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培訓機構市場工作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全球經濟加快復蘇,世界航運業發展很快,國際海員在勞務市場上供不應求,高級海員尤其短缺,增加海員外派有較大的市場;隨著國際海員勞務市場正由歐美發達國家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中國已成為海員勞務的重要輸出地,增加海員外派有良好的機遇;隨著我市海員外派影響的逐步擴大,海員教育和培訓體系逐步健全,提升海員外派質量有明顯的優勢。海員作為中國就業促進會全國優秀勞務品牌享有一定的聲譽。因此,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開發區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真正把海員勞務外派當作一項產業來抓,作為擴大對外開放、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推動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確目標,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國綜合外派勞務基地
全市海員勞務外派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為中心,充分發揮政府各相關部門和教育培訓機構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地培訓與大批量外派并舉,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并重,推動海員外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
工作目標是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推進海員勞務基地建設工作,爭取用35年時間把我市建成全國海員勞務輸出基地市;按照循序漸進,分類選拔原則,以省內海員教育培訓機構為依托,每年向境外輸送外派勞務人員200人以上,其中高級海員100名以上,5年內向境外輸送勞務人員1000人以上,其中高級海員600人以上,力爭用兩年時間建成全省綜合外派勞務基地,5年時間建成全國綜合外派勞務基地。
三、突出重點,建立生源招收、培訓、外派一條龍的運作體系
一是盡快建立海員勞務輸出生源基地。以市商務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為主體,協商確定35個重點鄉鎮作為海員勞務輸出生源基地,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礎、身體條件合格的鄉村男性青年,主要是高中畢業的學生,經過培訓達到外派要求后對外輸出,實現對外勞務合作與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
二是適應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市內外教育資源,健全海員外派教育培訓工作體系。一方面,將優秀高中畢業生輸送到理工大學、航海職業技術學院、斯考根海員培訓中心等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學習,并加強與這些培訓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使外派海員的學歷教育規范化、高級海員的培訓經?;?。另一方面,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的海員培訓,使普通外派海員培訓實現規?;?。力爭外派海員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機統一,增強教育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提高我市海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是堅持“政府指導、市場引導、企業運作”依托龍頭企業促進海員外派工作再上新臺階。從省商務廳確定的7家有經營外派勞務資質的企業中選擇23家信譽好、有實力的公司作為長期的合作伙伴,積極開展外派業務合作工作。以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型遠洋運輸企業為依托,充分發揮遠洋公司船員基地的作用,建立一種培訓、外派、管理、實習、提高的運作機制,提升海員的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做大做響海員品牌。
四、齊抓共管,為海員勞務輸出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一認真落實省外派海員促進專項資金省財政已從扶貧專項資金中抽出一部分資金,設立了省外派海員促進專項資金市商務局要認真研究和掌握外派海員直補政策,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外派海員計劃,力爭我市外派海員都能享受直補政策。
到2010年,在全范圍內培訓農村勞動力2.5萬人,建設一批農村勞務輸出專業鎮,建立一批農村勞務培訓基地和重點勞務中介機構,加速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努力使農民每年的人均勞務收入遞增12%,使農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農村青壯年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80%以上,其中,60%實現向城鎮居民身份轉變,盡快形成覆蓋面廣、城鄉銜接、適應不同群體、可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
到2012年,建成較為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體系、輸出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和維權體系。培訓農村勞動力3.5萬人,培訓規模逐步擴大。農村青壯年富余勞動力實現應轉盡轉,全部達到向城鎮居民身份轉變的目的,農業人口比重逐年下降,非農業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累計向社會輸送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萬人。加快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勞務收入每年遞增12%,農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城鄉銜接、適應不同群體、可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到2020年,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體系、輸出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和維權體系已相當成熟,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并實現質的提升。農業人口比重趨于穩定,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狀大。農民人均勞務收入元,基本實現全面小康。
二、九龍坡勞務經濟發展制度創新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阻礙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一是改革土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在保護和尊重農民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權益的基礎上,以農民自發流轉、托管組織流轉、委托流轉、集中連片流轉、再流轉以及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多種形式,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村土地規?;⒓s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改革戶籍制度。完善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為條件,積極調整戶口遷移政策,最終實現以身份證取代屬地戶籍管理制度。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安家落戶,在主城區、鎮(鄉)街道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實際居住的本區籍農村居民,可以自愿將戶口遷移到街道入戶。三是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切實發揮財政支持勞務經濟發展職能,優化支出結構,強化財政預算的硬約束,建立區勞務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加強專項資金監管,建立健全轉移支付、勞務經濟發展各種專項補助資金的管理制度,做到專款專用。四是創新金融運行機制。積極發展農村地區銀行業合作金融機構。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積極開發創新適應勞務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及時為農民工提供小額、短期貸款。適當提高小額貸款額度,探索建立適應勞務經濟特點的憑信用直接貸款管理制度。
(二)加快推進勞務品質建設
推進教育機制改革。鞏固農村基礎教育,增加實用性培訓內容。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建立未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農村普通初、高中畢業生參加職業資格培訓的制度,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以減輕新增勞動適齡人口的就業技能培訓壓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確保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農村成人教育經費定額按年人均0.5元以上,由區政府籌措和統籌安排。企業要嚴格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至2.5%提取職工教育經費,用于職工培訓。進一步落實各職業學校辦學自,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工助學等辦學模式。切實加強技能培訓。整合區域內的職業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發展規?;殬I教育。建立“農民技能培訓教育券”制度,大力推行以訂單培訓為主的培訓模式。著力開展農民自主創業培訓,堅持定點培訓、定單培訓、定崗培訓、定向輸出,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的穩定性。加快推進創業能力培訓,引入社會辦學培訓機制。提高培訓檔次。建立區級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專門實訓基地,有針對性的開展鉗工、車工、育嬰師、家政服務、營養配餐師等初、中、高級培訓,在城鄉統籌發展中,主要著力于開展崗前、崗中、崗后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檔次,增強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就業穩定性。加大培訓投入,擴大培訓規模。由區財政統籌安排勞動部門的就業再就業資金、教育部門的職業教育(培訓)資金、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資金、扶貧辦的“雨露工程”培訓資金、三峽移民資金以及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安排的相關職業培訓資金。
全力打造勞務品牌,培植勞務產業。加快勞務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全區每年重點扶持培育2-3個有實力、有規模、有效益的勞務中介法人公司,每個鎮(街)每年至少培育扶持和發展1個勞務中介組織,每個村(社)每年至少培育1名勞務經紀人。加快勞務基地建設。依托駐外機構、培訓學校、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外出務工能人及大型企業,按照“開發沿海,發展國外,內外結合”的思路,采取“先考察再建立,先交談再建立”的辦法進行勞務輸出的組織培訓基地和勞務輸入的就業安置基地建設,積極拓展市外勞務輸出基地。全力增加就業崗位。以九龍工業園、西彭工業園、白市驛花卉園為平臺,吸收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500強企業的項目入駐,選擇合理的產業發展方向,建設富有特色的產業群體,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未來5年,力爭實現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
(三)加快構建規范高效的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制度,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制定統籌城鄉的就業規劃,實行城鄉統
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就業制度,健全和完善區、街鎮兩級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創新和完善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和服務的企業或中介組織的激勵政策。二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整合市場資源,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將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拓展到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完善鎮(街)、社區(村社)就業服務網絡,建成覆蓋城鄉的三位一體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動力信息服務體系。將“金保工程”建設與區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相結合,加快信息網絡建設,逐步構建向鎮(街)、社區(村社)延伸,集信息、職業介紹和就業咨詢等一體的城鄉勞動力信息服務體系。規范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和勞動力市場工資制度。規范勞動力市場工資制度,強化最低工資保障和行業平均工資指導作用。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到本人。三是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管理服務體系。建立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機制,設立農民工法律專項資金,實行仲裁、訴訟等費用由用人單位預付的制度。加強省際間法律援助的協作工作,切實維護外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推進和強化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統籌考慮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要,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建立惠及廣大農民工的城鄉公共服務體制和機制。四是建立完善農民工服務與管理機制。建立區、鎮(街)、村(社)三級配套聯動的農民工服務管理中心,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在社區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完善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五是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方針和“工傷保險優先,大病醫療保險隨后,養老保險分類分層次設計”的思路,積極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符合我市市情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措施,加快建設城鄉銜接、公平統
一、低費率和可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制定農民工自主創業激勵政策
一是優化自主創業環境。二是落實工商登記費用優惠政策。三是加大財政創業扶持。四是提供創業金融優惠政策。
(五)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勞務經濟工作的推進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作機制。健全九龍坡區勞務經濟發展管理機制,組建勞務經濟發展工作機構,建立網絡化的工作體系。區城鄉統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發展勞務經濟的領導機構,辦公室設在區農林水利局。各鎮成立相應的專門機構,落實分管領導和專門工作人員,側重搞好農村勞務工作的管理和服務,同時成立勞動力轉移指導站,并設專人負責。二是明確部門職責。農業部門要抓好培訓對象的組織推薦工作。教育部門要指導有關培訓機構,把農民工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要全力以赴搞好勞務輸出工作。財政部門要積極為農民工培訓輸出提供財政支持。宣傳部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工作。公安部門要進一步加快戶籍改革力度,依法加強對勞務經紀人的備案登記管理,保護勞務經紀人的合法權益。司法部門要加大農民工維權案件的查處力度。三是以項目管理推進勞務經濟發展。策劃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建立以短期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定點和定向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建立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的招標制度,保證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質量和效果。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稗r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按照普及基本技能培訓,逐步提高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訓比例的原則進行實施。市外勞務拓展工程。加快市外勞務基地建設。通過設立駐外勞務辦事處、培育勞務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鼓勵外出務工能人及大型企業等,加大向東部沿海城市和對口支援省市的勞務輸出力度,不斷拓展海外勞務市場,做大勞務輸出工程。農民自主創業扶持工程。全面啟動創業培訓工程,面向廣大返鄉農民、失地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等積極開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培訓和青年創業培訓。農村勞務服務體系構建工程。重點建立健全勞動力轉移就業資源、培訓、輸出互聯互通的勞務信息體系,建立區、鎮(街)、村(社)三級聯動的勞務開發服務平臺,定期舉辦勞動力交流會,免費提供就業崗位。
(六)努力營造有利于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
一是在各職業培訓學校、培訓基地設立規范的政策宣傳欄;在農村人口集中的集鎮設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勞務輸出及自主創業政策宣傳欄。二是通過張貼海報、發傳單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向農民工發放各種宣傳資料。三是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要開辟專欄,增加勞務信息的量,對用工需求、培訓方向做切合實際的宣傳引導。四是農業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及中介機構要派專人定期深入村(社),走村串戶,宣傳發展勞務經濟、農民變市民的政策優惠,鼓勵有條件的農民放棄宅基地和耕地,進入城鎮安居落戶。五是通過咨詢電話宣傳到培訓對象,各相關職能部門、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機構、服務中心及中介機構設立咨詢電話,并安排專人值守,解答培訓及擬培訓對象的疑問。
(七)建立職能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
一是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客觀、科學、公正、公平、實事求是的原則,建立職能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積極開展勞務輸出管理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將與次年任務和資金安排直接掛鉤。堅持部門自評和中介機構獨立評估相結合的原則,由區統籌辦負責勞務經濟發展任務指標的分解,督促檢查項目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建立完善行政行為責任追究制度。關于部門(單位)評價標準,包括部門辦事效率、標準成本率、計劃目標完成情況、服務滿意度等標準項目執行情況。二是建立部門自評制度。堅持部門自評與部門年度工作計劃相結合的原則,由政府、培訓機構、農民、就業單位通過問卷調查、指標考核、實地檢查等方式,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培訓就業工作進行評估評價,并由各職能部門按評價標準撰寫年度自評報告報上級領導,對成績突出的培訓機構、優秀農民工代表、示范就業單位進行表彰,對自評中發現的問題具體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制定次年工作計劃的重要依據。三是建立中介機構獨立評估制度。為保證勞務經濟工作規范有序開展,貫切公開、公正、公平原則,積極引入中介機構參與評估工作。公開招標1-2家中介機構。由中介機構組織有關專家對項目總投入情況,包括中央、市、區財政撥款和自籌資金落實情況;項目執行過程中目標、計劃調整情況及采取的相關措施,以及公開、公示程序的執行情況;項目的實際支出情況、未使用資金情況及原因,是否有截留、挪用現象;項目計劃培訓人數、實際培訓人數,計劃轉移人數、實際轉移人數;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獨立撰寫項目評估報告。新晨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關于鼓勵全民創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意見》(政發[]120號)和《關于規范創業培訓機構認定、師資認證和證書管理等工作的通知》(人社廳函[]331號)精神,進一步推進和規范全區創業培訓工作,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打造中國SYB創業培訓品牌,按照“統一標準、規范運作、運行高效”管理體系的要求,現將自治區《關于進一步規范創業培訓工作的實施細則》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第二條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是我區創業培訓工作主管部門;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所屬就業服務機構負責創業培訓組織管理工作;在全國創業培訓工作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自治區就業服務局,辦公室下設創業培訓教學督導組,負責自治區創業培訓的教學管理及相關工作;具有創業培訓資質的定點機構負責創業培訓的具體實施工作。
第三條創業培訓對象為自治區境凡有創業愿望、創業能力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勞動者。創業培訓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有創業愿望和創業條件的城鄉勞動者進行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培訓;對自主創業人員提供創業項目推薦、開業指導、專家咨詢、創業實訓、小額擔保貸款等后續支持服務,提高其創業能力,促進其成功創業。
第四條創業培訓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培訓標準,統一培訓教材,統一機構認定,統一師資管理,統一證書發放。
第二章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認定
第五條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認定條件
在全區范圍,具備辦學資質和創業培訓條件的院校和培訓機構均可申請認定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申請成為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培訓機構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機構資質方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取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教育部門批準的辦學許可證;以推動和促進微型、中小型企業發展為工作目標;經當地主管部門批準,有開展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的經歷,能提供培訓和服務效果的相關證明材料以及服務對象的評價材料;制定開展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的年度計劃,以及市場宣傳推廣計劃;有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的組織工作。
2.創業培訓方面。培訓機構重視創業培訓,承諾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制定的創業培訓相關技術要求和培訓流程,組織開展培訓;至少有2名獲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或創業培訓講師證書的人員;具有滿足創業培訓教學要求的標準化場地和設備。
3.創業服務方面。注重服務效果,建立學員管理檔案,定期評價培訓和服務的效果,并定期為培訓學員提供創業跟蹤指導、項目推介、創業咨詢、創業實訓等后續服務;具有5名以上全職或兼職的創業服務專家(包括企業家、大學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取得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的人員等);具有滿足創業服務要求的設備設施。
第六條認定程序
1.自治區就業服務局定期下發通知,組織開展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認定工作,公布自治區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認定條件及要求。
2.申請參加認定的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含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授權培訓機構),由各旗縣就業服務部門組織申請參加認定的培訓機構向就業服務局遞交申請書和《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調查表》(見附件1)、《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參考標準和評分基準表》(見附件2)以及有關補充說明材料。各旗縣就業服務部門初審合格后,向就業服務部門推薦。
3.就業服務部門根據旗縣就業服務部門推薦認定的培訓機構,按照認定條件和整體規劃進行篩選,最終確定參加復審的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名單,統一報送自治區就業服務局。
4.自治區就業服務局組織相關人員成立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評審專家委員會,按照區域劃分,對報送的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相關材料,進行實地考察和復審??疾旌蛷蛯徣藛T對申請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能力進行打分并簽署意見。
5.自治區就業服務局根據復審結論,確定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并公示一周無異議后發文公布。
6.自治區就業服務局將認定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公布文件、認定條件及相關表單統一報送全國創業培訓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備案。對符合國家創業培訓定點機構條件的,可推薦認定“中國創業培訓定點機構”。
7.經審批認定的定點培訓機構名錄可在中國創業培訓網、勞動力市場網,自治區勞動保障網、就業服務網上查詢,接受社會的監督與舉報。
第七條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工作要求
1.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要科學制定教學計劃,檢查培訓講師的教案、課件及培訓后續支持服務等工作情況,督促參訓學員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創業培訓的教學質量。
2.創業培訓期限和班額要求,創業培訓分為“創辦企業”和“改善企業”培訓,均按10天80學時實施教學(每學時45分鐘);創業培訓實行小班教學,班額不得超過25人。
3.創業培訓在統一使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指定的正版教材外,可根據各實際需求,開設與創業有關的經濟管理、法律法規、財務知識、市場分析、項目選擇等培訓容。
4.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在學員開業前,應給予開業指導;開業后,要堅持跟蹤指導服務,針對學員在創辦企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輔導,幫助解決學員實際困難,直到學員能夠獨立經營6個月以上。
5.自治區就業服務局要根據創業培訓實際需求,聘請專家定期開展創業師資、創業指導人員的培訓工作。從事創業培訓的教學人員,必須取得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或創業培訓講師證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規操作。
6.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要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部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創業培訓補貼要專款專用,嚴禁申請補貼時弄虛作假,欺騙冒領,擠占挪用。對套取創業培訓補貼資金的行為要嚴肅處理,觸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第八條對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管理
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實行動態管理,以當年的創業培訓合格率、創業成功率、創辦企業穩定經營率為主要檢查、管理容,就業服務部門每季度檢查一次,自治區就業服務局每年集中抽查兩次。對于不能按質、按量完成創業培訓任務的定點機構,限期3個月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聘用沒有創業培訓師資證書,以及未通過年檢的人員從事創業培訓教學工作的,取消其開展創業培訓工作資質并通報批評。
每年年底自治區就業服務局部署由各組織開展對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年檢工作。各地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工作情況將通過互聯網予以公布。
第三章創業培訓師資管理、講師選評和年檢
第九條我區的創業培訓師資按國家創業培訓師、自治區創業培訓優秀講師、創業培訓講師、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四級管理。自治區按照全國創業培訓工作指導委員會審批的師資培訓計劃,定期舉辦各類創業培訓師資培訓班,對培訓合格人員先發給《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此后一年,按照項目的技術標準和具體要求,完成3次全程授課,并參加自治區舉辦的創業培訓講師提高培訓班,經考核達到講師選評標準的頒發《創業培訓講師證書》。
第十條國家創業培訓師要積極承擔自治區組織的創業培訓師資培訓任務和本的創業培訓教學任務及指導服務工作,每年年末應以書面的形式,向自治區就業服務局匯報開展創業培訓及后續服務工作情況。國家創業培訓師由自治區主管創業培訓部門進行年度考核,報全國創業培訓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年審和管理。
第十一條自治區就業服務局根據全區創業培訓工作計劃,負責全區優秀講師的選評和研修工作。優秀講師的選評工作每年進行一次,在當年國家培訓師備選推薦相關要求公布后進行;講師選評工作每年開展兩次,分別于6月底和12月底進行。
第十二條為加強創業培訓師資、服務專家以及管理人員隊伍的能力建設,保證創業培訓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自治區應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
第十三條創業培訓講師選評的基本條件
凡具有經濟管理或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學歷、五年以上成人教學培訓經歷或企業管理經驗,且愿意從事創業培訓工作的人員均可參加創業培訓講師選評。
創業培訓講師選評的基本條件:參加創業培訓師資培訓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后一年,有3次及以上對學員全程開展創業培訓的經歷,達到相應模塊講師選評標準;按照創業培訓的技術標準從事教學工作,培訓班結束評估滿意度平均在2.30分(3分制)以上;對培訓學員的創業活動提供后續支持服務,按時向主管部門上報培訓班活動報告及后續支持報告。
持有《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應積極、主動參加創業培訓講師提高培訓,及時進行講師選評。超過一年以上尚未獲得創業培訓講師證書的人員,需再次參加創業培訓師資培訓,重新獲得《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證書》,方能繼續從事創業培訓的教學工作。
第十四條創業培訓講師選評的程序
1.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定期下發通知并組織開展創業培訓講師選評工作,公布創業培訓講師選評程序,制定選評標準,提出選評工作的具體要求。
2.各就業服務部門對已達到選評標準的創業培訓講師,由個人和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填寫《創業培訓講師選評審核表》(見附件3),經初審合格并簽署意見后,向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推薦。
3.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協同本地培訓師,對推薦講師的相關資料進行復審。
4.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根據復審的結果及各地創業培訓工作整體規劃,確定最終選評講師名單,公示一周無異議后發文公布。
5.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將選評創業培訓講師的公布文件、選評條件、《創業培訓講師選評申請匯總表》(見附件4)、《創業培訓講師面試調查表和評分標準》(見附件5)、《創業培訓講師選評審核表》統一報送全國創業培訓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備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頒發《創業培訓講師證書》。
6.創業培訓講師選評文件和講師名單可在中國創業培訓網、中國勞動力市場網、自治區勞動保障網上查詢。
第十五條創業培訓講師證書年檢
創業培訓講師年檢工作于每年1月上旬進行,年檢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兩類。各就業服務局要積極協助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做好當地創業培訓講師的年檢工作,創業培訓講師須于每年12月末前填寫《創業培訓講師年檢審核表》(見附件6),由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就業服務局根據講師當年開展創業培訓工作的實際情況簽署意見并加蓋公章后隨《創業培訓講師證書》(原件)一同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審核。各要將創業培訓講師日常培訓活動的質量、數量和學員滿意度作為重要的年檢指標。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于每年2月10日前公布通過年檢的創業培訓講師名單。對于不參加年檢或未通過年檢的人員,一律取消創業培訓講師資格,不準繼續開展創業培訓的教學工作。
第四章創業培訓合格證書、教材的管理
創業培訓必須使用正版的系列培訓教材并頒發相應模塊的培訓合格證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使用盜版教材和偽造證書,一經發現,將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六條《創業培訓合格證書》的管理實行按分號段發放管理。就業服務部門根據合格《創業計劃書》的驗收標準,考核培訓學員的結業成績,對合格學員由就業服務部門在自治區分配給本的號段,統一簽章辦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制的《創業培訓合格證書》。
第十七條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區創業培訓教材、創業培訓技術服務包和培訓合格證書、游戲模塊等征訂工作。各就業服務部門根據所屬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征訂需求,及時申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簽審征訂單,由征訂單位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指定的服務部門進行貨款結算。
第五章創業培訓教學管理
第十八條開班申報制度
凡承擔創業培訓教學任務的定點機構,在開展創業培訓工作中,要自覺接受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和所在就業服務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每年的1月30日前,要向就業服務部門呈報上一年度“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工作總結”和當年“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年度工作計劃”。
各地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在開展創業培訓時,必須在開班前7天,填報“創業培訓開班申報表”(見附件7)和“創業培訓學員基本情況表”(見附件8),經就業服務部門審核并下達“創業培訓講師授課任務派遣通知書”(見附件9)后方可開班。各就業服務部門于每月7日前將上月所屬定點機構的“創業培訓辦班和講師派遣情況匯總表”(見附件10)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對區域派遣創業培訓講師授課的,可由提出申請,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審批。
第十九條培訓實名制度
1.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在組織各類人員進行創業培訓時,要協同講師按照創業培訓的標準和要求篩選、面試學員并填寫《創業培訓學員入學登記表》(參見教師用培訓工具包表1),根據參訓學員的基本情況及培訓需求,做好《創業培訓需求分析表》(見附件11),因材、因地、因時組織實施培訓,實行培訓實名制管理。
2.參訓學員應提交本人身份證、就業失業登記證(復印件)和一寸近期彩色照片一張;經培訓后創業的學員應補交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副本(復印件),作為創業培訓學員檔案資料的附件。
3.接受創業培訓的學員,必須在創業培訓講師的指導下,提交一份自己創業項目的、合格的《創業計劃書》,并由創業培訓講師填寫“創業培訓(SYB)學員《創業計劃書》評審表”(見附件12),對評審合格的學員頒發由就業服務部門簽章的相應模塊培訓合格證書;有條件的可由創業指導部門組織專門人員對培訓學員的創業項目進行論證和評審,經論證、評審合格的學員頒發相應模塊培訓合格證書。
4.對頒發相應模塊培訓合格證書的學員,各就業服務部門要定期匯總“創業培訓合格學員辦證情況匯總表”(見附件13),并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教學督導組匯總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上網公布培訓合格者的名單、成績、身份證及培訓證書號碼。
第二十條結班考評制度
各類創業培訓班結班時,創業培訓定點機構應指定專人,積極配合創業培訓講師做好本期培訓班的考評與檔案移交和管理工作。
1.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在培訓班結業后7日,要對授課講師進行考核、評估,對授課講師填寫的“創業培訓講師執行授課任務情況信息反饋表”(見附件14),簽審評估意見后轉就業服務部門,各就業服務部門簽署意見并寄(或傳)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將《培訓班期末評估評分表》(參見教師用培訓工具包表3-1)、《學員培訓班活動報告》(電子版,參見教師用培訓工具包表4)”和“創業培訓(SYB)學員《創業計劃書》評審表”及時報送就業服務部門存檔;經各就業服務部門審核后,定期將“創業培訓學員班活動報告匯總表”(見附件15)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
2.對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組織的各類培訓班,要根據培訓資料報送、檔案整理移交、學員信息反饋、資金申請使用等情況,進行不定期的考核、評估,并將考評結果作為對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年檢的重要資料。
3.各就業服務部門要在培訓結束3個月后,及時向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匯報上一季度培訓學員開業情況、經營狀況及帶動就業情況。
第二十一條跟蹤服務制度
1.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對各地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教學工作,以網上評估、現場評估、抽查和聽取匯報等方式進行不定期的跟蹤、檢查和指導,以便核查、糾正在創業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對全區創業培訓定點機構,以當年的培訓質量、創業成功率為主要容實行年檢,年檢獲得全區前6名的予以表彰。
2.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對創業培訓講師實行考核、提高、選評、年檢,定期組織講師提高班,對符合選評標準的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予以創業培訓講師選評。將考核成績優異的創業培訓講師,選拔為自治區創業培訓優秀講師,并有資格被推薦參加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的講師提高班與培訓師選評。
3.自治區對創業培訓師資管理,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級師資檔案與考核系統。對全區創業培訓師資,以其工作責任心、培訓滿意度、后續服務水平、創業成功率為主要容實行年檢,并定期網上公布選評和年檢情況,對年檢獲得全區前10名的予以表彰。
4.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根據各創業培訓工作的需求,對全區創業培訓師資將逐步實行區域派遣制度,充分發揮教學、服務能力較強的創業培訓師資的作用,高質量地完成創業培訓的教學、教研活動與項目的推廣工作。
5.對按質、按量、按時完成創業培訓各項任務,經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和學員考核評估合格者,享受課時補貼。其參考標準分別為:國家創業培訓師500至600元/天,自治區創業培訓優秀講師300至400元/天,創業培訓講師(含創業培訓師資培訓合格者)200至300元/天。
6.各地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對取得創業培訓合格證書的學員,要安排專人進行每月1次,總數不少于4次的創業見習、企業創辦活動和企業經營情況電話或實地后續支持跟蹤服務。認真做好“創業培訓后續支持跟蹤服務記錄表”(見附件16)及檔案管理,并于每月7日前向就業服務部門報送“創業培訓后續支持跟蹤服務月報表”(見附件17),各就業服務部門圍繞培訓機構、提供后續服務的講師及次數,后續服務的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對解決創業學員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等情況,按季度匯總向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報送“創業培訓后續支持跟蹤服務季度報表”(見附件18)。
第二十二條網絡辦公制度
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對全區創業培訓的教學工作一律實行網絡化辦公管理,逐步形成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就業服務部門—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和教學督導組的網絡對接。
1.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在開班前7天向就業服務部門上報“創業培訓開班申報表”和“創業培訓學員基本情況表”,審核開班。
2.各就業服務部門在每月7日前將上月所屬創業培訓定點機構的開班申報和講師派遣情況一并匯總上報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
3.各就業服務部門按當地年度培訓期次向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上報創業培訓學員及頒發培訓合格證書情況。
4.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要積極配合創業培訓講師在每期培訓班或后續支持服務結束后7天向就業服務部門上報《學員培訓班活動報告》或《學員后續支持服務報告》(參見教師用培訓工具包表5),就業服務部門審核后轉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教學督導組備案。
5.自治區創業培訓指導管理辦公室定期在自治區
制定工作計劃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真實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比如說一個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務,恨不得兩周計劃就搞定,太看重結果,忽略了過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長的結果。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計劃,供大家閱讀。
2021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計劃一
一、工作目標
充分利用新聞媒休、網絡資源、院內公示、宣傳手冊、策劃活動等方式,通過全面、準確、適度、及時的報道,向政府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同行醫院、廣大人民群眾、就醫患者、全院職工宣傳,達到:對外,塑造醫院品牌形象、弘揚社會風尚、宣傳醫療特色、增進醫患溝通、展示醫院競爭力、樹立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對內,向上反映職工需求建議、向下傳達醫院核心工作任務、調動職工積極性、增強凝聚力、振奮精神,助推醫院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具體任務
(一)對內宣傳:
1、進一步加強科室宣傳員工作,實行績效考核,對業績突出的通訊員要給予表彰和獎勵,注重引導科室主任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工作與宣傳的關系。加強宣傳業務培訓,邀請媒體記者對宣傳員進行稿件撰寫培訓。
2、廣泛收集臨床一線的醫療活動信息,創辦醫院院報(雙月刊或季度刊),及時宣傳院內發生的感人及先進的典型事例和動態新聞,大力弘揚高超醫術及典型醫療病例,注重突出外聘專家、重點科室和骨干人員的宣傳。
3、協助相關科室開展相關的職工活動及競賽:元宵游園活動、國慶晚會、人文知識讀書比賽、氣、籃球賽、醫院十大歌手比賽等。
4、組建醫院文藝隊(樂隊組、禮儀組、舞蹈組),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展現我院崇尚良好醫德醫風和醫護人員愛崗敬業的精神,進一步展示我院青年人的青春風采,增強醫院職工凝聚力。
5、增設醫院文化宣傳長廊,附上醫院舉行相關活動情況、相關領導視察工作情況、醫院時事情況,歷年發展等照片和文字詮釋。
6、利用照像機、攝像機及時記錄醫院醫療等活動內容,并予以保存,年終進行影視資料存檔。
7、圍繞醫院管理核心、發展歷程,創作院歌,唱響醫院。
8、開展醫院“形象醫生、形象護士”選舉,樹立良好的醫生護士形象。
9、完善醫院導引識別系統,方便病人就醫就診和查閱咨詢。
(二)對外宣傳:
利用平面媒體進行宣傳,廣而告之。
(1)把握一線臨床醫療素材、??铺厣拖冗M設備,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拍攝制作醫院發展宣傳片;
(2)利用醫院電子大屏開展醫院科室宣傳,規范院內的宣傳欄、展示牌、標牌。全面介紹科室特色、醫療新項目、知名專家,給廣大患者、職工營造一個整潔溫馨、文化濃郁的環境,不斷升華醫院的文化內涵。
(3)制做 愛心卡:背景為醫院醫療活動照片、科室電話號碼、出院后溫馨提醒及關愛語言;
(4)對外聘專家、重點科室的主任及骨干人員利用院報、網站、電視媒體、戶外墻體廣告宣傳報道。
(5)編印醫院畫冊、服務指南、科室手冊和健康教育宣傳單等宣傳品,通過院內外發放、郵寄、贈送等形式擴大醫院知名度,普及健康保健知識,履行公立醫院的社會責任。
(6)充分利用醫院門戶網站,充實醫院門戶網站內容,及時進行更新,提升網站的訪問量,及時將醫院有新聞價值的消息傳遞出去,將醫院推向全社會,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7)充分利用我院的閉路電視系統開展滾動式宣傳。主要在醫生專訪、專家訪談、健康教育宣傳片、各類衛生信息方面進行滾動播放,促進住院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各項了解。
(8)策劃宣傳活動。策劃一些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的培訓活動和公益活動,結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舉辦義診宣傳活動;結合國際抗癌日、愛眼日、愛牙日、高血壓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節日,舉辦義診、咨詢、專家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群眾提供免費體檢、個體化健康教育指導服務。
(9)開展市場調查,收集群眾對有關醫療信息的興趣點。
2021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計劃二
20xx年,將以創省級文化先進區為抓手,以項目為,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城鄉的文化權益,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軟實力,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此,主要工作: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各級基層文化陣地使用率和服務,公共文化網絡建設的保障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
“戶戶通”工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20xx年試點的基礎上,力爭20xx年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0%,并以有線電視用戶網為載體,建設覆蓋農尋址數字廣播應急系統、農民網校、電子圖書館、遠程教育服務平臺、農村數字xx等,搭建以廣電網絡為核心的數字化信息服務平臺。
(二)挖掘xx文化資源,獨特人文氣息的西部新城
挖掘、梳理和提煉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xx時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時代內涵和歷史底蘊的濃厚人文環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題文化建設體系,力求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符號、文化標識、文化景觀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設、公共服務、市民生活之中,獨特的城市人文景觀體系。塑造魚鳧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鄉等文化品牌,魚鳧城遺址保護項目策劃工作,以屆“非遺節”、光祈音樂節為依托,舉辦全省、全國的主題文化活動。歡樂xx文化。引入國內、國際知名的中介機構和演出公司,培育xx商業演出市場,力爭20xx年引進1-2場力的大型商業性文化演出,引進1到2家大型娛樂場所。正在與新加坡演藝公司銜接,擬于4月合作舉辦亞洲音樂節。
(三)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繁榮
區委區“快手抓項目、重拳抓投入、保增長”的工作要求,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戰略,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產業整體。規劃編制工作。文化基礎設施布點規劃編制工作,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工作,制定文化產業投資目錄,出臺鼓勵支持影視動畫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以項目為支撐,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文化培訓等文化產業發展。20xx年,xx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力爭于5月份動工建設;與xx項目合作,在科技園片區規劃建設影視動畫產業園區,動漫原創產業基地和衍生產品開發總部基地,正與國內龍頭動漫企業明日科技銜接,該公司落戶xx;198片區建設,規劃建設原創音樂基地;依托北部新城片區建設和陳家桅桿文物資源,引進民間藝術館、博物館和收藏館等,民間博物館群;xx藝術職業學院項目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吸引和聚集專業藝術培訓機構、中介機構、演藝團體等,藝術培訓市場發展。
2021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計劃三
一、加強業務技能學習,適應新形勢下文化宣傳的需要
文化站工作人員積極參加了縣相關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大家對文化宣傳工作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全鄉各級干部進行了文化外宣知識業務等培訓,使全體干部的素質有了較大提高。
二、強力推進小康文化村建設
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文化強縣戰略,我鄉以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文明新村的文化含量,先后建立起了向家營、秦家嶺、竹子坎、擂鼓寨、茍家碥等村的文化書屋。對全鄉每個文明新村建設均進行了實地指導,開通了10個村的應急廣播,建好了5個文化大院,4個文化示范村。美化住居環境、向農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提供農業信息、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與此同時與各相關單位密切配合,將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村社、院戶及單位的建設之中,在創建中有組織機構、有人員、有設施、有活動。并將其納入考核之中,有力地促進了小康文化建設。
積極開展“四項宣講”活動,共組織宣講隊10個,在全鄉10個村共舉行了20場次的宣講活動,有力的推進了主題教育,密切了干群關系。
三、強化陣地建設
修建了鄉文化站辦公陣地,配備了電視,音響設備及其它文化設備。建成農家書屋10個,配備書架32個,各類圖書19500余冊,建立農家大院5個,為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轄區小學舉行了慶“六一、國慶”文藝演出活動,政府機關職工籃球、乒乓球比賽,增強了干部職工的友誼,豐富了大家的業余生活。
五、其它文化工作也有序開展
(一)加強了對碉堡粱遺址、嚴家大院、坪里周氏墓群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劃界保護。
(二)全面完成文物普查后續工作,全鄉十個村文物點普查登記全面結束。完善了相關保護機制。
(三)搞好文物實物征集工作。
(四)每季度組織力量對文化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對相關業主進行了政策法規和業務培訓,加強了對外來文藝演出團體的管理,既活躍了當地文化市場,同時也凈化了文化市場。
六、20xx年工作計劃
(一)重大節日文化活動
1、組織開展元旦春節期間的歌舞巡回慰問演出活動。
2、開展“五四青年節”,學校、鄉級單位慶祝大會暨文藝演出活動。
3、國慶美術、書法及男子籃球比賽。
4、舉辦3—5期文化活動培訓活動。
5、協助縣級相關部門開展好各項文體活動。
(二)內部設施建設
1、制作各類制度牌匾。
2、配置照相機、健身器材等相關設施。
3、維修綜合文化站房屋及配套設備。
4、完善綜合文化站檔案資料。
(三)日常工作
1、協助抓好校園文化工作。
2、抓好農家書屋及社區書屋建設工作。
3、建好一個文化示范村、建好2—3個文化大院,4—8戶文化大戶。
4、切實做好文化市場管理工作。
5、搞好文物保護、宣傳、普查、登記工作。
6、搞好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
7、協調組織開展好多樣性的文體活動。
8、確保綜合文化站常年開放時間,每周不低于三個工作日,每天不少于三個小時。
第二條 我市繼續教育基地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突出特色,保證質量”的原則,由市人事局予以認定。被認定的各類基地不改變原來的行政隸屬關系,其與繼續教育相關的業務接受認定部門的指導。
第三條 大連市鄉土人才培訓基地、長線專業畢業生技能轉換培訓基地等納入市繼續教育基地范圍內,實行統一管理。
第四條 繼續教育基地的主要任務:
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有關繼續教育的法律、法規、政策,按照對外的培訓科目,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脫產、半脫產)培訓工作,授權舉辦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遠程在線教育培訓、地域及國際間智力交流培訓等,
2、認真做好在本基地接受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考試、考核、結業證明發放以及培訓效果評估等工作;
3、按要求制定和調整本基地繼續教育培訓計劃,并及時報送市人事行政部門。
第五條 繼續教育基地應具備的條件:
1、高等院校及具備《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的培訓機構;
2、有固定的培訓場所和相應的教學、實驗設施;
3、有一支與所承擔的繼續教育培訓專業、培訓層次相適應的相對穩定、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較健全的管理機構和較高素質的培訓管理人員隊伍,
4、有健全的基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學管理、培訓登記管理、培訓經費管理、后勤保障管現以及培訓效果評估、跟蹤反饋等制度。
第六條 市繼續教育基地認定的基本程序:
1、具備繼續教育基地條件的辦學機構本著自愿的原則提出書面申請,填寫《大連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信息采集表》,經主管部門同意后,遞交市人事局;
2、市人事局對申報單位報送的材料進行審核,對辦學條件進行實地考察,并確認共培訓的專業范圍和方向。
3、經認定的市繼續教育基地,由市人事局對社會,并同時定期各基地繼續教育培訓科目名錄。
第七條 市人事局對繼續教育基地實行定期檢查考核。
檢查考核的主要內容包括:基地的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開展情況、相關的管理情況、建設發展情況、培訓效果評估等。繼續教育基地每年年底前應完成年度繼續教育培訓工作自查總結,并應向市人事行政部門報送本年度工作總結和下一年度繼續教育(脫產、半脫產)培訓工作計劃。
第八條 各基地開展繼續教育活動,須按照物價等部門規定的收費標準收取培訓費用,不得巧立名目,擅自提高收費標準。
第九條 對不按規定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教學管理混亂,教學質量低劣,社會反響不佳,借繼續教育名義亂辦班、亂收費的,將取消其繼續教育基地資格。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alyzes the actual effect valuation model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studi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s, and builds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joint assessment.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評估模型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training for transfer;effectiveness evaluation;evaluation model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9-0001-03
0 引言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勞動力轉移的核心保障,扎實有效的培訓對提升人力資本、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成功轉移具有重要意義。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有利于明確培訓目標是否能夠良好的實現、分析培訓的投入是否獲得了較高的產出,有助于挖掘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培訓中產生的經驗教訓,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下一輪培訓工作計劃,提高培訓管理的效率和培訓工作的效益。
1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的認識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是指應用科學的方法與合理的手段,測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整體價值與實際效果的過程。這一培訓效果評估的對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培訓對象(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的評估,主要評價勞動力培訓在反應、學習、行為與結果等層面的實際效果;二是對培訓本身的效果評估,評價培訓在成本、收益、潛在優勢及競爭力方面所產生的實際效果;三是對培訓管理的效果評估,評價進行培訓管理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管理機構所發揮的實際效果。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比一般培訓項目的評估具有更強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它涉及人數多、部門多、范圍廣、時間長,并且各地區在管理部門、培訓機構、企業需求、產業發展、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等方面差異巨大,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又是一個全國性的系統工程,所以特別需要建立全面科學的培訓實效評估方法與體系。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是一項目的性強、意識明確的行為,在開展實效評估時,首先要確定采用什么樣的實效評估模型,只有確定了合適的實效評估模型,才能選擇正確的評估方法與評估技術,從而對轉移培訓實效作出準確的評估。
2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模型分析
2.1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 D. L.)評估模型 Kirkpatrick[1]從反應、學習、行為、和結果四個層面評估培訓的實效,在提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效果和論證勞動力轉移培訓活動的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反應評估層面,主要分析農民對培訓課程的授課方法、授課手段、培訓程序的接受情況和滿意程度,具體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教材、培訓教師、培訓時間等評估內容;在培訓的學習評估層面,主要分析農民對培訓課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具體包括“培訓中學到什么”和“培訓技能怎樣使用”等評估內容;培訓的行為評估側重于分析農民接受培訓后的技能應用情況,具體包括“新技能能否得到應用”、“工作行為是否得到改善”、“工作效率是否獲得提升”等評估內容;結果評估注重對勞動力培訓后所獲得成果的評價,包括“勞動力個人能力與素質的提升”、“勞動力收入提高”、“雇工企業績效提升”等方面的評估內容。
2.2 考夫曼(Kaufman, P.)評估模型 Kaufman[2]對Kirkpatrick評估模型做了兩處改進,一是拓展了反應評估的內涵,認為評估的第一層級除了要了解學員對課程的滿意度與興趣度,還需要對培訓的可能性進行深入考察,特別是對培訓中所需的各種資源的可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詳細的評估與分析;二是增添了社會效益評估這一新的層級,認為培訓評估不僅要考慮培訓中個人與組織的效益,還應該包括培訓的社會效益,了解社會及客戶對組織的反應情況,見表1。
Kaufman評估模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的應用中,一方面要求在培訓實施前有效的分析培訓可行性,合理的組織資源,保障培訓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還要分析勞動力轉移培訓給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比如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促進。
2.3 菲利普斯(Phillips, J. J.)投資回報率模型
Phillips[3]認可Kirkpatrick評估模型的四個層面,他把全部要素轉化為培訓的成本與收益來分析培訓的投資回報率,具有更高的經濟分析價值。菲利普斯投資回報率模型首先分析評估的目的,評估目的直接決定了評估的范圍;然后按照評估手冊,為各級別評估層次選擇合適的評估時間,按照計劃完成培訓數據的收集;接下來將培訓的影響因素分為成本類與收益類兩大類,并把這些因素轉化為貨幣表示,培訓收益包括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明確獲得的有形收益與分析估計得到的無形收益兩部分,這兩部分加總后減去培訓所消耗的成本,就是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資回報,如圖1。投資回報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較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成本和收益,對數據的全面性、分析的透徹性有著較高的要求,能否準確的運用該模型,取決于對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熟悉與把握程度。
2.4 CIPP培訓評估模型 CIPP模型是由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構成。背景評估主要是考察培訓項目運行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研究培訓開展面臨的問題,分析培訓需求,確定培訓目標;投入評估分析可利用的資源,確定最優開發與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的方案;過程評估則是選用合適的方法,準確及時的收集培訓過程中學員的反饋信息,分析深層原因,改進培訓工作;成果評估通過收集與分析培訓成果與績效方面的信息,針對預期目標尋找差距,不斷提高培訓效果。CIPP評估模型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它不是把實效評估活動看作培訓的最后一個步驟,而是將其融入在整個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過程中,成為轉移培訓的一個環節,擴大了培訓實效評估的內涵與外延,更加突出了培訓實效評估的全程意義、過程意義和反饋意義。
2.5 “培訓圈”評估模型 “培訓圈”評估模型[4]是一種培訓新思想,該模型認為培訓是一項由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設計、培訓實施、培訓實效評估四個環節構成的系統工程,這四個環節緊密結合、協同運作,形成螺旋式上升形狀的循環體系。模型涵蓋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三個方面,同時研究培訓接受者的個人態度、培訓組織和培訓環境對培訓動力和培訓技能轉化力的影響。培訓前評估是培訓實效形成的基礎,培訓中評估是培訓實效形成的過程,培訓后評估是培訓實效的最終表現形式,三者密切關聯。利用“培訓圈”模型能夠從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全過程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體系,體現出培訓實效評估是整個培訓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上一輪培訓圈的終點,又是下一輪培訓圈的起點?!芭嘤柸Α蹦P湍軌虼龠M培訓實效評估不斷升級與改進,使整個勞動力轉移培訓更加系統化、集成化和一體化。
2.6 培訓的平衡計分卡評估模型 僅僅分析培訓的財務收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關注非財務指標,需要把培訓行為與培訓結果統一起來,實現它們之間的平衡與協調。Kaplan等[5]建立的平衡計分卡評價模式值得借鑒,他認為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只關注運作績效的過去與結果,而忽視了組織運作的過程與未來。圍繞國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戰略,從財務、客戶、員工學習與成長、流程四個方面來評估培訓實效,平衡地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才能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實效評估更加合理。在具體應用中首先要以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戰略為內核,綜合與平衡考慮轉移培訓的具體情況,將勞動力轉移培訓戰略轉化為下屬各相關部門、機構在財務、客戶、學習與成長、流程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并建立對應的實效評估體系,實現轉移培訓的長期和短期目標統一、各方面利益的協調與平衡,綜合反映培訓管理實效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
3 當前培訓實效評估模型的應用與不足
3.1 當前培訓實效評估模型的應用 在具體的研究中,張景林[6]應用Kirkpatrick模型對4縣704戶農民進行了問卷調研,選取了影響農民科技培訓組織與實施中的幾個重要因素來分析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際效果,然后針對關鍵影響因素提出了培訓改進的對策和建議。李玉高,邵長芹[7]用Kaufman評估模型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受訓農民情況、環境四個方面,量化分析了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效果,對各個方面的相關性也進行了探究,突破了僅僅選取關鍵因素考察的局限,從更大的范圍展開分析。李叢蕾[8]用投資回報率模型從決策績效、過程績效、結果績效三個方面構筑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能夠用成本——收益方法全面、客觀的評估培訓實效。宮靜靜[9]基于CIPP模型,以開闊的社會協同與集成視角,從培訓管理機構、培訓機構與受訓者三個主體構建了農村勞動力培訓實效評估體系。
3.2 當前培訓實效評估模型的不足 當前的評估模型在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中仍然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評估對象不夠全面,二是評估指標針對性不強。從評估對象來看,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體包括接受培訓的農民、培訓管理部門、培訓機構和培訓相關組織,這些參與者都是接受評估的對象。如果僅僅針對單一的或者少數的幾個培訓參與者或培訓參與組織開展實效評估,往往不利于從宏觀上對評估系統進行整體推進,難以有效的指導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的長遠發展。從評估指標設計來看,培訓涉及到不同的參與者、組織機構和部門,比如有的是農村勞動力群體,有的是政府行政部門、有的是培訓企業、有的是從事培訓的事業單位,還有盈利的中介機構和非盈利的行業協會等,他們的屬性、職責、分工、流程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用相似的指標體系去評估各種機構,針對性和實用性就很難保證,得出的實效評估結果可信度就不高。
4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四維聯合評估模型
為此,本文建立了整合性較強的四維聯合評估模型。模型中以接受培訓的農民、培訓管理部門(政府相關部門)、培訓機構、培訓相關組織(勞務中介、行業協會等)這四維主體作為評估對象,針對不同主體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實效評價方法,如圖2。
4.1 培訓農民實效分析 針對接受培訓的農民,通過Kirkpatrick評估模型的反應、學習、行為與結果評估較為合理,在培訓農民的反應層面,由接受培訓的農民對培訓內容、教師、方法、時間等進行打分;在學習層面要考核培訓農民對培訓技能的熟悉與掌握程度;在行為層面要分析勞動力是否能找到對口的工作、是否能勝任工作、是否能發揮出培訓的價值;在結果層面要研究農民培訓后是否獲得了適當的回報、這種培訓是否有助于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從這四個方面調研培訓的實際情況,對農民培訓情況進行動態的綜合分析評估。這四個層面對于分析接受培訓農民的培訓實效非常合適,能夠更容易、更方便、更準確的獲取評估數據,得出準確的實效評估結果。
4.2 培訓管理部門實效分析 作為培訓管理部門,使用CIPP法從背景評估、投入評估、過程評估、產出評估四方面分析更為切合。背景評估主要分析培訓管理部門目標制定的合理性、審批流程的完整性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性,通過背景評估能夠不斷修正培訓目標與計劃、優化培訓管理流程、完善培訓支持政策;投入評估主要分析培訓管理部門的預算資金實效、培訓補貼實效和組織管理實效,通過投入評估分析,可以準確衡量培訓管理部門資金的使用效率,對下一步資金、補貼的安排和使用也起到反饋作用,同時也能準確評價和掌握培訓組織的管理水平與運行效率;過程評估主要分析培訓管理部門組織的規范程度、培訓管理能力和政策的執行力,對于規范管理、約束權利、提高效率十分有益;產出評估主要分析勞動力轉移培訓整體上的農民增收實效與轉移就業實效,考核培訓管理部門最終的成果。
4.3 培訓機構實效分析 作為市場主體的培訓機構,則按照平衡計分卡的財務、流程、客戶、學習與成長這四個指標考核績效更為妥當,像其他企業一樣從平衡計分卡的四個方面提升培訓質量與競爭力。從財務方面看。培訓機構要有合適的利潤,才能保證培訓機構的長期穩定發展,這種獲利能力是考核培訓機構實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流程方面來看,要考核培訓機構的培訓與運營流程能否適合農民的需求,能否以高效率的流程服務好培訓農民;從客戶方面看,要評價企業的客戶滿意度,農民是否滿意培訓機構提供的服務,培訓機構要把農民作為客戶,仔細研究他們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升自身的培訓水平與轉移服務能力;從培訓機構員工的學習與成長方面來看,主要考核培訓師資的不斷提升與學習的能力,培訓機構需要吸收與培養具有優秀技能與傳授能力的教師,也要讓師資隊伍不斷學習進步,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先進性。
4.4 培訓相關組織實效分析 相關組織機構如勞務中介、行業協會、第三方評估機構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評估研究中常常被忽視。培訓相關組織是實現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的橋梁,失去了這些中介機構的協同與支持,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效就大打折扣。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銜接、集成與整合,需要從持續學習文化、整合溝通能力、協同運作能力三個方面評價相關組織機構。實現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是這些相關組織的存在價值,對于他們來說特別要發揚持續學習的文化,使這些勞務中介、行業協會、第三方評估機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用工需求、培訓農民情況、培訓機構特色及國家培訓政策;還要考核相關組織的整合溝通能力與協同運作能力,分析其能否有效實現用工輸出地與輸入地之政府間的溝通與對接、能否有效實現用工企業、轉移培訓農民、轉移培訓機構間的溝通與對接。
這種四維聯合評估模型既考慮當前利益,又結合長遠利益;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既重顯性成果,又重隱性效益;既重經濟效益,又重社會效益;既考慮多方主體,又有較強的針對性,對指導培訓實效評估工作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Kirkpatrick Donald. Evaluation of training[M]. McGraw-Hill,1987.
[2]萊斯利·瑞.培訓效果評估[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3]J.J.Philips.ROI.The Search for Best Practices[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6,50(1):54-57.
[4][美]杰克·J·菲利普斯.李元明,林佳封譯.培訓評估與衡量方法手冊[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5]Kaplan R,Norton D.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71-79.
[6]張景林.農民培訓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5.
[7]李玉高,邵長芹.關于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效果評估的探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6(4).
自有人類,就有殘疾人。殘疾,是人類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付出的一種社會代價。從一定層面上講,殘疾人的付出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殘疾人是特殊而困難的群體,國家和社會應對殘疾人給予保護和扶助。給殘疾人這個社會弱勢群體特殊的扶持和幫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同志指出:“殘疾人事業是崇高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皻埣踩?,有人的尊嚴和權利,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進了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有的邁進了教育、科技、衛生等機構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與健全人一起工作,共同為社會做出貢獻。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實踐,提高了社會對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認識,改變了殘疾人不能就業或只能在福利企業就業的觀念,增強了用人單位的法制意識和各社會責任,殘疾人擇業的范圍日益擴大,就業層次逐步提高。按比例就業工作不僅直接安置并穩定了大量的殘疾人就業,而且為整個殘疾人就業工作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先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的開展。我國《憲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條規定:“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殘疾人保障法》第三十條規定:“國家推動各單位吸收殘疾人就業,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做好組織、指導工作。機關、團體、企事業組織、城鄉經濟組織,應當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具體比例?!薄秳趧臃ā返谑臈l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薄端拇ㄊ 粗腥A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實施辦法》、《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辦法》、《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實施意見》都規定了“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它經濟組織,應按不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1.5%的比例安置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安置殘疾人就業未達到規定比例的,應當繳納殘疾人勞動就業保障金?!薄禭X市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辦法》、《XX市按比例安置城鎮殘疾人就業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對我市殘疾人就業作了更詳細的規定,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的重視與關懷。
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做好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工作
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真履行好職責,切實做好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工作。
(一)進一步抓好基礎工作,開展職業培訓,提高殘疾人素質
開展殘疾人職業培訓,提高殘疾人職業技能和生產技術,是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基礎性工作,是實現殘疾人就業的重要條件。市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殘疾人的職業培訓工作,將殘疾人的職業培訓納入整體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計劃,加強領導,大力支持,努力提高培訓質量。
政府各有關部門所辦的職業培訓機構,應將殘疾人納入培訓計劃隨班培訓,可根據市場需要和殘疾人的具體情況單獨開設培訓班;殘疾人職業培訓機構應具備特殊的培訓和條件,為在普通培訓機構中難以接受培訓的殘疾人提供培訓;其它培訓機構也應接收殘疾人參加培訓。
政府各部門及企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要切實抓好本部門、本系統、本單位的在崗與轉崗殘疾職工的職業培訓,并為其在培訓期間的學習、生活提供保障。農村殘疾人可以以鄉(鎮)為單位,開展適合農村殘疾人就業的職業培訓活動。
(二)千方百計安置殘疾人就業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作為殘疾人就業的工作重點,切實加強領導,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根據《XX市按比例安置城鎮殘疾人就業實施意見》的規定:XX市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外地駐攀機構、企業(含外商、港澳臺商的合資、合作、獨資、私營企業)以及城鄉集體、民營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都要按職工總數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
各單位應優先安置本單位殘疾人就業。對有一定特長的殘疾人,每年畢業回XX市的大、中專學生,要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安置,并選擇適合的工作崗位。殘疾人被錄用后,用人單位必須與殘疾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辦理錄用手續,支付合理的勞動報酬,不得虐待和岐視殘疾人。
(三)依法收取殘疾人勞動就業保障金
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是以安置殘疾人就業為主,收取保障金為輔。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作為一種經濟手段,一方面用來調整社會各單位的吸收殘疾人就業的行為,同時,也為開展殘疾人工作提供了物質條件。
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是政府性基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金。未達到安置殘疾人就業比例的單位,必須按年度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市財政局、市地稅局要依法收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收繳實行分級管理的原則,中央、省、市所屬單位由市殘疾人服務中心收取,縣(區)所屬單位由縣(區)殘疾人服務機構收取。
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收取辦法是:財政撥款單位的殘疾就業保障金由財政部門代扣。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由地稅局代收。
收到保障金后,一定要按照國家、省上的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和使用,用這些錢多為殘疾人辦實事,要取之于社會,用之于殘疾人。要對社會、對殘疾人有一個負責的、明白的交待。
三、幾點要求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各級殘聯要把殘疾人勞動就業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編印成冊,分發到各單位,對按比例就業工作一時難以理解甚至有抵觸情緒的部門或領導,多上門宣傳講解有關法規、政策、做耐心細致的工作,我相信,我們各單位的領導都會大力支持的。
新聞單位要廣泛宣傳殘疾人保障法,宣傳殘疾人事業和我市殘疾人現狀,困難和問題,把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的疾苦向全社會講明白,把按比例安置殘疾人的方針、政策、目的、意義公諸于眾,讓大家都來改善殘疾人就業狀況,形成一個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氛圍。各級殘聯要把殘疾人勞動就業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編印成冊,分發到各單位,對按比例就業工作一時難以理解甚至有抵觸情緒的部門或領導,多上門宣傳講解有關法規、政策、做耐心細致的工作,我相信,我們各單位的領導都會大力支持的。
(二)進一步健全、完善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為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提供硬件依托。
各級殘聯要學習先進地方的經驗,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把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工作做得更好。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是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服務的專門機構,是勞動就業服務體系的組成部門,在同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市、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和支持殘疾人就業服務,按照殘疾人就業“十五”計劃綱要的要求,結合殘疾人就業工作,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為殘疾人勞動就業的開展提供必要物質條件。
(三)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將殘疾人勞動就業納入政府計劃,統籌安排。
一、市場分析。年度銷售工作計劃制定的依據,便是過去一年市場形勢及市場現狀的分析,而劉經理采用的工具便是目前企業經常使用的SWOT分析法,即企業的優劣勢分析以及競爭威脅和存在的機會,通過SWOT分析,劉經理可以從中了解市場競爭的格局及態勢,并結合企業的缺陷和機會,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使其利用最大化。比如,通過市場分析,劉經理很清晰地知道了方便面的市場現狀和未來趨勢:產品(檔次)向上走,渠道向下移(通路精耕和深度分銷),寡頭競爭初露端倪,營銷組合策略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熱點等等。
二、營銷思路。營銷思路是根據市場分析而做出的指導全年銷售計劃的“精神”綱領,是營銷工作的方向和“靈魂”,也是銷售部需要經常灌輸和貫徹的營銷操作理念。針對這一點,劉經理制定了具體的營銷思路,其中涵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1、樹立全員營銷觀念,真正體現“營銷生活化,生活營銷化”。2、實施深度分銷,樹立決戰在終端的思想,有計劃、有重點地指導經銷商直接運作末端市場。3、綜合利用產品、價格、通路、促銷、傳播、服務等營銷組合策略,形成強大的營銷合力。4、在市場操作層面,體現“兩高一差”,即要堅持“運作差異化,高價位、高促銷”的原則,揚長避短,體現獨有的操作特色等等。營銷思路的確定,劉經理充分結合了企業的實際,不僅翔實、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與時俱進,體現了創新的營銷精神,因此,在以往的年度銷售計劃中,都曾發揮了很好的指引效果。
三、銷售目標。銷售目標是一切營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科學、合理的銷售目標制定也是年度銷售工作計劃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那么,劉經理是如何制定銷售目標的呢?1、根據上一年度的銷售數額,按照一定增長比例,比如20%或30%,確定當前年度的銷售數量。2、銷售目標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每一個月度,而且還責任到人,量化到人,并細分到具體市場。3、權衡銷售目標與利潤目標的關系,做一個經營型的營銷人才,具體表現就是合理產品結構,將產品銷售目標具體細分到各層次產品。比如,劉經理根據企業方便面產品ABC分類,將產品結構比例定位在A(高價、形象利潤產品):B(平價、微利上量產品):C(低價:戰略性炮灰產品)=2:3:1,從而更好地控制產品銷量和利潤的關系。銷售目標的確認,使劉經理有了沖刺的對象,也使其銷售目標的跟蹤有了基礎,從而有利于銷售目標的順利達成。
四、營銷策略。營銷策略是營銷戰略的戰術分解,是順利實現企業銷售目標的有力保障。劉經理根據方便面行業的運作形勢,結合自己多年的市場運做經驗,制定了如下的營銷策略:1、產品策略,堅持差異化,走特色發展之路,產品進入市場,要充分體現集群特點,發揮產品核心競爭力,形成一個強大的產品組合戰斗群,避免單兵作戰。2、價格策略,高質、高價,產品價格向行業標兵看齊,同時,強調產品運輸半徑,以600公里為限,實行“一套價格體系,兩種返利模式”,即價格相同,但返利標準根據距離遠近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定價策略。3、通路策略,創新性地提出分品項、分渠道運作思想,除精耕細作,做好傳統通路外,集中物力、財力、人力、運力等企業資源,大力度地開拓學校、社區、網吧、團購等一些特殊通路,實施全方位、立體式的突破。4、促銷策略,在“高價位、高促銷”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連環促銷”的營銷理念,它具有如下幾個特征:一、促銷體現“聯動”,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目的是大力度地牽制經銷商,充分利用其資金、網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有效擠壓競爭對手。二、連環的促銷方式至少兩個以上,比如銷售累積獎和箱內設獎同時出現,以充分吸引分銷商和終端消費者的眼球。三、促銷品的選擇原則求新、求奇、求異,即要與競品不同,通過富有吸引力的促銷品,實現市場“動銷”,以及促銷激活通路、通路激活促銷之目的。5、服務策略,細節決定成敗,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轉”的思路下,在服務細節上狠下工夫。提出了“5S”溫情服務承諾,并建立起“貼身式”、“保姆式”的服務觀念,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務上,務求熱情、真誠、一站式等等。通過營銷策略的制定,劉經理胸有成竹,也為其目標的順利實現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五、團隊管理。在這個模塊,劉經理主要鎖定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人員規劃,即根據年度銷售計劃,合理人員配置,制定了人員招聘和培養計劃,比如,2006年銷售目標5個億,公司本部的營銷員隊伍要達到200人,這些人要在什么時間內到位,落實責任人是誰等等,都有一個具體的規劃明細。2、團隊管理,明確提出打造“鐵鷹”團隊的口號,并根據這個目標,采取了如下幾項措施:一、健全和完善規章制度,從企業的“典章”、條例這些“母法”,到營銷管理制度這些“子法”,都進行了修訂和補充。比如,制定了《營銷人員日常行為規范及管理規定》、《營銷人員“三個一”日監控制度》、《營銷人員市場作業流程》、《營銷員管理手冊》等等。二、強化培訓,提升團隊整體素質和戰斗力。比如,制定了全年的培訓計劃,培訓分為企業內訓和外訓兩種,內訓又分為潛能激發、技能提升、操作實務等。外訓則是選派優秀的營銷人員到一些大企業或大專院校、培訓機構接受培訓等等。三、嚴格獎懲,建立良好的激勵考核機制。通過定期晉升、破格提拔、鼓勵競爭上崗、評選營銷標兵等形式,激發營銷人員的內在活力。劉經理旨在通過這一系列的團隊整合,目地是強化團隊合力,真正打造一支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爆發力、威懾力較強的“鐵血團隊”。
六、費用預算。劉經理所做銷售計劃的最后一項,就是銷售費用的預算。即在銷售目標達成后,企業投入費用的產出比。比如,劉經理所在的方便面企業,銷售目標5個億,其中,工資費用:500萬,差旅費用:300萬,管理費用:100萬,培訓、招待以及其他雜費等費用100萬,合計1000萬元,費用占比2%,通過費用預算,劉經理可以合理地進行費用控制和調配,使企業的資源“好鋼用在刀刃上”,以求企業的資金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從而不偏離市場發展軌道。
劉經理在做年度銷售計劃時,還充分利用了表格這套工具,比如,銷售目標的分解、人員規劃、培訓綱目、費用預算等等,都通過表格的形式予以體現,不僅一目了然,而且還具有對比性、參照性,使以上內容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
2009年工作計劃的制定,劉經理達到了如下目的:
1、明確了企業年度營銷計劃及其發展方向,通過營銷計劃的制定,劉經理不僅理清了銷售思路,而且還為其具體操作市場指明了方向,實現了年度銷售計劃從主觀型到理性化的轉變。
2、實現了數字化、制度化、流程化等等基礎性營銷管理。不僅量化了全年的銷售目標,而且還通過銷售目標的合理分解,并細化到人員和月度,為每月營銷企劃方案的制定做了技術性的支撐。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十次全體會議的要求,在建設和諧吉林的進程中,以省政府批轉的《吉林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批轉的《關于切實加強殘疾人就業工作的意見》,繼續實施“自強就業助殘行動(2006—2008年)”二期工程,全面加強殘疾人就業的法規政策體系、教育培訓體系、就業服務體系、信息網絡體系和工作組織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殘疾人就業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在促進更多殘疾人就業的同時,不斷提高殘疾人就業質量和就業的穩定性。在穩步推進城鎮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同時,重點做好農村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
二、任務目標
——積極推進殘疾人就業“五個體系”建設。
——全省新增殘疾人就業5,000名。
——收繳殘疾人就業保障金5,000萬元。
——投入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經費2,000萬元,培訓殘疾人10,000人(次),培訓后就業率達到60%以上。
——投入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資金2,000萬元,扶持4,000名殘疾人就業。
——新開發殘疾人就業崗位2,000個。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殘疾人就業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
——結合貫徹國務院即將頒布的《殘疾人就業條例》,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省的實施辦法
——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批轉的《關于切實做好殘疾人就業工作的意見》(吉政辦發[2006]28號),指導各市州全部制定出臺操作性較強的具體實施意見,全面落實促進殘疾人就業的優惠政策。
——配合監察部門對殘疾人就業法規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切實加強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
——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我省使用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扶持殘疾人就業的資金管理辦法。
——協調有關部門建立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省級調劑金,鼓勵工作成效顯著的縣(市、區)更好的開展工作,幫助經濟基礎薄弱縣(市、區)提高服務能力,確保全省殘疾人就業工作全面發展。
——協調有關部門修訂《吉林省助殘獎學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
——切實加強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管理使用,調整支出結構,確保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足額投入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扶持工作,發揮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應有作用。
(三)努力提高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水平。
——制定出臺我省《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殘疾人職業培訓體系的規范意見》。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化培訓為重點,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的方針,確定一批質量高、就業效果好的社會培訓機構作為殘疾人職業培訓定點機構,全面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殘疾人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發揮省殘疾人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作為首批全省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的作用,重點做好全省服裝制作技術工人的培養和培訓工作。
——組織有自謀職業和創業企業愿望的殘疾人參加創業能力培訓。
——從第三屆全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獎選手中選拔部分人員進行集訓,參加第三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
——繼續做好全省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發揮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特殊教育基地的作用,逐步擴大規模。
(四)不斷拓展殘疾人就業服務領域。
——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的規范意見》。
——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殘疾人就業優惠證》發放使用管理辦法,切實加強《殘疾人就業優惠證》發放管理工作,確保持證殘疾人享受扶持政策和相關服務。
——繼續積極爭取政府出資購買的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殘疾人穩定就業。
——組織開展求職登記、能力評估、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工作。
——積極創建各級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安置和帶動一批殘疾人就業。
——開展殘疾人創業帶頭人評選活動,建立一支殘疾人創業帶頭人隊伍,確定和扶持一批殘疾人創業帶頭人,獎勵一批殘疾人創業典型。
——規范殘疾人失業登記工作,確保失業登記的殘疾人及時領取《失業就業登錄證》,享受國家相關的優惠政策。
——制定殘疾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優惠政策,通過給予適當補貼等措施,擴大殘疾人參加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使更多的殘疾人受益。
——探索建立庇護性工場,集中安排精神、智力殘疾人就業。
——組織實施“創建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助殘創業優質服務”和“盲人按摩妙手興業”活動。
(五)推進殘疾人就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現已形成的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殘疾人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全面實現殘疾人就業工作信息的網上傳輸。
——建立和完善各級殘疾人就業數據庫,實現殘疾人求職和用工單位招工信息網上,提高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