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混也是一種生活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豬疥螨的分類及臨床癥狀
豬疥螨病的分類:豬疥螨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兩種類型:皮膚過敏反應型和皮膚角化過渡型。
二、豬疥螨不同類型的感染主體和臨床癥狀
1.皮膚過敏反應型,最為常見,又最容易被忽視, 常見于乳豬和保育豬;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以春夏交季、秋冬交季較為嚴重,主要臨床癥狀如下:
2.乳豬、保育豬多容易感染,作為疥螨感染的指征,瘙癢比發現螨蟲更可靠。過度撓搔及擦癢使豬皮膚變紅;組織液滲出,干涸后形成黑色痂皮。
3.乳豬、保育豬疥螨病感染初期,從頭部、眼周、頰部和耳根開始,后蔓延到背部、后肢內側。
4.豬感染螨蟲后,螨蟲在豬皮膚內打隧道并產卵、吸吮淋巴液、分泌毒素; 3 周后皮膚出現病變,常起自頭部,特別是耳朵、眼、鼻周圍出現小痂皮(黑色),隨后蔓延至整個體表、尾部和四肢,出現紅斑、丘疹、黑色痂皮,并引起遲發型和速發型過敏反應,造成強烈癢感。由于發癢,影響病豬的正常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機能降低;
5.病豬常在墻壁、豬欄、圈槽等處摩擦病變部位,造成局部脫毛。寒冷季節因脫毛皮膚,體溫大量散發,體內蓄積脂肪被大量消耗,導致消瘦,有時繼發感染嚴重時,引起死亡。
6.豬疥螨感染嚴重時,造成出血,結締組織增生和皮膚增厚,造成豬皮膚的損壞,容易引起金色葡萄球菌綜合感染,造成豬發生濕疹性滲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圍擴展到全身,并具有高度傳染性,最終造成豬體質嚴重下降,衰竭而死亡。
2.皮膚角化過度型,有時稱為豬慢性疥螨病,主要常見于經產母豬、種公豬和成年豬。常見臨床癥狀如下:
2.1隨著豬感染疥螨病程的發展和過敏反應的消退(一般是幾個月后),出現皮膚過度角質化和結締組織增生,可見豬皮膚變厚,形成大的皮膚皺褶、龜裂、脫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見于成年豬耳廓內側、頸部周圍、四肢下部,尤其是踝關節處形成灰色、松動的厚痂,經常用蹄子搔癢或在墻壁、欄柵上摩擦皮膚,造成脫毛和皮膚損壞開裂、出血。
2.2經產母豬及種公豬皮膚過度角化的耳部,是豬場內螨蟲的主要傳染源,仔豬常常在。經產母豬身體、耳部皮膚過度角化 肥豬皮膚瘙癢,在墻壁上摩擦皮膚 肥豬皮膚瘙癢,用后蹄搔癢
總之,劇癢、脫毛、結痂、皮膚皺褶或龜裂和金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后形成濕疹性滲出性皮炎、患部逐漸向周圍擴展和具有高度傳染性為本病特征。
三、豬疥螨的預防與控制
1.豬疥螨的預防
1.1每年在春夏、秋冬交季過程中,對豬場全場進行至少 2 次以上的體內、體外的徹底驅蟲工作,每次驅蟲時間必須是連續 5~7 天。
1.2 加強防控與凈化相結合,重視殺滅環境中的螨蟲:因為螨病是一種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的外寄生蟲病,患病公豬通過傳給母豬,患病母豬又將其傳給哺乳仔豬,轉群后斷奶仔豬之間又互相接觸傳染。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永無休止。所以需要加強防控與凈化相結合,對全場豬群同時殺蟲。但在驅蟲過程中,大家往往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環境驅蟲以及豬使用驅蟲藥后7~10 天內對環境的殺蟲與凈化,才能達到徹底殺滅螨蟲的效果。原因如下:
1.2.1在給豬體內、體表驅蟲的過程中,螨蟲感覺到有藥物時,有部分反應敏感的螨蟲就快速掉到地上,爬到墻壁上、屋面上和豬場外面的雜草上,此外,被病豬搔癢脫落在地上、墻壁上的疥螨蟲體、蟲卵和受污染的欄、用具、周圍環境等也是重要傳染源。如果不對這些環境同時進行殺蟲,過幾天螨蟲就由爬回豬體上。
1.2.2環境中的疥螨蟲和蟲卵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傳染源。很多殺螨藥能將豬體的寄生蟲殺滅,而不能殺滅蟲卵或幼蟲,原豬體上的蟲卵 3~5 天后又孵化成幼蟲,成長為具有致病作用的成蟲又回到豬體上和環境中,只有此時再對環境進行一次凈化,才能達到較好的驅蟲效果。
1.2.3另外,疥螨病在多數豬場得不到很好控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在某種程度上,由于對該病的隱性感染和流行病學缺乏了解,飼養人員又常把過敏性螨病所致瘙癢這一主要癥狀,當作一種正常現象而不以為然,既忽視治療,又忽視防控和環境凈化,所以難以控制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因此必須重視螨蟲的殺滅工作!加強對環境的殺蟲,可用 1 ∶ 300 的殺滅菊酯溶液或 2% 液體敵百蟲稀釋溶液,徹底消毒豬舍、地面、墻壁、屋面、周圍環境、欄舍周圍雜草和用具,以徹底消滅散落的蟲體。同時注意對糞便和排泄物等采用堆積高溫發酵殺滅蟲體。殺滅環境中的螨蟲,這也是預防豬疥螨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四、豬疥螨病的治療
一旦確診豬已經感染疥螨,可以選用以下的幾種方法對已經發生疥螨的病豬進行治療處理。
1.藥浴或噴灑療法
20% 殺滅菊酯(速滅殺丁)乳油, 300 倍稀釋,或 2% 敵百蟲稀釋液或雙甲脒稀釋液,全身藥浴或噴霧治療。務必全身都噴到;連續噴 7~10 天。并用該藥液噴灑圈舍地面、豬欄及附近地面、墻壁,以消滅散落的蟲體。藥浴或噴霧治療后,再在豬耳廓內側涂擦自配軟膏(殺滅菊酯與凡士林, 1 ∶ 100 比例配制)。 因為藥物無殺滅蟲卵作用,根據疥螨的生活史,在第 1 次用藥后7~10天,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第 2 次治療,以消滅孵化出的螨蟲。
2.飼料中添加“金維伊” (九鼎科技集團生產的 0.2% 伊維菌素預混劑)或“鼎豐” (九鼎科技集團生產的 0.2% 伊維菌素預混劑 +5% 芬苯達唑預混劑合劑)。具體添加說明如下:
2.1“金維伊”每噸飼料添加本品:肥育豬 1~1.5 公斤、種公豬和懷孕母豬4~5公斤 、懷孕后期 90 天至哺乳結束的母豬 3 公斤 ,徹底混合均勻后,連用 7 天。
2.2 “鼎豐” 每噸飼料添加本品:肥育豬 1 公斤 ,連續使用 7 天,或 0.5 公斤 ,連續使用 14 天。種公豬和懷孕母豬 4 -5 公斤 、懷孕后期 90 天至哺乳結束的母豬 3 公斤 ,徹底混合均勻后,連用 7 天。
3.皮下注射殺螨制劑。可以選用 1% 伊維菌素注射液,或 1% 多拉菌素注射液,每 10 kg 體重 0.3 mL 皮下注射。驅螨蟲在皮下注射殺螨劑應注意事項:
3.1妊娠母豬配種后30~90,分娩前20~25天皮下注射 1 次,種公豬必須每年至少注射 2 次,或全場一年 2 次全面注射(種公、母豬春秋各 1 次)。
3.2后備母豬轉入種豬舍或配種前10~15天注射 1 次。
3.3 仔豬:斷奶后進入肥育舍前注射 1 次。
3.4生長肥育豬:轉欄前注射 1 次。
3.5外購的商品豬或種豬,當日注射 1 次。注射用藥見效快、效果好,但操作有一定難度,有注射應激。
關鍵詞:味精生產廢水;處理
一 提高味精生產技術指標,減少污染物排放
味精是一種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的視食品增鮮劑,而我國也是味精消費和生產大國,占了接近世界產量的一半。近幾年來,很多企業很重視現代化科技,采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等來提高自我的生產水平,保障清潔生產工藝的質量,但還是有很多廢物的排放。通過發酵法進行生產是目前一種比較流行的生產工藝。葡萄糖是淀粉原料水解,生產出谷氨酸,再經堿中獲得它的鈉結晶。而過濾、發酵、立交、浸泡等則是生產廢水的主要來源工序。
二 廢水治理概況
(一)廢水的來源及水質狀況
味精的生產階段主要分為玉米―――淀粉―――發酵―――精制,四個階段,在整個味精的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水,主要包括了淀粉廢水、立交尾液、沖柱水、制糖廢水和冷疑水。除冷疑水很大部分的循環利用或者就直接外排外,其余濃度高的廢水都需要經過處理才能夠排放。在河南蓮花味精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時間和探索,采取了分類治理、清污分流、廢水綜合利用的治理方案措施,利用厭氧、噴漿粒、好氧、濃縮和提取蛋白這五種工藝方法對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的廢水進行處理,從而實現達標廢水的排放。
(二)適時清潔生產概況
從原材料入手,經過預審核、審核、評估、方案篩選、方案實施到最后總結這幾個清潔生產階段,審核了現有的工序、消耗、產品及生產工藝的相關數據和資料,對各公司、分廠繪制出生產工藝流程圖、設備流程圖、平面置圖,初步摸清各個工業階段的排水情況及生產情況。
(三)實施清潔生產效果
通過審核清潔生產的效果,完善了企業管理的制度,提高整個企業大素質,促進生產工藝的有了很大的技術進步,也保證、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時得到增長。實施方案措施可以提高員工的認識、加強職工思想教育和培訓、提高生產工藝的管理水平,增強員工的責任心,嚴格勞動紀律從而更大化的提高效益。
(四)杜絕發酵液染菌工藝
染菌率在清潔生產前一般在1%左右,通過清潔生產這個過程進行了設備的更新、人員素質的提高、自動化程度的增加及工藝的調整,有效地控制了染菌。是所排廢物中的COD含量極大的降低,節約蒸氣、減少污水排放量,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有效的提高生產的質量和產量。
三 實行清潔生產效果分析
(一)噴漿造粒生產有機復混肥
2707t/d是離交尾液的生產量,其COD含量高達40000-45000mg/L,其中包含了豐富有機質的磷、氮等微量元素,采取提取菌體蛋白、噴漿、造粒、濃縮的工藝方法都可以被采用為處理部分廢水的方法并達到綜合利用,使其達到“零排放”,解決了味精行業長期以來的一個重大難題。
(二)小麥替代玉米方案
國內現在的領先水平就是其小麥替代玉米方案,該工藝的實施可以減少因玉米淀粉分離、浸泡產生的有機廢水,實現有害廢水的減量排放。利用小麥的面粉密閉循環濕法生產技術,將副產品收率由18%提高到22%,粉糖轉化率由98%108,淀粉收率由65%提高到76%。
(三)采用連續結晶工藝
市場上廉價的味精大多只有80%的粉狀味精,這種味精里面含有的母液太多,質量不好,需要單獨處理。通過清潔生產的審核,采用代替傳統方法的連續結晶工藝,消減了脫色硫化堿的用量、減少了末次母液、提高了料液純度,取消了返白麩酸工藝,節約了原輔材料的消耗和能源消耗,減少了污水的末端治理費用和總體排放量。
(四)持續開展清潔生產
隨著新的設備和技術不斷開發、更新,推行清潔生產也是個不能間斷的過程,企業對清潔生產計劃要不斷修訂。確定開發新項目和技術改革項目實施時,必須堅持預防污染為主的原則,首先改進清潔生產審計,通過不斷積極的開發出預防污染的新技術和清潔生產的持續開展,以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 味精生產廢水主要處理技術
(一)、厭氧生物處理法
厭氧生物處理法是在沒有氧的情況條件下借助專性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的作用,對有機物在廢水中進行分解的生物處理方法。厭氧生物處理采用UASB,可去除大部分的有機物,同時會產生沼氣這一資源;經UASB反應器處理的廢水COD含量仍然較高,最后好氧生物處理采用SBR,進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機物,最后達標排放。在處理濃度較高的有機廢水方面已經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效果。
(二)、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過一定的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在人工充氧條件下,對污水和各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
(三)、混凝法
混凝法是向污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藥劑,經過脫穩、架橋等反應過程,使水中的污染物凝聚并沉降。水中呈膠體狀態的污染物質通常帶有負電荷,膠體顆粒之間互相排斥形成穩定的混合液,若水中帶有相反電荷的電介質(即混凝劑)可使污水中的膠體顆粒改變為呈電中性,并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大顆粒下沉。用混凝法處理味精廢水,混凝劑的選擇至關重要。這種方法用于處理含油廢水、染色廢水、洗毛廢水等,該法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一般作為預處理、中間處理和深度處理等。常用的混凝劑則有硫酸鋁、堿式氯化鋁、硫酸亞鐵、三氯化鐵等。
五 結束語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工業污水的現象是在說難免,而我們要從自我做起,減少污水的產量,做到資源回收利用最大化,在提高社會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減少污染。
參考文獻:
[1] 劉素英.味精生產廢水處理與味精行業的清潔生產[J].環境保護,2002,(10):20-22.
[2] 陳莉娥,周興求,伍健東等.味精生產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四川環境,2003,22(6):20-24.
PRIUS普銳斯是世界上首款量產的混合動力車型。此前的廣州車展,第三代PRIUS普銳斯更是將科技與自然完美統一,以“與自然比肩同行的混合動力轎車”之姿在國內首度亮相,并宣布明年年初將在國內正式上市,這無疑為中國車市綠色科技大潮注入了一股時尚、嶄新的活力。它會成為你在2012年“夢想上路”的伙伴嗎?
自然之美 奪目亮相
此番亮相的第三代PRIUS普銳斯設計上融入了大自然之美,而細節又聚集未來科技之力,美與力的完美結合,迸發出了與眾不同的時尚魅力。
外在,勁風塑造的流線車身,搭配以犀利的閃電車燈,宛如風馳電掣的未來之力,動感強勁,更添銳利;內在,以葉相連的葉脈蔓延的中控臺設計,隨水而動的自然觸感,湛藍水波式擋位,加之借光之感而營造太陽能清新空間和追崇寧靜而感知自然的靜謐性,令第三代PRIUS普銳斯科技感十足,視覺沖擊不言而喻,更給人時尚且犀利之感。
外觀、內飾的時尚感大大提升,動力的科技感也絲毫未打折扣。第三代PRIUS普銳斯的混合動力技術在前兩代的優良基因上得到全面突破,全新開發的1.8L引擎大幅加強了其動力性能,同時油耗相比第2代的4.7升/百公里更進一步降低至4.3升/百公里。升級后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還賦予了新PRIUS普銳斯首屈一指的低油耗、低排放,可媲美2.4L引擎的加速性能,讓動力更強勁,能源更節約。在第三代PRIUS普銳斯“海洋之心”徽標的映襯下,PRIUS混合動力以超越之力,在今天啟動藍色未來。
明星寵兒 風靡全球
在國際市場上,PRIUS普銳斯也風頭正勁,“混動”好萊塢。第一個駕駛PRIUS普銳斯的就是大牌女星卡梅隆?迪亞茲;隨后布拉德?皮特也放棄5.0升V8引擎的黑色奔馳G500運動型多功能車,換駕一輛白色的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普銳斯,是因為“這款車外形搶眼且極具環保概念,每百公里耗油只有4L多,而排氣量也達到加州零排放的標準”。在美國,包括萊昂納多、朱莉亞?羅伯茨等眾多好萊塢大牌明星皆成為PRIUS普銳斯的忠實粉絲,在2006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萊昂納多等二十多名巨星更是乘PRIUS普銳斯悉數抵達會場,彰顯他們對環保時尚的身體力行。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令,從唐宋以來就一直被公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他剛直不阿,卻遭人詆毀而被放逐;可他堅守節操,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最后自沉汨羅江而死。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也有書中記載,端午節是紀念和屈原一樣忠君報國卻因讒言而枉死的伍子胥。相傳伍子胥被殺于五月五日,尸體拋到江中,化為濤神,故江浙一帶有五月五日迎濤神的習俗。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引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這也可備一說。
東漢蔡邕的《操琴》中記載:“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悟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又成了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和寒食節的傳說混在了一起。
其實,一個傳統的節日,有很多傳說不足為奇,這些傳說可能混雜,也可能無稽,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既為這個節日增添了意義,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趣味。
粽子的前世今生
粽子之于端午節,就像月餅之于中秋節,湯圓之于元宵節一樣,是人們在這些特定節日里具有象征意義的食物。
據考證,目前對粽子最早的記載來源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蘆葉裹米也。”。據《集韻》解釋,和粽是同意異體字。可見這種食物由來已久,并不一定是因為屈原而發明的。
其實歷史上還用過菰葉、荷葉、艾葉等包裹粽子,現在比較普遍使用的是竹葉和蘆葉。包裹的葉子都有這么多種,粽子的種類繁多就不足為怪了。
大致說來,北方的粽子一般不包餡,有些會摻雜點紅棗、赤豆、豌豆、果脯等作為陪襯,吃的時候要蘸些白糖,味道清新爽利。而南方的粽子就要精得多,大都先浸以醬油,然后包入各種各樣的餡兒,有葷的,有素的,也有葷素分不出來的,味道多是一種混香,相對要油膩一些。
江南的粽子要數浙江嘉興的最為人稱道,早在清朝就名揚天下。且每年端午節來臨之際,都要舉辦中國嘉興粽子節。包括粽子擂臺賽、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參觀粽子博物館和龍舟賽等民俗活動。嘉興粽子又以1939年由馮昌年開設的“五芳齋”制作的最著名,品種較多,鮮肉粽最有特色。
賽龍舟的傳統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賽龍舟。龍舟的大小形制不一,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大都船身比較狹長,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姿態不一。且多數以木雕而成,加以彩繪、刻以鱗甲。龍舟上還置有鑼鼓、旗幟、彩掛等裝飾,遠看起來更加漂亮。有些龍舟還做成上下兩層,蔚為壯觀。
“龍舟”一詞最早在先秦的典籍《穆天子傳》中就已出現,后來也逐漸歸到紀念屈原的活動中來。相傳屈原投水,楚人競相劃著龍舟趕去相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影,以后就用每年五月五日的賽龍舟來悼念屈原。
賽龍舟十分熱鬧,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競相題詠的一個話題。如唐代張建封在《競渡歌》中生動地描寫了當時龍舟競渡的熱烈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千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相目如瞬。”
還有些人除了用龍舟競渡比賽外,還用它來游覽娛樂。集三五同仁,或劃拳行令,或飲酒作詩,或觀戲聽曲,抑或賞景,無不讓人襟懷暢朗,風神瀟灑。
其他習俗
我國南方一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飲雄黃酒、帶香包、懸艾草、薰蒼術、沐蘭湯、采雜藥、簪菖蒲、掛鐘馗像等習俗。
過去在端午節時,家人團聚一般要吃“黃豆芽”、“黃魚”、“黃鱔”、“黃瓜”,喝“雄黃酒”,即所謂“五黃”。古人認為端午食用“五黃”,可消病強身。五月,天氣轉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飲雄黃酒可以起到驅瘟除毒的功效。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白娘子不就是在端午節因誤喝雄黃酒而現了原身的么?
帶香包、懸艾草、簪菖蒲都是為了凈化空氣,消毒殺菌的。此外,人們還常用蒼術、白芷煙熏內室,以達到驅除那些小害蟲的目的。說白了,這些其實都是古人的“消毒液”,是他們為了殺滅病菌,所進行的一些衛生活動,后來逐漸演化成了習俗,《本草綱目》上就記載:“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
歐亞人與尼安德特人
不過,現在一項基因組研究的結果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生活在約5萬年前的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其實是歐洲人和亞洲人(也包括中國人)的先祖之一,因為尼安德特人與中國人的先祖有過婚配和基因交流,兩者體內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基因。
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安德峽谷上方的一個洞穴里第一次發現了某種人類的遺骨。后來研究人員把這些遺骨稱做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據分析,尼安德特人在歐洲繁榮了成千上萬年,生存年代大約距今30萬~5萬年)。但在4萬多年前,隨著冰川蔓延過整個歐洲大陸,這個人種滅絕了。
1980年研究人員在克羅地亞的溫迪加洞穴出土了三塊尼安德特人骨骼樣本。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和改善,研究人員從骨樣中提取了0.3克骨骼。2005年這些遺骨中降解的無數DN斷被提取出來,通過測序和排序,獲得了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組序列,約有20億個堿基對。據測定,這名尼安德特人大約生活在距今38300~44400年之間。
現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和現供職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理查德?格林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尼安德特人、現代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組進行對比,發現尼安德特人與歐洲人和亞洲人曾經通婚并因此有了基因交流。
5個人的基因組比較
帕博和格林等研究人員對來自南非、西非、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和法國的5名現代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通過對比,研究人員篩選了20個DNA區域,鑒定了涉及代謝、認知和顱骨發育的基因,這些基因對現代人進化具有功能上的重要性。
通過對比,研究人員在3名現代人(一名中國人、一名法國人和一名巴布亞新幾內亞人)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尼安德特人相同的遺傳區域,但是在兩名非洲人的基因組中沒有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這兩名非洲人一名是南部非洲的桑人(又稱布什曼人),一名是西非的優魯巴人。這提示,歐洲和亞洲的現代人在遺傳上比下撒哈拉的非洲人更接近于尼安德特人。
更令人驚奇的發現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與法國人的基因組相近的程度和與中國人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人的基因組相近的程度是一樣的。然而,在東亞或巴布亞新幾內亞并沒有發現過尼安德特人曾經生活過的化石,但在歐洲卻發現了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因而從化石的角度看,尼安德特人可能與歐洲人有過婚配,但卻難以解釋他們與亞洲人有過婚配。
那么,尼安德特人是在什么時間和地點與現代人婚配的呢?格林等人提出了一個假說來解釋這一現象,即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基因交流(婚配)是發生在現代人向亞洲和歐洲遷徙并分化成亞洲人和歐洲人之前,這些人可統稱為歐亞人(Eurasia),也可稱為非非洲人(non-African),婚配的地點是在中東(地中海東部),時間大約是在4萬年前。而且,根據基因組的比較,以及基因交流的數學模式,格林等人認為,歐亞人基因組的1%~4%來自尼安德特人。
最為明確的證據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和3名現代人的基因組中有相同的涉及代謝、認知和骨骼的基因,這顯示了進化中一種正向選擇的痕跡。當這些基因發生突變時,就會產生一些疾病,例如唐氏綜合征、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也就是說,如果僅考慮遺傳發病的因素,尼安德特人與3名現代人患這幾種病的幾率是相似的。
過去的否定與現在的肯定
帕博和格林等人第一次發現現代人基因組中有一些基因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相同時,還以為是統計上的錯誤,但是,經過再次分析后,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們之所以懷疑第一次的研究結果是因為以前線粒體基因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
早在1997年,帕博的研究小組就首次測序了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結果顯示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與現代人存在差異,由于線粒體DNA基因組是母系遺傳,不會受到基因重組的影響,因而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并無遺傳上的交集,他們不可能有婚配和基因交流。同時,當時的研究也表明,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大約在66萬年之前與現代人線粒體DNA世系發生了進化上的分離。
但是,線粒體DNA并不能代表在遺傳上更有決定性的數量巨大的細胞核DNA,因此線粒體基因否定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交集的結論也只是一個假說。隨著研究的繼續,在查看現代人基因組變體時,帕博的研究小組發現,歐亞人有12個基因組區域的變體在非洲人的基因組中不存在,這些基因組區域也許是源于尼安德特人,因為尼安德特人沒有居住在非洲,而是居住在歐洲或亞洲。把現代人的這些基因組區域與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同一區域進行對比后,研究人員發現兩者有10個區域是匹配的,這意味著現代人基因組的12個變體中有10個來自尼安德特人。而另外2個變體尚不能確定源自何處。
另一項獨立的研究也認為,尼安德特人在遺傳上與歐洲人和亞洲人更接近,而與非洲人的血緣較遠。這項研究檢測了2000名現代人的基因組,結果顯示,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有兩次通婚。第一次是在約6萬年前,地點是在地中海東部。第二次是在45000年前,地點是在東亞。
兩種學說再次交鋒
帕博和格林等人的研究提示,尼安德特人是歐亞人,也是中國人的祖先之一。如果這一結論可信,則會再次引起人類起源兩種主要理論的交鋒,即非洲起源說與多地區起源說之爭。
按照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走出非洲)說,古人類走出非洲有三次。最早的一次是在約190萬年前。此后,人類在42~84萬年前又再次走出非洲,之后又于8~15萬年前再次大規模向外遷徙。這些結論的得出主要也是基于遺傳學和基因組的比較,包括常染色體、性染色體、線粒體DNA的分析結果。
但是,非洲起源說主要指的是,現代人類起源于20~15萬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現代人是從非洲的一小群人進化而來,他們走出非洲后進入亞洲和歐洲取代了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包括尼安德特人,而尼安德特人也即早期智人。非洲起源說基本的假設之一是,走出非洲的現代人(晚期智人)在取代世界各地的人的過程未伴隨明顯
的與原住人群的基因交流,他們并未與各地的古人類(包括尼安德特人)有過婚配。所以,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都是人類演化樹上的旁支,地球上所有現代人群均為非洲晚期智人的后裔。
多地區起源說則認為現代人是在世界上的4個地區出現并連續進化,而且在各個地區之間都有基因交流。這也意味著非洲人、亞洲人、歐洲人和大洋洲人等之間有過婚配和基因交流,這樣的交流才導致了世界各地的現代人的進化。
帕博和格林等人現在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與歐亞人基因的親緣關系高于與非洲人的親緣關系,這其實是對非洲起源說的一種挑戰。因為,這符合現代人多地區起源說的觀點。
疑點和質疑
但是,現代人的起源顯然是一個非常重大而復雜的問題,現在僅憑帕博和格林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然還不能為現代人的兩種起源說之爭劃上休止符。原因是多方面的。
帕博和格林等人的研究也只是一種假說,這種假說不僅需要有其他研究來驗證,而且這一假說本身也面臨著挑戰。例如,疑問之一是,帕博和格林等人的研究所采用和測序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樣本是否就是純粹的尼安德特人的,因為在涉及古人類的基因時,常常會有污染。
早在2006年,帕博的研究小組就對尼安德特人DNA的100萬個堿基對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一些序列與現代人的DNA有混染。帕博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與現代人基因混染的部分達11%~40%。而其他獨立的研究則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中與現代人混染的部分達80%。后來,帕博研究小組采用了新的方法來對古代DNA序列進行標記,從而能把DNA混染減少到0.6%。
現在測序的大多數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都來自溫迪加洞穴發現的三塊骨骸。但是,迄今對這些DNA的測序只進行了2次,這自然引發了對尼安德特人遺傳密碼可靠性的疑問,因為DNA降解和測序過程會改變DNA密碼。由于污染和降解的原因,對于古人類和古生物遺骸的DNA測序都要重復好些次,一般是10~20次,這才能精確認定古人類的DNA序列。例如,丹麥和中國的研究人員對格陵蘭島的4000年前的古愛斯基摩人的基因組重復測序進行了20次,這就增強了古愛斯基摩人基因組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此疑問,格林認為,研究工作還將繼續,直到基因組測序達到平均重復測序10~20次。
乍一看,他平淡無奇:短發,圓臉,和和氣氣,茶色眼鏡后面的眼神軟軟的,近似于無的淡眉毛像某種行動緩慢的海洋魚類,完全不同于他在寫作中透露出來的冷峻。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男人,被認為“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界的里程碑”,這里指的是他最負盛名的“三體”系列科幻小說。而讓劉慈欣引以為傲的作品當然不止“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朝聞道》、《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許多資深讀者對他短篇作品的喜愛,不亞于規模磅礴的長篇。
雖然“三體”系列在結構、人物塑造以及某些理論方面遭到一些詬病,但并不影響大多數人認定它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的地位:它的成功和矚目是不可回避的,它的宏大敘事和冷靜深邃令人著迷,而其中悲天憫人的內斂氣質,則在冰冷的科幻外殼下注入了一股暖流。
“三體”之后,劉慈欣的知名度漸漸擴散至整個華人世界。影視圈的人也開始和劉慈欣密切接觸。據悉,他的小說《鄉村教師》和《球狀閃電》都有望改編成電影劇本,登上大銀幕。而這也正是劉慈欣和無數讀者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
劉慈欣代表的是一種樸素的力量,在俗世中默默浮起。
寫作的秘密花園
如今的劉慈欣仍然只是娘子關發電廠一名毫不起眼的電腦工程師。有一次,他的某個同事對他說:“劉慈欣,我在網上看到有個寫科幻小說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劉慈欣。”
劉慈欣老老實實,聲稱自己只是個“科幻迷”,坦白自己不知道誰是巴赫金。中國的科幻作家里,能把科幻小說寫到世界大師級水平的寥寥無幾,他是其中之一,連續拿了八年的銀河獎――中國科幻文學的最高獎,“三體”的銷量超過15萬,是國內近20年來最暢銷的科幻小說。他在發電廠的領導和同事對此仍然一無所知。
他習慣了做人內斂,不怎么混圈子。用他的話說就是,“我這里沒有圈子可混”。在發電廠任職,寫科幻需要小心謹慎,因為會有“可以賺錢的副業”的嫌疑。即使在“三體”系列大紅大紫之后,他在單位里仍然是“老劉”或者“小劉”。他的朋友和家人也幾乎不看他寫的小說。
這些年他一直在默默地思考,默默地看書,默默地寫書,默默地卡殼,默默地寫完,和80年代中后期中國科幻小說低谷時的地下創作沒有太大差別。只是現在寫完之后,可以放心大膽地發表出來,讓越來越多的陌生人讀到,作品也越來越值錢。在網絡上,成千上萬的讀者把他尊稱為“大劉”,儼然自成一派。
許多沒有見過劉慈欣肖像的讀者,會自動在心中勾勒出另外一個劉慈欣的形象:堅硬,剛毅,棱角分明,不卑不亢,富有柔情,甚至可能有點英俊。而他本人看上去只是一個有些木訥,不太善于和外界打交道的普通中年男人,過著和大多數中年男人雷同的平淡生活。忙的時候連續幾天加班,不忙的時候就在辦公室里閑坐著。寫作的時間也都是零零碎碎拼湊起來的。上班時,手頭的事情忙完,他不愛串辦公室聊天,就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不動聲色地寫作。晚上回到家繼續寫,每天都要寫出三四千字。
在這個世界里,他生活簡單,形象模糊,容易被人遺忘。有時候出型場合,也會衣著樸素地上臺發言,笑起來有些理工男特有的羞怯。對于生活,他有自己的“奢望”:“錢多到不用工作,時間多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在哪兒待多久就待多久。”他目前最想去的地方是“酒泉航天基地”,他想去看火箭發射,“我這輩子還沒見過呢”。
娘子關發電廠的工作,對他來說
“意味著穩定的收入來源,意味著與社會接觸的窗口”。而科幻,是他在四下無人時縱情游樂的秘密花園,那些數萬光年之外的星塵,是秘密花園里肆意生長的野薔薇。硬科幻的代表
上世紀60年代,劉慈欣生于北京,在山西陽泉長大。1988年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后,進入山西娘子關發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1999年開始創作科幻小說,被眾多讀者推為硬科幻派小說家。
讓人意外的是,作為一個硬科幻派小說家,他的知識攝入渠道居然主要是靠看書。他不認識什么科學家,離科研圈子也很遠,“本想到酒泉去看天宮一號的發射,作為一個寫太空科幻的人,連航天發射都沒見過,有些遺憾,但我在航天系統的朋友臨時改變計劃,我也就去不成了。那里現在已經不讓外人進入,旅行團只允許一日游。”
劉慈欣喜歡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旅行,但機會不多。“幾年前,曾同一群科幻作家一起到過一個神奇的城市――康定,印象最深的就是穿過城市的那條河,我第一次看到那樣湍急而又清澈的河,特別是在夜里,那條河仿佛是穿過城市的夢境。”
最多的旅行機會是去參加各種科幻筆會。他念念不忘1999年參加的科幻筆會,那是他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到了科協招待所已是深夜,看到服務臺前有一對少男少女,男孩兒的英俊和女孩的美麗幾乎是我從未見過的,仿佛是從神話中走出來的人物。直到今天,當年參加筆會的一些作者的形象都模糊了,但那對深夜中遇到的少男少女還在我的記憶中栩栩如生,幾乎成了科幻的化身。”
劉慈欣是愛美的。他喜歡古典的、東方式的美人,嫻靜飄逸,溫軟良善,他喜歡純凈詩化的電影,音樂也要聽古典的――但他后來很老實地對我說,其實他幾乎不聽音樂。
我問他如何理解愛情,“愛情是宇宙的另一個維度”,劉慈欣說。他對美的感受更多來自于永恒的、漫長的、浩大的事物,比如宇宙和時間,誕生與滅亡。這些是他生命里最大的迷戀。影響他最深的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奧德賽》和《與拉瑪相會》,從1980年初次接觸后,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科幻圣經。他沉湎于那種跨越數萬光年的巨大美感,而宏大敘事的冷酷和唯美,也由此成為他的科幻作品最大的特質。
孤獨地面對宇宙的神秘
和同輩科幻作家韓松的邪異文風相比,劉慈欣的寫作路數樸實得多。《科幻世界》雜志前主編阿來曾經如此評價劉慈欣的小說:“《鄉村教師》在劉慈欣的作品中,是給予現實強烈關注的一部。它講的是明明白白的故事,說的都是人話。”的確,他的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從最日常、最普通的凡夫俗子入手,而又多多少少帶有自己生活經歷的影子。對《地火》里的礦工子弟――劉慈欣把小說的主人公命名為劉欣,他如此寫道:“劉欣恍惚著拿起父親的飯盒,走出家門,在1978年冬天的寒風中向礦上走去,向父親的二號井走去,他看到了黑黑的井口,好像有一只眼睛看著他。”劉慈欣的父親從前在北京的煤炭研究院工作,后來下放去了山西。作為在山西長大的孩子,他小時候常給井下的父親送飯。
劉慈欣是由衷關心平民階層的,以至于他的作品,總是顯得有些“左”。在這個知識分子普遍以“右”為榮的時代,劉慈欣似乎是一個另
類,他宣稱自己不左不右。作為一個在小城生活的電腦工程師,他不愿意卷入文化圈拉幫結派搖旗吶喊的風潮。他甚至對網上的新鮮事都不甚感冒。不過,幸好他還知道、蒼井空和武藤蘭。
劉慈欣雖然被看成是“技術主義者”,每一部作品,不管是長篇還是短篇,都有著極其冷靜的思維和整齊嚴謹的外觀,像一架結構堅固的機器,清楚而精準。但讀下去,又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分外柔軟的東西,像他的外表,柔和而略帶羞怯的微笑。
他的同行,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如此評價他:“劉慈欣的作品中,滲透了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他寫一些技術味道很濃的科幻,但是,后面的東西,骨子里的東西,其實是形而上的。也就是有一種哲學上的意味,宗教上的意味。劉慈欣總是在悲天憫人,而且是一種大悲大憫,像佛陀。”
在劉慈欣看來,他只是勤勤勉勉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生活簡單,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在那個偏遠的小城里,連電影院也沒有,空閑的時候,他就在網上看電影――如果沒有互聯網,他的生活就仿若停留在80年代一般。
科幻小說對于劉慈欣來說,是精神上的一根脊梁,無法從生活中抽去。即使在科幻小說最艱難的80年代中后期,他仍然堅持地下寫作,那是他生命中噩夢一般的時期。而十多年后,時來運轉,伴隨著女兒的出生長大,他的小說也開始陸續面世,并連續拿下科幻屆的最高獎項銀河獎,直到如今“三體”三部曲的大紅大紫。
而生活對他來說一切依舊。頂多是簽售會變多了,可以去更多的地方旅行了,手也會更累些。
“如果有一天你停止寫小說,你會干什么?”劉慈欣說,“哦,不會有那一天的。”
劉慈欣依然清晰記得,1981年的那個冬夜,看完了阿瑟-克拉克的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他走出家門,一抬頭就是深邃無垠的星空。“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壯麗的星空下,只有我一個人站著,孤獨地面對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神秘……”
“人類對于宇宙毫無意義”
吳虹飛(以下簡稱吳):80年代是科幻文學的低谷,那段時間你是如何度過的?
劉慈欣(以下簡稱劉):80年代初是國內科幻的,后面才是低谷。我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幻迷,也做不了什么,只是盡可能地尋找已經很稀少的科幻小說來閱讀。同時努力學英語,想著如果以后國內永遠不出科幻小說了(當時真有這個趨勢),還可以看原版。但那時和現在不一樣,沒有網絡,原版小說只在大城市少數書店才買得到,且貴得很,所以也沒看過什么。幾年過后,我與科幻漸行漸遠,直到90年代的復蘇。
吳:有沒有想過中途放棄?寫不下去的時候你會怎樣說服自己?
劉:有時半夜醒來,突然對正在寫的整個故事失去信心,這對長篇寫作來說真是一個噩夢。這時就需要把已有的構思全部推倒重來,這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我的創作有一個底線,不能打動自己的故事絕不拿出來發表,所以最后還是克服重重困難寫完了。
吳:在你看來,科幻小說能否成為主流文學的一種?你如何看待“三體”帶來的科幻熱潮?
劉:主流文學現在已經成為類型文學的一種,而且是很邊緣化的一種,科幻沒有必要非向主流靠。關于以后的科幻出版,我認為國內科幻作家數量太少,專業的更少,難以產生真正有影響力的作家,所以科幻市場由此轉向可持續的繁榮還有一定的困難。
吳:你可以描述一下科幻文學圈子的形態嗎?作家之間如何相處?你比較欣賞國內的哪些科幻作家?
劉:由于地處偏僻,平時也沒時間參與網上交流,所以我與科幻圈接觸不多,大多是一些業務上的往來。在我看來科幻作家之間的相處還是很融洽的,有一個很健康的氛圍,與主流文學圈相比尤其如此。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我一般不會盲目欣賞某個作家,包括對把我帶上科幻創作之路的大師們,如克拉克,也是如此。因為從我的不算短的閱讀經歷來看,同一個作家不同的作品相差很大,所以我欣賞的一般是具體的作品。如果非要找出一位來,我很欣賞郝景芳,她的小說中有一種別的作家所沒有的色彩,一種理想主義特有的高貴和典雅。這種東西其實并不算新,就像消失很久的金色夕陽又照回來了。
吳:科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劉:意味著我生活于其中的兩個平行世界中的一個。
吳:“三體”里幾乎沒有出現性描寫,而且在所有的科幻小說里幾乎都沒有出現過性描寫,是因為不擅長還是認為沒必要?
劉:性在宇宙中只是一件很小的事,甚至可能只是階段性出現的事,對于一種很小的只是階段性出現的東西,沒必要花那么多筆墨在上面,我猜他們也是這么想的吧。
吳:你對超自然的一些東西,比如,巫術、宗教怎么看?有人說宗教與科學或者說唯物與唯心,只是兩種方向的研究,最后,真理會殊途同歸。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劉:我是個不可教藥的唯物主義者,我不認為巫術和宗教能與科學殊途同歸,雖然科學中也沒有絕對真理,但我感覺巫術和宗教離真理更遠。
俞孔堅:
中國頂級景觀設計師,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其在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世界大會和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會的主旨報告引起全球景觀設計界的強烈反響,推動世界景觀設計學進入一個深受當代“中國因素”影響的時代。
在一輪輪越來越熱的城市規劃設計浪潮中,俞孔堅的聲音另類而深刻,他始終關注著城市建設中的過分規劃、人地和諧和文化歸屬。對話俞孔堅,讓人受到觸動的不僅是他尖銳的思想,更是他設計理念背后深沉的人文情懷。
造園藝術了中國文化中真實的桃花源
俞孔堅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起名叫做“土人”,是因為“別人都打著洋牌子,所以我們就只有叫‘土人’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景觀本來就是體現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的,它應該是‘天地―人―神’合一的。另外,也是‘鄉土中國人’的意思,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人與土地的關系是最根本的關系。所以中國的景觀設計應當是建立在這個根本關系之上的,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景觀設計,否則就是脫離了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脫離了中國性”。
俞孔堅認為景觀設計學的起源,就是“生存的藝術”,一種土地設計和監護,并與治國之道相結合的藝術,就像中國文化中充滿意味的桃花源。但是,“我們的上層文化并沒有珍惜這種源于生存藝術的、充滿意味的、真實的桃花源,因為那是一種與苦難、勞動和生存相聯系的下層文化,是與下等平民相聯系的文化。兩千多年來,帝王們早已不再像大禹那樣關懷土地和人民,了真實的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園等與生存相關的良田美池,大造虛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園藝術”,這使人們有一個錯覺:這種腐朽、虛假造園藝術就是中國景觀設計的國粹,繼而代表中國,因此“我們挖掉了農家祖墳的最后一棵風水樹,搬進城市廣場;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異草,在營造一個當代虛假的‘桃花源’的同時,卻糟踏了中國大地上真實的‘桃花源’”。
在美化的旗幟下,許多工程都是錯誤的
對于大量的景觀大道、城市廣場的出現,俞孔堅不以為然,他認為很多景觀大道、廣場不是將市民當作空間生活主體而是觀眾對待,“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在景觀設計和城市建設中應該得到關懷。場所、景觀,離開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義,成為失落的場所”。
俞孔堅認為,我們的城市美化工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景觀大道是作為車流干道來設計的,對步行者是一道危險的屏障。隔斷道路兩側的交通,功能交混、復雜,導致城市功能的效率低下;粗暴地劃破了原有城市有機體的交流網絡和纖細的肌理;拆遷大量居民,耗資巨大,丟棄傳統風貌,破壞城市社區的社會結構,導致場所性與認同感的喪失。
城市廣場以大為美、以空曠為美、以不準踩草坪為美,以花樣翻新、繁復的幾何圖案為美,全然不考慮人的需要和安全,為廣場而廣場。城市中心的廣場力圖將商業活動、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斥在外,以追求純粹的形式美。無樹蔭供人遮陽,無座椅供人休閑,熱衷于拋光大理石和花崗巖鋪地,市民卻舉步維艱,雨雪之后,更成為不敢光顧之地。
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和“美化”存在多種問題:水系被當作排污通道、垃圾場面遭污染、被遺棄;河床被掠奪性開采,美麗的河道面目全非,危及河道安全;河道被道路和建筑所侵占;裁彎取直。片面強調河道一時的行洪能力。而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氣、有靈氣,才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削減洪水的災害性和突發性;大江南北的城市水系治理均為水泥護堤襯底,堤岸寸草不生,水的自凈能力消失殆盡,水、土、生物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被徹底破壞,生物無處安身;高壩蓄水,變流水為死水,破壞了河流的連續性,影響下游河道景觀,生態遭到破壞,喪失水的自然形態;有的將明渠變成暗渠,上筑馬路或建筑和“美化”工程,盡管水在流,結果使城市環境的美化和生態化失去了最寶貴的資源;許多城市的水系是一個連續體,與濕地、城郊湖泊和山林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體系。連續體卻常常在城市建設中被切割,使活水失去生命;把水系、清流填去,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用作馬路或蓋房子或種花草,是城市的最大不幸。
許多公園不具備真正的休閑性,強調紀念性、機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為公園而公園,把公園綠地從城市有機體中分割出來。以人工取代天然,是興建城市公園的一大誤區。當城市規劃將城郊某片山林劃為公園時,美化的災難隨之降臨。把僅有的自然地改造成花園式的公園;以造一個旅游點的目的來造公園,是許多城市的通病。似乎沒有奇花異草、珍稀古玩就不能成其為公園。
“作為城市藝術,它們在許多方面有積極意義,但如果為了追求美化而‘美化’就會適得其反”。
“反規劃”是城市景觀之路
“城市規劃和設計應該優先規劃設計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而不是傳統的建設用地規劃。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最急需的是改善生態環境,首先是治理污染、綠化環境,有了生機盎然的綠色和濃蔭,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氣,才有真正的美。這樣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生態城市”。
俞孔堅認為,在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系統;維護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非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溶解城市,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鄉土植物苗圃。
“對戰略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本身和城市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解,是建立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前提。在一個既定的城市規模和用地范圍內,要實現一個完善的生態基礎設施,勢必會遇到觀念、法規和管理上的困難。最關鍵的是對傳統城市規劃與方法提出挑戰。規劃師認識水平的提高,決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懷,以及對現行城市規劃及管理法規的改進,是建設戰略性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保障,而‘反規劃’的方法是進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途徑”。
傳統規劃思路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城市與區域的整體的有機性沒有得到尊重;城市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巨系統,城市用地規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賴的自變量(如人口)往往難以預測,從而規劃總趨于滯后和被動,當然,也有“超前”的規劃使大量土地撂荒。實際上都導致了城市擴張的無法和無序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城市與土地的關系是顛倒的,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的建設用地規劃,城市規劃就是為了批地,就是為了蓋房子,城市的綠地系統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實際上是被動的點綴,是后續的和候補的。而且其它的規劃是在城市整體規劃框架下進行的,這從而使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不能適應城市開發與建設主體的轉變。
而應用“反規劃”理念,通過對未來區域和城市生態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景觀元素和結構的規劃控制,建立生態基礎設施。則強調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建立無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溶解城市,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景觀關系著我們的文化歸屬感
“世界很多國家,當一座城市興起的時候,都是在花費巨大的代價建造這個城市,但不是把它建成一個市民的城市,而是一個展示性的城市”,俞孔堅多次表示我們在城市規劃方面在犯100年前美國人和歐洲人所犯的錯誤,但我們卻以此為榮,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庫哈斯設計的新央視大樓等造價高昂的建筑都反映了一種城市化妝心態,是對城市現代性的誤解。
“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迅速退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樣農耕技術及農耕文明中孕育的關于生存和土地監護的、日常的、鄉土景觀藝術也隨之衰落。這些都使中國的大地景觀面臨嚴峻的危機:生態完整性的破壞,文化歸屬感的喪失,歷史遺產的消失。農業時代的桃花源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為什么中國很多城市的廣場會出現歐洲巴洛克式的廣場,出現那種一元化的建筑語言,只有一種圖案,一種對稱的格局,這是因為“很多人在用封建的意識和帝國的心態來建造一個所謂的現代化城市”。
“當代中國的景觀反映了兩個危機:民族身份與人地關系”,我們的城市像人造美女一樣,在追求異常和化妝中失去了自我,城市中充滿了似是而非的西方古典、中國古典及西方現代元素與徒有形式、喪失內涵的異域景觀。我們在“追求某種奇異的東西,在標榜某種向往的身份,結果導致了我們失去真實的身份”。而人地關系的危機則表現在城市掠奪農村、污染水源及景觀理念中對土地的鄙視與揮霍。
危機的產生原因可以概括為三種意識:“封建專制意識、暴發戶意識與小農意識”。
“我們要提倡用一種新的語言創造活的城市,這種新的白話的城市是什么呢?叫‘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也就是回到科學與理性,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這就是白話文,這就是我們城市的白話文,就是我關于當代人文城市建設的理念”。
俞孔堅所說的“足下的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國人的生活,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從平常和當代生活中找回屬于當代中國民族自己的身份,不是過去的民族自己,是當代中國人的,其對立面就是封建帝國,或者士大夫的古典的中國,巴洛克式的西方的古典和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西方的現代,“那些強調形式主義和紀念性的無病的城市化妝,是白話和平常景觀的敵人”。
關鍵詞:建筑施工技術;問題;控制措施
引 言:建筑工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其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會關系到整個工程的經濟性與整體性,施工技術管理對搞好工程質量、提高企業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杜絕各類安全事故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建筑施工技術的重要性
從施工企業角度而言,其管理的目標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按照合同的約定將工程項目交付給業主使用,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要求包括項目合同的管理、資金的管理、項目信息的管理、項目材料的管理、人力資源的管理等等。可以看出,施工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會貫穿在工程管理的整個過程之中,從管理內容上來看,技術管理內容與其他的管理內容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是實現綜合管理目標的主要手段。實施技術管理能夠從技術角度實現對整個工程成本與工期的控制,其控制工作貫穿于施工準備、施工組織、圖紙會審等多個環節之中,這樣就能夠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全面動態的控制,這樣即可有效的降低成本,加快施工進度。
2 建筑施工企業施工中存在的難點問題
隨著時展,建筑施工技術也有日新月異的提高。但是,在整個建筑工程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施工程序混亂
有的建筑工程多次轉包,資金嚴重流失,導致建筑企業偷工減料現象常有發生。同時,大量低水平.低素質的施工隊伍涌入建筑市場,造成了施工人員技術水平比較低.施工經驗不足。最后導致施工不規范,質量管理水平比較低,質量體系有待健全,質量把關不嚴格。
2.2 施工質量監督不規范
現有的建筑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執法人員執法不力,管理人員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質量評定缺乏權威性。質檢人員專業知識水平低,監督不力。同時,質量管理職能交叉,責任不明,質量問題難解決,質量監督機構的作用難發揮。
2.3 施工質量監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監督管理市場不規范,監督管理單位普遍存在自主監理,且建筑質量管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 建筑施工技術的幾點分析
3.1 基礎建筑施工技術
混凝上樁基技術對環境幾乎沒有太大影響,并且由于它對上層沒有影響以及有著較好的承載力發展十分迅速。我國還成功研究出灌注樁的后壓技術,使我們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大大節約了成本。近年來我國還廣泛發展實施了沉管灌注樁、挖孔樁、大直徑鋼管柱、CFG樁復合基地技術以及樁檢測技術。
3.2 混凝上工程施工技術
混凝上是建筑施工過程中應用最多的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目前,我國也發展了較多的混凝上工程施工技術―預拌混凝上技術、混凝上外加劑技術、預防混凝上堿集料反應的措施。現在我國在施工中對配置100-M高強混凝上的技術的掌握非常扎實。我國在高層建筑的箱基底板大體積混凝上方面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為保證工程質量也對大體積混凝上的實施方面采取了較多措施,比如混凝上用量寧多勿少以保證施工過程中正常運行避免停工狀態的發生。而且各種類型的預應力混凝上技術也得到了普遍應用。
3.3 防水施工技術
俗話說,水火無情。所以,在建筑施工中,防水這項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幾年,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迅猛發展,建筑防水技術也步步高升,建筑行業中出現了很多新型而又有效的防水技術,其研究結果被人民廣泛認可,適應了當代建筑和市場的發展需求。目前,我國市場中占有較大的份額的防水技術以APP改性瀝青防水為主。同時,也注重了PVC和EPDM高分子量的防水技術。使得一些化學物質受到了廣泛的使用,像硅酮就是用做密封的重要材料。施工中防水技術的不斷發展,適應了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的各項活動,工程師們對此也特別重視。
3.4 保溫施工技術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就使得南北方溫度有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在北方,冬季寒冷干燥,氣溫底下,這就要求建筑物要有很好的保溫效果,也就要求建筑施工中要采用較高的保溫技術。保溫技術主要是采用固定的方式,將建筑物的墻體與導熱系數較低的絕熱材料固定在一起,增強墻體的熱阻值,實現保溫和隔熱的效果。這項技術不僅是改善室內環境的有效方法,同時如果設計時能夠采取保暖和降能耗的技術,提高門窗的封閉和正規散熱性能,這樣在總體上就能實現建筑物的保溫,更有利于保溫技術的不斷創新。
4 建筑施工技術有效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技術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涉及到多方面的領域,例如建筑材料、建筑學、工程結構學、工程機械、建筑電工、建筑施工組織學等。而施工技術控制則是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措施來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順利施工,直至竣工。因此,在現實基礎上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管理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4.1 施工前期準備
建筑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是建筑施工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其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技術準備、物資準備、人員組織準備、機械準備和施工現場準備。
對于人員準備;根據施工特點組建人員素質高、各項指標完成情況良好的能夠勝任建筑工程施工隊。同時,施工人員須接受安全技術、規章制度的教育培訓、安規考試和備案工作。
對于機械準備;按施工組織設計要求的機械數量、型號、進場時間進行機械設備部署,同時要配備相應的機械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
對于材料準備;根據合同規定來采購原材料,按施工進度計劃要求,分批組織進場工作。
對于技術準備;組織圖紙會審,避免設計圖紙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前后矛盾現象。與此同時,編制和報批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圖預算和施工預算。
4.2 施工中技術控制措施
組織施工階段是建筑施工全過程的最重要部分,是建筑產品制作.加工和生產的過程。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采用施工組織規定的方法和技術措施,完成全部的單項、單位、分部、分項工程施工任務。施工過程中,往往有多專業協調加工進行,必須加強現場指揮.調度,實施多方面的平衡、協調,全面地統籌、安排,組織均衡、連續的施工作業。因此,在施工中要跟蹤檢查,實施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成本的控制,達到預期的目標。
4.3 完工后技術控制措施
對建筑工程進行生命周期評價是工程施工質量和工程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而竣工后跟蹤評價是一個重要階段。完工后技術控制主要是對竣工后的工程質量進行分析評估,結合工程設計圖紙以及行業標準出示質量評估結果,同時與工程設計進行比較。如發現不合格方面以利于及時補救,以防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5 結語
總之,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關系著人們的使用性能和人身安全,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施工效率和加強建筑工程質量,全面監視施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保證房屋建筑的質量,為整個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梁冰.關于我國房屋建筑施工技術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3(12).
最開始的王村村,只是在網上寫些小文、小詩,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讀歷史典故,寫的那些小詩也頗有點意思,意境唯美到讓人差點落淚時,話鋒急轉,直叫人破涕為笑。他喜歡這樣極具美感的轉折,這些意想不到的小聰明讓他感到開心,像一個愚弄了小伙伴偷著樂的搗蛋鬼,調皮頑劣卻純真美好。
與網友的“戰爭”是讓王村村走紅的一個導火索,最初,他只是發了一張插著一根吸管的養樂多的圖片微博,調皮的網友揶揄他:“我喝養樂多都是掀蓋的。”于是,他買了一大把吸管回來,偏要插在一瓶養樂多里,并任性地配文:準備與世界為敵!發起瘋來,我自己都怕。和在詩里布局下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一樣,王村村在不起眼的地方,用吸管編了一顆桃心,安插在雜亂的吸管中,卻被眼尖的網友發現,他又陸續收到了網友的挑戰:給你幾根鋼筋,你能不能編出鳥巢?后來,他真的用鋼筋編了一個“鳥巢”。
“鳥巢都會做,有本事來個水立方。”
“給你幾塊磚頭,你是不是就能建長城?”
“我想看帆船酒店。”
“坐等埃菲爾鐵塔。”
……
王村村和網友的“戰爭”正式打響,大家總是有意“刁難”他,給他出難題,但是他也全盤接收。正是因為這些“好事”網友的“刁難”,讓王村村有了很多新鮮的嘗試和挑戰,他總是以一句“我是村村,希望你開心”來收場,網友也漸漸喜歡上這個搞笑、較真的博主。
可以說,從一開始,王村村的目標就很明確,有目標并為此付諸努力的人,總是值得敬佩的。他的夢想,一直是當詩人。做網紅,是他曲線救國的方式。
王村村身上,有股周星馳的味道。他總是很開心,沒心沒肺地和網友較著真兒,他看上去很幽默,偶爾才流露出他的憂傷,當他談起他的母親,說起他那遙遠的童年,還有回不去的故鄉,以及那些愛不到的姑娘。
這樣一個憂傷的網紅,靠著搞笑走紅,卻一心只想當詩人。
“我是村村希望你開心”
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立志當網紅的?
王村村:說實話,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網紅,對我自己來說“網紅”并不是一個很正面的詞,也并不是理想。只能說,因為我從事了新媒體這個行業,也算是一個比較無奈的選擇吧。我是念商學院的,最大的理想肯定是當商業巨子,不過反正陰差陽錯地成了網紅,所以也沒辦法說是“立志”,只能說這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你說你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快紅了,但又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紅,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王村村:就是平常心吧,就好像愛情,你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遇到,只是你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而在那之前,你只需要把每一天都過好,也讓自己變得更好。其實能看到未來,是一種很平靜的狀態,如果真要用一個詞,就是“安定”吧。
你發覺自己有走紅的跡象是在什么時候?哪些事情讓你意識到自己開始紅了?
王村村:就是圈子里開始有幾百萬粉絲的人來跟我說,村村我覺得你會火,那時候覺得自己再努力一些,應該能紅吧。真正被大家知道,應該就是舔棒棒糖舔出血那個視頻,一個禮拜漲了70萬粉絲。
你覺得關注你的粉絲們是被你的哪方面吸引?
王村村:因為我老說“我是村村,希望你開心”,他們會覺得很積極吧。而且因為我偶爾也做很多大家想做,但是也沒去做的事情,從我身上能看到他們想成為的那個人吧。
微博里那些舔棒棒糖舔到嘴巴流血、買光纖做埃菲爾鐵塔的視頻,是真的嗎?為什么一定要做這些事?
王村村:都是真的。就像我說的,第一呢,網紅是我的工作,怎么能把事情做得好,我就愿意去做。第二個呢,我覺得其實也很有意思,跟大家也有互動,就去做了。
與網友的“戰爭”最大的樂趣是什么?
王村村:最大的樂趣應該在于未知吧,就是永遠不知道網友們會讓你做的下一個挑戰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會知道自己會有什么樣的創意。
與網友的眾多“戰爭”中,你覺得最好玩或者記憶猶新的是哪次?
王村村:記憶猶新就是蹦極吧,說實話,我內心很怕,包括到現在已經跳過了,但你讓我再去一次,我內心也是很抗拒的。其實不是怕高,而是當你站在那個跳臺邊上,你要自己跳下去的那個瞬間。人都是有自我保護意識的,你的大腦其實是不允許你邁出那一步的,因為你這是在“自殺”,但你又不得不跳下去。與其說這是在突破自我,不如說這是在反人類。
“@么努力當網紅就是想有人看我寫詩”
如何看待網紅以及網紅現象?
王村村:網紅應該算是信息平臺開放和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以前我們看到的事件,都是傳統媒體報道完,這個事件就過了。而現在,有了這些媒體屬性的社交平臺以后,我們能更方便找到這些事件背后的人,也就有了網紅。網紅現象呢,從平臺的利益來講,他們需要網紅來留住用戶。從普通人角度來講,他們需要獲取信息的節點,這些都是必然。
作為網紅走紅后,你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王村村:目前來說,沒有任何變化。還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寫微博。因為我非常不擅長社交,所以還是自己專注做自己的內容,也沒什么變化。
聽說你辭職了,為什么會選擇辭職?
王村村:主要的原因是精力跟不上了,太累了。每天寫微博寫到半夜三四點,身體垮得差不多了。當然,我也不是想說這樣多可憐,其實很多人都比我還要累,只是想辭職專心寫東西吧。
你的某些詩歌,看上去蠻傷感的,但大多數時間你又是以一個比較搞笑、較真的形象示人,實際生活中你是個什么樣的人?
王村村:生活中比較正經吧,也很少說話。
網紅和詩人,哪個身份是你更渴望被大眾認可的?
王村村:這么努力當網紅,就是想有人看我寫詩。
你的詩歌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反轉結尾,前一秒感覺還在正經寫詩歌,下一秒就變成了段子手,這是你表達幽默的方式還是你獨特的詩歌風格?
王村村:以前有朋友跟我說,段子手和詩歌你只能選一個,可我兩個都想要。對于我來說,這樣的轉折,是一種美感,就是那種意想不到的小聰明,能讓人開心。
你在微博中經常提到你媽媽,你和父母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王村村:我和父母關系還不錯吧,至少大家都還在一個戶口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