀或者在家中供奉關帝。在東山島關帝廟主殿,有明末著名理學家黃道周撰書的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臺灣許多關帝廟里也有這副從東山島祖廟傳去的對聯,可見兩岸關帝廟香緣源遠流長。
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最初一般具有復制或再現的性質,逐步發展其獨立性和創造性,創造性成分會日益增多。由于兒童知識的限制,其想象的邏輯性和概括水平不會很高。利用兒童想象力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豐富課堂教學。
1 運用教材中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美得熏陶。在閱讀教學中。凡是生動具體的語言,我都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背誦,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一方面喚起學生的表象和聯想,邊讀邊想象課文所寫的人物、情境,把課文所寫的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一方面讓學生學習作者運用哪些色彩鮮明、具體生動的語言來寫出了這個畫面。如在《秋天的圖畫》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可以先讓學生領會:黃澄澄的梨、紅彤彤的蘋果、金色的稻子、火紅的高粱給秋天帶來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然后學習、記憶作者的語言美:掛、露、翻、舉,金黃、紅紅、金色、燃燒,燈籠、臉頰、波浪、火把……
2 充分發揮課文中插圖的作用,擴展學生的想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揣摩圖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畫作為載體,發掘圖畫的深層內涵,進行合理的補充、連接、組合,進行再創作的思維活動。如在《美國的小興安嶺》中,引導學生在理解插圖的基礎上,能想象出更多的畫面:蛇懶洋洋地爬著,人們在秋天采摘著山葡萄、木耳,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具體情境。
3 發現優秀文本的張力空間,不僅可以喚起蘊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感悟,學會運用。如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中有這樣一段話:“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抓住臺灣青年此時不平靜的心讓學生去想象青年的內心獨自,并練習把想到的寫下來同學間進行交流。又如在《貓》中,作者老舍對貓的膽小卻勇猛的性格沒有展開,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想象;一部分寫怎樣膽小,一部分寫怎樣勇猛,交流之后再組合。在理解文本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一、當學生不知道是什么的時候
在課堂上,我們教學的教材題目眾多,選材豐富,而且這些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來自不同的地域,因此,在一些事物的認知上,我們有時候沒有辦法,或者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為學生們講解清楚的時候,便可以充分利用課件中的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來理解,這樣既省去了時間,又一目了然。例如,我在講述《松樹》這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橡栗”、“櫸實”提出了疑問。這兩種堅果類食物都生長在其他國家,在中國幾乎沒有,為了更快、更好地解開學生的謎團,我便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學生質疑時,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使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種教學直觀而生動,一目了然。試想,如果光靠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橡栗是原產自法國的一種堅果……”可能既會浪費時間,又不易讓學生理解。
二、當學生不能理解重點、難點的時候
課堂教學中,我們最難把握的就是文章重點、難點的理解和突破。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有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是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內容,從而幫助我們教師突破授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的。例如,在《飛奪瀘定橋》一課的教學中,指導朗讀的時候,學生因為不能很好地理解內容而朗讀不到位,從而影響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針對這一難點,我及時地播放了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斷,讓學生觀看戰斗片斷,然后,再請同學讀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從而使學生在聲音和圖片的直觀展示中得到心靈的震撼,超越文本,充分感受到了當時戰斗的激烈和戰士大無畏的精神,文章的難點得以很好地突破。另外,在教學《齊天大圣》的時候,我也是充分利用了這一教學手段,讓學生先觀看了電視片段后,才進行文章重點內容的學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當學生需要進行課外延伸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