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針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痛風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可互為補充,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明確痛風病的診斷,建立包括中西醫臨床綜合治療方案,是臨床醫師應熟悉和關注的問題。筆者在痛風專科跟師學習期間,對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病積累了點滴學習體會,總結如下,與同道交流。
1痛風病診斷經驗
1.1臨床癥狀與鑒別
痛風初起最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突發紅腫疼痛,具有以下特點:典型部位疼痛,多累及第1跖趾關節、手指和膝關節,其他關節也有發生,但多為單關節;夜間突發或加重,疼痛多在1天內達高峰,部分患者能自行緩解;多發年齡一般為40~50歲,老年人也是重要的患病人群;男性多發,女性少見,大多與絕經期有關;口服秋水仙堿有明顯止痛效果;疼痛具游走性特征,部位多變,有時伴發熱;寒、濕、冷、勞累、外傷、飲酒、飲食、情緒是重要誘因。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痛風關節炎的診斷是美國風濕病協會1977年提出的9條擬診標準。關節癥狀是痛風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需與類風濕關節炎、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病、外傷性關節病及假性痛風病等鑒別。痛風病的分期不同,癥狀多變,常累及腎臟,出現腰痛、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夜尿多等,往往與其他腎臟病并存。在無尿酸結晶的確切診斷時,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腎病,如高血壓腎病、腎小管疾病、腎炎、高血脂腎損傷等,考慮高尿酸血癥腎損傷。痛風結石患者發作時有明顯的腎區劇烈疼痛、血尿、尿痛等,確診需檢出尿酸鹽結晶,并與其他腎臟病和尿路結石鑒別。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往往不具有內科病主癥,現代醫學對血尿酸高于500μmol/L,主張予以藥物干預,尋找高尿酸血癥的病因及相關因素,中醫辨證治療。有較長痛風史患者多伴有痛風石沉積,而緩解期無癥狀。
1.2病史
痛風性關節炎具有急性發作后數天內自行緩解,間隔數月甚至數年再發的特點,易被漏診。藥物致血尿酸升高、痛風發作,屬繼發性痛風病范疇,最常見是噻嗪類利尿藥,作為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長期服用易導致痛風發作。此外,阿司匹林對血尿酸的影響,有認為低劑量升高血尿酸,而高劑量則降低,循證醫學的證據尚未有定論[1]。較常見繼發因素還有癌癥放化療、血液病、其他原因導致腎功能損傷引起血尿酸升高。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系多基因遺傳病,可能與高血壓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并發,其機理與胰島素抵抗有關[2]。家族史有助于診斷,受涼、勞累、飲食、手術等,均能誘發關節炎。
1.3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痛風確診需實驗室檢查:血尿酸超過正常值,男:339~417μmol/L,女:256~357μmol/L;尿常規,pH降低,常在6.0以下,或有紅、白細胞;24h尿檢查:尿量減少,尿酸減少或正常,也可增多,有尿酸鹽或尿酸結晶為診斷標準;腎功能檢查:血肌酐、尿素氮異常有助于痛風腎病診斷,正常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數的計算,可早期發現并確診痛風腎損害,進行早期干預;同時排查繼發性痛風,加強原發病的治療;X線攝片檢查,輕者有組織水腫和關節腔積液,關節改變不明顯,重者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和骨質的穿鑿樣變,是與其他關節炎的鑒別要點;排查相關內科疾病,常規血壓、血脂、血糖、血鈣、CRP(C反應蛋白)、RF(類風濕因子)的檢查也十分重要。
2治療經驗
2.1生活調理
痛風病患者不宜飲酒,尤其在發作期;飲食低嘌呤,忌吃動物內臟、海產品、火鍋湯、毛豆,少食豆制品,蔬菜類除菠菜、韭菜、芹菜、菜花、蘑菇等,一般均可食用;牛奶、雞蛋等可作為攝取蛋白食物,研究認為[1],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少量蛋白質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根本上解決代謝綜合征;增加每天攝水量,保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急性期冷敷可緩解疼痛,絕對休息有助于緩解癥狀,循證醫學已證實了這兩點[1];減少心理應激,保持平和心態,痛風發病的年輕化與社會壓力有關[3];緩解期適當運動,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指數。
2.2西醫治療
基本治療原則是針對癥狀和高血尿酸。用藥宜從低劑量、循序漸進,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急性期不用降尿酸藥物,以防誘發和加重關節癥狀。①非甾體類抗炎藥:急性關節炎發作主要用芬必得、扶他林等,本著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用量少的原則;②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特效藥,緩解疼痛療效確切,但副作用大,有報道緩解期和慢性期小劑量使用可預防痛風發作[4];③別嘌醇:減少血尿酸合成,用于非急性期,從低劑量、低頻次使用,如無副作用,逐漸加量,維持血尿酸在較低水平,減少痛風發作和促進痛風石縮小或消除,血尿酸水平穩定維持3月后逐漸減量;腎功能異常者相應減量,注意監測肝腎功能,每月1次;④苯溴馬隆:增加尿酸排泄,對低排泄型痛風患者可與別嘌醇合用,有痛風結石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⑤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減少尿酸結晶沉積,尿pH值保持在6.2~6.8之間,適用于各期患者,也可用堿性合劑;⑥對血糖、血脂、血壓等異常者要針對性治療,避免使用減少尿酸排泄的藥物;⑦消除痛風誘發因素,繼發性痛風者,積極治療原發?。虎嗦摵蠎每雇达L藥[5],如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別嘌醇與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與秋水仙堿等,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小劑量聯合用藥,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少。
2.3導師經驗
導師曹克光教授認為,本病發病特征為濕熱內生,郁久成毒,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發病,積漸日久,或與外邪相合,終致淤結,閉阻經絡而致骨節劇痛,兼夾凝痰變生結節,久之潰流脂濁,痰瘀膠固,以致僵腫畸形;濕熱下注,煎熬津液,可見石淋、尿血;瘀阻腎絡,可見腰痛、水腫、虛勞等。韋緒性[6]提出痛風濕熱蘊壅、瘀血阻絡的主要病機,目前濕熱和血瘀在腎臟疾病病機的重要性也已確立。痛風不同階段病機不同: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多為濕熱痹阻證;間歇期多表現為脾虛濕困證;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痰濕瘀阻;痛風長期不愈發展至后期,約1/3患者合并腎臟損害,此期可分肝腎陰虛和脾腎氣虛,日久則陰虛及氣,氣陰兩虛較多見。①急性期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采用痛風合劑(萆薢、土茯苓、山慈姑)治療,緩解疼痛療效顯著,可替代非甾體類抗炎藥用于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血淤加雞血藤、當歸等;風盛加威靈仙、防己、秦皮;熱重加黃連、牡丹皮;氣滯加陳皮、枳殼等。痛風合劑有明確的降尿酸作用,可緩解痛風性關節炎癥狀,防止復發,并能增加尿酸泄分數,抑制患者血清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7]。②慢性尿酸鹽腎病屬中醫學水腫、腰痛、淋證、關格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采用痛風合劑合四物湯治療,適加扶助正氣之品;如并發關節炎按急性期治療;緩解期及慢性期邪氣已祛,以調理脾腎為主,脾腎陽虛用濟生腎氣丸加巴戟天、羊藿、菟絲子等,肝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女貞子、旱蓮草等,脾虛濕重者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③尿酸性腎結石屬中醫學淋證、尿濁、尿血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用痛風合劑加海金沙、車前子等,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選用青皮、金錢草等,堿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減少尿酸在腎小管內的聚集和結石發生。④針對降尿酸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出現血細胞減少時,宜選用雞血藤、黃芪、當歸、大棗等益氣養血、扶助正氣;肝功能指數升高,酌情停用西藥,單用中藥治療,以痛風合劑合四逆散清利濕熱、養血疏肝柔肝。治療痛風病雖有相對成熟的治療方法,但應以中醫理論指導為原則,靈活組方用藥,因人而異、不拘泥于教條,與西醫提倡的痛風病個體化治療的觀點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姜林娣,PeterTugwell.痛風和高尿酸血癥處理中的循證醫學觀點[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2):120.
[2]李宏超,伍滬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臨床內科雜志,2005,22(12):797.
[3]趙圣川.痛風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2:8.
[4]曾學軍,鄭文潔.由病例分析看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治[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6,5(4):246.
[5]勞志英.原發性痛風關節炎的診斷和藥物治療[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4,23(9):632.
[摘 要] 從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聯系與區別、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重要意義、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可行性四個方面為針灸工作者簡介了系統評價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主題詞] 中醫藥學文獻;針灸學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統評價是建立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基礎上的研究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這一項工作在臨床醫學科研中的作用。系統評價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主要是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統方法,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和定性分析,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臨床療效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并準確地作出結論(有效、無效、進一步研究)。系統評價的成果正作為許多發達國家衛生決策的依據,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醫療實踐、衛生決策、醫療保險、醫學教育、醫療科研和新藥開發,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國內,中醫針灸臨床研究文獻的系統評價還處于空白狀態,但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已有研究者開始做中醫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工作。
1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聯系與區別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研究對象都是文獻,都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研究問題在某一研究時期內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它們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資料的收集方面,文獻綜述偏重于全面,無論是隨機對照或非隨機對照試驗以及個案、經驗介紹,只要涉及所觀察的問題,都納入到研究對象中,極少考慮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質量。而系統評價是在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s)進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獻綜述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而系統評價采用系統方法,如Meta分析,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并定性分析。③當發現相同的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結果時,文獻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或羅列不同的結論。而系統評價者對不同研究結果應用特定的統計方法定量地進行Meta分析,較準確地作出結論??梢姡m然文獻綜述和系統評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對于許多臨床醫生,不用耗費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載體上去翻閱浩瀚的資料,可依賴它獲取信息,但是,系統評價比描述性綜述具有更科學的內核,其可信度更高。
2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重要意義
針灸療法對很多疾病臨床療效確切,但由于在臨床研究上對方法學的應用不夠重視,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依據,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認和利用,甚至未被國內的西醫工作者普遍承認和利用,導致目前針灸治療的病種越來越局限。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人們會更加信賴有科學依據的結論。文獻的系統評價是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對文獻研究質量評價基礎上,其結論證據性最強。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對針灸學的發展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極好的機遇。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有以下意義:①全面了解針灸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為進一步開展針灸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③對針灸或針藥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④有利于針灸醫學與國際接軌,促進針灸醫學走向世界。
3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的關鍵在于“證據”的真實可靠程度及“證據”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統性評述的原始材料―――已發表和未發表的研究論文質量較差,證據的可靠程度較低,則系統性評述的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使循證醫學成為“無米之炊”。針灸研究的論文,包括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針灸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普遍存在采用嚴格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方法進行的臨床研究論文所占比例很少的問題。1990年,荷蘭作者Riet等對從1963~1989年的有關針刺治療慢性疼痛的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未能從英文版中醫雜志找到適合分析的文章,因為該雜志關于這方面的論文均為病例組報告。因此,進行針灸的系統評價研究,在強調科研人員科學道德的同時,還要在臨床科研人員,包括針灸雜志的編輯人員中開展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的培訓,提高針灸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以提高針灸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在有條件的單位,對一些針灸常見病、疑難病進行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
4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可行性
華西醫科大學吳濱等對《中國針灸》、《上海針灸雜志》、《針灸臨床雜志》、《針刺研究》這四種國內最主要的針灸雜志進行手檢發現,近5年來,隨著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事處組織專家制定的《針灸臨床研究指南》的宣傳推廣,針灸臨床研究的質量已明顯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漸提高。特別是針灸治療療效較好的一些疑難病,如中風,有相當多的文章質量很高。一些科研條件較好、人員素質較高的醫學院校也開始對針灸臨床的常見病開展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這為系統評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我國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于1997年8月在華西醫科大學開始籌建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國際Cochrane中心正式批準,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成為世界上第13個中心。這也為循證醫學知識和臨床流行病學知識的普及,提高針灸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不斷鉆研、創新、突破的精神。他們尊古法,而不拘泥於古法,行醫過程中,不斷尋求更優的去病之道。並在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的基礎上,從實踐中求得真知,積極鉆研中醫學基礎性概念之氣、經絡的本質,力圖將其理論化、現代化、科學化,挑戰這世界性醫學難題。其一家人合作之論文《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獲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主編高度評價:創新、合理、全面。
善心仁術 造福病患
氣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以其調息,調形,調心的方式達至形神合一的境界而聞名於世。作為中醫學的重要一支,其強調同因的整體療法,在中醫學上的作用亦日益受到重視。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練習氣功多年,深入鉆研氣功之功用,強化了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等理論和臓腑心理相關性等的認識。他認為:通過自我氣功修練,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調整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因而,他充分運用氣功之醫學效用,將氣功與針灸、推拿相結合,形成氣理合一,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
王而剛先生和張葆榮醫師夫婦二人於1988年來到香港,堅持行醫治病,服務市民。開辦的張葆榮中醫診所,治療范圍包括內外全科、疑難雜癥、耳穴治病、點穴刮沙、針灸拔罐、物理治療、病理推拿、跌打損傷。張葆榮醫師介紹道:“我們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手法的運用,達到治療的效果?!弊鳛獒t生,他們自知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因而在治療時,盡量少用藥物,如果一定要用到藥物也主要採用食療,以減少副作用。而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臨床效果驗證,該法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多年經驗的積累和鉆研,王而剛夫婦的醫術不斷精進,結合古法自創了各種療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理念。他們將推拿、針灸、氣功三者相結合,在治療老年退化性增生、骨刺、膝關節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頸椎增生、軟組織增生等各類骨痛癥狀具有突出的療效。且該類頑疾,基本上在一個療程即十次治療之內,就能基本解決,使病人恢復正常。其自創的“38秒穴位按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療法,以推拿為基礎並配以自創手法,按住痛點持續38秒即可解除痛苦,而今,經此手法治愈的病患已有上萬人之眾。其療效之神奇、救助之眾,不得不令人讚嘆,無怪乎二人備受患者尊敬。
數十年來,無論是各種小疾小病還是疑難雜癥,經王而剛夫婦診治的案例已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專業名醫所未能治愈之案例。有位比利時患者,身患遺傳性多囊腎腫瘤,其母親、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因此病而不治身亡,在該患者前來治療時已不能工作。遺傳性多囊腎腫瘤本就是一個醫學難題,世界上還未有過完全治愈的案例,經王而剛夫婦細細剖析病理,耐心診治後,該病患雖未完全康復,但已能正常生活。為了感激他們的幫助,該病患還贈送他們一個特別紀念品,以表示:他們二人還原了她鋼鐵般的體魄,是其再生父母。更有甚者,夫婦二人還通過高超的醫術,轉變了一位西醫對中醫的看法。該醫生原對中醫持懷疑態度,患有腰痛癥後,朋友向其推薦張葆榮中醫診所數次而不至,及至親眼所見另一位患者的神奇痊愈,第四次終於前來診治。而後,該醫生已成為王而剛夫婦的朋友,甚至經常向患者推薦該診所。
除了高超的醫術令人嘆服外,其仁厚的醫德更使人欽佩不已。夫婦二人緊遵醫術乃仁術善業之道,將治病救人置於首位?;颊邿o高低貴賤之別,皆以一顆醫者父母心待之。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者,往往減免費用,甚至不收費。有一位長者生活困難,以接受社會福利署救濟為生,每次求醫問診,除免診治費外,還贈送藥物,助其痊愈。其善心仁術,稱得上良醫之名。
在業界,張葆榮醫師也備受關注與褒獎,並榮獲全國疑難病癥三等獎,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證書。在患者們的口口相傳下,診所聲譽日隆,王而剛夫婦在治療骨痛癥和疑難雜癥上的良好名聲早已傳揚海內外,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包括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地。而在這眾多的顧客中,更為以一個家庭、公司、團體的形式固定在診所檢查診治,診所在患者心目中的信譽度可見一斑。
談及今日香港中醫發展之環境,王而剛先生欣慰地說道:“後,政府對中醫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實行中醫註冊制度確保了管理的法制化和規范化,而所以香港註冊中醫師必須不間斷進修的規定,亦帶動了整個中醫行業的向前發展。因此,香港中醫業發展前景可喜,這是中醫之福,也是醫者之福。”
執著鉆研 勇於創新
王而剛先生的氣功造詣能達至今日之境界,可非一朝一夕之事,都是通過他的艱苦勞動和刻苦努力所得。從家至診所須一小時的地鐵路程,他就利用這一小時練習氣功,日日堅持,周而反復,甚至還專門寫了《在地鐵里的健身術》一文,以鼓勵大家充分利用地鐵時間。作為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傾心研究氣功文化,擴大氣功的影響力。他參加2010年的(香港)國際中醫針灸、推拿、氣功學術研討會,一家人共同撰寫了論文《中國氣功的健身機理探析》,與眾醫學專家及氣功大師交流心得,探討發展之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創新與改進是任何事物向前發展的源泉,中醫也是如此。中醫之所以不如西醫發展那麼迅速,大部分原因在於中醫的很多重要概念、原理皆未得到規范的、理論化的解釋,在現代化道路上,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中醫的哲學基礎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皆屬於形而上的理論,很難用語言進行清晰凖確的描述。因而導致被冠之以“不科學、不規范”而受人詬病,推廣也就較為困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而剛夫婦勇於創新,不斷鉆研,採用中西醫結合、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博採眾長,而成一家之言,為中醫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
氣與經絡乃中醫學之基礎性理論,然而什麼是氣,什麼是經絡,卻未能得到詳盡的解釋,依然是世界性醫學難題。就經絡而言,經絡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經絡具體顯示出來?為什麼活人有經絡,而死人沒有?就氣而言,中醫所說的“氣血”、“肝氣”等中的“氣”實指什麼?氣又在人體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一系列問題,中醫乃至世界性的醫學專家窮其十幾年時間,卻仍未有定論。中醫科學化道路依然路漫漫而修遠。
王而剛夫婦結合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不斷改進治療方法,總結理論,這兩方面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寫成《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兩篇論文,投稿於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並被採用,將於明年的第一期刊登。兩篇論文受到該雜誌主編的重視,在其回信中以“創新、合理、全面”六字進行高度評價。
在論文中,他們分析了“在解剖學中無法觀察到的原因”、“如何顯現經絡”等問題。他們認為,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諧振通道,生命信息能量的載體是遠紅外電磁波,因而顯示遠紅外電磁波的通行傳導情況,就會找到生命信息能量的通道(經絡)。並提出,可用測能量的儀器如熱相儀等可測量經絡中的能量及其變化情況並顯示經絡等重要理論。
於“氣”方面,他們認為,氣首先是一種能量,其本質是生命信息能量,人體中的四種基本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派生的“臓腑之氣”等,其本質都是相同的,是一種有生命信息能量的物質。而細胞通訊的傳播子是W+、W-、Z°和光子。並計算出氣在體內的傳導速度是載體(遠紅外電磁波)產生的熱效應的傳遞速度和按五十營的推算相符,約為3.125厘米/秒。中醫所謂的補氣、養氣,就在於把體內能量調動起來,以加強自我免疫力,從而形成自我防護達到加強體質的作用,因此,中醫在一定程度上是氣的能量的科學。
兩篇論文將中西醫結合、經典理學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生物化學與能量學相結合,在合理的基礎上創新,深入細緻、嚴謹而又全面地分析了“經絡”與“氣”的理論,並試圖將二者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二者皆是中醫學之重要而又獨有的概念,王而剛夫婦的所進行的探索,皆是現代醫學界未攻克的難題,屬於最前沿、先進的理論,無論是在充實中醫學的理論知識,還是在醫學實踐運用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王而剛夫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和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拓科學研究的獨特領域。”今後,他們將更加致力於其實踐性研究,繼續鉆研,向醫學難題挑戰。
其子王匯成先生,在父母的影響下,亦頗具醫學天賦,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學士學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剛剛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並擔任香港中醫經絡研究院院長。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醫學研究上,用高超醫術造福於人,透過研究推動中醫業的發展,可謂厚德之家。
王而剛先生在多年氣功練習經驗和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傳統健身術的健身基理》一書,正在籌備出版中,為發揚氣功文化,推動市民身心健康略盡己力。
王而剛先生一家用精湛醫術詮釋著仁心仁術之含義,用不懈的鉆研體現一位醫者對醫學發展的責任。而無論其成果如何,他們對於醫學執著精神,都將感動你我。有著這樣一群為中醫學發展盡心盡力之士,中醫發展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熱針療法;臨床研究;綜述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保健,防病治病意識的增強,對傳統針灸的治療方法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傳統針灸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熱針療法,順應了時代要求,脫穎而出了一些熱針療法,電熱針療法,磁熱療法等等,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是肯定。熱針療法是在傳統的針刺,艾灸,溫針灸,火針等療法發展起來的治療方法,大多方法都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值得推廣應用?,F將熱針療法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1熱針療法
熱針療法是國家級名中醫管遵惠主任醫師根據傳統中醫針灸理論,結合現代電子技術,將針刺灸療融為一體的治療方法。熱針療法使用GZH型熱針儀,可使刺入人體的針發熱,根據治療需要提高并控制體溫度,溫度可以30℃~80℃調節,并保持恒溫,起到針刺、灸療、溫針灸、火針等綜合療效[1]。GZH型熱針儀的改型研究及臨床應用的相關課題,曾先后獲:昆明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獎勵。是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之一[2]。管遵惠,徐杰等[3]應用GZH型熱針儀隨機分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熱針組治愈率64.1%,電針組治愈率31.7%,經統計學處理χ2=29.29,P
范德輝,夏波[8]應用GZH型熱針儀配合中藥熏洗治療類風濕夏關節炎128例療效觀察,隨機分組治療,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2電熱針療法
DRZ-1電熱針療法這是由內蒙古電傳統醫藥開發中心研制。王春[12]應用電熱針治療橈骨莖突狹笮性腱鞘炎27例,有效率達85.2%,半年后隨訪,治愈好轉患者病情穩定無復發。鈴木聰等[13]應用電熱針為主治療痹癥60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VAS,血沉,抗"O",有改善,電熱針組有效率達96.7%,毫針組有效率達80.0%。熊云,鈴木聰等[14]應用電熱針隨機分組治療寒濕型坐骨神經痛,電熱針組總有率達94.12%,毫針組有效率達76.67%,經統計學處理,電熱針組有明顯差異(P
葉學紅,孫才均等[19]應用電熱針療法聯合化療藥物對小鼠腫瘤治療,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
3其他電熱針及熱針療法
陳偉等[20]應用自制的電熱針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隨機分組治療,治療組用骶管滴注配合電熱針治療,對照組用布洛芬口服治療,結果都能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4結論
通過對各種熱針療法的臨床研究查詢整理,其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作用大部分是充分肯定的。目前仍然存在統一標準,規范應用問題,更好地將熱針療法推廣應用,對熱針療法儀改進,這是熱針療法臨床工作者工作重點。而且,從目前所查閱論文看,對如何客觀評定熱針療法的臨床療效,針刺熱效應,機理,還沒有統一的規定,統一標準,如何更客觀,更直接的標準來衡量熱針療法,這是我們針灸臨床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管氏熱針療法已經由機理研究,臨床應用進行了深入全面總結,并撰寫了《熱針療法》一書[28]。如果能統一標準,更加程序化應用,熱針療法將更廣泛應用臨床,療效更加卓越,將會有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全國名老中醫管遵惠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之一。
此外,筆者查閱關于熱針,電熱針,火針,磁熱療法論文比較多,重點對熱針機理研究進行綜述,論文的統計工作有不全面的地方,可能還有一些方面沒有考慮周到,僅僅希望能為熱針療法的工作者提供參考??茖W在發展,技術在進步,熱針療法必將在名老中醫工作室指導下,不斷的應用改進中,更趨于完善,更廣泛向全國推廣。
參考文獻:
[1]管遵惠,等.GZH型熱針儀的回顧總結及改型研究[J].中國針灸,1994,14:415.
[2]管遵惠,等.熱針療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管遵惠,徐杰,等.GZH型熱針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2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3(3):34.
[4]楊晨曦.管遵惠熱針儀治療頸椎病8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7,18(6):30-31.
[5]徐亞莉,金亞輝.熱針儀治療哮喘104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13(3):44-45
[6]郭翠萍,等.運用熱針儀辯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28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0,16(3):31-32.
[7]管遵惠,等.熱針九宮穴治療增生性脊柱炎10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1,(3):35.
[8]譚保華,管遵惠,徐杰.熱針治療頸椎病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觀察[J].天津中醫中藥雜志,2001,18(4):32-33.
[9]管遵惠,王祖紅,等.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肌電圖觀察管遵惠[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6,17(3):39-41
[10]管遵惠,徐杰,等.熱針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甲襞微循環的影響觀察[J].中國針灸,1996,7(5):39.
[11]范德輝,夏波.針儀配合中藥熏洗聯合醫藥治療類風濕夏關節炎128例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7):285-287.
[12]王春,等.電熱針治療針治療橈骨莖突狹笮性腱鞘炎27例[J].中國針灸,2011,31(11):861.
[13]鈴木聰,魏來,夏玉卿.電熱針為主治療痹癥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4):240-242.
[14]熊云鈴木聰,電熱針治療寒濕型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4,11(3):28-29.
[15]石愛華.電熱針結合四君子湯隨機分組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3):418-420.
[16]郭長青,馬慧芳,李興廣,等.電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35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4,3(11):25-26.
[17]林凌峰,梁燕萍,等.電熱針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1):689-690.
[18]王恩菊,姜華.中藥加電熱針治療外陰白色病變[J].中國民間療法,20008(2):19-21.
[19]葉學紅,孫才均,等.電熱針加溫聯合化療對小鼠腫S180抑制作用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J]199813(6):354-356.
[20]陳偉,姜興鵬,余成玲.藥物骶管滴注配合電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觀察[J].實用中醫中藥雜志,2008,24(11):718-719.
[21]李振新,李世普.激光間質療法在組織中溫度分布與光纖加入端的關系[J].激光生物學報[J]2006,16(3):253-254.
[22]李桂霞,孫淑珍,等.磁熱療法抗炎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8)16-17.
[23]黃石璽.火針針具及臨床操作改良[J].中國中醫基礎學雜志,2007,13(3):231-232.
[24]楊麗芳,鄧省益,等.相控聚焦療法配合灌注化療惡性腹腔積液[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176-178.
[25]張文華,周瑞貞.中藥外敷熱療法治療腰肌勞損68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4,(10):32-34.
[26]蘇君,張繼新.熱銀針加手法治療髕下脂肪墊損傷62例[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1996,13(3):77.
論文的參考文獻要是真實存在的資料,不能是頁面無法顯示或者已經刪除的文獻資料,這樣的參考文獻對論文來說是毫無價值意義的,這些也是論文中論點無法查證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鑒賞。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梁惠芳,柳啟沛.175例60~79歲老人核黃素營養狀況及抗氧化指標的研究.營養學報,2009,21(2):143-148.
[2]劉欣,胡朝輝.氧化-抗氧化體系與不同類型白內障之間關系.廣東醫學,2007,22(7):594-595.
[3]劉蕙珍,雷俊陽.PHA及rhIL-2對新鮮分離肝細胞體外實驗觀察.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11(4):59-60.
[4]張惠英.腦活素治療腦血管疾病臨床分析.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6):690-691.
[5]任軍.尼麥角林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140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28-129.
[6]許士凱,吳文國.現代抗衰老化學藥物研究進展(之二).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7):2221-2225.
[7]許士凱,李廣俊.現代抗衰老化學藥物研究進展(之三).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8):2359-2362.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趙榮.中醫衰老學說及抗衰老研究概況.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2(6):384-385.
[2]孫睦,高普.自組織理論與中醫抗衰老研究.中華中西醫雜志,2003,4:5.
[3]蔣文波,徐獻強,查麗,等.針灸對機體衰老的預防和延緩作用綜述.吉林中醫藥,2006,26(7):58-59.
[4]吳中朝,王玲玲,徐蘭鳳.灸法抗衰老防老的理論依據.江蘇中醫,1994,15(10):25-26.
[5]朱斐.中醫抗衰老的原則和方法.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5):550-551.
抗衰老論文參考文獻:
[1]馬歷陽.衰老機制和延緩衰老的措施[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4(4):108.
[2]許士凱,王曉東.天然藥物抗衰老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臨床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4(19):2497.
[3]黎雪如.枸杞多糖在微生物和免疫中的影響研究[J].中醫藥信息,1998,23(2):18.
[4]齊春會,張永祥,喬善義,等.六味地黃多糖體外對正常及衰老小鼠脾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9,15(2):157.
[5]甘璐,張聲華.枸杞多糖的抗腫瘤活性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營養學報,2003,25(2):200202.
[6]王玲,張才軍,李維波,等.枸杞多糖-D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防治作用[J].河北中醫,2000,22(2):159160.
[7]HarmanD.Aging:atheorybasedonfreeradicalandradiationchemistry[J].JGerontol,1956,11:298.
[8]王斌,李衛平.枸杞總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0,5(4):298.
[9]徐承水,房玉珍.枸杞的主要成分藥理作用實驗[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0,23(3):16.
[10]戴壽芝.淺析中藥抗衰老的免疫調節作用現代[J].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13(2):219.
[11]文潤玲.枸杞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枸杞[J].老年學雜志,1999,10(3):215.
[主題詞] 度量衡
AdvocateCorrectApplicationofOfficialMeasures
QiShulan,LiuWeihong(Institut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ChinaAcademyofTCM,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
Introducethesignificanceofcorrectapplicationofofficialmeasures,
writingrulesandexpressionwaysofcommonofficialmeasures,
listmixedapplicationandcommonly-seenerrorsofmedicine-relatedcommonofficialm
easuresandnon-officialmeasures,andindicatecorrectwaysofexpression.
[Keywords] WeightsandMeasures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中醫藥學將為世界各國人民服務。因此,正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及其表達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眾所周知,中醫理論中還沿用著一些不規范的計量單位名稱,某些計量單位的名稱。符號。寫法在醫學論文中表達混亂。由于這些量和單位表達的失誤不僅影響論文的質量,降低可信度,甚至會引起誤導,造成醫療事故。因此,在醫學論文中規范計量單位的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84年2月27日了《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1984年6月1日文化部出版局。國家計量局聯合發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的聯合通知"。其中規定從1986年起,新出版的科技書刊(除古籍),一律采用法定計量單位;屬于個別科學技術領域的書刊,因特殊需要,可使用某些非法定計量單位,但必須與有關國際組織規定名稱。符號相一致,與法定計量單位的原則不矛盾。為此,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GB3100-86)并于1993年進行了修訂。
根據國家標準(GB3100-93),正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首先應了解(1)國際單位制(SI)的基本單位,(2)SI的輔助單位,(3)SI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4)國家選定的非SI單位,(5)用于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這些在《現代漢語詞典》《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等工具書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無庸贅述。本文僅就中醫針灸論文中經常出現的量及其單位的規范用法介紹如下,并分析其中常見的錯誤。
1 常用法定計量單位的標準書寫規則
法定計量單位的表達包括4個部分:量的名稱,量的符號,單位名稱,單位符號。例如,時間是量的名稱,t是時間這個量的符號(t必須小寫,斜體),秒是時間的SI單位名稱,s是單位符號(s必須小寫,正體)。量的符號一般均用斜體,其大寫。小寫有嚴格的規定,如果寫錯則含意不同。如小寫t是時間,而大寫T是周期。單位符號一般由SI基本單位符號和詞頭構成,詞頭表示與SI的倍數關系。在數值表達中,適當地選用詞頭,使數值處于實用范圍內。國家規定數值的表達范圍是0.1~1000之間,如0.00394m,應該寫成3.94mm,其中前一個m是詞頭,表示10-3;1401Pa,應該寫成1.401kPa,其中的k為詞頭,表示103。量的名稱符號用錯的現象較少,表達不規范大多表現在單位名稱及其符號。法定計量單位名稱及其符號的主要書寫原則是:
(1)法定單位和詞頭的符號,不論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一律用正體,不附省略點,且無復數形式,如長度單位米,用m。
(2)單位符號的字母一般用小寫體,如毫米汞柱,用mmHg;若單位名稱來源于人名,則其符號的第一個字母用大寫體,如壓力,用Pa,但是升的單位符號L除外。
(3)不得使用重疊的詞頭,如μm的10-3倍,應該用nm,而不能用mμm;μm的10-12倍用am,而不能用μμm。
(4)詞頭與單位符號之間不加任何符號,也不能有空隙,如:毫米mm正確,而m?m和mm均錯誤。
(5)相乘的組合單位符號只在第一個單位用詞頭。如kN?m(千牛頓?米)正確,而N?km(牛頓?公里)是錯誤的。
(6)相除的組合單位符號,只在分子用詞頭,如kJ/mol正確,J/mmol錯誤。注意:kg為質量單位,k此時不作為詞頭對待,如ml/kg正確。
(7)詞頭m與長度單位可能混淆時,加用圓點或斜線予以區分,如:米每秒,用m/s或m?s-1均可,而不能用ms-1表示,以免誤解為"每毫秒"。(8)在用斜線表示相除時,單位符號的分子和分母都與斜線處于同一行內,當分母中包含兩個以上單位符號時,整個分母一般應加圓括號,如mg/(kg?d);另外,斜線不得多于一條,如mg/kg/d應該寫成每天mg/kg或mg?kg-1?d-1或mg/(kg?d);斜線也不能與-1同時出現在一個組合單位中。如:mg?kg-1/d,應該寫成:每天mg/kg或mg?kg-1?d-1或mg/(kg?d)。
2 與醫學有關的常用法定計量單位及已經棄用單位的表達形式(詳見表1)
需要注意的是:(1)在血液檢查中,要求一律以升(大寫L)為分母,如:紅細胞數4.3×106/mm3則應改為4.3×1012/L,血小板(100~300)×103/mm3,應改為(100~300)×109/L。(2)酶活性單位,國際單位用IU[1IU為1分鐘轉化1個微摩爾(克分子)的反應物]表示。由于過去有關酶活性的單位很多,同一種酶還因方法不同而采用不同單位表示,目前很難統一。因此,對于不明確是否是國際單位者,不必要求換算,可暫用原來的單位,只把分母變換成升(L)表示即可,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正常含量舊制單位為26.1~56.7u/ml,應改為法定單位為26.1~56.7ku/L。另外,血壓的單位目前仍可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若用千帕(kPa)表示,也應注明毫米汞柱的相應單位數值。
3 中醫針灸論文中常見的計量單位錯誤及正確的表示方法舉例
(1)使用已棄用的計量單位:尺。公尺。寸(同身寸除外)。公分。斤。兩。錢。cc??朔肿印?水斄?Eq)等。
如:a)"采用28號。2~2.5寸毫針,直刺手三里穴(曲池下2寸)1.5~2寸深。"句中針的長度及針刺的深度,用的是棄用單位,均應改用cm或mm表示。而曲池下2寸,此2寸屬于同身寸(屬于針灸的取穴方法之一),不必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
b)"中藥方劑:當歸4錢。黨參5錢。黃芪1兩。"句中錢。兩為棄用單位,應改為:當歸12g。黨參15g。黃芪30g。[1中藥錢=3g(尾不計)]
c)"用5cc注射器抽取4cc注射液。"句中cc為棄用單位,應改為ml。
d)"腎小管葡萄糖最大吸收量,男性為300~450mg/min,女性為250~350mg/min。"國際單位制的時間基本單位是s,所以應將文中分母的min改為s,即男性為5.0~7.5mg/s,女性為4.2~5.8mg/s。
e)"血液中鈣總量成人4.2~5.1mEq/L。"mEq是已棄用的計量單位,應改為2.10~2.55mmol/L。
f)"血氣分析二氧化碳結合力,兒童40~60vol%,成人50~70vol%",vol%為棄用單位,應改為兒童18~27mmol/L,成人22~33mmol/L。
(2)在血液檢查中仍用dl。mm3。ml為分母單位。
如:a)"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3000/mm3,中性粒細胞80%,淋巴細胞18%,嗜酸性粒細胞2%。"句中計量單位全部采用的舊式表示法,按法定計量單位應改為白細胞13×109/L,中性粒細胞0.80,淋巴細胞0.18,嗜酸性粒細胞0.02。
b)"血清中鋅的含量50~150μg/dl,血紅細胞中鋅的含量1200~1300μg/dl。"按法定計量單位表示應改為血清中含鋅7.7~23.0μmol/L;紅細胞中含鋅183.6~198.9μmol/L。
(3)字母的大小寫錯誤
如:"抽取柴胡注射液2ML肌注","ML"應為"ml","ml"表示毫升,"ML"容易誤解為M(兆106)和L(升),詞頭M為106,詞頭m為10-3,兩者相差1000000000倍。
(4)將計量單位的字母符號隨意拆開
如:"39例患者均有轉移性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發熱,體溫38.5°~39℃。"文中體溫的計量單位拆開了,應該寫成38.5~39℃。
(5)隨意省略
如:"刻診腹肌緊張,右下腹壓痛。反跳痛,體溫38.9度。"體溫的法定計量單位是攝氏度(℃),應該寫作"38.9攝氏度"或"38.9℃",省去"攝氏"而只用"度"或寫成"攝氏38.9度"均不正確。
(6)重疊使用
如"直腿抬高試驗30°度",錯誤在于重復使用了計量單位,應該寫成30°或30度。
(7)體積的表示法錯誤
如:a)"B超下示右側乳腺腫塊3×3×4cm大小",應改為3cm×3cm×4cm大小。
b)"B超下示左側卵巢腫物3×4×4cm3大小",應改為3cm×4cm×4cm大小。
(8)表示角度的"°""′""″"使用錯誤
如:a)"胃下垂Ⅱ°",應改為胃下垂Ⅱ度。b)"實驗室檢查:出血時間2′,凝血時間4′。"句中"′"應改為出血時間2min,凝血時間4min。
"°""′""″"為平面角的單位符號,不能表示程度。等級和時間的分。秒。
(9)百分數的表示錯誤
如:"針藥結合治療膽結石,與單純藥物治療比較,有效率提高了20~30%",應該寫20%~30%。
4 結語
以上概要的介紹了與中醫針灸有關的常用法定計量單位及其規范的表達方法。隨著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結合,許多生物醫學領域的名詞術語及其單位逐漸出現在中醫論文中,這就需要我們的論文作者熟悉這些新知識,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不要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一方面可避免出現上述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錯誤,另一方面提高了論文的科學性,體現了作者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為避免排版錯誤,在論文完成后要投稿時,一定要標出文章中各種符號的大寫。小寫,正體。斜體,是英文字母。還是希臘字母或者是其他語種文字。
[關鍵詞] 醫院;針灸醫生;現狀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6(c)-152-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ZHAO Jun1, SHI Xuefe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analyze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Methods: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1 152 acupuncture doctors in 15 comprehensiv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by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medical expenses, working intensity, monthly income and variation tendency of outpatient in nearly three years. Input data with ACESS and analyzed by SPSS 11.5 software.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11-20 one day most (account for 44.2%); the average fee of each diagnose was 19.32 yuan, 55.1% of the doctors reflected work intensity strong; the count of doctors whose monthly income between 1 000 to 1 999 yuan was most (account for 50.4%); 62.2% of the doctors considered that the outpatient count increased in nearly 3 years. Conclusion: The low income level, strong working intensity is a popular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doctors in our country, so we should expand the scale of acupuncture, strengthen the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investment; mak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elastic collect fees et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Key words] Hospital; Acupuncture doctors; Current situation
古人云:“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后可與言醫?!贬樉膶W作為我國中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在現階段發展趨勢不明朗,關于從事針灸業的醫務人員工作現狀的調查研究也較少,雖然國內已有些針對針灸醫生現狀及發展建議的論文,但還沒有對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針灸醫生進行全面具體的調查研究。本研究正是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的針灸醫生日均診療人數、每次診費、工作強度、月收入等調查,了解針灸醫生工作現狀及有待解決的問題,提出相應科學建議,促進我國針灸業更好更快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來源于全國15所綜合/中醫院,共1 152名針灸科醫生。其中,男性590名,占51.2%;女性549名,占47.7%(注:13名醫生未填寫性別),平均年齡為(39.18±9.03)歲。
1.2 方法
采用多級群體抽樣全國15所綜合/中醫院1 152名針灸科醫生。問卷調查表調查,完畢后由省針灸學會將調查表報送中國針灸學會。ACESS錄入數據,SPSS 11.5進行分析。并根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數據與全國中醫藥管理局數據,按照全國(中)醫院的實際分布情況[1],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日均診療患者數
調查發現,東中西部地區各級醫院針灸科醫生日均診療患者數均在11~20名者最多,占44.2%(509/1 152),其中東部38.3%,中部44.3%,西部最高為53.7%,而日均診療人數在30人以上者,東部占12.3%,遠高于中部地區(7.8%)與西部地區(6.4%)。
2.2平均每次診費
醫院針灸科醫生的每次診費因醫院類型、級別及所在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綜合醫院針灸科醫生平均每診費為19.62元,低于中醫院(21.11元)。三級、二級、一級綜合醫院平均診費相差較多,分別為25.41、20.94、16.15元;相應級別中醫院針灸科醫生平均每診費則為25.82、20.80、17.80元,有類似差異。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綜合/中醫院平均每次診費最高,為21.2元/26.7元;西部次之,為19.46元/20.80 元;東部最低,為18.40元/16.22元。
2.3 醫生工作強度
超過50%東、中、西部針灸科醫生認為工作強度非常大或比較大。研究發現:不論是綜合醫院還是中醫院,只要級別越高,反映工作強度大的醫生所占比例就越大。如三級綜合/中醫院醫生占60%以上,二級占45%以上。一級醫院只有不到1%的醫生反映工作強度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4 月均收入
調查顯示50.4%針灸科醫生月收入在1 000~1 999元之間。但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者分布則有明顯地區差異:東部最高,為12.0%;中部次之,為9.4%;西部最低,只有2.4%。見表1。
研究發現47.9%的針灸科醫生認為收入水平低于全院平均水平,東部比例最高(50.0%),西部次之(47.9%),中部最低(44.3%)。只有6.3%的醫生認為收入水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見表2。
2.5 近三年門診病人量變化趨勢
62.2%的針灸科醫生認為2008~2010年門診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有增設了特色門診、聘請知名老中醫及改善了硬件設施等;而12.1%醫生則認為2008~2010年針灸科沒有特色門診、硬件設施差、群眾知曉率低,門診患者量呈下降趨勢。
3 討論
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是目前針灸科醫生反映的主要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
3.1勞動強度大
第一,針灸技術本身特點。針灸學習,是緩慢過程,從接觸到掌握并精通,需要付出巨大腦力與體力,故年輕醫生在學習及應用過程感到異常辛苦;鑒于“名醫效應”,名、老專家坐診常出現“門庭若市”現象,其出診后經常感到工作量過大[1]。
第二,針灸科門診量增加。針灸科醫生的人均門診量高于全國綜合醫院醫生的人均門診量[1],在客觀上加重了工作強度。
第三,針灸科現狀??剖乙幠P?、醫生數量少、缺乏有效的人才補充[1]是長期困擾針灸科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門診量增加,人才匱乏,自然會加重在職人員的工作負擔[2]。
3.2 收入水平低
主要由針灸收費價格不合理導致。目前,針灸科每診收費平均為20~30元,專家指出這根本無法收回成本,更無法體現技術勞務價值。人力資源高價值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而在中醫領域,特別是針灸發展方面卻未能得到體現。
兩種經濟體制的擠壓決定了針灸科收費制度處于尷尬境地。計劃經濟強調醫療公益性;市場經濟重視醫療設備擴充,忽略醫療知識價值發展策略。這使得針灸這一專業性治療費用的定價長期處于低水平。政策的不合理導致針灸業提升空間極為有限。如今,經濟效益與學科知識價值背離程度與日俱增,使得專業價值及醫生知識技能水平不能得到體現。針灸治療過程的勞動價值并不是機械操作可以比擬的。對所有人所有項目統一定價,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也直接抹滅了學科內蘊的知識價值[3]。
4 建議
針對針灸業發展,筆者資歷尚淺,但也認識到現存問題,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議:①擴大針灸科規模,加強針灸科室人力、財力、物力,特別是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②圍繞診療費用研究衛生經濟學,根據成本核算與患者接受水平,制定合理收費標準;③分級管理,彈性收費:不同級別醫生收費不同,體現針灸技術價值,激勵年輕醫生鉆研業務,提高技術水平。經驗豐富、資歷深的醫生可以適當提高診療費用,門診量少的年輕醫生可按比例降低收費[4]。
[參考文獻]
[1] 曾光,石學峰,胡凌娟,等.我國醫院針灸科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7):442-445
[2] 孫華.針灸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針灸,2006,26(4):233-235.
[3] 石學敏.新世紀針灸學科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中醫藥通報.院士論壇,2002,1(3):1-4.
[4] 程薇,房耘耘,許祝愉,等.中醫醫院的中醫服務與人力成本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5,24(12):26-29.
關鍵詞:針灸效應;脊髓信息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35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4-0127-03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Effects and Spinal Cor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EN Ying, YU Jun, YANG Zhou, LI Fei, CHEN Guo, XIANG Li-ting, XIANG Juan, PENG Liang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Acupuncture effects depend on the nervous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its role, which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body nerve - body fluid - immune network. In this aricle,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effects and spinal cor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was reviewed,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acupuncture effects; spinal cor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針灸是在經絡學說理論指導下,通過針刺或艾灸,結合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治療。幾千年來,針灸發揮著重要的醫療及保健作用,廣泛應用于防治各科疾病,并且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1-3]。在機體生理或病理的情況下,針灸能夠對機體產生良性的調節作用,該調節作用被稱為針灸效應[4]。而針灸效應的發生離不開機體多系統多功能的共同作用?,F代醫學研究表明,針灸效應的產生與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關,針灸產生的作用與機體神經-體液-免疫網絡的調控相關[5]。在臨床上,常運用針灸來治療多種脊髓信息傳導通路受阻而引發的疾病[6-8]。因此,從神經通路中的脊髓信息傳導角度分析針灸效應與脊髓信息傳導之間的關系,對于臨床提高針灸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針刺效應與脊髓信息傳導
1.1 針刺鎮痛效應
脊髓是機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
分,它是大腦與周圍神經之間的通路,來自軀干和四肢的各種感覺沖動都要經過脊髓的上行纖維束才能傳至腦。針刺鎮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針灸效應[9-10]。它的產生,先是針刺的信號被所針刺穴位處的感受器所感應;然后該感應經過外周神經纖維到達脊髓,在這里既有著脊髓的背角細胞突觸后電位抑制疼痛,又有如P物質等發揮抑制疼痛的作用;再次是針刺信號從脊髓傳至腦干和丘腦以及邊緣系統;針刺信號到達大腦皮質,在大腦皮質里匯合整理,針刺的鎮痛效應在此得到極致的發揮[11]。脊髓在上述針刺鎮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刺信號到達脊髓,脊髓水平處能參與鎮痛,同時,該處產生的化學物質也起到了積極的鎮痛和疼痛信號傳遞作用。因此,針刺鎮痛的效應發揮與神經-體液及脊髓信息傳導均密切相關。
呂穎穎等[12]對人體分別封閉皮神經以及肌神經,發現針刺合谷后產生的鎮痛效應是由位于人體深部的軀體神經傳入的,封閉皮神經對人體的鎮痛效應無明顯影響,而封閉肌神經后,人體的鎮痛效應卻消失。方劍喬等[13]觀察電針對完全弗氏佐劑致炎癥痛大鼠脊髓背角細胞外信號轉導激酶1/2(ERK1/2)通路活化水平的影響,探討電針鎮痛效應的部分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機制。結果表明,電針的鎮痛效應與其抑制炎癥早期大鼠腰段脊髓背角ERKI/2-COX-2通路的活化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在電針治療中,通過電針刺激電流傳遞到穴位,電針對脊髓產生腦啡肽和強啡肽釋放起到鎮痛作用,電針鎮痛可能與脊髓膠質細胞活化的反調節有著重要的關系[14]。
綜上,針刺效應傳入的路徑是位于軀體神經中的感覺纖維,而只有在軀體神經的結構與功能完整時才能完成這種穴位針感的傳入,表明針刺鎮痛效應與脊髓傳導關系密切。
1.2 針刺調節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針刺對機體具有良性調節作用。研究表明,在針灸效應所產生的多種影響中,最重要是對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該系統和機體其他的器官和系統協同作用,對機體產生了良性的調節作用[15]。研究表明,在研究針刺對家兔的腦血管功能的調整作用中,刺絡放血療法加電針療法對家兔的腦血管血流量及舒縮有著明顯的調節作用,刺絡放血療法引起的調節效應通過軀體神經以及血管壁的交感神經傳導而產生,電針療法對家兔的調節作用是通^同側的頸部交感神經傳導作用[16]。
肌肉、神經及內臟器官的神經均呈節段性分布,而針刺對肌肉、神經及內臟器官的調節作用也呈節段性。日本學者在研究針灸樣的刺激對內臟功能的反射性調節作用的神經機制中,發現針刺反射性的調節作用具有節段性與非節段性特征[17]。脊髓對節段性的反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內臟的傳入神經纖維與相應的軀體部位傳入神經從同一后根進入脊髓,并且由此匯聚到達相同的脊髓丘腦束神經元[18],蔣松鶴[19]在實驗中將損傷節段的上下兩對夾脊穴作為夾脊組選穴,這屬于節段疊加配穴的范疇[20],臨床上運用電針常用的穴位治療SCI慢性期患者。有研究電針大鼠的T8和T12胸椎棘突下兩旁的夾脊穴,結果表明,與百會風府組和大椎命門組比較,電針夾脊組選穴的作用最強,這可能與節段疊加配穴的方法配合電針引起了機體較強的調節作用有關[21]。Sato A等[22]首次采用記錄胃腸運動和自主神經活動的方法研究針刺不同穴位對胃腸運動和自主神經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針刺腹部穴位時能夠明顯抑制胃腸運動,同時還能激活交感神經;而刺激后肢部位的穴位則能夠促進胃腸運動,同時激活迷走神經。從形態學來看,支配胃的節段為T5-T9,“足三里”穴區的傳入沖動主要投射到L4-S1脊神經節段,“內關”主要傳入節段位于C6-T1,“胃俞”則主要位于T6-T10,此三穴對胃功能均具有協同或相反的調節作用。上述研究使經脈-臟腑相關理論的機制研究不再局限于外周機制而是深入至大腦中樞層面,為經脈臟腑相關理論研究開辟了新局面。張鶴等[23]通過探尋T1-T12同一神經節段十四經穴主治功效的規律,總結出處于同一或相鄰神經節段的經穴對相應臟腑的病變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綜上,針刺調節作用與脊髓信息傳導密切相關。
2 艾灸效應與脊髓信息傳導
艾灸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24-27],目前,從神經傳導研究艾灸引起的鎮痛效應是中西醫的研究熱點,P物質和P2X3受體在三叉神經節及背根神經節上的表達均有廣泛研究,而艾灸后脊髓背角上二者表達變化的研究尚少[28]。艾灸的鎮痛效應及脊髓傳導方面二者可能有著互相作用的機制,為進一步募顧璐導方面研究艾灸效應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田曉寧[29]研究發現,大鼠在脊髓水平的P物質及P2X3受體變化都參與了疼痛的發展過程,而在艾灸治療后,P物質及P2X3受體的表達都被明顯抑制,考慮艾灸可能通過干預P物質及P2X3受體的表達發揮鎮痛作用,在艾灸進行炎癥疼痛治療的過程中,P2X3受體可能通過降低P物質所調節的興奮性突觸傳遞,從而參與外周到脊髓之間的信息傳遞。戚莉等[30]研究發現,艾灸的鎮痛作用能被i.t.nor-BNI部分阻斷,且能被鞘內注射強啡肽(Dyn)加強,提示脊髓水平Dyn系統參與艾灸鎮痛過程。溫和灸“天樞”“上巨虛”促進慢性內臟痛大鼠L6-S1脊髓節段Dyn的合成、κ受體mRNA的表達,提示溫和灸可通過激活脊髓水平Dyn系統而實現鎮痛作用。彭亮[31]對涉及手術的各組大鼠按要求分別進行神經損毀或切斷手術,術后運用無水酒精灌胃方法制備大鼠胃黏膜損傷模型,以艾灸預處理“足三里”作為被試因素。結果表明,各部位神經切斷術對艾灸預處理降低胃黏膜損傷指數效應有明顯干擾,切斷這些神經通路后,其原有針刺鎮痛效應消失,而其他各組變化不顯著。因此,脊髓是艾灸預處理對胃黏膜的保護效應信號神經通路的一部分,起到信息傳導作用。
3 總結
本研究對近年針灸效應和脊髓信息傳導相關性文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針刺信號的傳遞,首先自外周神經系統傳入,然后經過各級中樞的分析整合作用,再從中樞轉換為傳出的神經沖動,沿著脊髓的背外側索下行到達有關的節段,對脊髓的前角和背角以及中間外側角神經元都發生著作用。作用后的神經沖動沿著相應的軀體運動神經或自主神經傳到各自的效應器。這一系列過程引發著脊髓信息的傳導,最終通過傳出途徑對機體痛反應及臟腑器官的活動進行調節,從而發揮良好的針灸效應。綜上,針灸效應與脊髓信息傳導有密切的關系,但由于缺乏嚴謹和規范的科學依據與臨床證據,不利于針灸治療方法的推廣使用[32],因此,對針灸效應與脊髓信息傳導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子旭,楊毅,王衛,等.澳大利亞針灸標準化現狀分析[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5):390-393.
[2] 劉朝,齊淑蘭,王曉紅,等.《中國針灸》30年來臨床研究類論文質量的調查與思考[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5):432-435.
[3] FANG C J, YANG W J, CHEN Y F.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for insomnia: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in recent 5 years[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3,11(3):181-186.
[4] 王少錦.針灸效應與細胞信息傳導關系的初步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11):31-33.
[5] 李潔,崔建美,包巨太,等.針灸效應與現代免疫的關系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2058-2059.
[6] 茹文亞,鈕易蓓,平仁香.針灸聯合脈沖電刺激治療脊髓損傷后骨質疏松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4,46(6):183-184.
[7] 王曉紅,周寧,王琴,等.針灸治療脊髓損傷后不同類型神經源性膀胱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4,29(5):362-364.
[8] 譚高平.42例針灸推拿理療結合中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3(12):52.
[9] 范剛啟,錢俐俐,趙楊,等.針刺鎮痛機制的多樣性及問題分析[J].中國針灸,2013,33(1):92-96.
[10] VASE L, BARAM S, TAKAKURA N, et al. Specifying the nonspecific component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J]. Pain,2013,154(9):1659- 1667.
[11] 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4-231.
[12] 呂穎穎,陳華德,徐泉珍.經皮神經電刺激合谷穴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相關性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6):940-941.
[13] 方劍喬,房軍帆,梁宜,等.電針鎮痛效應及其脊髓ERK1/2-COX-2通路調控機制[C]//中國針灸學會.2013浙江省針灸學會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北京:中國針灸學會,2013:6.
[14] ZHAO Z Q. Ne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J]. Prog Neurobiol,2008,85(4):355-375.
[15] 朱兵.針灸的科學基礎[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121-136.
[16] 周智梁.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及電針對家兔腦血流圖影響的中樞神經遞質機理探討[J].針刺研究,1998,23(4):254-256.
[17] SATO A, SATO Y, UCHIDA S. Reflex modulation of visceral functions by acupuncture-like stimulation in anesthetized rats[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2,15(7):111-123.
[18] LI Y Q, ZHU B, RONG P J, et a1. Neu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modulated gastric motility[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 13(5):709-716.
[19] 蔣松鶴.不同配穴電針對脊髓損傷大鼠不同時期的作用[D].武漢:武漢大學,2014.
[20] CARSWELL E A, OLD L J, KASSEL R L, et al. An endotoxin-induced serum factor that causes necrosis of tumor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75,72(9):3666-3670.
[21] HAINO T, FUJII T, WATANABE A, et al.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self-assembly special feature: Supramolecular polymer formed by reversible self-assembly of tetrakisporphyrin[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26):10477-10481.
[22] SATO A, SATO Y, SCHMIDT R F. The impact of somatosensory input on autonomic functions[J]. Rev Physiol Biochem Pharmacol,1997, 130:1-328.
[23] 鶴,孫平龍,張黎聲,等.軀干腹、背側同一神經節段腧穴主治功效的分析[J].中國針灸,2013,33(2):137-140.
[24] LI J, JIANG J. Role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etype 1 in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pain threshold by moxibustion[J]. J Tradit Chin Med,2015,35(5):583-587.
[25] WU J L, CHEN H Y, TANG Y C,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different moxibustion methods with tai-yi moxa stick in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4,31(2):125.
[26] ZHOU J M , WEI F, LIU S J, et al. Study on burning temperature versus time graph of moxa sticks in a novel animal moxibustion devic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4,33(6):23.
[27] MO J, WU L L, SUN Z F, et al. Effect of lit-moxa stimulation of Guanyuan (CV 4) acupoint on levels of lactic acid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skeletal muscle of rats[J]. J Tradit Chin Med,2015, 35(2):234-237.
[28] 崔瑩雪.艾灸及艾煙對ApoE-/-小鼠動脈粥樣硬化膽固醇代謝和炎性反應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29] 田曉寧.艾灸“足三里”鎮痛與脊髓P2X3受體及P物質表達的相關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
[30] 戚莉,吳煥淦,吳根誠,等.從脊髓水平強啡肽系統探討艾灸緩解IBS慢性內臟痛的機制[C]//中國針灸學會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大會論文集(摘要).北京:中國針灸學會,2011:18.
[主題詞] 針灸學;信息存儲和檢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紙質文獻信息迅速向數字化、網絡化發展。互聯網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通信網絡,把不同的信息資源聯成一個整體的超級信息資源網,帶來信息資源領域的深刻變化,對每門學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的信息,或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促進學術的發展。
目前互聯網上的有關針灸醫學的信息日益豐富,種類繁多。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有文字資料,也有圖像視頻資料;有普通的信息和知識,也有價值極高的學術資源。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對針灸醫學的發展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如何獲取并利用這些信息,是每個針灸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本文介紹互聯網上針灸醫學資源的檢索與利用。
1 使用搜索引擎
互聯網上有關針灸的資源眾多,要想查找針灸方面的信息,可利用網絡檢索工具――搜索引擎進行搜索。搜索引擎一般有兩種搜索方式,一是使用它的分類目錄,以逐級階梯方式進行查找,如雅虎的分類:健康與醫藥一傳統醫藥一中國醫藥一針灸;二是鍵人關鍵詞進行搜索,如要查找針灸網站,鍵人“針灸”或“acupuncture”,再選擇查詢類別為“網站”,就可查到有關針灸網站的資料。各個搜索引擎查到的資料不盡一致,可選擇多個引擎交叉查詢。另外各個搜索引擎會有一些特色的查詢方法,可在其提供的“幫助”或“簡介”中預先了解。
檢索針灸資料可使用普通搜索引擎及醫學搜索引擎。
1.1 普通搜索引擎
普通搜索引擎是指目前互聯網上綜合性的、通用的搜索引擎,用普通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針灸信息,目前流行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以下一些。
(1)百度(http://WWW.baidu.com)
百度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具有簡單而強大的搜索功能,搜索速度快,搜索效率高,按照中文用戶搜索習慣,有關鍵詞自動提示功能,還有中文搜索自動糾錯。
(2)Google(古狗,http://WWW.google.com)
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了便捷的網上信息查詢方法??蔀橛脩籼峁┛焖俚乃阉鹘Y果,還可使用其提供的分類目錄進行查詢。
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一樣,擴大了它們對學術信息的檢索能力,把主要的學術期刊文摘、會議文獻、圖書著錄信息等納入搜索范圍,建立專門的搜索工具,即Google Scholar,網址http://Scholar,google.com。
其他還有一些搜索引擎,如搜狐(http://WWW.sohu.com)、雅虎中國(http:/WWW.yahoo.com,cn)、新浪(http://WWW.sina.com.cn)、中國搜索(http://WWW.zhongsou.com)、網易(http://WWW,163.com)等。
分別使用上述7個搜索引擎,在2005年9月28日,以“針灸”為關鍵詞,對網頁進行搜索,搜索結果是;百度2 290 000條;Google 2 490 000條;搜狐540 735條;雅虎283 884條;新浪147 915條;中國搜索884 000條;網易未顯示總數。Google最多,百度其次。
需要說明的是,以“針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并不能代表把針灸醫學的全部信息都查詢到了,因還有電針、耳針等,也不代表檢索到的內容一定與針灸醫學有關,僅僅說明檢索到的含“針灸”的網頁。
1.2 醫學搜索引擎
醫學搜索引擎是專門搜索醫學信息的,目前沒有中醫藥或針灸方面專門的搜索引擎,現有的醫學搜索引擎主要是國外的。
(1)三九健康網搜索引擎(http://search.39.net)
三九健康網是國內一個綜合性健康網站,為用戶提供各種專業健康服務,同時提供高效、便捷的醫療健康搜索工具――39健康搜,39健康搜可進行全文和標題搜索。
(2)邁博健康資訊(http://WWW.medboo.com)
創建于199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醫藥行業的專業網絡之一,也是首家中文健康網站搜索引擎。
試用以上兩個中文醫學搜索引擎對“針灸”進行搜索,39健康搜查詢到2 000多條,邁博未顯示總數,檢索效率似乎不夠理想。
(3)Medscape(醫景:http://WWW.medscape.com)
為英文網站,是美國最大的醫學網站之一,提供臨床醫學全文文獻和繼續醫學教育資源(CME),支持檢索圖像、聲頻、視頻資料,可選擇Medline等數據庫進行檢索,同時還可瀏覽每日醫學新聞。獲得醫景網上期刊的全文需要注冊,但注冊是免費的,注冊后醫景網定期向指定的電子郵箱發送最新的醫學新聞。還可在網上查找醫學詞典和回答咨詢,提供根據疾病名稱、所屬學科和內容性質的分類檢索。
使用Medscape,在2005年9月28日,以“acu―puncture”為關鍵詞,檢索到305條記錄,為國外醫學雜志中的針灸文獻。
(4)Medicalworldsearch(醫學世界檢索:http://WWW.mwsearch.com)
這是由美國ThePolytechnicResearch Institu―tel997年建立的一個醫學專業搜索引擎,采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主題詞表,使用約54萬個醫學主題詞,包括各種同義詞進行檢索,在檢索時可根據詞表擴大或縮小檢索范圍,搜索的準確性很高。同時還提供擴展檢索、精細檢索功能。還可自動調整檢索詞,使用符合其他檢索工具,如Medline等的要求進行檢索,達到綜合檢索的目的。
登陸地址進入此網站,交費注冊后成為會員才可使用。只接受信用卡方式付費,年使用費用約為30美元。
(5)Medical Matrix(醫源:http://WWW.reed-matrix.org)
MedicalMatrix由美國醫學信息學會主辦,是全文智能檢索工具,包括4600多個醫學網址,是目前最重要的醫學專業搜索引擎。它是一個因特網上內容全面的臨床醫學資源的全方位列表,將站點根據性質、評估、內容、特色和臨床內容水平分級,提供了關鍵詞搜索和分類目錄搜索,適合臨床醫師使用。
(6)HONSite(健康網絡基金網:http://WWW.hon.ch)
這是瑞士日內瓦的非盈利性組織“健康網絡基金會"1996年建立的一個醫學搜索引擎,專為醫學
工作者使用。HON Site包括兩個搜索引擎MedHunt與HONselect,MedHunt是一個全文搜索引擎,可用關鍵詞進行搜索,提供網絡醫學站點信息;HONselect包括5種類型的數據庫:MESH詞表、醫學文獻、網絡站點與醫學信息數據庫,用英、法、德等語言,其中針灸資料也很豐富。
2 直接進入專業網站
使用醫學專業網站、中醫藥專業網站及針灸專業網站查找需要的針灸醫學信息。針灸專業網站很多,有機構院所、個人主頁、出版物、書店、軟件、商務等不同主題,還有很多國外網站。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地查詢到這些網站,在此不做過多的介紹,只介紹兩個主要的針灸專業網站。
(1)中華針灸信息網(http://WWW.acutimes.com)
由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主辦,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國針灸學會等協辦,具有信息、服務、交流、查詢及針灸教育等多種功能,是國內最大的針灸門戶網站。通過該網站可鏈接到其4個子網站: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http://wfas.acutimes.com);中國針灸學會(http://caam.acutimes.com或caam.medchina.com);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http://iam.acutimees.com);中國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http://cbiatc.acutimes.com)。
以上4個網站同時建設開通,集多語版本(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對針灸的標準化和數字化建設有積極推進作用。
(2)中國針灸雜志
是《中國針灸》雜志的網站,有學術動態、最新通知、新書推薦等欄目,可查詢《中國針灸》雜志最近一期的目錄,還可通過“網絡普及版”欄目閱讀《中國針灸》網絡普及版全文資料,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 利用文獻數據庫
充分利用好文獻數據庫,特別是全文數據庫,可以及時、系統地獲取、分析、利用文獻信息,掌握相關領域的動態、水平,此類文獻數據庫是互聯網上最具學術價值的信息。在網上檢索,付費后方能檢索全文,未付費時一般只能檢索到題錄或摘要,或時效性較差的全文,有的單位購買安裝了鏡像服務器,可以在單位的局域網內檢索到全文。
(1)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
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屬教育部主管,由清華大學主辦。含眾多的數據庫和知識倉庫,是中國知識資源總庫。這里主要介紹其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hinajournalfull-textdatabase,CJFD)。
CJFD是CNKI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錄國內1994年至今的國內6 100種核心與專業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CJFD數據庫收載量大,海量數據的高度整合,它的全文信息完全數字化,并且集題錄、文摘、全文文獻信息于一體,可實現一站式文獻信息檢索。
在CJFD的基礎上,專門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知識化建設而設計了“中國醫院知識倉庫”(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簡稱CH―KD,人口網址http://WWW.chkd.cnki.net)。
CHKD知識信息主要來源于我國750多種醫藥衛生期刊及與其有關的2 300種期刊、報紙、博碩士論文、重要會議論文等,特別為醫學方面的應用而打造,適用于醫院各方面工作的人員查詢。
(2)維普資訊(http://WWW.cqvip.com)
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VIP)是科學技術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屬的一家大型的專業化數據公司,自1989年開始進行數字化期刊的建設,是國內最早從事中文期刊數據庫建設的公司。有眾多的數字產品和服務項目,主要介紹其“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是綜合性期刊全文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了1989年以來各學科8000余種期刊的文獻,為目前國內收錄中文科技期刊齊全、文獻量大、使用頻率高的綜合性文獻數據庫。
(3)萬方數據(省略)
萬方數據由多家公司和機構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有很多全文和文摘的網絡數據服務產品。茲介紹其“萬方數字化期刊群”(簡稱萬方期刊)。
萬方期刊是科技核心期刊資源系統,是大規模、集成化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期刊以電子期刊為基礎,以刊物為單位,提供整刊檢索為特色,全文采用HTML或PDF文件格式,可以按刊瀏覽,萬方期刊重點收錄1998年以來的核心和專業特色期刊3500種,以核心刊物為主,其中絕大部分是進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的核心期刊。
(4)Medline(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http://WWW.ncbi.nlm.nih.gov,免費檢索;http:/WWW.oclc.org,網上付費檢索)
Medline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醫學文獻聯機檢索系統(MEDLARS)中規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收錄年限自1965年至今,現在收錄刊物4000余種,內容廣泛涉及生物學的多個領域,包括40余個關于醫學方面的數據庫,是目前國際醫學界使用最廣泛的數據庫之一[1],其中收錄的針灸文獻源自中外學術期刊。
(5)超星數字圖書網(http://WWW.ssreader.com)
北京超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中文在線數字圖書館,有數十萬冊電子圖書資源供閱讀,收錄了很多的針灸書籍,有《針灸甲乙經》《十四經發揮》等古籍,也有《經絡的研究》等現代書籍,但要付費閱讀。
總而言之,互聯網上有關針灸醫學的信息非常豐富,充分地利用這些信息,可以了解針灸發展的形勢,學習相關知識,互相交流,查詢文獻,極大地促進業務水平的提高。但是,面對信息量十分龐大的互聯網,也應當正確地判斷信息的價值,分清主次,做到信息的有效利用。
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