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

        第1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等主要指標均居全國首位。針對全省農業大而不強、糧食生產占比高、生產結構單一、區域結構雷同,以及生產手段落后、環境面臨壓力大等問題,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和部署,從激發市場活力,釋放資源潛能,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著力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出臺了《關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通過調結構、轉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第一,調優種植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綜合考慮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市場條件等因素,堅持效益優先,優化區域布局。重點在四、五積溫區推進玉米改大豆、玉米改飼料輪作試點,調減玉米面積。在松花江沿岸、三江平原等水源充沛地區大力發展優質粳稻,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全省經濟作物面積超過1000萬畝,飼料飼草作物發展到150萬畝,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初步形成。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按照歐盟標準,推廣種植有機大豆、有機鮮食玉米、有機雜糧雜豆和綠色(有機)蔬菜(食用菌)等優勢產品面積2萬畝,帶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7300萬畝,總產值2070億元。綠色食品標志產品達到1600個、有機食品標志產品400多個。

        第二,促進種養結合發展,推動農業內部融合。黑龍江省位于世界“黃金玉米帶”和“黃金奶牛帶”,畜牧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5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大力扶持退牧還草、玉米青貯及紫花苜蓿生產,促進奶牛和肉牛產業升級,形成了一批產加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高端肉牛核心群。2015年,全省肉、蛋、奶產量達到227萬噸、100萬噸和570萬噸,均比上年持平略增。

        第三,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農業產前產中與產后有機銜接,促進農業生產與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供應、與農產品加工、銷售有效對接,形成了農業產供銷一條龍,實現了農業產業鏈融合發展。一批集經銷、農資供應、產品精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集團不斷發展壯大,與農戶結成了穩固的利益關系。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900戶,實現銷售收入28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12%。農業產業化種植業基地面積達到1.3億畝,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發展到330萬戶,同比分別增長8.3%、3%。

        第四,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充分挖掘生態優勢,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創意開發,打造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2850個,“一品村”發展到1800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達37個。積極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開展了“互聯網+農業”試點,推動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通過“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

        二、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為徹底改變農田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落實相關建設規劃、任務和資金,突出農田生態功能,實行“上圖入庫”管理,不折不扣地將國家任務落實到地塊。成立了多部門參加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協調機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日常工作由省發改委牽頭,形成了工作合力,抓出了建設成效。

        第一,印發了一個規劃,實現“五個統一”。落實《“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實施方案》和《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印發了《黑龍江省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3―2020年)》,以生態建設為核心,以高產和標準為主線,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8個方面建設任務,實施生態、水利、田間、科技、信息等“五大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省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1億畝。《規劃》統籌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等建設任務,做到了組織領導、建設標準、資金投入、項目管理、技術模式的“五統一”。

        第2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

        建設發展用地有保障

        上半年以來,湖南省爭取國家新增建設用地計劃18.68萬畝,較去年增加1050畝。有序實施增減掛鉤試點,全省已批復實施方案20個,批準建新面積6135畝。低丘緩坡開發試點方案經省政府批復實施,規模4500畝。全省累計審批建設用地15.76萬畝,同比增長15.6%。上半年,湖南省出讓土地5.82萬畝、實現價款4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57%。土地出讓均價1118元/m2,較去年同期上漲40%,較去年全年土地出讓均價上漲19%。

        耕地保護政策落實到位

        上半年,湖南省批準建設占用耕地項目755個、面積5.15萬畝,全部實現占補平衡和先補后占。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2012年度項目總體進度達70%以上,其中環洞庭湖基本農田建設重大工程18個子項目全部進入掃尾階段。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上,預算投資51億元,安排2013年度土地整治項目471個,建設規模274萬畝。其中,利用省內資金啟動婁邵盆地基本農田建設重大工程2013年度子項目10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12個市106個縣(市、區)的外業調查成果驗收。土地復墾力度加大,累計審查《土地復墾方案》56個,全面完成歷史遺留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調查評價工作,安排省級損毀土地復墾項目12個。完成了第三輪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更新評價。桃源、隆回、安化、漢壽獲評第二屆“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

        礦產資源管理不斷規范

        上半年來,湖南省煤、鐵、有色等主要礦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為適應形勢變化,湖南省國土資源廳著力加強礦業權市場建設,上半年新立探礦權98個、采礦權12個,實現價款和使用費2.23億元,同比增長62%。同時,不斷加大地質找礦力度,安排省級礦業權價款項目144個,預算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28.6%。爭取中央地勘資金1.09億元,安排接替資源勘查項目5個、大調查項目41個。繼續推進危機礦山找礦工程,對瀏陽七寶山硫鐵礦等15個老礦山組織開展資源潛力調查評價。積極推進整裝勘查,花垣-鳳凰國家級整裝勘查區在部組織的綜合評估中獲評優秀級別。頁巖氣勘查穩步推進。

        地質災害防治有實效

        湖南省上半年9次強降雨,引發了各類地質災害1143起,造成9人死亡、2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9464萬元。各級政府層層落實責任,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守土有責、國土部門靠前指揮、村組干部動態監測、應急力量隨時待命”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同時,嚴格落實防治措施,密集開展災情會商,及時通過電視、短信、廣播等多種途徑預警信息,加強群測群防,認真落實24小時值班、定期巡查、應急處險等制度,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6起,避免人員傷亡1326人、經濟損失6428萬元。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嚴格落實礦山環評等相關制度,上半年審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報告112份,繳存礦山環境治理備用金9604萬元。

        數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礎工程建設加快

        上半年,湖南省安排了1∶1萬地形圖更新任務1623幅。天地圖?湖南正式納入國家主節點,全面完成了14個市州的矢量電子地圖和5個市州的影像地圖布設任務,錄入地名地址100萬余條。累計對外提供紙質地圖2604幅、數字地圖15392幅。數字湘潭通過驗收,數字張家界、數字韶山項目設計書通過評審。啟動地理國情普查,目前已完成了試點任務。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力度加大,相繼與省工商局、省交通廳等10個省直單位簽訂共建共享協議。在測繪行業管理方面,全面完成2013年測繪資質年度注冊、測繪資質單位信用信息評定等工作,審核測繪資質單位信用信息430條。成功舉辦全省第三屆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

        管理秩序不斷向好

        上半年,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01件,拆除及沒收構建物 17.1萬平方米、罰沒款 1150.52 萬元,黨紀政紀處分7人;立案查處礦山違法案件147件,刑事處罰5人。土地違法發現數、立案數以及礦山違法立案數分別同比下降155%、97%和56%。深入推進執法專項行動,完成相關市州未報即用和邊報邊用重大違法案件實地核查工作;扎實做好衛片執法前期工作,在土地變更調查環節提前介入,全面完成統一技術標準、業務人員培訓、數據資料審核等工作。

        重大基礎工作進展順利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穩步推進,累計制作底圖19.9萬平方公里,成果覆蓋率94%;完成地籍調查11.7萬平方公里、調查土地125.2萬宗,涵蓋2.6萬個村、26.4萬個村民小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扎實有序,現狀數據庫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核,財務保障能力繼續加強,落實部門預算55億元、征收各類稅費59.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61%。地質資料兩化工作取得新進展,坪寶礦區建成三維空間地質數據庫并實現多元數據集群管理和統一服務;完成長株潭城市群水工環補充勘查野外工作任務;啟動第二批2個重點礦區和4個整裝勘查區地質資料兩化工作;長沙展開地質地下三維建設和城市地下管網三維建設。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省及12個市級、99個縣級土地整治規劃獲得批復。78個市、縣礦產資源規劃完成數據庫建設工作。

        下半年目標:加強調控 強化保障

        進一步加強土地調控

        爭取將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計劃籠子。積極推進增減掛鉤、低丘緩坡、城鎮低效用地再利用等試點,拓寬用地空間。嚴格節約集約用地,抓好供地率考核、開發園區用地評價、閑置土地清理、地產市場管理、定額指標研究、節地模式推廣等工作。出臺土地儲備與融資管理政策。修訂《湖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條例》,從嚴控制規劃調整與修改行為。

        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環洞庭湖、婁邵盆地兩個重大工程以及25個連片推進土地整治示范縣為主戰場,全面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和土地復墾工作,確保按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嚴控建設占用耕地,從源頭減輕耕地補充壓力。

        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落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方案,推進整裝勘查,創新找礦機制,加快商業跟進,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抓好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能源勘查開發。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管理,加快規劃數據庫建設。鞏固擴大整規工作成果,維護良好勘查開發秩序。加強礦山規劃、審批、交易等相關數據庫建設,摸清家底,夯實管理基礎。推進礦業權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加強中介機構監管,規范從業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抓好礦補費征收管理。

        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嚴格執行巡查值班、監測預警、災情速報、應急處險等防災減災措施,努力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嚴防群死群傷事故。抓好寧鄉煤炭壩等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

        全面推進數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礎工程建設

        加強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建設,研究出臺地理信息交換與共享管理辦法、國土資源數據管理辦法。推進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加強數字城市建設與推廣應用,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市縣測繪機構建設,充實人員、編制、裝備,提高統一監管能力。開展測繪行業督查活動,嚴格資質、市場、質量、保密管理。建立完善地理信息企業市場信用信息體系。

        統籌抓好執法監察、與依法行政工作

        加快完善案件調查協作和案件移送機制。結合衛片執法、打非治違、新開工項目清理等專項行動,公開督辦和嚴肅查處一批典型案件。抓好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力爭零問責。全面實施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主動化解積案,編制實施應急預案。加大國土資源普法宣傳力度,完善應復應訴工作機制,努力暢通群眾合法利益訴求渠道。

        扎實推進重大專項工作

        加大資金爭取和技術支持力度,確保年內高質量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任務。全面完成長株潭城市群和3個重點礦區“兩化”任務;加快修訂《湖南省國土資源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及標準》、《湖南省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管理辦法》等國土資源收費政策;研究出臺《湖南省地質環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湖南省土地整治項目預算定額標準》等相關制度;在節約集約、占補平衡、礦業權審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出一批成果并及時轉化;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教育引導全系統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弘揚優良作風,解決突出問題。

        (資料來源: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綜合研究處)

        第3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糧食安全;生態環境;耕地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4)06-0051-04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生態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作用日益突出,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國家的糧食安全不但要關注數量安全,更要關注質量安全。中國糧食安全不僅僅是本國的事情,也關系到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因此,中國的糧食安全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

        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最重要的生態因素之一,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界普遍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規模迅速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耕地資源的大幅度減少。耕地非農化現象的日趨加劇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又可能對糧食安全、社會安定、生態環境等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曲福田等,2004;談明洪等,2005)。為了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國家作出了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并將其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實施了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然而,現行的耕地保護制度與政策卻并未發揮其作用。研究表明,現階段協調經濟增長與耕地保護的公共政策調整方向是提高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將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明晰產權、改革征地制度(曲福田等(2004)。要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應重點保護基本農田,執行分級農田的保護及總體規劃和分區控制使用的原則,加強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及土地復墾等工作,改善和提高耕地的質量及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林培等,2001)。機制建設是耕地保護的治本之策。但目前有關耕地保護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經濟補償模式與整體框架設計、經濟補償標準厘定、經濟補償資金管理與運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護關系、耕地保護多主體共同責任關系等方面。從實際運作來看,需要進一步研究耕地保護中的農戶行為與意愿、中央政府激勵機制設計等方面(李廣東等,2011)。

        當前,中國耕地保護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經濟補償機制,急需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形成完備的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增強耕地保護的微觀動力,以平衡各相關經濟主體間的利益配置關系(姜廣輝等,2009)。一般而言,耕地投入糧食生產的邊際利潤明顯低于其他農地利用方式的利潤,為了提高農戶耕地保護與糧食生產動力,需要設置耕地保護經濟補償資金(陳秧分等,2010)。糧食主產區應作為主要的補償對象,在耕地保護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封閉循環,遵循耕地保護機會成本的區域差異和區域土地利用的比較優勢,統籌區域土地利用,使耕地保護成為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手段(吳澤斌等,2009)。從保護耕地補償的標準來看,耕地保護機會成本損失應作為補償的最低價值標準(雍新琴等,2012)。

        從農民對待耕地保護的角度看,農戶對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的意愿相對較低,其中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戶對補償標準的要求要明顯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在影響農戶耕地保護補償意愿的諸因素中,地區差異、農戶受教育水平及農戶對征地的意愿發揮著比較顯著的作用(陳志剛等,2009)。

        基于糧食安全,本文重點分析我國耕地可持續利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的政策性建議。

        一、實現糧食安全所面臨的耕地資源形勢

        (一)耕地資源形勢分析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耕地應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中國糧食安全的警戒線,是鋪設糧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塊基石,但我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1.耕地資源日趨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2012年3月9日人民網報道,1998至2010年,全國耕地面積從19.45億畝減少到18.26億畝,勉強達到《綱要》提出的目標。《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的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40.20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32.18萬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8.02萬公頃。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耕地資源占用將呈現不可逆轉的態勢。

        2.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劣質耕地比例將進一步增加。《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等,其中,低于平均質量等別的10-15等地占57%以上,而高于平均質量等別的1-9等地僅占43%,特別是生產能力大于15000公斤/公頃的耕地僅占6.09%。將全國耕地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所占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即優等地和高等地合計不足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中等地和低等地合計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3以上。

        正如上面所述,耕地占用的同時,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積,但從質量上來說,所占用的耕地都是土地生產率很高,而增加的耕地卻是土地生產率很低,甚至在短期內沒有產出的低等土地,只能算理論上的耕地,因此,劣質耕地在耕地中的比例將會進一步增加。

        3.耕地資源污染日益嚴重,從局部向區域蔓延。我國重金屬污染正由大氣、水體向土壤污染轉移,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期”。由于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物、施肥等原因,工業城市和冶煉企業周邊,通過大氣干濕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帶入土壤中重金屬量可以達到施肥帶入量的幾十至幾百倍。此外,畜禽飼養飼料中添加的銅、鋅、砷等元素絕大部分隨廢棄物進入周邊水體和農田中,成為土壤中銅、鋅、砷污染重要來源之一。

        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具體數據來看,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對耕地而言,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全國每年因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近30%的蔬菜和水果重金屬含量超過農產品質量限值。

        (二)實現糧食安全中存在的兩對矛盾

        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4萬噸,比上年增加1236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產量13189萬噸,增長1.5%;早稻產量3407萬噸,增長2.4%;秋糧產量43597萬噸,增長2.3%。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這種“十一連增”僅僅關注了糧食數量,而沒有關注糧食質量,從生產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不完全的糧食安全概念。盡管如此,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未來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兩大”矛盾。

        1.糧食數量安全要求與優質耕地資源日益減少之間的矛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耕地占用是呈現不可扭轉的趨勢。2011年國土資源部下達全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而各地上報國務院的計劃高達1500萬畝,來自地方的用地沖動非常強勁,未來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為糧食數量安全提供生態資源基礎困難重重。

        同時,我國耕地生產率普遍偏低。《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優等和高等地合計不足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而中等和低等地合計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3以上。

        2.糧食質量安全要求與耕地資源污染日益嚴重之間的矛盾。前面已經提到,全國每年因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同時,由于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物和施肥等原因,以及畜禽飼料中添加的銅、鋅、砷等元素絕大部分隨廢棄物進入周邊水體和農田中,成為土壤中銅、鋅、砷污染重要來源之一,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期”。由此可見,要實現糧食質量安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實現耕地資源安全存在的問題及矛盾

        《2012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的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共驗收土地整治項目2.05萬個,總規模達250.41萬公頃,新增農用地54.45萬公頃,新增耕地46.56萬公頃。全年批準建設用地61.52萬公頃,其中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42.91萬公頃,耕地25.94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0.6%、4.5%、2.5%。表面上來看,通過土地整理項目補充的耕地面積高于建設占用的耕地面積。但是,補充耕地的質量遠遠低于轉用耕地的質量。從土地生產率來講,可能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的補充耕地面積都難以彌補所占用的耕地面積的產出,因此,不能簡單地將18億畝耕地紅線作為一個靜態的數據來看,必須從土地生產率的視角重新審視。

        (一)占補平衡制度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耕地占補平衡作為耕地保護的一項基本制度,明確規定建設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應補充劃入多少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這項制度對耕地保護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實施過程中,只能從數量上對耕地進行補充,而要同時保證補充耕地的質量則只能是美好的愿望。2014年國土資源部提出要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保護補償機制,以提高耕地生產能力為目標,把提升耕地質量放在首位,堅持統籌規劃、先建備補、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這些措施對保護耕地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這僅僅是理論上可行、現實不可能實現的措施。

        (二)土地整理復墾工程只重視結果不重視實效

        土地整理復墾工程是落實占補平衡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存在著嚴重的“重開發、輕整理和復墾”、“重數量、輕質量和生態”、“占多補少、占優補劣”、“重農用地,輕建設用地”問題;有些忽視了土地整理中的生態建設,部分項目盲目的高標準、高投入,不重視規劃中對景觀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盡管在數量上得到有效補充,但整理出的土地生產率較低,要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產率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地方存在如下現象:復墾整理出的耕地所在地點比較偏遠,無人進行耕作,沒有形成絲毫的土地生產能力,只是名義上的耕地。

        (三)耕地補充的潛力越來越小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會持續減少的趨勢是難以遏制的。落實占補平衡制度,補充耕地的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易開發整理的土地后備資源逐步減少,補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難度逐步加大。即使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耕地,但耕地質量構成中,土地生產率低下的耕地面積所占比例將會進一步增加,其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將會逐漸顯現。

        (四)土壤污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土壤污染異常嚴重,呈現日益加重的趨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國家有關部門遲遲不公開土壤污染信息。這里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土壤污染狀況超乎人們的想象,不敢公開;二是對土壤污染治理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不愿公開。值得慶幸的是,廣東省相關部門將已調查清楚的珠三角土壤污染結果并如實公布,結果表明,珠三角28%土壤被重金屬污染。這些信息公開之后,可以促使政府將土壤污染治理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通過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土壤的修復,以改善土壤的質量。

        此外,盡管我國曾在1995年頒布過《土壤質量環境標準》,但該標準過分強調統一,并不能滿足我國土壤多樣化特點,該標準也未對污染等級劃分提出量化指標。同時,對土壤質量狀況的監測也不到位,一旦出現嚴重的污染事件時才會引起重視。

        三、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建議

        要切實保護耕地,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處理好上述“兩大”矛盾,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以土地生產率為準則,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通過土地整理復墾補充的耕地面積,不能簡單地以數量來衡量,需要根據土地生產率為準則進行衡量。具體來說,所占據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基本農田,其土地生產率較高,那么就以區域土地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作為標準,對補充的耕地進行折算;其后隨著對地力的培育,逐漸進行折算。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

        (二)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標,改善耕地質量

        糧食安全的保障,切實可行而且有效的途徑是依靠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為此,需要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率。根據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下發的《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精神,對不同區域耕地逐步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同時,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質量。特別是應注重我國糧食主產省、重點縣的基本農田建設,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建議盡快從國家層面,把有關涉農資金整合起來,以便提供農田建設的標準。

        (三)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為目標,加強土壤污染的生態修復

        土壤污染治理是未來耕地質量安全的重要領域。其主要技術措施包括:通過創新水質監測技術,減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通過創新測土配方技術,提高化肥使用率,減少化肥施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通過創新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包括作物的替代技術,對于小規模的污染農田,可以采用換土辦法,把城鎮化過程、道路建設以及其他占用的基本農田的表層土,轉移到污染農田,以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

        (四)集成土地整理技術,縮短培育地力的周期

        對整理區水土重構、生態防護、景觀改造、高效施工和生物-理化聯合改良等技術的集成,革新土地整理高效施工工藝,改造整理區生物-理化聯合改良技術,實現整理區水土系統的有效調控,縮短土地地力培育的周期,迅速提高土地生產率,為項目施工提供技術指導,為項目設計、工程招標和工程監理提供技術依據,為行業管理部門對項目質量監督檢查提供標準規范,從而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

        (五)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

        為了更好地保護耕地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盡早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制定耕地保護經濟補償的標準、具體的實施辦法,以合理協調不同耕地保護主體間的收益關系,改變耕地利用與保護中成本收益承擔主體的不一致現象,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于耕地的高效利用和保護。具體包括基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效應補貼的農戶補償機制、基于發展機會成本補償的耕地保護區域平衡機制。這樣才能有效調動農戶、區域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BROWN?熏R.L.and HALWEIL?熏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熏1998?熏11?穴4?雪?押10-21.

        [2]BROWN?熏R.L.Outgrowing the Earth?押The food security challenge in an age of falling water tables and rising temperatures [M].London?押Earthscan?熏2005.

        [3]BROWN?熏R.L.Who will feed China?芽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M].New York?熏London?押W.W. Norton and Company?熏1995.

        [4]林培,程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內涵及實現途徑[J].中國土地科學,2001,15,(3):12-14.

        [5]談明洪,呂昌河.城市用地擴展與耕地保護[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52-58.

        [6]姜廣輝,孔祥斌,張鳳榮等.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24-27.

        [7]雍新琴,張安錄.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補償標準探討[J].資源科學,2012,34(4):749-757.

        [8]吳澤斌,劉衛東.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區域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2009,24(12):2076-2086.

        [9]陳秧分,劉彥隨,李裕瑞.基于農戶生產決策視角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標準測算[J].2010,24,(4):4-8、31.

        [10]曲福田,吳麗梅.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及驗證[J].資源科學,2004,26,(5):61-67.

        第4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糧棉油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鞏固高產創建成果,突出主要作物和優勢產區,集約項目,集成技術,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通過輻射帶動,促進平衡增產,全面提升糧棉油綜合生產能力。

        在全省糧棉油優勢產區,建設678個糧棉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其中糧食作物600個(小麥350,玉米250,水稻50),油料作物44個(油菜18,花生26),棉花34個。小麥萬畝集中連片畝產600千克以上;玉米萬畝集中連片畝產700千克以上;水稻萬畝集中連片畝產700千克以上;大豆示范縣畝產較上年增5%以上;馬鈴薯萬畝集中連片畝產2000~3000千克;油菜、花生示范縣畝產較上年增5%以上;棉花萬畝集中連片畝產100~150千克。

        二、實施內容

        (一)科學確定高產創建示范區。各地要組織專家實地考察,了解示范區基本情況,按照農田水利基本條件好、交通便利、農民種田水平高等要求,科學選擇示范區。示范區要規范管理,實行專人負責。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標準糧田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農田水電網配套實施,整合項目資金向優勢區域、向高產創建區域傾斜,切實加大示范區建設投入。要加強核心示范區建設,切實把核心示范區建設成為各級領導的指揮田、農技人員的試驗田和農民科學種田的樣板田。扶持和培育種植大戶,提高大戶規模生產水平。開展農戶高產競賽活動,調動農民高產創建的積極性。

        (二)推廣優良品種。根據糧食高產創建目標要求,結合各創建縣(市)萬畝示范片特點與優勢,組織專家組論證確定高產創建主導品種,將高產創建活動與良種推廣補貼、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相結合,確保優良品種在萬畝示范點、高產創建縣適宜種植區域得到大范圍推廣應用,使萬畝示范方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三)集成高產技術。根據高產優質、節本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促進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并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小麥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節水栽培等技術;水稻積極推進“一密五推”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合理增加穗數,推廣輕簡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玉米重點推進“一密四改”等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

        (四)加強病蟲害防控。及時監測示范片病蟲害發生動態,準確預報發生趨勢,提前制定科學制定重大病蟲害防控預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技術措施,有機結合,開展統防統治,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農藥行為,全面禁止高毒農藥生產使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目標的需肥規律,分別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案。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內容,為示范區確定施肥數量、選擇肥料品種、施肥時期和改進施肥方法等提供技術服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示范區(縣、市、區)農業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及早謀劃高產創建技術方案,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千方百計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高產創建措施落實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運行機制,做到有組織、有方案、有措施、有督察、有獎懲,確保任務落實到人、責任明確到人、措施落實到位。

        (二)加大資金和項目投入。各示范區整合良種補貼、科技人戶、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優勢農產品新品種推廣、新型農民培訓、重大農業技術推廣、農機具補貼等項目,重點向糧棉油高產示范點傾斜。積極爭取財政專項投入,重點支持開展良種示范、技術培訓、協作攻關、現場觀摩、測產驗收、組織宣傳等工作。積極爭取設立高產創建獎勵基金,對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三)加強工作督導和宣傳引導。各地要成立糧棉油高產創建專家小組和督導組,在省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統一安排下,切實加強高產創建工作的督導力度,及時發現問題,采取針對措施加以解決,保證高產創建順利進行,確保高產創建目標任務的完成。適時組織開展高產創建示范片的測產驗收工作,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觀摩交流活動,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大力宣傳高產創建實施成效,形成行政領導、科技人員、企業齊抓共管、廣泛參與的氛圍。

        (四)加強績效考核。組織制定統一規范、操作性強的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考核指標體系,把高產創建作為評估各地糧食生產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重大糧食項目和全年糧食表彰的重要依據,加強動態檢查考核,兌現表彰獎勵措施。充分調動各地開展高產創建的積極性。

        鏈接

        全國種植業工作會議召開 明確2010四項重點任務

        12月29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種植業工作會議,總結種植業發展成就和經驗,研充部署2010年種植業工作重點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危朝安出席會議并講話。

        韓長賦強調,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糧食生產始終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是基礎中的基礎。各地各級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正確把握糧食生產形勢,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進一步加大力度,毫不松懈抓糧食,千方百計奪豐收,確保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減弱、工作不放松,努力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好形勢,要進一步強化落實責任,始終把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作為各級農業部門的首要任務,積極推動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主產區責任重大,非主產區也責無旁貸。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抓好政幕落實和宣傳引導,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進一步明確思路任務,將增產目標落實到主產區域,落實到主要作物,落實到具體措施。進一步務實發展基礎,重點實施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力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總結完善近年糧食增產經驗,探索行之有效工作機制,形成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強大合

        力。

        危朝安指出,2010年種植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十分繁重。要按照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兩個千方百計”、“兩個確保”的總體要求,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因創建,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努力保持種植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會議明確了2010種植業四項重點任務:一是千方百計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確保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單產恢復到200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總產力爭有所增加。要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大技術、關鍵農時,突出抓好防災減災工作。二是合理引導結構調整,棉花面積恢復到8500萬畝左右,油料2億畝以上,糖料恢復到2850萬畝,園藝作物保持面積穩定,重點抓好質量,提高效益。三是切實加強基礎建設。加快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四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節水農業、推進科學施肥、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走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第5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一、近幾年我省水利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努力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是胡總書記期間視察我省時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主線。幾年過去了,盤點我們所做的工作,到底哪些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對于這個問題,我在去年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作過一些分析。應該說,這幾年來,我省各行各業發展均有了很大進步,為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打下良好基礎的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

        一是財政支出

        去年達到1358.76億元,是520.73億元的2.6倍,今年肯定超過1520.73億元,五年時間,頭尾年增加1000億。

        二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去年達到2438.18億元,是1018.25億元的2.4倍,今年肯定超過3000億元,也是頭尾年增加2000億。

        三是低保

        醫保、“普九”、農村危房改造等重大民生問題通過系統的制度安排從總體上得到根本解決。

        四是交通

        繼至廣州快速鐵路2008年開工建設后,去年至昆、長沙、重慶、成都快速鐵路又獲國家批準立項,支撐省會通往全國七小時快鐵交通圈的幾條骨干鐵路全部納入國家近期建設計劃;縣縣通高速公路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去年建成通車里程1188公里,是年的2.1倍,目前在建2023公里,預計到將達到4000公里。

        五是水利

        近幾年,在中央和水利部、國家發改委等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水利建設的一些重要指標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整個水利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

        長期以來,我省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投入不足。直到,全省水利總投入僅為7.75億元。為了加快水利建設,下半年我們調整了財政支出結構,省級財政新增1億元用于水利建設,此后每年都不斷增加水利投入。去年全省水利投入達到55.18億元,比增長了6.1倍,其中省級財政投入23.64億元,比增長了9.8倍。年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31億元,是“十五”的2.15倍。

        第二,以民生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攻堅戰向縱深推進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通過全力推進“滋黔”一期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煙水配套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等一大批水利項目加快實施,去年全省新增解決31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近四年已累計新增解決744萬,相當于“十五”的1.2倍,“十一五”規劃解決11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的任務可確保完成;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從的0.37畝提高到去年的0.58畝,增加0.21畝,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農村人口人均半畝有效灌溉面積的目標任務。正是由于這些年我省水利條件不斷改善、有效灌溉面積大幅度增加和農業生產能力顯提升,對有效抗旱發揮了積極作用,去年我省在遭遇高溫干旱天氣的情況下,糧食又獲豐收,總產量達到1168萬噸,創歷史新高。去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左右,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較快的年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水利等基礎條件得到了改善,不僅糧食生產有了保障,而且農民可以騰出更多資源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通過種植蔬菜等大宗特色農產品,發展商品經濟,增加收入。

        第三,初步探索出了適應我省省情的現代水利建設新路徑

        針對我省地形起伏大、水渠漏失率高、渠系水利用率低的實際,以來,我們按照現代水利的理念,積極推廣以管代渠、長距離管道輸水,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集約節約用水、提高水源工程利用率,促進水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探索了路子。目前全省通過長距離管道集中式輸水已解決2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最長輸水管道達到了39公里。去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開工了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這樣一個貴州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項目,支渠以下均設計為管道輸水,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同時,針對我省地下水資源豐富、補給充足、水質優良、勘查開采成本較低且合理開采不會造成地表塌陷的實際,我們加大了地下水資源勘查開發力度,使地下水在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來全省投入資金1.2億元,已在缺水地區勘查鉆探地下水成井231口,總涌水量每天16.7萬立方,提供開發利用前景較好、近期可集中開發供水的地下河60條、巖溶泉210個,可解決18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近幾年我們初步探索出的統籌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實施以管代渠、長距離管道輸水,實現水源高水位高用、低水位低用的路子,就是一條適應我省省情的現代水利建設之路。

        近幾年我省水利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使我省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邁出了重大步伐,有力地推動了民生的改善和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省水利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為此付出了十分艱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奮戰在全省水利戰線上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我省水利建設面臨實現更大跨越的良好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水利建設面臨良好形勢,完全有可能實現更大的跨越。歸納起來,至少有四個方面:

        第一,我省水利事業發展持續向好的態勢已十分朗

        現在大家講到形勢,都認為今年整體經濟形勢還不朗,不確定因素很多,是最看不清楚、最復雜的一年。但對于我省水利建設來講,不存在看不清楚形勢的問題。從已有工作基礎看,這幾年來我們在水利基礎工作薄弱、財力緊張的困難情況下,仍然實現了水利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堅定了全省上下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的信心和決心。從水利建設面臨的宏觀環境看,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提出,要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水利上,并在今年中央1號文件等重要文件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這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從水利投入看,現在國家在重視大江大河水利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的投入,這為大工程相對較少的我省爭取中央更大支持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隨著我省財力的不斷增強,我們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資金用于水利建設。今后一段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省里,對水利的投入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當前我省水利建設面臨的形勢是十分有利的,全省上下特別是水利系統的同志們一定要把這個形勢看清,不能有絲毫動搖。

        第二,我省水利建設初步進入了科學發展的軌道

        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多次講過,對于當前我省所處的發展階段,最關鍵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目前我省生產力發展水低,我們的發展即便暫時不夠全面、不夠協調,但只要是可持續的,下一步可以調整、修正,使國民經濟逐步納入全面、協調的軌道;如果我們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那么再全面、再協調,幾年過后就不可能進一步發展了。大家都很清楚,這幾年我省水利建設無論是投資、工程,還是整個思路,都是貫徹可持續發展和現代水利理念的,也就是項目設計和技術手段要科學、合理、有效,工程質量要有保障,今天做的一定要對天有用,不能做無用功。前些年我省水利投入一年才一兩個億,投資少、工程量少,還沒有條件提現代水利。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在講現代水利,就是因為有這幾年水利建設打下的基礎,有持續大幅度增加的投資保障,我們加快現代水利體系建設具備了客觀條件。現在大家都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們并不是把他當作一個口號,而是用來指導、衡量、考慮我們的工作。也正是因為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我們才初步進入了現代水利建設的軌道。

        第三,依法治水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

        依法行政是對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履行工作職責的最基本要求。應該講,這幾年我省在依法治水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一方面,我們在立法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制定出臺了《貴州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貴州省水能資源使用權有償出讓辦法》、《貴州省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征收管理辦法》、《貴州省水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府規章;另一方面,在執法上取得了積極成效,依法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行為。特別是通過依法征收水利規費,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有序開發,而且為籌措水利建設資金提供了重要補充。盡管目前我們在有的方面還存在缺陷,特別是在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還亟需加強,包括如何盡快適應全流域水利建設管理的新要求,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但這些都不影響一個既定事實,就是這幾年全省上下在依法治水上已形成共識,水利事業發展進入了法制化的軌道,這是我們進一步做好水利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

        第四,我省引進、培養和鍛煉了一批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什么事也干不成。而通過實踐引進、培養、鍛煉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徑。這些年,我省水利系統就是這樣干的,通過加快水利工程建設這個大舞臺,引進、培養、鍛煉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人才,不少基層單位都引進了大學畢業生,很多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水利工作者,也積累了新的工作經驗。所以,在貴州做事,千萬不要因為工作水起點低就輕易放棄,只要大家認準目標,咬緊牙關,硬著頭皮,把住質量,齊心協力把事情做完,整個工作水就上去了。有了第一次成功,就會有第二次,只會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就拿正在建設的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來說,只要我們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把這項工程做好了,肯定可以鍛煉出一支高水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隊伍,屆時我們就可以把整班人馬調過來投入到開發其他大型水利工程中去。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中,我們不僅要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更要靠事業留人,只要能讓各類水利人才的事業發展有空間、有舞臺,同時把教育、醫療、居住等配套環境營造好,解決他們的子女就學、家庭生活等后顧之憂,我們完全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水利人才,以適應全省水利事業加快發展的需要。

        三、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現代水利體系建設

        對于構建現代水利體系的基本原則、目標設置和內容確定,我在去年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上已經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希望大家繼續抓好落實。在我省可供利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加快現代水利體系建設,關鍵是要系統謀劃、科學統籌,整合各方力量合力攻堅。具體來講,無非就是三件事:

        第一,統籌推進水源工程建設

        水源是水利建設的基礎。成都原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有保障,僅一個前修建的都江堰,水量就超過100億立方,而我們現在全省一年的用水量還不到100億立方,這就是我們的差距所在。我省有93%是山地,每年均有1240毫米的降雨,到底我們有多少水源可以利用,必須首先搞清楚,否則水利建設永遠擺脫不了被動局面。水源無非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兩種,對地表水而言,這是我們傳統水利工作的關注重點,我們有經驗,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系統地分析和提高認識的概念。另一個不是我們傳統水利工作關注的重點領域就是地下水。這幾年省里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決心搞地下水勘查?說到底就是為了找水源。省里對地下水勘查的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多,我們安排了2000萬元,安排了4000萬元,安排了6000萬元。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一定要根據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水資源賦存條件,進一步加強對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勘查,真正把全省水資源狀況摸清搞準,在此基礎上,以地或縣為單位編制水資源利用規劃,統籌推進水源工程建設。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同志認為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之后,我省就沒有大的水利工程了,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說法,把全省水源資源系統分析和綜合,貴州還會有更大的水利工程建設。

        第二,統籌解決人畜飲水、農業灌溉和其他用水問題

        要在進一步調查摸清用水需求狀況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布局水源工程和取水點,統籌解決各類用水問題。在供水的時序上,要先解決成片的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再逐步解決其他用水。要進一步深化水價改革,積極探索循環用水等途徑,促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水質既能滿足農田灌溉需要,又符合人畜飲水要求,且水源有足夠保證的,要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整合相關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水源工程的綜合效益。對水質只能滿足農田灌溉需要,但達不到人畜飲用水要求的,要根據人畜分布情況,統籌規劃布局水處理凈化設備,以滿足不同用水對象的需要。對水質不達標的,從源頭就要嚴格按國家標準和要求進行處理,堅決避免因水質問題影響人畜飲水安全,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要高度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堅決避免出現水質性缺水。

        第三,統籌解決不同高程、不同地質條件地區的輸水問題

        要按照現代水利理念,因地制宜確定輸水方式,是自流還是提水,是渠道還是管道,要進行系統考慮。對于輸水范圍,首先應立足于縣內衡,如果一個縣內能衡最好,這樣有利于節約成本,同時更有利于調度;對于水源的確比較匱乏的縣,可以采取跨市州地的辦法,從水源充足的縣調過來。我省均年降雨量1240毫米,事實上也存在降雨分布不均的問題,有的縣年降雨量也就幾百毫米。所以一定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把輸水問題統籌解決好。實踐證,由于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實施以管代渠、長距離管道輸水,更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省廣大農村缺水問題。今年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解決水源的基礎上,把長距離管道輸水作為集約節約用水、穩定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和建設現代水利的重要抓手,大力進行推廣,力爭有更大突破。

        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系統的思維和大統籌的辦法去推動水利建設,總有一天我省會成為全國用水條件比較好的一個省。這三年,我省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增加了0.21畝,達到0.58畝,接下來我省水利建設無論是投入還是各方面條件都比過去三年要好,如果后邊三年再增加0.22畝,本屆政府任期內就可達到0.8畝,接近全國均水。按此進度,如果“十二五”后三年再增加0.2畝以上,就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全國均水,這絕對是一個奇跡!省委、省政府對水利建設是下了大決心的,只要大家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目標,加強科學統籌,盡心盡力、扎扎實實地去開展工作,長期困擾我省發展的工程性缺水難題一定能從根本上加快得到破解。

        四、真抓實干,認真研究解決水利建設中的實際問題

        我省水利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已非常清晰,目標已十分確,關鍵是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認真研究解決當前我省水利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一步一步推動水利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關于“滋黔”二期工程

        目前我省列入《全國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的“滋黔”一期工程項目只有桑郎、冷水溝兩個項目尚未開工建設,原來規劃的煙水配套工程也即將完成,全省水利建設掀起了一個新。但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我省新上一批項目,“十二五”將陷入沒有水利工程可干的被動局面。為此,去年11月,我們專門到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進行匯報,爭取國家將我省“滋黔”二期工程17個中型水庫納入國家規劃,并支持盡快開工建設。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長江水利委、珠江水利委對此高度重視,確表示,將充分考慮貴州的特殊性,想辦法把“滋黔”二期工程擠進《全國中型水庫建設規劃》,至少要讓貴州“十二五”有活干,保證貴州整個水利建設工作能夠不斷向前推進。省水利廳、省發改委等部門要在已有工作基礎上,組織專門力量繼續加強向國家有關部門的匯報溝通,認真做好項目跟蹤落實的各項工作,各地要積極配合做好項目有關前期工作,全力爭取“滋黔”二期工程盡早納入國家規劃啟動建設。

        (二)關于國家和省已經批準實施的水利項目

        對這些項目,要抓緊進行全面梳理,切實摸清項目進展情況,逐項進行督促檢查,力爭今年內把已批準實施的水利工程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掉。對每一個工程原來投資、調概后的資金缺口等問題,都要組織專家、設計單位去重新搞清楚,一個一個研究解決。包括“滋黔”一期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該開工的要盡早開工,該加快建設進度的要加快,該完工的要盡快完工,該消號的要堅決消號,絕不能搞“胡子”工程、“釣魚”工程。事實反復證,凡是搞“釣魚”工程的,沒有一個真正“釣”到的,最終都是把自己“釣”進去了。只有把已經批準實施的項目盡快完成,我們才能取得國家的理解和信任,才能爭取國家對我省水利建設的更大支持。

        (三)關于煙水配套工程

        國家煙草專賣局支持我省實施的煙水配套工程,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我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了烤煙生產能力,而且對于我省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計劃,“十一五”國家安排我省的600萬畝煙水配套工程將在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在高質量完成600萬畝煙水配套工程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在“十二五”支持我省再實施一批煙水配套項目,促進我省煙草行業和水利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四)關于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

        據省水利廳測算,要實現2015年達到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的目標,需要新增和改善灌溉水田面積668萬畝。去年,省財政廳與省水利、國土、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整合安排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達17.9億元,按照目前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每畝投入財政資金1200元的標準計算,采取資金整合的辦法,全省每年可建設高標準農田150萬畝。隨著中央和省對水利建設支持力度的加大,今后這方面資金還將進一步增加,五年內建成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關鍵是要按照現代水利的要求,高起點實施一批水利建設示范縣,集中力量樹立樣板,為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經驗和路子。去年,省水利廳聯合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整合部門相關專項資金,圍繞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建設規劃,在遵義縣和惠水縣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進展順利。今年還將增加4個試點縣,以后逐步推開。省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整合力量,進一步加大對各地基本口糧田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力爭早日建成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

        (五)關于單項急需的水利工程

        解決與水有關的問題,是水利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水利部門要牢固樹立大水利的觀念,堅持既有一般、又有特殊的原則,圍繞提高全省生產力水和改善人民生活,及時組織實施一些單項急需水利工程。比如,為了促進茅臺酒廠持續健康發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強茅臺鎮環境整治和規劃建設的重大決策,其中關鍵就是要將茅臺酒廠職工和茅臺鎮部分居民逐步搬遷到仁懷市中樞鎮。但由于中樞鎮用水比較困難,要實現居民搬遷,必須通過實施單項急需水利工程,盡快把中樞鎮的用水問題解決好。又如,六盤水市有企業反映,他們新建的一些水泥、煤化工項目由于用水緊張,制約了項目的生產和發展,水利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認真研究通過實施單項急需水利工程等辦法,幫助這些企業把用水問題解決好。

        (六)關于黔中水利樞紐工程

        目前,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資金等都已經落實,關鍵是要精心組織、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又好又快地推進項目建設,力爭工程早日建成發揮效益。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匯報溝通,把我省建設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整個計劃匯報清楚,爭取國家盡早下達安排資金。同時,要會同市的市政部門,共同研究黔中水利樞紐工程蓄引的水進入安順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節約成本變為居民的自來水。我個人的看法,過安順后就可采用管道輸水,在清鎮建城市的自來水廠,原水在清鎮處理后直供市區,而不用把水引入紅楓湖后經過處理再送,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具體怎么輸更合理,省水利廳可商市政府,組織有關力量進行科學論證。

        (七)關于水旱災害防治

        由于我省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造成旱澇災害頻發,對這個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要進一步加大水旱災害防治力度,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堅決避免出現大面積人畜飲水困難,盡最大力量減少山洪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耕地的破壞,特別是要堅決防止發生群死群傷事件。要加強對受水旱災害影響最嚴重地區的調查,并在這些地區優先安排水利項目,切實解決水旱災害問題。

        (八)關于工程質量檢查

        第6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新疆小麥生產現狀

        新疆種植小麥以冬麥為主,播種面積占小麥播種面積的70%以上。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小麥生產,明確堅持小麥生產“區內平衡,略有節余”方針,嚴格落實自治區小麥種植計劃,層層分解任務確保種植面積落實到位,并根據新疆小麥生產實際,出臺了傾斜政策,安排了財政資金支持小麥生產,除嚴格落實中央統一的小麥良種補貼、“一噴三防”補助等政策外,還將中央實施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全部用于種植小麥補貼(水稻除外),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資金用在小麥收購環節補貼(收購1公斤小麥補貼0.2元。2013年自治區財政增加安排資金,每公斤再加價0.1元)。自治區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抓好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等技術措施,促進小麥生產增產增效。有了多項傾斜政策扶持,有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部門的積極努力,保障了10年來小麥生產總體向好,播種面積、總產穩定提高。(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10年來新疆小麥生產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小麥種植面積穩步增加。10年來新疆小麥播種面積穩步增加,由2003年的939.14萬畝,增加到2012年的1621.56萬畝,增加682.42萬畝,增長72.66%。特別是近三年穩定在1600萬畝以上。播種面積的穩定增加,保障了總產量的持續增加。

        二是小麥總產量持續增加。10年來新疆小麥總產量持續增加,由2003年的335.67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576.54萬噸,增加240.87萬噸,增長71.76%。人均占有量由2003年的174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260公斤,增加86公斤,增長49.4%。2013年預計總產量將達622.1萬噸,較上年增加45.56萬噸,增長7.9%。

        三是小麥單產基本穩定。10年來新疆小麥單產基本穩定在350公斤以上(極個別年份除外),最高年份是2007年達377.72公斤/畝,最低年份是2008年,只有300.46公斤/畝。2013年小麥單產預計達365公斤/畝,較上年增加11公斤,增幅3.1%。

        新疆小麥生產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新疆的小麥生產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的大形勢下,取得了連續6年持續增產的好勢頭。盡管連年豐收,自治區政府仍然沒有放松小麥生產,2013年,新疆支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提前撥付良種直補、綜合直補、農機具補貼等25.04億元;再次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全區三級小麥收購價統一提高到2.24元/公斤,每公斤漲0.2元;落實糧食直補資金9億元,比上年增加3億多元,小麥收購補貼標準由每公斤0.2元提高到0.3元。另外,2013年中央財政還安排99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支持新疆實現冬小麥“一噴三防”。但是,隨著新疆林果業的快速發展、特色農業規模和效益的不斷提高,穩定小麥生產面臨許多不可回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雖然近幾年自治區對小麥生產采取了特殊政策,不僅落實中央各項補助補貼政策,還專門安排自治區財政資金加價收購。但是,隨著棉花、玉米臨時收儲價政策的確立和價格提高,種植小麥比較效益低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據在新疆巴音郭愣蒙古族自治州、阿克蘇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州部分縣的農戶調查,按照2012年小麥、棉花、玉米、加工番茄、辣椒、食葵等新疆主要種植作物成本收益測算,同等條件的土地,在不計算土地流轉費用的前提下,種植小麥純收益在300―400元/畝,加上中央和自治區政府落實的各種補貼136元/畝,共可獲純收益436―536元/畝,而種植棉花、玉米、食葵可獲純收益800―1200元/畝,種植加工番茄和辣椒可獲純收益1000―1200元/畝。即,種植其他作物畝均收益是種植小麥的2倍左右。由于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種植計劃落實困難,部分地區為完成種植任務,把土地質量差的生荒地、撂荒地、望天田、邊角田用于種植小麥,并且不愿意加大投入,廣種薄收,影響全自治區的小麥產量。

        2.認識不統一,穩定播種面積工作力度打折扣。根據2013年春季小麥生產督導了解的情況,以及平時與省、地兩級非農業部門同志交流,從自治區有關部門到地州領導都存在對新疆小麥種植穩定在1700萬畝確保自給有余的不同意見,有的同志認為不需要種植如此大面積也足夠,也有的同志認為既然種植小麥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種,而鄰國哈薩克斯坦小麥多、價格低,何不靠多進口來滿足需求。由于有這些與自治區決策不一致的認識,加之農民積極性不高,落實種植面積工作復雜難做,穩定小麥種植面積的工作力度就打折扣。近幾年,小麥播種時節需要自治區政府層層分解任務,并派工作組到地縣督導。

        3.南疆林糧間作,影響小麥產量。林糧間作在南疆地區有歷史傳統,早年的杏―麥間作現在仍然還有保留。自治區積極發展林果業以來,不到10年時間在沿塔里木盆地周圍農耕地種植核桃、梨、蘋果、紅棗等果樹1000多萬畝,絕大多數是采取林糧間作模式,且在小麥、棉花地種植為多。但是,隨著果樹樹齡增長,果樹的遮蔽影響逐漸顯現,特別是種植核桃樹的地塊,高大的核桃樹冠遮蔽了陽光,影響小麥的生殖生長,小麥穗短粒少,直接影響小麥單產。根據和田地區農業部門監測, 核桃樹樹齡在5年以下林糧間作地,小麥單產只有凈播的89%,樹齡5―10年的林糧間作地,小麥單產只有凈播的82%。隨著果樹盛果期的到來,林果業與糧食“爭地、爭肥、爭空間”等矛盾已經顯現。

        4.最低收購價政策邊際效益遞減。國家對小麥實行最低價收購始于2006年,政策目標是對小麥主產省在市場糧食價格低時,政府實施保護價收購以確保農民收益。新疆也參照國家的收購標準確定小麥保護價收購政策,并且,將中央從2008年起安排新疆的糧食直補資金用于收購小麥保護價之外再加0.2元/公斤補貼。由表2可見,小麥最低收購價逐年提高,2013年比2006年提高了0.8元/公斤,平均每年提價10%以上,提高幅度也不斷加大。2013年最低收購價提高0.2元/公斤,直補價提高到0.3元/公斤。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對穩定小麥生產和價格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疆內小麥價格免受國際市場大幅度波動影響。然而,農民交售小麥積極性卻逐漸降低。根據糧食部門統計,2010―2012年,盡管每年提高收購價都在0.1元/公斤以上,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小麥卻逐年減少,2011年收購301萬噸,較2010年減少65萬噸,2012年收購264萬噸,較2011年減少37萬噸。并且,隨著我國糧食價格的持續提高,已出現了國內與國際小麥價格倒掛,再持續提高收購價空間很小,最低價收購政策邊際效益降低。

        5.種植小麥耕地質量不高,單產持續提高難度越來越大。目前,全自治區種植小麥耕地有10―15%沒有灌溉條件,實現節水滴灌的面積只有10%左右,對于新疆這樣干旱半干旱地區,麥田整體質量不高。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自治區農業部門積極推廣糧食高產創建技術示范,大力實施農技、農藝、農機措施結合,新疆小麥單產已穩定在350公斤/畝以上,這一單產水平已連續10年高于全國平均。2011年新疆小麥單產達356.6公斤/畝,高于全國平均322.7公斤/畝的10.5%。即,新疆小麥單產已處于較高的水平,如果培育不出高產新品種,麥田質量又得不到提高,要持續大面積提高小麥單產難度很大。

        穩定新疆小麥生產的對策建議

        隨著東北粳稻生產穩步提高,全國對小麥的人均消費量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口糧消費中小麥所占比重在降低。但新疆因長期的消費習慣和地域環境影響,以小麥作為主要口糧和主食的現狀不會有大的改變。今后,隨著人口快速增長和外來流動人口持續增加,新疆對小麥的消費將持續增長。要實現新疆小麥“區內平衡,略有節余”的目標,應從穩定面積和提高單產兩方面著手穩定小麥生產。重點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相關政策、推進科技進步、發展后續產業等措施入手,推進增產增效與節本增效并舉,努力提高小麥生產比較效益,促進小麥穩定增產。

        1.建設穩產高產高標準農田,提高小麥單產增加效益。目前,種植小麥耕地質量不高,即使有灌溉絕大多數也是漫灌,實施節水灌溉的面積小,這直接影響小麥綜合生產能力。自治區《農業(種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并明確重點進行田間排灌設施、道路、防護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及節水灌溉、中低產田改造、耕地質量建設等。近年來,自治區有關部門已安排節水滴灌、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但用于小麥田的資金很少。建議以44個小麥主產縣為重點,編制高標準糧田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確定建設內容,落實建設任務,加大投入的同時,引導整合已有的資金渠道,按照“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優先支持建設高標準麥田,逐步形成全疆1000萬畝小麥高產田,并將其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單產,促進種麥農民增收。同時,南疆禁止耕地中種植果樹面積再擴大,確保小麥種植面積穩定。

        2.完善糧食補貼政策,保障種麥農民利益。提高小麥良種補貼標準和小麥耕種收農機購置補貼比例,確保種麥補貼高于其他作物,調動農民種麥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小麥生產直補資金額度,完善補貼政策。自治區在將國家安排的種糧直接補貼資金按小麥播種面積直接補貼種糧農民的基礎上,再單獨增加專項資金用于小麥收購環節補貼,在確保種糧農民都享受直接補貼的基礎上,促進主產區麥農多交糧、增收益。繼續實施農資綜合補貼集中用于小麥的政策,并根據農資市場價格變化情況動態調整。

        3.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及糧食收儲政策,調動市場主體收儲小麥積極性。建立彈性的小麥最低收購價定價機制,將每年的最低收購價確定在略高于進口小麥到岸價水平。針對新疆因地理位置相對獨立、糧食進出疆易控制的實際,放開小麥收購市場,并實施小麥目標價格補貼方式,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財政補貼差價部分,如果市場價格高于最低收購價,農民按照市場價交易,財政不補貼。打破國有糧食企業壟斷收儲的局面,鼓勵各類有資質的企業進入收儲糧食經營業務,有效利用社會倉儲設施進行儲糧,促進糧食收儲主體多元化。

        4.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主產區利益。一方面隨著自治區財力的增強,參照國家對產糧大縣獎勵的思路和做法,自治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建立并實施小麥生產大縣獎勵政策。對疆內小麥生產主產縣按照種植面積和交售量兩項指標進行分類,實施產麥大縣獎勵,在中央獎勵的基礎上,每年再獎勵500―1000萬元補貼縣級政府抓落實的支出。探索建立小麥主產地(州、市)與主銷地(州、市)、調出縣與調入縣之間的利益補償機制,引導主銷區到主產區投資建生產基地、倉儲設施,實施“花錢買糧食安全”政策,多渠道補償小麥主產區利益。

        5. 構建科技興麥機制,穩定提高單產。大力推進產學研合力協作攻關,加快小麥優質高產品種培育,特別是針對南疆林糧間作特點,培育適應性好的高產品種。加大高產創建示范支持力度,持續擴大高產創建面積,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集成配套,推動農技、農藝、農機等綜合措施配套,提高小麥單產。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肥水資源利用率,增強施肥的針對性,提高小麥單產。根據自治區農業廳監測,2013年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79個,平均單產達508公斤/畝,比示范片區縣域平均單產高88公斤/畝,增幅達21%,高產創建示范作用明顯。

        6. 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降低小麥生產成本。積極推動組建農機合作社,實施耕作、播種、施肥、施藥、收割機械化,病蟲害統防統治,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大面積統一機耕、機種、機防、機收,實現精量播種、精準管理,推進小麥生產、管理、收獲標準化、規模化,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節本增效與提高單產并重。

        7.加快發展農區養殖,增加種麥收益。畜牧業的發展既可以增加畜產品供應,促進農民增收,又可以充分消解小麥、玉米秸稈,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種糧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自治區人民政府已出臺《關于加快肉羊肉牛產業發展意見》,明確了目標任務,落實了政策措施,新疆各小麥主產縣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肉羊肉牛農區養殖。據和田地區調查,目前,小麥秸稈出售收入可達400―600元/畝、玉米秸稈出售收入可達300元/畝。因此,如果發展畜牧業把糧食作物秸稈消納,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可以適當調減低產棉花田種植面積,發展種草,以保障養殖業飼料供應。

        第7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培訓成效凸顯

        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業部門對農民的培訓進行了多年。近年來,各級農業局及農廣校根據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等要求,在“陽光培訓”中開設創業培訓及實用技術培訓。記者調查發現,培訓效果逐漸凸顯,部分傳統農民經過培訓已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廣校從2006年開始,就具體負責對農民的“陽光培訓”。“一個培訓班一般是50人,普通培訓一般在村鎮進行,創業培訓都在縣城進行。”雁江區農廣校校長肖瓊說。

        2009年下半年,肖瓊在雁江區忠義鎮敲鐘村進行招生宣傳時,引起了外地返鄉農民劉樹文的注意。敲鐘村一直有種植柑桔的傳統,雖然產量大,但柑桔的糖份、外觀都不好,賣不起價。劉樹文回到家鄉,發現本地柑桔產業應該大有可為,此時他剛好碰到農業培訓招生,就毫不猶豫地參加了當年的創業培訓班。

        肖瓊說,針對類似劉樹文這種學員,學校不僅不收取一分錢,還給他們發放誤工補貼、車旅費等。當年劉樹文在縣城與其他學員一起,進行了7天的集中培訓。“很感興趣,老師講的是與產業有關的新技術及如何創業等知識。”劉樹文說,培訓結束,他就與幾個村民共同成立了資陽市雁江區現代柑桔專業合作社,并被選為理事長。如今,劉樹文的合作社發展到116戶,種植柑桔133.3多公頃,2013年產值達到800多萬元。

        面臨諸多困境

        基層涉農干部及新型農民告訴記者,雖然培訓的效果已經初步凸顯,但仍面臨后續支持缺乏、生源不足、師資隊伍素質等困境。

        雁江區農業局副局長李堂貴說,只要參加過項目培訓的農民,是不允許再次參加培訓的,這與實際情況脫節。“劉樹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想參加農業新技術的培訓,但已經不允許他再次參加。”

        一方面,類似劉樹文這樣的新型農民不能再參加農業培訓,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培訓卻面臨生源不足問題。“每年到村鎮進行招生,生源是個大問題,有時候要好幾個村才能湊成50個人。”肖瓊說,根據農業部及省廳要求,報名參加培訓的學員有年齡限制,女的在18歲至50歲,男的在18歲至60歲之間。但實際上,近年來農村青壯勞力基本上都外出務工,60歲的老人在農村都算是壯勞力。

        記者調查發現,農業部門培訓面臨生源不足,但又有培訓任務,容易造成培訓上的形式主義存在。江西一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站站長向記者透露,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面下達的培訓任務,只能通過貼茶貼飯、發誤工費等方式“花錢”請農民來培訓。“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農民就是沖著領一點誤工費來參加培訓的,其效果可想而知!”這位農技站站長無奈地說。

        一些地方涉農干部告訴記者,當前職業農民培訓除“生源”不足外,培訓機構和師資力量本身也存在不足,以往的農校由于投入不足被嚴重削弱,而承擔著培訓任務之一的農技推廣站則被描述為“一棟破房子、幾張破桌子、坐著幾個老頭子”。

        急需多方支持

        基層農技干部告訴記者,對農民的培訓要達到效果,必須切合農村實際開展,并重點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種植大戶及合作社帶頭人等幾類群體做好培訓工作。

        一是放寬對農民培訓的年齡限制。肖瓊建議說,農村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60歲以上的人,但對農民的項目培訓年齡要求都在60歲以下,容易造成生源緊張,而60歲以上想學技術的老人卻被拒之門外。

        二是允許參加過培訓的學員有再次接受培訓的機會。李堂貴認為,這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育尤為重要。“可以允許隔兩、三年參加一次培訓,目前的情況是只要參加一次培訓,此后就再也不能參加農業新技術項目培訓。”李堂貴說,農業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發展迅速,原先的先進技術不及時更新,就可能變為過時、落后的農業技術。

        三是項目培訓應結合農時進行,不應該在每年9、10月份才下達任務。肖瓊說,“陽光培訓”任務一般都要求在每年12月底完成,時間太短。如果與農時結合,如在大春生產時,農民結合實際問題及需求來聽過,效果會更好。

        四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資金扶持上,要加大力度。資陽市雁江區農業局局長陳家強說,要培養培訓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在基礎設施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加快推進,在購機補貼上需要進一步提高。

        第8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節水農業;水權制度;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107-02

        隨著全球性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發展節水高效農業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我國的節水農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是面臨一些問題。

        一、我國節水農業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加之由于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干旱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未來的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農業是用水大戶,干旱缺水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制約因素。但是,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仍然是剛剛起步,基礎依然薄弱。目前,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0%左右。農業用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僅為40%左右,遠遠低于先進國家80%的水平。農業用水的利用效率更低,以糧食為例,每立方米凈耗水生產的糧食不足1公斤,遠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2-3公斤)。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還因管理體制問題、投入成本較高、發展主體的節水意識不強、發展方式上的形式主義、工程和設備的質量問題,而受到重重制約。因此,加快節水農業的發展迫在眉睫。

        二、節水農業面臨的問題

        (一)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農民節水意識不強,科學的節水灌溉制度尚未建立,生產上對各類農作物灌水次數、灌水時期、灌水定額等缺乏可操作性較強的科學指標。目前由于經濟水平及農業技術人員的限制,一般的農民對灌溉知識不了解,只知道要讓作物有充足的水分,就盡量多灌水,但是實踐經驗和科學實驗證明,超量灌水不僅造成浪費,無效消耗高,而且經濟效益低下。

        (二)節水設施不完善

        目前,我國大部分現有灌溉工程主要是土渠輸水,田間的灌水方法大多為傳統的大水漫灌,且由于田間灌溉工程設施不完善,溝渠規劃不合理,入地流量不適宜,灌溉措施粗放等原因導致水資源流失現象較為普遍。加上許多設施年久失修,效率低下,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另外,資金投入不足,許多成熟的先進節水技術如膜下滴灌不能大面積推廣應用,影響了節水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

        (三)管理薄弱、發展節水農業的保障體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問題盡管年年強調,但少有改善。基層灌溉管理機構實行自負盈虧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種經營賺錢作為管理單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業,加上社會治安不力,灌溉設備常被破壞,工程老化失修、設備損壞嚴重,由于經費短缺無力更新修復,灌溉效益日漸降低。

        三、節水農業發展趨勢

        (一)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選育與節水農作制度的建設將加速發展

        抗旱節水農作物品種不僅具有節水抗旱的突出特點,又具備穩定的產量性狀和優良的品質特性,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重要的節水增效作用。特別是近年來,作物抗旱基因的發掘和分離,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在抗旱節水作物品種選育等方面的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對改善農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農田水利利用率產生重要的作用,是未來農業節水研究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在節水農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國外已經在利用耕作保墑措施調控農田水分狀況、提高農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率等方面,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技術和方法,其中保護性耕作技術、田間覆蓋技術和旱田專用肥等技術和產品正得到廣泛的應用。如美國中西部大平原正在由多耕向少耕或免耕、由表層松土覆蓋向殘茬秸稈覆蓋、由機械耕作除草向化學除草等方向發展,顯著提高了農田的保土保肥及保水效果,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產量。實驗證明:當耕作次數由7~10次減少到1次或不耕時,休閑地的蓄水量可由102mm增加到183mm,蓄水量從占降水量的19%提高到40%。

        (二)水權水價制度將逐步完善

        以制度建設為核心,采取行政、法律、經濟、工程、技術等綜合措施,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水資源運行機制,將強制性節水和效益引導型節水合理結合,運用水權制度規范和調節農業各類用水戶的行為,增強價格杠桿在水資源供求關系中的調控作用。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權流轉、水票流通”的管水方案,通過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制定《章程》及各項管理制度,以核定的土地面積為基準,將水權分解到用水戶頭上,為用水戶發放水權證,用水戶根據各自的分配水量購買水票。配套完善量水設施,準確計量灌溉用水。通過發揮協會在灌水管理中的作用,強化田間渠系工程的有效管護,轉變農民群眾的用水觀念,提高節水效益,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適時適量,有計劃地科學用水,優化灌溉制度。實行定額灌溉,加強水價和收費管理。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多部門間的配合下,保護水資源,合理調配水源,實施灌區優化配水技術,地面地下水聯合優化運用,做到充分攔降水,優化配置地上水,合理開發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搞好四水轉化。

        (三)農業種植結構將逐步優化

        以增強農業節水抗旱能力,提高綜合生產水平為重點,堅持關井壓田、種植結構調整和推廣配套節水技術并重的原則,加強農業內部節水工作,挖掘現有水資源潛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把調整與水資源相適應的節水高效種植結構作為農業內部節水增效的首要任務,依據當地水、土、光、熱資源條件,以水定作物類型,以水定種植規模,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和模式,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種植面積及模式。調整優化種植作物和品種結構,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長需水期與雨季同步,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避旱。培育、推廣高產耐旱品種,改進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實現節水增產和節水增效目標。

        (四)節水農田水利設施將加快建設

        抓住國家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有利時機,整合資源,加強田間節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改善農田水源保障條件,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的節水農業新格局。與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田間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和旱作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組織實施相結合,加強田間節水微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墑能力。與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相結合,全面提升農田抗災減災和耕地持續增產能力。

        第9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的問題范文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糧食作物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每年我國除了“三大糧倉”為全國各地人民提供糧食之外,還需從國外購進大量的糧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關乎著縮小城鄉經濟收入差距的重大問題。近年來,為了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收入差距,同時增加糧食生產的質量和效益,許多地區嘗試著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

        1吉林萬昌先導區簡介

        萬昌先導區的總面積達150平方公里,覆蓋18個村,48249人,其中農業人口占48000人,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吉林萬昌先導區近年來的發展,既源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源于先導區政府產業科學有效的政策。

        一是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吉林萬昌先導區位于長春與吉林兩市交接地區,是吉林省內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腹地和關鍵環節。該地區處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覆蓋范圍內,無霜期時間較長,降水量相對較多,土層深厚、酸度適宜、保蓄水肥能力強,各種營養元素齊全且均衡。萬昌先導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農作物生長、加工、儲運、銷售提供了保證。

        二是產業基礎雄厚。萬昌先導區的大米深受人們的喜愛。該區域已成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萬昌大米”已獲得國家三重保護(國家原產地標識認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近60戶,基本形成了永吉縣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群。

        三是農業生產要素靈活。萬昌先導區作為現代農業的示范區,土地是當地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該地區土地成片分布,農業合作社已具備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實力。科學的土地流轉管理是合作社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農業的關鍵要素。在當地,土地流轉成為農業結構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萬昌先導區農業取得的成果

        萬昌先導區作為現代農業示范區,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重大成果。2016年,萬昌先導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平整土地,把每個池子統一建成2000平方米的方條田,解決了田埂過多浪費土地的問題,更加便于機械化作業,同時通過建設組合式軌道渠埂,實現每萬畝改造后可增加生產面積400余畝,可增收120萬元。

        吉林萬昌先導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由三個項目共同組成,分別是農發項目、千億斤糧食工程項目、澆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這三個項目的完成將促進萬昌先導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萬昌先導區除了改進當地農業施工的設施,還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科技化水平。當地通過信息化技術推進農業物聯網檢測系統的建設與升級,來實現“互聯網+精準農業”管理。另外,萬昌先導區積極打造田間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建設宗旨,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品牌做響、產業做大、使消費者滿意。

        萬昌先導區不僅在農業施工與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農村環境整治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例如,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完成,重點鎮的建設,美麗移民村的修建以及“綠美示范村屯”項目的創建。這些項目的完成為萬昌先導區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建設等方面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為農業結構改革的重點示范區,萬昌先導區在推動農業結構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這些成果體現在各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對萬昌先導區農業建設具有重大作用。

        3農業調整面臨的問題

        目前,萬昌先導區經過一系列農業結構的調整使當地農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常態背景下第一產業轉型,面臨農業增產目標與農民增收目標呈現出不一致性,收入對產出的彈性持續下降,農業創造收入的能力日益減弱。如何處理這一矛盾,是強化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關鍵,因此萬昌先導區未來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筆者認為,針對當前農業調整面臨的問題,立足萬昌先導區發展實際,認真研究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要素,探索新常態背景下加快轉變萬昌先導區農業轉型發展的路徑與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4萬昌先導區建設對推動我國農業結構創新的參考意義

        萬昌先導區作為現代示范區的重要典范之一,對我國農業結構的轉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萬昌先導區遇到的發展問題及解決方案,可以為我國其他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一定經驗。如何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筆者總結了以下四點:

        4.1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

        對于農業結構的調整,應該加大引進科學技術水平高的設備,提高糧食的收割效率,同時也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例如,吉林萬昌先導區具有成片分布的土壤,為全流程機械化操作提供良好的條件,萬昌先導區在農產品耕作或者收割時采用先進的機械化設備進行收割,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帶動區域內其他產業的發展。

        4.2延長產業鏈,打造知名品牌

        不能將農產品僅局限于第一產業的初級產品,而應將其作為“接二連三”的基礎性產品,即農產品是和第二、三產業接連在一起的。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指出:“日韓兩國將農業理解為6次產業,1+2+3=6,1×2×3=6。”由此可?,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就是要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農產品是人們生活必備的食品,任何食品的產出都需要農產品作為保證。政府應根據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引導發展當地特色的農產品。針對特色農產品加大商品化的開發與創新,延長產業鏈,打造知名品牌。例如,萬昌先導區打造的蘆筍生產園區,蘆筍被直接挖出來進行銷售,初加工產品的售價和利潤存在“天花板”。如果將蘆筍進行深加工,比如制作成蘆筍罐頭、蘆筍液體飲料、蘆筍保健藥等蘆筍制品,則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應。

        4.3政府要及時提供幫助與支持

        在農業結構創新改革中,政府的支持對推動農業進一步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事物的創新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與設備的投入,當地政府應該為人民提供資金的援助以及技術的指導,幫助農戶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規避風險、實現增收。比如,萬昌先導區在項目進行時,將項目中所花銷的每一筆資金都記錄得相當詳細,這樣有助于農業結構創新有計劃的調整,另一方面方便了政府工作人員記錄資金的走向。在萬昌先導區中,政府的支持使當地農業進行創新結構的調整得以順利進行,資金與技術人員及時到位,更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

        4.4提高農業從業人員自身素質

        農業結構調整不僅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產業政策有關,同時離不開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萬昌先導區作為現代示范區,在各個方面都需要具備較好的條件。隨著萬昌先導區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先進的設備投入使用,自然會形成農業人員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以及管理素質的提升,長遠來講,這對當地科教文衛事業的進步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站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 日韩a∨中文字幕在线电影吧 | 天天看片高清观看免费国产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