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觀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縱向捆壓子宮縫線術,也叫B-lynch外科縫線術,是針對產后宮縮乏力需急行開腹處理或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宮出血的新方法[1,2]。縱向子宮前后壁縫線加壓止血較子宮動脈結扎術簡單易行,保留生育能力,能改善分娩和剖宮產結局。為產后出血的治療又增加一個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1999年2月~2005年2月在我院住院行剖宮產術者1416例,術中有26例發生子宮收縮乏力性大出血。初產婦18例,經產婦8例,孕周36~43周。所有病例術前常規行B超檢查,無子宮肌瘤及附件疾病。26例剖宮產指征摘要:多胎妊娠5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4例,宮縮乏力滯產3例,前置胎盤3例,胎盤早剝2例,臀位2例,過期妊娠2例,巨大兒伴宮內感染1例,珍貴兒、胎兒宮內窘迫、羊水過少、臍繞頸5周各1例。術中均采用聯合麻醉和新式剖宮產手術。胎盤娩出后,立即出血量多者15例,觸及子宮軟,收縮差,逐漸呈軟水袋樣改變。5例一開始即是軟水袋樣改變,繼而大出血。6例子宮收縮尚佳,由于操作不當,繼而轉變為子宮收縮乏力性大出血。
1.2方法每例產婦采用縱向捆壓子宮縫線術前,均常規宮體肌注或靜脈滴注縮宮素及止血藥,并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均采用紗墊壓迫出血部位,按摩子宮,局部出血縫扎等方法。捆壓子宮結束后,觀察5~10min,無效者改用動脈結扎術或子宮切除術。
1.3結果縱向子宮體前后避縫線加壓后,顯效12例,有效14例,成功率達100%,手術時間為3~5min,術后12例病人接受輸血治療,出血量為600~2200ml,輸血量為400~1400ml,均因施該術前出血量多造成。施術后,無一例再發生大出血。術后隨訪16例,均無非凡不適。2例3個月時月經來潮,14例月經恢復時間為5~16個月,現已有2例妊娠。
2護理[3]
2.1心理護理做好產婦及家屬的安慰,解釋工作,保持產婦恬靜,使其和醫護人員主動配合,答應家屬陪伴,給予產婦關愛及關心,增加平安感。
2.2生命體征監測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及神志的變化,術后1~3日體溫可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應每4h測體溫。假如體溫持續升高,注重有無切口、肺部、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手術后每15~30min監測血壓、脈搏和呼吸1次,連續監測6次以后,改為每4~6h測1次,24h以后,每日2次。在觀察過程中,如有異常或提示有出血傾向,應增加監測次數。
2.3傷口及陰道出血情況的觀察和護理了解手術中情況,密切觀察腹部切口有無出血、滲液及紅腫熱痛等感染征象。密切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保持留置導尿管引流通暢,保持床鋪干燥,及時更換會陰墊。早接觸、早吸吮,能增進母嬰感情,增強母親自信心,增加內源性縮宮素的釋放,從而加強宮縮減少出血。
2.4飲食護理術后的營養和飲食和腸道功能的恢復,機體的康復有著密切的聯系,術后病人需170J/kg的熱量,在靜脈補充營養的基礎上,鼓勵病人進食。手術6h后可進食流質飲食,但應避免牛奶、豆漿等產氣食物,以防腸脹氣。排氣以后,改流質為半流質飲食,再逐步過渡到普食。能進食的病人應鼓勵進高蛋白、高維生素等營養素豐富的食物,以滿足術后機體康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摘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00.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于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選題確定之后,進一步提出問題并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
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準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于“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東西。”(巴甫洛夫語)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的撰寫并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
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后,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準備。
論文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于這類資料;后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于應用。對于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于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于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準確、無誤。
五、擬寫論文提綱
醫學論文是醫學科研工作的最后階段,通過文字形式記錄醫學研究的最新結果 。因此,撰寫醫學論文要把握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選題方法及一般體裁,從而達 到主題和形式的和諧統一。 1 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 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 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 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 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 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 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 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 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 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 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 能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 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 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 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 、新學科和新理論。 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 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 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 ,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 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 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 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 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
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
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
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
;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
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
、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
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
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
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
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
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
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
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 調查報告 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
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
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3.7 文獻綜述 以某一專題為中心,查閱、收集大量國內外近期的原始醫學
文獻,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整理而寫出綜述,以反映出該專題的歷史、現狀、
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等情況,并做出初步的評論和建議。
3.8 專題講座 圍繞某專題或某學科進行系統講授,介紹醫學發展新動向,
傳播醫學科研和臨床上實用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更新傳統的理論
、知識和技術,改善知識結構,推動醫學科技進步。根據對象不同,可分為普及講
關鍵詞:維A酸乳膏,短時多次接觸療法,痤瘡
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影響美容。隨著經濟發展,痤瘡的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安全、有效成為治療的目標。0.1%維A酸對痤瘡有肯定的療效,但外用時對皮膚有刺激性,隨著藥物濃度和用藥時間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膚刺激性炎癥、紅腫、糜爛,削弱角質層屏障,使藥物吸收增加,引起系統毒性〔1〕。筆者自2009年1~6月,采用短時多次接觸療法治療輕、中度痤瘡。現將觀察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 病人入選標準 確診為面部痤瘡(病程≥6周),并符合以下標準:①年齡16-40歲男女患者;②臨床診斷為尋常型痤瘡Ⅰ~Ⅲ級,面部至少有10個皮損(診斷標準見表1)〔2〕;③患者愿意且能夠遵守試驗方案。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
1.1.2 病人排除標準 ①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療停止時間少于2周;②系統使用維甲酸類停藥時間少于8周,皮質類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療停止時間少于4周;③已知對維甲酸類藥物及其制劑中任何成分過敏者。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
1.1.3 病人基本情況 共有48例患者入選,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0.1%維A酸乳膏短時多次接觸治療組和常規治療對照組各24例。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兩組在性別組成、年齡、病程和疾病嚴重程度上均無統計學差異,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試驗方法 隨機、有效對照臨床研究。試驗組為24例,對照組為27例,試驗中對照組3例因為局部刺激退出,完成病例數共計48例,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4例。
1.2.1 藥品來源 0.1%維A酸乳膏由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5克/支。
1.2.2 用藥方法 患者按隨機號進入試驗,使用藥物前用非藥物性香皂和溫水洗臉,擦干面部后將藥物均勻涂于面部皮損區域,短時多次接觸治療組患者擦藥5分鐘后用清水洗干凈面部藥物,每日用藥5次。對照組(常規組)直到用藥次日患者正常洗臉時洗去藥物,連續外用8周,分別于用藥后2、4、8周復診。
1.2.3 觀察項目及指標
1.2.3.1 療效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用藥后2、4和8周時分別計數非炎癥性損害(黑頭粉刺和白頭粉刺)的數目、炎癥性損害(炎性丘疹、膿皰和結節)的數目及皮損總數。
1.2.3.2 不良事件觀察 受試期間患者所發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均應記錄在臨床觀察表上。局部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脫屑、干燥、灼痛、紅斑和瘙癢等。按輕、中、重度分級。輕度:輕微反應,不需要治療,不需要改變原觀察方案;中度:需要減少用藥次數,或/和需要治療;重度:停止觀察用藥。同時記錄發生時間及轉歸(仍然存在或已緩解,并記錄日期)。
1.2.4 療效判斷
1.2.4.1 療效計算 療效指數=(治療前皮損總數-治療后皮損總數)/治療前皮損總數×100%
1.2.4.2 療效判斷標準〔3〕:基愈:療效指數》90%;顯效:60%《療效指數〈90%;進步:20%《療效指數〈60%;無效:療效指數〈20%。作療效評價時,將基愈病例和顯效病例合計為有效病例,計算出有效率。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
1.3 統計方法 療效評估和不良反應比較采用χ2檢驗。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科技論文,維A酸乳膏。
2 結果
2.1 療效 治療后2、4、8周兩組的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論文關鍵詞:中藥敷臍療法,痰濁瘀阻型,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HLD)是人體內脂質代謝失常,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成分異常增高的一種病癥,該病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進行性和全身性的。調脂治療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發展,減少高危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現代醫學提倡綜合治療,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如低脂飲食、運動鍛煉、戒煙等早期干預,根據控制情況在此基礎上選擇藥物治療療法。中醫學無HLD的病名,從病癥角度歸入“眩暈”、“頭痛”、“心悸”等范疇。認為與飲食不節,久坐少動,年老體衰等有關,痰瘀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礎,從痰瘀論治,應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HLD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5年)的診斷標準。排除腎病綜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膽病所致HLD及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①膽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單固醇(HDL-C)≤1.04mmol/L。中醫主癥頭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區刺痛、胸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6~79歲,平均(43.7±12.3)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動,參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飲食治療,重點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類的攝入量,3月一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飲食控制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敷臍療法,藥物組方:何首烏(制)、生山楂、生大黃、澤瀉、丹參、冰片,制成藥粉,按藥5份,食醋3份藥學論文,凡士林3份劑量比例調配成藥丸并壓成餅備用。酒精消毒神闕穴周圍,放上藥餅用臍貼固定,每次貼敷12h,一周3次,3月一療程。
1.3實驗室檢測和中醫證候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實驗室檢測未達以上標準,臨床癥狀體征無明改善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30%論文的格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80例HLD患者中,應用中藥敷臍療法的觀察組總有效率80.0%明顯高于飲食控制的對照組5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1,P<0.05)。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
n
臨床控制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40
17
9
6
8
80.0a
治療組
40
8
4
11
關鍵詞:硫鋅酸;依帕司他;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是造成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病會損傷患者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表現為麻木、疼痛感覺減弱以及運動障礙的體征。我院采用硫鋅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8月在我院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3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7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7.53±4.21)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21±1.53)年;對照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7.63±4.18)歲,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13±1.5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采取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癥狀可見肢體的感覺異常,運動神經病變的表現可見肢體的麻木,肌萎縮無力,深淺感覺出現減退,患者腱反射減退或者消失;患者肌電圖檢查發生有神經傳導速度的減退[2]。
1.3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運動治療、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調整血糖。同時采[lunwen. 1KEJIAN.C OM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用甲鈷胺注射液1mg/次,1次/d,連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硫鋅酸和依帕司他治療,硫鋅酸注射液600mg+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時間在30min,1次/d;給予患者依帕司他50mg口服,3次/d,治療4w觀察療效。
1.4觀察指標 患者臨床療效分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觸覺、溫度感覺和跟膝腱反射明顯好轉,神經傳導速度增加超過5m/s或者完全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觸覺、溫度覺和跟膝腱反射好轉,神經傳導速度增加低于5m/s;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未見改善或者加重,神經傳導速度無改變[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和感覺傳導速度改善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采取 SPSS l9.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結果 見表1。
2.2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情況比較 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引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占到糖尿病患病的50%以上,由于患者高糖狀態會引發代謝的紊亂以及血管的病變,激活了多元醇通路的活性,在醛糖還原酶的反應下產生山梨醇與果糖并堆積在周圍神經細胞的周圍,造成了肌醇的合成下降,神經細胞的水腫與纖維出現了變性和壞死,進而使得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發生了降低。
我院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硫鋅酸和依帕司他進行治療,硫鋅酸屬于強效抗氧化藥物,可以清除各種自由基,同時還可以還原、再生細胞內的谷胱甘肽、維生素E以及維生素C等抗氧化藥物,發揮了間接的抗氧化[lunwen. 1KEJIAN.C OM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效果,能夠減輕糖尿病患者由于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的損傷。依帕司他屬于新型的醛糖還原酶抑制藥物,通過抑制醛糖還原酶的活性減少了山梨醇與果糖在周圍神經組織沉積,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和感覺傳導速度改善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硫鋅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PBL教學 大班口腔 醫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13-01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BL)是一種自我指導以及小組獨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在醫學教育過程中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1]。PBL的特點是將大班的學生分為小組,以小組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PBL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具有鼓勵學生、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同時,能巧妙地將原來學習的知識與新學習的知識有機結合,并能為團隊合作、相互溝通、相互尊重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為此本文將對口腔科的學生采用PBL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并與傳統教學方式教育效果進行對比,現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口腔科的醫學生12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醫學生68例,女性醫學生52例,醫學生年齡為18~22歲,平均年齡為(19.5±1.8)歲。隨機將學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60例學生,其中觀察組學生實施PBL教學方法,對照組學生實施常規性教學,兩組學生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教學
對照組教員按病種對學員進行講課,理論課程結束后,讓學員在醫院各科臨床上進行實習,實習結束后讓學員完成實習報告,并完成畢業論文,并做相應的臨床技能考核。而學員在醫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困惑,包括醫學上、心理上及社會上的問題則由學員自行解決。
1.2.2 PBL教學方法
觀察組教學法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進行:(1)由教師向學生提出相關病例,病例并不是臨床簡化的情景,而是被設計為提問的方式開展,并讓學生模擬患者病情作為病例讓學生參與到病例的診斷及學習中,同時讓學生根據相關病例提出疑問,并解答學生的疑問。(2)組長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組長通過對他人及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從而調動每個組員學習的積極性,并由助教向小組成員提出隨機提出相關問題,并以他們遇到的問題作為方向性指引,在每個病例討論結束時應向對組員提出課程相關的內容,并做簡短總結,然后根據本專業知識回顧性分析課程重點,包括自我學習過程中遺漏的內容,并最終做出相應的評價。(3)閱讀-討論:閱讀:讓學生根據提綱進行閱讀,并將疑難問題記錄待上課時向老師提問。討論:讓教師篩選其中較為集中的問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并通過討論讓學生得以啟發,使得問題更加明確。小結:教師根據涉及的問題及內容對學生進行正確表述,使得問題變得明朗。(4)病例分析:通過演示-分析等,通過對學生演示多媒體課件、錄像等向學生展示病理、生理現象,從而引導學生對理論進行分析,并揭示現象本質,最后對病例分析進行總結及表述。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的成績、實驗操作能力、病例診斷能力、醫學論文撰寫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由于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原有的口腔科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醫學教學模式,口腔科教學改革已經勢在必行。選擇一種新的口腔科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以及醫學專業知識非常重要[3]。PBL教學方式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研究中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的成績、實驗操作能力、病例診斷能力、醫學論文撰寫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選標準的急性期腦梗死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齡46~73歲,平均( 55.3±12.6)歲;病程4~21h,平均(11.2±2.4)h;梗死灶最大面積21~49cm2,平均(34.2±11.3)cm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S)(21.3±5.3)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定(ADL)(49.2±[第一論文 網( dylw.NET)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14.8)分。伴有糖尿病68例,高血壓53例,冠心病49例,血脂異常30例。所有患者均經過CT或核磁共振確診為急性腦梗死且為初發。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并發癥以及既往病史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與Bathe評分比較()
組別 n NIHSS評分 Bathe評分
治療前 治療14d后 治療90d后 治療前 治療14d后 治療90d后
觀察組 100 14.3±3.5 7.8±2.8■ 4.1±1.6■ 49.2±14.8 84.2±21.5■ 93.2±25.4■
對照組 100 13.8±3.8 10.3±2.6■ 6.8±2.2■ 46.3±13.6 67.4±14.3■ 79.1±20.6■
t 0.569 3.832 4.027 0.194 5.024 4.59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14d后相比,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 n 基本痊愈 顯著進步 進步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100 44(44.00) 30(30.00) 22(22.00) 4(4.00) 96(96.00)
對照組 100 22(22.00) 37(37.00) 27(27.00) 14(14.00) 86(86.00)
x2 5.173 2.568 4.271 4.271 4.2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組別 n 腦出血 尿中有紅細胞 血常規異常 肝損傷
觀察組 100 2(2.00) 4(4.00) 2(2.00) 2(2.00)
對照組 100 4(4.00) 8(8.00) 12(12.00) 4(4.00)
x2 1.593 2.026 4.726 1.593
P >0.05 >0.05 <0.05 >0.05
1.2 入選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5],并經過頭顱CT或核磁共振確診,發病在72h內,發病年齡<75歲。排除:昏迷或者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腎功能不全;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者癡呆;過敏體質者。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控制血壓、控制血糖、同時給予促腦細胞代謝類藥物和腦細胞保護劑等。對照組患者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山西華輝凱德制藥有限公司,Z20050582)30mg 加入到生理鹽水注射液100mL 中靜脈滴注,2次/d,14d 為1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紅花黃色素凍干粉(浙江永寧制藥有限股份公司,Z20050146)0.1g 加入0.9% 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靜滴,1次/d, 14d 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以及治療14d、90d后分別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使用NIHSS以及Bathe指數評分評定,比較兩組患者的評分情況。(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5 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NISSE評分和Bathe指數評分標準進行臨床療效評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超過90%,患者病殘程度評定為0 級,為基本治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46%~90%之間,患者病殘程度評分為1~3 級,為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18%~45% 之間,為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為無效。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數據以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NIHSS與Bathe評分均得到顯著性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與Bathe評分的結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臨床療效
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痊愈率為44.00%,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僅為22.00%和86.00%,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第一論文 網( dylw.NET)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腦出血、尿中有紅細胞、血常規異常以及肝損傷。觀察組患者血常規異常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腦出血、尿中有紅細胞以及肝損傷兩組的發生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等斑塊脫落,脫落斑塊引起頸內動脈系統阻塞。腦梗死對腦組織的損害范圍較大,同時可能會引起患者顱內壓增高以及意識障礙。同時,腦梗死患者的血液中會分解釋放多種神經毒素,神經毒素會隨血液循環到達腦部繼而對大腦造成進一步的傷害。腦梗死治療關鍵是恢復梗死部位的血流供應,促進病變腦組織功能恢復,目前研究及臨床實踐所關注的是抗凝、溶栓、抗血小板、降纖治療以及卒中單元等方面。治療急性腦梗死以往的方法為溶栓療法, 但是該治療方法只適用于發病內6h[6]。
依達拉奉是一種抗氧化劑,由于其分子量小,其血腦屏障的通透率較高,因而能夠有效地清除患者腦內多余的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腦部產生的繼發性傷害,同時保護腦血管內皮細胞以及神經細胞[7-8]。研究表明,依達拉奉是一種自由基捕獲劑,其能夠降低腦梗死患者腦部羥自由基的濃度,抑制遲發性神經元死亡[9],同時其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與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前列環素的生成而降低白細胞三烯的生成,達到對腦梗死的治療作用[10]。臨床研究還表明,依達拉奉并不會影響患者的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溶解和出血時間,因此采用依達拉奉治療腦梗死不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11]。紅花黃色素是重要紅花中的一種提取成分,其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抗凝血與抗血栓形成,減少血栓的體積,同時對神經元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2]。紅花黃色素含羥基紅花黃色素A35g,具有降低梗死面積和活血、止痛、舒筋等功效 [13]。因此紅花黃色素在急性腦梗死發生時能夠有效起到保護患者腦組織的作用。
在本次實驗中,治療后觀察組NIHSS與Bathe評分的結果均顯著性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痊愈率為44.00%,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僅為22.00%和86.00%,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說明,紅花黃色素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優于單獨使用紅花黃色素。觀察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表明,紅花黃色素聯合依達拉奉的預后要優于單獨使用依達拉奉。有研究顯示兩藥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14d后的總有效率高達90.00%以上,同時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14-15]。本研究顯示治療14d后NIHSS與Bathe評分與報道接近,但觀察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Bathe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兩藥聯合應用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第一論文 網( dylw.NET)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通過研究紅花黃色素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發現該治療方法不僅能夠抑制血栓形成,同時起到保護神經元的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而且能顯著改善患者的日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減輕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提高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兩藥聯合使用,提高了藥效,是一種比較有優勢的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方法,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衛斌,謝艷.蟲類中藥聯合他汀類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及預后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5):1238-1239.
【關鍵詞】 母乳; 哺乳期婦女; 皸裂; 臨床體會
【abstract】 the cracked nipple occurs in lactation women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especially editorial are more likely to happen. light person the nipple and areola surface is size differ, the person that weigh the break of the erosion of drainage, or ooze blood. the pain was severe, particularly when lactation. so many mothers often for fear of pain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lactation, lead to breast milk, induce mastitis, is stuck in the breastfeeding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failure。
皸裂是、乳暈部發生大小不等的皮膚裂口,甚至表面出現小的淺表潰瘍,當小兒吸吮時,有刀割樣疼痛,嚴重者可出現局部感染,繼發乳腺炎。
皸裂是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本人使用母乳與紅霉素軟膏結合的方法治療皸裂,通過跟蹤隨訪的方式觀察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治療期間有40例患者接受治療,另外有對照組40例,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共80例,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均是我轄區內的哺乳期婦女,年齡在21-35之間,對紅霉素均無過敏史,均在哺乳3-5日內出現局部皮膚灼熱感,隨著哺乳次數的增加,病狀逐漸加重。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在每次小兒哺乳后治療。
方法:在每次小兒哺乳后立即保留最后一滴奶水均勻地慢慢地擦在及乳暈周圍,待其自然干燥后再取適量的紅霉素軟膏均勻涂于與乳暈周圍即可,在小兒下次哺乳前必須將其清洗干凈。產婦產后3天開始治療,7天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1.2.2 對照組:同樣在每次小兒哺乳后治療。
方法:使用醫用凡士林油或食用油等均勻涂擦在及乳暈周圍皮膚上,在下次小兒哺乳前洗凈干凈。產婦產后3天開始治療,7天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
治療組:40例:痊愈 32例,有效 7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 97.5%。
對照組:40例:痊愈15例,有效 17例,無效 8例,總有效率 75.0%。
2 討論
引起皸裂的發病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哺乳方法不正確,小兒的吸吮力一強,預防措施不得當;其次是皮膚過敏,不注意自身清潔衛生等,因此本人認為通過上述臨床觀察及治療,用母乳治療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因為母乳不含細菌,溫度適宜,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抗體等物質,涂擦后可緩解皮膚干燥,對起到營養、滋潤、抵抗細菌侵入的作用,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并且與紅霉素軟膏配合治療可補充母乳治療的不足,還可以起到抑制細菌的產生,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同時可以軟化皮膚,保持長期濕潤,預防干裂,促進創口愈合,控制感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文艷.吳慧萍.王慧民 維生素e治療皸裂的療效觀察 [期刊論文]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7)
[2] 李紅 產褥期皸裂的防治 [期刊論文] -中國當代醫藥2009(21)
[3] 高德艷.蔣紅梅.王賢華.石玉琦.文霞.李力 產婦發生皸裂的原因及護理 [期刊論文] -中國醫藥指南2008(20)
[4] 陳潤.買文麗.田娜 產婦發生皸裂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期刊論文] -現代預防醫學2007(20)
[5] 石如 環臀側臥式哺乳降低皸裂發生率分析 [期刊論文] -浙江臨床醫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