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特殊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相關熱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學
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教育機構的多元化發展,殘障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重視。然而,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由于公共資源總量的緊缺和分配不均等原因,我國的特殊教育水平仍然差強人意。本文從資源配置的角度,闡述了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對特殊教育發展產生的影響,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建議。以期對當前全方位的育改革起到積極作用。
1.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與特殊教育
1.1教育資源的內涵
教育資源是指教育活動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和時間資源的總稱,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其中,人力資源是核心,包括教學、科研、管理和輔助人員等;物力資源是以實物形態存在的教育資源,包括學校土地、基礎設施、教研和后勤設備等;財力資源是指維持學校日常運轉的資金,目前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的劃撥;信息資源也稱智力資源或知識資源,泛指新知識、新技術等,傳遞信息資源就是教育活動的目的;時間資源是師生進行教育活動所能夠利用的時間,總量極為有限,是一種最為寶貴的教育資源。
1.2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表現
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將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教育資源以一定的方式配置到教育活動的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定的資源結構的過程。均衡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使每個學生都能同等享受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是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應不同的維度,筆者認為,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表現為:
教育資源向西部傾斜。我國經濟發展呈現東中西部的地域差異,單靠地方政府投入的教育資源是無法支撐龐大的教育消費的。因此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就是要進行跨區域資源整合。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快,文明程度高,應該相應地把公共教育資源向西部傾斜,特別是在人才、先進設備等方面大力提高西部教學水平。
關注多種教育類型。長期以來,考慮到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科研力量,我國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教育過程的終端上投入的教育資源多,而有所忽視中間的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他教育類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為目標之一的社會改革,需要在特殊教育等多種未受到重視的教育類型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城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統籌城鄉間的教育。農村教育在師資隊伍、學校基礎設施等方面與城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有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注意,隨著大量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農村出現了一批“空巢”學校。教育資源的落后與部分資源空置現象在農村并存。對這些資源的整合和升級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鄉間教育資源的配置均衡。
1.3教育資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1.3.1特殊教育的定義。特殊教育是指對身理或心理發展有缺陷的兒童、少年的教育。它對保障殘障青少年與社會融合、體現教育公平和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經過了20世紀50到80年代特殊教育體系的形成期和調整期,再到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將此納入義務教育范疇之后,我國特殊教育事業數量與質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1.3.2資源均衡配置在特殊教育中的表現。上文中,筆者提出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標志之一是教育資源在各類教育中實現均衡配置。本文重點分析教育資源在特殊教育中的均衡配置。
時間資源上:在此次論文寫作之前,筆者走訪了成都市、德陽市的其中5所特殊教育學校。了解到特教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的平均時間是正常學生的3-4倍。特教老師均表示,在特殊教育中保證時間是前提。因此,在課程設置和設計等方面都要根據特教學生的殘疾程度對教育時間進行特別設計。同時,教師額外的時間成本也需物化成補貼,才能不打擊其工作積極性。
物力和財力資源上:特教學生是一個“醫教結合”的群體,對基礎設施和設備有額外的要求。如無障礙設施、輔助器具、康復設備等。但目前大多數的特教學校還只是具備普通學校的功能,專業度不高。要實現物力和財力資源在特殊教育上的配置均衡,就要在醫療部分投入更多的資金。
信息資源上:傳遞信息是教學的目的。提高傳遞信息的有效性是特教學校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特殊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可接受度,在知識結構和內容的設置上需要以特教學生的身理缺陷特點為首要考慮因素。
2.我國在特殊教育公平上面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2.1面臨的問題
在與傳統教育的比較上,特殊教育面臨的不公平更加明顯。
2.2.1發展落后。雖然我國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飛速地發展,但與傳統教育相比,特殊教育發展仍然滯后。據近期公布的統計數字,我國在校的殘疾兒童36.47萬人,隨班就讀的學生為24.15萬人,占在校人數的66.25%。這表明,有相當大數量的殘疾青少年沒有享受到真正適合的特殊教育。其次,特殊教育機構類型不健全,殘疾人教育內部的發展不平衡。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自閉癥、腦癱、語言障礙、智力落后等),而經調查,地區的特殊教育機構在數量和類型上都無法滿足殘疾人教育的需求。
2.1.2辦學條件亟待改善。一是資金投入量少。有關部門近期年對136位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做過問卷調查,對于“配額資金能否及時到位”的問題,僅有35.56%的人作肯定回答,64.44%的人表示不能夠及時到位;同時,92.59%的校長認為學校使用經費缺乏。二是資源分配極不均衡。像陜西、河北農村個別條件差的特教學校,全部家當加起來就值幾萬元錢,而杭州一所特教學校就投入1.2億元,差距非常懸殊。目前我國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學校設在縣鎮或農村,校舍建設標準較低,存在較多安全隱患。70%左右的特殊教育學校需要進行校舍建設和配置必備教學、康復訓練設施,其中中西部占絕大部分。
2.1.3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強。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除了具備一般教師所具有的資質、能力、道德品質之外,還需要擔任康復師、家長等職責。據2002年的高校名單和專業目錄,全國84所師范院校,共11所開設特教課程。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只有3所設有特殊教育系(所),4所學校有特教專業,但其中有兩所學校做不到每年招生。目前,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招生最多,平均每年也不過是60人。
2.2產生的原因
本文將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目前特殊教育面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進行原因分析。
2.2.1學校方面。學校是特殊教育的直接執行者,對教師和學生都有管理的權力和責任,對學生的教育成果負有直接責任。但由于資金、師資等客觀原因,特教學校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同時,目前的特殊學校確實存在主觀管理上的問題,如管理松散、民辦特殊教育學校落后,機構類型不健全等。
2.2.2社會家庭方面。目前,在社會和絕大多數家庭中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特殊兒童不同于正常兒童,他們達不到正常兒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著極大的難度,接受特別教育難以找到相應的學校和教師,并且費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們也不能達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體認為特殊兒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2.2.3政府方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政府對各地的撥款不能滿足需求。特殊兒童康復所需的器材和對特殊兒童的服務所成本很高。若政府的撥款不能彌補這部分資金空缺,特殊教育機構,特別是民辦特教機構資金短缺導致機構的環境建設跟不上,教學條件簡陋的現象更加明顯。第二,法律保障尚不健全。
中國建國以來雖通過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力和特殊教育的實施做了規定,但由于這些法律都不是專門的特殊教育法規,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特殊教育實施的細則都規定得不夠具體,因此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3.促進我國特殊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的措施
3.1加大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弱勢群體逐步得到更多的關注,這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利用新聞傳播、教育培訓等多種手段提高全社會認識。要特別關心支持特殊教育學校、福利院等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人相對其他行業的人付出更多,但是得到的回報,特別是物質上的回報比較少。根據雙因素激勵理論,可在提高特教教師社會地位,大力表彰殘疾工作者等方面做工作。
3.2提高財政經費比重,拓寬籌資渠道
一是要嚴格遵守“特教特辦”的原則。中央政府明確表示:“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帶著深厚的感情,履職盡責,特教特辦,認真實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讓殘疾孩子與其他所有人一樣,同在藍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特殊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經費向特殊教育傾斜。要規定對特殊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制定基礎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三是要拓寬特殊教育經費的籌措渠道,引導社會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領域。建立政府資金投入民辦特教學校的渠道和機制,利用民辦學校的體制優勢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領域中來。
3.3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高等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建設,擴大特殊教育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師資隊伍質量。二是創新特殊教育的教學理念、模式以及方法。三是加強對特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定期總結特殊教育工作經驗,建設具有示范作用的特殊教育實驗學校。四是學習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特殊教育發展經驗,如“正常化”、“回歸主流”、“一體化”、“全納教育”等特殊教育模式。
3.4面向市場,完善特殊教育體系
當前特殊教育出現的新問題是因忽視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導致許多殘疾學生畢業即失學或失業,其中許多殘疾學生初中畢業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狀態,從而從整體上影響了殘疾人素質的提高。因此,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的基礎上,要為廣大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積極創造條件。在教育體系較為成熟的前提下,開展學前教育以保證特殊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目前,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一些民辦特教機構做了一些嘗試,將機構的資金籌集推向市場,包括將特教青少年的藝術作品進行慈善拍賣以籌集善款,逐步實現學校集團化等,成效還是比較顯著的。本文認為可以在將特殊教育推向市場等方面多做嘗試。拓寬發展渠道,整合社會資源,為我國的特殊教育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作者:李奧 來源: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