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法治教育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治教育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治教育的意義

        第1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現實意義;措施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

        近年來,青少年參與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案件頻繁發生,并且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和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相對欠缺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學校又是未成年人學習知識的第一陣地,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最好辦法,因此,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意義十分重大。

        一、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從國家發展戰略要求來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國家的棟梁,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青少年素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然而,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由于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特別是出于青春波動期,極易受到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因此,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質和道德修養,既是建設完善法制社會的需要,更是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需要。

        (二)從目前推進學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來看,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特別是懂法、守法的公民,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要求、歷史的趨勢。但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法制教育往往形成虛設,學校的法制教育被嚴重削弱,使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長期落后,帶來的嚴重后果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扼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趨勢,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從青少年本身因素來看,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身體和思想的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好感情用事,缺乏辨別思維能力,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極端思想,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因此,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形成長期有效的學生法制教育機制,才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有效地預防、減少、遏制青少年的違法犯罪。

        二、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學校開展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徑。然而為什么在大力加強法制教育的同時,“問題”青少年反而多了,青少年犯罪呈大幅上升趨勢, 而且犯罪性質、犯罪手段也愈來愈嚴重,這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社會變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多年來學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流于形式。學校作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未把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并將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沒有硬任務、硬指標,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因而使學生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育隊伍缺乏經驗。目前絕大多數設立法制課的學校基本沒有專職的法制課老師,多數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的法制教育培訓,也很少接觸過法律書籍,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便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對此不感興趣,沒有多少積極性可言。

        (三)教育主體缺少合力。青少年處于生理、心理發展時期,自控能力很差,從眾心理突出,沒有一個法律意識的觀念,隨時都有可能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需要全方位、全時空的教育和引導。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學校存在依賴思想,總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不會有問題,對自己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缺少了應有的關注,而學校又與家長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學生放學后不再受學校的管理范圍,使學生放學或放假回家后無法起到約束作用。

        三、加強法制教育的措施

        面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現存問題,改進法制教育工作,已成為教師的一項緊迫任務,筆者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一)學校要抓好法制課的師資培訓。法制教育是對青少年學生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復合教育。因此,法制教育的教師,必須是要經過專業系統的法律專業培訓。在當前法制教師緊缺的情況下,可舉辦法制教育課教師培訓班,以提升中學法制教師的業務素質。

        (二)教師要改進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法制教育課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科學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迎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深刻的法制教育。

        (三)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的法制教育不應局限于校內,應把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要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比如組織法制專題講座、組織法律知識競賽等,讓他們不僅僅用頭腦記憶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聽法律,在各種活動中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并內化為守法、護法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李玲,王戈. 當前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 育的現狀與展望.

        [2]張玫.大連市中小學法制教育工作的現 狀及思考.

        [3]國家教委、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 員會辦公室、司法部關于印發《關于加 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

        第2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素質已成為當代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伴隨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掌握社會生活中必備的法律知識,培養守法習慣,學會應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更好的滲透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

         

        二、當前初中課堂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思想品德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結合,對于貫徹黨和國家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起法律,總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法律一樣,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會忽視法律的存在,錯誤認為犯罪才是違法,被公安機關處理了才是違法,從而導致因不懂法最終釀成苦果而后悔莫及。這對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初中生影響更大。他們一方面面對著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許多萌動、沖動,另一方面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又產生無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開放的社會環境又會給他們帶來許多的刺激、誘惑,這就需要把法制觀念植根于學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輔材料方面,法制建設方面的內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冊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單元,2014—2015學年初中版《時事》第2期中有《法治護航中國》單元,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就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而言,學校法治教育的內容仍然非常單薄。在初中政治課程經濟、政治、哲學、文化的四個板塊中,法治教育內容并不突出。而在學校教育的微觀層面,人治管理、人情社會的特征明顯,加上部分教師師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發育,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三、初中政治課堂開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素質已成為當代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伴隨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個年級都有關于法制方面的內容,通過整合許多針對性很強的圖片、案例、鏈接等素材,創設貼近學生的情景,使學生能夠方便、直觀的接受,這樣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便利。

         

        例如講《家庭保護——輟學風波》時,就運用了課本中案例:某些家長只顧眼前利益沒有讓孩子去復學,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預,九名學生終于回到了學校的。然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案例中的家長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權益?結果如何?并說明理由。利用課本案例就解決了問題,同時還了解相關鏈接針對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法律規定。每次上課前我都認真篩選案例,當然課本中的是首選。在教學中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課本一味的尋求課外的新鮮東西,當然如果覺得不夠,可以根據教學主題的需要,選取一些時政性較強的素材來補充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他們圍繞熱點問題發表個人見解,真正把課本內容與當前的事實政治結合起來,更容易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強化教學主題的作用。

         

        (二)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使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從枯燥乏味中解放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講《法律保護我們的權利》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我就組織了一場辯論賽。我們的辯題時:正方:既享受權利,又要自覺履行義務;反方: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或不履行義務。學生辯論的熱情高,爭論激烈。通過辯論,使學生清楚了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辯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的理解更深刻。

         

        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辯論賽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課堂外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形式多樣法制教育活動,法制圖片展、觀看法制教育光盤、法律知識競賽、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體驗法律的作用,并引導學生養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維權的習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直觀展示

         

        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生動、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在講授《規則與秩序》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從網上下載的車禍發生的瞬間,真實、直觀的案例場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了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交通法規,生命之友。督促學生在生活中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不能有半點馬虎。在講授《誰為我們護航》一課時,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的重要性體現出來,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漫畫《我怎么這么倒霉》,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保護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結語

         

        法治是依法辦事的社會秩序。法治只有從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會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內容。這一要求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與法治社會的具體生活方式統一了起來。建設法治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優先推動教育法治化進程,從娃娃抓起。

         

        正如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樣,依法治國“從娃娃抓起”,就要創新學校法治教育課程設置,創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從提高教師法治意識、營造學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學校治理、優化校園生活,讓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治精神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一開始就植根于每個孩子的頭腦深處。

         

        以上是我在政治課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總之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它需要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緊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探索,不斷創新,逐步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第3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全面已發治國的理念認同程度的不斷提升,法制意識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價值觀,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科學和合理的管理。利用高質量的教育和良好的環境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核心任務,因此要堅持依法治校的基本理念,而要遵照這一理念,就必須完善高校法制教育長效機制。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學生必須被高校培養為復合型的人才,要具備高素質才能接受用人單位的考核。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素質具有不斷提升中的地位,法律素質的欠缺,必將影響大學生的求職、就業、升學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因而,全面推進、徹底變革大學生法制模式,提升法制教育的地位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

        一、加強法制教育是新形勢對大學生素質的新要求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法律知識,具備必要的法律素質。高校學生的法律素質包含掌握法律條文的能力和使用法律的能力以及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幾個方面。法律素質和其他素質一樣都是需要經過教育和學習獲得的。高校學生的法律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教育和培訓才能形成,還需要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和培養的形成和發展的教育。通過大學法制教育,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法律理論,樹立法制觀念,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從而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和實用法律素質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二、法制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

        水平,建立符合當代大學生成長規律的教育、管理、服務體系現階段,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已經日趨復雜,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從而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大學的根本是為了培養人才,學生工作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保障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學是高校的工作重心,學生管理工作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核心保障力量。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需要一套規范健全的制度保障和科學高效的工作方法,必須要依法進行,要受到法律法規的制約和保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科學化的表現是法制教育,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依法開展,要與學生的成長規律相適應,要符合教學規律的要求,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在手段上要符合現代化的要求,從而達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三、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當下,了解《勞動合同法》的條款,但不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合法的勞動合同的高校畢業生有很多,如何讓法律知識不僅是學生用來應付考試的工具是改革的關鍵所在。強化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并非單純的加開法律課程和增加教學學時的問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使得大學生不但通過教育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更要讓他們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絕對不能是違反法律法規的方式。

        四、加強法制教育是適應國際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發展。高校必須緊跟時展的要求,順應國際潮流,改變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國際要求的教育體系。如今,各國都在為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而努力,人們對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社會秩序規范程度的要求不斷提高。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團結世界各國人民,努力完善法律制度,擔負應有的國際義務。高校也應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提升法制教育的層次,完善法制教育綜合體系,充分按照上級要求使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國可以按照國際趨勢和國際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修改自己的法律,為進一步適應國際形勢,努力奮斗。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在理解和國際法律教育的發展變化的重要性和新趨勢的同時,也需要正確理解法律教育在中國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勢下,采用新思想、新道路、新方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增強改善國家法律質量,發揮示范作用。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中國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根據社會的要求,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凱.完善當代高校法制教育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性研究[J].理論觀察,2015,(11).

        [2]葉莉嬋.淺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改進策略[J].職工法律天地,2014,(12).

        [3]趙金和.試論新形勢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與職業,2010,(20).

        [4]趙悅.法制教育在當代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人間,2016,(12).

        第4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框目是教材的眼睛,是窗口,在教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啟發式教學中從框目入手,找出題眼,據此發問,引導學生展開質疑,有助于突出并抓住教材的重點,領略并把握教學的主旨。在職專二年《經濟政治與社會》中“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教師先引導學生抓住框目領略主旨,同時設置如下問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能性、操作性是什么?”通過教師的發問、點撥、引導學生求知“胃口”必然大開,很想馬上去探究、解開上述質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學生帶著疑問經過教師的講解點撥或先由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弄清了上述問題,就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的主旨,體會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為積極利用國際難得的機遇和希望及應對國際潛在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二、情景質疑法

        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圖片、幻燈、錄音、錄像、實物、講述等方法展示,創設情境,展現形象,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撞擊心靈,從而提出疑問。在職專二年《經濟政治與社會》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通過播放錄像關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歷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使學生仿佛也躋身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建設大軍之中。在這種特設的情境中,學生一面受到經濟建設壯美變化情境的熏陶,一面就產生質疑“為什么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會發生如此巨大變化?”吸引學生帶著關注質疑再去學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必要”,更快地領悟當前的形勢及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使學生下決心要立志努力學習,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自己一份貢獻。

        三、矛盾質疑法

        為了讓學生理解某一理論在部分教材中常隱含著的矛盾,在職專二年《哲學與人生》中“矛盾是人生發展的動力”指出,“人生充滿著矛盾”,而標題則是“矛盾是人生發展的動力”。這樣,矛盾就出來了,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質疑并提出:既然是人生充滿著矛盾,那為什么矛盾又是人生發展的動力呢?豈不是“自相矛盾”嗎?于此,學生就紛紛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最終產生一個共同的認識———人生是一個不斷產生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度過;人生就是在不斷面對這些矛盾、解決這些矛盾中向前發展的;故,矛盾是人生發展的動力。這樣,讓學生不但加深這個概念的正確理解,從中學會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和方法,激發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四、圖表對比質疑法

        抓住教材中相似或同類相近的內容,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對比思考,引導他們提出質疑,比較鑒別,分析判斷,并結合圖表形式,可更明了地啟發學生思維,使之受益匪淺。在職專一年《職業道德與法律》法律知識部分中的一般違法與犯罪存在質的區別,“區別在哪?”學生就自然地提出質疑,我們就采用圖表方式列出,就兩者的社會危害程度、違反的法律及制裁方法等不同,并進行對應比照。這樣,該問題就迎刃而解,又使學生掌握并體會了分析判斷的思維方法。

        五、想象質疑法

        教材中設有一些典型參考事例及有關材料,可先從材料入手,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進而質疑。在職專一年《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道德知識部分中“職業道德的基礎———愛崗敬業”,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本框目的典型事例材料,了解潘星蘭、楊大蘭兩人為了保護信用社的財物,赤手空拳與犯罪分子展開殊死搏斗的英雄事跡。教師就此可提出設疑:“潘星蘭、楊大蘭兩位為什么要與歹徒進行殊死搏斗呢?”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推理、討論,使大家逐漸達成共識,認識到潘、楊兩人為啥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與歹徒進行殊死搏斗,旨在保護桂花信用社的財物。同時,也是忠實地履行職業責任,忠于職守,自覺遵守其崇高的職業道德。如此,加深了學生對“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基礎”的內涵理解。

        六、觀摩鑒賞質疑法

        第5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語法翻譯法 交際法 中職英語教學 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語法翻譯法最早出現于18世紀晚期的歐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該法的最早倡導者是德國學者麥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費克(Johann Christian Fick)。它是外語教學法中最古老的,影響最深遠的一種外語教學法。

        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一直以來語法翻譯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大多數老師采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教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對外交流和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對人們掌握英語水平要求的提高,以及其他一些教學法和教學教材的改編,語法翻譯法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因此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排斥,認為語法翻譯法不再符合現代教學的發展,取而代之的是交際法、直接法、聽說法、任務教學等其他的教學方法。

        語法翻譯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提倡用母語教授外語,在教學中以翻譯和機械練習為基本手段,在課堂教學中以翻譯為基本的教學手段。外語翻譯成母語,然后將母語翻譯成目標語。外語知識的講解、練習、鞏固和閱讀技巧的培養等都采用翻譯的方法。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產生于19世紀90年代,是通過運用外語本身進行教學的方法,也叫自然法或口語法,主張力求在外語教學中創造與兒童習得母語的自然環境相仿的環境,并采用與兒童習得母語的自然方法相一致的方法。

        交際教學法是根據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的理論形成的一個外語教學方法。其核心思想主要有三: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學用結合,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大綱,鼓勵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采用“通過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的方法,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在真實的情景中,以及符合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進行外語學習。交際法作為一種教學法,一種理論,要使它轉化為一種教學實踐,關鍵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要以學生的英語水平為依據,提供難易程度適合學生水平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吃得下、消化得了、吃得飽、吸收得好。

        英語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在學習基礎模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相關專業學習內容為依托,以能基本完成相關行業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學習內容為參考依據,選擇確定教學內容。對話和課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職場,例如,涉及售后服務的對話、數控機床控制面板的解讀、車間布置等課文內容的選取,是課本與生活、職場的無縫對接,利于學生適應就業崗位。”

        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很多中職學校不同程度地減少了英語課課時,在缺乏語言環境、課時量又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單純采用交際法教學只能使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嚴重脫節,除了少部分對英語有特殊需要的專業以外,很多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提高閱讀能力,能看懂與本專業相通的英語資料,從而為將來更好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我認為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在職業模塊的學習中,將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教學與交際法有效結合,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分析

        近幾年來,由于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銳減,招生陷入困境,錄取的學生中考分數較低已經是普遍現象。許多職校生沒有最基本的文化基礎,更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學習缺乏熱情,對英語課興趣低,沒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比較復雜、層次偏低;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學習焦慮現象較普遍。上課遲到、曠課或者睡覺,教師普遍感到組織教學難度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語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事業單位將英語水平作為錄用人才的必備條件,這對職業學英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英語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注重學生的能力與就業市場的對接,應該成為每一位中職學校英語教師都思考的問題。

        三、解決的思路和辦法

        1.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選擇教學內容。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英語教材是由省廳組織編寫的,每單元由聽、說、讀、寫和語法五部分組成,層次分明,目標明確。教材中的話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貼近生活、時代氣息濃,堪比中學教材。毫無疑問,編寫的初衷是要夯實基礎,為終身學習做準備。沒有哪一種教材內容能夠完全適用于某一個班級的學生,同一所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接受能力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認為,對于教材,教師應根據每一個模塊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一定的選擇,體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為中等職業教育服務。

        2.采用語法翻譯法教學與交際法教學,增強課堂效果。

        第6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情意,指的是情感和意志。從心理學理論看,它是人對于客觀現實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情意課程,是指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價值取向的課程 

        二 .理論基礎

        1、人本主義理論: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和獲得自由的“完人”,各個層次的需要都能和諧實現,包括情意與認知、感情與理智、情緒與行為的發展的和諧統一,教學內容與方法只有植根于情意基礎時,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 

        2、“學力模型”理論:

        學力由由顯性學力和隱生學力構成.顯性學力是指知識和技能 ,隱注學力是指思考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把學力比喻為一座冰山,那么,顯性學力就是冰山顯露出來的角,而隱性學力則是處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體兩者是一體化的,后者是支撐前者的。

        3、情境中心論:

        課程的目標著眼于人的全部能力發展,強調課程要考慮學生將要面臨的世界,使他們學會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情境。 

        三.情意課程在職業藝術教育中的價值

        1、藝術教育的需要:

        藝術作為人類思想感情的最高表現方式和載體.注重思想與技術的結合、感情與技能的交融,藝術技能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層面,是更為復雜而綜合的技能,人文素養、情感表達、生活體驗、創造能力在藝術技能的形成和表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職業藝術教育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情感性、獨特性,個性化特征比較突出。開設青意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藝術感晤、藝術創作、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2、職業教育的需要: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現代企業都把畢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職業態度以及可持續發展力等“軟實力”作為衡量和錄用員工的重要依據。目前職業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有明顯的“重技能輕素養、重專業輕文化、重教學輕教育”的現象,對學生“軟實力”的培養在主觀上不夠重視 ,在客觀上缺乏有效載體和途徑.開設情意課程能彌補上述缺陷。

        3、校 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群,它反映青年學生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狀態。良好的學校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以培養和激發師生員工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促進學生各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全面而和諧地發展。開設情意課程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四.開意課程的操作策略

        1、遵循互補性原則設置課程目標 。

        職業藝術教育為藝術行業培養具有藝術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當前的課改背景下 ,學校的培養目標已逐步與市場需求建立銜接 ,但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與人才培養規格的針對性、課程結構之間的關聯性與互補性缺乏有效的支撐。根據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遵循互補性原則開意課程既彌補原有培養體系在人文模塊上的結構缺失 ,又能滿足學生在藝術技能發展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豐富藝術體驗的內在需要。設置目標時應邀請行業專家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析,提出專業素質 、通用能力、職業態度和基本素質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專業技能、藝術審美能力、創意能力、生活態度 、人際交往 、組織協作 、職業操守等 ,在此基礎上統整課程,根據“專業一人文一自我一社會”的線索細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目標。 

        2、根 據行動性原則開發課 程內容 。 

        在情感形成的心理機制中,社會性需要的發展、生活體驗、情感遷移等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只有在參與對象性活動中才能獲得這些。情意課程要最大限度地把學生態度、素質和能力培養放在首位.貫徹行動性原則 ,堅持做到學習內容的物化,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生活,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提高競爭力。因此在情意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與他們的專業發展相結合、與行業和社會需求相結合.通過豐富的活動教育、案例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行業、認識崗位,創造條件使學生進入承擔某種實際責任的現實角色,是他們真正威為學習中的主體。 

        3、圍繞 可測性原 則設定評價標準 。

        “教育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教9幣完成某種活動,而是在于學生的行為范型中引起的某種重要變化。”采用“成長記錄袋”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情意發展過程留下痕跡 ,并通過量化的指標增強課程的可測性。學生在校期間的政治表現、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表現、參加社團和實踐活動的經歷、擔任學生干部的履歷以及獲得的各種表彰等,這些記錄不僅是情意教育內化后的外顯信息,也是發展學生情意水平的有效方式,可將其結果轉化為學分納入學分體系中,并提供給用人單位作為錄用選擇的依據。 

        4、課程設計思路:

        圍繞職業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結合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力的要求。情意課程設計分別以學生個體、行業要求、社會需要為中心來規劃統整,以具體課程為載體,以培養社會『生情感為目標,以“成人”為中心,分核心層 、中間層和外圍層進行設計。核心層強調與自我與他人和諧,主要課程有《心理健康》、《公民教育》、《語言藝術》、《社交禮儀》及各種活動;中間層強調與專業發展結合,主要課程有 《音樂欣賞》、《美術欣賞》、《影視賞析》、《舞蹈欣賞》、《文學欣賞》等;外圍層強調與行業和社會需求結合,主要課程有《職業道德》、《群眾文化管理》、《創業指導》、《創造性思維訓練》、《市場營銷》及社會實踐。所開課程根據課程性質和重要程度.按照必修課、選修課 、講座課或實踐課等不同類別實施。

        藝術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又對創造社會生活的人有著重要影響,一個藝術工作者必須具有高尚的社會 情感才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開意課程就是借鑒相關理論,通過系統化的設計來解決目前職業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結構失衡的問題.并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提高職業藝術教育的育人水平。

        參考文獻:

        第7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上世紀50年代,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技能),程序性知識又分為認知技能和動作技能,陳述性知識以理論為主體,程序性知識以實踐為主體。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從理論的系統性為目標轉變為以實踐的系統性為目標,教學方法自然也要從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向現代的教師指導學生做的教學方法的轉變。

        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在此類教學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計算機、網絡等輔助教師教,教材是教學有效信息量的全部;這樣的教學,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忽視學生的認知的主體作用,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形成。它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刺激—反應學說”之上。

        教師指導學生做的現代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此類教學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計算機、網絡等既輔助教師教、又輔助學生的學,教材是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依據;這樣的教學,由于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因而有利于創造型人材的培養;由于強調學生的“學”,教師的指導作用發揮的不夠;此外,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它建立在建構主義心理學派之上,認為教師的功能主要是創建學習環境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教師指導學生做的現代教學方法,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歐洲,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推薦發展于80年代,90年代中期進入我國,本世紀初開始被中國職教界認同。需要指出的是現代教學方法是系列的教學方法,都貫徹一條基本的原則:教師指導,學生做。模擬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方法和項目教學方法等現代教學方法在我國已有一定影響。

        模擬教學方法(Simulationsmethode)是在一種人造情境或環境里學習某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技術類職業通常在模擬工廠中進行。經濟類職業通常在模擬辦公室或模擬公司中進行。模擬訓練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許多重復的機會和隨時進行過程評價的可能性,且成本較低。模擬教學方法幾乎可以在所有的專業中應用。

        案例教學方法(Fallstudiensmethode)是通過案例分析和研究,達到為今后職業做準備的目的。在分析過程中,學習者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方法主要應用在經濟類專業。

        角色扮演方法(Rolenspielmethode)是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既能體驗自身角色的內涵活動,又能體驗對方角色的心理,從而充分展現出現實社會中各種角色的“為”和“位”。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方法主要應用在語言類專業。

        第8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英語的學習和教學變得愈加重要。長期以來在中國英語教學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是語法翻譯法,而自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了交際法后,“交際”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核心概念,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寫入各級教學大綱。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法翻譯法是否過時、是否違背素質教育的原則?其實,自有語言教學和教學法以來,語法翻譯法一直頗多爭議。無疑這一方法有其弊端,但迄今目前尚無普遍適用的教學法,因為好的方法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況且實踐證明,交際法教學并沒有帶來預期的良好效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法。本文擬探討在醫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靈活地運用翻譯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

            1語法翻譯法理論

            劉潤清[1]指出:“語法翻譯法認為,文學材料中的句子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語言是由一組描寫規則構成的,規則規定著如何組音成詞,組詞成句。衡量一種語言的知識就是看學習者是否熟知這些規則,是否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母語翻譯成第二語言或把第二語言譯成母語。”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①創建了外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既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②主張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注意磨練學生的智慧,強調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③主張通過閱讀外語名著學習外語,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

            束定芳[2]認為:“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特點是:①外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閱讀其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翻譯法主要通過對語法規則的詳細分析,把語法知識應用到翻譯外語句子和文章的實踐之中。②閱讀、寫作是學習的重點。③詞匯選擇主要根據課文,課后所列詞匯表。④句子是語法教學中的基本單位。⑤強調精確性。⑥語法通過演繹的方法向學生傳授。⑦學生的口語為教學用語。”

            在課堂上,適當的母語解釋,尤其是具有抽象意義的詞匯和母語中所沒有的語法現象,既省時省力又簡潔易懂,同時將英漢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比較,也可以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2醫學專業英語課程的特點

            就英語教學本身的內在規律來說,以英語進行課堂講授是培養學生英語思考的習慣,是提高和鞏固運用英語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因而是必須提倡采用的。

            但是,醫學專業英語課程畢竟有它自己不同于基礎英語的特點。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門科學,它不僅要求學生牢記大量專業名詞,而且還要有很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專業英語課程的教材多選自原版材料,不經任何加工和刪減。在專業英語教程中遇到的許多抽象概念和闡述過程常常使人感到艱澀難懂。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和思維模式的不同而造成的。這就給授課者的講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抽象的概念或關系,有的可以通過比喻和舉例等手段來加以說明,幫助學生理解,而往往有許多東西很難找到簡單淺顯的比喻或事例來說明。有時候,為了說明一個問題,你得花相當多的時間,費很大周折來解釋,其結果是喧賓奪主,偏離了課堂授課的主題,效果反而不好,而且從課堂時間的運用來講,也是很不經濟的。即使課堂活動表象上完全以外語進行,但大多數學生在思維活動過程中仍存在母語與外語之間的轉換。

            楊明山[3]指出:“醫學英語文獻閱讀必須與翻譯技巧結合。因為有時句子能意會,卻難以言傳。”如果通過翻譯的方法將某一術語的中文譯名直接交待給學生,或者將某個問題的陳述直接翻譯成中文供學生比較,所收到的效果會更好。學生對于有關的專業知識本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缺乏對英文表達方式和習慣的感受經驗,因此在單純的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難以迅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經老師適時適度的提醒,則會謎團頓解,一切釋然。原本沉悶呆滯的課堂氣氛立刻可以活躍起來。

            3語法翻譯法在醫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①在醫學專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學生英語水平還不夠高,專業儲備較少,教學中采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教師對某些句子、詞匯、短語、句型能夠進行英漢對比,學生對此就會印象更深刻一些,然后再做一些鞏固翻譯練習,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這一語言點。通過翻譯,教師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對于某些句型、詞組短語等的掌握情況,獲得真實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醫學英語教學中應把握好英語講授與中文翻譯之間的度。也就是說什么情況下應當堅持以英語講授,什么情況下需要適當加以中文翻譯呢?一般來說應從詞和句這兩個層面上加以把握。醫學英語和普通英語比較,在詞匯、語法現象、句型結構等方面有其獨有的特色。因此,對醫學英語詞匯與句型結構的了解和掌握,就成了醫學資料閱讀的重點。在醫學英語閱讀的詞匯層面,要了解醫學英語詞匯的特點,明確其醫學語境;在語法層面,要判斷基本的英語句型結構,注意醫學英語的句型結構特點;語義層面,要利用醫學知識,邏輯連接詞的語義關系;同時要充分利用功能詞、構詞法、結合專業知識對所讀材料,從單詞到結構,從一般語義到醫學語義,進行仔細推敲,才能順利地理解醫學資料。

            在詞這一層面上,醫學英語從語體特點來分,可分為普通詞匯和正式詞匯。普通詞匯大部分是英語本族語,常用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正式詞匯大部分是外來詞,常用于科技、政治和經濟等較正式的文章中。醫學英語是一種正式語體,因此,經常使用比較正式的詞匯。這可能是醫學英語閱讀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從普通英語向醫學英語過渡的一座橋梁。舉例說明:普通詞匯/正式詞show/demonstrate;things/objects;make/manufacture;often/frequently;buy/purchase;about/approximately;find/locate;finally/eventually;help/assistance;enough/sufficient;change/convert;so/therefore在具體的文章表達中,體現為同一個意思,可以用正式詞匯和普通詞匯兩種形式來表達,例如,要表達“改變”這個意思,在普通英語中,通常用的是change,而在醫學英語中則用con-vert,如果不注意醫學英語應用正式詞匯的文體特點,將會給閱讀和翻譯造成很大困難。

            在從句的層面上,英文原著中經常有一些復雜的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的不同,造成英語學習者的理解帶來很大的困難。如果一味地強求以英語解釋,則費力又費時。所以對這樣的句子或段落加以適當的翻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特別注意醫學英語在結構層面的這些多用分詞短語、被動語態、名詞化現象以及經常出現分隔等的特點,并以此為圖式來處理醫學英語材料,逐步適應醫學英語的閱讀。

            ②從教師方面來講,醫學專業英語教師有必要給自己定位,為bilinguist。如果課堂上只講英語,則是把自己退化成monolin-guist。作為醫學專業英語的實施者,教師的素質和雙語能力是極為關鍵的。教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外語基礎和英語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上,要做到嫻熟自如,確切無誤地表達其意,否則學生不知所云、受到誤導。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針對性地掃除詞匯上的障礙,盡量避免課堂上的尷尬。

            綜上所述,在專業英語的教學中適度地采用英漢翻譯的手段,不僅不會沖淡英語教學的氛圍,相反,由于消除了課堂的沉悶氣氛,提高學習效率了,教學效果也自然會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劉潤清.外語教學與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11-512.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際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98-102.

        第9篇:法治教育的意義范文

        摘 要 我國會計制度規定,“利潤”是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算的會計所得,而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又稱稅法所得)時是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稅法規定,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據國家有關稅收法規的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關鍵詞 收入 會計制度 協調

        一、會計制度和稅法的比較

        (一)收入方面的差異

        1.銷售商品收入確認的差異。新會計準則對收入新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注入。對于收入的確認時間,新會計準則也提出了收入確認的五個條件:收入準則規定企業的銷售商品收入金額應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但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額。而稅法對于銷售商品的應稅收入確認與會計規定基本一致,體現了權責發生制原則,例如有的企業發生分期收款業務時,稅法規定可以按交付產品或商品開出發票的日期確認收入,也可按合同約定的購買人應付價款的日期確定銷售收入的實現。但應該注意到,有的企業在實際發生分期收款業務時是按收到價款的日期確認收入,這樣可以起到推遲交稅的目的,從而影響國家稅收收入的及時性。

        2.非生產部門使用本企業產成品的差異。稅法規定,納稅人在基本建設專項工程及職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業的貨物的,應作為收入處理,其價格按同類新產品同期市場價格確定。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則不符合收入確定原則,而是貨物的賬面價值直接由產成品科目轉入在建工程,應付福利費等相關科目。

        3.銷售折扣(現金折扣)與銷售折讓的差異。稅法規定,銷售貨物給購貨方的折扣銷售,如果銷售額和折扣額、折讓額在同一張發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折讓后的銷售額計算收入;如果將折扣額、折讓額另開發票,則不行從銷售額中減除折扣、折讓的金額。而會計制度規定,銷售商品涉及現金折扣的,應當按照扣除現金折扣前的金額確定銷售商品的收入金額,即按總價法進行會計核算;現金折扣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銷售折讓在發生時沖減銷售收入。

        4.接受捐贈收入的差異。稅法規定,企業接受捐贈收入視為應稅收入,對于企業取得的貨幣捐贈,應一次性計入企業當年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對于企業取得的非化生性資產捐贈,應按照合理的價格估價計入有關的資產項目,同時作為企業當年收益,在彌補企業以膠年度所發生的虧損后,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較大,企業可在不超過5年的期限內平均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并應在相應期間的年度所得稅申報中對有關的收益額及分期結轉的情況做出說明。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接受的捐贈收入包括貨幣捐贈和非貨幣捐贈,不視為企業取得的一項收入,接受捐贈的資產一般會使企業的經濟資源增加,將其納入“資本公積”項目核算。

        (二)費用方面的差異

        1.工資、薪金的差異。稅法規定,(1)工資、薪金支出實行計稅工資扣除辦法的,按計稅工資規定扣除。即企業實際發放工資、薪金在計稅工資、薪金在計稅工資、薪金標準內的,可據實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2)工資、薪金支出實行工資、薪金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辦法的企業,其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在工資、薪金總額增長幅度低于經濟效益的增長幅度,職工平均工資、薪金增長幅度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以內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企業按批準的工資掛鉤辦法提取的工資、薪金額超過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額部分,不得在企業所得稅扣除;超過部分用于建立工資儲備基金,在以后年度實際發放時,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在實際發放年度的企業所得稅前據實扣除。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當期應負擔的工資、薪金應全額計入當期成本費用,沖減當期利潤。

        2.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的差異。稅法規定,納稅人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費分別按計稅工資總額的2%、14%、1.5%計算扣除。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高于其計稅標準的,應按計稅工資的標準分別計算扣除;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低于其計稅工資標準的,應按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分別計算扣除。而會計制度規定,當期應負擔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應全額計入當期的成本費用,沖減當期利潤。

        3.業務招待費的差異。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在規定比例范圍內,可據實扣除。即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在1500萬元及其以下的,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凈額的5‰;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應全額計入當期的成本費用,沖減當期利潤。

        4.固定資產折舊的差異。(1)折舊年限。稅法規定,除另有規定者外,固定資產都明確了計提折舊的最低年限。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按照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董事會或經理辦公批準,可以自行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2)折舊方法。稅法規定,納稅人可扣除的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采取直線折舊法。確需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由納稅人提出申請,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逐級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從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中任選一種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表中予以說明。

        二、會計制度和稅法的差異成因

        (一)內容不同

        稅法規范征稅行為和納稅行為,體現社會財富在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分配,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而會計制度注重會計核算行為規范,要求真實、完整提供會計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

        (二)目的不同

        制定與實施企業會計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為政府部門、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其他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信息。制定和實施稅法的目的主要是取得國家的財政收入,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調節,保護納稅人的權益。盡管兩者在使用的一些會計概念、原則和方法上有著很大的一致性,但由于其根本目的不同,兩者有時會對同一經濟行為或事項做出不同的規范要求。

        (三)處理方法不同

        會計制度規定必須在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中選擇一種作為會計核算基礎。而稅法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既要保證納稅人有立即支付貨幣資金的能力和稅務機關征收當前收入的的必要性,又要考慮征收管理方便,即稅法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結合。

        (四)適用原則不同

        稅法也遵循一些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如相關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等。但基于稅法堅持的法定原則、收入均衡原則、公平原則、反避稅原則和便利行政管理原則等,在穩健或謹慎性原則等許多會計基本原則的使用中又有背離。原則的差異導致會計和稅法對有關業務的處理方法和判斷依據產生差別。

        三、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不協調的影響

        (一)造成納稅調整項目多

        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應計入成本和費用的,而稅法中不要求計入的,企業在納稅申報時需要調整,這一差異稱為永久性差異。當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不相同時,產生的納稅調整項目相應增加。有些納稅調整甚至影響企業的權益。

        (二)使財務核算成本增加

        納稅人既要遵循的企業會計準則,又要按照稅務部門要求不折不扣的納稅。使得納稅人的財務核算成本逐漸增大,有些差異復雜難懂,操作繁瑣,一些納稅人沒能準確理解這種差異而對其進行及時的調整,在無意中違反了法規,擴大了納稅成本。

        (三)造成稅收流失

        由于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在成本費用方面的規定有很多不一致之處,而且稅法對于一些經濟活動沒有具體規定。企業在會計核算時,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將稅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支出全額計為費用支出,這樣造成了國家財政稅收的嚴重流失。

        (四)易引起納稅雙方爭論

        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存在很多不協調和不一致之處。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向著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不斷的調整改革,二者的差異日益擴大,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然而會計制度和稅法的分離帶來了很多不得因素,例如增加了會計核算成本;誘導企業采用不當手段避稅等。所以,通過分析會計制度和稅法之間的差異來差異來研究一套二者協作的運行方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方法。

        四、會計制度與稅法的處理方法協調

        (一)加強部門間的溝通,明確會計制度和新稅法法規各自調整的范圍

        我國的會計制度定部門為財政部,而稅法的制定部門為國家稅務總局,因而在各個制定法規時兩個部門間應該加強溝通,盡量使得財政部門制定出來的會計制度不僅能夠滿足企業會計核算的正常要求,同時,也能夠滿足納稅調整的需要;同樣的稅務總局制定出來的稅法制度也應該盡量使得企業的納稅調整工作降到最低。同時,在具體施行制定工作時兩個部門要加強查研究。在密切聯系企業實際的基礎上制定會計制度和稅法法規。在出臺每一個政策法規前都要充分地思考和準備,經過充分認證并且結合實際現實情況。

        (二)強化會計制度建設,嚴格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報告以及處理方法的選擇

        企業會計信息所披露的質量受到多重原則的限制,如相關性、實質性等,所以絕對可靠又準確的會計信息不太現實。因而在實際會計制度規定中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的需求,強化會計制度建設時要考慮使得會計信息能夠盡量滿足多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明確會計制度相關信息一方面可以通過簡化年度會計報表、利用英特網實現財務報告的實時監控、提高會計自信披露的透明性來著手;另一方面,企業在做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報告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時,應該嚴格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規定,不能因為臨時的納稅核算而擅自調整會計處理方法。

        (三)加強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相互宣傳的力度

        稅務機關應充分利用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并且應加強會計制度的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效率。同時我國還應加強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在會計界和稅務界的相互宣傳力度,結合實際情況,把會計知識與稅法知識的培訓、宣傳納入日常工作,組織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人員、辦稅人員及廣大經濟工作者認真學習,搞好會計制度和稅法的宣傳工作,加深對會計制度和稅法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貫徹會計和稅收改革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以提高會計制度和稅收規協調的有效性。

        (四)加快稅務會計的建設步伐,從根本上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

        目前,稅務會計只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而財務會計不能完整、具體地反映稅收信息,不可能全面行使稅務會計職能。在此情況下,企業納稅仍然依賴于財務會計報表,必然導致企業辦稅人員申報納稅時缺乏專業判斷,稅務機關征收稅款時帶有盲目性。因此,有必要制定獨立的企業稅務會計核算制度,規范企業納稅行為,降低稅收征管難度。

        參考文獻:

        [1]論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表現及協調.今日科苑.2007(6).

        [2]朱燕華.時代金融.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分析.2009(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综合一区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 欧美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 | 亚洲高清aⅴ日本欧美视频 亚洲性爱国产性爱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