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新鄉村建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鄉村建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鄉村建設論文

        第1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1.職能定位不夠科學合理。從目前鄉鎮政府的職能定位來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夠給新農村建設提供各種支持以及服務,具體來說就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各種公共服務鄉鎮政府都不能夠供給,存在職能缺位的典型問題,這突出反映了鄉鎮管理中存在的典型問題。舉例而言,新農村建設不僅僅要求經濟發展,同時還要求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但是很多鄉鎮管理重心就是經濟,忽視文化建設。除了職能缺位之外,鄉鎮管理中還存在越位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政府調控以及市場調節之間的關系,全能政府特點明顯。

        2.鄉鎮管理條塊分割問題突出。鄉鎮管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問題突出,縣級政府以及鄉鎮政府雙重管理部門較多,這導致各個組織部門各自為政,各項工作開展的立足點不是為了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結果就導致鄉鎮管理協調難度大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到經濟、文化、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需要工商、稅務、農推、文化等機構之間通力合作,這樣才能夠有力推動新農村建設,反之則會拖累新農村建設。

        3.鄉鎮政績考核模式比較落后。政績考核模式存在誤區也是鄉鎮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政績考核的目的在于發現鄉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改進,但是反觀目前鄉鎮績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個為了考核而考核的誤區,數字出干部、數字出優秀成為了績效考核的直接表現。在具體的績效考核內容層面,新農村建設相關指標沒有被納入到鄉鎮管理范疇之內,鄉鎮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經濟考核為主,考核內容單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結構使用不足,對于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

        二、鄉鎮管理改革中的困難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對新農村建設給鄉鎮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鄉鎮政府改革勢在必行,但是也必然會遭遇到預料之內的巨大阻力,這些阻力處理利益阻力之外,還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礙是指在鄉鎮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損害的工作人員對于改革會進行的阻撓,文化以及理念層面的阻礙是指鄉鎮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帶有嚴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鄉鎮政府官員都是高高在上,沒有樹立以人為本、服務至上政府服務理念,而新農村建設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這意味著對文化阻礙必然鄉鎮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動力不足困難。從改革動力來看,鄉鎮管理改革缺少足夠的動力,首先就是鄉鎮上級政府動力不夠,在鄉鎮管理改革動力方面,基本上從中央政府到基層政府存在動力層層遞減的問題,出于種種考慮鄉鎮管理改革總是躑躅不前。其次是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滯后,其對于鄉鎮政府改革的推動力比較弱,經濟發展是推動鄉鎮管理改革的重要動力,經濟落后自然就會影響到改革動力。最后是農村公民社會尚不成熟,廣大農村居民在公民意識、法制意識等方面都比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較低,這也影響到了鄉鎮管理改革的推進。

        3.改革基礎條件不夠充分。從鄉鎮管理改革基礎條件來看,相關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備同樣給鄉鎮管理改革帶來了很多的困難。鄉鎮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內容,其本身并不是一個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這樣才能夠為鄉鎮政府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鄉鎮政府改革的難度會大大增加,很難達到預期改革效果。鄉鎮管理改革基礎條件不夠主要表現在人事制度、財務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從而成為了鄉鎮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鄉鎮管理改革的具體路徑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既是鄉鎮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是鄉鎮管理改革的路徑,鄉鎮政府在具體職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轉變步伐,利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有利契機,結合新農村建設具體要求與內涵,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前提下,針對職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問題,有計劃的制定職能轉變路徑。

        2.完善管理考核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根據新農村建設需要打破各個職能部門的割據情況,統一到新農村建設這一目標之下。在考核模式方面,則要將新農村建設內容納入到鄉鎮管理考核中去,完善考核方法,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第2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文化農民;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38-03

        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民的文化素質決定著農業基礎設施和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的更新,并決定著農民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同時農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質又影響著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對市場經濟變化的敏感程度,從而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和程度。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力量,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文化農民素質也有了更新的要求。

        一、新農村建設與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進行建設,最終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力量,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一)新農村建設對文化農民培養的基本要求

        1.對新農村建設和文化農民基本內涵的理解。從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來看,內含著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的內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農民的文化素質主要是指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農民文化程度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衡量標準。現階段農村勞動者中,95%以上基本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培養新型農民,前提在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2.新農村建設對農民的基本素質要求。文化素質是反映中國農民整體水平的基本素質,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沒有新型農民。這就要求,農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要完成基礎教育,具備一名現代社會農業勞動者所需的基本能力。從自身能力層面來看,新型農民就是要達到“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等要求,用現代觀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具有創業精神、開拓意識和較高組織化程度。其一,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農民要具有鮮明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全新的就業觀念,具有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思想品質,積極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其二,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素質。文化知識素質包括現代科技知識和農業專業知識等。文化農民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能主動學習新科技、新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熟練操作現代農業生產工具、機械,能較快地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中堅農戶和科技示范戶,能形成較強的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實現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其三,要求具有一定的綜合文化素質。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科技轉化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應做到邊學習邊創業,積極融入現代大農業,更好地服務新農村經濟建設。

        (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

        1.從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上來看,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靠農民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搞活農產品流通市場;增加農村收入要靠農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創業;從新農村建設的產業結構優化需求上看,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實現結構優化、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要求,按照優質化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農民需要改變過去的單純種植、養殖做法,而要向農、林、牧、副、漁、工、商、服務等產業多方面調整發展,農民的素質越高,調整農業生產的能力也就越強。在農業產業化產業鏈條中,不論是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還是技術、信息的服務者,都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從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裝備狀況來看,凡是農民文化素質較高的地方,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現代化裝備程度也高。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已成為更新、推廣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的限制因素,嚴重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2.農民文化素質是農村經濟繁榮的內在需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保障。農民是農村科技信息的接受者,是農業科技應用的對象,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民對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接受應用程度,決定著農業科技的轉化速度和效果。因此,只有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才能增強農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實現和加速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3.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迅速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與農民收入緊密相連。農民文化程度越高,戶均收入也越多;農民文化程度指數越大,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也越高。文化程度指數高的地區其農民人均收入也較高,農民的商品意識也較強,擇業門路也會廣,發展的農村第二、三產業的收入也多。所以,要迅速增加農民的收入,建設新農村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

        4.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必然要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施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最有效的途徑是依靠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武裝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因此,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人文素質。

        (三)農民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眼點和突破口

        1.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產發展靠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搞活農村市場流通; 增加農民收入靠農民的統一協調、勤勞智慧和艱苦創業等,新農村建設最終還要廣大農民所具有的文化素質,忽略新農民這個主體素質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條件,再美的優良環境,也會失去它們建設和存在的最終意義。

        2.培育文化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農民文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因此,建設新農村,不能沒有新型文化農民。

        3.培育文化農民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首先促進農村社會和諧文明進步。只有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勤勞致富蔚然成風,遵紀守法、誠信友愛,擯棄封建迷信、移風易俗、崇尚文明成為新時尚才能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貌。

        二、現階段中國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的差距

        農業部主管農民教育的張寶文副部長在2004年“農民培訓暨中國農民大學發展研討會”上提供的調查數據表明:當前,中國農村中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大專以上只有0.5%。其中,懂得如何使用農藥的農民不足1/3。農民整體知識水平不高,科技素質水平普遍偏低以及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較差,這與農村基礎教育薄弱和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民迫切需要的技術培訓與落后的培訓機制嚴重脫節、農村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有很大關系。導致政府部門還不能及時有效的將科學技術在農村中普及與推廣,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機械裝備難以推廣應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制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建設新農村也將受到制約。農民的各方面素質遠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仍與加快中國農業和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三、建立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文化農民培養模式

        (一)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制

        1.拓寬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的渠道。農村青年利用農閑時節,根據生產需要,學習自學考試課程,提高素質并取得高等教育文憑。這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基本不占用地方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解決了地方高等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小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又需要高等教育大眾化之間的矛盾。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制定相應政策,建立健全助學體系,加強農村自學考試的基地建設。根據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設置,組織助學輔導,以便提高農村自學考試的質量,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

        2.加強技能和識別能力培訓。首先,要重視初中或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加大投入,充實教師隊伍,通過增加就業技能課程或在初中、高中階段適度延長職業技能教育時間,進一步強化回鄉青年的就業能力培訓。一是發揮村級小學資源優勢,掃除青壯年文盲農民。二是要適時的進行崗前培訓。三是要繼續發揮農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農民提供學習科技、學習技能的場所,形成農民學文化的良好氛圍。 其次,培訓農民適應市場的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也就是市場主體,所以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意識的教育和經營管理等其他專業技能的培訓勢在必行。通過培訓提高他們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程度和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職業培訓體系。包括加強就業前培訓;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加強再就業培訓;發展遠程培訓。

        (二)創新農民培訓的工作機制、工作方式與重點,有目的地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

        1.創新農民培訓的工作機制。首先,整合農民培訓的師資資源。對縣(市)內各涉農科技部門和縣農廣校、職教中心等的師資資源,按照農民培訓工作的具體規劃進行統一整合。其次,構建立體式的農民培訓的有效載體。組織以各業科技人員為主的農民培訓專業隊伍、建立以先進農技推廣設施為基礎的農民培訓工作網絡、構建各種類型的農民培訓中心場所、建設以農業高新科技園區為基礎的農民培訓實訓基地、實施“三電合一”(電臺、電話、電腦)的農民培訓傳播模式。最后,構筑縣、鄉、村三級農民培訓工作體系。

        2.優化農民培訓的工作方式。首先,根據農事季節、農業區域和農民文化素質層次不同,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示范村戶培育與點戶指導相結合的辦法。其次,根據縣域經濟發展需求,實施“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計劃,對農村富裕勞動力進行農業科技、技能和引導性培訓,促其在農業內部轉移和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最后,依托縣農廣校和有關大專院校,開展農民大中專學歷教育,為農村培訓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和管理人才。

        3.突出農民培訓的工作重點。首先,提高“三種能力”。即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儲備能力、農業科技轉化能力。其次,推進“四個轉變”。即由過去單一為農業增產提供技術支持向產前、產中、產后和生產、生態、生活提供技術支持轉變;由注重常規技術向既注重常規技術的集成升級又注重高新技術自主創新轉變;由注重農業生產管理向農業生產、資源保護、生態建設和農民生計等多方位管理轉變;由注重引進、試驗、示范向引育結合,將本地特色產品做大做強轉變。最后,實現“五個突破”。即在農科教緊密結合的機制上實現突破;在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心工作上實現突破;在推進農村帶動兩個轉移(農業內部轉移、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就業上實現突破;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實現突破;在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上實現突破。

        (三)要大力培養技能型人才,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地方政府要根據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以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為中國產業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一要著力培養五支隊伍:即培養一大批基層組織負責人,組織發動和帶領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培養一大批農民技術人員,帶頭應用和傳播先進農業技術;培養一大批種養殖業能手,率先致富奔小康,帶動廣大農民共同富裕;培養一大批經營能人,創業辦實體,繁榮農村經濟,形成各具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村產業群體;培養一大批活躍在農村發展建設各領域的能工巧匠,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面貌。二要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致富帶頭人,將農業科技成果輻射到千家萬戶。三要進一步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能力。

        (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已經被時代賦予了極大的責任。農村職業教育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新型就業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將起到重要而強大的推動作用。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大批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農民素質的提高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實施,需要大力抓好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華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因此,應從以下方面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

        1.通過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通過教育,逐步引導農民群眾逐步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指導生產。要健全和完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把農村的文化教育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人、財、物各方面來提高農業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重。

        2.要充分發揮各級科技等部門和單位的作用,采取靈活多樣培訓方法,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要把傳統方式與現代農業遠程教育培訓等方式有機銜接,注意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培訓方法,農閑系統培訓、農忙急用培訓,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孫君,王佛全.專家觀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權威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振中.中國農業、農村與農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牛若峰,等.中國的三農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第3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鄉村旅游在金融危機中所面臨的發展契機并非偶然。黃潔根據心理學家榮格(CarlGustavJung)的情結理論,認為鄉土情結是引發鄉村旅游的根本動機。2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實承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蘊藏著貼近自然、貼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速度慢下來了,人們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也隨之慢下來了,人的心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懷疑、猶豫之后會變得從容、淡定。在這種時候人們開始有時間回過頭來觀察、反思過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義。鄉村區域優美的自然景觀、清新潔凈的自然環境、淳樸的鄉風民俗、獨特的農家情調都在吸引著城市居民疲憊的身心。

        盡管鄉村旅游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返觀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對鄉村旅游能否抓住機遇,我們尚無法作出肯定的答復。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目前鄉村旅游點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在金融危機下如何發展我國鄉村旅游?本文認為,鄉村旅游地大多環繞城市、與中心城市交通聯系便捷,具有觀光、度假、娛樂、康體、運動、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別適合“短期休閑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間。在金融危機下,政府方面應加強規劃,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投入,經營者方面應不斷創新鄉村旅游經營模式,提高服務質量,這是目前發展我國鄉村旅游的根本途徑。具體說來,應處理好以下幾個相互矛盾、相互關聯的問題:

        一、鄉土性與現代性

        毫無疑問,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屬性。,保持鄉土性應防止標準化、商業化和城市化等現代性對鄉土性的侵蝕。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過度強調鄉土性、強調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審美心理。雖然城市居民是為了體驗鄉村的鄉土味而來,但是作為本身已經高度現代化的人,對鄉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無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鄉村是詩意的鄉村,與我國現階段真實的鄉村距離遙遠。鄉村旅游點如何在真實性和理想性之間定好位,是關系到其未來發展的根本問題。為此,政府要加強管理和引導,在建筑風格改造、公共廁所、停車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設施設計成與農村的鄉村性和諧的形式,如麥秸垛式的停車場、豆柵瓜架下的餐廳、拱頂綠坡式的垃圾場等等。

        二、物質性與精神性

        目前,我們注意到,全國各地、市相繼推出了旅游消費券,這些消費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鄉村旅游點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還特地推出了專門的鄉村旅游消費券。消費券一般和現金套用,在給游客以實惠的同時,也確實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各地現在正在蓬勃開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如果鄉村旅游點僅僅以物美價廉的農貿市場樣態存在,那么是不會長遠的。鄉村旅游本身應該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都經由文化表現出來。精神資源永遠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詩歌、故事、諺語、謎語、歇后語等民間文化為鄉村旅游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傳奇色彩。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當然,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寬泛,不僅包括音樂、舞蹈、雕塑等狹義的文化范疇,也包括手工藝品、方言、飲食、歷史遺跡、建筑、宗教、服飾等都可被視為文化范疇。縱觀國內外鄉村旅游勝地,無不以文化特色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石。

        處理好鄉村旅游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關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關鍵環節。在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幾種類型的資源可以挖掘:一、節事活動;二、飲食文化。鄉村旅游節事活動的主題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產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飲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鄉村飲食文化資源的挖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古代菜譜;2、文人詩詞;3、地道祖傳。

        三、功利性與非功利性

        要處理好鄉村旅游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關系,本項目組認為應強調鄉村旅游的休閑審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鄉村旅游的經營理念與模式,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目前中國的鄉村旅游大多還停留在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水平上。實現鄉村旅游由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本項目組認為當前應抓住金融危機契機。

        首先,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鄉村旅游點衛生環境的整治,同時注意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對鄉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為當前政府加大投資、拉動內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統籌管理力度,加強對鄉村旅游的整體規劃。

        其次,鄉村旅游點本身應抓住契機,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對接,本項目組認為目前應充分利用農民工資源。金融危機下,大量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農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農民工階層和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作為農村與城市的連接者,對農村非常了解,對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體驗。如果對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行鄉村休閑旅游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不僅對推動鄉村旅游的管理規范化、提高鄉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解決當前金融危機下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鄉村旅游休閑度假金融危機

        [論文摘要]當前,在金融危機下,鄉村旅游已成為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關鍵角色。鄉村旅游能否長遠地抓住當前的發展契機,本項目組認為鄉村旅游應該由傳統的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具體說來,應處理好鄉村旅游本身幾個相互矛盾、相互關聯的問題:一、鄉土性與現代性;二、物質性與精神性;三、功利性與非功利性。

        參考文獻

        第4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國內民居研究起始于劉敦楨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區的建筑調查,到50年代末,他撰寫的《中國住宅概論》和《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開啟了中國民居的研究。上世紀結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開始復興,開始了對民居的廣泛調研。這時期民居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民居學術委員會,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個地方民居考察的書籍和論文。其主要是對各地典型民居調研測繪,對民居相關資料進行發掘和整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了傳統民居被大規模地改造和破壞。這使得許多學者將民居視為文化傳統傳承和地方文化多樣性保留的一個重要載體,因而注重于對優秀民居及其文化傳統的挖掘和保護,如陳志華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鄉土研究主要從文化層面、環境層面、形態層面來對民居進行分類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環境整體性,比如傳統聚落、村鎮、名城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建筑實踐方面,伴隨著思想解放和文化熱潮,對民居特色的研究成為改變時期僵化的建筑教條與探索建筑形式多樣化的一種方法。這時,莫伯治早在1959年設計的泮溪酒家則成為新建筑設計的典范,廣州新建筑設計也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嶺南學派,這對全國的民居研究和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這一時期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影響,設計界也將民居研究作為獲得形式和空間設計素材的一種方式。另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鎮和歷史街區成為旅游的熱點,雖促進了民居研究的熱潮,但也造成了許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業開發和旅游設施建設。在這一時期,也有學者開始借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理論來理解民居形態的演變及意義。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與文化》的影響,一些學者從文化人類學和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民居的形式邏輯、源流,比如蔣高辰先生及后來昆明理工大學一些年輕學者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鄉土研究再度興起,但研究的重點卻有所轉向,在西方發達國家則力圖擺脫“鄉土”這個概念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束縛,于是提出所謂“新鄉土主義”。它的目的在于對過去鄉土建筑中所蘊含的文化傳統進行延續和發展,對其所蘊含的民間智慧進行汲取和升華。而在發展中國家譬如中國,仍將鄉土建筑作為增強地區和民族文化認同的一種方法[1],這是為現代主義建筑找尋中國式表達的一種路徑。進入本世紀,也有一些學者開始從多個維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區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來對民居的形式進行解析,試圖回到建筑本體來理解民居的形式邏輯,并對全國和各個地區或者更大范圍的“民系”進行民居類型的劃分[2],并從建筑空間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頂、山墻、院落空間大小、比例、組群的關系、結構、裝飾)來定性民居的特征[3]。國外及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發展歷程詳見表1、表2。

        二、有關民居更新的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民居保護和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于是對傳統村鎮、歷史傳統街區保護更新和傳統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學者稱之為民居再生)的研究開始增多,它關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現代社會的條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續并保持傳統建筑的特點。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依托新民居創作和建設的民居更新研究與傳統鄉土或者地區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則更偏重于建筑實踐。而與那些目的是創作所謂具有“中國特色”或“地方特色”,從城市中借用鄉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間特征的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鄉村地區開展(部分在城市的傳統街區和歷史風貌區)開展實踐工作,目的是通過現代建筑材料、設計和建設方式來提高民居品質。比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實踐包括吳良鏞先生提出的整體性、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的理論,以及在北京舊城的規劃研究和菊兒胡同的建筑更新實踐[4];單德啟先生在廣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論建設實踐;在云南則形成以朱良文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西雙版納、麗江及香格里拉等地進行的新民居建設實踐。(二)注重綠色技術和適宜技術的民居更新研究新世紀之交,隨著對民居研究的逐漸深入,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共識,一些學者開始從生態技術的層面來對傳統民居形態進行量化的科學研究。結合環境及氣候條件來解析傳統民居的形態特征,揭示其優秀經驗和存在的缺陷,進而采取當地的適宜技術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這方面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劉加平教授對陜西窯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術的研究[5],在云南則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民居更新研究及實踐[6]。(三)注重以鄉民為主體進行民居更新的鄉村營造學研究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師和相關專業人員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設計、技術、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賴地方的施工隊統一建設。這種方式是將城市建筑學的一些基本價值和方法在鄉村地區的移植和運用。因此,一些學者和建筑師也開始立足于鄉土,以服務于鄉村本身為出發點,探索一種有引導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臺灣建筑師謝英俊與溫鐵軍創立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合作設立了鄉村建筑工作室,采取鄉民建筑教育和協作的方式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廣“常民住宅,協力造屋”,在國內開創了培訓鄉民自助改造居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王冬教授在國內較早從鄉村社會的角度來關注民居更新的問題,提出所謂鄉村建筑學[7]的基本雛形,它以“合作建造”“過程建造”“自主建造”為核心,涵蓋鄉村共同建造的“歷史傳統”“村落建造共同體”“社會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開放體系”“過程及相關技術”六大問題。上述學者都試圖繼續著晏陽初和梁漱溟等先輩開創的“平民建設理想與鄉村建設”精神。這對于當前大范圍大規模的民居更新來說,雖然艱巨,但也許將是一條更契合鄉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

        三、當前民居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自然歷史的鄉土建筑研究之局限鄉土建筑的研究從屬性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基于自然歷史研究和基于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前者是通過觀察來描述研究對象的特點和屬性,得到研究對象的各種現象、素材、數據和認知,研究通常更關注有關鄉土建筑的現象和數據的收集和梳理。基于問題導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礎之上能夠發展出基本的概念、規則和機制,可以把客觀對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層面,并能夠創造出新的知識,對現實的實踐進行科學指導。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自然歷史研究是鄉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礎階段,具體表現為以物質形態研究、歷史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研究為導向,形成各種方式的民居類型劃分方式;在實踐層面則表現為注重文化和美學層面的品質,從形式風格層面來對鄉土建筑進行分類,目的是從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為創造本國文化特色和建構民族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但許多這類研究也忽視了對于真正解決鄉土所存在問題的關注。(二)注重對傳統具有價值的相對少數個案而忽視或無法應對當代的大量性民居當前國內民居研究更多關注部分有文保和經濟價值的少數個案,卻忽視了廣大民居主體———大范圍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當代普通民居。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態正經歷深刻的變遷,是亟需研究卻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論體系無法應對的問題。(三)嫁接城市經驗的民居更新實踐與鄉土現實條件相錯位與國外發達國家鄉土研究相比,國內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緣于當前中國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的國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廣大的鄉土地域,多數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態的主體,也是仍處于不斷演化的“生命體”,而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鄉土建筑已成為了過去傳統社會的少數建筑先例和遺跡。簡而言之,“當代的”“大范圍大量性的”“正在演化的”是中國民居典型存在狀態,決定了鄉土研究在文保和歷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實踐性的需求,這也是中國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實踐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基于建筑學專業視野和城市價值的、脫離民居使用主體和鄉土實際條件自外而內的研究。類似英國工藝美術時期建筑師的實踐,他們崇尚鄉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學品質,卻陷入鄉土建筑設計的悖論:由建筑師設計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對每一個建筑瑣碎的細節都要進行設計控制,“刻意”表現出一種原生自然的、“隨意”的建筑形式,實際上成為與鄉土建筑精神大相徑庭。(四)自發建造體系研究與當代建筑學缺乏應有的聯系一方面,受自組織理論的影響,對于鄉土(地區)建筑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對民居自建體系的研究,但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組織原理來描述和解釋鄉土(地區)建筑的生成過程和形態特征[8],雖然他們試圖從鄉土建筑使用主體的層面來反思現代建筑學的缺陷,卻較少探討在當代建筑學的語境下如何介入鄉土(地區)自組織機制。另一方面,受亞歷山大所倡導的社區自建模式的啟發,一些學者也嘗試以鄉土為主體發展鄉村建筑學,對鄉土建筑自建體系的探索也很有意義[9]。但這種研究的前提設定或多或少認為當代建筑學在鄉村并不適用,鄉土社會及其知識體系與當代城市具有很大差異,但在當今地區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積極的結合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四、鄉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針對目前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現狀,通過借鑒當前國外鄉土建筑的新趨勢,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筆者認為鄉土研究應該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路徑:(一)面向當代鄉土問題“以積極實踐為導向”(activist-oriented)的研究過去對鄉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質形態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為導向研究,這在當今現實中并不足夠,認為更加注重“以積極實踐為導向”的研究。這樣就要放棄認為鄉土建筑承載著文化“真實性”這種觀念,應把鄉土認作是一種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來對所謂過去進行不斷的詮釋和再詮釋[10]。這些研究促使人們更深入了解鄉土建筑的本質,以及它在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變化的過程,是什么導致了傳統鄉土建筑的消亡、適應、復興或繼續發展?鄉土建筑怎樣才能在當今及將來發揮最大的作用?因而這類研究更加注重影響鄉土建筑理論和實踐的廣泛問題的研究,包括認同(identity)、族群性(ethnicity族群淵源)、遺產和旅游、傳統的終結和再造(reinvention)、政權和統治(poweranddominance)。許多的研究著重將鄉土知識運用于當代住房領域,尤其是對城市棚戶區的研究,將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鄉土建筑新的研究領域。結合當今中國,民居更新雖也算是某種“積極實踐”,但是往往只是關注有文化保護價值的聚落和民居,對于鄉土中那些正處于深刻變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則很少給予關注,而這恰恰是當前鄉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問題。另外,鄉土研究通常關注的是建筑物質環境,而很少關注物質環境背后隱藏的社會公正、生態危機等問題。還有與民居自發營造密切相關的居民和社區如何參與設計,傳統工匠在現代建筑體系的角色和發展等問題,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二)鄉土建筑作為解決當代問題的模型系統魯道夫斯基曾認為鄉土建筑比現代建筑蘊含更多的實踐智慧,對比現代建筑給人性帶來的許多問題,將其視為解決與自然相和諧關系的建筑良方。然而,這在以現代主義建筑理論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很少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與重視。拉普普特[11]在“向鄉土建筑學習———鄉土建筑作為一種模型系統”一文中認為鄉土建筑應對環境、文化、技術變化等方面問題時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通過研究、分析鄉土建筑在面對以上問題時的動態變化、它的成功和失敗,發現其中的基本規律和機制可以使我們深入理解設計的本質。通過在思想、情感、形式與空間之間建立聯系,鄉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們是基于蘊含于鄉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創造性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將會產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堅實的建筑原型。它們在不同社會中具有普遍的規律性,而且又具有某個社會的特定性。這促使現代設計可以從中汲取營養,有助于促進將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三)著眼未來注重人居環境可持續性的研究在1999年一場名為“21世紀的鄉土建筑”的演講中,奧利弗提出應該使建筑學者和大眾改變對鄉土建筑的思維定勢。他們把鄉土建筑視為一種過去的、落后和貧窮的代表,這種看法實際是一種短視的思想。當今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滿足億萬人的居住需求。而當今仍有90%的住所屬于傳統的和不斷演化的鄉土建筑,如果要使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須不能忽視對鄉土建筑的研究。這代表了當今鄉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轉向。這也引出了一系列問題:當今生態的、文化的和技術的變化對鄉土建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鄉土建筑在其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鄉土建筑是否可以應對或適應這種變化,從而能夠符合新的生態和文化環境?還是鄉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個世紀許多業已消失的傳統那樣?傳統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適應這種變化而相對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來?在當前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全國廣大鄉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發展,是影響社會和民生的重要問題,然而當前的各種應對措施卻具有很多問題。例如,2011年建設部村鎮司提出將“建立健全村鎮規劃制度和標準體系,規范村鎮規劃編制”作為一項工作要點,要求各省抓緊出臺《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辦法》。然而,中國大約有行政村69.2萬個,自然村535萬個(百度百科)。面對如此大量的村莊,要按照城市的方式來編制規劃和進行民居設計,幾乎是難以實施的,即便是實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結果。另外,在少數民族或貧困地區,有許多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如何激發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現在由政府統建造成的在物質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許多負面問題?會對廣大的鄉村地區的社會和生態產生怎樣巨大深遠的影響?如何建立一種適應于鄉土轉型的建筑知識體系,引導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些都是鄉土建筑研究所應該關注的問題。

        五、結論

        第5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水污染控制與防治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性和必要性.本文作者根據有關法規及節水型社會的要求,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結合縣情,提出了加強臨澤縣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主要對策.

        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極其寶貴的物質資源.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我縣是水資源緊缺,水環境形勢嚴峻的縣區之一,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污染的問題將影響未來我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水污染控制與防治工作,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歷史的必要性。

        1 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背景分析

        1.1自然環境概況

        臨擇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屬黑河流域中段,梨園河(大沙河)縱貫南北,全縣總面積2727.29km2,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海拔高度在1360^-2082m之間.屬典型大陸性干早氣候,年平均氣溫7.7℃,無霜期152d,年均降水量117.1~,集中在7--’9月,年蒸發量2211.7mm,年日照時數為3052.9h,主要災害氣象因素有干早、霜凍、干熱風、沙塵暴等.境內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條風沙帶,總長103km,沙化面積4053hm3,占土地總面積的12.900,與綠洲面積之比為6,5,鹽化草甸面積2.42萬hm2,占綠洲面積的1/3.

        1.2水資源現狀及趨勢

        全縣地表水總量12.8億m3,其中黑河過境水量10.5億m3,梨園河(大沙河)年徑流量2.3億m3,計人不重復地下水資源量1.02億m3,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3.82億m3,已建成萬畝以上灌區6處,中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0.327億m3,干、支、渠道91條,長613.2km,機井888眼,2002年總用水量5.68億m3,其中農業用水4.6億m3,生態用水0.86億m3,工業用水0.15億m3,生活用水0.07億耐,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1%以上.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祁連山雪限上移,流域來水量逐年減少,可見未來10年地表水量亦將不斷減少,地下水量也將減少.總之,在生態環境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境內水資源呈逐年遞減趨勢.

        1.3水環境質量及存在的問題

        監澤縣屬黑河水系,黑河發源于青海省境內祁連山,自張掖由東南向西北流人境內,境內流程56km,年平均流量50.5m3/s,流域內鄉鎮企業少,水污染較輕.梨園河(大沙河)源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連山脈的柴諸山,屬黑河支流,流經縣境流程30.5km,自南向北流經縣城,匯人黑河,為季節性支流,7---9月為汛期,河水量不足黑河的1/4,其他月份即為斷流期.流域內既有工業廢水排放,又有城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人大沙河,使大沙河水體受到污染.城區水源地,縣自來水公司第一、二水廠區的地下水水質均為工、類優良生活用水.據《臨澤縣城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及《新民灘水源地地下水供水可行性論證報告》顯示,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1792萬m3/a,現狀開采量740萬m3/a,可滿足近期及遠期生活、生產用水需要.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年降雨量稀少、蒸發強烈,地下水開采困難。WWw.133229.COM按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確定的中游可用水量分攤,我縣畝均水量511m3,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寫,水資源緊缺,制約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用水結構不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方式粗放、節水意識不強,水量損失大,工業用水定額偏大,大多為自備井用水,循環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現狀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低,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大沙河,造成地表潛層水污染;年化肥施用量約3萬,對水環境構成潛在威脅;四是隨著城鎮人口不斷聚集和增加,餐飲、理發、洗浴等服務業的膨脹發展,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劇增,對大沙河的污染負荷將不斷加重.

        2 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目標及期限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出發,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歷史機遇,創新思維,創新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投人力度,對重點污染源嚴格控制排放總量,重點流域進行重點整治;加大環境宣傳力度,提高流域沿岸企業和群眾的環保意識.通過“一控雙達標”,排污口規范化整治;關停“15小”和“新5小”、遏制污染反彈、強化清潔生產、加大排污收費力度等措施,如期實現控制目標,在全社會形成珍惜保護水資源的共識,最終實現流域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發展的雙康目標.

        控制范圍:梨園河(大沙河)自梨園到野溝灣黑河人口段止,全長30.5km;黑河臨澤段自高崖子水文站到蘿泉下莊村止,全長56km.

        控制期限:近期2003^-2005年,遠期2006-2010年;

        水環境質量目標:大沙河流域水環境質量近期保持v級標準,遠期達到n級標準;黑河流域臨澤段水環境質量近期保持n級標準,遠期達到班級標準.

        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我縣工業水污染源近期和遠期達到的排放標準為111級標準.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近期2005年林木覆蓋率達到12%,遠期201。年達到1500;城鎮建成區綠化搜蓋率近期達到30.1,遠期達到3500;農業生態示范區面積近期達667hmz,遠期達到9333hmz.

        3 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重點

        3.1污染源治理

        要控制和清除水體污染,必須從控制廢水排放人手,實行“防、治、管”三結合.首先,搞好全縣水污染調查工作,確定污染源分布狀況,時間變化及污染數量、濃度等,然后將市政府下達我縣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加以細化分解,由排污單位向環境保護部門如實申報排污量,經核定后,編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管理責任書,并由排污單位與政府簽訂控制目標責任書,實行目標監督管理,嚴格考核獎勵.經考核、超標排污的,由縣政府責令限期治理,并依法處罰.流域排污單位必須在排污申報的前提下,取得合法排污資格;重點污染企業還應在排污口安裝流量計,做到規范、科學.自2003年起,禁止一切排污單位向流域水體超標排放污染物.其次,加強廢水無害化處理.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排放,必須經過凈化處理.雪晶淀粉、天森蕃茄等水污染企業的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設施,應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再次,要加大流域水體的監測管理力度,通過監測,及時了解水體污染狀況及污染來源,以便果斷采取治理措施.

        3.2水源保護

        對城區、鄉鎮飲用水源地,要劃定保護區,嚴格加強保護.近期,(2005年前),應將城區一、二水廠水源地和小屯鄉礦泉水水源地列為一級保護區,嚴加保護;其他鄉鎮水源地也要加強管護,在水源保護區內,嚴禁單位或個人利用滲井、滲坑排放或傾倒有毒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及其他廢物,所有排污單位(個人)都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水體環境質量標準,保證水源地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gb5746-1985).

        3.3水處理項目建設

        從2003年開始,逐步完善城區排水管網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區生活污水做到應排盡排,堅決清除滲井、滲坑.擬在鐵路北側洼地,建設生物氧化塘一座,利用藻菌共生系統凈化污水.工業企業污水由工廠無害處理后,爭取達標排放.力爭在2006年建設處理能力10000m3/d的污水處理廠一座,使城區生產和生活污水實現管道化排放、工廠化處理.

        3.4農村污染防治

        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使之減量化、無害化;積極推廣高效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條件開展噴灌、滴溉種植業生產活動;大力推行降解地膜使用,提高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率,加強對農藥生產、儲運、銷售、使用等環節的環境安全管理,掌握鄉村農藥污染狀況,確定農藥污染控制重點,采取切實措施積極防治;加強鄉鎮企業污染防治監管工作,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調整;引導鄉鎮企業健康發展,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對關停“15小”企業的監督檢查,防止死灰復燃.

        3.5生態環境保護

        進一步加強對水務、礦產、土地、林木、動植物、風景名勝等自然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強林區、綠洲保護,嚴格控制生態開發活動,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方針,積極探索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行生態破壞限期治理制度;隨著黑河流域綜合治理進程的推進,應加強干、支、斗渠兩側樹木的保護工作,禁砍禁伐;加大退耕還林、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增加全縣林木總量,提高覆蓋率;在城區搞好防護林帶綠化造林工程,提高城鎮綠化覆蓋率,切實改善生態環境.

        4 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主要對策

        為促使我縣走生產發展、生態富民、生活富裕的文明道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應采取以下主要對策.

        4.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

        要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牢固樹立環保意識,切實增強環保基本國策重要性的認識,強化責任感和緊迫感.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要把環保工作當作重要的日常工作,抓緊抓好,人人保護環境,城鄉聯動,共同保護好流域水環境,切實改善水體質量,實現控制水污染達標排放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目標.

        4.2努力創新機制,實施清潔生產

        鄉鎮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面源污染,加快污水截流工程建設步伐,結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生態示范項目建設進程,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提高林木覆蓋率;倡導節約用水,全力推行節水灌溉先進技術,積極推行循環用水制度,提高水循環利用效率;改進水污染企業生產工藝,引進新技術,降低單產排污量,開展對廢水的綜合利用,使其資源化;認真貫徹《環境影響評價法》,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審批,嚴禁在黑河、大沙河流域新建污染嚴重的化學制漿造紙、制革、印染、電鍍、釀造等生產項目,對已建設的化工、食品加工企業,嚴格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污水處理和治理資金投人,切實做到達標排放.創新鄉鎮企業機制,要實施清潔生產,同時開展清潔生產自愿承諾活動,努力實現水污染排放減量化、無害化.

        4.3強化目標管理,遏制污染反彈

        嚴格遵循“誰造成污染,誰承擔責任”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多渠道籌措治理資金,保證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同時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要將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列人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強化重點水污染企業的管理,按要求制定水污染防治計劃,確定每年削減廢水排放量.強化目標,落實責任,努力保證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如期完成,采取果斷措施,關閉“15小”企業,遏制污染反彈.

        第6篇: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一、渝東南翼城市化發展所處的生態環境方位

        要準確地把握渝東南翼的城市化發展趨勢,就必須首先了解國家對這一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所確定的目標要求。從2008年至今,就國家局面而言,至少有兩個專門文件對這一地區的生態功能進行了確定,一個是國家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制并于2008年7月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另一個是國務院于2010年12月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和酸雨極敏感區并存。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把全國劃分為216個生態功能區,其中25個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而全國共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三級區34個,其中包括渝東南翼在內的“武陵山山地”是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其生態調節功能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其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是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不得改變自然保護區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開發建設,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亂采、亂獵,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引進外來物種;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從生態敏感性評價來看,整個重慶屬于全國酸雨極敏感區,作為區域發展的一翼,渝東南翼當然囊括其中。

        (二)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并存。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全國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渝東南翼被劃定在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共有25個地區,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名列其中。除黔江區外,渝東南翼的酉陽、彭水、秀山、武隆、石柱5縣(自治縣)被劃定在這個區域。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已設立和今后新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渝東南翼計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另有3個國家地質公園、5個國家森林公園。從面積占比上看,這些被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并不算大,但核心區離城區和工業區都較近,有的甚至是城市的組成部分,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確實需要智慧。

        (三)主體功能區劃分在另外兩個專門規劃中得到回應。

        主體功能區劃分在另外兩個專門規劃中得到回應:其一是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和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10月聯合編制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其二是2012年7月出臺的《重慶市農村扶貧開發規劃(武陵山片區、秦巴山片區)(2011—2020年)》。前者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把渝東南翼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酉陽水源地保護區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建設,黔江、酉陽、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低碳縣(區)試點示范建設,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劃。后者提出積極推動武隆、酉陽等國家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推進酉陽、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低碳縣試點示范建設。

        (四)走全面體現低碳生態內涵發展之路。

        由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所限,渝東南翼整體上為限制開發區域,基本功能為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無論是國家還是重慶市級層面,對渝東南翼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都賦予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職責。區域內經濟社會的長期落后必須通過加快發展來解決,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又必須承擔更多生態環境保護的義務,這種方位決定渝東南翼的城鎮化必須走一條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全面體現低碳生態內涵的道路。

        二、渝東南翼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有利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對渝東南翼實施了多年休養生息政策,特別是重慶直轄效應的強力帶動,使渝東南翼卸下了絕對貧困的沉重包袱,積聚了輕裝前進、加快發展的能量,經濟社會建設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一)奠定經濟社會起飛基礎。

        2011年渝東南翼GDP達到542.86億元,比2005年增加2.22倍;人均GDP達到19257元,是2005年的近3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達到83.43億元,是2005年的6.93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卓有成效。黔江城市居民能源“基本靠煤”的現象大都消除,主城區成為“基本無煤區”,并向“完全無煤區”轉向;秀山向錳污染出重拳,把全縣18家電解錳企業、83家錳粉廠、27家錳礦開采企業全部關停進行整治。

        (二)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

        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武陵山機場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建成,水利、能源和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具備了支撐城鎮快速發展和產業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

        (三)低碳生態資源較為豐富。

        有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優勢,可開發水力蘊藏量達340萬千瓦,占全市的40%;頁巖氣儲藏量大,在國土資源部頁巖氣探礦權第二輪公開招標過程中,黔江頁巖氣區塊以1272.40平方公里的總量位列西南地區第一,最終重慶能源投資集團公司以17.35億元的投入中標,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西南地區頁巖氣開發名符其實的“標王”.森林覆蓋率較高,具有發展碳匯林業的基礎。

        (四)“政策洼地”效應明顯。

        擁有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民族政策、扶貧政策以及重慶市里給予的特殊專項政策,疊加效應明顯。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把渝東南翼建設成為武陵山區經濟高地、民俗生態旅游帶、扶貧開發示范區、武陵山區特色經濟示范區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等定位,特別是把黔江建成渝東南翼中心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提升了渝東南翼在全市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政策扶持力度更大。

        (五)創造了多個低碳生態品牌。

        2011年酉陽榮獲“轉型2011聯合國宜居生態城市”、“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城市”、“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等榮譽稱號。2012年11月,黔江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評為“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僅4個城市入選)。2013年4月黔江被列為“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這些品牌無疑為渝東南翼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注入了活力。

        三、渝東南翼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制約因素

        城鎮化水平低、城市基礎性支撐能力弱、產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土地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等,是渝東南翼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城鎮化水平偏低。

        渝東南翼城鎮化發展水平在重慶經濟板塊中均處于最低位置。2011年,渝東南翼城鎮化率與全市相比,低23.4個百分點;論文格式與都市發達經濟圈相比,低54個百分點;與渝西經濟走廊相比,低19.1個百分點;與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相比,低8.1個百分點;與一小時經濟圈相比,低34.6個百分點;與渝東北翼相比,低7個百分點。再從區域內來看,渝東南翼的城鎮化發展也不平衡,是一個“總體偏低”和“低中有高”的格局,呈波峰型特征。

        (二)基礎性支撐能力仍然弱小。

        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交通通道不暢,公路等級及密度低,農村用電安全性差。工程性缺水突出,局部地區還存在水質性缺水問題。路網密度僅為全市的64%左右,對外通道偏少,主要對外公路通道(國道)僅4條。截止2011年底,行政村通暢率僅為56.3%,低于全市12.7個百分點;農村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22%左右,還有超過百萬的群眾沒能吃上方便、干凈、安全的放心水。

        (三)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

        截止2011年底,6區縣地區生產總值只有全市的5.42%,全部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的4.44%.雖然各區縣都有工業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都很明確,但無論是投資強度還是產出密度,目前都還沒有達到有關工業園區的政策規定指標。全域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市的2.71%,主營業務收入僅占全市的2.62%,利潤總額僅占全市的2.81%.工業總量最大的黔江區,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5.6億元,與2015年實現500億元的目標有較大差距。[LunWenData.Com]

        (四)土地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從人均占有耕地來看,2011年黔江為0.8畝,彭水為1.04畝,都比全國和全市平均水平低。而且山地多,平地少,用地條件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石灰巖分布廣泛,石漠化現象突出,水土流失嚴重,降水時空不均,自然災害頻繁,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空間擴張面臨嚴重的土地和環境制約。

        (五)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理念淡漠。

        盡快把城市做大的粗放型發展沖動,淹沒了把城市做優的內涵式發展要求。城鎮道路等基礎設施盲目追求寬闊平直的快速系統建設,而對自行車道、人行步道等慢行系統建設缺乏意識,有的城市甚至取消了自行車道。鋼筋水泥森林建筑滿目皆是,綠色低碳建筑難覓縮影。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亂倒垃圾,農村居民亂燒秸桿,節約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沒有成為真正的行為自覺,低碳生活方式還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同。

        四、打造中國低碳生態樣板區

        渝東南翼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是大勢所趨和必然選擇,其總體思路路徑是:瞄準一個定位———傾力打造全國低碳生態樣板區;做好六篇文章———堅持建設緊湊節約型城市;加快城市設施的低碳化改造;引導發展碳匯林業;全面發展城市低碳生態工業;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綠色商貿物流。

        (一)堅持建設緊湊節約型城市。

        做大城鎮體量,這是當前渝東南翼城鎮化發展首當其沖的任務。渝東南翼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推進城鎮化相比其他地區要困難得多,要想有所突破,除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外,還必須改變城市的狹小擁擠現象。近幾年,黔江、酉陽、彭水在縣城擴張上通過穿山架橋,形成了新的發展空間,為做大城鎮體量奠定了用地基礎。按照相關規劃要求,渝東南翼正全力打造城鎮集群,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次級中心城市、中心鎮的城鎮體系。在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在區縣城。只有把中心城市和縣城的體量做大,才能為轉移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居住空間。強化節地目標,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1萬人的緊湊式用地標準,用好每一寸土地。要防止工業用地的粗放發展,推行兩類用地的混合布局。盡快轉變純而又純的工業區、開發區的開發模式,實施綜合性的產城融合的新城建設模式。創造條件,把保障房與商品房進行混合布局。這種“混搭”既能節地、節能,減少交通流量,改善景觀多樣性,又便于創造就業崗位,傳承歷史文脈,和諧社會關系,強化城市特色。

        (二)加快城市設施的低碳化改造。

        發展綠色交通。低碳生態城市必須是一個可步行的城市。在規劃方面,編制以綠色交通為主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理論上要優先以步行為導向,其次考慮以自行車為導向,而后再考慮軌道、BRT(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公交系統、小汽車使用為導向。黔江在新城建設過程中結合現代都市與田園鄉村相結合的新區用地特征,可采取“步行+自行車+道路公交+公交專用道+軌道交通網+零換乘綜合交通樞紐”的主導模式,營造快慢結合、動靜相宜的交通營運環境。引進河南新鄉“底盤換電”技術和商業模式,大力推廣電動公交汽車和電動出租汽車。在新城連貫火車站、機場、大型企業、社區的通道節點上建設PRT,更好地發揮多模式交通系統的整體效益。建立科學的城市雨洪排水體系。完善滲入地下、收集回用、調控排放等基本措施,引進智能化的城市雨洪管理技術,動態、實時地掌握城區雨洪狀況,及時地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減少和避免城市暴雨災害,使防洪和雨水利用相得益彰。

        (三)引導發展碳匯林業。

        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以森林城市建設為載體,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森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態林業工程,構建城市園林、山區森林、道路林蔭、農田林網、鄉村林果化的城鄉一體化生態新格局。利用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將城周山體納入城市綠地系統,進行封山育林。大力發展速豐林。盡量發揮其在快速生長中一方面聚碳,一方面變現的優勢。發展林下養殖業及特色種植業,促進林業的可持續。注意對林中廢棄物進行清理儲存,作為生物質能發電的重要原料出售給企業。

        (四)全面發展城市低碳生態工業。

        在全市規劃建設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環保裝備、風電裝備及系統、光源設備、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建設中把握機會、找準位置、分得蛋糕。如石柱目前已經投產的重慶地球衛士石頭紙項目,在進一步達產增效的同時,加強相關產業鏈的搭建,可以把產值由20億元做大到50億元以上,在參與全市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方面展示石柱的實力。黔江除把PVC聯合一體化項目建設成生態工業項目、實現資源的內部循環外,還要引進其他關聯企業入駐工業園區,讓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這樣,形成由PVC聯合一體化項目實現的大循環和多個關聯企業實現的小循環組成的“循環圈”,打造重慶低碳生態工業典范。[ LunWenData.Com]

        (五)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

        參與開發頁巖氣。市上對渝東南翼開發頁巖氣寄予厚望,確立了打造中國內陸“沙特阿拉伯”的目標。其行動方案包括:吃透國家和市上相關政策,爭取建設項目;與市上公司聯合,發展相關產業;扶持地方企業與技術部門合作,參與開發;圍繞頁巖氣開發,發展配套服務業。發展風電和生物質能電。在風電建設方面,石柱的獅子坪風電場目前已有3個機位開始并網發電,其余的將在2013年6月底竣工投產。

        生物質能主要是與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涉及到彭水、酉陽、秀山三縣,合作內容主要是建設生物質能電廠、生物質能資源基地等,目前進展最好的是酉陽。發展“家庭光伏電站”.鼓勵城市居民在自家屋頂建立“家庭光伏電站”,特別是在自建房多的社區建立示范區,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在新農村建設中,對一部分聚居人口多的農民新村規劃建設“家庭光伏電站”;對居住地特別僻遠、國家電力網絡無法覆蓋的農村散戶,政府作為一種扶持手段,為他們建設“家庭光伏電站”解決自用電問題,對前期投資政府應進行財政補貼。

        (六)加速發展綠色商貿物流。

        用足稀缺資源夯實物流平臺。正陽現代物流基地的稀缺資源是機場,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集貨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檢驗、物流信息服務及綜合商貿于一體的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高度關聯的綜合型現代物流基地。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的稀缺資源是地緣,大力發展綠色物流,最終在渝鄂湘黔邊區形成“賣武陵、買武陵”格局。培育骨干物流企業。結合全市“龍頭物流企業扶持工程”、“中小物流企業培育工程”和“百強物流企業引進工程”的實施,培育壯大一批骨干物流企業,構建規模化、專業化、網絡化和現代化物流企業體系。實施建設重點商貿項目。打造專業市場,積極推進農產品、消費品、特色工業品、生產資源等區域特色專業市場建設,大力培育黔江專業市場集群、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區等特色專業市場集群。培育核心商圈,積極引進大型綜合商場、品牌連鎖超市和專賣店等商貿業態,完善餐飲設施,改造提升一批美食特色街,大力培育信息服務、美容保健、商務休閑、家政服務、托幼托老等新的消費熱點。著力打造黔江百億級商圈,增強區域核心商圈影響力和輻射力。

        五、構建五大保障

        要實現渝東南翼上述思路或目標,就必須構建規劃、政策、協同、實踐和創新五大保障。

        (一)構建規劃保障,探索建設模式。

        規劃是靈魂和方向。從指導思想、總體定位、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生態建設、綠色交通、綠色市政、建筑節能以及示范區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規劃策略和實施意見。先行先試,探索西部山地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依照神秘的北緯30度附近的自然要素,發展和運用與西部山地相適應的低碳技術,促進人口城市化與低碳生態內涵的統一。發揮優勢,探索城鎮化水平落后地區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利用渝東南翼生態植被保護較好甚至存在大面積原始森林的條件和新城建設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將低碳生態理念融入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全過程。大膽探索,建立政府帶動、企業推動、城鄉互動、全民行動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機制模式。

        (二)構建政策保障,加強宏觀引導。

        低碳生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制度保障和支撐,并且是一種立體化、多層次、全過程的政策體系。具體包括:建立健全適合低碳生態城市規劃的財稅政策,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構建比較完備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體系,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一起,共同納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約束性指標;改革干部考核辦法,按照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把以GDP增長和城鎮化率提升為導向的考核,變為以能源節約、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構建責權明晰、高效務實的組織領導制度和協調制度,強化公眾參與和監督;制定有利于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環境和社會政策。

        (三)構建協同保障,實施“X城同創”.

        “X城同創”是指將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環保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綠色城市等省級和國家級稱號城市進行打捆創建,通過統籌資源、整合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低碳生態城市又兼顧了這些稱號城市的諸多因子,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生態園林試點城市也是創建低碳生態城市的基礎。因此,渝東南翼要充分利用開展“X城同創”取得的經驗,把寫進規劃的酉陽、秀山、彭水、武隆、石柱、黔江等全國低碳縣(區)試點示范建設,納入“X城同創”活動,同部署、同推進。比如酉陽就可以把創建國家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縣納入“X城同創”活動,變“三城同創”為“四城同創”(國家級園林縣城、國家級衛生縣城、國家級文明縣城、國家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縣),在推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構建實踐保障,搞好試點示范。

        從面上說,渝東南翼各區縣都納入了國家低碳縣(區)試點示范建設,也是全域低碳生態城鎮建設的龍頭和指揮棒。按照申報低碳生態試點城(鎮)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黔江東部新區、武隆仙女山新區、酉陽龍潭新區、彭水靛水新區等,都有建設低碳生態試點城(鎮)的基礎條件。從點上看,可以申報創建全國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按照相關條件和標準,黔江的濯水鎮、石柱的黃水鎮、酉陽的龍潭鎮、武隆的白馬鎮、彭水的保家鎮、秀山清溪場鎮等,都有申報創建全國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的基礎。同時在全社會倡導低碳生態生活方式,鼓勵鄉鎮街道參與綠色村莊、綠色生態城區的創建活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 | 亚洲先锋资源AV在线 | 日本十八禁黄无遮禁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香蕉日本视频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