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上課前,備好“心案”
語文課和數學、科學等學科相比,它是一門充滿偶然性的課。在上課之前,你永遠無法預料到你的學生會如何回答你的問題。所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樣的文本,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讀,他們的回答也會是五花八門。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答案,教師很容易迷失在學生的回答中,不知不覺地偏離了教學設計影響整堂課的教學。
這時,備好一份“心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前研讀教材,考慮清楚這堂課要讓學生有什么收獲,有幾個主要教學環節是一定要保證的,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一切都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把紙上的教案搬到心里去,構成一份“心案”,就可以避免被學生的問題牽著走。可是有時為了上好公開課,往往是一邊反復研讀文本,一邊找來許多名家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反復閱讀。最后,終于有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可這樣的教學設計,多少有些華而不實之嫌。在還沒有對文本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理解之前,在自己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教學思路之前,大量他人的見解、思路會輕而易舉的湮滅自己的思想火花。更因為沒有自己獨立的教學思路,對別人教學設計中的高質量的教學環節缺乏全面的認識,只能進行機械地模仿,別人再好的環節在自己的課堂上也只是有形無神,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更嚴重的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對于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有什么收獲,沒有明確的認識,在課堂上,教師容易被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所束縛,一旦出現教學設計以外的突況,教師不是張口結舌,就是牽強解釋,然后接著照本宣科,在一種尷尬、無奈的氣氛中結束一節課。
二、上課時,有效提問
小學生的思維是和成人不同的,他們往往不會把教師的問題和整節課聯系起來思考,如果提問是保留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問題有些含糊,學生的回答就會偏離教師的教學設計。如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中,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十八歲的時候可以干什么?”聽課的老師都明白,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想象他們十八歲時,可以享受愉快的生活,以此和文章中同樣十八歲卻因白血病躺在病床上的小錢構成對比,引發學生對小錢的同情。可是學生聽了問題后,卻誤以為是“如你已經十八歲,你可以為小錢干什么?”于是紛紛回答“可以給他錢”“可以捐骨髓給他”……如果在提問時改變一下問法,問“你看見自己身邊那些十八歲的人在干什么?”學生不但不會有誤解,更會馬上聯系生活,體會到小錢的不幸??上В险n時缺少了這樣一個有效提問,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沒有讓教師滿意,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十分尷尬。
三、上課后,取法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