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智慧課堂的利與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樹立綜合的教學理念,讓綜合實踐課程和語文課程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如,在小學六年級上期《輕叩詩歌的大門》的綜合性學習中,首先讓孩子在語文課中通讀這部分教材,然后根據教材的活動提示,按綜合實踐的小課題要求分組擬定活動計劃,再分工合作,開展實踐探究。孩子們通過讀詩——寫詩——演詩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自主參與,把以前認為深奧無味的詩歌演繹得多姿多彩,大大增強了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課堂生動鮮活了,學生綜合能力提升了。
有孩子在活動總結中這樣寫道:“以前老師上古詩的時候,我常常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好像只看見老師的兩片嘴唇在一張一合地動,卻不知她講了些什么。而這次實踐活動給我們提供了自己‘讀詩、寫詩、演詩’的機會,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學習,查找資料,遇到問題互相詢問,靠小組的智慧學會了很多詩。大家互相幫助,特別有意思!”
二、綜合實踐活動為習作引路:強調體驗,表達真情,展示卓越
習作是語文課程的半壁江山,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展現。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學生寫作常無話可寫,時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這就告訴我們學生習作需要有生活的土壤。
在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讓他們把有價值的體驗記錄下來,積累習作素材。如,開展的“三創,我在行動”的實踐活動,學生就寫了《第一次社會調查》《我給媽媽講“三創”》《我在“三創”中成長》等親身經歷的事件。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和社區深入地調查、宣傳,所以絕大部分學生不僅能清楚地寫出調查經過,在心理活動描寫方面還特別真實生動,就連平時習作較差的學生也能做到把事情記敘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語文習作放到開放的綜合實踐天地中,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自由地表達,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下,就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能展示自己卓越的習作才能。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鍛煉口才搭建舞臺:引導交流,注重合作,創建卓越
在教學語文十冊“語言的藝術”這一專題,教師先引導學生發現有哪些展示語言藝術的材料?學生很快找到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或者在電視上看見的相聲、小品,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分工合作,有的當導演、有的當演員、有的準備道具,頓時課堂上樂開了花。
第一件:教育部正在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并向課程標準的使用者教師發問卷,直接寄教育部。
第一個正式課程標準文件(以前都是實驗稿,)教學大綱首次正式頒布,標志著課程標準的成熟性,也標志著它的剛性、法規性,是中小學教師教學的準繩,必須執行。
教材走向多樣化,不能只按照教材教學,教參也只是參考,考試評估主要依據《課程標準》,而不是教材。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研究課程標準,重視課程標準。
也在制訂課程質量監控標準。
第二件:中考改革實驗。
現在有 17 個實驗區,不能用舊卷子考新課程內容。
今年正在實行中考改革,主要改革考試內容。(車宏生:測量專家總負責此項目)
實驗省成立考試評價小組, 17 個組到北京與課程標準組成員一起研討如何設立試卷。
增加主觀題、探究性題目,減少了記憶題,但是給閱卷增加了難度。
閱卷經費增加,閱卷時間增加。
例如:畫凈水器,比較李白的四首詩。(可能是沒有見過的詩)
中考是平時教學的指揮棒。
探索新的畢業辦法。學業成績加綜合評價。(五或六門中考成績)
綜合評價的六個目標:道德品質、公民素養( 3 個次級指標)、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審美與表現、健康與運動、(評價等級分成 A\B|C|D|E 五等)
14 個二級指標, 35 個三級指標(即關鍵表現)。
7 個老師對同一個學生評價思想道德評價,(計算機軟件處理)
同學互評,老師與學生評價綜合得分。
評價公示制度、評價監控制度
高中成立招生委員會(校領導 1/3 ,教師 1/3 ,社會人士 1/3 ),可以有自己的招生標準,例如綜合評價需為 A 等,考試成績在多少分之上)
初中成立評定委員會
同等條件下學生的錄取,需要增加面試。
初一學生開始建電子檔案。
第三:推進高中新課程。(山東、廣東、寧夏)
高中課程改革的特點:多樣化、選擇性
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改變繁、難、偏、舊,重視三維內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學習。
考試隨課程改革而改革。
《標準》的修改稿特點:
更加符合中小實際(難度有所降低)
更加貼近教師(語言的表述更適合教師)
更加便于操作(案例增加)
以課改為切入點,落實 8 號文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課程改革不等于換教材。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
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需要做到:
1 。從兒童經驗出發,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課前考慮:知識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聯系,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加入新知識。)
2 .盡量讓學生形成知識的過程。(體驗知識的過程,如蚯蚓的咸味,因為蚯蚓在堿性土壤中生活。)
3 .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與表達。
閱讀使學生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新大綱的閱讀標準)
通過閱讀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抓住中心思想。(舊大綱)
不能用老師的感受替代學生的感受,不考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義,而是講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文章。
閱讀教學要求的變化:
1 .教師不能再滔滔不絕,而要引導學生閱讀,重視學生獲得自己的閱讀感受。
2 .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3 .體味、品味、感悟、熏陶。
4 .增加了閱讀量。
閱讀教學的改革體現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重視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能力的培養。
蚯蚓的習性與特征(美國教師的科學課)(教學方法:在發現中學習)
每個學生都是發現者,有個學生將蚯蚓用線系著吞入肚子,發現它沒有死,說明它生命力很強。 -- 老師高度評價他的大膽探究精神,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并對他表示欽佩。
調動學生的興趣。
(英國老師美術課:先讓學生在 5 張白紙上畫畫,然后讓學生每一次轉圈,受到新的啟發,并且培養合作學習。)
英國美術教師:技巧可以培養,但是想象力是不可以培養的,但是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 2 )教師要有課程意識。
課程的 5 要素:教科書(以教材為中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情景、教師與學生互動(能夠產生的問題及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每節課既有預設的目標,又有生成的目標,而且生成的目標在未來評價考試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考察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新課程對教師的能力要求:理解教材的能力、體現教材內容的能力、課堂應變能力以教材和學生興趣為中心,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非常了解新課程改革的過程,對基礎教育的關注、內容的一張報紙折疊 32 次可達 1 萬多米,比朱峰 8800 多米還高。
轉貼于 杜威問小學生:不停地挖地,能見到什么?
另一老師問:地球的中心是什么?學生齊答:地心。
教學內容不夠,小組討論來湊。 -- 新課改實驗( 20 分鐘按照教材講完,然后就讓學生分組討論。)
教材內容少,需要教師去擴充。
( 3 )改變教學模式。
提倡高度個性化、多姿多彩的教學。
例:三幅圖(美術教材上)變成 100 多幅圖。(學生手蘸顏料在白紙上作圖,并讓學生在手和胳膊上作動態圖。)
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思維創新。
教學理念:
教為學服務,以學定教,以學論教(即以學評課)
歷史課: 918 ,以音樂松花江上開始,看圖片、電影片段。然后學生談感受。
這節課雖然沒有上完,但是對我的震動比學校任何思想品德、愛國主義教育都大。 -- 一女學生
不讓學生說,就是對學生感情的不尊重。 -- 教師
是一節有缺憾的好課 -- 評委對這節課的評價
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創新人才。不追求課程的圓滿。
三代農業生活表演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巧妙地處理學生的問題。
討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有位學生提出城市的安全問題、污染問題、交通問題等。此時,教師將此問題轉化為:城市化的利與弊(讓學生辨證地看問題,討論過度城市化所帶來的利與弊。)
如何理解教學目標?怎么制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新課程上講的少了,但是要引導學生討論,并在關鍵地方簡要點撥(討論:如何處理白色污染?有個學生說,可以研制一種降解塑料袋,另一學生說降解塑料袋已經出現,老師說,你們說得很好,菜市場有這種塑料袋。這句話有些蒼白無力,教師應當說:這種降解塑料袋體現了現代生物技術的魅力,以后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所有的白色污染都會消失。)
教師被學生問題帶著走的課堂情景越來越多,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教師需要很好地處理學生提的意外問題,與課程內容盡量結合,以另一種方式改變學生的問題。
教師要改變角色,也要虛心向學生學習。
科學結論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 科學課教師
備課時不可能預測到課堂中發生的事情,要靈活地調整教學進程、教學內容。
教師在課堂上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
學生問答問題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失,因此教師要即使捕捉。
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捕捉亮點,讓智慧閃耀光芒;點撥偏差,讓失誤得以矯正;引發爭論,讓思維擦出火花;削枝支除葉,讓質疑抓住主干;撥動情弦,讓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選擇,讓個性自主張楊;滿足表現欲望,讓生命釋放活力。
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不變的程式,更不應該成為僵化的模式,而應該是一個隨機應變的模塊。他應該尋著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情感的波瀾,隨時調整教學。 3 步、 5 環、 7 程序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課堂有無充滿學生成長的氣息。 -- 某教育局局長
新課改的目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學習并不簡單是信息量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結構重組。新舊知識之間的過程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必須學生自己經過。
教師在新課程課堂上需要做到:
( 1 )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結構重組、知識建構的時間。(上課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重構知識。改變講的越多、越透的就越好的教學觀念。)
( 2 )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插話、反駁、提問、補充。
( 3 )在課堂上少問 “ 為什么? ” (直奔答案)多問 “ 你是怎么想的? ” (即要學生講述思維的過程。)
( 4 )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
學生在快下課時,提出第 4 種解法,延課 3 分鐘。校長批評他。這是評課活動。專家
教師的觀點比校長新,校長的觀念比教育局長新;教育局長比當地的領導新。
校長要給教師寬松的改革環境。
( 5 )教師要學會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作業是長時間的作業,分小組匯報:金屬材料。
很多老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麻煩,費時費力。
例: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水溝中的樹葉,如何造車把樹葉清掃出來。 -- 陳至立訪問法國小學,被這個男孩的創意所震驚。
陳部長回來后,倡導 “ 做中學 ” 項目。
探究性學習一定要注重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重視結果,很可能探究的問題沒有答案,或者答案并不統一。
綜合性課程考試題中會有許多探究性試題。
根據學習內容決定是否采用探究性學習。
即根據學習內容決定學習方法。
探究性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6 )改變師生關系,創設讓學生個性張揚、民主、快樂的課堂文化。
改變師生關系實際上是要改變課堂文化,從等級森嚴束縛學生思維的課堂文化轉向民主、寬松、激發學生思維的課堂文化。
教育部正在做預算,給村小每班配備一臺計算機、教學光盤。
你說、我說、大家說,教師向實話實話的主持人。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會被學生問住。(無花果、菠蘿是種子還是果實?老師說,我也不知道,可以將這個問題作為探究性問題,下次課我們再討論。)
蹲下了身子,坐在學生中間,能夠聽到學生的真正心聲。(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討論。)
身高的距離產生了交流的距離,(小學老師與籃球明星沒有交流,太高,脖子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柏拉圖
讓學生不迷信教師,而要追求真理。
教師要尊重學生,改變師道尊嚴。
( 7 )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
2001 年進入實驗區的教材有 49 個,數學有 4 個,語文有 3 個。
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級語文教材重視寫字。教材的字大,字的結構。把字變成字串,便于記憶掌握。
2002 年有 60 多種,現在有 100 多種。重慶市有三種教材,依據課程標準來組織考題。
新教材的特點:
新教材的難度降低,知識面加寬。
新教材的開放性:知識的開放化、答案的多樣化
深圳有個語文老師讓學生調查: 56 個民族如何過年?
北京:我們過年贈送小禮物(學生自己設計禮物)
1 .當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較遠時,可以改變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
(如水鄉,對于北方學校學生很難有那種體驗。)
2 .及時發現新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 8 )教師要更新知識。
孫笑天:(數學專家)
做一個好的數學教師,
1 。需要知道課堂中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的關系是什么?
(睜開眼睛看看課堂之外的數學風景。符號感、數感、估算等都滲透到小學數學中。)
2 .新課標要求,從兒童的經驗出發學習數學知識。
3 .要求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小學英語增加了 “ 任務型學習:即用今天所學的語言,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中完成一項交際任務。 ”
有的老師將之理解為讓學生抄課文,背單詞。
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
語文教學要求學生積累、感悟、熏陶。(與作者進行直接的交流,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重視閱讀中的感悟和生命的體驗。)
校本課程:課時落實到學校,國家只給時間和指導意見
校本課程每周 3 節課。改變千校一面的局面。
將來學校的特色是通過校本課程體現出來的,而不是英語、計算機。
學校特色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素養體現的。
西山高級中學調查:學生想學習的課程:科技、文學藝術、體育、
教師按照學生的興趣提供校本課程,例如有位數學老師要開 “ 根雕藝術課 ” 。食堂楊師夫(高級廚師烹飪評委)要開烹飪課。( 40 多人報名)共開 50 多門校本課程。釣魚、插花藝術、電視主持、禮儀交往等校本課程。(每周五下午)一年后高考成績沒有下降,學風更好,第二年成績上升,最近與省重點中學持平。為無錫電視臺輸送 3 名主持人。
教師不但會上課,還會開課、編書。
江蘇省教委撥款 2.6 個億,遷校擴建。
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開設校本課程,可以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校本課程依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學生的需要、學校的資源來開設。
北京四種的辦學目標:培養高尚(有道德)、高雅(有修養)、高明(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新課改出現的新問題:
課堂不是越活越好。(不要追求肢體表面的活,而要追求學生思維的活躍。追求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刻性)
四個太陽歌舞、讀課文、吃水果,表面很活,但是沒有真正實現課程目標。
應當從學生經驗出發,問學生:一年幾個季節?你喜歡哪個季節?畫一幅太陽,表達學生自己的渴望。這樣才能在理解、感悟中體會四季的分明,表達自己的感受。
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不能片面地追求課堂的活。
自主學習不是自己學習。(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迅速對學生問題進行歸納,找出核心問題,以此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并相機解決其他問題。例如:城市化的利與弊。此外,教師要注意學生思維的程序,捕捉錯誤或紊亂的信息,幫助學生糾偏,或理順學生的思維順序。每一位學生回答問題后,都要恰當地評價學生的問答,尤其要對學生回答內容進行評價,而不只是鼓勵話:很好,不錯。)
3 .對 “ 過程與方法 ” 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四個太陽
元、角、分概念的掌握是通過讓學生在課堂十幾次模擬購物來實現的。(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表揚不是越多越好。過度表揚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一味的表揚正如一味的餓處罰,并不可取。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夸獎,不但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使學生形成淺嘗折止,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喊好者,而是喚醒激勵學生,對學生的發言要有客觀的評價。學生在學習中幸福感不是簡單來自教師的 “ 很好 ” 與鼓掌,而是他新的發現與體驗,這會遠遠超過簡單的表揚帶給他的幸福感。
如何保證學生主動參與。
學習的三大要素: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
什么叫參與?不是追求肢體的參與、行為的參與,而是追求思維的參與。
參與要五看:一看參與的主動性如何;二看參與的深度、廣度如何;三看參與過程中的交往情況;四看學習過程中的智力活動情況;五看學習中的學生發展情況。
“ 藍天是白云的家 ”
教師問學生:用遷移法說明生活中有什么是什么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森林是小鳥的家;大海是魚兒的家……
水田是魚網,網住藍天、白云、高山;水田是樂園,藍天在里面舒展,白云在里面翻滾;小鳥在里面歌唱;
小組學習不等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和諧、互動的環境,讓他們面對一個共同解決的問題各抒己見,產生觀念上的碰撞,思維上的沖突,互相傾聽、協商,達成一致。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體會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從而學會調整自我,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成果。學會交流與合作。
合作學習的 3 要素:
有一個共同完成的任務。
有明確的責任分工。
個人的意見進行小組加工。
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達到(合作學習的要求):
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
會問(聽不懂時,請求對方做進一步的解釋。)
會組織和主持小組學習。(根據別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的發言)
關于雙基的問題
1 .對雙基進行了與時俱進的重新定位。
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例如看交通圖。
2 .用什么樣的辦法打好雙基發生了變化。
關于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
改變了過去一刀切、一鍋煮的培養目標。評價是多把尺子,校本課程給了學生更多的發展選擇空間。
一、 利,可以充分整合教育資源
⒈可以快速提升完小教師的素質
完小雖然屬中心小學管理,但更多是由完小領導班子自主管理。由于完小教師編制偏緊,因此教師的課數偏多,以致于完小教師忙于課務,無暇顧及教科研,沒有精力進行教學反思,導致完小教師的素質與中心小學存在較大差距。如果改完小為校區,由中心小學直接管理,完小教師的工作量可以適當減少,使得他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專業素養就可以得到跨越式發展。
2.可以提升中心小學教師的素質
改完小為校區,完小教師的素養將大幅度提升,反過來會給中心小學教師增加壓力,從而促進中心小學教師的素質進一步提升。如我鄉某小學的陳老師素質非常高,既是縣辯論比賽的優秀辯手,又是縣演講比賽的高手,如果她進入中心小學,必將給中心小學的一些教師造成很大的壓力。壓力就是動力,這些教師的素質也必將在競爭中快速提升。
3.可以讓完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中心小學相對完小來講,優質教育資源比較集中。如果將完小改成校區,則可以讓中心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完小,讓完小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從而讓農村教育真正走向均衡。如可以讓中心小學的語文、數學、英語教師去兼課,也可以讓體、音、美教師去走教,從而讓完小學生享受與中心小學一樣的優質教育。
4.可以快速提升完小學生的素質
由于完小教師相對較弱,因而學生質量相對較差。如果改完小為校區,就可以讓完小學生和中心小學學生在同一平臺上起步,就可以快速提升完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及體藝素質,從而快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使完小的流生現象得到一定抑制,從而快速贏得良好口碑。
5.可以盤活完小教育資源
中心小學往往處在地域的中心,優質教師集中,學生人數也多。這一現象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心小學的教育資源明顯不足。如我校學生人數較多,但受學校面積(16畝)限制,教學及輔助用房極度緊張,如果能將中心小學的一些設施建到完小校區去,就可以有效提升全鄉的教育水平。如我校下屬的某小學,最大的資源就是校園面積比較大(20畝)。如果在該小學投資建一座綜合樓,可以有效緩解中心小學無大型多媒體教室的壓力。如果在該小學建一座標準田徑場,可以有效解決我鄉學校運動場地不足的缺陷。通過盤活,既可以提升全鄉教育實力,又可以快速提升該小學的綜合實力。
⒍完小的管理水平將得到跨越式發展
完小由于教師人數少,管理肯定不如中心小學這樣精細。如果改完小為校區,由中心小學直接管理,那么完小的管理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精細,從而快速提升學校的整體教育水平。如果整體教育水平提升上去了,就可以吸引附近學區的學生來學校就讀,從而讓學校再次走向輝煌,走上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
二、 弊,可能面臨難以預料的后果
⒈校區的安全問題面臨考驗
原先的完小雖然弱小,但校長的主人翁意識和安全意識很強,幾年來學校一直平安無事。如果改完小為校區,完小校長將不復存在,完小的安全問題就凸顯出來。有人說,可以派中心小學的一位副校長去主持工作。但筆者認為,校區工作直接由中心小學安排,校區校長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再加上走教教師明顯增多,學生安全面臨的風險系數明顯增大。
2.校園的周邊關系面臨考驗
農村完小教育受學區村干部的影響很大,如果村干部支持教育,完小工作就一帆風順,如果村干部不支持,完小工作就很難開展下去。如我鄉某小學校長就是本村人,其社會關系很廣泛,學校一直非常穩定。如果改完小為校區,由中心小學副校長去主持工作,由于中心小學副校長是外來的,能否處理好這些社會關系還是一個未知數。
3.教師的交通費問題凸顯出來
改完小為校區后,教師走教現象將明顯增加,走教所產生的交通費問題就列上議事日程。如我鄉的中心小學到某小學有3公里路程,開車來回一趟(現在的教師基本上都開轎車上班)至少產生交通費2.4元,一年下來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在當下的財務管理制度下,這筆費用能否解決還需思考。即使能解決,學校的辦學成本也會明顯增加。
⒋教師是否樂意走教的問題凸顯出來
教師走教,勢必造成不方便,如何讓他們樂意走教,還是一個挑戰。這就需要校長的管理智慧,需要校長通過認真仔細地摸底、調研及分析,讓教師樂意順著校長的思路走下去。如果改完小為校區,就必須做好土生土長的本鄉教師和一些老教師的思想工作。他們想通了,其他教師也就想通了。
5.學生團體比賽的問題凸顯出來
中心小學團體活動比較多,如果改完小為校區,校區的學生就必須參加中心小學舉辦的各種比賽。面對一些小型比賽,問題尚且不大,但如果舉辦一些大型活動,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如我鄉從今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學生大合唱比賽,如果分校區舉行,氣氛上不來;如果放在中心小學舉行,校區的學生就必須到中心小學來參加,這樣一來,學生交通問題就凸顯出來,活動的成本及安全風險系數大大增加。
⒍功課編排難度增加
一、信息技術結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面對課堂將要結束的幾分鐘,老師一定要設法讓學生腦海中的知識和技能,或印象更為深刻,或條理更為清晰,或知識更為廣博……要真正發揮結課的功能并求得實效,結課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目的明確性
結課是為實現課時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教師必須以課時既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來確定“結束”的實施方式和方法。結課要及時精要,有利于學生回憶、檢索和運用。
2.引導啟發性
結課設計新穎別致,或者提出問題,引人深思;或巧設懸念,激發興趣;或新舊聯系,鋪路搭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濃厚的興趣得以保持。
3.內容一致性
好的課堂教學結尾是銜接新舊知識,貫通前后內容的紐帶,是鞏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結課做到前后一致、承上啟下,才能使教學內容主線清晰、脈絡貫通。
4.形式多樣性
結課的形式應多種多樣,或回顧復述,或整理歸納,或實踐操作……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或課堂臨時出現的情況靈活運用,機變創新,而不可拘泥死板。
5.安排適時性
結課要嚴格控制時間,按時下課,既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結課留得時間過多,學生無事可干,既浪費了時間,又影響了學習效果。相反的,拖堂延點,學生的注意力就會不集中,還會對下節課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教師應該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
二、信息技術結課的方式
課堂結尾的設計方式多種多樣,并沒有一個萬能的固定模式,它要靠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
1.歸納總結,提煉升華
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往往不善于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很容易產生課后遺忘和思緒凌亂的現象。因此,一堂課講完后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梳理,使其條理化、系統化。
梳理歸納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采取教師口述的方式進行總結,還可以利用提綱和直觀形象的結構圖的方式進行整理,當然還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歸納的方式進行總結。通過梳理歸納,學生在一節課結束后會有豁然開朗、學有所獲之感,實現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種結課方法多用于理論課,例如,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信息的表達”等章節可通過提綱、口述和圖示的方式來梳理歸納。當然這樣的結尾如果設計得生動、有趣,也能在操作性較強的課堂上取得極佳的效果。
2.前后呼應,脈絡貫通
前后呼應的結課方式往往能回應課堂導入部分或課中埋下的伏筆,使整堂課完整和諧,既解決了疑問,又巧妙地突破了難點和關鍵點,使學生對知識形成一種系統的概念。
例如,在講授“文本對象的插入”這一節課內容時,在導入部分我展示了一份沒有插入任何圖片對象的文本,待本節課結束時我又展示了學生已經插入作品的完成的對象與之前的文本進行對比總結,此時學生會有頓開茅塞之感。這樣處理方式可以巧妙地回應前面提出的問題和任務,使課堂更完整、目的性更強。
三、留有空白,自主探究
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還需要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智能,課堂結尾處也可以給學生“留白”,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引導他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
例如,對“做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這節課的結課處理就可以采取這種方式。讓學生對網絡的利與弊以及網絡流行語等問題展開討論,并利用5分鐘的時間在“貼吧”上發表觀點和想法,最后老師給予正確引導。這樣的收尾處理能順其自然地把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思想,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這樣的方式比老師枯燥的說教更加有效。
四、承上啟下,設疑鋪敘
這種結尾方式是通過合理設置懸念問題,巧妙地將本節課和下節課的知識點銜接起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能激勵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來對下節課的任務作進一步的鉆研和繼續探究。
例如,在講授“網站和網頁”這節課時,通過展示一些設計精美的網頁導入新課,進而對這節課的內容展開學習:認識網頁的基本元素,了解制作網頁的常用工具,在結課時,再展示老師自己制作的網頁,打破網頁制作的神秘,引出下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收尾處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下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五、作品賞析,以評促學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學生完成任務作品。在結課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采取師對生評價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生對生評價的方式。評價一定要有針對性,指出閃光點與不足。通過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被認同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完“FLASH動畫制作”這節課時,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的作品,有意選取2~3份作品進行賞析,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制作的技巧、色彩的搭配、素材的選取、設計的風格等等。教師再進行總結性評價,鼓勵學生學會學習,共同進步。這樣的收尾處理,會將整堂課的氣氛推向,使學生的創造和智慧得到充分展現。
結尾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教師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準確把握,精心設計。巧妙的課堂結尾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活動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還能拓展提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達到“余音繚繞,余味無窮”的境界。讓我們共同奏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結尾曲!
參考文獻:
[1]沈龍明.中小學課堂教學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
在信息化突飛猛進的時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優化教學已成為新的學習方式之一。這些年來隨著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的逐步改善,轉變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態度,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1.多媒體環境下中學數學教學的前景
多媒體應用數學教學的策略主要體現在借助網絡資源技術優勢搭建數學教學平臺,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對瞬變做定格分析,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難點順利突破。
1.1多媒體在目前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現狀。
時至今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很多學校中的課程和教學至今還沒有因為使用信息技術而產生根本的變革。
1.2多媒體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前景。
多媒體能把聲音、圖像、音響、動畫等集于一體,并賦予教學信息傳播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用于輔助教學,可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模擬仿真。
2.依托優質的教學平臺,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得效率最大化
2.1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增加了課堂的互動性。
傳統教學依托的“一快黑板+一根粉筆+一本課本”的教學模式,由于受各種條件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經歷和閱歷限制,對一些抽象的科學概念無法想象和理解,從而制約了學生知識能力的快速提高。化抽象為形象:幾何案例一教材分析。《投影與視圖》這一章節要求以分析實際例子為背景,通過簡單立體圖形與它的三視圖的相互轉化,使學生經歷畫圖、識圖等過程,分析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實際操作:對于“投影”,同學們就在熟悉不過了,所謂“投影”指的是用光線照射物體,在某個平面(地面、墻面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體的投影。形成一個物體的影子的因素除這個物體外,還需要有照射光線和形成影子的地方,這就是投影線和投影面。太陽光的照射以及燈光的照射形象的對投影進行了分類,利用計算機演示教學,演示太陽光對古代計時器日冕照射的運動軌跡,不僅讓學生認識了什么是平行投影,而且也讓學生增長了關于科普常識方面的知識,一舉兩得。對于“視圖”,以往傳統教學的借助黑板與模型顯然無法模擬出幾何體的立體圖形與三視圖之間的關系,多媒體教學便可充分利用計算機工具模擬出圖形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以及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形,幫助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抽象的空間圖形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情況。化繁雜為簡單:代數案例二—電子表格與數據計算。用計算機能制作電子表格(spreadsheet),利用電子表格可以進行數據計算。例如,計算當X=163,Y=235時,求式子的值,我們可以在電子表格中,分別在單元格A1和B1中輸入163和235(即X和Y的值),然后在C1中輸入“=A1^2*2+B1*3”(“^”表示乘方,“*”表示乘號),計算機就會算出的值,并自動填入C1。
2.2提供了優質豐富的練習資源,增強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得效益最優化。
化靜態為動態:案例三—探索反比例函數()的性質。計算機制圖軟件利用“描點”的方法畫圖不但能畫出精確度很高的圖像,而且畫圖的速度也非常快,并能幫助我們研究反比例函數的性質。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反比例函數的圖像性質,進一步畫出較復雜的反比例函數圖像。
3.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易犯的錯誤
高效課堂源于有效課堂,基于有效課堂,有效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負,只有我們為教學提供合理的設計和正確的導向,教學才必然從有效走向高效。
3.1盲目追求課件的表現形式,設計不當造成刺激干擾。
在這個信息時代,上課時只用“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但要是一味追求多樣的表現形式而將多媒體運用不當,效果會全然相反。例如有的課件背景過于復雜,過多的使用動畫、圖片和聲音,對學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擾;有些課件,忽略了字體的大小、顏色與背景之間的反差,使得在電腦上能看清楚的內容在屏幕上模糊不清,影響其教學效果。
3.2按照自己的預想過分趕進度,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特點。
多媒體課件是制作成PPT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直接掌握鍵盤上的方向鍵就可以翻頁,點鼠標就可以進行超鏈接,完全可以按照預想較快的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學生需要時間來思考、記筆記。如果在播放課件時未掌握好節奏,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3片面夸大計算機的作用。
多媒體工具是否在教學中使用,完全取決于教學的需求,它只是一種教學媒體,它的角色應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協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師的課堂現場教學經驗和智慧。
結論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教育觀念和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中小學現代教育工程在各地的實施,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2]李永成.淺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利與弊.哈爾濱市第三十七中.
語文骨干老師培訓心得1
20xx年7月13日至7月16日,我有幸赴長沙參加了省級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的學習。這次培訓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集中培訓,有專家講座引領,有學員間的互動交流等。通過這次培訓,我親身體驗了在專家引領和伙伴互助下的學習過程,進一步掌握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同時,通過學習和聆聽專家講座,我眼界也開闊了很多,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以解決。不僅提高了業務素質,同時也深刻感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從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認識:作為一位數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學科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研究。以下是我參加骨干教師培訓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靈魂得到了凈化。
通過培訓,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工作,讓我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我知道了怎樣去定位、去思考、去摸索、去創新,以使我的課堂充滿激情,讓我的學生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真正的讓每個學生都能多樣的、持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要在教材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轉變教育思想,改變教學模式,實施主體性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努力成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師。
二、認識生命的教育,幸福的教育。
教學應是一種體現人的生命性的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生命存在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而關注生命價值,引導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內在品質。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應是對話的、和諧的關系。教學要真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釋放學生的內心能量,發掘學生的生命潛能,倡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教學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生成及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在教師的不斷啟發、鼓勵下,滿懷著興趣和探究意識,主動參與智慧性的挑戰活動,獲得知識、培養情感、提升生命價值。教學應體現為一種喚醒教育,教師要用一顆靈動的心,要用一雙銳利的眼,去把握與發現學生的生命律動,喚醒學生內在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學生是主體性的生命體,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命的價值和質量,而不只是實現社會功利主義的工具、手段。教學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
三、做好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實踐課程改革的途徑是課堂,課堂教學的更新,是對教師這個實踐者的嚴峻考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提問、討論、讀書、作業的時間。學生讀懂的問題,教師不需要講解;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書領悟,讓學生分析;學生有問題可隨時發問,有不同見解要隨時發表;學生實在不懂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播,點評,指導或精湛的講解。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地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注重課堂實踐和資源整合,要學會運用專家的教育智慧補己之短,要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育內容,推動教育教學的行為的變化。
四、作為教師要學會終身學習。
新時代、新知識、新課程都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學習不僅僅只學專業方面,要擴充到各個領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首先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不斷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其次,教師應把學習貫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將學習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標努力。注重與其他教師和專家的合作探討,教師要秉承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浪潮。
這次培訓,為我們營造了一個互相學習的環境,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先的傳統學習模式,更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開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進理念、思想運用到工作中去,讓此次培訓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體現。
語文骨干老師培訓心得2
20xx年7月4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的研修學習。經過了近一周的緊張學習,不僅讓我重溫了做學生的感受,而且也讓我真正受益匪淺。這次培訓,得到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在開班典禮上潘校長就直接給我們下了重任,他的發言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領導們的一片苦心與企盼,想盡各種辦法為我們創造學習機會,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這些數學學科帶頭人真正成為區學科教學和科研的領頭羊。
這次培訓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每天的感覺都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我們面對不同風格的專家、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能夠擁有這次學習機會,實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謝東西湖教育局對我們一線教師的關愛,感覺進修學校給我們創設共同交流學習的平臺。在這次培訓中我聽到了專家們對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對工作、對事業、對學生獨特的感悟。在這里就從培訓學習中談談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見到了優秀的、資深的專家教科院李光杰老師和特級教師馮回祥老師。充分地感受到專家們對工作、教育事業的激情和熱情,感受到學員在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在這里,四處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暖意。為我們進行講座的專家和學者兢兢業業、嚴謹治學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熱情開明、平易近人的態度使人倍感溫暖。
通過學習,使我耳目一新,我領略了專家對數學教學的先知先覺,李光杰老師介紹了當前中外元素重新結構課堂,給我們傳遞了世界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理論;馮回祥老師在數學領域里給我們重點對邏輯的三大形式概念、判斷、推理,以及符號意識和數學建模等核心觀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和體現作了深入的闡述,給我們對自身的教學理念有了一個新的提升。尤其是他們所講的一些案例,似乎就曾經發生在我自己的身上。專家的講座,闡明他們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獨特見解,對新課程的各種看法,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聽了他們的講解,我的思想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平時思考的太少了。平常在學校里,考慮的大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如何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并未做太多考慮,身為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勇于在課堂中探索實踐,相信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將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語文骨干老師培訓心得3
新課程如同一股春風,帶著久違的清新吹進了課堂,洋溢著人文氣息的新理論更是滌蕩著我們的心懷。8月,我來到民樂三中參加體育教師的培訓。雖然,這次培訓是在,孩子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自已要進步,要跟上新課改的步伐,就要去學習的念頭來到了這里學習。
首先,李老師對課程改革做了回顧,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進行了闡述。面對社會的發展,我們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遵循體育教學的規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然后,對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構建以及編寫依據、體育教學方法與體育教學行為的區別、評價體系的變化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講解。
其次,李老師重點講解了,當前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問題分析和當前體育教學方法帶來的利與弊等。重點證講解了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并結合教學實際,在新課改下的體育課教學方法,學生學法。怎樣評課等,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等內容。對我今后的學習有了更大的幫助。
再次,由學院的高中語文教研員楊翠玉老師,講解了關于體育課的教學反思的寫法,并要求教師們動手寫一寫,舉例說明了課改的關鍵是什么,教師角色轉變和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重點講解了,怎樣提高體育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在科研研究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如本質的東西,論文的抄襲性,要有自已的獨立風格,個性,和實效性。
培訓的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堂風格各異的體育實踐課。張老師的親和力、林老師的嚴謹、李老師的優美姿態及王老師的幽默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表達了他們對新課程的理解。體育課堂教學必須有實實在在的技能技巧教學。所謂“愉快”就必須先“痛”而后“快”,否則談何“愉快”!
關鍵詞: 皮格馬利翁效應 高中英語 教學啟發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贊美能夠產生奇跡: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遠古時候,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活了。“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我們的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賞識教育之所以能夠激發學生潛力,原因在于滿足了學生內心深處的需求。吃飯、穿衣、身體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內心世界的滿足和愉悅是所有人無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種高級需求。賞識教育的奧秘就是讓孩子覺醒,推掉壓在無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所有的學習障礙在孩子巨大的潛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二、欣賞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識基礎、認知層次、非智力因素及性格,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個性。老師對學生的欣賞,就是要發現每個人身上那“獨一無二”的特質,再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鼓勵他們不斷追求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的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當老師能夠發現學生這個獨一無二的特質,并能給予欣賞時,那將使學生感到莫大的安慰,這種發自內心的愛往往能激發他懷著愉悅的心情不斷地向前進步。每一種教學方式都有其利與弊的兩面性,賞識教育也是如此。在實施過程中,不弄清賞識對象的具體情況,不加區分地采取同一模式,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有效地實施賞識教育,教師應當用心分析學生的全面情況,建立學生身心發展檔案,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考慮在這位學生身上“賞識”到何種層次產生的效果最佳。
三、賞識性課堂評價要多角度、多元化
對學生的評價應遵循積極肯定的原則,可以理解為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正如每天清晨起來,我們可以選擇微笑著開始,快快樂樂地度過這一天,也可以選擇痛苦抱怨地度過這一天。我們評價學生這一主體時也可以選擇出發點,是以瑕不掩瑜的態度還是吹毛求疵的態度?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應該本著積極肯定的出發點,不能局限于一定環境中對某一具體問題的苛求,這種一味追求完美的評價結果不僅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厭惡學習,而且會產生自卑心理,討厭這位任課老師,最終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會使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師在課前備課時便應注意例句的選用,盡量避免一些可能打擊學生自信的句子,精選一些優美實用又能鼓舞信心的例句。問題的設置方面,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難易不同的問題給他們,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會有參與其中的成就感。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要作出及時的評價,可以分為對知識本身掌握好的,對他們積極行為的肯定,也可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對他們下次表現的美好愿望。對表現好的,別忘了用“Very good!”,“Excellent!”,對表現一般的,也可用“Good!”來鼓勵,對表現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責或冷嘲熱諷,可以說些鼓勵的話。課后結合作業檢查,作出積極評價。所有學生都十分關心和在意老師給自己的作業評價,因為一個分數、一句評語都表現了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平時作業評價是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的一塊園地,也是同學們之間相互比較的根據、相互競爭的動力。如果一個老師改作業從來只有一個日期,情感的交流在這一環節就嚴重缺失了,長此下去,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沒了,更談不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了。另外,我們在學校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不僅要欣賞學生的分數,更要欣賞學生高尚的道德,我們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欣賞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分數上,對孩子道德水平的欣賞也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著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里,沒有人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征、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這和我們現在的教學環境非常相似,一切以分數來衡量,結果使學生只顧考分,而不顧其他方面的發展。
四、提升教師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
我們嘗試在廣大少先隊員中組織開展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少先隊體驗活動。在活動中關注少先隊員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人生認識和態度,使他們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和參與體驗探究活動,獲得體驗、提高認識、養成習慣,形成良好道德、提高能力,從而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中發揮潛能。
一、找結合生長點,整合教育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對實際生活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少先隊體驗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視少年兒童的親身參與,在參與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體驗的樂趣。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同屬活動課程體系,都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與少先隊活動一致的、比較接近的目標整合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中心,主要圍繞三條主線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少先隊體驗教育業涵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教育內容。因此,我們嘗試把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合教學,內容上整合了一些板塊,把少先隊的體驗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巧妙融合在一起。經過討論,共同確定了一些實踐體驗主題,如《騰飛的家鄉》、《清明習俗知多少》、《陽光體育ABC》、《暢談網絡的利與弊》、《菜市場里學問多》、《關于營養早餐的調查》、《今天我當家》……這些內容板塊把少先隊體驗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充分融合在一起。
我們嘗試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與少先隊體驗活動進行合理整合,既能改善少先隊體驗活動,又能落實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任務。
二、巧抓節日契機,整合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整合是少先隊活動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實質性整合。少先隊活動涉及科技、自然、社會等主題,與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基本一致。少先隊體驗活動在學校已開展許多年,教師對少先隊活動的輔導已經有一定的經驗,更親切,形成了比較成熟、全面的活動內容體系。少先隊體驗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主動把知識和技能不斷內化,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整合、融合傳統節日,廣泛深入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廣泛接觸社會、接觸生活,使他們置身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引導他們帶著問題思考、觀察,通過實地觀察、走訪、調查、翻閱資料和開展演示操作等體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我們組織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就要緊緊圍繞基本行為習慣設立科學健康的體驗項目,提供體驗條件,啟發體驗思考,調動廣大少先隊員體驗的積極性。現在獨生子女由于備受疼愛,相對而言,生活體驗受到許多局限,這對孩子的發展不利,我們要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集體影響作用和組織功能,在少先隊活動中、在家庭中、在社會活動中進行生活體驗,在活動中得到體會,產生感觸,發散思維,得到收獲。母親節,我們組織開展“感恩?母親”系列活動:一二年級開展“護蛋”活動。學生在精心呵護雞蛋的時候,體會母親的艱辛,同時體會到做事要耐心;三四年級開展設計心愿卡比賽;五六年級開展“媽媽,你休息一下,今天的家務活我來做”實踐體驗活動。活動后,學生寫下了真摯的感受,媽媽們寫出了發自內心的欣慰感言。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體驗活動,孩子們真正感悟到母愛的情真。親自實踐的體驗活動,讓孩子深刻體會到母親的不容易,明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
三、借助地方資源,形成有效融合
在整合過程中,我們根據學校及所在地區的特點,充分開發與利用學校、社區和地方的課程資源,以少先隊活動的形式拓展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空間。
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格意識,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充分體現少先隊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綜合化。
農村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優勢,有著地方特色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開發,為學生創造開放、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獲取知識技能的渠道,為學生搭建將少先隊活動運用于社會實踐的平臺。我們組織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走向社會、了解社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中悄然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巧妙融合:
蠶桑絲綿是我鎮的一大特色,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位于本鎮小商品城的中國?江南蠶俗文化博物館。通過參觀,孩子們了解了蠶桑的生產歷史、蠶絲產品生產過程和蠶桑文化習俗。孩子們看著各類蠶具、紡、織等生產工具,認為非常新奇。特別對于紡紗車和織布機,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親自試了試操作方法。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家鄉的蠶桑產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關于蠶桑絲綿被服的調查》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家門,走進工廠,開展自己擔任主角的實踐體驗探究活動,進一步了解蠶桑絲綿的特色。
孩子們走出了課堂,通過參觀家鄉的蠶俗文化,加深了對當地蠶鄉風土人情的了解,增強了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
四、開放活動體系,融合相得益彰
主題式綜合實踐少先隊體驗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預設主題,開展的綜合性探究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強調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盡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具體性,符合每一個學生的需要、興趣、特長和認知方式、學習方式,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創造空間。因此在活動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個體的需要,在具體問題上以開放的心態指導活動的開展,建立開放式的活動體系,幫助學生更直觀、更現實地接觸各種資源,不斷感悟、遷移、內化。如在指導開展《春節習俗知多少》主題活動時,我們這樣操作:
(一)活動對象開放
“春節習俗知多少”的活動人員不僅是學生、教師,更可以是家長、校外輔導員等一切熱愛孩子的熱心者,活動地點不僅在學校、家庭,還可以到野外、社區……這就促進了學生、教師、家長及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契合,形成一股最富生命活力、最具創造空間的教育合力。
(二)活動內容開放
“春節習俗知多少”活動主題鮮明、內容開放而豐富。
1.感受“年味”活動。組織隊員寫春聯、貼春聯、讀春聯,開展“我是小能手”、“我是小主人”體驗活動;勤儉節約,合理使用壓歲錢活動。
2.歡樂探究看“年俗”活動。探究壓歲錢的由來,拜年壓歲祭祖走親戚,吃年糕或餃子――團圓和諧,貼春聯、窗花、年畫和貼“福”字,逛廟會看節目等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三)組織形式開放
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是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效率的組織保障。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和合作教學。開展《春節習俗知多少》活動,特地邀請了多門學科的老師,共同設計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切實將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技能技巧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深入家庭生活,感受親情,關注自然,引導隊員們探詢、感受和傳承民族文化特色。
(四)成果展示開放
活動結束后,我們組織專題展覽,展示學生對傳統春節的真切體驗:有實物展示、操作表演、體驗日記、活動小報、活動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使活動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樣化、開放化。
總之,開展少先隊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優化整合的研究,以少先隊組織的獨特方式,將少先隊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合,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拓展知識,增長經驗,獲得感受,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感;在活動中善待自己,關愛他人,懂得與自然和睦相處。我們真切地看到探究性、開放型體驗活動能給隊員帶來激情,讓他們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廣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尋找自身能力的體現價值。
參考文獻:
[1]顧建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 分層教學 誤區 建議
一、問題提出
分層教學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話題,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和教學實踐(尹一心,2002:83)。在西方,最早嘗試分層教學實踐的是1868年美國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創立的“活動分團制”,又稱“彈性進度制”。在目前學術界對分層教學的定義存在著多角度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是“強調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著眼使各層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王任欣,1988:23);也有學者把分層教學視為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充分考慮到班級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區別對待地設計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學習指導,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發展的教學組織模式”(顧明遠,1990:144)。總之,相比“大一統”的傳統教學,分層教學重視以生為本,尊重個體差異,提倡有針對性的指導,力求使不同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從而激發他們向著更高層次邁進,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發展。
由于分層教學的積極意義和影響,使得不少學校和教師躍躍欲試。全國上下從高職院校到普通中小學都有不少分層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教訓。如,北京外貿學校在2003級的英語教學進行“走班制”分層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其弊大于利,C層學生自尊心受到影響,自信心降低;溫州教師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對2003級高一新生進行英語分層,探索利與弊,實驗結果顯示:分層有利于中高層次學生提高積極性和增強自信心,但對于成績處于低層次的學生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由于分層教學的實施利弊參半,需審慎而行,不然容易造成了許多學校和教師寧可“墨守成規”也不敢輕易嘗試。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傳統課堂“整齊劃一”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評價方式,往往易造成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好”、還有人“吃不了”的矛盾。雖然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都不可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應靈丹,但筆者認為,分層教學的積極意義還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英語作為一種交際語言,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質。2011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新課標還指出,“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青少年英語教師不僅要深刻理解英語課程理念、課程性質、尊重第二外語學習的特點和方法,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開展教學,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樂于合作的優良品質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素養。因此,如果在英語教學中能夠借鑒他人之失,恰當運用分層教學法,不僅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而且對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都具有積極而長遠的意義。
二、常見誤區分析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通過對一些分層教學的實踐案例分析發現,“分層教學”之所以讓一些學校和教師們感到為難,主要是對分層次教學的目的理解不深、對教學對象的需求了解不夠,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盲目分層不僅給學生還給教師帶來巨大壓力。筆者認為,導致一些不當操作的根源始終是應試教育的“唯分數論”在作祟,這種“分數至上”的思想完完全全地將考試分數與學生能力畫等號,導致對學生的片面不公正評價。這樣的分層教學往往事與愿違,是對教育本質的嚴重曲解。其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分數排高低的“分層”誤區
“唯分數論”是應試教育下的一顆毒瘤,它單純地根據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排序,把相近水平的學生分到同一層次。無論是打破原班級建制的“分層走班式”教學,還是在原班級內的分層教學,這都是一種“粗暴”的“顯分層”和學生的“被分層”。很多的實踐案例都發現,越是“公正”、“明顯”的分班,越容易帶來消極影響,尤其是對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穩定的青少年。盡管部分優生的成績會如預期般提高,但中等層面的學生由于缺乏競爭和優勢榜樣的帶動,很容易安于現狀、缺乏動力;低層面的學生不但沒有產生積極影響,反而容易自暴自棄、逃避學習。總體看來,平均成績提高并不明顯,學生間的兩極分化趨勢反而越來越大。
(二)以層次定能力的“教學”誤區
分層教學提倡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以期學生得到適合自己的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然而,學生個體情況的不同決定了不可能有絕對整齊劃一的分層。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以基礎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為主,知識量和難度水平都不足以成為劃分層次的唯一標尺。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敏感期,他們的可塑性強、變動性大。那些按照英語分數高低被分到中下層的學生原本只是暫時的“弱者”,如果長此以往地被“區別對待”、“減量降級”地分層學習,同一層次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往往具有趨同性,同層同學之間難以形成“幫扶”關系,班級內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久而久之,進取心消失殆盡,提升變得遙不可及。
(三)以成績論成敗的“評價”誤區
“唯分數論”者視分數成績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基于此的涇渭分明的分層,讓被劃分到高層次的學生很容易產生驕傲情結和對中低層次學生的不屑,“高手云集”的競爭氣氛會讓學生們更看重分數和排名,生生間缺少關愛與互助;被劃分到中低層次的學生被貼上了隱形的標簽,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對自我失去自信心,對學習產生排斥。這種不合理的分層操作不僅使生生間產生了隔閡,還加劇了師生間的不解和冷漠。不良的心理狀態既不利于個人健康人格的發展,更不利于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等綜合人文素養的形成。這些弊端問題的出現,與分層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實施建議
(一)實施原則
1.激勵賞識原則。
心理學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被試者分成四個等組,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實驗結果顯示,受表揚組和受訓組都要優于被忽視組,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提升,被隔離組成績最差。這個實驗說明,在教育過程中及時地對受教育對象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表揚、鼓勵和信任,能激發學習者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同時必要的懲罰是控制不當行為的有效信號,懲罰要適時適度。在分層教學中,往往因為過早對學生分層定性,而忽略了表揚和肯定帶來的激勵效應。所以,抓住時機、恰當運用激勵手段,能夠成為分層教學的有效助推力。
2.合作共贏原則。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這樣一個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們的“我”。任何一個人,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精誠合作。在分層教學中,由于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相近,教師往往重視學生個人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尤其是不同層次、思維差異較大的學生間的合作。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效率;能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交流,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
(二)實施步驟
1.明察暗訪,無痕分層。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其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對自我的認識也不清晰,但卻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按照考試成績的“明顯”分班往往是肯定了少數人、否定了一大片,是對青少年學生的極大傷害。鑒于此,筆者建議實施不打破班級建制的“隱分層”模式。
教師在接觸班級的最初幾周內應處于靜心觀察期,不要僅用一次的考試成績來給學生劃分層次,而是通過對學生們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周期測試、行為習慣、學習潛力等多角度全方面的觀察分析,“暗中”給予每個學生一個客觀真實的評價和分層。根據班級學生情況不同,各層次比例也會不同,“優”的比例越大,說明班級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越好。提高優生比例,縮小差生比例,這也是我們分層教學的目標和努力方向。分層過程一定要悄然無痕,分層結果僅作為劃分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的依據,不能向班級學生公開。
2.班內分組,組內分層。
英語,首先是口語交際、思想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學離不開師生、生生間的合作與互動,傳授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利于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團隊中有了明確責任分工,在共同完成目標任務的同時,提高了學業成績,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交際技能。
在普通教學班中,分組往往是隨機或就近而定的。在分層教學的班級里,教師根據對班級學生情況的觀察了解,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給他們分組。如一個36人的班級,可以每4人一組,共分成9個學習小組。通常每個組中有一位“優等生”、二位“中等生”、一位“后進生”。教師分組時還應關注到小組成員間的性格互補,這樣既有利于生生間的合作互動,又可以保證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合理有效的分組,能讓學生們感到團隊的歸屬感,把給予學生個人的期待壓力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讓學生們在困難面前不再孤單無助,大大增強了他們敢于挑戰的自信心。
3.組間競爭,跨層合作。
心理學上的激勵理論告訴我們,適度的壓力更適合個體的發展和成長。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英語教學也是如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對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雙方施加一定的壓力,促進學生之間、老師之間適度的競爭,有利于師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顯分組隱分層的模式下,教師并不需要給予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相同的目標任務反會讓學生們感到教師的公平性。但是在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會顯現出不同的能力水平。這就為小組成員間跨層合作、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為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由于語言的交際性特點,能力強的學生在小組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練習機會,不僅提高自己而且帶動他人;原本能力弱的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有機會突破自我,出色地完成更高層次的任務。
(三)教師指導策略
1.肯定優等,激發中后。
在隱分層的模式下,優等生并沒有被集中起來,而是分散到各個小組中。通常這些優等生憑借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行為表現,能夠很快在各小組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同時讓那些只關注成績,不善于合作的“孤傲”學生看到自己的性格弱點。及時對這些“德才兼備”的優等學生進行表揚,不僅是對優等生的肯定,更是給中等生和后進生樹立模范和榜樣。基于這些優等生來自于不同的小組和團隊,無形中給其他成員增添了不少團隊榮譽感,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進取心。
2.鼓勵幫扶,適時撥導。
在分層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層次水平諳熟于心,也為教學活動中針對性的指導做好了鋪墊工作。英語課堂學習中既有個體化學習過程,又有合作性學習活動,兩者相輔相成。教師必須意識到簡單地把學生置于小組中是不會奇跡般地產生效果的,為避免小組合作學習不到位,出現個別成員“包攬”任務,或某些成員無所事事的“搭車”現象,教師巡回指導、適時點撥尤顯重要。在共同目標任務的驅動下,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責任,鼓勵有潛力的學生挑戰自我去完成更高層次的任務。教師還要把握好對小組合作的評價標準,在不忽視對個人評價和結果評價的基礎上,更應側重于集體評價和學習過程的評價。
(四)學生學習策略
1.認清自我,樹立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步成熟,自我評價逐漸趨于穩定,并學會了較為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自己。只有在自然的優勝劣汰的環境中,學生才能夠通過觀察、對比、反思,從而產生主動的完善自我、超越現狀的動力。在自然班級中的隱分層,悄然為學生樹立起身邊的標桿和榜樣,引導學生樹立目標意識,進一步增強自我激勵水平,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享受合作,勇于超越。
各層次間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是智慧碰撞、取長補短的好機會。斯萊文發現,在傳統教學班級中,地位低的學生由于合作小組的成就而獲得了他們的地位提升。同時,科爾曼發現對于成績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由于在幫助其他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他們成為小組的“領導階層”,這一地位的變化也會使他們更為自豪和更有信心,從而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自身的學習和幫助同伴成功。
四、結語
筆者在自己所執教的2個班級中進行了近一年的分層教學對比觀察,通過實踐發現,實施隱分層教學班級的學生在學習動力、合作意識上都明顯優于普通班級。基于賞識激勵原則下的無痕分層,充分尊重到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置于教學活動開展的首位,通過分組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各層面的學生創造取長補短、合作互助的平臺。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差距、樹立目標,逐步產生自我激勵的原動力,班級內兩極分化現象逐步縮小,更多的學生變得樂學愛學,敢于向更高層次挑戰。
教和學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入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時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溝通,是促進師生雙方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共贏過程。班內隱分層促使教師更加深入體貼地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真誠地為他們“量體裁衣”,關心他們的個人發展。通過有效地組織好對各層學生的指導,靈活運用不同層次的指導策略,極大地鍛煉了教師的組織調控能力,增加了教學智慧。師生間大量的針對性的指導交流,既促成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班級氣氛,同時是對教師個人專業技能的全面提升,激勵著老師不斷去學習、探索、創新。
參考文獻:
[1]尹一心.分層次教學策略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揚州大學學報,2002.3:83-85.
[2]于立新.論分層教學之利弊[D].首都師范大學,2005.
[3]梁智.英語分層教學模式的利弊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1.3:130-131.
[4]楊宇寧.小學英語分層教學實踐研究[D].湖南大學,2013.
[5]孟冬梅.英語分層教學中激勵機制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6.12.
[6]舒漢斌.中學英語分層教學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