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物景觀的生態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園林植物作為風景園林景觀的主要體現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載者;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關鍵內容。
在景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態特征表現特質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變化表現季節美、利用植物的裝飾特性表現藝術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現社會美;在功能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發揮生態作用、防護作用、實用作用和社會經濟作用。
2.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現狀
在現代景物景觀設計中,由于設計者和決策者有時會忽視或片面理解園林植物的主導作用,導致現代植物景觀無論在觀賞上,還是在功能上都有所折扣。
2.1城市原有植物景觀系統的破壞
在新近綠地的建設或是舊有綠地的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強調圖形的美觀和象征意義,而忽視其園林植物生態功能的現象;有些大樹在移植過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這對其原生的生態系統無疑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有些林帶本來是生態通道,結果被新修的所謂景觀大道截斷;而大面積的城市廣場和硬質鋪地很少考慮其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意義。
2.2城市物種多樣性的破壞
景觀生態學上衡量城市景觀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種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關鍵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觀的視覺效果,在我國各地的植物景觀設計中,都存在大量引進外來的植物品種種植的現象,有時甚至完全不顧本地的氣候和土質狀況。由于外來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態環境被人為地加以改變,生態群落遭受破壞;此外,為了街道的整齊和氣勢的營造,往往整條街栽種單一樹種而不維持原始狀況下多樹種的混種,最終導致物種多樣性的破壞,是城市生態系統變得脆弱而不穩定。
3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問題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與建設中的滯后、不合理的觀念,導致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低下
近年來,很多城市的公共綠地多是西方古典園林中的大面積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圖案的綠化方式,并在一段時期內草坪加上色塊圖案成為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時尚(如是做法被稱為“城市美化運動”)雖然草坪加色塊圖案能給人寬闊和心曠神怡的感覺,也能使園林潔凈明朗,但從生態學上看,此種綠化模式發揮的生態效益遠不如中國傳統的喬灌草復合群落,而且養護費用相當高。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應提倡的。
3.2植物景觀“千城一面”
對植物景觀設計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內涵,設計作品僅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將植物景觀設計簡單地理解為栽花種草,植物景觀處于噴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襯地位;有的偏愛以植物材料構成圖案效果,熱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齊劃一的色帶或幾何形體——如此種種的做法,使得國內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導致“千城一面”。
3.3植物微觀群落不穩定
植物微觀群落是植物與植物之間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關系。特定的“喬灌草”組合的搭配是物種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符合自然規律,并且能夠使群落中的各種生物生長良好、使其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但是,從植物景觀設計的植物配置來看,設計者主觀性的把一些不具備共生關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長的植物種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觀群落變得非常不穩定。
3.4忽視鄉土樹種的應用
鄉土樹種具有最佳的本土適應性和文化傳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設計者的觀念問題和當地苗圃的種質資源問題,使鄉土樹種的應用具有相對的滯后性,很難使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應用。
4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對策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承擔著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游憩場所的功能。在現代植物景觀設計中,我們要吸收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借鑒外國園林建設的優秀經驗,實現植物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4.1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4.1.1科學性
適地適樹和選用鄉土植物是科學性的基礎。植物個體的生態習性非常不同,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空氣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體生態中還涉及各種植物相互關系,所以,要營造多種植物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依照植物之間的微觀群落的互惠共生關系,搭配植物。
4.1.2文化性
植物景觀和園林中其它的景觀一樣都需要有文化涵義,中國自古花文化異常豐富。眾所周知,梅蘭竹菊、玉堂富貴都有其代表性的樹種。此外,本土樹種也可以代表當地文化。例如,哈爾濱是舊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譽,榆樹和丁香是我國旱地地區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4.1.3藝術性
一般的藝術規律同樣可以用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度等形式美規律可以在植物景觀設計中靈活運用,創造出極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
4.1.4實用性
植物景觀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單方面地說,例如,黑龍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園內種植的郁金香每年就會為植物園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每當郁金香的花期,就會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一賞百花盛開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為植物園帶來經濟收入。
4.2尋求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原則
4.2.1生態位原則
從生態學上說,生態位是指處于群落中的物種,在時間、空間和營養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間的生態位,從宏觀層面上來講,是指植物空間提供給人們的或者可以被人們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如土地、氣候、休憩空間、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間的現狀對于人們各種活動(主要是游憩活動)的適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態位比較適宜人們的各種活動,對人的吸引力比較大;從微觀層面上講,良好的生態位是指構成植物景觀的每一種植物處于合理的空間分布,在它所處的生態空間都能比較健康的生長,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
4.2.2引入綠量概念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用以衡量城市綠化水平的三項主要指標,而僅應用綠地率和覆蓋率這兩個指標,已不能滿足確切評價城市綠地景觀狀態和生態效益的要求,于是“綠量”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提出來。葉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觀空間的物流和能流數量的大小,決定于植物葉片面積總量的大小。以葉面積為主要標志的綠量,是決定城市綠地生態效益大小的最具實質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綠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僅可以有草坪和喬灌草復層結構群落的不同種植形式,表現出不同的綠化覆蓋率,而且,綠地的生態環境效益也不一樣。可見,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發揮其增濕、降溫、調節環境小氣候的作用。
【關鍵詞】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營造
1 前言
園林建設對于城市的整體建設水平、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城市的管理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園林綠地植物作為園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別致的氛圍以及濃厚的文化意蘊深受市民的喜愛,在園林建設的過程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園林綠地植物能夠使園林在空間布局以及景觀創作上的效果更佳,對于園林空間的營造也尤為重要。根據植物生態多樣性的特點,通過藝術、審美的手段加入特定的空間要素,能夠展示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效果的獨特空間結構,對于園林整體的建設水平與審美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F階段,在城市園林建設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比較注重綠地植物景觀的生態性以及審美性,而忽視了綠地植物的空間營造效果,無法真正的指導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工作。很多園林綠地景觀設計者喜歡借鑒以往優秀的園林綠地景觀作品的設計方式,沒有將其與園林綠地景觀建設的創新理念相結合,從而無法設計出有時代特色與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作品。
園林綠地植物在高度、枝條形狀、花色以及葉的形態等等方面各不相同,植物景觀設計者能夠運用以上的差異,創造出很多種類的綠地植物空間。另外,不同的綠地植物有著不同的生長周期,在每個周期中所展現出的色彩以及形態各異。所以,根據綠地植物生長周期的差異性,同一個綠地植物景觀也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空間結構轉變。這樣就使得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結構變化從三維的結構轉化為思維的結構。會極大的改進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變化效果,提升綠地植物景觀的審美性與視覺效果。
2 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特點與種類
2.1 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特點
2.1.1 虛實搭配性
園林綠地植物空間構成中,不僅僅有實體的植物存在,還包括了未種植綠地植物的走廊、小徑以及植物間隙等空間。要想綠地空間具有較高的審美性,就要通過空間的虛實變化,而空間的這種變化又是由綠地植物的布局變化來完成的。這種虛實轉變與融合共同建立了立體感官強、結構與色彩多樣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結構。
2.1.2 功能多樣性
園林綠地植物空間有多種功能性的體現,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包括建造、生態以及觀賞等功能性。其建造功能就是綠地植物空間在整個園林建設中能夠作為園林建設的分割空間,使不同建筑之間形成區分,同時也能作為園林建設的連接、組織空間,讓園林建設中不同建筑之間連接更加協調。而綠地植物景觀又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可以有效的調節空氣狀況,同時又能夠吸收有害氣體與灰塵、固土保水等,有很強的生態功能。綠地植物景觀通過不同植物種類、形態、色彩以及感官等因素的變化組合,能夠呈現出藝術意蘊濃厚的觀賞空間,具有很強的觀賞功能。每一個綠色植物景觀空間在園林建設中可以同時發揮出兩種甚至更多的功能性,對于園林空間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2.1.3 動態變化性
雖然綠地植物景觀相對是靜止的,但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大小、形態、色彩以及氣味等等都在不斷的變化著。隨著季節的交替以及植物年齡的增長,這種動態變化的特征隨時都在發生。
2.1.4 經濟實用性
綠地植物有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尤其是根據當地土壤、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的植物,能夠很大程度上節約綠地植物景觀的養護資金投入。另外,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的特性,實現園林綠地植物景觀空間組合的理想效果,也能夠讓前期種植以及后期養護的費用大大降低。
2.2 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種類
2.2.1 開放式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
很多的綠地植物景觀都是采用無覆蓋面的開放式植物景觀模式,僅僅通過豎向種植的方式將綠地植物空間和其他空間相隔開,完全依據基面的形狀和大小而建。通常這種空間都采用較為低矮的樹種作為豎向分隔植物。人們處于這種空間能夠充分的接受到藍天與陽光,讓人感到心情開闊、輕松快樂。
2.2.2 半開放式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
這種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組成和開放式的綠地植物景觀非常相似,只不過在其某些側面種植的是高度比較高的植物種類,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人們視線的延伸,開敞程度較低。但是這種空間類型擁有較強的方向性,可以在某些部分需隱秘性而部分需景觀的空間結構中。
2.2.3 覆蓋式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
通常僅僅種植一些較為高達且樹冠覆蓋性強的植物,可以和幾面形成覆蓋式的植物景觀空間結構。這樣就給人提供樹冠到地面之間的活動空間。其主要用于走廊綠地植物景觀以及林下綠地植物景觀中。前者擁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還能讓人通過使運動感加強,有利于調節人們的心情。后者的結構組織相對自由,人們在其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光影與空氣的多樣變化,為人們提供自然的享受。
2.2.4 完全封閉式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
綠地植物景觀的各個方向都形成一個封閉面,通過高大植物的樹冠形成橫向封閉,阻礙人向上的視線穿透,在樹干的間隙種植低矮的植物,阻礙視線的橫向穿透。這種空間結構的方向性較弱,但是有著非常好的隱秘性以及獨立感。
3 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營造方法
3.1 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營造的生態化
植物在自然界中有著自身的生長特性,而生態化的綠地植物景觀空間就是要讓種植的植物接近自然生長的狀態,通過科學、合理的景觀空間設計,充分考慮植物自身生長的特性以及不同植物之間的影響,種植多種植物以形成符合的植物生態體系,讓綠地植物景觀更接近自然的生態環境。而采用種植多種植物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園林景觀的豐富性,同時對于園林植物景觀的防蟲、防病害等效果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于強化園林景觀的穩定性以及生態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3.2 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營造的藝術化
綠地植物景觀空間的藝術效果也非常重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組合,讓綠毒植物景觀空間形成視覺、感官等多方面的落差對比,可以使人感受到變化萬千的植物空間藝術性,讓其對人們的吸引力更強。例如,將連綿延伸的河道,寬與窄相結合,河道兩旁布置樹冠龐大的植物,就能實現空間的收與放,讓園林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效果在這種視覺落差下藝術性更為濃郁。另外,植物空間的虛實結合、明暗對比等都能很好的展現出植物的空間對比性,提升綠地植物空間的藝術魅力。
3.3 屏蔽視線用于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營造
通過屏蔽視線的方法也能夠實現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營造。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個是設置障景的方式,另一個是控制私密性的方式。只要是可以阻擋視線的延伸同時又可以發揮空間指引作用的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間,我們都能夠將其看成障景。在一些自然風格的園林中,可以通過設置障景的方式讓園林空間的深邃感更加強烈,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意蘊。而對于現代化的園林,通常設置較為規則的障景,使園林的整體感覺更加的整潔,次序感與條理感增強。而和障景的類似的私密空間,都是利用植物對實現延伸的阻擋作用,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獨立綠地植物空間。
結 語
園林綠地植物景觀所涉及的植物種類很多,而且自身又具有種形態變化,使綠地植物景觀的空間也具有了多樣性與塑造性。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變化以及合理的布局使園林綠地植物空間呈現豐富的樣式,營造富有特色與藝術效果的空間結構。在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的營造過程中,要掌握不同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態功能,以滿足人們對于綠地植物景觀的要求。同時要敢于創新思維,善于利用綠地植物空間的對比、動態變化效果,推進綠地植物空間營造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碳;植物景觀設計;營造研究
我國在園林景觀設計的要素中,考慮的核心要素是植物,植物景觀主要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密切聯系,植物景觀營造和維護,主要是通過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材料生產供應、植物種植工程、植物養護管理等產生碳排放。影響植物景觀碳效應的主要因素有植物景觀結構、設計風格、植物類型和特性、植物規格和種植密度等。下面將主要介紹的是植物景觀在營造和維護過程中的碳排放以及植物景觀低碳設計方法,為構建生態和諧的社會獻計獻策。
1 植物景觀營造和維護過程的碳排放的形式
1.1 注意植物景觀維護
植物維護管理在植物景觀的營造中是主要因素之一。植物景觀在營造的過程中就要及時的對景觀采取一些養護管理的措施,譬如對植物進行施肥、澆水、藥物防蟲等,這些都是碳排放的根源,另外在對植物進行養護的過程中,用到的一些大型機械也會排放出碳。
1.2 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
植物在白天會受光合作用的影響,而晚上就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植物無時無刻不在呼吸,因此隨時隨地都會釋放出二氧化碳,這也是碳排放的原因之一。
1.3 植物材料生產供應
現代的園林中搭配的植物材料,主要的供應方式有兩種。一是從苗圃中培育出來的,另外就是從專門的植物材料供應地轉運而來。植物景觀所用到的材料從生產——培育——生產——包裝——使用——轉運這些過程中無一不消耗能量,因此也會產生碳排放。
1.4 植物景觀營造
植物種植工程是植物景觀營造的重要表現形式。植物種植工程需要對植物進行搬運和維護,植物工程需要用到一些機械對植物進行吊裝和支撐,這些都是損耗能量的重要原因,例如支撐就經常用到木材,同時也要用其他材料來進行防護,這些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低碳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方法
2.1 植物景觀的綠化量
營造生態和諧的植物景觀首先要考慮的直接因素就是植物景觀的綠化量。植物的綠化量是指植物中莖葉占該植物的空間體積,可以簡單稱之為三維綠色生物量。產生環境效益的主體主要是通過植物的葉面積來表現的,植物的生長主要是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來完成的,由此可見,這兩種作用過程通過綠色葉面積與陽光和周圍環境產生交流和作用完成,因此,植物的綠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植物固碳能力的高下,植物的環境效益必須以植物景觀的綠化量為標準。下面將從幾個角度來探究植物的綠量對其固碳作用的影響。
首先,植物的葉面積指數影響著單位葉片面積的大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碳排放量有很大影響。其次,在植物景觀中,城市園林植物深受固碳率的作用,此外,城市對園林的郁閉度的等級較高,因此在選擇樹種上,應盡可能的選擇郁閉度高的植物樹種,加強植物景觀的養護管理,以此來提高植物的郁閉度。最后,在城市園林植物景觀的綠化量上應增加喬灌草相互結合的多層植物群落結構,固碳率與植物群落層次是息息相關的,它們之間成正比。
2.2 低碳城市植物景觀配置模式
影響園林植物景觀的固碳量的要素很多,受不同的因素影響,固碳能力也會顯示出不同的差異。為加強植物群落整體的固碳能力,構建低碳城市植物景觀創造合理的有效地配置模式。園林中常見的植物配置模式包括以下兩種:
2.2.1 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搭配。研究表明,速生樹種的固碳能力明顯高于慢生樹種。但出于長遠考慮,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搭配種植,既可有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長久良好的植物景觀與生態效益。
2.2.2 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搭配。適當增加彩葉植物,彩葉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較常綠植物要強的多,這可能與其色素(花青苷)在葉片中含量和分布的差異有關,從而影響了葉片反射光譜的能力,同時也影響了葉片對光能的吸收。但考慮到大部分彩葉植物與落葉植物在秋冬都要落葉,其深秋及冬季的固碳效益幾乎近于零。因此,將常綠植物與彩葉、落葉植物搭配,即可彌補這一不足,在保證秋冬季綠地的固碳釋氧能力的同時,還可形成四季皆宜的植物景觀。
3 總結
總而言之,植物景觀在進行低碳的營造的過程中,要對植物進行有效的配置,植物景觀在滿足景觀設計要求的基礎上,還要符合相關的景觀設計規定,采用不同的植物景觀配置方案,遵循自然規律,將景觀設計的形式與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充分考慮不同品種植物在使用功能、生態、景觀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創造舒適、宜人、安全的植物景觀。
參考文獻
1 李想,李海梅,馬穎.居住區綠化樹種固碳釋氧和降溫增濕效應研究[J].北方園藝,2008(8)
2 劉常富,趙爽,李玲.沈陽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凈化效益差異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4)
關鍵詞:植物景觀設計,生態設計,生態園林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景觀設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植物景觀設計中的一些手法和做法存在不足,因此,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已成為必然趨勢。
2關于生態、生態設計、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
生態設計:生態學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提出的定義是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剝奪利用,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環境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園林:2006年程緒珂和胡運驊在出版的《生態園林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出了生態園林的概念為“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以經濟學為指導,強調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并重,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
3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手法
在“生態”“生態園林”成為當今社會時尚口號的今天,生態理論很多但生態設計實踐卻很少。如何把這些生態理論應用于實踐,是每一個景觀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體會,總結歸納了一些可行的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手法。
3.1場地分析法
植物景觀設計,既是一門藝術,又不僅僅是藝術,它肩負著改善環境的任務??茖W性、生態性是植物景觀設計的首要要求。對場地進行詳盡、科學的分析必然是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手法之一。
紐約高架鐵路(Higeline)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是運用這個方法的一個典型。High Line是曼哈頓西邊一條1.45英里長的高架鐵路線,1980年以后,這條鐵路線廢棄。紐約高架鐵路(Higeline)公園的規劃目標是為市民提供一處安靜的綠色休閑環境,為游客提供遠眺hudson河流景觀和曼哈頓城市天際線,感受和緬懷紐約特有的工業文明的游憩場所。
奧多夫負責本項目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他首先進行的工作是深入調查分析目前在鐵路廢棄25年后,通過自播繁衍的植物種類和自然植物的空間構成。在此基礎上,根據總體規劃提出的5種不同空間模式,提出相應的植物景觀種植模式,如平緩區種植模式采用抗旱性強的高牧場景觀主題;橋區的種植模式以濕地景觀為主題;以牧草和多年生花卉混合的植物景觀作為坡道的種植模式,形成草本和多年生花卉組合的景觀效果等。
高架鐵路公園植物景觀設計帶給人們的最大啟示是它的設計方法,奧多夫的植物景觀設計是在對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的。調查包括現狀立地條件和現狀植物構成兩個層面,通過現狀植物的調查來確定鄉土植物的分布種類、空間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植物景觀設計方案具有較好的科學性,符合場所自身的特點。
3.2動態景觀設計法
植物是有生命的,隨著其生長變化所形成的景觀會變化,在一年內隨著季節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季相變化。因此,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應提倡科學的、動態的設計方法,它不同于建筑設計,不能用建筑設計中“一次成型”的觀念來對待。
Hellennikon公園位于雅典以西20 km,原為廢棄的雅典國內機場,總面積為530 hm2。在2004年,由風景園林師David Serero等負責規劃設計。在對原地形充分分析的基礎上,總體規劃方案構建了6條200 m~300 m寬的綠色廊道,將城市與海濱區域連接為一個整體。根據立地條件中水分狀況的不同,植物規劃為濕生和旱生兩種類型的多種生態栽植模式。植物景觀體系的形成是通過自然植被演替過程來實現的。從2004年以鄉土灌木為先鋒樹種的群落逐漸轉化到2024年的松、櫟混交的頂級群落模式。植物的自然生長過程充分展現了植物景觀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同時這個變化的過程也不失為一種景觀。
法國風景園林大師吉爾?克萊芒在雪鐵龍公園設計的一個命名為“動態花園”的主題花園和米歇爾?高哈汝夫婦設計的蘇塞公園都運用了這種動態的景觀設計方法。
3.3鄉土植物的運用
鄉土植物是經過自然選擇的適應本地自然環境的土生物種?,F代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鄉土植物的運用,既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節約大量養護成本,又能體現地域特色??上г谖覈壳坝捎谑艿揭恍┱J知的偏見,所謂的“經典植物”被偏愛,而鄉土植物被冷落。
巴西風景園林師布雷?馬科斯是地域鄉土植物景觀設計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對巴西熱帶鄉土植物的運用使其作品具有了濃重的巴西地域景觀特色。他在植物景觀的設計上,從抽象繪畫風格中吸取靈感,以自由的有機曲線和大片不同色相的鄉土植物搭配,形成富有韻律感和對比強烈的效果,創造出許多風格鮮明的作品。
在柏林索尼中心,Peter Walker運用了玻璃、金屬不銹鋼材料、石材等與建筑呼應,體現辦公環境的簡潔風格和高雅檔次。但在植物選擇上,卻種植了椴樹、白樺、楊樹等,這些都是當地非常普遍的鄉土樹種??蛇@似乎一點也沒影響整個環境的高雅氛圍,反而更增加了作品的特色,這點值得景觀設計師深刻反思。
3.4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擬
植物群落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是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過程完整的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F代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向自然學習,順應自然。在植物群落設計時,不能違背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其內在要求,人為隨意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模擬自然植物群落。
清華城市規劃院在做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時,首先調研了北京當地的自然植物群落類型和樹種搭配方式,并加以提煉。在奧運森林公園中,以總體規劃布局為基礎,按照種植方式、高度、土壤水分等分成不同生態區域。對應模擬相應的自然植物群落,通過這種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創造出了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實現了城市生態系統向自然生態系統的過渡,達到為城市提供新鮮空氣的作用,體現了“綠色、科技、人文”的奧運理念。
3.5植物生態功能的運用
在自然界中,每一種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態功能,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環境中尤其是土壤中的某些化學成分,蜈蚣草和大葉井口邊草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砷(As),鴨跖草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銅(Cu),而遏藍菜屬植物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鋅(Zn)。利用植物的這些特點,在生態學原理的支持下,通過植物景觀設計來改善環境污染的狀況,這也是現代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方法。1970年景觀設計師哈格在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設計中,對土壤污染的處理是先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然后通過生物和化學的作用逐漸清除污染,其做法就是在土壤中摻進腐殖質和草籽,來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微生物和植物來“吃掉”這些污染物質,從而凈化被污染的土壤。這種生態設計不僅使公園建造成本降低,而且用于維護、管理的費用也很少,對環境產生了積極效益。
4結語
“藝術和科學始終是風景園林設計的兩大支柱(roots)”(George P.Thompson&Frederick Steiner,1996年),生態設計也不例外。如何使設計既具藝術的感染力又具科學的合理性,一直是生態設計的核心任務,而其對環境的積極意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以實現,這需要每個有責任感的設計師在實踐中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菁.歐洲新景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向榮,林菁.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任京燕.巴西風景園林大師―――布雷?馬科斯的設計及影響[J].中國園林,2005(5):123-124.
關鍵詞:濕地;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urban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build, should consider to wetland protection, and to meet the city park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including recreation, ornamental and education, etc. Urban wetland park plant sceneries, theme park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of history, culture connotation, found in the park, choose the most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as key to construction, to create a has the area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combining with trees, flowers, and learn to learn ecology related theory and from the plant, the overall and local landscape choose several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main points of plant sceneries.
Keywords: wetland;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濕地及濕地公園
(一)濕地的定義及分類
濕地的中英文原意是“過度濕潤的土地”?!独匪_濕地保護公約》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對濕地定義的文字表述是:“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睗竦厥侨诤献匀?、園林景觀、歷史文化等要素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景觀、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濕地的類別有很多,其中《濕地公約》的分類方法較為常用,它將濕地分為兩大類: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二)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及其分類
濕地公園是以具有一定規模的濕地景觀為主體,在對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進行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對濕地進行適度開發,可供人們開展科學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適度的生態旅游的濕地區域。
根據原有的場地狀況,城市濕地公園大致可以分為天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兩類。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濕地所開辟的城市濕地公園,如榮成桑溝灣國家濕地公園;后者是指人工開挖興建的城市濕地公園,如北京的翠湖國家濕地公園。人工濕地公園主要是以自然濕地為藍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創造一個濕地來進行公園建設。人工濕地公園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使得公園內的濕地景觀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規劃方式與自然濕地當然不同。人工濕地公園的面積較小,功能比較單一,主要滿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和凈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濕地公園可分為生產型濕地(養魚塘、稻田、溝渠等)、水利型濕地(水庫、水壩)、生態保護型濕地(自然保護區中野生濕地部分)、環保型濕地(污水處理區)、游憩型濕地(生態展示型、仿生型濕地)。
(三)城市濕地公園與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的區別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具有濕地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規劃(《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2005)。由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城市濕地公園應納入綠地系統規劃的范疇,與其它綠地類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濕地公園不是簡單的濕地+公園,它包含了濕地和公園的特性。首先,城市濕地公園的選址一般是在基底條件較好的區域(即當地本來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濕地)。其次,由于城市濕地公園處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許多人為干擾(即其地域范圍內有部分濕地已遭破壞,因而需要進行修復),此時便可參考和借鑒人工濕地營造的方法和理論。另外,在城市濕地公園范圍內,雖然主要以體現濕地景觀為主,水域或水陸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陸上區域,該區域的植物景觀營建是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建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 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
在植物景觀設計之初,應先了解公園場地周邊自然植被狀況,在盡可能保留現有資源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對不同區域加以豐富和完善。建設的目標是既保持生態群落的穩定性與良性循環,又使得四季有景,內容豐富,賞游兼具。
(一)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及恢復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以保護和恢復原有的濕地生態系統植被群系為主,以求滿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風貌,植物景觀建設效果方面著重實現濕地的生態效益。該區域只允許公園工作人員與科研人員進入,避免游客的干預。
(二)濕地緩沖區及濕地展示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植物景觀的構建是在保留自然濕地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植物種類與數量的充實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進植物種類的過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園游客主要是觀賞該區域優美的濕地風景,而不能過多的活動于其中,該區域的設立避免了游人活動對保護區及恢復區的影響,起著緩沖銜接的作用。
(三)游憩活動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以鄉土植物為背景植物材料,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觀效果的表現,植物種類結合濕地類型應盡可能的豐富,合理配置觀賞價值比較高的陸生、沼生、濕生、水生植物,并結合公園旅游項目的開展,使游客能夠更多的參與活動其中。
(四)服務設施區植物景觀
城市廣場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市政廣場、紀念廣場、商業廣場、交通廣場、休閑娛樂廣場,如圖1。不同類型的廣場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依據廣場的特點、文化屬性、功能實現等加以選擇。市政廣場是政府溝通和舉行儀式的場所,該類廣場的植物主要呈周邊式配置,中央以硬質鋪裝或軟質的耐踏草坪鋪裝作會場,廣場內視線通透。紀念廣場一般用以紀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們瞻仰、紀念,植物在選擇時可以采取硬質鋪裝與軟質綠化景觀相結合,可觀、可游、可休憩。商業廣場更多的體現城市商業繁華,在植物選擇上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現商業的繁榮景象。交通交通廣場一般位于交通樞紐,人流量大,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植物可以見縫插景,同時配以當地植物,體現城市的獨特風格。休閑娛樂廣場在城市中分布較多,綠地面積大,廣場風格多異,植被配備時主要考慮廣場功能和景觀需要。
2廣場植物景觀設計一般原則
2.1突出廣場主題
前面講到,城市中的廣場分多個種類,不同廣場體現的主題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類型也不同。植物景觀在選擇時要充分體現廣場主題,如果選擇不當就失去了廣場體現的文化形態,比如在一些革命紀念廣場放置大紅大紫的植物就顯得輕浮,應該放置莊重的植被體現肅穆的氛圍,例如種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層次,廣場綠化不同于普遍綠化,概括的說應是綠化加美化,各種植物的不同配置組合,主次分明、層次豐富,才能形成千變萬化的景色,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
2.2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植被景觀特點不同,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特色樹種,城市廣場作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點的一個很好的窗口,種植當地樹種就很好地傳達了這一思想。除此之外,當地植物種源多,對地區氣候適應性好,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長。
2.3遵循藝術性原則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在植物的選擇設計時除了滿足生態環境的需要外,還要滿足藝術性的要求。賦予藝術美的植物更能展現出植物的活力,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在植物藝術表現上,可以從植物形態、布置層次、植物組合、顏色搭配、形狀拼圖等方面著手,通過藝術的手法,將廣場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
2.4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也是我們在廣場植物景觀設計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為了達到廣場的渲染效果,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很珍貴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價的植物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們應該從成本方面考慮選擇后者。植物景觀以創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增加投入。在節約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礎上,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景觀設計原則。
2.5其他原則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則外,我們還要重視廣場植物景觀設計構思與定位、科學性原則、景觀生態性原則、歷史文化延續性原則等。多角度審視廣場的植物景觀設計,才能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水平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環境的建設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并且土地的退化和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嚴重影響到了居民的身體健康,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城市的建設必須加強對園林綠化的建設,而城市建設的好壞,主要還是取決于對植物的設計應用,園林植物的設計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怎樣才能協調好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形成環境良好、生態健全以及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系統,逐漸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指的就是利用植物作為設計的基本材料,有效結合園林當中的一些其他元素,按照植物的立地條件以及生長規律,利用不同形成的構圖所創造出的不同的園林景觀,用來滿足人們在城市當中游樂觀賞的需要,很多當前所進行中的研究都是從設計的基本原則處著手的,主要是在滿足城市植物對環境和生態所產生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美學原理、韻律、均衡、調和以及對立統一的觀念,來創造植物景觀,作為園林設計的四大要素之一,園林植物的配置能夠直接關系到整個園林工程建設的質量以及以后園林功能的準確發揮。
二、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1、生態學原則。對于物種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應當盡量避免出現直接的競爭,在對植物進行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準確按照藝術的要求和功能來合理選擇植物的種類,保證景觀效果能夠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種樹時,應當將本土的樹種作為主要的種樹材料,適當選取一些外來的樹種,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來選擇,結合本地區長期以來園林種植的實際栽培經驗,不斷豐富園林建設過程中植物的種類。對植物進行配置時還需要按照草、灌、喬相結合的原則,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相結合,慢生樹與快生樹相結合,強調園林植物自身的文化特性應當與環境相融合,盡可能地運用不同種類的植物,最終達到植物多樣化的要求。
2、美學原則。對植物進行配置時要注意空間的變換以及縱向的立體輪廓,盡量要做到高低搭配,體現出植物配置的起伏有致和韻律感,將顏色、線條、形態以及體積加以對比和重復。每一種植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姿態,在進行配置時就應當要求植物與環境以及植物與植物之間相融合,并充分考慮植物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為了能夠使得景觀的效果更為豐富,應當將植被按照喬木、灌木、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的順序由高到低進行合理的搭配,避免景觀的效果過分單一,可以講花期花色不同植物進行分層次的配置,為了能夠使得落葉喬木可以顯示出其鮮明的特色,在對落葉喬木和常綠植物進行配置時,要做到常綠植物高于或者是低于落葉樹。反復可以應用到質感、色彩以及形狀上,增加植物設置的趣味性,使得設計師可以在控制植物設計的氣氛和風格方面有所突破。
三、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問題分析
1、空間組織設計。在園林植物的設計當中,植物的造景設計是其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設計者利用植物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天然特點,比如季相的變化、質地、姿態以及色彩等因素,可以構成不同形式的環境空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設計人員也可以根據園林中的不同需要,與山石、小品、地形、道路、水體以及建筑等相結合,共同營造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造景,帶給觀賞者不同的空間感受。
2、觀賞特性的設計。植物不僅是一種可以用于綠化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種重要的色彩渲染手段,植物本身具有非常獨特的姿態、風韻以及色彩美,在園林的景觀設計當中不但能夠創造出不同的空間,也具有非常強烈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下面所述的幾個方面當中:
①植物大小。園林當中所具有的喬木是園林植物景觀形成的主要元素,例如毛白楊、銀杏等氣勢雄偉、樹干通直,老年油松蒼勁有力,利用這些樹木進行群植或者是孤立栽培,都可以構成較好的園林主景,在對園林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植物的大小,其大小能夠直接關系到植物景觀的整個結構空間組成。
②植物色彩。那些具備漂亮的樹形、美麗的花朵或者是繽紛色彩的植被,在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較為完美的景觀設計應當是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有效統一,植物色彩應用的方法主要是類似色的配合、多色的配合以及單色的處理,觀賞植物的配色設計主要體現在觀賞植物的鄰補色對比和補色對比,暖色花和冷色花以及類似色植物的應用,逐漸可以形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象征。
③植物質感。除了具有不同的色彩之外,葉片還具有不同的質地和形狀,例如棕櫚科的植物起姿態比較優美,而銀海棗、三藥檳榔比較適合成行或者是成林種植,以此來營造出具有濃郁氛圍的熱帶風情。
3 做好園林植物的景觀設計
3.1 樹立園林植物景觀的規劃意識
園林綠化是基礎設施與植物景觀對立統一的有效柔和點,沒有園林綠化配置的亭臺樓閣都是生硬和呆板的。因此,決策者應做到“先規劃,后施工”,組織專業人員對園林植物的景觀設計方案進行論證,衡量其是否與整體景觀自然和諧。如多功能的城市性綜合公園,應有供健身活動的大草坪,還要有為滿足安靜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無論是濃蔭蔽日的幽林小徑,還是色彩艷麗、花香果佳的花灌叢,都要極大限度地滿足園林綠地的使用功能和景觀要求。
3.2 滿足園林植物生長的生態要求
園林植物的景觀種植設計要遵循植物生長的自身規律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具體到園林植物生態配置,應該重視以下幾點:一是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適地而生。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其能生長健壯、優美;不能盲目引進推廣外來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鄉土植物;二是重視生物多樣性。如果植物種群過于單一,在生態上是貧乏的、景觀上也是單調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應注意喬、灌、草結合,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有利于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提高景觀質量和生態效益。
3.3 考慮園林植物景觀的藝術要求
園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繪畫美、文學美于一體,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藝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綠地實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綠”的效果,而且應按照藝術規律的要求來選擇植物種類和確定植物種植方式,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3.4 結合園林綠地的經濟要求
城市園林綠地在滿足使用功能,保護城市環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還可結合生產增加經濟效益。因此,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在不妨礙滿足功能、藝術及生態等要求時,可考慮選擇柿子、枇杷等對土壤要求不高、養護管理簡單的果樹植物,或選擇核桃、樟樹等油料植物,或選擇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選擇杜仲、銀杏等具藥用價值的植物,還有荷花等既可觀賞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以充分發揮園林植物景觀的綜合效益,達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四、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化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逐漸開始擺脫原先的蕭條和單調局面,植物的種類也逐漸開始從少到多發展,在園林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有些設計師單純追求大手筆和大尺度的設計,很少栽植喬木樹種,采用的通常都是由低矮的植物以及草坪所組成的不同的圖像,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講,植物綠化園林逐漸成為展覽品,違背了其生態發展的原則,也不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有效途徑。生態化是當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設計者應當將園林植物的適應性生態發展當做植物種植的主要依據,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的特點,真正體現出現代景觀的整體風貌,遵循當地植被生長的一般規律,充分應用已有的植物特性,構造出城市綠化發展的多層次格局。
結語:
城市的建設必須加強對園林綠化的建設,而城市建設的好壞,主要還是取決于對植物的設計應用,園林植物的設計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本文主要論述了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基本原則以及設計內容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許君君,馬力,王金生,楊文娟,童雨花,潘燕華,甘敏潔,祝嵩玥,袁常洪. 淺析蘇州市吳中區張橋村產業布局及園林景觀規劃[J]. 中國園藝文摘, 2012,(04) .
【關鍵詞】植物景觀設計;城市環境;植物造景;景觀效果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植物景觀設計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景觀設計,運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供人們觀賞。隨著城市生態建設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設計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展?,F代的植物景觀設計概念不但包括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還包含生態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更深更廣的含義。
2. 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觀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觀類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觀設計成了現代國際園林景觀中最重要的設計內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環境
目前,我國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戰勝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許多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如噪聲污染、熱島效應盛行、空氣質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導致綠地的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環境,成為現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多年經驗證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個很好的改善城市環境的方法。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創造適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態環境。
2.2 植物的景觀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觀設計,具備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向往自然,追求豐富多彩、變化多樣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創造優美自然的植物景觀已成為新的潮流。
3.國內城市環境中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3.1 植物景觀不符合當地氣候環境
目前,一些城市環境建設者及房地產開發商為了創造新穎的景觀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檔。營造“歐陸風情”、“熱帶風情”等各式風格,導致“洋化”,“熱帶”植物在全國各地城市景觀中“狂熱”引入,“大色塊、大草坪”的植物景觀設計與“大手筆”作品的頻頻出現。然而,由于地區氣候差異,導致所配置植物不適合當地生長,引進品種在當地環境內的長勢日漸衰敗。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資源原本就很緊缺的北方地區不適宜種植消耗大量的澆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樣性與群落層次
城市環境的多樣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樣性為基礎。目前,國內城市環境綠化中植物種類普遍偏低,居住小區的植物一般為100種左右,僅個別小區超過500種。如深圳市,居住區的綠化植物僅242種[1],但常用綠化樹種有150種左右,只占當地野生植物種類(約2 500種)的6%左右[2],這說明豐富居住區園林植物種類的潛力較大[3]。另外,還存在部分綠化樹種或外來樹種(如垂柳、榆等)使用頻率過高的現象。如吉林市居住區綠化用樹種中外來樹種占51.79%[4]。城市居住區綠化群落層次普遍不夠豐富。如在小區道路和公共綠地中出現比例最高的是“喬+草”和“喬+灌”二層結構模式[5];再者,忽視落葉樹種,常綠樹種在小區中占主導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區的常綠樹占壓倒性優勢,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的比例遠低于上海地帶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結構不合理,硬質景觀比例較高
國內大部分城市環境綠化都只考慮綠地面積這一指標,因此在綠化時往往呈現出單純的草坪,或者是單一的喬木層或灌木層,結構簡單,層次感不強,雖然“綠地率”達到了,但植物群落穩定性較差,綠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區建成的商業街、步行街面積較大,中心綠地往往是以噴泉水景或建筑小品為主,即大面積的硬質鋪裝。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無樹木遮蔭,人們根本無法利用綠地。
4.解決對策
4. 1 適地適樹
首先,城市環境植物景觀的配植,要根據氣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圍環境等自然狀態,結合環境不同的規劃組織結構類型進行適宜的選擇。其次,應根據城市居民的年齡需求合理選擇樹種。注意選擇無絮無毒、無刺激性氣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強、耐干旱瘠薄的綠化樹種,尤以各地鄉土樹種為主。再次,植物設計時需考慮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功能。
4.2 豐富植物種類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環境綠量
植物多樣性是城市環境生態綠化的基礎,一定面積的城市環境綠地應達到相應數量的植物種類?!毒G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試行)》中規定:對生態型居住社區而言,華中、華東地區木本植物種類大于50種,三北地區應大于40種,而華南、西南地區應大于60種。另外,樹種間的比例也是影響小區植物景觀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區的適應比例不同。
城市環境植物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季相變化和生態作用,通過不同樹種間的科學配比與喬、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復層混交立體綠化配置,構建點、線、面結合的雙向綠地系統,從而豐富植物景觀,大大提高城市環境綠量。在居住區內為了增加綠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區中的頂層、底層、空中、室內,進行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及陽臺綠化,提高居住區的立體綠化效果。
4.3 景觀設計應突出“人性化”、“生態化”
現代植物景觀設計不能過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設計圖案造型,以滿足較高的綠地率和視覺效果。綠化設計應該貫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要求,增加綠量,滿足使用功能的綜合要求。植物景觀設計要關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適性,在植物配置時要重視季相變化,并結合城市的主導風向進行設計,以有效地阻擋冬季風和引人夏季風,減弱氣候不利因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影響,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態型配置,即以常綠樹為基調樹種,以喬木為骨干樹種,以片植、叢植、群植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蓋,創造生態型植物景觀,努力實現城市環境“生態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觀文化內涵
現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從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資源著手,提煉營造文化主題。將植物景觀組合成構圖符號,與水體、景觀小品等融合,共同體現主題文化韻味。城市的植物景觀營造要注意標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區最好在植物配置上體現獨特的風格。
植物景觀設計發展的展望
植物景觀設計對城市環境的發展,平衡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城市邁向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在大體上是極為有利的。然而,現在有的建設者或單位,為謀求眼前的利益,太過于強調人工環境的營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觀的真正含義,忽視了對城市生態環境方面上的影響,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但這只是局部的、暫時的現象,它不會因此而改變植物景觀對城市環境發展的長遠目標,只要通過植物景觀設計者長期不懈的努力,必將會營造出適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態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曾麗娟.深圳居住區綠地園林植物景觀探析[J].藝術與設計,2007(6):79-81.
[2] 閆立杰.北方居住區綠化配置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5(1):83-84.
[3] 劉榮.深圳開展野生植物調查,仙湖蘇鐵等珍奇物種亟待保護[N].南方都市報,2006-11-21(A42).
【關鍵詞】景觀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景觀效果;植物造景
【 abstract 】 the people in nature aesthetic object-image called it "scene" or landscape, the scenery. This object is not only a single elements of the image, but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factors in the common representation, they hav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vision, supplement each other manifests the landscape effect, and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ndscape is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import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 key words 】 landscape desig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ffect; Plant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緒論】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人—建筑—環境”的學說,使建筑學、心理學、環境學和生態學互相滲透。這種生態化的現代居住觀,給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也向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園林設計師開拓新思路,在設計中注重環境的生態性及景觀效果,力求建設高品位、高質量的綠化空間。
1.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的四大要素包括土地、 植物、水體和建筑。植物是景觀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它是有生命的,不斷生長變化的,而且,它與其它自然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并相互作用著。植物是環境的構成,又是主題的烘托甚至是表現者,所以景觀植物在景觀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植物景觀設計是指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園林景觀建設,運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結合考慮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藝術空間,供人們觀賞。
2.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2.1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環境
目前,我國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各方面關注的問題,隨著現代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問題接踵而至,如噪聲污染、熱島效應盛行、空氣質量下降、建筑增多導致綠地的減少等。面對這些問題,多年經驗證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個很好的改善城市環境的方法。
2.2植物的景觀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觀,具備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2.3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植樹造林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而且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3.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現今的問題
3.1植物景觀不符合當地氣候環境
目前,一些開發商為了創造賣點,盲目追求新奇高檔,在居住區中營造“歐陸風情”、“熱帶風情”等各式風格,導致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出現兩個極端:①大草坪泛濫,雖然大量種植草坪能夠使園林小區在短期內盡快見綠,提高視覺效果,但這樣也給管理帶來諸多不便,修剪、澆水、除草、打藥,既費工又浪費了資金,造成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浪費。②喬木、灌木、草坪模式的濫用,雖然這是一種生態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發揮的模式,然而一味濫用,往往會造成城市園林建設的綠量與環境建設中景觀質量的不成比例。
3.2缺少植物多樣性與群落層次
城市環境的多樣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樣性為基礎。目前,國內居住區綠化中植物種類普遍偏低,一般為100種左右,僅個別小區超過500種。
3.3植物垂直結構不合理,硬質景觀比例較高
現實的園林規劃與植物造景中,過度考慮理想狀況下的植物生長情況,使得居住區實際情況中,大多數樹木的生長體積、生長率都低于同等條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致使其造景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4.對策
4.1適地適樹
首先,居住區綠化樹種的配置,要根據氣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圍環境等自然狀態,結合居住區不同的規劃組織結構類型進行適宜的選擇。其次,應根據居住區綠地人群的年齡需求合理選擇樹種。注意選擇無絮無毒、無刺激性氣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強、耐干旱瘠薄的綠化樹種,尤以各地鄉土樹種為主。4.2豐富植物種類,科學配比樹種
4.3景觀設計應突出“人性化”、“生態化”
現代居住區綠化設計應該貫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要求,增加區綠量,滿足使用功能的綜合要求。植物景觀設計要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在植物配置時要重視季相變化,并結合城市的主導風向進行設計,以有效地阻擋冬季風和引人夏季風,減弱氣候不利因素對小區環境造成的影響,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態型配置(即以常綠樹為基調樹種,以喬木為骨干樹種,以片植、叢植、群植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蓋,創造生態型植物景觀),努力實現“生態化”。
4.4豐富配置模式,增加小區綠量
居住區綠化設計要充分考慮季相變化和生態作用,通過不同樹種間的科學配比與喬、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復層混交立體綠化配置,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居住區雙向綠地系統(即以宅間綠地和組團綠地為“點”、以沿區內主要道路綠化帶為“線”、以小區游園和居住區公園為“面”相結合的水平綠地系統。
4.5提升小區文化內涵
現代居住區的植物造景,要從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資源著手,提煉營造文化主題。將植物景觀組合成構圖符號,與水體、景觀小品等融合,共同體現主題文化韻味。居住區的植物景觀營造要注意標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小區特色,不同小區最好在植物配置上體現獨特的風格。
4.6合理應用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合理應用既可覆蓋地表,增加小區植物多樣性,又是實現春景秋色的堅強后盾。居住區地被植物的應用也可采用花壇、花境、林下地被、綴花草坪等多種形式,做到“以人為本、返樸歸真”的自然美化效果。
5.植物景觀設計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