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健康教育講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重要、關鍵的階段。生理發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現,性趨于成熟,但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所以他們的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易引起種種心理沖突,這種心理沖突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便會引發種種心理障礙,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有的還會波及他人和社會。可見,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較為隨意且內容不系統。
在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中學,利用班會課或者德育課時間進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無固定的心理健康課時間。關于初中生的適應問題、性教育、學習方法、自我接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涉及得較少。而初中階段,學生由于學習內容、生理心理發育、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發生較大的變化,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需即使進行指導和疏通。而現有課程安排并未過多考慮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家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情景當中,更多家長因為工作、自身等諸多主客觀原因,對于學生教育的關心更多體現在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遠不及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由于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而與此同時父母步入中年期,這個時期的成人要面對來自事業、生理、心理的特殊時期,因此極易產生沖突。而這個時期的沖突的處理又將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1.普及性原則。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種種限制,普及性不強。而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的心理關懷。我們對于問題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2.發展性原則。由于初中生所處于的成長階段,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必須采取發展的眼光。初中是學生成長迅速的階段,這種成長不僅限于身體上的成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長。因此,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叛逆等行為不能簡單地以好與壞來定性,以免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3.包容性原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其健康成長。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比如行為退縮、學習障礙等方面的學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會促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
4.活動性原則。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該增加活動課程內容。活動的設計需要緊扣主題,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領悟成長。與此同時,活動需要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在得以較為充分的發展。
5.指導性原則。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出現成長的煩惱較為集中的時期,他們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導性建議。此外,初中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一個重要時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帶有一定的指導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
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開展講座時應做到以下幾點:⑴趣味性。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心理修養;⑵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針對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個別指導。
2.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這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既善于評價自己,又善于評價他人,而且能使內向孤僻的學生變得活潑開朗、增強合作意識,使心胸狹窄者學會寬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現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⑴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解決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⑶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4.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學生身上的每一個心理疾患都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⑵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視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堅強品德;⑷尊重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予鼓勵;⑸經常與學校溝通,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⑹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
5.營造一個寬松、健康的社會環境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心理都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或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灰心喪氣、情緒低落,這種現象在畢業班更為突出。
2.人際關系不協調。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般比較嬌慣,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差,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常常感到孤獨、寂寞。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關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學習差的學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獨立意識增強。初中生獨立意識增強,對成人的干預往往表示不滿。對多數初中生來說,這種獨立意識是正常的,但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他們與同伴無話不說,卻不愿與父母、老師溝通,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隔閡。
5.青春期問題的困擾。中學生性機能的成熟、性意識的蘇醒,使其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時其整個心理發展尤其是品德發展尚未成熟,常導致中學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這個時期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出現早戀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問題。
二、初中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初中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標新立異,看問題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師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現“順從者”為“優”,反之則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觀念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心理逆反,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淡薄或欠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行是影響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對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長品行不端,對孩子起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只重視學習成績,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導致學生的心靈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會現象對學生心靈的污染。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并因此對教育產生誤導,使學生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導致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另外,社會上的某些不良誘惑使青少年蛻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基本策略
重視和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依據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發展的規律,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課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設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內容,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應提倡開設心理教育課,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開展講座時應做到以下幾點:⑴趣味性。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心理修養;⑵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針對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個別指導。
2.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這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既善于評價自己,又善于評價他人,而且能使內向孤僻的學生變得活潑開朗、增強合作意識,使心胸狹窄者學會寬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現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師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
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⑴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解決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⑶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4.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學生身上的每一個心理疾患都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⑵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視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堅強品德;⑷尊重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予鼓勵;⑸經常與學校溝通,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⑹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引言
目前,中學生的健康問題正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隨著生理和心理不斷成熟,他們被各種問題所困擾,例如,人際關系方面,身體方面,學習方面,因此,讓我們都來關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經提上了重要日程。作為班主任教師,根據學生心理變化特征,要開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適時適地進行心理上的指導,盡快使其擺脫心理陰影與障礙,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順利度過青春期,健康成長。
一、轉變教育觀念,改變“灌輸式”教育方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應該注重更新,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采取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這一主體角色,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當遇到一件事情時,教師不應該只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應該聽聽學生怎么想和怎么說,引導學生思考出解決辦法,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學會理解和關心學生,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情緒等問題,要與學生交朋友,真正站在與學生同等地位上進行引導教育。
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不斷地參與各種訓練來自我完善各種心理素質。因此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如: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智力游戲、競賽,長期舉辦各種興趣小組等等,發展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特長。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自己的能力,感受和體驗努力和成功、失敗與挫折。
三、學校應注重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輔導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教導,但倘若只有教導或只有說教,就絕對不是心理輔導。心理輔導也不僅僅是進行邏輯分析,給予忠告與建議,更不是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心理輔導也不是普通的會見,不是社交式的談話,更不是指責、批評、游說、嘲諷或恐嚇;至于用同情的態度、行為去安慰與開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輔導。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教師要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因素。其次,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目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缺少專業人員是一大問題。在近期內還很難配專業的心理醫生,但教育行政部門應考慮盡快培養和培訓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在上級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活動室,開設心理咨詢電話熱線。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
四、引導初中生正確使用網絡,抵制網絡游戲的危害
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初中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無疑,網絡給同學們的學習帶來了更多的資源,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危害。初中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面,缺乏鍛煉,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發育,造成視力下降、思維能力下降等后果,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和人際交往;同時,專注于虛擬世界的初中生,往往會忽略現實生活中與老師、家L、同學的溝通交流,造成人際關系淡漠,進而會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除此之外,網絡中的大型電子游戲,可能會使學生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影響學生健康成長。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與同學溝通網絡的使用方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使互聯網成 為學生學習的有力的輔助工具,抵制不良網絡信息。
五、引導學生自覺努力地培養健康性格
自我教育對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區別在于,好學生的性格基本上從被控制變成了自我控制,因而產生了“自我鍛煉”的獨特動機。在這種動機的支配下,好學生會主動尋找楷模、確定理想,經常自覺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會自覺擬定自我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轉移、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等自我調節手段,發展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改變消極性格,培養良好性格。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學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室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加強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實現學生的良好教育,促進初中生能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鐘川.潮汕地區城鄉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4).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為加強和改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學是社會的一部分,中學本身也是一個小社會,建設和諧校園理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態勢下,應當把服務和諧社會、創建和諧校園作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引導初中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的思想觀念,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和諧校園的辯證關系
加強和改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服務和諧校園建設為直接目標之一。過去較長一個時期,我們對校園和諧問題關注不夠。反映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認識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時,比較多地強調它的政治功能,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作用,則很少談到。實踐證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和諧校園,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和諧校園進行理論宣傳。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宣傳媒介,必將起到良好的理論宣傳作用。由于中學擁有較為活躍的宣傳隊伍,通過理論宣講深入校園的各個角落,將和諧校園的理論以樸實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校園內外廣泛宣傳,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見,初中政治教師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和諧校園理論的內容全面系統、科學準確地傳授給當代初中生,幫助學生對和諧校園理論進行解讀,然后通過學生將教育的效果宣傳到校園內外,從而為和諧校園的構建創造條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智力支持。初中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主體,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應在人才的培養上為和諧校園的構建發揮作用。其實,“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也是和諧校園的應有之義,“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應該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
2.構建和諧校園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構建和諧校園為加強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諧校園建設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標,如學校教育環境與社會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環境與家庭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學因素與非教學因素的和諧發展等等,總之,和諧校園的構建必將為初中生成長和成才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學生處在和諧發展的狀態中。第二,構建和諧校園為增強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根本保障。和諧的校園環境能培養學生的美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這正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根本保障。只有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才能全面調動初中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的主動性,從而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科技文化、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好地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行為,也才能真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和諧校園構建進程中加強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當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的確受外界影響較小,但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因此,建設全方位育人的和諧校園,保證初中生健康成長,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現實需要,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為此,要充分發揮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能,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和諧校園是以人為本的校園,對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以人為本就是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過去我們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眼點是“管理學生”,甚至是“監管學生”,視角在學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創新。從“以人為本”這一新理念、新認識出發,有助于滿足初中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發揮初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從而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和諧校園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實現為高中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標。
2.完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體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同樣,創新也是中學思想政治工作的靈魂。在當今市場經濟與社會轉型的負面影響下,中學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為切實扭轉中學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每況愈下的不良局面,只有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地完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此為切實提高中學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鍵。第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來實現。在新的形勢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載體,關鍵要抓住結合點、閃亮點和技術點,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體講:一是創新科技型工作載體。有條件的中學要充分利用和開發網絡的思想教育功能,以網絡技術為載體,積極開拓校園信息網,通過網上談心、通氣、討論問題,擴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從而實現把教育功能體現在網絡服務之中,把思想導向滲透到虛擬的空間中去。二是創新情感型工作載體。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種情感交流與共鳴的過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按照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則創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把民主精神和真誠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創新文化型工作載體。加強對學生社團組織的規范管理,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積極倡導公益服務型社團,正確引導課外興趣愛好型社團,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自主開展活動。第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根本保障。創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徑,關鍵要抓住社會實踐環節和健全育人機制。具體而言:一是深入開展切實有效的初中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初中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有些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初中生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并提供必要經費。要注意圍繞社會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開展實踐活動,根據初中生的實際需要開展實踐活動,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二是健全全員育人機制,探索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基礎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配合。社會與家庭要保持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從而為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一是組織保障機制。大力加強以中學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年級組長和班主任為主體的初中生思想治教育隊伍建設,逐步增強其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提高做好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領。二是領導保障機制。健全和完善校長統一領導、全校緊密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三是經費投入、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機制。要不斷加大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改善條件、優化手段;要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對中學辦學質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中學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要把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開創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3.切實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心理教育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初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其心理上也在發生一系列變化:性意識覺醒、個性心理逐漸成熟、社會興趣激增、自我意識增強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識混亂、自我意識發展超前傾向、交往與閉鎖的矛盾等心理困擾十分明顯。為了能使初中生順利度過青春發育期,就必須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問題,積極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調節和控制情緒,心境好,情感豐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我評價能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諧,能較好地適應和改造環境、個性健全。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原因,許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并沒有達到上述標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上的心理問題
初中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問題其表現是多方面的,
1、學習興趣和教學要求的矛盾沖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非常廣泛而又開始專門化。他們都有自己所偏愛的學科,但從升學的競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就必須要求他們學好規定的學科,這便與他們的學習興趣或多或少發生沖突,降低他們對某些學科的積極性。
2、學習方法和習慣上的困惑。初中的學習要求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更多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等。有的學生在學習上很有進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當,或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導等原因,學習成績不佳,只有失敗的體驗,沒有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學習上時常感到困惑、苦惱,有壓抑感。產生自卑心厭學情緒。
此外,較多的學習科目,繁重的學習任務,都給學生帶來了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失調。尤其對于學習成績較優異的學生來說,學校、家長都希望他們能升入好的高中,對其在學習上強化培養,要求過高,致使不少人在學習上感到壓力過大,精神上經常處于焦慮狀態,這在初中畢業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成長本身帶來的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這段時間里身心各個方面迅速成長起來。成長本身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喜悅,同時也帶來諸多的煩惱。由于初中生身體各個方面的急劇變化,特別是性生理的發育,使中學生出現了對性知識的好奇、對異性的向往和。青春期的性騷動成為困擾中學生成長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由于性生理的發育,所產生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想接近異性同學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與愛情而納悶;陷入早戀,正常的男女同學交往被人誤解或受到指責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際關系的不適引起的心理問題
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比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學生要適應新環境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要處理好越來越復雜的人際關系。隨著人際交往的范圍逐漸擴大,中學生更加重視同學間的友誼,也更渴望得到師愛、母愛、父愛。但由于知識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欠缺,往往因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產生煩惱。有的因為自卑、羞怯、自我為中心、性別差異等主觀原因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感到孤獨、苦悶、壓抑。有的心理閉鎖性增強,與家長產生心理隔閡并為此而苦惱。
針對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作為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探索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第一。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品德表現、身體狀況,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特點,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而且要了解其內心動機,洞悉學生心理的奧秘。只有這樣,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心理環境應該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友愛、積極向上的環境,應該是和諧的、融洽的、寬松的、合作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產生健康的、樂觀的、寬松的情緒,而不是緊張的、壓抑的、被動的情緒,只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環境,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第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學校通過開設的心理健康課,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講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導心理訓練,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優良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更主要的還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克服消極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五,群體教育和個別心理指導相結合。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群體教育的同時,要開展心理咨詢,進行個別指導。心理咨詢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方法。通過咨詢者的語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給咨詢對象以幫助、疏導、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通過心理咨詢、個別指導,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初中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
情緒;心理品質;心理困擾;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3—0063—01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針對這一現狀,《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程設計理念,即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初中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系為經,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為緯,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那么,該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思想品德教學之中呢?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初中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可利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向學生傳遞正面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他們獲得情的感染、愛的激勵、美的享受,讓其通過討論、課題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在合作與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增強道德認知,為其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與情感
情緒與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初中生的情緒活動強烈但不穩定,情感活動豐富但不深刻。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求,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如,在講授《學會調控情緒》一課時,我為學生介紹了一些諸如注意力轉移法、合理宣泄法等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并要求他們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使其通過親身體驗與感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情緒與情感,學會正確地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不斷地提高道德實踐能力。
三、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質及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開發相關學科中的思想品德教學資源,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感悟。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科學考查和綜合分析,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策略,如,組織演講比賽、專題講座,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等,在具體的情境中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
四、化解學生的心理困擾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時常會被一些心理問題所困擾。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就會阻礙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并圍繞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困擾。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緊張、厭倦等心理,要及時地進行疏導,以使他們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態。對于學困生,應予以個別輔導,積極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還應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性心理及交友等問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健康 校園環境 師生關系
學生是未來的新星,是民族的希望。在新課標實施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學習和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又何談為祖國、為社會效力呢?學生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學生自己的調節,更需要教師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和策略引導。
一、全方位了解學生狀況
初中三年是學生身體成長和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學生的身體機能便能逐步的趨于成熟化,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學生對心理成長產生了迫切的期望,他們對生理上的成熟一方面存在隱隱的不安和好奇,另一方面又希望獲得邁向成熟道路上所擁有的承認權利,由此使得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很多時候初中生是成熟與幼稚、內向與外向、開放與自閉、自信與自卑的結合體。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發展達到了怎樣的一個層次,又存在怎樣的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打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所以說校園環境如何將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校風惡劣、環境骯臟、人心冷漠的校園環境會培養出怎樣的學生,更不用說學生是否可以健康成長了。良好的校園環境體現在多個方面,學校應該從多方面出發為學生打造全方位良好的校園環境。在校風建設上應該設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并通過完整的實施和反饋體系促使校園規章制度的實施。在環境建設上應該為學生打造一個綠色舒適的學習環境,如可以擴大校園綠色植物的種植,并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加入到綠色校園建設上來,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植樹和植物修剪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為綠色校園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應該在校園組顯眼的地方掛一些文明標語,或是在校園板報上留出心理健康引導的專欄,盡可能為學生打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圍,引導學生朝著健康愉悅的方向成長。
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校生活占中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都可以向教師請教,然而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后不會選擇與教師交流,久而久之當困難積累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會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師要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首先,教師應該放下身段,站在同一高度與學生交流,由此避免不平等帶來的隔閡。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群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使得學生的問題在出現之前得到預防,在出現過程中得到扼殺,在出現之后得到挽救。其次,在情感中拉進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對學生情感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教師在平時要避免一些粗俗的語言,避免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冷嘲熱諷的態度,應該以和藹的態度面對學生,對于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也應該以肯定為主。尤其是那些學習滯后的學生,除了學習上的輔導,更要在心理上給予特別的關注和引導,進而讓學生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健康成長。
四、正確對待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逐漸引起了廣大教師們的關注,而對于如何處理學生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加以對待。一方面教師要足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師忽視和淡漠學生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教師的忽視和淡化讓學生的心理問題極度的惡化,很多時候一些可以再一開始就得以遏制的心理問題在教師的“默許”下開始泛濫,等到問題出現進一步惡化,教師的補救便顯得無濟于事。因而只有做到重視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解決的良策。另一方面教師要理解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學生之所以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一定是存在著某種引導的誘因,教師需要在了解誘因之后給予學生真誠的關懷,在理解中包容學生、愛護學生,從而與學生成為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師益友,這樣教師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促使學生健康的發展。
五、開展心理健康輔導活動
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輔導。很多中學為了節省出更多文化課時間,忽視了心理輔導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學校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至兩節心理輔導課程,讓覺生重視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時候可以以考核方式檢驗對學生心理輔導結果。此外學校還應該定期組織心理輔導講座,通過邀請心理輔導方面的權威專家為覺生做心理健康測試,并引導中學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針對部分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老師要盡量通過一對一輔導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例如有的學生在進入初中學習階段,由于受到來自中考的壓力以及其它各方的壓力,極容易出現各種阻礙學生健康發展的心理問題,這時教師一方面要給學生一對一的指導,另一方面要在平時教學中給這些學生特別的關照,如多讓他們回答問題,多鼓勵,多肯定,由此幫助學生逐步解決心理問題。綜上所述,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全體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課改實施進程中,我們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各種各樣的學科知識,更要在對其心理健康方面作出正確的指導,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參考文獻:
一、生涯及生涯發展的演變
(一)生涯的概念我國的生涯概念最早開始于孔子。孔子曾對人的一生進行過生涯規劃:人只要本著“仁、義、理、智、信”的行為準則行事,以“克己復禮”的原則約束自己,采取《易經》的辨證思維方法,則可按如下步驟度過人生:“十五治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則有望實現“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4]。西方學者對于“生涯”則作出了不同的定義。Shartle認為,生涯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總稱。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個人依據心中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或訓練活動,是有計劃的職業發展歷程。Webster強調的生涯是指個人一生職業、社會與人際關系的總稱,即個人終身發展的歷程[5]。Super認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6]。綜上所述,對生涯概念的定義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由長期到終身、由靜態到動態,由關注個體行為和職業發展向注重個體的心理特質與心理過程,在不斷演變,而這一演變歷程正是生涯規劃逐步邁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歷程。
(二)生涯發展的演變在生涯發展理論被提出之前,職業指導已經為人們所熟知[7],但隨著生涯理論的不斷演變,“職業輔導”逐漸被“生涯發展”所取代。生涯發展強調個人一生發展的全過程,它包括個體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是各種角色的協調和整合,是人生發展的全過程。這一概念的轉變被Super記錄在自己的生涯發展理論之中,從此生涯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最重要的則是生涯發展教育被納進了學校教育之中,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8]。生涯發展取代職業輔導,意味著從只關注人的學術發展與職業發展轉變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該理念的轉變在教育中展現的功能將會愈來愈明顯,這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啟迪。對于人的生涯發展的探索研究大約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生涯發展的理論則出現在50年代,此時的理論涉及興趣、態度與個性發展等因素,人們開始關注經濟與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職業發展的影響。60年代生涯發展理論進入其成型的重要階段,在60年代大批理論涌現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的檢驗,繼續推動著生涯理論的向前發展,至80年代生涯理論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成熟階段[9]。
二、探索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結合起來實施,使學生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主動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生涯規劃,使它們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可持續成長與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既不是隸屬關系,也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屬于交叉關系,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且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正是它們結合的條件和基礎[10]。面對日趨激烈的升學、就業壓力,中學生在生活事件、意識形態、成長、家庭、社會等方面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心理問題[11]。生涯的規劃同樣需要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在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開展中學生的生涯規劃[12]。中學生處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學各年級的不同特點分別進行闡述。
(一)初中階段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是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因此,對于初中生的生涯規劃內容選擇不宜過于專業,應該適合于大多數初中生,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認識、職業認識與生涯規劃。同時學校在組織與開展活動時,要注意建立層次遞進的活動體系,以適合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特點,促進其身心健康[13]。初中一年級:這一時期的學生處于生涯發展的認知階段,同時也處于自我意識強而不穩的青春期。教育應側重給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的指導,使之了解生涯規劃的一般知識,初步幫助學生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尤其是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初中二年級:這個階段應考慮學生的能力因素,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生涯規劃的探索與嘗試,并逐步提升相應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涯規劃觀念與合適的職業傾向,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需求并認識自身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理想積淀力量。初中三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們面臨就業或升學的壓力和選擇。一部分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絕大多數學生會繼續升學,因此應側重對其進行就業與升學的指導,幫助學生培養相關的職業能力與技巧。
(二)高中階段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與初中生相比,身體的主要器官與性發育都趨于成熟,產生了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同時也面臨新的矛盾和沖突,形成探索與解決矛盾的過程[14]。高中生需要面對高一結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專業選擇,這些都是生涯規劃中的重大選擇,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因此,要重視這個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抓住實施的關鍵時期。生涯規劃的實施并不是雜亂無章地傳授,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地開展[15]。高一年級: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已有生涯規劃的知識體系基礎上,繼續對社會環境進行認知與探索。可以通過組織與高年級學生的交流會、聆聽專家講座報告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專業特點,了解相關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職業錨等測試,幫助學生分析自我特長、優勢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氣質、性格特征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職業適應范圍,了解專業發展方向,為高一結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準備。高二年級:學校一方面要強調分科方向,讓學生對自身文理各科的學習情況有清晰認識;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分科學習后,也可以對分科結果作出調整,這時就需要得到學校專業人員的指導,讓學生能順利進行調整。同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社會探索,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高三年級:這一階段應著重進行專業選擇、就業心態等方面的指導,培養學生生涯規劃的決策能力、實施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形勢、專業特色和發展前景;集中宣傳高考志愿填報政策和填報技巧,舉辦專業選擇、就業程序的講座;對畢業生提供升學、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咨詢與指導;通過各種心理測試,引導畢業生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及時修正升學、就業目標,確立合理的升學和就業期望,幫助學生轉變角色,盡快適應社會。綜上所述,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關,但兩者卻不存在替代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俞國良[2]認為,生涯規劃概念的演變歷程是生涯規劃逐步邁入心理健康教育視野的歷程,也是生涯規劃的理念與當代心理健康觀日趨吻合的歷程。個體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實現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繼而影響著生涯規劃的整個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生涯教育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2]”。相對于初中生、高中生具體設計的生涯規劃方案,可以通過讓學生回答6個“W”問題[16](見下頁表3),設計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生涯規劃方案。
三、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及啟示
生涯規劃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評估的出發點不是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授受程度,而是通過學生是否有更明確的自我認識、是否增強了生涯規劃的意識等標準進行評估。此外,評估的參與者也不能忽視生涯規劃的主體——學生。
(一)生涯規劃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建立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的跟蹤檔案,記錄并有效地監督個體在設計生涯規劃及其確定生涯規劃后的成長歷程,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給予其相關的生涯規劃輔導,及時糾正偏差,以幫助中學生提高綜合素質[15]。生涯規劃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能對每位學生提供切實幫助,為生涯規劃輔導和心理咨詢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這也是評估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種心理測驗輔助評估開展各種心理測驗,如職業興趣測驗、職業價值觀及動機測驗、職業能力測驗、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和職業性格測驗等等,這些測驗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測驗前要先充分學習該測驗的使用手冊,了解測驗用途及使用規則。此外,解釋測驗分數的時候也要得當,測驗是為了初步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不是主觀給學生“下診斷”和“貼標簽”,所以不僅要解釋測驗分數的意義,還要幫助學生針對測驗結果,尋找改進與提高現有狀況的方法。
一、成長主題活動
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學校在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把關注點放在發展、發掘學生自身擁有的發展潛能上,注重在學習能力、個性與社會性、職業發展等方面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例如,在適應環境教育中,做好小升初的學習心理銜接工作;在學習能力發展上,幫助學生明確目標,調整學習方法以及開展考試心理輔導;在個性與社會性發展上,幫助學生認識、接納和發展自我;在青春期教育中,幫助學生理性對待異往問題;在人際交往輔導中,側重在親子、師生、同伴以及網絡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在職業發展方面,注重學生的生涯輔導活動等。
自2009年始,學校基于學生的心理需求,借助科技文化節的平臺組織了師生參與的系列主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見下表)。
此外,學校定期開展“我體驗我成長”團體活動。活動主要以心理健康活動課和班會課為主要形式,每周安排一節心理健康活動課,同時每班根據實際開展相關主題的班會課。如,初二級某班班級凝聚力不足,出現小幫派的現象,學校心理成長中心為此設計了“合作大本營”活動,并指導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通過“熱身活動——寶物大收集”“體驗活動——氣球快快跑、分享你我的感覺”等環節,讓學生在體驗合作的愉悅中,實現了對合作的情感認同。初三級某班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校心理成長中心為此設計了“樹立目標,勇于挑戰”的團輔活動。通過熱身活動“兔子舞”以及團隊組建活動“擁擠的公交車”“11人12足”等環節,讓學生明確中考目標。此類活動具有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特點,受到師生喜愛。
二、關愛活動
關愛活動旨在讓全校師生、家長都能切實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體現的是“關愛·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全體參與、全面滲透、全程進行的特點。一方面,為了整合資源,學校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全體教師通過繼續教育、培訓等方式提升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學校每年聘請家教講師團為家長和學生開展講座和活動,如“感恩讓愛流淌”“傳遞感恩,點激夢想”的感恩教育報告會、“愛與和諧”親子活動等。活動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提供了互動平臺,深受家長歡迎。這樣的活動讓教師和家長在“施愛”的過程中也能實現成長。此外,學校常態化開展校園關愛活動,如“鴻運當頭,新年送祝福”活動,在新年開學第一天,學校以教師名義給學生送上含有勵志祝福語的紅包;以學校領導的名義給教師送上有春節祝福語的紅包。活動讓師生感受到祝福、鼓勵及關愛,一方面增強教師在學校工作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對學校、教師產生親密情感,助其投入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三、主題拓展活動
學校以活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通過體驗式的拓展訓練、放松訓練、團體輔導、校園心理劇、繪畫等活動,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
學校針對不同主題設計實施了豐富的拓展活動。如“點燃激情 沖刺中考”拓展活動,這是面向畢業班全體師生的活動,其中包括:學生個體單獨完成的“挑戰高空”活動,學生通過體驗挑戰內心的恐懼,實現蛻變;“共走畢業路”“傳承”等團體訓練活動,讓學生體驗面對中考,團隊合作、支持的重要性;師生共同參與的“夢想之路”活動,使師生從中感受到成功來自于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