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融合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順德區選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感染學生,三首歌詞《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岳陽樓記》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鼎湖山、黃山、桂林、岳陽樓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寫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學生學了不僅感動,而且羨慕,更有一些學生帶回家和家人欣賞,說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偉人細胞》可以讓學生學會友愛,重友誼。《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像順德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生大多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十三歲的際遇》講述了中學生田曉菲十三歲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啟發學生早立大志,為理想而奮斗。《貝多芬傳》通過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謳歌歡樂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敬業和樂業》則告訴學生如何對待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素質;能力;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57-01
1.自學能力素質
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方法對于科學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就曾以渡河的“橋”和“船”來形象地說明方法的重要作用。為了培養學生學課文的素質,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交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1.1 先讓學生初步感受各類文章的特點。中學現行《語文》教材,在各類文章夾雜在一起組合成單元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記敘文類文章,如散文、小說等,側重描寫人物、景物,間或抒情議論;說明文章如說明事物、事理、解說詞、序言等,側重介紹說明對象的特征、功用、成因、用途等;議論文類文章側重發表意見、觀點、主張,或講道理,或擺事實,以理服人。通過單元比較式的總結,學生不但能夠感受到不同類文章的不同特點,而且能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去深化認識,并運用到作文實踐中去。
1.2 教給學生文體知識,使之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白各類文章的“要素”。《語文》教材里編選了各類文體的閱讀知識短文,它們比較精練地介紹了相關文體知識及閱讀方法。在教按同類文章組合的單元課文時,就要采用“教給”這一方法。具體步驟為:
①讓學生快速自學這個單元,感受其特點。②讓學生說出這個單元課文的總體特點和不同特點(學生由于“水平”不高,必然失誤或說不出)。③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知識短文,并整理出閱讀提綱(如小說的概念“三要素”等)。④教師講析相關知識短文的“要素”(如談談《說明文》中“說明”的概念,說明的“對象”、“特征”、“方法”、“順序”、“語言”等)讓學生從“文體”的角度明白文體知識的關鍵(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以后再學同類文章組合的單元,就復習相關“要素”。這樣,學生對各類文章的特點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對這“一類”文章就有了“理性”認識,為深入地、順利地學習這“一類”文章打下基礎。
1.3 教給自學方法。閱讀小說,重點抓人物、情節、環境三個"要素"。人物著重弄清人物性格特征,描寫方法兩個方面;情節著重理清開端、發展、、結局的聯絡和層次;環境著重從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兩方面入手。
學習散文,著重把握“兩點”:①弄清“形”——選材、結構、表達方式及其作用;②理解“神”——線索,中心思想(線索又分為“物”、“理”、“情”)。
閱讀說明文,側重從理解特征,理清結構層次,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說明語言特點等方法入手。
學習議論文,一要弄清論點——中心論點、分論點、正面論點、反面論點;二要分析論據——事實、道理、名句、警句等及其與論點關系;三要分析理解--論證的結構層次(總分、并列、遞進、對照等);論證方法(例證、析理、對比、引用等);論證語言(準確、嚴密、生動、形象等)。
讓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等于給了“魚網”、“獵槍”,讓學生在閱讀中運用以上方法,以及掌握這些方法,形成自學能力。
2.思想道德素質
2.1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現在的學生,由于父母對其包辦一切,致使他們依賴性很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苦也吃不了,遇到困難就退縮。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如果不具備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將來又怎能挑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呢?可見,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至關重要。
《老山界》一課就是向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的好教材。學習本文時先讓學生找出經歷的艱難險阻,基本上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登山的艱難險阻。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勢又陡,特別是雷公巖,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寬,非常艱險。部隊負載笨重,還有馬匹,還有戰士受傷,加上敵兵追擊,形勢非常急迫,夜里也非行軍不可。另一方面是征途生活的艱難。行軍緊急,不能及時開飯,開飯也吃不飽,體力消耗大,一直忍饑挨餓。睡時只能露宿,山勢陡險,山路又窄,路又不平,時已冬季寒冷刺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卻勝利地翻過了老山界,真是艱苦卓絕。再告訴學生“老山界”只是時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高山,還有過草地,過大渡河等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都被戰士戰勝了。是什么力量使戰勝了千難萬險,走完了二萬五千里呢?當然主要的是堅強的革命意志,然后提出問題:“當你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你是如何處理的?”學生答后作小結,今天我們仍要學習當年戰士堅強的革命意志,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遇到困難不退縮,勇敢地戰勝它,這樣才會取得成功。因為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勇敢者。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在于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語文基礎不好的同學,那么他們在學習其他科目,尤其是偏向文科的學科時學習效果也不會十分理想。語文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除了溝通交流之外還具有很多其他的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漢語中有大量的詞語來描述和贊美禮義廉恥和仁義禮智的美好品德,很多的成語典故也都在教導人們要重視品德。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德育教育的培養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學習能力的關注的同時,還要注重對于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語文教學與各學科間的整合
(一)語文與英語的聯系
世界上的語言大體上都是能夠相通的,他們有著共同點和相區分的特殊點。所以,對于語言的學體上都是掌握其共同的規律,在牢記個性化的差異,這樣就能夠在總體上對語言的學習進行把握。英語和語文之間的語法知識相輔相成,聯系密切,學習好英語中的語法知識會對學習漢語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而且,通過語文單詞來識記英文生詞的做法也有助于同學們提高英文水平。
(二)語文與歷史的聯系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而且,我們今天說的漢語也都是從古代祖先哪里繼承而來的。現代漢語中有很多的成語典故都是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對于漢語詞語的把握有助于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態度、歷史背景的分析進行客觀公正的進行。而對于歷史資料的了解、歷史背景的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更有助于我們對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藝術表現形式等理解。文史結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我國目前實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方法,文史之間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對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有所幫助。
(三)語文和音樂之間的聯系
人們對于美好的旋律永遠都是印象深刻的,如同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具有音樂藝術的語文教學方法能夠讓人終身難忘。語文中的古詩詞在古代就是歌曲的表現形式,其中的古音旋律在幾天依然能夠讓人產生共鳴之感。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輔以音樂的藝術表現,必定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結果。
(四)語文和美術的聯系
從古至今的文人騷客,大多具備多種多樣的才情。很多的詩人大都具備高超的繪畫美術功底。在詩文鑒賞的同時,我們在腦海中設想著詩人描繪的美好畫面,這樣的聯想能夠讓學生對于詩文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想,并且運用美術課學習的知識進行文學創作的表達,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賞析能力,還能夠從多種角度對于詩文進行鑒賞,從而達到開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通過古詩詞的描繪,增加學生的畫面感和空間想象能力,將自己的此時此景帶入到作者所處的環境和情景,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是感覺,這樣的意義在于更好的理解和表達作者真實的內心,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延伸了學生的閱讀觀感。
(五)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聯系
信息技術不是我們通常意識中的計算機的簡單使用。在語文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方面有很多種,例如播放課件的多媒體,搜集資源、資料的網絡科技,都是信息科技的實際應用。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在語文課堂中能夠形成非常全面直觀的課堂表現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科技文時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增強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主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科目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平均把握,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歷史文化的積累,那么在歷史課堂中就不會有這豐富的知識對于歷史進行全面的把握;如果沒有充足的詞匯量的積累,面對浩瀚如山的英文單詞就無從下手;如果沒有對于古代音律知識的了解,對于傳通音樂曲目的掌握也必然不充分;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想象能力,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也一定不會深刻;如果沒有語文學科的基礎,對于生澀難懂的科技文閱讀也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前提條件,只有扎實的掌握語文這門學科,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融會貫通,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將信手拈來。
以素質教育為動力,我校化學競賽活動正在健康地、穩定地發展著。
14年來,我校學生在省級以上化學競賽共獲獎162個,其中省級一等獎81個,二等獎38個,三等獎22個;國家級一等獎14個,二等獎1個,特別是從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參加國際化學奧賽,獲金牌4塊,銀牌2塊。我校成為我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化學奧賽獲獎牌最多的學校之一。
這些成績充分顯示了我校在培訓化學競賽選手上取得的豐碩成果,也顯示了我校化學教學質量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廣泛地開展化學競賽活動,能夠有效地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它是常規教育的有益補充,更是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學競賽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時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
抓化學競賽培訓,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心理素質、政治思想素質,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1.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而科學素質的提高是后天勤奮努力和培養的結果。
興趣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前提。化學競賽具有興趣性、競爭性和創造性的特點,符合中學生的好奇、好勝心理。參加化學競賽是學生的自主選擇,因而他們以極大的興趣和愛好自覺地參與。興趣與主動性、與熱情同在,興之所致,甚至廢寢忘食。據調查,參加化學競賽的學生都主動地閱讀過課外化學讀物,做過一定量的化學競賽題,參加過化學課外活動,這對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厭學為樂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勤奮上進的優良品質都很有好處。
化學競賽活動具有良好的激勵功能,每一次活動都是競賽選手個人價值的自我發現和自我體現的機會,也是他們經受磨煉、提高能力的過程。學生在參賽過程中經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既提高了抽象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維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激烈的競賽環境里,每一個選手都面臨著強手的挑戰,面對眾多的強手,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善于獨立思考,要有較強的綜合、推理、分析、判斷、評價的能力。因此,通過競賽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參賽學生的智力閘門,使他們的各種能力如一瀉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發揮。雖然許多競賽選手將來并不以研究化學為職業,但他們從化學競賽的文化熏陶中所獲得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將受益終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畢業的一位同學,曾獲省化學競賽一等獎,通過參加化學競賽,他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師范大學化學系后,一年級英語通過了四級,二年級英語通過了六級,而且他的各科成績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決定他提前一年畢業,并以第一名的總分考取吉林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他在寫給老師的信中說:“在師大附中三年的學習給我最大的益處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有了這兩種能力,在學習中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我在大學里所取得的成績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化學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在課堂教學之外獲取新的知識信息的機會,與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信息相比,這種新的知識信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因而具有發展型和探究型兩大特征。
發展型知識結構是知識信息的時代特征。化學競賽活動的內容不再封閉在傳統的教學之中。現代化學的內容經過化學教育專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再現在中學生的面前,使中學生及時地受到現代化學思想與方法的啟迪。甚至于有些化學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達中學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國科學家在1985年通過實驗得到的碳的同素異形體,在1992年1月全國化學競賽時就出一道有關C60的試題,這道試題對每個中學生來說是全新的。這種傳播方式使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滲透了現代化學的內容,為學生知識結構的進步更新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探究型知識結構是科學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學競賽內容不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模仿型。與課本上的常規題不同,高層次的化學競賽題大多是非常規題,所謂“規無定規、法無定法”,就是說沒有現成的解題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問題的解法,解題的途徑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獨辟蹊徑。學生通過這種訓練,養成了獨立鉆研的習慣,學會了獨立解題的方法。
2.造就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化學競賽活動造就了學生追求科學發現的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化學競賽活動的經驗告訴我們:競賽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覺的學習動力;競賽要有堅強的意志,冷靜的頭腦,靈活的應變能力;競賽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有不服輸的精神,必須好強而不呈強;競賽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樂觀,善于調整競技狀態,抑制臨考前的緊張情緒,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學競賽活動給予學生的上述經驗,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攀登科學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
在化學競賽活動中,教師不僅給學生知識,還要教他們做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經常通過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勤奮求實、獻身科學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是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他潛心研究制堿技術,打破了帝國主義對制堿技術的壟斷,我們應該發揚他那種不屈不撓、勇于拼搏的精神,學習他那艱苦樸素、勇于實踐、不斷進娶無私奉獻、執著愛國的高貴品德。
作為競賽的參與者,他們有激情,有光榮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把個人競賽的優劣與集體榮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每一次競賽都是一次生動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將他們參加競賽的激情轉化為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
二、化學競賽鍛煉和培養了一批化學教師
化學競賽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競賽,不是一兩個教師能勝任和承擔得了的,需要一批甘為人梯、富有理想、樂于奉獻、事業心強、勤學好鉆、勇于帶領學生去拼搏的教師隊伍。要適應化學競賽培訓的要求,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就要求教師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學習,加速知識更新,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有的教師,為了輔導好學生,除重新深入鉆研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外,還要重新閱讀一些有關的大學教材,同時還要經常關注化學課外書籍及報刊雜志的最新化學研究課題,拓寬知識面、研究大量的化學競賽試題,進一步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學教研組共12名教師,其中有7名教師,均能參加指導競賽培訓。在這些教師中,尤其一批年輕教師是在化學競賽中成長的,他們努力鉆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學課,還利用假期到湖南師大化學系去進修提高,讀函授研究生,從而使自己能勝任大學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教學,促進了我校化學競賽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化學競賽有力地促進了化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化學競賽活動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學習科學的興趣與愛好,培養了他們的全面素質與能力,同時也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化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1.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傳道、授業”為己任,大多采用被動式的灌輸方式,即遵循“學習、復習、再復習”的模式,這種模式使知識在原有的框架內重復出現,是一種再現性思維的模式。它是思維的低級形式,它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忽視了學生思維的能動作用。而化學競賽活動則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就是要貫徹“學習、學習、創造”的新教學模式,它十分強調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引而發之”,像放鞭炮一樣,教師點著引線,使學生內在潛力迸發出來。如教師在課堂上講一個例題,學生學習、模仿,稱為學習階段,那么給學生留下的課后習題,就不應是例題的簡單重復,而是讓學生看書、鉆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題型,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又有了新的見解,稱為第二個學習階段,然后在此基礎上獨立地判斷題型,解題,稱為創造階段。這時學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識構型,超出教師的思維模式,甚至達到一種新的知識境界。幾年來,我校在競賽中能取得這樣突出的成績,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學競賽活動,實際上也有一定的導向、啟發作用,促進了我校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2.豐富了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
化學競賽是化學科技活動的一種形式。化學競賽活動包括競賽培訓和經常性的化學科技活動的全過程。化學競賽活動通過化學講座、化學課外興趣小組、化學小論文撰寫、化學競賽培訓、化學魔術表演、舉辦化學游藝會、辦化學小報、組織參觀工廠等的深入廣泛的開展,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了課內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在課外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激發了興趣愛好,發展了個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鍛煉了意志品質,形成特長,提高了學生的全面素質。
近幾年來,我們請專家來校進行講學。請他們講化學的最新成果、化學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化學與生活、化學教育與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發展概況等。通過化學講座拓寬了學生的科學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因而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
組織學有潛力的學生參加課外興趣小組,興趣小組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在自學基礎上的集體討論,通過討論,相互啟發,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設想。特別是那些各抒己見的爭論,對于激發參與者的靈感和培養他們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性大有裨益。課外興趣小組是學生的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
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豐富第二課堂的內容,我們還經常組織同學撰寫化學論文,并進行評選活動。小論文從搜集信息到提煉主題,從謀篇構思到行文表達,都有賴于科學而周密的思維活動。好的文章還推薦到有關雜志發表,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們覺得在化學領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師的承認,甚至還能在雜志上發表的話,更會迸發出學習的熱情,從而愛好化學、探索化學、獻身于化學。
根據教材內容,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組織學生參觀與化學化工有關的工廠,學習了解化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僅擴大了學生知識的領域,同時也使他們對工人師傅的辛勤勞動和技術改革的日新月異有了新的感受,從而提高了同學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能力,吸引了廣大中學生參加,因而大大豐富了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
【關鍵詞】中職語文 教學內容 職教特色 職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C-0116-02
職校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多數學生重“專”輕“文”,這就陷入了只顧眼前不思長遠的誤區。實際上,僅就文化課中的語文學科而言,這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它可以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奠定基礎,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雖然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當中,語文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職校語文課程的重要價值還遠未發揮,應起的作用不甚明顯,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職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基于此,本文探討如何優化職校語文課程教學內容。
一、職校語文教學內容應實用性強,具有鮮明的職教特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校語文課程吸引學生的關鍵,是要讓學生看到學習語文對于自身生活的意義,看到語文世界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語文教師要注意根據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來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使其具有現實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以利于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中職生。
(一)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隨著電腦應用的普及,很多學生已不太重視寫規范漢字和練一手好書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書寫還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學生如果字寫得不好,且錯別字過多,不僅有損自身形象,而且影響文字表達效果,還會給人素質不高的印象。為此,從第一堂語文課起,語文教師就要讓學生知道寫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時應著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筆者的做法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漢字正確的筆順、結構和書寫方法,再通過臨摹字帖提高字體的美觀度,最后形成個人的書法風格。要練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因此,練字必須貫穿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實踐證明,對于這樣的“課外作業”,學生并不厭煩,反而樂于接受,因為這不需要花費太多腦力,也是他們能力范圍內的事情,而且經過不斷的練習,他們看到自己在進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筆者的學生每天都堅持練字,既有鋼筆的,也有毛筆的。等到畢業的時候,他們的書寫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二)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近年來,社會對中職生的聽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選會上,能說會寫的畢業生很受歡迎。可見,接收信息是否準確,語言表達是否順暢,遣詞造句是否生動,這都是關乎求職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順利走入職場了,學生還要懂得如何在語言交流中獲取他人傳達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場合中進行洽談、答詢、協商,等等。因此,職校語文教師應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首先,進行普通話訓練。職校生多來自鄉鎮、農村,普通話往往不夠標準,方言音較重,所以從入學起,教師就要求學生學說普通話,課堂上鼓勵他們開口讀書,在提問交流的同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發音。此外,建議學生多收看《新聞聯播》,學習主播標準、規范的普通話發音技巧。職校學生往往帶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勵多訓練,他們才能逐漸擺脫方言的影響,說一口較為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從而徹底打破與人溝通困難的障礙。其次,教會學生“怎么說”,即如何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我們訓練的內容包括,從聲音的運用技巧開始,學習用腹腔而不是胸腔來呼吸,說話時把聲調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質訓練,多說“我可以”之類增加信心的話,說話時配合一些手勢;最后是說話的態勢和一般語言表達技巧訓練等。
(三)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表達與交流”模塊對中職生作出了明確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職業崗位需要的寫作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掌握便條、單據、書信、啟事、通知、計劃等常用應用文的寫法,以及掌握調查報告、說明書、廣告詞、策劃書、求職信、應聘書等應用文的寫法。但有人錯誤地認為,應用文寫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書里現成的文章就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學生要寫好應用文,不僅要掌握格式,而且應懂得該文的內容、用語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好好地教,學生反復地練,直至寫作這類常用應用文得心應手。另外,語文寫作教學不可脫離社會,教師還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練習說明文、議論文、商業信件等實用性文體,從而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礎。
(四)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現代社會發展迅猛,各種知識與信息日新月異,職校生走出學校后,如果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很快就會被淘汰。因此,語文課上引導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培養他們通過自學獲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們利用語文課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轉變觀念,相信學生。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能力有限,處處大包大攬,課堂上經常“自問自答”,結果卻吃力不討好,學生缺乏鍛煉,成績、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實,教師應轉變觀念,相信學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強指導,教會方法。備課時,教師要深入教材,仔細研究學生學習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同時尋找便于學生理解、接受的解決方法,課堂上加以指導。教師還可以舉一反三,有計劃、有層次地提出類似問題,請學生試著解決,加深認識。第三,創造機會,鼓勵自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創造性學習,引導學生不斷拓展思維空間;教會學生善于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養成積累與實踐的好習慣。第四,加深認識,提升自我。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懂得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學能力,不僅可以提高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量,還可以不斷擴大知識面。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適應高速發展變化的高科技信息時代環境,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職校語文教學內容應緊密聯系專業,提升職業素養
職校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與語文課程的學習聯系緊密。語文教師應時刻牢記一“職”字,始終用職業教育的戰略眼光來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關注學習主體。在日常教學中,課堂內容要與學生專業緊密聯系,以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同時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
(一)專業思想教育在語文學習中加強。職校語文教學,可將自信與自強、敬業與愛崗、責任與誠信、團結與協作等職業素養教育滲透其中。如給新生補充閱讀《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誠的深圳演講》等勵志文章,幫助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健全人格,增強道德修養,使其不再因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緒低落,感覺低人一等,務必要讓學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職生經過努力也能收獲成功。在閱讀教學中,將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職業素養,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職業準入的一道門檻,是今后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如在《我喜歡出發》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遠,人能攀多高,這取決于什么?作者所喜歡、所追求的“出發”是一種盲目的、無目的的“出發”嗎?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不難領悟到年輕人要時刻追求進步、給自己不斷充電的道理,同時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堅定,人生會變得豐富而充實。
(二)專業知識與語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專業知識與語文教學內容的巧妙結合,還可以體現在通過挖掘專業方面的資源,靈活運用于語文教學,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專業的學生拆卸發動機可謂得心應手,于是,在練習寫作說明文的時候,就可以出這樣一個題目――《汽車發動機的拆卸》。這個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他們寫起來也不太費勁,這樣就可以將專業知識與寫作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給美術專業學生上《米洛斯的維納斯》時,筆者借助繪畫語言來品讀課文,使學生在繪畫藝術與文學藝術的交融體驗中汲取語文的素養,喚起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三、職校語文教學應利用傳媒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信息技術被快速應用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多媒體和因特網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創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現在許多農村中小學都已配置了電腦,有的家長也為孩子購買了電腦,為此,如何引導學生善用網絡、傳媒資源,成為語文教師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方面,語文教師應教會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一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如課前了解寫作背景、時代特征,知曉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發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獲取、選擇、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網絡快車尋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源,再現當時的生活情境,喚醒學生的直觀感受,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引導學生上網觀看《紅樓夢》等經典影視作品。三是利用網絡資源引入“時代活水”,使課堂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發生關聯,充滿時代的氣息。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利用電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如播音員字正腔圓的播音、每天半小時的新聞聯播、中央臺的“焦點訪談”,甚至廣告詞、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學習與借鑒,由此豐富、充實語文教學的內容。
總之,職校語文教學應凸顯學科的價值與特色,使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提升職業能力,從而為今后走進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亮.建設切合中職生實際的語文教學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9(3)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如何讓傳統文化融入到包裝設計教育中
對于剛剛接觸包裝設計課程的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似乎顯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包裝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們周圍隨時都會接觸到各類形形,規格不一的產品包裝。“陌生”是因為他們以前從未站在理論和學術的角度來學習和研究包裝設計,因此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高等學校中藝術設計教育體制基本是沿用西方設計模式。然而中華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重要主干,存在著與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內容。在哲學觀、民族觀、價值觀、審美觀和藝術思維形式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如何利用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來進行自我構造,發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包裝設計是解決包裝設計教育中文化傳承的關鍵問題。要用新穎的方式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用創新的精神發展包裝設計。
1學習理論,深入理解傳統文化
開設傳統文化理論課,在課程中主要闡釋傳統文化性概念。以傳統的審美哲學為出發點,結合民族性、地域性等概念,從包裝材料的選擇、造型設計、結構設計、裝潢設計等幾個方面,結合實際課題來引導學生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包裝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為包裝設計的歷史梳理、創意開發做系統的思考和歸納。例如,我們可以結合傳統意識的各種具體形態及其發生初始階段的內外因作用、起源機制,對現代包裝進行動態、實踐性的綜合考察與引導。同時充分把握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注重包裝設計與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的聯系,吸收最新成果,充實內容,開啟思路。
2繼承傳統裝飾,用現代手法表現
中國的傳統藝術在漫長的發展歲月里,積累了極具特點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將傳統文化引入現代美學教育中,包裝設計中以人文思想為切入點,鼓勵學生運用傳統元素進行設計,創造出具有自然、民族、懷舊等意味的包裝設計。例如,把傳統圖案應用于現代包裝設計,不僅能使設計具有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更是一種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在譚木匠SP禮盒彩繪婚慶梳子包裝設計中,它的傳統文化與時代性就結合的和諧自然。材質上,整個包裝盒采用了再生紙,內容物采用了天然木材,其表面裝飾來自中國南方天然的顏料———漆。造型上,該包裝取自中國古代吉祥符號———“合歡”,在傳統文化中,這一符號被認為是一對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滿的象征。色彩上為紅色,紅色在中國具有喜慶、祝福的寓意。
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合歡梳子把“心心相印”的內涵揭示出來,使得譚木匠梳子的包裝形象在國際上創造出獨特的個性形象。承德“板城燒鍋酒”的包裝設計同樣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造型以形傳神,將古代宮門的古銅釘元素作為裝飾,以金龍、祥云為基本圖案,風格統一,品位高雅。整個包裝造型優美,結構嚴謹,體現出中華民族雍容、華貴、大度的品質,同時也體現出濃郁的東方特色及中國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包裝設計,以杏花、牧童表達了“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情畫意,不僅用傳統的圖案體現其歷史悠久,而且與經典的藍色青花瓷紋樣結合,充分體現了商品色彩的民族化特征。我們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將傳統元素設計成一個個既有視覺沖擊力、又富有民族文化的包裝設計。
3運用傳統的包裝材料,增加作品的個性
包裝材料是完成包裝設計視覺形式美的物質載體,是實現包裝各功能要素的先決條件。材料其本身就具有敘事功能,在教學實踐課中應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材質特征和肌理表達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利用不同材料的紋理的原始特征與美感,再現商品形象的品質和內在美,讓材料本身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木質的包裝應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商品包裝設計上,就體現出不同的商品文化屬性:做雪茄的包裝,表現了一種尊貴的氣息;做書籍的包裝,表現的是一種人文情懷;做食品的包裝,則表現了自然的味道。傳統的材料主要有稻穗、竹子、木材、藍印花布、絲綢、陶瓷等。著名的藝術家黃永玉先生曾經為湖南湘泉酒業設計了酒鬼酒和湘泉酒的包裝。瓶體采用陶土工藝制成,表現出質樸、典雅的視覺感受。瓶形是個造型敦厚的扎口麻袋造型。
“麻袋”盛酒,暗示酒是糧食的精華。傳統民間包裝材質中的土陶,經過現代意味的設計,達到非常純粹和精煉的程度,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標準。在包裝設計過程中,給材料敘事的平臺,借助它們表現商品的文化內涵,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納入地域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具有傳統人文傳承的廣泛視覺印象來源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歷史人文作為每一個地區的獨有資源,能夠直接引導新的現代視覺語言形式。例如,各地建筑的風格類型、傳統食品的固有形式、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點、地方性的服飾特色、喜慶節日的色彩、娛樂活動的特點、民居的起居習慣特征等。在漫長的歲月里,早已沉淀為公眾習慣與審美尺度的豐富視覺遺產。這種經過長時間的優勝劣汰所形成的文化影響,能輕易的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第三十屆“莫比烏斯”獲獎作品水井坊包裝設計,首次采用手工內燒花工藝將老成都六處著名景點:武侯祠、杜甫草堂、九眼橋、合江亭、水井燒坊、望江樓彩繪圖燒制在玻璃瓶井底井臺六面,正是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水井坊的成功。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視覺形象,都能以現代的形式融入區域性包裝設計體系中。
設計教育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類別,其審美標準也隨著諸多因素而改變,多元化的需求決定多元化的設計。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可以在教學中倡導學生設計具有家鄉特色的包裝設計,這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把區域性文化發揮到較高的水準。因而,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把不同地方性的特點加以整理利用,以達到包裝設計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體驗傳統技藝,切身感受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技藝中的視覺設計資源,是我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設計實踐的積累,可以將傳統技藝服務于現代包裝設計,這就可能自然地由內而外改造文化體質,化技藝為有意味的形式。以木工技藝為例,它理性地構造了造物審美的哲學高度:陰與陽的概念,在木質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工匠們無需一釘一鐵,而是運用了“榫卯”結構進行固定與連接;“榫卯”結構的陰陽互契,暗合了中國哲學中“萬物負陰抱陽”的文化思想。這些傳統技藝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意匠美、材料美、結構美。現代設計教育應當讓學生了解傳統技藝,這并不是讓我們回到傳統社會生活中,而是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現代性的設計啟示。要實現傳統技藝設計教育的目的,實踐性教學是最為基本的一個教學方法。可以定期參觀傳統技藝的工作坊,建立一定的合作關系,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現行設計教育模式太過依賴電腦,不重視動手制作,沒有體驗設計工藝和結構,就不可能設計出具有深層次文化內涵的包裝設計作品。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主要指的是將課程內容、信息方法、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將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利用新科技來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良。
一、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語文和信息技術都是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工具,這兩種知識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關系。信息技術擴展了課堂語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更深的了解。信息化教學已經初步實現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開放教學資源、優化教學環境等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體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和發展潛力。
(一)優化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傳統的教學環境進行了改良。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網絡、計算機等新技術、新設備來創造新的學習模式,營造新的學習氛圍,通過大量生動有趣、色彩鮮明的畫面向學生傳達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氛圍中,以最自然的心態吸引語文知識,充分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基于互聯網的國際化屬性,將互聯網引入語文課堂中,實現語文課堂的國際化,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將語文課堂打造成知識的海洋,真正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信息技術是目前為了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信息化的語文課堂,學習資源幾乎是無限的,既擺脫教學課本的局限性又實時更新了教學內容。這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料,包含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材料,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
(二)實現學習資源的開放性
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封閉式的、固定不變的、預先確定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全方位的學習資源。學生在學習模式以及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優化,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用新方法來學習新的技術與知識。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語文課堂教學通常使用紙質的教材,書本教材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在信息化的時代下,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且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紙制載體的局限十分有限。為了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一定要保持校內與校外教學資源的暢通,建立動態發展的教學資源流動體系,最大程度地實現教學內容的靈活性與豐富性,使語文課堂可以長期保持較強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課程體系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其目的就在于實現語文課堂上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三)有利于個別化自主學習
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淡化了教師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提供教學信息的主要人員。信息化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的功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即指導并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能力,幫助學生認清學習語文知識的重大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可以將一些文字或詞匯的含義通過動畫、音效、圖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出來,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知器官,創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課文作者所處的社會與時代背景有一個更加全面且完整的了解,從作者的思想情緒出發,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與意境。
(二)加強興趣引導
俗話說,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在教育活動中,積極組織興趣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整個教育活動和學生的成長來說十分有必要。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充分地向學生展示直觀、生動的畫面,并且通過活靈活現的方式將課堂內容具體化。在教學中,如果能夠給學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對學生要學內容的傳遞十分有效。傳統的一只粉筆、一塊黑板以及教師呆板地在講臺上講課,都很難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不僅容易感到枯燥,也不易去理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來創造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積極的觀察傾向,讓以往的聽和記錄變為觀察。
(三)建立實踐教學氛圍
實踐教學課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領悟的效率和質量。將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非常必要的。課堂教學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以學生對外在事物的真實想法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特長出發,建設一套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沖破傳統的教學思維,鼓勵學生積極活躍地對文章的含義進行探討,從而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同時,教師也應該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創新自己的教學思維,與學生做充分的交流,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作用
將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關鍵在于實踐,教學重點在于應用,對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良與優化,實現雙向互動式教學,結合專業的語文教學軟件對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實現自主學習。教師與在校學生需要熟練掌握語文學習軟件的使用技巧,自覺查找生字的使用方法以及生字的組詞與造句方式,綜合運用多媒體影音對所學詞匯的來源以及用法進行講解,在提高學生生活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一)運用信息技術知識,促進學生手腦結合
在信息化語文課堂中,學生在初步了解網頁的制作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一些簡單的網頁制作工具(如FrontPage)進行個人網頁的設計與制作。其內容有個人的特長、愛好、學習體會和獲獎情況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增強了學生語言學習的信心,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又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語言學習中感到愉快。
(二)運用信息技術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的相結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語文知識的基礎水平不同,教師可以對教學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設計。如果學生的信息技術掌握得比較好,就可以帶領學生通過網絡渠道進行自主學習。由于我國互聯網產業是最純粹的市場經濟,網絡上的教學資源為了得到用戶的青睞,對生字和詞匯原意以及使用方法所做的解釋都是最容易理解的,而且網絡資源的篇幅不受限制,網絡環境下,對單一生字以及詞匯所做的延伸幾乎是無限的。
一、教育市場化的理論基礎
(一)新自由主義思想
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也稱為“芝加哥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根本觀點是:當代社會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資產階級國家干預過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去。“如果國家干預少一點,競爭就會進一步發展,壟斷就會大大減少。”此,他們要為市場自由競爭恢復名譽,他們認為市場機制在滿足人類欲望和分配生產資源到各種不同用途上起著重大作用。“市場資本主義(如果真正讓它起作用的話)則是唯一使每個人最可能在社會中得到他所希望的東西的一種制度。”‘而正是國家干預妨礙了市場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自由競爭不是名副其實的自由競爭。他們所指的國家干預包括西方國家的“國有化企業”、“福利國家”和巨型壟斷企業。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出路是把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化企業私人化。新自由主義思想推動了國有企業的改革,也打開了教育市場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場化觀點的是弗里德曼,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政府提供的一項服務,而應該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發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對我國教育體制動大手術,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私有化之路,實現將整個教育服務中的相當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業個人經營。否則,沒有什么辦法能摧毀或者至少極大地在削弱現存教育建制的權力,而摧毀或削弱現存教育建制的權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國教育體制所必要的先決條件。此外,也沒有什么辦法能給公立學校帶來競爭,而只有競爭才能迫使公立學校按照顧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認為“不存在用以決定誰該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所謂公平的教育依據,不必通過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選拔。對學生進行選擇的唯一途徑是競爭和市場過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義
20世紀90年代初,在大多數先進國家中產生了一種新的公共部門管理模式。這種新模式有幾種不同概念,包括“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以市場為本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典范”或“企業型政府”。盡管名稱不同,它們實質上描述的是同樣的現象——“為實現經濟(Economy)、效率(Eficiency)和效果(Efectiveness)的‘3Es’作出的決定性的努力”,p傳統的官僚制將被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模式取而代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觀點是:“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績效評估和效率:將公共官僚制組織劃分為一些在用戶付費的基礎上相互協調的機構;利用準市場化和簽約包出工程的方式促進競爭;削減成本;具有一種特別重視產出目標、限期合同、金錢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風格”。‘美國的奧斯本和蓋伯勒在《重塑政府》一書中提出了“企業型政府”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大多數企業型政府鼓勵提供服務者之間的競爭……寧可采用市場機制而不是官僚機制”。總之,新公共管理主義思想的核心是要把公共行政僵死的、等級制的官僚制組織形式轉變為公共管理的彈性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形式。
對傳統的官僚管理模式的批評也波及教育領域。美國的一些打算改革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的人認為:由國家通過民主的方法對公立學校進行管理的理念應該被拋棄了。由人民對學校進行民主管理這種方法應該被一種全新的體系所取代,轉而由市場進行間接的管理。美國政治家約翰·喬布和泰利·莫(JohnChubb&TerryMoe)在《政治、市場和美國學校》一書中指出:“市場通過它們自身的特性,能夠培養高效學校所必須擁有的自治。……消費者不會有購買低效學校的產品的需要,因此這些學校就會從市場中消失。……對學校進行民主管理不可避免會培養官僚作風,而這就會扼殺高效學校所必須擁有的自治”。
二、英美教育市場化的社會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英美國家對公共部門的規模和能力進行了抨擊。尤其是羅納德·里根于1980年和瑪格麗特·撒切爾于1979年大選獲勝以后,就開始推行公共部門的改革。公共部門在三個方面受到抨擊。首先對公共部門的“規模”提出了抨擊,認為政府過于龐大,浪費了過多的緊缺資源。其次,關于政府的“范圍”也發生了爭論。認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動過多,凡是可由私營部門提供的服務均可通過合同或直銷方式轉交給私人提供者。第三,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續不斷的抨擊。認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會造成工作無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須由政府從事某些活動,也需要尋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組織方法。對公共部門的規模、范圍和方法進行的抨擊所產生的明顯結果是削減政府和改變其管理方式。
英國政府開始實施強硬的財政緊縮政策,積極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并著手解決福利國家政策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在撒切爾內閣和智囊班子中,信奉哈耶克主義自由市場觀點的所謂“新右翼”(NewRight)人士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包括曾在1981至1986年間擔任撒切爾內閣教育大臣的約瑟夫爵士(SirKeithJoseph),以及撒切爾時代教育政策的主要設計師萊特溫(OhveI_etwin)和塞克斯頓(StuartSexton)。約瑟夫爵士在1796年時所說的一句話,也許最能代表他們的市場主義信念。他說:“盲目的、非計劃性的和沒有協調的市場智慧完全優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系統的、善意的、合作的、有科學依據的和尊重數據事實的政府計劃。……市場體制是國民財富的最佳發生器;它能夠以人類思維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沒有強制、指導和官僚干預的情況下,協調和滿足無數個體的不同需要。”
英國人把包括教育市場化、教育私有化在內的“私有化運動”,稱作“撒切爾革命”。撒切爾夫人主要顧問謝爾曼于1987年8月6日《每日電訊報》寫到:“倘若沒有英國全部學校的私有化,那么撒切爾革命就是還沒有完成。”因為“保守黨”(私有化運動)前沿正在向私有化尚未觸動的那些國有部門推進。我國這些社會部門的活動,諸如衛生和教育,這兩者加起來每年都要消耗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竟對市場機會幾乎一無所知。”
對這場運動,英國人自己是引以為豪的,他們說:人們看到的撒切爾革命的經濟和財政好處還是表面的,“而最重要的收獲時下人們也許還只能朦朧地認識到:這是對政府思考和行為方式的一場改造。……那些國有的產業部門把政府官員和部長們拖到了消費者利益的對立面。全國私有化工作一旦完成,部長們什么都管的角色必將一去不復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教育財政支出不斷上升,但基礎教育質量卻始終不盡如人意,這引發了學校效能研究,即影響學校效能的因素是什么。許多研究發現官僚是影響學校效能的關鍵因素。美國政治科學家喬布和莫研究了學校自治與學生成績的關系。他們發現公立學校對的政治要求反應太快。這種結果是由于“公立學校受到機構的直接民主控制”,而這些機構“天生地破壞了學校自治,并天生地有益于官僚”。他們還發現公立學校中的政治與官僚并不有助于形成與高學術成績有關的學校組織的合意形式。與此相反,市場取向的非公立學校更可能產生他們所說的有效組織。這些高成績學校(主要是非公立學校)與低成績學校(主要是城市學校)有顯著區別:“他們的目標更清楚且在學術上更有抱負,他們的校長是更強有力的教育領導,他們的教師是更專業的人員與更和諧,他們的教學工作在學術上更強有力,他們的課堂更有秩序并更少官僚”。因此,喬布和莫認為教育中的家長選擇是一種根除民主政治與官僚的反作用的方法。
三、英美教育市場化的主要形式
英美教育市場化改革在具體實施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英美除了大力發展私立教育外,還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形式。特許學校(CharterSchoo1)。所謂特許學校,其基本含義是根據特定的合同或“特許狀(Charter)”來開辦的公立學校。與傳統公立學校最大的區別是,特許學校憑著這張“特許狀”擁有充分的自治權與辦學權,得以從政府控制和微觀管理中解放出來,在教師雇傭、教育資源分配、入學、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1991年,美國明尼蘇達成為第一個通過特許學校法的州。該法允許學區授予某些學校以“特許狀”并建立特許學校。到1998年為止,已有34個州通過了特許學校立法,允許有志于改革的一些學校及團體進行建立特許學校的嘗試。特許學校向各類學生開放,供學生家長自由選擇。不少教育改革專家認為,雖然特許學校不是一種將學校完全放開的學校市場化的形式,但是它體現了學校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強調學校有權直接與其顧客相聯系,學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滿足顧各的需要,供顧客進行自由選擇。因此,特許學校是通過學校內部的改革來使學校結構適應現存的管理結構、是一種“有限的市場化”的做法。
學券制(EducationVoucher)。所謂學券,就是政府發給學生家長的一種有價證券,學生家長可以使用該學券在任何政府承認的學校,包括私立學校中支付學費或其他教育費用。其目的是促進各學校,特別是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之間的競爭,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其實質是運用市場手段來運作公立學校,增加公立學校中的私營成分,以恢復其活力。學券制最早由經濟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個別州進行了實驗。但進展不大。90年代后,在美國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動下,至1995年,有十幾個州對學券制進行了立法討論,并在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亞、俄亥俄、佛蒙特、俄勒岡、波多黎各等州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實驗、推廣,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簡單的說就是在相關教育教學工作中將人類社會較為優秀的文化成果借助一定的知識傳授和教育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對相關學生實施人格和素養方面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的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能夠促進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逐漸向著受教育者個體心理品質內化,進而有效發揮文化教育的功用對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加以培養,為受教育者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一般來說,人文素質教育基本可以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即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態度的樹立以及人文精神的確立等。因此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也應該從理論教學、精神引導等方面入手,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能夠對人文教育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為未來社會職業生活奠定基礎。
二、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對教師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在婦產科護理專業教學中要想切實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保證每一個學生的人文素養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就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逐步養成一定的人文素養,為婦產科護理教學的開展提供相應的輔助。在具體操作方面,學校可以適當的要求一部分心理學專家到學校中對教師實施人文社科教育和心理學知識講座,進一步對婦產科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知識加以豐富,并通過組織本校教師參與一定的人文性社會實踐活動,逐步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保證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自覺的滲透一定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教學質量的強化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在理論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思想
在婦產科護理專業的理論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應該向學生傳授一定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知識應用能力,還應該在其中滲透一定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倫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等,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加以培養,促使學生能夠通過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對社會上的相關事件形成正確的判斷,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在婦產科護理專業教學中適當的滲透人文教育思想,還能夠激發學生對生命和母愛的尊重,引發學生對生命的價值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進而促使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活中能夠以更為真誠的態度為患者服務,避免醫患糾紛問題的出現。
例如教師在對不孕癥輔助生育技術等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孕婦女的心理特點可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滲透婦科腫瘤學的相關教學案例,將腫瘤患者的心理和不孕患者的心理進行對比,讓學生對不孕患者的心理疾苦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產生對患者的同情心,給予患者一定的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
(三)在學生溝通技能培養中滲透人文教育思想
護理人員要想在醫療護理工作中給予患者一定的人文關懷,避免醫患糾紛問題的發展,保證自身護理服務能夠滿足患者的要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溝通技能的培養,并且注意在賢教學中適當的滲透人文教育思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在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中對患者思想加以引導,獲得患者的認同。因此婦產科護理專業教師應該加強對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視,并適當的在溝通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在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注意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感受,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進而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為護理水平的強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學生形成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
在婦產科護理專業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一定的人文教育思想還應該重視通過教學引導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良好工作態度,只有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護理工作,才能夠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促使護理專業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特別是對于婦產科護理專業教學來說,婦產科護理工作責任更為重大,產科的母嬰安全更是關系到整個家庭的穩定。因此教師一定要通過人文教育思想的滲透形成一定愛崗敬業的態度,對每一個患者認真負責,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適當的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化,學生良好服務意識的樹立都產生著一定的積極影響,有助于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緩解醫患矛盾,為我國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性提升貢獻一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秀蘭.淺析人文素質教育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1):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