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實踐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但勞動還遠不止如此,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勞動的意義提高到前人所沒有認識的高度,這也是我們深刻認識勞動素質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發點。20世紀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了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礎,勞動教育具有普遍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對學生的勞動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勞動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地位和意義
1.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把“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列為“五育”,并作為教育方針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予以落實。高職學生要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離不開較高的勞動素質,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校內校外的實習實訓來培養,例如,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價值觀,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通過勞動生產實踐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真正將勞動素質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部分。
2.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職學生要成長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勞動素質。高職學生需要在學校教師的引導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強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技能,提升勞動就業和創業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3.加強勞動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提升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高職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必須在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出調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加強勞動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形成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
盡管勞動素質教育意義重大,但是各高職院校在執行的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勞動素質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學的對策。
二、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低下的原因
我們通過對日常生活觀察、問卷調查、帶隊實習收集的相關情況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部分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一般,甚至個別同學勞動素質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教育的缺失是導致高職學生勞動素質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現在高職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過分溺愛與縱容導致他們勞動觀念淡薄、不尊重勞動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惡勞,對體力勞動懷有偏見,沒有良好的勞動意識與習慣。一些學生眼高手低,出現了學機械的不愿意下車間,學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學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場之類的現象,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部分家長對學校組織的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不支持、不配合,少數學生不愿意參加,家長也縱容學生的做法。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缺失。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沒有將勞動教育落實到位,勞動考核的機制沒有形成。比如,實習實訓的考核上沒有更多地考量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學生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而主要拿實習實訓報告作為評分的依據,無形中抹殺了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中應有的地位。另外,頂崗實習的重要作用沒有真正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局面沒有形成。
2.高職學生勞動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學生在勞動認知、勞動價值觀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甚至連自我服務勞動的意識都沒有,更談不上吃苦耐勞的精神。一些學生片面地認為勞動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缺乏社會公益勞動的理念,對要求全員參與的志愿者活動不聞不問,功利意識很強。由此可見,他們對勞動及勞動素質的認知還比較膚淺,沒有真正將具備良好勞動素質作為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缺乏通過各種措施來進一步提高自身勞動素質的意識,加上沒有一定的勞動實踐活動作為保障,良好勞動習慣的形成和提高也就無從談起。
3.高職院校對學生考核評價不夠科學合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推優入黨、評優評先、評定獎學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課業成績,并未對學生的勞動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并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如果學校從人才培養目標上設計出勞動素質教育系統方案,并制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一定能引導學生對自身勞動素質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三、高職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策略
這個思考觸及的是勞動的價值實現問題。通常意義上說,學校組織的勞動,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價值實現:其一,要引導每一個勞動者,重視個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積極的勞動態度、基本任務的完成、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以上這些都是勞動所賦予個體勞動者的重要收獲。其二,要在集體勞動中,進一步增進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構建合作意識,善于用積極態度幫助別人。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學生融于集體之中,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觀念。其三,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實踐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長和適應未來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長遠意義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師的思想糾結點,主要是要個體價值實現,還是要集體價值的實現。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存在兩個或許不妥當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勞動中“個體、集體、社會”三重價值實現上的沖突性。簡要說明如下:
1.班級勞動任務個體均等分,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組織方式是否合適?
教師在活動中,較為重視的是勞動任務的完成本身,而忽視的則是這是一個教育實踐活動。這或許是潛意識行為。
這次勞動分工還有第二種組織方案:把學生根據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則分為若干勞動小組,三五人為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切分勞動任務。
與個體分工比較,小組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具備幾個優勢:(1)減緩教師在該勞動中的管理壓力,提高管理效率。試想,一個班級幾十人,每一個人都等著老師劃分拔草的區域,這個過程是比較耗時的,客觀造成怠工。(2)小組編制,容易形成小組內的個體分工,兼顧到每一個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機制,會干的可以教不會干的,形成帶動力。(3)教師的監控和評價相對容易。教師一人對幾十人,監控過程,這非常困難;而以小組單位勞動,教師的關注點就減少了。在個體化勞動組織中,在教師發現問題時,做出糾正和補償,例如讓快的去幫助慢的,看到態度不積極的還要進行思想教育,這讓教師工作負荷很大,照顧不過來。(4)在小組內,客觀形成一個教育體,在其中有人消極怠工,也會被同學指正、批評。這似乎兼管了教師的教育工作。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形成一個教育共同體是非常重要的。
小組勞動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義在于讓個體勞動價值與集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統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師存在糾結的問題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學生在等分勞動任務之后的差異化表現?
案例中教師看到的個體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態度上的差異和能力上的差異。
教師最耿耿于懷的是,勞動態度比較消極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勞動教育的重點關注,也是這部分學生,以及他們好逸惡勞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總是有特定的環境養成,學校教育應該營造普遍熱愛勞動、熱心助人的集體環境,以此來感染學生,激發其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要實現途徑,建議如下:
(1)在勞動之前,應該賦予本次勞動以充分的積極的意義詮釋,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勞力付出對于全校師生享有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的。于是,在學生心理激發起勞動的熱情,以及他們對于建設美好校園的責任感。這件事就是勞動教育,把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師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說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說服力的事實來闡釋。
(2)勞動分工時教師刻意把勞動任務有輕重差異體現出來,以小組招標的方式,讓學生以多為班級作出貢獻為榮。這就是勞動競賽的組織方式。應用好的話,可以激勵學生爭先勞動,不計較分工的不均等。在勞動過程中,也要做好鼓動和宣傳工作,形成勞動競賽的熱潮。這有助于引導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勞動中。
(3)勞動教育是一個全過程,在勞動之后也一定要有針對本次勞動的個人和小組評價、總結,對于在勞動中表現良好、樂于助人的,要以班集體的名義給予表揚。如此,讓一次勞動從前期動員到過后總結成為一個教育流程,發揮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師思想上還有一個焦灼的地方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觀念,“溜奸耍滑”的現象不是個例。
這是現實社會環境與教育價值偏離共同造成的結果。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屬于關門經營,與社會的聯系很少,社會提供給教育的資源,包括生產勞動的機會不多。現實條件下勞動教育的開展自然帶有局限性,學生很難走出校門,服務社區。
國外在解決相類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與社區是文化共同體,學校有責任要服務社區。因此,社區會提供很多公益性勞動機會,或有生產實習的崗位。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到生產一線,或者在勞動實習中增加生活體驗。這一類勞動價值的實現,是不講回報的,強調奉獻精神。
二是,學生利用假日,到適宜的崗位上打工。這是一種最為真實的參與社會化勞動的形式。學生需要考慮的是,用自己的勞動來贏得相應的回報。這個價值實現是看得見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在勞動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種獨立處境下的勞動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會化勞動,凸顯出勞動的服務社會的價值。本案例中,勞動為學校環境里的勞動,與社會化勞動不同。
教師在思想中,顧及到未來學生的勞動態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發展出社會需要的勞動能力等,其實還不是以學校集體勞動可以實現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勞動組織難于實現帶有穩定基礎的勞動觀念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開放性 勞動教學 教學模式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實踐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這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生活教育思想。我通過對園藝專業教學中勞動教學的再認識,提出“開放性”勞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開放性”勞動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綜合專業教材
學校應該在借鑒先進學校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地經濟特點,大膽突破,嘗試構建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旨在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校把專業教學與勞動課程的部分課時進行整合,嘗試形成綜合課程的實驗,避免了內容的重復和課時的浪費,給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時空,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在實施過程中力求做到使學生有興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結構,使學生學以致用。
(二)依托勞動基地
專業課是一門重在實踐的技術型課程,缺少實踐操作難免名符其實。專業課根據活動的場地分為室內、室外兩大教學“模塊”。室內課主要包括手工制作,自我服務勞動、公益勞動等,室外課主要包括簡單生產勞動等。
通過簡單的手工制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教育、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專業與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中來,成為專業與勞動課堂教學的主體。
傳統的專業課堂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再動手操作,學生當然不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途徑和策略,引發和激勵所有的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
1.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注意通過實際操作讓每個學生都獲取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通過各種感受提高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專業與勞動課教學中,在教師精煉的講解示范之后,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的時間。
2.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
學生在專業課中以動手實踐為主,教學中一半時間以上用在練習上,充分利用課堂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是鞏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最佳立足點。這樣既使學生掌握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同時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如技能學習。
3.讓學生在“思考”中升華
學生動腦筋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因而在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接觸知識的環境,喚起學生對原有相關經驗的聯想,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創造的潛能也就開發出來了。
(三)注重課外延伸,拓展開放性教學途徑
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學生勞動創造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多方渠道加以引導和培訓。
1.建設校園文化(學生社團)
我們組織學生建立了校花卉協會,組織各種園藝小制品比賽(如葉脈書簽、組合盆栽等),園之色顯師才、藝之靈示生能,充分激發了師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增加了校園的學術氛圍。通過這些興趣活動,不僅有利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更能彌補專業與勞動教育“大一統”的缺陷,使對專業與勞動技術有特殊興趣和愛好的學生有一個充分發揮天賦、才能和創造力的場所。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創新,學校還須定期地組織舉辦各項技能競賽和展覽評比活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展露一技之長,又能使學生在自覺愉快的活動中受到專業與勞動教育,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2.加強學校與家庭的結合
專業與勞動課程中,有一些勞動項目,可以組織學生回家實踐,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操作技術。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認識并學會了家務勞動,糾正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習慣與認識偏差。
3.以校企聯合辦學為載體
加強與社會的結合。我們結合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校企聯合辦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定好目標,去企業公司實習。為了使這一活動有序順利的開展下去,我們還特意聘請了一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區勞動部門工作人員作為“校外輔導員”,甚至聘請農民等各行各業的人為學生分別進行勞動實踐指導,使學生學到更多書本上、生活中學不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傅道春《新課程中師生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 仇忠海、霍益萍:《開放性主題活動課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 浙江省教課院編《走進新課程》.
[4] 胡玉鳳著《構思方案、落實策略、有效評價》.
一、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1.根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制定學校德育工作實施方案,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計劃與實施方案
二、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與管理
1.加強班主任的教育、培訓、管理工作。
(1)堅持校、年段、個人三級德育考評,進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評優、評先制度,真正把班級考核和班主任工作業績掛鉤。
(2)建立德育論壇工作機制。積極開展優秀班主任帶班育人經驗的展示交流活動,定期召開德育專題研討活動,聘請省內外優秀班主任進行班主任工作指導活動等。
(3)組織班主任外出培訓、考察,進一步提升班主任帶班能力。
(4)積極組織班主任和年輕老師參加心理學C級培訓和考試。
(5)鼓勵班主任積極撰寫論文,進行德育課題研究。
2. 進一步推進班主任名師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大力培養年輕班主任。
(1)進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實施方案》。
(2)制定年輕班主任培養方案與考核評價機制。
初步目標:通過一年的培養,使年輕老師成為合格的班主任,人人做好管理上常規有序;通過兩年的培養,讓年輕老師能夠獨擋一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通過三年的培養,讓部分年輕老師成為優秀班主任。
(3)創建年輕班主任培養校內學習資料手冊
三、完善家校聯系制度,構建和諧的教育合力,全面提升家長滿意率。
(1)組織班主任開展經常性的家訪工作,重點學生進行重點家訪(特別是貧困學生家庭以及學困生家庭)。
(2)做好家長來校來訪接待工作,如實向家長反映其子女在校學習思想表現等情況。
(3)開好以學生品德為主要內容的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和家長學校例會,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4)通過校訊通、微信公眾號,向家長宣傳學校工作,及時地發放家庭教育宣傳資料、告家長書,邀請有家教經驗的家長來校進行講座。
(5)進一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例會,深化“家校共育”工作,促進學校、家庭、學生的和諧發展
(6)努力落實好行風評議、家長滿意度調查、德育網絡建設等工作
四、優化學校勞動教育管理和綜合實踐管理工作
1. 努力踐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抓好學生行為規范強化訓練,做到規范管理,精細管理,嚴格管理。
2.制定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實施方案。
3.制定研學游、生涯教育等實施方案。
(1)開展高一、高三遠足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在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性情。通過遠足,享受行走的樂趣,在繁忙的學業空隙勞逸結合。
(2)組織好高二學生赴浙江大學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親身感受大學的校園文化,增長學生的見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對大學生活產生憧憬,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
(3)通過“問向”平臺,為高一、高二學生實施生涯規范提供更多機會。
五、圍繞各類專題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1)組織高一新生參加軍訓活動,軍訓由會操比賽、軍歌嘹亮頌祖國比賽、寢室內務比賽、軍體運動會等系列活動組成。通過銜接教育,確保高一新生了解紹興一中的校史,學習學校規章制度,嚴明學校組織紀律性,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熱情,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習慣的前提。
(2)辦好校園運動會,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發揮體育特長。通過賽場上的拼搏、奮斗,進一步加強班級凝聚力,提高學生團結意識,促進學生重視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3)組織開展迎國慶經典誦讀活動,組織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暨元旦文藝會演,積極參加市屬學校元旦文藝會演和省文藝匯演。
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
(4)開學典禮是新生到來以后第一次全校聚會,抓住開學典禮的契機,表彰優秀,提出希望,這對全校學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動員作用。
六、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校風、學風。
1.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強學生的紀律觀念,加強對學生早自修、午自修、晚自修的管理工作。
3.指導班主任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定工作。
4.進一步規范住校生日常管理工作
5.規范學生違紀違規行為的認定和撤銷工作
6.進一步培養學生規范穿著校服的意識
7.認真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七、做好愛心幫扶資助工作
1.組織開展困難大學新生資助活動。(爐峰慈聯天天向上、福彩牽手助圓大學夢、愛心人士結對大學生)
2.組織好“感恩心中奮進路上”助學儀式(8月底,紹興一中-協辦單位)。
3.貧困生資助工作等。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技能教育,開創了普職優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教育政策解讀、職業意識培養、特色專業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活動以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高一學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中專集中進行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學習。活動過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或職業技能、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現,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方面,職業高中擁有如專業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展已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學生探究、批判和創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來看,有數控、化 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從專業實訓設施來看,有數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等技術發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技術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科學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2]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的緊密聯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類選 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的職業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1]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展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簡稱《課程方案》)是指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含綜合大學、師范院校、體育院校)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指導性文件。其培養目標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高等學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的重要前提。課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到各高校培養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課程方案》,其培養目標是指培養本專業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課程設置主要是必修課(1126學時、60學分,占56.1%)包括必修課和一般必修課,選修課程(880學時,50學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選修課(約530學時,31學分)、任意選修課(不少于350學時,1分),實踐環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入學教育、軍訓、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畢業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實踐(10~12周,其中見習l~2周、實習8~10周),科研實踐(畢業論文、學術活動)。其中教育實踐是學生教學能力形成的主要環節。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教育部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為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課程方案》卻沒有對教師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做特殊的、具體的要求,沒有體現出對教師教學能力重視。很明顯滯后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應考慮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整。從課程設置看,教育部很注重體育基礎學科,忽視人文學科課程和教育類課程,而且理論選修課較少、技術選修課較多。從教學實踐環節看,學生實習時間太短(只有10周),這一點與國外教師教育明顯不同,比如英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教學實踐課,其課時量遠超過200課時,同時通過微格課程的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法國的教師教育業非常重視學生的教學實習,其教學實踐達到486學時。
2對陜西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
由于西安體育學院是陜西省及西北地區唯一所高等體育專業院校,其體育教育專業開設時間長、規模大、人數多,是體育教育人才主要培養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體育學院2004年教學計劃中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為例對陜西省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進行分析。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學校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從事學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競賽,以及管理工作的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包括公共課(636學時、占23.9%)、專業基礎課(548學識、占20.6%)和專業課(648學時、占24.4%)。選修課(828學時、占31.1%)和實踐性教學活動(教學實習10周)。
西安體育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2003年《課程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體育學院強調了人才的專業性,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專業化要求的特點,要求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等,體現出為中小學培養人才的特點。必修課劃分更為具體,但是課程設置只是強調了體育基礎學科,忽視教育類課程的開設,選修課也缺乏對教育類課程的重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目標向課程目標轉換時沒能突出為中小學培養教師人才的特點,課程設置脫離《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忽視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缺乏對學生教學能力的訓練,缺乏針對學生教學能力專門課程的開設以及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相關專題課程的開設。教學實習時間太短,實習前的培訓主要是常規口令練習和中學校園集體舞練習,缺乏針對學生教學能力和從事《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培訓。西安體育學院新修訂的08年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與以前相比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但是教學實習時間的規定、實習前培訓以及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專門性課程仍沒有得到重視。
3結論與建議
以第五次全國少代會精神為指針,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結合本校少年兒童的實際情況,切實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以我校百年校慶為契機,開展“迎母校百年校慶,展實小學生風采”主題教育活動。以養成教育為抓手,降低重心,將引導我校少年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本學期重點工作。積極融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綜合實踐校本課程中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優勢。以“常規立隊、活動強隊、科研興隊、名輔助隊”的理念統領我校少先隊工作。
二、工作重點: 1、繼續深化“好習慣伴我成長”主題系列活動。把對未成年人理想信念的引領和高尚思想品質、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作為重要任務,增強全體輔導員老師的育人意識,充分認識培養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努力在隊員習慣養成方面抓出實效,為隊員長大后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規范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前階段試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星級班級評比”方案,同時,在全校少先隊員中開展“愛我學校,塑我形象”主題教育活動,并在“六一”期間表彰一批“文明習慣小標兵”、“十佳少先隊員”,引導少年兒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百年校慶。
2、切實加強我校少先隊組織建設。本學期,將進一步規范班隊活動課,擬以年級部為單位,通過優秀活動展示,以點帶面的全面規范班隊活動課,提高活動實效。每學期每中隊至少一次以中隊志愿輔導員為組織者的中隊活動。充分發揮紅領巾廣播臺、新芽電視臺、壁報、畫廊的宣傳教育作用,不斷提高陣地建設的品位。黑板報提倡由隊員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完成或獨立完桑消除一個版面設計一學期“從頭用到尾”的不恰當做法。在隊角建設上將進行評比,進一步優化中隊育人氛圍?BR> 3、進一步強化雛鷹爭章活動。引導隊員從日常學習生活的具體環節入手,分階段為自己確立雛鷹獎章的新目標,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得雛鷹獎章。繼續保持我校創新章的特色,鼓勵少先隊員參加小調查、小制作、小建議、小改革、小課題等富于探究性、挑戰性的活動。結合打造“節約型校園”的學校總體規劃,大力倡導“勤儉節約”之風,開展以“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粒米”為主要內容的節約資源“四個一”活動,引導隊員爭節約章。
4、開展"手拉手"系列活動。開展"小手拉大手"、"城鄉兒童手拉手"、"社區隊員手拉手"等互助互學活動,引導少年兒童在活動中體驗與人交往的樂趣,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親身實踐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將體驗教育的開展與綜合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增強教育的實效。
5、加強少先隊輔導員隊伍建設。組織輔導員老師學習《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并在《綱要》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少先隊工作。以"班主任百分考核工作"為抓手,提高中隊輔導員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完善"文明班級"的評選機制,提高班隊集體建設的水平。進一步發揮年級輔導員的作用,要有以年級為單位組織的大隊活動。
三、具體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以養成教育為重點)
1、制訂大、中隊活動計劃。
2、開一次班隊工作研討會。討論如何改進星級班級評比方案,如何進一步深化“好習慣伴我成長”系列活動。就工作中遇到的
困難和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
3、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促進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的形成。
4、結合三八婦女節,開展“媽媽,您辛苦了”、“我給媽媽來減負”等體驗活動。
5、進行隊員寒假網上投稿評比。
四月份(以思想道德教育為重點)
1、組織少先隊員祭掃烈士墓。
2、各中隊開展“我向先烈學什么”、“革命傳統代代傳”、 “我為隊旗添光彩”等主題活動。
3、大隊部組織招聘新一批新芽電視臺、紅領巾廣播臺小編輯、小記者、小播音員。
4、圍繞第五次全國少代會的“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的寄語,召開一次研討會。
五月份(以勞動教育為重點)
1、組織隊員去紅領巾一條街、認養的綠地、農村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2、引導隊員在家中、校內尋找到自己的服務崗位,人人爭當“小圖書員”、“副餐發放員”、“玻璃清潔師”、“講臺護理
工”等,在長期的服務中,培養責任感。
3、大隊部組織十佳小歌手、十佳小演奏家等的評比,書法繪畫評選校園之星,為藝術節作準備。
4、帶領少先隊員到農村與農村隊員手拉手,體驗一日農村生活。
六月份(以愛科學教育為重點)
1、舉辦江都市實驗小學第四屆“未來之星”藝術節,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
2、各中隊以“創新就在我身邊”、“我是創新小能人”為主題開展活動。
3、進行一次"常規教育回頭看"活動,中隊間互查互學。
七月份(結束工作)
1、評選和表彰“三好學生”、“特長生”和“文明班級”。
2、收集資料,總結、匯報少先隊工作。
低年級班級管理的重心,應該是抓好、抓實常規教學。因為常規教學是班級管理的基礎,基礎夯實了,班級管理才能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順利前行。常規教學通常包括社會生活常規、家庭生活常規、學校生活常規和課堂學習常規這幾方面內容。對低年級班主任來說,首先得抓好學校生活常規和課堂學習常規,讓學生養成初步的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良好的品行習慣。為了使入學不久的學生學會并掌握系紅領巾、整理書包、整理課桌、整理餐盤、準備上課用品等五項學校生活技能而盡快適應小學學校生活,還特意開展了“自理五項大比拼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個人自理五項練習、小組自理五項評比、自理五項班級層面評比。讓學生向家長、老師、學長等請教,學習最基本的五項學校生活技能;在班內開展小組合作,讓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選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檢查班級學生學習自理情況,記錄并及時反饋。又如:班級里開展“我愛我的小書包”活動,活動分以下幾個過程:第一步,先讓學生猜一猜“我的書包有多重”,再現場測一測。并讓學生思考: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結果?第二步,讓學生展示“我的書包里有什么”,分別介紹它們的作用;第三步,“給我的書包減減肥!”,讓學生們出出主意,談談怎樣愛護自己的書包。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上述活動時,可以不必那么循規蹈矩地確定主題、設計方案、分組分工等,那是他們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滿童趣的活動為主,讓活動在自由自在的氣氛中開展,教師要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也能為今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二、結合班級文化建設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門潛在的課程,恰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是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對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熏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要求班級文化建設中樹立積極向上、展現活力熱情的精神風貌。因為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班級氛圍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文化土壤,而這恰好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完全相同。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可以分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方面。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它是班級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現,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也體現了班級的精神文化———班級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開展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發動學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設計和制作,用自己的雙手布置美化教室,營造班級精神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例如,有一個班級經過學生民主討論決策都形成了共識:以“愛生活、愛閱讀”為班級文化特色口號,除了學校統一的隊角外,在教室里另行開辟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為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發揮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教師可以策劃一個綜合實踐活動,組織發動全班學生都來參與“圖書角”的設計、實施和管理系列活動,具體包括:1.圖書角名稱、圖案征集;2.圖書角板塊設計;3.書架的設計;4.圖書的來源與流轉;5.圖書的借閱與管理;6讀書心得征集與展示等。在全員參與、人人設計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展示,最后每一塊內容由一個小組(組長領銜,組員分工)負責具體實施和管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活動有聲有色。利用“百草園”來開展了以“植物保姆”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自由報名,分組研究“植物管理中澆水的學問”、“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學問”、“植物管理中光照、溫度的學問”,通過小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學生們采訪了學校開心農場的負責教師和花工爺爺,邀請有經驗的家長義工講課,幫助學生及時解決管理植物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筆者還引導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點滴的感受和實踐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學生興趣盎然,因為他們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在實踐中鍛煉才干、在勞動中增長見識、在合作中分享快樂。
三、結合班級事務管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班級是學校的“細胞”,班級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校長室、教導處、大隊部等布置的各項活動,最終都得落實到班級。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師單槍匹馬,累且不說,效果還不盡人意。要想班級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點、創和諧,班主任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小主人翁意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引領他們積極投身于班級管理、主動參與班級事務,這樣既可以減輕班主任老師的工作壓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從服務于學生成長和班級管理的角度來設計目標
班主任老師讓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和喜好,在班級里選擇一項具體的工作來負責,教師根據任務的難易度進行適當的調整,選派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制定工作計劃,合理分工,定期實行考核和輪換。例如,在高年級以“讓學生學會參與班級管理,養成自主管理班級的意識”為目標,進行了“班級衛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班級衛生工作目標分解—分組承包班級衛生—實踐任務分解—制訂班級衛生自主管理系統方案—實施班級衛生自主管理系統方案—監督、調整實施方案,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形成班級管理常態化。班主任老師把任務下放,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全過程,從設計方案到具體實施,再到后續管理,讓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事情可做,使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管理員,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自己就是班級的小主人。對于那些調皮的學生來說,還使他們過剩的精力有了釋放的空間和時間。
(二)學生成長、班級管理、教師指導評價三位一體
關鍵詞:中學教學;化學實驗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253-02
化學作為基礎學科,在每所學校都需要開展課程教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已被我們辛勤的教師們探索出多種,筆者更加在意的是實驗課這一環節,在當前大力推舉素質教育的形勢下,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以實驗為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驗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手與腦、手與眼的密切配合,通過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實驗過程中使用觀察、分析、綜合、推理等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實驗是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實驗可以豐富學生對有關物質性質的認識等,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酸堿的化學性質是九年級整冊化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了分組實驗的形式來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就非常自然的克服了難點。實驗需要學生勇于探究,不怕失敗,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團結合作,這些都是科學精神的內涵。總之,通過規范、科學的實驗訓練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可以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實驗為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可以真正地體會實驗探究的奇妙和化學學習的樂趣,這樣就增進了學生對科學的情感,也就初步形成了科學實驗探究的能力。例如“探究NaCl、NH4NO3、NaOH三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溫度變化”,充分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通過學生討論篩選出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最后歸納出“物質溶解時伴有能量變化”的結論,并在實驗設計上給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另外有的實驗可以當家庭小實驗,例如“探究鐵制品銹蝕的條件”鼓勵學生在家完成,然后拿到課堂上展示,在教學中我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實驗,總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逐步學會探究,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教育價值。
三、以實驗為紐帶,樹立環保意識
化學因素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當今環境的問題,都源于人們缺少環境保護意識,盲目地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結果。化學實驗過程中常產生有毒氣體、廢液和固體廢棄物,實驗中設法把污染物處理掉,處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最終把這種行為內化為習慣,這對于學生將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注意保護環境有直接影響。如在學習“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時,組織學生進行三個實驗:一是“樹葉與酸雨”的反應;二是“鎂條或鋅粒與酸雨”的反應;三是“大理石與酸雨”的反應。學生通過親自實驗,認識到“酸雨”危害的嚴重性,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新型無污染能源的緊迫性,同時,學生也有進一步學好化學知識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欲望。
四、以實驗用品和現象為媒介,使學生得到美的陶冶
規范、潔凈的實驗臺,各種透明玻璃儀器的優美外形和美麗折光,整齊有序的實驗裝置、五彩繽紛的溶液、巧奪天工的晶體等,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能喚起學生對美的熱愛和對科學的追求。在美的氛圍中做實驗,學生的心情是美的,學生的思想也會變得更美,從而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審美。
五、以實驗準備和實驗結束為契機,進行勞動教育
學會勞動是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準備實驗往往由教師完成,我們不妨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給人帶來的快樂,實驗結束后,實驗室的衛生打掃和實驗用品的回收都讓學生來完成,堅持下去,習以為常,學生會更加愛護實驗環境,并養成勞動的習慣。同時,自己的事自己做,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學生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六、利用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是人類歷史不斷前進的動力,利用實驗室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開放實驗室,放開學生的雙手,放飛學生的想象,為學生的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從自己的小制作中不但培養了動手能力,而且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和科學的魅力,學生利用自己設計的小實驗解決了困惑。學生動手搞小制作和小發現把美妙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引領學生在化學世界里放飛夢想,從而為創造文明埋下了種子。
在這里,學生自主合作設計實驗,自主合作完成實驗;在這里,學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在這里,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現”,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總之,化學實驗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就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看不完,也撿不盡,學生通過這些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化學實驗活動,點燃了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學會創新、學會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審美、學會做人、學會勞動等,利用化學實驗課進行素質教育應以隱性教育為主、點撥為主,以循序漸進的培養教育為主,不能追求“畢其功于一役”。
參考文獻:
[1]張健如.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發揮實驗教育功能――在第八屆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12).
[2]王福義.淺談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化學教育,1999,(09).
[3]徐勤.化學實驗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與特征[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