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二氧化碳年中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氧化碳年中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氧化碳年中總結

        第1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關鍵詞】課后習題;學生實驗;探究意識

        一、問題的提出

        (一)基于化學課程標準與年報對實驗要求的探討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到要精心設計科學探究活動,加強實驗教學。2020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題分析與教學建議中也提到要克服實驗教學障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以上要求可以說是與學科核心素養中提到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是一致的。

        (二)基于目前九年級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由于我校屬于一所城鄉接合部的學校,實驗室的條件不好,部分藥品和儀器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導致有些實驗的完成率偏低,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也不多,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偏弱,脫離了直觀性強的化學實驗,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高。2.現階段仍然存有部分教師實驗意識和科學探究意識相對比較薄弱、知識結構老化、采用較為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等現象,忽略了對學生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和課后拓展意識的培養,更談不上培養學生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實驗意識和實驗探究意識了。3.在現有實驗室條件和教師觀念意識的影響下,有部分教師會忽略學生實驗,覺得做實驗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做兩道題,所以學生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的機會是比較少的,實驗能力得不到鍛煉,更不要說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了。也有個別教師直接用實驗視頻代替了課堂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不能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九年級教材中化學實驗素材來源

        新課標重視開展以素養為本的教學,倡導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分為上、下兩冊[1],兩冊教材中的化學實驗以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實驗為主,課外實驗為輔。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基本上都能充分利用好這些實驗進行授課,但筆者覺得除了教材中原有的實驗外,教師應從教材中發掘素材,設計成探究實驗,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也能加深他們對該習題的理解。如教材中的一些課后習題(第六單元課題2的課后習題4、第八單元課題2的課后習題7、第八單元課題3的課后習題2、第十一單元課題1的課后習題4等)。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反應原理的探究”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有關氣體的制備是歷年中考的必考點,考查的內容是氣體制取的原理、收集方法、裝置的選擇與組裝、實驗條件控制方法等。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在第二單元詳細介紹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在第六單元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的學習是通過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學習。但是在教材中卻是直接地給出了一個關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感覺就像硬塞給了學生一樣,導致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而不能用碳燃燒等反應。在本課題的課后習題中,就有一道習題是關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的探究,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該習題介紹二氧化碳反應原理的探究,既能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又能增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反應原理[2-3]。

        (二)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能力的八要素和布魯姆的認知理論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中提道,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理解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和表達與交流等八要素。教育家布魯姆的認知領域認為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層次分為知道、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對于實驗室氣體的制備,教材中介紹了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學生的認知過程可歸納如下表。

        (三)二氧化碳制取探究的教學設計

        環節一:知道、理解。(師生互動)回顧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從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發生裝置、收集裝置、驗滿方法和檢驗方法七個方面回憶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學生完成學案上的表格。通過實驗室氧氣的制取你能得出實驗室制取某種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嗎?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確定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環節二:運用、分析。(新授課)【學生活動1】列舉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然后與同學討論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并說明理由。師生共同回憶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反應1.碳燃燒:C+O2====點燃CO2。反應2.碳還原氧化銅:C+2CuO====高溫2Cu+CO2↑。反應3.蠟燭燃燒:蠟燭+氧氣====點燃二氧化碳+水。反應4.碳酸鈉與鹽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設計意圖:通過已學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實驗室制取某種氣體的反應原理時要考慮的因素。【學生活動2】分組實驗: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學生完成三組對比分組實驗,記錄現象并分析原因和得到的結論。實驗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速率過快,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實驗2: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速率適中,可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實驗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是微溶物,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繼續進行。綜上所述,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是大理石與稀鹽酸。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分組對比實驗確定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和原理。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實驗的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反應速度等。【學生活動3】參考氧氣的制取思路學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從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發生裝置、收集裝置、驗滿方法和檢驗方法七個方面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研究思路,確定學習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體現了學科知識間的遷移和學習模版的構建對學生類似知學習的作用。【學生活動4】請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完成下面的問題。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選取原則:①實驗室制取氣體確定發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②確定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選取的原則,有效突破難點。環節三:綜合、評價。(當堂檢測)練習:實驗室部分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室用CaCO3和稀鹽酸制備CO2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能作為發生裝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2)加熱氯化銨與氫氧化鈉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應選擇的反應發生裝置是______。(3)實驗室通過加熱亞硝酸鈉和氯化銨的混合溶液制取并收集N2時,應選擇的反應發生裝置是______。

        三、二氧化碳制取反應原理實驗的探究設計及效果

        (一)二氧化碳制取反應原理實驗的探究設計

        要制取一種氣體,首先要考慮它的反應原理,本環節的教學設計是先讓學生回顧已學的能生成CO2的反應并分組討論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實驗室制取CO2,從而得出實驗室制取某種氣體的反應原理時要考慮的因素;通過三組對比實驗(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大理石顆粒與稀鹽酸、大理石顆粒與稀硫酸)的演示,引導學生關注其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反應速率等,從而通過實驗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和最適合藥品。

        (二)教學效果

        與教材中直接把反應原理告訴學生相比,以上設計思路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歸納,將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知識點形成一條知識鏈從而應用到其他氣體的制取上,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討論、實驗對比等探究式學習,充分讓學生認識體會過程性的學習,逐漸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意識。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CO2的實驗室制取為載體,重點在于探究CO2制取的反應原理,整個過程的設計符合教育家布魯姆的知道、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知識認知層次。充分利用了課后習題進行實驗的滲透,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又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意識得到鍛煉[4]。有關該教學設計中的三組對比實驗,課后有學生也問道:如果用碳酸鈉顆粒或大理石粉末行不行?首先,對同學們的課后反思,教師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至于行與不行,給出了以下回答:①建議學生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碳酸鈉的常見狀態。②可以設計一個大理石顆粒和大理石粉末分別與稀鹽酸反應的對比實驗,通過實驗事實判斷行與不行。學生非常感興趣,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了討論、實驗等,發現大理石粉末與稀鹽酸的反應速度很快,不利于收集氣體。學生通過親身做實驗,不僅解決了之前提出的疑惑,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探究意識也再一次得到了鍛煉。在后期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能更合理地將實驗教學滲透在教材的各種素材中(如課后習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意識和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聃.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4):57.

        [3]王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化學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第2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一、文獻回顧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IPCC-TAR,2007)②將國際上碳減排模型總結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兩種類型。前者能夠較好地描述宏觀經濟的相互作用,可以分為宏觀經濟模型、一般均衡模型(CGE)和投入產出分析(IOA);后者側重于分析微觀數據和技術數據。要從宏觀上分析各國減少碳排放的潛力,我們主要應該選擇自上而下的類型。其中,一般均衡模型和投入產出分析是目前能夠最有效地反映經濟結構的系統分析方法。氣候—能源—經濟模型是于1980年和1990年集成了能源模型和經濟模型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式模型①②③④⑤,該模型分為通過計量經濟方法的AGE⑥以及通過文獻校準的模型⑦,前者盡管可得到準確參數,但因碳排放數據可獲得性較差和數據偏差,現有研究所用的模型都是后者。模型分析的問題包括研究污染物對經濟的反饋效應⑧、技術進步對減排成本的影響⑨瑏瑠、環境稅收和碳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瑏瑡瑏瑢,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成本、對GDP所造成的損失分析等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GAINS模型瑏瑣分析中國的污染控制法律、排放控制技術、成本效應戰略、減少能源消耗、如何控制空氣質量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外,基于CGE模型的其他課題組也進行了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策分析,分別在全國水平對能源稅和環境稅的不同情景進行模擬分析,并且利用多區域CGE模型進行政策效果分析,發現不同排放權分配不會帶來整體效率差異,但卻存在政策公平性的差異,人均原則要優于歷史原則。瑏瑤Leontief于1970年首次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環境問題。與CGE模型相比較,這個模型更注重產業結構之間的關聯。瑏瑥其后,很多經濟學家不斷完善該模型在資源環境領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近年這個模型被用于分析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MillerandBlair用它來分析由經濟系統中最終需求引起的能源消費①,Lenzen(1998)用它來估計初次能源和在商品和服務中嵌入的溫室氣體。②HawdonandPearson(1995)研究了能源、環境和經濟福利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污染排放系數和硫排放矩陣。③Proopsetal.(1993)證明經濟結構變化帶來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并且經濟結構變化可降低未來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④最近一些研究在投入產出分析中利用結構分解技術和敏感度分析等新方法研究碳排放與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⑤在中國,靜態投入產出模型在碳排放和環境研究方面已經有了較多文獻,它們大多是利用全國投入產出表進行的。⑥⑦投入產出優化模型以及投入產出模型的動態化和非線性化是一個新的研究趨勢。投入占用產出技術⑧將經濟系統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用的自然資本、固定資本和人力資本聯系起來,可以應用于能源、水資源、環境、教育、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夏炎⑨用能源—經濟投入占用產出模型來研究哥本哈根會議之碳排放約束下產業結構調整潛力。空間投入產出模型為從地理空間上研究區域間和產業間的復雜關系提供了理論框架瑏瑠,但是因數據難以取得,限制了該模型的應用。瑏瑡一些學者用多區域模型或者其他簡化模型作為替代模型來研究碳排放問題。瑏瑢但是,尚未有把投入產出模型與最優化模型結合起來以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尋求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文獻。

        二、基于碳排放約束的投入產出優化模型

        1.三種碳減排情景設定

        碳排放目標的設定分為碳排放強度目標和碳排放絕對量目標兩種。碳排放強度是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假定碳排放都由化石能源消耗產生,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耗和生態活動不產生二氧化碳的話,在假定GDP增長率的情況下,可以將碳強度目標和碳排放數量目標進行換算。中國政府承諾的碳強度目標在目前的GDP增長預期下,其碳排放數量是增長的。我們設定了三種碳減排情景,它們是兩種碳排放目標下三個經濟增長率對應的碳排放約束,是根據全國平均的碳強度目標,分別設定高、中、低三檔,對應于不同的GDP增長率,并相應換算為碳排放數量。碳強度目標,即哥本哈根會議提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它規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我們可以計算每年碳強度約束指標。令碳排放強度I等于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C除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則公式表示為:也就是說,按照哥本哈根會議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經過計算,我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總體碳排放量應減少在(5.93%,6.76%)的范圍內。為了更細致分析,取碳排放目標中間值,則碳排放強度降低指標有高(5.93%)、中(6.35%)、低(6.76%)三檔。為研究產業結構調整潛力,我們把GDP年增長率分為三種情景,即GDP增長率按照快速發展(9%)、正常發展(8%)和較慢發展(7.5%)三種情況,則可以得到碳排放總量和強度變化在不同的經濟增長率條件下的三種情景(見表1)。

        2.產業結構調整潛力

        我們研究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減少的影響。國家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將碳排放系數低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提高,從而降低整個國家的碳排放量。產業結構調整反映了由于不同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變化所帶來的整個國民經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一種比較好的研究方法是通過投入產出方程將各部門之間(包括能源在內)的各種投入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出聯系起來。每個部門的產出對應于所消耗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用碳排放系數反映各個產業產出與二氧化碳排放的比例關系。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很大。中國2009年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是10.3∶46.3∶43.4,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為19.3萬億元,僅次于美國,超過日本。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二產業主要采取高污染、高排放的方式,第三產業碳排放系數較低、利潤率較高。預計2020年中國GDP達到或者接近美國,各個產業將進一步調整,使得高排放的產業減少而低排放與促進產值增加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提高,進而使全國的總碳排放量減少。我們分析在經濟增長速度達到預定目標的情景下,使得總碳排放量小于預定目標之各產業結構調整的潛力,以及這種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碳排放減少量。產業結構調整潛力是指現有產業結構中各個產業產值與優化產業結構各個產業產值的差異。通過設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各種情景,在規定的減排情景下,不同行業的調整潛力是有差別的。產業結構調整潛力在此被定義為要達到減排目標,現有行業產值水平與實現排放約束后的產業結構優化產值之間的差距:負值表示該產業產值縮小潛力,即該產業產值向減少的方向調整;正值表示該產業產值擴大潛力,即該產業產值向增加的方向調整。潛力越大,說明該行業可以改進和優化的空間越大,絕對貢獻大;潛力越小,表明該行業可以改進和優化的空間越小,絕對貢獻小。實際行業減排潛力和結構調整潛力可以表示為:ΔSi=Sti-S0i(4)[Si]=[xi/X],表示第i部門的產業總產值xi在全部產業總產值X中的比例,Sti和S0i分別表示優化前后第i部門的產業優化結構和結構初始值。

        3.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產出表編制

        由于碳排放主要來自于能源消耗,不同品種的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同,而且不同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品種不同,因此我們編制了一個區分能源類型、真實反映不同行業能源消耗量和使用量的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占用產出表。通過該表,我們可以研究在碳排放過程中分行業分品種能源消耗量,以及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該表我們可以計算分行業碳排放強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優化模型,測算分行業減排潛力。該表編制的主要困難在于各種類型能源的碳排放系數不同,而且電力和熱力等二次能源涉及到一次能源的加工轉換問題。因此,編制能源品種劃分詳細的分行業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產出表。該表的最大優勢是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技術,將經濟系統的價值量和不同品種能源消耗的實物量和碳排放實物量聯系起來,刻畫不同行業和不同能源品種的直接和間接的能源消耗和使用情況,以及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該表的編制方法參考了夏炎(2010)的能源—經濟投入占用產出表。

        4.能源結構調整潛力

        這里進行能源結構和效率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假設二氧化碳由各種化石能源產生,其碳排放量統一計量為標準煤所排放二氧化碳,則煤炭碳排放量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氣最小;而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以及水電、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發電等,不產生二氧化碳。計算能源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通過能源消費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轉移來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系數的估算,主要根據《IPCC(2006)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國家統計局編制的《能源統計年鑒》中公布的計算公式和相關數據。CO2排放系數=含碳量×凈熱值×氧化率(5)由各行業的分品種能源終端消費可以得到實物型碳排放系數矩陣C,它表示為各行業對各類能源的單位產值的碳排放量,如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產出表中所示。未來世界能源發展趨勢是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并且提高能源效率。預計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達到15%。2009年,中國是以煤炭消費為主的高碳排放的能源結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石油占17.8%,天然氣占2.9%,水電與核電等占8.3%。因此,可再生能源將從2009年的8.3%提升到2020年的15%,我們可以假設每年可再生能源提高比例為上一年度的5.4%。①假設每個部門所需要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是一致的,即投入產出假設中存在結構影響的部門間一致性。我們可以估算出新的分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系數。我們研究的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條件下,為保障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而改變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潛力。

        5.投入產出優化模型

        我們在此建立投入產出優化模型。優化模型的目標是使國民生產總值最大化,約束條件包括投入產出數量關系式和碳排放約束以及其他資源約束和變量的上下界。A表示投入產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數矩陣,X表示各部門總產出列向量,Y表示最終需求列向量,E表示單位行向量,U和M分別表示出口和進口,CZ表示生產領域碳排放,CY表示生活領域碳排放。TC0表示基期的碳排放量,r表示本期碳排放量與基期相比的增長率,它是根據高、中、低三個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和預設的高、中、低三個GDP增長率而得到的碳排放量增長率,V表示增加值率行向量,GDP0是基期國內生產總值,m表示本期GDP與基期相比的增長率,對應于表1中的三種情景下的GDP增長率。上標l和上標u分別表示下界和上界,對于產出和出口來說沒有下界,而對于進口來說沒有上界,其中產出的上界為各部門上一年產出的125%。對模型的各約束解釋如下:投入產出方程表明各部門產出用于滿足各部門的中間需求、最終需求、進出口;目標減排約束可以統一設定為碳排放量約束的三種情況,經濟增長約束分別對應于表1中的三種情況。根據三種情景設定的碳排放總量減少率約束和經濟增長率約束,分別是模型(7)的m和r的系數值,這里的m表示本期GDP與基期相比的增長率,r表示本期碳排放量與基期相比的增長率,見表1中的三種情景下的碳排放總量(r)。第二個約束條件表明碳排放量需要小于情景中規定的碳排放量,即較基期碳排放量變動r比例。第三個約束條件表明經濟增長量需要大于情景中規定的經濟增長量,即較基期國民生產總值變動m比例。這樣,前三種情況就能保證碳排放強度在各種經濟增長率下低于哥本哈根會議承諾目標。這里需要注意的是,m和r之間具有互相制約的關系。例如,在情景一的條件下,在碳排放強度固定為減少5.93%的情況下,GDP增長率大于9%(這里m=9),意味著碳排放量增長率小于2.53%(這里r=2.53),反之亦然。因此,只需要其中一個約束條件就可以了。由于目標函數求GDP最大值,因此我們略去GDP約束。在這種情況下,給出的碳絕對量減排約束是0.4%,因此將對應于一個優化結果。雖然針對實際GDP增長率可以得到不同的碳排放強度約束,但是實際碳排放強度約束由目標函數(GDP)的最優值來確定。可分別求解在三種情景下碳減排之產業結構的優化潛力,由優化模型的最優產出值確定產業結構調整潛力。

        三、數據和研究結果

        模型的數據基礎是我們編制的實物價值型中國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產出表。價值部分來自200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計算各行業對應的能源和碳排放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編制的《能源統計年鑒》,利用2007年能源平衡表和工業分行業能源終端消費表可以編制該表的實物部分。這樣就得到15個部門的實物價值型能源—碳排放—經濟投入產出表,部門分類如表3所示。根據該投入產出表,我們可以得到能源結構調整前后的碳排放系數,并且在此基礎上運用最優化模型得到15個產業的最優結構,將這個結構與原有的結構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每年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才能保證目標年度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我們根據投入產出表可以計算能源結構變化前后的各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并將此與2007年各行業生產總值占整個國民經濟總產出的比例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研究優化的產業結構。優化模型的結果就是在保證二氧化碳排放系數與產業結構調整后的產值之和小于預定的二氧化碳排放約束的條件下,達到國民生產總值最大的各行業總產出。各行業的總產出占國民經濟總產出的比例與原有各產業總產值占全部總產出的比例之間的差距就是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的依據。

        1.碳排放強度和現有產業結構

        調整前的各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與現有各行業的產出占總產出的比例如圖1所示。從圖1中我們可以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的基本上是重工業,如金屬加工及制品業(行業9)、建材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行業8)和化工及醫藥制造業(行業7),以及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及信息服務業(行業13)。查看調整前的產業結構,我們發現高科技行業如機械、電子設備及其他制造業(行業10)、金屬加工及制品業(行業9),房地產、金融及其他服務業(行業15)的產出占總產出中的比例最高。這種產業結構決定了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減排潛力還有很大的空間。簡而言之,就是碳排放強度大的行業減少其產出在總產出中的比例,增加碳排放強度小的行業在總產出中的比例。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完全按照碳排放強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來減少其產業比例呢?根據我們前面的優化方法,可以看出,這只是應該考慮的約束條件之一,還需要考慮這個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所以不能完全對等地按照各個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大小來調整產業結構。

        2.三種情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

        我們分三種情景設定中國2020年的碳排放強度目標,分為高、中、低三檔,設定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和7.5%,這樣總共9檔碳排放絕對量約束,然后分別設計各個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結果見表4和表5所示。與表4相比,表5考慮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的約束,即能源結構變化使得每年可再生能源提高比例為上一年度的5.4%。在這些方案中,正號表示該產業在總產出的比例調增,負號表示調減。從分行業角度研究各個行業調整潛力,除了碳排放系數高的少數行業,如金屬加工及制品業外,大部分行業的產出都調增。碳排放系數較低的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應該最大幅度地調增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在不考慮能源結構調整約束時,高科技行業如機械、電子設備制造業,應調增幅度最大,達到1.72%—1.85%,房地產、金融及其他服務業的調增幅度次之,應該調增1.17%—1.26%。在那些產出調增的部門中,隨著碳排放約束程度的加大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其調增程度也應加大。例如,機械、電子設備制造業,隨著碳排放約束從情景一,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5.93%,然后到情景三,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6.76%,在經濟增長率都為9%時,碳排放量絕對約束分別為2.53、2.08、1.63,這時該行業的產值占總產出的比例分別調增1.72%、1.74%、1.77%。對于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和7.5%時,在碳排放強度約束年降5.93%時,該行業的產值占總產出的比例分別調增1.72%、1.77%和1.80%。對于碳排放系數較高的行業,其產出應該調減,調減最多的是碳排放系數高的重工業,如金屬加工及制品業,應調減8.13%—8.74%。該產業結構調減的部門,隨著碳排放約束從情景一到情景二,再到情景三,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5.93%,在經濟增長率都為9%時,碳排放量絕對約束分別為2.53、2.08、1.63,其產業結構分別調減8.13%、8.25%、8.37%。對于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和7.5%時,在碳排放強度約束年降5.93%時,該行業的產業結構分別調減為8.13%、8.38%和8.50%。考慮能源結構變化后,即非化石能源消耗年增5.4%的情況下,從分行業角度研究各個行業的調整潛力,結果發現情況與前面相似,只是增加或減少的幅度比前面小。首先看調增的部門,碳排放系數較低的高科技行業如機械、電子設備制造業,應調增幅度最大,達到1.4%—1.53%,房地產、金融及其他服務業的調增幅度次之,應該調增0.95%—1.04%。在那些產出調增的部門中,隨著碳排放約束程度的加大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其調增程度也加大。例如,機械、電子設備制造業,隨著碳排放約束從情景一,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5.93%,然后到情景三,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6.76%,在經濟增長率都為9%時,碳排放量絕對約束分別為2.53、2.08、1.63,其產業結構分別調增1.4%、1.42%、1.45%。對于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和7.5%時,在碳排放強度約束年降5.93%時,該行業的產業結構分別調增為1.4%、1.45%和1.48%。對于碳排放系數較高的行業,其產出應該調減,調整最多的是碳排放系數高的重工業,如金屬加工及制品業,應調減6.62%—7.24%。該產業結構調減的部門,隨著碳排放約束從情景一到情景二,再到情景三,也就是碳排放強度年降5.93%,在經濟增長率都為9%時,碳排放量絕對約束分別為2.53、2.08、1.63,其產業結構分別調減6.62%、6.74%、6.86%。對于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和7.5%時,在碳排放強度約束年降5.93%時,該行業的產業結構分別調減為6.62%、6.87%和7%。

        第3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風險投資 分析 預測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正是因為“低碳產業”的可持續性優勢,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繼此之后,“低碳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低碳行業的公司企業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投資者見其發展迅猛頻頻將手中的資金投向該行業,其中不乏大型的機構投資者。

        二、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文獻綜述

        在《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闡釋了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發展勢態。并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確實進行預測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措施。

        什么是低碳經濟,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條件如何,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研究綜述》一文就中國如何既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與氣候保護的一般規律,順應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和趨勢,同時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家利益,尋求長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進行了分析,旨在引導中國低碳經濟邁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同樣是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經濟本身,將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聯系起來,從環境金融的角度,總結了國內外研究與實踐經驗,探討了環境金融創新的各種途徑,并針對我國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作者就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環境金融的創新提出了一些見解,對低碳經濟和環境金融的相互促進做出了貢獻。

        在《中國的低碳經濟選擇和碳金融發展問題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經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面對低碳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國必須盡快構建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碳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體系,碳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幾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國碳金融的發展只能說是初露萌芽,發展相對滯后并存在諸多問題。

        對低碳經濟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和綜述后,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如何科學地發展低碳經濟,如何將低碳經濟同其他行業合理的結合,如何引導投資者正確地投資于低碳行業,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通過對目前低碳行業風險投資的分析及預測,希望能科學地引導低碳行業的發展。

        三、低碳經濟模式下的風險投資現狀分析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念,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廣義的低碳技術除包括對核、水、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之外,還涵蓋生物質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部門。

        當前世界面臨的一個最大的環境問題就是全球氣候變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現在人們已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并且已開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進程。工業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重要來源。而想要減少工業排放二氧化碳,發展低碳行業無疑是一種解決之道。低碳行業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減少碳排放為特征的行業,如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這個行業是符合保護自然的規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低碳行業產值不降反升,表明這個行業正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行業。圖1是來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國低碳能源行業創投市場月度投資規模,從圖中可以看出投資者越來越多地關注低碳行業。

        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未能達成成果,但低碳環保風潮已經在風投之間勁吹。正如前面對低碳行業的分析,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以此為中心衍生出較多的投資主線,主要包括: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領域。中國現在很多新的產業都跟這些領域有關。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發展方向往這些領域方面靠攏。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風險投資再度熱了起來;而比風投更熱的,則是低碳經濟。根據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CVCRI)對556家風投機構的調查顯示,2009年VC對能源環保領域共投資了35億元;VC投資的項目中,每10元錢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環保領域。在很多的風投機構看來,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既屬于產業政策扶植范疇、又對經濟周期不敏感,這種低碳行業特殊的特性也是迎來風投廣泛關注的原因。

        歷時3個月、訪問了556家風險投資機構后,民建中央下屬的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CVCRI)得出結論:2009年中國VC/PE市場募資、投資規模均逐步回升,迎來了復蘇和發展。CVCRI指出,由于經濟的復蘇和創業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資熱情增加。上半年投資案例數為229個,占總案例數的38.10%,投資總額為120億元,占全年投資總額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資案例數為372個,明顯高于上半年,投資金額也占到了全年投資總額的59.57%。另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便是低碳能源環保行業的崛起。據CVCRI數據,2009年風投對能源環保的投資項目數為99項,總金額為34.99億元;僅次于狹義IT行業的135項和43.29億元,成為繼傳統行業、狹義IT行業之后的第三受寵行業。另外更加值得關注的就是556家風投機構將能源環保行業評為了最具投資價值行業。其次是醫藥保健和消費服務行業;而傳統產業、狹義IT則甚至沒有進入前十名。2009年度風險投資總額為315.34億元。除此之外,不少風司也對低碳行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一軍表示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而核心則在于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以我國過去走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來看,節能減排在技術、推廣等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也在驅使著新能源的發展。

        對于“兩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的公司,是風投關注的重點,而這些特點也是低碳行業所具備的。基于上述對低碳行業前景的分析,對于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無疑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但凡是投資都存在著風險,眾多的投資者在投資低碳行業之前也會對該行業的眾多上市公司進行綜合評估,通過行業數據和公司相關的各方面指標選出最具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進行投資。

        在對低碳行業風險投資概況進行綜述之后,從投資價值的角度將低碳行業和其他行業進行比較,圖2是2009年統計的最具投資價值行業分布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低碳能源和環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經濟模式下的風險投資前景預測

        前面通過對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數據和圖表的分析,低碳經濟模式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受到了投資者們的青睞。風險投資是眾多投資方式的一種,風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權益投資,投資者們為了獲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時的高額收益,還要為初創期的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前面說到了低碳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優勢,這一點是風險投資決策時的一個主要決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者涉足低碳領域,既促進了低碳行業的高速發展和繁榮,同時也為風險投資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資領域。由于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不僅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所以,在今后幾年中政府必將會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這些政策也將為投資者的資金進入低碳領域敞開了大門。綜上所述,在未來幾年里,風險投資與低碳經濟模式的結合將是投資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08EYA002)]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周榮,張倩.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2.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9(5)

        3.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3)

        4.王遙,劉倩.中國的低碳經濟選擇和碳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投資研究,2010(2)

        5.俞穎.我國風險投資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高新技術項目產業化過程的分析[J].2008

        第4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Abstract: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untry, facing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reduce emiss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otal GHG emiss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tegories of GHG emission control targets, namely, "absolute amount reduction or increase limit target", "reduction compared to BAU scenario " and "peak targe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otal GHG emission measurement method, the typical model of GHG emission forecast in China is summarized, and a forecast model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is proposed.

        關鍵詞: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模型法

        Key word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total control target;model method

        中圖分類號:X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246-02

        0 引言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與之密切相關的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越發受到關注。2016年4月,全球共有17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1]這一迄今為止最復雜、最敏感也是最全面氣候談判的結果,表明了各國面對氣候變化采取全球行動的堅定決心。

        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中國面對著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2015年,中國已經向國際社會明確了減排目標,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控制厥移體排放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減排路徑和主要任務。為了達到減排目標,我國已采取多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包括行政手段――國家發改委對各省市進行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責任考核,以及市場手段――我國即將在2017年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多管齊下,協同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迫切需求。

        1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標制定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是指依據有關規定,將某一區域范圍內(某個國家、地區或行業)、某一時間段內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在設定的目標之內。目前,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及案例,總量控制目標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絕對量下降或增幅限制目標”、“相比BAU情景(趨勢照常情景)下降目標”和“峰值目標”。

        “絕對量下降或者增幅限制目標”是常見的總量控制目標形式,首先設定基準年和目標年,然后設定目標年排放在基準年排放的基礎上下降的數量,或者在基準年排放基礎上的增量限制。其典型案例包括《京都議定書》各締約方的國家目標,例如,德國的目標是在基年基礎上減排21%,瑞典的目標則是在基年基礎上增排不能超過4%。此外,如倫敦、惠靈頓等的一些城市也采用這一目標形式,倫敦的目標是2025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60%,惠靈頓的目標是2020年和2050年分別在2000年的基礎上減排30%和80%。

        “相比BAU情景下降目標”是指根據基準年排放推算出目標年的趨勢照常情景(BAU)排放,以此為標桿值設定目標年排放目標。根據下降目標的幅度,目標年排放可能低于基準年排放,也可能高于基準年排放。這一目標形式的應用案例較少,主要有巴西及里約熱內盧。巴西的目標是2020年在BAU情景基礎上減排36%-39%[2],里約的目標是2012、2016和2020年相比BAU情景需要實現一定數量的減排量,減排額分別為2005年排放量的8%、16%和20%。

        “峰值目標”是設定排放達到峰值的年份,但達峰時的排放量并不體現在目標中,也不規定基準年。目前,我國采用這一目標形式。2015年6月,我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其中提到的行動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早日達峰。我國一些城市也制定了峰值目標,如寧波預計將在2020年前達峰,是全國首個明確二氧化碳峰值預期時間的城市。

        2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測算方法

        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測算方法主要分為實測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數法、模型法等[3-4]。

        實測法一般是指通過規定的連續計量設施或監測設備,測量排放氣體的流速、流量和濃度,采用實測數據來計算氣體排放總量。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度,但目前來說,對二氧化碳進行連續監測的成本非常高,而且監測范圍有限,難以覆蓋所有排放源,實用性較差[3-4]。

        物料平衡法是指基于質量守恒定律(即原料消耗量為產品量與物料損失量之和),對于生產過程中的物料進行定量分析,進而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具體計算方法分為總量法或定額法。總量法是以原材料總量、主副產品和回收產品總量為基礎進行物料衡算,來計算物料流失總量;定額法是以原材料消耗額為基礎先計算單位產品的物料流失量,再求物料流失總量。目前,物料平衡法應用于大部分的碳源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以及基礎數據的獲取,主要有表觀能源消費量估算法和詳細的燃料分類為基礎的排放量估算法[3-4]。

        排放系數法指在正常技術經濟和管理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排放的氣體數量的統計平均值,排放系數也稱為排放因子,可通過實測、物料衡算或調查得到。使用排放系數法的不確定性較大,但適用于統計數據不夠詳盡的情況,比如我國一些小規模企業較多的采用排放系數法估算其溫室氣體排放量[3-4]。

        考慮到溫室氣體排放幾乎涉及到與人類生產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在宏觀層面進行多維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分析時,研究對象是更為復雜的系統,涉及的因素、變量很多,采用模型分析法是最為有效的研究手段[3],也是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員主要采用的方法。

        3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標預測模型

        采用模型法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進行預測分析時,主要工具包括包括模型和情景。模型描述了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的作用機制,以及表征這些因素的參數。情景是對未來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路徑的預期,不同預期通過賦予模型參數不同數值實現,將參數輸入模型,就可以進行碳排放總量的預測,進而實現總量目標的控制[5]。

        目前我國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預測分析多是集中于能源消費的峰值預測,主要模型包括LEAP模型、STIRPAT模型、EKC曲線、MARKAL-MACRO模型等。LEAP模型是一種基于情景分析的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模型,多應用于國家層面的中長期能源規劃以及行業能源需求與排放預測,基于覆蓋所有能源消費品種的能源需求模型形成一個閉合、平衡的能源與碳排放系統,可以預測不同情景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6]。

        姜克雋等基于IPAC模型, 設計了基準情景、低碳情景與強化低碳情景,預測分析了我國未來中長期的能源需求與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并探討了低碳發展路徑[7];渠慎寧等利用STIRPAT模型對多種情景模式下未來的中國碳排放峰值進行相關預測,提出保持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對盡快達峰至關重要[8]。林伯強等利用傳統的環境庫茲涅茨模型模擬與在二氧化碳排放預測的基礎上的預測兩種方法,對中國的二氧化碳庫茲涅茨曲線做了對比研究和預測,結果表明人均收入、能源強度、產業結構以及能源消費結構都對二氧化碳排放有顯著影響[9]。周偉等利用MARKAL-MACRO模型,預測了中國(2010-2050年)未來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并預測了可能的達峰時間以及實現路徑[10]。翟石艷等采用IPCC 2006年版碳排放計算公式、經濟-碳排放的動力學模型和水泥碳排放模型,提出了區域碳排量算框架和研究方法,并預測廣東省2008-2050年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水泥消費量和碳排放量、森林碳匯值[11]。

        能源活動領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但其碳排放并非是全社會的碳排放總量。基于溫室氣體清單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研究涵蓋了全社會各領域的主要排放源,包括能源消費、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清單提供的歷史排放信息以及清單與其他分析相結合對未來減排潛力的預測,為制定溫室氣體總量控制目標提供依據[12],這也是一種更新、更全面的模型分析方法。

        4 小結

        從碳強度控制向碳排放總量控制過渡是我國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已提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峰這一減排目標,如何合理的設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是關鍵問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基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峰值預測,采用的方法主要為基于多種情景分析的模型法。本文提出一種基于溫室氣體清單的碳排放總量預測模型,進一步優化模型覆蓋的排放源范圍。

        參考文獻:

        [1]http:///item/%E5%B7%B4%E9%BB%8E%E5%8D%8F%E5%AE%9A/19138374.

        [2]http:///2009/11/14/brazil-commits-to-a-target-to-reduce-future-carbon-emissions-by-2020/.

        [3]張德英,張麗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進展[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5(1).

        [4]郭運功.特大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與排放特征分析――以上海為例[D].2009.

        [5]岳超,王少鵬,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國碳排放量的情景預測――碳排放與社會發展IV[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4).

        [6],潘克西.基于LEAP模型的上海長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J].當代財經,2014(1).

        [7]姜克雋,胡秀蓮,莊幸,劉強.中國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發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14(6).

        [8]渠慎寧,郭朝先.基于 STIRPAT 模型的中國碳排放峰值預測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

        [9]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10]周偉,米紅. 中國碳排放:國際比較與減排戰略[J].資源科學,2010,32(8).

        第5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關鍵詞】作業設計;學生作業;以人為本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和消化課堂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最佳載體。因此作業的設計應以生為本,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反思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化學作業的作用和現狀

        作用:作業是檢驗、鞏固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可通過檢查作業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學生通過做作業來鞏固知識、靈活運用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作業對教師和學生都是檢驗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思維的觀察、分析、推理、綜合自我反思能力。教師可通過作業發現學生的特長和差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合理的開放的作業有助于自身教育,有助于發現自身不足及時自我診斷。化學作業應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催化劑。

        現狀:目前作業過分注重答案的標準化、客觀化,形式內容單一化,思維訓練定勢化,做表面文章多,作業整齊干凈,量大質低死記硬背作業多,機械訓練多。造成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消,差生吃不到,教師給學生“魚”而不是“漁”,教師批改作業只有對與錯,無批語,不能產生師生情感共鳴。

        二、化學作業的設計

        1、作業設計的原則

        習題要在內容和題型上有所創新,內容要求:來自于①課本、教輔資料、歷年中、高考題。②對選出的習題進行變換情景,設問,推陳出新。③在生活中選化學素材自編習題④重科學性(無錯),關注時代性(聯系實際),突出科學探究性,增強開放性,加強學科滲透性。題型要求:題型創新是指設計的題型要創造性使用已有題型,構建具有創新意義的答案方式和途徑。以標靠本,保留現有的常見的題型,應多設計一些討論、辯論、角色扮演、調查研究等作業。這樣的化學作業,不僅有利于基礎的落實,更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拓寬知識眼界,增強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基于以上的認識,為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認真對待作業的編撰組合和精選。

        2、作業的設計

        (1)作業應有趣味性

        結合現行教 材與生活、生產、醫學、環境保護有很大的聯系,且內容豐富有趣,教師可根據實際,編些貼近生活、有趣的習題,以增加化學與生活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趣味,還可提供學生討論,使學生成為做作業的主人。

        例1.把一只新鮮的雞蛋放入水中,雞蛋沉入水底,加入濃鹽酸(在家中做可用潔廁靈)雞蛋會出現上浮、下沉、在下浮、在下沉的現象,反復幾次。

        設問:①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用物理和化學知識解釋雞蛋上浮、下沉反復多次現象的原理?

        ③自己在家中用食醋代替濃鹽酸試一試(先放雞蛋后倒醋),觀察實驗現象,并與用濃鹽酸和雞蛋實驗現象進行比較?

        (2)作業應有層次性

        教師可根據班級中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要求層次的作業。對大部分學生要求完成習題“A”(基礎題),而對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可免做或少做已會的基礎題,對他們 布置習題“B”(提高題)或“C”(綜合題)。以利在提高。對實驗作業中的必做實驗作業、選做實驗作業和課外興趣實驗作業也分別分層要求,這樣能讓基礎差的學生“吃到”,好的學生“吃飽”。

        例2.學完高一年級人教版第六單元《氧族元素》后,布置總結提高性作業。

        設問:①說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A)

        ②鑒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兩瓶氣體 (B)

        ③設計實驗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 (B)

        ④設計實驗檢驗某混合氣體中存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C)

        這樣“分層推進”作業,針對性強,突出知識的基礎性環環相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基礎得到保證,負擔得到減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調動。

        (4)作業應有開放性

        開放問題是一種探索問題,學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學的知識或模仿教師傳授某種現成的方法馬上就能回答,而要求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思考問題,善于打破常規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使思維活動具有獨創性。開放性習題作業可以使學生經歷思考,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與思維,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形成開放的頭腦;幫助學生存認差異,克服怕犯錯誤的心理;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于思考,不迷信書本和權威,尊重他人等批判精神。

        例4.①有兩種白色粉末,其中一種是碳酸鈉,另一種是碳酸氫鈉,區別它們的方法有多種,請你簡要寫出其中的三種方法。(答案開放題)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

        ②某同學在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細鐵絲在瓶中未能持續燃燒,請同學們分析原因?(情景過程開放題)

        ③調查小河被污染的原因?(條件開放題)

        過程開放或結論開放的習題能是學生積極探究的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思考問題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

        (5)作業應有實踐性

        要使學生的學習有樂趣,必須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和知識的價值,學生自身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樂學”。知識的價值體驗來源于生活,實踐活動探究可以使學生完全參與到學習活動去。探究活動是學生最難忘的、是觸動學生心靈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做事中明白道理,在艱辛中體驗堅強,在失敗中獲得成功。作業的設計具有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現實中取材,即從實際問題中引出化學作業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展開討論,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景。

        例5.(預習性作業)在充滿神奇變化的物質世界里,燃燒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一種化學變化,它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天天和燃燒打交道,但你是否知道:①燃燒的利與弊?②燃燒在什么條件下發生,怎樣滅火?③當你幫媽媽生了一次煤爐的爐火后,你的體驗是什么?④你能幫老師設計實驗來證明燃燒的條件嗎?

        第6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2013年一月,北京僅有五天沒有被浸沒在霧霾里,北京氣象臺同時也發出了北京氣象史上首個塵霾橙色預警。事實上迄今為止,在沒有大風的日子里,北京城仍然處在霧霾的籠罩中,網友形容“在戶外往往是先聽到迎面汽車的發動機聲,過幾秒才能看見汽車的輪廓。”碰巧的是與此同時,“北京咳”這個在江湖上流傳十余年的詞匯被白紙黑字的寫入了某些旅行指南。

        在霧霾事件之前,該地區政府一直在宣傳其“藍天計劃”近年來所取得的巨大進步。現在來看,這無疑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或許這個令人尷尬的事實能夠使一些當地部門認識到,單純以一年中藍天的天數作為治理空氣污染是否有成效的標尺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大肆宣傳一個不足以為憑的數據,同時卻對頻頻爆表的PM2.5值不做正面回應是不可取的。

        霧霾顧名思義就是霧和霾,實際上霧和霾是有所區別的,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霾則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據學者研究,霧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氫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這三種污染物與霧氣結合后就使得空氣一片灰黃。霧霾對人體的心肺功能會產生極大的威脅,若長時間吸入可能會威脅生命,如臭名昭著的倫敦煙霧事件造成了4,000人喪生。本次北京霧霾事件與倫敦煙霧事件成因雖有共同點但卻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季節,冬季的擴散條件不好,容易形成逆溫層(簡單的說就是地表溫度低于上空溫度,使污染物不能擴散),而不同點在于污染物的種類不同,倫敦煙霧事件主要是煤煙污染,而北京霧霾事件的污染物成分則要復雜得多,既包括煤煙污染,也包括通過大氣化學過程形成的二次顆粒物等。

        在北京霧霾事件中,汽車尾氣無疑是極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至2012年9月,北京共有機動車512萬輛,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這些車輛除給北京的交通造成巨大壓力外,每日所排放的污染物固體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及硫氧化合物等本身對環境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這些氣態污染物遇到霧氣又會再次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很顯然北京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出臺一系列政策來抑制北京汽車持有量增長速度,或減少道路上所行駛的機動車輛,例如搖號或是限行,但在北京對汽車巨大的需求量的基礎上,這些政策顯然并不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7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CDM允許附件1締約方(如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與非附件1締約方(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聯合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這些項目產生的減排數額可以被附件1締約方作為履行他們所承諾的限排或減排量。換句話說,附件1締約方可以通過對非附件1締約方提供資金與技術,幫助非附件1締約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解決在本國為履行約定造成的成本困難。據研究數據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每降低一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成本高達200美元,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升級等方式降低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僅為幾美元到幾十美元,這就使得國家碳交易市場對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項目趨之若鶩,也使得發展中國家通過CDM項目可以獲得部分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

        但是,中國CDM市場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6年2月15日的《關于規范中國CDM項目咨詢服務及評估工作的重要公告》看來,目前在國家發改委清潔發展機制網上注冊的咨詢公司已經達到52家。而未在發改委注冊,但從事CDM中介服務的公司,更是多如牛毛。據知情人士透露,僅在北京CBD商圈內從事CDM服務的公司,就多達上百家。這些公司為 “跑馬圈地”,忽視前期的市場調研,盲目與中國企業簽訂合同,置簽約企業的利益于不顧,導致合作過程中,企業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盡管CDM咨詢機構如雨后春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有能力處理文件、審定、核證、監測等工作的咨詢人才屈指可數,真正嫻熟CDM國際商務的人才則更是鳳毛麟角,缺乏專業的PDD(項目設計文件)開發人才,PDD開發時容易遺漏細節性的東西,對對方法律研究不透徹,造成了DOE(由清潔發展機制理事會授權的經營實體)核查核證乃至注冊時的拒絕。

        一些咨詢公司還在盲目地進行市場擴展,他們沒有認真對待業主托付的項目,嚴重耽誤了項目的開發進度,在日后必定會面臨更大的審定和注冊風險,其最終結果是浪費中國有限的CDM項目資源。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目前各發展中國家都積極推動本國CDM項目的發展,努力形成與國際CDM市場接軌的體制。因此,盡管目前中國在CDM市場占據著優勢,但是相信在未來的3-5年中,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資源市場的不斷成熟,中國的資源優勢將不再明顯。因此,采取多種手段推進我國CDM項目的發展速度,將是中國從CDM項目中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的關鍵因素。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需要引起相關方面注意的。

        第一是要出臺明確的鼓勵政策,制定明確的政策鼓勵私營企業投資者的信心。成立專門管理CDM項目開發的部門,出臺鼓勵、支持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CDM項目的政策,在政府內部,設立專門的CDM機構負責項目的推進工作。政府應積極尋求適合本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CDM持積極的態度。

        另外,建立完善的CDM機制不可或缺,各級政府和科研設計院校應加緊CDM項目能力建設和人才培訓,設立CDM相關課程和專業,政府應盡快推出CDM專業資格認證規則,建立CDM項目開發培訓組織,制定相關從業人員從業標準和規范,形成職業培訓、資格考試、資格認定制度,從總體上提高從業人員標準;整頓中介機構,建立資質系統,給符合條件的中介機構和各級省級CDM開發機構頒發資格證書;發改委建立國內混合評審制度,評審公開公正,允許旁聽,允許其他有資質機構進行評論;建立中介機構淘汰機制;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行業,并成立專門的民間行業機構,設立行業準入壁壘。通過這些手段,解決目前CDM從業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項目執行能力差的局面。

        同樣,相關方面也應該重視“三效益”結合的CDM項目,以促進可持續發展。CDM項目應重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尋求能兼顧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的項目。參與的行業和形式應多種多樣,除了經濟利益外,應更看重技術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對我國環境影響顯著的技術引進工作,應作為CDM項目發展的重要方面。

        做好項目宣傳工作也是重要一環,開展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讓地方政府和企業了解CDM運作,消除企業實施CDM的質疑,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通過培訓或提供一些技術交流會,促進CDM技術服務中介的能力提高,組織專門機構對中國CDM項目在注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給中國CDM項目的開發人員提供借鑒。最終形成全社會對于通過CDM項目提升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普遍意識。

        第8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關鍵詞:低碳城市,低碳型景觀設計,園林景觀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開始重視對氣候環境變化的控制。人類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活動產生的過量二氧化碳對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于是便提出了低碳的概念。2003年英國政府在政府能源白皮書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制訂的“巴厘島路線圖”,2009年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及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明確承諾。低碳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城市建設、景觀設計中生態低碳型景觀設計成為一種趨勢。

        二、低碳與城市園林景觀的關系

        低碳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其中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內容。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生活,是把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包括減排和碳匯(既收集和固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而城市綠色園林景觀系統作為城市中最主要的碳匯必然成為低碳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色園林景觀具有固碳釋氧、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美化環境等作用,同時又可作為為重要的低碳教育與展示基地。如何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發低碳效應,是實現低碳城市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

        從目前現狀來看,城市建設對園林景觀設計的認識性正逐步深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景觀和可觀賞性的城市發展思路也已經得到方方面面的確認和肯定,低碳園林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設計師對項目的設計及材料運用也非常重視,而城市市民也在不斷追求物質生活條件以外的綠色生態感觀。改善城市綠色生態環境,打造城市綠色生態名片,建設宜居的生態低碳城市是當前景觀設計師的一項艱巨任務。

        三、低碳概念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

        1、城市雨洪管理

        我國城市的雨洪管理技術相對落后,雨水多直排入排水管網,這對城市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造成較大的壓力,許多城市一下大雨便是澤國一片。現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雨水資源的流失所造成的損失。在缺水的城市,大量的雨水通過市政管網排出,而雨水過后又會出現城市大量缺水的情況。城市中的園林景觀通過合理的設計可以達到較好的排水、儲水、凈水和補充地下水源的作用。例如城市園林中的綠地系統可以對雨水進行收集、調蓄和凈化,并使之通過自然滲透補充地下水源。這樣不僅可緩解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的巨大壓力,減少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同時還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2、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綠地減小,建筑和硬地增加是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氣溫的升高會使城市的耗電量加大,從而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園林綠地通過植被的蒸騰作用和遮蔭可以降低城市的地面和空氣溫度,形成明顯的城市“冷島”。通過合理的布局,使園林的“冷島”穿插于城市“熱島”之間,可有效地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大量減少城市耗能,并為居民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空間。

        3、生產性景觀的應用

        生產性景觀通常既可以起到可以提供能源,又能起到裝飾性景觀的效果,如風能、太陽能發電場、家庭園藝園、生態農業觀光園等。這些景觀多是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既顯人工之美又顯自然之美。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通常可以看做一個大地景觀的作品,其設備優雅的外形和有序列的排列可以成為城市中富有標志性的景觀。同時它們提供的可再生、可持續的能源也可提供城市能源的消耗,減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城市農業景觀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參與、體驗農業生產活動的需要,也有一定的產出功能,提供滿足部分城市農產品的需求,減小產品的運輸成本、運輸路程,從而減少碳排放。

        四、城市風景園林的低碳措施

        下文在微觀層面列舉幾個具體的低碳措施。

        1、森林城市建設

        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與當地的自然地貌、自然資源和生態效應息息相關。因此,城市森林不單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城市森林的碳匯功能在打造低碳城市過程中,顯現出它的作用。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萬億的二氧化碳,其中1.15萬億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所以說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此外,森林城市在降低城市溫度和熱島效應方面效果明顯,從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2、城市景觀照明系統

        隨著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完善,相應的景觀照明耗電量也激增。LED燈以“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廣泛應用于景觀照明燈,適合一些功率較低的景觀燈。此外,廣泛應用于發達城市的太陽能景觀照明也是很好的低碳措施。

        3、鼓勵公共交通

        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讓軌道交通和公交交通成為市民樂意實用的出行工具。此外,自行車的公用化,將是實現低碳城市重要的推動力。如果能推廣到城市范圍,能夠極大的降低私人機動車的使用率,從而降低碳的排放量。

        4、清潔能源與風景園林

        低碳城市將逐步擺脫對與石油的依賴,革新城市的能源供應系統。風能、太陽能和水里發電將被廣泛使用。相關能源收集設施,如風車和太陽能將可以與結合景觀設施造景,風車和太陽能板的放置場地既可以作為發電場地,也可以作為綠地,供人游玩和觀賞。

        5、生態措施與水

        雨水收集、污水處理和沙漠化防治都與景觀息息相關。屋頂花園將加大雨水收集的綠地;生態濕地將凈化工業和生活產生的污水;沙漠化的防治與風沙抵御將依賴更多的防護綠地。

        五、低碳概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初探

        在對園林景觀的低碳設計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之后,并總結實際項目操作,得出以下幾點低碳設計原則:

        1、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認真全面的考察項目環境,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及民俗民情。不同地域都保持著各自的民族文化與居住習慣,因此我們在設計中就要充分的了解他們,并結合項目所在具體環境進行合理的設計研究,不能盲目的設計規劃。

        2、遵循項目所在地塊本身的生態特性,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并對其加以保護

        例如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公布了年度專業獎項,2010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獲本年度最高設計獎――杰出獎。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倡導生態之美、豐產與健康的作物與野草之美,生動地注解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3、生態景觀、低碳設計

        有專家表示,明年中國經濟關注的焦點之一極有可能是中國能否走上一條低碳的轉型之路。而景觀設計中的節能環保型材料應用和設計理念的加入必將受到市場的青睞。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可持續發展前景才是我們未來完美生活的追求目標。

        4、合理控制成本,合理低碳化。

        合理控制項目成本,不要為了低碳而低碳。因此,景觀設計師必須有景觀成本控制概念。

        六、現狀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被打上了低碳城市的標簽,但是真正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并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需要經過長期而艱巨的實踐,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的投入,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

        現今,城市園林綠地的建設中存在著許多有悖于低碳原則的設計值得警惕。過分追求精致化的園林導致園林景觀的高維護率,植物種植時過于追求其觀賞性而忽略其生態性;大量興起濕地公園的建設,卻只關注于其游覽觀賞性而忽略其真正的生態價值;不合理的材料使用,導致現在的園林使用年限遠低于設計預期。這些無疑都降低城市園林綠地作為“碳匯”的功能,有時甚至使其成為“碳源”。希望通過更多的關于低碳設計的探索,使低碳的概念成為每個設計師設計時的一把標尺,真正地將低碳落實到實際設計中。

        第9篇:二氧化碳年中總結范文

        關鍵詞:工業革命;技術創新;技術創造;社會變革

        1 工業革命的概念和特征

        工業革命應該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革命。一百多年來,學者們就工業革命的定義爭論不休,研究的問題越來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對一些基本問題也很少形成共識,“究竟什么是工業革命”這一問題往往人言人殊。

        從學術角度分析工業革命的字面,包含“工業”和“革命”兩個部分。根據百度百科:工業(industry)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們加工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革命,則是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

        因此,本文認為工業革命就是造成工業過程、工業規模、工業技術等和工業息息相關的諸多領域均發生突變,對工業產生巨大影響、,引起跨越式進步和發展的一場社會、產業變革。

        國內外學者把工業革命定義的研究分為社會變革學派、工業組織學派、宏觀經濟學派、技術學派、能源學派和消費學派等,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側面去抓工業革命的特征。本文也根據這一百多年來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成果,從工業的第二產業的實業屬性出發,總結歸納出一些工業革命明顯應具有的特征:

        1.社會影響規模

        工業革命引起社會發生廣泛的變革,影響到工業和工業相關的各行各業的發展變化,不局限于某一單一領域或者少數幾個領域;

        2.市場經濟價值

        一場工業革命的發生,必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持續影響社會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甚至要大到難以估量的地步;

        3.技術理論進步

        工業領域發生重大的理論突破和進步,這些系統、全面的新理論、新認識的應用,引起工業過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全社會產生強大的變革發展的內在動力;

        4.生產力的發展

        真正的工業革命必然帶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的、飛躍式的發展,同時也推動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

        5.歷史因果關聯

        新工業革命不應該是緩慢、漸進、累加式的發展,幾乎沒有和歷史的漸進性關聯,是一種在現有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產生新的爆炸式增長、突變式發展。

        這些都是一場工業革命應該同時具有的特征。人類已經經歷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動力機械的誕生和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電的發現和應用)都具有上述這些特征。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已經發生甚至接近完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觀點、說法,就不太符合上述特征。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這場革命的過程一直延續到今日,我們人類離不開的各種機器設備,特別是動力設備,幾乎都和這場革命的開始而同時誕生,并在這100多年中不斷、循序漸進的發展和完善。即便是剛剛退出歷史舞臺的蒸汽機車,仍在極少數的應用場合發揮著作用。第二次工業革命則讓人開始使用“電”,這是和蒸汽機、內燃機完全不同的一次新領域的突破,從電燈、電話,有線電、無線電,電腦、互聯網,都是“電”在發揮神奇的作用,都是人類隨著對“電”的認識不斷深入,“電”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的過程。這個漸進、發展過程中沒有哪一個階段能單獨稱其為新的“工業革命”,充其量也只能是在某個小領域、小行業產生局部的“小革命”。應該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從革命開始一直延續至今,還在不斷進行中;能與之匹敵的新的“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

        2 新的工業革命的基礎和條件

        到了今天,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已經高度發達,生產關系也達到較高水平,體現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通俗的說法就是到了幾乎什么需要的東西都能造出來,但是社會不知道該造什么了。到處都是“產能過剩”、“產品過剩”,整個社會消費需求乏力,人們對工業品的需求似乎都得到了滿足,沒什么大的需要了。偶爾出現一個新的市場,轉瞬間就又飽和或過剩了,

        找不到新的需求、新的增長點,現有的原材料“蛋糕”、半成品“蛋糕”、產成品“蛋糕”有限,一些曾經發達、現在落后的國家眼看吃不到、不夠吃了,競爭不過我們,則開始“耍賴”,懲罰性關稅、貿易制裁、編造謊言欺騙等手段紛紛出籠,目的就是減緩我們的發展,讓發展先進的國家慢下來、走入歧途。我們則開始改進“供給側”,按照西方的忽悠“去產能”,在提升“品質”上下功夫,這一定就能讓社會產生新的需求?難道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要“揮刀自宮”?真是“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們現在大幅度消減全世界公認的重要戰略物資煤炭、鋼鐵的產能,努力淘汰低水平產能。劣質煤停產,低標號水泥停產,低品質鋼材停產,但如果哪天都到了高水平產能,都提升變成優質煤、高標號水泥、高品質鋼材,再“過剩”了,又怎么辦?生產出來高品質的、超越需求的“過剩產品”,能保證賣掉嗎?

        “引發工業革命的必要性是市場!”今天,實體經濟發展卻遇到瓶頸,能源危機也已經迫在眉睫。如果找不到“更大的蛋糕”,各個階級、各種利益集團對現有“蛋糕”的爭奪和分配的斗爭將不斷加劇,因此人類亟需再來一場真正的工業革命。

        但什么才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從哪里開始?靠什么實現工業革命?有人說靠模式、有人說靠信息、有人說靠智能化。依據本文總結的工業革命的特征可以得出,能稱之為革命的,一定是大動作,一定是讓人們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東西,一定是在經濟規模上占據主要地位的部分,是“基礎硬件”,不是“應用軟件”。能源、動力每個人都離不開,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第三次工業革命、新工業革命,一定還是從關乎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能源和動力開始。

        如果選擇了液態空氣這種-196℃的無色液體作為工質,自然界里常溫的空氣、河水、海水,都是相對“高溫”的物質,都可能成為給它加熱的“熱源”和能量提供者,成為能源物質。只要將環境的熱量傳遞給液態空氣,它就能沸騰、膨脹、做功,就不再需要消耗其他石化燃料或生物質燃料來獲取熱量了。

        我們提出一個用液態空氣作為“工質”的系統方案。首先,制備液態空氣的過程是熱泵制冷輸出熱能的過程,可以用熱泵技術得到高溫熱水或蒸汽輸出利用,“副產品”就是被“冷卻”成液體的液態空氣;使用時,從液態空氣汽化開始,就從環境空氣、水、土壤中吸熱獲取能量變成勢能,形成高壓、常溫的氣體,然后適時、適量地進入現有內燃機的氣缸等膨脹做功環節,模擬實現原來靠燃燒釋放熱量、介質吸熱膨脹得到的同等壓力環節,后續輸出動力的過程則完全一樣。

        以汽車為例,改造前,汽車是帶著能源物質,吸入不需要付費的環境空氣,燃燒后釋放的熱量讓反應后的混合氣體猛烈升溫、膨脹,勢能在發動機內轉換為動能,帶動車輛運動,做功后尚有余熱的廢氣被排放到環境中;改造后,汽車是帶著超低溫的工作介質,通過換熱器,吸收不需要付費的常溫空氣的熱量,沸騰、汽化、氣化,升溫膨脹,最后是高壓常溫氣體推動發動機運轉,帶動車輛運動,膨脹釋放內能后大幅度降溫的空氣則被重新排放到空氣中。這個過程已經在實驗中得到驗證。初步估算,讓發動機輸出同樣的動力消耗的“工作介質”體積是原來燃料消耗的2~5倍,而系統成本是使用燃料時的近十分之一!

        創新使用液態空氣作為工作介質,吸收環境熱、發動機拋棄的余熱、廢熱做功,會讓飛機發動機不再噴火、火箭發動機沒有尾焰,將使以熱量形式丟棄的能量降到最低,使能量利用率、環境熱利用率達到新高。近期英國空天飛機發動機研究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從中央電視臺13頻道2014年12月17日相關新聞消息中看到的發動機工作動畫和同時公布的三種燃料成份,已經明確說明液氮是除了液氫、液氧之外的第三種“燃料”介質成份,明確說明空天飛機發動機用它確保發動機內部工作在較低溫度,同時發動機仍然保持較高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汽車發動機的工作溫度是從常溫到低溫,塑料就可以成為發動機的原材料,重量、成本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原來不符合排放標準的舊車,把火花塞換為噴氣塞,馬上變成“零”排放,超歐N標準;如果飛機發動機內部工作溫度下降,我們國家在耐高溫材料、高溫散熱系統設計加工方面的短板就不復存在,發達國家的那部分優勢也就體現不出來了,我們的大飛機發動機就可以來一次“彎道超車”,至少可以通過“抄近路”大大縮小差距。還有,如果火箭增加液態空氣“輔料”,將“火舌”帶走扔掉的熱量,變成膨脹勢能,全部噴射常溫氣流。根據能量守恒定律,熱沒有扔掉,只能轉化為動能,推力是否增加、成本是否下降、環境污染是否減少先放一邊,沒有了紅外、紫外特征,戰略導彈防御體系就變成了“睜眼瞎 ”。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一下膨脹做功,不要把工作起點、工作溫段限制在常溫到高溫,而從超低溫到常溫、超低溫到超高溫膨脹也完全符合基本的熱力學定律。不能因為瓦特那個時候只有水能可用,沒有見過液態空氣,我們今天就也對液態空氣視而不見。使用液態空氣,就是另類的蒸汽機,雖然談不上創造,但肯定是創新!是一個能引起動力機械發生一次大的變革的應用創新!

        3.3 讓排放變資源,減排理論創新

        今天,工業領域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把排放二氧化碳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如化工廠、水泥廠、酒廠、火電廠等均是排放二氧化碳的集中“大戶”。進行環境評價的時候,排放物里面如果沒有特殊化合物,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塵即達到清潔排放的標準,排放物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氣、熱量其實都是局部環境空氣的增量和干擾,也將影響局部環境指標,本應同樣得到處理。

        每個鍋爐都有煙囪,煤炭燃燒后碳排放成為人類數千年養成的習慣,但是仔細分析一下,煤炭的燃燒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在生成近4倍重量二氧化碳的同時,釋放燃燒熱。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實是比燃燒過程釋放的熱更有價值的資源,目前國內生產成本價每噸150元左右,歐盟公布的成本每噸18歐元;市場批發價每噸高達500~800元,淘寶零售價更達到每噸一萬元。化學產物的價值比釋放的熱能價值高2~3倍,人們長期以來都是抓了燃燒熱這個“芝麻”,扔了燃燒化學產物這個“西瓜”。回收的二氧化碳則是光合作用的“三要素”之一,將收集的碳排放換個地方,噴施到農田、森林、草原、海洋則成為“氣肥”,可以讓綠色植物大幅度、成倍增產!

        造成這個結果也有其歷史原因,倒退幾十年,煙氣中二氧化碳幾乎無法回收,回收了也沒有什么太多用途,人類當時也沒有減少碳排放的環境保護壓力。但是今天則完全不同了,回收煙氣二氧化碳的技術已經成熟,回收成本低廉,回收的二氧化碳用途廣泛。人們也已經認識到碳排放對環境的危害,到了應該徹底處理碳排放、必須處理碳排放問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問題的時候了。

        我們在“脫硫脫硝”的過程中,習慣采用各種化學反應的方法,而沒有用冷凝回收的技術。超低溫技術在以前是不成熟的,人們習慣在各種“冷凝”工藝中,將“常溫”作為冷凝的的最低溫度,現在熱泵技術非常成熟,低溫、超低溫都可以很方便的、低成本、高效率獲得,在回收利用煙氣熱量的同時,也能實現煙氣中熱能回收、污染物直接“冷凝”回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增效!

        如果對我們人類普遍使用的燃煤、燃油、燃氣過程進行改革,讓每一臺鍋爐、每臺燃燒裝置像化工廠的反應設備那樣工作,既利用燃燒反應釋放的熱量,還要利用化學反應產生的化學產物,把化石資源的價值“吃光榨凈”,在減少環境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實現效益的大幅度增加,實現低碳、減排、增效的有機統一。

        套用前文所述的工業革命的五個特征來衡量,“讓能量動起來”如能實現全社會能源消耗下降到現有水平的幾分之一,幾乎所有高耗能設備、生產系統都要改變用能模式,改變后的工藝、裝備可以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那么這個變革足夠廣,規模足夠大;“讓熱機冷下來”將影響幾乎所有消耗燃料的機械裝置,包括車、船、飛機等,僅僅全世界汽車保有量就達到10億,用這個理論對車輛進行改裝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全世界都行動起來,也難以在幾十年內改完;“讓排放變資源”則理清了碳排放、碳循環的幾個關鍵環節,讓人們從大自然獲取資源和回饋的過程變得合理、經濟、自然。雖然這幾個理論、理念非常簡單,有“歷史因果關聯”,但帶來的影響是人們長期忽視、長期積累的問題,得到徹底的泄放處理,結果是“爆炸性”的。雖然理論沒有發展,但對成熟理論的認識則大大加深,某種意義上返璞歸真、徹底到位。這應該可以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這場二十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將是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化、繼續,也將是在此基礎上的一場徹底的工業革命

        看看周圍,100年左右一成不變的東西太多了,別說工業領域,小到生活中常見的空調、冰箱、灶具,大到鍋爐、汽車、輪船、飛機、火箭等等,除了少數產品在細節上有些進步以外,關鍵環節、高耗能環節幾乎沒有變化。或許因為不知道怎么變,或許因為不想變,或許因為不敢變,今天都該變變了!我們發展的機會、空間還少嗎?

        我們對誕生于100多年前的許多公理、定理已經熟知,但往往還帶了一些前人、老師的偏見去理解和認識,“需要對基礎理論進行清醒的再認識”;早期的一些應用理論由于受到當時本學科或其他學科發展的限制,存在一些“歷史局限性”造成的落后和不足,“需要對重要的應用理論進行大膽的再發展”;以前信息交流不暢,一個人窮其一生能精通一門學科就實屬不易,而現在,分分鐘就能找到其他學科的信息、理論、專家進行學習交流,技術人員應該一專多能,“需要我們放手進行跨學科交叉應用創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思思热国产视频观看 |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精品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 |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