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琵琶行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帕斯卡概率邏輯;概率解釋;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
帕斯卡概率邏輯的哲學探討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不少的進展和突破,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來才發(fā)展起來的性向(propensity)解釋和主體交互(in-tersubjective)解釋。不過,盡管帕斯卡概率解釋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并不表示它們已經發(fā)展到了頂點。相反,帕斯卡概率的各種解釋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或者遇到了一些困難。于是,出于長足推進我國歸納邏輯發(fā)展的需要,總結和反思帕斯卡概率邏輯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瞻望歸納邏輯發(fā)展的更高形態(tài)就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了。
一、各種概率解釋的局限性
概率理論是由帕斯卡開創(chuàng),并且由科爾莫哥洛夫實現(xiàn)公理化的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這種理論主要是作為數學概率論而發(fā)展起來的,但人們是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概率概念的,對概率的解釋不同,也就產生了各自有別的測定概率值的方法,由此便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概率邏輯系統(tǒng)。于是帕斯卡概率便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解釋:邏輯解釋、主觀解釋、頻率解釋、性向解釋以及主體交互解釋。這些概率解釋都具有一定的恰當性和可應用性,但同時它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地說:
在邏輯解釋中,凱恩斯與卡爾納普都采用了無差別原則作為邏輯原則。但無差別原則毫無疑問會導致悖論,例如,關于書的悖論、酒—水悖論和幾何學概率的悖論。雖然對一些這樣的悖論有獨特的解決方法,但是沒有任何普遍的方法把它們都消除掉。任何使用無差別原則的人從來都不能肯定它是否和什么時候將出現(xiàn)矛盾。因此,唯一安全的策略就是完全地拋棄這個原則,并且這樣做意味著放棄邏輯解釋——至少放棄它的傳統(tǒng)形式。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主觀解釋是比較適用的,因而它極大地拓寬了概率論的應用范圍,使得人們的意見、判斷、評價、信念等主觀的東西都可以通過信念度來測量。例如1999年春夏之際,北約對南聯(lián)盟進行空中打擊,狂轟亂炸,久攻不下。當時人們紛紛猜測北約會不會向南聯(lián)盟派遣地面部隊,這種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們就可以用主觀信念度來表示“北約向南聯(lián)盟派遣地面部隊”這一事件的概率。但是,由于主觀解釋允許具有同樣證據的不同主體對同一假說可以合理地賦予不同的概率,從而使得人們在確定初始概率或先驗概率上具有相當大的主觀任意性。拉姆齊認為,除了滿足概率公理之外,沒有什么可以唯一地確定先驗概率或初始概率。主觀標準的隨意性遭受到了許多的批評,對于這一困難,德·芬內蒂提出了著名的“意見收斂定理”加以保證。但由于意見收斂定理必須滿足的前提即所討論事件的可換性也遭到了許多批評,這就使得人們用主觀概率來表達客觀概率的期望成為泡影。因而,主觀主義者們繞了一個大彎又回到了起點,即對基本概率的確定是主觀任意的,唯一的限制是滿足概率公理。
由于頻率解釋把概率定義為事件在無窮序列中的相對頻率的極限,因而這種解釋在科學確證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例如,對于單個事件,如何確定它的概率;對于休謨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而性向解釋(主要指長趨勢性向解釋)在一系列問題上明顯優(yōu)越于頻率解釋:性向解釋是一種關于概念創(chuàng)新的非操作主義理論,這種非操作主義理論在自然科學中解釋概念創(chuàng)新比馮·米瑟斯的操作主義更好;性向解釋消除了關于無限聚合的所有問題,并且通過為概率陳述引入一種可證偽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對概率與十分適合標準統(tǒng)計實踐的頻率之間的關系給出了一種解釋;性向解釋通過把隨機和獨立歸約為獨立的排除了馮·米瑟斯對這兩個不同概念的介紹;性向解釋通過把概率與可重復的條件而不是聚合聯(lián)結起來容許演算的更廣泛應用;性向解釋更符合科爾莫哥洛夫公理和對概率使用測度理論的現(xiàn)代數學方法,因為它容許概率作為一種未被定義的概念被引入;等等。就所有這些觀點來說,我們認為性向解釋已經替代了頻率解釋并且是當前可利用的有效的客觀解釋。然而,人們對性向概念的理解遠不止這些,并且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各樣的異議和含糊。
主體交互解釋把概率看作是關于一個群體的共同信念度。被用來介紹主體交互概率的荷蘭賭論證表明,如果這個群體同意一個共同的賭商,那么這個共同的賭商就會保護他們不被狡猾的對手打輸。荷蘭賭論證向群體的擴展僅僅對具有共同旨趣的群體有意義。這表明了這樣的群體應該在其內部建立交流和信息流,使得他們通過討論能夠形成一致意見或主體交互概率。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整個群體才能保護自己不輸給狡猾的對手。但是,主體交互解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它只適用于具有共同旨趣的社會群體,而對一個缺乏共同旨趣的群體沒有有效性,因為每個個體都將不關心這個群體的其他成員發(fā)生什么事情,因而每個個體將形成他或她自己的主觀概率而不考慮其他人的信念;主體交互概率概念對宗教流派、政治黨派等社會群體來說是合適的概念,但他們通常沒有達到包含全體人類。
以上是我們對符合經典概率演算的各種解釋的分析和論述。很顯然,主觀解釋、主體交互解釋以及性向解釋是當前可利用的比較有效的概率解釋,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恰當性和可應用性,但同時它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些學者試圖從語形方面對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進行修改或否定來研究概率邏輯。
二、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
在主觀解釋中,貝葉斯主義者支持的更新規(guī)則是條件化:Pr更新(A)=Pr初始(AIE)(只須Pr初始)。后來,劉易斯(Lewis)對條件化給出了一個“歷時的”荷蘭賭論證。杰弗里(Jeffrey)條件化的規(guī)則或概率運動學將按照下式把主體的更新概率函數與初始概率函數聯(lián)系起來:Pr更新(A)=∑Pr初始(AIE)Pr更新(Ei)。正統(tǒng)貝葉斯主義可以用下列原則刻畫:(1)理性主體的“先驗”(初始)概率符合概率演算;(2)理性主體的概率借助(杰弗里)條件化規(guī)則來更新;(3)對理性主體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約束。
但是正統(tǒng)貝葉斯主義遭到了他們的批評,說它的要求過分了:它對所有命題、邏輯全知者等等指派精確概率的要求一直被有些人看作是不合情理的理想化。這就導致了對上述原則(1)和(2)的各種放寬。原則(2)可以被弱化以容許除條件化之外的概率更新的其他規(guī)則——例如,Jaynes和斯基爾姆(Skyrms)認為在相關限制的條件下,對使熵極大化的概率函數加以修改。而一些貝葉斯主義者例如厄爾曼(Earman)則放棄了概率更新完全是由規(guī)則支配的要求。對原則(1)的放寬是一個大論題,它催生了一些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下面我們將簡要地介紹一些這樣的系統(tǒng),并指出它們與各種邏輯之間的聯(lián)系。
拋棄西格馬域子結構科爾莫哥洛夫把Ω子集的一個非空聚合F稱為Ω上的一個西格馬域,當且僅當,F(xiàn)在取余運算和可數的組合之下閉合。法恩(Fine)在他的《概率論》(1973)論證說,概率函數的域應該是西格馬域的要求是過分地限制的。例如,人們可能擁有對于種族和性別的達成共識的有窮材料,這些材料給出了關于一個隨機選定的人是男人的概率Pr(M)和這個人是黑的的概率Pr(B)充分的信息,而沒有給出關于這個人既是男人又是黑人的概率Pr(M∩B)的任何信息。因此他認為,應該拋棄西格馬子結構,使概率函數的域不用限制于西格馬域。
拋棄精確概率每一個科爾莫哥洛夫概率都是一個單獨的數字。但是,假定一個主體的意見狀態(tài)并不決定單獨的概率函數,而是與這些函數的積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把該主體的意見表達為所有這些函數的集合;并且這個集合的每一函數都合法地對應于一種確定主體意見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與區(qū)間值概率指派相吻合,但并非一定如此。例如,杰弗里在他的《概率與判斷的藝術》(1992)和萊維(Levi)在他的《知識的冒險精神》(1980)中都持這一觀點。庫普曼在他的《概率基礎》(1980)提出了關于可能會被認為是這種區(qū)間終點的“上界”和“下界”概率的公理。沃利在《關于不精確概率的統(tǒng)計推理》(1991)一書中也提出了對不精確概率的擴展研究。
完全拋棄數字概率與迄今為止所假定的“定量的”概率相對照,法恩在他的《概率論》中傾向于深入探討各種比較概率的理論,他通過形如“A至少像B那樣概然(A≥B)”的陳述來舉例說明這種概率。他提出了支配著“≥”的公理,并探討了比較概率能夠以科爾莫哥洛夫概率表達的條件。 否定的概率和復數值概率迪拉克(Dirac)、威格納(Wigner)以及范曼(Feynman)等物理學家更激進地主張否定的概率。例如,范曼建議說,在一維標尺中粒子的漫射具有一個存在于給定位置和時間的概率,這個概率是由取否定值的一個量值給定的。然而,由于是取決于如何對概率作出解釋,人們實際上是想說,這種函數與概率函數有某種相似性,但是當它取否定值時,這種相似性就被沒有了??伎怂?Cox)在他的連續(xù)時間具有離散狀態(tài)的隨機過程理論中容許概率在復數中取值??娍蠞h姆(MückenhEim)在他的《對擴展概率的回顧》(1986)一書中也持同樣的看法。
拋棄正規(guī)化公理科爾莫哥洛夫的概率函數可以取的最大值是1,看起來是約定俗成的。然而,它具有一些非平凡的推理。與其他公理相配套,它確保概率函數至少取兩個不同的值,并且概率函數存在著一個最大值是非平凡的。實際上,雷伊(Re-nyi)在他的《概率的基礎》(1967)中完全拋棄了正規(guī)化假定,允許概率取“∞”值。還有一些作者放松了經典邏輯對概率的限制,容許邏輯的或必然的真理被指派小于1的概率——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邏輯的或數學的猜想可以或多或少充分地被確證。此外,科爾莫哥洛夫公理2涉及了經典邏輯隱含地假定的“重言式”概念。相反,非經典邏輯的擁護者也許想用他們青睞的“重言式”的“異常”概念(也許需要在公理化時在別的地方作相應的調整)。因此,構造主義者主張概率論建立在直覺主義邏輯的基礎之上。
無窮概率科爾莫哥洛夫概率函數取實數值。許多哲學家,例如劉易斯和斯基爾姆等取消了這個假設,容許概率從分析的一個非標準模型的實數中取值。尤其是,他們容許概率是無窮的:正數但又小于每一(標準)實數。按照標準概率論,在無窮概率空間中的各種非空命題通常都會得到0概率,而這樣一來,這些命題被指派正的概率實質上就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考慮隨機地選擇來自[0,1]區(qū)間的一個點)。而在不可數空間里,正則概率函數不可避免要取無窮值。
拋棄可數可加性科爾莫哥洛夫最有爭議的公理無疑就是連續(xù)性公理——例如,可數可加性的“無窮部分”也就是如此。他把它看作是使數學精致的一種理想化,而沒有任何經驗意義。德·芬內蒂在他的《概率、歸納與統(tǒng)計》(1972)一書中列舉了一組反駁這種觀點的論證。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論證是:可數可加性要求人們對事件的不可數劃分指派極端有偏的分布。實際上,對于任何δ>0,無論多么小,都將存在著有窮數量的事件,這些事件具有至少1-δ組合概率,從而使所有的概率擁有最大的份額。
拋棄有限可加性人們甚至提出了放棄有限可加性的各種概率論(所謂非可加性概率理論)。登普斯特-謝弗(Dempster-shafer)理論按照下列規(guī)則定義一個信念函數Bel(A):對于Ω的每一個子集A,Bel(A)就是A的子集的數之和。謝弗在《結構概率》(1981)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假定主體將發(fā)現(xiàn)Ω上的某一命題,那么Bel(A)就是主體將發(fā)現(xiàn)A的信念度。Bel(A)+Bel(-A)不一定等于1;實際上Bel(A)和Bel(-A)從函數角度看是相互獨立的,信念函數有許多與庫普曼的下界概率相同的形式性質。蒙金(Mongin)在《認知邏輯與非可加性概率理論間的一些聯(lián)系》(1994)中表明,認知模態(tài)邏輯與登普斯特-謝弗理論之間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所謂“培根式概率”表示另一種背離概率演算的非可加性概率。一個合取式的培根式概率等于這個合取支概率的最小值。這種“概率”在形式上類似于模糊邏輯的隸屬函數??贫髟凇犊蓭椎呐c可證的》(1977)中認為它們對于測度歸納支持和評價法庭證據是恰當的。
其他學者如杰拉答托(Ghirardato)的含混背離模型、沙克爾的潛在驚奇函數、杜波依斯(Dubois)和普拉德(Prade)的弗晰(fuzzy)概率理論、施梅德勒(SchmEIdler)和韋克爾(Wakker)分別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以及斯龐(Spohn)的非概率信念函數理論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非可加性概率理論。而在杰拉答托的《不確定性的非可加性測度》(1993)和豪森《概率論》(1995)中有更多的討論。
三、對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評析
如上所述,雖然符合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概率邏輯(即帕斯卡概率邏輯)就其本身來說是正確的,但它的效力還不夠大,于是人們自然期望對帕斯卡概率邏輯放松限制,這就導致了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出現(xiàn)。由于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公理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許多學者因而放棄了對科爾莫哥洛夫概率演算作出恰當解釋的追求。根據哈克的觀點,“如果一個系統(tǒng)與另一個系統(tǒng)有著共同的詞匯,但卻有一個不同的定理/有效推理的集合,那么,這個系統(tǒng)就是對第一個系統(tǒng)的偏離;一種異常邏輯就是一個偏離了經典邏輯的系統(tǒng)”。陳波也認為,“變異邏輯就是由否定或修改經典邏輯的一個或多個假定而導致的系統(tǒng),它們至少在某些定理上與經典邏輯不一致”。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由于對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公設或公理進行了修改或放松了限制,因而是一種異常邏輯。
具體地說,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放松了帕斯卡概率邏輯對概率賦值與概率函數的限制或者否定了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只允許基本概率在[0,1]區(qū)間取值,而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使概率的取值范圍擴大了,例如,他們認為概率值可以取否定和復數值,或者他們允許概率是無窮的;第二,他們認為經典概率演算的某些部分是不可接受的,因而他們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公理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比如拋棄西格馬子結構、拋棄精確概率、完全拋棄數學概率、拋棄正規(guī)化公理和拋棄可數可加性;第三,由于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概率演算的有限可加性,因而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中的正則性、明確性和有限可加性不再成立。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系統(tǒng)與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關系類似于經典邏輯與相干邏輯或直覺主義邏輯的關系:因此可推斷出,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是帕斯卡概率邏輯的變異。
我們可以通過對沙克爾的潛在驚奇理論和柯恩的歸納支持和歸納概率分級句法理論的分析來說明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是一種異常邏輯。沙克爾首先認識到:對于人文系統(tǒng)中的不確定試驗,一般來說不可能事先構造樣本空間Ω,于是他提出了第一個非帕斯卡概率理論——潛在驚奇理論來描述非分布式不確定性——即當事人不可能事先構造Ω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潛在驚奇理論是度量x關于某一假說的潛在驚奇值和潛在驚奇值運算規(guī)則的理論。因此,它是非帕斯卡概率的主觀主義解釋。潛在驚奇理論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帕斯卡概率的特征:(1)非分布式不確定性度量定義在不完全樣本空間上;(2)在該樣本空間中不存在必然事件;(3)任一屬于該樣本空間的事件h不發(fā)生時,~h并不必然發(fā)生,即帕斯卡概率論的互補律在此不成立。由于沙克爾的潛在驚奇理論否定了帕斯卡概率論的互補律,因而這一理論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異常邏輯。
柯恩在對培根和穆勒的排除歸納法研究的基礎上,獨立地提出第二個非帕斯卡概率理論——歸納支持和歸納概率分級句法理論??露骼^承了培根思想中的恰當性方面并且揚棄了卡爾納普歸納邏輯不恰當的方面,柯恩歸納邏輯的主要特點是強調歸納邏輯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即注重歸納邏輯的恰當性和可應用性。他認為,歸納邏輯的形式系統(tǒng)應與不完全理論系統(tǒng)相協(xié)調。因而,他以否定的非互補律取代了否定的互補律;在柯恩的系統(tǒng)中,排中律不成立;關于事實問題的非帕斯卡概率不具有可加性,而只能分等級;考慮到科學實際中假說h不能作為證據,他以特有的合取原理取代了合取乘法原理。顯然,所有這些表明了柯恩的歸納邏輯是一種異常邏輯??露飨到y(tǒng)在法庭證明領域、科學方法論的接受理論領域、科學說明領域、性向領域以及語法理論領域都能應用,因此表明了比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總而言之,從某種意義上說,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實際上是帕斯卡概率邏輯的發(fā)展,因為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是一些學者在帕斯卡概率的各種解釋遇到這樣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與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之間雖然是競爭的,但它們可以同時存在,因為它們的支持者從他們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fā)研究概率邏輯。
否定的概率和復數值概率迪拉克(Dirac)、威格納(Wigner)以及范曼(Feynman)等物理學家更激進地主張否定的概率。例如,范曼建議說,在一維標尺中粒子的漫射具有一個存在于給定位置和時間的概率,這個概率是由取否定值的一個量值給定的。然而,由于是取決于如何對概率作出解釋,人們實際上是想說,這種函數與概率函數有某種相似性,但是當它取否定值時,這種相似性就被沒有了??伎怂?Cox)在他的連續(xù)時間具有離散狀態(tài)的隨機過程理論中容許概率在復數中取值??娍蠞h姆(MückenhEim)在他的《對擴展概率的回顧》(1986)一書中也持同樣的看法。
拋棄正規(guī)化公理科爾莫哥洛夫的概率函數可以取的最大值是1,看起來是約定俗成的。然而,它具有一些非平凡的推理。與其他公理相配套,它確保概率函數至少取兩個不同的值,并且概率函數存在著一個最大值是非平凡的。實際上,雷伊(Re-nyi)在他的《概率的基礎》(1967)中完全拋棄了正規(guī)化假定,允許概率取“∞”值。還有一些作者放松了經典邏輯對概率的限制,容許邏輯的或必然的真理被指派小于1的概率——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邏輯的或數學的猜想可以或多或少充分地被確證。此外,科爾莫哥洛夫公理2涉及了經典邏輯隱含地假定的“重言式”概念。相反,非經典邏輯的擁護者也許想用他們青睞的“重言式”的“異常”概念(也許需要在公理化時在別的地方作相應的調整)。因此,構造主義者主張概率論建立在直覺主義邏輯的基礎之上。
無窮概率科爾莫哥洛夫概率函數取實數值。許多哲學家,例如劉易斯和斯基爾姆等取消了這個假設,容許概率從分析的一個非標準模型的實數中取值。尤其是,他們容許概率是無窮的:正數但又小于每一(標準)實數。按照標準概率論,在無窮概率空間中的各種非空命題通常都會得到0概率,而這樣一來,這些命題被指派正的概率實質上就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考慮隨機地選擇來自[0,1]區(qū)間的一個點)。而在不可數空間里,正則概率函數不可避免要取無窮值。
拋棄可數可加性科爾莫哥洛夫最有爭議的公理無疑就是連續(xù)性公理——例如,可數可加性的“無窮部分”也就是如此。他把它看作是使數學精致的一種理想化,而沒有任何經驗意義。德·芬內蒂在他的《概率、歸納與統(tǒng)計》(1972)一書中列舉了一組反駁這種觀點的論證。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論證是:可數可加性要求人們對事件的不可數劃分指派極端有偏的分布。實際上,對于任何δ>0,無論多么小,都將存在著有窮數量的事件,這些事件具有至少1-δ組合概率,從而使所有的概率擁有最大的份額。
拋棄有限可加性人們甚至提出了放棄有限可加性的各種概率論(所謂非可加性概率理論)。登普斯特-謝弗(Dempster-shafer)理論按照下列規(guī)則定義一個信念函數Bel(A):對于Ω的每一個子集A,Bel(A)就是A的子集的數之和。謝弗在《結構概率》(1981)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假定主體將發(fā)現(xiàn)Ω上的某一命題,那么Bel(A)就是主體將發(fā)現(xiàn)A的信念度。Bel(A)+Bel(-A)不一定等于1;實際上Bel(A)和Bel(-A)從函數角度看是相互獨立的,信念函數有許多與庫普曼的下界概率相同的形式性質。蒙金(Mongin)在《認知邏輯與非可加性概率理論間的一些聯(lián)系》(1994)中表明,認知模態(tài)邏輯與登普斯特-謝弗理論之間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所謂“培根式概率”表示另一種背離概率演算的非可加性概率。一個合取式的培根式概率等于這個合取支概率的最小值。這種“概率”在形式上類似于模糊邏輯的隸屬函數??贫髟凇犊蓭椎呐c可證的》(1977)中認為它們對于測度歸納支持和評價法庭證據是恰當的。
其他學者如杰拉答托(Ghirardato)的含混背離模型、沙克爾的潛在驚奇函數、杜波依斯(Dubois)和普拉德(Prade)的弗晰(fuzzy)概率理論、施梅德勒(SchmEIdler)和韋克爾(Wakker)分別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以及斯龐(Spohn)的非概率信念函數理論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非可加性概率理論。而在杰拉答托的《不確定性的非可加性測度》(1993)和豪森《概率論》(1995)中有更多的討論。
三、對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評析
如上所述,雖然符合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概率邏輯(即帕斯卡概率邏輯)就其本身來說是正確的,但它的效力還不夠大,于是人們自然期望對帕斯卡概率邏輯放松限制,這就導致了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出現(xiàn)。由于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公理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許多學者因而放棄了對科爾莫哥洛夫概率演算作出恰當解釋的追求。根據哈克的觀點,“如果一個系統(tǒng)與另一個系統(tǒng)有著共同的詞匯,但卻有一個不同的定理/有效推理的集合,那么,這個系統(tǒng)就是對第一個系統(tǒng)的偏離;一種異常邏輯就是一個偏離了經典邏輯的系統(tǒng)”。陳波也認為,“變異邏輯就是由否定或修改經典邏輯的一個或多個假定而導致的系統(tǒng),它們至少在某些定理上與經典邏輯不一致”。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由于對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公設或公理進行了修改或放松了限制,因而是一種異常邏輯。
具體地說,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放松了帕斯卡概率邏輯對概率賦值與概率函數的限制或者否定了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只允許基本概率在[0,1]區(qū)間取值,而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使概率的取值范圍擴大了,例如,他們認為概率值可以取否定和復數值,或者他們允許概率是無窮的;第二,他們認為經典概率演算的某些部分是不可接受的,因而他們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公理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比如拋棄西格馬子結構、拋棄精確概率、完全拋棄數學概率、拋棄正規(guī)化公理和拋棄可數可加性;第三,由于拋棄了科爾莫哥洛夫概率演算的有限可加性,因而經典概率演算系統(tǒng)中的正則性、明確性和有限可加性不再成立??茽柲缏宸蚋怕氏到y(tǒng)與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的關系類似于經典邏輯與相干邏輯或直覺主義邏輯的關系:因此可推斷出,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是帕斯卡概率邏輯的變異。
我們可以通過對沙克爾的潛在驚奇理論和柯恩的歸納支持和歸納概率分級句法理論的分析來說明非科爾莫哥洛夫概率理論是一種異常邏輯。沙克爾首先認識到:對于人文系統(tǒng)中的不確定試驗,一般來說不可能事先構造樣本空間Ω,于是他提出了第一個非帕斯卡概率理論——潛在驚奇理論來描述非分布式不確定性——即當事人不可能事先構造Ω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潛在驚奇理論是度量x關于某一假說的潛在驚奇值和潛在驚奇值運算規(guī)則的理論。因此,它是非帕斯卡概率的主觀主義解釋。潛在驚奇理論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帕斯卡概率的特征:(1)非分布式不確定性度量定義在不完全樣本空間上;(2)在該樣本空間中不存在必然事件;(3)任一屬于該樣本空間的事件h不發(fā)生時,~h并不必然發(fā)生,即帕斯卡概率論的互補律在此不成立。由于沙克爾的潛在驚奇理論否定了帕斯卡概率論的互補律,因而這一理論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異常邏輯。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審美教育 語言美 人格美 文化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教材的篇幅數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華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載體,見證了歷史變遷、朝代興衰,是華夏民族文化中內容最豐富、內涵最深刻、最具有審美價值的寶貴遺產。
然而,在現(xiàn)實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復雜古老的語法結構與現(xiàn)代文有差異甚至截然相反的詞語含義,學生對背誦的抵觸情緒等,使文言文教學枯燥無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學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徑,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就必須找到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語文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都用綱要性文字闡述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文言文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和效率怎樣呢?一些一線語文教師依然運用串講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逐字逐句地對其進行翻譯,拿著教學參考書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詞,必然導致文言文教學枯燥無味,課堂毫無生機,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譯”應該是蘊涵認知、文化、審美三個因素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學習的過程,一個完整高效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知”、“情”、“意”相融合的過程。顯然,導致文言文教學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審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高中語文教材里選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代表,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為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來包含豐富審美因素的優(yōu)秀文言文無法走進學生心靈。所以,文言文教學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須把審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審美價值
這些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經過歷史考驗沉淀下來的經典,其中蘊含豐富的審美價值。現(xiàn)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例,從語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個方面說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有其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一)語言美:高中教材選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頂尖之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文章的語言美?!峨蹰w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都是讀著舒服、看著悅目的上乘作品,充分體現(xiàn)中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學生從中體會出我國自古以來漢語言的優(yōu)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歷史長河沖刷流傳下來的名篇佳句,承載著古人思想文化的精華?!蛾惽楸怼分欣蠲艿闹腔酆吞幨碌募记桑弧稜T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能言巧辯和機智勇敢;《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的多才多藝與不卑不亢等。這些作品都體現(xiàn)出人格之美,透過這些經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選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從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中,我們能處處窺探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勸學》中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學習的重視和探索;《師說》是研究中國古代教師和教育的寶貴文獻資料;《鴻門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尊卑觀和禮儀觀。
這些文言文里體現(xiàn)出來的美學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先決條件,正因為文言文中存在豐富的美學因素,才使得審美教育成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踐行審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踐行審美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學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制約太久,教師單調的教學手段使文言文教學的美感喪失殆盡。
(一)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文言文體現(xiàn)我國漢語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這些絕美的語言如果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索然無味、意境全無,學生很難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教師應該依據文言文特點,挖掘其語言特色,帶領學生有感情地“美讀”,從反復多遍的朗讀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準凝練、恰到好處,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就是古今僅有的絕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帶領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品味,讓學生感受那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意境。如果把這段翻譯成白話文,就會失去韻味。
(三)領悟文言文的人格美。從文言文中獲取精神食糧無疑是明智之舉。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從中領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如講授《逍遙游》,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只要認真品味文字,帶領學生領悟莊子的人生哲學和有關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莊子,了解他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從中體會出莊子帶給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讓學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是講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體會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古文曲徑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學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學習《琵琶行》、《孔雀東南飛》等篇目時,引導學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無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劉蘭芝就是意外,為什么呢?這就要考證我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了?!而欓T宴》中座次的錯誤安排,預示著結局,那么中國古代傳統(tǒng)座次安排有什么講究呢?當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興趣濃厚時,就會自主學習和探究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國思想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有充分發(fā)掘文言文的語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tǒng)獨特的審美因素才能刺激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學發(fā)展的趨勢,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學中開辟一塊“英雄用武之地”,讓文言文教學春暖花開,給文言文教學這座冰山帶來消融的希望。
總而言之,把審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惠珍.讓文言文教學充滿詩意[J].教學月刊,2006(8):43.
[2]吳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文學教育,2012(11).
[3]施錦偉.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意義及其教改設想[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5):74.
關鍵詞:琵琶 樂譜 樂器 保護
文化的傳承在于傳導和繼承。但在傳導與繼承的過程中,載體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琵琶文化的傳承同樣存在載體因素,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文化的交流,琵琶一類的藝術文化逐漸式微,在此情況之下對于其藝術的傳承以及保存,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尋找琵琶失落的聲音,發(fā)揚民族文化,成為每一個研究人員和學者不斷追逐的理想。本文對于尋找琵琶失落聲音的幾個方向,提出若干意見以盼能為其傳承和保存提供參考。
一、民間傳承方向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普通學校教導的文化知識,另一類則為散落民間的文化傳承。對于琵琶文化的傳承也是這樣,對于高校以及一些指導機構來講不存在樂譜或者樂器的消失,這類組織一般都具有傳承性,對于其文化和遺產的保存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所以,關鍵的保護對象不在于高校和指導機構,而在于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藝人。
(一)音頻視頻保存
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流傳以及交流,絕大部分存在口口相傳手手相授的方式。因為受個人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民間琵琶藝術的傳承很難有樂譜之類的東西。對于其文化的保存應在征詢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進行音頻或者視頻的拍攝,以音像的方式進行保存。最后由專業(yè)人員再進行曲譜的翻譯工作,最終完成曲目的保存。
(二)古樂器仿制
一些古樂器傳承至今,其本身價值已經超越了其藝術上的價值。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和市場化的炒作,一些古樂器的古譜被人為地炒作到天價,這不得不說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蔑視。市場化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注重利益的獲取,至于文化方面則不屬于其關心的范圍。在此背景之下,對于古樂器的仿制也是一種保存的方法,利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對古樂器進行掃描研究之后,進行樂器的仿制,最終完成樂器的傳承。
(三)海外移民探尋
受戰(zhàn)爭和人類遷徙的影響,一些人離開原住地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xiāng),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人類的遷徙,一些文化也隨即被帶離,對海外僑胞的采訪和詢問,也是尋找琵琶失落聲音的一個方向,最佳的保存方式也為音像保存。
(四)古譜今繹
戰(zhàn)亂和社會變遷帶走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但也留下了一部分。這部分的遺產包括文字、樂譜、樂器和部分的影像資料。針對古樂譜的保存,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演繹出來。古譜今繹,利用知識傳承完成對古譜的演繹,最終完成曲目的保存和傳承,使得古譜的價值不止存在于博物館或者收藏室,以最佳的方式進行傳承和保護,完成古譜存在的意義。
(五)順應時展借助媒體
時代在發(fā)展,各類的藝術文化也在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藝術類的發(fā)展在大眾面前顯現(xiàn)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概存在兩個方面:其一,傳統(tǒng)藝術類的學習難度大,學習時間長;其二,因其傳承方面的問題,多數情況下存在學習項目少,學習費用高等情況。在此背景下,主動學習傳統(tǒng)藝術的人較少,所以,在大范圍內也造成了傳統(tǒng)藝術式微的現(xiàn)象。
在此背景下,琵琶藝術可以借助現(xiàn)代媒體,利用媒體的傳播進行傳統(tǒng)琵琶藝術的保存和保護。在如今綜藝節(jié)目多如牛毛的情況下,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文化類的綜藝節(jié)目卻很少,是造成此類情況的兩個原因。所以借助媒體宣傳,一方面可以提高琵琶藝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一些民間的藝術家參加此類活動,造成更大的社會影響,最終達到完成琵琶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的目的。
二、結語
琵琶藝術傳承千年,具有悠遠的歷史。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古譜的保存、樂器的保存、藝術傳承的問題越來越嚴峻。針對琵琶失落聲音的尋找方向,研究者可以從民間藝人采訪、海外僑胞采訪、古譜今繹、媒體借力,并借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等方面展開活動,以完成其藝術的傳承和文化保護任務。
參考文獻:
[1]喬建中.論林石城譯、編《鞠士林琵琶譜》與《養(yǎng)正軒琵琶譜》[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01).
[2]廖莎.少數民族琵琶樂曲創(chuàng)作的分析及比較研究――以傣族、維吾爾族、苗族三首作品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5(08).
[3]房曉敏.21世紀我國琵琶音樂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第二屆遼源杯琵琶演奏大賽琵琶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論壇”發(fā)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4).
[4]師存勛.千年琵琶等一回――《琵琶行(并序)》與《崇禎宮人屈氏琵琶歌(并序)》同異試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訓”、“詁”二字皆各有意義。一般說來,“詁”的意義偏重在“釋故言”,“訓”的意義偏重在“理順”、“疏通”。然而從廣義上看“訓”與“詁”實為同義詞,都有“解釋”之意。如今用現(xiàn)代漢語非常準確地翻譯前代的文獻資料有時是不能完全勝任的,僅靠譯文也是無法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古代的名物以及古人表達的神情。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得靠訓詁。
例如《鴻門宴》中樊噲闖帳項王驚愕,有賜樊噲“卮酒”和“彘肩”的描寫。這個“卮”字一般都翻譯成“杯”或“碗”,但它的容量有多大?為什么樊噲只喝了一碗酒,吃了一個豬肘子項王就稱贊他是“壯士”?為什么后來項王又有“能復飲”的問語?光憑譯文這個問題是鬧不明白的。與之有關的是《戰(zhàn)國策》中“畫蛇添足”的故事。其中云:“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數人飲不足,一人飲有余”。這個“卮”也只能翻譯成“杯”或“碗”??戳俗g文后,人們也會不解為什么這杯酒一個人喝不了,幾個人又不夠呢?原來“厄”是一種園形酒器的應劭注:“厄,飲酒禮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薄稘h書·律歷志》:“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惫艜r一升,折合市制等于一市升,故一厄酒等于市制四市升。通過訓詁,我們方才明白了項王在樊呤喝了一厄酒后為什么還會發(fā)生“能復飲”的疑問,同時也知道了那位祭祀者給他的門客一厄酒為何一人飲有余,而數人飲不足的原因了。
又若《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边@一句從譯文上只能翻譯成“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舉起身上佩戴的玉玦再三向他示意,項王默然沒有反應?!狈对鰹槭裁雌e起玉玦同項王示意。意圖何在?這個問題也是譯文無法解決的。
玉石在古代是一種珍寶。帝王祭神用它,諸侯朝聘、會盟用它,君主貴族的佩飾也用它。遠在夏商時期,玉石就已作為禮器使用。春秋戰(zhàn)國,這套禮節(jié)和制度更加盛行。古有“六幣”之說。玉石作為禮器使用是要經過雕琢的一般成圓形中間有孔。邊和孔比例不同,名稱也不同作用也各異。
稱作璧的必須符合邊的寬度要大于孔的直徑的要求。孔的直徑大于邊的寬度稱作瑗;孔的直徑與玉邊的寬度相等的稱作環(huán);形狀同環(huán)但玉周邊有一缺口的稱作玦;大小正好是璧的一半的稱作璜;圭是帝王諸侯所執(zhí)的長形玉板上銳下方,表示符信?!鞍牍缭昏啊?。“簡子·大略”“聘人以圭,問士(事)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huán)?!比缒芰私膺@些玉制品的特殊用途,則可知范增“舉所佩玉玦”向項王示意是用來表示“絕人”的,即暗示項羽下決心將劉邦殺死消除與楚爭雄的對手。
中學語文古文教學中還經常遇到古代典章制度,如禮制、車制、兵制,職官制等方面的內容,有時在譯文中也是無法表達的,為求甚解,仍須通過訓詁解決。
那么,應該如何改變目前古詩文教學的尷尬局面,讓古詩文教學更精彩?筆者認為應該強調課堂體驗。古詩文教學的課堂體驗就是要從語文學科的整體功能出發(fā),從學生生命的整體出發(fā),讓學生的知、情、意、行融入文本,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以此感知和體驗世界與自我的真諦。它能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片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的空間,這將極大地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怎樣有效地進行體驗式古詩文教學?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情境中體驗。
“行而體道”,“行而察道”。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強調學習者進入情境,親自參與其中的活動,并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形成結論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親歷、去感受、去體驗。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文言文,適合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通過情境表演能夠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體驗意識。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結合文下注釋自讀課文,初步疏通文意,然后讓學生以桌椅為船,以掃把為楫,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其他同學當觀眾的同時,又當評委,指出每組表演的精彩之處,同時,參照原文指出表演不周到的地方,甚至漏掉的細節(jié)。這樣,一堂原本比較沉悶枯燥的講讀課,在學生與文本的碰撞中,擦出了激情的火花,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表演和評價欣賞之中,完全潛入于文本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閑適恬淡、寄情山水的心境,切身體會了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這遠比老師生硬地講解詞語效率要高得多。
當然,根據文本的不同,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可以多樣,如可以借助朗讀、音樂、畫畫等形式。
2.在情感中體驗
學者童慶炳在《現(xiàn)代心理美學》中強調“體驗的出發(fā)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從內心的全部情感積累和先在感受出發(fā)去體驗和提示生命的意蘊;而體驗的最后歸結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廣的把握了生命活動的情感的生成?!惫旁娢奶N藏著豐富而深廣的人文情感,尤其是詩歌,它通常是詩人情感激昂沸騰的產品。但是,古詩文所傳達的情理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就要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歌,融入特定的時代,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如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從“八月秋高風怒號”的環(huán)境渲染,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老來無力的哀嘆,再到“長夜沾濕何由徹”的情感醞釀,最后情感激流上升到一個頂點,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命運多舛、顛沛流離的生活困境及時代的不濟。作品中悲愴壓抑的情感氛圍,自然在學生心中彌漫開來,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強烈振動,個個神情凝重,完全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圍,融入了杜甫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學習的感受也更深刻。
3.在意象中體驗
詩歌因其本身的特點,表情達意更加深邃,更加空靈。詩歌教學中,須從分析詩歌蘊含的意象入手,喚起蘊藏于學生頭腦中的事物表象,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自動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在自然而然之中完成角色的轉換—由學習的主體變成詩歌再創(chuàng)造者,真切地體會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波瀾,更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涵。在琵琶行的教學過程中,用感性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把詩歌分解成“江邊孤客”“水上蓬舟”“船中琵琶女”“琵琶女悲憤撫琴”“孤客黯然淚下”等一組形象的畫面,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讓學生浮想聯(lián)翩,走入詩中人物的心靈深處,與之同在、同思,親自感受主人公(詩人)的孤獨失意,使學生對琵琶女悲慘的身世充滿了同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了。
一、借喻的翻譯
借喻,就是不出現(xiàn)要說的本體而用一個形象的喻體來直接表述的修辭方法。這種方式為古代學者所樂用,能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譯出它的本體或將其譯成一個明喻句,這樣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意思。
如賈誼的《過秦論》中的“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一句,其中的“金城千里”就要譯為“堅固的城池連綿千里”或“像鋼鐵一樣堅固的城池連綿千里”。
又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一句,就不能譯為:“現(xiàn)在你不惜拿出美麗的美錦……”因為“美錦”是借喻“國家大事”的,所以全句應譯為:現(xiàn)在您拿出國家大事來讓我決斷,這說明您對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二、借代的翻譯
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稱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指代的事物。
如翻譯“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就要把“口舌”譯成“言辭”;翻譯“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一句,就要把“縉紳”譯為“官員”;翻譯“黃發(fā)垂髫”(《桃花源記》),就要譯為“老人小孩”。
又如2005年全國卷I中的“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讼ちT之”一句,翻譯時就不能不注意“口腹”一詞代指的本體是“飲食”,全句應譯為“裴俠說:‘為了飲食而役使別人,是我不愿做的事?!谑前阉麄內记采⒘恕?。
三、用典的翻譯
古人寫文章時,善于用典。翻譯用典的句子時,要在理解典故用意的基礎上恰當譯出典故的含義。
如《譚嗣同》一文有“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的句子,其中提及的四個人涉及兩個典故,譯出典故用意,即為“現(xiàn)在康有為先生的生死不得而知,我要像杵臼、西鄉(xiāng)那樣,為維新變法的理想而死,以報答皇恩;您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為維新變法的理想而出走,以圖將來”。
四、委婉的翻譯
因有所顧忌,或因謙恭,或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委婉。對這類委婉句的翻譯,就是變委婉為直言。
如《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一句,其中“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說法,直接譯為“死”即可。又如為求雅,把“上廁所”說成“更衣”,翻譯時就把“更衣”譯為“上廁所”。再如外交辭令的委婉,《赤壁之戰(zhàn)》中的“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其中“會獵”是用委婉的方式進行軍事威脅,意思是“較量”,翻譯的時候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再如為了謙恭和避免冒犯,不說皇帝年輕(因為年輕往往意味著不懂事或閱歷淺),而是說“陛下富于春秋”(《史記•李斯傳》),翻譯時應直譯為“年輕”。
五、變文的翻譯
變文,又稱“變文同義”或“錯綜”,就是用結構相同的一組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時,為了避免行文重復并增加文采,在每句的對應位置上使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對變文的翻譯,就是對同義復用的短句或句子的翻譯,只需選擇其中的一個句子即可。
如賈誼的《過秦論》中的“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句中四個動賓短語的意義相同,即“統(tǒng)一天下”,只需翻譯其中一句就可以了。
又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一句中的“伐無道,誅暴秦”,“伐”“誅”表達的是一個意義,兩句合譯,選譯一個詞就可以了。
六、互文的翻譯
前后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見(同一句的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見)的翻譯,還是對句互文(上下句中有某個詞語互文見義)的翻譯,均應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則。
本句互文如初中課文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就要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高中課文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就要譯為“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到了船上”。
對句互文如初中課文《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一句,就要翻譯為“到各處叫喊、騷擾”。高中課文《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就要翻譯為“在東西左右都種上松柏和梧桐”。
七、并提的翻譯
并提,就是在一個句子中同時表述兩件相關的事情,又稱“并提分陳”“合敘”等。翻譯并提的句子一定要由合而分,各自配對。
如韓愈《師說》中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句子,翻譯時,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對”的原則,對合敘的部分進行分解,譯為:不理解文章字句,向老師請教;不能解釋的疑難問題,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從師學習,大的方面不從師學習:我看不出他們的聰明之處。
又如酈道元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兩句,譯時要進行合敘的分解,按語義的搭配關系重新組合成“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和“白色的激流,回旋著清澈的江水;綠色的潭水,倒影著岸上的景物”這樣兩個句子。
八、其他的修辭
1:連及,即在敘述某一人或事物時,連帶提及另一人或事物。這另一人或事物在文中不表意,翻譯時不譯,如《禮記•學記》中“君子知至學之難易”一句的“易”屬由“難”連及,不譯。
2:連用,即兩個或兩個以上同義或近義的詞連用到一起,使用相當于一個詞。翻譯時取其中一個即可,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一句,“引決”與“自裁”屬同義連用,只譯其中一個。
我下定決心跟著陳琴老師學教語文,虔誠地復制、移植,帶著“素讀”教學法堅實地在語文課堂的土壤上默默實踐。六年多過去了,“素讀”教學法讓我的語文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開學第一天,經典誦讀神圣啟動
新學期我一般接中、高年級的班。在新班級推行經典“素讀”這一項艱巨的“工程”會碰到很多困難。人們說“萬事開頭難”。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開學第一天至關重要。每個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總是在孩子們到校之前就已經整理好桌椅,清掃好地面,用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迎接每一個孩子的到來。
第一個孩子走進教室,我把早已準備好的誦讀資料發(fā)給他,帶他誦讀。第二個孩子走進教室,看到這樣的情景,受了感染,很有默契地接過誦讀材料也跟著讀下去。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都到齊了,幾十個孩子齊聲誦讀。朗朗書聲,是這世間最美妙的音樂。
開學第一天,學校一般不排課,充足的時間里,可以帶孩子們誦讀一個大的篇目,比如《滕王閣序》《琵琶行》《長恨歌》。孩子們的讀書聲驅趕了假期的慵懶散漫,激情高昂地踏上了經典誦讀的康莊大道。放學時分,為每一個孩子來一段誦讀錄像,拍幾張誦讀照片,并頒發(fā)誦讀獎狀,孩子們臉上溢滿了興奮、激動。這是一學期誦讀活動神圣的啟動儀式。
二、讀經典,遵循“從難到易”的原則
在語文課堂里進行經典誦讀,我是零基礎起步。開始,我只是跟著陳琴老師走。陳琴老師的學生讀什么,我也讓孩子們跟著讀什么;陳琴老師帶學生讀《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長篇巨制,我也跟著來,亦步亦趨,邊學邊教。我慢慢地有了一個重大的領悟:原來經典誦讀遵循“從難到易”的原則,上路快,成就高,行動才能持久。
我是一個方向盲,在我們南昌的小小火車站都經常迷路。可是,有一次我獨自到上海,站在上海寬廣的火車站廣場,按照指示牌終于搞清了線路,方向感瞬間就在腦子里建立起來了。起初我?guī)Ш⒆觽冋b讀經典,其實也是一個方向盲,總覺得應該從易到難,應該從《靜夜思》《回鄉(xiāng)偶書》這樣的小篇目入手,孰不知,小的篇章只能永遠讓你在一個小的平臺上徘徊,就像井底之蛙,沒有大的視野,是很難有大的進步的?!皬碾y到易”是我在效仿陳琴老師后找到的一個突破口。
孩子們征服了大篇幅的文本,就好像搶占了高高的山巔,美景一覽無余,前面的路一馬平川,誦讀就勢如破竹。記得自己最初是帶著三年級的孩子們起步誦讀經典的,一開始就帶他們把故事性很強的《長恨歌》背得滾瓜爛熟,當孩子們看到八百多字的長篇巨制都被自己爛熟于心,成就、膽識、氣魄和豪情充盈全身,畏難情緒消失,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我清楚地記得,背完《長恨歌》《琵琶行》之后,拿起《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孩子們一個個自豪地說:“這樣的詩,小菜一碟嘛!”我要孩子們看著注釋自己讀,自己背,兩個星期不到,他們竟然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整本書上的詩詞。這樣的學習效率,如果沒有親身實踐,是沒有人敢相信的。
三、課堂,孩子經典誦讀的訓練場
經典文本內涵豐富,讀這樣的文字,確實要下一番功夫,但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單調、枯燥、乏味的“泥潭”。然而,陳琴老師的“能者領背”“拍手快讀”“小組接力”……讓孩子們一個個讀得興致盎然,把經典變得讓孩子們樂于接受。對陳琴老師的創(chuàng)舉,我是全盤照搬。不過,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全班孩子開火車帶讀。比如說《弟子規(guī)》,第一個孩子讀“弟子規(guī),圣人訓”,全班同學馬上齊聲跟讀“弟子規(guī),圣人訓”。這樣有個人、有集體,有起有和、節(jié)奏鮮明的讀書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了進來。假如帶讀的孩子讀錯了,全班同學就會大聲地讀正確,讀錯的孩子自然就知道正確的讀法了。更妙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站起來讀書的機會,老師只要偶爾來一兩句鼓勵的話語就夠了。課堂屬于每一個孩子,而且每一個孩子都要全神貫注緊跟“大部隊”,否則,分心走神是要露出“馬腳”的。
對于經典,我是半路出家,有些經典文本,我還是初次翻開,比如《道德經》,一直都沒能堅持讀完。用我的功力讀完后再教孩子們讀,我真的沒有底氣,因為,我這個當老師的并不會比孩子們高明幾分。既然自己學淺難為師,為何不激活孩子們的能量?
陳琴老師主編的《中華經典素讀本》上的《道德經》分為37課,我班正好37個孩子,我就讓每一個孩子讀懂背熟一課,然后舉行了一個“《道德經》講師招標會”。要求中標的要能帶讀,要能找到最好的白話翻譯,要能做出課件。一部《道德經》化整為零,我這個功底淺薄的老師免了很多的備課瑣事,也可以認真地跟著“講師”的教學進度,抓緊時間進行學習了。
孩子的能量是巨大的,不可小覷。一個個小講師站在講臺上從容鎮(zhèn)定,課件做得精美漂亮,有圖片、有名家朗誦,還設計了課文“鏤空”背誦。因為每天都是全新的“老師”上課,每一個孩子都聽得津津有味。期間,我這個老頑童就大膽地“剽竊”小講師的勞動成果,偷偷地抓緊時間讀書、背書?!袄项B童”的進步也飛速??!
“素讀”教學法打開了我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成為孩子們互幫互助的樂園,成為施展才華的舞臺。現(xiàn)在,碰到難啃的“骨頭”,每一個孩子都使出各自的能量,齊上陣,攜手克服困難,真是酣暢淋漓。一讀書,孩子們就提出要“開火車”,有時提議按座號讀,有時提出按學號讀。讀書成了一種游戲,而且是全班孩子一起參與的游戲。每一次,全班無磕絆地讀完一個文本,孩子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擊掌祝賀,幸福溢滿心間。
四、積分卡,經典誦讀的動力系統(tǒng)
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為經典“素讀”帶來了不少樂趣。但誦讀是要付出艱辛勞動的,而且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打持久戰(zhàn),也是需要毅力的。為了讓孩子們保持強勁的誦讀熱情,我借鑒了管建剛老師作文教學中的動力系統(tǒng)。獲誦讀積分卡、爭誦讀小明星是孩子們誦讀經典的動力源,還有好玩的“股票市場”,給孩子們的誦讀增添了不少刺激。
開學初,我會設計像名片一樣大小的各種積分卡,卡的正面印有美麗的彩圖,上面寫著分值,有10分、20分、50分、100分,背面是各種名言警句。積分卡就是班里的流通貨幣。當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積分,并能把積分卡后面的名言警句背下來,就可以用積分卡購買自己的愿望,如,漂亮的文具盒、有趣的圖書、五彩斑斕的畫紙……有了積分卡,課內誦讀延伸到了課外,為孩子們打持久戰(zhàn)注入了“強心劑”。
光讀書,不檢查,模模糊糊一大片,恐怕不行,可要逐一檢查又太費時。在這樣的矛盾中,背誦檢查就變成了登臺表演。早讀課,能把頭一天功課背出的孩子,分組站上講臺表演。每一次,都是整整齊齊一大排。上臺的孩子們在賣力背誦,這都是誦讀小明星不能錯過的鏡頭,給他們來一段錄像!之后,給每一個上臺的孩子發(fā)放積分卡,這是對他們辛勤付出的肯定。
說到這里,一定有老師會問:這樣做是不是有孩子會濫竽充數呢?不用急,還有一個殺手锏,名曰“股票市場”。十幾個孩子在上面背書,下面還有幾十雙眼睛盯著呢。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蒙混過關,根本沒有可能,因為下面的孩子要選擇一個自己注意的對象,也就是自己的那支“股票”。當分組背誦結束后,先讓孩子們把自己購買的“股票”亮出來,然后把剛才拍的錄像投到大屏幕上。如果畫面上果真如他所說,購買者就可以得到分值不菲的積分卡,可那個背不熟的孩子就要扣除一定分值的積分卡了。但是,如果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在購買“股票”的孩子面前背出,就可以得到一張復活卡。所以,每一次的檢查背誦,都是一場精彩的表演,都是一個充滿刺激的“賭局”,也是班里最振奮人心的時刻。
五、心靈橋,經典誦讀背后的私密空間
陳琴老師在她的書里、博客里、講座中都提到過家校共讀,但我一般是接手中、高年級的孩子,家長管教孩子的熱情消退,再加之我所處的學校環(huán)境,根本就無法實施家校共讀策略。難道讓孩子在家里放任自流?那課堂上的誦讀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冥思苦想后,我說: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幫自己呢?
每一個孩子備一個小本子,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心靈橋”,把每天回家要誦讀的題目抄在這個本子上。為了讓他們回家后有充裕的時間讀書,就不布置什么抄寫、做練習冊試卷、寫日記這樣的書面家庭作業(yè)了。因為,手上的作業(yè)太多,就會擠占了誦讀的時間,誦讀作業(yè)就成了形同虛設的空中樓閣。但是,誦讀的作業(yè),布置得合理嗎?孩子們在誦讀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呢?他們在家讀書的情況,沒有家長的反饋不得而知,這就只能全靠“心靈橋”幫忙。
每天,孩子們在家讀書時得到的驚喜、產生的困惑,如讀書的遍數,讀書持續(xù)的時間是多久,難讀的部分是什么,背下了多少字數,還有沒有讀了白話的課外書等,都用文字寫出來,沒有字數的規(guī)定,只要求真實訴說。沒有了難度,孩子們當然樂意寫。你看,孩子們在“心靈橋”上寫道:
今天背《與朱元思書》很累很煩。我先讀了十幾遍,合上書,剛才讀過的文字怎么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老師,我實在背不熟,心急如焚!
老師,我讀了50遍《愛蓮說》,終于能背誦了,一定敢上臺表演。我又能得到漂亮的積分卡了,好期待呀!
老師,您在課堂上讀的《狼王夢》這本書太吸引我了,我已經借同學的書開始讀了。不過,我要讀得快一點,還有幾個同學在排隊等著讀這本書呢。
老師,昨天我上臺沒有背熟的功課,現(xiàn)在已經背熟,感覺真好!
每天,在“心靈橋”上,我都會讀到孩子們這樣真實的文字,這些有溫度的字句是孩子們的內心表白。每天,每一座“心靈橋”上也都會留下我撫慰、激勵、鼓舞的文字。有時,在“心靈橋”上放一張積分卡,小小的驚喜,帶給孩子的鼓勵是巨大的。理解、喚醒、激勵、鼓舞,像潺潺的小溪,通過“心靈橋”不間斷地流入了孩子們的心田。在“心靈橋”上,我看到了很多優(yōu)秀孩子的艱辛付出,對那些內容翔實而且感動人心的話語,我會把小短文打到課件上,在班里,用飽含情感的語氣讀給全班孩子聽,讓他們親眼看到鮮花綻放的背后是汗水在澆灌,成功的背后也有失敗的教訓。此時,感動會在班里彌漫,信念會在孩子們心間升起。有了“心靈橋”,懶惰、自卑在孩子們身上銷聲匿跡,強大的自我在內心站立,家校誦讀落到了實處,讀書、寫作成了孩子們每天如吃飯睡覺一樣必需的生活。
有了勤奮的品質,孩子們的誦讀效果當然不用說。家長會上,孩子們展示誦讀成果,整本的《大學》《道德經》流暢背出,幾百字幾百字的長詩不在話下。孩子們的表現(xiàn),折服了所有的家長,驚訝、感動、感激寫在臉上,記在心間,家長們開始積極支持、配合我的工作。
六年多來,我緊緊地追隨著陳琴老師的腳步學教語文。驀然回首間,發(fā)現(xiàn)自己復制移植“素讀”教學法的過程,就是自己不間斷的讀書過程。在書的滋養(yǎng)下,我獲得了智慧和靈感,教學成了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永遠感恩陳琴老師,是她讓我走出了少、慢、差、費的語文教學誤區(qū),是她讓我走向講臺的步伐變得輕盈快樂,是她讓我找到了語文教學之道――老師讀書,再教學生讀書。
【關鍵詞】 顏色詞;漢語;英語;翻譯;文化差異
一、漢語中“藍色”的基本含義和引申內涵
1、“藍色”在漢語當中的基本含義
在清代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中,對“藍”是這樣解釋的:藍,染青草也。也就是說,藍是一種植物,是可以用來提取染料的青顏色的草。而在古代漢語中,藍作為表示顏色名詞,出現(xiàn)的時間要比“青”晚很多,也因此在我國古代提及藍色時,也往往會由“青”所代替。在古代,藍色(青色)作為重要的服飾顏色,在各個封建王朝當中都有得到體現(xiàn)。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唐代政府官員,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五品袍淺緋,金帶十。六品袍深綠,銀帶九。七品袍淺綠,銀帶九。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所以,白居易所著《琵琶行》當中的膾炙人口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讓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白居易當時左遷任江州司馬,應是一個不顯赫的小官階,位在九品。
2、“藍色”在漢語當中的引申含義
(1)“藍色”可以指“原始的,基本的”。 這層含義下,最為我們熟知的應該就是“藍圖”(blueprint),表示“宏偉計劃的早期設計”英語可以翻譯為an original plan or prototype that influences subsequent design or practice. 比如 their blueprint for economic reform (他們經濟改革的計劃) 。
(2)“藍色”可以比喻“破舊”。 《左傳?宣公十二年》里記載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中的“藍”是“襤”的通假字,形容衣服破爛不堪,英語可以翻譯成“shabby or ragged”?!八{縷”原本喻指破爛的衣裳,后引申為低位地下,知識淺陋?!缎绿茣?選舉志下》記載:“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
二、英語當中“blue”的含義和翻譯
不列顛民族起源于島國,對海洋文化的崇尚是其文化當中具有特性的一部分。而代表了海洋顏色的“blue”也自然受到青睞,單單是表示藍色深淺層次變化的形容詞,就有幾十個之多,比如:蔚藍(azure ) 、月光藍(moon blue) 、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海藍( sea blue) 、湖藍(acid blue) 、深湖藍(vivid blue) 、藍綠(aquamarine blue)、冰雪藍(ice C snow blue) 、孔雀藍(peacock blue) 、淺藍(baby blue)、寶石藍( sapphire) 等等。
除了表示顏色的確定含義以外,“blue”在英語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由它派生出很多新的含義和詞組。如果直接望文生義,就很難準確理解。
1、幾個最常見的“blue”所引導的詞組
作為英語學習者,有若干個由“blue”所引導的詞組應該已經被大家所熟知。筆者嘗試將其例舉如下:
(1)Out of the blue: unexpected 突如其來,預料不到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is opportunity is out of blue.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機會真是意想不到。
(2)True blue: to be loyal or faithful 正直的,忠誠的
You can depend on him for help whenever you're in trouble. He is true blue.
你碰到麻煩時總可以依靠他, 他是個可信賴的人.
(3)Once in a blue moon: an event that occurs infrequently 千載難逢
I don't know why I bought that CD-ROM, I only ever use it once in a blue moon.
我自己也搞不懂為什么買那張光碟,我用到它的機會少之又少。
(4)Blue blood: an aristocrat 高貴的,具有貴族血統(tǒng)的
Peter comes from a blueblood family.
彼得來自富貴之家。
2、blue可以表示憂傷的,心情低落的
因為藍調本身屬于冷色系,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哀傷或者低落的情緒。這樣英語當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如下的用法:
Blues(布魯斯,藍調音樂)。 這種音樂起源于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奴隸勞動時候的哼唱,節(jié)奏緩慢,而且充滿了受壓迫的悲傷。把這種音樂用blue來命名,恐怕再恰當不過了?!癷n a blue mood”“fall in the blues”都表示情緒低落,萎靡不振。而“blue Monday”可以很容易讓我們體會到經過周末的放松,重新投入繁忙工作的星期一是多么讓人沮喪和低落。
3、blue表示不道德的,下流的
“blue movie”是指,“blue jokes”是指猥褻的笑話,”“blue talk”指下流的言論。
Telling the blue jok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sexual harassment.講葷段子也應該被認作是某種程度的性騷擾。
4、英語中的“blue”和經濟有關
“blue sky”表示“股票不可靠或者財務不健全”,喻指“好高騖遠,不切實際”:“blue button”不能直譯為“藍色紐扣”。而指“股票交易所的低級經紀人”:“blue chip”指“藍籌股,回報率很高風險又很低的股票”,可以用來比喻“靠得住的,杰出的”人。
5、blue用來指代某一類人
作為一種比較醒目的顏色,blue會被用于服裝當中,也因此產生了一批短語,借blue這個顏色詞,來指代某一類人。
“blue-collar”是“藍領工人”,因為這一類工人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深色的領子更容易打理?!癰lue coat”是指“穿藍色制服的士兵或者警察”,“blue jacket”是指水手?!癰lue stocking”“藍色的長襪”是指“受過高學歷教育的女性”。但是這個詞在現(xiàn)代英語中,已經呈現(xiàn)出更多的貶義色彩。被形容為“blue stocking”通常是指這位女士過于醉心于知識,并且喜歡賣弄自己的知識。
6、blue表示警示、提醒
“blue alert”的意思是“空襲警報”?!癰lue ruin”表示“災難”。“blue pencil”指因為美國的編輯過去使用藍鉛筆校對或者刪改文章,所以現(xiàn)在它的引申意義為喻指“否決、不準”。
7、blue的其它一些特殊短語
除上述以外,還有一些blue所構成的短語,值得大家注意和仔細品位。
“blue room”特指“白宮總統(tǒng)會見摯友親朋的會客室”。
“blue-eyed boy”指受歡迎或者受寵愛的人。
“blue beret”指聯(lián)合國的維和部隊。因為統(tǒng)一穿戴藍色貝雷帽而得名。
“bluenose”美國俚語當中指過分拘謹,大驚小怪的人。
當然,現(xiàn)代科技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Blue Ray”藍光光碟和“Bluetooth”藍牙技術。
三、總結
作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語言一直是文化的最真實的反映。漢語“藍色”和英語“Blue”在使用過程中,既有相似點,又有很多不同。這些不同當然來自于兩個民族文化的差異。在翻譯和寫作過程中,重視兩個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才能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
【參考文獻】
[1] Duncan Black, Ian Brookes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Tenth Edition [Z].2009.
[2] Angus Stevenson,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Third Edition[Z].2010.
[3] 吳夏娜 中西顏色詞比較中“藍”的文化喻義及其翻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
關鍵詞:廣告;語言;傳播
在如今的社會,廣告無處不在,因此對人們的生活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電視,書籍,網絡,廣告牌等媒介,人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和廣告接觸并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在廣告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廣告作品肯定不乏經典的標志性的語言模因。這些語言模因可以是廣告的名字或它的臺詞,一經演繹后通過模仿而傳播的語言模因,體現(xiàn)了文化進化的規(guī)律。本文以模因論為切入點,嘗試從新的角度剖析廣告語言中模因的傳播現(xiàn)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模因(meme)這一概念最早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暢銷書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說明文化的傳播。模因的原詞meme是通過模仿基因的原詞gene而產生,sawkins把它定義為:“文化傳遞的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也就是說任何能夠通過“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并得以傳播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模因。模因作為文化傳播單位,表現(xiàn)形式繁多,像曲調旋律,思想觀念,時髦用語,服裝設計,建筑樣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廣告作品中的語言模因
1.基因型的廣告模因
廣告語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動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語,諺語,俗語,名言,詩詞名句等做廣告的現(xiàn)象。整個廣告就是通俗用語本身,未摻雜其他語言成分。廣告詞做著信手拈來便讓它們對號入座,收到的效果卻是不同凡響的?;蛐偷膹V告模因如果切題切境,運用得當,就會有獨特切雋永的廣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傳遞
如日本理光傳真機的廣告語“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借用這條中國俗語的內涵把傳真機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來了。這則廣告就是通過直接引用的方式,復制和傳遞了模因。
(2)相同的信息,表達不同的內容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如比鄰”,不少廠商把它作為廣告語,迅速成為模因。它曾經被中國移動通訊公司作為廣告語,讓人們悟出了:正事移動通訊公司把“海內存知己,天涯如比鄰”的美好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是這個公司通過電訊方便人們交流,從而消除時間,空間的遙遠距離,讓人們相互間隨時保持聯(lián)系,互通信息,使天涯終于咫尺。
2.表現(xiàn)型的廣告模因
表現(xiàn)型的廣告模因,是根據時間需要對固有的語言或言語成分靈活變動,被不同的人們用于不同的語用場合和語境中,按需表達不同的內容。它們形式相近,內容迥異。像成語,諺語,名言等作為語言模因,雖有很高的保真度,但有時候由于它們的形式和內容都難以反映變化了的時代和情形,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廣告的需求,對它們進行改動進行創(chuàng)新,有熟悉推向陌生,使之與時俱進,不僅能夠保持其權威性和吸引力,而且廣告效應可能還要更大。
(1)同構異義傳播
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廣告語“天有不測風云,人有人身保險”是從人們熟悉的諺語“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復制而來,用來說明人身保險能與人們一起低于天災人禍,保障家庭平安。日本東芝電冰箱公司廣告語“此時無霜勝有霜”引用人們熟知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詩句,改動一字,效果立現(xiàn)突出地表達了冰箱的功能。這些都是同構異義傳播的廣告模因。
(2)同音近音異義傳播
如膽舒膠囊廣告語“大石化小,小石化了”則是模仿俗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成。采用近音替代的辦法,改“事”為“石”。山西汾酒的廣告語“汾酒必喝,喝酒必汾”是模仿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盤中的那句經典名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杜撰出來的,此例子既有同音復制,又有近音復制。生動地說出了汾酒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它們都是同音近音異義傳播的廣告模因。
(3)同型聯(lián)想傳播
如德國一打字機廣告語的漢語譯文是“不打不相識”。廣告語巧妙地活用了一個婦孺皆知的俗語“不打不相識”。利用漢語的多義性,充分地對漢語語言的魅力進行了展示?!按颉弊指淖兞恕按蚣堋钡脑x,而指在“打字”中相交相識,意為使用了這種打字機就知道它的特點和優(yōu)越的性能,引入遐想,給人無窮的回味空間。這些都是同性聯(lián)想傳播的廣告模因。
三、結語
模因論為語言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在語言模因作用下,新詞語得到復制,創(chuàng)造新詞語的創(chuàng)意也會同樣的到復制,形成了人和語言的互動模式,從中可以窺探遠的變化和發(fā)展。模因為廣告語的分析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新的工具。帶有強勢模因的廣告語會更容易記憶傳播。了解其規(guī)律可以幫助廣告設計者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商家要求的模因,為各種商品的生產銷售提供新的借鑒。
參考文獻:
[1]Dawkins,R.TheselfishGen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
[2]Blackmore,S.TheMemeMachin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3]Geoff,Ayling.RapidResponseAdvertising.Bussiniss&PrefessionalPublishingPtyLimited,1998
[4]何自然,何雪琳.模因論與社會語用.現(xiàn)代外語,2003(2)
[5]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上海出版社,2007
[6]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108-114
[7]樊麗麗.趣味廣告案例錦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