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初中化學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化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化學案例

        第1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第二單元第二節( 2 課時)

        學生信息:一個班 52 人,分成 14 個學習實驗小組,其中每個組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基本上是優秀一名,良好一名,一般一名,差一名。

        教學起點分析: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采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于引導學生從觀察宏觀現象到用微觀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主要方式:實驗探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課時數: 2 課時。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與藥品:水電解器 14 套(玻璃管中注滿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啟普發生器一套,鋅,稀硫酸,火柴,燒杯,橡皮導管,尖嘴玻璃導管

        學生自備: 2 張直徑 5 厘米的圓紙片(模擬氫原子)一張 10 厘米的圓紙片(模擬氧原子)

        多媒體材料:課件:( 1 )水的電解示意圖( 2 )電解水實驗的指導( 3 )氫氣的燃燒

        網上資源:氫能的開發和應用

        文字資源:《初中伴你學習新課程從書》中的“課外探究”;氫氣的燃燒有污染嗎

        三、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水的分解

        (一)提出問題導入

        (二)解決方法:用實驗驗證

        (三)學生分組實驗(共 14 個小組,每組 3-4 人,實驗時學生只需插上電源即可)

        展示多媒體指導實驗

        (四)發散思維多角度分析實驗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學變化實質

        (六)介紹分子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師)我們知道水,氫氣,氧氣都是有分子構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實際上,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質就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構成的,而中間的鉆石,也就是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成的,還有惰性氣體氦氣也是有氦原子構成的。因為原子也是一種微觀粒子,當然也就具有微觀粒子的的一般性質(看書) P39 看圖結合

        (七)反饋練習及作業 :《伴你學》 P37 反饋練習

        (八)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都學道了什么? (生暢言)

        第二課時:水的合成

        一、復習提問

        1,水通電生成了什么?是什么反應類型?

        2,水通電與水加熱有什么本質不同?

        二、引出新問題

        (師)我們知道,水在通電條件下,可生成氫氣和氧氣,發生分解反應。我們不妨采用逆向思維來考慮,如果在一定條件下,氫氣和氧氣是否相互反應生成水?

        三、解決問題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將氫氣點燃看是否生成水,可以在火焰的上方放一個玻璃片,生成水的話會有水滴

        四、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得出結論

        (教師演示)點燃從啟普發生器出來的純凈的氫氣,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引導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注意火焰的顏色,找兩個學生輕輕觸摸燒杯

        (提醒)不純的氫氣在點燃或高溫的條件下,會發生爆炸,所以要點燃的是純凈的氫

        (板書)文字表達式

        氫氣+ 氧氣水

        (推斷)對比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看此反應的特點,如果讓你給這個反應類型起個名字,你會叫他什么?

        (生)多變一個,叫合并反應……

        (師)這個反應叫化合反映,那么,你認為如何去判斷化合反應呢?

        (生)首先是一個化學反應,并且有多變一的特點。

        五、知識遷移

        (師)我們知道,研究問題應從多角度思考,那么對上述實驗,你們又能從哪些角度說說呢?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互相討論)

        (生)小結:

        (1)從能量的角度這是一個釋放能量的反應

        (2)從元素組成的角度,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3)從微粒的角度,知道水由水分子構成,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氧氣由氧分子構成。

        六、模擬微粒變化

        (師)小組同學根據上節課演示的水電解示意圖,在組內用大圓紙片表示氧原子,小圓紙片表示氫原子,把水形成的過程模擬演示一遍。

        (學生上臺演說)

        七、物理化學性質

        (分析)電解水形成氫氣和氧氣與氫氣和氧氣點燃生成水,都是化學變化,在這個變化中表現出了水、氫氣、氧氣的一些性質,這些性質稱為化學性質。例如:水有通電分解的性質,氫氣有可以燃燒的性質,氧氣有可以支持燃燒的性質。我們發現不同的物質,化學性質不同。而不同的物質是由不同的微粒構成的。例如:像水由水分子構成,那么水分子就有通電能分解的性質;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氫分子就有可以燃燒的性質……。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不需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沸點等等。物理性質是很多分子集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性質。

        八、知識整合、梳理

        九、信息鏈接

        氫氣燃燒有污染嗎?

        氫能的開發和應用

        十、練習及作業

        《伴你學》 P40 反饋練習

        第2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德育滲透;《空氣》教學

        一、在《空氣》教學中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

        現在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學生們存在畏難心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遇到困難就會去求助別人,讓別人幫忙解決或者是直接放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如何來告訴學生遇到困難不要放棄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呢?我們可以拿《空氣》教學中英國物理學家雷利獲取氬氣的案例來進行教學,他發現從空氣中分離的氮氣與從氮的化合物中通過反應分離的氮氣在密度上是有著細微的差別的,但是經過了多次實驗依舊沒能找到原因,但是他沒有放棄,反復實驗最終成功找出了區別的源頭并成功分離出了氬氣。教師通過這個案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不管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像雷利一樣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反反復復都不能成功解決?”學生肯定會對教師的這句話產生共鳴,教師再去引導學生:“大家都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困難,那你們是如何應對的呢?是直接放棄還是堅持下去?我想雷利已經給了你們答案,我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堅持下去繼續努力,總會有收獲的。就像化學知識的學習,你可能短期內不理解,但是你反復地學習、探究,那么很有可能你就能把結果探究出來。”教師利用《空氣》教學中名人的案例來告訴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放棄,培養學生的堅持精神。

        二、在《空氣》教學中,教育學生要愛護環境

        在《空氣》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我們會教授造成大氣污染的一些因素,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空氣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如果連我們呼吸的空氣都被污染了的話,那么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一些由于空氣、水等被污染而導致的疾病的案例,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從而教育學生要愛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碰到有破壞環境的行為要及時組織或報告有關部門進行查處。因此,在《空氣》這節課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做一個全面發展,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在《空氣》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協作精神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是素質教育和德育的體現,因為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已經習慣了什么都依賴老師,只要有問題就等待教師的講解,這種教學的過程只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寄生蟲”,因此,在進行《空氣》教學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以及郵幟芰Α>倮而言,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教學時,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直接操作或者是讓學生觀看實驗的視頻來進行,實驗成功的注意事項也由教師講解,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可以直接把學生帶進實驗室,讓學生獨立操作實驗,我們已經知道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法,這種方法操作起來難度并不大,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每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把這個實驗做一遍,記錄實驗過程、結論,如果實驗失敗了也要積極分析失敗的原因。這種教學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德育,小組合作的形式也告訴了學生要團結一致、互相幫助。

        四、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滲透德育

        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滲透德育的過程,如果教師一味地以學生的成績、反饋問題的結果來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話,評價也就沒有了開展的必要性。那么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呢?我們拿《空氣》的教學來進行舉例,教師在教學之前詢問學生空氣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成分、性質,這時候可能有的學生回答了但是答案并不正確,那么教師可以這樣來進行評價:“雖然這個問題你回答得并不是特別全面,但是老師很欣賞你樂于思考的精神,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努力,就值得贊揚。”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思考、努力,這才應該是新形勢下化學的評價形式,也更符合德育的要求。

        總之,德育很重要,它影響著學生一生的學習與發展,無論是什么科目的教學,我們都應該在課堂上向學生滲透德育,讓他們不斷完善自己,變成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今天我們就初三化學教材《空氣》的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化學教師有所幫助,相信每一位教師都能很好地把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德育進行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第3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導學案;化學課堂;高效課堂

        “以學定教,同案協作”教學是以實際行動踐行有效教學的新理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并不是老師不教,完全依靠學生的自學,而是讓學生的自己能自學的自主學習變成了可操作的規范。學生在課堂上只需要根據“導學案”的設計流程進行歸納、總結、推理、發現規律,就能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的自學,是一種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學。在這一過程的延續中,學生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猜測―進行探究―獲取結論”的認知過程,這使得學生能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時學習過程與方法也得到優化。“導學案”教學,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有效學習”,甚至是“高效學習”!

        一、導學案概念的界定

        “導學案”是指建立在“教案”的基礎上,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編制的一種學習方案。它的本質是依托教師現有的教材和教學資源,與學生之間進行的交流與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而導學案本身就具有了“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可見,“導學案”不同于傳統的“教學設計”,傳統的教學設計重點在于怎樣教,導學案重點在于怎樣學;傳統的教學設計以教師為中心,側重點在于老師上課時怎么講?講多少可以由老師自由控制,導學案是以學生為中心,側重點在于學生上課時怎么學?學多少能夠根據學生的預習和自己在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來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導學案能夠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導學案式教學能夠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1.導學案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加教學的正效應

        學案導學,能夠將教學的重心前移,也就是把許多重要工作做在了課前,其次才是在課堂之上。學案導學實施堂堂清,日日清,課后不留作業,學生再也不用為課后作業和復習犯愁為難。所以,學案既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基礎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甚至中考的復習材料,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學業學習承擔,又能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承擔。

        在進行初中化學第三單元的教學時,我把“水的凈化”和“愛護水資源”整合成一節課。在課前讓學生根據導學案通過各種資料和網絡查閱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水的現狀(水的污染與防治,水的凈化方式等),并填寫在導學案上。這樣,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真正上課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交流演示自己的調研成果和感想,再讓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有正反兩個反面的評價)、補充。教師適時地引導總結一下教學中的重難點,讓學生進一步解決和完善導學案上提出的問題并完成課堂練習,整節課的反響很好。這樣的導學案設計,既簡化了學習內容的多而雜,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主動地動手解決問題,比起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枯燥乏味地講解的效果要好得

        多。這樣的導學案在實際教學中增加了教學的正效應,讓一些對學習不太熱愛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達到了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有效轉化了班級的后進生,一舉兩得的效果。

        2.利用導學案能幫助化學教師之間資源共享,學后反思

        導學案式教學的實施,實現了同一備課組內部的資源共享,

        無論是從新課的講授思路,重點、難點的突破還是課后習題的選擇、講解等都是經過了同組教師的充分討論之后,再由其中一位教師執筆完成的。這就提高了集體備課的質量,為實現有效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學后反思用平實的話,寫一寫自己的得失,可以寫自己的成功之舉,可以寫瞬間靈感,可以寫學法收獲,可以寫思想困

        惑……寫中有學、學中有思、思中成長。由此,讓學生學會及時回顧反思,培養概括、歸納能力。學后反思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寫,也可以放在課后。老師要對學生的學后反思做及時的評價

        總結。

        三、實施導學案課堂教學前后的變化與收獲

        導學案對于幫助學生進行自學,課后進行有效的復習和鞏固,改進化學教學的方法和提升化學教學的自主性、有效性有著很好的引領作用。在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的身上為目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注重學生的自學,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從而讓學生學會了

        學習。

        第4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 初中數學;問題設計;操作策略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線索,以活動為紐帶,努力建構“活動化”數學課堂.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數學課堂如何以活動為載體,形成有效的問題呈現以激勵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日常教學中,我們采用“提出問題――學生嘗試――變式訓練――歸納總結――反饋回援”的結構模式,也可突出學生嘗試活動,并采取訓練的方法進行知識的理解、深化、鞏固、應用,這樣就能造成一個比較理想的認識、發生、發展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學習,真正發揮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則只需指點迷津,這樣有利于教學過程走向自主.

        ■ 設計針對性問題,引導學生盡

        快進入探究狀態

        新授課中切入恰當、角度新穎的問題設計有利于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在新授課的問題設計中,問題應與新課的內容搭上橋梁.

        例1?搖 關于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的感知與習得.

        如,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有理數2.4節,有理數的加法與減法(一).

        【學習目標】 通過實例和問題,引導學生對正負數有實感,對正負數的意義及加法有實際領悟.

        【教學難點】 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以及正確理解正負數的實際意義.

        【問題導入】 小明在一條東西方向的跑道上.

        (1)他先向東走了20米,又向東走了30米,能否確定他現在位于原來位置的哪個方向?與原來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2)他先向西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確定他現在位于原來位置的哪個方向?與原來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3)他先向東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確定他現在位于原來位置的哪個方向?與原來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4)若他先向西走了20米,又向東走了30米,能否確定他現在位于原來位置的哪個方向?與原來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析與解答 設向東記為“正”,則向西記為“負”.

        (1)兩次都是向東走,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他一共向東走了50米,可表示為(+20)+(+30)=+50,即小明在原來位置的東方50米處.

        (2)兩次都是向西走,由實驗可知,小明位于西方50米,可表示為(-20)+(-30)=-50.

        (3)第一次向東,第二次向西,通過實驗可知,小明位于原來位置的西方10米處,可表示為(+20)+(-30)=-10.

        (4)第一次向西,第二次向東,通過實驗可知,小明位于原來位置的東方10米處,可表示為(-20)+(+30)=+10.

        新授課這種“有的放矢”、導向明確的問題設計與“活動化”模式建構,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體會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問題的根本特征,為更好地解決系列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

        ■ 設計主動性問題,讓學生從被

        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

        以學生探究為主,創建質疑式的矛盾問題. 新舊知識的矛盾、學生的直觀表象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之間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對新事物的疑問.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是讓學生先處在一種矛盾狀態,以矛盾深深扣動學生的心弦,再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對比、討論、歸納,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而且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2?搖 關于有理數乘法運算法則的類比與探究.

        如,在教授有理數乘法時,可以先行復習小學學過的正有理數的乘法.

        3+3+3+3=3×4,3×4就是4個3相加,接著提出問題:3×(-4)是什么意思呢?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對問題產生疑問,因為沒有-4個3相加的說法,所以會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質疑. 教師利用學生對該問題的質疑,激發學生思考、逐步誘導. 前面已學過可用正負數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在學有理數加法時是在數軸上進行的,如向東走7米再向西走4米,兩次一共向東走了3米,即7+(-4)=3,那么,有理數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數軸上進行呢?這樣一來,便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動機與欲望,接下來的過程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 設計趣味性問題,提高學生參

        與探究的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 在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過問題設計調動、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更能為新授課的課堂增彩. 設計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使學生更容易突破難點. 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促進學生的思維,這有利于教師教學內容的展開.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動手操作,但用動手操作來促進大腦思維的發展,是許多教育家的共識. 動手操作實驗能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它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還能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切地感受到發現的快樂.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實際背景,設計定理、公式的發現過程,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邏輯的過程,再由直觀、粗糙向嚴格、精確上升. 學生在對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和總結論證中,提高了主動參與的機會,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啟迪了思維.

        例3?搖 關于等腰三角形相關知識的探索與提煉.

        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

        (1)先讓學生任意畫一個ABC,畫出過點A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線,并比較同桌所畫的上述三條線段的位置情況;

        (2)再畫當AB=AC時,過點A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線,觀察上述三條線段會產生怎樣的現象;

        (3)在AB=AC時,又讓學生畫過點B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線,繼續觀察上述三條線段的情況;

        (4)能說出你的猜想嗎?

        通過學生的動手以及自主思考,很多學生都能提出較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線、中線,以及頂角的平分線互相重合”.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借助觀察試驗、歸納、類比以及概括經驗事實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設一系列過程. 此時,可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這三條線段會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說理的方法,從而驗證猜想.

        例4?搖 關于特殊四邊形相關知識的引入與激趣.

        可以根據大自然中存在的特殊圖形,例如蜘蛛網、小船、高塔等,觀察這些圖形有哪些特性. 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在感悟大自然美景的同時走進數學課堂的學習活動,營造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 設計探究性問題,發展學生的

        自主探究能力

        問題的設計需適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探究空間會很大,能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最終實現有意義地學習.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通過有效的問題教學,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所有的學生都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更深層次地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真正有用的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例5?搖 關于平行四邊形判斷方法的鞏固與應用.

        學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后,我們可以嘗試設計如下數學活動:已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交于點O,從下列條件中任選兩個加以組合,哪些組合能得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結論?①AB=CD;②AB∥CD;③AD=BC;④AD∥BC;⑤OA=OC;⑥OB=OD. 這樣的問題,難度不大,組合的方式也很多,學生的參與面廣,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例6?搖 關于中點四邊形相關知識的證明與拓展.

        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邊中點所成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已知:(圖略)在四邊形 ABCD 中,E,F,G,H 分別是 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 EFGH 是平行四邊形.

        在講解例題時,應不滿足于教材中的一種證法,講完后可引導學生作一題多解的課堂練習,提示學生可從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或“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兩方面考慮,從而得到其他兩種不同證法. 這樣,能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提高解題能力,深化知識,并且,可在此基礎上再做一題多變的深化性練習. 如,若將例題題設中的“四邊形 ABCD”換為“平行四邊形 ABCD”“矩形 ABCD”“菱形 ABCD”“正方形 ABCD”“梯形 ABCD”“等腰梯形 ABCD”六種情況,所得的四邊形又分別是什么圖形.

        ■ 設計診斷性問題,加深學生對

        新知的感知效果

        “上課一聽就懂,課后一做就錯”,這是許多同學共有的現象. 每次測試后,常會聽到教師們的抱怨:“某某題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可學生還是做錯,真是沒辦法!”如何防止學生出錯是數學教學上的一大難題. 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思考問題時常常不夠深刻、不夠全面.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錯誤是一種動態的教學資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診斷性的問題,能讓學生經歷出錯、知錯、改錯、防錯的過程,充分暴露其思維過程的缺陷,這樣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免疫”能力.

        例7?搖 關于三角形全等相關知識的整合與遷移.

        學習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強化“對應”條件,可提出如下問題:“有兩個角和一條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嗎?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幾乎全班學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們的理由是:因為已經告訴我們有兩個角相等,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另外一個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還有一條邊相等,用“ASA”或“AAS”總能判定它們全等. 這時,教師提示他們與書本上的表述進行仔細比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學生找到了區別:剛才的問題中沒有“對應”兩個字. 這時教師可對學生因勢利導:你們是怎樣理解“對應”這個詞的?接著讓他們進行合作討論. 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少學生理解了:對應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對的邊相等,相等的邊所對的角也必須相等,并畫出了圖形的反例.

        以問題為載體,實施“活動化”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過程,便于教師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及時恰當地引導與點撥. 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就達不到探究活動的預期目的. 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不能及時恰當地予以引導,就會使探究活動停滯不前,甚至影響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學生的探究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或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方法. 探究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獨立思考、自主驗證,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靈活選擇不同的探究形式. 每當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結論;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新的問題,這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更是問題探究法課堂教學模式中提出問題的一種有效形式,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些問題,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進一步加以探究.

        第5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化學實驗是教學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失誤的環節,以至于達不成教學目標。那么教師課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做哪些思考呢?

        一、甲烷是學生是初中化學學習中,接觸到的可燃性氣體。

        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是天然氣和沼氣的主要成分。教材中要求學生觀察甲烷的顏色、狀態;點燃前,檢驗甲烷的純度和探究甲烷的元素組成,增加學生對物質的感性認識。這樣要求教師課前做好準備,準備好制取和收集甲烷的裝置和藥品,保證實驗順利進行。怎樣制取甲烷氣體呢?我第一次做實驗時,將醋酸鈉和堿石灰按比例混合,放入大試管石灰進行加熱,結果幾乎得不到任何氣體。如何才能制得甲烷氣體呢?我在網上進行查閱,得知制取甲烷的藥品要干燥才行,實驗室中的藥品多數存放時間較長,已經吸收水分潮濕了。我把藥品放在石棉網上進行加熱,結果藥品竟然變成液態。我重新將醋酸鈉放入蒸發皿中進行加熱,不斷進行攪拌,直到它變成固態。將堿石灰也進行加熱去除到一些水分,然后將它們按比例充分混合好,放入試管中進行加熱。這一次成功了。課堂上我讓學生進行觀察甲烷后提出:甲烷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呢?有人指出甲烷的密度比空氣小,理由是它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小。我問:如何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呢?我啟發學生我們是如何比較氫氣和空氣密度的?學生馬上想到:用氫氣吹肥皂泡。有人說用甲烷氣體吹肥皂泡,實驗效果很好。

        反思:不論是學生實驗還是演示實驗,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實驗操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減少課堂上出現失誤,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有助于增加學生對物質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對物質物理、化學性質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對知識的遷移運用。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物質和概念。

        發現問題,教師要認真分析,要借助于網絡查閱資料和與他人進行交流,便于問題的解決。

        二、自制酸堿指示劑的活動和探究。

        教學時間恰好是二、三月份,所需的材料牽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很難找到。怎樣才能順利地完成實驗呢?我在平時就注意收集一些牽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和莧菜等晾干后,保存備用。春天里菠菜、青菜、迎春花較多,也可用他們來替代牽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進行實驗。有同學提出家中的茶水顏色很綠,能否做酸堿指示劑呢?我就泡了一杯濃茶,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少量茶水于,向其中一支滴加稀鹽酸,茶水的顏色慢慢消失了;另一支試管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顏色不消失。然后我又用酒精來浸泡茶葉,溶液的顏色更濃,效果更明顯。

        反思:有些實驗材料的季節性較強,教師要有計劃的收集好,以備實驗時使用。也可以尋找生活中的其他材料進行替代。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一些化學實驗中出現的用品和材料,如:飲料瓶,石墨電極、易拉罐,不銹鋼材料,鋼鋸條,鍍鋅鐵絲和鍍鋅自來水管等。以備課堂教學中進行使用,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酸堿中和反應是酸堿的重要化學性質。

        酸堿中和反應無明顯現象,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去實驗,現象是明顯,但是多數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補充做了將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讓學生觀察有無現象發生,猜想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怎樣才能“變看不見為看得見”,引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有學生提出利用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添加酸堿指示劑。然后再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添加指示劑進行實驗,顯示化學變化。接著做課本上的實驗,再用微觀粒子示意圖來解釋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經過用對比和微觀解釋宏觀的學習,學生對酸堿中和反應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兩個圖像曲線圖的對比,讓學生清晰的看到將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過程中,溶液PH的變化趨勢和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鹽酸溶液中,溶液PH的變化情況。并要求學生認識到在PH>7、PH=7、PH

        反思:化學反應大多是發光、發熱、有氣體、有沉淀生成和顏色變化等現象的。對無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辦法“變無形變化為有形變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微觀粒子的分離和重新組合,宏觀現象是微觀變化的表現,學生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僅停留在宏觀現象上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微觀粒子變化的角度來認識化學反應。運用微觀示意圖來解釋和說明化學變化很形象、直觀。

        圖像是化學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法,在溶解度的學習中,運用圖像曲線對學習有了很大的幫助。在酸堿中和反應學習中運用圖像曲線,表示溶液PH的變化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

        第6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一、項目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不同溶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可以描述溶質的溶解極限,能夠用數據、圖表描述物質的溶解度信息。

        2.能力目標:能夠根據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調控物質的溶解和結晶;能夠利用不同物質的溶解度差異設計方案,使不同物質分別處于溶解、結晶狀態,通過過濾實現物質分離。

        二、項目實施過程

        1.項目導入。

        實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粗鹽與餐桌上的精鹽,激發學生興趣,引入項目主題。

        教師展示,學生通過比較粗鹽與精鹽,喚起已有的社會經驗,從而激發學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水、氯化鈉之外,還有哪些物質?“天日映成”“海水煮鹽”得到的是粗鹽還是精鹽?它們的分離思路是什么?

        在解決了這一系列問題之后,教師緊接著提出:如何從粗鹽中得到氯化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的核心任務:設計從粗鹽中分離出氯化鈉的實驗方案。

        本節課的導入沒有直接指向學習目標中的溶液知識,而是從生活經驗出發,但學生在學習、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本節任務的完成,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以后的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2.項目學習活動過程。

        將學科知識的學習穿插于具體的任務活動中。在提出核心任務后,教師引導:

        從粗鹽中分離出氯化鈉就是將粗鹽中可溶于水的物質和難溶于水的泥沙與氯化鈉分離。

        布置子任務1:我們先來嘗試如何將粗鹽中難溶于水的物質與氯化鈉分離。

        學生活動一:

        (1)閱讀課本59頁方法引導。

        (2)分組實驗:過濾操作。

        教師巡回指導,收集信息,并提醒大家。

        ①小組要分工明確,互相合作。

        ②粗鹽加少量水溶解。

        ③實驗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

        ④小組交流并得出結論。

        ⑤小組討論交流回答課本59頁的問題1。

        由于學生還沒有形成實驗技能,可能操作不太規范,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在巡回中發現,一開始有些小組不會疊濾紙,有的不知道怎樣讓濾紙緊貼漏斗。

        (3)學生展示。

        小組展示過濾后的食鹽水,互相比較、觀察。

        小組代表展示回答59頁的問題1,其他組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評價。

        通過本次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得出可溶物與不溶物的分離思路。

        布置子任務2:那些可溶物質如何與氯化鈉分離?

        學生活動二:

        (1)閱讀課本58頁的資料一、資料二。

        (2)交流研討59~60頁的問題2和問題3。

        教師指導:

        ①先仔細分析資料,從中能獲取哪些信息?

        ②資料二中物質比較多,為了便于比較,我們重點比較氯化鈉和硫酸鎂。

        ③比較資料二表格中的數據,注意得出這些數據的前提條件。

        在教師的指導提示下,學生有了重點比較對象,歸納出每種物質的溶解情況,以及隨溫度變化的規律,能比較順利地解答后面的問題。通過對各種物質溶解條件的強調,對后面溶解度的學習做了鋪墊。

        學生活動三:

        學生交流展示:各小組代表積極踴躍表述他們的討論結果,仔細聆聽,對其他小組的發言進行補充、糾正,氣氛非常活躍,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學生初步學會了通過控制溶質、溶劑的比例,蒸發可讓更多的氯化鈉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表二中每種物質的溶解情況,都是指明在一定溫度、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所溶解溶質的質量,這個質量就叫這種溶質的溶解度。

        由此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計算公式,并引導學生歸納不同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從而了解溶解度概念的價值,知道調控溶質、溶劑的比例溶液狀態就會發生變化。

        布置子任務3:實驗探究:調控物質的溶解與結晶。

        對于這個探究實驗,和現行人教版教材相比,是一個全新的內容。現行人教版教材中,對于飽和溶液的配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判斷及相互轉化,以及結晶常見的方法,也是通過實驗以及查閱資料的方法得出相關結論,并掌握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溶解度概念。這些實驗在教材中已經提供具體的實驗內容與方案。在以往的教學中,只要教師演示或學生小組實驗,就能很順利地得出結論,難度相對來說較小。而在項目學習中的這部分教學任務,是在學生了解溶解度之后,對溶解度概念及其價值的應用,要求學生通過對硝酸鉀溶解度曲線的分析,設計實驗,探究配制室溫下硝酸鉀飽和溶液以及結晶的方法,整個任務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探究,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

        對于這部分的教學,和傳統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開始我們總覺得學生的化學學科知識比較欠缺,而且剛剛接觸到溶解度,還不是太熟悉,理解的還不是很透徹,而且從傳統的學習方式一下子轉變為項目學習,覺得難度頗大,怕學生理解不了,完不成任務,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這樣設計了教學過程:

        1.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適當點撥。如:由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你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如何利用這些信息?)

        (由小組長組織,對每位同學提出的方案、意見進行討論、交流,設計出你們組認為最好的方案。)

        2.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各小組對剛才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確認本組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并得出結論或通過探究修改方案,繼續探究,直到得出滿意的結論。)

        (教師巡回,收集各組的實驗方案,發現問題或操作上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導。也可直接參與到某個小組的活動中,詳細了解同學們的想法和思路。)

        3.實驗后小組間進行交流、展示。

        (每組學生代表將實驗方案以及結果展示給大家,并互相評價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較好。)

        (教師點評,并幫助同學完善方案。)

        通過實驗探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學們設計出多種方案,雖然說原理基本相同,但各組有各組的特點、理由,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取10ml水,稱量3g硝酸鉀投入燒杯中,攪拌至溶解。

        (小組展示:由硝酸鉀溶解度曲線查出20℃硝酸鉀溶解度為30g。相似方案有取20ml、100ml水的。)

        (大家討論后認為100ml水用的藥品太多,還浪費時間,選用10ml或20ml水即可。)

        (2)取20ml水(有取10ml的),稱量10g硝酸鉀,不斷投入燒杯中,攪拌至不能繼續溶解,稱量剩余硝酸鉀。

        (小組展示:不能繼續溶解,說明得到了飽和溶液,而且可確定20ml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

        (同學們認為,如果水中加的硝酸鉀多了,稱量剩余固體也是有誤差的。)

        (3)燒杯中放水,稱量總質量,加入硝酸鉀至燒杯中出現不溶物,再稱量總質量。

        (同學們討論認為,可以得到飽和溶液,但水的量不確定,不選用。教師建議,一定量的液體最好用量筒取用。)

        (4)燒杯中加入水,一直加硝酸鉀攪拌,看到有固體出現,進行過濾。

        (小組展示:出現硝酸鉀固體,說明溶液肯定是飽和的,通過過濾,還把固體硝酸鉀除去。)

        (同學們討論認為,可以得到飽和溶液,但質量不確定。)

        (5)稱量5g硝酸鉀投入燒杯中,逐漸加入水,直到全部溶解。

        (同學們認為:加入的水是否多了不好確定。)

        經過大家討論,認為方案(1)和方案(2)較好。

        對于接近飽和的溶液更快地完成飽和溶液的制備,大多采用攪拌、振的方法,各小組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晶常用的兩種方法。

        4.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利用控制溶質、溶劑的質量比,判斷溶液是否飽和、能否結晶或繼續溶解。

        (2)通過今天的項目學習,歸納多種可溶性物質的分離思路。

        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在“做中學”。由于學生的化學知識技能和實驗操作技能都不太熟練,占用的時間比預計的時間超出了許多,但結果比我們預想的要好得多。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已發現每個小組配制飽和溶液的方案不盡相同,在展示環節,每個小組代表都積極展示他們的方案,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師沒有預想到的,同學們把日常生活的經驗,以及所學的學科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驗探究中,既增加了樂趣,又學到了相關的學科知識。

        (3)繼續布置任務,檢查進度。

        通過今天的項目學習,我們已經懂得了混合物分離的思路,請同學們設計從粗鹽中分離出氯化鈉的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做好實驗記錄,便于交流展示。

        三、項目學習反思

        項目學習是提倡并踐行“做中學”教學理念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學方式、學習方式都有明顯的改變。本節課的項目學習中,教師將教學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子任務,分別布置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合作、交流研討、實驗探究等方法,真正體現了在“做中學”,讓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都能夠領悟到相應的學科知識。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項目學習中,特別是在實驗探究中,通過動手操作,發現自己的錯誤、不足,并通過討論、交流、再動手,讓自己小組的實驗更完善,并得出了相關結論。隨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展示,給予鼓勵和評價,樹立信心。

        項目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通過表達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項目學習,收獲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培養了其他更多方面的品質。

        第7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一、“導學案”中“四基”的導學策略

        初中數學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將原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目標發展為“四基目標”,四基目標不僅強調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同時強調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在教學中進行數學探究和數學發現當作教學的重要目標。導學案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根據落實四基目標的要求,針對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學案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一)導學案設計要以舊知引出新知,落實基礎知識

        初中數學知識是一個體系,教學知識不是憑空出現的,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在落實基礎知識時,教師要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知識,有效地處理教材,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上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探究,獲得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有效體驗,跳一跳發現新知,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這一課內容時,在導出新知一塊,我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了下面的幾個問題:(1)列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并進行求解。(2)同桌互動分析,什么是“一元”,“元”是指什么?什么是“二次”,“次”又是指什么?(3)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寫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據自己所給這個方程,歸納“一元”與“二次”的含義,并指出相應的未知數的系數和常數項,并思考二次

        項的系數要滿足什么條件。在本課內容中,要求掌握的認知目標是能判斷一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我在學案中根據前后知識間的聯系,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既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讓學生通過舊知的回顧,實現知識的遷移。這樣的學案,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也實現了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二)導學案設計要以教材為本,落實基本技能的培養

        數學基本技能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能力,是教學中要達成的一項基本目標。導學案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基本知識設計問題,作為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載體,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通過導學案,能有效克服傳統課堂中學生看看懂、做做又不會的狀況。

        為了使學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在導學案中,列出一個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后,讓學生根據教材例題以及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探究方程式的解法:(1)要解上述方程,你可以有幾種解題方法,請你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題。(2)請比較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題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各有什么特點?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通過讓學生對不同解題方法的探究,不僅能鍛煉學生各種解題方法,提高解題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想和創新意識。

        (三)以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落實基本思想的培養

        通過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學習,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構建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知識的遷移,擴大知識的容量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獲得途徑應該是“操作——領悟——應用”,教師要通過導學案,設計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在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操作過程中,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課中,設計題目:6x2-x-12=0,要求學生能夠認識一元二次方程,指出其中的二次項、一次項、常數項,并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這一解題過程中,就包含著轉化的方法,把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能夠解決的問題,把未知轉化為已知。這樣的數學思想,不是通過教師口述能讓學生掌握的,在導學案中,教師通過有意識地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領悟蘊含在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并自覺地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四)通過導學案增加學生的活動,實現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通過活動,使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不斷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導學案的設計要提高可操作性,以增加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積累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課的導學案中,為了讓學生領會方程的幾種常用解題方法,我根據教材設計例題,并以例題示范解題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然后再輔以幾道相似的練習,可以是對例題的簡單模仿,也可以使用對例題的變式進行訓練,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例題中的解法。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從對例題的模仿以及輔助練習中,將教材的解題方法積累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并在練習中進行反思,實現思維的發展。

        二、“導學案”的簡約化設計

        導學案在落實“四基”教學目標時,還要注意簡約化的要求。所謂簡約化,并不意味著是降低難度的簡單,以導學案作為初中數學課堂有效學習的載體,在設計上要注意突出教學的重點,圍繞四基目標的落實,創設有利于學生落實知識,提高能力的活動,為學生學習新知、構建新知搭建有效的平臺。

        (一)導學案的形式要簡潔化

        教師在給學生設計的導學案上,不要太過花俏,把學生搞得云里霧里的。要使用簡潔的形式,精煉的語言,整齊的版面和節約的紙張,使學生便于理解。簡潔化的導學案要立足于教學的重點,為落實新知構建有效的探究活動,體現活動的目的性。導學案在練習的設計上要防止低效、乏味的練習,以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這樣,通過簡潔的導學案形式實現學習的高效化。

        (二)導學案的內容要精煉化

        導學案不能搞題海戰術,堆砌練習題,盲目增加學生的負擔,使學生疲于應付。教師要從服務于教學內容出發,分析學生的特點,提高練習設計的質量,要體現以少勝多,一題多練,觸類旁通的原則。

        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這課內容時,我就以一張16K的打印紙,其中包括知識準備、新知探究、例題演示、知識梳理和能力提升幾個環節,圍繞教學重點,設計簡單清晰的導學案,在能力應用提升環節,設計兩個層次性的問題:(1)已知矩形水箱的一個側面中,長比寬多1米,這個面的面積是12平方米,求這個水箱的長與寬。(2)若x=1是方程ax2+bx+c=0的一個根,求代數式2012(a+b+c)的值。通過這樣的兩個問題,讓學生既鞏固所學新知,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一題多練,提高練習的效率。

        (三)導學案的問題不能過多

        問題是引起學生思考的“導火線”,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開始。導學案就是要通過問題的設置,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然而,過多的問題即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點,在教學中迷失方向,又容易讓學生患上問題恐懼癥,降低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課的設計學案中,我設計了由舊知探究新知的3個前后聯系的問題,讓學生從舊知中遷移出新知;又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這一環節中,根據例題,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解題,體會解題的方法,實現一題多解,一練多能。再比如,在鞏固練習階段,設計如上所述的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第8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一、 啟發:到底該如何上教學案講評課?

        在杠桿教學案上有這樣一題:如圖杠桿上有兩個質量不等的球,且m1>m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自重不計。如果兩球以相同的速度向支點運動,則杠桿()

        A. 仍能平衡

        B. 左側將下沉

        C. 右側將下沉

        D. 條件不夠,無法判斷

        這一題學生錯誤較高,我要求學生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討論后所展示的方法有:

        方法一:(理論分析法)根據杠桿原理:F1L1=F2L2,則m1gL1=m2gL2,當以相同的速度向中間運動時,相同的時間內,運動的距離是相等的,則左邊為m1g(L1-L),右邊為m2g(L2-L),又因為m1gL>m2gL,所以左邊的力與力臂的乘積小于右邊的力與力臂的乘積,所以右邊下降選C。

        方法二:(極端法)當兩球向中間以相同速度運動時,由于L1小于L2,所以m1先到達支點,此時它的力與力臂的乘積為0,而m2沒有運動到支點,它的力與力臂的的乘積不為0,故右邊下降選C。

        方法三:(特殊值法)設m1=5,L1=4,m2=4,L2=5,杠桿剛好平衡,向中間運動速度相同,表明相同的時間運動的距離相等,則減小的力臂相等,設都減小1,則m1L1小于m2L2,故右邊下降選C。

        如果這一題直接由我來講,我只可能講一到兩種方法,不可能從理論實質到這題的兩種簡單特殊的方法都講。學生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方法,說明學生從根本上已經掌握了杠桿平衡的判斷方法。我幫歸納總結時,學生一致認為二三兩種方法較為簡單,更易掌握。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自身實際出發,講解自己解題的思路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也將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機會放給了學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一問多思,從不同角度、側面觀察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觀點,打破統一答案、唯一答案。我對這一題又進行了拓展,如果球是向兩邊以相同的速度運動,則結果又是怎樣?學生很快靈活應用以上他們自己所認為比較容易的方法來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從而進一步掌握了方法。改變了以往給出模型、方法講例題或者給出例題講思想、講方法的過程,而是通過給出問題,找模型、找方法、找思路,實現了由模仿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通過這一點啟發我要想提高教學案講評課的效率,就要求老師不再霸占課堂,必須將課堂還給學生。

        二、 思考:傳統的教學案講評課為何低效?

        1. 注重面面俱到,忽略主次需要

        在教學案講評課中,80%的老師們習慣于從教學案的第一題開始,一講到底,面面俱到。這種講評方式信息量大、耗時長、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

        2. 注重單向講授,忽略學生參與

        物理教學案的講評時間與學生的做題時間基本相一致,如果老師把一張教學案從頭到尾講評下來,一節課的時間往往是不夠的,這時教學中就產生了“教師一言堂”現象。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缺乏對學生體驗與思考的尊重,學生少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學生主體作用淡化,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

        3. 注重知識歸納,忽略拓展運用

        有的教師講評時很注重知識和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但是缺少根據學生記憶過程中識記伴隨著遺忘的特點及時安排拓展訓練,缺乏對學習成果進行有效鞏固。課堂中如果教師不能組織行之有效的練習進行強化,從而導致教學案講評課的學習過程高耗低收。

        4. 注重結論呈現,忽略思維過程

        物理教學案除了“計算和實驗探究題”要求寫出思考過程外,其他題型的考查內容大都只需呈現出最終結果就行。如果教師只為了訂正教學案而進行講評,而忽視思維過程的呈現,會導致學生思維過程的缺失。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學案講評課只想得到正確答案這一結果,聽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 實踐:優化教學案講評應注意的五個方面

        1. 講評前統計分析查找錯誤原因

        統計分析查找錯因是教學案講評課之前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統計分析包括:① 全班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相對應的知識點;② 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③ 在以往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難點;④ 關系到后繼學習的重點知識,重點技能;⑤ 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查找錯因一般從物理概念的理解、原理規律的應用、讀題審題的過程、分析與計算、書寫與表達等五個方面進行。

        2. 講評時應突出典型錯誤

        一份教學案錯誤率不同,講評時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應有所不同。必須針對學生錯誤講典型。為此,教師在講評時要有所選擇,得分率高于75%的題目只需點明“題眼”,讓學生自我糾錯或小組討論解決即可。具體做法是:(1) 對于每一個錯誤,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根據錯題,剖析自己當時的思考過程,分析答錯的原因,是自己粗心答錯了,概念不清答錯了,還是考慮不周答錯了。暴露隱藏在學生思維深處的錯因,進行錯誤分析,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2) 對于每一道錯題,不論是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等都要求學生寫出思考過程,求出正確答案。基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會做的題目都能從訂正的思路分析中反映出來。而講評重點應放在學生得分率在20%到75%之間的中等難度的題目。對于得分率很低的題目應重點講方法講思路,讓學生課后對照答案自己思考,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只有找到學生的錯誤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切中要害,才能避免學生以后“故伎重演,重蹈覆轍”。

        3. 講評時應突出物理方法,分析思路

        教學案評講的目的不僅僅是給出試題的正確答案,更要通過對典型試題的評講,處處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教學案講評課,不僅糾正了錯誤,而且訓練了思維,而且掌握解決問題的物理方法。對于同一知識點應多層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注意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升華,同時在掌握常規思路和解法的基礎上,引導、啟發學生解題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題多解,讓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針對教學案中具有較大靈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試題作進一步“借題發揮”,引起學生思維的發散,開拓思考的視野,講評教學案時倡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知識拓展。

        4. 講評時應注重解題方法指導改進,提升策略

        有的教師講評教學案時,偏重于給學生提供正確答案,而不重視對解題思路、方法、步驟和技巧的講解,這樣是不利于今后教學的深化和擴展的。因此,講評中應加強對學生答題方法的指導:① 指導學生學會讀題、審題、理解題意,正確把握答題方向;如何挖掘隱含條件,從何處分析,如何排除思維障礙,走出思維誤區。② 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建立物理模型,如何確定解題思路,如何選擇解答方法和規范化解題和表達。

        5. 講評后要總結提升變式訓練

        第9篇:初中化學案例范文

        初中化學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策略;達成策略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第一方法或第一工作就是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只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來制定教學目標,才不會使制定的教學目標流于形式。初中化學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是每節復習課的“指揮棒”,它決定著整節復習課的方向、過程和結果評估。實踐證明,初中化學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對于初中化學總復習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設計合理的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以外,如何達成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是另外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基于長期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對初中化學總復習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達成策略進行了實踐探索并進行反思,積累一些經驗和感想,期望對初中化學總復習教學有所幫助。

        一、初中化學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策略

        關于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國際上有很多流派,筆者比較贊賞格朗倫的提法。格朗倫在1978年提出:教學目標應先用描述內部過程的術語來陳述概括,再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目標具體化。筆者對此的理解是,教學目標要注重學生的三維目標,具體表述應關注到以下幾點:(1)教學目標表述的對象應是學生的學習結果;(2)用盡可能具體且可以測量的方式來表述教學目標;(3)教學目標的表述內容應能反映出學習結果的類型和 層次。

        在初中總復習過程中,有些學校采用按教材章節安排復習的方式,筆者所在學校是采用按《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所劃分的五個一級主題進行專題復習。無論采用什么順序復習,復習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總依據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二級主題中所列“標準”分化幾課時完成,再把一課時的“標準”按照格朗倫方法設計成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

        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的“標準”有7條,我們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安排完成:

        1.了解檢測溶液酸堿性的方法:酸堿指示劑(酚酞、石蕊)、pH試紙。

        2.知道酸堿性會影響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的生長。

        筆者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融合在一起具體細化表述如下:

        1.通過教師的引導能說出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可用指示劑,如石蕊、酚酞等;能識別指示劑本身的顏色以及在酸性、中性、堿性溶液中顯示顏色;能描述pH大小與酸堿度的關系,認識pH是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法;知道酸堿性會影響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的生長,體會化學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

        2.通過實驗探究初步學會使用酸堿指示劑檢驗幾種常見液體的酸堿性;初步學會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并能用文字描述操作方法、現象和結論,體驗通過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樂趣。

        二、初中化學總復習課時教學目標達成策略

        “無處不在的自然現象,蘊涵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豐富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化學變化的奧秘,是化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 課程標準中這段話說明了“身邊的化學物質”專題在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在近幾年的泉州市中考化學科目考試卷中,“身邊的化學物質”在考試的知識結構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考點滲透到各種類型題中,若能完成好該專題的復習,無疑為中考打勝仗清除了不少障礙。根據該主題知識結構特點并針對筆者所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堂復習課設置“三步曲”,促進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

        1.第一步:實驗趣激法引入復習課

        “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主題的知識大多數教師都是通過歸納、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從重難點知識梳理到典型習題剖析及解題方法分析,教師講得即使非常細致,分析得十分透徹,總結得特別全面,對學生來講純理論的復習仍然會覺得枯燥無味。如何能在復習課的開始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并使他們能專注并充滿熱情地參與到整節復習課的活動中,有趣的實驗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但復習課的實驗絕不能是重復平時課本中的[實驗與探索]或[觀察與思考]欄目中的實驗,必須是有趣味的,能引發學生思考且又能與本節復習課的課時教學目標相吻合,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復習課時教學目標對常規實驗進行整合開發,創新設計,做好課前充分的研究和準備。

        【案例1】“我們周圍的空氣”主題復習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原理,會寫相關化學方程式,能描述減少誤差的操作細節。

        選擇的實驗:

        圖1實驗裝置左側的現象能喚起學生頭腦中知識的再現,使學生順利完成對空氣的成分這一目標知識的梳理,而右側的異常現象又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為何不能用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隨著教師的釋疑,學生對該實驗的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該實驗我們還進行了彈性處理,對基礎好的班級還進一步討論右側的實驗裝置如何進行改進也能得到和左側裝置一樣的實驗結論。

        【案例2】“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主題復習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學生實驗,學生交流討論歸納出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及用途,會熟練書寫相關化學方程式。

        選擇的實驗:化學小魔術“魔水”

        通過這個趣味實驗,引導學生書寫相關的方程式,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酸、堿、鹽化學性質的歸納。

        這一環節,雖然僅花了3-5分鐘,卻是每節課的“課眼”,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專注于復習課后面的各個環節中,大大提高了復習課的效率。

        2.第二步:師生學案齊亮相,進行知識的全面梳理

        我們每節復習課課前都會布置學生根據配套復習用書《復習指南》,針對自己的知識水平對要復習的專題設計一個簡單的《復習學案》,讓學生通過三個問題得到一份比較合理的學案:1.“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引發學生整理知識;2.“你有什么問題”引發學生的真實問題;3.“我想問老師的問題”讓學生關注可能存在的問題。當然學生的《復習學案》對知識的梳理總會有或多或少的遺漏,教師也要對本專題的知識進行全面的梳理,精心設計一份較規范、完整《復習學案》,印刷裝訂成冊形成校本復習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達到更好的復習效果。這個環節是每節復習課的核心環節,關系著學生對本專題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有了第一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對每節復習課都充滿期待,他們體會了教師的辛勤付出,因此對教師布置的任務也樂意配合。在此環節中筆者也大膽利用知識基礎扎實、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來講解重點知識,教師做好補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保持課堂活躍的氣氛,同時能讓學生以他們的視角來強調知識的記憶和梳理方法,在課堂上能擦出很多火花,轉化成許多新的教學資源。當然,這個課堂環節要因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具體調整時間和人數,因此也就要求教師除了備課還要充分地備學生。以下是筆者所在備課組整理歸納的兩個教學案例。

        【案例1】“氧氣化學性質知識梳理”(表格法)

        【案例2】“金屬與金屬礦物”主題復習(知識結構梳理圖)

        鐵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歸納

        3.第三步:重視錯題集,鞏固基礎知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2021 | 亚洲视屏一二三四区 | 天天在线天天看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区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