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

        第1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字:土地管理;3S; 應用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在不斷的加快,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土地資源也顯得倍加珍貴,必須要對其合理的進行開發和利用。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土體資源的浪費和流失。從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角度來講,做好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先對落后,這也嚴重限制了新時期、新條件下的土地管理的發展。特別對于土地資源的實時動態管理現在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遙感技術能覆蓋較大的面積,獲取信息也十分的方便。合理的運用3S技術的現代化的手段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地資源管理的模式。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快捷和方便。

        23S技術綜述

        目前3S技術是對地觀測系統中空間數據、屬性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查詢、更新、分析和應用的三大支撐技術。RS、GPS、GIS三者之間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RS和GPS兩者采集的數據來給GIS來提供和及時更新空間和屬性數據。GIS通過對這一部分數據的綜合處理和分析,同時用的到的處理結果來指導RS和GPS的數據采集。

        2.1 RS技術

        RS技術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是通過專門的遙感設備,在不與目標對象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取得目標對象的信息特征,并且對這一部分信息進行提取和加工。近幾年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不斷發展,于此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遙感技術也得到的迅猛的發展。遙感技術一般情況下是對是圖像形式的遙感數據進行數據處理,主要包括糾正、增強、變換、濾波、分類等功能,通過這一系列的處理措施得到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例如土地的建設使用情況、植被的覆蓋率和農作物產量等。一般采用的是光學處理和數字處理這兩種方式來對數據進行處理,數字圖像處理的重復性好,能夠很好的和GIS相結合在一起,可以應用的領域比較廣。遙感技術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目前遙感技術的數據分析可以實現從單一數據向不同類型和多數據源的領域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同靜態分析到動態監測的方向發展。遙感技術展現出來的綜合和快速的特點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監測、植被調查和城市規劃等各個方面。

        2.2 GPS技術

        GPS技術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統,它通過導航衛星進行授時和距離的測量。GPS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展起來的技術。進過接近20年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實時導航和定位。我國對GPS的使用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GPS技術以其精度高、全天候和自動化的特點得到了國內外測繪部門的認可。為測量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地里測繪領域在對遙感圖像進行空間處理之前必須要對遙感圖像進行稽核校正,這時候就用到了地面控制點。為了得到地面點的具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地形圖來確定,但是由于現在的地面變化情況日新月異,有時候在地形圖上找到和遙感影像相同的點位就比較困難。另外一個方面,在很多的領域對控制點位的要求精度比較高,以方便的來進行土地利用情況的比較。這就用到了GPS高精度的優勢。

        2.3 GIS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是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系統和用戶三部分所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分析可以得到各種類型的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管理、城市規劃等各個領域提供具有科學性的技術方案。在上世紀90年代GIS技術開始進入到我國,逐漸被應用在國土和環境的調查分析和決策之中。

        2.43S的集成應用

        3S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經被政府和社會各部分廣泛的應用。3S之間的相互結合應用能夠很好的取長補短,形成一個平衡的狀態。三者之間相互構成一個整體,能夠進行實時動態的觀測。三種技術可以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上來進行實現。單純從軟件的集成來看,開發出完善的3S技術是可以實現的。通常的做法是通過支持柵格數據類型及相關的處理分析操作以實現與遙感的集成,而通過增加一個動態矢量圖層以與GPS集成。3S集成技術的發展能夠形成一個完善的對地觀測系統,對人們日常的對地測量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能夠大大提高測量的效率。對于促進測繪科學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 3S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

        3.1 在土地資源動態監測方面的應用

        目前對土地資源進行動態監測主要利用的是全國的詳細調查數據和最新的衛星遙感信息。在3S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動態監測,對土地資源的動態變化信息能有一個及時的了解,這位保證我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進行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基礎是在同一區域不同時相下的遙感圖像之間存在的光譜上的特征差異,通過對特征差異的識別可以對土地的動態利用狀況有一個及時的了解。通過遙感和全球定位系統來獲取信息,由地理信息系統來對這部分信息進行管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是通過特定的硬件和軟件來對圖像數據進行信息化,建立空間的數據庫,經過特定的編輯、空間分析和表達之后,能夠為決策和咨詢提供服務。

        3.2 在土地更新調查中的應用

        單獨運用一種技術難滿足各種工作的要求。三種技術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缺陷。GPS可以快速的對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但是不能給出定位目標的具體地理屬性。RS具有現時性、宏觀性、信息量豐富等特點,能夠做到實時或準確提供目標的環境變化的信息,但是受到了光譜波段的限制,在數據定位的精度方面難以保證,而起必須要依靠GIS來實現空間信息的專題制圖、動態監測和信息更新的自動化以及信息的空間查詢和分析。GIS能夠為多種空間數據綜合處理、動態存儲和空間分析提供基礎的數據,但是獲取數據的過程工作量比較大。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空間信息集成系統,才能真正發揮“35”技術的功能。

        3.3 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是對法律、行政和經濟決策進行輔助的工具,也是進行規劃和研究的輔助設備。它包括了一部分特定地區的土地相關信息數據庫,同事也包含了收集、更新、處理和傳播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從軟件系統結構總體上來看能夠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和社會服務信息系統。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它很好的將計算機技術、GPS、GIS、RS、數據庫以及網絡等技術整合在了一起。特別是GIS技術能夠為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3.4 在建設用地勘測定界中的應用

        在土地勘測定界測量中,運用GPS衛星定位技術,能夠很好的克服復雜工作環境的限制,對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證測量的精度非常有意義。特別是RTK技術的發展,可以實現精度在厘米級的三維坐標,利用RTK技術能夠實時地測定界樁位置,保證了土地使用在界限范圍之內。使用RTK技術進行勘測定界放樣是坐標的直接放樣,建設用地勘測定界中的面積量算,實際上由GPS軟件中的面積計算功能直接計算并進行檢核。避免了常規的解析法放樣的復雜性,簡化了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

        結語

        未來的土地資源管理必將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3S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也會被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伴隨著這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的不斷提高,加之地理信息系統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3S技術將會不斷的推動土地管理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擁軍, 劉保東.”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應用的現狀及趨勢[J]. 山東國土資源,2005,21(9)

        第2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 3S技術 RS GIS GPS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1.“3S”技術以其應用

        1.1 GIS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是有計算機硬件、軟件和不同方法組成的系統,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和顯示,以便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GIS獨特的空間查詢、空間分析能力以及可視化表達、地理過程的演變模擬和決策支持,使其廣泛應用于政府國土、環境、人口等資源的調查、統計、分析、管理及決策,區域規劃管理和城市基礎設施,行業規劃管理,大型工程規劃設計、市場分析、商業與服務管理等方面。

        1.2 GPS技術

        GPS全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由美國國防部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設計、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經過20年,耗資超過300億美元,是繼阿波羅登月計劃和航天飛機計劃之后的第三項龐大的空間計劃。GPS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系統、用戶設備部分。

        1.3 RS技術

        遙感,即遙遠的感知,是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遙感技術包括傳感器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提取和應用技術,目標信息特征的分析與測量技術等。

        1.4 3S集成技術

        3S集成技術是指將上述三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及其它相關技術有機地集成在一起,目前一般是綜合利用RS、GPS與GIS技術,通過對不同時期的遙感數據的分類和比較來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研究土地利用變化的時空特征和驅動力分析,并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預測,為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整和土地利用用途的管制、監察提供決策和技術支撐。

        2. 基于3S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的研究

        2.1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技術流程(如下圖)

        2.2 遙感數據的選擇與預處理

        關于遙感數據的選擇,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空間尺度和指標,采用不同的遙感平臺及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狀況因其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確定二呈現出十分復雜的地表形態,衛星數據以其宏觀、快速、準確、實時的特點被廣泛的應用于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為了使圖像上感興趣的特征得以加強,使圖像變得清晰、解譯性高,通常要進行遙感圖像增強處理,以便于顯示、觀察、進一步分析與處理。圖像增強包括空域增強方法和頻域增強方法。

        2.3 遙感數據融合

        圖像融合是將多種遙感平臺,多時相遙感數據之間以及遙感數據與非遙感數據之間的信息組合匹配的技術。數據融合是通過對某一研究對象的多源遙感圖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產生比較單一的信息源,從而實現對地物更精確、更可靠的分析和識別。

        2.4 土地變化信息的提取

        在人類社會生產系統和消費系統的關系框架下,人口、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政策、文化、民族風俗是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而土地利用變化又是土地覆蓋變化最直接的驅動因子。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提取是通過計算機與人工識別相結合,提取出土地利用變化在多時相遙感影像上的表現信息,并進行處理和數理統計,從而輸出變化信息成果的過程。變化信息的發現是變化信息提取中最關鍵的一步。變化信息發現的方式有三種:人工發現、自動發現、自動與人工相結合的方法。其中自動發現方法主要有光譜特征變異法、假彩色合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類后比較法等。

        2.5 數據的處理及分析

        空間數據的更新:(1)圖斑。對圖斑來說,其變更的主要表現方式為:a新增邊界線—圖斑分裂;b刪除邊界線—圖斑合并;c新增、刪除邊界線同時存在—圖斑的合并與分裂都存在;(2)線狀地物。對于線狀地物來說,其變更的主要方式有:a新增線狀地物b刪除線狀地物: c線狀地物的寬度發生變化d線狀地物的分裂與合并;(3)零星地物。對于零星地物來說,主要的變更方式有:a新增零星地物: b刪除零星地物: c零星地物的面積改變:在更新土地線狀利用圖中,除了更新每幅圖變化圖斑和相應的屬性以外,還應該重新建立拓撲關系,并將結果入庫,更新數據庫有關內容。

        對更新的數據庫進行分析:(1)疊加分析,將統一區域范圍內兩個不同圖層的數據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圖層,通過疊加分析,可以產生土地利用變化圖,在該圖上標明了土地利用變化范圍和分布區域。(2)統計分析對土地利用線狀圖和土地利用變化圖上不同類型的圖斑進行統計分析,求出各種類型變化的面積。將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繪制圖表,比較土地利用類型在數量上的變化。

        通過GIS強大的查詢、顯示、分析等功能,對各類信息進行對比、搜尋、疊加、篩選等處理,實習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結論

        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不僅是土地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而且直接關系到區域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1)用遙感手段可以主動的反響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提取變化地塊的大致區域,增加了變更的客觀性;而傳統的監測方法大部分需要手工、人工完成,且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進行土地調查,且難以保證數據的精度。

        (2)使用GIS制成的數字地形圖可以十分方便、快速的進行空間分析、綜合、提取和修改。而且成圖周期短、成本低,同時也方便管理。

        (3)GPS測量的數據與遙感的數據都是以數字方式存儲,可直接輸入GIS系統成圖,避免了傳統方法中轉繪、清繪帶來的誤差。

        (4)3S集成技術是現代土地資源管理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僅提高了數據獲取的精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徹底改變了我國傳統落后的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和模式。

        隨著3S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定會推動我國土地利用監測、土地資源調查等領域的進步,加快土地資源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査顯節,邢立新,“3S”技術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綜述,世界地質,2000年12月第19卷4期.

        [2] 葛吉奇,地籍管理,西安地圖出版社,2002.

        [3] 牛志春,倪紹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數據融合方法的研究進展,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

        第3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礦區土地復墾,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1.23 文獻標識碼: A

        1 礦區土地復墾的涵義與意義

        1.1土地復墾的涵義

        按照1988年國務院《土地復墾規定》的規定:“土地復墾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1]。”這里的生產建設是指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燃煤發電等。

        1.2土地復墾的意義

        搞好土地復墾是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促進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需要;是增加耕地面積,緩解礦區人地矛盾,促進礦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和改善礦區工農關系的需要;同時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企業把土地復墾當作生產全過程的必要環節,重視對土地生產要素的投入,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戰略,就是將土地復墾作為工礦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產業,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以專門的企業(或公司)為依托,將工礦業發展用地、遭破壞土地復墾、復墾土地的開發及生產、農副產品加工、運銷等融為一體,實現工礦區土地復墾的一體化、規模化、高效化經營。把性質不同、屬于不同行業的土地活動(如土地整治、土壤培肥、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與運銷等)聯為一體,形成土地復墾的凝聚力,從而促進土地復墾規模效益的提高,有效地解決土地復墾技術推廣難和規模小的問題;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戰略,有利于現有土地復墾規定和有關政策措施的實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促進現有土地法律法規、土地管理體制與機制的不斷完善;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戰略,有利于積極爭取土地復墾資金和政府部門對土地復墾工作的支持;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戰略,可以為工礦企業的下崗職工開辟再就業渠道,有利于工礦區農民的脫貧致富達小康。總的來說,實施土地復墾產業化戰略,可以加快工礦區土地復墾工作進程,對工礦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礦區破壞土地復墾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編制土地復墾方案

        部分礦山企業尚未編制土地復墾方案,或雖已編制土地復墾方案但質量較差。編制的部分土地復墾方案沒有嚴格按照土地復墾條例和實施辦法的要求編制,編制的內容不符合要求。目前尚有18個礦山項目沒有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占總項目的21.2%。

        2.2實施土地復墾方案

        土地復墾實施治理率低,土地破壞較嚴重。大部分項目編制方案后沒有編制土地復墾規劃設計,沒有按照土地復墾方案要求實施復墾或剝離表土,對損毀土地實施部分復墾或剝離表土的礦山項目只有9個,僅占項目總數的10.6%。

        2.3繳存土地復墾費

        大部分企業沒有將土地復墾費用列入生產成本和項目建設總投資,土地復墾費繳存率低。部分企業沒有將土地復墾費用列入生產成本和建設項目總投資,雖已納入總投資但沒有實行專款專用。目前繳存土地復墾費的縣級項目39個251.0729萬元,市級項目4個147.9460萬元,省級以上的項目1個47.64萬元,繳納土地復墾費占已評審或初審項目復墾預算總投資的3.75%。

        2.4土地復墾義務

        部分礦山企業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這些礦山企業寧可放棄已繳存的土地復墾費,也不實施土地復墾,形成了新的損毀土地。

        2.5土地產權糾紛

        現在土地復墾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礦山企業用自有資金復墾部分土地,想以此交換新土地,但是農民卻愿意無償使用復墾土地,而不是交換。企業的使用權遭到了破壞,搞得既不合情合理又不合法。二是農民自發復墾土地,但是土地的使用權在企業,使用權的轉換又是問題,土地產權糾葛的問題必須解決。

        土地復墾規定:生產過程中破壞的國家征用土地,企業用自有資金或貸款進行復墾的,復墾后歸該企業使用根據規劃設計企業不需要的土地或未經當地土地管理部門同意,復墾后連續兩年以上不使用的土地,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籌安排使用[3]。這樣的規定加大了處理的難度。企業不會去種地,只能處理給農民而使喪失了土地使用權,嚴重地挫傷了企業復墾的積極性。

        3.針對礦區破壞土地復墾問題的對策

        3.1加大對礦山企業土地復墾方案編制的指導和審查力度。

        一是土地復墾方案編制之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聯合農業、水利、財政等有關部門現場踏勘,提出合理的復墾意見。二是認真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的專家評審和審查工作,對于土地利用現狀明確、損毀土地的分析預測科學、土地復墾目標、任務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土地復墾費用測算合理,預存與使用計劃清晰并符合本辦法規定要求、土地復墾計劃安排科學、保障措施可行、土地復墾方案已經征求意見并采納合理建議的土地復墾方案方可通過審查,審查通過的土地復墾方案作為建設用地申請、采礦權申請或年檢的必備要件。三是沒有編制土地復墾方案的限期完成方案編制和評審工作。

        3.2加大對土地復墾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

        建立健全日常監管制度,切實加強土地復墾的監督檢查工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定期、不定期地對復墾義務人落實土地復墾方案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和督促。對不按設計方案使用土地的、不落實土地復墾義務的要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3.3加大土地復墾費繳存的力度。

        一是對所有礦山項目提高土地復墾費的收繳標準,凡是占用損毀耕地的參照耕地開墾費20000元/畝收繳,占用損毀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的按照10000元/畝收繳。土地復墾方案中靜態投資低于上述標準的執行上述標準,高與上述標準的執行土地復墾方案中的靜態投資標準。土地復墾費原則上一次性繳納,確需分期繳納的第一期繳納比例不得少于總費用的20%,且不得低于已經破壞土地面積的復墾治理費用。土地復墾費繳納不到位的不得通過年檢或發放采礦權證。

        3.4加大對違反《土地復墾條例》規定要求項目的查處力度。

        建議建立土地復墾巡視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復墾方案和規劃設計方案的實施進度和計劃完成情況。對于沒有完成計劃的要采取補救措施,對于違法條例規定的項目堅決予以查處,絕不姑息。

        3.5完善土地復墾政策法規。

        我國現行的土地復墾規定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繼續實行并完善“誰復墾、誰使用、誰受益”的優惠鼓勵政策,保護復墾者的合法權益[4]。界定土地復墾領導組織機構及相關部門職責范圍,形成互相協商、密切合作的局面,營造土地復墾良好的外部環境。

        4.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土地復墾這一問題的認識會逐漸深刻,復墾采取的措施必將會更科學、更有效、 更合理,復墾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會越來越明顯,搞好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其不僅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保持我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改善工農關系,保障城市居民和農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而且可以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平衡,促進生態良性循環,這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代宏文.澳大利亞礦山復墾現狀[J].中國土地科學,1995(4):23~24

        [2] 胡振淇.國外土地復墾新進展[J].中國土地,1996(10):12~15

        第4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隨著社會科技進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辦公自動化、標準化、網絡化漸趨完善。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檔案信息化建設已是新世紀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它賦予新時期檔案工作嶄新的內容,為檔案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需運用各種學科知識、多專業配合、多部門協作、多環節配套的復雜系統工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國土資源局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對實現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規范化、完善化提出新的方法和要求。

        關鍵詞: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ace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OA, standardization and network tends perfect.The new trend of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formationization.The informationiz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which become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 cause, endue it work, at the new period, with new contents and also brings i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informationiz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is to use a variety of subject knowledge, with the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ectored collaboration, multi-link supporting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Analyzing the actuality of archive informationizes management of the country resource bureau,this article roots out its problems and advances new methods and demands to the archive management of country resources.

        Keywords:country resource;archive;informationazation

        一.綜述

        “土地檔案是國土資源部門在土地資源管理、開發、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資料等,它記錄了土地從開發到利用的全過程,是土地管理活動的真實歷史記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改革的深入,土地管理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頻繁的土地管理活動產生了大量的土地檔案。

        國土資源檔案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真實記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以其特有的原始性,真實地記錄土地運行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全過程。它不僅記錄這一歷程所有事物的原始面貌, 而且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國土資源檔案不僅具有信息的普遍性, 而且又以其內容的廣泛性、 原始性、 權威性和回溯性而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 國土資源檔案已成為國土資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來的決策中和處理各項問題中以及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者重要作用。

        信息化中的信息不僅僅限于檔案本身的記錄信息,它還包括將原始信息進行處理后與社會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廣泛的信息。所以,國土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就是在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下,一方面促進檔案本身信息進入社會交流系統,提供利用服務,另一方面就是將檔案中的信息與其他社會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會中傳播,廣泛地服務于社會。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實現科學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關鍵條件。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現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實現檔案信息接收、傳遞、存儲和提供利用的一體化;實現檔案信息高度共享;引發檔案管理模式的變革。

        二、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管理的趨勢與必要性

        由于檔案需長期保存,為提高存儲環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檔紙張受潮、蟲蝕以及火災等災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檔保管的經費已在所難免,且因無備份而又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檔損失擔憂。由于檔案需反復查閱,不可避免地存在原件受損或遺失,給文檔的保管與利用帶來管理上的困擾。在已認知的低檔平板掃描儀錄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檔的電子化進程是不可想象和解決的,且大量電子化文檔如何管理、查閱、應用有待全面解決。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檔案信息管理電子化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事物的出現,使檔案的生成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諸如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土地權屬等運作過程在計算機和通訊線路中進行,這樣檔案的前身必須以機讀文件為主要形態,那么檔案也自然以機讀形式存在,這些檔案的利用方式與紙質載體檔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異。這種變化預示著檔案工作者將面對更多的機讀形式的檔案。目前,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現狀是檔案標準化、規范化滯后和應用軟件多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系統整體水平的提高。現在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設備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沒有充分發揮。可見,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無論是從社會各個領域還是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技術無不彰顯其獨特的魅力,也成為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 存在的問題

        1、檔案軟件沒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檔案部門使用的計算機型號不一,規格各異,各自開發的軟件不能互用。由于不能互調,就不能利用電腦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編輯成果,這制約了檔案信息電子化的進程,給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帶來較大麻煩。

        2、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有待提高。國土資源檔案信息管理電子化的前提是基礎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館(室)藏檔案業務基礎差,案卷質量不高,特別是檔案的著錄細則相容性不強,系統軟件移植性差;國土資源檔案自動化工作尚無統一標準,無法全面實施、推廣統一標準,這也制約了其檔案信息工作的電子化。 3、檔案信息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從目前看,國土資源檔案部門缺乏現代高技術人才,信息處理復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檔案人員在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上與工作發展的要求距離較大,現代技術水平偏低,甚至有現代文盲現象。盡管引進了現代化設備,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更談不上檔案信息電子化了。

        四、國土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1、檔案部門基礎設施建設

        在國土資源檔案管理上,運用計算機進行檔案的收集、整理、編制檢索工具、內容介紹和編制內目錄,還可用于庫房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從硬件上配備電子計算機,提高檔案室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程度,逐步提高檔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局域網,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加快檔案信息系統建設使各項工作網絡化,加強提高檔案的利用,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提高檔案信息化水平技術

        通過對計算機系統軟件的操作進行培訓和推廣,逐步建立國土檔案中心目錄及全文的數字化。對各職能部門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檔案資料,邊整理邊輸入,建立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實施實體檔案和電子檔案“雙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復勞動,不但能節約人力和財力,而且也會大大加快國土檔案信息數字化的進程。對上網信息進行密級界定。首先制訂密級標準,對室藏檔案按公開、內部、秘密、機密進行界定;其次對檔案信息使用者進行網上身份驗證,對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詢權限,以保障軟件系統的安全。3、標準規范建設

        這是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發展的保障。隨著電子文件的大量產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電子檔案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早在2002年,國家檔案局就了《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要求電子文件形成單位和接收單位認真做好電子檔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選取適合國土資源部門自身特點的檔案管理軟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錄入、開發利用等工作是開展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建設不可回避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根據《電子文件歸檔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要求,搞好電子文件的積累、鑒定、歸檔等工作,確保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安全性和可識別性。

        4、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是國土資源檔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一方面是由檔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務性決定的;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檔案領域的應用,電子文件、電子檔案的安全問題對檔案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的國土資源檔案管理工作者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知識:一要具備基本的檔案管理專業知識,二要具備計算機、外語、管理學等基礎知識,三要具備國土資源管理基礎業務知識。加強對檔案管理者的計算機素質、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的同時,要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提高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檔案工作的要求。國土檔案管理者要主動開發或引進先進的管理軟件,努力學習國內外成功先進技術和經驗,及時配置、更新檔案現代化管理所必需的計算機、掃描儀、刻錄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為了完整、準確地記錄土地、礦產資源的開發、 保護、利用和變化狀況,我們既要應用先進技術搞好國土資源檔案管理,又要把各類原始資料永久地保存下來,確保檔案內容數據與實地相一致。

        五、結束語

        在當前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檔案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檔案事業應對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加快國土資源檔案信息系統化建設,實現檔案工作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是創新國土資源檔案服務機制、提高國土資源檔案工作為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國土資源檔案系統整體功能的基礎和必要手段。總之,國土資源檔案管理工作要適應和服務于深化、嚴格土地管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就必須要不斷加強與提升、挖掘開發國土資源檔案信息資源,充分創造國土資源管理檔案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國土資源檔案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唐寶蓮,吳建華. 檔案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及三者的關系[J]. 科技檔案, 2006,(03) .

        [2]夏燕玲. 檔案信息化建設與檔案管理的幾點思考[J]. 云南檔案, 2010,(03) .

        [3]趙甲信. 關于加快推進縣域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步伐的幾點體會[J]. 陜西檔案, 2008,(06)

        [4]趙鵬, 李光. 檔案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實現檔案實物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轉變[J]. 山東檔案, 2005,(05)

        [5]曲敏,高華.淺析基層國土資源檔案管理[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6

        [6]冼少群.關于加強國土資源檔案工作的思考[J].廣東檔案,2010;02

        [7]莫自超.新時期土地檔案管理工作的理論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1

        第5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 GIS;可視化;數字高程模型

        [作者簡介]李原存(1986—),男,東華理工大學測繪工程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信息技術。(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土地的總面積是有限的,同時,一定區域內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也是有限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分配不平衡,山地、丘陵多,平地較少,后備耕地資源不足且耕地質量差。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用地的需求,大量耕地被征用轉為建設用地,致使耕地流失嚴重,給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土地整理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成為新時期協調人地關系,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土地利用動態平衡的主要措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土地整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分為前期研究階段、規劃設計階段、施工設計階段,以及工程施工階段。在整個過程中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需要多技術支持。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學者對土地整理及其規劃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改進了傳統的整理方法,促進了土地整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GIS技術作為計算機空間科學的一個分支,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其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空間插值等功能,在土地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分等定級等方面得以廣泛的應用。近年來,眾多學者開始研究將GIS技術引入到土地整理過程中,使土地整理在GIS平臺上直接進行,借助于GIS技術的圖形編輯功能和空間分析功能建立虛擬地理環境可視化模型,使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其他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直接在可視化模型下進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視化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實用技術,由于能直觀、動態、多角度地表達地學現象,已在城市設計、水土保持、土地監督、土地整理等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應用到土地整理的規劃設計階段,還可以應用到土地整理潛力評價和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當中。目前已有一部分學者研究將可視化技術運用到這兩個方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本文是關于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運用方面成果的總結。作者希望,本文不僅為讀者提供有關土地整理可視化研究成果的綜述,讓讀者了解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過程中運用的方法,還能從中找出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中運用的新方法,拓寬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中的運用方式。

        二、國內外研究概況

        (一)國外研究現狀概述

        土地整理的概念首先出現于德國巴伐利亞王國的法律中,德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沿用至今,日本稱為土地整治(整備)、臺灣稱為土地重劃。

        各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土地整理做出不同的定義,同時各國土地整理的任務與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也有所區別。德國的土地整理工作在19世紀主要是將分散、零碎的農地集中連片,改善農業生產和勞動條件;20世紀90年代,土地整理趨于綜合化,以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合理規劃協調農業利益與自然保護和景觀保護集中于一體。在土地整理可視化技術方面,由于國外的GIS技術發展較早,空間分析與圖形編輯功能改進較快,德國在此基礎上以GIS為開發平臺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統,將土地整理各種數據、圖件和權屬狀況等資料存儲于該系統,實現了對土地整理數據與圖件的可視化查詢與編輯、分析等操作。此外,近年來三維GIS概念的提出?熏使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中運用趨于三維圖形的顯示,土地整理的各種數據也可以在三維GIS技術的支持下實現3D分析。

        (二)國內研究現狀概述

        我國是開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國殷周時期的井田制,以及后來的屯田制,北魏時期的均田制可以視為土地整理的雛形。國土資源部將土地整理定義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與生態的過程。我國的土地整理工作的開展主要集中在農地整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土地利用問題,改善農業的用地環境,從而提高農業用地的利用率、產出率,維護景觀、生態環境的平衡。

        目前我國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的運用主要是借助計算機輔助制圖(CAD)軟件實現的,單體設施施工圖主要是與相關行業的專家協同工作繪制的圖形。預算則是根據規劃和單體設施工程一起計算得到的結果。但是GIS技術的成熟與快速發展及在交通、電力、電信、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成功運用,使一些學者開始研究把土地整理建立在GIS平臺上實行操作。其中一部分學者把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基礎數據、規劃成果,通過GIS二次開發建立特定的空間信息系統,分圖層、分區域,形象地顯示地理數據,并運用空間分析可視化技術,直觀顯示分析過程,為土地整理提供了輔助決策。此外,國內的一些先進的學者在接觸到三維GIS的理念后開始研究土地整理的三維可視化,通過獲取的整理區的地理數據進行3D分析建立整理區數字高程模型,再在此模型上進行分析整理操作,最后重建數字高程模型,顯示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狀況。這種技術目前來說在國內應用還較少但卻是以后土地整理可視化的發展方向,并且這種可視化技術能很好地、直觀地、動態地、真實地顯示整理后的狀態,對土地的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

        三、相關文獻回顧

        當前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土地整理三維可視化和二維可視化顯示。其中三維可視化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而二維可視化技術卻已經應用在了土地整理潛力評價、土地整理適宜性評價和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下面就對以上幾種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進行相關回顧。

        (一)土地整理潛力評價可視化

        這種整理潛力評價可視化的大致方法為先把土地整理綜合潛力分為三步進行。第一是整理區景觀改善潛力可視化表達與分析。運用ARCGIS軟件的疊加分析將核心景觀區、一般景觀區、緩沖區需要整理的耕地進行疊加,用遙感影響分析植被指數,根據設定的評分標準對各區域耕地進行景觀改善評分。第二是耕地提高潛力可視化表達與分析。耕地質量提高評分體系根據實地調查的數據與預期理想糧食產量的差值來評分。運用Field calculate計算各村耕地質量提高潛力分值,根據評分結果繪制耕地質量提高潛力分析圖。第三是耕地面積增加潛力可視化表達與分析。按照耕地的坡度(5度)分別選取典型樣區,調查耕地中其他農用地之和占耕地面積的比例,以及整理后其他農用地面積之和占耕地面積之比例,以耕地面積增加比例為依據設定評分標準,根據評分結果繪制耕地面積增加潛力分析圖。隨后整理地塊的不同位置,引進專家決策意見給各評價因子賦予權值,然后對各評價因子進行加權疊加,結果為土地整理綜合潛力評分,根據評分結果繪制土地整理綜合潛力分析圖。最后提取整理區的高程點,運用ARCGIS中ARCTOOL BOX模塊中的3D分析功能,建立TIN生成整理區DEM,選擇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整理規劃圖遙感影像作為紋理,根據三維顯示需要設定顏色。這樣土地整理的綜合潛力就在三維地形圖顯示出來了。

        (二)土地整理適應性評價可視化

        整理適應性評價化的基本方法是將整理區的的等高線進行柵格化處理,接著利用ARCGIS對高程點文件進行插值處理,然后用ACTOOL BOX模塊下的3D分析對已經進行過插值過的高程數據進行處理生成整理區的數字高程模型,這就為土地整理適宜性評價提供了依據。根據整理區的現狀,對整理區進行柵格化處理,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柵格單元,每個柵格單元作為土地整理潛力評價單元,接下來根據整理區的具體條件確定整理土地的主導制約因素,建立適宜性評價因子。對整理區土地利用現狀圖數字化,然后對數字化的數據柵格化,以便于加權評價。在獲得各評價因子柵格數據的基礎上利用ARCGIS軟件根據評價模型對各評價單元進行空間疊加運算。利用ARCGIS重分類功能將土地整理的適宜性分為基本適宜(>75)、度適宜(50-75)、臨界適宜(25-50)和不適宜(

        (三)三維可視化在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這種三維可視化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可以模擬出整理規劃后的地物場景,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真實感。其主要的方法是提取整理區的高程點,在ARCGIS的ARCTOOL BOX模塊下用3D分析創建TIN生成整理區的數字高程模型,然后按照田、水、路、林、村分類進行整理規劃設計。在農田平整中調用出已經建立好的TIN文件,以規劃后每個田塊的ID號作為劃分TIN文件的單位,從數字高程模型中讀取待平整田塊的高程值,計算平均高程作為田塊的理想高程,通過ID號檢索待平整區域,以設計田塊的高程值對待平整區域的高程點的屬性值進行修改,修改后重建TIN就得到了農田平整后的數字高程模型。道路與溝渠設計的實現,在ARCTOOL BOX模塊下調用整理后的道路和溝渠的線數據,運用空間分析的功能對線數據進行加寬使其變為面數據,然后在ARCSCENE中將緩沖區分析后的道路和溝渠數據加載到TIN表面。這時要對道路的基礎高程進行選擇,選擇TIN作為它的基礎高程。然后生成整理后的數字高程模型,最后調用三維符號庫里的符號對重建的數字高程模型表面上的地物進行替換,這樣就形成了整理規劃后的三維立體景觀圖。

        四、結論

        上述的三部文獻都建立了整理區的數字高程模型,很好地模擬出了整理區的地形狀態,為項目的進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第一部文獻中,作者將可視化的技術引入到了土地整理潛力評價當中,不僅實現了評價過程的可視化,還實現了評價結果的可視化,不僅實現了評價結果的二維可視化,還實現了評價結果的三維可視化,這種設計方式很好地直觀地顯示了整理區內整理潛力的高低,對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第二部文獻中,作者將整理區的三維平面圖形進行柵格化的處理劃分成評價單元,并且通過實地調查選取了影響項目區整理工作的限制因素和主要的評價因子,并且通過評價模型對評價因子進行分析,得出了每個評價單元的適宜程度,而且通過二維圖形顯示出來,這種方法很好地將整理區的適宜程度展現在二維平面圖上,但是沒有實現評價結果的三維可視化。因此,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適宜性中的應用是這方面的研究方向。上述的第三個文獻中作者打破了傳統的利用CAD進行整理設計,而是運用ARCGIS建立整理區的數字高程模型,在模型中進行整理設計。特別是在田塊整理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只能設計田塊形狀的束縛,在數字高程模型下進行田塊的整理不僅可以整理其形狀還可以進行田塊平整,并將結果以三維圖形的形式顯示出來,直觀動態地看到整理后的田塊的形狀和高度。此外,對于道路溝渠的設計,通過空間分析將其轉換成了面狀文件并加載到數字高程模型中,打破了傳統中只能用線文件表示溝渠和道路的束縛,在數字高程模型中很真實地模擬出了道路的路面狀況。這些創新的設計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數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可以很直觀、動態地模擬出項目區的地形起伏狀況,為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上述的三篇文獻中也都在項目開始時構建了數字高程模型,可見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土地整理方面的應用是今后此方面的研究熱點和重點。

        [參考文獻]

        [1]李睿璞,盧新海,馬才學.基于GIS的農用地整理三維可視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0,(5).

        [2]許榕焓,張海濤,陳家贏.基于GIS與虛擬現實技術的土地整理規劃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

        [3]李睿璞.基于RS、GIS土地整理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4]孫華生,郭熙,李耀蘭.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潛力分析[J].廣東土地科學,2004,(2).

        [5]陳家贏.基于虛擬地理環境三維可視化模型的農用地土地整理規劃設計[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第6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 ImPACTS等式;典型生態經濟問題;研究綜述;西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1-008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1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從最廣泛的角度闡述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新興交叉學科[1],對理解和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或區域尺度的環境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與傳統學科的學科界限鮮明不同,生態經濟學鼓勵利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思想和工具進行綜合研究,讓研究的問題決定采取的工具集,而不是由研究方法和工具來決定合適的研究對象[3]。因此,可發現生態經濟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僅僅有生態足跡、條件估值、能值等傳y意義上的生態經濟學方法,還有生活質量、社會適應能力、經濟發展真實成本核算等側重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總體而言,目前已有的研究進展綜述對側重人文學科方法的生態經濟研究進展關注不夠[4-5],迫切需要從更寬廣的視野總結研究進展。

        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從生態經濟的角度來探詢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和諧發展的機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西北地區的生態經濟問題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生態經濟研究涉及對象廣泛,關系復雜,大量的研究成果猶如一盤未成串的珍珠,難以找到聯系脈絡。本文以ImPACTS等式為框架,梳理西北典型生態經濟研究進展,辨析發展脈絡,為后續研究提供更多借鑒。

        1 生態經濟研究與ImPACTS等式框架

        生態經濟學的核心是將經濟系統視為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面對的3個問題:①規模問題,要求將全社會吞吐量限制在生態系統吸納能力范圍內;②分配問題, 要求限制不公平性問題,保證代內和代際不同個體間資源的公平分配;③配置問題, 要求最高效率地利用資源, 減少廢棄物排放。生態經濟學認為這3個問題的解決必須遵循規模-分配-配置的先后順序。這與傳統經濟學有根本區別。傳統經濟學主要關注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而生態經濟學把自然環境(生命支持系統)和分配問題擺在了更高位置[3,6]。生態經濟的研究思路,仍然遵循人文科學理論方法演變規律和思考范式[7],采用等級層次分析方法從研究對象出發,采取3個步驟開展研究:①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各自某個或多個結構性成分的辨析;② 系統內部及與系統外部結構性成分之間的關系辨析;③辨析結果在現實世界參照系中的檢驗。

        作為人文因素對人地系統影響評價的經典等式,IPAT將環境影響(I)分解成人口(P)、富裕(A)和技術(T)三種驅動因素的共同影響[8]。Waggoner等將IPAT進一步明確為ImPACT等式,將環境影響(Im)分解成人口(P)富裕(A)消費(C)和技術(T)的聯合影響[9]。徐中民等由該等式與經驗事實的差異出發,從影響因素中辨析出新的結構性成分――社會資源,認識到社會資源具有緩解和適應環境影響的能力, 提出了可持續性評價的新等式ImPACTS[10]。這個等式框架雖然不是數學計量式的,但解析了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交互作用,對生態經濟各個研究對象和內容都具有較強概括性。參照這一框架,可充分展示西北典型生態經濟問題研究已經取得的進展,如圖1、表1所示。

        如圖1所示,依照等級層次分析方法,將人口劃分為數量和質量兩個屬性進行評價。人口的質量差異主要關注壽命和價值觀差異,例如核算地區人文發展指數(HDI)時,人均預期壽命差異就很重要。對富裕及其環境影響的研究,主要分為核算富裕程度、核算自然資本、評估主觀幸福感和客觀生活質量、以及將富裕與生態系統服務結合的生態補償問題等。資源使用強度主要通過生態足跡等方法核算,剖析不同消費模式的環境影響。效率和技術方面,主要關注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關鍵限制性因子――水資源,采用損益分析和情景模擬評估水資源的產出效益。對社會資源的研究主要分為社會資本、制度和集成管理。社會資本研究主要通過評估區域內社會資本,分析其與資源管理績效的關系,從而定量化探討社會資本對緩解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作用。

        表1展示的是各個研究內容和方法所對應的研究對象或對象之間的關系。例如生態足跡主要關注消費與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投入產出分析主要針對社會財富的環境影響及具體來源。

        2 重要主題研究進展

        依照前述研究框架與內容,著重凝練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環境物品價值評估、人類福利評估、生態補償、集成模擬模型、社會資源對環境問題緩解與適應等重要主題的研究進展。

        2.1 可持續發展狀態評估

        可持續發展評估是生態經濟研究的基礎主題。對西北地區而言,水資源由于其關鍵限制性因子地位,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目前的進展主要從人地系統的3種主要介質――物質、能量和信息入手,評估人類社會發展,將其與生態承載力對比,衡量其可持續性。

        物質方面主要從水資源承載力和生態足跡方法入手。虛擬水及虛擬水戰略,是調動社會資源來緩解和適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限制的辦法。程國棟于2003年在國內首次引入虛擬水概念,指出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環境安全等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西北干旱區虛擬水戰略的政策建議[11]。徐中民等分析了甘肅省社會經濟系統中的虛擬水消費量[12]。還以ImPACT等式為框架,分析了收入水平等因素對虛擬水消費的影響[13]。然而,倡導貧水地區從富水地區進口水密集型農產品來保證當地水安全的虛擬水戰略,現實案例并不多見。徐中民等[14]根據我國干旱區的實踐,指出實施虛擬水戰略的關鍵是要找到發展二、三產業的具體途徑。

        生態足跡方法是測算資源利用和廢棄物排放強度的直觀指標。徐中民等[15]改善了計算數據適用性,進行了大量時間和空間序列[16]實證分析。進行了理論深度解析,從貿易、尺度差異、自然資產利息流的積累、自然資產存量分析了生態足跡存在的問題。水足跡主要關注人類消費和水資源之間的關系。生態足跡和水足跡是一種互補的指標,可與其他測量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本占用情況的方法結合,在統一框架下探討可持續性問題[17]。研究進展主要在定量評價區域水足跡,如以甘肅省為例, 核算虛擬水消費和水資源足跡[18]。同時探討了消費結構多樣化對水足跡的影響[19]。

        能量方面主要開展了能值分析研究。自Odum 1990年代中期提出以來[20],能值分析在各個時空尺度(大到國家、流域,小到城市、鄉村、企業),各種生態經濟系統類型(社會經濟系統,城市、工業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等)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對甘肅省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性進行了分析[21]。

        信息方面的研究主要參照生態系統發展演化規律,從自身效率和恢土ψ刺來評價系統可持續狀態。只有當系統上升性和恢復力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 系統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22]。參考Ulanowicz運用網絡流量分析生態系統演化階段的辦法,可將部門或產業以“分室”的形式,以投入產出表(價值型)構建貨幣網絡流,建立研究社會經濟系統的網絡流量圖,以能源消費和甘肅省的經濟系統為例[23], 運用上升性公式評價了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發展演化狀況。考慮到貨幣流對生態環境影響較間接,又以“水資源投入產出表”為網絡流,構建了甘州區社會經濟系統水循環網絡[24],并且從系統演化的角度給出了社會經濟系統水循環的發展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可持續發展衡量都側重評估發展的資源需求,將其與生態環境供給相比較,得到一個橫截面式的是否可持續的結論,而沒有考慮社會資源主動緩解適應環境問題的作用。

        2.2 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

        采用經濟價值指標量化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將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能夠“顯化”生態系統服務的巨大價值,促進自然資源管理決策,這對于西北脆弱生態環境而言尤為重要。采用條件價值法評估恢復生態系統的價值[25],采用選擇模型評估了環境物品屬性的價值[26]。將條件估值與水價分析相結合,評估了農民對水價的承受能力[27]。建立環境經濟核算賬戶體系是將環境納入經濟決策過程的主要途徑之一[28]。開展了區域尺度上的環境經濟核算工作,對其產出乘數進行了計算和分析[29]。建立水資源、土地資源為主的自然資源子賬戶,進行了張掖市環境經濟綜合核算[30]。

        2.3 人類福利狀態評估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類的福利狀態,考慮到傳統國家核算體系(如GDP)作為人類福利衡量指標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沒有考慮環境成本、收入分配等,程國棟等提出了建立中國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的構想,分析了幸福的內涵,提出了國民幸福核算的簡化框架[31]。隨后,分別開展了以客觀指標為主的生活質量評估和以主觀感受為主的幸福感評價研究。以美國著名CalvertHenderson生活質量指數為框架,評估了黑河流域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32]。以個體主觀幸福指數調查方法入手,測度了黑河流域各地滿足居民需求的能力[33]。

        2.4 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將外部非市場價值轉化為真實財務激勵,以此鼓勵參與者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研究進展總體可歸為“補給誰”,“補多少”,“怎么補”三大類。針對“補給誰”的問題,主要根據潛在補償對象不同的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和供給成本確定。以黑河上游肅南縣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擬水源涵養增加量,通過社會經濟數據核算,確定生態建設實施成本,通過效率系數和聚類分析,確定了生態補償的最優空間選址,提高了生態補償實施效率[34]。針對“補多少”問題,主要采用最小數據方法,通過分析土地利用收益的空間分布, 計算出生態系統服務機會成本的空間分布, 從而推導出生態系統服務供給曲線,回答了生態補償標準與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之間的定量變化關系。該方法在黑河上游[35]、中游[36]、甘南州[37]、舟曲縣[38]、民勤縣[39]都有實證研究。針對“怎么補”問題,主要分析農牧民對不同補償方式的偏好,不同補償方式對農牧民生計能力影響,以及補償方式本身的可持續性來確定最優補償方式,實證研究主要在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40-41]。針對生態補償的重要副目標,還開展了生態補償與緩解貧困之間的關系研究[42]。總體而言,生態補償研究突出了定量化特點,并將社會經濟調查等方法與生物物理過程模型、遙感分析等自然科學方法相耦合,對生態補償的全流程進行了研究。

        2.5 集成模擬模型

        建立集成自然過程和人文過程的模擬模型,引入空間建模環境,以模塊化方法簡化模型耦合的復雜程度,便于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研究者開發各自熟悉的模型,并最終實現多模型集成[43]。然而由于西北干旱區人工渠系較發達,對自然水資源系統干擾巨大,目前僅實現了黑河上游出山口徑流模擬。對地表過程中人文因素作用的模擬,主要采用系統動力學和CLUES模型,空間呈現了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在不同社會經濟情景下的總需求量[44]。人文與自然過程的集成模擬模型的另一個突破點,是生態補償研究中將“土地利用經濟收益-土地利用類型-生態系統服務”這一關系鏈貫通,以SWAT模型模擬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水源涵養服務量,以最小數據方法模擬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經濟成本,將二者耦合考慮,進行生態補償的定量研究。

        2.6 社會資源對水資源問題的緩解與適應

        社會資源對環境影響的緩解與適應研究主要是將社會資源分解為社會資本、制度和集成社會化管理等維度進行,暫時不考慮社會資源各組分之間相互聯系,采用分解評價方法對各子系統狀況進行評價。從采用整體性社會適應性能力指標,評估不同地區解決水資源稀缺問題的社會能力大小[45],已經發展到從不同結構性維度,評估其與水資源管理的關系。如對黑河流域居民的文化價值觀類型進行了分類評價,分析了不同文化類型者對自然認知和對水資源管理偏好[46],并評價了最優管理風格[47]。定量化評價了黑河流域社會資本[48]和藏區農戶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和環境影響的關系[49]。應用水制度分析與發展(WIAD)框架,對黑河中游水制度績效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評價[50]。由于社會資源等人文因素的發展演化需要一個最終的目標導向,提出了流域面向幸福水資源管理戰略[51],為調控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提供了一個總的可操作性目標。

        3 結論與展望

        從研究對象出發,以ImPACTS等式為框架,依照其成分劃分及結構關系,綜述了我國西北典型生態經濟問題研究進展。可持續性評估,主要從物質、能量和信息角度開展了虛擬水、生態足跡、能值、上升性的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評估開展了條件估值和選擇模型,以及環境經濟賬戶、物質流等集成核算工作;人類福利狀況的評價,開展了幸福及生活質量核算工作;開展了生態補償全流程研究工作;集成模擬模型開展了空間建模環境的構建,生態補償定量化研究較好地耦合了自然過程和人文因素;以社會適應性能力整體性指標研究了社會資源對水資源問題的緩解與適應,將社會資源分解為文化類型、社會資本和制度三個維度進行了實證分析。

        從研究對象出發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工具集,未來生態經濟研究仍舊以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為對象,在各自某個或多個結構性成分的辨析、結構性成分之間關系的辨析及結果驗證方面繼續開展研究。總體而言,未來研究突破可能出現在以下幾方面:

        (1)評價性研究,可將兩面性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抽象分析等方法進一步細化,例如水資源利用狀況評價中,已經萌發了關注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造成的多目標情況,使評價研究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2)自然資源的精確核算,以及如何納入社會經濟系統核算,可采取利益集體形成與影響思路,采用集成核算方法,以一般均衡或系統演化分析模型進行分析,不僅能描繪清晰“是什么”,還有助于進一步解答“為什么”。

        (3)社會資源對環境問題的緩解與適應,由于可調動的社會資源已經由工程、經濟等措施延伸至思想意識、消費行為模式等綜合性調控措施,因此,需要采取適應研究對象的社會學理論方法、博弈論以及生態系統研究中的生態網絡信息研究等方法開展深入研究。

        (4)人類發展狀態研究,會將人類需求與生態系統功能與服務緊密地結合,關注自然資本存量及產生的服務與人類福利之間的關系,采用需求矩陣等分析方法開展研究。定量化是進一步突破的關鍵。例如,生態補償的最新進展就突出了定量化特點,已經出現了將人文經濟調查等方法與生物物理過程模型、遙感分析等自然科學方法相耦合的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OSTANZA R. 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1):1-7.

        [2]科斯坦薩,喬根森.理解和解決21世紀環境問題――面向一個新的、集成的硬問題科學[M].徐中民,張志強,張齊兵,等,譯.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 [COSTANZA R, JORGENSEN S E.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toward a new integrated hard problem science[M]. Translated by 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ZHANG Qibing,et al.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02.]

        [3]郝曼?E?戴利,喬舒亞?法利.生態經濟學――原理與應用[M].徐中民,張志強,鐘方雷,等,譯.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7.[DALY H E, FARLEY J. Ecoli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Translated by 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 ZHONG Fanglei,et al.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03.]

        [4]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 當代生態經濟的綜合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6):688-694.[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Re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ics[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0,15(6):688-694.]

        [5]周維佳,廖望科,陳春艷. 基于國際視野的中國生態經濟研究方法進展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S1):300-304.[ZHOU Weijia, LIAO Wangke, CHEN Chunyan. Review of Chinas ecoeconomic method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outlook[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S1):300-304.]

        [6]鐘方雷,徐中民,張志強.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差異辨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8,23(4):401-407.[ZHONG Fanglei,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Identifying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conventional economics[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8,23(4):401-407.]

        [7]徐中民,程國棟.人地系統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討[J].科技導報,2008, 26(3):86- 92.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amework to address human factors in a humanearth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08,26(3):86-92.]

        [8]DAILY G C, EHRLICH P.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earths carrying capacity[J]. Bioscience, 1992, 42: 761-771.

        [9]WAGGONER P R, AUSUBEL J H. 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 renovated IPAT identity [J]. Proc. Natl. Acad. Sci.USA, 2002, 99:7860-7865.

        [10]徐中民,程國棟,邱國玉.可持續性評價的ImPACTS等式[J].地理學報,2005,60(2):198-208.[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QIU Guoyu. ImPACTS identity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2):198-208.]

        [11]程國棟. 虛擬水――中國水資源安全戰略的新思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3(4):260-265.[CHENG Guodong. 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 security[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4): 260-265.]

        [12]徐中民, 龍愛華, 張志強. 虛擬水的理論方法及在甘肅省的應用[J]. 地理學報, 2003, 58(6): 861-869. [XU Zhongmin, LONG Aihua, ZHANG Zhiqiang.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 (6): 861-869.]

        [13]焦文獻, 徐中民, 尚海洋,等.基于ImPACT 等式的人類活動環境影響分析――以甘肅省虛擬水消費為例[J]. 冰川凍土,2006,28(5):748-754.[JIAO Wenxian, XU Zhongmin, SHANG Haiyang, et 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based on ImPACT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in Gansu Province[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6,28(5):748-754.]

        [14]徐中民,宋曉諭,程棟. 虛擬水戰略新論[J]. 冰川凍土,2013 (2):490-495.[XU Zhongmin, SONG Xiaoyu, CHENG Guodong. A new explanation of virtual water strategy[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2):490-495.]

        [15]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 甘肅省1998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J]. 地理學報,2000,55(5):607-6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5):607-616.]

        [16]武翠芳,徐中民. 黑河流域生態足跡空間差異分析[J]. 干旱區地理,2008,31(6):799-806. [WU Cuifang, XU Zhongmin. Spatial differenc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eihe River Basin[J].Arid land geography. 2008,31(6):799-806.]

        [17]HOEKSTRA A Y.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1963-1974.

        [18]龍愛華,徐中民,張志強,等. 甘肅省2000年水資源足跡的初步估算[J]. 資源科學,2005,16(3):123-129. [LONG Aihua,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et al. Primary estimation of water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J]. Resources science, 2005,16(3): 123-129.]

        [19]龍愛華,張志強,徐中民,等. 甘肅省水資源足跡與消費模式分析[J]. 水科學進展,2005 (3): 418- 425.[LONG Aihua,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et al.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in Gansu Provinc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3):418-425.]

        [20]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15-34.

        [21]杜鵬,徐中民. 甘肅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續性評估[J]. 地球科學進展, 2006, 21(9): 982-988. [DU Peng, XU Zhongmin. Em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 21(9):982-988.]

        [22]黃茄莉,徐中民. 上升性理論在經濟系統中的應用――以甘肅省為例[J]. 生態學報,2007, 27(11): 4785-4792.[HUANG Jiali, XU Zhongmin. The ascendency formul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systems: take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11):4785-4792.]

        [23]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CHEN Dongjin, et al.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40(3): 369-378.

        [24]黃茄莉,徐中民,王康. 甘州區社會經濟系統水循環研究[J]. 水利學螅2010,41(9):1114-1120.[HUANG Jiali, XU Zhongmin, WANG Kang. Study on socioeconomic water cycle in Ganzhou[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0,41(9):1114-1120.]

        [25]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等. 額濟納旗生態系統恢復的總經濟價值評估[J]. 地理學報,2002,57(1):107-1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et al. 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jina Banners ecosystem servic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57(1):107-116.]

        [26]徐中民,張志強,龍愛華,等. 環境選擇模型在生態系統管理中的應用――以黑河流域額濟納旗為例[J]. 地理學報,2003,58(3):398-405.[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LONG Aihua, et al. Choice modeling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taking Ejina Banner as an exampl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3):398-405.]

        [27]唐增,徐中民. CVM評價農戶對農業水價的承受力――以甘肅省張掖市為例[J]. 冰川凍土,2009,31(3):560-564. [TANG Zeng, XU Zhongmin. The farmers bearing capacity of irrigation water price assessed by CVM:taking Zhangye Municipality as a cas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9,31(3):560-564.]

        [2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an operational manual[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00.

        [29]徐中民,陳東景. 基于社會核算體系的平川鄉經濟影響乘子分析[J]. 冰川凍土,2002,24(4):368-373.[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Economy impact analysis of Pingchuan county based on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2,24(4):368-373.]

        [30]陳東景,程國棟,李守中,等. 張掖市環境經濟綜合核算[J]. 蘭州大學學報,2004,40(3):76-83.[CHEN Dongjing, CHENG Guodong, LI Shouzhong, et al.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of Zhangye City[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4, 40(3):76-83.]

        [31]程國棟,徐中民,徐進祥. 建立中國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的構想[J].地理學報,2005,60(6):883-893.[CHENG Guodong, XU Zhongmin, XU Jinxiang. Vision of integrated happiness accounting system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6): 883-893.]

        [32]彭浩,曾剛,徐中民. 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質量研究[J]. 人文地理,2009(4): 66-71.[PENG Hao, ZENG Gang, XU Zhongmin.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in Heihe River Basin[J]. Human geography, 2009(4): 66-71.]

        [33]程懷文,徐中民,李玉文. 基于幸福生活預期評價黑河流域各地社會發展[J]. 冰川凍土,2011,33(3):676-682.[CHENG Huaiwen, XU Zhongmin, LI Yuwen. Applying happy lifeexpectance to apprai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fferent areas with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33(3):676-682.]

        [34]宋曉諭,劉玉卿,鄧曉紅,等.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福利成本法的生態補償空間選擇研究[J]. 生態學報,2012,32(24):7722-7729.[SONG Xiaoyu,LIU Yuqing,DENG Xiaohong,et al.Spatial targeting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SWAT model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24):7722-7729.]

        [35]⒂袂洌徐中民,南卓銅. 基于SWAT模型和最小數據法的黑河流域上游生態補償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0):124-130.[LIU Yuqing, XU Zhongmin, NAN Zhuotong. 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upper stream of H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SWAT model and minimumdata approach[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28(10):124-130.]

        [36]唐增,黃茄莉,徐中民. 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的確定――最小數據法在黑河流域中游的應用[J]. 生態學報,2010,30(9):2354-2360.[TANG Zeng, HUANG Jiali, XU Zhongmin. Modeling the supply of water services: the application of minimum data approach in Ganzhou District, Heihe River[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30(9):2354-2360.]

        [37]戴其文,趙雪雁. 生態補償機制中若干關鍵科學問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態系統為例[J]. 地理學報,2010,65(4):494-506.[DAI Qiwen, ZHAO Xueyan. Discussion on several key scientific issues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4):494-506.]

        [38]⒂袂洌宋曉諭,鐘方雷,等. 最小數據方法在舟曲縣生態補償中的應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 (6):142-147.[LIU Yuqing, SONG Xiaoyu, ZHONG Fanglei,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minimumdata approach in Zhouqu Count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6): 142-147.]

        [39]唐增,徐中民,武翠芳,等. 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最小數據法及其在民勤的應用[J]. 冰川凍土,2010,32(5):1044-1048.[TANG Zeng, XU Zhongmin, WU Cuifan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cocompensation criteria: an application of the Minimal Data Method in Minqin, Gansu[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32(5):1044-1048.]

        [40]趙雪雁,董霞,范君君,等. 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生態補償方式的選擇[J]. 冰川凍土,2010,32(1):204-210.[ZHAO Xueyan, DONG Xia, FAN Junjun, et al.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areas of Gannan, Gansu[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32(1):204-210.]

        [41]趙雪雁,李巍,王學良. 生態補償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1-7.[ZHAO Xueyan, LI Wei, WANG Xueliang. Several key issu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2):1-7.]

        [42]王立安,鐘方雷,蘇芳. 西部生態補償與緩解貧困關系的研究框架[J]. 經濟地理, 2009,(9):1552-1557. [WANG Lian, ZHONG Fanglei, SU Fang. The framewor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S shem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9): 1552-1557.]

        [43]焦文獻,徐中民.人文因素作用集成模擬模型國際研究進展[J]. 冰川凍土,2010,32(2):438-443. [JIAO Wenxian, XU Zhongmin. An overview of the most integrated simul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0,32(2):438-443.]

        [44]梁友嘉,徐中民,鐘方雷. 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張掖市甘州區土地利用情景分析[J]. 地理研究,2011,30(3):564-576.[LIANG Youjia, XU Zhongmin, ZHONG Fanglei. Land use scenario analyses b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 model and CLUES model at reg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of Ganzhou District of Zhangye Ci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3):564-576.]

        [45]徐中民,龍愛華. 中國社會化水資源稀缺評價[J]. 地理學報,2004,59(6):982-988.[XU Zhongmin, LONG Aihua.The primary study on assessing social water scarcity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 59(6): 982-988.]

        [46]鐘方雷,尹小娟,徐中民. 黑河中游甘州區居民文化類型及其對自然環境的認知[J]. 冰川凍土,2012,34(4):972-982.[ZHONG Fanglei, YIN Xiaojuan, XU Zhongmin. Resident culture valu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perception in Ganzhou Distric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2,34(4):972-982.]

        [47]張小君,鐘方雷,徐中民,等. 運用文化理論和模糊網絡分析評價黑河中游最優水資源管理風格[J]. 冰川凍土,2013,35(1):224-232.[ZHANG Xiaojun, ZHONG Fanglei, XU Zhongmin, et al. Applying cultural theory and fuzzy network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tyl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35(1):224-232.]

        [48]李玉文,徐中民. 社會資本定量評價方法及應用――以黑河流域為例[J].冰川凍土, 2007, 29(5):830-836. [LI Yuwen, XU Zhongmin. Quantificational appraise of social capit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a case study in Heihe Drainage Basin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7,29(5):830-836. ]

        [49]趙雪雁. 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及環境影響的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68-73.[ZHAO Xuey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 impac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68-73.]

        第7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1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長沙410081;2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西安710119;3常熟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摘要:隨著近年來農用地流轉市場的繁榮,土地供需信息的極大需求及流轉工作的日益頻繁,對土地管理部門的監管和審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加快搭建農用地流轉系統平臺,以現代化信息手段促使農用地順利合理流轉,提高農用地利用效率和農戶收益,筆者在對農用地流轉現狀及方式的深入分析基礎上,以實用性和平臺建設為指導,利用網絡技術、計算機編程及數據庫技術,開發了基于J2EE 技術的B/S 架構的農用地流轉系統。該系統從功能結構設計入手,對系統流程和數據庫結構進行了合理設計;實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土地確權登記數據更新自動化管理,確保了流轉信息的對稱和渠道的通暢;建立了流轉業務管理員跟蹤管理機制,實現各級管理員審核、合同歸檔的完整業務流程,有利于提高農用地流轉管理效率。

        關鍵詞 :土地流轉;流轉平臺;農用地;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2586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STS計劃“湖南湘江流域鎘污染稻田修復技術示范”(KFJ-EW-STS-0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山洪易發流域起暴區成災動力學特征研究”(41271302);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項目“兩型社會”建設中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與補償標準研究(2014-17)”;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農村土地流轉平臺構建研究”(201223)。

        第一作者簡介:李英杰,男,1990 年出生,河南濟源人,研究生,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學習與研究。通信地址:710119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203信箱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Tel:029-85310525,E-mail:lyj@snnu.edu.cn。

        通訊作者:夏衛生,男,1966 年出生,湖南安化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410081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麓山路36號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Tel:0731-84162625,E-mail:xws@hun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9-24,修回日期:2015-01-21。

        0 引言

        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1],但這種平均化的土地分配也造成了農田景觀破碎化[2];土地斑塊的零星分散化不僅不利于耕地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經營[3],而且這種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效率低,效益差,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大量的“農村留守”農地被粗放經營甚至廢棄拋荒。隨著近年來土地流轉政策的相繼出臺,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日益活躍起來[4-5],但由于流轉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土地供求信息極不對稱,這不僅增加了流轉交易的隱形成本,而且阻礙了處于信息劣勢的農戶獲得利益最大化。同時,農地流轉市場因缺乏秩序規范和有效管理,土地流轉糾紛頻發,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快搭建集農地流轉信息、市場交易服務、法律政策咨詢于一體的農用地流轉平臺,建立農用地資源流轉信息庫,對實現農用地流轉信息化、網絡化和盤活農用地資源有著重要意義。

        國內許多市(直轄市)如重慶、上海、鄭州等地相繼成立了土地流轉交易中心,組織進行土地信息登記整理、分類、流轉管理等多項業務,同時為流轉土地建立了電子檔案[6],促進了當地的農用地有序流轉和資源優化配置。但由于此類交易中心的流轉信息多以室內大屏幕或以簡報等形式登載,交易信息共享只局限于本地供求雙方之間,不利于實現參與方的利益最大化,這就需要建立面向全國跨區域的大交易市場。隨著新時期土地流轉任務的不斷增加,流轉速度的加快,這就對土地流轉管理的效率以及土地數據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對建立土地流轉信息系統進行過積極的探索,如2006年農業部委托中農信達公司開發了“土地流轉大廳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系統[7],實現了土地流轉信息登記、查詢分析匯總、合同糾紛仲裁管理、電子政務辦公等功能;陳龍高等[8-10]運用GIS 技術設計了土地流轉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對農用地流轉中的屬性數據、空間數據以及農用地權屬變更等信息進行有效地管理,并可以通過統計圖表直觀地反映農用流轉的規律與趨勢[11-12],實現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合同管理與決策支持的目標。但這些軟件系統要么只做了流轉信息平臺,無法在系統平臺上實現土地流轉的管理業務;要么只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及其流轉進行了管理,而對信息的共享方面缺乏設計。總之,這些探索實踐都沒有將農用地流轉信息共享與流轉跟蹤管理業務結合起來,供需雙方及管理者也沒能實現在同一個平等的信息平臺上進行土地的合理流轉,因此滿足不了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的需求。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擇交互性強的B/S(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基于J2EE 搭建政府主導下的農用地公平流轉平臺,該平臺基礎數據庫建設依托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數據庫,實現了供需雙方用戶自主土地流轉信息,管理員在線進行流轉審批、流轉合同管理、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在這個網絡化時代將大大促進土地流轉的進程。

        1 系統分析

        系統設計要遵循系統的穩定性、可擴展性、兼容性和安全性等原則[13],在程序設計上,要符合農用地流轉的實際流程和信息管理規范,以確保數據的兼容性與共享性,提高易用能力。J2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是美國Sun 公司1998 年推出的一個支持多層、分布式應用的Java 平臺,它提供了一個開發組件的標準平臺,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14]。與傳統的C/S(客戶機/服務器)計算模型相比,用J2EE開發多層分布式系統具有易維護、易擴展、可重用性強、開發效益高、安全和事務管理策略靈活等優點[15]。J2EE 提高了編程效率和協同工作能力,簡化了許多應用程序的開發與集成,為搭建具有靈活、可伸縮、易維護性的應用系統提供了具有高度兼容性和可移植性的信息平臺規范[16] 。這種開放性的規范,可以在同一平臺上構建多個信息系統,使得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更加簡單方便[17]。因此,J2EE更適應于當今日益復雜多變的商務邏輯的需要。綜上所述,使用J2EE作為土地流轉的開發平臺符合當下農用地流轉管理的應用需求。

        根據農用地流轉的業務需求,對管理部門而言該系統需實現以下功能:(1)具備對土地權證信息、農戶信息以及流轉合同信息的管理和存儲;(2)能夠對用戶的流轉申請進行實時審批,實現對土地流轉全程的監控;(3)管理員能夠對土地流轉利用狀況監督備案。

        對一般用戶而言該系統需實現以下功能:(1)能夠方便的注冊登錄,供需信息;(2)可隨時查看土地使用申請審核進度,并自主完成網上交易,保存并打印生成的合法合同。

        2 系統設計

        2.1 系統功能設計

        農用地流轉系統平臺集成了信息平臺和流轉管理兩大功能,面向土地監管部門和農用地供需雙方。該系統向所有人開放瀏覽土地市場供應和需求信息、土地流轉政策等,并對外提供注冊和登陸功能等。系統用戶分為工作人員和一般用戶兩大類。

        2.1.1 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來自政府監管部門,負責流轉數據庫的管理和流轉的跟蹤審批工作,根據不同等級的權限又細分為2 種角色:高級管理員和一般管理員。

        (1)一般管理員賬戶由縣級及以下國土單位負責人管理,其權限由高級管理員分配得到。使用該類賬戶登入系統之后,根據崗位權限,可以進行土地基礎數據查詢修改、土地數據批量導入導出、用戶信息的認證審核,以及流轉申請的審核和數據統計等。

        (2)高級管理員賬戶由縣級以上土地管理單位負責人使用,該賬戶除了具有一般管理員所擁有的一切權限外,還擁有添加或者刪除低級工作人員的權限。

        2.1.2 一般用戶一般用戶訪問網站注冊之后,通過不同操作可獲得2 類用戶角色:注冊用戶、認證用戶。

        (1)注冊用戶,其身份可以是企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也可以是一般個人,注冊登錄系統后具有個人信息管理、土地需求、對供應的土地信息發起流轉申請等功能。

        (2)認證用戶,即農地戶主,其擁有農地的承包經營權;該用戶角色注冊登錄系統后完善個人信息,向工作人員提出實名認證,認證通過后即成為認證用戶。系統會根據認證用戶的身份信息關聯其承包經營權的土地信息。該用戶登陸賬戶后便可查看名下的土地信息詳情。認證用戶除了具備注冊用戶的所有權限功能外,還可以對個人賬戶下的農地進行轉出信息操作,并處理己賬戶下其他注冊用戶的流轉請求。系統功能圖如圖1 所示。

        2.2 系統結構設計

        系統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Java 技術具有高可移植性,能夠很好地適應Windows 和Linux 等多種操作系統,筆者采用了Java EE技術的第2 個版本(簡稱J2EE),并使用Tomcat 作為應用服務器[18]。服務器端分層開發,從上到下依次為視圖層、業務層、數據訪問層以及數據庫。其中,視圖層使用HTML和JSP技術,權限過濾通過Filter 接口實現,業務處理層在Servlet 中實現,數據庫訪問層通過JDBC訪問數據庫,數據庫選擇了開源的MySQL數據庫系統。系統結構如圖2 所示。

        2.3 系統數據庫設計

        共享性、可維護性、擴展性、可升級性是農用地流轉對地籍數據庫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數據庫建設應嚴格遵循數據庫的建庫標準,也是系統各項功能得以實現的保障[19-20]。現行業務系統主要采用對承包經營農地進行登記入庫或者用戶登錄系統自行填寫流轉土地信息。這種登記入庫的數據建庫方式,由于不同管理區域內沒有建立統一的數據格式規范,且手動輸入效率低且準確性不能保證,這給跨區域范圍內農用地流轉帶來極大的不便[21]。隨著流轉業務的不斷增加,必需引入數據庫技術,以提高數據管理效率。

        土地基礎數據庫建設采用農村集體所有制土地確權登記數據庫與登錄農戶身份信息自動匹配驗證的方式。認證用戶登陸后無需再錄入土地信息,數據信息匹配后,即可對賬戶中的土地數據進行選擇性流轉操作,提高了用戶便捷性和數據的有效性。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建設是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及登記發證的基礎上,按照相關數據庫標準的要求建立集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為一體的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庫[22-23]。選用并調取此數據庫,可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共享性,可為以后土地的流轉管理做好數據安全保障[24]。

        農用地流轉平臺的數據庫包含了原始土地數據庫、系統運行管理數據庫和歷史存檔數據庫。其中,原始土地數據庫主要存儲土地基礎數據,可根據業務需要,調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中權屬界線、地形、道路等矢量數據以及土地權屬單位、政區代碼、承包責任人、承包年限、土地性質、地類編號、面積、等級、耕作制度、經緯度坐標等屬性數據作為該系統的土地基礎數據庫;歷史存檔數據庫用來存儲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數據、用戶提交的流轉條件數據和農業統計數據,以及流轉合同;系統運行管理庫是系統用戶、權限、流程等信息的管理庫。主要數據庫表說明如表1 所示。

        3 系統關鍵技術的實現

        系統開發環境選擇動態服務器頁面技術(ActiveServer Pages, ASP),該技術可以產生和執行高性能的、動態的、互動的WEB服務應用程序[25]。ASP采用具有數據庫驅動和動態交互的VBScripl 腳本語言作為開發語言,可以使系統具有極強的數據交換能力和動態交互能力。

        3.1 數據庫連接

        使用MySql數據庫建立連接:

        SQL執行語句:

        PreparedStatement pt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Statement.RETURN_GENERATED_KEYS);

        執行存儲過程:

        CallableStatement cs = conn.prepareCall(sql);

        3.2 訪問權限控制

        針對系統中的農戶和工作人員2 類用戶,分別分配“/user”和“/worker”2 個目錄。用戶各自的信息和敏感操作均在各自目錄下面。當用戶請求時通過攔截器Filter 攔截,然后驗證用戶類型。對于2 類用戶需要使用2 個攔截器。

        以農戶目錄攔截器UserFilter 為例,攔截器需要實現Filter接口,并在注解中聲明攔截目錄,代碼如下。

        3.3 土地流轉過程實現

        首先土地戶主(認證用戶)土地流轉信息,系統在土地市場表(Trades)里插入一條記錄。注冊用戶選定有轉入意向的土地并發起流轉申請,系統訂單表(Orders)中會插入一條狀態為未處理的訂單記錄。戶主在多人申請的條件下只能同意一個轉入申請,同時該土地流轉信息被鎖定,不再接受土地信息修改、流轉申請等操作。訂單表中該土地的其它流轉申請記錄被刪除,并修改該流轉意向狀態為“轉出方同意”。

        管理員對“轉出方同意”的農地流轉信息進行審核,審核結果以站內消息的形式發送給流轉雙方。若審核通過,系統中訂單表(Orders)、土地市場表(Trades)中該土地流轉信息會自動刪除,同時該流轉信息會匯集成一條流轉記錄插入到流轉記錄表(LeaseRecords)里,交易雙方也會收到審核通過的站內消息。由于審核通過的操作包含多個數據處理動作,所以這里采用存儲過程實現,代碼如下。

        若審核不通過,則該流轉意向信息會從訂單表(Orders)里刪除,同時匯集成一條流轉記錄插入到流轉記錄表(LeaseRecords)里,交易雙方也會收到審核未通過的站內消息。存儲過程與通過審核的類似,不再贅述。流轉流程圖如圖3 所示。

        3.4 流轉數據統計

        統計圖表使用HighCharts 前端庫實現。HighCharts 是一個用JavaScript 寫的開源的圖表庫,能夠方便的在WEB頁面上繪制出精美的統計圖。它支持的圖形類型包括曲線圖、餅狀圖、區域圖、柱狀圖等等。使用時需要導入jQuery 庫和highcharts.js 文件。在HTML文檔中需要指明一個標簽用于顯示統計圖,并將ID傳遞給highcharts()方法。

        4 系統測試與運行

        服務器配置Java 7 運行環境、Tomcat 7 Web 服務器以及MySQL5.6 數據庫,系統在Windows Server2008 環境下部署運行。安裝完成后需要配置JAVA_HOME 環境變量。將系統war 文件拷貝到Tomcat 安裝目錄下的webapps 文件中,運startup.bat 即可啟動Tomcat 服務器。由本機訪問“localhost:8080/lands/”。圖4 為系統首頁。

        在農用地流轉信息模塊,認證用戶在土地基礎數據的基礎上添加流轉條件(如流轉年限、流轉方式、交易價格、灌溉設施條件、機械化耕作程度、土地照片等數據信息),為農地需求方提供更加全面明確的農地流轉信息。注冊用戶在需求信息時,可以按指引填寫需求的土地面積、土地類型、灌溉條件、流轉年限、流轉方式、交易價格等信息。運行界面如圖5。

        在流轉事務管理模塊,管理員在站內對流轉申請信息進行審核,著重審核雙方的身份信息,確認流轉年限、流轉方式、流轉用途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并給出審核意見,不符合規定的給予“不通過”處理,流轉雙方當事人都會收到一條站內通知,并可根據管理員的審核意見進行磋商修改草擬合同,再次提交審核,審核通過,系統內會自動生成流轉合同存檔。運行結果如圖6。

        在數據統計分析模塊,系統提供了土地數據(土地類別、權屬性質等)、需求數據、供應數據、成交情況(成交量、成交金額等)等數據統計項目;統計方式包括按照年份統計、按照月份統計、按照行政區劃(包括縣、鄉、村等)統計、按照土地類型統計等。統計結果以條形圖、折線圖、餅狀圖等形式顯示,并可輸出打印,便于管理者進行分析決策。運行界面如圖7。

        5 結語

        農用地流轉往往要涉及到龐大的數據量,且對數據的精確度要求較高,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流轉信息變更頻繁且手續繁雜,因而傳統的流轉管理方法是無法滿足土地流轉的長遠發展需求。基于J2EE 開發的農用地流轉系統利用JSP 作為開發工具,使系統維護簡單;用MySQL管理數據庫,使平臺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為進一步推廣提供了可能。總體上該系統平臺實現了以下目標功能。

        (1)政府主導下的公開公平流轉:中國農用地產權的不完全性決定了須由政府作為平臺的監管方,才可以保證整個流轉過程的公平合法性。

        (2)基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數據建立流轉數據庫:國家近年來致力于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其中的基本農田數據庫提供了全面詳實的農用地信息,利用此數據庫能確保土地流轉數據的真實有效性,且可以免去大量的土地登記工作。

        (3)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土地流轉辦公:通過網絡平臺,供需雙方可以及時供求信息,實現信息跨區域空間共享,能夠快速促成供需方的接洽和土地的流轉;流轉過程中,管理員實時監測并參與審批流轉,確保流轉高效性。

        (4)提供數據分析功能,以統計圖表的形式來直觀的反映不同時段不同地域范圍內農用地流轉的規律與趨勢,使各級主管部門可以隨時掌握和匯總土地的流轉的動態數據信息,以加強土地流轉管理,為政府部門制定法規政策作參考。

        本平臺尚有改進之處:其一,該系統平臺尚需在利用土地基礎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基層村委地價評估專員調查數據,拓展開發地價評估功能模塊,為流轉雙方提供便捷有效的參考地價;其二,需集成WEBGIS,以實現一定區域范圍臨近的待流轉農用地相關信息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出來,為農用地需求方提供更多便利信息,以促進規模化流轉。

        參考文獻

        [1] 杜偉,黃敏,黃善明.農村土地流轉的理論研究綜述與改革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4):55-60.

        [2] 郝海廣,李秀彬,田玉軍,等.農牧交錯區農戶耕地流轉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8):302-307.

        [3] 劉同,李紅,孫丹峰,等.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對區域景觀的影響——以北京市昌平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0,30(22):6113-6125.

        [4] 農村土地承包與流轉規范管理軟件系統正式推廣應用[J].農村財務會計,2007(3):7-8.

        [5] Tan S, Heerink N, Qu 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06,23(3): 272-285.

        [6] 沈麗娜,高惠瑛,譚文波,等.土地流轉系統數據庫設計與實現[J].測繪科學,2011,36(3):195-196,201.

        [7] 李容.土地流轉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78-103.

        [8] 陳龍高,吳長虹,陳龍乾.GIS 支持下的農地流轉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關鍵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7037-7038,7047.

        [9] 張微微,孫丹峰,余軍,等.基于“3S”技術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屬與流轉調查[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0):125-130.

        [10] 謝雨航,段建南,謝涓.基于WebGIS 土地流轉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經濟研究導刊,2013(13):58-59.

        [11] 陳龍高,陳龍乾,景海濤,等.農地流轉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J].農機化研究,2008(8):78-80+83.

        [12] 趙留軍,景海濤,周復旦,等.基于GIS 的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4):118-121.

        [13] 王帆飛.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存儲備份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2(3):190-193.

        [14] 劉鋒,趙貴根,周明天,等.基于J2EE 的電子政務工作流的研究與設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2):155-157,166.

        [15] 李紅,董淵,曹永寧,蔣琛.基于J2EE 的企業信息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2003,29(2):204-206,209.

        [16] 朱小毅.基于J2EE 的三層B/S 企業信息系統[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5,36(1):56-59.

        [17] 孫雪飛,陸濤.基于J2EE 技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測繪通報,2004(11):34-37.

        [18] 韓玉飛,高燕,殷旭東.支持多種手機客戶端的校園信息系統[J].計算機時代,2014(5):71-73.

        [19] ICSM. Cadastral Data Working Group. National Cadastral Data Model[EB/OL]. Http:// anzlie.org.au/icsm/cadastre/nedm10.html,2009-02-03.

        [20] 張愛娟.城鎮地籍數據庫建庫方法及其應用[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1:113-121.

        [21] 郭琳,王飛,張寅,等.農作物遙感監測業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3):132-138.

        [22] 劉小生,翁和霞.基于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建立[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06,58(1):43-45.

        [23] 蘇小東.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建設研究[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3:12-35.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15—2007,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行業標準,2007:21-28.

        第8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 并購 土地

        我國房地產行業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在2008―2009年達到本輪房地產經濟周期的高峰,房價飆升,民間一片怨聲,對房地產投資過熱和過度投機等現象嚴重。市場的急速擴張與政府深幅調整引發大量房地產企業生存危機。所以并購重組,是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房地產企業并購的概念

        房地產的并購主要有兼并和收購兩種形式,房地產公司兼并就是被吸收的房地產公司全部股權被轉讓,企業全部債務以及由此產生的風險,依法全部由兼并公司承擔;房地產企業的收購則是被吸收房地產公司內部的股東和股權比例發生變動,收購公司只對被收購公司債務或風險承擔股東的相應責任。被收購公司的對外的債務仍由自身承擔。海外并購市場的經驗來看,成熟的地產并購則多發生在市場的下行階段或者調整階段。由于中國土地制度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導致房地產行業的并購仍然顯得風險重重。從我國當前的二級市場報價已經并可能進一步給產業資本并購提供較低的操作成本。鑒于投資風險,收購企業應該特別注重對通過不同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不同審查。

        二、國資委的房地產企業政策

        我國房地產央企重組計劃的再度啟動,加快了行業內企業并購的進度。2010年3月18日下午國資委召開新聞會,規定已經開展了房地產業務但不以房地產業務為主的我國78家央企加快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這個規定的實施,會導致227戶78家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的重組。國家對樓市的嚴厲調控,房貸政策的改變,資金鏈的收緊,使得一些中小房地產企業 深深憂慮,一些有規模有實力的大企業正在尋找可以收購的目標。所有這些都會加快我國房地產企業的并購重組。中房集團等5家規模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先行一步對中央企業的房地產資源進行整合,國資委把中鐵股份等14家央企房地產業務列為主業。然而改革總是要面臨很多的矛盾,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問題,使得房企的改革步履艱難,困難重重,重組進展非常緩慢。截止到2008年,我國的房企并購僅有中房以14.2億元受讓華能房地產業務一起央企房地產業務重組案例。而早在2008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就曾表示,奧運之后將加大央企的重組力度,以房地產業作過渡的央企將會逐步退出。為了推動房企的并購,深化央企的改革,在2008年底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再度表態“進一步加強企業重組調整力度”,打造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這樣的政策加快重組步伐。

        三、房地產企業并購土地使用權應注意的問題

        1、審查出讓方土地使用權是否合法

        由于我國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制定許多優惠政策鼓勵房地產開發,甚至通過賣地換取在任政績,放寬土地出讓職權;導致很多土地以非法定出讓主體為名義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出現。我國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頒布后通過《解釋》第一條重申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與《城鎮房地產出讓與轉讓管理辦法》對法定出讓主體的規定,明確了開發區管理會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為無效合同。但規定2005年8月1日之前簽訂的此類出讓合同仍視為有效。所以企業并購前必須對土地進行并購之前的調查,考察土地使用權出讓方主體資格的合法性。如出讓方系土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資源管理部門以外的部門,那么土地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出讓合同的有效性就會出現缺陷。針對這種情況,投資者應要求目標公司重新與有權部門簽訂有效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以避免因無效出讓合同導致的巨額損失。投資者聘請律師審查的合法土地使用權出讓主體應嚴格限定在市、縣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

        2、審查土地使用權是否符合投資

        一經批準的國有土地用途原則上不得變更,確實有特殊情況需變更的,需要取得出讓方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否則出讓人可解除出讓合同。

        3、審查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否備案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六十條規定:“以出讓或者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核實,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土地使用權證書。”雖然認定批準與登記不影響出讓合同的效力,但是未經辦理批準手續的出讓合同存在履約風險。在瘋狂開發地產時期,土地管理與政策混亂、土地尋租現象嚴重,有一大批違法違規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得以獲利。這種公司的土地權背后隱藏的法律風險與商業風險往往防不勝防,甚至四證不全就已開工。投資者如欲順利完成并購交易,需要合理評估交易風險與投資收益,視情況補辦手續或補交費用。

        四、房地產企業并購的形式

        1、在收購協議的基礎上直接控股

        目前的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小,我國還沒有完全放開外資進入A股市場,由國有股居控股地位。外資要想成為A股的大股東,還要以協議受讓低價格的國有股或法人股為主要途徑。

        2、通過定向增發B股并購

        定向增發的B股的價格要低于二級市場的的流通股,外資可以通過取得定向增發的B股而實現并購;同時還可以規避二級市場收購的繁瑣程序,從而形成有一個并購的形式。

        3、通過收購上市公司直接控股

        我國允許上市公司向境外投資者發行B股和H股,如果此2股在公司股權中所占比例較大,那么外資可以直接通過收購此2股而實現并購上市公司;另外外資通過QFII也可以實現對A股上市公司的并購。

        4、利用債權股實現并購

        目前國企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就是利用債轉股的市場,實現并購;將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的債權轉化為資產管理公司對企業的債權,由資產管理公司實施控股。但是由于這種方法,把原來由企業和銀行承擔的風險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所以資產公司并不能長期持有股權,而是要運用市場盡快出售、回購、證券化等形式收回資金,化解風險,減輕企業負擔。

        5、通過換股實現并購

        國外比較大的公司實施并購多數通過換股的形式,因其股權的價值是以對方的股權而非現金的形式體現,可以緩解并購的資金壓力。

        6、拍賣股權實現并購

        企業的債務過多,不能如期償還而被,檢察院通過強制執行拍賣,可以給想并購的公司提供機會。

        “并購潮”對房企來說,中型企業比較難并購,因為企業的項目較多,而小型企業因為項目少就相對容易一些。把好市場的脈搏,研究好中央的政策,正確認識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深諳地產企業并購的法律和法規。對于兼并者和被兼并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和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生存法則是一樣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2008年以來,受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影響,在股市的調整中,各房地產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經歷了大起大落。尤其最近一個時期,國家接連出重拳調控房地產市場,抑制不斷飆升的房價,對于一些資金不足的企業,接受并購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所以一些企業應該掌握政策、了解市場,在并購與被并購中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王發棟.國內企業并購重組中的文化整合[J]. 商場現代化 2009年02期. 經濟與管理科學企業經濟. 204-205

        [2]張華展.我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分析與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01期. 經濟與管理科學文化經濟.43-48

        第9篇:土地資源管理文獻綜述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預測;模擬;綜述

        作者簡介:崔昊(1986―),男,山東梁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土地評估規劃與開發整理的學習與研究。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3001504

        1 引言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1],對其驅動因子、驅動力和變化機制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研究主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監測和解釋方面。國內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也有力地支持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2]。但隨著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變化越發復雜,研究視角僅停留在對歷史的回顧和現狀的描述上已經無法很好地指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迫切需要將研究領域著眼于未來。

        土地利用動態預測與模擬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基于時間序列的數量預測;二是基于時空格局的動態模擬。數量預測在模型的構建上相對簡單,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但一個固有的問題是其不具有空間意義,無法進行布局的優化配置,所以實際指導意義受到較大限制。受技術的制約,我國在空間模擬領域的研究相對于國際要落后,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3S技術的成熟,我國學者也開始重視土地利用的空間模擬,并逐漸發展成為研究的熱點[3]。當然,即使模型構建得再好,也不能完全模擬出土地利用的動態發展,只能模擬其發展的大體趨勢。但是,預測與模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達到絕對精確,其意義在于從相對準確的擬合結果或發展趨勢中發現問題,為土地利用規劃、國土資源管理提供重要決策支持,從而選擇最理想的土地利用方式。

        2 基于時間序列的數量預測

        基于時間序列的數量預測,是指在歷史數據支持下,通過構建合適的模型,以得到未來某一時點或某一時期內土地利用數量情況的過程。傳統的預測方法大都以線性回歸模型、指數平滑模型等方法為主,但由于土地利用變化受眾多驅動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動態、非線性與多反饋回路的復合系統,用傳統的預測方法進行預測,在模型預測的精度及應用上受到較大限制。近幾年,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型開始被學者采用,如馬爾可夫模型、灰色系統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等,雖然一些方法還存在一些爭論,但這些研究擴展了研究的視角,推動了此研究領域的發展。

        馬爾可夫模型是一種概率預測模型,通過構建狀態轉移概率矩陣,可以方便地對未來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預測,國內許多學者采用馬爾可夫模型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了分析和模擬。如胡召玲,張國成等以徐州市1994、2003年TM影像為底圖,在人工解譯的基礎上得到了兩期土地利用現狀圖,采用馬爾可夫模型分析了歷史變化狀況并預測了徐州市未來18年各類用地類型的變化情況,發現了研究區土地利用中出現的問題[4]。張春華,王宗明利用馬爾可夫模型研究了對三江平原地區的土地利用狀況,研究表明在穩定的土地利用政策下,利用馬爾可夫模型定量地分析和預測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能夠得到較好的結果,特別是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利用變化[5]。

        灰色系統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提出的一種預測方法,通過對沒有規律的數據進行累加或累減變換,擬合出有規律的數據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預測,該方法在貧數據情況下的預測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陳峰,胡振琪等根據灰色系統理論, 建立了遼寧省某市林業用地的常規GM(1,1)預測模型, 并進行了模型精度檢驗,相對誤差最大為0.53%,利用該模型對2003年的林業用地狀況進行了預測檢驗,相對誤差為3.65%,小于5%,證明該預測模型預測精度較高,預測效果較好[6]。劉耀林、劉艷芳,黃成毅等在分析現有耕地預測方法的基礎上,針對灰色GM(1,1)預測與馬爾柯夫預測的優點和不足,提出了基于灰色-馬爾可夫鏈的耕地需求量預測模型,并以湖北省耕地需求量為例,對該模型進行了實例驗證和應用。研究表明灰色系統預測的優勢在于短期預測,缺點在于對長期預測和波動性較大數據列的擬合較差;馬爾可夫鏈預測的優勢在于長期預測和對隨機波動性較大數據列的預測問題。兩者結合后形成的灰色-馬爾可夫預測模型就能夠用GM(1,1)預測揭示耕地數據列的發展變化總趨勢,用馬爾可夫鏈預測來確定狀態規律,提高了預測的精度和可行度[7,8]。

        由于土地利用變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系統變化,而傳統預測方法無法考慮相關因素的影響,從而限制了其預測的可靠性。動力學模型具有相關因素的優勢而逐漸被學者接收并采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也表明,動力學模型能夠從宏觀上反映土地利用系統的復雜行為,是進行土地利用情景模擬的良好工具。何春陽,史培軍等人利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在不同系統狀態下,模擬了中國北方13省未來50年不同社會經濟情景下的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并初步評價了這些變化的可能生態影響,研究表明系統動力學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前理解土地利用系統的復雜驅動行為[9]。趙姚陽等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將江蘇省1985~2001年和2002年的相關數據作為模型的訓練和測試樣本,以2003年的社會、經濟數據作為網絡的預測輸入,對該年的建成區面積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BP神經網絡預測結果與實際面積的誤差為3.96%,其預測精度與多元回歸預測模型相比有較大改善[10]。

        一些學者還嘗試了新的預測方法,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如慎勇揚等采用Monte Carlo模型和CrvsLal Ball軟件包相結合的方式,以自變量的分布函數為基礎,建立未來各年用地規模函數,基于時間序列預測未來年份的用地規模[11]。這種方法可以為土地利用彈性規劃提供一條重要的途徑,有助于規劃在定量基礎上更加符合現實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喬瑞波,李玉平運用生物學中常用的邏輯斯蒂方程對浙江省未來耕地變化情況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方程的相關指數達到0.938,表明方程擬合度較高[12]。

        3 基于時空格局的動態模擬

        土地利用變化是涉及土地數量變化和空間變化的過程,過去受到技術上的制約,空間變化的研究較難實現。近年來,伴隨3S技術的興起,涉及空間模擬的土地利用變化研究逐漸興起,大多數研究都利用了元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簡稱CA)模型和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at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

        3.1 以CA為基礎展開的模擬研究

        元胞自動機是一種時間、空間和狀態都離散的動力系統[13],局部元胞個體的簡單行為能夠產生全局、有秩序模式的復雜系統。元胞自動機具有先天的時空動態性,使其在揭示地理過程和模擬土地利用變化方面具有了理論上的可行性。另外,二維正方形元胞空間與GIS中的柵格數據在形態和結構上都具有一致性,這為實際運用元胞自動機模型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目前,越來越多研究者試圖通過CA與其他模型的結合來對元胞自動機模型進行改進,優化模擬過程,為土地利用的時空格局模擬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以馬爾可夫(Markov)、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簡稱ANN)、多智能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簡稱MAS)等模型與CA的結合較為常見。

        Markov與CA耦合后的模型一般稱為CA-Markov模型,其在沒有構建必要約束條件的情況下隨機性較大,常用于模擬以自然景觀為主、人為干擾較小的區域[14~18]。侯西勇基于河西走廊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數據,運用CA-Markov模型對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景進行了預測。分析了研究區主要變化的地類和主要的變化區域,揭示了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過程,提出了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的途徑。鄭青華在遙感和水文數據的支持下,引入了景觀生態學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統分析了1975~2007年伊犁河三角洲景觀格局的時空演變特征,并對2020年景觀格局的情景進行了模擬與預測。結果表明,研究區景觀的斑塊破碎化嚴重,連通性趨于弱化,不同景觀類型的差異程度和表現形式各異,原因在于這兩個時段自然條件的非一致性和不穩定性以及各景觀類型的轉移方式和方向不同。鮑文東、唐寬金等將多規則評價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簡稱MCE)引入CA-Markov模型中,建立了CA-MCE-Markov耦合模型[19,20]。MCE利用約束條件和限制因子來建立一組與各地類對應的適宜性圖集,該圖集定義了每種用地類型的適宜性范圍,以及每個元胞的適宜性程度,從而指導各地類向適宜性高的區域擴展,增強了模型的可控性。

        黎夏,葉嘉安探討了一種基于ANN的CA模型,通過對數據的篩選和訓練,簡化了模型的構建過程[21],并將模型應用于城市土地的演變中,優化了對城市用地的模擬。徐昔保,楊桂山對黎夏的ANN-CA模型進行了改進,增加了隨機擾動,使模擬結果更接近實際變化趨勢[22],并在對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變化情景模擬的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結果。李月臣,何春陽借助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簡稱SD)、人工神經網絡和元胞自動機模型建立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動態模擬模型,并對北方13省(市)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時空演變進行了模擬[23],通過比較分析各情景下的模擬結果,揭示了研究區土地利用/覆蓋系統變化的動態機制。

        楊青生,黎夏,葉家安運用多智能體和CA模型結合來模擬城市用地擴張的方法,將影響和決定用地類型轉變的主體作為 Agent引進元胞自動機模型中,綜合各種因素的影響做出決策,對CA模型中以隨機變量體現的不確定性通過Agent決策行為給予了地理意義的新解釋[24,25]。

        3.2 以CLUE-S為基礎展開的模擬研究

        CLUE-S假設一個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影響,并直接由土地需求驅動。通過處理各種土地需求的競爭、等級關系,實現對未來土地利用情景的模擬。CLUE-S模型分為非空間土地需求模塊和土地利用變化空間分配模塊兩部分。其中非空間土地需求模塊主要計算研究區內由土地需求驅動因素導致的土地利用類型數量的變化,或者計算設定的不同情景條件下的土地需求,這部分工作需要通過獨立于CLUE-S模型之外其它數學模型、經濟學模型或者不同的假定條件下的計算或估算來完成。空間分配模塊則把非空間土地需求模塊計算出的土地需求結果分配到研究區的空間位置上,達到空間模擬的目的[26]。

        陸汝成,黃賢金等基于江蘇省環太湖地區1990、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中巴衛星遙感影像等數據,充分利用CLUE-S模型空間模擬特長和Markov模型數量預測優勢,應用CLUE-S和Markov復合模型及GIS分析技術分別對現有土地轉移速率發展和下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景進行時空模擬,揭示了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27]。吳桂平,曾永年等通過在傳統Logistic回歸模型中引入空間自相關變量,對CLUE-S模型的空間分析模塊進行了改進,提高了模塊的擬合優度和擬合精度[28]。

        2012年3月綠 色 科 技第3期4 結語

        目前我國大多數土地利用預測和模擬的研究基本都以引進模型為基礎,所依據的基礎理論大多是從別的學科借鑒來的,尚未形成自己的基礎理論,模型原創性方面還很不足。亟需在應用研究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基礎理論研究,形成自己的核心基礎理論。土地利用研究中已經形成定量化研究風氣,但另一方面,又出現缺乏邏輯定性思維,濫用數學統計方法的傾向。當前在評價方法上,應用數學模型方法開展研究的成果很多,多是選擇若干因素,應用某一模型來計算得出一個結果,但缺乏深入分析和了解模型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總的來看,由于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因子的多樣性,土地利用變化模擬方法的交叉性,土地利用變化模擬已從數量模擬研究轉向空間模擬研究,從單方法模擬研究轉向多種方法結合的模擬研究,從自然驅動力的建模方式轉向自然驅動力與社會經濟驅動力相結合的建模方式。單一依賴于某一門學科而建立的模型很難全面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建立綜合性模型將是今后土地利用動態模擬研究的一個必然趨勢。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超越他們的學科傳統,拋棄原有學科的理論束縛,廣泛采用不同的學科理論、方法與技術。

        參考文獻:

        [1] 李秀彬.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J].地理學報,1996,51(6):553~558.

        [2] 陳百明,張鳳榮.我國土地利用研究的發展態勢與重點領域[J].地理研究,2011,30(1):1~9.

        [3] 中國土地學會.土地科學學科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

        [4] 胡召玲,張國成,禚昌芬,等.基于馬爾可夫模型對徐州市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8):2 344~2 345.

        [5] 張春華,王宗明,宋開山,等.基于馬爾可夫過程的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預測[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9,24(2):210~216.

        [6] 陳 峰,胡振琪,馬 彬,等.灰色系統理論在林業用地預測中的應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1):57~60.

        [7] 劉耀林,劉艷芳,張玉梅.基于灰色-馬爾柯夫鏈預測模型的耕地需求量預測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4,29(7):575~579, 596.

        [8] 黃成毅,鄧良基,方從剛.基于灰色-馬爾柯夫模型的區域耕地變化預測研究――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6):816~821.

        [9] 何春陽,史培軍,李景剛,等.中國北方未來土地利用變化情景模擬[J].地理學報,2004,59(4):599~607.

        [10] 趙姚陽,濮勵杰,胡曉添.BP神經網絡在城市建成區面積預測中的應用――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1):14~18.

        [11] 慎勇揚,葉艷妹.Monte Carlo模擬在建設用地需求預測中的應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4,21(11):30~31, 81.

        [12] 喬瑞波,李玉平,蔡運龍.基于邏輯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預測――以浙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3):16 476~16 478.

        [13] 周成虎,孫戰利,謝一春.地理元胞自動機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4] 楊國清,劉耀林,吳志峰.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32(5):414~418.

        [15] 侯西勇,常 斌,于信芳.基于CA-Markov的河西走廊土地利用變化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5):286~291.

        [16] 王友生,余新曉,賀康寧,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動態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2):330~336.

        [17] 鄭青華,羅格平,朱 磊,等.基于CA_Markov模型的伊犁河三角洲景觀格局預測[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4):873~882.

        [18] 李 志,劉文兆,鄭粉莉.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黃土塬區黑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346~35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综合少妇 |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 中文欧美性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