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嬰幼兒補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康營
怎樣讓孩子吃下更多的水果,是許多父母頭痛的問題。近日,美國《紐約每日新聞網》刊登最新研究建議,不妨把水果切成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當蘋果被切成片后,孩子所吃下蘋果的數量會增加。
在這項長達數月的研究中,科學家選取了紐約市6所中學,其中3所學校向學生銷售切成片的蘋果,另外3所學校銷售整個的蘋果。研究人員分別在試驗開始之前、試驗進行過程中和試驗結束后調查了學生對蘋果的選擇、食用和浪費情況。結果發現,當蘋果被切成片銷售后,銷售量增加了61%;能吃下大半個蘋果的學生比例增加了73%。
專家認為,兒童不喜歡吃整個水果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整個的水果難以咀嚼下咽;對于年齡稍大一些的女孩子來說,在其他人面前吃整個蘋果會顯得有些邋遢。
嬰幼兒吃雞蛋的“四不宜”
文/小可
吃雞蛋也是有講究的。尤其準媽媽要注意了,在給寶寶吃雞蛋的時候要注意四個不宜。
一、嬰幼兒不宜過多吃雞蛋
因為嬰幼兒消化能力差,如果讓他們大量吃雞蛋,不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雞蛋蛋白中含有一種抗生物素蛋白,在腸道中與生物素結合后,能阻止吸收,造成嬰兒維生素缺乏,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二、半歲前的嬰幼兒不宜食用雞蛋清
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腸壁的通透性較高,雞蛋清中白蛋白分子較小,有時可通過腸壁而直接進入嬰兒血液,使嬰兒機體對導體蛋白分子產生過敏現象,發生濕疹、蕁麻疹等病。
三、不宜吃未煮熟的雞蛋
據研究,即使未打破的雞蛋也很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因而煎蛋要煎3分鐘,而煮蛋則需7分鐘,否則容易導致細菌性中毒。
四、發熱病兒不宜吃雞蛋
雞蛋蛋白食后能產生“額外”熱量,使機體內熱量增加,不利于病兒康復。
媽媽記住“早鋅晚鈣”
文/楚怡風
做完檢查,醫生有時會給寶寶開出一些補充劑,比如鈣劑和鋅片等,叮囑爸媽按時給孩子服用。不過,有些事項需注意。
首先,爸媽應記住“早鋅晚鈣”,因為白天補鋅,吸收效果好,而且可以和鈣劑分開。在晚上補鈣好,因為睡眠時是最長身體的時候,也是骨骼對鈣吸收力最強的時候。在睡前給寶寶服用鈣制品,讓鈣能夠充分吸收。
一歲半的寶寶每天所需的鈣含量是400毫克,大部分從食物中攝取,牛奶、雞蛋、蝦皮、肉類等等,一般是不需要人為補充鈣片的。
鈣為凝血因子,能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是構成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補鈣,對嬰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
醫學界把嬰幼兒期稱為"補鈣的臨界期",過了臨界期,即使補充再多的鈣,也不能使嬰幼兒已經落后的機體組織重新發育至正常水平。嬰幼兒出現缺鈣早期癥狀時,表現為煩躁不安、不易入睡、入睡后多汗、易驚醒、愛啼哭,枕禿等癥狀,此時應及時補鈣。
(來源:文章屋網 )
特殊人群(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孕婦、老人)由于身處特定時期,故對礦物質鈣的需求量有其各自的特性。
1.嬰幼兒的補鈣
人體內鈣的來源主要從食物中攝取。嬰幼兒體內的鈣主要從母乳或優質的配方奶粉中獲取,其中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品。母乳中鈣、磷及維生素D的含量較低,但鈣、磷比例適當,利于鈣的吸收,牛奶中鈣含量高,由于鈣磷比例不適當,不利于鈣質的吸收。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而嬰幼兒的胃容量有限,消化道的結構和功能未發育成熟,致使維生素D和鈣從食物中攝取的量及吸收均受到限制。因而,適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和鈣劑是有必要的。
維生素D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但主要是靠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維生素D。進入體內的鈣、磷均必須在維生素D的作用下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才能被吸收。生后4~8周的嬰兒在服用維生素D的同時加用適量的鈣劑,一直到2歲。其中能在戶外活動的季節可停服或減少維生素D的劑量。
2.兒童的補鈣
兒童時期生長發育旺盛,對鈣需要量多,如長期攝鈣不足,并常伴隨蛋白質和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生長緩慢,新骨結構異常,骨鈣化不良,骨骼變形,發生佝僂病。
兒童補鈣應以食補為主,在服用鈣品時應特別小心。兒童腸胃功能較弱,不要選擇堿性強的鈣劑,如碳酸鈣、活性鈣等;不應在服用鈣品時同時飲用汽水、碳酸飲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兒童過量服用鈣制劑,會抑制對鋅元素的吸收,因此,對缺鋅兒童進行補鈣時應以食補為主或同時補充鋅劑,但要注意鈣和鋅服用的時間要稍錯開,以利吸收。
3.青少年的補鈣
青少年期(11~18歲)是人類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期(第一高峰期為嬰兒期),每年體重可增加4~5千克,身高增加6~8厘米。一般身高每增加1厘米,體內平均鈣量要增加20克。因此,為了滿足生長的需要,青少年對鈣的需求比成人更多。其次,人體約在35~40歲左右,單位體積內的骨質達到頂峰,稱峰值骨密度。此后骨質逐漸丟失,骨度(質)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骨質疏松癥。骨骼成熟時所達到的骨骼峰值,是衡量骨質疏松危險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青少年的鈣質補充是極為重要的。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青少年每天應攝入鈣1 000~1 200毫克。青少年的補鈣主要選用營養全面的食物為宜,并要加強戶外運動,增強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減少阻礙鈣吸收食物的攝入,避免鈣的流失。
4.孕婦的補鈣
妊娠期胎兒骨骼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如果孕婦缺鈣會引起骨質軟化癥及新生兒先天性佝僂病。我國孕婦缺鈣的現象比較普遍,常在懷孕5個月左右開始發生小腿抽搐,可能與血鈣降低有關。孕婦鈣攝入不足時,可加速母體骨骼中鈣鹽的溶出。近年的研究還發現,孕婦血鈣含量與嬰兒出生體重呈正相關。因此,適量的補鈣是十分必要的。孕早期每日需要鈣800毫克,孕中期每天需要鈣為1 000毫克,孕晚期需要鈣為1 200毫克。所以,孕婦的膳食應多挑選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動物骨骼、蝦皮、魚、紫菜等。另外,孕婦在孕中期開始還要補充一些含鈣制劑,以保證母體本身代謝及胎兒骨骼的正常發育。
5.老年人的補鈣
老年人由于自身代謝能力減弱,胃腸道對鈣的吸收、腎內鈣的重吸收能力均降低,40歲以后,鈣吸收率每年下降0.21%,女性因絕經原因,吸收率每年下降2.2%,增齡與絕經的聯合作用,導致女性從40歲到60歲,鈣吸收率下降20%~25%;另一方面,骨丟失增加,女性約開始于絕經后,男性約開始于55歲。骨度(質)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不能保持骨骼結構的完整,甚至壓縮變形,以致在很小外力下即可發生骨折,即為骨質疏松癥。因此,建議增加老年人的鈣的攝入量,每人每天1 000毫克。
注意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的危險信號
尿路結石的發病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有多種因素。據專家介紹,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謝異常、尿路感染、遺傳性因素、結石體質、孩子的飲食結構等都可能是導致發病的因素。臨床上,由于嬰幼兒的飲食結構單一,通常患上尿路結石的幾率很小。但是,當兒童出現以下幾個信號,父母就應該引起注意:第一是血尿,這往往是尿路結石的首發癥狀,血尿可自行消失,反復出現;第二是暫時性無尿,主要反映在尿路存在結石,并已形成梗阻,一旦梗阻解除,即有尿液排出;第三是孩子尿尿時哭鬧或費勁,提示出現尿路結石的可能;第四是孩子尿液渾濁,甚至有白色沉淀,尿盆有尿堿出現等。當孩子出現了上述信號中的某一個,應想到泌尿系統結石的可能,要及時到醫院檢查。醫生可通過尿常規、腎臟和輸尿管B超或拍腹部平片等予以診斷。一旦確診為尿路結石,就要及時治療。嬰兒出生時間不長,一般來說這些結石主要是泥沙樣結石,形成結石的時間較短,通過控制飲食,多喝水以及中藥等方法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如果結石較大,不容易排出,可考慮手術取石等措施。
控制飲食合理代謝
對于如何預防嬰幼兒尿路結石,專家指出,寶寶日常飲食應該控制蛋白、糖的攝入量,要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食量。蔬菜和水果含維生素B1及維生素C,它們在體內最后代謝產物是堿性的,尿酸在堿性尿內易于溶解,故有利于治療。勿過量服用魚肝油。魚肝油富含維生素D,有促進腸膜對鈣磷吸收的功能,驟然增加尿液中鈣磷的排泄,勢必產生沉淀,容易形成結石。如果考慮與食物以及奶粉有關,暫停原來使用的奶粉或者飲食。專家提倡一般情況下,寶寶要多喝水,增加尿量,利于代謝,促使細小結石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結石較大,在泌尿系統中已造成機械性梗阻,或者發生了腎積水者,則不宜多飲水。因為多飲水會加重梗阻程度,損害腎功能,而且嬰幼兒體質較差、免疫力弱,對飲用水的要求標準比成人更高,很多種水都不適合長期飲用,可以采取幾種水交替給寶寶飲用的方法。一般喝白開水較好,但不宜飲用隔夜水。
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惡作劇不一定是壞行為
德國漢堡兒童心理學家卡爾博士說:“想出惡作劇的兒童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他認為,惡作劇的特點是兒童以此來超越界限,要使其獨立,恰恰需要這種越界。有些孩子盡管知道母親不欣賞其惡作劇,但他仍想嘗試一下,因為他想使自己離開自己受人控制的世界,用做游戲的方式來抗拒禁令和規定。這位兒童心理學家還認為:惡作劇也可能是一種愛的表示,如小孩將蛋糕放在他心愛的玩具上,這看上去像惡作劇,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示。
杭州聞聞的媽媽:我的兒子一歲半,我想給他補鈣,請問一天中什么時候給孩子補鈣最有效呢?
一天中晚飯后補鈣最有效
專家的建議是:晚飯后即服。這時服用鈣劑吸收率最高,利用率最好,能充分發揮鈣劑的各種效用。專家解釋說,首先因為補鈣不宜集中在一個時間段,按照通常的生活習慣,我們一般選擇在早晨喝牛奶、豆奶等富鈣食品,所以服用鈣劑不必再選早晨。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體在晚間12點以后至凌晨這段時間內,血鈣最低。這時一些敏感人群,如孕產婦、嬰幼兒就會表現為夜間腿部抽筋等缺鈣現象。因此,服用鈣劑選擇在晚餐后即服,利用率最佳。
云南昆明袁浩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在學習上領先一步,我從他兩歲起就開始教他寫字。可是,孩子每次在寫字時,都要討價還價,興趣并不濃。
幼兒不要早寫字
其實這樣做并不好。寫字是一項精細運動,幼兒在這方面的協調能力較差,訓練時應因幼兒的具體情況而異,否則容易引起部分幼兒肌肉緊張,從而導致幼兒產生厭惡心理。同時,不正確的坐寫姿勢會影響其骨骼發育。總的來說,從生長發育的角度看,嬰幼兒專家不提倡在幼兒階段進行此類技能教育。他們的觀點是:幼兒早寫字弊大于利。所以在幼兒階段,大可不必教兒童寫字,建議孩子上了小學后再開始寫字也不遲。
武漢龍龍的媽媽:我的孩子4歲了,在家里總是將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我教他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可他總是將房間搞得亂七八糟的。
【關鍵詞】 營養缺乏性疾病;喂養;指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7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52-01
隨著人民生活的極大改善和醫療衛生知識的普及,醫療技術的提高。營養缺乏性疾病已大為減少,保健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健康體檢也受到家長的重視。2010年9月到2012年6月,我院兒童保健門診共體檢22589人次,營養缺乏性疾病仍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發病較多的有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微量元素鋅缺乏。
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十分迅速,需要吸收大量的各種營養素,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但嬰幼兒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發生消化紊亂和營養缺乏性的疾病。定期體格檢查,便于早期發現貧血、佝僂病、營養不良、發育異常等疾病,并予以及時的干預和治療。
1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貧血是指外周血中單位累積的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或紅細胞壓積低于正常,以血紅蛋白的低限值來診斷貧血。嬰幼兒貧血以6個月至3歲最為多見。胎兒期最后三個月至2歲是兒童神經系統發育迅速而關鍵的時期,鐵參與神經網絡、大腦、骨髓鞘的形成,缺鐵影響神經遞質的功能,還影響嬰幼兒發育[1]。貧血對嬰幼兒認知發育、神經發育、運動發育、體格發育、免疫功能發育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認知發育和神經發育的影響在貧血糾正后不可逆。因此,預防貧血、及早發現貧血、治療貧血很重要,嬰幼兒常規體檢時,8個月、1歲半、2歲半常規檢查血紅蛋白,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6個月內嬰兒的鐵需求主要來源于出生時的儲存鐵和食物中獲得的鐵,6個月后,儲存鐵基本用完,應根據嬰幼兒消化能力,適當增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含鐵米粉、精肉、動物血、肝臟、魚等。膳食合理搭配,給予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促進鐵吸收,必要時給予鐵劑治療,常規劑量鐵劑4-6mg/KG,但補鐵依從性不好,原因是胃腸道反應較大,多數鐵劑口感差,患兒不愿接受,每天服用難以堅持,家長對貧血危害認識不夠,因此,提出了間斷補鐵概念,推薦鐵劑的用法是每3天或每周一次[1]。
2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隨著人們認識的日益加深,戶外活動增多,口服維生素D及強化維生素D配方奶的廣泛應用,佝僂病臨床發病明顯下降,但佝僂病仍然是影響嬰幼兒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
嬰幼兒常規體檢中,根據佝僂病特異癥狀,如多汗、易激惹,夜驚、枕禿,前囟大小(部分母親,孕期過度補鈣,導致嬰兒出生時前囟過小),給予個性化指導,維生素D預防,維生素D每日供給量0-6歲兒童為400單位,嬰兒以奶制品喂養為主,奶制品含豐富的鈣,能滿足嬰幼兒鈣營養。夏季陽光充足,可暫停維生素D補充。佝僂病出現骨骼特征性改變的幼兒,根據個體情況,給予適量鈣劑補充,補鈣注意元素鈣的安全性,吸收率,溶解度,口感性價比,并指導家長加強功能鍛煉。
3 鋅元素缺乏
鋅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存在于骨、牙齒、毛發、皮膚、肝臟和肌肉中,為100多種酶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兒童缺鋅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生長發育減慢、免疫機能低下、味覺減退、脫發、皮膚粗糙、皮炎、地圖舌、反復口腔潰瘍、傷口愈合延遲、視黃醛結合蛋白減少而出現夜盲癥、貧血、腹瀉等,青春期缺鋅可導致性成熟障礙。
堅持平衡膳食是預防缺鋅的主要措施,戒絕挑食、偏食、吃零食的習慣,對可能發生缺鋅的情況,如早產兒、人工喂養、營養不良、長期腹瀉、大面積燒傷,均應適當補鋅。
4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癥,3歲以下嬰幼兒多見,臨床以體重明顯減輕,皮下脂肪減少和皮下水腫為特征。營養不良初期,身高并無影響,隨病情加重,骨骼生長減慢,身高亦低于正常,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應差、體溫低、脈細無力、無食欲、腹瀉、便秘交替、重要器官功能損害。
體溫低下指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2SD以下;發育遲緩指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2SD。生長發育遲緩指身高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2SD。年齡越小,其遠期影響越愈大。尤其是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易發生缺陷,嬰幼兒定期體檢、體檢中繪制生長發育監測圖,如果發現體重增長緩慢或者不增,應盡快查明原因及時糾正。
5 喂養指導
6個月內提倡純母乳喂養、對于母乳不足或無母乳、給予配方奶粉喂養至1歲。輔食添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適當、及時、足夠、安全。
添加順序:1-2個月:給予稀釋的菜汁、果汁水,早產兒滿2個月后給予鐵劑預防貧血。3個月:菜湯、果汁、番茄汁。4個月:蛋黃(開始1/4個,菜水或水調成粥狀喂食,以后根據消化功能適量增加)。5個月:菜泥、水果泥、蛋黃。6個月:糊狀食物:強化鐵米粉及配方奶粉、蛋黃、豆腐、果泥、菜泥、肝泥,每日2次,每次2-3勺,合理搭配。滿6個月時,嬰兒對吃東西感興趣,并且能自己拿食物,喜歡將一些東西放進嘴里,能更好的控制舌頭移動,開始發展咀嚼運動[2]。
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過早添加影響母乳鐵吸收,輔食代替母乳,營養素不足,增加患病危險,輔食缺乏保護因子,不如母乳清潔,難以消化;增加食物過敏、腸道感染的機會。過晚添加錯過味覺,咀嚼功能發育的關鍵年齡,造成進食行為異常,斷離母乳困難,以致營養不足、生長發育減慢,發生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
7-8個月:泥糊狀、粥、軟米飯、面條、餅干、蛋黃、豆腐、魚肉、血豆腐、果泥、菜泥。每日3次,每次2/3碗,2次點心,食物多樣化,需要不斷增加食物的量。8個月嬰兒一次能吃200ml量。9-11個月:泥糊狀切碎,能用手抓的食物,粥、軟米飯、面條、雞蛋、豆腐、魚肉、肝泥、血豆腐、薯類、果泥、碎果。12-24個月:家常多樣化食物,必要時切碎、粥、軟米飯、面條、饅頭、雞蛋、豆腐、魚、肉、肝泥、血豆腐、水果、蔬菜。大于24個月:家常食物,注意平衡膳食。
嬰幼兒需要學習進食,進食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微笑、眼神接觸和鼓勵語言,緩慢和耐心。提供的食物多樣化、豐富的口感,必要時手抓食物,盡量減少干擾,不能看電視,家長不要代替喂食,陪伴并且要專心,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維D2磷葡鈣片;復方氨基酸顆粒;嬰幼兒
生長發育遲緩是嬰幼兒期常見的問題[1], 表現為身高水平和生長速率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 其中以營養不良導致的嬰幼兒生長發育遲緩重要因素。本研究中, 作者采用維D2磷葡鈣片及復方氨基酸顆粒用于生長發育遲緩的患兒, 結果取得較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02月~2013年0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生長發育遲緩的患兒90例, 年齡6個月~6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A組、B組和C組。A組30例(男15例/女15例), 年齡(2.0±0.6)歲;B組30例(男16例/女14例), 年齡(2.1±0.5)歲;C組30例(男16例/女14例), 年齡(2.0±0.7)歲。
1. 2 方法 ①A組:不使用藥物治療。②B組:維D2磷葡鈣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2441), 口服, 1片/次, 3次/d。③C組:在B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氨基酸顆粒(北京三九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2267) 口服。1袋/次, 4次/d。
1. 3 療效評價 隨訪3個月、6個月后采用體格測量方法測定并比較三組患兒體格生長指標。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比較, 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干預3個月后C組身高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B、C身高平均增長值均高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C組體重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C體重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和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生長發育遲緩在臨床上較多見, 病因較復雜, 其中大部分生長遲緩的兒童主要是由于偏食、挑食、營養供應不足或不合理引起[2], 少部分患者也可為器質性疾病導致。改善兒童營養供應狀況、糾正飲食不良行為、增加營養攝入對改善兒童生長速率具有重要作用[3]。高銘云[4]研究探討營養干預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結果表明對城市農民工嬰幼兒子女輔食添加采取營養干預, 能有效改善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但對于生長遲緩的兒童患者來說, 通過對家長和患者本人的行為矯正只是治療的一個方面, 要盡快提高患者生長速度, 仍須輔以藥物治療[5]。研究表明, 患者生長發育遲緩程度越輕, 治療時患者預后越好。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氨基酸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并同生命活動有關的最基本的物質, 是在生物體內構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 與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是生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本研究中, 筆者A組不進行藥物干預, 在B組給予常規補鈣治療;C組給予維D2磷葡鈣片加復方氨基酸顆粒治療。結果, 干預3個月后C組身高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干預6個月后B、C身高平均增長值均高于A組;C組與B組身高平均增長值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3個月后C組體重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干預6個月后C體重平均增長值高于A組和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維D2磷葡鈣片加復方氨基酸顆粒能夠較好地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 黎秋波.玉林市3歲以下嬰幼兒身長與體質量發育遲緩監測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6(11):133-134.
[2] 張學平,趙偉明,郭玉琴,等.585例農村嬰幼兒喂養狀況與生長發育的調查分析.寧夏醫學雜志, 2011,33(01):86-87.
[3] 張艷紅.6~12月齡嬰幼兒喂養指數與生長發育、營養元素(鐵、維生素A)關系的研究.浙江實用醫學, 2012,17(05):330-332.
有研究者通過大量調查后指出,城市兒童佝僂病發病率回升,是因其發病原因復雜化,已不再像五六十年代,多為食物缺乏所致營養不良和衛生條件惡劣引起,而是與社會經濟活動和家長行為失誤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
第一,母乳喂養減少。現在的兒童能夠享受到母乳者較以前減少,由此導致嬰兒免疫機能下降和早期營養失衡,為發生佝僂病提供了契機。母乳喂養減少的原因有三:一是母親過分追求形體美,或因工作及生活條件所限而不愿、不能哺乳;二是產后或哺乳后穿戴緊身胸罩,造成分泌口阻塞而無法泌乳;三是母親工作和生活過于緊張,情緒波動太大,導致內分泌失調而缺乳。
第二,營養失衡。不少父母缺乏科學喂養知識,或者迷信各類營養口服液,使嬰幼兒體內營養失衡;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使之偏食、厭食,以致體內嚴重缺鈣和維生素D。
第三,室外活動減少。城市高樓林立,使幼兒缺乏室外活動場所;過早地進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使幼兒失去大量室外活動時間;非正規托幼機構的保教人員及家庭保姆,為圖自己省事而不愿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這樣,兒童光照減少有礙于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和鈣質吸收。
第四,疾病增多與濫用藥物。由于嬰幼兒體質下降,常患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有些家長治病心切,濫用藥物,導致孩子體內代謝失常,影響膽酸和維生素D的正常吸收,促使佝僂病發生。
由于當前佝僂病的致病因素多而復雜,患兒未必會有腿型改變、串珠肋、雞胸和方顱等典型癥狀,使佝僂病呈現非典型性和遲發性的特點。
非典型性佝僂病發病之初,以情緒變化為主。吵鬧、興奮、睡眠差、夢中驚啼,或倦怠、反應遲鈍、不喜逗玩及擺弄玩具,是常見表現。如嬰幼兒有這些情緒變化,同時又有夜間汗多,導致枕部禿發和枕骨變形者,即應懷疑佝僂病。此時,可到醫院進行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及尿中鈣磷測定,以利確診。
缺鈣鐵鋅成普遍問題
“在兒科就診的嬰幼兒中,鈣、鐵、鋅缺乏的確是最常見的。”梁芙蓉告訴記者,“這大多與喂養不當有關。”除嬰幼兒外,學齡兒童的營養狀況也不容樂觀。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2006年聯合的《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雖說微量元素缺乏很常見,但不等于所有的元素、所有的孩子都得補。”梁芙蓉認為。
任何微量元素都不能少,但也不能補過量。梁芙蓉強調,“鐵、鋅補過量,會影響其他金屬元素的吸收;維生素D過量,會導致中毒。一定要堅持食補優先、適可而止的原則。”
菠菜補鐵不如蛋黃
身體好的孩子臉紅撲撲的,活蹦亂跳,可有的孩子成天蔫蔫的,上課時不是走神就是睡覺。梁芙蓉說,這樣的孩子要查查是不是缺鐵。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鐵就會貧血,出現乏力、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嚴重的還會影響心臟功能。另外,鐵是人體內許多酶的重要成分,如果早期缺乏還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因此,缺鐵的孩子往往成績差。
“缺鐵一般是6個月以后沒有及時添加含鐵的輔食所致。有些父母除了給孩子喂奶,只知道喂面糊和菜泥。”梁芙蓉說,肉類、蛋黃、動物內臟等動物類食物里富含鐵,只要及時添加,一般不會缺。有的父母聽說菠菜里鐵多,使勁讓孩子吃,其實菠菜里的鐵不易吸收。孩子出現貧血癥狀,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鐵,一般每天每公斤體重補4~6毫克鐵元素,連補兩個月。
6個月后要多吃魚
“人家的孩子長那么大了,為啥咱家的孩子還那么小呢?”這樣的父母需要留意孩子是不是缺鋅了。梁芙蓉介紹說,鋅元素是人體內很多酶的重要成分,如果缺乏,孩子生長發育就會落后,另外還有夜間視力差、食欲不振、傷口不容易愈合、容易感染等表現。
“富含鋅的食品很多,像魚等海產品,以及豬牛羊等肉類里都有鋅。一般的孩子只要在6個月后及時添加魚、肉類輔食等就可以很好地預防缺鋅。但如果孩子胃腸功能差、經常腹瀉,或者出現上述明顯缺鋅的癥狀,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補充鋅劑。”梁芙蓉說,一般鋅元素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5~1毫克,連續補2~3個月。
補鈣避免犯4種錯
有的小孩夜間容易驚醒、哭鬧,愛出汗,愁壞了家長,一化驗原來是缺鈣了。梁芙蓉告訴記者,除了以上癥狀,缺鈣的孩子還會囟門閉合晚、出牙晚、胸廓畸形。等會走路后,缺鈣的孩子會出現X型腿或O型腿,并伴有腿疼、牙質差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