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區域分布 專業定位 課程設置
科學須為社會服務,要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符合時代的需求,專業的設置要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1]。城鎮體系建設、城市規劃缺乏長遠目標,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廣大的鄉鎮地域甚至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解決都亟需具備地理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管理科學和城鄉規劃技能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的辦學要求、培養模式、教學質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來進一步滿足國家社會和區域的發展目標[3~4]。
1 專業存在問題
1.1 專業定位不明確
該專業在我國開設10多年來,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欠缺、實踐能力不足、畢業生去向不明確。高校不能回答諸如該專業培育什么樣的人才,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人才培養如何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等問題。在相關研究中有學者指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育出來的人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尷尬境遇:論規劃繪圖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規劃及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論空間綜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論資源環境評價及管理能力,不如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源經濟學等專業的學生[1]。
1.2 課程設置不科學
受學校傳統專業特色及片面追求學科完整性的影響,學校按照各院校師資優勢開設了不同的方向并設置了不同的課程體系,各院校在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許多盲目性和隨意性。部分院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遵循“多學科、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導致學生通而不專,課程體系過于寬泛。強調計算機以及軟件應用,但忽視相關的基本理論;重視規劃設計的課程,但忽略了地理類課程的基礎地位,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畢業生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學科綜合性不強的局面。
2 專業辦學建議
2.1 合理布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人口、資源、環境、城鄉規劃以及社會協調發展等問題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廣大鄉鎮地區尤為突出。規劃不是一種理論上的規劃,而是規劃要素在空間上的科學合理地分布,是一種區域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實踐科學。在廣大的西部地區,許多大型的規劃包括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都由國內著名的規劃機構來完成,而這些大型的規劃團隊往往都不是本土機構,因此所作的規劃并不能符合區域特色。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種規劃偏離了規劃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規劃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強。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需要壯大本土的規劃隊伍,這樣更能科學有效地制定相關的規劃策略,從而避免了異地規劃隊伍制定規劃時背離區域實際情況的種種弊端。
2.2 明確專業的辦學理念,準確定位學科方向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技能,能解決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及城鄉規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之中,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非常多也非常雜,既有地理學也有規劃學所的眾多的規劃課程。但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學實際上什么都不會的尷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本科教學的目的,忽略了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應用型人才,而非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實際情況。應根據學校特色和師資狀況,確定實踐教學環節主干課程體系,加強動手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應用性,加大實習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時,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課程設置要為畢業生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準備。
2.3 根據學校特色完善課程設置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學科方向,培養的大學生需要對區域的規劃特點、對地理區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能掌握大量當地區的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等相關的專業知識。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所開辦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更注重城市建設、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創建、循環經濟的發展、人居環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區高校開辦的專業更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如山地生態保護、地質災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資源環境調查、城鎮建設等[1]。
從辦學特色來講,不同的學派辦學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測繪學派應為數字城市、國土資源調查、資源環境管理與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學派應以國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產業規劃、生態保護與規劃為發展重點;資源學派以農業產業規劃、新農村建設為特色;規劃學派應以城鎮體系規劃、新農村規劃、居住區規劃、旅游規劃為主要特色;經管類的學校必須發揮其在經濟、管理上的優勢,強化資源管理、房地產評估與管理能力的培養等等。
參考文獻
[1] 趙小風,黃賢金,陸汝成.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9(7):58~60.
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1~82.
錢宏勝,王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1):86~87.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GIS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a)-0103-0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增設的,是對“經濟地理學”、“城鄉區域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專業的合并調整,是一個涉及地理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三大學科的寬口徑的理科專業,同時與資源開發、城市開發及經濟建設等也聯系密切。旨在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為培養培養面向資源規劃和管理專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不斷加強GIS課程的建設,使學生熟練掌握GIS技能,具備分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1、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現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與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因此自專業設置以來,由于人才市場的需求較大,發展速度迅猛,據統計目前開設該專業的高等院校有162所,包括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農林院校、地質礦產類院校、工程類院校及其他類型院校等。
近些年來的辦學實踐和學生的就業壓力表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與課程體系越來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與市場的需求相對飽和對該專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如何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滿足社會對該專業的要求,成為該專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2、GIS課程教育現狀與趨勢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一門融計算機技術、測繪學、遙感、應用數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于一身的綜合和集成的信息技術,為空間數據的采集、量測、存儲、分析、管理、顯示提供了有效手段?,F階段,GIS已經成為一門集地理學、測繪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為一體的交叉學科。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交通運輸、農業生產、自然資源調查、生態環境評估、公共設施管理等多個領域。這一學科自問世以來,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同時在高校教學計劃中,GIS技術類課程也被作為重要的專業技術課程得以實施。
目前開設GIS課程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地理學、測繪學、計算機科學、農學、林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由于越來越多的行業認識到GIS技術的重要,與其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也出現了GIS課程的名稱,因此GIS課程已成為一門必不可缺少的基礎技術類課程。
3、面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GIS課程教學內容設置
目前,各院校的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均將GIS作為該專業的專業技術類課程開設,圍繞著不同的辦學模式GIS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存在一定的差別。面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GIS,主要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建設、土地管理等方向結合,從各辦學模式和市場的需求分析,該專業的GIS教學內容應結合各院校的辦學模式,為專業方向課服務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重點。GIS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同時又與計算機技術密不可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GIS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相結合。
3.1 利用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提高理論教學質量
GIS處理和解決的是復雜的空間現象與事件,其主要處理的對象是空間實體,對空間實體的描述稱之為空間數據,空間數據的結構又使十分復雜的,利用復雜的空間數據可進行各種空間分析,空間分析是GIS最強大的功能所在,也是同其他信息系統區別的主要標志。這些是GIS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些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理解,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表達這些抽象的內容缺乏生動性,需要借助其他先進的教學手段,可利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制作內容豐富的課件,利用多媒體的聲音、數字、圖像、表格、影像的手段使抽象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方便學生直觀的理解和掌握,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利用網絡技術增強學生課外信息容量。
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采取啟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被動式的教學,這使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產生依賴性,學生難以融入到課程里,對知識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學生沒能領會到GIS的精華所在。啟發式教學主張主動的學習,要求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較難、較抽象的問題,教師可以用簡單的實例幫助學生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注重結合案例進行教學。GIS最強大的功能是空間分析,也是各行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學生對于GIS的學習其目的是在實踐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實例輔助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3.2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GIS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GIS的實踐部分可分為內業實踐和外業實踐,內業實踐要求學生掌握一款以上GIST具軟件,具備空間數據的采集,編輯、空間數據庫的維護與管理、空間數據的分析與顯示等能力,外業要求學生具備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用多種GIS輔助設備,為內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發掘其他教育資源,提高學生質量
除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外,還可發掘其他的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對GIS課程的學習興趣,如增開GIS課程的前驅課程,豐富GIS的理論知識,加開GIS的后續課程,引導學生使用GIS方法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將學生引入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讓學生了解到科學研究的真諦;可積極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各種GIS競賽,擴大學生的學習視角;積極鼓勵學生到實際生產部門或企業,增強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為日后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模塊化 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寶雞文理學院第九批教改項目(JG11039)。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8年進行高校專業調整后新設立的專業,是地理學的二級學科,旨在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1]。該專業開設時間不長,卻因涉及內容較多,專業口徑寬泛,社會需求旺盛,因而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達152所。從當前國家宏觀政策來看,資環專業確實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作為新辦專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課程體系首當其沖。為此,筆者結合寶雞文理學院資環專業課程體系發展實踐,對其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優化和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1.原課程體系概況
寶雞文理學院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于2004年修改制訂的,在2005級本科生中試用執行。分析可知,原課程設置以地理類課程為主的,具有原地理專業和師范類學校課程設置的特點。作為西部地區開設該專業的少數師范類地方院校,有必要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作適當調整與修改,才能滿足地區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與城鄉管理人才的要求。
2.原課程體系存在問題
(1)課程體系混亂
首先,現有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劃分模糊不清,且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考慮。其次,課程專業特色難以凸現,某些課程的設置嚴重依賴原有專業,如學科基礎課中開設的地質學、環境科學導論、普通化學等課程,導致學生對本專業認識不足。第三,某些課程開設時間上相互沖突,如景觀規劃課程先于計算機輔助制圖課程的開設,致使該課程上機操作前得先補充計算機作圖知識。第四,專業選修課門數太多,學生根本沒有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僅僅為了滿足學分要求去選修,不利于專業興趣和愛好特長的培養。
(2)實踐課程體系薄弱
資環專業由于課程設置過多,總學時有限,因此專業課大多偏重于理論教學,而真正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現有課程中的地質、遙感等課程實踐環節也都依托原有的地理、環工的師資和設備。從實驗學時來看,實驗課時都明顯偏少;從實驗類別來看,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實習也主要是測量、地理環境等簡單的認知學習。這些專業實踐課缺乏一定程度的創新,針對性不強,致使畢業生在學完所有課程之后,仍缺乏必要的規劃、管理設計能力,背離該專業設置的初衷[1]。
(3)專業師資不足
寶雞文理學院資環專業開辦時間不長,再加上學校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不高,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很難吸引專業對口的高水平人才,因此,結構合理的專業師資隊伍一直難以建立。本專業現有主干課程均由原地理和環工兩個專業部分教師主講,真正的專業教師寥寥無幾,課程設置也是根據師資情況來定,這些教師大多習慣于原來的教學模式,不能從全局出發統籌考慮,使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進而造成學生知識結構體系難以形成。
我校資源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1.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依據寶文理現有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原培養目標作如下調整:(1)由“高級專門人才”的觀念轉向“通才教育觀”[2],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2)由傳統“應試教育”觀念轉為“素質教育”觀念,樹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獲取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以及高尚道德人格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教育質量觀念。為此,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重新表述為:以城鄉規劃與管理為特色方向,培養具有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并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研、教學、規劃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課程設置原則
設置專業課程,應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寬口徑、厚基礎、顯特色”教育。低年級(1、2年級)實行寬口徑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高年級(3、4年級)實行專業化培養,強化專業知識、重視實踐應用。
3.具體改革建議
根據調查研究,結合市場需求,構建“平臺+模塊”的新的課程體系,其中平臺課程是指學校公共課和學科基礎課,模塊課程是指專業課模塊,又細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實踐課三個子模塊。新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課程學分的重新分配。學分的重新分配主要從專業興趣和愛好培養的角度考慮,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盡早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因此,新課程體系在保證平臺課程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相應地壓縮了部分公共課的學時和學分,建議將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兩門課程由原來的四學期壓縮為兩學期修完,學分相應減半。不足的學分學生可以通過選修其他公共課予以滿足。另外,在學科基礎課中,增加專業英語和專業基礎技能課程,如專業英語與文獻檢索、計量地理等,將“規劃CAD、地理信息系統”從以前的專業必修課中提前至學科基礎課中學習,取消“普通化學、環境科學導論”等課程,改變以往專業課滯后開設的狀況,讓學生入校后立即感知專業內容、培養專業興趣。
(2)各模塊內容的調整。調整原則:1)部分課程前置于學科基礎課中即第一或第二學期學習。2)在保證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專業實驗課學時,并至少占到理論課學時的1/3。3)第七、八學期不安排具體課程,為專業實習、考研、就業提供自由選擇時間。
依據上述原則,新課程體系在具體內容上有較大改動。在專業必修課子模塊中,取消原“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城市生態學”等課程,將“環境管理學”調整為選修課,增加專業特色課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繪、規劃技術基礎、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市政設施規劃、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居住區規劃設計、土地利用規劃等,其中,培養學生專業基礎技能的課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繪、規劃技術等課程可安排在第一、二學期,各專項規劃可集中安排在第四、五學期。另外在專業課實驗環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上機實習,熟悉軟件操作,掌握規劃設計的主流軟件,能夠自主設計規劃方案等。在專業實踐課子模塊中,分為野外綜合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野外綜合實習包括測量、地質、地理學等的認知實習,可利用第六學期暑期約兩周時間,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加深對地理環境的感性認識,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專業實習包括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產業布局等綜合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結合理論及實驗教學,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創新及應用,通過創設實驗內容及目標,加強對主流軟件掌握和應用的實驗培訓、綜合專業素質的培養。畢業論文安排在第八學期,學生可選擇與理論研究、操作技能、業務技能、軟件應用等相關的內容,在教師指導下選題、設計及開展研究工作,最后進行答辯。在專業選修課子模塊中,緊扣新培養目標中“規劃”性質的定位,選修如城市建設史、景觀規劃設計、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城市設計、土地管理學、城市規劃信息系統、城市生態學、城市經濟學、村鎮規劃等課程,學生只要按照學院規定的學分要求修滿即可。
由于課程體系模塊中課程相對較多,學生可供選擇余地大,對師資力量、教學管理、教材、實習經費等要求高。需要教育部門與社會各界的支持,學校、院系應與企事業單位合作辦學,以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為導向,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實施動態更新,不斷優化各模塊,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研究對象
在互聯網上檢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將2009~2012年的文獻摘取出來,將檢索到的文獻按照文獻性質、字數、內容、發表時間、發表單位進行統計分析,經過數據分析可知,期刊類文章23篇,會議議論文章12篇,專業類文獻40篇,這40篇文獻全部下載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本文以40篇專業類文獻為研究對象,研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進展情況。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數據統計法和對比分析法,對40篇專業類研究文獻進行數量、文獻來源和研究議題方法等方面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
2我國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研究進展分析
2.1研究文獻數量分析
文獻數量不僅可以反映研究內容的研究熱度,還可以真實體現出相關專家學者對研究課題的關注程度,自1999年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的十多年之間,每年平均會出現7篇相關研究內容的文獻,并且最近幾年,相關研究內容文獻的發表數量呈上升趨勢。通過對上表數據進行分析可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研究熱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①起步階段,專業研究初期,其工作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確立,每年研究文獻的發表數量很少;②成長階段,隨著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和完善,相關專業研究課題也逐漸增多;③發展階段,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開展力度在逐漸加大,其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發展相對完善,研究成果頗豐。
2.2文獻研究議題方法
研究議題方法不僅可以反映出研究專家對研究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能體現出研究內容的科學知識深度,傳統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獻資料查閱,這種文獻資料查閱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議題的研究內容,但是其查閱工作量非常巨大,其研究效率很低。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的普及,研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方法逐漸變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通過對各研究文獻的統計,將其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案。
2.3研究內容
通過對40篇專業類文獻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大多數專業文獻研究的內容主要圍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四個方面,很多文獻的關鍵詞都會出現“課程體系”,可見構建科學、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是提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重點,集中體現在教學實踐、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各報刊發表的專業研究文獻的研究方向可以體現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方向。
3結語
【關鍵詞】土地管理;城鄉規劃;影響分析
國家經濟建設環境的穩定,其與內部城鄉空間規劃體系的健全密不可分,在這個過程中,城鄉規劃建設體系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為促進我國的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穩定有序發展,我們需要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系統的健全,從而實現與土地管理環節的有效協調,以此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穩定推動,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1、關于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環節的分析
隨著經濟的快速有序發展,我國城鄉規劃建設也在迅速發展。我國在建設現代化鄉鎮、城市的過程中對土地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財產和生產資料,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離不開土地管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影響,找出如何統籌推進土地管理和城鄉建設的方法,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城鄉規劃是各級政府統籌安排城鄉發展建設空間布局,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社會公正與公平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屬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是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促進土地科學使用為基礎、促進人居環境根本改善為目的,涵蓋城鄉居民點的空間布局規劃[1]。所以說,這是一項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是城鄉建設的基礎。土地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展的保障,是和城鄉規劃建設密切相關的。
首先,在當代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由于相關內外因素的影響,不能確保該規劃系統環節的穩定運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利于城鄉規劃系統的健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利益,甚至為求利益不折手段,而他們往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比如對環境的污染、對土地的破壞等。對于土地這一無形資產來說,它的價值基礎是比較大的,往往開發商需要投入很大一筆資金,加上資金的周轉期比較長,就使得很多開發商不顧氣候和土質等問題,直接進行開荒,不予環境的適應性全面考慮。一邊退耕還林,另一邊卻毀林開墾,導致占補不平衡,從長遠來看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破壞我們的生存要素。
其次,城市規劃建設過程的深化,離不開對其土地管理環節的優化,這是城鄉規劃建設系統得以穩定發展的需要,由于其土地管理環節的缺乏,就不能確保其城鄉規劃體系的健全,就容易導致一系列的難題的出現,目前來說,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的素質存在一定的問題。土地管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當中使用到的技術也很多,這也就使的一些開發商為節約開發成本而偷工減料,使用不合理的技術,導致了土地管理質量的降低,影響了城鄉規劃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第三,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影響土地管理環節的因素是比較多的,比如土地管理的投資主體過于單一。在我國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其在我國土地開發的整理工作中發揮著向導和主渠道的作用。我國政府投資力度有限,難以包攬土地開發這筆龐大的資金,所以需要拓寬資金來源,多元化投資主體。
第四,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的規劃管理缺乏靈活性和穩定性。在不同的時期、 不同的環境,土地利用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這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和對未來的科學預測進行適當地調整,但事實上很多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表面文章,實質上一成不變,與現實脫節[2]。但靈活性不代表可以隨意調整,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的是穩定,而這正也是現實中所缺乏的,規劃的不穩定既損害了規劃的權威性,同時也無法達到保護耕地及發展經濟的目的。
2、完善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的對策
首先,土地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與人員的專業素質。而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土地開發專業技術團隊是確保土地開發建設工作高效率、高水準完成的必要條件。針對于我國的這種現況,應該通過不斷地加強新技術應用培訓,來提高專業土地開發管理人員的專業性,以此保障土地開發的科學性與先進性。與此同時建立一套嚴格的、專業的考核與認證制度,定期地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考核與認證,從而使專業人員不斷充實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水平。
其次,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對于已有的土地規劃要綜合地、全面地考慮當地的實際環境情況,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建立生態型的開發管理制度。深刻地分析土地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矛盾,相應地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充分地認識到土地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做好相關的工作。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預測對城鄉規劃進行相應的調整,保持好城鄉建設土地規劃管理工作的靈活性與穩定性。
第三,構建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拓展資金的來源,以確保土地開發的前提條件。根據不同投資者的不同心態、目的,以土地為結合點有效地融合政府、企業、個人這三個投資主體。
第四,對于土地管理工作,要做好土地的利用規劃,做好一切編制規劃的事前工作,編制規劃報告,使其有效地解決城市規劃與市場脫節問題,解決信息不對稱、更新不及時等問題,以保證土地的正常使用,保證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實現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
第五,從系統的角度加強和完善土地規劃功能,使其與城市規劃建設的方向、速度相協調,以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并尋求集約緊湊的布局模式,強調內涵發展,杜絕形象工程。從城市的科學合理布局、交通運輸功能之間的聯系出發合理確定城市化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規劃[3]。
3、結論
城鄉總體規劃是較長一段時期內城市、鄉鎮發展的總藍圖與總部署,其中包括規劃中所需要的土地數量、用途及位置分布。這需要土地規劃管理工作的全力配合,給予數量和結構上的保證,并且盡量使有限的土地發揮出其最大的效用,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而避免指標的浪費。當然隨著目前城鄉規劃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土地管理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城鄉總體規劃的進程,影響到土地的使用效率,影響到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其配置的優化。所以,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以使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工作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于精杰,劉志麗. 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土地管理問題思考[J].技術與市場.2012, 19(9);
[2]田純.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3
[3]賈莉.淺談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J].國土資源.2012,1(46);
作者簡介:
朱雪妍,女,遼東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時代意義
1.應對當前復雜人地關系矛盾的客觀需要
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高速增長下日趨明顯的資源稀缺、環境污染問題。各種資源、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人地關系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所形成的巨大利潤正逐步被高額的稀缺資源購買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紀的中國,必須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戰略,走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要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要求、實施可持續理念與行動計劃的人才隊伍。“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基礎理論。讓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及其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鎮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涌現了諸如城鎮化人口質量不高、城鎮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適應、城鎮體系發展不協調、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問題。對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小城市(鎮),如何著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線布局等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問題的解決,成為當務之急;而對于那些已經走向城市化成熟階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決城市實體空間規劃的同時,頻頻關注起“人地和諧”關系建設、區域協調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人文關懷等問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具備了從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到“人地關系”人文哲學的多層次素質,擁有從宏觀、中觀城鄉規劃,高起點做好城市(鎮)規劃設計、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到微觀項目規劃(策劃)的綜合能力,能較好地滿足我國現階段快速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
3.現代地理科學發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地理學科又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具有社會實踐性和區域性的時代特性。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用性強的學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更應在豐富和發展地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能夠與碩士、博士“人文地理學”專業進行較好對接,避免了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對口不清晰,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不連貫等問題,對現代地理科學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推動意義。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所有專業大學生教育階段均應具備的共性技能,包括資料收集與信息捕獲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軟件和外語應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2.專業基本技能要求
專業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基礎性技能,是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與綜合分析能力、熟練掌握城鄉規劃基本規范的能力、計算機專題地圖編制的能力、遙感技術運用及分析處理能力和GIS軟件應用能力等。
3.專業創新技能要求
專業創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和專業基本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包括城鄉規劃實務與圖件綜合設計與實踐能力、科學研究、創新意識與協同攻關能力、撰寫畢業設計(論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1.課程體系設置基本原則
厚實理論基礎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既應充分體現地理學的理論與前沿發展,又同時體現相近專業如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如遙感、遙測、GIS技術,以及高等數學、計算機等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能等方面有所體現。在專業理論基礎的構建上應以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平臺,充分融合規劃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并及時將各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知識增添到理論課程體系當中。
拓寬實踐口徑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更注重于實踐應用,因此,在其課程體系構建中,應根據本專業目錄對學生通用技能、專業基本技能和創新技能的要求,相應開設課堂實驗、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踐環節設計的社會關聯性,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相結合,共同建立起課內實踐環節、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實踐課程體系,達到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之目的,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型人才。
凸顯地方特色的原則。與原有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比,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口徑由寬變窄,實現了與碩士、博士階段人文地理學專業的有機銜接。作為地理學科一個嶄新的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必須在培養目標和特色方向定位上發揮其多學科綜合的專業優勢,解決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面太寬,專業特色不鮮明的問題。應盡量規避其發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斂的方向發展,突出其綜合性專業特點。在課程開設中,應避免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專業主干課程的簡單疊加,過于追求全面,導致課程門類多、銜接不當等問題。應順應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相關學科的優勢資源和各院校教學科研條件,遴選出凸顯地方特色的培養方向。
2.課程體系設置案例分析
廣東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在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出臺后,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與新專業目錄歸口對接的結果,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既充分考慮了國家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的基本要求,又汲取了同類院校已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成功經驗和相應教訓,也結合了本校、本學院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城鄉規劃;三年級設計課程;“職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發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將城鄉規劃學從原建筑學一級學科中拆分出來,標志著城鄉規劃學被正式提升為新的一級學科[1]。雖然城鄉規劃專業屬于工科門類,但是涉及的知識體系眾多,專業課程涉及工學(建筑學、風景園林、交通運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統計學、地理類、應用數學)、藝術學(設計學、美術學),以及社會科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門類[2]。城鄉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綜合了上述學科門類的相關知識,但是目前《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對于城鄉規劃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組織沒有提出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學校針對自己的辦學特色進行了學科定位和課程設置。
我國城鄉規劃專業多為五年制辦學,不少學校都是以三年級作為專業的過渡期,從之前的建筑學知識的學習轉向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習,因此研究三年級的規劃設計課程是很有必要的。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質量,進一步做好城鄉規劃專業的本科教學工作,確定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特色,需要進行設計類課程的改革。當前社會對城鄉規劃專業的要求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城鄉規劃專業乃至整個行業都處在大轉型時期,未來的規劃方法和方式會和現有的規劃體系有很大變革,從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規劃轉向精細化的強調質的規劃,教育體系要靈活變革來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已畢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職研教融合”的角度出發來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鄉規劃專業三年級設計課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職”指的是學生就職,“研”指的是學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課程教學。
2 河南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辦學現狀
2.1 辦學簡介
河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成立于2005年,學制為5年,畢業發工學學士學位證。當時所在學院為土木學院,2008年并入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2013年更名為城鄉規劃專業。該專業的前身是測繪學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鎮規劃??茖I。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城市規劃管理、區域規劃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設計及城市規劃設計等基本訓練,掌握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學測繪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設置有人文地理學與城鄉規劃本科專業,學制四年,畢業發理學學士學位證。該專業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鎮規劃專科專業。2001年秋季開始面向全國招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學制四年。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系承擔自然資源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村鎮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等教學工作,致力于培養具備堅實的地理科學基礎和開闊的城市與區域經濟視野,較強的空間分析和綜合信息處理能力,從事資源環境評價、城鄉規劃管理,以及村鎮旅游規劃設計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復合型人才。
從上述介紹來看,河南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鎮規劃專科專業,目前這兩大專業分別屬于不同的學院,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盡管兩個專業在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鄉規劃專業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學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專業定位和課程設置中避免出現雷同的現象,而設計類課程就是兩大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區別。根據筆者對于我國城鄉規劃專業通過評估的42所院校的調研,城鄉規劃專業所在學院有眾多模式,其中建筑與城規學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這說明了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兩大專業齊頭并進發展勢頭強勁,建筑學院模式緊跟其后,也說明了城鄉規劃專業對于建筑學的基礎依托。
2.2 學生就職狀況
2.2.1 已畢業學生就職總體狀況
筆者對已畢業的130名學生進行了統計,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發現就業狀況總體良好(06級學生沒有信息反饋,11級學生由于剛畢業信息還不完善)(表1)。其中轉行人數12人,占到統計人數的9.2%,從事規劃以及建筑行業的人數共計106人,所在的撾恢饕集中在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規劃管理局以及景觀設計院等。從學生就職的狀況可以為城鄉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的培養目標提供借鑒。
2.2.2 已畢業學生從事的項目類型
筆者對已畢業但仍然從事規劃行業的85名學生接觸的物質空間類的規劃項目類型進行了匯總,具體內容詳見表2。
根據已畢業學生從事的項目類型,可以為城鄉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體系提供一定的依據。
2.2.3 已畢業學生對于培養能力的建議
在設計能力方面首先應該掌握各個功能區的做法,如居住區、商業中心、站前區、濱水區、CBD、倉儲區、物流園區、交通樞紐等,多參觀,多思考。其次設計前應仔細研究地塊所在城市或地區的基礎資料,了解其文化內涵,提煉其城市特色,融入設計中,讓作品主題更鮮明,更有靈魂。再次應熟悉相關規范,關注規劃前沿,與時俱進。最近國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開放式社區、花園城市、美麗鄉村、大數據獲取及處理等。
在表達能力方面平時多加強手繪的練習,練習空間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種軟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辦公軟件等,并且要掌握與外界和甲方的溝通和斡旋技巧。
2.3 學生考研狀況
2.3.1 考研錄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7年來考研錄取率呈現波動狀態,在2014年達到低谷,2016年達到高峰,總體考研率為17.5%,具體內容見表3。
2.3.2 快題題目分析
快題設計是規劃設計的一種快速表達形式,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規劃設計從文字的要求到圖形的表達。無論是研究生入學考試還是工作選拔測試,都可能采用規劃快題設計的形式。研究生初試考快題的高校有東南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沈陽建筑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廣州大學、湖南大學、蘇州科技學院、天津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清華大學、西建大、南京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16所高校。研究生復試考快題的高校有西北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建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廣州大學等11所高校。
快題設計測試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此類快題在考試測試中更容易操作。具體類型包括: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心區規劃設計(商業中心規劃設計、文化娛樂中心規劃設計、行政中心規劃設計)、濱水區規劃設計、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旅游區規劃設計(一般會有山地)、公園景觀(城市廣場)規劃設計、步行街規劃設計(一般是歷史街道)、大學校園規劃、中學校園規劃、產業園區規劃、辦公園區規劃、物流園區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近5年來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快題題目類型詳見表4。
3 三年級規劃設計課程改革研究
城市規劃專業在學科設置上升為一級學科后,城市規劃專業涵蓋的范圍更寬更廣,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規劃專業也在日漸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專業特色[3]。不論城鄉規劃專業如何發展,其核心是不變的,即以城鄉物質空間為核心。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是以土建類學科為背景,以設計類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以物質空間規劃為主,同時強調對多種能力的培養,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學與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在前三學期和建筑學專業實行建筑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到二年級下學期進行專業的選擇(建筑學專業和城鄉規劃專業)。因此城鄉規劃專業五年的設計類課程為從大一的建筑設計基礎、到大二的建筑設計、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規劃與設計以及大五的畢業設計。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城市規劃設計系列課程作為城鄉規劃專業最重要的核心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4]。三年級是城鄉規劃專業系統的由建筑類知識向城鄉規劃類知識的轉換,因此這個階段學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認知上會有很大的不同,筆者從已畢業學生的就職狀況和考研狀況綜合考慮,從下述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學內容改革
三年級城市規劃與設計課程以物質規劃和形態規劃為主,同時強調相關知識體系的結合。在教學內容上和二年級下學期的最后一個建筑設計相銜接,從單體建筑設計過渡到群體建筑設計,再過渡到對整體空間環境的綜合設計。以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和城市設計為主,每個學期兩個設計,每個課程設計56學時,具體內容見表5。
3.2 培養能力改革
城市規劃與設計課程不能僅僅只是訓練學生的繪圖水平,應從多方面進行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三年級的規劃設計課程可以從設計能力、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綜合能力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具體內容詳見表7。
3.3 教學過程改革
3.3.1 O計課流程安排
設計課程要特別重視過程控制,上課紀律應當加強,防止學生最終只交一套圖紙的情況發生。嚴格把控每一個過程環節,一草和二草按照時間交圖或匯報,并注重點評。設計課中的集中授課與點評時間應均勻分布在設計過程的每個階段。并且要注重設計課和實際的結合,要強調實地調研的重要性。具體可以細分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開題、調研階段,第二周的匯報、點評階段,第三、四周的一草、點評階段,第五、六周的二草、點評階段,第七周的三草、點評階段,并且一定要有為期一周的課程設計周,在這一周里學生可以專心的表現最終成果。
上學期:開題――實地調研――資料搜集――規劃先例分析(以快題的形式,注重手繪能力的提高)――資料搜集――方案生成(師生互動)――一草(交一草草圖)――二草(交二草草圖)――三草(生生互動)――出圖、制作手工模型――評圖、評模型――展覽――制作圖集、刻錄光盤――歸檔。
下學期:開題――實地調研――資料搜集――規劃先例匯報(以ppt匯報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搜集――方案生成(師生互動)――一草(師生互動)――二草(交二草草圖)――三草(生生互動)――出圖、制作機器模型――評圖、評模型――展覽――制作圖集、刻錄光盤――歸檔。
3.3.2 設計課過程監控
為了嚴格把控學生上設計課的紀律,端正學習態度,應做好平時階段的考勤工作,平時成績結合學生上設計課的出勤率以及遲到情況分別對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課的學習效率。
為了強化學生課程設計的過程性,避免最終熬夜突擊畫圖交圖的狀況,每個設計過程中間要求交草圖,草圖要求進行簡單的排版,要有設計思路分析、手繪草圖、設計說明、總平面設計等內容。并且嚴格要求調研報告、調研匯報、成果匯報、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質量[9~10]。
課程設計結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設計圖紙,正圖要求嚴格按照任務書要求來完成,要有認真的排版、分析圖、總平面圖、效果圖、意向圖等。
3.3.3 設計師進課堂
考慮到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科特點,設計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進一些設計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設計師教學、設計師答疑、設計師評審等環節。
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三年級課程建議邀請有豐富經驗的規劃設計師或規劃局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建議邀請至課堂的規劃設計師或規劃局工作人員針對規劃行業發展行情、規劃設計方法、規劃評審過程、規劃局工作職責等做專門講座。
4 結語
作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在專業定位、辦學特色、設計課程的資源獲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學習“老八?!鳖惖某青l規劃專業。應從行業需求的角度考慮確定適合非“建筑老八?!鳖惓青l規劃專業的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豐富設計課類型,重視建筑與規劃設計方法的指導,加強對外交流。并積極探索學院和規劃設計院、建筑設計院和兄弟院校合作辦學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徐煜輝,孫國春.重慶大學城鄉規劃學科教學體系創新與改革探索[J].規劃師,2012,28(9):11~16.
[2]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間設計思維的案例教學實踐[J].華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產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鈺.城鄉規劃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潔,王麗娜,邵 俊.城鄉規劃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楊梅煥,陳秋計.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劉葉城.鄉規劃專業快速設計課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樂.城鄉規劃專業快速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
[10]韓秀茹,燕 華.城鄉規劃專業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青海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4(36).
【關鍵詞】城鄉規劃;原則;現狀;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城鄉規劃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原有的規劃模式無法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如果不及時改進,勢必影響我國城鄉建設質量,造成資源浪費。
1 城鄉規劃原則概述
遵循城鄉規劃設計原則,是正確處理好城鄉與國家、地區及其他城鄉之間關系的有效途徑,是加快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城鄉規劃過程中,主要堅持以下幾點原則:
1.1 社會原則
社會原則即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樹立為市民服務的思想,遵循“方便生活、有利生產、促進繁榮、加強流通”的原則,盡量滿足市民的生活、工作需要。因此,城鄉規劃應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1.2 整合原則
城鄉規劃應以實際為出發點,正確處理各種矛盾關系,促進城鄉的發展規模、定額指標以及各項建設標準與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正確處理好城鄉整體發展與局部建設的關系,充分考慮城鄉各種建設用地之間的聯系。另外,合理安排城鄉的生活區、商業區、工業區及文教區,以形成統一協調發展的整體;正確處理好城鄉規劃中近期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尤其注重城鄉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避免出現“先污染、再治理”的尷尬問題:
1.3 經濟原則
城鄉發展應堅持“經濟適用”原則,并落實勤儉建國的方針,城鄉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1.4 美學原則
規劃作為一門藝術,應以審美規律合理安排城鄉的各種要素,以促進城鄉整體美,避免產生“視覺污染”。
2 城鄉規劃的主要內容
目前國內城鄉規劃部門的土要工作內容大致分為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兩人部分。城鄉規劃又分為區域規劃、市域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等工作:專項規劃包括交通規劃、基礎設施規劃、服務設施規劃景觀規劃和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等。從近十年的歷史看,最大量的工作是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在綜合規劃方面,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分區規劃會在特大城鄉受到葦視。區域、市域規劃因體制的原凼,其重視的程度不夠。專項規劃方面,和各個城鄉的實際情況、人才、經費的承受能力有密切的聯系。從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部到城鄉規劃學術界,目前都在呼吁增加城鄉規劃工作內容。
城鄉建設規劃涉及的兇素非常多,開發新城要征用土地。改建舊城要拆遷安置,同時需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在開發建設活動中,如果不注意各工程項目之間的協調,就可能造成混亂,而采用GIS對符種信息進行管理,并基于此進行分析和輔助決策,可以有效地防止這種混亂的局面的出現。
3 我國城鄉規劃產生的問題
3.1 城鄉規劃具有隨意性
城鄉規劃對城鄉建設的意義重大,城鄉建設中包括市政基礎設施、社區街道、城鄉廣場以及綠化景觀等,都應納入到城鄉規劃工作中。但是在目前城鄉規劃中,常有改變,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主要原因為:首先,所有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其次,地方領導以自身意愿替代工科學規劃;再者受到多方面的利益驅使然。
3.2 規劃人才匱乏,管理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知識結構不合理,素質偏低的現象長期存在,在中小城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城鄉規劃及其管理整體水平的提高。
3.3 規劃科學性不強,缺乏長遠性。
3.3.1 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
3.3.2 生態環境規劃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3.3.3 沒有科學有效地分區規劃,使整個城鄉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資源配置等都處在模糊的狀態。
3.3.4 缺乏公眾參與意識
目前,我國城鄉規劃還主要是政府事務,忽略公眾參與意識,沒能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才智對規劃的重要性。城鄉規劃與社會效益、環境保護等一樣,關系到公眾利益,但是卻沒有順暢的利益表達機制,這也是我國城鄉發展中日益突出的弊端,體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規劃,忽略了城鄉規劃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3.5 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日前,我國城鄉規劃雖然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卻對城鄉生態環境產生劇烈沖擊,雖然國家出臺了《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重要建設項目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領導及具體建設部門對此重視度不足,造成法律流于形式,城壹規劃最終叢揖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3.6 地方特色不鮮明,綜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鄉不是結合本地區的人文、歷史、地理、景物等實際來搞規劃,而是貪大求洋、舍近求遠,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規劃;不是結合自己經濟能力、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實力和功能來搞規劃,而是在出政績、顧眼前、想局部等心態和目的下定規劃,因而出現一個模式、一張臉或者功能不齊、配套不全的城鄉設施現象。
4 完善我國城鄉規劃的相應措施
4.1 強化規劃,注重城鄉規劃體系的完善
即:一是必須要有一個高質戩,具有前瞻性的城鄉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二是搞好區域規劃。要在城鄉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完成分區規劃。要在城鄉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完成分區規劃。三是是搞好號項規劃。四是制定建設性詳細規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城鄉總體規劃的落實,才能保證城鄉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
4.2 建議修改城鄉規劃法。根據新形勢的客觀要求,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對規劃法進行全面的修改與完善,對其適用范圍作必要的拓展,相應對其內容也將作大幅度調整與補充。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立法理念。明確規劃法的法律地位。
4.3 注重以人為本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城鄉功能必將以人為核心與導向,重視為人的服務。在城鄉規劃中應關注民生、體現民意,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創造和諧舒適的居住環境,促進地方發展的多樣化,構建城鄉個性魅力。同時加強公民的城鄉環境意識,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并突出公民在城鄉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真正落實“以人為本”。
4.4 加強城鄉生態建設
借鑒西方國家成功的規劃經驗,我國城鄉規劃中也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城鄉規劃中節約土地、保護資源,同時建立并完善與生態城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加快生態城鄉的建設,為公民提供宜居城鄉。
4.5 積極引導公民參與意識
提高公眾參與意識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健全城鄉公開化制度,并落實到位;二是加快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工作的程度及水平。
4.6 加強規劃管理,維護規劃的嚴肅性
一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行政、政策、執法水平;二要加強對公務員的管理,作為規劃、建設主鎊部門,代表政府擁有建設和規劃的行政執法權,手中握有一定的實權。如果不經常對我們的職工進行法制、黨紀、政紀和廉清勤政的教育,時刻警鐘長鳴,很容易出現違紀違法事件。三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規范干部職工的行政行為;四要積極推行行政辦事公開制,將建沒程序、收費項目、收費標準等公諸于眾,主動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從而求得老百姓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理解。
結束語
總之,城鄉的規劃涉及到各個方面,每一個部分都是緊密連接的。要真正的做好城鄉的規劃設計,就必須從整體出發,進行統一規劃的處理,同進還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正 角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扈萬泰、宋思曼城鄉規劃科學化的若干思考[J]城鄉規劃學刊2010(3)
[2]馮曉川、劉洋論城鄉規劃中的公眾參與[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關鍵詞:城鄉規劃;管理;對策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龍頭,其“藍圖”是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據。隨著我市城市建設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和管理中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新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與之對應的對策,對促進我市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規劃管理則是為實現城市規劃的目標而實施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縣級城市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暴露出許多問題,因此對當前城鄉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思考,尋求解決對策,使城鄉規劃管理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1 城鄉規劃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1、規劃編制滯后于建設,與實施可能性脫節。規劃設計在相當程度上強調的是城市空間環境質量,追求物質空間結構理想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缺憾。規劃是指編制一個有條理的行動順序,使預定目標,得以實現,城市規劃是“龍頭”,是建設的依據,規劃應該超前,但對于當前城市建設中的“開發區熱”、“房地產熱”,規劃的編制顯然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出現滯后現象。在現實的規劃設計中,有的規劃編制單位不能深入實際,具體了解中小城市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編制,以至造成編制的規劃和實施可能相脫節。目前規劃過程中往往是強調規劃方案唯一性,把事物發展存在的多種可能方向。最終規劃成—種發展可能,對規劃的實施發展訴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條件分析不足,這使規劃缺乏一定科學性。重建設、輕規劃設計、輕管理,重蓋樓、輕環境,重主體、輕配套,重硬件、輕軟件,出現建設不是圍繞規劃轉而是規劃圍繞建設轉的局面,踐踏了規劃的“龍頭”作用和嚴肅性。
2、城鄉規劃結構不合理、用地效率低下。大多數城鄉規劃注重經濟的增長、而忽視城市環境質量的提高,表現在工業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綠地及公共配套設施用地比例偏低;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是城市建設的平臺,是城市發展的根本。由于縣級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鄉結合部,工業開發區周邊及新校園周圍的一些村、社區大量土地被征用,不少企業在此安家落戶,謀求發展。另外還有大量經營性建設用地走向市場和農村進城讀書人員增加,都吸納了大量的外來人員進城,同時,由于政府長期以來缺少對城市規劃區內的一級土地市場的剛性約束手段,一些居民為了增加收入,利用區域優勢,以要求解決自己居住問題為由,紛紛搶占地皮,亂搭、擴建、亂建房屋,私買私賣,牟取暴利,還有些村民甚至把分到戶的土地隨意高價出賣,擾亂了土地市場,也給規劃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3、偏重對空間形態等“硬”規劃的研究,缺乏對實施機制等“軟”規劃的認識。在城鄉規劃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總體規劃是對城市的宏觀控制,而城鄉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則因為縣級城市規劃經費緊張的原因而存在編制上的不足,致使規劃管理部門無法將其作為管理的依據。規劃的實施分析需要實施機制的強力支撐,而實施機制往往涉及到各級政府的各個部門。由于受傳統“技術工具型”規劃編制技術路線的影響,規劃設計人員往往偏重對空間布局、空間形態等“硬”規劃技術的研究,而對實施機制等“軟”規劃的認識不夠。而—個規劃的實施與政府的財政體制、行政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實施機制關系密切,如果規劃編制不能與現行的實施機制有效銜接,規劃的可操作性就無從談起。
4、城鄉規劃決策缺乏民眾參與。城鄉規劃行政作為一項政府職能,在錯綜復雜的城市大系統中,無論是城鄉建設發展的宏觀決策,還是整個建設項目的微觀決策,大到城市總體規劃布局、交通組織、環境保護,小到地塊的開發強度、建筑日照、綠地布局和公建設施,無一不涉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控制“非公共性”利益主體的外部不經濟行為,體現空間資源使用的“公開、公平和公正”。隨著我國的法制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民主化的趨勢,民眾要求參與的意識逐漸加強,政府應該給予公眾參加城市規劃的權利,確保在城市的規劃中,能夠保留城鄉的文化傳統,并將這種權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然而,我國原來的城市規劃法規,對公眾參與規劃的對象、機構、內容、程序、深度、職責、權利、義務和監督保障等體制和機制,均無明文規定,使得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
2 城鄉規劃管理體制的對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