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解剖生理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醫生理學;內容;特點;淵源
醫學屬于實踐科學,以生命為其研究目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之后,并沒有沿著“解剖”的路線發展出與其相對應的生理學,而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方士”的影響下,與古代“天人哲學”相結合,形成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以“氣化學說”為學術特點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界曾對中醫生理學的學科構建作出努力,但最終因無法對解剖形體作出合理解釋而失敗,以至民國時期,中醫界人士也開始懷疑和批判中醫“生理學”的合理性。通過了解中醫“生理學”的學術沿革,有助于準確把握中醫學解剖形體與氣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和完善中醫生理學的理論體系。
1中醫學術特點的衍變
目前,有關中醫學理論起源的問題,大多認為可遠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戰國至秦漢,國家完成了統一,“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漸融并,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與完善。《黃帝內經》便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書的,后世醫家的學術思想,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因此,《黃帝內經》一直被看做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標志。
1.1中醫生理學的內容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1]。《黃帝內經》中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內容,多散見于各個篇章,不成系統,但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大體包括:①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機制,如以“天癸”為中心的男女七八節律;②人體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機制,如根據氣血的盛衰和形體的變化總結出以“十歲”為基數的“好走”“好趨”“好步”“好臥”等生理特點(《靈樞•天年》);③飲食的消化吸收、物質代謝及呼吸機制;④人體氣血運行的日節律(營衛的循行)、月節律(氣血與月之陰晴圓缺的關系)、季節律(五臟主時規律)及精神活動與形氣盛衰的關系、形體與氣化的關系等有關人體生理的多方面內容。因此,有人把《黃帝內經》看作中醫生理學的古典巨著[2]。雖然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在民國至建國前后作出了嘗試,但由于中醫界自唐宋以來對解剖形體的忽視,始終沒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醫生理學理論體系;而中醫藏象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沒有對臟腑實質等形體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均不能取代中醫生理學的意義。
1.2中醫生理學的理論特點
《黃帝內經》有關人體生理學內容的特點為注重“氣化”,即人體生命活動是在“氣化”作用下完成的。“氣化”的結果,通過顏色、氣味、功能、形體變化等形式在“形體”上表現出來,重視“形神并重”或“形氣并重”。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保留了漢代遺風,在醫學上仍有《黃帝內經》的學術特點,只不過對生理基礎的態度,已不能與漢代同日而語。首先,人們對形體解剖的認識逐漸淡化;其次,方劑學的發展也導致對醫學理論的探討從生理轉向了病理和臨床。受各種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及《傷寒雜病論》的廣泛流傳,宋代以后醫家出現了“重病理”和“重氣化,輕形跡”的醫學觀念。《傷寒論》是歷代醫家推崇的中醫臨床著作,其重要內容正如惲鐵樵所說:“《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可以說“六經”是打開《傷寒論》理、法、方、藥一體性的鑰匙。晉唐以來,研究《傷寒論》的醫家,多從運氣、病理、方法論等角度立論,從人體生理學角度解讀六經的少之又少。試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所參考的書籍———《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所研討的內容———五運臟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等,可以推知張仲景掌握的醫學內容涉及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療等多方面;而其所講的六經,不會限于多數醫家所認為的諸如經絡、六氣甚或辨證方法等。如果站在人體生理的角度看六經,可以說三陰三陽理論是在“形體”與“氣化”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即“藏象系統是由五臟結構性器官按六經臟腑經絡三級陰陽規律組成,內合臟腑,外應五行陰陽,六氣標本是其屬性”[3]。宋代以后中醫學的變革,除了唐代方書盛行引發“不重辨證”的時代影響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發展和理學的興起。宋明理學對中醫生理學最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命門學說”。以儒家為中心,旁采佛、道兩家融會而成的宋明理學,針對宇宙的本原問題,產生了“理”與“氣”的爭論;而“命門學說”即是明代醫家對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結果。但是與理學家一樣,主張“命門為人身之大主”的醫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糾纏,一直沒有進入“無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黃帝內經》建立起的中醫生理系統,并沒有因為“命門學說”有所動搖。此外,北宋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以五臟為單位劃為五大系統,開啟了后世部分醫家著書立說的基本模式。近現代“中醫藏象學”“中醫基礎理論”及部分醫家的“中醫生理學”等教科書,大都為此模式。但張元素并非首創,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可以看作該模式的雛形。嚴格說來,這種模式是以“氣化”為中心的中醫“解剖學”,仍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中醫生理學系統,并且忽略了臟腑實質和解剖形體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等問題。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論”、朱震亨的“相火論”及其他醫家對脾腎關系的論說等,基本都屬于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某個部分或個別單位的功能的發揮。綜上所述,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其學術特點也因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衍變。中醫生理學作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包含了“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對生命的全過程及生命活動的具體機制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唐宋以后,眾醫家分別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充實了中醫生理學的內容,但對“形體”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后世對中醫理論的準確理解。直到今天,中醫的“形體”仍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首要問題。
2中醫“生理學”的淵源
清代考據之學的興起,影響了醫學界對經典的回顧[4]。部分醫家并不滿足于僅對理論進行解讀,更在日常生活中認真體察陰陽的變化,感悟醫學的真諦,對人體的生理基礎進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軒岐救正論》中總結了中醫學“氣化”特點。清代以張志聰為代表的“錢塘醫派”,不僅發展了中醫學的“氣化論”,同時對陰陽的變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之道、經絡對“形體”與“氣化”的溝通等生理基礎性問題均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此后陳修園、唐宗海等多尊崇該學派的“氣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間黃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視為以“氣化為中心”的生理學內容。此后,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中醫界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醫“生理學”書籍由日本傳入中國,更加促進了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
2.1生理學的概念
“生理”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備醫學意義。醫學上的“生理”在光緒年間已經出現,如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1896年)載有“生理門”,嚴復在1898年題為“西學門徑功用”的演講中提到“生理之學”,1907年出現了中國人自己編著的人體生理學著作《生理學課本》。該時期“生理學”實由日本傳入,“齋田氏、高橋氏之《生理學》流傳坊肆”。在此之前,“歐美新說東漸,通行之生理學為全體新論、全體闡微、全體通考等”[5]。此后,“生理學”作為學科名稱逐漸在中國醫學界確立,中醫界相關著作也相繼問世。西醫入華之前,中醫學界多用“醫理”“理”“道”“醫道”等概念來概括包括養生、生理、病理、診療、處方、用藥等有關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內容,與現代醫學生理學意義相近的名詞是“內景”,但其內容主要介紹各臟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稱及飲食的代謝過程,是人體生理的小部分內容。實際上,中醫學對中醫生理學的認識,受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影響。
2.2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醫生理學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與中國文化有密切關系。秦漢是諸子思想相互融合與各家學說逐漸統一的時期,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此背景下日漸完善,《黃帝內經》是其代表作。中國文化向來被認為源于“伏羲畫卦”,至黃帝時期進入“初期集成”,中國原始科學文化也在此時建立。堯舜時期,不僅繼承了早期的“科學”,同時發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觀念,便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產物,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6]。因此,屬于實踐科學范疇的中醫學,具備人文哲學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中醫學屬于生命科學,從考古發現和現有資料記載來看,在其理論建立之初,已經對形體解剖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7];而中醫學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解剖學”,除了中醫學對“形體”的認識與現代醫學不同之外,與其帶有人文特點的“氣化”思想有關,這并不代表中醫學輕視“解剖”。后世醫家對“形體”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中醫學的理論包含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而氣化理論則與形體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體的附庸。因此,“形氣并重”成為秦漢之前中醫學最大的理論特點,這也是中醫生理學的重要內容。該時期中醫生理學最主要的任務是為養生修煉和臨床診療作理論指導,與后世醫界只重臨床有很大差別。清末匯通醫家,都“主張以中醫理論為本位參合中西醫學,達到形理或形氣兼備的理想目標”[8]。這與中醫生理學“形氣并重”的特點不無關系。建國以后,伴隨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西醫基礎理論,即中西醫生理學的結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目標[9]。
[參考文獻]
[1]袁媛.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36.
[2]閃增郁,張智,陳燕萍,等.《內經》奠定了中醫脈學的生理學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2):888.
[3]許濟澤.六經藏象系統揭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2-3.
[4]李經緯,張志斌.中醫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學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
[6]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44.
[8]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補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8.
2005-2006學年,擔任班級組織委員;
2005-2006學年,參與市場營銷活動,并且業績良好;
2006-2007學年,參與市場營銷活動,并且業績良好;
2006-2007學年,擔任學院體育部部長;
2006-2007學年,單位學校計算機協會會長;
2006-2007學年,負責學校校園網站二期工程
2007-2008學年,在微軟中國實習體驗
專業課程 無機及分析化學 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 有機化學 物理化學 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實驗 植物學 動物學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實驗 遺傳學 植物生理學 解剖生理學 解剖生理學實驗 現代生物技術概論 細胞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實驗 多媒體課件制作 電子商務 專業英語等
公共課程 體育 大學英語 高等數學A 線性代數 大學物理 大學物理實驗A 計算機文化基礎 C語言 軍事理論 思想品德修養 法律基礎 科技寫作等選修課程 C語言、C++、數據庫技術原理與SQL Server2000、數據結構、軟件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電工、電子技術(數電、模電)、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視頻技術及運用、計算機網絡與數字通信、多媒體技術及運用、Web技術及網絡出版、色彩學、信息論與編碼技術、信號與系統等。技能專長 繪畫:國畫、水粉、素描、油畫等。
擅長寫作,曾在院學生會新聞部、晨帆詩社編輯部工作。
熟練運用Word、Excel、Authorware、Powerpoint等軟件,能使用C語言編輯基本程序。
課外曾協助老師和獨立作過研究工作,熟悉部分生物技術藥品、儀器、基本原理及流程。論文《關于黑曲霉產纖維素酶能力的研究》獲得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畢業論文《產堿性果膠酶細菌的分離純化及其酶活測定》獲得優秀。個人愛好 讀書、繪畫、下棋、辯論、聽音樂、看電影、講故事等自我鑒定
性 格:沉著穩重,勤學好問,樂觀自信,做事仔細認真,表達能力、適應能力強,有責任心和極強的親和力,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自我評價誠實守信、塌實肯干、肯吃苦、做事細心、責任心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上進心強、性格開朗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適應能力;年輕的我希望點燃自身的熱情來使貴公司發光發熱,一定會實現自身價值并在工作中為企業創造更大的財富。我真誠的向您提出求職的懇求,以我拳拳寸草心,濃濃赤子情期待與貴公司共呼吸,共命運,同發展,求進步。工作態度: 誠實守信,敬業樂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榮獲獎勵 2004年11月 院大學生辯論賽最佳風度獎
2005年 5月 院環保征文二等獎
2005年 3月 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社會實踐 課余時間從事家教工作,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好評。
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二級甲等。英語四級。計算機一級。工作及實習經歷 2003.7青島野外實習
2006.2-2006.6畢業實習
2006.7中國水產煙臺海洋漁業分公司家工廠實習一周
2006.8-2007.2煙臺好利潔水性涂料有限公司化驗員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
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2物理學和化學知識
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3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
對藥學心理學的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藥物治療技術,環境和心理社會壓力,心理學測試等知識及在診斷疾病和評估效果時采用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對心理學藥師來說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把藥物信息傳遞給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提高患者的認知,減少患者用藥時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增加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心理學藥師的專業能力構成
作為一名心理學藥師必須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綜合技能。包括:①根據基礎藥學知識,如精神藥理學,藥動學,藥效學等,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判定治療結果的能力。②獲取及傳遞患者的醫療數據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計算機檢索工具,獲得新知識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評價藥學文獻的能力,確定其合理性。⑤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的能力。⑥有效溝通的能力。⑦能熟悉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學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
3心理學藥師的作用
在不同的崗位以及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學藥師的責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學和藥理學為基礎,收集相關患者的臨床數據加以解釋,并對其的診斷與治療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②對相關醫學,藥學文獻進行評估,綜合整理出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案。③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和專業咨詢,加強溝通,以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藥師良好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藥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④開展臨床查房,與治療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溝通,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⑤從事學術交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結論
高等醫學院校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發達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反思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計劃的弊端,提倡多學科融合的橫向或縱向課程體系。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例如國外一些知名醫學院(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膽地打破了傳統醫學教育板塊結構,組建了新的課程體系,把整個基礎醫學教育分為人體結構、器官代謝及功能、藥理、遺傳和胚胎及生殖、微生物與人體防御、人體神經系統及行為、人體系統病理生理學等七個部分,側重進行各基礎醫學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將所有課程分為形態學課程(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機能學課程(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等)以及涉及內外環境相互影響的課程(免疫學、微生物學、基礎藥理學等)并分別組合成模塊,集中授課,較好地發揮了不同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促進作用,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將14門傳統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為正常人體學、細胞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6個新型學科群課程,改變了學科自我封閉、自成體系,分割過細的狀況,整合了學科之間的知識,課程內容體現融合與交叉,有利于學生對所學醫學知識的理解和貫通。浙江大學醫學院從整體上改革基礎醫學教學課程體系,將基礎醫學課程按人體系統進行整合為基礎醫學教程導論和基礎醫學各論二大部分,使醫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更符合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十年來,國內絕大部分醫學院校都完成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從培養學生的綜合醫學知識和應用能力出發,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一體化設計,打破學科界線,將傳統分散在各個基礎醫學課程中的實驗課內容,進行了融合與優化,盡管各校進行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組成了涵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的五個方面的實驗教學課程模塊:即人體解剖學、形態學、機能學、分子醫學、病原學課程。各實驗教學課程模塊根據教學目標重新制定了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驗教學指導,減少驗證性實驗,組成以綜合性實驗為主的新型實驗教學體系,加強了形態與功能、基礎與臨床、教學與科研的聯系。新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模塊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涵,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基礎與臨床的聯系
醫學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現行的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基礎學科的教科書中,基礎的味道愈來愈濃,也愈來愈“純”,與臨床的聯系卻愈來愈少。由于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是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各學科都過于強調本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強化的專業取向使他們無意與臨床教學交流與合作,習慣或拘泥于傳統學科范疇;一些基礎醫學教師在長期的理論課講授中愈來愈缺乏相關臨床知識的呼應、豐富與延伸;而且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循序漸進式教學法習慣,造成了前期基礎與后期臨床相脫節、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狀況,加之學生的認識有限,對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有所忽略。根據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2001)“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提出的“課程計劃應該將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整合”的要求,加強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教學的結合,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認識,形成新的醫學教學模式,對提高醫學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醫學教育的整體水平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將基礎課和臨床課有機結合起來,是醫學基礎教育的主要特點之一。近年來一些醫學院校在基礎醫學教學階段,將解剖學、組織學和病理學等形態學課程以及生理學、生物化學等機能學課程分別組合起來集中授課,授課中有目的地滲透臨床醫學內容;在后2年的臨床醫學課程教學階段,又再次聯系組織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來學習,以加深對疾病發展和轉歸的認識。在與臨床聯系比較緊密的基礎醫學課程(如解剖、病理、病生、藥理等),適當邀請臨床教師講授某些章節是有必要的。例如,聘請外科醫師講授解剖學課程,聘請臨床醫師或從事藥學研究人員講授病理生理學或藥理學課程。這樣,臨床醫師可以將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新的臨床研究成果帶進課堂,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應充實和豐富基礎醫學教師的臨床知識,基礎課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掌握臨床醫學的新知識和新成果,克服基礎和臨床知識之間的脫節,使自己的教學更生動活潑,引入入勝。基礎醫學教師如果長期不參與臨床實踐活動,不接觸患者,就不可能聯系臨床進行教學。就目前我國大多數普通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現狀來說,基礎醫學教師參加一定的臨床見習或實踐是加強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最有效途徑。目前國內很多醫學院校廣泛倡導的在基礎醫學教學階段應用“案例教學”或“病例討論”式教學.目的就是要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臨床工作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促進基礎醫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改進教學方法,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
為提高基礎醫學的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改革傳統的“填鴨式”和知識灌輸型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醫學教育工作者一直關心的話題。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PBL教學法(problem一basedlearning),即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或“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PBL教學法倡導的是以問題為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重點。學生就學習遇到的問題自己組織發言和討論,老師作必要的引導和答疑解惑,充分給予學生和老師交流的機會,改革了廣泛性的理論教學為針對性的討論式理論教學。該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隨后逐漸被很多高水平大學所采用。目前,PBL教學方法在我國很多高等醫學院校得到廣泛開展,近些年來,無論是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研討會還是基礎醫學教育相關雜志上所發表的論文,PBL教學方法改革的內容占了大量的篇幅,這種“以問題為引導的學習模式”在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基礎醫學教育改革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改革的根本,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參加課堂討論,培養其創造與開拓能力,這是醫學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要素。課程改革和PBL教學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項工作的難點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課程體系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為中心在我國教育體制中占據主導地位,要使教師從“以學科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為中心”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實現知識、素質、能力的培養的重要前提。盡管如此,國內一些高等醫學院校就如何開展PBL教學法因各校在教學條件、教師資源、學生數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不盡相同,如省屬普通醫學院校因擴招學生數量大、教師不足,要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實際上具有很大的難度,更多的是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啟發式”、“案例式”等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分小組討論形式、師生雙向交流互動式教學多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或在學生的第二課堂開展。無論如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是當前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不,都不是。歷史告訴我們,是科學實驗打下了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恩格斯在談到古希臘人和現代人對于科學的貢獻的時候說,我們和他們“只有這樣一個本質的差別:在希臘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覺,而在我們這里卻是嚴格科學的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的結果,因而也就具有確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科學實驗了唯心主義的謬論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過不少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斗爭。科學實驗在這些斗爭里捍衛了唯物主義,打擊了唯心主義,替現代科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十六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了現代科學的萌芽。但是,古代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的一切學說,正像圣經一樣仍為當時科學界奉為金科玉律。誰敢對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提出疑問和批評,誰就被看作妖妄而遭到嚴厲的打擊。亞里斯多德當初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是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的,物體越重,下落越快。亞里斯多德的這一個看法本來沒有任何根據,僅僅是想當然。然而在很長的時間里,都無人敢對這個說法發出疑問。只有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對這個問題提出相反的意見。他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無關,僅僅是空氣的陰力起著影響。如果不算或略去空氣的阻力,或者受到的阻力相同,兩個不同重的物體同時下落時,那么就會同時著地。當時,不管伽利略如何解釋,許多所謂學者都不相信。相反,大家都把不相干的罪名加到伽利略的頭上。用什么辦法才能證明自己提出的意見是科學真理呢?伽利略想到了實驗。
一五,在比薩地方,伽利略拿了一個重五公斤,一個重一公斤的鐵球(兩個球的體積是相同的,因此它們所受的空氣阻力是相同的),登上了一個斜塔。伽利略面對著塔下觀看的人群——其中有許多人是被請來的學者名流,把一個盛著兩只球的木箱子一翻。兩個球落了下來,砰的一聲,同時著地。
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了自來奉為權威的亞里斯多德學說,建立了落體定律。這是科學實驗的偉大勝利。
十九世紀,科學家當然已不相信“腐肉化蛆”,“污泥生鰻”和“垃圾長蛋”之類的荒唐言論了。但是對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是不是也和高等生物一樣有著它們的祖先的問題,還有爭論。有些學者認為,為什么無論是雨水或是有機物的液汁,只要露在空氣中,過幾天就會生出幾百萬個微生物來呢?如不是自生出來,還有什么別的道理可以解釋呢?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是反對這種“自生”論的最激烈的一個人。他認為,只有當空氣中有微生物的“種子”時,才會由此而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否則,是絕對不可能的。巴斯德把一塊過濾空氣用的棉花放在嚴格消毒的養液中,不久發現,整個養液布滿了微生物。他說,這是因為棉花上粘有生物“種子”。可是當時作為他的激烈的反對者的法國魯昂博物院院長普謝卻說:“這是因為棉花是有機物,可以自然發生微生物。”
用怎樣嚴密的精確的辦法才能使反對者啞口無言呢?巴斯德想來想去,辦法還是嚴密的精確的科學實驗。
巴斯德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把經過煮沸消毒的養液盛在向下彎的細頸玻璃瓶中,靜放了好久,沒有發現微生物的產生。這是因為微生物比空氣重,不能自下彎的瓶頸上升,和液面接觸,所以養液雖經久放置而仍不生微生物。可是如果把瓶子傾斜,讓養液流至瓶口,然后再恢復原狀。這時,養液已帶了空氣中的微生物了,這樣必定會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出來。實驗結果,果然不錯。
這樣的實驗,巴斯德不只做了
一次,不僅只在一個地方做。他還雇了騾子載著實驗工具,爬到四千米高的阿爾卑斯山上的冰河地帶,重復地做這樣的實驗。
一八年四月七日,巴斯德在巴黎大學大禮堂的講臺上發表了他的試驗結果和結論。巴斯德當眾出示了他的實驗器材。他拿出許多培養瓶給大家看,用來證實他的實驗與論斷是完全一致的。事實勝于雄辯。巴斯德的科學實驗勝過千萬篇論文,有力地打擊了生物的“自生論”。因而使拉馬克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的基礎更加鞏固了,為近代醫學、微生物學和消毒、防腐等方法提供了科學基礎。
科學實驗是科學發現、發明和科學理論之母
實踐是知識的源泉。許多科學發現、發明和理論,也都是從科學實踐——科學實驗中誕生出來的。
解剖學在我國的歷史本來巳很悠久了,一千九百多年前,已有了醫生解剖人體的記載了。我國清代學者王清任,少年學醫時,就認識到搞清人體五臟六腑的機能、部位對醫療的必要性,所以他就畢生從事解剖學的研究,觀察了幾十個被丟棄在荒野中的兒童尸體,幾個受剮刑的犯人的內臟。他還解剖了許多動物,和人體作比較。在這些科學實踐的基礎上,他于一八三年寫成“醫林改錯”一書,指出了古人對人的心、肺、胃等部位和機能的某些錯誤認識,做出了正確的結論。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神經病學知識和理論,深入了解神經解剖學、臨床神經生理學、臨床神經病例學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學(包括腦電圖,在有條件的單位工作者,還包括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掌握顱內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學,神經影像學(包括頭顱及脊柱X線平片、腦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論,在有條件的醫院工作者,還須掌握MRI有關技能;掌握神經系統癥狀學(包括頭面痛、驚闕、癱瘓、顱內壓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復視、肢體痛、失語、昏迷)的理論、機電及鑒別診斷;掌握神經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精神病學、小兒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老年神經病學、心臟病學及呼吸內科學、內分泌學與神經病學有關的基本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1、掌握神經生物化學、神經免疫學、神經流行病學、神經遺傳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的理論知識。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專業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病房及門診)部少于40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對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癲癇、脫髓鞘疾病、變性病、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周圍神經病、肌瘤、遺傳代謝性神經系統疾病一級椎體外疾病)的診斷、治療機預防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對常見癥狀(包括:頭面痛、眩暈、癱瘓、感覺障礙、驚闕、癡呆、暈闕、昏迷)有深入的認識并能作出正確地分型或病因診斷;對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承擔院內會診,能承擔神經內科二線值班、門診咨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門診醫療組織、管理的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熟練掌握神經系統各部位(包括:大腦半球、丘腦及小丘腦、腦干、脊髓、周圍神經)綜合癥至少30個。對其它系統疾病的神經系統合并癥(包括:肝性腦病、門脈性腦病、腎性腦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經系合并癥、心肺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合并癥)有深入的了解。擔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診治本專科病人至少300例,主管或負責主治的病例確診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搶救成功率等醫療技術達到本地區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指導下級醫師、進修醫師或協助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門診病例及病房查房討論;每年為下級醫師、進修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2次;有帶教2名住院醫師或協助指導1名研究生的經歷。
(三)科研
掌握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及研究方法;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課題,開展科研工作,并進行課題總結,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省級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
主任醫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在副主任醫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掌握神經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對本專業某一領域有所專長。
(二)相關理論知識
在達到所規定的神經內科專業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熟悉與其專業相關學科的新進展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國內外專業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療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在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正確、熟練地組織、指導、搶救、治療專科危重病人,有解決疑難病及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能承擔院內外疑難復雜病例會診;對本專業臨床工作具備全面的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機工作量:
擔任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每年診治神經內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難危重病例不少于40%,醫療技術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培養本專業中、高級專門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每年為下級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有培養主治醫師或協助培養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一、文獻搜理是起點
文獻“是記錄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總稱”④。因此,對于撰寫音樂論文來說,確定一個選題后,首要任務便是搜集相關音樂文獻,并通過案頭整理、分析和研究進行適當的取舍。因此,在針對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論文寫作》課程中,還應講授有關文獻與文獻學的相關知識。音樂文獻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文獻雖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學科的特殊性。音樂文獻不但包括以書面文字記錄下來的文本類資料,還包括與音樂有關的各類實物樂器、樂譜、圖像以及錄音、錄像等,上述種種都應納入文獻搜理的范圍之內。
目前音樂專業學生在撰寫論文時搜集文獻的途徑一般以圖書館藏書和網絡資源為主。相對于圖書館中書籍類的文獻來說,網絡上的文獻資源更加多元多樣,但其中也不乏謬誤和糟粕之說,因此鑒別網絡文獻真偽以及針對選題篩選可用材料也是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中應當授予學生的重要內容。目前常用之網絡文獻資料較多,如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即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即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超星數字圖書館等等,皆可從中獲得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紀要、年鑒等作為可靠的文獻參考。
二、歷史研究奠基礎
恩格斯曾說過“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礎,就是想要明了其歷史,音樂也不例外。對于音樂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在其必修課程里安排的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或歐洲音樂史)等史學類課程都是與歷史音樂學密切相關的,是音樂學學科中關涉歷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基礎內容。在音樂專業畢業論文中單純的闡述某一音樂現象或某一樂種歷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級的追源溯流,對于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程度的相關歷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對某一音樂歷史的研究,則不但需要熟悉歷史,更要掌握音樂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步驟,包括對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與總結;對史料搜集整理與辨析使用的能力;對史學研究狀況的通達與展望等。
此外,與音樂歷史有關的音樂考古學、音樂圖像學等也對研究歷史有極大的幫助。利用考古學的學科知識對與音樂相關的實物史料進行研究這是音樂考古學和音樂圖像學的基礎工作,可以認為是歷史音樂學中的一個范疇。東方音樂也好,西方音樂也罷,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國家、民族的音樂,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關的實物材料,即經歷了歷史淘滌留存至今的一切與音樂有關的遺物或者遺跡。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經過考古學家的發現與挖掘,在音樂學家的辨析與整理后得以重見天日,像當代世人展現出古代人類社會中音樂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來的古代樂器、棺槨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繪述音樂的壁畫、雕刻,亦或是圖書館、博物館中收藏的樂譜等,對于歷史音樂學的研究來說皆是重要的實物史料。
三、學科交叉助認知
在音樂學學科分支中有不少是與其他學科領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學,有的涉及人文科學;有的涉及社會科學,有的涉及精神科學。
一般認為自然科學是增加人們對所生活的整個自然界的認知、總結眾多自然規律從而引導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本質的學科知識。當自然科學類學科與音樂學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諸如音樂音響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生理學等分支學科。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在選題時關注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若要展開此類研究,必須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相關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比如物理學、解剖學、數學等,這也是較少有音樂學本科畢業生傾向此類選題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有關音樂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原理知識也有助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好的認知音樂的本質。比如音樂音響學有助于音樂專業學生從本質上了解體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甚至電鳴樂器的發聲原理,從而在演奏時有更好的感受和領悟。再如音樂生理學、音樂心理學則有利于學生認識人體發聲的原理以及大腦接受音樂的感知過程。這些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不但在實踐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在論文寫作中也會有所幫助。
音樂學學科中還有一些是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精神科學密切相關的分支學科。這些邊緣學科有的是從哲學角度探究音樂的內容和本質,如音樂美學;有的是研究社會與音樂關系的,如音樂社會學;還有的是以實地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挖掘世界各民族傳統音樂存在與發展的,如民族音樂學等等。這些交叉學科的學科知識是音樂專業學生撰寫論文時極大的理論支柱。不但引導了學生的選題方向,更促進了學生理論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寫論文時,若能準確結合這些學科的知識,則更有助于學生把握論點,充實論據,提高論證的說服力。
四、結語
音樂專業教學中的《論文寫作》課程是專門針對各院校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因此在傳授基礎寫作技巧的同時,更應當緊密的結合音樂學各學科知識,突出該專業特色與亮點,引導學生選題和撰寫。音樂學學科范疇極寬泛,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情況也較多,這也是音樂學理論研究不斷拓展和創新的體現。
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相關的音樂表演或實踐能力,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專業理論研究能力。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和指導體驗,嘗試性的提出在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中糅合音樂學各學科知識,其目的在于構建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以期學生在該課程中形成健全的學科理念,在進行選題和撰寫論文時能充分的體現音樂學的學科特征。同時,愿以此文作拋磚引玉之效,與諸多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共探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婦產科學; PBL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色就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的自我導向式學習。它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成人教育理論為實踐基礎,強調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以及自身學習潛力的挖掘,鼓勵學習者通過不斷的自我激勵和自我充電來應對知識爆炸和知識更新速率加快的局面,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當代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高素質要求。相比傳統以理論授課為基礎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PBL因其側重能力培養、契合現代醫學教育的獨特優勢而廣受國內各高等醫學院校的青睞。
PBL是目前國際上非常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特別在國外的醫學院校此種教學方法應用更加廣泛。近年來國內外很多醫學院校開始引入PBL 教學模式,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PBL教學方法應用于婦產科課堂教學的案例還不多,尚處在探索和經驗總結階段 。
本研究將PBL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對比,探討PBL教學方法在婦產科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效果,為進一步提高醫學教學效率,尋求更適合我國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及分組
研究選取2013.09~2015.07溫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婦產科方向班級的學生,每屆30名,共60名學生,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30名,相關課程成績如下:外科學81.36±17.09分,內科學 78.57±15.68分,人體解剖學86.86±19.26分,診斷學87.85±15.47分、生理學83.06±19.58分;對照組30名,外科學79.28±18.33分,內科學 79.34±17.39分,人體解剖學84.14±17.89分,診斷學84.01±12.71分,生理學85.27±18.69分。對兩組學生相關課程成績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教材選擇
實驗組和對照組選擇第八版的《婦產科學》為教材。按照現行大綱要求,將學習內容分為妊娠特有疾病、生殖內分泌疾病、不孕癥等課程,分別以LBL和PBL方式進行教學。
3.教學方法
實驗組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病情較為復雜、涵蓋知識面較廣、實用性較強的教學病例。
(1)提出問題:將準備教授的婦產科相關病例資料提前一周給學生,并提示學生可供參考的論文及書籍。
(2)課前預習:鼓勵學生用課余時間思考所給病例,查閱教材及有關文獻資料,全面了解待討論病例并制作PPT,組織小組內討論交流并分配任務。
(3)上課時先由小組代表發言,然后其他學生自由發言。指導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引導討論方向,適時提出啟發性問題,不打斷討論或給出結論。
(4)討論結束時,指導教師對每名小組成員就資料準備、語言組織、臨床思維、發言效果等方面進行點評,概括本階段學習要點,最后給出下次討論的病例。
對照組選擇與實驗組相同的教材,采用傳統的LBL 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理論授課,以教師講授為主。
4.教學效果評價
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考試,課后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問卷調查。
(1)理論考核:課程結束后,隨機抽取試題,對學生進行階段性閉卷理論考試,理論考核內容包括概念性問題(50%)和病例分析題(50%)兩部分,滿分為100 分。
(2)實踐能力:采集病史考核。
(3)問卷調查:課后對參加課程的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學方式滿意等6 項內容,并設置意見與建議模塊;分別統計對每項問題持肯定或否定態度的人數。
5.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二、 結果
1.理論考試成績和實踐能力考核成績結果比較
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各部分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P< 0.05
2.教學效果評價
課后對兩組學生進行不記名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設計包括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學方式滿意6 項內容,并設置意見與建議模塊。此間共發放調查問卷等60 份,回收60 份,回收率100%。結果見表2。
采用PBL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滿意度較高。在意見與建議模塊,實驗組有部分學生反映PBL 教學準備時間長,耗費時間和精力。
三、討論
婦產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不同于臨床專業課程,婦產科學是局限于女性生殖系統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內容涵蓋了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防保健。由于女性生理與病理的改變與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年齡層次及生殖內分泌等密切相關,并且會隨著妊娠等特殊情況而變化,因此,婦產科學需要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強調高度的邏輯性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這就使得婦產科學歷來被認為是學科基礎復雜,教學內容廣泛,教和學都有一定難度的一門綜合學科。
傳統的婦產科課堂教學是LBL方式,注重教師的“教”,羅列知識點,這種“填鴨式”教學只是機械授課,參與式的臨床案例分析較少,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因此,對新的教學模式及其適用性的探索是當前醫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內外的婦產科學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探索,研究顯示PBL教學模式在婦產科學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PBL 教學模式強調將學習置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對比傳統教學,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文獻檢索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團隊協作、溝通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結合應用,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
本研究發現PBL教學組的學生在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中的成績均優于LBL教學組。課后不記名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PBL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總體教學滿意度較高。我們注重PBL教學的病例資料的選擇,將臨床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中,突出以疾病為線索提出問題,將抽象的婦產科學理論具體化,這樣比教材上枯燥的描述更加生動,更加貼近臨床。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推理和分析,將所學知識與婦產科疾病聯系起來,將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病理、生理學等相關知識與臨床知識重新進行整合,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PBL 教學法在婦產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以下優點:(1)搭建系統的婦產科臨床知識體系:PBL 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充分深入理解病例資料,能將婦產科解剖生理、婦產科學、兒科學、病理學、影像學、內外科等知識系統歸納總結,有利于架構臨床知識體系;(2)提高臨床思維能力:PBL 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討論,針對某些臨床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等系統討論、總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3)培養學生自學習慣,提高其學習興趣:PBL 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提高學習動力;(4)提高創新能力:學生在針對病例資料互相探討的過程中,不時閃現新的知識要點,局限的思維不斷地被打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5)增強團隊協作意識:PBL 教學要求學生分工協作,在完成個人負責的工作的同時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在PBL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需要解決:(1)教師:PBL對于教師要求較高,除了要具有純熟的教學技能、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接受過PBL專門培訓。(2)教案:PBL 教學需要不斷更新案例內容,因為該方法模擬臨床實際工作,要求學生遇到的都是“新鮮”案例。(3)學生:實驗組有部分學生反映PBL 教學準備時間長,耗費時間和精力。這種現象可能與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對新的自學方式感到不適應和沒有把握有關。以往的LBL教學方式只注重學生個體,而PBL更加強調團隊協作,這些都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Kuo-HungTseng,Feng Kuang chiang,Wen-Hua Hsu. Interactive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in a web-bas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platform[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2008,24(3):940-955。
[2]李澤生,冼利青.麥克瑪斯特大學 “問題學習法”[J].復旦教育論壇,2003,1(3):85.
[3]馬潔,石蕾.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8,6(2):110.
[4]袁帥,甫爾海提?沙依提,陳鵬. PBL 教學模式在泌尿外科教學中應用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9):53-54.
[5]安松林,丁磊,高宏. PBL教學模式在腫瘤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進展.2016,30(5):8-9.
[6]陳娟,崔世紅,程國梅,等.案例式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 (2):74-77.
[7]朱燕雪.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3):93-94.
[8]劉彩霞,周欣,喬寵,等.PBL模式在婦產科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2.
[9]李華,瞿秋紅,韋立蓓,等.PBL教學法結合在線學習在婦產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理數醫藥學雜志,2012,25(6):751-753.
[10]吳窮,蘇方.以案例為基礎的PBL 教學法在臨床腫瘤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6,14(5):844-846.
關鍵詞:懸吊訓練;核心力量;體能訓練;身置;成績
中圖分類號:G80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2)03-0082-05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swimmers aged 15~17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re-test data, gender, level of swimming and sports-style grouping,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d di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 regular 12week suspension for a training experiment.The indicator change of were experimental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compared.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dex (P
Key words:suspension training;core strength;physical training;balance control;body position;results
目前,核心力量訓練越來越受到高水平運動隊的重視,尤其是在不穩定環境中進行的游泳運動,核心力量和核心穩定性的訓練已經成為各位教練員體能訓練計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人們對這一訓練理念的新認識,體能中力量訓練的關注點逐漸由四肢轉向
收稿日期:2011-03-30
作者簡介:王志軍(1970- ),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
作者單位:1.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體能訓練教研室,江蘇 南京 210014;2.江蘇省游泳隊,江蘇 南京 210014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Training,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14, China;2.Jiangsu Swimming Team,Nanjing 210014, China
人體的核心區域,探索研究核心肌群的作用及訓練方法逐漸成為業內人士研究的焦點,并隨之創新了許多訓練方法和手段,懸吊訓練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就是其中之一[1]。懸吊訓練是一種在懸吊繩索上讓身體處在高度不穩定的狀態下做各種力量練習,通過增強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穩定性來達到提高體能目的的訓練方法[2]。本研究旨在從游泳運動員體能訓練的視角,探索在常規的陸上體能訓練過程中增加懸吊訓練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游泳運動員的身體平衡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劃水效果,探討力量訓練方法的新思路,為游泳運動員進行科學的專項力量訓練提供參考,為游泳運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有益的探索。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施加懸吊訓練因素對游泳運動員平衡能力、身體控制能力、核心力量以及劃水效果的影響。測試對象為江蘇省15~17歲年齡組游泳運動員,其中4名男運動員,8名女生運動員,且均為一級專業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家圖書館、以及懸吊訓練官方網站,共搜索了有關核心力量訓練及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中文文獻20余篇。其中,有關懸吊訓練的文獻6篇。此外,翻閱了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人體解剖學、體育統計學及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等書籍,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我省游泳教練員以及我院體能訓練專家,了解目前國內外有關游泳運動員核心力量與身體平衡能力訓練的最新方法以及有關懸吊訓練的最新研究動態,就本研究的思路和實驗設計及數據統計方法等問題進行咨詢。
1.2.3 數理統計法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O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M±SD)。組內數據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析;組間樣本采用單因素協方差分析(前測數據不具有差異性)和均差值T檢驗進行統計處理(前測數據具有差異性)。統計學顯著性水平為P
1.2.4 實驗法
1.2.4.1 時間和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