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

        第1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供銷合作社 職業教育 集團化辦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098-02

        在新時期,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如何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創新辦學模式,增強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這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特別指出,集團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廣西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校企政聯動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是深化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改革、形成行業職業教育辦學優勢的有益嘗試。

        一、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教育的功能與定位

        供銷合作社是農民群眾的合作經濟組織,其宗旨是為民服務,擁有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的組織、網絡和服務架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變化,供銷合作社的功能從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流通業態轉變,從單純購銷業務向綜合經營服務轉變,從單一供銷合作向多領域全面合作轉變,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力量。

        作為行業舉辦的職業教育,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教育辦學歷史悠久,與行業形成了長期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血脈淵源關系,基本形成了一個服務供銷合作社的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平臺。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院校以財經類為主,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以服務“三農”和供銷合作社發展為主要任務,培養面向現代商貿和農村現代流通領域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具有行業鮮明的辦學特色。

        二、廣西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重要意義

        (一)形成獨具行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和服務平臺

        推進系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才能有效整合系統校企資源,打破“合作社校企不合作”、“聯合社中高職不聯合”的現狀,形成供銷合作社行業職業教育集團辦學優勢。以服務“三農”為紐帶,通過校企政聯動的實施方式,搭建系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平臺,創新辦學機制,推進產教融合和多元辦學,促進系統中高職有效銜接,溝通城鄉流通協調發展,實現學校、企業、行業和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具有供銷社行業特色、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人才培養和服務平臺。

        (二)整體提升系統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

        推進系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才能破解系統職業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難題。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通過校校聯合、校企融合,協調行動,集團發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系統職業教育體系,有效解決各自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優勢和特色的窘境,有利于全面提高系統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同時,在供銷合作社系統難以增加大量投入扶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情況下,避免重復建設,形成集團化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做大做強,上規模,出效益,整體提升辦學水平。

        三、廣西供銷合作社系統校企的資源優勢和發展訴求

        (一)職業院校的優勢和訴求

        1.職業院校的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1)系統院校數量多。全區共有職業院校8所,其中中職學校7所、高職學校1所,院校數量在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名列前茅,集團化辦學利于整體做大做強。(2)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系統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以商貿流通類專業為主體,服務“三農”和行業發展的定位明確、特色鮮明,是“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缺實用人才的主要培養和培訓基地。(3)社會服務優勢突出。系統職業院校發揮智力和設施資源優勢,積極承擔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產品經紀人等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任務,積極參與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簡稱“新網工程”)的研究、規劃和實施,是“愛農、親農、務農”的主力軍。

        2.職業院校的訴求表現在以下方面:(1)提升辦學競爭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夠深入,標志性教學成果不突出;中職學校面臨招生競爭、資源缺乏、發展能力不足等現實壓力;高職學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內涵發展水平,增強實力,形成品牌。(2)貫通系統中高職銜接。增強系統內合作辦學意識,建立中高職銜接的運行機制,改變專業設置、課程開設等方面“各自為政”的現狀,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有效對接。(3)整合教育資源。改變院校教育資源不均衡、力量分散、辦學實力不突出的局面,在供銷合作社經費投入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二)行業企業的優勢和訴求

        1.行業企業的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1)政策支持。近3年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在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開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工作的意見》等文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系統職業教育發展。(2)供銷合作社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供銷合作社逐步擺脫歷史包袱影響,依托“新網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迎來發展新機遇,經營業績逐年向好,對系統職業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需求旺盛。(3)企業資源豐富。廣西供銷合作社所屬企業有1000多家,經營農資、農副土特產等,經營模式多樣、品種廣、產業鏈長,有五級完整的農村現代流通組織、網絡架構。

        2.行業企業的訴求表現在以下方面:(1)樹立行業職業教育品牌。促進系統職業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整體提升辦學水平,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重塑行業良好形象。(2)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供銷合作社企業人才隊伍老化、結構不合理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短板”,急需通過吸引優秀人才,改變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創新能力落后的局面,提升競爭力。(3)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是企業進行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企業追求的目標。

        四、廣西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建議

        (一)準確把握集團辦學的服務定位

        供銷社行業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只有把人才培養深度融入和服務“三農”發展,集團化辦學才能方向正確、主線明確、思路清晰。供銷合作社行業、企業的傳統服務領域是農村商貿流通,服務對象是農村、農業和農民,在溝通和協調城鄉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供銷合作社系統職業院校的辦學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也是緊緊圍繞農村商貿流通展開的。商貿流通體現了供銷合作社行業的服務傳承、文化內涵和價值追求,以商貿流通作為集團辦學溝通與融合產業、行業、企業、學校的紐帶,搭建人才培養、生產經營、服務社會的合作平臺,聯結校企合作,溝通城鄉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既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又凸顯了供銷合作社行業集團辦學的鮮明特色。

        (二)構建校企政聯動的運行機制

        組建系統(行業)職業教育集團,供銷合作社應發揮其行政統籌、政策支持的影響力,充分調動系統中高職院校、企業、協會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推動系統職業院校、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重組和共享等方面,發揮核心指導作用。職業教育集團的運行,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院校核心”的校企政聯動方式,系統高職院校作為龍頭(牽頭)單位,校校聯合,校企融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在職能上,明確責、權、利,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辦學關系。在功能上,發揮人才培養服務“三農”發展的核心輻射作用,發揮高職對中職的“傳、幫、帶”作用,發揮企業生產經營促進產教融合的作用,溝通城鄉商貿流通發展,促進人才培養、企業增收、農村繁榮等多方共贏。

        (三)重視合作各方的利益訴求

        合作、發展是集團辦學的主題。在合作中,應圍繞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等要素處理好集團內部合作各方的利益訴求,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對供銷合作社行業來說,除了肩負指導行業職業教育發展的職責外,關心行業的形象和利益,職業教育集團要避免“轟轟烈烈成立,冷冷清清收場”,名不副實。對企業來說,離不開利益驅動,既考慮眼前的經濟利益,也希望借助行業影響以及職業院校人才優勢,突破企業文化建設和生產經營技術創新的難題,實現長遠發展。對學校來說,無論是中職學校,還是高職學校,都面臨招生競爭、生存發展、經費不足、資源缺乏等多重壓力,要提升辦學競爭力,就必須突破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等職教難題,這些都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共享資源、互補優勢、協調利益,形成一條共生共榮的生態鏈,有利于職業教育集團健康良性發展。

        (四)采用靈活務實的合作方式

        靈活務實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合作方式,可以激發集團辦學的活力,提高合作效益。基于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校政關系、校企關系、產教關系、工學關系、中高職銜接關系、城鄉商貿流通關系等,針對集團成員之間松散性、利益性的多元化特征,可以在集團理事會的基礎上,成立由企方、校方相關人員參與的相對靈活的管理機構,如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咨詢服務、師資建設委員會等,制訂合作載體化、內容項目化的務實工作方案,以項目為紐帶開展單向或多向合作,落實職責,區分利益,促進常規工作的交流、開展和融合,實現高效對接。同時,可借鑒其他集團辦學的成熟經驗,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渠道,以更大效益提升職業教育集團的合作、發展水平。

        【基金項目】2012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課題(GX1222)

        第2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一、關于職教集團的界定

        鑒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生產天然的密切聯系,我們可以參考企業集團的定義。目前,較為權威的企業集團定義是:“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但它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參照企業集團的定義模式,可以對職教集團作如下相關界定:職教集團是以一所中心學校為核心,聯合若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職業學校和相關企事業單位,以資產、契約、專業和人才培養為紐帶,共同開展產、學、研活動的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

        根據上述定義和相關政策法規,可以推定,作為一種具有準公共性質,又引進了市場機制的辦學聯合體,職教集團具有如下性質:職教集團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它是由若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實體組成的產學研聯合辦學體;職教集團的組織結構呈現多元化、多形式和多層次性;職教集團主要以資產、契約,以及資產托管經營和長期優惠合作等混合形式為聯接紐帶;職教集團內部存在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但對外它必須防止將教育事業商業化。

        二、國內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經驗分析

        (一)職教集團辦學的類型

        按照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的主體構成和運行特征不同,可將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劃分為行業型(或專業型)職教集團、區域型職教集團和復合型職教集團三種類型。

        一是行業型職教集團。這類職教集團的突出特點是行業主導。一般是以行業名牌學校為龍頭,以開設同類專業的中職學校為主體,聯合同類行業、企業及科研單位組建的職教集團。

        二是區域型職教集團。這類職教集團的突出特點是政府主導。一般由區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牽頭,依據區域規劃和產業結構,整合區域內的職教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獲取職教集團的聚變效應,提高職教的整體辦學能力和集團的服務能力。

        三是復合型職教集團。這類職教集團的突出特點是多元主體、多元協商。一般以名校、行業或政府為主導,以特色專業為紐帶,聯結區域、行業、中高職學校等多元主體,探索多方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跨區域、跨行業、校企結合、城鄉聯姻、中高職銜接的集團化辦學模式。

        根據集團化辦學的不同主導團體的屬性,美國職業教育集團化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政府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院校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和企I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二)國內幾種職教集團辦學模式的研究

        1.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管委會+理事會”模式

        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個以交通職業教育為主旨,以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原北京交通學校)為核心,聯合相關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機構組成的行業性、契約型的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集團目前共有39個成員單位,其中包括6個政府部門、8個北京市交通行業國有集團公司,5所中職學校,1所高職學院,2所大學,1個科研機構,1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的管理體制上實行“管委會+理事會”的管理體制。

        (1)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管委會

        北京交通職教集團管委會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路政局、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市交通執法總隊六個政府部門的領導組成。管委會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部門的局級領導擔任,管委會成員均由相關政府和行業部門的處級領導擔任。

        北京交通職教集團管委會是北京交通職教集團的決策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是:

        ①負責北京交通職教集團發展和運作重大問題的決策,引導集團實施集團化辦學。

        ②為交通職教集團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引導交通行業大型國有企業參與集團化辦學實踐。

        ③搭建起交通行業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國有企業、職業院校之間交流的平臺,使國家、北京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在首都交通行業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

        ④打通交通職教集團為交通行業大型國有企業服務的有效途徑,拓寬交通職教集團教育產品的輸出渠道。

        ⑤受市交通委委托制訂行業從業人員準入標準,推動交通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建設;制定有關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標準;制定和修改交通職教集團章程;制定交通職教集團基本規章制度;制定交通職教集團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

        (2)北京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會主要職能

        ①準確掌握企業對職工隊伍建設的需求,開展訂單式教學,優先向合作企業員工提供優秀畢業生;發揮職業院校的教學優勢,為企業員工再培訓創造條件,協助企業完成在職職工的培訓任務。

        ②立足解決交通行業的技術、管理熱點和難點問題,確定科研課題,發揮交通職教集團內科研機構、職業院校、企業各自優勢,共同開展交通應用技術與管理的研發工作。以交通職教集團名義向政府申請科研經費,研發成果由交通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共享,并向行業進行推廣。

        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引領作用,在行業協會的指導下,將交通職教集團掌握、研發的新技術、新管理、新工藝向行業、企業推廣,并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

        ④利用交通行業優勢,在現有職業技能鑒定能力的基礎上,擴大和增加鑒定范圍,鑒定級別,為行業從業人員資質的不斷提高創造條件;引領交通職教集團內院校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⑤負責交通職教集團日常運行過程的具體工作,落實交通職教集團各項工作任務。

        2.上海現代護理教育集團

        上海現代護理教育集團是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在上海組建十個職業教育集團的具體目標之一。在上海市教委與市衛生局的共同指導下,確定由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牽頭籌建的上海第一個職業教育集團。集團牽頭單位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學科定位以護理專業為骨干,醫學檢測和口腔工藝技術專業為主干,眼視光技術等專業為特色。學校實行中職與高職教育相通、全日制與業余教育相結合、國內與國外職業教育相整合的辦學形式,在教學資源和辦學質量上處于領先地位。該學校的高職護理專業是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試點專業,經上海市教委批準開展中外合作護理教育。該集團的成員單位有10所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10余所上海市三級甲等醫院和部分國外、境外的相關學校。主要特色:

        ①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系統,培養學生護理職業素質。

        ②加強集團內教師隊伍建設。制定統一的專職教師隊伍的培養、聘用、評價制度,完善“雙師型”教師考核與認定辦法,集體備課、臨床實踐等計劃。聘用與培訓醫療機構的護理臨床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共同探索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③銜接中、高職教育模式,滿足社會的需求與期望。護理職業教育集團在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銜接中、高職護理教育模式。

        ④拓展護理實訓基地平臺,營造就業準入管理體制。

        ⑤凸現國內、外合作辦學,建立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達到集團與國外多所大學學分互認,擴大外延發展,共享教學資源,共同建立靈活多樣的合作辦學模式,努力探索外向型、國際化的護理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使護理教育向著社會化、現代化、綜合化、多樣化、終身化和國際化的趨勢發展,樹立上海市護理教育品牌,逐步進入國際教育市場。

        3.江蘇立信職業教育集團

        以無錫立信職業技術中心牽頭自行組建,集團以中心校的教育資源為基礎,實現與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發展地區的廣泛聯合,開展長期的國際合作,與當地支柱產業建立比較深入的聯系,率先構架了核心層、緊密層、松散層的三層集團組織模式,較早探索了以契約為主的集團合作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集團中實踐探索比較深入,也具有一定發展成果的職業教育集團。集團現已發展成有江蘇、陜西、山西、甘肅、河北、四川、重慶、黑龍江、遼寧、上海十個省市的20個集團成員學校和50個企業參與的跨地區、跨行業的職業教育集團。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戰略、規范化運作、開創性探索的系統做法。由于江蘇立信職業教育集團主要是在中職的基礎上組建的,又比較突出地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的一條是超越聯合的限制,建立最廣泛的戰略聯盟。例如,在辦學上實現“南北合作”(與華中、華北合作,一個地域中南北兩地的合作)、“東西合作”(與西部地區合作)。職教集團與企業的合作重在將企業的用人要求、企業的發展理念融入職業教育之中,并結合區域經濟的特點廣泛聯合各類企業,擴大合作范圍,為集團的發展夯實了基礎,擁有了相當的實力。

        主要特點:

        ①以服務區域產業為宗旨的專業建設。在專業建設上集團要對現有的專業進行整理,對有明顯優勢的專業進行優化,同時也加緊開發新專業。要對產業的發展狀況和就業市場進行有計劃的調研,眼睛盯著市場,手里抓著市場,步調跟著市場。今后集團的專業設置將更具有動態化的特點,總的原則是“穩定骨干專業,完善新增專業,辦活短線專業”。要發揮各學校核心專業的引領作用。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引入其他R抵小<團內優秀的專業帶頭人對新專業的帶頭教師進行傳幫帶。

        ②以專業目標為導向的課程開發。著力強調課程的實踐環節,大力推行模塊化的課程設計,使課程中貫穿技能的培養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課程開發上,一個主要目標是將知識傳授與操作實踐相整合。在學制設置上,要逐步實行更大的彈性學制,引入“2+1”“1+1”“1.5+1.5”等模式。大膽改革教材,使學生理論夠用,實踐為重。

        ③以綜合能力為中心的師資隊伍建設。集團要實施在職教師學歷提升計劃,鼓勵教師攻讀研究生。集團內異地學校教師就讀研究生,給予住宿、兼課的優惠條件。集團定期開展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推動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編輯集團的學術刊物,為教師撰寫論文、論著和編寫講義提供平臺。

        ④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德育教育。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總體素質較差的現實情況,以德育為抓手,是集團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也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的時代需要。德育工作要堅持以養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就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理想教育要以校園文化為抓手,要開發更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創造理想教育的氛圍。校園文化融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業教育要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德育融入學生培養和發展之中,對學生開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善于深入實際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美國職教集團的模式研究

        美國職業教育集團化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政府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院校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和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1.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技術準備計劃(Tech-Prep)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技術準備計劃”整合就業、升學、終生發展、提高就業者的技術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重目標。“技術準備計劃”的課程改革包括了三個方面的整合:一是在學校內整合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二是在學校與工作現場之間整合學科本位課程與工作本位課程;三是在綜合中學、職業學校與社區學院之間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中等后職業教育課程。學生在高中所學的職業技術的學分,既是高中畢業所需的學分,又是社區學院相應專業的學分,即所謂的雙重學分課程(Dual Credit Programs)。高中畢業生既具備進入社區學院相應專業繼續學習的機會,又具備成為熟練技術工人的資格。完成了該項目的學生可以獲得技術領域的證書或副學士學位。該計劃目前還發展出了“4+2” “3+2” “3+3”等多種模式。“技術準備計劃”一般由下列教育機構共同參與構建:社區學院、地方職業技術學校、綜合中學、四年制的學院或大學、各類學徒組織以及私立教育機構。“技術準備計劃”作為貫穿“從學校到工作”和“從學校到職業生源”兩大教育改革運動的一項經典項目,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無縫過渡的系統,通過“技術準備計劃”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幾個方面的改革。

        美國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各項目主要由聯邦政府研究認可,以立法的形式出臺或以國家教育發展計劃的形式推廣,再由州一級政府根據本州的特點立法或出臺文件,以此來保證執行的力度。聯邦政府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基金會、研究機構會對項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其余部分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學校和當地行業協會、企業。

        2.院校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通過社區學院,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培養具有寬泛學術基礎的人才,以及為個體提供謀求高工資、高技術職業的系統技能的培訓。

        ATE是一項由聯邦政府倡導,1993年由美國國家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發起,旨在滿足技師人才需求、有效整合產業與教育的高級技術教育計劃,計劃投入3.8千萬美元。根據2004年的研究報告,目前參與計劃的主要是兩年制的社區學院,社區學院通過ATE正在實現新的轉變。ATE主要通過大專和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系統地促進美國各地區的高級技術教育水平的提高。ATE不僅使學生為進入工作崗位做好準備,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繼續教育的堅實基礎。

        ATE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把教育和產業部分聯合成為一個部門,共同策劃、實施、評估培養方案,其整合是全程性的,從需求評估開始一直到最終的就業,在合作中,技師課程是由產業團體代表幫助修改并參與試行,在教學材料方面有77%的更新,采取產業標準本位的開發理念,設計并實施了266項教育產品,并且運用產業標準來評價學生學習情況,以最終確認技師培養的合格程度。由于工業界認識到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學、數學和技術能力的技術員,所以很多的ATE項目和中心都在使用或開發各自領域里的技術標準或能力標準,也有部分項目使用了學校專業開發材料中的標準。這樣一來,由于在教學與培訓中已經加入了產業界實際需要的內容,所以更有利于畢業生的雇傭。

        3.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通過委托管理的方式即通過教育管理公司對教育機構實施委托管理或承包,對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集團,教育集團作為第三方提供教育設計、管理與財務服務。以1973年成立的阿波羅集團為例,該集團針對的是成人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場。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阿波羅集團為39個州和遍布世界各國的99所大學、163所學習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項目和服務。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政策建議

        (一)制定深圳市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相關政策法規

        依據相關法律、政策、市教育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關于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組織實施辦法,明確集團化辦學的法律屬性、組織形式、運作方式和業務范圍,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準入、退出和過程評價制度,以確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合法性和開展集團化辦學的規范性。

        1.賦予職業教育集團合法身份和地位

        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明確職業教育集團的法律屬性,賦予其身份、地位,明晰職業教育集團與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其他相關組織、集團內部各成員之間的責、權、利關系。

        2.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組織形式

        職業教育集團通過成立專門聯j協調機構或高于所有成員單位的集團總部機構,形成合理的組織方式、管理方式、加強對集團內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成員單位資源的整合、配置,促進資源共享、人員互通、生源對接。

        3.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運作權限和業務范圍

        制定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準入、退出和過程評價制度,規范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運作權限,理順職業教育集團與政府主管部門、其他職業教育機構、相關行業、企業的關系,明確集團人才培養、產品研發、技術開發、社會服務等業務范圍。

        4.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制定并出臺具有激勵性和導向性的實施辦法,明確行業、企業和社會中介教育機構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對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社會中介組織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行合理的角色劃分與功能定位,發揮多元主體的參與職能。

        (二)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體制

        1.建立政府主導的管理體制

        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積極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實現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通過制定政策、搭建平臺、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導職業教育集團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利用評估、投資、撥款、稅收政策、購買教育與培訓等多元杠桿實現對集團運作的管理和調節,協調集團各方的利益,引導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方向。

        2.建立財政投入為基礎的多元投資體制

        堅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公益性,確立財政投入的主體地位,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投資體制,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鼓勵相關企業以入股的形式,對關聯的職業學校進行規模化投資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推進我市職業教育資源重組,合理調整職業教育布局,鼓勵企業向集團成員學校開放資源,參與人才培養,許可條件成熟的企業與高水平職業院校聯合兼并或托管集團內部的其他職業院校。

        3.建立合理的集團組織結構

        推動集團化辦學由松散型合作向緊密型轉變,建立“一會(董事會或理事會)和三系統 (執行系統、監督系統、反饋系統)”的組織結構,董(理)事會履行集團的最高權力和集團決策,負責對集團化辦學的統籌、協調和管理。緊密型集團化辦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法人負責制。

        4.強化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管理職能

        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實行集中領導、分層管理的原則,推進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處理好集團內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權”。合理規定集團內部成員的權利與義務,實現成員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統一,保障集團化辦學的健康、有序運行。

        (三)激活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機制

        1.建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協調機制

        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各主體的責、權、利,協調多元主體的利益。政府發揮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主導作用,統籌資源配置,協調多方利益,為集團化辦學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行業負責制定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規劃,主導制定行業專業人才的分類標準、崗位資格標準,提供動態的行業崗位需求信息,逐步實現由行業統籌安排“訂單式”人才培養,提高職業教育集團人才培養對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企業自發參與職業教育,參與學校專業、課程、師資等建設。學校主動服務企業,服務企業用工、培訓、產品研發,形成人才合育、資金合股、教學合作、研發合作、產業合建的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使學校、企業成為共同的育人主體。

        2.建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激勵機制

        制定資源共享的交換原則,按不同途徑和方式,解決產權界定、利益交換和成果占有等問題,尋求集團內教育資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與產業接軌的模式以及運作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創新,真正實現集團內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落實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經費的相關政策,采取稅收調節或稅收轉移支付等措施,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職業教育新格局。

        3.建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監控機制

        改革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政府監控模式,推進職能轉變,實行“政事分開”,完善制度環境,健全職業資格制度和職業準入制度,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評估和監控制度;推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質量認證制度,建立與國際管理標準接軌的認證體系、規范過程管理,加強質量監控,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質量和應對職業教育市場的國際競爭。

        (四)創新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

        分類指導各區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依據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和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結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內涵和特點,選擇相應的集團化辦學發展模式。在現階段,力推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與行業組織統籌,以行業為依托,以專業為紐帶,由核心職業院校和核心企業主導,聯合其他相關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建集團,促進學校育人與企業用工緊密結合,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有機融合,提高職業院校的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集團內部運行上實行教育、科研、就業的一體化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的一體化,實現教育內外部人才市場的接軌和貫通,實現人才的有序流動;建立校企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集團內校企之間招生與招工、畢業與就業同步進行,畢業生采取定向實習就業、有序分流。

        2.中高職銜接模式

        以辦學規模大、人才培養質量高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深圳信息技術學院為龍頭,中等職業學校為主體,以人才培養鏈條為主線,通過專業鏈接、生源對接,在集團內實行中職與高職分階段、分層次合作培養人才。中職與高職各有定位,不同學歷層次的教育在不同層次學校完成,分別在中等職業學校、龍頭職業院校、就業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的企業內完成,通過“分段式”和“梯級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實現中高職有序銜接、相互促進、聯合發展。

        3.區域聯動模式

        以我市職業院校和企業為主導,聯合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推動跨區域的合作辦學,實現不同經濟發達程度區域間的職業教育連鎖互動、協調發展。跨區域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可以充分發揮我市職業教育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整合不同區域間職業教育生源、專業、教學、師資、實習等資源優勢,開展教師交流、專業共建、實習基地共享、“分層、分段”人才培養合作等,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實現省域或國家范圍內職業教育以強帶弱,共同發展。

        (五)提供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保障條件

        1.堅持政府統籌、行業參與,促進資源化配置

        改變職業教育條塊分割和資源分散的現狀,優化人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資源的配置,促進資源利用的公平、合理共享、高效。構建集團化辦學的中、高職相銜接、職業教育與培訓相溝通,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相融通,職高、技校、中專一體化的大職教體系。政府支持在職業教育集團內嘗試高、中職的有序銜接,自主命題對口單招,實現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對接;給予集團一定的專業設置權,課程開發權;鼓勵校企雙方在師資、設備、場地等資源方面的互通;支持在職業教育集團內建立等級遞增的技能考核鑒定機構;支持集團內成員單位共享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建設等。

        2.依托行業協會組織,引導和推動集團化辦學

        制定《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實施辦法》,加強行業協會在政府的指導下,以自律為準繩,以服務為宗旨,切實提高自身公信力,承擔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間接管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相關職能。學校和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專業標準,緊貼產業、行業發展水平和職業崗位需求,逐步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標準化、規范化,建立和推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與企業人才需求對接的有效性。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管理運作,通過監督企業、信息引導和制定行業職業標準、行業職業教育標準等途徑,引導和規定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和企業密切聯系,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良性發展。

        3.增加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公共財政扶持力度

        在深圳市層面制定出臺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試點專項財政支持政策,以多樣化的形式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優先安排政府委托的培訓任務,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經費支持。建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政府基金,以項目為載體,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提供經費支持。在國家和省級實訓基地的布局和安排上優先考慮職業教育集團的共享平臺建設。

        4.發揮社會主體參與職能,促進多元投資,鼓勵社會捐資

        出臺多元主體投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辦法,保障多元投資主體對于職業教育的合法投資受益權,同時設立投資風險的分擔化解機制。建立職業教育成本行業企業分擔制度,并賦予行業企業統籌使用的支配權,或在時機成熟時作為投入職業教育集團獲得的股權。出臺鼓勵社會捐資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相關政策,如設立深圳市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基金,面向社會各界募集資金。

        第3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論文關鍵詞:國外經驗:地方政府主導;職教集團;啟示

        從主導機構來看,我國的職教集團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職業院校主導型,如:江蘇從2004年起成立的20余個行業性職教集團,湖南從2008年起成立的18個行業職教集團:二是地方政府主導型。如:以城帶鄉、三段培養的“海南模式”,行業為主、城鄉聯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復合主導型,是一種校、企以及中介機構等多元主體、多元合作組成的職教合作聯盟。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政府主導型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數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豐富”。本文以德國、澳大利亞、美國、荷蘭等職教發達國家為例,探討它們根據本國或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創新職教發展體制機制,通過宏觀規劃、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進職業教育的集團化和集約化發展。發達國家的經驗,對我國地方政府主導職教集團建設有寶貴的借鑒價值。

        一、政府主導型職教集團的特點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對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各類職教集團組織模式都離不開政府支持。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導型職教集團是指地方政府為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各種職教資源成立的區域性職教聯盟,與行業性跨區域的其它類型職教集團有所區別。“政府直接促成各實體間的聯盟;各實體間聯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補性合作聯盟:具有對弱勢實體的傾斜和保護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決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時間”。

        地方政府主導型職教集團有以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地方政府為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牽頭組織和整合相關職教資源成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聯合體。二是區內聯盟。集團內各成員實體都是本地區內較有影響的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人才培養互補性很強。三是項目導向。政府通過政策、法令、投資等不同手段,促進各成員實體之間通過項目合作實現共贏。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團運行過程中發揮著投資、購買、籌措、協調以及規范職能。

        二、職教發達國家政府主導職教集團辦學的經驗

        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教育集團化逐漸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領域發展最迅猛的組織形式,教育集團以其網絡化、集團化、連鎖式、巨型化等特點受到了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圈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一)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

        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導下,由學校和企業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培養人才全過程的一種辦學模式。它為德國培養了大量操作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工人,生產產品以做工精細、品質優異享譽世界,為德國經濟發展和工業技術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影響深遠。上世紀70年代,由于技術越來越細,職業工種之間差別愈來愈大,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培訓成本、培訓能力和培訓工種等方面的條件局限,無力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項目,甚至無法完成企業內部的培訓,在此背景下,以模擬工廠公司和項目教學法為核心的“跨企業培訓中心”在德國紛紛成立。

        跨企業培訓中心是由國家撥專款。聯邦政府、州政府、社會中介組織、中小型企業通過法律合同聯合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整合多方資源以解決企業培訓能力不足的問題,它“提供了把各種寬泛的專業集中在一起培訓的可能性,很好的解決了眾多中小企業的一大難題”。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實質是發動社會力量共同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形成合力,共擔義務,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它作為民辦非盈利機構,資金分別由聯邦科學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區和地方的行會來承擔,

        “跨企業培訓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業培訓中心是以政府、社會中介組織或企業為辦學主體的民辦非盈利聯合機構。通常由政府撥專款資助,多家企業聯合承辦或者由社會中介組織主管。(2)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的互補性合作聯盟。(3)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職業培訓聯盟。(4)以法律合同為聯盟的契約。(5)企業培訓的重要補充”。

        (二)澳大利亞“新學徒制培訓學院”

        1998年以來,澳大利亞開始執行“新學徒制”。“新學徒制”主要是以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為基礎,聯合社會各類主體共同參與。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的。“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無論是在對培訓提供的經濟資助上還是在培訓課程的設置上都體現了市場導向。政府按市場運營機制,采用商業化撥款方式,即根據學徒的人數、開設課程的數量與培訓的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撥款。如果某培訓機構培訓質量下降,政府就將減少或收回投資”,鼓勵職教培訓機構的良性競爭。

        新學徒制規定,提供學徒培訓的雇主與學徒之間應簽訂培訓合同,同時培訓合同要在相關的州和地區的培訓局注冊。為了使新學徒制得到良好的發展。澳大利亞各州和地區設立了300多所新學徒制培訓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免費向社會提供服務,幫助培訓機構(企業或公司,職業學校)和學徒雙方達成培訓協議,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服務的具體內容包括:為學員提供擬從事的行業和職業的相關資料;幫助學員尋找適合自己的培訓機構;協助學員填寫必備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時間和活動;簽訂培訓合同,落實學員學習培訓期間的福利待遇和工資等事宜。新學徒制中,學徒在職業學校的學習,主要由澳大利亞各州和地區內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承擔,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學校和場所完成。

        某種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團化辦學的性質,它是由政府、社會和學校相結合的、相對獨立的、多層次的、綜合的職業技術與培訓機構。它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資興建,并精心管理,已成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澳大利亞各類高等專業技術人才的“加工廠”。此外,為加強職教資源整合,澳大利亞政府支持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跨區域組建大型職教集團,比如:澳大利亞國際職業教育集團(AITMG)與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多個國家的多個企業和教育公司有戰略合作關系,成為國際化的職業教育集團。

        (三)美國“技術準備計劃中的綜合教育集團”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推出了技術準備計劃(tech prep),技術準備計劃是美國聯邦政府為發展經濟而設計的一套宏觀的職業教育發展指導方針。美國政府期望通過這一計劃,整合政府、學校(各類培訓機構)及企業中有利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生產要素,達成就業、升學、終身發展、提高技術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個目標。

        其核心的實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統籌指導下,社區學院、地方職業技術學院、綜合中學、四年制的學院或大學、各類學徒組織以及私立教育機構相互簽訂實施技術準備計劃的協議:二是實施工作本位學習,它是技術準備計劃的關鍵;三是通過企業的參與合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加強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的合作與對話,共同開發課程。

        美國作為一個職教發達國家,具有集合體特征的集團化教育組織主要體現在中學后私營教育領域中。這些私營教育集團采用母子公司制的傳統企業管理方式,對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員單位以責任制形式實行公司化管理。在技術準備計劃的指導下,各類教育集團加強了和產業界的聯合辦學,包括教學材料、專業設置、項目改進、結果評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羅教育集團公司為例,“其職業與成人教育領域有了三個改變:建設了緊跟市場的課程開發系統;完善了成年人學習的效果評估系統;健全了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系統”,目前阿波羅教育集團公司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蘭“政府投資引導的區域培訓中心”

        1996年1月,荷蘭政府頒布了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法,這部法案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內,首次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分開,目的在于加強和進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職業教育體系。“法案建議,在許多小規模職業學校之外,開辦一些規模較大以集團化運作的區域培訓中心。只要符合辦學標準遵循教育部的相應法規,均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進行資助”。

        荷蘭政府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的區域化發展,注重考查學校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學校,政府才給予投資,避免了由于專業設置、辦學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競爭和重復建設。使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職業學校,是個規模化、集團化的大型職業技術學校。它根據海牙的經濟發展,設立5個分校。各分校專業之間不重復。荷蘭職教集團化辦學主要特征是“以連鎖投資型集團形式有機整合各種資源,以品牌、師資、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為紐帶,形成自身的經營運行機制,并以規模優勢實現經營中的規模效益和利潤最大化”。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政府主導型職教集團的啟示

        (一)運用多元杠桿,發揮統籌組織職能

        職教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共同特點是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動介入,一般不通過行政指令,而是通過多元杠桿加強統籌組織,如通過財政撥款、政府購買服務、資源置換擔保、投資股份、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多種手段,在集團成立初期牽線搭橋,在集團運行過程中協調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臺。

        我國地方政府主導職教集團的成員主要是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相關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各主體的利益訴求有著較大的差距,比如:集團內部的中職、高職及培訓機構之間,各企業之間也有著各自的利益沖突。以章程、協議或契約為紐帶的松散聯盟,對各主體難以形成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廣泛調研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發揮好統籌組織職能。首先,政府應在制度建設層面上給予關注和支持,規范集團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明確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等在集團中的權利和義務。其次,政府在管理層面上應設立或調整相關職能部門,賦予其協調、管理、指導職能,通過投資、評估、監控等方法引導集團發展。第三,政府在專項支持層面上應通過稅收調節、政策優惠、嚴格就業準入等措施激勵校企開展合作,優勢互補,平臺互用。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二)對接地方產業,發揮宏觀指導職能

        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結合非常緊密。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均是在宏觀分析國家或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對技能型人才或技術應用性人才的供求關系作出預測,指導專門人才的培養,并以資金支持、行政引導、政策保障等方式進行宏觀調控。

        近年,我國各地都加快了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編制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時。應廣泛吸收職教界人士的意見,分析區域內職業教育的資源優勢,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引導職業教育培養面向地方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緊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職教行政管理部門要以職教集團為平臺,收集產業發展的各類信息、預測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訂有關人才培養規格與標準、組織校企合作共同編寫教材、指導各類職業培訓、組織職教評估等:第三,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靈活調整教育服務內容,開辦地方特色專業,爭取區域內人力資源與供給結構的動態平衡。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資源整合為重點,加強對地方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和協調,提高職業教育辦學綜合效益。

        (三)整合優質資源,發揮協調服務職能

        職教發達國家通過行使政府行政職能,既是職業教育的規劃者和管理者,又是職業教育的協調者和服務者。政府通過各種措施,協調職教集團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創造和提供各種條件保障職教集團的順利運行。一是充分利用職教集團的資源平臺、制度平臺、交流平臺、共享平臺,實現職業教育的集約化管理和開放式發展。二是通過市場機制和合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擴大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形成多樣化的職業教育服務產業。三是實現師資和專業的優勢互補。探索教學改革和學分互認。及時調研分析區域內企業專業人才需求信息,組織對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改革、質量考核標準等有關人才培養培訓的事項進行研討和交流,探索集團內中高職對接的途徑,在招生、就業、教學、科研等方面進行有效合作。四是實現實驗室、實習基地、圖書館、學報學刊等短缺資源的共享,共同開展職業資格鑒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五是通過政策扶持和發揮集團橋梁紐帶作用,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共享,通過校企共同進行“訂單培養”、科技開發與應用推廣合作,培養人才、服務社會。

        (四)出臺政策法規,發揮激勵約束職能

        第4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中國—東盟 高職教育 集團化辦學 校企合作 國際化辦學

        0 引言

        江蘇商貿職教集團成立于2003年,是江蘇省成立的首家省級職業教育集團,在全國也排在領先位置。集團在中外合作項目建設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辦學成果和實踐經驗。以集團牽頭學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自2005年以來,先后與韓國永進專門大學、韓國慶南情報大學和馬來西亞砂勞越英迪學院等國外院校開展了合作辦學,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學院,韓國順天鄉大學、韓國濟州漢拿大學、德國BSK國際教育機構、加拿大劍智文理學院、加拿大世紀學院等在師資交流、互派留學生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從2006年開始,先后選派100多名骨干教師赴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著名院校培訓或講學,僅從韓國永進專門大學、韓國慶南情報大學和韓國濟州漢拿大學等國外院校就先后共計招收百余名留學生。紅豆集團是江蘇商貿職教集團主要成員單位之一,是全國500強企業,集團牽頭學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紅豆集團簽訂了共建“南洋紅豆學院(柬埔寨)”合作意向書。目標是經過三年左右的努力將南洋紅豆學院建設成為擁有職業培訓、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等多類型多層次的專科教育學院,為我國校企聯合海外辦學提供引領和示范,并逐步將其發展成為東南亞知名的國際職業教育集團。

        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備,校企雙方確定了“先建立西港特區培訓中心后成立南洋紅豆學院(柬埔寨)”的分步實施策略。培訓中心在教學內容上結合柬埔寨教育現狀和西港特區公司的實際,確定分期分批為特區企業員工培訓基本職業能力、團隊管理與專業技術能力、企業管理水平等。同時,培訓中心還為特區企業開展管理咨詢、企業診斷、組織架構設計、績效管理考核體系設計等方面的服務。培訓中心首批招生就有2000多人次報名參加有關培訓項目。初步顯示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教學培訓能力,也為職教集團與柬埔寨乃至東盟國家院校間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提供了平臺。

        1 中國—東盟區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聯合海外辦學的宏觀環境

        1.1 中柬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柬埔寨的經濟發展激發了民眾汲取文化知識掌握生產技能的熱情。中國在柬埔寨的眾多投資,為中柬雙方的文化教育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1.2 自2008年以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回顧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行的五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成效,除了合作協議更加全面,學生與青少年交流更為廣泛,語言教學與人力資源培訓已經成為交流的重點與核心,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走向海外辦學提供了良好環境。

        1.3 東盟各國因其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民族等原因,教育發展差異較大。其中新加坡、泰國、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相對較發達;而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的教育相對比較落后,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輸出提供了廣闊市場。

        1.4 西港特區是柬埔寨最大的經濟特區,柬埔寨已經制定未來規劃,將把西哈努克市建設成為柬埔寨第二大市,西港特區將建成集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及公共生活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工業城鎮,特區的產業定位是以紡織服裝、五金機械、輕工家電等產業為重點,容納企業300家,解決就業8-10萬人,為校企聯合海外辦學提供了基礎保障。

        2 中國—東盟區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聯合海外辦學的制約因素

        2.1 眾所周知,柬埔寨是目前國際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民眾的普遍收入水平和經濟能力低下,而創建教育學院或培訓機構需要多方面的財力支持。

        2.2 柬埔寨高等教育創立于上世紀40年代末期,6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然而卻毀于70年代內戰,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得以慢慢恢復,步入21世紀以來,由于推行高等教育自治政策,柬埔寨高等教育發展較之以前迅速了很多,但教育傳統與戰爭留下的內傷,使柬埔寨教育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

        2.3 師資力量是國際化辦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高職院校校企聯合海外辦學進程中高素質、國際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比例偏低是一個重要問題。

        3 中國—東盟區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聯合海外辦學的政策建議

        3.1 政策與資金保障。有關政府部門對在經濟發展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培訓要給予財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在向海外援建教育方面對“走出去”企業與國內院校聯合海外辦學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或綠色通道。

        3.2 建立課程保障體系。根據不同層次人員對文化與專業知識的不同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培訓課程體系。對有一定業務與管理經驗的人員則分別構建半年制專業業務知識培訓,提升課程體系,使外方一般學員從漢語知識方面與職業技能方面得到提升,使技術與管理人員從專業業務知識方面與管理知識方面得到提升。

        3.3 高職院校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創建國際化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如何完善師資培養體系,確保職業教育擁有一支質量優異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優化教師隊伍上下功夫。要大力提升自身的國際化能力,注重培訓從事國際化教育培訓教師的專業和外語的培訓,建立起一支真正能工巧匠式的雙語雙師式培訓師資。

        3.4 建立校企聯合保障機制。一是組織保障體系。專門成立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并組織管理骨干組成工作小組,建立項目運行的組織保障。二是人力保障體系。校企雙方要抽調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管理骨干負責項目的管理,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從事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三是制度保障體系。校企雙方要制定項目相關的人、財、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建立項目進程監督和保障體系。將海外聯合辦學項目建設工作納入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考核當中。四是資金保障體系。校企雙方要設立海外聯合辦學項目專項經費,保證日常教學投入及工作人員經費支出。

        3.5 加強與國外本地高校的合作。與本地高校在課程教學,師資互聘,留學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國外當地高校的優勢。譬如,在師資隊伍方面可以聘請一部分當地高校的老師授課,我方教師也可到對方學校講課;在漢語教學方面,可與柬埔寨的孔子學院聯合辦學等。

        4 結語

        總之,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國家“走出去”戰略中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如何依托職教集團更好地服務“走出去”企業,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更好地為企業做出貢獻,同時推動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在國際化進程,是每一個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和院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倩倩.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05).

        [2]高偉濃,何美英.中國—東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發展[J].東南亞縱橫,2011(07).

        [3]劉稚,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與前景[J].思想戰線,2010(04).

        [4]劉慶,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思考[J].大眾科技,2009,(05).

        注:此文為作者主持研究的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院級重點課題(課題編號:SYKJ12AY01)“江蘇商貿職教集團服務企業“走出去”人才發展戰略研究——以柬埔寨南洋紅豆學院建設項目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5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徑;江西

        作者簡介:謝元海(1987-),男,江西贛州人,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教師資培養、職業教育政策;肖稱萍(1973-),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農村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專項課題“多元共治:新常態下校企合作研究”(編號:zj1401),主持人:肖稱萍;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研究――基于江西職業教育發展的個案思考”(編號:15YB089),主持人:謝元海;2013年江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構建江西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編號:ZDGG06),主持人:朱愛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5)19-0077-06

        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是經世界職業教育實踐證明的基本規律和根本道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4年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中就提出,應鼓勵企業與教育機構合作組織針對后備員工的職業培訓[1]。江西省近年來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關鍵時期,重新審視近年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的基本現狀,反思探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而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進入一個有效性的新階段。

        一、成績與問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現狀

        職業教育相關問題的研究應該建立在把握其基本現狀的基礎上,唯有通過實踐調查,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使得研究具有生命力。為此,我們通過訪談座談、問卷調查等不同的形式開展了調研活動,力求真實地反映問題。其中問卷調查方式中發放企業問卷2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發放學校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47份。

        (一)江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成績

        1.校企合作的認同程度。通過調查發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在江西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職業院校和企業對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是非常明確的,有78%的職業院校和70%的企業校對“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很重要”的觀點持非常贊同的態度。高達75%的職業院校和56%的企業表示非常樂意參與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去。同時對于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應該與企業需求對接、企業應該積極參加職業院校辦學等觀點持非常肯定的態度的企業和職業院校分別占到了樣本的60%以上。(見表1、表2)

        2.校企合作的實施效果。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的辦學形式推廣較好,目前我省大多數職業院校都已開展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成了我省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形式。

        從合作內容上看,主要是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學校接受企業訂單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以及教師到企業實踐等。

        從合作的廣度看,樣本院校中80%以上專業采用了校企合作方式。

        從合作的穩定性看,問卷統計顯示,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在5年以上的占樣本院校總數的66%以上,說明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穩定合作關系。

        (二)江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問題

        1.校企合作的質量不高。當前校企合作的質量不高,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度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實質性內容,合作深度不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從合作的形式上看,統計顯示企業接受學生實習活動的主要形式中,采用崗前培訓形式的有16家,占32%;進行頂崗生產的有36家,占72%;進行輔勞動的有12家,占24%。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簡單的實習實訓等,而通過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學校和企業合作進行技術開發等形式進行深度合作的比較少。

        (2)從合作的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為職校教師提供實踐機會。企業不愿意在學校建立生產型實訓車間、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設施。

        (3)從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類型看:企業性質方面,私營企業占64%;企業規模方面,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占58%;企業所屬行業大類方面:主要是制造業企業27家,占54%。參與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企業大多是私營的中小型企業,其中以制造業企業等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

        2.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需求度不高,校企合作的動力嚴重不足,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積極性明顯低于職業院校。

        (1)從企業新員工來源渠道來看:調查數據顯示,樣本企業每年招聘的新員工中50%以上來自合作職業院校的只有9所,僅占18%;26%的企業每年招聘新員工來自合作院校的在10%以下,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新員工來自合作院校的比例

        (2)從樣本企業員工培訓情況來看,66%的企業每年依托有合作關系的職業院校進行員工培訓的數量占全體員工總數比例不足20%。

        (3)從企業與學校合作的途徑看,企業參加校企合作主要由職業院校主動聯系和政府或者行業等的安排推進。從企業校企合作問卷數據來看,校企合作是通過職業院校主動聯系企業的占到了42%,而企業主動聯系職業院校的只有24%(見圖2),顯然職業院校比企業更主動。

        圖2 校企合作信息來源渠道比例

        (4)關于企業對接受職業院校師生實習不積極的原因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因素是管理困難,占52%;影響生產,占42%;增加成本,占34%(如圖3)。可見,由于開展校企合作對實習學生管理較難,影響生產從而增加企業的成本,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不積極,缺乏必要的內生動力。

        圖3 影響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積極性的因素

        3.校企合作的制度不健全。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我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體制機制問題面臨著新的挑戰,是我省校企合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合作政策法規不完善。調查發現,只有27%的企業和16%的職業院校知道本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

        (2)管理體制不健全。調查顯示,只有27%的企業和16%的職業院校所在的地區建立了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23%的企業和13%的職業院校所在地區建立了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專門機構。

        (3)行業組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行業協會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校企聯合辦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調查顯示,大多數地區的行業都建立了行業組織,但是由于缺乏相關制度保障,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不健全,行業組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二、反思與探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分析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等不同的主體,這些主體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唯有各方主體充分協調、積極參與、履行各自的角色分工,才能確保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順利開展推進。我們認為當前江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發展,但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各方參與主體來看,各方主體之間協調不暢,在職能定位方面紛紛陷入困境,整個協調機制不健全,導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沒有達到該有的深度和廣度。

        (一)政府角度

        政府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應該明確自身角色定位,通過法律、政策等措施引導和規范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政府作為主導者應該發揮服務職能,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一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制度支持、引導和規范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確保相關政策制度落實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積極調控作用,發揮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的積極作用。要切實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然而,盡管近年來江西省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呼聲很高,但實質性的改革措施卻難以順利推行,社會力量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也未能被激發起來。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政府職能定位不明確,沒有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規,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長效合作機制。同時沒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二)學校角度

        學校作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戰場,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首先,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企業對于校企合作辦學沒有積極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往往是職業學校的“一廂情愿”,職業院校在校企聯合辦學中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第二,職業學校受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難以為企業培訓員工和提供技術支持和其他真正需要的幫助,同時職業院校提供的實習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在上崗初期難以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難以讓企業滿意。第三,對于實習的學生,學校監管和指導的機制不完善,企業對于實習學生的管理難度加大,成本加大。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校企之間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技術革新等諸方面的深度溝通合作。

        (三)企業角度

        企業作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教練,陷入若即若離的境地。企業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主教練,必須積極的參與專業辦學理念、專業建設、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建設等全過程,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培養適合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當前企業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有認識誤區,普遍認為參與職業教育會增加其成本。現有的制度環境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沒有稅收優惠措施的激勵,“無利可圖”;加之當前我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不完善,企業無需為人才培養付出成本的情況下亦能招募到相關人才,如此種種因素使得企業對于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開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流域形式,其深度和廣度都不夠,沒有全方位的開展合作。而事實上,從企業自身的建設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參與校企合作可以推動企業健康發展,降低其為人力資源付出的成本等等,同時也是其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體現。

        (四)行業角度

        行業協會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裁判,陷入置身事外的境地。行業協會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旨在促進行業發展、規范行業秩序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2]。行業組織在資源以及信息上具有很好的優勢,行業協會了解行業情況、清楚行業訴求、熟悉行業規律,可以預測行業人才需求;制定行業專業教育標準和職業標準;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等等。校企合作過程中行業協會本應在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發揮其組織、協調及中介橋梁作用,但由于目前行業組織大都是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成立的,其獨立性、自治性不夠,其特有的“官民”二重性決定了它很難向政府訴諸本行業內企業的利益。而由于經費的短缺,行會大多熱衷于收取會費、組織會議、開展培訓等以獲取利益,難以對職業教育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加之缺乏相關法律制度保障,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中行業往往陷入置身事外的境地。如江西省近年來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程中發展迅速,先后組建了一批職業教育集團,但是在這些職業教育集團中,行業置身事外,沒有參與其中。

        三、改革與突破――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

        通過對江西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調研分析,我們認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得到了普遍認可并作為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得以廣泛的推廣,但校企合作的深入性明顯不夠,沒有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應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從探索階段進入實效階段,關注校企合作的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廣度的延伸和拓寬。而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突破現有的發展障礙,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質的提升。

        (一)法治職教之路

        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等都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伙伴關系的利益主體,其間互動關系和利益關系復雜,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性質不同的法律糾紛,因此,實施校企合作項目前,就要預判可能出現的各種法律糾紛,建立有效的利益主體間法律糾紛解決機制,以滿足各利益主體尋求救濟的需要[3]。同時,“教育的法律應該是我們最先接受的法律”[4],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動教育的發展是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的標志之一。故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應走法治職教之路,通過立法來引領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這是前提和基本保障。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從探索階段進入實效階段,不再是簡單的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點對點”的校企合作,而應該是職業教育集團與大型行業企業集團之間的“面對面”的全方位人才培養。這就應該通過法律來引導和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評價退出機制,即應該遴選行業領域類代表性的大型企業集團全方位的參與到職業教育中,通過動態監測來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對達不到標準的校企合作實行退出制度;二是運行管理機制,即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運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企業與職業院校各自的權力與義務,學生的管理與權益保護等等;三是激勵補償機制,激勵不同主體,尤其是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如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企業優惠,在有關稅收法律法規中應當明確規定企業支付的實習學生報酬、津貼等視同員工工資,實習學生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對象范圍,以減輕校企聯合辦學中企業的負擔和風險等等。

        圍繞以上問題,應該不斷的修訂與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定。“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的,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5]因此,對先行涉及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掃除障礙,以適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發展。同時我們建議在國家層面沒有統一的校企合作辦學法律的情況下,地方可先行探索,因地制宜,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政策,明確有關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和企業參與發展職業教育的權利、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

        (二)對接產業之路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必須與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相適應,其專業設置必須與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相吻合。但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結構不匹配,人才結構與產業發展需求不適應等問題。因此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養人才應該走對接區域產業之路,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發展的根本目標。

        對接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職業院校與工業園區對接模式。該種校企合作模式中職業院校根據各自辦學條件、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等情況,與省內工業園區企業建立全方位的相對穩固的校企合作、訂單培養關系。而工業園區企業也積極與本地職業學校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主動接受本地職業學校學生到企業實習和就業。這種模式實現了專業和產業的對接、崗位與課程的對接,整合了工業園區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各種資源,實現了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如江西省為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開展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校企對接活動,積極地探索實踐職業院校與工業園區對接的校企合作模式。職業院校和企業根據區域產業結構,適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增強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需求的契合度,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培養人才。

        (三)資源優化之路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要實現深度和廣度的拓展,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就應該整合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參與主體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的優化與共享。當前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大多是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點對點”的簡單合作,無法實現資源優化,故而需要尋找一種資源優化、優勢互補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這就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職業教育集團是一種以教育行政部門或職業院校為主導,基于相同區域或同一行業,職業院校與與行業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組織[6]。全國職業教育會議提出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鼓勵中央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探索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發揮著重要作用。

        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一是要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尤其是大型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建立產業群與專業群協同發展、集群對接的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行業、企業與學校的資源整合共享,促進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的有機銜接。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實施的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政策,是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重要手段。政府應充分發揮協同指導與政策指導作用,建立集團化辦學指導委員會,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出臺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與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及專項資助政策,強化地方政府對資源整合的力度,集聚各方主體共同參與集團建設,形成政、行、企、校等多主體參與的辦學格局。二是集團加強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運行機制建設的同時,可組織成員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項目合作。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興辦技術創新機構,合作組建產學研共同體;企業應充分利用職業院校資源,可將研發基地等建在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共同開展項目研究;企業應為職業院校教師頂崗實踐和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提供便利條件,促進職業院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近年來,江西部分地方政府、省直有關部門、有關行業組織發揮倡導、支持、協調等多方面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推動職業教育向集團化發展。一批資源聚集平臺開始建立,初步形成了南昌、新余、贛州三大職業教育和培訓基地,以及江西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江西旅游商貿職業教育集團等近20家職業教育集團。

        (四)協同發展之路

        職業教育主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科技和工藝在不斷的更新發展,而由于人才培養的周期性使得學校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往往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質的提升,就應積極地與企業行業合作,將最新的技術和工藝實施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當中去,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技術工藝的協同發展,這就要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模式。

        學徒制是一種傳統的技術訓練形式,是最古老的職業教育形態。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模式是基于職業院校與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以學生為中心,擔任“學徒”的角色;以企業現場為學習環境,以企業內的員工、設備、產品、工藝流程、管理制度為學習對象,以技術熟練的員工擔任“師傅”的角色;而學校老師負責規劃、設計、掌控、執行整個教育階段的流程,兼有教學者、管理者、協調者及評價者等多重身份。通過這一學校“招生即招工”、學生“畢業即就業”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式,學生可以更便捷地取得實踐經驗,兼顧就學與就業,企業也解決了用人問題。通過企業與學校的深度融合實現“雙主體”共同育人,以對學生的技能培養為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它改變了過去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能力與知識相隔離、教學場所與實訓場地相隔離的窘境,同時又將最新的技術工藝實施到教學中。學生既能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又能在企業培養實踐技能,將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結合,同時還能將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職業精神與專業精神融合,實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6]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

        [2]葉雷.轉型時期行業協會的角色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3]董仁忠.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伙伴關系[J].職教論壇,2014(33):4-9.

        第6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然而,上述各種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一種“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平面關系,其合作效益是可控且可量化的,換句話說,是有限的;那么,有沒有一種“多對多”乃至“多對多對多……”的合作形式,其立體多維關系使得相互作用的效益擁有無窮的可能性?有,那就是職教集團(本文專指行業資源聯盟型職教集團)。2003年,我省第一個職教集團――江蘇商貿職教集團在無錫成立,截至現在,已存有20個職教集團,涵蓋了商貿、農林、建筑、食品、藝術設計、交通運輸、機電、現代服務、紡織服裝、旅游、化工、汽車、電子信息、美容美發、地質、光伏、物流等各專業大類,成員單位跨地區、跨領域、跨類型,數以千計,看上去一片熱火景象。

        盡管成立職教集團的愿景如此美好,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集團的運作仍處于“空殼化”狀態,徒有“集團”之名而無“抱團”之實,使得人們連帶著對于職教集團這種組織形式本身也產生了懷疑。其實,一個職教集團要想充分發揮效益,離不開以下三個要素:一是共同的發展目標。為什么要“團”?是因為“團”能夠起到“散”達不到的作用。拿職教集團來講,一定要弄清楚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找到其中的契合點,契合的點越多,向心力越大;不能為了圖虛名拉了許多人頭進來,聲勢造得越響,期望值越高,沒準兒越捏合不起來。二是要有肯吃虧、能付出的心態。職教集團既是松散型的,又是半公益性的,這意味著不太會有許多直接利益的回報;尤其是牽頭的職業院校,在成立、運營集團的過程中將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代價,如果斤斤計較,只想著搭便車、立竿見影,那就不可能做好這個工作。有一個好的牽頭單位,職教集團就成功了一半。三是平常心,不能急于求成。集團化辦學一定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當然,不一定是用“職教集團”的名稱,也不一定采用目前通行的職教集團的組織形式),目前的種種實踐都是在這條道路上的探索,我們除了給以各種支持、總結好的經驗積極推廣以外,還應抱持鼓勵的態度,允許嘗試,允許等待,允許失敗。

        職教集團作為校企合作的高級形態,在一些新興行業中能夠格外地顯示出其潛力和效力來。江蘇省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牽頭建設江蘇光伏職教集團的故事,為職教集團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又一個成功案例。

        2012年5月,江蘇光伏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與其他依托傳統產業建立的職教集團不同,光伏作為一種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正處在迅速發展之中。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職教集團的發展有何特別之處?其合作關系的優越性又體現在哪里?在該職教集團運作近一年之際,本刊記者來到集團理事長單位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了采訪。

        中專校挑頭大集團

        說起光伏職教集團,其實從萌生構想到最終成立只有短短兩三個月時間。2012年3月起,學校相關負責人開始深入光伏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宣傳組建職教集團的意義和作用,了解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對職業教育集團的設想、意見與建議。在接觸之初,部分企業對職教集團的概念與定位并不了解,揚州高職校電子工程系主任趙杰說,“在接到我校的約訪電話時,部分光伏企業負責人就以‘時間不空’和‘以后再說’為由推托”。“但我們還是保持每天和企業密切聯系,在電話中向企業負責人反復說明成立光伏職教集團的初衷和愿景。最終,經過我們訪談的光伏企業無一例外都加入了光伏職教集團。”籌備時間短、缺乏相關經驗、企業不熱心……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克服了種種困難,集團成立大會如期舉行。

        作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江蘇省高水平示范職業學校,揚州高職校一直重視校企合作。“企業到哪里招人?職校每一屆有多少畢業生?校企雙方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中介組織可以服務校企雙方,收取一定報酬。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這類中介組織成長。我認為職教集團的成立,彌補了此類中介組織的缺失。我們學校牽頭組建職教集團,是因為看到了長遠的利益,愿意承擔這個中介的職能。一個學校的發展,除了為社會培養人才以外,還必須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光伏職教集團理事長、揚州高職校校長陳大斌快人快語。光伏是個科技含量很高且瞬息萬變的新興產業,如果僅靠單個學校的力量,難以跟上光伏產業的結構調整、升級換代。陳大斌校長介紹:“為什么選擇成立光伏職教集團?首先是由產業布局決定的。全國光伏企業三分之一在江蘇,江蘇光伏企業又有三分之一在揚州,也就是說全國有10%的光伏企業在揚州。第二是由學校專業現狀決定的。揚州高職校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學校,電子專業是我校龍頭專業。第三是由學校歷史決定的。我校2007年就開始招收光伏專業的學生。三年前,我校光電產品應用與維護實訓基地就成功立項為省級實訓基地。可以說,在光伏專業的職業教育道路上,我校是走得比較早的。第四是由學校發展決定的。在學校發展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教學中產生的矛盾和瓶頸,最終都會歸結到校企合作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空間上來。以上這四點,就使我們成立光伏職教集團的想法成為必然,這是基于揚州產業結構,基于學校歷史,基于學校發展現狀,基于國內外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走向和規律做出的選擇。”

        中專校憑啥挑頭成立大集團?揚州高職校雄厚的辦學條件是其受到業內知名企業青睞的主要因素。“經過對國內光伏產業的調研,我們明確了學校光伏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培養產業鏈中電池片組件生產、系統應用及檢測環節所需的人才。”趙杰介紹,人才培養定位明確后,學校先后投資超1000萬元建設光伏實訓基地,現已建成光電產品應用與維護實訓室,3kW戶外光伏發電系統實訓室(擁有3kW戶外光伏發電系統一套,可實現離網與并網運行),光伏電源與逆變系統實訓室(配備了ZY12269B小型光伏電源系統、ZY12270B小型逆變器系統),電池制作工藝實訓室(配備了一條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該生產線包括半自動層壓機、焊接線、裝框機、周轉車、電池陣列鋪設檢測臺、觀測架、電池串暫放架、疊層臺、焊帶裁剪機、電池片分選臺、裁剪臺、單片分選儀、組件測試儀、激光劃片機、空壓機、EL等設備,可進行電池組件的實際生產),光伏發電系統安裝與調試室(配備KNT-SPV02光伏發電系統安裝與調試綜合實訓設備14套)。2012年該專業學生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光伏發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賽項一等獎第一名。“2010年,我校光伏類專業培養的90多名畢業生供不應求,被光伏企業‘一搶而空’。”趙杰說。目前揚州高職校光伏類專業設置2個高職班、1個中職班,每屆有160多名學生。高職主要培養組網測試方面的人才,中職班培養光伏產品生產人才。“可以預見,在集團合作背景下的專業建設,將使得我校光伏專業學生在各類大賽中不斷地獲得佳績,也會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獲得成功。”陳校長很有信心。

        高規格的實訓基地,高素質的專業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這是揚州高職校牽頭建設光伏職教集團的“底氣”所在。單單為構建職教集團的信息宣傳聯絡網,學校就需要安排2~3名專職教師維護職教集團官方網站,每季度編輯出版一期《江蘇光伏職教集團工作簡報》并寄送所有會員單位。從短期看這些人、財、物的投入頗為可觀,但從“搭建服務光伏產業發展的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平臺”這個長遠目標看,揚州高職校作為牽頭單位,可以優先獲得企業的用工信息、技改動態,能夠及時對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進行調整,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雖然運作資金目前主要來自學校,但學校用服務質量爭取企業支持,企業也會以獎學金、獎教金的形式給予學校回報,如揚州晶澳集團每年為學校提供總額10萬元的獎學金和獎教金。陳校長笑著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總得先把樓臺搭起來吧?”

        目前職教領域有一個認識誤區:認為高職高專學校牽頭建設職教集團更加合適,而中職校因規模、層次等局限不適合擔任職教集團的牽頭單位。陳校長說,其實中、高職都有探索“職教集團”這條路的可能性和需求。成立職教集團這個問題,與中職和高職的區分無關,和成立職教集團的初衷、目標、理念,以及創新和持續發展有關。到現在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學校,未來的發展不會走得很遠。

        集團,一種潛力巨大的

        校企合作和產業發展平臺

        職教集團的成立提供了一個新的校企合作平臺,比傳統“一對一”模式校企合作更體現出諸多優越性。經過近一年運作,職教集團對于光伏產業發展的助力和支撐也已開始顯現。

        職教集團的成立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光伏企業尋找人才的范圍縮小,精準度更高。比如江蘇光伏職教集團副理事長單位――天威新能源(揚州)有限公司,在集團成立后,將用工方向由農民工轉向了集團內的職校生。天威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莊勤表示:“職教集團成立之后,大大縮小了尋找和輸出人力資源的范圍,對企業和學校來說,供求雙方都節約了成本,精準度也更高了。天威和揚州高職校合作成立天威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企業就積極參與,教學中穿插企業工程師講座、企業文化普及、規章制度介紹,將企業的崗前培訓移到課堂上,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融入企業。”

        光伏企業的訂單時常存在不確定性,在通過集團與學校建立緊密合作后,學校采用工學交替的方式安排學生參與生產,可以消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的附加成本,學生也可獲得實踐機會,這是企業、學校和學生的“三贏”局面。當然為避免工學交替中實訓和教學進度發生沖突的問題,學校在教學安排上會預留實訓的時間段,在工余時間有教師到企業為學生集中授課。

        職教集團也搭建了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生產工藝、內部架構、人事制度等,相似度較高的企業間經常互相交流。”莊勤介紹。

        除了學生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崗位實踐,集團的成立也為學校硬件和軟件建設提供助力。經過企業參與前期論證,揚州高職校實訓室建設所用技術基本與企業技改同步。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還安排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將企業的崗前培訓“植入”教學計劃中。揚州高職校光伏、機電專業的20名外聘教師中,有10名來自集團內的7家光伏企業。職教集團的成立,讓職校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走進企業,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研發。“職業教育不像傳統學科教育,它必須是開放的。職校教師應具備駕馭教育資源的能力,同時又不斷觀察產業發展的動向。”陳大斌校長認為:職校教師在開放的環境中工作,對教學現場的硬件要求比較高,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應非常強。職校教師成長有其特殊規律,要讓教師置身于生產的一線,專業學科帶頭人就應當從生產一線上“培訓”出來。

        不僅職業學校,集團內的高等院校也積極參與職教集團運作。南京郵電大學等高等院校借助職教集團平臺,希望與行業內知名企業聯系更加緊密,提高產學研能力,為產業培養輸送高層次的人才。

        2012年底,江蘇光伏職教集團舉辦首屆高峰論壇,來自全國的37家企業代表和20家職業院校代表圍繞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專業開發建設等專題進行討論。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江蘇省可再生能源協會等行業專家代表作了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展望主題報告,十多家企業光伏企業人才需求信息。針對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產業遭遇的“寒冬”,論壇還特別就職業教育光伏專業如何應對就業困境,新形勢下新能源產業如何發展進行了專門研討。論壇期間,職教集團成立三個專門委員會:改革與創新指導委員會、校企資源整合與利用指導委員會、光伏專業開發與建設指導委員會,并以此作為運行抓手,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促進學校、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如改革與創新指導委員會2013年的目標就是出臺光伏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標準和國內光伏產業人才需求報告。江蘇光伏職教集團,將成為江蘇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學生是集團化最明顯的受益方

        學生一直是職教集團研究視閾中被忽視的利益群體,實際上,職教集團既已冠了“教”字,那么學生就應是其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所在。以揚州高職校為例,我們發現,由于在集團建設宗旨中對學生權益的重視和強調,使得學生成了集團化辦學后最明顯的受益者。

        首先,在師資方面學校獲得了高質量的柔性補充。集團企業成員的高級技術人員每學期來學校至少講課2次,每次講授半天課程,學生得以接觸來自生產一線的技術。比如外檢崗位“拉拔膠”(用以清潔玻璃)的使用,經過企業技術人員在校期間的講授,學生上崗時就可熟練操作,提高生產效率。“技術人員講授的內容,對實際工作幫助較大,使我們加深了對生產線和產品的了解,進入企業實習時也省卻了過渡時間段,動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光電子專業2010屆3班鄧中亮同學介紹。

        其次,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更新度也有明顯提高。據統計,集團成立以來,揚州高職校教師與職教集團內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開發《太陽能電池車的制作項目》《太陽能電池片的焊接》《當前光伏產業發展若干問題探討》等20多種光伏專業講義,涉及企業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學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對企業生產工藝的最新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解。學校正計劃對這類講義進行細化并集結成書出版。

        第三,在教學計劃安排方面,學校為使學生安心參與頂崗實習和工學交替,經過和企業溝通,對教學計劃進行了合理調整,預留了工學交替的時間段,將部分課程安排在企業內教學。為此,學校在職教集團內選擇企業合作單位時,除了要求企業提供食宿,更重要的還要有上課場所。光電子專業2010屆3班鮑平同學介紹:“在實習期間,老師進入企業為我們上課,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間或周末,這樣實習和學習兩不誤。”

        職教集團的成立,最終目的還是為學生打好專業功底,并在就業時獲得企業的認可。揚州高職校學生在進入集團內企業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期間,由學校和企業簽訂協議保障相關權益,與企業正式員工同工同酬。經過在校期間與集團內企業的零距離接觸,學生正式走上崗位就能“上手”生產,極大縮短了從新員工到熟練員工的成長周期。鄧中亮同學介紹,成立職教集團后,實習機會明顯增多,一年中可以有兩個月時間在企業頂崗實習和工學交替。學生進入集團成員企業后,經過一個月的工作,技術水平比企業同期錄用的新進員工還要熟練,第二個月就能達到或超過企業老員工的技術水平。據揚州高職校提供的數據,部分學生經過兩個月實習,能達到老員工130%的生產效率。在企業實習時,學生與正式員工同崗同酬,實習第二個月月薪可以達到2000元。

        成立職教集團后,校企合作相對傳統模式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川奇光電科技(揚州)公司在我校設立了獎學金,我去年獲得了二等獎(1000元獎金)。根據川奇獎學金規定,今后我進入該公司工作,可以省略實習期段(上崗證考核),直接進入員工考核期。”鄧中亮說。

        職教集團使得職校有條件做好各個學歷層次之間的銜接,學生可以優先選擇集團內學校注冊入學深造。通信專業2011屆10班吳萍同學介紹,職教集團內學校可選擇面較寬,如自己就可以通過本校繼續教育部尋求半工半學的深造機會,為職業生涯發展增添助力。

        集團的未來:

        發出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行業聲音

        第7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 “三化四共” 教學改革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 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1 適應新高職,實現新跨越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是2011年4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在河南機電學校的基礎上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職業學校。過去的五年,我校實現了從老校區到新校區、從中職到高職、從市級文明單位到省級文明單位的跨越,為未來開辟了廣闊前景。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雖然有共同的教育方向,就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學結合,但高職教育在培養模式、教學形式設計等方面與中職教育還有一定的差異和區別。如何適應高職教學,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和水平,成為我們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研究高職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深化高職教學改革的措施和辦法。

        1.2 三化四共

        近年來,我校積極探索產業化辦學模式,形成了獨具產業化特點的辦學特色。對學校實施集團化改革、對專業實施產業化改革、對課程實施技能化改革,我們統稱為“三化”。在“三化”思想的實踐中,鑒于學校教學與產業區的企業密切合作,相互促進,我們提出“四共”,即:專業共建、教材共編、課程共擔、資源共享。汽車專業作為學校特色專業與校內龍瑞新能源汽車公司實現對接,共建專業、共擔課程、共編教材,實現汽車專業與該企業的資源共享。因此,我們必須對原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改革,促進學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1.3 汽車維修市場人才需求

        2010年7月,我校汽修專業根據教改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對汽車維修企業用人需求現狀及畢業生工作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當前汽車維修企業人力資源和崗位狀況,就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對教學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結果表明:汽車維修企業并不缺乏從事簡單作業的熟練工,而是缺乏具有現代汽車故障診斷能力的“汽車醫生”。汽車維修企業與畢業生都反映學生在校所學汽車電學知識較少。

        2 課程改革的內容

        2.1 專業共建、整合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由對接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共同參與,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修訂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計劃,開發體現一體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并完成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標準。課程體系由基本能力培養模塊、專項能力培養模塊、崗位能力培養模塊和職業關鍵能力模塊構成。打破三段式(公共課、專業理論課、實踐課)的課程體系,學生在第一階段就接觸專業基礎課和技能課(汽車機械基礎、汽車認識),基本掌握本專業必須的入門技能和基本技能后,第二階段開始工學交替,設置下企業頂崗實習。增加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加大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專業實訓課程比重,使學生在畢業時確實具備相應的上崗能力。

        2.2 教材共編、更新教學內容

        教材改革是搞好汽車專業教學改革的基礎,教材是教師授課內容的一個載體。汽車專業課教材關系到學生所學知識對社會、生產的適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就業。要使學生適應社會、經濟及本行業的發展,就必須提供能反映汽車維修行業特點和汽車新技術發展趨勢的專業課教材。

        組織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編寫教材,每門課程以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可操作性的實訓項目為內容,把職業崗位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融入教材中。將車型結構從原來以東風解放大貨車為主改為以現代轎車為主,增加汽車電子控制技術方面的內容,刪除一些已經落后或淘汰的內容。

        2.3 課程共擔、優化教師隊伍

        通過與鄭州宇通汽車公司、鄭州日產、鄭州海馬汽車、龍瑞新能源汽車公司等單位合作,積極吸引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形成互兼互聘、課程共擔的長效機制。根據高職辦學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使他們把握高職教育的特點與規律,恪守職業道德,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建立青年教師到企業實崗實訓制度,青年教師逐步逐年均要到企業或生產一線實踐一年,將豐厚的理論知識和企業的技術結合起來,發揮青年教師的作用,加強對教師技術培養。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維修行業涉及的技術范圍越來越廣,為防止出現教師泛而不專的現象,根據教師的所學專業和個人專業特長,明確每個教師的專業方向,做到任教課程相對穩定。專業教師必須參加對應的職業資格考核,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達90%的建設目標。

        2.4 資源共享、實現校企雙贏

        資源共享是“四共”中的保障。企業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在規定期限內使用學校的土地、食宿、生活設施等資源,企業按照合同要求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企業的生產設備、器材等為教學、學生實習提供共享資源。

        3 教學改革效果

        3.1 促進專業教學質量提高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改革以來在2009級汽車(3+2)兩個班施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汽車專業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學期對教師教學均給予了高度評價。學生綜合素質高、動手操作能力強、上手快。

        3.2 促進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8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論文摘要: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基于職業崗位的、真實的、參與工作過程的實踐。它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使學生順利地實現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論文關鍵詞:頂崗實習,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職業教育與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系,職業教育產生于企業,初期就是企業的組成部分。教育專家認為,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重要的教學環節。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有兩個主體,一是學校,二是企業,二者缺一不可。離開了企業的職業教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2006年十一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提出職業院校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

        在意見的指導下,近幾年高職院校積極的探索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方法,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學生頂崗實習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存在問題

        (一)企業參入熱情不高

        企業由于受到國家政策、傳統觀念和競爭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有空閑的資源承擔學校學生的頂崗實習任務。即使有部分企業愿意承擔學校學生的頂崗實習任務,也存在著指導教師不足,工作任務不規范、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工作崗位不對口等現象。

        (二)學生管理難度大

        1.師生溝通難

        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需要承擔一部分的工作任務,指導老師也往往需要承擔其他班級的教學任務。傳統的師生交流的工具一般為電話、email、QQ、MSN等工具。這些工具一個普遍的特點是只能進行單對單的交流,當一位教師面對若干同學時,工作量很大,影響交流溝通的效果。

        2.信息不通暢

        現在較多院校,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幾乎和學校脫離關系,學校的一些新聞和事件很難快速有效的傳達到每位同學。造成了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提交作業、實習日志、實習報告等工作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3.心理問題發現不及時

        學生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心理不適應:新環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難沒有不及時疏導,導致挫敗感和無助感增強。二是工作不適應:經驗不足,技術不熟練,懷疑自己的能力,厭惡眼前的工作。三是人際環境不適應:與工人師父們和管理人員人際關系不協調,封閉自我,感覺孤獨。四是身體不適應:工作中的強度相對學校生活來說較大,體力不支,飲食不適應,出現身體疾病癥狀。五是公司企業待遇不平衡,雙方滿意度不一樣。

        (三)管理不夠精細化

        學生頂崗實習的三個主體分別是學生、指導教師(校內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企業。在頂崗實習期間,每個參入的主體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各自的分工、工作步驟以及工作目標和工作所要達到的效果。而現在在頂崗實習期間,一是學生比較盲目,目的性不明確,一般是老師怎么要求怎么做。二是教師指導學生實習時隨意性較大,沒有明確詳細的工作規范,這一點在兼職教師指導時更為突出。三是企業對學生的頂崗實習所要完成的技能訓練和教學要求不明確,導致崗位安排不合理。

        (四)學校投入不大

        與校內理論教學以及校內實訓課相比,校外頂崗實習投入較少。學校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投入主要包括:校內指導教師的兼課費、路費和誤餐補貼,校外兼職教師少量的指導費。對學生的校外頂崗實習一般不派專職的指導教師,因為很多教師都不愿意到企業專職指導學生。主要原因是帶學生到企業實習對老師的專業能力要求高、責任大而報酬還沒有校內的老師高。

        二、有效解決頂崗實習的對策和建議

        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問題的解決,既需要高職院校不斷的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又需要在現有的水平下不斷的研究新方法,利用網絡、計算機等高科技手段輔助實施。

        (一)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目前許多企業對接受學生的頂崗實習不感興趣,其主要原因:一是企業確實用人比較少,沒有需求。二是學校培養的學生的職業能力達不到企業的要求,企業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而不愿意接受畢業生。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深化改革,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體系。從實際出發,根據工作過程對職業人的需求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將學校教學與企業培訓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科學的設計。綜合性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預期學習結果的內涵分成不同的教學單元;二是圍繞某個教學活動或工作任務設計。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市場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加強與企業的耦合深度,合理利用企業的資源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在校外教學基地的建設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建設了大量的校外實習基地,但真正能用的卻少的可憐。

        其主要原因是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是一種寬松的合作,沒有真正的利益沖突,往往是合作容易而深入很難。因此高職院校應更加注重合作企業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真正目的是培養適合自己企業需要的員工,而學校尋找企業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的目的是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學生。找到合作的共贏點之后,擬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設深度耦合的校外實習基地。

        (三)劃撥專用資金,加大校外頂崗實習的投入

        高職院校的校外頂崗實習教學是學生提高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重要環節,其教學標準要求應該相當高,其特殊的教學手段也決定著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提高。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投入,這主要包括校內教師的差旅費、誤餐費、課時費、以及出差補貼等,激發教師參入工作的積極性。校外兼職教師也應制定合理的績效發放標準。

        (四)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頂崗實習過程的組織與管理

        頂崗實習是一門重要的綜合實踐課程,它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參與,具有管理主體多元化、實習地點分散化、實習內容多樣化等特點。為保證高職生頂崗實習的順利、有序進行,保障工學結合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強頂崗實習過程的組織與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高職院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應建立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學生頂崗實習工作流程、學生頂崗實習考核標準、教師指導頂崗實習管理規定、教師指導頂崗實習考核辦法、兼職教師聘任及管理辦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使用管理辦法等等規章制度。明確學生、教師、企業三者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責任和任務,確保整個教學任務有效、順利、安全的實施。

        (五)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平臺,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指導

        學生離開學校,到企業頂崗實習這加大了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難度,主要表現在師生的交流溝通難、信息不通暢、實訓目的不明確等方面。高職院校應該建設頂崗實習管理資源平臺,這是一種基于網絡的B/S管理系統。主要可以分為學生、教師、系統管理三個模塊。

        1.學生模塊功能

        學生模塊中保存著完善的學生個人信息,必填信息主要有姓名、專業班級、實習單位、聯系電話、QQ號、Email、電子照片等,方便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了解。學生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撰寫工作日志、工作報告、工作總結等相關材料,給指導老師留言,查詢老師的回復和老師給出的成績。記錄整個三年的頂崗實習全部成果。

        2.教師模塊功能

        教師模塊中需要完善教師的基本信息,必填內容有姓名、聯系電話、QQ號、Email、電子照片等。教師在平臺中可以查詢到自己所指導學生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通過平臺和自己所指導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對話。

        3.系統管理模塊功能

        該模塊除了擁有教師模塊和學生模塊的功能外,還有信息,提供下載、添加學生、教師信息、修改密碼、分配指導教師、統計成績、監督留言等功能。

        (六)組建職教集團,加強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一個新生事物。近年來不少地方依托較為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以專業為紐帶,與行業企業共同組建職教集團,加強校企合作、城鄉合作、區域合作,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這樣既保證企業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實現雙贏、共贏,提高了企業參入學生頂崗實習教學的熱情。又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頂崗實習崗位,豐富了學生頂崗實習的資源。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本身對學生的頂崗實踐問題都高度重視,只要政府制度保障有力,校企實訓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企業人力資源戰略高效、有前瞻性,高職院校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才培養規格。三方共同努力,高職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工作就一定能做實、做好。

        參考文獻

        1 高樹鳳.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研究.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5),31~33.

        2 劉捷.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初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7),23.

        3 譚輝平等.做實高職頂崗實習,有效推進工學結合.中國高教研究,2008,(1),69~70.

        4 王瑩華,許文彬.淺談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現代企業文化,2008,(26),123~124.

        第9篇: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關鍵詞】行思教育;質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簡介】倉定志,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江蘇鹽城224005)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字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第三批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從學校校本文化實際出發,基于對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個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辦學主張,以“促進師生發展而行思”為核心思想,通過行思課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實施,為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找到了一條智慧路徑。

        一、行思課程:凸顯學生本位的個性發展

        質量的落腳點是學生。學校把“以質為本”作為發展內核,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差異,積極整合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彰顯生本課程建設的個性。

        1.文化課程走向多維立體。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礎上開發出系列教材《紅色童心》《金色童年》《綠園新語》《銀灘情韻》,建成與之相輔相成的“四色文化館”。二是擴大“四力行動”覆蓋面。堅持“和諧德育”理念,確立“引領兒童價值成長,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德育內核,提煉出“感愛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點。三是探索“四建閱讀”創新點。創建閱讀基地、組建閱讀社團、搭建閱讀平臺、塑建閱讀品牌,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教育環境,探索出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課堂模式與指導策略,深入推進書香工程建設。

        2.活動課程走向整體聯動。

        一是突出“少兒社團”建設。從學生的主體要求出發,強調“學生需要”,把少兒社團這一嶄新的文化載體建設為亮點工程。二是豐富“五節兩周”內涵。已連續舉辦了十二屆校園讀書節、數學節、英語節、藝術節、體育節和科普周、節能減排行動周,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校園節日風采舞臺,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活動天性,奠定了學生陽光成長的基石。三是探索“綜合實踐”范式,持續推進綜合實踐課程改革。各年級活動有方案、有過程、有反思、有報道,動靜結合、校韌飩岷稀⒔逃活動與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多個品牌活動項目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在前期“1+1+X”自選課程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級綜合實踐范式,目前正嘗試研發綜合實踐校本教材。

        3.特色課程走向自主創新。

        近年來,我們緊緊立足學校優勢項目,在做精、做優、做強上下功夫,使得校園足球、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校園足球捷報頻傳,科技教育獨領,藝術教育芬芳滿園,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在江蘇省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我校有兩個節目榮獲一等獎并參加全省優秀節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踐行師本自覺的研修方式

        質量的起源地在教師。優質師資團隊,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之所在。我們積極打造以教師為本的研修模式,營造教師個人成長、發展、自我實現的良好環境,為教師成長提供廣闊的平臺,讓教師研修走向自覺。

        1.完善團隊化發展機制。

        以學科組團,由名師領銜,借核心帶動,求共同發展,在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流動的教師群體中,形成穩定的專業發展力量。一是做實教師社團。立足市級、校級“名師工作室”,完善“校區學科中心組―校級名師工作室―市級名師工作室”的三級名師發展機制,同時充分發揮“半畝方塘”讀書社、“智慧樹”數學俱樂部等教師組織在教師團隊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統籌推進各校區、各學科的教師團隊化發展。二是做新教研平臺。利用校園網站,突破時空界限,組織開展“相約周六”網絡論壇、“校區同臺”在線沙龍等研討活動。三是做活教研策略。舉行“校際合作教研”,實施“項目集體攻關”,在凝聚教師合力的基礎上促進集團師資素質的整體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學科基地。

        集團統籌,在各校區成立了相應的學科基地,牽頭舉行各年級各學科的合作教研,通過教材研讀、課堂觀摩、問題研討、微型講座等形式,促進校區、教師間的學習與交流。在江蘇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學會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江蘇省小學數學特色教學交流研討會中,我校以《關注基本活動經驗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行思課堂?數學教學》為題作了經驗交流,以“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研究為突破口,構建“行思課堂”五步教學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與會專家代表的廣泛關注。

        3.開辟共享式資源空間。

        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科學統籌安排并整合物力、財力資源,均衡配置到各個校區,確保各校區各類硬件資源達到比較先進的水平。優化校園網絡環境,踐行“互聯網+教育”理念,以“一庫四室”建設為龍頭,不斷創新實驗室應用、江蘇省“E學習”項目試點研究,保證各種教育裝備的高效運行和各類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基礎保障。“一庫”是指學科精品資源庫,“四室”是指電子備課室、特色項目室、名師講課室和互動論壇室。在這樣的平臺中,教師把優質課例資源,包括典型教案、網絡課件、備課資料、優秀題型等上傳供大家分享與研究,同時又有效構建出教學研究的互動空間。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調控體系

        質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們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質量調控體系。

        1.立足教學常規的基準。

        讓教學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教學研討、教學常規、教研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進“教師閱讀促進工程”“教師基本功提升工程”等,為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實、抓新、抓優“教學五認真”,重點是推行“五步電子備課法”。五步即教材解讀―個人主備―資源共享―個性設計―教后反思,一人主備,全體交流,所有過程全部在網上實現,所有教案均上傳至各年級備課室。下一輪的備課教師在此基礎上再作取舍、補充和完善,有效發揮了資源的疊加效應。

        2.把準科學評價的基點。

        制定《實施素質教育考核評估細則》《學科學業評價體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質量標準與評估體系,完善教學質量調控制度和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從有效教學的需要出發,推行“四活化”檢測規范,即活化命題方式、活化檢測方式、活化檢測內容和活化評價方式。改學校命題單一模式為多元綜合模式,將筆試與口試、聽力、動手測試等相結合,將學生自測、互測與教師檢測相結合。推進學科能力抽樣檢測,成立各學科質量監控組,制定所有學科能力檢測方案和標準,跟進各學科教學過程,在期中和期末對音、體、美、信息、科學等學科均組織抽樣檢測。對于學困生,各教研組都建立檔案袋,填寫跟蹤表,詳細記錄學習情況,及時補差與輔導。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国产 | 欧美中文字高清在线播放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