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播學碩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傳播應對策略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危機傳播管理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管理初探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危機管理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傳播模式探析 試論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危機傳播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公關的對策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初探 新媒體環境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 新媒體環境下的企業危機管理探析 新媒體環境下的企業危機管理溝通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書香校園建設初探 新媒體與危機傳播管理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酒店業公關危機傳播策略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的公益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品牌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公關 傳播學視閾下新媒體環境中黨風廉政建設初探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人民網,2016-02-20.
[2]王遷. 微博:公共危機管理的新平臺[J].甘肅理論學刊,2012,(05).
[3]孟令俊.突發事件中的微博傳播與輿論引導[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4]王敬紅.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現代傳播,2012,(05) .
[5]邢華平.論微博對處理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2,(03).
作者簡介:
2009年7月29日,山東冠縣政府封禁了縣城內全部21家網吧,并稱這一行動是“為民辦事,是切切實
>> 可折疊的椅子 可折疊行駛的新式轎車 我的身體五不可 不可思議的時空變異 淺談可折疊式風障在井下的應用 家用可折疊多功能健身器的設計 可折疊十萬次的觸摸顯示屏 LG新專利:開發透明的可折疊OLED屏 心靈是不可見的身體 中國平安:不可忽視的6個“降”“低” 大胖 折疊與生活不可分割 一種可折疊式燒烤爐的設計研究 無線激光可折疊 可折疊IT資源 “三農科豐”:不可或缺的身體食糧 運動式維穩是不可取的 可折疊包裝盒 不可忽視、不可小覷的活動導入 唯將軍不可降曹 2011的可測與不可測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參見http://.cn/i/2009-11-19/10323606832.shtml.
[3]Zhang, L.(2014). Productive vs.Pathological: The Contested Space of Video Games in postreform China (1980s-20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 (21).
[4]王穎曜:《當代中國小城市公共空間的變遷――以海寧市為例》,北京大學2007年未發表碩士論文。
[5]文森特?莫斯可:《數字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黃典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邁克爾?哈特、安東尼奧?奈格里:《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楊建國、范一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洪矗骸噸泄互聯網的內容審查與網絡亞文化》,《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119期(2010年)。
>> 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銜接研究 畜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探析 終身學習型社會下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中應探討的幾個問題 以培養能力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優化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考 淺析新西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發展特色 基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探討 淺析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探究 淺談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IT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研究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劉勁松.試析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154-156.
[3]徐可晶.湖南省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7-16.
[4]張愛榮,韓云霞.國外職業教育中值得借鑒的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5(29):79-81.
[5]胡欽太,等.傳播學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當代傳播,2010(2):90-92.
[6]吳廷俊.改革開放30年看中國新聞教育發展最快的30年[EB/OL].http:///xwzx/gnsz/gdxw/200810/27/t20081027_17192603.shtml.
[7]賀小玲.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模塊課程的構建[J].鄂州大學學報,2011(1):70-73.
[8]梁驥.高職新聞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4):31-34.
【摘 要 題】編輯學
【關 鍵 詞】編輯業務/編輯學學科/學術研究網站/網絡化生存
【正 文】
一、與編輯學相關的學術網站現狀
流媒體時代,隨著編輯業務的電子化,與編輯業務相應的網絡使用也日漸普及,諸如使用電子郵件來往信函,各種學術期刊的網頁被刊物編輯部鏈接在互聯網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數據庫已經形成氣候,使得學術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傳播。比如CNKI源數據庫及其相關的子庫,可以通過跨庫檢索系統(CJFD、CDMD、CPCD、CCND),檢索到大部分學術期刊的內容,包括編輯學研究的學術成果。與編輯學相關和部分相交的新聞傳播學學術網站的建設,也正方興未艾。與此同時,編輯業務的運作和編輯學學科的探討,也開始進入網絡范圍。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目前作為獨立學科的編輯學學術研究網站,在網絡上的生存與發展卻舉步維艱,這一態勢對編輯學的研究當然不利。因此,為了編輯業務和編輯學學術研究的網絡化,應該對該學科的網絡生存狀態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對編輯學學術研究的網絡化前景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本文通過對編輯工作電腦化、編輯學研究網站狀況的調查,探討該學科研究網絡化的出路。
關于編輯學學科的定義,本文僅襲用尹玉吉《編輯學學科性質討論述評》的觀點,即“編輯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有的學科”,亦即是研究編輯基礎理論、編輯活動規律及編輯實踐管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具體地說,是研究編輯工作規律的一門學問。對于編輯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從理論上說,要求建設完備的編輯學大學科體系,必須重視部門編輯學研究,兩者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開展部門編輯學研究的途徑,一是運用編輯學基本理論對不同類別積累的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從中抽象出不同類別編輯活動的特殊性;二是將編輯學基本理論與相關學科相互滲透、融合,使兩者同時具體化和深化,具有新質。[1]引進這個定義,是為了區分新聞傳播專業與編輯學專業網站的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新聞傳播專業網站的建設,保持上升的態勢,內中不乏有對編輯學基本理論與相關學科探討的內容。新聞傳播學與編輯學有相容和相交的學術范圍,新聞傳播專業網站與編輯學網站所涉及的內容也是如此。
新聞傳播學專業網站以新聞傳播業界和新聞傳播學界信息為主要內容,盡管是專業網站,但由于內容、形態、主辦方背景等因素,這類網站亦呈現出多樣性。它們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類,如綜合性網站和單一分支網站;學術性網站和實務類網站;機構類網站和個人網站等等。在形態上,除網站外,還有專門的BBS和電子郵件刊物。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中華傳媒網”(academic.mediachina.net),在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回顧傳播研究網的建設過程,追求原創性信息及學術品味可以說是該網站的主要特點。再如“中華傳播網”(mediachina.net)、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千龍網·新聞社區、京華傳媒網(jhcra.com)、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網站、傳媒觀察、中國報刊網、慧聰報刊資訊網、網絡廣告先鋒、視聯網。此外,中國媒體資訊網、新聞出版教育網、中國廣告傳播研究網、6969報紙營銷策劃、中國廣電網、五洲傳媒、中國網絡傳播研究、G999傳媒頻道、傳媒工廠、傳媒川軍聯盟、每日傳媒視點、媒體資源信息網,史坦國際中國傳媒論壇、視聽縱橫——網絡與傳播學研究、中國廣告網等網站也各有特色,持有一定的影響力。
此外,就是專業信息的電子郵件刊物。這是直接發送給訂戶的重要的網絡傳播形態,可根據不同需要制作成txt、doc、html、pdf等文件格式。目前國內的電子郵件刊物主要依附網站制作發送,是目前反映業界動態最及時、內容最豐富的電子報。作為單獨發送的電子郵件刊物,有已停辦的《e傳播周刊》(e-MediaWeek)。其發刊宗旨是“傳播媒介觀察、傳播現象透視、傳播信息交流、傳播學術爭鳴”,訂閱發送為上海索易(soim.com,電子郵件報刊制作發送專業平臺)。
新聞與傳播學學科網站之所以興盛,其中的原因是國內許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課程的大量設置。從中國新聞傳播專業網站在2003年的發展變化看,它有四個特點:一是綜合性新聞傳播學術網站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勁頭;二是新聞逐漸走向成熟;三是門戶網站與重點新聞網站紛紛開設傳媒頻道;四是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網站則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某些倒退現象。盡管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網站擁有深厚的學術資源和專業人才,然而,由于長期觀念上及體制上的原因,這些網站卻發展得不如人意,一些著名的編輯專業學術團體和教育院校,甚至還沒有一個體現自己學術特色的網站或網頁。[2]
其實,與傳統的學術期刊相比,學科研究的網絡化具有良好的前景,其未來發展應該受到關注,因此,目前傳播學學科網站正在不斷更新和加強自身建設。以“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網站(CJR)為例,該網站不斷地優化內容,強化網絡特點。例如,建站之初設置的欄目中不再適應目前的調整;加強互動,完善搜索功能;更加突出網絡特色。做一個研究媒介的媒介,互聯網研究一直是CJR的一個強項。CJR的研究者指出,它可以更加大張旗鼓地擴充互聯網研究的分量,成為一個中文互聯網研究的信息源、資料庫,觀點的平臺、意見的市場。[3]這點,反襯出與之相關的編輯學學科網站的狀態更加顯得停滯不前。
應當看到,編輯學專業網站的創辦和發展,對編輯學業的發展和對學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促進學術成果走向編輯業同人,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可以成為研究者的信息源與資料庫,可以擴大國內外同行間的交流,可以推動學術批評風尚的形成,可以構建專業知識傳承的平臺,可以增加網絡中的中文專業資源。
二、編輯學學科網站的現狀
目前編輯學的學術網站的類型,沿用《關于中國人類學網絡進程的思考與設想》[4]的分類方法,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網友創建的個人網站。這類網站如:“編輯學在線”(edweb.yeah.net),該站建于1999年,主題為科技期刊編輯學和網絡出版,站主吳小勇,為《編輯學報》編委。“編輯出版人沙龍”(epsalon.com);“編輯生活網”(wyjy.net),版主伊揚,自由編輯,某生活類期刊編輯部負責人。他希望通過“編輯生活網”這個個人平臺,展現自我,加強與各位文友之間的聯系,溝通信息渠道,拓寬大家共同發展的空間。這類網站多是編輯中的“網絡發燒友”創建,多側重收集編輯學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資料,在耕種自己的園地,滿足自己興趣的同時,還能豐富學術的公共空間,促進學術的傳播,是網絡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氣的網站。由于站長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興趣所限,個人創建的學術網站總體上水平參差不齊,原創文章較少。加之站長的學術興趣變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這類網站后續發展乏力,甚至有相當一批網站已經倒閉。當然,新的網站也在不斷地被創建著,繼續推動編輯學學術的多元化發展。這些個人網站現存的問題是:在網上發表的學術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虛擬空間,供同行交流,無法得到現行學術體制的認可。這類網站的建立出自于創辦者的個人愛好,其網站一般空間容量不大,儲存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時,要靠個人的精力來維護更新,也大大影響了時效性和信息密度。因此,訪問量不高,影響力不大。這類網站的生存力最為脆弱,經常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
(二)、政府機關及其所屬學術機構、學術組織創建的網站。政府機關與編輯學相關的網站,有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網站,屬于政府上網工程的一部分,但這個網站的內容主要為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電子出版物等大眾傳媒的管理法規以及業界動態、統計數據等,具有權威性,因而,本文也將它們納入專業網站范圍。政府所屬的學術機構和學術組織建立的網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網站以及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期刊網、中國研究網等,這類網站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學術研究的促進作用也大小不一。其中,較為成功的網站如“出版科學”和“中國傳媒網”等。
“出版科學”(cbkx.com),是同名的平面刊物的電子版。《出版科學》由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編輯學會主辦,其辦刊宗旨為: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理論性與實用性并重,總結介紹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和網絡的編輯出版經驗,促進編輯出版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為體現辦刊宗旨,辟有多種雙名專欄,如《專論·特約稿》、《編輯學·編輯工作》、《出版學·出版工作》、《編輯史·出版史》、《多媒體·網絡出版》等。“出版科學”依托于“湖北新聞出版網”(hb-np.com.cn),其在編輯學研究的貢獻是,提供了大量的編輯學論文電子文本和與編輯工作相關的文件,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中國傳媒網”(mediainchina.org.cn),由北京國新中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依托政府資源,發揮行業優勢,通過中記傳媒網權威的業界資訊和全面的政策法規,開展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為傳媒機構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詢服務,并以產權為紐帶,整合傳媒資源,積極地介入傳媒投資領域。中記傳媒作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者網技術服務中心,承擔中國記者網的建設和運營工作,以服務傳媒人士為己任,為行業管理的規范化、透明化提供了交互式的網絡平臺。“中國傳媒網”下聯的“中記傳媒網”(mediainchina.com),在“學術與教育”專欄下,有編輯學學術研究的內容。
(三)、民間的學術機構、學術組織創建的網站。這類編輯學研究網站多是各類編輯學術機構和學術組織在網絡上的延伸,介紹編輯業消息和編輯學理論,并推薦編輯同人的書籍等。它們在網站建設方面更側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學術特點和學術興趣,其發展多依賴于相關的學術機構和學術組織自身的發展。網絡為編輯界學者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發表學術文章、出版個人研究文集的平臺,從而促進了編輯學術研究成果的大范圍的傳播。這一傳播的方法,有利于打破現有的學術體制的束縛。如“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網站(cujs.com),這是一個常設的學術團體門面網站,主要欄目有編輯論壇、學會會訊、學報導讀、相關文件以及介紹研究會參加單位等。總體來看,這一類網站頁面較為簡陋,內容不夠豐富,在時效性和服務功能上遠不夠理想,目前僅僅能起到展示窗口、介紹編輯學會日常工作等作用。而且,有些因為種種原因而成了“死頁”,如“編輯與現代人”(go6.163.com/interland),尤其遺憾的是,中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學報研究會迄今沒有一個獨立的學術網站。
(四)、編輯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創建的網站。這類網站通常是編輯和新聞傳播理論和實務類報刊的網絡版,主要是將其平面載體的內容全部或部分上網。這類網站與“母體”網站密切相關,它們大都是新聞媒體旗下的刊物。總體來看,這類專業報刊在新聞傳播業界有著廣泛影響力,但其網站(網頁)形態和內容大部分十分簡陋,網絡傳播影響力明顯不足,有些還成了“死站”,如“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sueditor.best.163.com)。
(五)、BBS及電子郵件列表刊物形態。綜合性新聞傳播學術網站大都設有BBS,如中華傳媒網的傳媒社區、千龍新聞社區的“橫評豎品傳媒論壇”等都辦得很出色。這些新聞傳播專業BBS討論區的設立,對擴大網站的影響,提高受眾參與度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對于編輯學而言,這類BBS中最具人氣的是“西祠胡同”(xici.net)中的“傳播媒體”(xici.net/main.asp)討論區。這實際上是一個論壇群,包括數十個子論壇,其中直接與新聞傳播領域有關的有“新聞人”、“傳媒研究”等欄目下的子論壇。而在這些論壇中,最相關的要算是“編輯的家”、“圖書編輯俱樂部”、“美編之家”。“新聞傳播研究”論壇則主要以學術探討為主,經常轉貼學界人士的論文、文章,并且經常有版主自己的有獨到見解的原創文章。
三、編輯學學術網站的問題與前瞻
一個學術網站的生存狀態,一定是與這一學術學科研究的生態相連的。而目前編輯學學科網站的生態狀況不很樂觀,也應是我國編輯學界學術研究單薄的一個相互映證。
從編輯學的學科網站情況看,不少網站仍處于起步階段或低水平運作階段,網站的功能和作用遠未發揮出來,尤其對編輯行業的行政管理機構、行業組織機構、專業報刊和專業科研教育機構來說,網站目前狀況與它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作用極不相稱,與信息時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具體說來,目前編輯學專業網站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原創內容少,網站上的很多內容都是轉載印刷報刊上的文章,或是轉載其他網站上的內容,雷同現象嚴重;更新速度慢,時效性差。缺乏英文版、繁體版,極大地限制了通過這一平臺與國外海外同行的交流;表現形態簡單;數據庫及檢索功能欠缺或欠佳;網站推廣力度不夠。
以網站與數據庫的鏈接而言,很多網站缺乏重要學術數據庫的鏈接支持,再就是網站的搜索功能缺乏。在網絡資源鋪天蓋地的時代,只有依靠成功的搜索引擎,才能在網絡中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對于網站內部信息的搜索,也是如此。此外,現在不少網站在其正文下面往往有“讀者評價”一類的設置,這是讀者和作者間的互動,如訪問量很大的攜程網,訪問者可以看到并且參與對此文的反饋,作者也能進行辯駁。這是對傳統期刊的典型的顛覆。海外同類型網站,不僅提供最新刊發的文章,還提供對以往文章的搜索查詢,如“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站”(cjr.org),其主頁是當前文章,但同時提供自1991年到現在的全部期刊內容,并可檢索;再如臺灣中華傳播學會網站(ccs.nccu.edu.tw)亦建有中文傳播學資料庫、傳播研討會論文、臺灣電影資料庫、電訊傳播產業資料庫、各校博碩士論文等較完備的數據庫。應該看到,國內的“中華傳媒網”(academic.mediachina.net)對此也花了很大工夫,只是該網的發展勢頭目前受阻。
從編輯學的研究情況看,由于傳播業本身的進展,編輯工作以及編輯學學科的內涵都已經發生質的變化。從傳播方式看,傳播渠道大大增多,使傳媒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有了可能。除在原有形式上翻樣出新,如報紙增加印刷版次、即時更新已經報道的內容、增辟專欄或專頁、豐富版面色彩和內容等外,最明顯的特征是平面媒體進入網絡傳播,紛紛開辦電子版,最大限度地向受眾提供信息。隨著高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大眾傳媒之間的分工和競爭越來越突出,對在新聞行業就職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報刊圖書編輯從業人員要求的業務技能中,包括能夠自如地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從事采集、制作、傳送信息,以適應網絡化傳播的需要;要能掌握專門知識,以適應媒體對象更加細分化、特定欄目增多、報道要求更加深廣和專業的形勢等。
因此,網絡時代的編輯,應該具有使用網絡這一媒介的能力,包括通過網絡探討編輯學科,了解該學科研究的進展情況的能力。但是,僅從學術期刊的編輯界調查情況看,對電腦和網絡利用基本現狀總的情況不甚樂觀,除了一般文字處理和網頁瀏覽外,學術期刊的編輯利用編輯學網站上的學術資源的情況不很普及,而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術交流的情況更不普及。可以說,除了喜歡在網絡上沖浪的部分編輯外,利用網站的BBS進行編輯學網上交流的情況幾乎鳳毛麟角。這是相對于全國9165種正式出版期刊的在冊編輯人數而言[5]。編輯上網人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術交流人數的情況都不容樂觀,這也是編輯學學術網站在網絡上慘淡經營的根本原因。
對于編輯學學術網站建設所涉及的問題,其他方面還有很多,諸如學術論文的著作權問題;學術觀點的原創性問題;學術網絡的生存空間的問題;學術研究者的身份認同問題以及與現行學術機制兼容的問題;網站經營的經費問題等。
學術觀點的原創文章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編輯學網站的非贏利性,使得網站的投入有限,基本上處于低成本維持運作狀態。即使有原創的學術文章在網站上首發,也無力支付稿酬,更何況網絡上發表的論文,在目前的學術認可體制中,完全沒有一席之地。因此,作者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將學術成果上網。再如,網站經營的投資問題更加嚴峻。創建一個能夠被學界公認的權威、優秀的學術網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資,而且,這是一項連續不斷的工作。而共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站,共同開發電子資料數據庫等,更要靠相關單位規劃。而且,學術網站的建設與維護必須有學者的參與,它不僅僅是技術或網站管理人員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學術態度、學術知識、學術背景問題,涉及到學術內容資源的編輯和欄目設置問題,沒有學者的參與,網站管理者很難知道網站的讀者們(主要是學者)的需求和評價,網站的實際效果。要有熱心人。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編輯學學術研究的創新和發展,編輯學學術網站建設完善和加強的工作,就顯得更加迫切。
【參考文獻】
[1]陳景春.開展部門編輯學研究[A].建設完備的編輯學大學科體系[C]出版科學,2003,(2).
[2]曾凡斌.2003年中國新聞傳播專業網站[J].博客中國(Blogchina.com).2004-01-18.blogchina.com/new/display/21553/html
[3]陳一、陳惠娟.“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網站探析[J].新聞實踐(電子版),2003-12-1(GSM+8 北京時間).
【關鍵詞】網絡小說 虛擬社區 迷文化
迷文化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一個理論亟需深化的階段,對于迷文化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社會學、傳播學、文字學或倫理學等角度進行的,從文藝學的角度也有,但是關注的是文藝美學等方面。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既是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大眾文化極具有活力的因素。而目前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很少被我國研究者關注,加強對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的研究,對建設文明、科學、健康和理性的網絡文化具有現實意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一、網絡小說虛擬社區研究
對于網絡小說虛擬社區的研究非常之少,只是在研究網絡小說或虛擬社區時有所提及。作為網絡文學的一部分,我國網絡小說的研究也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關于概念的界定。網絡小說的概念由網絡文學的概念延伸而來,也和網絡文學一樣在概念的界定上存在著焦慮;將網絡小說與傳統小說進行區別,試圖從區別中來確定網絡小說的本體存在;分析網絡小說的特征,凸顯其大眾性、自由性和后現代性;從文學本體出發研究網絡小說的創作、傳播、閱讀、批評等。筆者發現,在這些研究中,網絡小說與虛擬社區的關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研究者雖然提及卻并沒有做更多的關注。比如,網絡小說的“語言特色”時強調了網絡小說的“網絡話語”:“‘天涯的兄弟們,來點掌聲!!!歡呼聲!!吶喊聲!!!!!可貓!!二樓的朋友們!!!你們的吶喊聲我聽不到!!!!’看到這樣的話,不經常接觸網絡的人可能會有點犯迷糊,‘天涯’、‘可貓’、‘二樓’,這僅僅是形形的網絡語言中的一部分”,這些網絡語言的誕生,其實與作家和讀者一起在小說社區的類似日常生活式的互動是分不開的。網絡小說被改編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原因是“網絡小說受眾的互動參與為影視劇的生產提供觀眾支持”,網絡小說受眾的互動參與從何體現?主要集中在這些充斥著網絡小說的虛擬社區。
對于虛擬社區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已經有許多研究成果,其理論成果為國內的虛擬社區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將人群社會區分為Gemeinschaft (禮俗社會,又譯為共同體)與Gesellschaft (法理社會,又譯為社會),由此為網絡虛擬社區概念提供了理論源頭。網絡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虛擬社區概念的是萊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他提出概念的同時也界定了虛擬社區作為“想象共同體”的存在形式。
國內目前對虛擬社區比較全面與系統的專著是學者劉華芹的《天涯虛擬社區:互聯網上基于文本的社會互動研究》。該專著對虛擬社區的結構、管理、意識甚至沖突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這方面的碩士論文主要有《虛擬社區中的文化生產》、《虛擬社區的人際互動――以天涯社區為例》和《虛擬的空間和想象的共同體》。游夢瀟在論文中梳理了虛擬社區的研究成果,分為概念的界定、虛擬社區的類型、虛擬社區及用戶特征和一些個案研究,并將虛擬社區的人際互動模式綜合為中心模式、漸進模式、兩兩互動模式和網狀模式四種模式。肖蓉也以天涯社區的文化生產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文化生產的行為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虛擬社區文化生產的特點,但是所關注的文化生產都是一些個體的現象,沒有對群體就某一文化認同而進行的集體生產進行深入的研究,而這,正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并以網絡小說虛擬社區迷文化為切入點。
二、網絡文化研究
國內外對網絡文化的研究體現在三個方面:
(1)對網絡文化概念的研究。學術界對其含義進行了大概分類:一是側重網絡載體的技術視角,認為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的物質基礎上,把信息的發送和接受作為核心的新型文化。二是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白淑英認為網絡文化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在線”實踐過程中生成和建構出來的生活樣態,是在線實踐的創造,把網絡文化看成一個過程。
(2)對網絡文化特征及其演變的研究。國外學者對網絡文化的特征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如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數字化生存”論,如丹?席勒(Schiller,Dan)的“數字資本主義”論,曼鈕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網絡社會”論等等。國內學者對網絡文化的特征的研究體現在具體的分析與解讀。
(3)對網絡文化價值與影響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肯定了網絡文化的價值,并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如鮑宗豪認為網絡文化的價值表現為網絡的文化意蘊,網絡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網絡文化語言豐富了人類文化世界,使人們有可能以獨特的網絡語言進行交流。吳克明認為網絡文化不僅是現代技術和文化現象的一次世紀性融合聯姻,而且形成了人與網絡文化和諧發展的新景觀,具體表現在人的自由個性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人的社會關系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以及人的自然生態與網絡文化的和諧發展等方面。網絡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個人的影響和對社會政治與經濟以及倫理道德的影響。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化使既有文化發生了轉向,即文化發展方向出現了異于既有文化邏輯預設道路的新的文化理念和實踐:從現代性走向后現代;從理性走向感性;從精英走向大眾。
三、迷文化研究
關于迷文化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西方對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以Henry Jenkins為代表,他從這些迷群的個體作為媒體受眾是怎樣接受媒體文本的過程這樣一個視角展開研究,重點探討媒體受眾和媒體文本之間的關系。Liss A.Lewis則從“迷的定義”、“迷與性別”、“迷與工業”和“迷的生產”四個方面做了闡述。
第二次浪潮主要強調迷文化中關于社會的文化的等級的復制,研究迷選擇對象和消費的時間與人們習慣之間的關系。如Chery Harris的《電視迷的社會學研究》。
第三次浪潮來臨,Andrea MacDonald的《不確定的烏托邦:科幻媒體迷群和網際交流》,Kirdten Pullen的《網絡研究》中的文章《我愛:創造一個網上迷社區》,還有Nancy K.Baym2000年出版的《打開,登錄:肥皂劇,迷群和網上社區》,都是以網絡社區中的迷作為研究對象。
相對西方來說,中國對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2005年,Matt Hills 的《Fan Culture》由朱華u翻譯,韋伯國際文化出版,由此迷和迷理論在國內受到了學者關注。2009年,陶東風的《粉絲文化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該書第一次比較系統地翻譯介紹了西方粉絲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見我國對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研究的理論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研究的內容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迷的概念表述與特征的探討
國內對于迷的概念的表述有兩種,都是從語言學翻譯的角度而來,一曰之“粉絲”,是英語單詞“fans”的音譯,一曰之“迷”,是屬于它的意譯,所以中國對迷文化的研究中對迷文化的概念有兩種表述:粉絲/迷,粉絲文化/迷文化,有的學者使用“粉絲”和“粉絲文化”表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使用“迷”和“迷文化”表述。從時間跨度上看,這兩種表述都在同時使用,可見,目前的研究界,研究者使用“粉絲”或“迷”表述并沒有統一,本研究采用“迷文化”來表述是為了更凸顯其特征。
(二)對于迷現象的解讀與審美價值的反思
趙文秀指出“粉絲”的現象表征并從而肯定“粉絲”文化的價值所在,從而進一步探討“粉絲”現象對文化建設的啟示。張晨陽肯定了迷的文本生產力的解放,指出迷文化與工業文化的關系更為密切。蔡鵬飛不僅詳盡地探討了各種電視迷現象,而且從媒介文化的視角檢視媒介與迷文化的互動,反思媒介與迷的對立困境。
(三)關于迷社區的研究
對迷社區的研究國內目前并不是很多,比較突出的是復旦大學的鄧惟佳博士,其重點研究了迷群實踐活動的自我建構和群體認同,探討迷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如何建構身份認同,如何跨媒介和多元化的使用媒介,并以此凸顯迷的“能動性”。另外鄧偉從迷社區的“身份認同與建構”作了探討。
從國內外對于迷研究的現狀來看,國內外學者對迷和迷文化的主要理論都進行了開拓性的探討,但是,從目前的國內對于迷研究狀況看,很少關注網絡小說社區的迷文化建構。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網絡小說與虛擬社區的研究,還是網絡文化與迷文化的研究中,作為受眾的網絡小說迷,在網絡小說虛擬社區所進行文化實踐活動都滲透到了以上四大板塊的方方面面,并以其為連結而構成一張縱橫交錯的文化網絡,但是在以上四大板塊的研究中都對其有所忽略,故而對國內的網絡小說社區迷文化進行研究很有必要,是對中國迷文化的個性解讀,也是對中國迷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補充與豐富。
參考文獻:
[1]光明,張釗.略論網絡小說的寫作特色[J].寫作,2010,(1).
[2]謝宏娟.中國網絡小說影像改變作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
[3]趙秀文.“粉絲文化及其現象的解讀[J].新東方,2007,(9).
[4]張晨陽.“迷文化”:新媒介環境下的價值審視[J].中州學刊,2011,(6).
[5]蔡鵬飛.電視迷文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
[6]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9.
關鍵詞:中國高校 英文網站 建設
當今,互聯網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學校適應這一趨勢建立了自己的英文網站,作為向海外人士、學者和潛在留學生展示、宣傳學校的窗口。在英文網站建設的過程中,涉及諸如翻譯、中外網站設計差異、外國讀者接受程度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網站傳播的有效性。針對這些問題,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討和研究。筆者意在對前人在高校英文網站建設方面的研究做一個梳理,以期能對今后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有所啟發。
一、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總體狀況
高校英文網站并不是中外網站的直接翻譯,而是應該從國外受眾角度去考慮其架構和內容。(張瑾,2010)因此,英文網站建設研究涉及國外高校英文網站設計特點的調查與分析、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興趣點、語言層面的處理等多方面問題,因此英文網站建設的研究也應數量豐富。但是,筆者以“英文網站建設”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只得到87條結果,刪除其中與此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后,剩余67條文獻。筆者亦未檢索到任何專門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書籍。由此可見,當前國內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研究成果并不充足。
二、目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幾個側重點
筆者把在中國知網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分類研讀。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高校英文網站建O現狀分析
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在檢索到的67條英文網站建設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對現狀的分析及問題的粗略討論占到14條,將近五分之一。這類研究的內容一般包括英文網站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其特點是從宏觀上進行探討,如曲靜指出,目前中國高校英文網站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國內高校對英文網站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第二。英文網站未從受眾角度出發。包括信息內容不全面及信息布局不合理;第三,行文編譯的跨文化交流性差。針對提出的問題,曲靜從學校、理念、內容選擇、隊伍建設和管理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曲靜,2015)
(二)從翻譯的角度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探討高校網站中的翻譯問題。是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中比重較高的又一類研究。在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中總共約有22條文獻記錄,其中碩士論文有14篇。這類研究著重運用某一翻譯理論(如功能目的論、變譯理論)去分析翻譯中的失誤或證明某一理論在網站翻譯中的指導意義。例如,張睿思運用胡庚生的生態翻譯學,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層面探討了湖南省高校英文網站“學校概況”中存在的翻譯問題。探討了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來提高外宣翻譯的質量。(張睿思,2016)
(三)從傳播學、網頁設計等方面探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
在這一類研究中,各項文獻從跨文化、國際化、傳播學、中外網站的差異對比、網站的設計等不同角度對高校英文網站進行了探討。例如,裴蕾和周立群通過國內外大學英文網站的對比。得出了高水平大學英文網站建設的四點經驗,揭示了中國大學英文網站群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這兩點提出了提升英文網站水平需注意的問題。(裴蕾,周立群,2014)這類研究的文獻,雖視角不一,但各位學者幾乎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英文網站的建設并不僅僅意味著翻譯,它涉及中外文化不同、中外文化不同所導致的網站結構與內容取舍方面的不同,涉及對傳播效果的考量,亦不能忽視傳播對象即受眾的因素。這拓展了我們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的理解。
三、目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著眼方向
通過以上對當前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梳理,筆者發現,宏觀性的分析多而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少。為了讓研究真正有利于英文網站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今后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大對外國高校網站架構的系統性研究。在這些高校英文網站建設研究的文獻中。不少學者指出。中外高校網站的架構存在差異。直接套用中文網站結構的英文網站并不符合外國讀者的瀏覽習慣,進而指出網站架構要充分考慮這種差異,甚至需進行重新設計。那么,國外高校網站到底在架構上具體有什么特點,一般包括哪些類別。這些不同的類別一般如何分門別類進行設計,我想,這些更為具體直觀的信息對我們的高校英文網站整體設計更有指導性意義。
(2)高校英文網站的內容該如何選擇。裴蕾、周立群指出,中國高校英文網站的內容不全面。(裴蕾,周立群,2014)張新軍、楊慧指出,在高校英文網頁的制作中,很多都是直接將中文原稿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沒有考慮到讀者的反應,因此有些對外國讀者而言其實是“無價值信息”。(張新軍,楊慧,2003)那么,英文網站到底應該包括哪些類別的信息?哪些是符合外國讀者需要的信息,哪些是外國讀者并不關心的信息?在英文網站的建設過程中,內容的取舍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
眾所周知,中國傳媒產業研究近20年來引入了大量微觀和宏觀經濟分析的手段,形成了多樣化的研究視角,但是結合經濟元素和文化、政府政策對傳媒業進行考察的“多學科型”研究仍處于弱勢階段{1},實際上傳媒業的發展從來也不可能離開其存在的環境,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和市場法人,傳媒業與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是受一定的政府管制下的產業,我們引入傳媒發展指數這個概念,從系統依賴的角度來考察傳媒產業的發展。
一、理論背景及定位
我們認為傳媒發展指數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深入對傳媒業的研究。
第一是對傳媒產業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的結構性還原。傳媒產業作為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及信息服務業的身份逐漸得到普遍認可,但相應的產業分析和產業預測卻始終未能像快速消費品、金融、電子產品等其他行業一樣達到成熟和系統化的程度。這不僅見之于零亂的數據和只抓冰山一角的各類報告,更見之于傳媒產業研究工具和邏輯的匱乏,最大的問題在于傳媒業自身發展的碎片化和對這種碎片化現狀進行描述及解析的無力感。傳媒發展指數的首要的涵義就是對傳媒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長速度、主要關聯行業等作出明確的判斷,對傳媒產業在國民經濟環境中的區位作出清晰的圖繪。
第二是對傳媒業發展要素的有序厘清。傳媒業的繁榮與否可以用多項指標來衡量,但這些要素起作用的層次有所不同。在大概念上,這些原因可以分為傳媒部門自身和媒體經營環境兩大類。前者既歸因于媒體部門自身收入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完善和競爭策略不領先等等,也歸因于主管部門的配合不力乃至監管不當。后者涉及的范圍更廣。舉凡年輕世代生活方式的變革、消費品市場競爭的此消彼長、宏觀經濟調控的政策性安排,以及社會文化創意環境、社會教育制度的發展等等,都可能對傳媒經營的波動帶來或強或弱的影響。這意味著,在制定媒體發展戰略時,我們不僅要廣泛涉獵社會經濟環境的動態,更應強調對環境中影響傳媒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層次有重點的區分。
第三是對傳媒發展因子的貢獻分析。我國傳媒產業自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以來,與社會生活和經濟形勢的結合更加緊密,經營環境更趨復雜,經營風險在增加。在分析傳媒產業增長的過程中,人們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更全面、更系統、更能精確刻畫其增長本質的科學視角來對之加以分類和描述。傳媒發展指數正是通過對各個因子的抽繹和測度,來量化地展示各個因素對傳媒業的重要程度和貢獻大小。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傳媒發展指數的核心內涵:不同的環境要素會對傳媒組織和傳媒業產生不同的約束并決定其選擇空間,從而使得傳媒組織的行為出現不同的增長特征和發展路徑。所謂評價和改善傳媒發展指數,即是要對現存的傳媒產業結構進行有序的排查和厘清,采納一系列精當而敏感的指標展示出傳媒業的動態發展速度及質量,實現對傳媒業與社會環境互動的有效監測,從而優化傳媒組織、傳媒業與其發展環境之間的匹配程度,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有效地抑制傳媒發展戰略的偏離,從把握自身狀況和氣候條件的大環境觀來審視傳媒產業的“騰飛”,而非僅僅改進駕駛員自身的一些作為。
如果沿用這一比喻,我們正好可以借以說明本文所指的傳媒發展的范疇:飛機是各自運行的傳媒組織,氣候條件是搭載傳媒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既包括各部類行業的群體經濟行為所組成的國民經濟發展態勢,也包括生活形態、文明教養、民眾心智等組成的社會發展水平。媒體面和社會面是把握傳媒產業增長的兩個基本角度。
二、指向社會實踐的傳媒發展指數
傳媒發展指數的構建對于傳媒產業的現實運作具有操作性的功效。
第一,傳媒發展指數的概念將推演出傳媒產業的聯動結構和制約框架。由于傳媒業的前景廣闊,投資者不斷加強對傳媒板塊的分析和預測,但是目前所見的研究往往基于傳媒自身的經濟基礎,通過歷年來我國媒體的廣告及收入增長的縱向趨勢和與美歐諸國比較的橫向趨勢來預測傳媒業的增長,我們會得出一系列的問題:廣告分類別的增長如何?支撐廣告的分類別的行業(房地產、醫療、汽車、電子產品等)增長空間如何?支撐行業購買的居民消費增長如何?支撐居民消費支出和構成的社會心理、生活方式變遷如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傳媒經營增長的社會動因鏈條。只有對這些層次進行嚴密的疊加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理性的、有說服力的預測,才能發掘傳媒業寒冬或暴發式增長等大波動背后的水面下的“冰山”,才能體現作為文化產業、信息服務業的傳媒深刻依賴于社會發展進程的“蝴蝶效應”邏輯。
第二個現實的操作性功效是對傳媒產業增長機會點的真實發現。近幾年來傳媒業涌現出一批實力雄厚、管理有效的標桿組織。但由于我國傳媒業自身的特殊定位,無法完全地復制國外媒體和國內工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做法,因此追求管理時尚就成為通行的提高媒體運營效率的殺手锏。傳媒發展指數試圖把人口年齡結構、可支配消費能力、地方創新氛圍、廣告吸納程度等更多的變量納入傳媒增長框架中來考察。比如多項調查顯示,年輕人的傳統媒介接觸趨弱,而同時老年人的傳統媒介消費的時長和花費都數目可觀,這對媒體的資訊結構、方便性、傳閱率等有什么樣的潛在影響?再如數據顯示上海一直有較高的媒介盈利指標,但其城市發展水平是否隱含著傳媒業發展的天花板的快速到來?傳媒發展指數企望引入全面的系統的環境因素來看傳媒增長趨勢,其新貢獻在于從事實和數據背后尋找真問題和真機會,據此刻畫傳媒產業成長的彈性空間。
三、以增長要素作為維度
傳媒產業的市場潛力在哪里?未來該如何挖掘這些潛力?這歸根結底是一個關于經濟增長的問題,這個問題也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主題。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根據對各種增長要素的重視程度不同,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從古典理論到新古典理論到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
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從亞當?斯密時期就開始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分別提出了含義完全相同的經濟增長模型,稱哈羅德―多馬模型,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典型代表{2}。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增長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其經典模型是索洛―斯旺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經濟增長率不但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率,而且還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對產量增長相對作用的權數,取決于技術進步的力量{3}。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又有更多的要素被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型。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積累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也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二者是循環互動、相互作用的{4}。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梁昊光圍繞著傳媒經濟增長動力源的問題,把國內外學者們的理論劃分為三種基本模式{5}:
技術推廣模式:這種模式將傳媒經濟發展的動力歸結為傳播技術的發明,認為近現代科學發現和傳播技術發明創造了社會新需求。
市場拉引模式:這種模式將媒介市場的動力歸結為市場的需求。社會的習慣、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決定著媒介產品的方向,從市場消費結構方面向媒體提供信息,媒體便根據市場需求信息來研究制作新的媒介產品。
N-R關系模式:這種模式認為社會需求(N)與媒介資源(R)是決定傳媒經濟發展的兩個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主題,傳播活動刺激社會需求,社會需求的增長使媒介經營資源緊缺,此時,就會刺激傳播活動解決媒介市場資源創新的緊缺問題。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樊綱提出了用體制結構系數――社會需求和媒介資源的產出比――來表示在社會需求的推動下媒介結構的變化。學者彭永斌則提出了媒介產業增長的系統模式,即傳媒產業自身的生產力要素和傳媒產業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都在傳媒產業的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6}。
總結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可以把傳媒經濟增長的要素歸結為內生動力、外部環境兩個方面。所以,本研究在從傳媒產業內環境、經濟社會宏觀外環境入手,不僅分析各要素的單一影響,而且將這些要素進行擬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計算出全國各省的傳媒產業發展指數,從而解析整個中國傳媒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要素。
四、以系統研究作為分析范式
用系統的理論對傳媒的內環境、外環境進行研究,在傳播學史上的淵源深遠。
早期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學者們對傳播過程模式的探索中。賴利夫婦于1959年提出的他們稱之為傳播過程的系統模式,把傳播系統置于社會系統的框架之下,認為大眾傳播是各種社會系統之一,傳播系統的傳播活動與過程,既受其內部機制制約,還受其外部環境影響{7}。
梅爾文?德弗勒與桑德拉?鮑爾?洛基奇于1976年提出了大眾傳播媒介系統依賴模式{8},把社會看作一個有機的結構,媒介系統是一個信息系統,受眾、媒介和社會體系三個組成部分通過媒介系統掌握的三種信息資源――收集或制作信息的資源、信息處理資源與信息傳布能力形成依賴關系。媒介系統依賴論的主要假設:社會環境中存在的變動和沖突越多,個人面臨的不確定性也越多。不確定性促使人們搜求信息,來認知社會生活正在發生些什么,而傳媒系統擁有豐富的資訊,正是信息搜集活動的一個必要資源。這些模式側重點各有異同,但都或多或少談及媒介與社會互動的問題,是傳播過程系統論最初的理論源泉。
關于媒介與社會互動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傳統是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即以生態學的理論研究大眾傳播系統。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起源于北美{9},早期的代表學者有英尼斯、麥克盧漢、芒福德、波茲曼等人。1968年,美國學者波茲曼在“英語教師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年會上所作的演講中,首次公開介紹媒介環境一詞,將媒介環境學定義為將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集中于科學技術對傳播的影響,進而對社會形態更替的影響,認為傳播媒介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形態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又有一批學者開始重視媒介生態理論的研究,比如美國學者大衛?阿什德所著的《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是新近一部關于媒介生態學的代表作{10},書中關注社會權力與社會控制,幫助理解信息技術和傳播如何影響受眾,傳播生態被定義為信息技術通過傳播范式介入現實生活之后,使得實在的社會情景改變形態而呈現出的一種環境。
中國學者也獨立開展了媒介生態的研究,國內的“傳媒生態”研究有兩種取向:傳播理論取向和傳媒經濟理論取向。前者主張重視大眾傳播中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之間和它們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態關系,探索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規律。后者則用這種系統化的理論開始研究傳媒產業的發展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分析環境如何對傳媒產業的發展起作用。典型的方法是采用PEST方法,從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四個方面分析環境對傳媒產業的影響;或者采取SWOT分析方法,從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方面分析傳媒產業的具體競爭環境。但是采用這些方法進行的研究,往往孤立地分析各個要素分別對傳媒產業產生的影響,而缺乏將這些要素進行整合操作,做結構化的整體解讀。
也有少數學者進行過一些嘗試,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丁漢青在其博士論文《廣告流:理論與實證研究》中,分析了廣告與各地經濟的關系、廣告與相關產業經濟景氣狀況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胡春磊在他的碩士論文中考察了媒介經濟與宏觀經濟的關系。這些研究在傳媒的產業生態上取得了一些“點”的突破,但是“面”上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
從以上回顧可以發現,系統地、有機地、結構性地觀察傳媒與各種社會力量的聯接關系是傳播研究的一脈相承的豐富思想遺產。這種動態的、多元的視角對于擺脫媒介中心論的分析和解說頗具借鑒意義。在面對傳媒產業與社會經濟環境日益加深的聯接情況下,重新引入這一視角到傳媒經濟的研究中,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創新空間的嘗試。
以上,便是我們構建“中國傳媒發展指數”的理論邏輯。
注釋:
{1}Robert G. Picard、杭敏:《傳媒經濟學研究的歷史、方法與范例》,《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2}{3}{4}虞曉紅:《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增長模型淺析》,《生產力研究》,2005年第2期。
{5}梁昊光:《傳媒經濟理論比較研究》,《現代傳播》,2002年第2期。
{6}彭永斌:《傳媒產業發展的系統理論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5頁。
{8}鮑爾?洛基奇、鄭朱泳:《從“媒介系統依賴”到“傳播機體”――“媒介系統依賴論”發展回顧及新概念》,《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2期。
{9}林文剛:《媒介環境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香港《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2期。
關鍵詞: 邊疆民族 輿情 媒體 影響力
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關鍵期和矛盾突發期,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民族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加之國際不安全因素對民族地區的影響,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文化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使民族地區成了我國輿論安全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輿論不安全,會引發民族地區社會騷亂,擾亂邊疆民族地區穩定與團結,給國家安全造成極大損害。對此,理性分析邊疆民族地區熱點事件的輿情影響力,構建民族地區輿情媒體輿論引導機制,將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大課題。筆者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結合輿情熱度、影響力、代表性等指標,通過對2009―2013年內蒙古、云南、廣西、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的熱點輿情事件的媒體輿論影響力進行歸納分析,以期能為探索邊疆民族地區媒體輿論引導機制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熱點輿情事件中媒體輿論影響力分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認為,“傳媒的影響力,就是傳媒作為資訊傳播渠道而對其受眾的社會認知、社會判斷、社會決策及相關的社會行為所打上的屬于自己的那種‘渠道烙印’”。筆者從邊疆民族地區輿情事件中新聞媒體對比研究中發現,近幾年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媒體輿論影響力顯著提高,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 傳統媒體輿論的影響力
雖然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和便捷性等方面有優勢,加上其龐大的用戶數量,改變了傳統輿論格局的力量對比,具有一些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輿情熱點發酵和生成優勢,但由于邊疆民族地區新媒體發展相對不發達,少數民族更注重傳統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信息,因此,傳統媒體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輿情事件的報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邊疆民族地區輿情事件中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央視《新聞周刊》、 中國之聲《新聞縱橫》、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 中國廣播網中國之聲、《新京報》、《法制日報》、《環球日報》、 中國廣播網、北京晨報、《廣西法治日報》、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經營報、《南方日報》、《云南信息報》、《內蒙古晨報》、《中國青年報》、《齊魯晚報》、南方都市報、新疆都市報、《柳州日報》。
2.傳統媒體抓住了原點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
在邊疆民族輿情事件的傳播中,一些傳統媒體發揮了“新聞曝光”作用,抓住了原點新聞,并按照新聞規律,第一時間透明客觀地報道了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輿情事件。透明度決定公信力,公信力決定影響力,于是保證了傳統媒體在重大社會事件中沒有失聲,沒有助推流言擴散,維護了媒體的影響力,增強了媒體的競爭力。在傳統媒體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輿情件中占比最大的首曝媒體類型是報紙,通訊社也是首曝輿情事件較多的媒介。比如發生在云南地區的“黨煦燕升職被舉報”,新京報第一時間抓住原點新聞報道此事,為大眾提供真實、透明的信息,樹立了公信力,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發生在新疆地區的“智障人黑工廠事件”,首曝媒介是新疆地方媒體《新疆都市報》。該媒體充分發揮了地方優勢,很好地把握了新聞價值的要素――接近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現本土化,也實現了市場優勢。發生在內蒙古地區的“內蒙古施工企業人員撞討薪農民工致1死5傷”,這一事件時由新華社首曝的,在最短時間內為民眾尤其是少數民族呈現了當時發生的真實情況,起到了辟謠的作用。面對這一突發事件,新華社能夠敏銳地第一時間發現新聞點并進行報道,說明傳統媒體的媒體判斷力很強,體現出其新聞發現力和對事件的把握能力,也是衡量其影響力大小的一把尺子,說明這些媒體都是能夠第一時間抓住新聞點的。但在邊疆民族輿情事件中,也存在著眾多傳統媒體“失聲”的嚴重現象。
3.傳統媒體及時介入,引導輿論
筆者發現,面對經濟差異、文化差異和、民族矛盾和民族問題等復雜的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輿情問題,有些傳統媒體及時介入、跟進追蹤報道,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以誠摯的態度應對質疑,以合理的處置平息意見,在引導輿情、消解危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若不是這樣,新媒體裂變式快速傳播,會使危機醞釀期短至一到兩天,這期間就可能引發謠言的擴散,引發輿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逐步轉化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輿情事件,則危機臨近。但也有些傳統媒體具有“鴕鳥心態”,沒有及時抓住輿情事件的關節點介入,誤失機會,失去競爭力。
4.傳統媒體系統專題解讀,化解大眾心中疑慮
近幾年,我國主流媒體出現爭當“領讀者”角色的現象,如《南方周末》提出了“在這里,讀懂中國”的口號。媒體高舉“讀懂”旗幟的背后,源于社會發展的紛繁復雜。受眾需要讀懂信息,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傳統媒體如果能及時而正確地解讀邊疆民族地區輿情情況,將邊疆民族地區政府的舉措對全國百姓詳細說明,可以降低民族地區輿情事件的敏感度,也能維護民族地區政府形象,同時也可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如“廣西來賓傳銷事件”,2011年8月11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播出《央視獨家調查:陽光下的非法傳銷》,拉開了此次廣西來賓傳銷事件的序幕。新聞稱“傳銷組織在公安局旁公開宣傳”,新聞當日即被媒體廣泛轉載。8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繼續以《廣西來賓:被“隱忍”的傳銷》進行深度報道,再次把輿論推向。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對于此事件的深度報道是相當成功的,一方面讓百姓們清楚地認識到了傳銷這一非法組織的各種真面目,另一方面對于公安部門在全國開展打擊傳銷犯罪行動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新媒體的輿論影響力
1.邊疆民族輿情事件中具有影響力的新媒體
天涯論壇、搜狐、新浪、騰訊、網易、新浪微博、蒙古文物官方微博、華聲論壇、蒙古新聞網、中國蒙古語新聞網、內蒙古正北方網、貓撲、人民網、云南網、天山網。
2.新媒體反應迅速,傳播廣泛
在邊疆民族輿情事件中,首曝媒介中新媒體所占比重比傳統媒體多。在事情發展過程,網友通過微博平臺進行質疑、聲討,將輿情事件引向高峰。如新疆“天價切糕”事件,@新周刊在微博首曝了一張切糕的圖像,并配上一句“硬通貨”。后@南都深度介入切糕的傳播,并調侃道“買得起這東西的都是高帥富。”網絡知名人士薛蠻子發表簡短微博,“我呼吁:必須治理切糕黨!同意請瘋狂擴散!”當天轉發、評論總計6萬余次。人民網、@鳳凰視頻、@財經網等媒體微博在4日也加入了“切糕”傳播擴散之中,從而使得“切糕事件”在微博平臺的關注度快速飆漲。
3. 新媒體形成了具有輿論影響力的兩大媒體平臺
論壇社區是新媒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對邊疆民族地區輿情事件具有巨大的輿論影響力。論壇社區成為網民自發的頗具影響力的話題討論基地,越來越成為輿情引發的溫床。在論壇社區中,關注邊疆民族地區輿情的網民,主要在天涯論壇、百度貼吧。一些少數民族自己的貼吧上發帖和討論,首次曝光了很多事情,在輿情事件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網友在論壇社區中的熱議,很可能引發輿論走向高峰。如“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學校校安工程事件”。2011年2月16日,百度“烏拉特中旗貼吧”有網友發帖《誰在視于不顧,置千條生命于不顧?》,反映“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學校這個耗資幾千萬的新校舍消防工程竟然沒有驗收并存在眾多安全隱患……”。此后,《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學校這樣的校安工程能合格嗎?》《“藍光”背后的“校安工程”揭秘》等帖子開始出現于百度知道、天涯論壇、貓撲論壇。2月25日,“天涯社區”論壇以《千條蒙古族中小學生的生命隨時面臨著火災吞噬》為標題轉載了此事件,并配有圖片。至3月1日下午,該帖文點擊率已達17萬余次,跟帖1671條。但帖子初發期未得到官方足夠重視,直至13天后,帖文點擊率已達17萬次,才引起官方注意,錯過了輿情控制的最佳時期。
此外,網絡新聞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等特點,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以全新的體驗,在輿情事件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邊疆民族地區輿情事件的助推手。有許多輿情事件都是由于各大門戶網站大量轉載新聞報道或者參與討論,擴大了輿情的范圍,影響了輿情的輿論引導。
二、媒體對公眾的觀點及關注度的影響
麥庫姆斯和肖的議程設置理論告訴我們:媒體報道什么,受眾就關注什么。受眾會因媒體提供的議題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研究者曹志文撰文論述過媒體的影響力,他認為,“媒體的影響力來自于報道的內容,報道的內容是影響受眾的主要方面。對于受眾來說,媒體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共同構成影響力”。由此我們知道,媒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能對受眾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邊疆民族地區很多輿情事件屬于突發事件或,再加上邊疆民族地區的高度敏感性和民族性等特點,邊疆民族地區的輿情往往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媒體的議程設置可以影響公眾的認知。
1.媒體正確的信息傳遞和輿論引導,塑造受眾正確認知
在邊疆民族輿情事件的爆發前期,媒體迅速及時地介入,并公開透明地對受眾進行報道,向受眾表明政府的態度,向受眾提供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能夠維護受眾的知情權和切身利益,塑造受眾正確的認知,可以避免受眾因不明真實情況而散布謠言或產生恐懼心理。在一些引起社會沖突的公共危機事件中,媒體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協助黨和政府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就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避免危機帶來更大的傷害。如新疆發生的“巴楚縣暴力恐怖案件”,新疆地區的民心有些不穩定,民眾產生了恐懼心里,此時《環球時報》刊發社評《暴力事件撼動不了新疆穩定大局》,“暴力事件沖擊不了新疆穩定的大局,新疆局勢總體可控”的說法穩定了民心。隨后,新浪、網易、鳳凰等網站進行了轉載,輿情進入平穩可控狀態。
2.媒體對公眾的關注程度的影響
當今傳播技術不斷快速發展,媒體獨特的優勢和主導地位也在社會輿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夠引起社會受眾關注程度的變化。諾依曼的理論指出了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也提到了媒體對受眾關注程度的影響 。
如云南“躲貓貓事件”,2009年2月12日上午6時57分,醫院宣布李蕎明死亡,死亡原因為“重度顱腦損傷”。當日上午,晉寧縣公安機關對此事做出的回復是:經過初步調查,發現李蕎明受傷是由于其在放風時間與同監室的獄友在天井玩“躲貓貓”游戲時,雙方引起爭執。在爭執中,李蕎明不慎摔倒,最終受傷。2009年2月13日,《云南信息報》首次發表了題為《看守所里面的致命游戲》的報道,報道“云南玉溪24歲男子李喬明盜伐樹木被刑拘,后因“重度顱腦損傷”死亡,警方稱其玩“躲貓貓”撞墻”。蹊蹺的新聞讓網民產生質疑,網絡輿情迅速擴散。同日,新華網以《玉溪男子盜林木被拘,半月后在看守所死亡》為題,轉載了《云南信息報》的新聞報道。事件上升到全國范圍,輿情影響力擴大。《云南信息報》和新華網的報道影響了公眾的關注程度。
參考文獻:
[1] 謝耕耘. 《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2]喻國明. 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4
[3]聶 智.曾長秋《論虛擬社會治理中,自媒體輿情引導》,學術論壇,2011年第12期
[4]宋振文.《新媒體:公共危機輿情管理的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2011年第12期
[5] 章宏法.《解渴 解讀 解釋 解惑――社會轉型期媒體影響力構建的四個關鍵詞》,《新聞記者》,2009.12
[6] 劉艷鳳. 《論網絡輿論影響力》,《學術前沿》,2008.8
[7]丁柏銓.《論傳統媒體對受眾的影響力》,《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年第1期
[8] 胡 濱 盧 宏,《媒體傳播的負面效果研究》,《傳播實務》,2010年第三期
[9] 傅紹萬.《全方位提升媒體的輿論影響力》,《青年記者》,2007年11月
[10] 夏文蓉.《 突發公共事件中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影響因素解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11] 劉亞.《網絡輿論影響力與政府的引導調控》,碩士論文,上海交通大學
由于“能力”本身的復雜性,對于什么是傳播能力至今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國內學者劉建明這樣認為:“傳播能力簡稱傳播力,包括傳播的信息量、傳播速度、信息的覆蓋范圍及影響效果,影響效果是媒介傳播力的主要表征,技術手段是傳播力的決定性因素”。①在這一定義中,作者認為傳播能力就是傳播力。
從中文語境上看,“力”是物理學上常用的術語,指的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能力”則是心理學與管理學上常用的概念,指的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從字面上看,“傳播力”是傳播的力度或力量,語義更多側重在傳播的外向作用與影響;“傳播能力”則是順利完成某一傳播活動所必須的主觀條件,語義上更多側重在傳播主體的內在要素與素質上。可見,傳播能力是傳播力的內在核心與基礎,傳播力則應是傳播能力的外向效果與顯現。
在CNKI期刊網中,筆者分別以“傳播能力”與“傳播力”為檢索詞,不設發表時間,對篇名進行精確搜索,結果是:篇名中含有“傳播能力”的文章99篇,含有“傳播力”的文章167篇(2011年7月31日統計)。“傳播力”的使用頻率比“傳播能力”的使用頻率高。筆者仔細分析這些文章發現,作者們在對“傳播力”大膽使用的同時基本上都避開了對其進行謹慎的解釋。文章中的“傳播力”要么等同于“影響力”,要么是“傳播效果”的另用,要么就是“傳播力量”的簡稱,更多的則是跟“傳播能力”混用,不做區別。而目前國內唯一的一部以“傳播力”命名的著作《傳播力——企業傳媒攻略》,對“傳播力”的釋義是:“傳播力就是競爭力,傳播力是一種為企業造勢傳播的能力,一種‘霸占’注意力、搶占制高點的傳播技巧。”②其使用上的“混亂”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傳播力應該是傳播者信息外擴的能力、力度及效果的統稱,其內涵包括傳播的能力、傳播的力量與傳播的效果三個層次與指向,傳播能力產生傳播力量,傳播力量帶來傳播效果,傳播能力是傳播力的基礎與核心,傳播力量是傳播力的外在表現,傳播效果是傳播力的結果與影響。一些學者在使用“傳播力”一詞時,對其內涵的三個層次往往都有所偏向,形成了傳播力研究的三個指向,即指向傳播能力的傳播力、指向傳播力度的傳播力、指向傳播效果的傳播力。但傳播力的本質與核心仍是傳播能力,傳播力提升的最終落腳點仍是傳播能力的提升。
傳播能力的內涵與定義
自古以來,從修辭學到社會科學,不同的領域向傳播能力的研究注入了許多可用的東西,使“傳播能力”的內涵日益豐富。
首先,傳播能力是傳播的技巧與策略。最早對傳播“能力”產生興趣的是修辭學家。在亞里士多德建立真正的修辭學之前,古希臘西西里島上的詭辯學家,已開始巧妙地使用說服手段。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藝術》可以認為是西方最早探討與研究傳播能力的著作,他要求,一個講演者要擁有美德、善意和講話人的可信性,而且還要有好的理解力、判斷力與技巧策略才行。“雖然,亞里士多德沒有直接提出‘能力’的問題,但是自亞里士多德開始,修辭思想已躍出勸服技巧本身,向對人的建造,一個攜帶能力的傳播者方面轉變了。”③
其次,傳播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傳播。18、19世紀以后,人們對修辭的興趣開始有了更多的變化,修辭學也開始轉向關注“有效傳播的能力問題”,其目標在于促進健康和積極的人際關系。④如英國修辭學開始注重聽眾的心理因素,研究從演講的內容具體到聲音、手勢和姿態,促使演講者運用這些“無聲的能力”,來影響和管理聽眾。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博希納、凱利和威耶萬等人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理論為基礎,認為“有效”是傳播能力的基本特點。
第三,傳播能力在于關系的促進與發展。20世紀后,阿爾特曼和泰勒運用社會交換理論對人際關系的發展進行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做出一定的自我開放時,常常引發另外一人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開放,隨著這一過程的進行,雙方的個人關系變得愈來愈密切;如果一方的自我開放未能引起另一人的自我開放,前一方的自我開放趨于受抑制。他們提出的“關系發展”理論解釋了人的親密關系的發展過程:人們關系的進展是建立在自我表露的基礎上,表露信息的深度與廣度決定彼此之間的關系。在這些研究中包含了傳播行為的互動與關系的發展,傳播能力不言而喻是“關系發展”與“社交滲透”,在于對符號的使用、分享、創造和選擇以更好地回應他人。
第四,傳播能力的主題是控制、適當與合作。大抵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社會就有了這樣一個認識。人們除了更多地接受傳播環境飛速變化的挑戰外,還要在接受具體的人及人際事物方面,表現出更強的“能力”來。“傳播能力”的問題變得和人類傳播技術的進步一樣突出。“傳播能力”也進入了傳播學者們的研究范圍,產生了諸多定義。美國傳播學者帕克斯研究發現,盡管傳播能力的定義繁多,但不同定義間卻具有較大的共性。他列舉出10個被認為是有代表性的定義。這些定義都或明或暗地帶有三個相同的主題。它們是“控制”“適當”與“合作”。首先,傳播的基本功能是對身體和社會環境的控制,“控制”的觀點或隱或顯地可見于每個傳播能力的定義中;其次,傳播行為要考慮到環境變化的因素,或根據他人對你的態度,采取不同的回應,社會情境的變化要求人們能靈活應對,“適當”是“能力”的第二個主題;同時,傳播也是人們對相互的行為做出的回應,人們在判斷傳播能力時,一定總是要和他人捆綁在一起的。沒有他人作比照,沒有合作的對象,一個人無法獨自表現自己的傳播能力,所以,傳播能力必須以合作為目的,也是諸多定義的第三個主題。結合這三個主題,帕克斯認為,一個有能力的傳播者應該是以“合適的”和“合作的”方式,對傳播環境進行控制和把握的人。⑤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傳播能力是指由一定的行為主體借助自身活動、人際交流和大眾媒介等渠道,將信息通過各種符號化的形式與客體進行互動傳播,并產生一定效果的素質、技能和行為。
當前傳播能力的研究視域與取向
傳播能力的研究是傳播學中一個古老而經典的主題。國外對傳播能力的定義、傳播能力的核心問題、傳播能力的文化差異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在介紹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定的拓展。有研究者認為,當前國內傳播能力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對職業傳播者傳播能力提升的研究”“對大眾媒介傳播能力的研究”以及“對傳播者傳播素質的研究”三個方面上。⑥
從第一個方面看,關于對職業傳播者傳播能力提升的研究,韓天高認為,傳播環境的網絡化變遷使傳播者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知識結構的又一輪優化和能力素質的嶄新重塑,成為新聞工作者隊伍從個人到集體都必須認真加以解決的課題,作為職業傳播者的新聞工作者要及時有效地培養、塑造一種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型傳播能力——多媒體傳播能力。⑦董卿和朱冰則探討了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人際傳播中的角色定位,并認為傳播能力的建構與提升已成為綜藝節目主持人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精確定位自身的重要途徑。⑧也有研究者站在怎樣與媒體溝通并通過媒體有效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展積極有效的行政傳播的角度,詳細闡釋領導干部行政傳播能力的培養,并認為觀念陳舊與傳播能力不足是導致我國行政傳播效果缺失的主要原因。⑨還有學者認為學術傳播能力是學術編輯的基本而重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學術洞察力、學術導向力、學術溝通力、學術駕馭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和完善,直接影響學術編輯出版的發展和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⑩
從第二個方面看,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大眾傳媒傳播能力的研究自然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同志2008年12月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和中央電視臺建臺50周年的賀信中向中國電視事業提出了“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的要求,李長春同志在講話中強調了“努力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中國電視事業進一步增強加強國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不斷把電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11}各報刊媒體紛紛刊載理論探討文章,就提高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認為新聞媒體提高傳播能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有效傳播能力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作為文化軟力量的載體,提高新聞傳播能力也是塑造國家良好形象的必然,內容生產成為提高新聞傳播能力的路徑。{12}
從第三個方面看,素質的指向是能力,傳播素質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傳播能力。傳播素質和傳播能力就如硬幣的兩面,二者雖側重點不同,但本質還是相同的,都是關注如何進行“有效而適當”的傳播。2005年7月,吳廷俊教授和其博士生張振亭指出:“傳播素質”是在媒介發達時代人與人有效溝通的能力,即一個人能以受眾為出發點,以雙向互動為取向,熟練運用各種傳播方式手段,卓有成效地傳播信息與溝通心靈的現代素質。它包含良好的傳播心理、寬廣的傳播胸懷、恰當的傳播方式和純熟的傳播藝術。傳播素質由傳播知識、傳播品質和傳播能力構成。傳播知識內化為傳播品質,傳播品質外化為傳播能力。{13}后來,吳廷俊教授等又將先前定義簡化為“傳播素質是在媒介發達時代,人與人的交往和溝通能力”。
為進一步了解國內學者對傳播能力研究的具體指向,筆者將在CNKI期刊網中搜索到的99篇標題中含有“傳播能力”的文獻,又按照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媒介等分類方法進行了歸類統計。
就傳播主體來看,傳播能力可以分為國家傳播能力、政府傳播能力、媒體傳播能力、企業傳播能力、公眾傳播能力等。當前國內對傳播能力的研究重點在媒體傳播能力上,在所有研究中,媒體傳播能力研究占88%,公眾與企業傳播能力研究占13%,國家與政府傳播能力研究占9%。
就傳播方式來看,傳播能力可以分為自我傳播能力、人際傳播能力、組織傳播能力和大眾傳播能力等。當前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大眾傳播能力的研究上,比例為74%,此外,人際傳播能力研究占10%,組織傳播能力研究占6%。
就傳播媒介來看,傳播能力可以分為紙質媒介傳播能力(如報紙、期刊、圖書、雜志等)、電子媒介傳播能力(如廣播、電視等)、網絡媒介傳播能力(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流媒體等)、新媒體(或稱“第五媒體”)傳播能力(如手機短信、手機網絡、3G手機等)以及綜合媒介(籠統的大眾媒介)傳播能力。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綜合媒介能力即籠統的大眾媒介傳播能力的研究上,占62%,其次是廣電媒介傳播能力的研究,占22%,紙質媒介傳播能力的研究占10%,網絡媒介傳播能力的研究占6%。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學者對“傳播能力”的研究與界定,主要是從大眾媒體的角度生發,基本上是將傳播能力等同于媒體傳播能力,特別是大眾媒體傳播能力,這在一定意義上縮小了“傳播能力”一詞的內涵與囊括范圍。傳播能力的概念與內涵本來就包含素質和行為兩個維度,西方傳播研究者一直將“素質”和“行為”研究結合起來,從而給予傳播能力研究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雙重活力。當前,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帶來了人們交往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變化,“激活”了“休眠”的“公共空間”,新媒體既是大眾媒體傳播能力實施的舞臺,也是政府、公眾、個人信息交匯與能力“博弈”的平臺。對傳播能力的關注與研究應該從廣義范疇出發,大眾媒介可以作為傳播能力實施的主體,但并不是唯一主體,更多情況下,它所承擔的是傳播能力推廣的任務,傳播能力研究的視野應更為開闊。[本文系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府網絡傳播能力的構建與提升研究》(編號:10XXW012)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網絡環境下政府傳播力的結構模型與評估體系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修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7頁。
②郭明全:《傳播力——企業傳媒攻略》,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51頁。
③⑤王怡紅:《西方“傳播能力”研究初探》,《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1)。
④Brian H. Spitzberg , William R. Cupach:《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age Publications,1984,P18.
⑥張 敬:《高校輔導員傳播能力研究》,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⑦韓天高:《試論網絡時代職業傳播者的新型傳播能力及其培養》,《新聞記者》, 2003 (12)。
⑧董 卿,朱 冰:《建構傳播能力實現有效溝通——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人際傳播中的角色定位》,《現代傳播》,2008 (2)。
⑨王石泉:《領導干部行政傳播能力的培養》,《學習時報》,2009 年 7 月 6 日,第 006 版。
⑩肖建新:《論學術編輯的學術傳播能力》,《中國出版》,2009 (11)。
{11}李長春:《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臺建臺 5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