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正確學習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是歷史教學界的一個老話題,也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課題。新課程背景下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一方面是學生基于學習方法層面的轉變,基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升華,基于知識方面的結構化、系統化。另一方面,則是強調“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歷史課標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基礎
高中與初中歷史課程都屬于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兩者的聯系與差異如下:
1.課程理念的聯系與差異。初、高中的歷史課程標準理念都包括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形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可見,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上具有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增加了對“關注現實、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課程設置的多樣性”的理念,體現了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特點和要求。
2.課程目標的聯系與差異。在知識方面,初中歷史課程兼顧了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高中則更強調歷史知識的專題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高中除了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強調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學習,在積累歷史知識的同時感知歷史、對歷史的發展形成初步的認識。高中則重點強調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學習的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態度和一定的國際意識;高中則強調了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歷史意識的培養。
3.課程內容的聯系與差異。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初中主要以主題的形式,基本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基本規律。高中課程對歷史知識的體系進行了重新組合,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內容。這樣,避免了初中和高中歷史知識的簡單重復,更有利于高中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主題是專題學習的基礎,專題是主題學習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學生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因此研究學生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前提。
1.研究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高一學生剛從初中走過來,他們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狀況怎樣?基礎如何?高中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對這一主體的歷史學習情況必須有所了解,否則,銜接就無從下手。同時,高中新課程歷史內容多、涉及面廣、跳躍性大、課時有限,老師往往感嘆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如果我們了解學生在初中所學、所知,那么,高中歷史教學則可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使我們的教學詳略得當,從容調控。
2.研究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差異。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級就是學生思維轉型的關鍵期。高中歷史新課程恰恰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訓練,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研究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的過程中,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大部分學生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
總之,教師是否對剛進入高一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等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決定初高中歷史教學能否順利實現銜接的關鍵。
三、采取正確的對策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中心環節
要順利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要求教師必須采取正確對策:
1.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去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樣,學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又能夠感悟歷史所帶給他們的豐富知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歷史教材中豐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級,成為學生人生中一個新的健康完美的起點。
其次教材編寫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中歷史教材與高中歷史教材在銜接上的過度脫節。從教材內容上來看初中歷史教材較通俗易懂、難度小且大都介紹的是基本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現象強調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內容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歷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運用。使得學生思維難以轉變廠時很難適應。這是多年以來一直存在都沒有解決的問題。而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漢凸顯出另外一個問題,即編寫體例的不一致。從教材的編寫體例來看初中的歷史教材還是傳統的編年史形式出現學生按照時間把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發展脈絡線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歷史教材則打破時間序列,以專題史的形式出現用學習模塊加學習專題的形式來呈現課程內容。而且根據教科書多樣化的要求歷史教科書由/一綱一本,.向/一標多本0過渡捉進了教科書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簡單的形象思維很難一蹦而就地過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在初中學到的簡單的歷史知識不足形成系統知識體系去支撐高中那種具專業化傾向的歷史知識學習岸生很難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流暢地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岸生思維產生斷層。這成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又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師的問題。由于初中歷史教材每課內容較少教學進度較慢,對重點內容和疑難問題,學生習慣了教師不斷的反復強調。而高中歷史教材每課內容通常較多,而且高一每周僅有兩課時教學進度較快對于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吃透教材的內容。而教師顧及到進度也不會在課堂上多次的反復導致部分同學對高一的歷史消化不良。同時加之個別教師在片面強調考試成績,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興趣匾乏甚至厭煩情緒。
針對歷史教學中學生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采取相應對策加以解決方能保證高中歷史教學的延續性和有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以培養其成為符合現代化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問題。第一學生思想和學習方法的銜接。1.思想上。學校應該和新生及其家長及時溝通赴學生和家長了解初高中學習的差異使學生能夠適當的作一些學習的準備工作,不要將兩個月暑假完全荒廢掉。而新高一的歷史老師在上第一堂歷史課的時候就應該向學生明確介紹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高中歷史學習的艱巨性,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要通過典型的實例深入淺出的講解赴學生從開始學習歷史時就認識到歷史教育可以借助歷史文化營養來滋潤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時對于初高中教材的差異、教學方法的差異岸習方法的差異也要做出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在對高中歷史有著清楚認識的狀態下進入高一的歷史學習。2.學習方法的銜接。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滄業設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倡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但學生剛剛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賴性只有逼其自立輔以學法指導,學生才能迅速進入角色。因此敷師在課堂上要利用專門的時間給學生上一堂學法課,同時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要不時的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只有通過不時的訓練和指導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重視學生上課專心聽講、作好筆記、及時復習和書寫規范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預習、聽課、分析、歸納、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將學與問、學與練、學與思、學與用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自己也應該在歷史學習中不斷摸索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第二、教材的銜接。高中教學內容雖然增多了但諸多內容上還是和初中內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師應該注意初高中歷史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要認真研讀初中教材和中考試卷加強與初中歷史同行的交流與溝通深入了解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包括教材的編排體例以及內容,還有初中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同時通過科學設計學情調查問卷以及與學生課下交流膜清高一學生的歷史素養的真實狀況。相同知識點應注意復習并側重相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細節上的差異。而高中新增的內容則應重點介紹和分析并注意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差別和聯系。使學生在舊知識上可以溫故而知新在新知識上可以觸類旁通。鑒于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應該緊扣歷史課程標準注重教材知識結構的構建使其盡快和高一新生的認知結構相適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摘 要:由于初高中歷史教材及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心理的差異,使得初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脫節問題,給高一歷史教學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闡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利于高一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歷史課程;初高中學生;歷史教學銜接
一、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比較
1.《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簡單,《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內容較初中課標內容豐富
初中歷史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部分內容,在每部分內容中基本按年代順序分專題內容展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高中歷史課程注意與初中歷史課程的銜接,既避免簡單、機械地重復,又避免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脫節。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高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特點和要求,引領學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層次上認識歷史。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4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不足之處在于,以“模塊――專題”、中外史混編為體系結構的新課標,打破了歷史學科的整體性,破壞了歷史概念內在邏輯關系,容易造成時間和因果關系上的混亂,新舊知識聯系不緊密,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并且和以通史狀態出現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歷史教學在教學目標上存在差異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更強調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中國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國古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了解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較《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更注重對歷史能力、歷史規律等史學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寬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標的內涵,強調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做現代文明社會的現代公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還提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
二、初、高中學生的比較
1.初、高中學生存在著較大的思維差異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材料信息,通過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其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初二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到了高二年級這種轉變初步完成。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轉型的關鍵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奏,學習成績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學生學習方式也有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通過對我們縣城幾所高中1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高一學生中對歷史課很感興趣的有12.7%,比較感興趣的27.3%,一般態度54.5%,不感興趣的5.5%。初中歷史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那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掌握歷史知識類型方面,喜歡死記硬背的占10.9%,靈活運用的占25.6%,開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必須充分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在歷史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上,高一學生還不能很好地實現轉變,38.1%的學生不喜歡探討歷史問題;42.9%的學生不善于用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學習歷史;42.8%的學生沒有獨立學習歷史的習慣;38%的學生不能迅速掌握歷史學習材料的核心問題。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拐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這一切都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
三、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優化課程資源,編寫校本教材
為順利實施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必須有一本與現行教材相適應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塊、不同專題或同一專題的不同課文;不同模塊的歷史知識;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資源,通過比較、整合,節省時間,優化課程資源配置,進而形成一套與現行教材相適應的校本教材。
2.認真研究學情,提高自身素質
面對初、高中的歷史知識體系斷裂現狀,高中教學一定要注意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知識體系,弄清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增強通史意識,這既是對初中的“補課”,也是高中專題史學習的必備通史基礎。
3.加強交流與合作
作為歷史教師,要樹立大歷史教學觀,不僅要重視高中歷史教學,同時也要關注初中歷史教學。從自身做起,加強與初中歷史教師的聯系,尋找初高中歷史教學在內容選擇、方法運用、理念引領上的差異,增長智慧,豐富自己;初、高中歷史的銜接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在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們應尋找機會與之進行交流,認真吸取經驗和教訓。
4.做好總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微課;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4008901
微n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微課作為教學視頻,一般時長6分鐘左右,所講內容知識點集中,在使用上靈活便捷,通常可用于對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歸納、對某一知識點的突破性專項講解,也可用于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微課,可以促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本文試就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微課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運用微課完善與優化歷史教學
現行使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學內容繁多,但學校給予師生的課程教學時間非常有限,教師只能致力于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剖析、講解,對非重點、難點知識只能一帶而過,這勢必影響學生對一些新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例如講述“卓爾不群的雅典”相關內容時,教材對雅典的民主政治只做了概括性的闡述,教師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只能籠統地告知學生概括性的結論,如“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雅典政治、經濟的繁榮”。因為這些內容的概括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課后就有學生提出“雅典民主政治造就了‘盛世雅典’,‘盛世雅典’是什么樣子,雅典的民主政治與‘盛世雅典’有什么關系”等問題。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制作“盛世雅典”的微視頻,以大量的歷史事實形象地讓學生了解雅典全民參政的民主政治激發了公民參加國家政治事務的積極性,促進了雅典空前繁榮的局面。實踐證明,通過播放微課,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解決了歷史教科書中因知識點簡單而導致的理解困難,彌補了由于教學時間緊張而造成的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全面的缺陷。
二、運用微課理清歷史知識脈絡
高中歷史教科書涉及范圍廣、內容包羅萬象,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感到歷史知識點太多,難以記憶和理解。這是由于學生不善于進行知識梳理造成的。例如在學習“羅馬人的法律”相關內容時,如果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古羅馬的知識,對這個知識點也沒有概念,加上羅馬法自身有發展演變過程,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就很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羅馬法的發展史”的微課,在微課中對羅馬法的發展歷程按照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從具體的法律條文到自然法理念這三條線索進行梳理與劃分,讓學生理解羅馬法中習慣法、公民法、萬民法、成文法、自然法等主要概念。這樣,通過具體的史料幫助學生分析三條線索的發展變化,并用一張時間表對羅馬法的發展進行梳理,實現了知識的系統性與條理性,為學生條清理晰地掌握相關知識提供了幫助,強化了學生的記憶與理解。
三、運用微課傳授歷史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高中生掌握歷史學習的科學方法,促進并提高他們歷史學習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才能使他們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學習實際,以微課為載體傳授歷史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例如,針對學生對歷史材料解析題存在回答不完整、不能切中要害等不足,教師可以制作微課《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法》,詳細介紹、歸納解析題的答題技巧。針對學生由于審題不嚴謹而導致答題錯誤的普遍現象,教師可以制作微課介紹審題技巧,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針對學生復習效率不高的問題,教師可以制作微課指導學生制定復習計劃、科學合理安排復習時間等。教師傳授歷史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動力。
四、運用微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只有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有可能自覺地獲取新知識,產生學習的動力。例如,在《》一課上課之前,教師布置學生通過網絡上的微課進行新課預習,學生不僅觀看了教師上傳于學校網站上的微課,還通過搜索引擎搜索了與本節課有關的一些微課視頻并觀看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先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然后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互動交流,最后解決問題。微課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先教、學生后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優勢平臺,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逐步形成。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微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充分利用微課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理清知識脈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活動教學 高中歷史 應用研究
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養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但是和其他學科相比,歷史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認知的培養。因此除了書本知識之外學生還應該自己積極的探索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一、什么是活動教學法
所謂活動教學法就是教師依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完善工作。活動教學法更加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范圍比較窄,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學生都覺得沒有知識能用,其實這就是學生的積淀不到位。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學生很少能夠做到以點帶面,這也是因為學生的知識體系不扎實,沒有辦法全面宏觀的整理和運用知識。而教學活動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之中以更加輕松的方式構建牢固的知識體系,長此以往學生的歷史感就會得到明顯的增強,其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也會有極大的提高。
二、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1.過于強調記憶的重要性
歷史學習固然需要大量的記憶,但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之中過分了強調了記憶的重要性。實際上這樣大量的記憶背誦雖然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但是實際上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受到極大的打擊。歷史學科的記憶和背誦需要建立在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學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并以此構建了扎實的知識體系才能夠真正的做好記憶工作。
2.歷史課堂教學形式沉悶
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課堂教學氣氛壓抑。不少學生覺得歷史學習太過于沉悶,歷史知識只能記憶和背誦,毫無樂趣可言。時代背景不同,一些歷史知識學生也很難真正的理解。如果教師講述的不到位的話,學生對這些知識點就會始終存在有疑問。這也是學生覺得歷史課堂學習沉悶無聊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活動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之中的應用
筆者認為活動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之中的運用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考慮,即教師方面、學生方面還有考核評價方面等三個方面除法。只有做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才能夠真正將活動教學法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之中。
1.教師方面要考慮什么
活動教學法的運用首先需要從教師方面著手。為了運用好活動教學法,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到活動教學法的運用范圍。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歷史教學活動都可以運用到活動教學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需要運用到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一定要仔細研究教學內容,從教學內容出發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時候單純的理論講授反而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立足實際教學內容,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和解決問題。
除此以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應當盡可能的選擇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相對來說確實比較枯燥和無聊,但是高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還是比較強的,如果利用好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有明顯的提升。高中歷史教學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從多方面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等都是教師要考慮的重要內容。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和側重點都不一樣,因此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也要靈活多樣。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2.學生方面要做到什么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當前我國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還有待提高,不少學生都等著教師教學,而不是自己主動求學。活動教學法的運用需要學生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去。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完全可以以歷史事件為題材設計話劇等,這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除此以外,因為高中歷史學習需要學生記憶大量的時間和事件,而這些內容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少學生之所以對歷史學習有畏懼心理其實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內容的記憶比較枯燥和無聊。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歷史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聯系的,因此這些事件的意義和時間也是存在有一定的練習的,教師需要將其中的練習講給學生聽,學生則是要努力理解這些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從中我們發現,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請老師指點并在實踐中不斷的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
3.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是運用活動教學法的必然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教師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且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僅要看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同時還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幅度等多方面內容。
活動教學法的運用對促進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對此給予積極的重視。雖然當前歷史教學存在有一些問題,但是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做好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有效教學 問題 對策
高中歷史是一門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其內容貫穿古今,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要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更要具有超強的業務能力。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效率,認識到自己教得好是學生學得好的前提。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解決現存的教學問題,開發創新的教學方法。
一、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沖擊了歷史教師的傳統教學思想,也讓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更豐富。在改革過程中,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傳統教學理念與創新教學理念矛盾突出
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考試制度沒有改革的現在,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左右著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沒有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控制者地位沒能,許多學生并不能積極地學習歷史知識,也沒能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認識到歷史學科的趣味性。許多教師認可素質教育理念,但并沒有認可它,不能將創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活動。傳統教學理念與創新教學理念矛盾的存在,影響歷史教學有效性。
2.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編排不合理
歷史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是以時間為線索安排的,許多教師也因此在課堂中采用通史方法進行教學,忽視專題講解及模塊講解。在以歷史進程為線索的課堂中,學生會更重視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而忽視其他內容。教師與學生都偏向于以時間軸為去梳理歷史事件,理清歷史脈絡,影響歷史學科特色的突出;教學內容編排不合理,影響歷史教學方向。
3.歷史教學思想與方法單一
單一的教學模式與落后的教學思想,不利于高中學生積極歷史學習態度的培養。許多學校的歷史教學內容與當地的教學能力不盡相符,教師在實施教學時也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分析。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歷史能力的整體提高。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方法
1.更新高中歷史教學思想
教師要對個人角色進行重新認知,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積極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更新自身的思想,才能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多給學生留一些自主學習的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個性化想法,并對其進行引導。
比如在講解《“人是萬物的尺度”與人性的復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就“人的價值”進行討論。一些學生說“自然應該是高于人的存在”,這與教學主旨是相悖的。但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分享自己這樣想的原因,通過課堂的引導,讓學生認可人的價值,以此營造和諧的氛圍,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探究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得以更新,知識框架也有所不同。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求,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變重視內容傳授,忽視方法傳授的教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歷史學習方法,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共同梳理歷史知識,開發不同的線索去建立歷史知識結構,打破時間線索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限制。
比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時,在復習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組,讓學生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建立知識體系,為每一個小組安排合理的任務,規定時間,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自由學習。
3.引進信息技術實施歷史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高中歷史教學又多了一項教學技術。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提高,需要教師正確應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用全新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促進學生進步。比如在講解《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和血與火的征服》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文明交往航線圖,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航線的發展過程,以圖片中的航線為線索記憶相關知識點,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豐富。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在網絡上搜集相關史實,豐富歷史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三、結語
高中歷史學科是基礎學科,也是高考的必考學科。高中歷史學科內容涉及面廣,難度較大。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讓教學活動的設計更合理,滿足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水平進行授課,解決教學模式死板與氛圍嚴肅的問題,以此保障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方法探討
一、引導學生互動以突破重難點
通過引導學生互動來突破重難點是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必要前提。高中歷史課程的重難點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理解的內容,必須進行反復的磨煉學習。對于歷史學科而言,要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就不得不去背誦,但背誦是學生最不喜歡的學習方式,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時,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小規模的第一次的情境。教師可以如下文所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其次進行解說詞的設計,然后派代表進行演說,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自主地掌握的相關內容。但要讓學生能記憶這些知識,教師必須更進一步地設計教學,教師可以設計示意圖,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更加深刻。
二、將歷史現實適時地引入課堂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歷史基本知識、掌握歷史學習方法,還應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態度觀、情感價值觀。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全民族的抗戰”這部分內容時,這種民族的團結精神需要去發揚光大、需要去弘揚、需要去學習,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抗戰精神這一主題。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適時地導入歷史現實,可以通過出示材料、報道等讓學生加以了解。
例如,在本課開始前播放氣勢雄壯的《救國軍歌》。高中歷史老師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救國軍歌》的內容和主題:“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槍口對外,齊步前進!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通過將歷史現實適時引入課題,從而創設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除此之外,更進一步地將其與現實進行結合,引出“新時代下的我們,該怎樣把抗戰精神發揚下去呢?”從而升華情感,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發言。
三、高中歷史課堂充分運用情境教學
高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中包括三種情境:(1)文化情境教學策略。例如,在學習“春秋戰國”這部分歷史知識時,歷史老師通過引進一些與課本相關的歷史文化來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知識,包括本課的歷史故事背景、相關歷史人物等。(2)娛樂情境教學策略。這是指初中歷史老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例如,學習“新航路的開辟”這部分內容,通過多媒體以娛樂情境的方式展現給學生。(3)問題情境的教學策略。這主要是指學生根據教材的知識要點,以學生的生活背景作為教學的目標,這樣會更加貼近生活,學生也不會感到畏懼。
四、重視歷史課堂導學方法的關鍵作用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為出發點,結合課本內具體的歷史知識點,在老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開展操作、交流等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自愿地參與到活動中,所以課堂導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十分重要。高中歷史老師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歷史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的錄像片段。結合課件展示“”的有關圖片,講述慘痛的歷史。之后,老師再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中國人,應該如何對待事件?”“給人類留下怎樣的啟示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回答。所以說,歷史課堂導入方式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結合生活實際,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教學課堂中來,積極發表個人想法,并學習歷史人物的真摯情感、忠貞節操和偉大精神,鞭策學生在新時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對生活,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斷在歷史學習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史料;史書典籍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主要的就是教學內容單一,可用的歷史教材也比較單一。現在我國的基礎教學大多是圍繞考試來進行的,主要是為了升學。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就更加是如此了。課堂教學都比較單一乏味,都是比較枯燥。在長期以來都是教師進行講解現在的教學多是為考試服務,歷史課同樣也不例外。學生可以使用的教材比較單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也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在臺上講解,然后學生進行背誦和記憶。長期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慢慢的學生會越來也反感對歷史的學習,缺乏對于歷史課程的研究以及學習的興趣。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現代科技技術已經引入到了校園教育中來,但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模式還沒有和現代技術接軌,還只是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這不僅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會影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進程,影響教學質量。
在應試教育壓力下,歷史學科被忽視是常見的事情,很多人認為歷史學科是一門副科,應當先把語數外等主科學好。但是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特殊性質的學科、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歷史事件的表面,還要學習歷史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而現如今的歷史教育方式,僅僅只是為了高考服務,很難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學生覺得學習歷史知識需要背誦,而對于其它的不在關注。
二、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具體高效教學方法
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的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對于在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中,教師要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要對相關的歷史知識清楚明白的了解,不能知識知道表面。教師在對一個知識點講解的時候要從相應的歷史背景開始,綜合的分析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意義等對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是歷史任務做一個全面的了解。除了課本上的知識點外,教師也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除了課本以外,多閱讀相關的歷史速記,現在歷史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很多是課本以外的史料,但是考察的知識點是學習國的,用到的史料是從來就沒有過的,很多學生可能沒有見過類似的材料,在考試的時候就會心慌,不知道考察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多進行一些拓展,多閱讀一些和歷史相關的史書典籍,來拓寬學生的學習知識面。
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辦法就是用好圖文史料。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提供了新教材。新的歷史教材里有更多的史料,而且圖文并茂,整體的可讀性比以前的教材強很多,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在其它方面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對于歷史教材的講解要從史料的學習,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來學習歷史,評價歷史人物,更好的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幫助學生從歷史教材的史料中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積極的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還要對所學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進行比較、概括、解釋,讓學生能夠清楚明了所學歷史的脈絡。所以說歷史教師要在新的歷史教材下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給學生選擇史料的時候要根據課本上原有的史料,再進行有機的整合。在運用史料設計問題的同時要注意難度。要遵循有簡單到困難的一般性原則。這樣可以兼顧到不同階段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討論和學習的空間。歷史資料運用的恰當,不僅僅是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同時還是學生鍛煉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好辦法。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綜合、比較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學習效率。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也要有很大的轉變,讓學生思維得到啟發,去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能夠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新課程標準下,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新媒體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比如說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收集到更多的和歷史相關的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在學習到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能夠讓學生拓展到課堂上的歷史知識以外的更為豐富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知識網絡資源,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與自主交流,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新的教學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并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通過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師與教學內容的引導下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全面融合了“以學生為本”這一新課改理念,同時在目標設計過程中也讓高中歷史更好的施行義務教育,幫助學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真正學會如何知道歷史,怎樣利用特定歷史思維去了解現在和正確認識自我,所以本文對“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現狀進行研究。
1.對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討論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過程”和“方法”進行分別研究,“過程”是指學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經歷、體驗、思維方式的變化以及發展程度等,在本質上可以說成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整個經歷,并在這些學習經歷中形成抽象或概括的思維程序與思維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所使用的思維方式。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的“過程”是指讓學生在濃縮、簡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條件下,通過對高中歷史課程的經歷和體驗來確認史實,并要運用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與評價歷史的程序。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的“方法”是指學生掌握史學界確認史實和解釋與評價歷史的思維方法,也可以說成教師根據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布置和安排出特定的情景,就某個歷史學科方面的問題采取適當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與特定歷史思維相統一,從而使學生可以利用特定的歷史思維來理解歷史和現代,從而使學生在以后學習中如果再碰到類似題目也可以使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走入社會后可以利用更加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和解決現實問題。
2.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踐
本文以高中歷史課程中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一課來設計實踐課程,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秦國崛起和鞏固大一統的帝國,重點是講述了秦朝創立中央集權的體制,雖然秦王朝在歷史上的時間相對較短,但是它創造的中央集權體制對中國的影響卻很大。本文便以《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這一課為例,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踐進行深入分析。
案例1:“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相關史料文獻來解讀商鞅變法的內容,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歸納以及提煉核心觀點的綜合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和討論,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一起分析秦朝統一的原因等內容。
(3)通過學習秦朝鞏固統一的一系列措施,并要從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的視角來評價秦王朝的統治。
分析:根據本文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解,可以發現這一教學目標在設計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可以發現這一教學目標將主體放在培養學生這一方面,而且還沒有使用教學活動的過程對這一教學目標進行描述。因此,本文基于“過程與方法”目標對這一課進行教學過程設計。
案例2:基于“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學過程設計
【探究一】公元前3世紀,中國因為什么原因而出現秦王朝大一統的趨勢?(教師出示相關圖片來營造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定情境,而且歷史情景要充分體驗秦王朝大一統趨勢出現的必然性)
情景:教師出示兩幅關于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圖和幾大國家的形勢圖,通過觀察圖片上的國家數量變化等來營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
問題:從經濟、社會以及戰爭等當時社會的角度,充分思考秦王朝大統一趨勢出現的必然性。
【探究二】秦王朝是如何從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存在?(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應資料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
情景:出示兩段與此問題有關的文獻材料。
問題: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商鞅變法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探究三】秦王朝在那個時期是通過哪些手段來鞏固大一統的局面(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基礎上,結合課程內容對這一問題進行概括)
【活動設計】分組討論
命題:秦王朝采取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對我們后世帶來哪些影響?
A:這些措施對我們后世留下的寶貴財富?B:留下了哪些沉痛的教訓?
操作:(1)自主選擇。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分組討論,如果兩個小組人數不平衡教師可以選擇參與人數偏少一組,而且分組應該在課程開始前就應完成。(2)分組討論。兩個小組要在5分鐘之內完成討論,并推選1至2人將準備的觀點進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