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

        第1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區家庭服務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全區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范圍內包含家庭服務內容的機構合計138家,包括95家法人企業和43家個體工商戶。其中:房產中介72家,物業公司17家,保安公司2家,裝潢公司2家,無法核實而暫時情況不明的8家,從事其他經營15家,空牌公司4家,目前專業從事家庭服務業且運轉正常的只有18家。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區家庭服務業發展現狀,我們除了對**區**托老院、**區**家政服務公司、**區**鎮**母嬰服務部、**市**區**鎮**老年關愛之家等單位的相關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外,又對**鎮、**鎮、**鎮、**鎮、**鎮、**鎮、**鎮、**鎮、**鎮今年5、6月份新增家庭服務業人員情況進行數據分析,以上9個鎮共新增家庭服務人員497人,其中從事家庭保潔、老人照料、母嬰護理304人,占61.18%,本文的全部分析均基于對上述對象的調查。

        一、對調查情況的統計和分析

        1、從事家庭服務人員以女性占多

        通過對這304名家庭服務人員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家庭服務員43名,女性家庭服務員261名,分別占總人數的14.14%和85.86%,女性占絕大多數。由此可見,在該行業中女性比較受歡迎,并已成為活躍在**家庭服務業領域的主力軍。因此,重視對這一人群的研究,尤其是加強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對于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本課題把家庭服務業女性從業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從事家庭服務人員年齡已接近老化

        通過對樣本的年齡統計,從事家庭服務人員年齡偏大,超過法定退休年齡者占第一位。一般情況下,從事家庭服務業人員的年齡結構應該呈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而**從事家庭服務業人員的年齡結構去呈逐步上升趨勢,如果說從事這一行業中年人居多數,是因為這部分人對傳統的家務勞動比較嫻熟,經驗豐富且年富力強,對承受繁重家務勞動的耐性和穩定性較強,所以能得到用戶的歡迎;35歲以下新生代家庭服務業女性從業人員所占比例較少,甚至寥寥無幾,這我們能理解,一方面說明了家庭服務業工作強度大、報酬低,年輕人一般不會選擇,即使選擇,也是從事母嬰護理,從**這一年齡段來看,35歲以下的6個人全部從事母嬰護理。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們對年輕女性從事家庭服務業開發不夠,對該行業的特點、趨勢、前景缺乏研究。而**家庭服務從業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所占比例竟然高于中年人,并且60歲以上人員比例已經達到25.65%,按理說,她們這個年齡正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不再適合從事繁重的家政服務活動,可竟然比重如此偏高,只能說明在**實踐經驗的豐富與否是決定其職業是否受歡迎的極其重要因素,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中年人對家庭服務業的排斥。

        3、家庭服務業的職業工種表現出傳統性和低層次性

        通過梳理從業業態數據,可以發現,**的家庭服務業門類還是以家庭保潔為主,顯示出職業的傳統性和低層次性。目前,**區和全國一樣,家庭服務業主要有母嬰護理、家庭清潔、家庭病患護理、家庭醫生、家庭餐飲、家庭教育、家庭園藝、家庭養老服務、家庭裝飾維修、家庭兒童接送服務和家庭鐘點工等。由圖2可以看出,**女性的從業業態主要集中于家庭保潔、洗衣做飯、老年護理、月嫂及嬰幼兒撫育等傳統業態,而家庭醫生、兒童發展與家人關系、食物與營養、飲食與健康、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等先進業態較為欠缺,而低層次性和狹隘性的業態不僅制約了該行業的發展空間和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阻礙了我們對該行業女性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4、從事家庭服務業女性學歷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

        從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小學、初中、高職、高中、大專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51%、36%、1%、7%、3%,主要集中于小學和初中學歷,學歷水平明顯偏低,除了**市**區**托老院職工中擁有本科學歷3人外,其他單位均沒有,因此學歷結構明顯不平衡。如果和調查的全部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相比,問題更顯嚴重(見圖3),女性從業人員小學以下學歷所占比例遠遠超過全部新增從業人員相應比例。同時,具有職校學歷的只占1%,這既對我們的職業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又預示我們的職業教育有著充分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經過調查還發現,**女性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主要為女農民工和城市下崗職工,除了上述方面存在的問題之外,還普遍缺乏就業前培訓,除了**區**托老院和從事月嫂工作的擁有一定數量的技能等級證書外,其他獲得技能等級證書卻是鳳毛麟角,因此,家庭服務業質量偏低也就在所難免。

        二、家庭服務從業人員的現狀分析

        1、擇業動機和工資

        首先,我們考察了部分樣本的擇業動機。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基本來自于農村,也有少量城市下崗職工,其執業動機基本是為了滿足家庭開支的需要;也有一定數量的“陪讀媽媽”,選擇家庭服務是為了打發在城里的時光。她們的收入普遍不高,除了從事母嬰護理月收入在4000元至8000元不等之外,從事保潔和老人護理收入多集中在1500至3000之間;另外,從事保潔與時日有關,節假日相對較高,平時相對較低;當然具有家政服務從業經驗者或者堅持以人為的家庭服務業機構收入一般較高,如**區**托老院職工月收入最高達6000元,最低也在3000元,人均3200元左右。

        2、合同和保險

        合同是規定家政公司與員工各自權利與義務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也是員工權益的重要保障。而調查顯示只有少數家政公司與員工簽訂了規范的合同。客觀上由于不少從業人員均超過勞動法規定的年齡,因此,用人單位一般以協議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保障方面,只有極少數公司為職工交納保險,如**托老院為護工繳納醫療等保險,而更多的則是從保證保潔人員的安全出發,為他們購買商業險 ( 意外險) ,而剩下的大多都超過退休年齡,除非已參加保險,否則已錯過購買保險的時機,從而表現出一定擔憂。

        3、從業人員的心理狀況

        通過調查和訪談,從業人員大多表示,從事家庭服務業的目標一是是為了承擔家庭開銷,二是為自己的養老積蓄資金,三是讓自己的兒女或孫子輩能夠有更好的教育。因此,她們一般較珍惜現有的職業,希望城市能給她們帶來穩定的工作和較高收入。盡管表示在**城區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般,感覺城市有些冷漠,但是大多數仍然適應了這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并且對未來也充滿期待。

        三、**家庭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相應的政府支持和法律關注

        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如為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省政府出臺獲證獎補政策,對鄉鎮成人學校、各培訓學校進行培訓補貼,此政策委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代為執行。但此政策只覆蓋數年前的相關學校,而近5年內新創辦的職業培訓學校卻不能享受這一政策。**市和**區的相關政策也不同步。如對于職業技能培訓,在**可在獲證獎補和專項獎勵中二選一,而對于第二項獎勵在**則不予執行。省、市出臺政策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養老,但**所有民辦養老機構均享受不到政府資金補貼。如**區**托老院是一家專業關注接收重癥、癱瘓、老年癡呆等需要特別護理的人群,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功能訓練以及臨終陪護與關懷的民辦養老機構,成立4年多來,先后接收近500老人入住,目前在院老人130余人,但資金全部來自自籌,未享受到政府一分錢的資金補貼。家庭服務人員尤其是女性從業者存在一定的工作風險。《勞動法》以及《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家庭保姆不屬于勞動法律的適用范圍。因此,家庭服務人員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只能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這種賠償的數額和賠償原則與工傷賠償有很大的區別。另一方面,雇主在接受家庭服務的過程中也會遭遇財產損失人身傷害,由于從業人員經濟狀況普遍不佳,很難賠償雇主損失,由此極易發生勞動糾紛。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規范家庭服務企業、家庭服務人員和雇主三者之間權利義務的可操作的全國性法律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服務人員和消費者或雇主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全面、及時的維護和有效的保障。

        2、職業技能較低,培訓體系不健全

        **家庭服務女性從業人員大多來自下崗職工或農村富余勞動力,無論是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來源地還是在從業背景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層次性,而且低層次從業人員偏多,從事低層次業態者偏多,高層次人才偏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庭服務的需求已不僅僅是傳統的家政服務,他們還需要家庭醫生、家庭教師、家庭律師等高層次的服務。在滿足日常料理家務的同時,對孩子的學習提供輔導,對老人或者病人進行心理疏導。顯然,目前**女性從業人員根本無法提供。

        另一方面,目前,**區政府相關部門對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以及技能培訓尚未建立規范統一的標準。一些已達一定規模如**區**托老院能注意對員工進行職業培訓,其他公司即使有多數也只是崗前培訓,缺乏有針對性的、有特色的、層次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技能培訓。鮮有定期的、持續的培訓機制。這樣培養出的人才缺乏競爭力,沒有特色。眾多小企業或個體經營者幾乎沒有對員工開展過培訓,致使家庭服務人員缺乏專業訓練,多數工作人員僅憑借個人經驗開展工作。因此職業的規范性明顯不足。

        3、缺乏行業標準和有效的監管體系

        目前**家庭服務業總體仍然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盡管**這一品牌已嶄露頭角 ,但總體來說,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家庭服務產業尚未形成,組織化程度低,缺少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沒有行業工作規章和標準,與服務對象之間沒有規范的合同文本和約定。大多數家政服務機構在其工作性質上只相當于勞務中介機構,把家政服務員推銷出去了事,既談不上對服務人員的前期考核,更談不上后期管理。有的服務協議不規范,或不簽訂協議,導致雙方權益保障沒有依據,發生糾紛爭議難以處理。

        總體而言,**家庭服務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行業自律和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滯后。整個行業顯示出小、散、弱的局面,所能提供的服務產品種類還比較初級,服務的衡量評價標準和風險擔保機制尚未建立。

        四、發展家庭服務業、維護女性就業人員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政府引導與監管,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策扶持、規范發展”的原則,明確人社局、民政局等監管部門職責,出臺和完善家庭服務業相關政策。根據國務院關于要求各級政府“大力加強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建設”文件精神,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引導組建家庭服務行業協會,實行行業準入制,制訂準入標準和服務協議,嚴厲打擊非法中介和欺詐行為,取締無證經營組織,確保市場秩序規范有序;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服務、協調、維權、規范和指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為家庭服務企業和從業人員免費提供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政策咨詢、工資指導價位等免費服務;把家庭服務女性從業人員作為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重點,落實培訓計劃和培訓補貼政策。建立多渠道維護從業人員權益機制,切實維護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尤其是女性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規范家政服務機構、家庭和家政服務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家政服務員勞動報酬和休息權益,及時妥善處理家庭服務企業與從業人員之間的勞動爭議,加強對員工制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監查,督促非員工制從業人員參加有關商業保險。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家庭服務業良性發展環境

        針對目前**家庭服務業機構以中介服務為主、以小公司為主的特點,積極探索和鼓勵發展員工制家庭服務企業,推行勞動合同示范文本,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參加社會保險,對吸納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家庭服務企業給予社保補貼和小額擔保貼息貸款,在稅收、工商登記、經營管理上給予政策優惠,對規模較大、運作較好的家庭服務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加強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加強對家庭服務業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作用,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創業的社會風尚,讓社會理解、珍惜、尊重從業人員的勞動,增強家庭服務人員的勞動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現代消費理念,擴大家庭服務消費群體,鼓勵更多的下崗女職工和農村婦女從事家庭服務業。教育女性從業人員勇于挑戰舊的傳統觀念,積極為她們解決后顧之憂,穩定家庭服務業隊伍。要大力宣傳促進家庭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典型經驗,表彰一批優秀家庭服務企業和優秀家庭服務人員,向社會大力推介家庭服務規范企業和優秀員工,引導女性勞動者轉變擇業觀念,積極從事家庭服務工作,形成尊重、支持家庭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3、加強家庭服務女性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

        充分考慮**家庭服務就業門檻低、從業人員成分復雜等特點,建立專門針對家庭服務業的就業培訓政策,鼓勵支持具有培訓、就業服務功能且信譽良好的家庭服務機構直接承擔培訓任務,支持家庭服務機構或養老機構建立家庭服務員培訓基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派員協助進行過程監管、督查、回訪,嚴把準入關、考核關、鑒定關,提高培訓質量。

        如前所述,**城區家庭服務女性從業人員基本上都來自于各鄉鎮,也有來自于區外。她們學歷文化層次較低,但有豐富的家庭生活經驗,勤勞純樸,有吃苦精神,對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要求不高,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太好,比較適合于傳統的家庭服務業態。但她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和標準知之甚少,缺乏對現代家用電器使用與保養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基本的職業素養。所以,**婦聯擬以**職業培訓學校為載體,依據女性從業人員年齡、學歷、經歷等特點,加強對她們的短期職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現代家用電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家庭菜點和面點的制作、家庭保潔的基本常識、人與人溝通的技巧和家庭基本禮儀等。為迎合部分人群對高檔家庭服務的需求,對于新生代女性農民工以及30多歲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或者城市下崗職工進行較高層次的培訓,因為她們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但缺乏家庭生活經驗,所以可以對她們進行稍長時期的培訓,培訓的內容以家庭護理、康復治療、母嬰護理、健康營養等有一定知識含量的項目為主,以滿足不同層次家庭服務的需求。

        4、重視社區功能和婦聯組織作用的發揮

        第2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誰在領跑創業?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就業問題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關鍵問題,失業率增加,農民工大量返鄉,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調查報告在此背景下,對百姓創業主體做了多角度分析,描繪出了百姓創業致富領跑者的清晰輪廓。

        男性為主、女性創業比例在提升

        2006~2007年,我國創業者的男女比例為74.24%和25.76%。但2008~2009年度,男性創業者的比例下降到72.96%,而女性創業者上升至27.04%。進一步對比之前的相關數據,創業者主體還是男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創業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年輕、高學歷創業者逐漸增多

        在創業年齡上,26~35歲仍然是最佳時期,報告中49.73%的調查者在此年齡段創業;其次是36~45歲和18~25歲兩個年齡段,分別占樣本總量的25.72%和18.39%。創業群體的年輕化趨勢越發明顯。

        與2007~2008年的調查報告相比,創業者主體并未發生顯著性變化,但其中高學歷的創業者有增多的趨勢。此次報告顯示,本科生創業比例和研究生創業比例分別占樣本群體的20.46%和4.33%,而2007~2008年度的數據為16.67%和3.25%,兩項指標均呈現上升趨勢。

        企業雇員創業領先

        企業雇員是創業者的主體,為樣本總量的38.84%,農民以24.65%居次席。同上年度相比,農民和無職業者所占比重在減小,學生參與創業的人數略有增加。

        創業者優選個人消費服務業

        報告顯示,在2000~2009年這一時期,個人消費服務業創業的人數有較大增加,占樣本總量的17.71%,成為現階段我國創業者的優選行業。同時,公共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較為明顯。在創業行業中的比例,從1990~2000年間的1.65%上升至2000~2009年間的4.23%,增長較為迅速。總體看來,對比于種植、養殖及加工行業,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較為明顯。

        在資金投入上,公共服務業進入門檻是最低的,創業資金投入在1萬元以下的企業比重遠高于其他行業產業。基礎服務業和個人消費服務業初期投資大部分在5~10萬元之間,而工業加工業(30萬元)以及農產品加工業(10萬元)的資金進入門檻最高,創業初期投資在1萬元以下的企業極少。

        大學生成為優秀的創業群體

        大學生(即具有大學學歷者)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更多涉及到個人的工作經驗以及成就感的追求,分別占據樣本總量的21.19%和15.37%。而生存問題的影響較小,僅為樣本總量的9.10%。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者都是基于對個人能力的考慮進行創業。客戶資源、工作經驗和人脈關系是首要考慮因素;在資源積累方面,經驗、渠道和技術也成為他們賴以依存的關鍵優勢。

        對比其他類型的創業者,大學生群體的創業年齡更多地集中在了18~35歲期間;主要通過合伙集資的方式,創辦私營和股份制企業;主要活躍在基礎服務業(通信、信息)和生產服務業(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中介咨詢),而在農業上的比重明顯偏低。

        大學生群體創業的成功率相對較高,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資金和市場競爭因素,其次是經營管理不善和產品、技術落后,而排位偏后的原因“項目選擇錯誤”的比例(3.54%)明顯低于樣本總體比例(15.85%)。

        金融危機誰主沉浮?

        2008年9月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百姓創業的環境也產生了影響,創業者感受到了經濟寒冬給企業帶來的陣陣寒意。金融危機到底對中國的百姓創業活動帶來了哪些沖擊?創業者應該怎么面對挑戰與機遇,在危機中尋找轉機,確立生存之道?報告對上述問題一一做了回答。

        金融危機的沖擊波

        調查涉及的3306個樣本中,大部分創業者認為金融危機對自身企業存在影響,占62.54%。而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中,外部環境受到影響比較大的為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從行業看,個人消費服務業所占比重最大(18.42%),農業受影響程度極小。與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并存,也有極少數創業者認為金融危機對于自身企業沒有影響,這一比例僅為13.65%。調查結果顯示,那些資金規模在20萬以下、員工不足20人的企業所受沖擊相對較小。

        金融危機加劇以來,企業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均出現變局,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影響。在風云突變的外部環境下,產品需求下降、利潤減少、融資越發困難、很多出口業務的終止使企業被迫轉內銷。

        危機下的挑戰與機遇

        金融危機讓近半數以上的企業出口減少,但企業出口減少的降幅最多不超過30%。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受到直接影響,利潤下降幅度多在20%以下,極少數的企業利潤下降率超過50%以上。為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傷害,不少企業通過裁員、減薪等方法來減少成本,但研究發現,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內企業裁員規模多在50人以下。其中,約40%的企業在危機來臨時并沒有裁員,而70%以上的企業即便裁員也不超過10人,裁員較多的企業所占比例極少。

        但歷次危機都是產業重組的起點,危機總是會帶來資產重組、并購的機會。商品價格下降,有利于緩解國內通脹壓力;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研究發現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方面,創業者最為認可的是對企業流程的改進與組織、企業管理的改善。

        危機下的生存能力

        金融危機引起的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的生存能力經受了一次考驗。本次調查將影響企業生存能力的因素分為五個方面:環境因素、資源因素、組織因素、戰略因素以及企業家個人因素。結果表明,創業者認為它們對企業的生存影響都是正面的,而數據對比顯示,資源因素的影響最大,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相比于無形資源(包括聲譽、組織、技術等),創業者認為有形資源(包括原料、設備、場地等)更加能夠影響企業的生存能力。而戰略因素對企業的生存能力影響最弱。

        企業家個人因素在不同性質的企業中體現出的差異性最為明顯,也是提高企業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對于企業家的作用方面,調查將其分為17個方面,結果顯示創業者對企業家的作用持正面評價。而他們最為重視的企業家能力是制定“正確的公司戰略”,其次是“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相對而言,創業者認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企業家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第3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排在前十位的金融中心城市還有蘇黎世、法蘭克福、悉尼、芝加哥、東京和日內瓦。此次調查中,政策監管和稅收環境成為衡量金融中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報告稱,倫敦和紐約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為全球參與的交易提供了廣泛服務。而兩個城市在人力資源、市場準入及監管方面尤其突出。

        在談到亞洲金融中心時,報告稱該組織2005年發表的報告認為,亞洲各金融中心之間沒有明顯領先者,而此次最新的分析卻顯示香港不單超越新加坡,還遙遙領先包括東京在內的其它亞洲金融中心。

        該報告以人力資源、商業環境、市場準入、基礎設施和綜合競爭力為評比指標,對全球46個城市作為金融中心所具備的競爭力加以比較和排名。

        人力資源是指該城市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推動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教育環境。商業環境則側重于監管、稅收環境、腐敗程度、經濟自由度和商業環境是否寬松。而該調查將監管視為衡量一個市場的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市場準入則指該金融中心的證券化程度,股票、債券的交易數量,以及城市中為金融領域服務的公司的數量。基礎設施衡量的是該城市中建筑物租金和是否有足夠的辦公面積。綜合競爭力則考量的是一個城市的生活條件。

        據BBC報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由英國的Z/Yen調查公司為倫敦金融城統計制作,每兩年公布一次,對全球46個城市作為金融中心所具備的競爭力加以比較和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是根據對全球金融服務業決策層人士進行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結合47個有關競爭力的不同指數,綜合計算分析得出。

        排名目的

        推出這個指數的日的是展示金融中心之間相對競爭力的變化,以助了解金融中心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從零開始建設一個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沙特的迪拜)是否可能;以及隨著區域經濟實力的增強,亞洲是否可能出現一個全球金融中心。

        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斯耐德說:“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凸顯了兩個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競爭力上遠遠超過倫敦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個歐洲城市。”

        倫敦金融城2005年的金融中心競爭力調查報告顯示,當時亞洲幾個金融市場之間沒有明確的高低之分,而今年的調查則清楚表明,香港不單超越新加坡,還遙遙領先包括東京在內的其它亞洲金融中心。香港被認為正在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而東京僅排名第9。

        根據這次調查的結果,受訪者認為香港最有可能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報告認為,香港擁有嚴格的監管以及經驗豐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經成為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只要亞洲金融市場不再出現較大的波動,香港是成為另一個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競爭者。報告稱,由于在人才、市場監管及企業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為中國經濟“龍頭”的上海,與排名第9位的東京,從各項指標來看,目前都無法跟香港比。

        根據調查報告,成功的金融中心扮演了五個角色中至少一個:

        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倫敦和紐約夠這個資格;

        國際金融中心,比如香港,承擔了大量跨國交易活動;

        特色金融中心,在某個領域獨霸鰲頭,比如蘇黎世的私營銀行業是世界第一:

        全國金融中心,作為一個國家的主要金融服務中心,比如上海;

        區域金融中心,承擔了國內一個地區的主要金融業務,比如芝加哥既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又是一個地區金融中心。

        倫敦和紐約扮演了全部五種角色,但倫敦在五項競爭力指標上都超過了紐約。

        競爭力要素改變

        今年的調查結果表明,金融界要人對構成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要素的看法跟兩年前不同。2005年,在《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相對競爭力調查報告》中,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人才和技術是整體競爭力的首要因素,而這次的調查顯示,人們的關注焦點已經轉移到監管政策和稅務環境。

        計算指數中采納的其他競爭力因素指數還包括人力(高質量勞動力供應、勞動力市場靈活程度、商業教育和人力資本開況)、商業環境(監管、稅率、腐敗程度、經濟自由度和經商的難易程度)、市場狀況和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居住生活條件等因素。

        第4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MBA 中心和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協調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百姓創業調查報告》揭示,在失敗的創業者中,因資金周轉問題導致企業失敗被最多的創業者所認可,其次是創業項目選擇錯誤,第三是管理不善。而把握市場機會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其次是家人、朋友的支持,第三是在創業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

        10 萬元就可創業

        綜合眾多創業個案,我們不難發現穩健的財務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別舉債,別投下家庭儲蓄,控制個人財產的資產負債率是對創業者的忠告。

        《中國百姓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如果你想創業,有10 萬元就可以起步了。在924 份有效問卷中,48% 的創業資金規模在10 萬元以下,19% 在10 萬到30 萬之間。

        如果你有了足夠的積蓄,而你的年齡又恰好在26 ~35 歲之間,那么就趕快行動吧,這個年齡段看來是創業的最佳時期,在這段時期創業的人數接近一半,達到47%;36 ~ 45 歲年齡段的創業者也占了27% 的比例。其次是25歲以下的創業者占的18%,數量也不少。而46 歲以上的創業者只占到了8%。

        理念帶來創新

        一個很好的創意,也許獨一無二,但在市場上并不一定有價值;而市場上有價值的東西,別人在做,你也可以分一杯羹。《中國百姓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多數人往往根據工作、生活中的啟發來選擇創業項目,所占比重達到70%。男性和女性選擇創業的行業存在顯著的差異。女性創業趨向于選擇的前三個行業分別為餐飲業、批發零售業、信息服務業;而男性創業趨向于選擇的前三個行業分別為批發零售業、工業加工業、農業加工業。

        專家建議,創業者不能以項目能夠賺多少錢為惟一目標。如果能把創業當做一項事業來經營,有理念就會帶動很多新的產品創意和實踐沖動。

        高學歷有助于創業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企業雇員和農民是創業的主力軍,企業雇員所占比例達到了41.56%。他們所選擇的創業行業前四位依次是批發零售業、工業加工業、信息服務業及農業加工業。創業者中男性比例為77%,女性為23%。

        在創業者目前的最高學歷中,高中學歷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專科。專家預測,今后的整體趨勢將是創業者向著高學歷的方向發展:小學、初中、高中的學歷人數在減少,專科、本科、研究生在增加。雖然創業能力不一定和高學歷成正比,但教育所帶來的思維方式、眼界以及附加的人際關系等資源,無疑會對創業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積極掌控創業風險

        《中國百姓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創業初期,創業者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資金籌集、市場需求、技術、人才和內部管理等,其中市場營銷、企業的戰略目標制定和員工管理是最讓創業者頭疼的問題。而在經營過程中最普遍的問題是資金困擾和客戶拖欠賬款,這兩個問題的嚴重化最容易導致企業不能正常運轉,走向破產。相對來說,司法、宏觀經濟以及其他的外部環境在創業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影響要小一些。

        創業和打工不同,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張羅。對創業者來說,首先要對即將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業內部管理上,只有理順內部的資金、產品和人員鏈條,后院不起火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第三,不要過于迷信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學專家的論斷,更多地關注所在行業、所在地區的微觀環境,因為甚至是一個小小的交通環境問題,就有可能給企業的物流帶來影響,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第四,在這個強調合作的時代中,一個良好的團隊是抵御風險的有力保障。創業者在組建團隊時,簡單一點,樸素一點,每個人不一定都很強,只要能凝聚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這會比有很多“大明星”的隊伍要好得多。此外,行業協會或政府組織會為創業企業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所以創業企業也應該選擇加入這些組織,以擴展自己的事業發展空間,尋求更多支持。

        重視員工培訓更有利于企業成長

        一個不斷成長的團隊才能造就不斷壯大的企業,而我國創業企業對人才素質及提升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中國百姓創業調查報告》被調查的創業企業中,員工整體學歷水平都不太高,主要分布在高中和初中學歷水平。2005 年,不同行業的創業企業員工培訓支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信息服務業用于單位員工的支出最高,達到2151 元,服裝加工業最低,只有247 元。

        對于創業者自己來說,持續不斷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創業者應具備的前五大品格是誠實守信的原則、人際交往的能力、創新求異的思想、靈活變通的本領、把握機會的意識。應具備的五大能力為市場營銷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技術管理能力和生產運作能力。此次被調查者中,有一半參加了各種培訓,其中有近60%的人認為幫助作用是很大的。他們主要接受的培訓有三類,技術類、管理類和政策法律類培訓,而接受管理類和技術類培訓的創業者更多一些。

        有趣的是,創業者都有讀書的習慣。其中有48% 的人平均每天的讀書時間在1 ~ 2 小時之間,有32% 的創業者讀書時間低于1 小時,讀書時間在2 ~ 3 小時的創業者占15%。創業者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工作,以自我提高和工作需要為目的而讀書的約占73%。從創業者經常閱讀的圖書種類統計發現,經營管理類圖書、專業圖書(醫、工、法律、計算機等)和歷史人物傳記類圖書占據了前三名的位置。

        北京市儀器儀表工業學校創建于1964 年,隸屬于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是北京市政府首批認定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先后被國家和北京市政府授予“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北京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北京市德育先進單位”和“首都文明單位”等稱號。

        北京儀表學校設有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計算機及應用、自動控制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市場營銷、經貿外語等14 個專業,其中“機電技術應用”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示范專業,同時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現代化標志專業。機電技術實訓中心和計算機應用實訓中心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并向全市開發的實訓基地。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3640 人。四十多年來,已向社會輸送了兩萬多名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學校在辦好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還開展崗位培訓和成人學歷教育,為社會和行業培養了近萬名急需的各類人才。

        第5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一)翻譯產業內涵

        關于翻譯產業的概念,目前尚未統一。朱憲超(2009)認為,廣義的“翻譯產業”不僅包括翻譯服務、翻譯培訓及翻譯技術,還應包括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中以紙質、網絡或影音等形式為媒介的對外文化交流或對外信息內容傳播等。狹義的“翻譯產業”即“翻譯服務產業”,以“翻譯活動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得到了體現”為標準,以“譯出的服務或產品”為載體,主要包括口譯、筆譯、手語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等;不包括對勞動者(譯員)的教育與培訓,對勞動工具(電子詞典、翻譯軟件、計算機工具等)的研發與生產,以及對勞動對象(語言和文字)的分類、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國翻譯協會早期使用的是“翻譯產業”這一術語,隨著語言服務產業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拓展,該機構開始使用“語言服務行業”,在最近召開的2013年中國國際語言服務業大會上又改用“語言服務業”或“語言產業”。崔啟亮(2010)認為語言服務產業包括語言文字信息內容設計與開發、文字信息內容翻譯與本地化、語言技術軟件開發、語言技能教育與培訓、語言行業研究與咨詢、語言服務行業管理等內容。綜合上述觀點,我們認為“翻譯產業”概念應結合“產業”的概念及翻譯行業的特點來界定。在經濟學領域,產業的含義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水,2010:4)。因此,“翻譯產業”的概念可界定為:提供語言或文字信息轉換產品和服務以及關聯服務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換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譯產業包括經營或業務的主要內容為提供語言間信息轉換服務,即筆譯口譯服務、軟件本地化、網站全球化、技術開發、語言培訓或信息咨詢服務的企業或機構等。

        (二)我國翻譯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國(不含港、澳、臺)共有語言服務企業(即本文意義上的翻譯企業,下同)37197家,從業人員約119萬人,2011年創造產值約1576億元。在當下經濟貿易、文化傳播全球化時代,隨著我國多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企業、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翻譯服務已經滲透到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翻譯產業已經成為“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性行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柱性行業,現代服務外包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崔啟亮,2014)。換言之,翻譯服務已經成為我國全球化經濟的基礎性支撐產業。就翻譯產業的結構而言,我國翻譯產業包括翻譯內容產業、翻譯技術產業以及翻譯能力產業。翻譯內容產業是翻譯產業的核心層,指提供語言間信息轉換服務的產業,包括筆譯、口譯、本地化、網站國際化、翻譯創意、影視字幕譯制等領域。翻譯技術產業是翻譯產業的相關層,指研發和生產輔助翻譯工具、機器翻譯、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產業。翻譯能力產業是指提供翻譯培訓、翻譯咨詢、多語信息咨詢等內容為經營對象的產業,翻譯能力產業是整個翻譯產業的支持層。《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從事翻譯內容產業經營的企業已經達到29372家,從事翻譯技術產業經營的企業共54家,而從事翻譯能力產業經營的企業數量為278家。從業人員約119萬人,其中從事翻譯內容產業的人員占53.8%;兼職人員達330多萬人。過去30多年來,我國翻譯行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中國服務外包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和文化走出去戰略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的翻譯產業發展前景良好,預計“十二五”期間該行業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中國翻譯協會等,2012:9)。

        二、我國翻譯產業發展的SCP分析

        產業經濟學也稱作產業組織學,其研究對象為產業,具體包括產業組織、產業聯系、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為制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服務。SCP范式是一種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框架,是指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相結合的研究模式。美國哈佛學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在其著作《產業組織》一書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體涵義是指,特定的市場環境決定市場結構,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績效;同時,績效、行為、結構之間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場結構是第一位的,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基礎,是市場關系或資源配置優劣的最終制約力量。市場績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市場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動態的系統。SCP范式的結構如圖1所示。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過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之間因果關系的分析,從而可以對某一具體產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日本著名產業組織理論權威植草益(1988:17)認為,SCP是產業組織理論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確指出“產業組織理論可以對農林、水產、服務業等任何產業進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把制造業、礦產業以及建筑業等第二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但是根據需要也涉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盡管標準的產業組織理論以生產性企業為研究主體,但其同樣也可運用于翻譯產業這一新興的服務產業的研究分析。

        (一)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特定產業中各企業間市場聯系的表現和形式,如圖1所示,包括企業數量、規模、市場份額、利潤分配等各個方面的關系特征,及由此決定的競爭形勢。市場結構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進入和退出壁壘等。市場集中程度。市場集中程度指大企業在市場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場占有額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場支配勢力越大,競爭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規模壟斷。衡量市場集中度的主要指標是行業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前幾家企業占整體市場或行業的份額,用以計算的數據可以是資產總額、產量、產值、銷售量、銷售額和雇員數量等。現階段,我國翻譯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是,由于這是一個新興服務業態,而且尚未列入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統計數據當中,精確的行業數據目前尚難以獲取,《報告》提供的數據尚無法充分衡量該行業的組織狀況。根據該《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翻譯企業的數量多,但投資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基本上處于單兵游勇作戰狀態,資源比較分散。其中,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內的企業數量占到總數的75.9%,而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占6%。翻譯企業總體注冊資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業為主。此外,我國的翻譯企業區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為中心,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國際化程度高的地區。《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4省市的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前四位,占全國總量的69.8%,僅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翻譯企業就占到了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55.6%),僅北京一地的翻譯企業數量就達到12000余家。因此,行業整體競爭力較弱,抵抗風險能力低,面對國際企業競爭時處于劣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度不高,在國外設置分支機構和參與國外行業組織,獲得國外語言服務行業認證的企業數量很少。產品差異化。產品差異化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或提供的同類服務,因存在差異而導致產品間的不完全性替代。產品差異化實現了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產品的可替代性的減少,從而獨立地影響價格,進而帶來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場壟斷。我國的翻譯企業業務,即產品構成為:筆譯和本地化服務占71%,口譯占22%,其他(包括培訓、翻譯工具與軟件開發等)占7%。由此可見,大部分翻譯企業從事的是傳統的口筆譯服務,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導致低端市場競爭,翻譯價格低,產品質量也較低。與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場領域,如中譯外等領域,又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二)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行為

        市場行為是聯接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中介,是指企業在市場上為了獲取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更大利潤而采取的戰略,包括定價、價格競爭等價格行為以及產品策略、企業組織調整等非價格行為,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翻譯產業的市場行為即翻譯企業的企業行為。就價格行為而言,目前我國翻譯市場十分混亂,價格競爭激烈。翻譯產品與其他有形產品不同,沒有明顯的替代品,只在質量上有所差別。按照價格因素,可將翻譯產品按照品質由低到高分成多個層次。高質量翻譯產品與低質量翻譯產品即互為替代品。由于我國翻譯市場剛剛初步形成,消費者在對翻譯產品的消費方面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對翻譯服務的形態、方法等了解較少,對一般客戶,較低的翻譯質量即能滿足其需求,無需花費較高代價購買高質量翻譯產品,因此對高質量翻譯產品構成了替代威脅。另外,再加上國內翻譯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勝任的兼職翻譯人員涌入翻譯市場,采用掠奪性定價方法,以極低的價格搶占了能夠提供高質量翻譯服務的翻譯公司的原有市場。如有的翻譯公司聲稱“本公司對承接譯文,只分種類不分難易程度,施行統一收費”(田傳茂,2007:108)。這種做法對不少老牌翻譯公司構成了很大沖擊,使翻譯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一些翻譯公司為此不得不減少工作步驟,以降低成本。這樣的價格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檸檬市場”的出現,使我國翻譯市場存在魚龍混雜,翻譯質量低劣的情況。就非價格行為而言,我國翻譯企業可分為高、中、低端三個層次。高端和中端翻譯企業近年來開始注重自身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強翻譯隊伍建設,將翻譯服務作為翻譯項目分為譯前、譯中、譯后流程進行運作,實行項目經理制度,重視知識資產管理,利用互聯網等IT技術提供語言服務,實行多元經營等。在品牌推廣方面,傳神聯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中國地區翻譯企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2007年)》(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2%的翻譯企業會通過報紙雜志來進行品牌推廣,13%的企業通過展會活動來推廣,也就是說只有25%左右的企業有主動的品牌推廣意識。34%的翻譯企業是通過網站論壇來推廣,其實這一推廣是定位于接市場散單的。嚴格意義上講,并不屬于品牌推廣。另外,還有41%的企業不作要求。在企業重組方面,一些低端翻譯企業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即無法經受市場的考驗而消亡。高中端翻譯企業則開始注重多元化經營,2013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語言服務行業大會上所作的報告表明,一些企業已將產、學、研、政相結合,打造了涵蓋翻譯服務、職業培訓、研究、信息數據交互、法律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服務基地,呈現出翻譯產業集群的雛形。

        (三)我國翻譯產業的市場績效

        市場績效是企業在特定的市場結構中,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取得的相應經濟成果,體現在產銷量、成本、利潤等方面,反映了市場運行的效率及資源配置的最終成果。市場績效受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共同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市場結構,調整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評價通常由資源配置效率、產能利用率、技術進步等指標綜合度量。國內目前尚無關于翻譯企業營業額、成本、利潤、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細數據。《調查報告》提到,大多數翻譯企業年營業額為200-499萬,年營業額上千萬的企業很少,超過2000萬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而在技術進步方面,《報告》公布的結果顯示,近三年(2010-2012),我國的翻譯企業平均每年對翻譯技術、翻譯輔助軟件及工具研發和購置的投入占總營業額的平均比例為14.79%。翻譯輔助軟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斷提高,一些企業在使用自主開發的輔助工具和管理軟件。

        三、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翻譯產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需求旺盛,產業前景良好。同時,通過對其產業組織情況的分析發現,我國翻譯產業行業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以價格為主的低端競爭現象激烈、市場績效低。另外,我國翻譯產業的產業地位尚不明確,《國家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規定的國民經濟20個門類、900余個小類中,都未將翻譯產業或語言服務產業列入其中。而在北美產業分類系統(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ficationSystem,NAICS)中,從2002年以來就已列出了翻譯與口譯服務業(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產業代碼541930,屬于職業科技服務(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產業的范疇之下,其翻譯與口譯服務業具體包括以翻譯與口譯為主的企業以及提供手語服務的企業。基于此,我們認為,要促進中國翻譯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給予政策扶持

        確立產業地位,加快翻譯行業產業化進程。我國的翻譯市場已經部分實現了產業化。衡量其產業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2)創建并規范了翻譯任務的執行模式,使得翻譯市場中所產生的翻譯工具經改造后幾乎被所有的職業譯者使用。翻譯行業日趨產業化的主要標志包括翻譯業務量增多、待譯材料和文件的標準化、產業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組織形式的出現、材料處理和翻譯的標準化、特殊翻譯工具的研發和應用、質量管理、翻譯服務業外包、翻譯企業集中或分散發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結構圖所示,政策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應當重視翻譯產業的發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應著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財政稅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賀宏志、陳鵬,2013:92),加速翻譯行業產業化,盡快將翻譯產業納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體系當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進翻譯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是提升效率最為有效的一種產業組織形式。集群內的企業通過競爭與合作的方式,能夠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同時可以樹立行業品牌,并同時促進企業創新,不斷刺激新服務、新產品的出現,提高效率,這種內生的優勝劣汰機制有助于推動我國翻譯產業健康發展。為此,應積極建立翻譯或語言服務園區。

        (三)開展翻譯產業狀況調研

        加強翻譯產業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報告》提出,應建立行業研究機制,深入研究國家相關領域政策,尋找行業發展機遇;深入調研行業狀況,積累行業發展的數據和分析,對行業發展進行規劃和指導。

        (四)注重人才培養

        第6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物業管理;稅收政策;營業稅;對策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物業管理行業走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路。特別是2000年至2009年是中國物業管理行業快速發展的十年,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至2010年全國物業服務企業總數達到5.8萬家,物業管理已成為現代城市管理和房地產經營管理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保民生、保穩定、促就業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物業管理行業入行門檻較低、專業管理人員匱乏、企業經營管理不善,以及稅費負擔較重,相關政策支持不足等等,物業服務行業整體經營效益不容樂觀,我國物業管理行業面臨較大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本文試就物業管理行業涉稅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措施,以促進物業管理行業又好又快發展,以此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的文明化進程。

        一、我國物業管理行業涉稅現狀及分析

        我國現行稅制中,物業管理服務業所要繳納的各類稅種一般包括: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企業所得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多年來,國家稅務總局一直沒有明確地對物業管理行業在營業稅稅目中歸類,行業內約定俗成地比照“服務業――其他服務業”繳納流轉稅,按收取的全部物業服務費5%的比例計算繳納營業稅,把服務費結余,按調整后應稅所得額的25%稅率作為企業經營成果計算繳納所得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按營業稅的7%、3%分別繳納,車船使用稅則是以物業管理行業擁有的應稅車船為征稅對象實行定額征收。在實際工作中,物業管理公司依據所涉及的業務不同,還可能涉及增值稅及其他子稅目營業稅問題。物業管理行業由于國家稅收扶持政策的缺失和物業收費水平的停滯,在稅收成本和人工成本的雙重壓力下,已經舉步維艱,部分城市已經出現了物業管理行業萎縮的情況,留下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1、物業管理業歸屬“服務業”,適用5%的稅率,相對于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等行業3%的稅率明顯偏高。據北京市政府2007年對本市行業平均利潤率的調查顯示,主要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水平呈現明顯的兩極化特征,其中文化體育業的平均利潤率達到了24.7%,郵電通信業的平均利潤率更是高達33.6%。作為建筑業的后續產業,物業管理業利潤率與建筑業不可比,而行業利潤率最低的物業服務業,卻承受著高于其他行業的營業稅稅率。此外,與物業管理業同稅率的金融保險業,享受著國家營業稅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卻沒有一項優惠政策惠及物業管理行業,明顯存在著行業高低收入的差別和減免優惠政策的不同。

        2、物業管理業的營業稅是以企業營業額為依據計算征收,企業負擔沉重。在酬金制收費模式下,物業服務企業的營業額為向業主收取的物業服務資金,由物業服務支出和物業服務酬金兩部分構成,物業服務收費標準是用“以支定收”的方式確定的,具有明顯的業性質,其中物業服務支出屬代業主收取并用于支付維持清潔、維護秩序、綠化養護、設備設施維修保養等物業服務日常開支,具有代收代付的性質,不應作為稅基。

        3、目前,物業管理行業在保潔、設備維修等專項服務外包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隨著社會專業化分工的日趨細化,物業服務企業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專業分包,相關工作必須由相應專業技術部門來完成,物業服務企業不可能擁有龐大的專業技術隊伍。如屬于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消防、電梯維護等必須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承擔;專業外墻清洗、日常專業保潔、中央空調維保等專項服務,也應分包委托給其他專業公司完成。物業服務企業與專業分包公司之間存在收入共享問題,在申報本企業營業稅時,應允許將外包服務的支出從物業服務資金收入中予以扣減,以余額作為計征營業稅的依據。而目前稅務機關對物業服務企業在計征營業稅時,不允許將各分包專業公司的收入扣減,而是按照收入全額計征,明顯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

        4、所得稅方面,國家稅務總局所發《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核定表》中,將物業管理這一特殊業態籠統并入“服務業”中的“其它行業”,此舉有失偏頗。其一,據中國物業管理協會2008年的《物業管理行業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大多數物業服務企業的經營規模偏小,創富能力差,多數企業生存狀況困難,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40%以上物業服務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近20%的企業經營狀況“持平”,物業服務行業的微利特征明顯,而根據現行所得稅關于小型微利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條件對比,物業管理業被排除在外。其二,物業管理業更不符合國家需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無法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物業管理業在夾縫中求生存。

        二、完善物業管理行業稅收政策的具體建議

        近年來,國家推出了住宅產業化的一系列政策,促進了我國住宅產業從粗放型、數量型向集約型、質量型轉變;同樣,物業管理行業也亟待借鑒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物管經驗,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并適合中國國情的物管體系,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企業化的物管新路,以求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在相關政策支持上,稅收政策的扶持應為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1、獨立稅目、調整物業服務企業的營業稅稅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及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物業管理業將面對更加廣闊領域和空間。隨著各種現代管理措施、先進的服務理念及高科技的應用,物業管理服務將向高端化、技術化的方向發展,物業管理行業逐步成為一個集管理、經營、服務為一體的覆蓋全社會的綜合管理行業。鑒于此,建議在營業稅稅目中單獨設立“物業管理業”子稅目,比照郵電通信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文化體育業,將物業管理企業營業稅由現行5%的稅率調低為3%的稅率。

        2、調整營業稅稅基,對物業服務業實現差額征收。其一,對代管代付性質的資金,采取以扣減代管代付資金后差額作為計稅依據。其二,結合目前物業管理行業在保潔、設備維修等專項服務外包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建議比照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的征稅方式,合理扣減外包服務的支出,將剩余的服務費收入作為計征營業稅的依據。如:比照旅游業將全部的旅游收入扣減替旅游者支付給其他單位的房費、餐費、交通費、門票或者支付給其他接團旅游企業的旅游費后的余額為營業收入計征營業稅;比照廣告業以其全部收入減去支付給其他廣告公司或廣告者(包括媒體、載體)的廣告費后的余額,為營業收入計征營業稅,以體現合理稅基,避免重復征稅。

        3、在所得稅上,應尊重物業服務業利潤率低的實事,實行適當的稅收傾斜政策。因物業服務業既非小型微利企業,又非高新技術企業,在所得稅上不能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建議國家稅務總局能夠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明確物業服務企業的各項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項目,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征企業所得稅。對于物業管理企業自身而言,亦應加強管理人員素質,加強自身管理,進行相關稅收政策籌劃,如:在物業服務業有關所得稅征收方式上,對于內部管理較為規范,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實力的企業,可申請實行查帳征收方式則較為有利;而對小規模且財務管理不健全的物業服務企業,建議采取向稅務機關申請核定征收的辦法更為有利。

        參考文獻

        [1]中國物業管理協會秘書處.物業管理行業生存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地產,2008(8).

        [2]董賢鈞.物業管理新十年發展暢想[J].中國物業管理,2010(1).

        [3]張亞佩.淺析我國物業管理行業的現狀及對策[J].民營科技,2009(9).

        [4]徐彥琴.淺談我國物業管理的現狀和發展[J].現代企業教育,2010(1).

        [5]林常青.關于減輕物業管理行業稅收負擔的建議[J].中國物業管理,2008(2).

        第7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本次參與調查__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3人,18-25周歲9人,占7%,26-35周歲57人,占50%,36-45周歲29人,占25%,46-55周歲19人,占16%。婚姻狀況:18人未婚,94人已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人,占2%,高中20人,占17%,大專24人,占21%,本科及以上67人,占58%。居住方式:獨居3人,占2%,夫妻二人11人,占9%,夫妻加孩子32人,占28%,夫妻加孩子加老人46人,占40%,夫妻加老人5人,占4%,其他方式17人,占14%。家庭月收入情況:2000元以下4人,占3%,2000-4000元55人,占48%,4000-6000元15人,占13%,6000-8000元22人,占19%,8000元以上18人,占15%。

        被調查人員中,34%較需要家政服務,35%不太需要,30%不需要。沒有請家政員的原因,57%選擇自己及家人有時間做,13%是家庭收入的因素。

        家政服務項目方面,被調查人員中,56%選擇家庭保潔,13%選擇烹飪,9%選擇照看孩子,7%選擇照顧老人,其它15%。對于家庭保潔頻率,52%需要每周一次,12%需要每兩天一次,3%需要每天一次。對于烹飪服務頻率,30%需要每天,11%需要不定期。對于照顧家中病人,41%選擇需要專業護理,29%需要基本照料。對于家中有學齡期孩子的家庭,28%需要接送孩子上學,21%日常家務,21%課業輔導。

        家政員類型方面,被調查人員中71%選擇鐘點工,25%選擇白天來,不住家,3%選擇住家型>!<。家政員的年齡段:51%選擇36-45周歲的,42%選擇46-55周歲的。家政員的性別:86%選擇女性,14%選擇男女不限。家政員的籍貫:52%要求市內,46%無所謂。

        在招聘家政員方面,64%選擇熟人介紹,32%選擇家政公司。而在選擇家政公司的時候,46%考慮的是口碑。

        被調查人員中,38%的家庭接受每月在家政服務上花費500元以下,41%接受500-1000元,16%接受1001-2000元。3%接受2001-3000元。

        1.市場供需存在著矛盾。調查顯示居民對家政服務等級需求越來越高,保潔、保姆等初級項目外,對月嫂、養老護理、病老陪護、課業輔導等中高級服務項目需求量逐步增大。現市場尚還不能滿足需求。但由于市場魚龍混雜,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廣大居民面對現在的家政服務供需現狀往往無從選擇,不是找不到滿意的服務,就是不敢接受服務,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2.行業觀念陳舊。家政服務業作為從傳統“保姆”發展而來的新行業,尚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現在一方面居民對家政服務專業技能需求越來越高,而愿意在家政服務上花的錢卻偏低。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舊觀念的影響,怕丟面子,怕受歧視,寧愿無事干或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市場需求大,服務網絡少。根據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人員中有34%家庭需要家政服務,說明我區家政服務市場的需求是龐大的,64%的人選擇熟人介紹的家政服務人員,這表明家政服務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網絡,導致供需無方,接觸難,在短期之內熟人介紹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收益,但是不利于家政服務業的長期發展。

        4.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家政服務業由于市場廣闊,供不應求,只要想干的就可以干,因而造成市場結構混亂。目前新北區的家政服務業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對服務質量也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市場價格不統一。如月嫂服務,收費價格相差甚大。此外,家政服務員的自身安全和利益無法保障,雇主的利益也無法保障。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1.建立巾幗家政服務機構,打造服務品牌。各級婦聯作為群團組織,社會誠信度高,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婦聯組織要主動承擔起引進、促進、推進巾幗家政服務健康發展的責任,組織動員下崗女工和外來務工婦女自主創業。要大力引進江蘇省“好蘇嫂”家政服務品牌,同時大力學習和借鑒山東濟南“陽光大姐”、浙江杭州“西麗”巾幗家政的好經驗好做法,在行業樹立標桿,帶動全區家政服務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2.加強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素質。擁有專業的家政服務隊伍是創建品牌的重要基礎,而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是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年底,新北區婦聯將結合“好蘇嫂”的掛牌,積極發揮巾幗創業就業培訓指導中心的作用,全方位、高起點、嚴要求集中培訓不同級別、不同檔次的家政服務人員,同時還將進行職業道德、法律常識、家庭禮儀、操作規則等一系列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業務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規范服務行為,提高家政人員整體素質,以適應家政服務市場不同層次的雇主需求。

        3.加大宣傳力度,構筑婦女就業平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家政服務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樹立管理先進、服務一流的巾幗家政服務公司,提高家政服務業的社會地位,引導家政服務向產業化發展。鼓勵下崗女工、農村婦女自覺拋棄行業陳腐觀念,積極參與家政服務活動,讓她們到家政服務行業尋找自己的位置,實現再就業。對社區下崗女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詳細調查摸底,掌握她們的務工需求,及時向家政服務公司反饋信息,健全全區家政行業人員人才信息庫。通過電臺廣播、電視廣告、報紙宣傳等形式,對家政服務市場的供需信息進行及時宣傳,使雇主和求職者都能及時掌握有效信息,實行雙向選擇。同時要充分利用高新區高知人群集聚的優勢,多挖掘市場潛力,為高新區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當好后盾。

        第8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一、離岸服務外包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離岸服務外包規模不斷擴大,承接服務外包國家呈現全球化。全球離岸服務外包規模從2004年192億美元將增長到2007年的500億美元。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稱,到2008年,離岸服務人員將從目前的150萬躍升至410萬。目前,承接服務外包的國家既有愛爾蘭等發達國家,也有新加坡等新興經濟體,還有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印度是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首選目的地,中國在未來的10年中有望發展成為另一個重要的離岸外包中心,Accenture公司及IBM等都認為巴西將成為拉美地區主要的服務外包中心。

        (一)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離岸服務外包更加關注的目標

        降低成本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一直是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兩大動力。離岸外包可以降低35%的成本。競爭的加劇,迫使服務外包企業將提高核心競爭力作為更加關注的目標。服務外包企業必須通過培育或找出一些精心挑選的核心競爭力,并確定從事這些核心活動是世界最優的,然后把人財物等資源和管理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核心競爭力上,并將其他非核心活動外包。通過發展良好的核心競爭力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實現內部資源回報最大化;增加競爭優勢和戰略優勢,阻止現有或潛在的競爭者進入企業的利益領域,保護市場份額,從而創造更多價值,提升績效。以金融外包為例,競爭的加劇使銀行重新設計業務流程以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并將銀行業務外包開始向其核心領域和戰略領域發展。在德國,越來越多的信貸機構將其貸款處理業務外包給專業的、不受本國有關法律監管且精于按揭貸款業務的外包商來做。亞太地區的一些銀行甚至將抵押貸款等核心業務外包。

        (二)從ITO-BPO-KPO價值鏈升級成為離岸服務外包的主流趨勢

        外包市場結構正從基礎的技術層面的信息技術服務外包(ITO)轉向高層次的業務流程外包(BPO),更高附加值的知識流程外包(KPO)正在興起。

        1、BPO將繼續保持高于ITO的增速快速增長。全球BPO規模從2002年的1100億美元將增加到2007年的1730億美元,BPO年復合增長率將為9.5%,高于ITO的復合年增長率6.2%。KPMG會計事務所調查報告指出,BPO外包量可能會在未來超過ITO外包量。

        Gartner研究報告表明,美國企業愿意接受業務流程離岸外包的比例由2002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9%和2004年的50%。

        印度BPO外包2004年收入達到36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54%。明顯快于ITO外包年均30%的增長速度。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在2006年8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業務利潤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呼叫中心業務在印度外包業務領域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35%。而利潤率達到30%的BPO高端業務在未來5年將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長。

        2、KPO成為服務外包增長的新領域。KPO需要的是對行業知識有著專家級要求員工,同時也要求更高層次的控制、保密性和強化的風險管理。

        大型BPO公司進行多樣化發展并開展KPO業務,用自身的技術力量使研究標準化。摩根大通、美林、麥肯錫以及其他全球企業在印度都有類似的“附屬”機構,為它們提供股票研究報告等材料。Nasscom與Evalueserve公司共同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中指出,到2010年,全球KPO市場的規模將從12億美元升至170億美元。印度有可能由現在的BPO基地過渡成為一個KPO基地。

        以印度Office Tiger公司為例,該公司現有員工3500名,其中1/5的員工是會計師或MBA。預計營業收入在1年內增長2.5倍,于2006年3月達到1.25億美元。并且Office Tiger公司還將收購一家按揭貸款分析公司進行擴張。

        二、我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還存在承接服務外包的企業規模較小、從事外包服務業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應采取“基地城市+示范區”模式,加快上海等11個“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建設,在宏觀政策、招商引資、綜合協調等方面給予支持,有效發揮基地城市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一)以服務業外包為對外開放的重點,吸納服務業外資

        目前,服務業外資占中國每年吸收外資的比例不足30%,這一結構與國際外資流動趨勢恰恰相反。即使吸引服務業外資較多的上海,2005年服務業吸收外資73.14億美元,僅占外資總額的52.88%。

        1、積極穩妥推進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盡快出臺《關于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服務外包業列入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鼓勵類。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有重點、有步驟地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對會計、電信等服務業,實行全面開放;對商業流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業,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擴大開放;對銀行、證券、保險等服務業,要根據我國金融監管水平和國民經濟承受能力,實行審慎開放。

        2、推動世界知名的國際服務外包企業進駐。引進一批國際知名服務外包企業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研發中心。并在引進和推動本土化發展過程中,吸收其在信息技術咨詢和服務項目方面的豐富經驗,迅速提升高端服務的能力,推動跨國公司將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

        (二)扶持服務外包企業做大做強

        服務外包企業規模達到4000人才能建立自身在承接大型項目上的優勢,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和對外的信譽。我國最大的軟件服務外包企業東軟集團公司人員僅4000人,收入僅1.01億美元,中國30家大型軟件公司當中只有6家達到CMM五級認證。印度最大的軟件公司INFOSYS員工突破5萬人,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財年預計收入將突破30億美元,印度的30家大型軟件公司全部達到CMM五級認證。

        必須引導和鼓勵一批中小服務外包企業實施調整、聯合、并購、重組等聚集性措施,形成大型服務外包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我國離岸服務外包總承接商。以補貼的方式鼓勵服務外包企業申請、維護和進一步完善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認證等服務標準國際認證。對商務部確定的服務外包基地和企業,要積極給予國家開發銀行信貸資金、研發資金和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推進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大型離岸外包項目提供信貸保險服務等。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

        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與運用的體制。構建保護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中心與相關執法部門間的信息化工作平臺,形成部門協作、區域互動的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機制。改善保護知識產權、企業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的環境。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規定,加強承擔第三方容災備份業務的機構建設。

        (四)給予服務外包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盡快出臺鼓勵服務外包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可將服務外包業視作高新技術產業,抵消企業所得稅法調整后“示范區”內離岸外包企業所享受的15%的優惠稅率將上調到25%帶來的沖擊。對離岸服務外包,暫不區分是屬于勞動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還是智力密集型服務,在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方面給予優惠。借鑒當年我國為促進商品出口而采取的出口退稅政策及效應。對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屬于營業稅征收范圍的給予免征;對于屬于增值稅征收范圍的,可以給予退稅。

        (五)加大對服務外包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當前,缺乏從事國際服務外包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制約我國承接歐美離岸外包業務的發展。為此,要將服務外包人才的引進、培育和培養作為一個基礎性的、長期性的、戰略性的舉措來抓。

        建立服務外包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海外人員回國創業制度。吸引國外熟悉歐美市場、國際業務流程管理和能與歐美外包客戶直接進行業務溝通的服務外包高級人才。加快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引導和鼓勵各級各類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服務外包專業教育。吸引境內外機構和企業,采用多種形式興建培訓機構,大力發展職業和非學歷教育。建立服務外包人才的職業培訓體系。加大對服務外包領域急需的新職業開發。鼓勵跨國公司與國內培訓機構和大企業進行合作,共建服務外包人才實訓基地。

        (六)鞏固日、韓服務外包市場,開拓歐美服務外包市場

        我國承接的服務外包以日本和韓國低端的數據輸入等BPO業務為主,產業利潤率低,承接歐美服務外包剛剛起步但利潤率高。

        1、鞏固日、韓服務外包市場。利用在日本、韓國軟件市場逐漸建立起來良好的信譽和品牌,使中國服務外包企業提升在日本和韓國金融、電信、游戲等領域發包量及發包層次,積極擴大在日本嵌入式軟件開發的外包市場,擴大與韓國在文化資訊、移動通訊等領域的人才資源合作。

        第9篇:服務業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一)實習管理體系建設完善

        每個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都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形成了有特色的實習管理模式,黑建筑旅游管理專業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也形成一套運作良好的實習管理模式和簡單易操作的管理體系。學院主管領導和教務處通過制訂相關文件和不定期不定時采用各種方式抽查監督實習環節的落實情況;中間協調由商務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招生就業科負責;具體工作則有實習工作小組完成,實習小組由教研室專業教師組成,認真執行相關管理文件的工作要求,落實教學部門對實習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并及時了解實習狀況和采取措施保證實習工作順利進行,同時積極反饋實習效果和操作過程中的信息。

        (二)注重實習基地的建設

        為把握人才市場脈搏,降低教育成本,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選擇理想的實習基地至關重要。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著這樣幾個原則建設實習基地:1.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浙江;2.綜合性較強,能夠提供良好實踐環境。如在水一方等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酒店;3.品牌價值高的五星級酒店和業內知名旅行社,如上海佘山艾美酒店、海外旅行社哈爾濱分公司等;4.穩定性強。

        (三)實習過程中實踐和理論失衡嚴重

        實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并希望實踐能促使學生更進一步地思考,從而使學生畢業就具備較高專業的水平。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采取“2+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到企業實踐一年。在企業實踐這一年,學生就很少有靜心思考和調查的時間,加之指導教師一般在校都有教學任務,很難到企業進行長時間的跟蹤指導,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因此,在注重技能訓練的同時,企業和學校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感

        社會上對服務業存在某種偏見,導致旅游從業人員職業地位較低,且旅游業的工作勞動強度大,接觸的人雜,對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要求都很高。很多學校招收的是“服從”調劑的學生。這些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對專業知識不感興趣,對未來沒有規劃,基本功不扎實,在實習的時候也不安分,存在應付了事混日子的思想。要幫助學生建立職業自豪感和認同感,讓學生了解旅游管理專業,愛上旅游專業。

        (二)實習基地建設要向縱深方向發展

        在當前實習模式下,旅游企業、學校、學生三者對實習各有所求,沒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在實習過程中,旅游企業向實習學生要效益要產值;學生要的是實習經驗,學生更希望能積累多種經驗;學校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一方面為社會輸送優質畢業生,另一方面提高辦學知名度和美譽度。其實,平衡各方利益也不是沒有辦法,如果學校在向企業安排實習生前,先按企業需要培養出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并且應變能力強,工作技能、語言表達能力都達到企業要求的學生,相信企業是能夠盡快認可學生并積極安排崗位實習的。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建立穩定的實習伙伴,還要建立深度合作的實習基地,優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新課程和建設教學設施設備等。

        (三)實習模式國際化

        中國加入WTO后,旅游對外開放度越來越大,國際影響越來越明顯。這要求學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還要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要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把老師送到知名旅游企業進行學習,送到旅游管理專業先進的國家院校去交流學習,掌握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理念、方法和技能,開拓學生的視野。

        (四)提高實習調查報告在實習評定中的比重

        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來說,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企業實習一年里的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實習任務,但是學生撰寫的實習報告的質量還有待提升。提高實習報告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實習報告在實習評定中的比重,強調實習調查報告是實習評定中的重要部分,進而推動畢業生重視調查報告的撰寫,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來自于《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雜志。《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三、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日韩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一级aV片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综合网 | 亚洲中文精品a∨在线 | 日本一本亚洲观看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