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教育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民俗 第四勢力 雙向互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Education Folklo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ZHAO Kang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The current ongoing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did not attract due attention to folk. This paper considers education as a civi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olklore is rich, excellent educational wisdom, for the conduct of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hould be actively drawn, to be by analyzing folklore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carrier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core values services meaning of education, inquiry carried out to enhanc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folk, and then clear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folklore; the fourth force;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建構的在社會精神生活領域占主導和引領地位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 ‘制度化的思想體系’和‘觀念形態(tài)的國家機器’,是國家的重要的‘軟權力’”,①發(fā)揮著“凝神聚氣、強基固本”②之重大功效。自黨的十后發(fā)出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戰(zhàn)略動員令,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響應號召、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其中,整個國民教育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到成人教育各個領域,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到管理服務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到社會實踐各個渠道,積極開展價值觀教育活動,無可厚非地扛起了價值觀教育的大旗,充當了這場活動的主導力量;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也積極主動地配合著學校價值觀教育的工作,以期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強大合力。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突出一點表現為人們對教育民俗所具有的服務價值觀教育之重大作用的忽視。教育民俗,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存在的教育性力量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而優(yōu)秀的教育智慧,其重要價值理應得到積極的關注、取用。
1.1 何謂教育民俗?
關于“何謂教育民俗?”我們不妨依循學術常例先從了解“何謂民俗?”著手。民俗即常言的“民間風俗”之簡稱,相對于官方、上層或統治階級文化、規(guī)章、制度、典儀、作風而言,專指廣大中、下層民眾日常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習俗。關于“民俗”概念的含義存在“文化遺留物說”、“精神文化說”、“民間文學說”、“傳統文化說”等諸多解釋,我國民俗學家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認為這類解釋本質上是一種傳統的、狹義的民俗觀點,無法滿足人們對民俗日益廣闊、深入的理解,應對“民俗”持一種廣義的理解觀,即認為民俗是“人民大眾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農村民俗,也包括城鎮(zhèn)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傳統,也包括新產生的民俗現象;既包括以口語傳承的民間文學,也包括以物質形式、行為和心理等方式傳承的物質、精神及社會組織等民俗?!雹圻@一解釋當屬“民俗”的經典解釋,受到學界普遍認可。至于“何謂教育民俗?”無論是包括鐘敬文先生在內的眾多民俗學家、民俗學辭書、還是教育文獻都沒有直接的論述,只是民俗學家巴斯科姆曾提到過“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許多地區(qū)均可找到”④而已。既然我們已知“何謂民俗”,而“教育民俗”作為“民俗”的下位概念,那么我們理所當然可認為教育民俗也就是民俗的一個亞類或子系統?;谶@種認識,石中英教授給出了一種嘗試性的解釋,即教育民俗 “指由廣大城鄉(xiāng)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諺語、故事、詩歌、儀式、符號、習慣、笑話、建筑等等的復雜的集合體,是民間的教育文化,表現著綿延不絕的民間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⑤后進研究多對這一解釋表示認可。
作為“民俗”的下位概念與“民俗”實體事象的子系統,教育民俗天然地分沾民俗全部的共性特征(集體性、傳承性與擴布性、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類型性、規(guī)范性與服務性)與共(教化功能、規(guī)范功能、維系功能、調節(jié)功能),⑥當然這主要是基于其“家族相似”性的邏輯判斷。不過,教育學界有研究者對教育民俗的特征與功能進行了專門研究。
盡管已有研究未在教育民俗的特征與功能方面達成一致見解,但卻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視角。
1.2 相比傳統教育形態(tài),教育民俗在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優(yōu)勢
傳統的依據施教環(huán)境將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做法非常熱銷、在理論與實踐中占據著主流意識地位,似乎恰如其分、合理圓滿,但這種做法或認知觀點是邏輯不周密的,它并沒有窮盡教育系統內全部要素,存在疏漏,如教育民俗完全被忽視了,而教育民俗作為文化形態(tài)存在的民間教育性知識與智慧,是傳統文化的積淀、當代生活的場景,是教育系統內重要的教育形態(tài),堪稱“教育系統的第四勢力”,其重要價值應得到充分珍視。如果將教育民俗在過去時代長期被遮蔽視為一種自然的無知無覺,那么在主體意識高度自覺化的今天仍然忽視其價值,則是一種故作的愚昧膚淺。
相比傳統教育形態(tài)――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教育民俗在施教場景、施教人員、學習課程、教育效果、教育媒介、教育周期等諸多方面必然是有所不及的。但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僅靠傳統的教育形式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周全的,需要借助教育民俗的力量。俗話說“深山塢里讀書,不如十字街頭聽講”,反映了民俗的教育影響力。教育民俗以其多樣的藝術形式,包羅浩瀚的教育智慧;它貼民大眾,接地氣,是平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具有藝術吸引力、感染力與表達力。它的傳播無主體但卻泛主體,“所有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既是教育主體,也是教育對象。所有社會成員在社會互動中相互教育著和被教育著”,“所有社會成員互相交往中教育”⑧著。它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不拘一格、靈活多樣。依托教育民俗所具備的獨特優(yōu)勢,聯結多元教育形態(tài)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價值觀教育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為其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價值觀理念的全面普及、培育與踐行。
至此可知,教育民俗作為一種有別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教育形態(tài),具備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重視并積極利用教育民俗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這種“服務作用”又該如何進行理解呢?
2 教育民俗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載體與文化環(huán)境
2.1 教育民俗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
誠如所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雹岫逃袼准礊橹腥A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民俗,作為一種人民大眾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囊括諺語、俗話、神話、傳說、典故、笑話、詩歌、說唱、信仰、典儀、民服、民食、民居建筑、歲時、節(jié)令以及民間文藝娛樂等豐富多樣藝術形式在內的集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教育知識、價值、觀念、信仰、理想與智慧,是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籍可取用的重要資源。
有鑒于此,我們可以深入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精選內含或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疇的優(yōu)秀教育民俗,用以開展價值觀教育。諸如“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盡忠報國”表達的愛國;“八級工學技術――精益求精”反映的敬業(yè);“一諾千金、小信誠則大信立”反映的誠信等,面對如此豐富而優(yōu)秀的教育民俗資源,一方面,我們可借助學校教育和教學課程,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或課程體系,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社團活動中,利用學校平臺來傳播。有研究者還提出“學校教育可以請鄉(xiāng)村民間的教育民俗傳承者來校講課或做講座,講解自己的教育智慧,培養(yǎng)學生們的教育民俗興趣;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性學習”。⑩另一方面,可借助廣大社會媒體諸如城市寬屏、展板、標識標語、宣傳手冊、廣播電視、公益廣告、影視、門戶網站、網絡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此外,還可以引導、鼓勵民間力量挖掘民俗資源,探索開展形式多樣的優(yōu)秀教育民俗典儀、文藝、文娛活動。近年來,許多地區(qū)開展的“成人禮、加冠禮”儀式等活動,反映了民間力量對教育民俗的珍視。
2.2 教育民俗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
誠如“價值觀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而是以文化素養(yǎng)的形式蘊含與文化知識背景之中,是通過各種社會知識和社會觀念,如……社會輿論、社會思潮、社會風俗習慣等文化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價值活動和行為” 的。正所謂“文以載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開發(fā)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多樣的新民俗服務價值觀教育。這樣的話,教育民俗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知無覺地彌漫社會、融入民眾觀念當中、民眾心理意識當中,影響民眾的“知、情、意、行”。
2.3 教育民俗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文化環(huán)境
“民俗雖然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但也是人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意到,教育民俗也是開展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文化環(huán)境。處在當前互聯網興盛、自媒體發(fā)達的時代,信息無處不在,一切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之中,每天必將接受各類文化洪流的沖刷,包括民間教育文化;而文化于無形之中,發(fā)揮熏陶滋養(yǎng)的氛圍效應,潤物細無聲,堪稱“一支隱形的暗精神力量”。
而這也為價值觀教育的開展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命題,教育民俗天然的地域、時域差異與復雜性,導致“漫水灌”、“一刀切”式的教育形式往往效力減半,如民俗在東部沿海與在西部內陸,在漢族與在少數民族,在城市與在鄉(xiāng)村,在農忙與在農閑都是截然不同的,這需要結合當地、當時的民俗現狀探索適合的方式,“因材、因時施教”方可事半功倍。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教育民俗品質的提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當代最先進、最優(yōu)秀價值目標、取向與準則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而價值觀教育的開展就是要把理論探索最新成果及時普及,就是要把這種理論層面的價值自信轉化為主體認知與意識層面、實踐層面的價值自覺。隨著價值觀教育的深化開展,勢必將把教育民俗的品質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種提升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引導性提升。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時代價值觀群的基本導向,支配并影響著從屬價值觀、文化的走向,先進、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開展勢必引領社會主義文化走向先進,而教育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的亞類必將協同其它文化亞類一同起頭并進,或者在整個文化勢潮或其它文化亞類激進者的裹夾下獲得超越。
二是規(guī)范性提升。價值觀是文化的導向器,也是文化的調節(jié)器與制動器。一種新價值觀就是一把文化或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新尺度、新網篩。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入開展,其規(guī)范作用也將逐漸生效,一些優(yōu)秀文化民俗被篩選、“捂熱”,一些劣質的則被篩除、“冰封”,盡管無法將其從傳統文化中徹底剔除,但隔絕的產生已經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間、市場。
三是變革性提升。價值觀歷來是時代文化變革的排頭兵,統攝一局之變遷。深入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要“用先進的東西代替落后的東西,用比較理性的、合理明確的東西代替那些感覺性的、非理性的東西,用健康的、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東西抑制批判那些不健康的、低級趣味的東西”。 隨著價值觀教育的開展,舊的不好的教育民俗生態(tài)逐漸消逝,新的好的教育民俗生態(tài)逐漸培育起來,正如歷史是“層累地造成”一般,教育民俗也將發(fā)生這種運動,大量涌現的先進、優(yōu)秀教育民俗埋覆落后、低劣者,進而促進教育民俗發(fā)生生態(tài)變遷。
總之,教育民俗在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化開展也將反過來促成新一代優(yōu)秀教育民俗的形成,正是這樣,雙向互動效應良性循環(huán)機制的聯結與運轉,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普及與根植人心、國民價值與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了來自教育系統的資源與動力,當代教育民俗自身也獲得質變性升級。
注釋
① 季明.核心價值觀概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201.
②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③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④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與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5):19.
⑤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與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5):19.
⑥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6.
⑦ 該表基于石中英的《教育民俗:概念、特征與功能》(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5期)、龍承建的《論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育民俗的傳承》(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劉胡權的《教育民俗論綱》(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第5期)等相關研究文獻而制。
⑧ 廖小平.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93-294.
⑨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⑩ 劉胡權.教育民俗與學校教育[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13.
馬俊峰.價值論的視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24.
關鍵詞:課堂評價;激勵;適度;真情;差異;幽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285-01
新課改后的課堂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這里,如何“導”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下面,我們就來探討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話題。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每個學生都非常關心、非常在意的價值判斷。評價的優(yōu)劣往往影響著學生一段時間的情緒、興趣,久而久之,會形成對該科目的喜歡或厭惡。因此,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評價不僅體現該教師的專業(yè)功底,也反映出該教師的教學智慧,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們應力求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展現自己的智慧,向學生傳遞老師的溫度,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自己語文教學的助推器。
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呢?
首先,課堂教學評價以激勵和欣賞為主。常用的鼓勵性評價語言有“你回答得真好”,“太棒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老師分明看到了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你不僅會讀,還很會思考”……這些語言,往往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其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甚至不經意間的表情動作或簡單的三言兩語能觸發(fā)學生學生的轉化和成長。當然,強調以激勵和欣賞為主,并不意味著對激勵語的濫用。
記得一位老師在教授《宇宙里有些什么》時,班上有一位女同學提問“課文中的‘這些恒星系大約有一萬萬顆以上的恒星’這句話中的‘萬萬’是什么意思?”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問問題的同學臉紅了,似乎后悔自己問了這么一個愚蠢的問題。此時這位老師說“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答案了。但是,既然‘萬萬’是‘億’,作者為什么不用一個‘億’字而用兩個字‘萬萬’呢?”此時教室里安靜了下來,同學們開始積極思考,發(fā)表著不同的意見。最后這位老師說:“通過對‘萬萬’的討論,我們了解到漢字重疊的修辭作用,它不但讀起來響亮,而且增強了表現力,那么大家想想,我們今天這個認識是如何獲得的呢?”全班同學將目光不約而同地轉向剛才問問題的那位女同學,那位同學剛才的后悔與羞愧一掃而光,覺得自己一下子聰明多了。
這里的課堂評價,不僅對提問題的同學是一種肯定與鼓勵,更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積極暗示,激發(fā)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評價要科學合理,恰到好處。課堂評價要從學生的起點出發(fā),實事求是。嚴厲的訓斥和一味的指責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但過度的表揚也會讓學生喪失學習沖動和競爭熱情,讓老師的表揚變得廉價,從而失去課堂評價應有的導向作用。如果說關心、鼓勵、欣賞是激勵和柔性教育,那么批評懲罰則屬于硬性教育。但不論是柔性教育還是硬性教育,都要適度適量。兩者也要兼顧用才能剛柔相濟,相得益彰。課堂評價往往具有很強的教師的主觀性,它體現了一個語文教師的是非感和育人觀,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及時抓住學生認識上的誤區(q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如在執(zhí)教《竇娥冤》時,老師要求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口頭續(xù)寫。有一位同學想象竇娥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的幫組下找到了自己的父親。老師讓其他幾個同學起來點評后總結,老師先給與一定的肯定:“想象豐富、情節(jié)曲折、富有戲劇性。”但緊接著老師又轉變了態(tài)度:“續(xù)寫使文章主題不突出,沒有把握原著主題。”顯然這位教師的教學評價并未一味遷就學生,而是客觀公正又不乏真情,讓學生在受到鼓勵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的積極進取之心。
第三,課堂評價不能缺少真情。課堂上,老師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無論用何種表達方式,都必須從內心出發(fā)表達真情實感,情真意切。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充滿感情,發(fā)自內心的教學評價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課堂評價時,教師一般不要簡單的對學生的問題或答案進行簡單的正確與否的判斷,教師應該表現為或贊賞、或質疑、或問詢,讓整個評價過程在師生情感的交流中完成。如某老師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時,要求全班同學談談對主題的理解。某學生認為作者寫的這些都是家?,嵤?,沒意思。這位老師當即批評了這位同學的學習態(tài)度,“罰”他回家做家務,并觀察感受父母的態(tài)度,再記下全過程。后來在這位同學的周記中發(fā)現了他的后悔。
第四,課堂評價要體現不同學生的差異性。評價時“以生為本”,從多角度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要一味求同求高。老師在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時,標準不應一樣,要從有利于學生智商、情商發(fā)展的角度,從有利于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評價學生。對于基礎好、層次高的學生,老師的評價應讓他看到自己優(yōu)勢的同時能正視自己、完善自我;對于基礎差、層次低的學生,老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進步,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
關鍵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環(huán)境材料 教育價值 幼兒
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碍h(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根據《綱要》的這一精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積極地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力求創(chuàng)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huán)境,發(fā)揮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在我們這個孩子的樂園里,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是最重要的,為此,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吸引孩子的主動參與,讓孩子在寬松、和諧、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
一、在豐富的物質環(huán)境中,實現幼兒和材料的互動
我們打破“環(huán)境布置”的舊觀念,在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注重了幼兒和材料之間的互動。例如“我型我秀”里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孩子們參與制作完成的,“有滋有味”里的綠色食品也是幼兒在生活中搜集而來的,瞧,“食品店”里的小師傅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工作著,制作的小點心真是色香味俱全。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參與環(huán)創(chuàng)的過程,不僅發(fā)展了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更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環(huán)境的小主人,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愛集體、愛周圍環(huán)境的積極情感。另外,結合我們的教育目標,設計制作了“主題墻”,其內容隨著主題目標和實際需要隨時進行調整、更換,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更能為實際的教育教學提供輔助和便利。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各個區(qū)域孤立的作用,不能充分地發(fā)揮它的教育價值,于是我們將整合的思想運用到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上,注重環(huán)境中各個區(qū)域的有機聯系。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意義,例如建議建構區(qū)的幼兒為表演區(qū)的幼兒搭建舞臺,請建構區(qū)的幼兒到語言區(qū)來介紹作品等等,不僅擴展了他們的游戲思路及內容,更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遇事能替他人考慮,主動幫助別人,有助于他們的“去自我中心”化。
二、充分認識環(huán)境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目前,在布置環(huán)境和準備投放材料時,有些教師沒有真正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考慮問題,而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臆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對環(huán)境的設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實現什么教育目標也很少考慮,缺乏針對性,因而也就無法有效地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也無從體現。
要想有效地利用環(huán)境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引導幼兒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我們必須對每一個活動、每一種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有所了解。如積木是幼兒園里最常見的材料,在結構游戲區(qū)幼兒能接觸到。幼兒通過觀察可以獲得積木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運用積木進行操作活動,幼兒可以發(fā)展他們的小肌肉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認識各種幾何形體,培養(yǎng)初步的藝術造型能力,并能實際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們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感知活動,使他們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等成份,初步懂得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培養(yǎng)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我們還可以引導幼兒了解土壤對人類的作用,萌發(fā)幼兒珍惜土地的感情。
要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材料的作用,我們還必須明確每一個墻飾的教育價值。如某中班的墻飾“地球媽媽,我愛你”就是幼兒為配合環(huán)保宣傳而設計制作的一幅宣傳畫。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地球媽媽生病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地球媽媽生病的原因和為地球媽媽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幼兒也參與了許多環(huán)保活動,自覺、主動地保護身邊的環(huán)境。在墻飾設計制作過程中,由于墻飾的內容和材料均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和幼兒關注的話題,所以幼兒很感興趣也易于接受。教師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把環(huán)保教育引向深入,并與幼兒的日常行為聯系起來。這些做法為幼兒真正理解環(huán)保的意義、形成自覺的環(huán)保行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墻飾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教師引導幼兒繼續(xù)收集、整理材料,豐富墻飾內容。在此過程中幼兒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環(huán)保信息,他們開始學會關注周圍環(huán)境,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周圍環(huán)境。
三、提供機會,使幼兒成為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
關鍵詞:影視通識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1]影視通識教育是指相對于專業(yè)影視教育而言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影視審美藝術素養(yǎng)和能力的公共選修課亦即影視通識課。作為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旨在提高大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課程,能夠通過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栩栩如生地呈現給大學生,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影視通識教育之中,能夠發(fā)揮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影視通識教育的現實基礎
(一)域外國家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成功實踐
借助影視通識教育對青少年進行本國核心價值觀培育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早在1973年,美國電影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已經在613所大學開設影視通識教育課程,而今已經發(fā)展到一千多所高等學府。蘇聯也從1980年制定《電影藝術教育十年大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對青少年進行電影藝術教育。在日本,甚至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教授學生制作包含“有純正愛國心”的電影。韓國在1998年全民上下掀起一場抵制《泰坦尼克號》放映的運動,將觀看《泰坦尼克號》視為“背叛祖國”行為。瑞典甚至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階段就要將電影作為“第三語言”來必修,等等。事實上,各國對影視通識教育課程開設和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其意義不止在于繁榮電影產業(yè),實質在于通過電影教育培育、傳播、滲透本國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以美國為例,美國電影對世界觀眾影響巨大,2016年,IMDB網民評出“全球100部最佳影片”中,排名前100影片中的62%來自美國[2]。美國好萊塢電影對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主要體現為:充分展示和肯定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平等觀念;大肆宣揚和強調美國的國家實力及“美國主導”意識;極力打造和編織“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奮斗主義”的美國神話[3]。
(二)我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發(fā)展與普及
我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發(fā)展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高等院校電影協會成立標志著高等院校影視教育開始受到關注。1984年,梁國治的《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當受到重視》一文將高校開設影視通識教育預想推到了學術探討的前沿。1985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高等學校開設電影課程的情況和意見>的通知》,強調:“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中文系,應把影視教育作為重要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4]。2002年,教育部又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年-2010年)》中規(guī)定:“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課和限制性選修課程”[5]。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2015年起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6]中國高等院校影視通識教育開設由點到面、由專到全,截至2015年,“全國已經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將影視通識教育相關課程納入教學計劃”[7],影視通識教育獲得普遍重視和推廣。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影視通識教育的重要功能
(一)改變學習態(tài)度,提高主動性
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態(tài)度和接受程度不僅取決于學習自覺性,而且受教育媒介的影響。教育媒介的選擇間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教育媒介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振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而當前許多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外講座、宣傳海報等僵化、固化、老化的形式,嚴重脫離了90后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個性特征、興趣偏好,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制約了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據調查,高達57.8%以上的學生表示:參加類似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講座是“被迫的、被要求的”[8]。當代大學生多屬于90后,具有自身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們追求現實體驗,而厭惡道德說教;他們喜歡感性接收代替理性思考;他們被譽為“視聽一代”,對現代圖像媒介高度依賴。據調查,有53%的大學生在一個月內看了1-5部電影,29.1%的大學生看了6-10部電影,11.3%的學生看了10部以上電影[9]。觀看電影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影視通識教育以其鮮明的藝術特征能夠轉變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態(tài)度,化“被動”接收為“主動”接受?!半娪翱梢允顾枷雱∏榛?,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為少年兒童所接受和理解?!盵10]從電影本身來看,優(yōu)秀的電影不僅包含著人類智慧的精華,滲透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價值觀,而且能夠以現實生活為內容題材,借助聲、光、形、色等元素,向大學生傳遞主流思想,潛移默化地在變化的情境中感染、熏陶觀眾,提高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接受度,以影視通識教育為載體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轉換學習內容,增強生動性
教育學家布魯納有句名言: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學習內容是否有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意愿的重要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們黨對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練,具有鮮明的概括性、抽象性、理論性。如果教育者不能結合大學生生活現實加以解釋和運用,只是生搬硬套的強制灌輸,必然導致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內容枯燥無味,學生釀成厭煩、排斥心理,失去學習興趣。高校影視通識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活”教材,能夠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鮮活性,化“枯燥”理論為“生動”故事。影視通識教育的無窮魅力在于通過鮮明的人物性格、細微的生活內容、感人的情感氛圍、曲折的發(fā)展情節(jié)深入觀眾的內心深處,循循善誘的引導大學生走進故事的思想田野和價值世界。以影視通識教育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直觸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震撼心靈,將枯燥理論演繹成鮮活故事烙在大學生腦海。例如,一部優(yōu)秀的抗戰(zhàn)電影是最好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它能夠以撕心裂肺、聲淚俱下的故事情節(jié)詮釋出“保衛(wèi)祖國、保衛(wèi)家鄉(xiāng)”“和平與正義”的深刻真諦。而且,影視通識教育能夠保持與時下社會發(fā)展、文化語境、主流情感的同步,容易將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要義蘊涵在折射現實生活的電影文本中,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共鳴與情感期待。
(三)調整教育方式,突出隱蔽性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手段,它倡導開發(fā)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比較隱蔽的方式使大學生無意識地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具有間接性、隱蔽性等特點。影視通識教育可以實現教育方式的轉換,克服了傳統政治課價值觀教育的直白表述和政治圖解,能夠以其隱喻性特征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影視通識教育是一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視通識教育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體現在化“顯性”曉理為“隱性”動情。魯迅曾經提及:“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會變成這樣的?!盵11]之所以如此在于教員的講授是一種顯性的教育,教育效果停留在學生“懂”或“知曉”層面,能否深植內心、外化于行尚無定數。正如《愛迪生傳》中所述:“大部分的教科書,只有30%的效率。”[12]只有從生活中著手,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影視通識教育借助人物、情節(jié)、場景實現了對現實生活、思想、情感的表達,化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念性,使其具體內涵被隱藏、消解在學生審美體驗之下。又恰如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所說,電影可以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優(yōu)秀的電影可以克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口號式、宣傳式、動員式手段的局限,將核心價值觀內容隱藏于故事中,隱藏于藝術表現、人物對話、情景感染中,讓學生自己去領悟,起到隱性教育的效果。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影視通識教育的制約因素
雖然高校影視通識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有其鮮明的功能和優(yōu)越性,但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轉型期,發(fā)揮影視通識教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還受到教育觀念、教師隊伍、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影響。
(一)重視程度不足,教育觀念固化
目前,以影視通識教育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還沒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影視通識教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發(fā)掘。一方面,從開設影視通識教育的高校數量來看,我國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以美國為例,1977年,美國約有1000所高校開設影視課程,占總高校數量的1/3。而我國在截至2008年,開設影視課程的高校僅350余所,雖然近年來發(fā)展迅速,但影視通識教育的地位沒有收到足夠重視,面臨定位虛化的境地。另一方面,我國的影視通識教育主要作為一門藝術欣賞課,在高校課程設置中作為選修課開設,而且形式單一,甚至部分高校與聲樂課合開。而在美國高校中,影視通識教育不僅主要作為必修課或公共課來開設,而且大力開設電影專業(yè)教育,1967年,美國開設的影視通識教育程種類就高達3000多種。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工作者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也制約了影視通識教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作用的發(fā)揮。隨著現代傳媒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日益深遠,新的影視通識教育教育觀念亟須更新,影視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教育形式、價值觀輸入的隱性手段、新的思維形態(tài)教育,國外發(fā)達國家已經將其作為通識教育遍及高校,這一趨勢也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二)兼職教師較多,思想引領淡化
轉型期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開設沒有擺脫急于求成的冒進路線,造成高校影視課教師嚴重不足,進而引發(fā)一系列能力、素質挑戰(zhàn)。由于20世紀高校影視通識教育開設起點晚,基礎薄弱,師資隊伍十分緊張。而2002年的《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年-2010年)》中規(guī)定:“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課和限制性選修課程”[13],加劇了這一供不應求的矛盾。很多高校出現了中文系、美術系教師開設電影選修課的混亂現象,他們不僅缺少專業(yè)知識培訓,而且沒有基本的理論素養(yǎng)和科研方向,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教授學生欣賞電影,挖掘影視通識教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雖然有些學校聘請一些影視教師和攝影編導兼職高校影視通識教育,一方面,由于兼職身份的束縛,他們無法將經歷集中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這些教師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缺少理論傳授和分析能力,仍然無法高質量地完成基本的影視通識教育教學任務;結果是,懂電影的只講電影知識,忽視價值引領;不懂電影的,既無法傳授知識,也缺少價值引領。
(三)教育標準滯后,課程內容老化
教育工作者重視不足和專職教師短缺導致教育內容較為混亂,缺少基本的課程標準和統一的培養(yǎng)規(guī)劃。很多高校影視通識教育處于“三無”狀態(tài)即無教學大綱、無師生教材、無考核標準。影視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學時根據授課教師自行安排,各色各類的電影都被搬上課堂,甚至有些電影根本無法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背離了影視通識教育的宗旨。在個人訪談中,我們發(fā)現學生普遍認為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要有娛樂性,更要有教育意義。[8]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學內容面臨兩個極端,一端是教學內容純屬搞笑娛樂,毫無教育意義而言;一端是教學內容雖有教育意義,但電影題材內容沉悶、老舊,與90后大學生興趣偏好脫節(jié)。這些亂象不僅無法發(fā)揮影視通識教育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甚至扼殺了學生對影視通識教育的興趣,高校影視通識教育也就背離了初衷,流于形式。
(四)教學視野狹窄,教育模式僵化
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育方式僵化也是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功能的重要原因。在對安徽合肥地區(qū)的4所高校影視通識教育課堂觀察發(fā)現,當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學主要體現為三種方式,一種是單純觀賞型,二是“講解—觀賞”型,三是“觀賞—交流”型。對于第一種方式,學生普遍感到影視通識教育和待在宿舍看電影毫無區(qū)別,上課的積極性降低。第二種方式雖然有利于讓學生事前了解一定的影視知識,然后運用到觀賞中,對于提高大學生影視鑒賞能力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無法有效地進行價值觀引導。第三種方式主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但容易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形成無目的討論的局面。此外,很多學校都設有影視愛好者協會、學生團體,但大部分高校都缺少影視通識教育實踐基地,教學視野僅限于課堂教學。鑒于此,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電影欣賞的趣味性和價值觀教育意義,特別是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導學生自導自創(chuàng)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微電影,借助影視通識教育進行欣賞和點評,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是值得深思的話題。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影視通識教育的提升路徑
我國影視通識教育之父雷禎孝認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行動課程、書本課程和影視通識教育程交相輝映的新時代。面對世界各國紛紛將影視通識教育作為培育本國核心價值觀和向外輸入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手段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我國推進影視通識教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必要而緊迫,需要在立足全球化視野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思考。
(一)充分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實踐經驗
西方國家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發(fā)展起點較早,以影視通識教育培育國民核心價值觀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尤以號稱“世界電影工廠”的美國最為矚目,美國不僅借助電影等社會教育方式有效培育了國民的價值觀,而且以電影的形式對外進行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其中,在高校影視通識教育建設方面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在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戰(zhàn)略定位上,美國已經將影視通識教育視為通識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將影視通識教育作為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五大類核心課程的第一類,可見其地位頗高。不僅如此,美國還實行必修課和專業(yè)課“雙推進”政策,不僅將影視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課來開設,而且積極培育電影專業(yè)人才,將電影素養(yǎng)作為合格大學畢業(yè)生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電影一竅不通的大學生,不配獲得大學畢業(yè)生稱號。在教學方式上,美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學主張學生相互交流、碰撞,教師給予點評,為學生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和網址,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指導學生自創(chuàng)影視作品,培養(yǎng)其操作實踐等綜合能力。美國政府也對美國大學影視通識教育教育投入大量經費,實行嚴格的產權保護,這些都促進了美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除美國外,英國、法國、瑞典等國也在政策扶持、課程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開設進行保障。
(二)加大教育部門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扶持
我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部門的大力扶持。雖然近年來國家在宏觀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發(fā)展,但在具體實踐層面仍然面臨一些困境,需要加大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育的扶持。一是高校教務管理者觀念的更新。應從政策和指導意見層面深化高校影視通識教育開設的意義,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認識和觀念,破除高校影視通識教育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二是確立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學科地位,不能簡單地將高校影視通識教育定位在附屬于藝術課、表演課范疇。影視通識教育可以嘗試作為高校公共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盡快改變學科定位不明確的狀況。三是完善影視通識教育教育體系。組織教材編寫、課程論研究、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考試考核等具體操作的規(guī)劃。其中,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師職稱評定、績效考評、成果認定等問題應盡快解決,否則,將會引發(fā)“馬太效應”,造成高校影視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流失。四是加大對高校影視通識教育開設的資金投入,確保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硬軟件都要跟進現代高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步伐,嘗試扶持一批重點院校和重點專業(yè),鞏固和豐富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的人才資源。
(三)完善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程實施的微觀機制
普通高等學校作為影視通識教育開設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具體實施者,應以多元化視角、多維度視野挖掘影視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完善高校影視通識教育落實的微觀機制。首先,領導師資隊伍建設機制。領導隊伍和師資隊伍是確保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有效開展的關鍵,建設強有力的領導師資隊伍需要成立專門的高校影視通識教育組織機構和行政后勤人員,與高校計算機教學、大學英語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放在同等地位;嚴格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師招聘,不斷進行影視通識教育教師職業(yè)培訓和經驗交流。其次,影視通識教育內容遴選和審查機制。教學內容關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向和實效。在影視通識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堅持經典性與教育性,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指導下,選取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和興趣偏好的教育內容,杜絕媚俗、庸俗、低俗的影視作品進課堂。高校應盡快建立電影作品遴選標準和經典影視資源庫,為高校影視通識教育教學內容選擇提供依據和參考。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歐美電影,應有目的地選擇那些藝術水平高,思想主題健康向上的影片,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外國影片的審查和價值觀引導作用。再次,教師教學監(jiān)督和考評機制。發(fā)揮影視通識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用必須發(fā)揮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克服以往存在的隨意、敷衍了事的教學態(tài)度,強化影視通識教育教師的責任意識;以領導督課、同行聽課、學生評課等形式完善影視通識教育教師監(jiān)督考評機制。最后,學生學習成果考試考核反饋機制。一堂優(yōu)秀的影視通識教育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學生的配合,實現教學行為的主客體互動。當前,由于高校影視通識教育作為選修課而且缺乏考試考核機制,造成大學生不夠重視,教師娓娓動聽講課,學生各忙各事,嚴重影響了影視通識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不定期考核,將考核結果與綜合成績、獎學金評定等掛鉤,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作者:李祥祥 李萬銀 單位:1.安徽建筑大學 2.安徽建筑大學
[參考文獻]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01).
[2]蘇興莎.影像的力量:20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與美國價值觀的塑造和傳播[D].吉林大學,2016:13-195.
[3]周衛(wèi)紅.美國好萊塢電影傳播核心價值觀的狀況及經驗啟示[J].電影文學,2013(14):4-6.
[4]張云波.普通高校影視鑒賞課教學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134-135.
[5][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年-2010年)[DB/OL].教育部網站,2002-05-13,[2017-01-28]..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5-09-28,[2017-01-28]./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7]馮秀娥,陳彥坤,孫玉秀.本科院校影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85-86.
[8]李祥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實效性的路徑探析:基于福州某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與分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7(4):10-14.
[9]厲國剛,楊云.關于大學生觀看電影的心理、行為和態(tài)度的調查分析[J].東南傳播,2008(9):133-135.
關鍵詞:道德經;青年教師;修己;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249-02
《道德經》文約義豐,博大精深,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特別是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方面做了很好詮釋。老子認為,道德在生活中隨處都見,不管做什么,都有可以遵循的道德標準。高校青年教師在這方面更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以自身的言行、品德、人格、形象的精神力量,通過示范的方式影響學生。
一、道家智慧集聚“師道”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道家智慧中對“道德”做了很全面的闡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是每個人都有的,并且每個人對道德的闡釋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表現在言行上,有些人的道德已經深入內心,對高校青年教師而言,不僅需要豐富的學識,還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言傳身教于學生?!吧仙迫羲K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作為青年教師首先得修自然最柔之物――水。水在非常喜悅地永不停歇地沖刷著大地上和人世間的污漬而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水處靜地,平整如鏡,學習水的準確定位、以柔克剛、污己而潔人的高尚品德。從老子《道德經》并結合思想道德教學工作后悟到,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天賦和個性,用心靈與學生交流,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青年教師自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而且要將提高道德水平的具體方法教授給他們,讓他們在實踐中成為傳統美德的自覺。正如盧梭所言:“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币驗樾聲r代的學生對認識世界的渴求是不能低估的,他們不再滿足于教師簡單的照本宣科;他們有自身的特點,不再滿足于教師對道德理論口號式的宣傳。他們更希望的是在教師身上看到人性的優(yōu)點、道德的閃光,從他們的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fā)展自己的性格,從他們的教師的品行中形成自己的品德,從他們的教師的威望中完善自己人格的全部含義。
二、對青年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修己
作為當代青年教師,在教育學生之前,必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給學生做一個道德模范。
(一)慈“三心”,愛心,耐心,細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睈凼敲课粚W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不管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因此,青年教師要對每位學生慈有愛心,慈愛之心好比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有慈愛之心,就會像父母對孩子一樣,把愛平等地分給每位學生,并且學會“報怨以德”,假使有人誤會教師,對教師產生憤恨的心理,教師還能以德報怨,對其仍有慈愛之心。能做到“報怨以德”才是真正有慈愛心的人。
耐心,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凡事要耐心。部分青年教師由于剛走上工作崗位,工作經驗也不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然會碰到所謂“不聽話”的學生,反復強調很多遍的問題,他們還是會再犯,這就需要教師要耐心地教育學生,因為這階段他們的身心都還有待發(fā)展。只要是人,就會犯錯誤,要給他們機會改正錯誤,認識錯誤,切記煩心,大聲呵斥,否則對人對己都無益。因此,青年教師應該具備耐心教育這種修養(yǎng),達到誨人不倦這種境界。
細心,教師的工作可謂紛繁復雜,尤其是對學生的日?,嵤拢F在的學生性格多變,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留心身邊的每一個學生,比如:家庭困難學生、性格孤僻學生、成績較差的學生等。
(二)保持戒驕戒躁心態(tài)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人一旦發(fā)福發(fā)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而會種下禍根??偹苤?,教師的工資待遇處于中層,富也富不了,餓也餓不了。因此,青年教師對學生對教育事業(yè)要具有奉獻精神,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被利益所驅使,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精神,力戒浮躁心態(tài),保持健康心理,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積極人格發(fā)展。
(三)加強自身德育修養(yǎng)
常言道: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盡心扮好人民教師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對學生的責任,就是“有作為”。反觀課堂和校園中的道德生活,需要喚起教師德育熱情、激發(fā)德育意識、培養(yǎng)育德能力、提升教育智慧。只有教師對學生充滿激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具有較強認同感,從而培養(yǎng)習德興趣,在課堂中的道德教育才更有效。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的層次為:首先,守住職業(yè)道德的底線,如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不做有損教師的形象和威信的事:其次,從高處著眼,從嚴要求,教師必須在道德品質和情操上高于一般人,才有資格任教;再次,寓善于美,美善一體,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溫馨舒適、奮發(fā)向上的心靈撫慰和奮發(fā)作為的精神鼓勵。
三、對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的要求――育人
(一)“樂教樂學”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過程。古時強調師道尊嚴,“天地君親師”,重視師者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雖然依然尊師重教,但也強調師生平等,相互尊重。這當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消除學生的恐懼感,讓學生敢說“我不懂”,敢于問問題,在充分討論之中學會學習,真正感到求知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時候教師與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學習,從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和人的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師不僅僅只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是生搬硬套地灌輸,要根據每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要有個人風格,注重引導,融會貫通,啟發(fā)學生獨立、自主、變通學習。學生是否是有用人才不以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低來衡量,主要是要引導他們向正確的人生方向邁進。
自2012年5月國家教育部正式啟動“2011計劃”以來,更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想的培養(yǎng),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學習的促進者,淡化權威意識,以自身的品德引導學生自主自愿地去觀察、踐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才是當代青年教師的重要選擇。
(二)“循序漸進”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化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實施教育?!昂媳е荆诤聊?;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保ā兜赖陆洝返诹恼拢W生的特點是有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生的發(fā)展不能一蹴而就,青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一點一滴地耐心傳授,學生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否則,“欲速則不達”。在教學過程中應貫穿啟發(fā)式和創(chuàng)造式教育,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自己去體察,教師從旁引導,使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啟迪人生”
教師不僅是學生學業(yè)上的導師,也要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導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他們正確的為人處事態(tài)度,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并為之努力奮斗。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教學模式,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僅僅只限于知識傳授,同時也要注重實踐,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每一個學生都有可塑性,都有具備不同的潛能,在平時要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善學的品質,最終成為“善學之人”,具備“善學之能”。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志向、發(fā)散思維,多方面思考問題是有很大幫助的,努力成為他們人生路上的導航燈。
參考文獻:
〔1〕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孫享林.老子道德經新譯[M].武漢: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3.
〔3〕尹霞.論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07(32).
【關鍵詞】高職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保障機制 構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C-0025-03
目前,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面臨不少的問題,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失當問題,亦有教育內容錯位之失,以及學生價值追求消極、功利之誤區(qū)。因此,切實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效性,需要教育者與學生這對“雙主體”共同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形成多種教育機制齊頭并進,為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建構和發(fā)展作用提供科學保障。
一、教育合力凝聚機制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與踐行教育中,教育者“以往對教育實踐的整體性把握不夠,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育人觀念,教育行為中的自發(fā)性、經驗性和理論性較多”,因此,需要不斷增強各職能部門工作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
管理者、教學者與學工服務人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實現無縫銜接。三方都應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時段育人的整體育人觀。在高校內部,工作職能差異并不影響教育職責的共同承擔。
管理者要認識到,高職學生成才的先決要素必定是健康的人格心理與積極進取的思想意識。因此,辦學定位中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成才教育并重看待,使兩者發(fā)揮對學生身心與技能的共同促進作用。
專業(yè)課教師要準確定位自身角色,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教學行為不僅承載著對學生知識的傳輸功效,也蘊涵著學生以何種信念、意志應用專業(yè)知識,服務他人和社會,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問題。由是觀之,專業(yè)課專兼職教師也應該將理想信仰、道德信念、價值堅守等思想理論融合于知識講解與實訓中,因為知識傳授與情感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教育本來就是教學活動不可分離的兩面。必須擺脫偏隘的單一的教育思維,也不宜為了獲得某種所謂“心理共鳴”,在學生面前隨意諷刺政治、諷刺社會,這樣反而會弱化甚至消解學生認知中初步形成的社會思想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不要妄自菲薄,應該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發(fā)揮著主渠道作用,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識與思想獲得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完成。因此對于學生而言,在思想教育理論知識的獲得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中,應力求做到“三化”:化理論為方法、化知識為智慧、化規(guī)范為德性。一方面,要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關系,作為綜合性、系統性的價值觀念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涵括思想信仰、社會理想、群體精神和倫理道德在內的觀念集合,其中社會理想是核心,思想信仰、群體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是社會理想實現的牢靠依托,進而通過深刻理性的認知,達致理性共識,并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功能來嘗試剖析當前社會中因種種事件引發(fā)的思想困惑,以此來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的價值取向、價值奮斗和價值實踐。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盡可能做到情理交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入情入理,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把握學生認知、情感、信念、意志諸環(huán)節(jié),從各個環(huán)節(jié)尋求對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真正從教材體系、課堂體系轉化為學生的心靈體悟與觸動,使大學生真正實現對這一理論體系的了解、認可、體驗、贊同和支持。
從事學生工作的群體也要有效承擔工作育人、形象育人的責任。較之管理者和專任課教師,學工群體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常態(tài)感知更深一些,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也稍小些,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狀態(tài)、工作方式、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甚大,因此,除去從語言、理論方面在合適的場合對大學生進行適度教化外,更應努力以負責的態(tài)度率先垂范,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更好地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 和諧發(fā)展;教育目的;價值取向;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1-0034-06[HT〗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系以來,“和諧”二字便成為學界和政界共同探討和深究的論題。可以說,和諧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價值取向[1],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教育,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素質全面的和諧人才,當前這已成為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2]。其實,中西方世界關于人的和諧發(fā)展方面具有深邃而豐富的思想體系。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和深入發(fā)展以及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升級、變軌和轉型,在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正在產生而舊條條、舊框框依然存在之際,我國的高等教育目的價值體系方面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發(fā)展不相協調和適應的矛盾與沖突。我國的高等教育目的價值體系路在何方?應當做出并堅守什么樣的價值標準?諸如此類的問題理應得到學界和政界的關注和重視而不應回避或置若罔聞,而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指導下的人的和諧發(fā)展思想將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考視角和思想啟迪。
一、 人的和諧發(fā)展的歷史梳理
(一) 國內關于人的和諧發(fā)展的歷史分析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古老而仁厚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經久不衰和生生不息,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和尚仁主和的民族意念以及其超強的自我傳承能力,從一定程度上說,“剛健、尚德、重義、合和、禮仁和中庸”構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和諧精神與和諧價值,中華民族的這種和諧理念表達了自己對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和未來趨向的向往和期盼。《周易》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本身就蘊涵了豐富的關于自然和社會變化以及對立統一的和諧理念。儒家思想里的和諧韻味更是味濃意深和無處不在,處處彰顯其獨特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如《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小焙汀昂汀?,集中反映了宇宙萬物的存在狀況和發(fā)展趨勢,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精神[3]10。另外,“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25??鬃拥那髮W和成長經歷是個人和諧發(fā)展的精典總結,說明人到了七十就能從心所欲,所做的一切會是自然而然的正確,代表著圣人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以及實現人和諧發(fā)展的一種價值趨向[4]40。因此,追求和諧應該是儒家關于社會和人發(fā)展的理想和信念。道家著作《老子》四十二章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5]47,五十五章中“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60表明宇宙萬物只有保持常態(tài)的和諧,遵循自然之道,才能實現理想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景象。佛學講求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其所謂的“涅”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說就是了解了或自覺到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4]202。儒、佛、道作為中華文化思想的淵源和民族精神的靈魂,在中華歷史的發(fā)展和民族特質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規(guī)范性的導向作用,可以肯定地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并必將對未來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發(fā)展起重大而深刻性的影響,其根源于中華文化的博大、包容、貴和、進取的這種和諧精神――即和諧哲學,這也必將對今天人的發(fā)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的價值取向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二) 國外關于人的和諧發(fā)展的歷史考查
西方世界也有豐富而系統的人的和諧發(fā)展理念,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就是一個關于人和諧發(fā)展的精典范式,其個人在哲學、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獨到發(fā)現恰恰證明了人的和諧發(fā)展的存在和可能。例如,他在其《政治學》中關于人的“靈魂”的分類即把人的靈魂分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形而上學”中關于“物質”與“形式”共生;“物理學”中關于運動的“可能性實現”[6]90。亞里士多德的經歷和發(fā)現正好說明了西方世界具有人的和諧發(fā)展的底蘊和基礎。后來,他的思想通過他的學生及其后來學者的傳播得以保存并進而影響到東西方世界。同為哲學家和教育家的康德在其《實踐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中對人類的真、善、美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歸整,提出人的靈魂是由智力、道德和美感三者構成。他從理性角度出發(fā),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論述至善、德性和幸福的關系問題,說明有德性和幸福是最高的善,也就是說,“他是全善的,他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力,以便把德性和幸福聯系起來,或者他是全能的”[6]465??档聦θ说恼嫔泼赖奶剿魑阌怪靡?,即便康德最后把全智、全善和全能歸結為上帝,但也不能否認他對人的和諧發(fā)展所做的努力和貢獻。
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基礎上,在分析勞動在人類的產生和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完整而客觀地分析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制約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科學地歸結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科學內涵,“即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與智力、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實現人的最后解放”。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對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影響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播到中國和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從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將“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個性發(fā)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把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作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至此,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思想完全正式形成并進而影響到中國,其對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趨勢的應合及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全方位發(fā)展已然順勢應需,將對中國高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選擇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
二、 社會轉型期高等教育目的關于人和諧發(fā)展的弊病與沖突
人的和諧發(fā)展作為一種育人理念和教育思想體系在古今東西方世界已然證明其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但事實上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轉型而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和沖突已成為制約中國向前發(fā)展的桎梏,并最終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目的的價值選擇。
(一) 應試教育盛行,評價模式單一,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考試”作為人才選拔的“法寶”已經證明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任何具有民主思維和公平視野的人都不會否認的,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和肯定。但是,當社會在肯定考試的意義和價值時是不是也應當對考試的方式方法和適用范圍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呢?抑或對“人的發(fā)展”這個教育上永恒求索的論題進行過詳細的探討呢?人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他有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也有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領域的完善,任何強調其中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而忽視其中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行為都是對人的發(fā)展的一種損害,也一定會破壞人的社會化發(fā)展水平和個性化發(fā)展水平,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然而,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現狀卻令人擔憂,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方式過于狹隘和單一,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什么科目都必須考試,只有上了60分才能過關;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上課堂,也把所謂的平時成績納入總分,美其名曰“綜合評定”。老師有老師的標準,而學生也有學生的辦法,有的學生總結出了一條過關的秘訣,即“平時上課請人替代(因為老師要點名而又不認識學生,所以只有請同學答應),學期考試復習兩天”,只要把考試范圍背好,60分萬歲。這種簡單的學生成績評價模式,造成了學生對待考試存有蒙混過關的心理,但是到大學畢業(yè)時卻又對高等教育產生了疑惑,甚至于否認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實際上這仍是當前高等教育中“應試”現象的結果,即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明確,對學生素質發(fā)展的分析不到位,存在應付差事的狀況,并未真正地具備事業(yè)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未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yè)”來做;而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對自身的發(fā)展未作充分地思考,存在“應付”學習任務的現象,其結果是學生知識不全面且不精深,思維未得到較好的訓練,能力未得到更大的提高,情感發(fā)展不充分,動手能力不強,獨立生活生存能力較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未得到較好的鍛煉,如此等等,人的全面發(fā)展尚未得到較好的實現,和諧發(fā)展只能成為一種空想。
(二) 教師素質不高,培養(yǎng)機制落后,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社會的發(fā)展靠教育,教育的發(fā)展靠教師”。對這一命題的認識應該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對這一論題的落實社會卻是力行不足,或者說是認識不夠精準和全面,表現之關鍵因素即是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高校教師素質問題。眾所周知,本世紀初,在高等教育連續(xù)擴招的推動下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3.3%[7],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我國高等教育已真正步入到大眾化國家的行列。這原本應該是值得全國人民慶賀的事,然而,高校教師素質下滑的問題卻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如有的教師過度關注經濟利益和名望,一切以科研為中心而無視課堂教學,置教學工作和學生的發(fā)展于不顧;有的教師趕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時髦,整個學期都讓學生上課堂代替自己“講授”,名曰“新課改”,實為教學上的“偷工減料”和“懶惰行為”;個別教師授課“坐而論道”、夸夸其談,而無一點高雅的思想內容,為了取悅學生,甚至講一些的笑話以博得學生的喝彩?;蛟S有如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腐敗現象一樣,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教師素質下降已為大多數人所習以為常,但是,稍有一點良知和正義感的人會對諸如此類的現象橫眉冷對和義憤填膺,值得高興的是當前我們的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對此問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關注。
如此的教師素質和教師育人策略,又怎能用“大學非有大樓而有大師之謂”去稱呼呢?又怎能去相信他所教授和培養(yǎng)的學生呢?或許這已為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社會所應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并必將繼續(xù)證明:“只有一流的老師,才會教育出一流的學生”,如果沒有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yè)技能的加強,中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必將成為一句空話,中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也必將是低效和毫無建樹,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也將會變得不可能。即便是當前高校在招聘新教師時對教師學歷已有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是對教育有過關注和思考的人都知道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如果用簡單的招聘教師時提高學歷來解決此問題猶如醫(yī)生給病人治病時的“治標不治本”,這根本不可能使問題得到根本上的解決。路在何方?前途在哪里?這或許需要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驗證。
(三) 關注知識的學習,輕視知識的發(fā)現,學生和諧發(fā)展只能成為夢想
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承本無可厚非,這原本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之一,學生把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第一要務,這也為教育界所肯定和認可,但是,如果高等教育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承和學生對既定知識的掌握,那么社會將難以有所作為,也很難向更高的文明社會前進和發(fā)展。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里?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創(chuàng)新,即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觀念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當代社會,沒有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和和諧發(fā)展的人,但是,也應該要知道,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上,傳承是基礎,創(chuàng)新是目的[8]。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和大變革的時期,我國要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我們一直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高等教育也同樣如此,顯然,問題的出現不可避免。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呈現,忽視知識的發(fā)現;重視知識的記憶,忽略知識的思維;強調學生的動腦,輕視學生的實踐;關注學生的學習,漠視學生的生活。如此這些,造成了高等教育重視知識教學,把知識的獲得作為高等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師只會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只會記住教材上的每一句話,只要考試能考高分,這就是目的,這是其一。其二,人的知識結構上的和諧從本義上說,并不排斥矛盾和沖突,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有對立和斗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但是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個別的人對新思想和新觀念是很擔心的,認為新思想新觀念會動搖他們原有的知識結構,會造成他們的“無知”。其實,中西方世界的哲學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對立面和多樣性,和諧是一種合理的差異性,和諧的統一不是整齊劃一,它尊重差異[8]??梢赃M一步說,任何的創(chuàng)新都是在矛盾和差異中產生的,因為新事物的產生總是要打破原有事物的空間和結構,新事物替代舊事物總是在一種矛盾和對立的狀態(tài)中產生的。因而,重視知識的學習和忽略知識的對立差異也是不和諧,也不可能對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觀念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多大幫助,最終人的和諧發(fā)展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三、 人的和諧發(fā)展理應是高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又一訴求
(一)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內涵
科學發(fā)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發(fā)展”的一系列理論概括和總結,它科學地回答了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為什么要發(fā)展、發(fā)展什么和如何發(fā)展”等社會廣為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科學發(fā)展觀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最新產物。從本質上說,科學發(fā)展觀弘揚的是一種和諧發(fā)展的倫理精神[9],是對和諧發(fā)展的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狀態(tài)描述,高等學校作為高級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機構,人的和諧發(fā)展理念的提出則是高等教育對科學發(fā)展觀思想的理論應合。首先“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即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茖W發(fā)展觀倡導了一種關于人發(fā)展的理念情懷,即社會的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手段,人的發(fā)展同樣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其次,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體現之一,科學發(fā)展觀不僅強調全面發(fā)展,而且還追求人的發(fā)展的和諧和協調,即人的發(fā)展有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fā)展;又有知、情、意、行的全面進步;還要關注人的語言能力、身體運動、空間感知、藝術美感和自我認知的提高。第三,科學發(fā)展觀從不排斥人的各方面發(fā)展的矛盾和斗爭,相反則認為人的發(fā)展都是在對立和沖突中實現均衡和協調,最終實現人的和諧發(fā)展。
(二)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內容
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會轉型期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戰(zhàn)略主題,也是科學發(fā)展觀在社會發(fā)展領域的一個重要體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蘊涵了關于人的和諧發(fā)展的基本思想內容,同時也對人的和諧發(fā)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規(guī)范,體現了人的知情意行和德智體美的統合和調適。眾所周知,當我國經濟社會在進行全面發(fā)展和革新的同時,與之伴隨的則是城鄉(xiāng)差別、貧富懸殊和就業(yè)困難等問題,這些情景的出現顯然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如不采取應對措施則必將會危及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建設。改革開放以來,與社會發(fā)展同步而至人的經濟利益的調整加劇了人在社會之中的差異性、多變性和對抗性,其實,這時的社會最需要的是人的理性和諧;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則會增加社會和諧的程度和水平。無可置疑,社會和諧與否定會影響人的心態(tài)。可以這樣說,社會和諧和人的和諧二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系,二者猶如一個事物的正反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但是,在認識二者關系的同時,應當毫不含糊地承認和肯定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核心內容,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中心和關鍵,社會不能離開人的和諧發(fā)展。
(三)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轉型的迫切需要
當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發(fā)展和深入推進,我國社會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正在向縱深發(fā)展,我國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升級、變化和轉軌,社會的經濟利益和分配方式正處于全方位的調整和組合,新事物正在形成,而舊事物卻依然強大,新舊更替導致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可避免。如生活的奔波讓人疲于奔走,城市房價的上揚讓人眉頭緊鎖,工作的壓力讓人精疲力竭,競爭的激烈使人急于充電,社會的變幻莫測讓人無暇應對,如此等等的社會危機,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談和諧發(fā)展又是多么的不易和困難,但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和發(fā)展,不得不承認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最終的目的而非手段,人應當是社會的“中心”,即一切應以人的幸福作為標準。當然,在這樣的社會沖突中,摸清問題和矛盾的根源應為第一要務,而這也必須從“人”本身出發(fā),如果缺少對自我的全面認識,不能科學客觀地把握和評價自己,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認知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已屬正?,F象。然而,不論社會如何轉型和變換,人作為社會的中心不會變更,社會的和諧應首先是人的和諧發(fā)展必將會成為永久的普適真理。因此,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四)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延續(xù)
中國文化崇尚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位,以“和”為宇宙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宇宙的變化發(fā)展是陰陽兩個方面的對立和統一?!昂秃稀蔽幕瘧獮橹袊鴤鹘y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主要是指在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前提下,把相互對立和斗爭的事物統合于一個完整的事物中,使事物內在的各種因素相互制衡和協調,從而達到最佳的組合,促進新事物的產生,推進新事物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可以說是最早的和諧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和諧發(fā)展,中國文化歷來主張以和為貴、和衷共濟、兼容并包、和天人合一。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施和諧教育,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內在和諧發(fā)展和外在和諧發(fā)展及其統一,內在和諧主要是處理自我的關系,是人的生理與心理的和諧,外在和諧主要是指處理與外在的關系,是個體與外在環(huán)境和條件的和諧。從總體上說,人的外在和諧和內在和諧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一方的紊亂必將影響個體整體的和諧發(fā)展。實際上今天高等學校實施的素質教育和實現人的和諧發(fā)展,本質上和中國古代修身養(yǎng)性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實質上目的是為了達到人的內在和諧,今天強調尊重社會多元和個體差異就是對中國古代強調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因此,科學發(fā)展觀理念下的人的和諧發(fā)展是對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
(五)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人才培養(yǎng)的理想目標
人的和諧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關于人的發(fā)展理念的合理界定,其本質在于強調以人為本,即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的和諧發(fā)展理念繼承了過去素質教育思想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并且是對素質教育理論和全面發(fā)展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的教育理論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轉型所面臨的沖突和問題,是馬克思的教育理論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和諧應為當代教育的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人的和諧發(fā)展則更是當前社會對人的培養(yǎng)的最佳價值選擇。和諧發(fā)展的人應是通才與專才有機結合、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兼顧、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兼?zhèn)?、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兼優(yōu)、內在和諧和外在和諧兼具、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樣的人才面對困難和挫折不妥協、不抱怨,具有破舊立新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和勇氣。當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和使命,解決問題的關鍵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和模仿,唯有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因此,歸根到底必須回到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專業(y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上,人的和諧發(fā)展當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目的最理想的價值選擇。
參考文獻
[1]吳世彩.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教育[J].人民教育,2006(21):13-14.
[2]李歐梵.重構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yǎng)[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7.
[3]孔丘.四書五經[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4]馮有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劉永生.老子[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0.
[6]梯利,伍德.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7]李碩豪,魏昌廷.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數據[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3):8-13.
關鍵詞:美國新品格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158-02
目前,美國社會主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新品格教育,這種教育具有很多優(yōu)勢,對培養(yǎng)美國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做出了巨大貢獻。探討美國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及其培養(yǎng)方式,對突破我國目前價值多元時代的“道德共識困境”、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需要的價值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美國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
價值教育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作為古代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提出品格教育思想,認為人的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訓練來養(yǎng)成。這一強調后天“實踐智慧”的思想為西方品格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年代后,工業(yè)社會逐步取代城邦社會,美國傳統品格教育失去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區(qū)環(huán)境,漸漸走向衰弱,適應時展的進步主義道德教育興起。但該教育所倡導的道德相對主義在20世紀60、70年代給美國帶來許多不良影響,美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失去對“何謂有價值”問題的道德共識,陷入道德虛無主義,并產生了眾多的社會問題。這種惡劣情形引起美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促使品格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回歸,并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美國現代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潮,即為新品格教育。
新品格教育一方面批判道德相對主義對道德標準的模糊界定模式,為公民提供主流的價值評判理念,另一方面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強調對價值觀進行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這一價值判斷標準的突出特點是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傳統美德,而要求根據時代的特殊要求和現實的情境需要采取符合理性的價值觀。這表明新品格教育的價值觀其關鍵不在于美德的內容,而在于因地因時制宜采取相應的行為。
二、美國新品格教育價值觀的實現途徑
1.采取顯性與隱性互動的價值觀培養(yǎng)模式,而且隱性模式的約束力更強
一方面,針對美國青少年沒有標準價值觀的缺陷,美國一些州實行具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課程計劃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加深對關心、責任等價值理念的理解和體驗。
另一方面,美國也有許多學校不開設正式課程,而采取非正式課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這種隱性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其他非道德課程中進行價值傳播,其核心觀念是讓學生在具體學科學習過程中進行道德實踐,培育價值觀學習社群。二是在學校和社會上營造能促進價值觀發(fā)展的環(huán)境。在學校內部,通過可視性或非可視性事物來反復提醒和強調核心價值,為形成潛在的價值觀影響力提供環(huán)境支持。在社會上,通過輿論宣傳和公益機構的構建,與學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環(huán)境,強化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功能。三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來體驗和養(yǎng)成核心價值觀。這些隱性教育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墨菲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對這種方式給予較高肯定[1] 。
2.實行學校與家庭、社區(qū)的協作模式,讓公民特別是青少年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核心價值和美德
家長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養(yǎng)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美國的家、校聯系十分緊密。在家校協作中,學校扮演著推動者角色,采用許多機制鼓勵家長參與。在具體操作上,許多學校設立學生顧問職務,為學生和家長提供解決心理、情感以及學業(yè)等問題的專業(yè)意見,或開設提高家長教育技能的課程,為家長和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0個小學聯合開展家長培訓計劃,每周針對一個具體問題教授家長教育學生的技能,這種“家長工作坊”的方式讓參與者能更好地承擔培養(yǎng)下一代的責 任[1]。此外,學校還采取建立家長咨詢委員會、邀請家長成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等各種方式促進家校協作一體化。
社區(qū)亦成為學校實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美國學校主要采取兩種方式與社區(qū)合作。一種是推行社區(qū)組織模式的教育,其特點是構成成員眾多,包括商業(yè)界、地方政府和宗教組織等,影響力較大。在這種組織模式中,社區(qū)家長服務機構的作用非常突出。該機構主要通過各種類型的家長教育課程,在課余不斷提升學校的價值觀教育質量。另一種是社區(qū)服務計劃,這種方式的特點是讓學生直接成為服務計劃的主體,學生通常能愉快輕松地掌握核心價值觀,因此該方式在美國備受歡迎,該計劃參與學生的數量和學生參加服務活動的百分比已成為目前衡量學生價值觀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
3.實行“交互式主體”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價值選擇的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任何教育的起點和終點。傳統品格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學生在價值觀培養(yǎng)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自主性受到壓制。新品格教育打破這種局面,把學生看作一個不斷成長、不斷增強能動性的個體,尊重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既引導他們掌握核心價值觀,也豐富他們的生活實踐,讓他們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真正理解和應用核心價值觀。
在實踐模式上,美國并不局限于學校系統,而是在家、校和社會一體化中進行。這種“整體”模式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品格發(fā)展的主場所。課堂上,師生處于平等地位,自由討論各自的見解;課外,學生可以參加各種協會、學會或俱樂部,在活動中學會公平競爭、尊重他人等價值觀。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為青少年價值觀培養(yǎng)提供更豐富的內容。青少年可以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包括維護社會安全、保護生態(tài)平衡以及在圖書館、醫(yī)院等地方做義工等。通過這種三位一體的協作,學生個體鍛煉了自身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切實體驗到自身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三、美國新品格教育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啟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的目標。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起來體系宏大,但其內容很具體,隱含在我們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要更好地讓這些目標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就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來實現。美國新品格教育的成功范式無疑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一些重要啟示。
1.加強隱性約束力,使人們能夠自覺自愿地貫徹核心價值觀
目前,我國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一般是在學?;騿挝恢苯有麄鹘逃虿扇〉掠n程進行教育。這些模式過于直接,不易讓人接受。借鑒美國新品格教育的隱性模式,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針對現代陌生人社會生活碎片化的德育環(huán)境,我國可仿效美國構建學校道德社群,以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先在具體課程中滲透這些價值觀,使這些核心理念成為一種群體意識。一旦確立了這種社群意識,它便存在于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強大效力,為構建社群奠定基礎。
其次,加強在學校和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特別是不應忽視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我國學校在可視性環(huán)境的建設方面已初見成效,但非可視性環(huán)境的建設還十分薄弱。因此,應制定規(guī)則,開展活動,大力營造非可視環(huán)境,讓學生在愉快和信任中接受核心價值觀。
最后,社會德育環(huán)境是需要重點建設的部分。目前我國社會媒介盈利性特征太突出,德育宣傳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對這些行業(yè)的控制和管理,為我國核心價值體系確立正確導向。此外,要加強建設公益性的圖書館、文化館等,讓學生在節(jié)假日等閑暇時間能夠得到更多有益環(huán)境的熏陶。
2.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協作
目前,我國在建構價值體系時主要依賴學校進行,對于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卻較少關注,導致出現“5+2=0”的不良效果。因此,要使核心價值觀深植人心,必須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
一方面,應改變家庭在德育上的“亞群體”地位,使其與學校積極配合,成為架構道德社群的重要力量。其參與方式可以參照美國的做法,提高家長對學校相關活動的參與度。應注意,家長力量的整合其關鍵不在家長自身,而在于學校的積極準備和溝通。要真正使家長角色融入校園,僅靠平時的簡單聯系遠遠不夠,可以仿照美國在校園設立家長工作坊,與家長充分溝通,并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提高家長對學生的監(jiān)督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社區(qū)”的全新理念,擴大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體系建設隊伍,其具體實施途徑可聯系我國國情采取中式的社區(qū)組織模式或服務計劃。具體而言,我國可采取“社區(qū)入學校”、“學校入社區(qū)”以及社區(qū)成為家庭和學校的紐帶三種方式。“社區(qū)入學?!笔亲屔鐣牟煌后w加入校園德育行列,根據學校需要為青少年提供相應服務;“學校入社區(qū)”是指學校與社會的各種部門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生活學習的實踐場所,共同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社區(qū)成為家庭和學校的紐帶是指社區(qū)以各種方式主動為家庭和學校提供義務服務,成為加強家校聯系的橋梁。
3.改變學生在價值觀培育上的客體地位,使之擁有更多自
我國德育從2001年已有改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和“雙主體”德育觀,為學生在德育課中的主體地位奠定了基礎。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國的德育方法有較大改進,拋棄過去教師單方灌輸的呆板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國的德育方法較局限于課堂教學,這顯然不夠。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管理潛力,讓其主動掌握價值觀體系,就必須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比如在選修課上不應盲目追求考試科目的訓練,應讓學生選擇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課程,在豐富的科技文化海洋中提高自身價值觀素養(yǎng)等。
在保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應開拓更多的領域為學生主體角色的培養(yǎng)提供舞臺。比如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進行各種活動的條件,如體育館、圖書館及各種協會等。但家庭和社會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一些偶爾進行的志愿者活動流于形式,并沒有成為衡量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標準。我們應參照美國的做法,讓學生參加更多的公益活動,并提升這些活動在衡量學生品德方面的比重。只有真正在生活實踐中貫徹價值觀,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接受并積極履行它們,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在閱讀訓練中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課堂教學中,要牢記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基是將教育和教養(yǎng)因素緊密結合。本著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為現代化建設獻身精神的目的,對課堂講解內容進行歸類總結。
1.把握學科特點,適度滲透。
對于語文教學兼具人文性與思想性的學科特點,新課標著重提出,語文學科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fā)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與思想性,二者緊密相聯,密不可分。言為語,字為文,基于這種認識,語文教學就要在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訓練的同時,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體驗,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2.解讀教科書,找準契合點。
挖掘整理語文教科書中的教育材料,在閱讀教學中把關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思想內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容及時、巧妙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在人物傳記閱讀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把握人物事跡的基礎上,體會人物的精神風貌,深入探究其優(yōu)秀品質,從而凝聚優(yōu)秀人物身上體現出的核心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課文《新聞兩則》《蘆花蕩》《蠟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等,都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讓學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析,選擇自己所欣賞、崇敬的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足以讓學生在萬千人物中選擇到一個意志堅強、善良誠實、積極樂觀的好榜樣,進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樣的過程中與人物產生交流、溝通,讓學生與榜樣無限接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在教學中還可以滲透平等的價值取向。語文教科書中處處都是關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等課文,體現出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平等的……
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栋吡顼w渡》《貓》《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等課文的教學,可以教育學生關注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價值目標。
其實,課文中還有許多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責任等,都需要我們用心挖掘、整理,讓這樣的材料去感染學生,用情打動學生,使其從內心去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文教育注重潛移默化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供學生欣賞,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滲透中再次構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將文章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分遷移、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豐富形式,自然滲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內容上的滲透,也可以是學習形式上的滲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自然就促進了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適時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閱讀任務,或是圖文賞析,三五成群抒發(fā)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提升其閱讀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進行地方文化的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小課題研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拓展視野,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分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學生成長的有利時機,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課堂不僅成為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成為進行德育滲透、塑造學生思想品質的陣地。
二、在寫作訓練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言可以表達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種有力的表達方式。寫作是一種運用文字進行表達的方式,寫作教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寫作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滲透到寫作教學中,特別是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指導和引領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積極的價值觀,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有兩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半畝方塘”為什么這么清澈呢?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么清澈。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fā)現源頭活水。
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師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從而更好地對學生內心中消極的成分進行剔除,幫助其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底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目觀世,積聚生活。
魯迅先生說過:“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由此看來,觀察尤其重要。觀察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生活中,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認識,故而憑空設想般地描寫、生搬硬套式地敘述。“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痹诖耍處煈獜恼娉浞忠龑W生去觀察和接觸事物,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觀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時,明確自己的價值所在,樹立信心,努力奮斗。
3.傾注筆端,解放心智。
觀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積累豐富了,就會引發(fā)傾訴、表達的欲望。于是會訴諸筆端,此時學生會有許多美麗的幻想,也會有荒誕無比的敘述,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思維約束、打擊他們,而應激勵、肯定他們。寫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盡情釋放他們的各種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學習語文知識,還要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語文知識進行正確運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要選準德育要求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從現實人手,以時代精神為切人點,盡力使學生成為教書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語文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出真知,讀書、寫字、作文、講話、聽話、寫信等,都是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語文的應用方式。
“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不僅是在室內的課堂中進行,更可以在校園內、大自然中以及社會中進行。與社會對話,傾聽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園生活等實踐活動,既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切實有效的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機會,教師應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在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飛揚起來。
1.經典誦讀,激發(fā)愛國熱情。
通過誦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文學世界里從不缺少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文賦,讓學生課前對此類文章的重點段落進行反復的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愛國熱情,由衷贊美為中華之崛起嘔心瀝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共鳴,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抒發(fā)出來。
2.漢字書寫,提升文化品位。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語言文字的實用價值之外,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漢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
經常開展?jié)h字書法展示和比賽活動,發(fā)現美、欣賞美、鑒別美。用傳統文化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使其自然地體悟和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投身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提升了個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會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閱讀,凈化思想心靈。
對于個性化閱讀,學生大都有較高的興趣,也有不少學生喜歡網絡小說、偵探小說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傳統文化、黨史國史等方面的文章。
為拓寬閱讀領域,可以把經典名著納入課外閱讀活動中,也可以把跨學段語文教科書中的文本吸收汲取進來,讓學生置身其中,欣賞品味,凈化心靈。
4.關注時事,引進源頭活水。
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盡管教科書在選文上大量增加了與社會生活、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篇章,但是與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相比,還是很蒼白。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關注時事,引進活水,用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性的材料,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提供很好的切入點。
如,圍繞“中國夢”這一核心,教師策劃了傳承民族文化、學習雷鋒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題。舉辦時事課堂展示活動,學生思維涌動,自主去暢談,與伙伴們交流討論,最后訴諸筆端,寫成文章,繪制手抄報……用鮮活事例教育廣大學生,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自覺地將個人理想
與祖國發(fā)展緊密聯系起來,為個人幸福、社會進步、
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語文教師要致力于捕捉這樣的資源,抓住教育實踐活動的機遇,不斷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的最好呈現方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去親身體驗,增加自信心和認同感。如,開展感恩教育,通過感恩父母、感恩教師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開展社區(qū)調查活動,感悟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