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豆高產栽培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播前的準備工作
(1)整地。在開始進行播種工作前首先應做好整地工作,其中主要可分為2種方式,一是選擇平播大豆時,必須進行深松,并將耕翻深度控制在18-20cm之間,耙茬深度控制在12-15cm之間,深松深度應超過25cm。二是選擇壟播大豆時,應進行伏翻秋耙,秋翻秋耙起壟或耙茬深松起壟,其中壟距應控制在63-65cm之間,壟體壓實后壟高約18cm。
(2)灌溉。如果土壤的含水量情況不是很理想,可以在播種前1-2天進行1次灌水工作,使土壤充分浸濕,也可促進種子發芽情況。
(3)除草。對于一些大型農場,如果做不到持續有效的管理工作,會出現極為嚴重的雜草現象,因此,應在開始進行播種工作前首先利用機械噴施除草劑,對于大田封閉除草,可采用氟樂靈,拉索等除草劑對土壤進行噴霧。其中氟樂靈在防治一年生闊葉草方面效果較好。在施用時可采用拖拉機懸掛式噴霧器進行土壤表面的噴霧工作。
(4)輪作。在種植大豆時應進行合理輪作,一般情況下是與玉米,小麥等進行輪作,進而減少重、迎茬現象,當堅持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輪作時,就會徹底杜絕重、迎茬現象。
2種子選擇
(1)品種選擇。在選擇品種方面應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優質高產的大豆品種,不能隨意引種,應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等因素進行大豆品種選擇。
(2)種子精選。在實際播種前首先應進行種子精選工作,以確保種子質量,促進大豆能夠優質高產。
(3)種子測定與發芽試驗。在完成種子精選工作后,可開始進行種子測定及試驗發芽率的工作,在播種時所采用的播種量就是由這2項測驗結果得出。期間可把種子隨機取出3份,每份100粒,將其分別稱重后的平均數,就可算作百粒重。
(4)種子處理。為防治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地老虎、根腐病等一些病蟲害,可采用種子量0.3%-0.5%多菌靈及克菌丹進行拌種。
3拌種
當采用根瘤菌接種或鉬銨進行拌種時,可將2%的根瘤劑噴灑拌,在完全陰干后可進行播種工作,以使根瘤菌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采用酸銨拌種時應用20g鉬酸銨兌水1kg均勻噴施在50kg種子上,當種子完全陰干后即可進行播種工作。
4播種
(1)播期。在春天對于播種日期的選擇,應選擇地溫維持在約8℃時進行播種工作,其中土壤實際的含水量也是影響播種時間的條件之一。
(2)播法。可選擇的播種方式主要有2種,第一種播種方式是壟上雙條精量點播。采用這種播種方式,應將行距控制在10-12cm之間,并進行壟體深松,壟下分層施肥工作。第二種播種方式是窄行密植栽培方式。采用此種技術應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結合,以確保大豆優質高產。
5合理施用化肥
(1)農肥。在肥料的選擇方面一定要在確保其質量的基礎上與整地工作相結合作為底肥進行施入。
(2)化肥。在施用化肥時,應充分考慮到氮、磷、鉀肥的搭配,其需肥量分別為,氮18-27kg/hm2,磷46-69kg/hm2,鉀20-30kg/hm2,在具體的施用過程中應與實際的用量相結合進行施用。在施肥時應施在種子下4-5cm之間的位置,或分層施在7-14cm之間的位置,期間一定要避免種肥同位,以防出現燒種現象。當大豆的生長情況不是很理想時,可進行2次地鏟,并追施尿素45-75kg/hm2,并在追肥后進行中耕培土工作。
6田間管理
(1)及時鏟趟、深松。在大豆拱土期間,應做到及時鏟趟,確保兩鏟三趟,并注意不要傷苗,并在草籽還沒有成熟時將大草全部清除。
(2)播后苗前施藥。當土壤的含水率較好時可對土壤進行封閉處理,在進行播種后到出苗前階段也應進行封閉處理。
(3)莖葉處理。當大豆出苗后,雜草處于2-4葉期階段時,為將雜草去除,可采用5%精禾草克乳油90-1500mL/hm2。為去除闊葉雜草,可采用25%氟磺胺草醚1000-1500mL/hm2,并兌水200kg進行噴霧。
(4)病蟲害防治。對于大豆危害最為嚴重的蟲害就是大豆食心蟲,為防治大豆食心蟲,一定要做好相關的處理措施,可將大豆封壟好,用80%敵敵畏乳油制成毒棒進行熏蒸以達到防治目的。
(5)適期收獲。若采用人工進行收獲,可在落葉率達到90%時開始收獲,若采用機械聯合進行收割工作,可在葉片全部落下后,豆粒歸圓時開始收獲,并在脫粒后進行清選工作,以確保大豆質量符合標準。
7結語
論文摘要:大豆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許多地方開始栽培高產大豆。但由于技術不夠成熟,有些高產大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大豆栽培存在的弊端,依據實踐經驗,分析總結了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主要措施。
我國加入WTO后,大豆生產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質量不高、加工品質較差,混種、混收、混銷是阻礙我國大豆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為了增強我國大豆國際競爭力,“十五”期間必須大力發展高脂肪、高蛋白質專用大豆品種生產,尤其在我國東北大豆主產區,實現專用品種單獨生產、單獨收購、單獨加工,建立專用大豆生產基地,使東北地區成為我國優質專用大豆的生產與出口基地。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大豆栽培存在的弊端,依據實踐經驗,分析總結了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主要措施。
1種子的選用
1.1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是大豆生產的前提、是內因。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土壤肥力等)、生產水平和品種的生態類型選擇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高產的優質大豆品種。要克服盲目引種,不要把外地高產田或信息及有些新聞媒介推銷的品種甚至品系沒經科學分析和試驗,盲目的大量引種和應用,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做到因地制宜種植。
1.2種子精選
播前選種是提高種子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種子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大豆的苗齊、苗壯、苗全。“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齊的種子能增產一成左右。因而,在播種前必須進行人工粒選或選種器精選種子。
2整地技術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墑,并能消滅雜草和減輕病蟲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壯的基礎。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結構上虛下實,土壤容重不超過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時,才能良好發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細整地創造一個良好的耕層構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塊。
其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及茬口等靈活運用。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采用伏秋翻同時深松或旋耕同時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揀凈茬子,耙深12~15cm。對于壟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時要起好壟,達到待播狀態。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頂漿扣壟并鎮壓;有深翻深松基礎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凈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滅茬起壟鎮壓一次完成作業,滅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長度5~6cm。實施秸稈粉碎還田地塊,采取秸稈覆蓋或耙地處理,秸稈粉碎率98%以上,秸稈長度為5~10cm。有條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機,進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3播種方法
現在生產上應用的大豆的播種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種法、等距穴播法、60厘米雙條播、精量點播法、原壟播種、耬播、麥地套種、板茬種豆等。
3.1窄行密植播種法
縮壟增行、窄行密植,是國內外都在積極采用的栽培方法。改60~70厘米寬行距為40~50厘米窄行密植,一般可增產10%~20%。從播種、中耕管理到收獲,均采用機械化作業。機械耕翻地,土壤墑情較好,出苗整齊、均勻。窄行密植后,合理布置了群體,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并能夠有效地抑制雜草生長。
3.2等距穴播法
機械等距穴播提高了播種工效和質量。出苗后,株距適宜,植株分布合理,個體生長均衡。群體均衡發展,結莢密,一般產量較條播增產10%左右。
3.360厘米雙條播
在深翻細整地或耙茬細整地基礎上,采用機械平播,播后結合中耕起壟。優點是,能搶時間播種,種子直接落在濕土里,播深一致,種子分布均勻,出苗整齊,缺苗斷壟少機播后起壟,土壤疏松,加上精細管理,故雜草也少。
3.4精量點播法
在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壟的基礎上刨凈茬子,在原壟上用精量點播機或改良耙單粒、雙粒平播或壟上點播。能做到下籽均勻,播深適宜,保墑、保苗,還可集中施肥,不需間苗。
3.5原壟播種
為防止土壤跑墑,采取原壟茬上播種。這種播法具有抗旱、保墑、保苗的重要作用,還有提高地溫、消滅雜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業成本的好處。多在干旱情況下應用。
3.6耬播
一般在小麥收割后抓緊整地,耕深15~16厘米,耕后耙平耪實,搶墑播種。在勞力緊張、土壤干旱情況下,一般采取邊收麥、邊耙邊滅茬,隨即用耬播種。播后再耙耪1次,達到土壤細碎平整以利出苗。3.7麥地套種
夏播大豆地區,多在小麥成熟收割前,于麥行里套種大豆。一般5月中下旬套種,用樓式鎬頭開溝,種子播于麥行間,隨即覆土鎮壓。
4合理密植
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取決于單位面積株數、單株莢數和單株粒數。因此在生產上,要求在保證植株個體良好發育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單位面積株數,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確定合理密植的原則,主要根據地力、品種特性、氣溫以及播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南部地區氣溫高宜稀,北部地區氣溫低宜密;寬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繁茂性強品種宜稀,延期播種宜密;大豆與高稈作物間作宜稀,與早熟矮稈作物間作宜密5施肥技術
4.1增施農肥
施用農肥做底肥,營養元素完全,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改良土壤的機構,增強保肥保水的能力,同時肥效長可適合大豆生育后期吸肥多的要求。腐熟的有機肥,還可以產生有機酸,能把土壤中各種不易分解的養分溶為易吸收的營養,為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4.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提出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比例,確定的肥料品種。根據我省大部分地塊長期施用二銨,土壤磷元素積累較多的特點,大豆施肥要適當增加氮肥,補充鉀肥。目前大豆復合肥或復混肥品種較多,要在當地推廣部門的建議下采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公頃施肥量按純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鉀20~30kg的量,折合為所用的化肥、復合肥或復混肥的實際用量。在確定施肥品種和施肥量后,要根據土壤條件,生產條件等科學施用。根據施肥時間和位置可分為底肥、種肥、根際追肥和葉面追肥。
化肥做底肥要結合秋整地起壟,在土壤封凍前10天進行,不宜過早,過早容易造成肥料浪費。也可以在春季結合頂漿起壟施入壟底。
大豆在幼苗期根瘤菌固氮作用尚未進行。為了滿足苗期所需要的營養,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做種肥,可以促進豆苗生長和根瘤的發育,為大豆中后期生長打下基礎。
根際追肥:根據各地區經驗證明,根際追肥對大豆有良好的增產效果,特別是在土壤肥力較低的崗坡地或其它瘠薄地塊,大豆苗期生長較弱,封壟有困難的情況下,在大豆分枝期或開花期進行一次追肥,對大豆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在土壤比較肥沃,而且底肥和種肥較多的情況下,大豆植株生長健壯、比較繁茂時,可以不進行追肥,以免徒長倒伏。因此大豆追肥要根據大豆植株長勢、地力和施肥基礎靈活掌握。追肥主要以氮肥為主。大豆幼苗生長較弱時,二遍地鏟后趟前在大豆根部追施氮肥,每公頃施尿素37~74kg,在壟測開溝,距植株5-10cm,深5-10cm,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
葉面追肥:一般在大豆盛花期、結莢期進行。如噴1次以初花期為宜;噴2次時,第一次在初花期,第二次在終花期至初莢期。主要的肥料有鉬酸銨、尿素、硝酸銨,或過磷酸鈣和磷酸二氫鉀等,一般多用鉬酸銨和尿素。
參考文獻
1秋翻深松、整地起壟
采用翻、松、耙結合作業。盡可能伏秋翻起壟,壟底深松、分層深施肥,翌年春季播種。特別是低洼地、地溫低的地塊應采取秋深松施肥,起壟、鎮壓,翌年春季播種。既保墑又可提高地溫,還能防春澇保全苗。
若因肥料不到位而不能搞秋施肥,可秋起壟,壟底深松,翌年春季播種,分層施肥。播種時將施肥深松鏟改為桿齒,入土深度達到施肥深度即可。
頂漿打壟。土頭暄、熱潮、墑情好,有利于出苗、保苗、全苗和幼苗生育。尤其是低洼粘重地塊,頂漿打壟可以散墑晾垡,提高地溫,有利于適時早播,促進早出苗。所以,秋翻的粘重土壤,應在返漿期進行頂漿打壟,以利散墑增溫。
春起壟應頂漿起壟,壟底深松深度應淺些,達到施肥深度即可,防止耕層架空。不能頂漿起壟的,在墑情適宜的條件下,可采取春起壟,深松分層施肥,壟上雙條精密點播作業一次完成,但必須在深松鏟和開溝器之間安裝刮土板提前回土,為播種創造平坦種床。沒有條件一次完成作業的也可分期完成。
壟底深松深度為耕層以下8~12cm,苗期中耕壟溝深松深度為耕層以下10~15cm,并與第一次中耕結合進行。
2分層施肥,適時追肥
在以配方施肥為依據的基礎上,采用壟內分層施肥。施肥必須結合壟底深松同時進行。
2.1底肥。每公頃施農肥15~22.5m3(濾在原壟溝內后深松起壟);依施牌多元長效復混大豆專用肥150kg,或施用磷酸二銨150kg,硫酸鉀75kg。施肥深度在12~15cm。
2.2種肥。坰施依施牌多元長效復混大豆專用肥75~105kg(后期不用追肥),或磷酸二銨75kg、尿素50kg。施肥深度在種側下4~6cm。
2.3追肥。土壤肥力瘠薄地塊,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頃追尿素40~50kg,追肥后立即培土。結莢期葉面施肥,畝用尿素0.75kg、磷酸二氫鉀l00g、鉬酸銨15g,對水50kg葉噴,或用天達~2116葉面噴施。
3精選良種、合理密植
3.1選用良種。壟三栽培要求選用高產、耐肥、抗倒伏、抗病蟲害的中早熟品種。
3.2精選種子。播前種子要精選,要求種子達到純度不低于98%,凈度、發芽率不低于95%。
3.3合理密植。公頃保苗株數:25~32萬株左右;肥地宜稀,薄地宜密。
4種子處理
4.1種子包衣。用種子包衣劑進行種子處理,可有效的防治地下害蟲、大豆孢襄線蟲和根腐病等病蟲害。用法用量可參照說明。一般為種衣劑和種子按1:75的比例混拌均勻,稍晾干后即可播種。
4.2微肥拌種。每公頃耕地的豆種用130g鉬酸銨+70s硼砂對水250g拌種。
5適時播種,保證質量
要做到適期播種,一般在5月10日~15日播種,中南部地區4月25日至5月10日。在能解決種子下窖,并取得深松播種經驗,春播時墑情又較好的地方,可以采用多項作業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種方法。但在春旱較重,種子下窖現象嚴重,又沒有深松播種經驗的地方,不宜使用這種播法。精量播種要根據保苗株數,計算好播量,然后在壟上進行雙行精量播種,雙行間小行距10~12厘米、機械壟上等距穴播,穴距—般在18~20厘米,每穴3~4株。播種深度以鎮壓后4~5厘米為宜,播種,鎮壓要連續作業。
6田間管理
6.1中耕除草。在大豆剛出土時進行鏟前趟一犁或壟溝深松20cm,出苗2~3葉時,結合除草再趟一犁。沒有進行深松的地塊可進行深松。在大豆初花期可結合追肥再中耕一遍。
6.2化學除草。①用90%禾耐斯1800~2250ml+75%寶收10~15g+70%賽克300~400g。②用80%闊草清60g+90%禾耐斯1500~1800ml,或72%普樂寶或72%都爾1500~3500ml。③用96%金都爾1200~1950ml+80%闊草清24~30g+50%速收75~90g,于大豆播后、出苗前4~5天噴施土壤,進行封閉滅草。
7防治病蟲害
防治大豆食心蟲在大豆封壟后,用80%敵敵畏乳油制成毒棒熏蒸,公頃用量1.5~2.25kg;如果封壟插墑,可用2.5%功夫乳油150~300ml蚜蟲和紅蜘蛛每公頃用35%賽丹乳油1000~1500ml或用10%的比蟲啉1500g或用18%阿維菌素制劑150ml,對水450~500kg噴施。灰斑病在大豆花莢期,當葉片30%以上出現病斑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膠旋劑,每公頃用量1.5kg,對水450kg噴施。
菌核病大豆開花期,大豆菌核剛開始萌發出土到囊盤形成期,于壟臺土表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關鍵詞:高緯;寒地;超早熟;大豆;高產;栽培
黑龍江省北部屬于高緯度寒冷地區,是典型的丘陵半丘陵地帶,土壤類型以草甸土暗棕壤、沙礫底暗棕壤為主;海拔高度在90-800米之間,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橫跨四、五、六三個積溫帶,年平均氣溫為-0.6℃,平均日照2551.5小時左右,平均降雨量400―650毫米左右,有效積溫在1800℃―2300℃之間,無霜期為80―120天,耕地面積2880萬畝,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主產區,其中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約占總耕地面積的60%,總產達到130.3萬噸。農業部大豆高產創建項目達到660多萬畝,最高單產連續突破220.1公斤/畝,創黑龍江省北部高緯寒地大豆最高紀錄。現將高緯寒地超早熟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1 選茬與整地
1.1 選茬 選擇前茬為玉米、小麥等谷類作物或經濟作物為佳,實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輪作倒茬,做到不重茬、不迎茬。實行麥-麥-豆、米-麥-豆、麥-豆-雜(雜糧)在區輪作方式。
1.2 整地 實行以深松為主的松旋翻耙,深淺交替的整地方法。
1.2.1 深松 無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壟底深松,深度達到25-30cm,打破犁底層。
1.2.2 平播大豆 選擇平播的大豆田可以進行伏秋平翻,翻深達到18-20cm,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翻耙耢結合的做到不漏松、不漏耙、不漏耢,達到播種狀態。春整地時要做到翻、耙、耢、播、壓連續作業。
1.2.3 壟播大豆 伏秋松翻的地塊,秋季耙、耢后起壟,壟向要直,50m的壟長直線誤差不超過5cm,壟距誤差不超過2cm,壟體壓實后,壟溝到壟頂高度在18cm左右。
1.3 整地原則。
1.3.1 提倡利用大型機械集中耙茬深松 先松一遍,然后耙兩遍,先順后斜。輕耙帶刮板耢子斜向作業兩遍,達到播種狀態。
1.3.2 采取抗旱、抗澇整地 在干旱時要搶墑整地。耕層土壤化凍至15cm時,伏秋翻未耙地、春翻春起、三犁穿的地塊應頂凌耙耢,頂漿起壟,采用機械封閉播種,充分利用土壤墑情。表墑差,底墑好的地塊,要撫耢去壟頂干土,再行播種,播后及時鎮壓以保證種子出芽、出苗所需水分。在秋澇時,采取秋松翻,然后放置散墑,春季耕層土壤化凍至10cm時耙耢兩遍起壟待播。當秋澇嚴重時,春季應當采取頂凌耙耢雪,加速春季雪融化速度,適時耙地、起壟達到待播狀態。
2 施肥。
2.1 底肥 主要以優質有機肥為主,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或有機成品肥1m3以上,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
2.2 種肥 主要使用化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以N:P:K為1:2:0.5的比例施用,折合畝用磷酸二銨10kg,長效尿素2.5kg,硫酸鉀3kg,施于種子側下方7-9cm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
3 適時播種
3.1 品種選擇 把適應市場的高產優質品種作為用種目標,嚴禁越區種植選擇當地成熟保證率80%以上的品種,建議選擇黑河45號、華疆4號、北豆42號、華疆2號等優良品種。
3.2 種子處理 剔除有病斑、蟲食、破損子粒和雜質,種子凈度達到95%以上,發芽率達到85%以上。播種前3-5天進行種子包衣,可以防止地下病蟲害的為害,提高發芽率。在種衣劑包衣的同時使用大豆根瘤菌劑按1.5袋兌水1kg拌100kg種子的量進行拌種,可以有效增加根瘤量,提高產量。
3.3 播種
3.3.1 播期 氣溫穩定通過7-8℃時,可以播種,一般是在5月10日--5月25日。
3.3.2 播種要求 播量準確,分布均勻,勻速作業,播量與行間誤差不超過2%,鎮壓后播深3-4cm,要求深淺一致,不漏種、防深、防下窖。
3.3.3 播種方式 采用雙條精量點播,壟距65cm,壟上雙條行距12cm,播種量在6kg左右;采用小壟密植精量點播,壟距45cm,壟上雙條行距6cm,播量7kg。總之,畝保苗要達到2萬株以上,利用主莖的增產優勢提高產量。
4 田間管理
4.1 化學除草 在大豆1-3出復葉期,闊葉雜草3-5葉期時使用25%氟磺胺草醚水劑100-133.3ml/畝,間隔7-10天后,使用12.5%烯禾啶機油乳油100-133.3ml或10.8%高效蓋草能乳油20-40ml或24%烯草酮乳油20-40ml葉噴防治禾本科雜草。或用35%松.喹.氟磺胺乳油133.3-166.7ml葉噴兼禾本科和闊葉雜草。
4.2 中耕 在大豆拱土時,進行深松,不上分土板,達到滅草、松土、提溫放寒的目的。
4.3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統籌安排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的協調配套。
4.3.1 防治蚜蟲和紅蜘蛛 用3%莫比朗乳油40ml/畝或10%吡蟲啉乳油20g/畝或1.8%阿維菌素38ml/畝,兌水20-25kg葉噴。
4.3.2 防治大豆灰斑病 在大豆花莢盛期,當葉片有30%以上出現病斑時,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膠懸劑100g/畝,兌水15-30kg葉噴。
5 適時收獲
一、推廣應用情況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非常合適農作物生長。全市耕地面積 18 .6 萬公頃,其中水田 16.0萬公頃,旱地2.51萬公頃。大豆是主要種植作物之一,每年播種面積都在25千公頃左右。常年采用平播種植方式。為了提高大豆產量,2007年引進并示范了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經2008、2009年兩年的示范和推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平均單產3784.3公斤/公頃,較一般生產田增產407.4公斤/公頃,增收1221元/公頃。該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市大豆生產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增產原理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是在選擇矮稈、半矮稈抗倒伏品種的基礎上,通過縮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株數,改善植株的受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從而實現個體與群體的合理配置,達到高產。實踐表明,一般可比常規壟作栽培增產10%以上。
三、栽培技術要點
1.選地與選茬
要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經過深翻或深松整地,地表平整、土壤細碎的地塊,前茬以玉米、馬鈴薯、小麥為主,不重茬,不迎茬。
2.選擇適宜的品種
窄行密植增產必須以“不產生嚴重的倒伏”為前提,否則不僅不增產,反而要減產。因此必須選擇抗倒伏的增產潛力大的矮稈、半矮稈品種。目前生產上應用較適宜品種有徐豆9號、中黃13、合豆1號、豫豆22、25等。另外選擇比當地熟期偏早的品種,種子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在85%以上。在選用優良品種的基礎上,搞好種子精選和種子包衣。
3.適時早播
適時早播可提高大豆蛋白質含量。大豆播種的適宜水分含量為19~20%。若墑情不足,應造墑或遇雨搶墑播種;水分過多,則應適當散墑后播種。播種深度一致,一般為3~5 cm,種子分布均勻,盡早播種,不晚于6月25日。可采用24行播種機,隔一個播種口堵一個播種口,采用精量點播,其行距和密度根據采用的品種和地力而定,一般行距為30~40cm,公頃下種45~60萬粒,密度一般比常規栽培增加15~20%。
4.田間管理
4.1化學除草
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使機械除草及人工除草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做好化學除草至關重要。要根據雜草種類,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或莖葉處理。禁用長殘效除草劑。
4.2增加肥料投入
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要實現高產需增加肥料的投入并合理施用。首先是增施農肥,中等肥力地塊公頃施用量20立方米以上,結合整地深施。化肥要氮磷鉀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規栽培增加15%以上。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公頃施尿素55~70公斤,磷酸二銨150~225千克,硫酸鉀或氯化鉀60~75千克,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農肥和化肥必須做到深施或分層。
4.3 及時防治病蟲害
注意觀察田間蚜蟲、紅蜘蛛、食心蟲、灰斑病、菌核病發生情況,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采用相應藥劑進行防治。
4.4 噴施葉面肥
大豆前期長勢較弱時,要進行葉面追肥,在大豆初花期和鼓粒期每公頃用尿素1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1.5-2.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噴施,并根據需要加入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
4.5化學調控
在前期長勢較旺的情況下,進入花期后如果生長過猛就會造成倒伏、落花落莢,致使減產,因此當田間植株生長過旺,有倒伏危險的情況下,在初花期選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劑,控制大豆徒長,防止后期倒伏。
【關鍵詞】北方;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在我國,大豆的供求矛盾最為明顯。大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而我國北方由于氣候寒冷、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少、積溫不足等原因,大豆的產量一直沒有較大突破,因此,結合實際研究出適合的高產栽培技術已成為提高北方大豆產量質量,解決我國大豆供求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
1 從大豆種子的選用和種植方面提高大豆的產量
1.1 選用優質的大豆種子進行栽培
選擇適宜的大豆品種,播種前對種子嚴格挑選,從根本上提高大豆的生長效率和收獲產量。
1.2 選用適合北方大豆的種植方式
1.2.1 窄行密植種植法
這是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種植方法,主要是通過采用窄行密植、縮壟增行的方式將種植的行距由60~70cm縮小至40~50cm,據有關試驗表明,這樣的種植方式可增產15%~20%。從大豆的播種、管理到收獲,一般都是采用機械化操作,所以土壤的墑情較好,大豆出苗均勻、整齊。采用窄行密植的種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群體的布置更為合理,有效地減少了雜草的滋生,從而提高了大豆的產量。
1.2.2 等距穴種植法
此法一般是采用機械播種的方法來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用這種方式播種的大豆,出苗后植株間分布合理、株距適當、生長均勻,整體發展平衡,結莢密集。
1.2.3 種植時要合理密植
一般來說,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是由單位面積內的單株莢數、粒數以及植株數共同決定的。在種植的時候要根據品種的特性、種植地區的地理特征、氣溫以及播種的方法等做到合理密植。一般而言,土壤較肥沃的地區可適當稀植,反之則應密植;早熟的大豆品種宜密植,反之宜稀植;寬行距的宜稀植,反之宜密植;如果需與別的植物間作,則要遵循“與早熟矮稈植物采用密植間作,與高稈作物則采用稀植間作”的原則。
2 通過改善施肥方式來提高大豆的產量
2.1 農家肥的增量施用
利用農家肥做底肥。腐熟的有機肥可以產生出有機酸,而有機酸可以將土壤中不易分解的物質轉化為易吸收的營養成分,保證大豆所需的營養素齊全。此外,腐熟的有機肥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為大豆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2.2 化肥的合理施用
如果要使用化肥作為底肥,就必須要結合秋整地起壟,在土壤封凍的前10d進行施肥,但不能提前,否則會造成肥料的不必要浪費。春季時,可以結合頂漿起壟將化肥施入壟底,施用化肥時要做到鉀、磷、氮的合理搭配,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有關試驗數據表明,適合北方大豆施肥的鉀磷氮的最佳比例為:平地∶黑土=1∶1,崗坡∶黑土=1∶1.2。
2.3 不同時間和位置的施肥分類
根據大豆施肥位置和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種肥、底肥、葉面追肥和根際追肥等。為了保證大豆幼苗期營養充足,可以施用適量的化肥作為種肥,促進大豆幼苗和根瘤的生長,為大豆的后期增長奠定基礎。據相關實踐經驗證明,葉面追肥和根際追肥對大豆的增產也有較好的效果。
3 從大豆的病蟲防治方面提高大豆的產量
實踐證明,合理、有效和科學的田間管理是提高大豆產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田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病蟲防治。大豆的主要病蟲害有大豆食心蟲、大豆蚜蟲、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線蟲、霜霉病等。大豆蚜蟲可以采用藥物治療,當田間發現蚜蟲且蟲株率超過一半或是有5%的植株卷葉時,可以采用100g三乙膦酸鋁10%的吡蟲啉進行噴霧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25%甲霜靈或40%乙磷鋁的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種子重量的0.5%進行拌種防治;大豆的孢囊線蟲和根腐病等,可根據土壤條件采用不同的防治辦法,具體可以按種子量的0.4%混合濃度為50%的多復合劑進行拌種或是采用種衣劑包衣的方法等。另外,在田間發病時,還可以用甲霜靈800倍的液噴灑或三乙膦酸鋁300倍液,按照每66740kg的用藥量進行防治。
4 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收獲
適時機收也可提高大豆產量。大豆的最佳收獲時期是黃熟期,具體表現為:豆粒發黃、83%的葉片脫落、小部分豆莢變成褐色、大部分豆莢發黃,此時就是收獲大豆的最佳時期。另外,在收獲時要保證不丟枝、不落粒、不炸莢、不留莢,保證大豆的高豐收產量。
5 總結
綜上所述,高產栽培是由選種、施肥、管理、收獲等多環節組成的復雜工作。對于北方地區大豆種植者而言,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要認真、謹慎、合理、科學的掌握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為我國的大豆需求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大豆栽培技術是大豆生產必須重視的一項環節,它直接關系到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本文總結了目前的大豆栽培技術主要環節,包括種子準備、減緩重迎茬措施、耕整地技術及施肥技術。
1 種子準備
1.1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是大豆生產的前提、是內因。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土壤肥力等)、生產水平和品種的生態類型選擇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高產的優質大豆品種。要克服盲目引種,不要把外地高產田或信息及有些新聞媒介推銷的品種甚至品系沒經科學分析和試驗,盲目的大量引種和應用,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做到因地制宜種植。
1.2 種子精選
播前選種是提高種子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種子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大豆的苗齊、苗壯、苗全。“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齊的種子能增產一成左右。因而,在播種前必須進行人工粒選或選種器精選種子。
2 整地技術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墑,并能消滅雜草和減輕病蟲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壯的基礎。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結構上虛下實,土壤容重不超過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時,才能良好發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細整地創造一個良好的耕層構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塊。
其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及茬口等靈活運用。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采用伏秋翻同時深松或旋耕同時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揀凈茬子,耙深12~15cm。對于壟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時要起好壟,達到待播狀態。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頂漿扣壟并鎮壓;有深翻深松基礎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凈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滅茬起壟鎮壓一次完成作業,滅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長度5~6cm。實施秸稈粉碎還田地塊,采取秸稈覆蓋或耙地處理,秸稈粉碎率98%以上,秸稈長度為5~10cm。有條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機,進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3 播種方法
現在生產上應用的大豆的播種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種法、等距穴播法、60厘米雙條播、精量點播法、原壟播種、耬播、麥地套種、板茬種豆等。
3.1 窄行密植播種法
縮壟增行、窄行密植,是國內外都在積極采用的栽培方法。改60~70厘米寬行距為40~50厘米窄行密植,一般可增產10%~20%。從播種、中耕管理到收獲,均采用機械化作業。機械耕翻地,土壤墑情較好,出苗整齊、均勻。窄行密植后,合理布置了群體,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并能夠有效地抑制雜草生長。
3.2 等距穴播法
機械等距穴播提高了播種工效和質量。出苗后,株距適宜,植株分布合理,個體生長均衡。群體均衡發展,結莢密,一般產量較條播增產10%左右。
3.3 60厘米雙條播
在深翻細整地或耙茬細整地基礎上,采用機械平播,播后結合中耕起壟。優點是,能搶時間播種,種子直接落在濕土里,播深一致,種子分布均勻,出苗整齊,缺苗斷壟少機播后起壟,土壤疏松,加上精細管理,故雜草也少。
3.4 精量點播法
在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壟的基礎上刨凈茬子,在原壟上用精量點播機或改良 耙單粒、雙粒平播或壟上點播。能做到下籽均勻,播深適宜,保墑、保苗,還可集中施肥,不需間苗。
3.5 原壟播種
為防止土壤跑墑,采取原壟茬上播種。這種播法具有抗旱、保墑、保苗的重要作用,還有提高地溫、消滅雜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業成本的好處。多在干旱情況下應用。
3.6 耬播
一般在小麥收割后抓緊整地,耕深15~16厘米,耕后耙平耪實,搶墑播種。在勞力緊張、土壤干旱情況下,一般采取邊收麥、邊耙邊滅茬,隨即用耬播種。播后再耙耪1次,達到土壤細碎平整以利出苗。
3.7 麥地套種
夏播大豆地區,多在小麥成熟收割前,于麥行里套種大豆。一般5月中下旬套種,用樓式鎬頭開溝,種子播于麥行間,隨即覆土鎮壓。
4 合理密植
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取決于單位面積株數、單株莢數和單株粒數。因此在生產上,要求在保證植株個體良好發育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單位面積株數,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確定合理密植的原則,主要根據地力、品種特性、氣溫以及播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南部地區氣溫高宜稀,北部地區氣溫低宜密;寬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繁茂性強品種宜稀,延期播種宜密;大豆與高稈作物間作宜稀,與早熟矮稈作物間作宜密。
5 施肥技術
5.1 增施農肥
施用農肥做底肥,營養元素完全,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改良土壤的機構,增強保肥保水的能力,同時肥效長可適合大豆生育后期吸肥多的要求。腐熟的有機肥,還可以產生有機酸,能把土壤中各種不易分解的養分溶為易吸收的營養,為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5.2 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提出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比例,確定的肥料品種。根據我省大部分地塊長期施用二銨,土壤磷元素積累較多的特點,大豆施肥要適當增加氮肥,補充鉀肥。目前大豆復合肥或復混肥品種較多,要在當地推廣部門的建議下采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公頃施肥量按純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鉀20~30kg的量,折合為所用的化肥、復合肥或復混肥的實際用量。在確定施肥品種和施肥量后,要根據土壤條件,生產條件等科學施用。根據施肥時間和位置可分為底肥、種肥、根際追肥和葉面追肥。
化肥做底肥要結合秋整地起壟,在土壤封凍前10天進行,不宜過早,過早容易造成肥料浪費。也可以在春季結合頂漿起壟施入壟底。
大豆在幼苗期根瘤菌固氮作用尚未進行。為了滿足苗期所需要的營養,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做種肥,可以促進豆苗生長和根瘤的發育,為大豆中后期生長打下基礎。
根際追肥:根據各地區經驗證明,根際追肥對大豆有良好的增產效果,特別是在土壤肥力較低的崗坡地或其它瘠薄地塊,大豆苗期生長較弱,封壟有困難的情況下,在大豆分枝期或開花期進行一次追肥,對大豆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在土壤比較肥沃,而且底肥和種肥較多的情況下,大豆植株生長健壯、比較繁茂時,可以不進行追肥,以免徒長倒伏。因此大豆追肥要根據大豆植株長勢、地力和施肥基礎靈活掌握。追肥主要以氮肥為主。大豆幼苗生長較弱時,二遍地鏟后趟前在大豆根部追施氮肥,每公頃施尿素37~74kg,在壟測開溝,距植株5-10cm,深5-10cm,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
葉面追肥:一般在大豆盛花期、結莢期進行。如噴1次以初花期為宜;噴2次時,第一次在初花期,第二次在終花期至初莢期。主要的肥料有鉬酸銨、尿素、硝酸銨,或過磷酸鈣和磷酸二氫鉀等,一般多用鉬酸銨和尿素。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 重迎茬大豆有很多負面影響,通過選擇高產抗病優良品種、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秸稈還田、進行種子包衣、改壟三栽培為45cm窄行栽培、科學施肥、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可以解決重迎茬大豆存在的問題。
重迎茬對大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株高降低,莖粗變細,節間加長,分枝減少,結莢數和單株粒數減少。開花期以后,光合效率降低,根系活力降低,使得吸收能力減弱,不利于干物質積累。二是對產量的影響,大豆重茬平均減產6.1%~31.5%,迎茬平均減產10.7%。重迎茬1年減產15.9%,重茬2年減產21.4%,重茬3年減產31.1%。三是對品質的影響,重茬1年脂肪降低0.29個百分點,重茬3年降低1.29個百分點,百粒重迎茬降低2.7%,重茬降低3.7%,病粒率、蟲食率迎茬和重茬分別增加39.7%、41.6%,導致遜克縣大豆單產低,總產上不去。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大力氣提高大豆單產,增加總產,促進農民增收。
1選擇高產、抗病的優良品種
農業生產中種子的貢獻率為23.8%,根據試驗及在遜克縣范圍內對大豆品種的篩選,遜克縣第4積溫帶應以黑河43號、黑河8號、黑03-3559為主栽品種。第5積溫帶應以黑河31號、墾鑒豆27號為主栽品種。第6積溫帶應選擇黑河35號、黑河33號為主栽品種。在同一積溫帶,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塊輪流更換使用增產10%~15%,發揮品種增產優
勢。
2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
改春整地為秋整地,秋整地能將秋季雨水貯存在土壤中,保墑保苗,且能延長土壤熟化時間,提高土壤肥力,既解決了春整地大豆缺苗斷壟問題,又提高了產量。經調查,在相同條件下,秋整地大豆保苗率達98%以上,而春整地保苗率只在70%左右。由于整地時間不同,產量也不一樣,秋整地比春整地增產12.5%左右。改年年耕、深翻為淺翻、深松(據有關專家測定,深松的深度每增加1cm,可增加蓄水量600 t/hm2),可增加作物產量
15%~20%,是一項很好的增產措施。
3秸稈還田
將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不僅避免了因腐爛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了以地養地;而且為大面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夯實了地力基礎。遜克縣目前有耕地面積10.56萬公頃,有90%以上耕地種植大豆,從1998年開始就進行秸稈還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截至2008年全縣應用小型混輪脫粒機和大型聯合收割機收獲還田,面積已達5.33萬公頃,有機質連續提高1.0%~1.5%,通過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水分無效蒸發,提高農田保水蓄水能力,從而達到了保墑節水目的,減少了黑土層流失。經調查,利用秸稈還田技術,可增收450元/hm2。
4進行種子包衣
大豆重迎茬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蟲害加重,遜克縣大豆種植區90%以上發生根腐病,不少鄉鎮大豆孢囊線蟲病危害嚴重,并且發生面積呈上升趨勢,要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就要杜絕白籽下地,用適樂時、生物表面活化劑進行種子包衣。經調查,使用種衣劑加適樂時進行拌種,防治大豆根腐病,增產112.50kg/hm2,增加收入310元/hm2,提高產量10%~15%。
5改壟三栽培為45cm窄行密植
大豆45cm雙條密植栽培技術是近幾年推廣的一項新技術,是在壟三栽培的基礎上增加密度實現增產的一項新技術,行距由65~70cm縮小至45cm,采用雙條密植的栽培方法,比常規的壟三栽培技術增產幅度達13.2%。45cm雙條密植增產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數,擴大了綠色面積;二是植株分布均勻合理,在加大密度的條件下,由于行距縮小,加大株距,縮壟增行,增加綠色面積,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協調比較好,從而達到增產。經調查車陸鄉10戶農民應用大豆45cm雙條密植技術,在2009年歷史罕見的大旱之年,平均產量1 271.93kg/hm2,比遜克縣大豆平均產量增產15%,比常規大豆栽培增效益564.00元/hm2。
6施用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
為改善微生物環境,可施用有機肥15t/hm2以上,改善土壤養分狀況。為解決大豆重迎茬養分消耗單一問題,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廣泛應用噴漿造粒工藝生產的復合肥,增施土壤磷素活化劑,既能分解土壤中的磷、鉀,又能起到固氮作用。根據土壤養分的豐缺來確定氮、磷、鉀的比例和用量,既能節本,又能增效,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目的。經過3年的測土配方工程實施,大豆平均增產幅度為8%,遜克縣節省化肥投入800萬元,節本增效達1 800萬元。
7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進行田間管理,苗期淺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長,又能殺滅田間雜草的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生育調控,進行追肥,使用既能促進大豆生長,又能防止前茬農藥殘留的生長調節劑——奈安葉面肥,防治病蟲害,保障大豆植株健壯,以獲得高產。
參考文獻
同一塊地種植的作物與前2茬都不相同叫正茬種植。同一塊地種植的作物與前茬的前茬相同,即隔一茬種,叫迎茬種植。同一塊地種植的作物與前茬相同,即連種,叫重茬種植。大豆重茬減產30%,迎茬減產10%左右,因此最好采取正茬種植,大豆忌重茬種植,最好與禾谷類作物輪作[1]。中性壤土和富含有機質的地塊最適合種大豆,同時還要求地塊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不重茬、不易受環境影響和損害[2-3]。一般大豆可作為小麥、油菜等的后茬作物,每3~4年輪作1次。播前精細整地。前茬為小麥地塊,麥收后及時旋耕滅茬,平整耙碎,旋耕深度20 cm左右。麥收后若土壤墑情好,應搶墑板茬播種。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選用高產、抗病、優質大豆品種,如中黃13號、阜豆9763、皖豆15、皖豆16、皖豆24、皖豆28、徐豆9號、豫豆22號、中豆20號等。播前精選種子,剔除病粒、殘粒、蟲食粒、雜粒等。曬種時避免在陽光下曝曬而造成種皮破裂,影響出苗率。要做好發芽試驗,播種前應進行藥物拌種或種子包衣。曬種后用鉬酸銨40 g溶解在1.4~2.0 kg水中,用噴霧器噴在10 kg的種子上,務求均勻,拌后陰干即可播種。如種子既拌藥又拌鉬酸銨,應陰干后再拌藥粉。
3適期早播,合理密植
大豆早播可提高單產及蛋白質含量,遲播容易降低蛋白質含量,應適期早播。適播期在6月10—15日。夏至以后播種就會顯著減產。播種方法有機條播和點播。人工或機械精量播種,既節約種子,又無需間苗,利于大豆均勻吸收光、肥、水。大豆也可育苗移栽。機條播行距35~40 cm,播種深度3~5 cm,過深不易出苗,過淺容易跑墑。播種要均勻,不重播、不漏播,覆土要嚴密,種子不外露。種子發芽率在95%以上時播種,大粒品種播量為105~120 kg/hm2,中粒品種為75~90 kg/hm2,小粒品種為60~75 kg/hm2。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植株大、分枝多的品種宜稀,反之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4-5]。行距小或播幅寬時宜密,反之宜稀。一般高產田塊,多分枝品種留苗22.5萬~27.0 萬株/hm2,播量75~90 kg/hm2;底肥田塊、分枝少品種留苗27萬~30萬株/hm2,播量90~105 kg/hm2。
4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查苗,個別缺苗斷壟的要及時補種或移栽。補苗越早越好,最好選用對生子葉展開,對生葉尚未展開的芽苗進行帶土移栽。選擇陰雨天或16:00后進行,栽后要立即澆水,以提高成活率。在苗全、苗齊的基礎上,人工間定苗,株距11~13 cm,力爭苗勻。播種后出苗前及時進行1次土壤化學封閉除草,可用50%乙草胺750~1 125 mL/hm2或75%的封凈450~750 mL/hm2,對水450 kg噴霧。出苗后封壟前,可用15%蓋草能300~450 mL/hm2或25%精禾草克375~450 mL/hm2加25%的虎威750~1 050 mL/hm2混合充分對水450 kg噴霧。封壟后可人工拔除雜草。中耕能破除土壤板結,蓄水保墑,按“淺—深—淺”的標準,中耕2~3次。最后一次中耕可結合培土以防倒伏。對于密度偏大、花莢期旺長的田塊,宜在盛花期用縮節胺300 mL/hm2對水300 kg噴施莖葉防控;或用15%多效唑750 g/hm2對水600~750 kg噴施防控。
5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旋耕前施尿素75 kg/hm2、過磷酸鈣750 kg/hm2、氯化鉀 90~120 kg/hm2,或施大豆復合肥300 kg/hm2,或施氮磷鉀復合肥(15-15-15)300 kg/hm2。高產田底肥可不施尿素。有條件的增施有機肥30~45 t/hm2。科學追肥,若苗黃苗弱,應適當追施尿素。苗期至初花期施尿素30~75 kg/hm2,雨天撒施。花莢期葉面噴施硼肥和鉬肥,有利于保花促莢。用0.2%硼砂1.5 kg/hm2和0.03%~0.05%鉬肥750 g/hm2對水450~600 kg葉面噴施。鼓粒期噴施磷酸二氫鉀3.0~4.5 kg/hm2對水450~600 kg,有利于蛋白質積累,同時可防早衰。應足墑播種。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時為足墑,低于18%為缺墑。播種時缺墑嚴重影響全苗,在干旱情況下,有條件的應澆水造墑播種。及時排灌,開好排水溝,苗期遇澇及時排水;花莢期、鼓粒期是大豆需水的關鍵時期,大豆鼓粒期遇旱蛋白質顯著下降。遇旱要及時澆水,保持田間濕度,促進蛋白質的積累。
6病蟲害防治
大豆主要病害有花葉病毒病(SMV)、孢囊線蟲病(SCN)、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根腐病、細菌斑點病等。病毒病防治上,要早防蚜蟲(苗期開始),防止和減少病毒侵染。染病后可選用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1 000倍液,或5%菌毒清400倍液,加美洲星等葉面噴霧,連噴2~3次,隔10 d噴1次。但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孢囊線蟲病防治上,可選用以多菌靈和福美雙為主要成分的大豆種衣劑,或用這些藥物拌種,不僅可以防治線蟲,還可兼治地下害蟲等。防治霜霉病,可選用百菌清、代森錳鋅、甲霜靈、氟嗎啉、霜霉威等,在發病初期噴藥,每隔7~10 d噴1次,連防1~2次。炭疽病防治上,可在開花后用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水450~600 kg噴霧。枯萎病防治上,用多菌靈+福美雙按1∶1比例拌種。根腐病發生后,很難治愈,預防可選用25%早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等+氨基酸液肥600倍液+黃腐酸鹽500倍液+生根粉1 000倍液噴施,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重點噴在植株的主莖基部,如用以上藥液澆灌植株部,效果更佳。細菌斑點病防治上,發病初期噴灑1∶160波爾多液1~2次,也可選用噻菌銅、銅高尚、消菌靈、農用鏈霉素等藥劑噴霧,但花期不宜施用銅制劑。苗期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90~120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300 g/hm2,對水450~750 kg噴霧防治蚜蟲。花莢期用50%氯氰菊酯1.2 L/hm2,或1%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快殺靈400倍液,或40%辛硫磷750 mL/hm2防治大豆卷葉螟、敘紋夜蛾和蚜蟲。鼓粒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0~600 mL/hm2噴霧防治豆莢螟和大豆食心蟲。
7適時收獲
當植株莖、莢變褐,葉片基本脫落,籽粒變圓變硬有光澤,莢中籽粒與莢皮脫離,搖動植株有響鈴聲時應及時收獲。
8參考文獻
[1] 劉學義,任冬蓮,路貴和.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J].華北農學報,1989(2):50-55.
[2] 緱國華,劉俊峰,侯俊奎.粘土地夏大豆機械免耕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3(5):57.
[3] 韓粉霞,丁安林,孫君明.高異黃酮含量大豆新品種中豆27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華北農學報,2002(S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