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地理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認知低谷期”的形成是復雜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學生的智力發展階段造成對有些知識理解不夠深刻,甚至有偏差,平時可能表現得不很明顯,但當知識積累到一定數量時,便會產生概念的混淆;二是知識的回生,形成對新知識學習與接受的困難;三是知識負遷移的作用使學生對新知識的領會較為遲鈍。
如何引導學生順利跨越這個低谷期,關系到教學能否承前啟后、深化發展。
我的做法主要有:
一、“間歇式”推進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較順利地跨越“認知低谷期”,必須有一個糾偏理順、鞏固推進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可能是一種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一種“間歇式”的推進過程?!伴g歇式”推進,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當預測學生將會出現“認知低谷期”時,適當調控教學進度,有意識地針對知識的特點進行梳理強化,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的一種教學策略。
例如,學習分數加減時,由于分數單位的復雜性、和整數加減的差異性,學生容易出現“認知低谷期?!苯虒W時必須加強直觀教學,結合分數的意義講清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同時要重視與整數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加減雖然在方法上與整數不一樣,但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通分是為了統一單位。這樣學生認識較為深刻,就會縮短跨越“低谷期”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及時梳理、歸納與多方位訓練
要避免或減少學生“認知低谷期”的出現,教學中應經常進行知識梳理。也就是把分散的知識梳理成系統,歸納為簡明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溝通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糾正偏差,強化記憶,促進發展。
除了進行梳理、歸納外,平時還應經常進行多方位的強化訓練,即用變化的題型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增添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靈活多變、舉一反三的數學能力。
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茖W技術的發展水平與運用,是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是否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居于戰略主動地位。為此,新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教學方式、方法,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構建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對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給地理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尤其是在強調熱愛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今天,地理教學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中學學科中惟一以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為基本內容的學科,是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地理教材在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方面,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公民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和可持續發展等觀念為主要線索,在闡明人地關系的同時,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國情教育,強調處理好“三個面向”與“兩個面向”的關系。因此,如何適應素質教育模式,做好地理教學活動的轉變,從而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地理教學活動不但要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與智力特點,還要著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這就使得實際能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為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把握機遇,深入鉆研地理教材,靈活地采用并創新多種生動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揚學生的個性,以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要。在教學中,落實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和掌握自然與經濟規律的能力,使學生獲取探求知識的能力;加強科學思維方式,使學生獲得智力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和造福人類的責任感,加強非智力品質的培養,這些應作為改進地理教學活動的重點。
一、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
能力古往今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與內容對傳統的教法提出了挑戰。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學改變過去的注入式方法,強調探究、發現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活動更多地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知識和能力。如講《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前兩周,我給同學們出了一個題目“如何治理貴陽市太慈橋地區的環境污染”,然后將全班分成四個組,要求每組均要撰寫論文,最后交流討論。同學們興奮不已,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消化資料,有目的地在本區作實地考察,去工廠調查,進行家庭訪問,對過往的車輛進行統計,把潔白的紙放在本區的不同地方,收集塵土,然后對資料進行統計、對比、歸納、總結,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兩周的探究,四個組的同學們均交出了有一定質量的論文,論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區環境污染的建設性意見,有要求政府部門辦的,有要求工廠辦的,有的是要求家庭辦的。其中有位同學在論文中寫到:“貴陽市太慈橋地區,大大小小的煙囪就有21個,水泥廠和發電廠的煙囪最高最大,煙囪排出的濃煙就像一條條黑龍在天空中飛舞,天變得灰朦朦的,讓人喘不過氣,嚴重污染著本區的環境,給人們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危害?!睂Υ耍@位同學提出了很好的改進意見。通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注意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延伸
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閱讀材料”等欄目,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教材中的景觀圖、彩圖、漫畫、示意圖、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們學會動腦、動手,培養觀察、閱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圖表,發展智能和進行審美教育,加強競爭意識教育,讓素質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學中得以延伸。
素質教育要求對地理教學環境精心設計,周到安排,它要求內容上求“實”,訓練上求“活”,方法上求“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地理課堂上學到知識技能,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
三、重視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技能運用能力的培養
為了讓學生能適應知識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必須重視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素質教育強調“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的具體體現。能力培養方式多種多樣,各種課外活動、填繪圖表、自制地理教具、分析圖表、演講、撰寫小論文等等,都是能力培養的好途徑。如通過辦墻報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同學們通過學習初中地理知識,找到許多保護環境資源的材料,經過認真仔細地編輯、書寫、描圖,一塊“熱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的板報辦成了,讓黑板“說了話”,同學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在整個辦黑板報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同學們閱讀、收集資料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了他們的個性、意志力,同時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記憶,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過程。學過的知識、經驗能牢牢記住,及時憶起,是運用知識經驗進行想象、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學者們一直用聯想主義觀點說明記憶問題。柏拉圖以及后來許多學者都認為,記憶就是情境和做出反應之間的聯結。下面筆者將簡單介紹一下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以及以克拉茨基為代表的記憶理論。
1.1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對遺忘現象做了系統的研究,他用無意義的音節作為記憶的材料,把實驗數據繪制成一條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后慢”。 遺忘的進程不僅受時間因素的制約,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約。學生最先遺忘的是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遺忘的要早。
遵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所揭示的記憶規律,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復習,這種記憶方法即為艾賓浩斯記憶法。(見下圖) 對所學知識和記憶效果及時進行復習和自測是艾賓浩斯記憶法的主要方式。
1.2 以克拉茨基為代表的記憶理論
克拉茨基指出:“研究記憶的認知途徑有一個聯想主義途徑顯然不同的著重點。它強調各種心理活動,而不僅僅是刺激和反應。” 這一研究途徑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重視刺激和反應之間所出現的各種心理活動,把人視為積極的信息加工者這一特色體現在認知心理學的全部記憶理論之中?!靶畔⒓庸?認知心理學家們從計算機科學家們那里借來的一個名詞) 廣泛地涉及人和他的信息世界的積極交互作用。在這種加工作用中,中心的要點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所出現的各種心理活動。”
克拉茨基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記憶時采用了三個基本概念:編碼、儲存和提取。他認為它們是記憶的三種不同過程?!斑@三種過程中的任何一種過程在人的記憶過程中都可能因某種原因而被破壞,這就使記憶歸于失敗。因此,為了使我們能夠記憶,所有這三種過程都必須是完整的。我們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貯存它,直到需要時能提取它?!边@三種過程就構成認知心理學記憶理論的主要內容。
從克拉茨基的記憶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科學、合理、創造性地對信息進行編碼,并合時合地的對信息進行提取,從而提高信息被提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使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存儲中。
2 完美的課堂離不開課堂提問藝術
2.1 教師課堂提問方法的分類
本文依據認知心理學的記憶理論,把教師的課堂提問方法分為兩大類:有效提問和無效提問。
(1)無效提問。
什么是無效提問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無益于學生記憶課堂知識的提問是無效提問。如,一些泛問——“誰上來給這個單詞標音?”、“誰來回答這個問題?”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學生配合教學,對于學生記憶課堂知識幾乎沒有多大的作用。此外,一些設問也是無效提問。如,“為什么美國人忌諱數字13呢?我們來看一下課文第三段?!边@類問題不要求學生回答,往往是教師自己作答,提問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推進教學的進程,起引導或接續作用。還有一些其他的提問也是無效提問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筆者在這里把這些提問方式歸為無效提問并不是否定其價值,而只是對其是否有利于記憶來進行的分類。
(2)有效提問。
相對而言,有效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有益于學生記憶課堂知識的提問。根據布魯姆的認知領域六層次分法: 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性提問,本文將有效提問分為識記、解析、應用、綜合、評價性提問,將理解和分析進行合并,因為從記憶理論角度,理解和分析性提問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并為一體成為解析。進一步而言,筆者認為識記性提問屬于低層次的提問,而解析、應用、綜合、評價性提問屬于高層次提問。
2.2 各種提問方法對學生記憶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認為外界信息進入感覺登記,經過模式識別和注意后,最終進入長時記憶得以儲存,成為自己穩固的知識。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沒有它就不可能獲得知識,而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要講究有效的記憶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中的有效地提問對學生記憶課堂知識也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只側重于有效提問)。
下面我們從提問方法的各個分類來詳細闡述。
(1)識記性提問。
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告訴我們,人要記住一個項目并不困難,常常是一學就會,但要回憶已經記住的項目,必須再練習,練習到完全記住這個項目的程度為止。所以英語教師課堂中的識記性提問對學生記憶本堂課以及以前學習的知識是很有幫助的。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course?”、 “who can tell me three meanings of the word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 “ can you describe my expression using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等等,這些都是英語教師對已學知識的識記性提問。這樣的提問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不斷地復習,把短時記憶的信息進行不斷地“復誦”,這不僅會使信息變得新穎以保持在短時記憶中,而且還能把信息送入長期記憶,而且長時記憶也有助于短時記憶的再次編碼。
(2)解析性提問。
解析性提問是對所要提問的問題以解釋、分析的疑問句形式進行引導式地提問。如,當記憶“family”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提問方式:“誰能根據‘家’這個概念把這個單詞的每個字母拆分成不同的單詞啊?想想家里有哪些成員?家需要什么才是一個溫暖的家?” 學生會跟隨著老師的引導進行理解、解析與猜想。然后老師揭曉答案: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才是家呢?有爸爸,有媽媽,還有愛才是家對不對?”
解析性提問引導學生對這個單詞進行理解性和分析性的強化,比只讓學生干巴巴地記單詞要有效地多。再拿記憶單詞來舉個例子:“誰能把 “biodiversity” 這個單詞拆分一下,大家想一下哪個是詞根呢?” 接著學生便會對 “biodiversity” 進行分析與拆分。學生以前記憶中存儲的舊信息便會被提取, “diversity” 是多樣性的意思, “bio” 是biology 的前三個字母。舊信息通過這種解析型提問的引導在學生的大腦中進行信息加工和編碼。這樣從全新的角度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舊知識,并讓所教的新詞在與頭腦中舊知識的聯系中得到理解和記憶。這也符合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理論。因為人的短時記憶能力是很有限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短時記憶有一個固定的容量。這個容量稱為記憶廣度(span of memory)。過去一般認為漢語短時記憶的組塊容量為7±2 ,新近的實驗結果表明:漢語的短時記憶廣度隨著詞的熟悉性而增加,詞頻差異顯著,低頻單音詞的記憶廣度為3.15個組塊,中頻詞為5.68個組塊高頻詞為8.30個組塊。 所以,解析性提問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生在短時記憶的廣度。
(3)應用性提問。
應用性提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加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應用性提問幫助學生創造一個情景去實際運用知識,使學生把信息納入一種所設情景的系統中,進行生動的“組塊編碼”。
英語教師在課堂中的應用性提問對學生記憶知識是很有效的。如,當學習了新單詞“fake”后,為了讓學生記住單詞的意思,老師可以問“who can make a phrase using ‘fake’?”,這時學生就會想到有關“假”的詞組,假幣、假發、假名等等。然后老師給出“fake money/fake hair/ fake name”這幾個詞組,還可以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接著老師問“if you are at the market, when you buy the shoes, the shoes seller give you a fake money, what will you do? ”或者“can you make a story using ‘fake’?”然后老師也可以讓學生把這個情景和故事表演出來,那么學生就會很容易記住fake的意思了。由此可以看出,應用性的提問對信息進行了“想象編碼”和“情景編碼”。這樣不僅使個別成分組織起來,而且還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的“團塊”,這些團塊再組織成“情境”,而此時記憶才得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4)綜合性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