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自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并逐漸成為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近些年,伴隨著社會對智能觀念的改變,素質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從國外流傳進來,為越來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涵義及內容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范疇,這八個范疇的內容如下①:
(一)語言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聽說讀寫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并與人交流的能力。
(二)邏輯數學智能
從事與數字有關工作的人特別需要這種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智能。他們學習時靠推理來進行思考,喜歡提出問題并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
(三)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是指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肢體運作智能
肢體運作智能是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這種智能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五)音樂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
(六)人際智能
人際關系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系、及與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組織能力,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協商能力,指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的能力;人際聯系,指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善體人意,適于團體合作的能力。
(七)內省智能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欲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劃,能自尊、自律,會吸收他人的長處。
(八)自然觀察智能
指個體辨別環境的特征并加以分類和利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對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多元智能理論在充滿發展希冀的同時,其在中國的教育土壤上的實踐有著強烈的豐富性、復雜性、長期性與艱苦性。
(一)接納求同階段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一經引進中國,便在中國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廣泛而熱烈的歡迎。公眾特別是幼兒教育界對這一理論欣然接受。幼兒教育在課程體系、教育評估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和摸索,并使多元智能理論在學齡前兒童教育中廣泛應用。
多元智力理論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和接受,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氣候。80年代初期,中國幼兒教育界已認識到傳統教育的消極影響,開始全面深刻地反思幼兒教育所面臨的危機,并力圖尋求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正值此時,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戰,為幫助教育理論和實際工作者進一步充分認識和發揮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有力的理論依據。同時,幼兒教育界不滿于傳統智力和成績測驗,力求平等與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興起,“以人為本”的新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也逐步壯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多元智能理論一經引進,便被中國教育界廣泛接納。
(二)反思質疑階段
中國的幼教界,在接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同時,也走過不少彎路。90年代末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教育理論不斷涌現,很多教育工作者盲目地將其與多元智能理論套合,膚淺地將其混為一談,并未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同時,在引進與實踐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關注的僅僅是理論本身,而忽視了這一理論提出的背景,沒有對其加以改革和創新,而是機械地照搬照用,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架空,不利于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深入地、客觀地、正確地把握。就當時的狀況和有關幼兒教學課例來看,很多幼教工作者沒有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大部分幼兒園為了體現出教學的改革成功,將教育形式設計得過分花哨,課程內容繁多,課堂一派熱鬧,有的教師認為,實行多元智能教學就必須在每個項目里把每項智能都體現出來,因而表面看來課堂上熱熱鬧鬧,但實質上這背離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初衷。教師們很累,孩子們也很累,效果卻并不明顯。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理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多元智能理論;芻議
引言
從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看,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個性發展機會。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將多元智能理論合理的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就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此制訂出不同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從而也才能促進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起源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特點
2.1學生存在差異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范疇,而每種智能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程度也大不相同。
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很容易發現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實際上是不存在優等生與學困生區別的,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巨大差異而已。這也意味著老師只憑借某一個方面去評價學生的好與壞,則是完全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真實水平及能力的。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
2.2學生課堂的參與性
高中生作為整個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應該體現出自身的主體性。而且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高中生的主體地位顯得更是尤為突出。
作為教師,在多元智能理論運用背景下,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還要注意別將個人感情帶進課堂。這樣,學生的中心地位才能夠展現出來,同時也更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除了積極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之中,還應該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從而使得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并促使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斷地提高。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3.1有助于高中生健康快樂學習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之下,他們的內心情緒常常處于比較壓抑的狀態。如果語文教師在重要的閱讀題型教學中,還一直采用比較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且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發展,這將會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傷害。
隨著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則意味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現狀,為他們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與發展途徑,這不僅更加符合現代教育觀的要求,而且也更能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的發展,進而確保在高中語文閱讀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中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3.2有效糾正教師的錯誤教育觀
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觀念依舊比較嚴重,學生的潛能也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發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則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尤其是對糾正教師錯誤的教育觀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是完全被教師忽視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也都是統一安排的,這樣只會使得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完全失去興趣。但是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則使得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個體身上的組合形式與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以致于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差異問題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今后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將更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促進學生現個性化的全面發展。
3.3促進教師對學生評價更加公正客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并且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智能。在傳統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是依靠單純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優秀與否。由于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智力,從而對學生其他智力發展的評價顯得尤其不公平,這樣只會嚴重阻礙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而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使得教師的評價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對學生的語文閱讀成績進行評價時,會對學生進行語言結合能力、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考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協調發展。
四、加強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方式
4.1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同時高中語文的閱讀也為多元智能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好的教學平臺,由此可見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考慮到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概念,即每個人的智能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教師必須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智力結構特點等內容,并將它們進行最佳配比以及融合,最終才能夠使得多元智能理論運用發揮出最佳的效果。比如:有的學生語文閱讀基礎比較差,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進行相關題型訓練的時候就要以基礎性為主,主要也是為了讓他們熟練答題,閱讀的步驟和模式。反之對于基礎比較好的的學生,就相應的加大訓練難度,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智能,還能體現出多元智能理論為語文閱讀教學打開了創新的思路,最終更利于良好語文教學效果的獲得。
4.2營造良好的學習意境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多種教學工具和方法開始應運而生,同時也有效提高了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而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獲得,還需要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學習意境。
以著名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為例,在本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得每個學生都能以適合自己智能特點的途徑達到教學所要求的目標。比如:通過欣賞河塘和月色的物境之美,從而使學生領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要的章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為他們提供相關的視聽材料,這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出更多能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與此同時,通過畫面或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他們必定也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選取適合本文意境的背景音樂,并為此進行配樂朗誦,這種形式不僅能使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感受荷塘恬美的景色,而且還能提高整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
又比如:在《再別康橋》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閱讀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些詩句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去想象,只要深入其中,學生必定也就會感知到具體景物的存在。
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在語文閱讀課中,他們的音樂智能、畫面智能、語言智能等都將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升,同時,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得到升華。
五、結語
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這一理論的運用影響下,不僅打破了傳統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個性發展機會。因此,為了促進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解外,還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促M學生全面發展,并有效推動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云飛.淺談多元化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教育,2010.03
[2]孫永強.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3.11
[3]郁苗.讓課堂變成學生展示智能的博物館――淺談借助多元智能理論促進語文閱讀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1):122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初中英語 差異教學
前言
現如今,隨著教育教學制度的改革,各科教師在教學時要能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了解學生的內在差異,進而做到因材施教。
一、關于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為問題分析
雖然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沒有得到轉變,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取得良好的升學率,教師在教學時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的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理論性的英語知識,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單一,而且教師與學生之間也缺乏互動交流,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失去學生的興趣。其次,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進而使得教師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十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為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完全沒有達到因材施教的要求,現如今,大部分教師都會根據教案進行教學,而且沒有考慮到教案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這樣的教學不僅會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氛圍,致使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缺乏活力。通過分析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初中英語教學需要深思熟慮,對英語教學方案加強探索,要能站在新課改的理論基礎上,探索初中英語教學之間的差異。
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視域下初中英語教學差異教學提出的策略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做到尊重學生,給學生的充足的發言時間,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目前,教育學心理學已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教育學中加德納的《智力的結構》促使人們發現智能具有多元化。也就是說,人們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找對方法必然會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是不可否認,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后天因素影較多,由于生活環境、基因、教育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如此。這就充分的表明,教師在教師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設計教學方案,規劃教學程序,要能尊重學生的差異,在交流合作中發現學生的潛能,進而充分的培養,只有教師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
1.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明確教學目標。英語教學時,如果教師沒有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而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只能在學習時,培養言語能力,卻無法充分的發展其他能力。因此,基于此問題,教師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比如:在牛津版七年級上冊《Unit4 Food》的教學時,為了有針對性的展開智能化的教學,教師要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讓學生都可以積極主動的與教師進行溝通,只有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問題,學生才能得到實質性的鍛煉。所以,教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則應是:(1)分組探討總結,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詞匯;(2)用于描繪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但是要能具有趣味性;(3)畫一幅關于本節課的圖畫;(4)選擇一首關于Food 的歌曲。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的探索知識,從而掌握更多的英語教學內容。
2.教學方法的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師在教學是不僅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時,該需要借助先進科學技術,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家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主動融入到教學中。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1 Friends》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朋友之間友情的小視頻,用動畫的方法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深刻的掌握關于朋友的詞匯和相關的語法句式,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較大的影響。
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每一個學生都是成長的中的人,初中生雖然形成獨立的思想,但是其身心發展并沒有完全的成熟,仍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領,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時,教師要避免過于評價學生的缺點,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加以評價,多鼓勵學生,才能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教師切勿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教師要加以支持。尤其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加強溝通,進入學生內心世界,才能發現學生的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正確的評價學生。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九年級上冊《Unit2 Colour》的過程中,為了更合理的評價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生的知識展開表演,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習的知識邊小故事,這時教師則要表揚學生,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能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文化水平,創新教學方法,站在多元智能角度的角度上,展開合理的教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幼兒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093-01
一、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
(1)多元智能理論是一套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美國關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著作已有40多部,分別從不同層面與角度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了理論研究[1]。因此,具有較為完備理論體系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保證幼兒教育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使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更具意義與價值。
(2)多元智能理論與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相吻合:多元智能理論提倡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而我國的素質教育要求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因此,多元智能理論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幾乎相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完備的理論基礎,而且更容易本土化,保證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更具推廣空間與開展市場。
(3)多元智能理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目前,國內外關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已經非常成熟,總結出了一系列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教學方法,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而且現有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可以為我國幼兒教育提供指導、參考與借鑒,保證了其在我國幼兒教育中應用與實踐的可能性。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對策
(一)樹立全新的幼兒教育觀
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幼兒教育改革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要想推進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幼兒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點、學習類型與學習方法。因此,在幼兒園里就再不應該有“笨小孩”的存在,而是具有不同發展方向、不同學習類型與不同智力特點的可造就的“小幼苗”。幼兒教師應該承認幼兒智能的特殊性與差異性,摒棄傳統兒童觀與教育觀的偏見,透過多元智能,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只有具備了這樣積極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幼兒教師才能避免消極教育行為,積極的做好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二)創建多元開放的幼兒教育環境
(1)豐富教學材料:操作材料是學習的媒介,幼兒通過對操作材料的反復操作與把玩,運用自己獨特的智能優勢、學習路線與學習方法探索未知,不斷積累經驗。因此,幼兒園必須為幼兒提供可以激發單一智能或者多種智能的操作材料,才能引發幼兒大量不同的學習探索機會。比如可以為幼兒提供各式各樣的玩具汽車與模擬汽車跑道,就可以激發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與學習方式,有的幼兒在車道兩邊不停跳來跳去,一會單腿跳,一會雙腿跳,這表明這類幼兒的動作智能發展良好;而有的幼兒喜歡將汽車玩具按照顏色、型號、大小等進行分類,表明這類幼兒的數學邏輯智能良好;還有的幼兒一起玩賽車或者售車游戲,并在共同游戲中進行大量的語言交流,表明這類幼兒的語言智能與交往互動智能良好。由此可見,豐富的教學操作材料可以引發幼兒不同的玩法,也會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2)豐富幼兒園環境:智能潛能能否被激發,也有賴于特定的教育環境。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善于創設不同的教育環境,也激發幼兒多種智能潛能。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創建“圖書角”,以激發幼兒的語言文字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等等;也可以帶領幼兒種植花草,飼養小兔子,以發展幼兒感官的敏銳性、自然觀察力等等。
(三)有效運用多元智能評價
(1)教育評價應該成為自然學習環境的一部分,評價應該在教育活動中進行評價,教育也應該在評價中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幼兒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傳統評價理論那樣將教育與評價孤立、分離開來。
(2)評價應該在自然的、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
(3)為了更加準確的評估幼兒,評價不僅要在幼兒園中進行,也要在社區與整個社會中進行,只有聯系日常實際生活,在實際應用中進行評價,才能真正發揮多元智能評價的作用,因此應該加強家長、社區、社會與幼兒園的合作,促進多元智能評價的社會化。
(4)多元智能評價應該“以人為本”。每個幼兒都具備相對獨立的8種智能,而且這8種智能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在每個幼兒身上進行組合,使每個幼兒具備不同特點的智能水平[2]。如果評價方案不考慮幼兒智能的差異性,就會阻礙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因此幼兒教師應該給予幼兒發揮各自所長的機會,并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智能優勢作為其他弱勢智能發展的切入點,實現智能的多元、全面發展。
三、結論
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中進行應用是可行的,而且具有重要意義,要想做好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幼兒教育中的實踐與應用,就必須樹立全新的幼兒教育觀、創設多元開放的教育環境、有效運用多元智能評價,以促進幼兒智能的多元化、全面化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 課堂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8-0022-01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及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不僅要足夠重視計算機文化基礎專業教學,同時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時展要求及學生個性發展進行教學改革,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進行合理化指導,對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多元智能理論基本概述
1.1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一經提出就引起了諸多教育工作者的強烈反響,受到了學者的一致好評,具有強大的理論生命力,為我國現代素質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拓寬了現今素質教育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九種智能,每個人在各種智能方面的表現都有所差異。合理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能夠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個性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通過多種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開發各種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容
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智能理論相比,其涉及的領域更加寬泛,該理論下的智能概念比較新穎,具有多元文化特性。多元智能理論中涵蓋了九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存在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論中的每一種智能詮釋了一種與其他智能模式不同的獨特思考,但這九種智能并不是獨立存在毫無關聯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2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實踐策略研究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智能發展的整體性、情境化與差異性,該理論的提出給我國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帶來了一些全新的思路。計算機文化基礎是大學中的一門必修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智能化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以下是筆者針對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多元智能理論實踐策略研究。
2.1以學生智能發展需要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可以說是大學生掌握社會信息化與數字化技術的入門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將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合理應用到學習實踐與實際工作中,為學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主要是以“Windows+Office+Internet”內容為主,但是不同院系的學生對計算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不僅要講授計算機基本知識,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對計算機的不同需求,制定相應的計算機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懂得不斷創新教學,增加一些常用軟件,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積極性。例如針對大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與教育相關的動畫視頻,強化師范生的基本能力。再比如說針對中文系的學生,則需要將側重點放在提高語言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智能優勢,也能快速找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2.2以學生個性特點及差異為依據,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教學資源
每個學生的智能類型不盡相同,因此在計算機文化基礎學習中對計算機教學資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學生的各種智能與其知識范圍及特定認知領域具有一定的聯系性,教師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應利用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刺激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文化基礎在其生活與學習中的作用,從而為其發展各方面能力提供良好條件。
2.3設計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側重培養學生在實際學習與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學生具備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組合實際上就是多種智能組合。要使學生具備這些能力,教師應根據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具備實踐意義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真實情境中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習課程,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建立個人Blog、專題學習網站、個人網頁、制作板報等,這樣不僅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能夠掌握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動態發展。
2.4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實施多元評價
人際交往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工作中的必備技能,教師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應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他人的交往意識與合作能力,通過協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此外,還要定期對學生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合理指出學生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適當鼓勵學生,讓學生對自身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使其有針對性地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學習。
3總結
多元智能理論進入我國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就其應用現狀來看,已經充分展現了該理論在教育領域的生命力。合理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實際需求,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云南省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臨滄677000)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傳統的教育教學為工業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大量標準化的人才隊伍滿足了工業社會變革的需求。隨著社會轉型發展的到來,信息化社會逐漸取代工業化社會,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始出現多元化。作為全日制教育教學的重要補充,成人教育為另一種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重要方式與途徑。眾多高校通過各種途徑探索成人教育教學的高效培養模式。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為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朝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變革提供了前提與基礎,對培養個性突出、能力過硬、專業扎實的多元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經過多年的研究、論證,在其著作《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中提出,人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心理測量學家認為,人的智能與生俱來,不可改變、不可學習。加德納指出,這種智商測試和傳統教育忽視了人的差異性和實踐,過分重視課堂學習,對每個人的強項與弱項視而不見。單純的紙筆標準化考試已經不能體現教育效果,也不能預示人的未來與貢獻。過分強調某一種智能而忽視其他智能的開發與提升,不利于人才質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解決問題與制造產品能力的增強。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從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中解放出來,增加其他的智能來整體評價個體發展才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與方向。加德納認為,學校教育是開放學生各種智能,并根據其智能發展發現與選擇合適的職業與喜好。這種幫助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教師作為評估專家,善于發現不被傳統教育承認的只能強項,開發新的課程,推進新的教育教學,使之對教育產生影響。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
1、推動成人學員的個性發展
工業社會需要標準化人才隊伍,而信息化社會則需要更多的個性化人才隊伍。成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希望通過教育得以改變。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眾多高校開始紛紛重視成人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具有個性的多元智能型人才。成人不同于一般的在校學生,成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特點與特性。成人學習具有自覺性與系統性,即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并旨在通過系統的學習完成專業提升。許多高校將成人教育作為全日制教育的有效補充,其對成人教育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多元智能理論在推動與發展成人的個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意義。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有必要在發展成人學員的語言智能與數學智能的前提下進一步開發其他智能,完善學員的個性智能。一是強化學員的自然智能與生存智能,還原學員適應自然,培養其生存能力,使之成為真正的人。二是完善其自我認知智能,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規劃職業發展。三是積極完備人際智能,學會與別人溝通、交流,從他人的經驗處學習。四是強化音樂智能與運動智能,提升其生活質量與品質。
2、開創新的成人教育課程
從求職、做事、與人合作等角度出發,設置合理的成人教育目標,使之多種智能都得到協調發展。打破整齊劃一的成人課程體系,關注個性差異,設置以人為本的多元智能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設置模式。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創造產品能力的提升,為成人學員提供靈活多樣、多元綜合、終點突出、必需夠用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積極推進情景化的課程實施。成人學員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單純的教已經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在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導師身份介入成人的學習,引導成人發現自身的強項與弱項,使之在解決實際問題與創造社會所需中強化學習,以學代做、以做促學。成人的經歷、職業、年齡各有差別,學習基礎與學習習慣不同,心理特征有別于全日制學生,課程教學的開展需要根據這些條件調整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例如,采用指導讀書法,順應其理解記憶的特點,結合其抽象思維,引導其在生產、生活中進行自學、互學、研討。
3、完善教學評估體系
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應以激發、提升多元智能為目標。在推進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成人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為改革的重點。首先,改變評價尺度,將紙筆考試、口頭考試、平時測試與其他項目的測試綜合起來,形成形成性評價、結果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其次,積極圍繞多元智能編制新的評價系統,以語言智能、邏輯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空間智能、自然智能、生存智能九種智能為主的智能開發與培育模式,既關注人的個性發展,又重視人的綜合性、專業性、職業化的推進。最后,結合課程的特點與特色,有層次、有重點地從傳統教育評價評估體系過渡到多元智能評價體系,實現無縫對接。全日制教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成人教育逐漸成為眾多受教育者尤其是成人選擇的教育方式。多元智能理論主張將人看成不同于任何一個的獨特個體,是獨一無二地存在社會中,這意味著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應有所差別。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應充分考慮人的差異性、成人的獨特性及教學內容的特征,在兼顧多元智能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強項與弱項進行差別教學。
參考文獻
[1]袁紅英.多元智力理論對我國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啟示[J].當代繼續教育,2015,02:67-70.
[2]車亞軍.多元智能理論對成人高校創新教育的啟示[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5,04:4-6.
[3]武婷婷.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托的成人教育革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14-15.
1多元化智能理論的簡要概述
相對于傳統的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是更高層面上的人類智能理論,主要包括: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內容。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智力的單一性,顛覆了以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狹隘觀點。因為多元化智能理論旨在充分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并且實現個體發展和整體發展的有機統一,最終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論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2.1設置計算機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最好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斷學習、探索。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的計算機教育逐漸向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向不斷發展,擁有基礎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衡量每位學生計算機水平的重要標志。考慮到計算機教育是一門更多的包含實踐性內容的科目,因此學好的關鍵點就是能否對計算機的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起愛好。因為很多學生接觸計算機的初衷大都是因為用計算機玩游戲或者上網,加之很多學生只是在初期接觸過計算機而并沒有激發出其繼續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就使得計算機的多元化智能理論實踐應用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綜合來看,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包括學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學生的心理結構是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還需要切實重視好認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導學生對于認知的需求認識,讓學生迸發出對于計算機教育的熱情。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要重視好學生認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來減輕學生自身的內因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并且要切實根據學生對于計算機學科的學習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2.2設計、開發計算機教學案例
計算機案例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掌握計算機有關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術上進行的課堂內容設計。這需要教師在計算機教學整體目標的規劃下,將多元智能化理論引入到實際的計算機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當中,嘗試利用典型案例爭取將學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場景當中。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集體討論形成進一步探究、分析和解決計算機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計算機多元智能化理論案例教學法是綜合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方法,會隨著實際教學實例的開展而不斷的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依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計算機教學設計分析,進而研究出適合不同學生特色的案例。在具體的計算機課程進行過程中,要分階段的制定每個任務,同時要融入學生的行為品行以及審美使之完成教學目標。但同時要保證教學案例的實施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性、能力以及特長,還要讓學生在計算機學習的過程中要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教學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制定任務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動興趣,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一步步實現計算機學習的任務。
3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帶到現代的計算機教學當中,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開發創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的推廣,引導學生不僅僅要停留在完成計算機的學習上,還要提升自身自主學習能力。
3.2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多元智能理論在計算機教學當中的應用要求教師一定要轉變角色,變教學的主導者向著引導者角色過渡。使得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探究知識,然后讓學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培養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1 智力性質幾種不同的界說
智能是人的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機能。心理學家對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對智力的性質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界說:(1)智力是一種適應新情境的能力。(2)智力是一種學習能力。(3)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維能力。(4)智力是一個人能為著某些目標而行動,能理智的思考和有效的適應環境這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5)智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東西,也就是解決某種智力問題的能力。從先天稟賦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來看,智力問題是一個差異問題。
2 霍華德?加德納及其“多元智能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最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論”,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傳統智力理論認為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這兩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種能力。針對這種僅徘徊在操作層面,而未揭示智力全貌和本質的傳統的有關智力的狹隘定義,研究者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從心理學的不同領域對智力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的檢驗,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choenberg)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論(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實踐性智力)。
而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定義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并有所創造的能力。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評價”的理念,擴展了學生學習評估的基礎;他主張“情景化”評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評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對傳統的“一元智能”觀的強有力挑戰,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當前在新課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評價頗感困惑之時,他的理論無疑會給我們諸多啟示。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標。根據這個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范疇(后來增加至八個):(1)語言 (Verbal/Linguistic);(2)數理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3)空間
(Visual/Spatial);(4)身體――運動(Bodily/Kinetic);(5)音樂 (Musical/Rhythmic);(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7)內省
(Ind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5年補充)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納后來又補充)
3 多元智能理論對于發展的培養的意義
過去的多元智能發展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因為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應該由小做起,并慢慢推廣至其它層面。然而,廣義來說,多元智能理論的框架不單能在小學及幼兒園的層面推廣,在中學、大學、甚至研究院或在職培訓也是合適。近年不少國際MBA的課程都加入了創意思維的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新時代的適應力和創意方面的開發,這正正就是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個范疇。而對于中、小學生來講,由于多元智能理論有助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了解學生,我們可以將理論用于兩方面:
(1)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并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
(2)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并采取對他們更合適的方法去學習。
多元智能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心理學的依據。教學和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依據是學生的個別差異,也就是說,在教育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考慮學生的智力差異,也考慮學生的人格差異。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研究得越深刻,對他們的智力差異與人格差異了解得越清楚,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可能就越好。例如在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課程及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習方式的指導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具體安排等方面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特點。教學要考慮到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發展性質的差異,在統一安排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教學的各個方面都趨于靈活性和多樣化。例如,課程設置就應考慮實行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相結合的彈性課程制。教材編撰也應由單一大綱,單一教材向單綱多材轉變,并逐步實行多綱多材,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4 “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4.1 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觀
在人才觀上,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天生我才必有用”。學生的差異性不應該成為教育上的負擔,相反,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觀,用賞識和發現的目光去看待學生,改變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要重新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天才,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和挖掘他們,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4.2 重新定位教學觀
在教學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和智能弱勢選擇最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觀點就是要考慮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創立并在個別教學環境下成功的實施了,我們要繼承這一珍貴的教育遺產,在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前提下,更好地實施。我們要關注學生差異,善待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最終促進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的優秀。
4.3 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目標
在教育目標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張將所有人都培養成全才,而是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每個學生最適合的發展道路。通俗來講,多元智能理論不是讓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是簡單的要求給學生多架幾座橋,而是主張給每條學生都鋪一座橋,讓“各得其所”成為現實。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讓每個學生都來有所學,學有所得,得有所長”。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價值除了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更在于發展和解放人本身。
一、多元智能理論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論詮釋
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運用最為擅長的方式學習,這無疑是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最具魅力的理念和最激動人心的理想。如何能夠彰顯個性、適應差異,如何能夠針對學生的強項和優勢開展最為適合的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推進,個性化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個性化教育“是一種十分重視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個學生智力特點的基礎上的,強調在可能的范圍內發展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學生都能受到同樣的教育。”[1]多元智能理論為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最為合理、恰當的理論詮釋和支撐。
(一)尊重個性差異的學生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組合,而面對智能組合方式“各具特色”的學生時,教育便需要因材制宜,以最大程度適應個性化的方式來進行。因此,加德納主張在尊重并了解學生智能的差異性的基礎上,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適合每一位學生,從而保證學生的優勢智能得到充分發揮,弱勢智能得到適當彌補,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個人最優發展。
(二)促進個性發展的整合式課程觀
課程是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個性化教育有效實施需要構建個性化的課程予以保障。傳統的課程設置,主要關注學生的語言和邏輯數理兩種智能的發展,而忽視了對其他優勢智能的開發和培養。“如果我們的教育是著眼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兒童,那么我們必須關注適于兒童整體發展的教育方法。對于諸如自然科學、數學、社會學、文學等相對獨立、內容區別明顯的學科而言,大部分學生難以發現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系。我們需要用整體性的教學方法教授知識,并讓學生積極參與這種方式的學習活動,以便讓他們在未來的實際生活當中能夠切實運用這些知識。我們最終必須將所學課程加以整合”[2]。多元智能理論以項目學習作為實施個性化課程的主要渠道。加德納認為,項目學習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在應試教育中以考試為本的學習傾向,擺脫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對學生的絕對束縛,將視野擴展到學生更多的智能類型,促使學校和教師去發現學生的差異性的智能構成,為實現個性化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整合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通過拓展重要主題,將生活技能貫穿于學科領域,學科界限開始變得模糊。
(三)適合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學觀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別要根據每一種智力的特性創設適合于學生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真正體現出個性化教育。“現今的課堂需要教師改變其教學法,從而迎接現今學生變化多端的挑戰。當我們開始認為學生的聰明才智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借助一種過時的手段依靠單一固定的標準可以測量的,也不是數理邏輯智商測試的時候,我們將會開始從學生的表現中觀察到真實的改變。”[3]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向學生展示的智力領域應該是全方位的,是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4]。與之相適應,根據每一項智能的特點及其要素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多元化的有效途徑。
(四)指向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情境化評價觀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智能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產品的能力,評價要為培養這種能力服務,要真實有效地反映這種能力,也必須在一種實際或類似的情境中進行。只有在實際或類似實際的情境中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才會對個體的最終表現做出較好的預測。因此,加德納提出了指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產品等能力的多元化、情境化的評價觀。他認為這種新的評價思想和方法應該具有八個主要特征[5]:第一,重視評估勝于重視考試;第二,在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中簡單、自然而且定期開展評估;第三,體現評估的生態學效度,即評估要在接近個體的實際情境中提高預測的效度;第四,設計“智能展示”的評估手段,不通過語言和邏輯的能力,而直接觀察人在運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種測試方式;第六,評估方案要體現對個人的差異、發展水平和知識形式多樣化的重視;第七,評估方法要多使用有趣并具激發作用的素材從而創設有趣的學習體驗;第八,評估要為學生提供有助于其識別智能強項和弱項的有益反饋及未來發展的建議。
(五)以學生為本的學校觀
加德納認為,實現個性化教育首先需要學校轉變自身的角色,成為評估專家、學生課程人和學校-社區人。三種角色要求學校首先需要正確把握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點,尊重并理解不同學生智能組成的個性差異,并積極尋求與每個學生智能組成相適合的教育機會,使學生的智力潛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挖掘。“多元智能型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學習現有課程、達到學習目標的多種不同途徑;多元智能型學校會同時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對自我的理解;多元智能型學校的教職員工常常會在一起工作、學習。我們不能確定將來會發生什么,但我絕對相信從多元智能型學校出來的學生將來獲得成功的幾率會更大,因為學校現在正在培養他們各種終身學習的技能”。[6]以學生為本的學校能夠為孩子們創造出豐富多彩和自由探索的學習氛圍,從而進行富有個性化的教育和指導,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收獲自信并獲得成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業成功者”。
二、個性化教育實踐與多元智能 理論之間存在明顯的現實悖離
多元智能理論的確為個性化教育的理念構建和實踐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依據,但透視并反思個性化教育的實施現狀,不難發現實踐與理論相互矛盾和悖離的現象依然不容忽視。
(一)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論等同于個性化教育
自多元智能理論引入我國以來,人們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大張旗鼓的褒獎,欣喜它為我們帶來了觀念上的轉變和實踐變革的依據,但同時也對這一理論及其運用產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牽強附會、貼標簽式的研究和應用一度走紅甚至迅速蔓延,出現了簡單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而為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等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甚至很大程度上被認為已經老生常談的理念重新注入生機與活力的浮躁做法。
一部分人將多元智能理論的一些觀點簡單套用和搬用到素質教育及個性化教育的理論體系之中,認為多元智能理論為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心理學依據,把多元智能理論看成是個性化教育的一個理論支撐點。借用多元智能的理論對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的有關問題進行理論包裝和內涵擴充已成為一種研究的風潮和取向。比如,在實施個性化教育的途徑上,在各地開展的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改革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出現了不少這樣的現象:教師只要運用了圖畫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看到小孩在地板上爬行就是身體—運動智能的開發,活動中配以背景音樂就成了音樂智能的體現,讓學生找朋友相互交流就是培養了人際交往智能;還有的老師認為語文課訓練學生的語言智能,數學課訓練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音樂課訓練學生的音樂智能,將不同的學科指向某一種智能類型;有些老師剛一接觸和嘗試多元智能理論,就自認是“多元智能”老師,所進行的教學就是多元智能教學;不少學校也紛紛聲稱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甚至自稱為“多元智能學校”。
對于這些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之蔓延和擴展的程度,連加德納本人都感到驚異,他通過閱讀和傳聞了解到,“一些學校分別建立了七八個學習中心或者專用的教室,每個學習中心或教室專門針對一種智能;一些學校決定集中精力培養某一種被忽視的智能;一些學校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七八種智能,采用七八種方式進行教學;一些學校引進了若干新的方法評估這些智能;一些學校將表現出某一種智能強項的所有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教學;另一些學校則根據學生的智能弱項,將他們分別編組進行教學;還有的學校認為,只有將具有各自不同智能輪廓的學生,編到一個教室里學習,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7]。
加德納指出,所有這些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方法,他本人既沒有介紹,也沒有提倡,他認為這些想法都未揣測到他的真正意圖,也沒有探討出多元智能理論的真諦。說到底,這種將教育策略和手段與智能類型簡單化一一對應的做法,看起來一段時間里似乎成為教育改革實踐中頗為引人注目的實驗或者創舉,或者被認為是開展個性化教育最為領先和時髦的改革與實踐,但實質上只是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簡單套用和搬用。
(二)培養智能強項等同于個性化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個性化教育是引導個體生命獨特性發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以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和自主選擇為手段,以促進個體生命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為目的。”[8]一些學校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實踐和探索,把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當作個性化教育的目標,陷入了“為智能而智能”的誤區;或者將智能強項或優勢智能的培養當作個性化教育的內容,走入了“為多元而多元”的歧途。
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認為,在個性化教育中體現多元智能思想,就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七項或八項智能為教育目標,而實現了這些目標,個性化教育就能成功。但是,多種智能類型的培養和訓練從來就不是個性化教育的直接目的,個性化教育也并不意味著要為了絕對培養學生的某種優勢智能而教學,而在于把多元智能的培養作為促進學生成長的途徑與手段。實際上,多元智能理論可以是個性化教育的一種重要理論依據,也可以為個性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方法與途徑的啟示,但絕對不是個性化教育的全部內涵和唯一內容。“多元智能和教學內容的聯系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任何一種智能特點都會在多種不同的教學內容里表現出來。例如,語言能力幾乎滲透在一切教學內容的掌握之中。同樣,數理邏輯智能不僅表現在我們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也表現在我們辯論、寫作、提出假設、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教學內容都需要運用并且可以促進發展多元的智能。這里,我們面對三個問題:1.如何在一種教學內容中促進多種智能的發展;2.如何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發展某一特定的智能;3.如何利用多元智能來促進兒童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或理解”。[9]
也就是說,智能的培養不僅不應該作為教育的目標或內容,它只是達成教育目標或者完成教學內容的一種方式和途徑,至于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應該和教學的具體效果相聯系,教學的具體成效才是最終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而且多元智能理論所研究和倡導的多元教學切入方法與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有效的其他傳統教學途徑和方法并不是矛盾或者對立的。如果只是“為智能而智能”、“為多元而多元”,把智能強項或優勢智能的培養當做個性化教育的目標或者內容,則不僅是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片面認識,同時也是對個性化教育的膚淺理解。
三、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中的個性化教育重構與超越
在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豐富和完善個性化教育實踐的研究和探索之中,需要理性認識并回歸至多元智能理論與個性化教育實踐真正契合的精神內核之中。既不能簡單照搬,更不能過分拔高,誤用濫用。尤其在教育的實踐中,廣大教師在踐行這一理論時要立足于自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理論本身的本土化重構,最后把握個性化教育的實質,才能夠在真實鮮活的個性化教育實踐中實現對多元智能理論的超越。
(一)理論觀念的適切定位
實際上,多元智能理論自問世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其科學性一直存有巨大的懷疑和爭議態度,就連加德納本人也坦率承認此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還只是一個理論構想與框架,在提出這一理 論25年之后,他還修正了智能的種類,補充了智能的內涵,厘清了其中令他自己和外界都倍感混亂與困惑的問題。而對于理論本身,他自己都表達了這樣的認識,“作為多元智能理論的責任人。我可以毫無隱瞞地聲明,當年我絕對沒有想到這個理論會如此聲名顯。因此,這個理論是什么?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借鑒和運用這一理論?有多少問題是其能夠解釋和解決的?盡管多元智能理論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比較適宜的理論視角,但是如何借鑒這一理論開展對于個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首先還需要對多元智能理論本身進行科學的研究從而為其尋求正確的定位以及對理念進行明確的解讀。一方面需要經由科學研究去修訂和完善源自于美國的多元智能理論,從而將有關的研究結果轉化為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深入研究中國教育改革和實踐中面對的實際問題,從而提煉出有關的理論議題,進而形成指向中國教育實踐問題的多元智能理論研究體系和框架。
(二)扎根中國當下教育實踐的本土化重構
有人將國內有關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論文大致歸納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介紹多元智能(理論)本身的論文,涉及其基本涵義、基本結構、主要依據,多元智能實驗,多元智能學校,多元智能課程;第二類是結合當前的教育改革,認為多元智能理論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創造教育)的理論依據(支撐點);第三類是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對某個領域(如幼兒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的重要啟示或借鑒意義;第四類是結合某門具體學科(如語文、數學、音樂、體育),討論如何借鑒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具體學科的教學改革”[11]。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不難發現在已有的研究中,進行理論闡釋和解讀、評析多,探討應用和實踐、反思少。即使是有關理論的借鑒和運用的研究,也是以介紹或者翻譯引進美國經驗與實踐多,或者將理論、理念與中國教育改革實踐進行拼加,戴帽子、貼標簽的多,真正對理論進行本土化重構,腳踏實地開展實踐性改革與實驗的探索少。多元智能理論若想真正融入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實踐之中,在經過了最初的匆忙認同、盲目崇拜和一味照搬之后,今天,我們更應該冷靜地思考、客觀地評論,對其意義和價值進行更為本質的解讀,既要避免誤讀,也要避免夸大。尤其是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當下教育的特殊實踐與具體情境之中,重新建構基于我國教育事實的“中國化的多元智能”理論,才能使其發揮更有價值的影響。因為中國的教育改革與實踐不能脫離自身特定的脈絡,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深藏于中國特定的文化、傳統與觀念之中沉淀而成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模式,它是中國教育現狀與問題的構成性因素,在中國教育的實踐環節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經常在一定程度上挑戰“引進”的教育理念和理論。尤其是一線的教育實踐工作者迫切需要更加貼近中國實際的教育理論,而這樣的理論離不開本土思想資源的支撐。多元智能理論作為舶來品,只有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加充實、更加完善。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實際上同時也是在結合我國的教育現實和實踐進行理論的建構和創新[12]。
(三)個性化教育的實踐性超越
個性化教育不僅是方法論方面的變革,不僅體現為要在方法策略上開展個別化教學,在辦學思路上創辦特色學校等,它更應該是教育目的論、教育價值觀方面的整體改進和深度更新,它是教育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是教育教學自身個性的凸顯與張揚。因此,借鑒多元智能的理論開展個性化教育,根本的認識應該是借助于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促進其個性和素質的全面提升,應該是讓學生在自身個性與人格健康完整習得的過程中同時獲得智能強項的開發。多元智能本身既不是教學的內容,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認識、發現和充分利用個體智能差異、進而找到恰當教育方式與教學策略的一種路徑和框架。從這個意義上說,建構中國的個性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可行路徑,既需要從本土思想資源中尋求智慧,同時也需要對外來的理論借鑒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關因材施教的論述,這些都是個性化教育的聚焦所在。檢視個性化教育的本土思想資源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它既可以為中國的個性化教育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更為恰當的理論框架,同時也有可能為建構一個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個性化教育體系與框架提供基礎。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基于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教育一定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目標。但如何有效開展個性化教育,則需要深入研究當前及今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宏觀背景與時代特征,深入研究各地各校教育發展的外部基礎與內部條件,深入研究教師的專業心態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個性的教育理念與策略、方法,才能真正實現多元智能理論與個性化教育的完美結合。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