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夸美紐斯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誘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
第斯多惠在《教師規(guī)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高度的、持久的集中,思維始終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高中歷史課程提倡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xiàn)的課程內容。
現(xiàn)代的網(wǎng)絡視頻和電腦課件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有力保障。通過圖、表、聲、影等先進手段,把歷史知識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們進行展示,也可以把學生們分成若干組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并進行評比,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們學習歷史的熱情,也可以加強團隊協(xié)作精神。作為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種有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世界的其樂無窮、產(chǎn)生探究歷史奧秘的興趣,使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輕松掌握歷史知識,真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導航。
教學的藝術不僅僅在于教師教會了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且更在于教師是否教會了學生自主性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能自主性學習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會歷史知識而且能夠將歷史知識應用到社會活動中。讓學生帶著思考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聆聽教室外的聲音,感知歷史知識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積極開展歷史應用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擴展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世界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培養(yǎng)他們在歷史學習方面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課文角色扮演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的內心世界是需要教師自已去觀察和慢慢感受的,所以教師要學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內心差異,而在課堂上及時運用課文進行角色扮演就可以收到這樣的效果。例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一課中就可以模擬馬丁•路德•金當時的演說,通過這個活動去觀察哪些學生善于表達,哪些學生不善于表達,哪些學生在演講時有情緒的激昂等一系列的學情。而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教師慢慢摸索出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在對學生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討論式的課堂教學中滲透處世心理
課堂不能死氣沉沉,否則學生的個性就無法展現(xiàn)。要想在課堂中滲透心理教育就需要讓課堂活潑起來,而討論往往是最好的方式。前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一課,文中主人公所講述的戰(zhàn)俘遭遇與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大時代是存在巨大差異的。通過學生發(fā)表的不同看法就可以看出學生面對不同遭遇的處世心理,學生時期遭遇到不公平待遇往往會產(chǎn)生極端思想,而通過這一課的討論去解決他們的差異,釋放他們的壓抑有利于消除他們的極端思想。所以在討論式的課堂中慢慢滲透正確的處世心理,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處世觀。
二、在課外實踐中磨礪學生的品質
(一)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彼此的內心
其實高中語文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對心理教育的滲透更加效果顯著。例如,舉行一些文人故里的踏訪活動,有利于他們感受賢人的成長過程。同時一些心理教育之類的實踐活動就更有助于學生了解彼此的內心,以及發(fā)現(xiàn)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假如他們在活動中訴說出了自己的煩惱,那么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打開了,這樣就有利于教師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而且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彼此之間也可以加深了解,拉近他們之間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他們和諧相處。這樣的活動就是真正將心理教育融入到了實踐活動中。
(二)讓學生在合作中交融彼此的思想
1.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地更新和調整.由于化學課程結構的變革使得化學的每一個課程模塊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同的模塊圍繞不同的主題來開展,因此化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以及化學科學的不斷進步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地更新.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化學課程改革的效率,還可以提升教學內容優(yōu)化的效率,從而促進化學課程靈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進化學課程功能的優(yōu)化
課程結構之中的很多要素都會對化學課程功能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組合方式也會影響到課程功能的實現(xiàn).在課程結構變革之前,化學課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以及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但是隨著課程結構變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僅利用各個化學模塊提升了學生關愛自然的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了二者之間的平等互動,更好地幫助學生來認識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進化學教育與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由于科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學教師也應該挖掘化學這門學科同其他技術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將這些聯(lián)系應用到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課程結構變革之后,出現(xiàn)了“化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化學資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從多角度來分析化學這門學科同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助于化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二、課程結構變革為高中化學教育所帶來的問題
1.課程模塊主題的確定
但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為高中化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課程結構之中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的受重視程度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利于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和更新.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時,不但要考慮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趨勢,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從而使不同的模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學評價問題
課程結構進行變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課程模塊,每一種課程模塊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為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評價是否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果評價的方式不同,就會加大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但是如果評價的方式相同則會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xiàn).因此當前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尋求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將教學評價的思路加以明確.
3.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課程模塊在教學方式以及內容結構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按照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制定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時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很難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開展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因此教師要想切實地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水平,將不同模塊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出來,就需要加強對化學教學實踐的分析及總結,提升對相關的教輔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質量.
三、結語
當前中國與世界的環(huán)境狀況不容樂觀,頻發(fā)的全球性自然災害逐漸給人類帶來警示,環(huán)境問題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視,那么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很可能給予人類更大的報復。環(huán)境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后代和人類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應當積極聯(lián)想到目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利用和自然環(huán)境破壞對人類未來造成的影響。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環(huán)境危機意識與環(huán)境保護意識,是一項補救性的措施,但對未來人類社會發(fā)展會產(chǎn)生積極意義。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學科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它與環(huán)境保護以及環(huán)境保護教育的掛鉤。高中地理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均有詳細的講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學開展環(huán)境教育擁有其他學科不具有的良好適用性與可靠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基本可以把環(huán)境教育當作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可分,環(huán)境教育可以滲透到每一個地理教學過程的細節(jié)當中。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具體教學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為基礎,滲透環(huán)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面寬廣,知識點散亂復雜,但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地理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堂講述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來進行環(huán)境知識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數(shù)章節(jié)知識點都可與環(huán)境教育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在講述大氣環(huán)境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可進行溫室效應與霧霾的補充教學,具體分析每種大氣問題的成因和解決措施;在講到我國各地氣候類型時可以將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荒漠性氣候進行協(xié)同講述,具體介紹我國北方土地荒漠化的嚴重程度,分析成因與解決對策,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圖片或視頻展示,加深學生對土地荒漠化的了解,進一步激發(fā)環(huán)境保護意識。
2.實現(xiàn)環(huán)境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
不應把環(huán)境教育與常規(guī)地理教學區(qū)別對待,而應將兩者看作一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綜合運用能力,實現(xiàn)地理教學與環(huán)境教育的有機結合與有效促進。地理教師積極發(fā)揮課堂主導作用,建立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引進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通過電腦軟件與多媒體設備進行自然環(huán)境狀況的展示,在課堂上成立環(huán)境保護研究小組,保證所有學生可以參與合作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積極開展環(huán)境保護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因素
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它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F(xiàn)代教育學研究表明: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同時與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興趣、信念、內驅動力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過程中,情感起著一種偵察機構的動力功能,監(jiān)視著信息的流動,喚起主體對信息的追求。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更是貫徹情感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充滿積極情感的和諧的語文教學情感氛圍,師生雙方才能融洽,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筆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是語文教育的客觀依據(jù),其中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新課標下的現(xiàn)有的眾多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了文學藝術品質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更多地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悉心鉆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再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學生。這樣,才有可能選擇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出一種極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過引導和培育,潛移默化地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展示情感過程,保證教材內容的引人入勝。因此,我們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教學方法,輔以聲情并茂的朗讀、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達到文意的理解與情感體驗的統(tǒng)一。例如,在講授《歸去來兮辭》一文,教師可以采用朗讀引發(fā)先聲奪人,再補充人物介紹及背景材料,放圖片和錄像,讓學生增進了解,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講解《滕王閣序》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壯麗秀美的風光圖景,并讓學生聽錄音,看課件,通過渲染氣氛,以強烈的感情引發(fā)學生的興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內容。這樣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既學到了相關知識,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華。
二、充分調動教師自我的教學情感,以情帶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如果教師把對事業(yè)的愛與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那么,他的教學一定是充滿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的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的情感是學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劑,教師應該用他深刻的思想內容,豐富的情感世界,飛揚的激情,感染學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從而使枯燥的語文教學成為一次學生的情感體驗之旅.要做到這樣,首先,教師必須摯愛和尊重自己的學生。愛這種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學生最能敏感體會的,學生對老師也因此更尊敬,更喜愛,并且,還常常會因為愛老師而愛上老師所教的學科。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本褪沁@個道理。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沒有情感、沒有愛,也不會有教育。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需要語文老師付出赤誠的愛心,才能以情動情,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語文老師的愛,首先是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和教學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工作之中,才能使學生對老師及其事業(yè)產(chǎn)生敬佩之情進而喜歡上語文課。其次,教師應深入體驗教材蘊涵的情感。要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自己首先要被課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動。因此教師首要的是練好內功,不斷夯實思想內涵,提高文學藝術修養(yǎng),豐富人生閱歷,深刻領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師以愉快的心情,和藹的表情,親切的語言,充沛的情感,飛揚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與情感激蕩的海洋里暢游,讓語文學習回歸到它應有的要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以真心熱愛學生,以真誠的自我對待學生,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靈的大門,愿意和老師保持心心相印的關系,向老師傳達出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受。師生這種真誠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營造情感氛圍的基礎,從而能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賞,那么他們就會全心全意地與教師配合上好語文課,也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忠告與批評,使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在良好的情感氛圍中活潑、生機盎然地開展,以達到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全方位營造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閱讀教學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是激發(fā)學生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網(wǎng)絡下載軟件、網(wǎng)上查尋資料等與學生相互交流等方法來完成語文的自主性學習。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而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運用多媒體的情況而一味地配上多媒體課件。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選文,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學生從認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開想象,啟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此類選文就不宜用多媒體課件從頭到尾講解,而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品讀中領悟,在情感的浸潤下獲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識的學習就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才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在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更生動,而且還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采用討論式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討論式教學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此外,啟發(fā)式、辯論式、對話式等教學方式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寫小論文等有趣的教學方式,都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促進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和培育學生情感世界,重視情感因素的激發(fā)和體驗,對于活躍語文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貫徹素質教育原則,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回歸語文學習根本目的,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它們被學生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語文學科具有現(xiàn)實的社會性,高中語文更是與社會生活、與學生的成長實際融為一體。因而,在教學形式上,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課內走向課外,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活動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之中,成為德育的主體因素,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創(chuàng)設語文活動課,讓學生的思想在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得到升華。在學習的《雷雨》時,筆者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情究竟是真誠的還是虛假的。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從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認清了周樸園對魯侍萍愛情的實質,也為自己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奠定了初步基礎。由學生飾演的課本劇《哈姆萊特》,動作滑稽,語言冷峻犀利,對劇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感。在學習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筆者組織了一次學生演講,演講的題目也是《我有一個夢想》。同學們積極參加,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夢想。筆者便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要胸懷廣闊,志向高潔,要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工作中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夢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靈活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學生在主動的參與中能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學習散文的寫作時,筆者將學生帶到山林里,帶到嘉陵江邊,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深刻領會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從而寫出了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在學習對聯(lián)的創(chuàng)作時,筆者要求學生為南部縣城創(chuàng)建國家級衛(wèi)生城市這一創(chuàng)建活動擬創(chuàng)一幅對聯(lián)。同學們熱情很高,紛紛進行思索,既學習運用了知識,又關注了社會生活,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時,筆者讓學生學習寫主持人主持節(jié)目的串詞,并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主持一臺“五四”晚會。在靈活的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強了團結意識、合作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學生主動地使用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媒體,并積極參與其中,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成為德育的主體因素。高中語文教學從來都不是封閉的,在信息時代,學生更應借助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先進媒體,在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加強自身修養(yǎng),增強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靶侣劼?lián)播”節(jié)目能讓學生感知社會主旋律的脈搏,“感動中國”能激發(fā)學生以先進人物為榜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發(fā)展自己?!度嗣袢請蟆纺茏寣W生學會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種社會現(xiàn)象,《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欄目則成為學生深度了解社會的窗口。借助網(wǎng)絡,學生可以“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而學生主動地在“強國論壇”留言討論,則更是彰顯了當代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言傳身教
充分張揚教師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固然許多事有賴于學校的一般規(guī)章,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于跟學生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人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這體現(xiàn)在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而且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師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會產(chǎn)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師要有愛心。愛便是教育。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礎。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與學生思想的溝通,注意理解學生的要求,尊重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并注重對學生情感進行關懷和指導。同時,盡可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德育的主體地位,“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fā)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精神。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門別類地進行指導,如:高中生心理障礙與調適,女生安全問題,怎樣看待自身與家庭,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怎樣提高學習效率等,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時得到解決,在老師愛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表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為學生做出表率,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教師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僅使老師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師人格形象本身就給學生成長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營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深入鉆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教學藝術的提高,用自己過硬的本領打動和征服學生。筆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也堅決不做。筆者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關心學生但也嚴格要求學生,對待學生公平公正,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師表形象和職業(yè)道德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領他們健康成長。語文教師是德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語文教學中,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機智的展現(xiàn),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師主動參與德育過程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筆者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中,既教書,又育人。
三.總結
首先,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我們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使其更加熟練地掌握語言交際技巧。語言的學習,不管是母語還是外語,其最終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做題、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具有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資本,而是為更好地進行語言交流與溝通。而要做好這一點,英語教師就應該改變固有的、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了解西方國家生活習俗、語言習慣、人文風俗的基礎之上,去體會英語的豐富內涵,掌握更多、更準確的英語知識,在跨文化語境當中實現(xiàn)自由運用英語能力的提升與擴展。
其次,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我們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深層次理解。世界上有近二百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在英語學習,特別是英語文章的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其中的思想言行、風俗習慣等看起來比較奇怪,甚至有些英語笑語在我們看來一點兒也不好笑。而要真正理解這其中的奧妙,英語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全面地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否則學生就不可能獲得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上的實質性提高。
再次,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v觀世界各國的文化,各有其長,也各有不足。長期以來,我們都在宣揚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世界上流傳時間最長、影響人口最多的文化,似乎中華文明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其他國家的文化都不足道也。這一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而要破除這一觀念,英語教師的跨文化語境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人文、地理知識,可以使之形成正在的文化觀,理解其他國家文化當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學會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減弱甚至消除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使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學習他人的長處。
最后,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我們可以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在跨文化語境教學當中,英語教師讓學生在相應的語境當中來理解英語的句法結構、內涵外延,學生所得到的不僅僅是“魚”,更重要的是“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在不同的文化語境當中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并學會主動獲得相應的學習資料,學會通過查閱圖書、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等手段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聚焦學習主題。在這一方面,英語教師的學法指導顯得尤其重要。在學生學習時,教師并非無事可做,而是隨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研究方法、信息獲取途徑、信息分析方法的指導,注意引導學生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在學習當中的心得、方法、經(jīng)驗,讓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英語詞匯、語法、行文習慣,最終使學生學會根據(jù)語境分析與運用英語知識的技能。
二、跨文化語境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首先,通過對比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外文化語境當中詞匯和句式的不同。閱讀的英語文獻越多,我們越會發(fā)現(xiàn),各種語言現(xiàn)象和交際用語都是與使用背景相聯(lián)系的。比如日常問候、詢路指路、道謝與回敬等不同語境、不同環(huán)境當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類似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在教學當中,我們最好能將這些相似的知識點并列放在一起,讓學生在對比當中深入理解其不同含義。
其次,通過對比中外相同意思不同的表達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比中國與外國的語言表達,其中不少意思相同的地方所用的表達形式卻不相同,實際教學當中,我們大可以將這些內容加以分類匯總,以方便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例如,在我們國家形容人的強壯可以說他“力大如?!?,但是英語國家則常用“stronghorse”來形容。對比這一不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盡管“?!焙汀榜R”是兩種不同的動物種類,但卻同樣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強壯。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會深入地理解中、西方國家語言文化的不同,與此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再次,通過觀摩與研讀國外經(jīng)典影片使學生掌握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盡管這種方法人盡皆知,耳熟能詳,但真正在教學當中頻繁應用的人并不多見,大多只是用于在公開課上裝點門面。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最有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作為我國著名的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學?!眲t在這一方面做得特別好。他們在給學生講解相關的跨文化語境知識時,很少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更沒有枯燥地講解,而是讓學生在欣賞國外的經(jīng)典影片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理解這些東西。如讓學生欣賞《音樂之聲》、《聞香識女人》等電影,觀看并模仿《成長的煩惱》、《老友記》等極俱美國生活氣息的經(jīng)典片段,學生就會在看、學、用、評當中準確地理解文化語境的獨特魅力。
三、小結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愛國主義;大理想;傳統(tǒng)美德;奉獻精神;弘揚正氣;見義勇為;艱苦奮斗;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望子成龍與家庭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jīng)濟與腐敗現(xiàn)象;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jīng)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tǒng)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yǎng),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題材:熱愛家鄉(xiāng)
文題:a.我的家鄉(xiāng)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xiāng)——一塊產(chǎn)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xiāng),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fā)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币痪淦降脑?,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⒉依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lián)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lián)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lián)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養(yǎng)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lián)想?yún)s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lián)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xiàn)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xiàn)了某醫(y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yè)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shù)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lián)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lián)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lián)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內涵,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xiàn);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jīng)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lián)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強調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zhàn)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xiàn)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xiàn)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guī)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xiàn)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有不少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記敘科學家不辭辛勞,終于完成人類記憶移植的發(fā)明過程,最后謳歌了這一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nóng)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fā)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计湓?,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tǒng)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關鍵詞]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習
G633.41
英語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還處在基礎積累的時期,與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還不太緊密。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語言現(xiàn)象與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離開文化背景的學習,會給學生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帶來一系列障礙,影響學生英語進步的速度。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guī)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復合體。其中,與英語教學聯(lián)系緊密,影響較大的關于文化的提法有兩種:成就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地理、建筑及科技等)和行為文化(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以及社團組織等)。后者對語言的學習產(chǎn)生最為直接的影響。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代表,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應從其文化人手,對其進行研究。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習的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綜合性發(fā)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向其進行西方文化的介紹,另一方面,還應對其進行中式文化的鞏固。
中式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穿插有利于學生首先對中國的文化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并對中式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國外文化的同時,掌握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對英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國外的文化習俗,一方面可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新實行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首次明確將“文化意識”列為課程學習目標之一,較之以往,更突出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符合跨文化交流時代的發(fā)展需求的。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即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而在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錯誤的文化理解所導致的。雖然近十幾年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廣泛的討論并獲得共識,但過去英語教學中強調的是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而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同時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即通過學習,使高中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國和外國文化,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充分理解、共同合作、共同發(fā)展的能力。那么怎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充分利用教材,系統(tǒng)學習文化知識
教材是英語課堂中最有效的資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對實施新課標、貫徹新理念,體現(xiàn)教學改革的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教材意味著教師能更有效地提供給學習者大量的英語資源。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所提供的語言材料不僅滲透著思想情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提高。新課標下的新教材內容普遍比以往更加豐富生動,呈現(xiàn)方式更靈活多樣。這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理解,而且會加深他們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且新教材話題范圍廣泛,內容貼近現(xiàn)實生活,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如涉及到科技、航天、地理、名人、醫(yī)學、環(huán)保、自然、新聞及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而且新教材語言真實、地道、自然,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思想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重點突出,評價機制更加科學合理。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fā)的學習平臺,教師必須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
2.合理安排課外閱讀,培養(yǎng)文化意識
除了熟悉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以外,教師還應在提前備課時,廣泛收集資料,以便課堂上能旁征博引、厚積薄發(fā)、恰當舉例、深入淺出、系統(tǒng)條理地講解課程重點和難點?,F(xiàn)在,我國的英語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報紙、雜志等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最新動態(tài)。這樣有助于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等教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和適當取舍,從而使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去閱讀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章或看一些與之相關的電影、圖片、報道等,使之與教材形成有效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