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 新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人文精神
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不管是針對語文課程,還是針對語文教材,人文精神都非常重要。所以新課標著重強調初中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可以知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統一的,這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所以語文課程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爭取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廣大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人文精神進行培養和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塑造學生思維品質,所以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教育需要加強人文教育,使語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一、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應拓展教學空間
拓展教學空間主要就是讓學生回歸“生活”。新課標的語文教材是可以很好地體現語文與生活緊密的聯系,當然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更好地更新語文課堂概念,拉近學校與社會的距離,更好地促進學生認識社會生活。這樣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拓展教材的思想內容,打破以往語文教育教材中靜止性、封閉性的局限性。
二、新課標中初中語文教育人文性可以更好地滲透時代特點
初中語文教學在滲透時代精神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滲透時代精神意識。時代精神的關鍵就是呼喚人的人文主義精神,所以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將二者結合,這就要求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個體創造和主觀能動性。目前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學作品,其中有一些描寫小動物的作品,我們可以借以培養學生的愛護動物和珍惜生命意識,而且對于一些文章還可以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的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學中要不但創新,在一些文言文中還要汲取精華,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利益觀和人生價值觀。所以針對初中語文人文精神的教育,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開放和充滿思辨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學方式,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其健康成長為時代新人。
三、運用多種手段增強初中語文人文精神
在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育的教學活動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于普遍的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非常好的輔助教學手段。所以語文教學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在教學活動中的多媒體是可以增加豐富的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信息,增強信息的主體性及有效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便提高思維創造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運用現代信息載體積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知識有效“銜接”。
積極促進學生閱讀名著的活動。初中語文課本中是有很多名著節選,這樣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同時可以開發學生的心智,使得學生從中獲取無盡智慧。盡管如此,但是并不夠。所以初中的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內容講解和分析給學生。這樣幫助學生先讀一些字詞優美、思想內涵豐富的作品,之后讀一些人文價值較高的經典,這樣通過閱讀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要培養現代學生勞動與吃苦的教育。如果只是進行一帆風順的教育,缺乏苦難的經歷是一種貧窮,所以吃苦教育是必要的,苦難的記憶可以說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價值,更是一種歷史的意識。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懂得珍惜幸福,懂得真情與愛意。
四、啟發點撥,加深學生對語文課堂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對課文有深入理解,掌握重點,這樣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重點培養,恰當的啟發點撥非常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語文教學中所包含人文精神,加深學生對人文主義的理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課文這一環節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通過學生對課文反復的閱讀,充分認識到課文的內容和含義才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五、結語
語文教育是可以更好地弘揚人文精神,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精神動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維品質。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教育需要加強人文教育,使語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讓語文教學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1]李蒼學.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義教育.現代語文,2009.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 日喀則
【中圖分類號】G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2-0108-01
新課程標準的主題是“新課程,新理念”。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創新。語文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如何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中去追求和完善這門藝術,需要我們教師的實踐和總結。本次深入調查了日喀則地區,對少數民族的中學語文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學生學習時遇到的問題
1.語種復雜,母語情節重
日喀則地區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到2003年年底,全地區總人口為64.74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漢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滿族、苗族、壯族等共十幾個民族,約占人口總數的5%,另有少數夏爾巴人。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有差異,造成語言錯綜復雜情況,且學生都在母語的環境下長大,受母語影響嚴重,對說漢語沒有太大的興趣。
2.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
日喀則地區經濟能力有限,加上對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很多學校的語言教學方法落后,教學設備也極為簡陋。一些學校雖然擁有多媒體語音教室,但數量極其有限,質量也不好,根本滿足不了語言教學。另外,學校的圖書資料也非常有限,幾個學生平均只有一本圖書,而且內容陳舊。這明顯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也不利于對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3.師資力量薄弱
日喀則地區的教師學歷結構普遍偏低,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各地市均不到5%,研究生學歷也不到5%。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8%,初級職稱所占比例達50%以上。50歲以上具有較為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比例低于3%,年輕沒經驗的老師偏多。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各科老師都能教語文,有的老師還是兼職。
4.教學質量差
在一次語文測試調查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漢語文平均分為47.09,初中漢語文平均分為25.15,高中漢語文平均分為29.11。從中可以看出日喀則地區學生的語文基礎很差,小學基礎不牢固,直接導致了初中高中語文成績不及格。
二 根據日喀則地區學生的特點,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方法
1.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是學習之根本,教師是授課之根本,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要教好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只專不博或只博不專,都無法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老師應做好備課、講課、總結工作,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不斷“充電”。鼓勵大學生走進西部,這不僅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對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以新教材為基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程方法的推進,離不開教學內容的創新,以教材為基礎,加以創新,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題中之意。除了完成必要的語文課文教學之外,還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寫作、口語交際能力。
3.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它主張尊重學生的客觀實際,針對性格不同的學生采用相應的教育方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這時老師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力求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4.國家扶持,完善教育基礎設施
自1952年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一系列文件來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國家發展教育的政策是全面的、系統的,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教育政策的支持。并在經濟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興辦學校,在教室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們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和設備。引進大量書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們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5.剔除陳舊的教學方法,改變觀念
新課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舊教材,舊教法和舊的課程設置,本質上卻是一次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徹底轉變。語文這門學科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要徹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勇敢面對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的挑戰。
三 總結
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學思想,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因為教學思想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沒有教學思想的更新,就沒有新課程的推行。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育面臨更大的考驗,我們應在新課程標準的大前提下,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語文素養,打好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閱讀;探討
一、閱讀變悅讀,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任何學科的原動力,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所以新的閱讀模式應該首先完成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積極營造一種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比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死海不死》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兩方面引起學生的思考――死和不死明明是一對反義詞,卻被作者放在一起,是為什么?是否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做實驗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準備一只盛大量水的燒杯,里面放一個雞蛋,課堂上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實驗,想辦法讓雞蛋浮起來。語文課本身是思維形象化的過程,然而與理科知識的結合使得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不斷融合,調動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變任務式學習為自主式學習,提高閱讀質量和學習效率。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自然會慢慢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二、發散閱讀,邊閱讀邊積累
閱讀并不是試卷上的幾道閱讀題,它是一種長期的具有積累性質的能力,然而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若想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中閱讀篇目的數量和深度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結合教材提供的綜合性學習和名著導讀,提供給學生大量優秀豐富的課外讀物。如,學習《海燕》時,可以推薦學生看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學習《智取生辰綱》時,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間所傳達的中心思想,當然,也可注重優美的語言的品味。值得提醒的是,教師在提供大量閱讀材料的同時,應注意同時培養學生邊讀邊記的好習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將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量的突變。
三、加強師資建設,保障教學質量
現今語文閱讀面不斷擴大,從天文到地理,從古到今,涉及人文、歷史、科學等各個方面,同時理解層次也不斷加深,僅僅停留在皮毛上很有可能引發不少問題。這種狀況不僅對學生提高了能力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文化底蘊,更要掌握有關的社會科學知識。在教材的綜合性學習中有“乘著音樂的翅膀”“科海泛舟”“追尋人類起源”等內容的探討,無不讓人感受到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的挑戰。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新課改;現代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330-01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課程的不斷改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技術和方法等已經漸漸不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并日益成為遏制語文教育快速發展的瓶頸,所以,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樹立適應現代化、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的觀念,思考如何能將語文這門課程化為聲、形、影俱全的學科,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已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語文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趨勢。新時代之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借助多媒體這雙新鞋,走全面提高語文教學之路。處于新形勢下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就必然要學習、掌握并且在教學實踐中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學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引入,構建立體的教學模式,就會逐漸加強師生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師生在直觀的教學互動中能更好更快捷的完成教學目標。
一、運用多媒體模擬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可以多層次,多方位地展示教學內容,配合圖片、動畫等模擬真實情境,讓學生在貼近真實情境的氛圍中充分感受語言文化,從而使課堂教學具有直觀性,富有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語文的教學中,可能會學到國外的文章,由于種族文化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課文中會出現很多與我們迥然不同的文化或習慣等,學生難以理解,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成。利用多媒體展現其他的國家的風俗人情等,能使學生很好的理解并掌握這些差異,對于學生掌握課本內容,對語文教學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如教學《背影》這篇課文,由于文章寫作的年代離學生太遙遠,教師單純地講授父子間的情感就太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體播放影像資料父子浦口車站送人的感人的場面:父親那肥胖的背影,怎樣艱難地爬上站臺,再加上感傷的音樂和畫面就能夠使學生直觀真切地體悟并融入到父子感人的情境當中,對父子模糊的情感就會變成鮮明的感性認識。
二、轉變教學觀念,采用先進教學技術
教師觀念的轉變,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面對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學習并接受應用多媒體,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作為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必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教師必須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語文教學。難免又步入缺乏形象、太抽象的怪圈。但由于經濟因素的制約,傳統觀念的限制和師資水平的影響。有些地方的教師仍滿足與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張嘴的教學方法,難以突破遏制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也同新課改的培養全新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而且,有的教師,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教師往往以多媒體教學難以掌握等借口,拒絕使用這種新式的教學手段。還有個別教師,抱著使用多媒體會加重教師負擔的觀念抵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事實上,多媒體的使用,對教師和學生都是觀念的更新,勞動的解放。
三、注重學生課堂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教師進行多媒體課件設計時,課件設計的主導應該是使整堂課學生的活動占主要部分,將學生放在首位,要努力創造學習者可參與的環境,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能讓學生在課件的啟發下,更積極的調動起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更好的參與思考與回答;同時,多媒體還應該能體現教師的方法指導,不僅可以讓學生借多媒體增加感性認識,也應通過多媒體獲得理性的方法指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四、正確看待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新課程標準問題與反思
《普通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總目標是 “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明確提出,數學學科應“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通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結合《標準》的基本理念,我認識到實施好《標準》應該側重關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凸現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凸現全體學生在《標準》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讓學生轉變被動學習數學為主動參與學習數學,轉變那種依賴或過分依賴教師的學習方法為自主學習、自我創新的學習方法,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個學習單元當作一個學習階段,把學生學習初中數學新知識的活動放在教師課堂教學這個階段之前,讓每位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積極參與探索研究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探索問題時,可以提倡獨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開展這個學習活動之前,作為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即要區分這個新單元知識各知識點的主與次,緩與急,知道哪些知識點必須講,哪些知識點無須講,哪些知識點附帶講,哪些知識點首先講,哪些知識點詳細講,哪些知識點以后講,哪些知識點讓學生自己學,哪些知識點加深講,哪些知識點要與舊知識結合講,哪些知識點是將來學生繼續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基礎知識等等。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我們認為:學生對數學新單元的學習如果離開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那課堂教學就極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比較低,容易浪費時間,教學質量就無法得到可靠的保證;教師對新單元的知識如果不分輕重緩急,一味拼命傳授,那又要回到“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的老路上去,學生的學習也就只能象是裝知識的“桶”,被動地接受新知識了。相反,對學生而言,新單元中所涉及的數學新概念、新術語、新符號、新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新的思維模式等等都必須注意重視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有了這個重要的主導作用,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有了這個基本能力,在開展學習時就不容易出現盲目浪費時間的現象,讓全體學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共同提高才成為可能,從而凸現全體學生在《標準》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成為可能。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的表現形式是數學語言。數學語言主要是由概念、術語、符號、邏輯連結詞等幾個要素有機地組成。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判斷、推理、證明等思維形式的基礎。學生的思維都是借助于概念進行的,在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中概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視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數學語言進行邏輯思維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舉措之一。教師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應該從新概念、新術語、新符號、邏輯連結詞的教學入手,緊緊圍繞數學思想方法這個中心,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實際情況,來探究問題中各個已知條件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問題中是否隱含某些有價值的條件;如何根據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實際情況,追尋問題解決的一條或多條可能的思路;如何根據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實際情況,結合問題中各個已知條件的使用方法或某些隱含條件與所追尋到的一條或多條可能的思路進行綜合分析思考,直至獲得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為止;如何根據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實際情況,提出一個或多個或一系列所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結論本質的同時,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的基本能力。當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時,就會較大地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會學數學能力
在倡導全民參與終身學習的今天,學生自己會學數學的能力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從長遠看,培養學生的會學數學能力,應該說有時會比目前課堂上教會學生解幾道數學習題來得更重要。如何指導學生自己會學數學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首先提醒學生注意讀懂數學符號的含義;其次提醒學生注意讀懂數學概念、術語、數學結論的本質屬性;第三指導學生領會由新的知識與以前學過的某些知識或數學思想方法相結合,并進行推理論證所獲得的新的結論或新的數學思想方法;第四指導學生學會應用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想方法進行思考和解決以前較難解決甚至無法解決而現在又能夠解決的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的能力;第五提醒學生注意適時進行復結,在應用中達到熟練掌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個人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是這個人將來事業成功的基礎。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養成是來自多方面的因素。一個人從他(她)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人的那天起就開始了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對人的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起到啟蒙的作用,社會教育對人的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中小學教育則是對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起到培養和造就的作用。在這里我們所要探究的是,學校教育里的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問題。筆者認為,《標準》的實施,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兩種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刪除舊數學課程中繁、雜、難的知識,讓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能達到必修課的最低要求,分享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其次,刪除舊數學課程中一些過時的或將來沒多大應用價值的知識,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和,選修某些適合自身興趣和對未來發展的愿望的數學課程,讓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能達到選修課的最低要求,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面,為將來走上社會或繼續深造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三,初中數學歷來以思維具體而著稱,在以往的教學中曾經難倒一大批學生,這不僅僅只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還會造成一些學生的消極悲觀失望的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初中數學課程標準 [S].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初中語文 信息技術 有機整合 創新能力
2011版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公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并且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具備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綜合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化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初中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面臨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實踐證明,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把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初中語文的教學,使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有效整合,能夠有效地發揮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能夠極大地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有效整合在一起。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的整合,利于優化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質是把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有效地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把初中語文學科中難以描述的內容傳達、展示出來,從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實效。在語文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我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從各種感官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身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活動中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學生既是一片有待挖掘的教育教學資源,又是這片教育教學資源的擁有者和開發者。因此,我們應該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綜合,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被動”為“自主”,變“單向”為“合作”,變“接受”為“探究”。學生只有對某件事情產生了好奇心,有了興趣,才會自覺思考,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才會感到樂在其中,精力也會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有所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教學氣氛,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
2、有利于突破初中語文教學難點,降低語文教學難度
運用多媒體教室的功能,根據語文學科教學需要,由任課教師編制課堂演示課件,將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用適當的多媒體信息通過多媒體教室演示系統展現出來,變抽象的教學內容為形象、直觀的知識。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不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從而降低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難度。例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如何理解警官媚上欺下的性格特點。為了解決這一重點、難點,我精心制作了這課的教學課件,利用圖、文、聲、像再現課文內容,將警官幾次斷案的語氣、神態用課件逼真地展現出來,學生憑借這個課件很容易地就明白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惡嘴臉,抓住了他“善變”的這一特點,從而掌握了人物性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隨時借助課件,自主學習;通過網絡獲得個性化指導,較快較好地掌握課文重點,突破課文難點。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的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使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
信息技術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點,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初中語文輔助教學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性,從而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自己主動獲得知識。學生的學習是受一定的動機支配的,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是認知興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學生憑借這些感性材料迅速地把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實現學生在認識上的飛躍。學生還可以在網絡資源的海洋中,自由地去探尋知識,使每一位學生在創造性的學習中獲得新知識,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
2、有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關鍵詞】初高中 語文 銜接
初中語文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中學教學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學與初中使用同一個 “課標”,銜接起來比較方便。而初中與高中使用的完全是相對獨立的兩個“課標”,它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銜接,從而造成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后相當長的時間不適應高中語文教學,使得高中老師時常埋怨初中老師。那作為初中老師如何做好初中與高中的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研究兩個“課標”,了解銜接工作的任務
初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找出其中的差異,明確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點。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初高中語文教學有以下不同:
(一)從基本內容看,初中“課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課標”則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提出發展要求。不難發現,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偏重積累,而高中則偏重積累基礎上的運用。
(二)從培養目標看,初中語文“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高中語文“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因而“探究能力”的培養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
(三)從閱讀能力看,初中語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高中語文則“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效果。對閱讀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可見,在閱讀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層次由初中的理解層面提升到應用、鑒賞的高度,要求“文本對話”深入讀者內心世界。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從表達能力上看,初中語文“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課外練筆不少于一萬字”;而高中語文“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于二萬字”。從質上看,高中語文“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由此看出,高中語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維提高到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與提高。
二、熟悉兩種教材,明確銜接工作的重點
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存在著銜接不自然的情況,不少學生甚至出現了無法跟班學習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礎內容,初中階段竟沒有學或學的不扎實。比如,文言文教學,初中階段“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高中階段則“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里所說的“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在初中階段就基本沒有系統學習,更不要說“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了。所以,只有對初高中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確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教材在培養目標上分布點和差異性,從而初中教學才能做到“顧后”,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實現知識的遷移,才能做到學習自然銜接。
三、講究教學策略,提高銜接工作的實效
(一)加強學習習慣上的銜接。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學生進入初中,教師一開始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自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圈點勾劃批注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踴躍發言、禮貌說話的習慣,自覺積累語言的習慣,仔細觀察的習慣,勤于筆記的習慣,大膽質疑的習慣,修改文章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習慣,等等。如果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都注意培養學生這些良好的習慣,那他們進入高中后就能較好地適應高中語文學習。
(二)加強知識技能上的銜接。
1.把好識字關。《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認識累計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左右會寫。落實了這一要求,對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抓好書寫關。寫字對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績的重要手段。字寫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會失分,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如果我們初中語文老師不關注這個問題,就會給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留下遺患,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
3.擴大閱讀量。我們知道,初中課外閱讀不少于26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10部,背誦篇數不少于5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課外自讀文學名著2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為了銜接初高中語文閱讀,教師或開設閱讀課,或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閱讀,也可自己給學生開設閱讀書目,營造有書可讀、有書能讀、有書好讀的環境和氣氛。語文課上要壓縮過多、過深的講解,簡化教學過程,克服形式主義,保證有足夠的讀書時間。鼓勵學生熟讀、背誦那些百讀不厭,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典范詩文,可以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4.激發求知欲望。我們可以通過初中課文來激發他們對高中課文的學習熱情,從而較好地把兩者銜接起來。
總之,讓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終身學習,對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切實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驗稿)》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4]《新課程怎樣教》,遼寧大學出版社
【摘 要】初中語文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學習我國母語教學的必經階段。其在學生整個接受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而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較強的人文學科,其教學資源的廣泛性就不僅來自課堂,更是來源于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初中教師在當前網絡技術發達的背景之下,大膽革新教學傳統,并對初中語文教學資源現狀進行分析,以進一步加強教學資源的開發,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資源;分析;開發;效率
引言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資源不能僅僅停留書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教學資源。例如;課外輔導書、新聞資料、報刊、電影等等。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語文教學資源”作為新興的課程教學概念,它也是對新型語文課改的有力理論支持。但是當前很多學校對于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仍然局限于課改體制內的研究,卻沒有從本質上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真正地應用到教學中去,資源失去了它本應起到的作用,從而大大的浪費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豐富教學資源,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感染力、促使語文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當前初中語文教學資源現狀及特點分析
1.1初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
首先,學生作為“教學資源”課程改革的接受對象,他們對教學資源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著“教學資源”實施的效果。而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提出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要注重學生的 綜合素質發展,倡導學生探索發現和對信息的收集及處理能力。那么舊的課程資源就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建立優質的初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體系就十分重要。但是,當前很多教師習慣性的按部就班、缺乏革新精神、對教學體制生搬硬套,最終造成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單向資源,而交互性的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很多教學資源無法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氛圍枯燥、缺乏感染力。再加上很多學校對此往往沒有針對性的開發利用措施,從而導致它們沒有發揮自身的效益,使用率相當低。
1.2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特點
首先,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資源開發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知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學資源的利用程度,這就說明語文課程資源具有很強的潛在價值,這就需要教學主體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力開發,使課程條件與課程資源做到最有力的吻合,進而發揮其教育價值及課程教學作用。其次,語文課程資源可以來自生活,也可以來自課堂,它具有廣泛多樣性的特點。因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受到諸多條件的影響。例如:學校的硬件條件、家庭教育背景、學生基礎知識等等。再者,要發揮課程資源的教學價值,不僅要功能性資源的存在,還要發揮課程實施主體的作用。不同的教學主體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同,最終實現的教學效果也不同,進而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及動態性。
2.初中語文教學資源開發的幾點思考
2.1符合初中生認知發展特點
教學過程是學生和教師互動的一個教學活動。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一個班級人數眾多,每個學生所接受的家庭及社會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個體上的客觀差異也就在所難免。所以在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上可能就會存在部分學生重復某一認知水平,而部分學生就會無法接受一下階段的認知水平的升華。在某意義上說,教學資源開發必須從學生品質、記憶力、感知能力、思維四個方面出發。
2.2有助于教師主導性的展開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要扮演者,也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引擎。所以在教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有助于教師自身主導性的展開,進一步有效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課堂內容。例如學習《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課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新課內容的認識。教師可以穿插一段橫渡長江的影視集錦。教師在集錦播放時擔當主持人的角色,解讀當時的政治背景及人們解放軍永不屈服的精神。讓學生們充分感受當今生活的不易及偉大軍人的辛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感染力。
2.3挖掘信息時代潛在資源
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發達。學生課外文學作品的閱讀量逐漸減少,更多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學片段。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開發閱讀能力及閱讀范圍,開闊眼界。同時對信息覆蓋下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性的選擇思考,最大程度的挖掘信息時代的潛在資源,鍛煉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同時鼓勵將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選擇的閱讀,從而培養研究和思索問題的能力。
3.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增加課堂教學感染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并且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多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向學生展示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及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青民.課改十年: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報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2)
[2]鄒林花.如何讓初中語文課程綻放活力[J].文學教育(中).2011(04)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程 優秀文化 課程優勢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9-0068-02
作者簡介:蔡海娃(1973―),女,浙江諸暨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浙江諸暨市暨陽初中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以學生為本,這是當下語文教學的追求。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使其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應當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使筆者感到,我們恰恰未曾做好做實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初中階段這個學生成長的關鍵期,我們尤其要注意發揮語文課程中的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在教學中究竟該如何發揮初中語文課程的優秀文化優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呢?
一、賜予學生慧眼,讓學生認識語文課程蘊含的優秀文化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涉及人類優秀文化的方方面面,然而要讓學生真正意義上認識這些優秀文化,從目前的語文教育教學實際看還有困難。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受閱歷和認知水平能力的限制,他們的眼睛還稱不上是慧眼,未能及時發現文中的精華,不能作出比較深刻的感悟,有時只能浮于表面或比較簡單地依賴教師的講解以及自己所持有的資料進行理解;二是教師在預設下所執教的課堂不知不覺地為學生設置了諸多障礙,讓我們的學生難識語文的“廬山真面目”。譬如在許多閱讀鑒賞課上,學生雖然神馳于文章的字里行間,但那只是在教師為學生圈定的范圍內的感悟和體驗,學生永遠沖破不了這樊籬,去進行屬于自己的創造性閱讀鑒賞。毫不諱言,這樣的做法對于學生認識語文課程所蘊含的優秀文化是沒有益處的。
對此,筆者主張:要讓學生真正意義上認識語文課程的優秀文化,必須賜予他們一雙慧眼。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力求讓學生真正心馳其間,想方設法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用個性、獨特的心靈去尋找語文課程中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教學《荷塘月色》時,筆者抓住作品中的多處比喻,寫荷葉的“葉子出水不高,像亭亭的的裙”,使學生感受荷葉的動態美,寫荷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感到其不染纖塵的美麗特質。每當我們給學生以慧眼,學生就有了慧眼妙識的能力,教學即可事半功倍,并且這樣的效果會激發出學生更為熱情的學習動力。
二、發揮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挖掘語文課程蘊含的優秀文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想象力,開發其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語文綜合應用水平。可在諸多的語文課乃至一些公開課上,學生自主挖掘語文課程優秀文化的實例極少見,仍是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自主閱讀。雖然某些作秀課似乎重視了這個問題,但仍然效果不佳,因為學生由于平時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在臨時的表演中往往還是會手足無措。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注意經常性地讓學生去創造性地閱讀,比如讓學生在欣賞作品對景物的描寫時去探究景物與作者內心世界的高度融合,進而進入審美的境界。如都德的《最后一課》,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力求抓住韓麥爾先生最后在黑板上的“法蘭西萬歲”板書及其站在黑板前一動不動的神情,并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去閱讀,這使學生們深深感到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名教師,在國破家亡的特殊年代里內心的苦楚。這苦楚既是先生因國人不能學國語言的感觸,更有先生無力與其抗爭的憤懣。
再如教學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堅持以創新閱讀文學作品為依托。學生在確定作品中的主人公時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說是菲力浦夫婦,有的學生說是于勒,更有學生說是作品中的“我”。對于這樣的情形,教師無須去評價誰是誰非,讓學生在有效探究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理由和看法才最重要。所以筆者并沒有妄下結論,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探究。當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以后,那探究的威力還真是無可比擬。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首先由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了自由表述,筆者也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學生間的爭辯相當積極,而且非常有深度。有個學生是這樣陳述菲利浦夫婦為文章主人公的理由的:作品是以“我”的所見來推進故事情節發展的,“我”所見到的是什么?是父母對待于勒叔叔的態度,父母是故事情節的主要表演者,那么父母親是主人翁也就確定無疑了。學生中認為主人公是于勒的人也不少,并且搶著表明自己的觀點,整節課氣氛熱烈。
三、鼓勵學生協作,讓學生在互動中探索語文課程蘊含的優秀文化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建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就語文課而言,教師必須充分地讓學生去協作,形成互動,共同探索語文課程蘊含的優秀文化。在實踐中筆者亦感到:只要學生能夠真正實現協作,集體的智慧就能準確、順利而又完美地把語文課程中的諸多優秀文化挖掘出來,有時學生還能鏈接時代精神,創造出更多的精彩。
漢樂府民歌《木蘭詩》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學生在高效的互動中對其進行的創造性解讀非常新穎。教學《木蘭詩》時,筆者讓學生攜手合作,深入研讀,積極討論,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對此,在課堂的互動探究中,筆者力求做到放開學生思維的翅膀,讓其馳騁想象。有學生說《木蘭詩》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她無所畏懼,出生入死,戰功赫赫;有學生認為《木蘭詩》塑造了一個兒女情長味十足的古代普通女子形象,她“不愿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還有學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木蘭身上體現出壯美和柔美的完美融合,她既有英雄的豪壯之美,也有女性獨特的柔弱美。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特點,遵循教學規律和審美教育規律,使學生充分發揮其學習自主性,在發掘語文課程蘊含的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獲得健康的人格與和諧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