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步行街的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規劃;步行街;功能;設計原則;空間構成
一、步行街的功能及設計原則
商業功能是步行街的主要功能,傳統商業步行街街是歷史上形成的,在城市中心區和城市區域中心的成立商業步行街。它是城市的名片,體現城市繁榮,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特色商業步行街具備三大特點:突出專業商品特點,經營專業商品的店鋪在特色商業街里能夠占到50%;突出民族和民俗特色;具有休閑、風情特點。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環境規劃的一部分,而且還是繁榮城市商業活動和有機活力的重要手段。在規劃中設立步行街區,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單一的街道發展為網狀,互相溝通的步行街區,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購物、娛樂、餐飲、觀光旅游及歷史保護于一體。由于它外部空間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創造富有生氣的商業氣氛,又可減少在鬧市區對汽車的依賴。實現社會效益。為人們安排了一個愉悅身心的地方,增加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城市認同感。
步行街功能設計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商業街最終是為民眾服務的。因此規劃步行街要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考慮到人的社會和生理這兩方面,以人們的習慣、心理和感受為參照,滿足人們的休閑欲望和審美要求。對不同的人群,設計出多種符合人性和個體特征的設施來,以滿足人們在購物休閑時多方面需求。比如在街道的兩邊種植具有當地特色的樹木和花草,增加城市的美感。為方便人民群眾,可建立樣式別致的公用電話亭,實用新穎的各種座椅,整潔衛生的公共廁所,美觀舒適的休閑座椅、干凈明亮的公共廁所、造型奇特的垃圾箱。在街道出入口、上下臺階設施等地方一定要想到殘疾人尤其是盲人的特殊要求。
(二)錯位經營原則。一條步行街不能只有一個或幾種業態,常言道:百貨迎百客,如果業態過于單一,就會形成相互競爭的壓力,增加了內耗降低了效益。如果實行錯位經營,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流,因為人們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就可以發揮多種經營的優勢,提升了人氣。
(三)突出休閑功能的原則。一般情況,人們的在購物時有一個疲勞期,大約為兩個小時。如果年紀大點的可能還要短些。因此,為了增加人們在步行街的逗留時間,就要增加娛樂、休閑、和餐飲功能,要設置冷飲廳、茶館、中西餐廳、美容美發、休閑娛樂場所。讓人們在有一個臨時休息的地方,有一個補充能量的場所,有一個陶冶性情的去處。
(四)經濟性及環保原則 步行街的設計要考慮到各地方的不同情況,不能盲目追求豪華氣派,脫離當地實情。如果過度地要求高檔、美觀、藝術,必然會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同時也會造成巨大的浪費。設計步行街一定要考慮環境因素,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比較高,追求自然、回歸自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注重環境保護是步行街設計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提升形象與注重效益相結合原則。有的步行街在改造前車水馬龍,繁華無限,但是改造后,只注重形式,街面的確變漂亮了,但是很多經營大眾商品的經營者由于租不起店面只能搬走,這樣只有高檔商品留了下來,使很多消費者離開了這里,很多店鋪變成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情景,這與步行街設立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因此在設計規劃時就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二、步行街的空間構成
步行街具有獨特的空間構成,步行街兩旁的建筑要各具特色,不要千屋一面。地面的彩磚要與建筑的色彩一致,要有標志性景觀(如雕塑、噴泉)、招牌廣告、涼棚、游樂設施、景觀照明、休閑坐椅、綠化植物配置和必要的廣場,其設計的重要性應該與建筑設施相同,要體現一條街的整體性。建筑風格可多樣,但色彩要和諧,不要讓人們產生視覺疲勞。
步行街空間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規模適度原則。規模適度原則是指商業街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營業面積都要適度,不能超越界限無限發展。
1、正常情況步行街的長度應在八百為左右,中心部位應規劃設計一到兩個小廣場,以滿足特殊活動所用 。應該是把整個選區應在視野之內,可激起人們的愉悅心理和消費欲望。2、步行街的建筑不宜過高,一般在三層樓左右,個別賣場可到四五層。因為購物時人們一般不愿意上高樓。樓太高了還會產生壓抑感,影響人們的主觀感受。步行街寬度應在二十米到三十米。因為人們逛行走規律是走“之”字形路線,就是先在這邊走一段,然后再到另一邊走一段,如此循環往復。太寬的街道會降低人們的體能從而抑制了消費。步行街總的營業面積也不要太大。
(二)歷史文化和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原則。沒有歷史文化,沒有藝術設計的步行街是呆板和乏味的,缺少了靈氣,缺少了品味。因此要發掘本地文化與建筑的特點,把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的商業步行街呈現在世人面前。此外關于景觀設計要本著放眼未來的理念,對當地民俗民風進行深度的開發,這么做既可以激發人們的歸屬感又別具特色。
(三)整體性、多樣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在商業步行街公共空間的設計過程中應始終貫穿其中,要讓使公共空間成為商業步行街中的一個有機整體。公共空間的整體性具體表現在綠化、景觀設計,照明及休閑設施的設計上,讓人們始終處在一個身心放松的狀態中,如今的步行街在環境的設計上一定要保持與建筑設施空間上的統一和完整,要做到空間轉換自然,恰如其分,不要給人以牽強的感覺。做好了步行街空間結構的統一性還不夠,多樣性也是規劃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既要一致和諧,又要標新立異;既要整體美觀,又要各具特色,要做到整體與多樣的和諧統一。公共空間內劃分應該使用必要的過渡、合理的銜接、恰當的引導等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方式把各自空間聯成有機的整體
結束語 :總之,步行街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它的功能早已從最初的購物,擴展到集休閑、餐飲、娛樂、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步行街的規劃,一定要本著人性、錯位經營、休閑、環保、經濟、藝術等的理念,從各地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人們的審美情趣,設計出獨具特色并為廣大民眾所接受的步行街。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地域文化;景觀設計
商業街步行街是城市商業經濟和來往人流最為集中的繁華場所,它承擔著表達城市經濟實力、社會和人文內涵的任務。經過歷史的沿襲和文化的積淀,商業步行街的空間發展必然與地域文化變遷息息相關,融入了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文化習俗特征,形成了當今商業空間的地域性特征。作為設計師來說,在進行商業街的景觀設計時,既要關注自然條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現代技術和當地材料結合運用的具體表現,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現代商業步行街景觀。
1目前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現代商業全球化的影響,我國一些地區的商業步行街設計缺乏對地域文脈延續的重視,其整體設計注重追求商業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從而產生了一些問題,如空間的處理手法單一粗糙、景觀設施缺乏人性化設計、景觀特色塑造欠缺無新意等。大量僅僅注重商業目的、忽視地域文化特征的商業街道,充斥在城鎮的最繁華的中心地帶,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現象。究其本質,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導致問題的關鍵。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國內現階段規劃設計中,出現了一些不合時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業街,現代中摻雜傳統,中式融合歐式,肆意摻雜稱之為地域性設計。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觀環境設計同質化嚴重,過于崇洋,過度模仿抄襲是根本原因;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計本身就不是一個工業標準化的產物,每一條商業步行街都不應摒棄自身特有的地域風格。
2地域文化在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中運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沙里寧在《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中寫道,“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因此,設計師在設計時,須注重地域文化符號的提取和利用,加強區域的“歸屬感”和”親切感”。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會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體現城市特色,成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3地域文化在商業街環境與景觀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3.1利用自然條件
從開天辟地起,自然界就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任何景觀空間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環境之中,它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共生的關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觀,是商業街區等城市環境地域性差異的重要根源。如蘇州園林將江南地區獨特的陰雨連綿的朦朧意境,太湖石那“皺、漏、瘦、透、”的峻美,結合亭臺樓榭、春花秋月的婉約,從而才能咫尺之內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進行商業步行街景觀規劃時,都應該綜合考慮并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尊重自然規律,規范組織步行街的景觀空間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對傳統歷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運用
商業步行街景觀和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境緊緊相連,便形成了商業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廟商業步行街區為例,秦淮河畔濱河綠廊體現出傳統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園內的詩碑小品、傳統風格的燈具、名人雕塑、傳統過街樓橋、亭、閣及各種畫舫游船,與疏浚后的秦淮河將附近的烏衣巷、中華門城堡等景觀串聯在一起,構成了具有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魅力,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化步行街區景觀。承載著歷史文脈的現代步行商業街,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城市歷史文化,賦予城市的靈魂,表達著城市特有的語言和符號,指引我們用心去領悟歷史文脈的意義所在。
4結語
作為現代城市風貌的窗口,城市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建設已經是塑造城市形象內涵的重要手段。設計師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須綜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達地域文化的設計原則,延續地域文化連綿發展的脈絡,實現城市商業步行街的地域價值,創造出個性鮮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滿足環境中的人對物質與精神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直長運.史學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續與生長[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9)
2王曉.商業步行街地域性設計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石冰.步行商業街區自然地域性設計分析[J].福建建設科技,2010(1)
關鍵詞:植物造景;人性化設計;商業街休閑設施
中圖分類號:TU98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城市現代商業步行街是一種以步行為主、商業消費為目的的特殊街道空間,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要具有滿足生態性和人的審美需求的功能,因此其植物景觀構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縱觀國內外的商業步行街,普遍存在綠化率不足、景觀效果單一、蔭蔽空間較少等不足之處,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當前對于植物景觀空間與商業步行空間的關系研究不足;只有在明確兩者關系的前提下,才能基于商業步行空間的特點來營造具有吸引力的植物景觀空間。
一、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功能
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的功能因分類不同而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下幾種:
1.實用功能。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選用多種多樣植物,包括高大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們具有遮蔭、滯塵、降溫、降噪、增濕、凈化空氣等作用。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高大喬木那寬大的傘狀樹冠,把強烈的太陽輻射和熱能予與阻隔,在樹陰下,街上行人充分領略到植物對人類的人性體貼。由此可見,合理運用植物,可以調節、緩解和彌補現代城市建設給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2.審美功能。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園林植物與人工藝術創造的結合,又是物境與人文的結合,融合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科學合理的植物造景對城市商業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諧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現代城市建筑冰冷單調生硬的直線條,給人以自然、寧靜、藝術的享受。
3.經濟功能。優美舒適的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將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氣,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銷售額,使商家獲得更為豐厚的商業利潤,從而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商業價值,由此,將吸引更多的地產商、開發商、投資經營戶,以致金融、保險、證券、企業總部、外國領事機構等住入,進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繁榮。
二、現代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漸趨成熟,商業步行街將成為市民及外來游客休閑、娛樂、購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時也是展示城市新面貌的一扇窗口。但是當今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有很多局限,概括起來表現如下:
1.對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實用功能重視不夠。
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設計師們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時,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實用功能。這一理念又往往影響到對植物的種類選擇和植物造景設計上,使其設計難以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致使現在很多步行街的園林設計,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條街仍處于暴曬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綠色植物的遮蔭、調節溫度、濕度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2.植物布局設計不合理。
一是硬質景觀與植物景觀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業步行街由于很注重商業氣氛的營造,往往造成硬質景觀設計過多,如水景、藝術小品等,使本來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加擁擠不堪;二是植物比例較少、布局不合理、稍顯凌亂、亦沒有主題理念,體現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搭配和造景設計上。很多植物,尤其是喬木,被低矮灌木圍成的柵欄或磚石砌成的護欄大面積圈住,使游人難以親近到植物,享受樹陰的清涼。顯然,其設計缺乏真正的人性關懷。商業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來就狹窄,不宜將植物連片栽種,而圈圍太多的游人。其設計應以“點、線”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點綴。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間供游人活動,使人與植物更為親近,真正體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
3.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業步行街的園林綠化設計中,喬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綠量不足,其生態調節作用降低。且在喬木的品種選擇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貴,而缺乏對其實用功能甚至是否適合當地生長條件的考慮,致使栽種的一些樹木只有枯枝殘葉,長勢不良,未能體現其在原產地應有的風貌,更難實現其美化和實用功能。時下還流行栽種“光頭樹”,即花巨資從偏遠山區移植古樹。為了方便運輸,幾乎將其枝葉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級枝干,以移栽古樹提高園林設計的品位和檔次。這種樹多數難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難以恢復其在原生長地的雄姿,更難收到枝葉繁茂、綠樹成蔭的景觀效果。此外,植物種類單調,季相變化小。步行街不宜種植草坪,也不宜種植過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單位面積上,栽種喬木獲得的綠量比栽種前兩種植物獲得的綠量多。喬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強。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間狹窄的城市商業步行街,適宜多栽喬木,向空中發展,立體綠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獲得最大的綠量,并給予人群舒適的景觀感受。
三、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的建議
面對當下中國掀起的商業步行街建設熱潮,本人對其植物景觀設計提出以下一些初淺的看法:
1.商業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議。
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配置應以高大喬木為主,灌木和草花為輔,當地樹種為主,適當配以外來優良樹種,注意不同葉色樹種搭配,這樣,既能增加綠量,遮蔭降溫,充分發揮其實用功能,又能豐富植物種類和色彩變化,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在樹種選擇時,應把握適地適樹原則,根據當地氣候、生態條件,歷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體現地方文脈。選擇易栽種成活,闊葉、綠量大、樹冠大、遮蔭效果好的樹種。
2.商業步行街植物設計建議。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首先考慮實用功能,其次考慮美化功能。讓行人能與植物親密接觸,尤其是高大喬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區別于交通公路行道樹,整齊劃一,機械呆板,又應區別于公園的紛繁復雜,因商業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間面積有限。在設計上應突出“步行街”的特點。在高大喬木沿街方向植株間或街兩側,即靠近街邊商店門面處,可間或設計灌木草花臺,花臺的面積和長度不宜過大過長,應以不妨礙游人行走或進出商店為宜,亦可將花池花基與休閑坐凳相結合,做到功能與美觀兼具。
3.商業步行街休閑設施配置建議。
設置美觀舒適的休閑座椅、干凈明亮的公共廁所、垃圾桶、統一管理、和諧協調的標識系統,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觀、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臺階設施方面還要充分考慮殘疾人特別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環境保護、防火防災、緊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時還應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鋪裝,使空間、建筑、景觀的設置布局渾然一體,并運用好導游圖、標志牌、時鐘、噴泉、雕塑、小品景觀、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設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理念。
四、結束語
城市是人類歷史慢慢積淀的文化成果,商業步行街是城市發展的重大影響之一,城市商業步行街空間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發生地,也是城市的精華所在。研究城市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功能與設計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觀,提高城市品味,創造優美的城市景觀和繁華的商業氛圍,創造更多吸引市民參與活動的場所。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持續加快,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設計也隨之進入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時期,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步行街休閑植物景觀的色彩及視覺感受,應該冷靜的分析城市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力圖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以確保設計思想的準確表達,確保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優美個性,以人的直觀感受作為基礎,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徐默誦.現代商業步行街景觀研討[D].安徽:安徽農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2007.06.01.
[2]盧文平,廖國勝.現代步行商業街系統化研究及理論對策框架初探[J].工業建筑,2004,34(5):54.
[3]凱文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1.1濱水景區商業建筑的分類
根據水系形態的不同城市濱水景區大致可以分為江濱景區、湖濱景區及海濱景區,其中江濱景區和湖濱景區常被開發成城市開放型公園,形成城市景區。
1.1.1江濱景區的商業建筑設計
城市大多鄰水而建,我國大多城市都有貫穿城市的江河,這些江河成為很多城市主要的濱水景觀帶,因為江河具有流動性且成線性分布,所以江濱景區的商業建筑多成帶狀發展,沿江、河展開,商業區進深較小。由于商業區成帶狀分布,所以常把商業區兩端設為主要出入口,中間加以景觀節點與城市道路想通,形成較為開放型的景觀商業區。江濱景區多建設于江河兩岸,用地時常相對緊張,商業建筑往往只能臨江而建,但幸于此類景區的景觀主要來自江河與堤岸,所以在規劃上主要依靠沿河布置步行道,爭取沿河步行景觀的最大化,局部地段可離岸設置,以增加景區空間維度,同時根據景區需求,建筑要適當讓出一定岸邊作為開敞空間形成景觀節點,以便供人觀光休憩。
1.1.2湖濱景區的商業建筑設計
城市景區公園在選址時,樂于選擇在有水系的位置建設,而湖泊則是其中最好的選擇。湖泊水系的流動性不強,景觀視野開闊,水面進深較大,根據湖泊的大小,可以沿湖設計多個濱水景區,必要時還可向湖面伸展,景區之間相互串聯成一個大的城市公園。在湖濱景區設計時,由于湖泊提供了一相對開闊的環境空間,并且湖岸用地相對充足,所以城市湖濱景區有條件進行大型的景觀及商業街區設計,在保證景區主體景觀不受破壞的情況下,其配套的商業建筑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設計,打造出種類繁多的湖濱景區。該類景區設計容易出亮點,是提升城市形象,建設城市名片較為關鍵的一筆。
1.2商業建筑對城市濱水景區的作用
1.2.1促進景區多方面的發展
生長于城市中間的城市濱水景區,給鋼筋混凝土森林帶去了一片自然的氣息,是都市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最易得到放松的休憩場所。雖然其最初設計目的是在城市中創造出一片貼近自然的生態空間,但其仍未脫離城市的生活屬性,所以在城市濱水景區內規劃設計商業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進景區多方面的發展,完善景區的功能,滿足都市人們所需的城市生活需求。
1.2.2擴大景區對城市的影響
隨著商業建筑的規劃、建設、運營,當商業建筑借助景區展現出與之配套的商業影響力時,商業建筑的商業影響就可以反向作用于景區,以其聲譽帶動景區的影響,給景區發展帶來第二助力。另外城市又可借助景區營造出來的商業氛圍,加大景區的利用率,使其在服務群眾的同時,為城市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1.2.3分清主次、有效節制
商業建筑對景區有較多的積極作用,但在城市景區中規劃建設商業建筑還是要分清主次、有效節制。因為城市景區建設的初衷就是為了在城市中營造出一片自然生態的空間壞境,如果過分的把商業建筑規劃設計進去,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方面背離景區建設的初衷,另一方面破壞了商業與景區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2景區對云龍湖北大堤商業街區的設計要求
2.1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江蘇省徐州市云龍湖風景區,云龍湖景區位于徐州城區西南部,是徐州市重要景點之一,云龍湖東靠云龍山,西依韓山、天齊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環山,一面臨城。隨著徐州的發展,云龍湖景區被造成徐州較大的城市景區,為徐州市民提供了自然舒適的生態環境、是市民放松休閑的好去處。北大堤堤下步行商業街就位于云龍湖景區北面,靠近城市的一側。用地東西約為630m,南北約為42m,用地面積34295.88m2,總建筑面積19609m2,建筑形式為局部兩層的底層商業建筑。
2.2設計要求
2.2.1規劃上保存景區整體風貌
徐州市云龍湖景區的建設目標是國家5A級景區,5A級景區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較高,涉及到內部商業建筑的主要要求有:選址不破壞景觀,建筑風格統一、協調,建筑體量適度,功能性建筑選址要隱蔽或外觀美化,景區周圍形成優美的天際輪廓線等。所以對北大堤堤下步行商業街的規劃上要滿足景區大環境的要求,在滿足景區的功能需求時,還應保存景區的整體形象。
2.2.2景觀上優化景區細部空間
徐州云龍湖風景區總面積達44.7km2,其中核心景區15.1km2,作為一個較大的自然景區來說,其中的商業建筑在設計時應承擔其局部空間的細化工作,因為建筑的尺度相對于自然環境來說是較小的,當人活動與景區中建筑群中時,空間尺度感被縮小,所以在景區商業建筑設計時要注重優化細部空間,使得整個景區的景觀環境有放有收,充實飽滿。
3云龍湖北大堤商業街區的規劃設計
3.1總體構思及布局
根據地塊的區域位置、歷史文化特征、場地現狀和周邊環境,在對用地性質、使用人群、對外交通和外部視覺景觀等做了詳細分析后,將其定位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徐州歷史文化、滿足市民休閑、娛樂、游覽和購物需求的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把“完善城市設施、突出文化特色、濱水空間親近游人”作為設計原則,利用步行街富有變化的線狀空間形態和建筑功能的多用途集聚效應,通過融合當地人文要素達到繁榮商業氛圍,提升城市地段形象的目的。在生態環境的考慮方面,從城市生態大系統著眼考慮步行街的作用,形成人與自然山水的親近關系.景區的主要景觀是來自云龍湖的湖景,配合湖岸周圈的綠化景觀及景觀小品形成的一個環景觀帶。從南向北看去,將湖景作為視角的前景,配合北岸已建成的美術館、音樂廳等大型公共建筑,襯上徐州的城市背景,便形成了一道優美的城市風景線。所以在北岸建設商業街區,與環境不相符的建筑尺度,有可能會破壞這一城市景觀。所以為了將堤下步行街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欲將其整體定位配角化,低調化。整個空間序列以徐州音樂廳為核心,以市民廣場為主角,以原泄洪渠加以開挖的如意湖作為主要景觀要素,與步行街遙相呼應。利用堤下高差變化將其劃分成多個不同的空間,整體規劃以步行臺階中心軸線作為步行街的中心對稱軸,分別布置東西二大區,每個獨立分區都圍繞內庭院為核心空間,形成內街的形態,整個步行街北面臨堤下路處又以線狀布局,毗鄰如意湖,一路迤邐而來,空間布局層次豐富,主次分明。兩區之間的大臺階直通堤頂的濱湖公園,并根據臺階的尺度來控制建筑的收放。步行街建筑物充分利用北大堤下部空間,其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頂標高低于或平于公園主景觀路面(堤頂)標高,這樣既不影響游人的景觀視線,又可以利用步行街建筑物的屋頂種植花園,有效的把商業街區隱藏在大的景觀環境中。并以此來消除大堤對景區的限制,將景區公園的帶形空間向南加以拓展。通過商業街區,使得美術館及周圈的城市綠地與云龍湖景區連為一體。
3.2豐富空間形式,細化景觀細部
作為開放性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考慮了觀景、休閑、晨練等文化活動的要求,并提供展覽、餐飲、購物等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層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線性的購物、休閑功能空間,以及內庭院式,面性的功能空間,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舒適、富有特色。
3.2.1廣場空間
結合步行街的特點,以東西兩區中心對稱軸線上的堤下空間為核心,在體育場及休閑公園的中軸線位置上形成節點空間,設置一個入口廣場,它起著組織空間、引導空間的作用,是整個街道空間序列的開端。通過中軸線的控制,來實現廣場與周邊環境既相互聯系又具統一性。因為有大量人流的集散,在兩區中間臺階部位放大空間節點,并將此節點放大處理,形成面積較大的集散空間。同時,作為商業街的主要節點,具有鮮明的入口意象和引導性,起到匯聚,分散人流的作用。各構成元素尺度親切、比例和諧、材料運用得體,使前來購物觀光的游客或市民皆能產生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
3.2.2街道空間
步行街街區的布局形態沿店鋪街道一側呈線狀布局,鱗次櫛比,店面凹凸有致,半封閉的、步道拓寬式的街道空間,呈現一定的不規則狀。以集中人行活動區為指導思想,把街道做成彎彎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統一設計的街道家具,創造出強烈動感和節奏感的街道空間。街道自由舒展,連接和貫穿各功能區和多個景觀節點,以追求界定鮮明、比例適宜的積極空間,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環境氣氛和空間特色。注重邊界效應理論的運用,空地,建筑廣場的邊緣,建筑的凹處,是人們喜愛停留的區域。我們在商業街設置休息的座椅,讓人們駐足、停留、交談,彎曲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加有趣,變換的街道空間,間以廣場的穿插,使步行網絡更加簡短便捷。
3.2.3內街入口與庭院內街入口的功能和類型是整個步行街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形成一個重要節點,是人們進入內街的“序幕”,是對步行街內街有所感知的重要范圍。內街院落型空間具有相對靜的特征和停滯性,人可以停下來進行交流,談話等活動。在步行街內街的設計中,融入了北方民居的空間意向,將其核心空間設計成類似四合院內庭院的形式,實質上,內庭院的設立,不僅是線性空間的點空間和面空間的補充,還起到了外街線性空間的一種暫時停頓和休止。
3.3建筑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暖灰色(低彩度)為主色調,局部間以高彩度和明度的點綴色,并設計了大面積的清水玻璃、隱框幕墻,與中間地標式建筑——音樂廳低調呼應。門窗飾線,鐵藝欄桿以及木本色裝飾百葉,建筑功能入口用高起漢白玉的牌坊來區別,其整體為典雅,低調的中性色調。設計的鋪裝,小品,附屬設施等采用暖色調設計,從色彩上取得和諧的效果。從整體風格到細部設計遵循現代、簡潔、樸素淡雅的原則,與周邊環境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統一。
4結語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中國傳統建筑;城市表達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項目概況
武岡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脈東麓、南嶺山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市)中心,。總面積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瑤、壯、土家、滿、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個民族,總人口74萬。
武岡銅保新城商業街位于銅保新城中心,緊鄰新區行政中心,東臨規劃的主要干道銅保路。規劃建設用地東以規劃的主要干道銅保路為邊界,南面以城市交通支路春園路為界,西部以原有城市干道強武路為界,邊界呈方形,總建筑面71024.3m2。
2設計構思
2.1設計定位
商業步行街,其主要功能服務于商業活動,同時也承擔娛樂休閑的功能。本方案設計既注重起功能上的實用性、兼容性與高效性,又注重節約土地,充分利用建筑空間,營造宜人的商業氛圍。
2.2設計理念
2.2.1節約土地,節省建設成本
設計伊始,以場地高差為方案切入點,充分考慮與場地高差進行有機結合并加以利用,從而減少建設中的挖填方量,以降低建設成本。
2.2.2商業步行街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商業步行街兼有商業性和休閑娛樂性,它既要營造濃厚的商業氛圍,又要體現其娛樂休閑性特色。
2.2.3建筑性格的恰當表達
建筑外墻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充分運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以藍灰色麻石噴涂、青灰色貼面磚(主墻面),深灰色亞光不銹鋼和深灰色鋁合金(欄桿和窗框)、灰色鍍膜玻璃及白色涂料(部分梁柱和構架)表達簡約的建筑風格;大量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運用,豐富了建筑立面。
利用設計中的虛實對比,均衡與側重,統一與變化,形成具有較強光影變化,構圖和諧,營造具有視覺愉悅感的空間效果。良好表達了商業建筑的內涵,同時也避免大空間和大構架給人帶來的空洞和冷漠。
2.3設計構思
商業步行街的位置與規模決定了設計首先如下問題:一體化構思“規劃——建筑——景觀”;整合設計功能與環境。規劃既著重與環境生態和商業步行街功能的研究,又關注商業步行街內部與外部城市環境的整體聯系,將整合設計的理念貫徹與內外功能的組織,景觀環境的保護和再利用;建筑形態以群體面貌出現,與環境巧妙結合,在追求建筑風格延續和統一的同時,保持對復雜地形的多樣適應性。
2.3.1整體有機的景觀格局
根據場地特點,在建筑軸線、景觀軸線上組織室內外空間,形成各種空間序列,相互匯合、滲透、轉換、交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且不受車輛交通及功能分區之干擾。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整合,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以人的景觀感知為中心的體驗空間序列,最終形成新校區的整體感合場所感。
2.3.2理性與浪漫結合
布局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將理性與浪漫結合,有規則式建筑廣場空間通過轉接、過渡的手法,與周邊環境、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創造人文、尺度適宜的商業購物空間。
2.3.3強調交通組織的層次性
人車分流,快速車流置于城市干道,內部為步行道,并考慮緊急車輛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同時,交通路網設計尊重原有豎向特征,在此基礎上改造利用并形成特色。
2.3.4可持續發展與良好的周邊環境
考慮規劃、建筑的可持
續發展、功能的合理轉換,延續現有周邊環境的多樣性與地方性,在濃郁商業氛圍下,創造一個生機勃勃的購物場所。
3總體布局
完全規則的用地孕育了建筑的雛形。橢圓形的廣場和橫向的步行主軸形成規劃的核心。廣場和步行街的交匯處是商業步行街的中心。規整組合的建筑體塊與道路完美地結合。某種程度上講,建筑大體就應該這樣,我們只不過是此時此刻順理成章地這樣做了。建筑自然地簇擁成一個個群落,其間演變出多重性格的公共活動空間,組織成縱橫交錯的步行系統。二號地塊延續了之前一些流暢的做法,賦予商業鋪面以嶄新的面孔。
兩個地塊自成一體又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體現了一種和諧而活潑的美。
4空間的營造
建筑形態滿足了商業構架與空間的關系。順沿橫向道路的運用,使單一的沿街界面變得富有層次,形成了一定的商業空間網絡。線性空間與廣場片狀空間的結合,加大了商業休閑的逗留余地。
我們在這里積極創造公共空間,提高開放性,引入了步行街,露天廣場,灰空間,室內庭院,空中庭院的概念,幾個層面的空間組合形成有趣的空間序列。自然的形體組合給各個方向的城市道路帶來獨特的城市景觀。
首先以半圓形休閑廣場空間作為商業步行街的主出入口,行道樹及鋪地的導向將人流引入商業步行街。鮮明的主題雕塑、橢圓形的玻璃幕墻及一排排柱子架空的走廊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奇妙的光影效果,給人以溫馨的感受。柱廊形成的灰空間成為了公共活動空間到商業空間的自然過渡。清澈的噴泉、有序的行道樹及斜向的硬質鋪地將人們帶入到個性空間的驚喜中。適宜的空間尺度,細膩的環境處理,成為我們設計的一個核心。向東西兩端行走,有更細膩親切的步行空間,空間的收放自如,打破了幾百米冗長的感覺。同時,各種樣式的休息椅凳合理設置很好的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
亞歷山大說過,一個好的設計并不是告訴人們如何設計空間,而是讓空間有機會長成生氣活潑的花。在這中間我們試圖給顧客提供一種充滿陽光、空氣、藝術品的有人性、有精神的場所,讓室內室外環境的融合改變全室內令人窒息的購物空間。形成一個人們樂在其中、不知疲倦的購物展示平臺。連廊與邊界,其尺度、體量及被關注刻畫的程度,已遠遠超出了“交通”功能。
5結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引發了商業步行街的建設熱潮。商業步行街由于自身功能的綜合化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大批商業步行街再很短的時間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宜人的空間尺度,細膩的環境處理、濃厚的商業氛圍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商業步行街;大規模建設的同時,盲目建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武岡新城商業步行街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強調應尊重當地實際情況,力求在滿足實際商業功能的基礎上,整合處理功能與環境,探索了富有特色的新商業步行街空間的方式和策略。希望對步行街建設提供有益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夏偉.商業性街道的評價體系建構——生態學的啟示和方法.[碩士論文].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4.
[2]劉剛松.商業步行街外環境照明設計研究.[碩士論文].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景觀空間;氛圍
商業步行街是為了迎合人們的行為心理和消費習慣,而逐步建立起的這種購物活動與城市交通相分離,融人們的購物、休閑、娛樂、街道景觀展示和強調文化和地域性特色為一體的城市生活性街道類型。
傳統商業街是以商業為基本行為,結合多種觀賞、娛樂社交等活動的城市公共空間,在市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街道被日益繁忙的車輛占領,帶來了車流和人流混雜,店鋪和攤販逐漸退入大樓的底層,形成“一條線、兩張皮”的模式。城市中心的商業街在經歷了經濟的輝煌與歷史的風雨滄桑后,基本上己呈現老態,環境質量不高,休閑設施不夠完善,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生活無法匹配。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一種類似于西方購物中心的商業步行街形式迅速發展起來;另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促使一些歷史悠久的具有傳統商業特色的商業中心重新煥發活力。因此,對于我國商業步行街空間的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1 商業步行街空間界面的概念
界面是相對于空間而言的,是指限定某一空間或領域的面狀要素。作為實體與空間的交接面,界面是一種特殊的形態構成要素:一方面,界面是實體要素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界面又與空間密不可分,界面與空間相伴相生,不同的物質界面相互組合,會形成不同的空間效果,反映出不同的場所精神與特色,激發出人們各種美的感覺。
界面限定了商業街的平面輪廓、空間輪廓和天際輪廓,與街道戶外空間共同構成完整的商業街步行環境空間。對于商業街步行環境空間而言,界面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步行環境空間中物態的基本內容,它的形態是步行環境空間的基礎,決定著步行環境空間的整體效果,對商業街氣氛的塑造起著關鍵性作用。如果在設計這些物態要素時,有意識地研究這些要素的形態、尺度、比例、質感、顏色和相互之間的緊密關系等等,將有助于創造步行環境空間的整體秩序,達到滿意的空間效果。界面與商業街戶外空間的“交接”并非都能表現為一個顯形的“面”,從形式上講,商業步行街中的界面可以分為顯性的(實在)和隱性的(虛空)的界面。商業街中的“顯性界面”、“隱性界面”,還有頭頂那片隨季節、氣候不斷變化的天空,共同構成了步行環境空間的界面。
“顯性界面”又分為底界面和垂直界面:商業步行街的底界面是指能允許人通行的地面,它是商業步行街空間中人們的視覺和觸覺接觸最密切的一種界面,它有組織人們活動、劃分商業步行街空間領域和強化景觀視覺效果等作用;商業步行街的垂直界面是指兩側的建筑立面,可以利用它的質感來渲染街道空間的氣氛,可以利用它的高低、前后的錯落來增加空間的深度感,而它的連續性是保證整個商業步行街空間完整性最重要的一環。“隱性界面”沒有明顯的“面”的感覺,它的界面形式有賴于觀察者的心理感受,它的美丑、舒適與否將直接影響步行環境空間的品位與城市生活質量,主要包括休息設施、環境小品、標識、植物、其它服務設施以及廣告。
2 商業步行街道的歷史沿革及發展
2.1 商業步行街的歷史沿革
商業步行街發源于中國,唐朝長安就有商業街:東市和西市。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圖就是典型的商業街,可到了近現代,我國商業步行街發展落后于西方國家。
西方于1930年林蔭大街發展商業街獲得成功,成為現代步行街的雛形。1950 年以后城市面臨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中心區經濟逐漸衰退,步行商業街建設成為復興城市中心區的良策。因此各國掀起建設步行街的,如德國的科隆、法國的巴黎和美國的舊金山等城市都建設了步行街。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建設商業步行街。目前,商業步行街成為我國城市建設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內容。
2.2 商業步行街的發展現狀
商業步行街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其功能由單一的購物需求向集購物、休閑、健身等多元化需求轉變。
2.3 商業步行街中景觀元素的運用和構成特性
商業步行街的景觀元素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組織藝術,由人工景觀組成的綜合景觀,其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域的環境,地形,氣候和歷史文化等。
3 景觀空間尺度的營造對商業步行街氛圍的影響
3.1 街道長度及寬度對商業街氛圍的營造
商業步行街的設計追求最佳商業人氣氛圍的長度,即所謂的購物者最佳心理距離。商業街的寬度也不宜過寬,人們逛街時習慣于走之字路線。街寬可能會使顧客疲勞,抑制購物的愿望。
3.2 建筑高度與街道橫向尺寸對商業街空間營造的影響
建筑高度與街道橫向尺寸的比例直接影響購物者逛街時的感受,合理的尺寸比例給人親切近人的感覺。一般來說建筑高度(H)與街道橫向尺寸(D)的比例一般以 H/D=1 為主,這樣的空間尺寸即不失親切感,又不過于狹窄。從視覺上來講是欣賞建筑的最佳視角,容易形成獨特的氣氛。
3.3 建筑之間空間的錯落對商業街空間營造的影響
商業步行街建筑形式的布置十分容易陷入單調構陷中,建筑整齊,形式單一,當走在這樣的步行街時,會給人一種重復厭煩的感覺。所以在步行街設計時建筑物之間要錯落有致,使街道在統一中求變化,同時賦予節奏感和韻律感,以形成對購物者持續的吸引力。
3.4 休息景觀節點空間尺度及設置間距的尺度對商業街的氛圍的影響
休息景觀的設置的尺度和間距會引起人的不同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要求和習慣方式表明,300m 是步行者最愉快的距離,休息景觀的設置間距應在 1.2m 以上,這能使人在休息過程中感到方便舒適。
3.5 景觀綠化種植的設置尺度對商業街的氛圍的影響
街道景觀綠化應根據街道的具體情況來進行,還可以通過垂直綠化來豐富街景。對于尺度較大的步行街,合理的種植一方面能夠弱化心理上的街道寬度,還可以豐富人們更好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4景觀元素的運用組合對商業步行街氛圍的影響
4.1 不同的景觀元素營造不同的氛圍
不同景觀元素營造出來的氛圍各異。比如休息景觀緩解了疲勞,使人感覺方便舒適;綠色植物景觀不僅改善局部的氣候環境,還可以增加街道空間層次感和緩和建筑的壓抑作用,營造出符合行人尺度感的空間界面。雕塑小品展示城市文化以及人類的活動。
4.2 人性化景觀元素的設計更好的服務商業步行街的使用人群
商業步行街景觀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人的需求。比如在景觀元素的設計時候要充分考慮購物者的視覺和生理的需求,滿足其文化和歷史情感的需求。這些小的細節使景觀設計真正服務于人,親近于人,令購物者體驗到舒適和愉悅。
4.3 地域文化及社會主流思想在商業街景觀元素中的運用和體現
商業街的景觀元素要符合地域的文化環境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比如天津的古文化街,街中的建筑多為仿清建筑風格,建筑尺度宜人,商鋪店面長短錯落有序,呈現出鱗次櫛比的古街特色,加上“狗不理”和“泥人張”等特色百年老店,其間充滿了濃郁的天津口味。
5結語
商業步行街的景觀營造是個復雜的過程,在景觀空間的營造過程中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對景觀元素進行綜合設計,打造精品景觀空間,最大化的提高商業步行街的氛圍。商業步行街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時期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人們對步行街的要求會不斷地變化,步行街建設所涉及的內容和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和更新我們的城市規劃設計和景觀環境設計,以提高我國商業步行街的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通過對青島當地居民的問卷調研,統計數據顯示(圖2):89.25%的受訪者青睞于選擇首層商鋪經營,僅僅約2%的受訪者可以接受二層或三層的商鋪。數據表明:投資者和消費者最關注的還是首層鋪面。因此,如何提供更多的首層商鋪空間是體驗式商業人性化設計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青島·十五街”的商業街規劃理念對此給予了完美的解答。在該項目規劃設計的前期,我們利用基地現狀高差較大的地理特點,引入了“多首層”的概念設計,在兼顧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提升了項目的商業價值。
“多首層”設計是指通過緩坡布道、扶梯等建筑交通元素的布局應用,將一層與二層甚至三層步行街自然貫通起來,將人在一、二層等之間傳統的垂直動線轉換為自然起伏的曲線,達到兩個甚至三個首層的效果,擴大步行街聚攏人流的功能。跨街而立的南北兩區不僅不會隔斷步行街動線的完整,反而會因為地上、地下貫通連廊和碼頭式的設計而形成連貫的步行街體系。
“青島·十五街”這種獨創的多首層設計突破了一般商業街對首層的規劃理解,使首層的優勢空間擴展為原來的2倍甚至更大。該人性化的設計得以方便的將交通人流和周邊商業設施的人流引入二層甚至三層的商鋪,從而形成一條龐大的人流帶,讓建筑商街擴展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個復合型的“內、外街體系”,將匯聚人流的功能充分擴展:外街,即依附于建筑正反兩個立面、緊臨市政街道而形成敞開式步道;內街則是因建筑的圍合而形成休閑購物走廊,兩種商街不僅形成了完整的購物走廊體系,還為合理規劃商街功能提供了設計上的便利。商街在不同空間上回轉,將人的動線曲折化、情趣化,為以后延長消費人群的停留時間創造條件,成為商鋪可隨時捕捉的商機。
2“情趣化”的街面
體驗式的休閑消費是以輕松娛樂、閑庭信步的方式開始的,“阡陌縱橫”的購物摩爾(shoppingmall)總是讓人的心情緊張而又沉悶。如何才能留住顧客的腳步和目光呢?結合顧客的消費心理和習慣行為,無疑就是要讓他們隨意漫步,因此就必須為這種漫步的消費提供專門的通道--商業街,并且讓所有的漫步者都能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就能被某一偶像零售店所吸引,這是消費習慣決定的商業必然。
用建筑的方式解釋“街”的過程就是對消費理念的一次深度解析,商業街不一定是臨著大路的,如長安街;也不一定需要漫長歷史的積淀才能形成,如王府井。“青島·十五街”就是通過建筑來實現商業街的體系化和多層次化(圖3),這樣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使消費者逗留最長可能的商業步行街。只要有了這樣一條街,所有商鋪都沿街分布,剩下的就是逗留,就是體驗,就是消費。
體驗式商業步行街,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的,都要做到妙趣橫生,它們是真正只有行人通行的步行街。誠然,寬闊的街道成就了體驗式商業模式的成功,如巴黎的香榭麗大街、紐約的第五大道,芝加哥的北密西根大街等,都是著名的例子,但是目前世界成功的體驗式商業模式開發經驗表明,為了獲得預期的滿足感和驚奇感,理想的購物娛樂大街應該是9~15m寬,而且有彎道。此外,如果街道超過60m長,寬度方面就應該有所變化,以避免視覺上的單調。拐彎的街道可以強化行人的體驗,增加行人的好奇心,因為人們想知道拐角那邊到底藏著什么東西。當然,為充分營造商業步行街氛圍,還應在每個路口建筑物裙樓間設置天橋連通,不僅讓行人更方便、安全,還可加強人流和商業物業之間的良性互動。[2]
3“有故事”的廣場
根據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圖4):除臨街商鋪以外,綜合性的休閑廣場也是較為受訪者歡迎的商業形態。
“青島·十五街”成功打造了三個主題廣場,分別是:A1區的城市藝術廣場(圖5)、A2區的T臺時尚廣場和A4區的休閑娛樂廣場(圖6)。城市藝術廣場營造了一種靜謐、典雅、多變的藝術氛圍,它以圓形咖啡廳為中心,周圍以多層次退臺為人與人、人與建筑的對話提供了互動式空間,用建筑藝術創造了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廣場,將城市廣場融入城市背景之中;A2區的T臺時尚廣場形態則偏向于嚴謹、工整,它受橫向、縱向及空間多軸線嚴格控制,連接三個不同的標高,由低到高拾級而上,如同演繹著現代經典的舞臺劇。同時利用先進的技術設施和景觀,增強其影響力;A4區的休閑娛樂廣場則以放大的尺度、精心的植栽,并有機地運用當地的建筑材料,使城市廣場華麗活潑的建筑風格與當地的建筑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產生異國情調又令人熟悉的效果,讓顧客以輕松的方式逗留、體驗、娛樂、消費。三個區域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并匯聚成一個大的中心廣場,聚集人氣,成為城市的大客廳。
就體驗式商業空間而言,廣場的特色大多源于環境的塑造,環境能為來訪者創造一種地方感,為商戶創造一種存在感,同時也能為顧客創造一種溫馨的歸宿感。國外大量成功案例表明:有經驗的開發商會使用一整套共同的設計詞匯來塑造地方特色,創造出一種能夠支持和吸引商戶個體形象的地方感[2]。如廣場上修復的教堂,中央噴泉以及公共大臺階等,而且這種地方感又契合了大量偶像零售店和偶像餐館的環境需求。
4“互動式”的路線
體驗式商業不同于傳統商業中心的那種平鋪直敘的商戶構造,它更需要靜心的規劃和定制化,以滿足日間和晚間活動的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成功的體驗式商業中心的空間布局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街道式空間可將一些列令人怦然心動的專賣店組織起來,從而強化日間購物活動,而零售店的設計也構成了街景的一部分,它把街上的客人吸引到各種零售環境造就的體驗空間中;餐飲設施傾向于圍繞著廣場等公共空間,或者就在拐角處和“十字路口”的街景中“扎堆”經營。餐飲經常充當起延伸四種主要活動路線的作用:購物活動、家庭郊游、晚間外出活動及游客游覽活動。關于娛樂設施的位置,特別要考慮如何滿足周末和晚間活動的需求,一方面,為了緩解高峰期的擁擠和排隊現象,娛樂設施需要一定的相對獨立。另一方面,娛樂設施的“外溢”現象也提供了一個促進零售店銷售的機會。如利用影劇院和娛樂設施與零售商店串在一起產生經濟效益,并以此來平衡分割晚間活動的實際需要,并產生了一種有利于零售店購物的活動流,從而使顧客進入一種計劃之外的體驗消費,延長顧客逗留的時間。
5結語
“青島·十五街”的商業規劃和建筑設計由顧客的體驗和情感出發,從色彩和燈光,到每條走道的寬度,都具有人性化的設計,使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產生愉悅的心情,不知不覺中就把每個樓層都逛一遍。這是該項目的特點,更是成功的體驗式商業中心必須具備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體驗消費下的新商業模式[N].中國房地產報,2006-05-22(036).
[2]美國城市土地研究學會編;李樹會,周鴻飛譯.零售娛樂中心規劃與設計.第二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
關鍵詞:褐石風格 住區規劃 商業街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of Yingkou City brownstone styl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planning project cases, introduces a new mode of commercial street and residential villa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and from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community function.
Keywords: brown stone style commercial street planning area.
中圖分類號: 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風格的定義
運用褐色的石材和磚石以及紅磚建造的建筑,興起于歐洲,興盛于美國紐約。褐石建筑是紐約和新英格蘭大多數歷史名城的標志性建筑,多屬于聯排式住宅,建于整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這類建筑得名于赤褐色砂石——一種沿用至二十世紀初的建筑材料。這類房屋與相鄰住宅共用一面墻,由此形成長排的房屋建筑,成為了紐約許多街區的風景線。厚重的墻壁、精致的挑高天花板、裝飾壁爐或實木壁爐,還有雕飾的門廳,以及褐石街區獨特的鐵藝燈影、山花坡頂、八角飄窗、咖啡街角、被藝術化的景觀小品,組合而成一幅文藝和奢雅的生活畫卷,由此演變成為褐石風格。褐石風格代表著一種中產的、富足的、美好的、雅致的生活狀態。
項目鳥瞰圖
2.褐石住區規劃設計 營口錦聯-經典名郡項目位于營口市站前區東部,屬于老城區核心地段。整個項目意在打造營口市第一個“褐石”風格洋房社區,以洋房、小高層及高層住宅進行組團規劃,區內引入商業內街,并對城市廣場優化設計,配以大型超市和獨立公建提升區域價值和社區生活質量,使街區與住區完美結合,形成整體性強的優質社區。
我們沿項目臨市政路一側設置了褐石風情商業街,以東側住區入口為開始,依次設置了市民活動廣場、中心會所廣場和南側以超市商鋪為主的商業廣場。商業街的設置除了滿足住戶日常商業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創造一種閑適的氛圍。通過道路兩側2-3層的商業街圍合出寬松的街道尺度,兩側道路種滿法國梧桐,樹下人們可以悠閑的在室外喝著咖啡交談,偶爾緩緩駛來的小火車將我們仿佛帶到了紐約街頭。在社區內部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景觀節點將人們帶入一個平和寧靜的生活區。紅色磚樓掩映在綠樹繁花之中,這里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安詳。連接入口廣場與市政廣場的是我們社區的景觀大道,這里布置了藝術化的雕塑,水景噴泉。穿過景觀道便可以進入封閉的組團內部。每個組團由3-4棟樓宇組成,利用開敞空間又分別形成了組團內部的景觀中心。人們可以在這里親切的交談,慢步。
商業街內部透視圖
戶型設計是每個住宅項目的靈魂所在,而整個項目的戶型是完全針對褐石所研發出來的全新設計。在設計戶型的過程中我們把自己當做住戶設想在這樣一個充滿風格情調社區中怎樣的戶內外空間才能和褐石融為一體。這讓我們想起了詩人卞之琳在《斷章》中的一句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于是我們針對不同樓層的戶型設置不同的室外空間,通過退臺、陽臺的設置,讓住戶能夠在不同的樓層看到不同的風景。
3.商業街模式初探
對于住區配套的商業街模式,本次設計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并總結了以下幾點:
3.1建筑設計
以低、多層建筑為主,包含中小型獨立建筑、沿街商鋪等形式;業態構成應做到功能靈活,以休閑、娛樂、餐飲功能為主,輔以部分中小型主力店;考慮到對外營銷,盡量減少純二層商鋪,一二層一起對外出售;大型主題商業可以大部分設于二層,但在一層設置出入口;
3.2規模與尺度
長度最好控制在300米以內,不宜超過500米;規模控制在5-30萬;步行街寬度與街邊建筑高度比值控制在1-2,步行街寬度控制在6-20米
3.3流線組織
商業步行街由一條主流線與多條次流線構成,組織商業單元;主流線宜采用自然曲折的路徑,忌寬大,筆直,大一統;共享空間設置尺度宜人的廣場,臨街面商家露天茶座,供居民休憩并聚集人氣;交通組織要做到人車分流,易于管理,給步行者安全放松的交往空間;設置足夠停車場,易于到達,易于排空;
3.4地域性
考慮到北方氣候,盡量減少純室外街道,通過架設屋頂,設置半封閉空間;焦點處宜設置主題標志物,為往來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要注意歷史文化與建筑風格的傳承;天際線;外立面;建筑細部及材質的運用;地面鋪裝;門窗;雨蓬;挑檐; 欄桿;廣告柱、廣告牌、招牌;燈具,燈箱、霓虹燈、LED燈等燈光工程;旗幟等軟裝飾;花壇、雕塑等小品;電話亭;涼亭、座椅;路牌……
商業街平面圖示意
結語
關鍵詞:步行空間;特性;內涵;意義
自古以來,步行活動一向是城市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交通方式。一般來說,每次交通出行的始端和末端都必定是步行,而且交通出行本身很多就是步行。正因為人的這種行走特性,賦予步行空間意義和價值,也使為人民服務成為它的主要功能。街道,特別是人行便道,成為城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動場所之一。步行空間構成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它為城市生活提供的不僅是物質環境,還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社會和心理的環境。同時,步行空間也是城市街道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內涵。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原本是道路運作做主體的步行者卻被各種車輛擠壓在道路空間的兩側。而各類城市建設也往往將無直接經濟產出的步行者活動空間逐個蠶食掉。這樣,不但損害了步行者的應有利益,同時也影響了其他類型交通效率的正常發揮,造成人行不便,車行不暢。同時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頻繁的城市建設更是雪上加霜,如建筑邊上壘起的一道道有形或無形的圍墻,將其外部空間一個個封閉起來,建筑物附近可供人們活動的外部空間少,使城市缺乏生氣,讓人感到索然無味,反之,將建筑的外部空間向社會開放,使其“公共化”、“城市化”,有了人和人的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持久性的環境質量。
目前,我國城市的步行空間明顯處于缺乏統一性籌劃、體系化不明顯的狀況,各種步行空間在城市中的分布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彼此也缺乏必要的聯系;城市干道或街道依然是相鄰公共建筑聯系的唯一媒介;步行天橋和地道的設置都是迫于城市機動交通的壓力而建,缺乏人性化考慮;而正處于建設中的廣場也只是零星地點綴于城市之中,雖然部分改善了城市外部公共空間的效果,但對城市總體來說讓人缺乏必要性的聯系。這種割裂與不成體系的狀態嚴重增加了城市交通負荷,使城市機能運作不暢。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步行空間體系造成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尤其是公共建筑空間)的割裂,不利于城市外部公共空間的整體性與協調性的發展。
一、城市步行空間的概念及其范圍的界定
楊?蓋爾在《交往與空間》里對步行的概念定義為:“步行首先是一種交通類型,一種走動的方式,但它也為進入公共環境提供了簡便易行的方法。”所以他認為“步行活動常常是一種必要性的活動,但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活動現場的托詞――我只是打這兒路過”。
城市步行空間,是指以步行行為為主要交通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優先權,能夠保證步行行為正常進行的那部分城市空間。即指連接分散于城市中的各類空間的步行網,包括人行道、生活廣場、步行林蔭道等。M.蓋奇和M.凡登堡指出:“步行環境是連接分散于城市中的開敞空間的步行網”。
E.D.培根則認為,步行環境包括“步行街(區)、林蔭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道)等典型內容,他們是組織城市空間的重要元素。其中步行商業街區是其中最典型的內容。”
應當指出,原本意義上的城市步行空間本隸屬于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是其中適宜于步行或專為步行活動開辟的那部分空間;但隨著城市的立體化、復合化的發展,步行空間甚至城市外部公共空間也出現了室內化的特征,它與建筑空間的結合也日益緊密,空間界限的模糊使人們不能單純的將它理解為室外的空間。
在現代城市里,步行環境日趨體系化,它將城市中心區、商業區、交通樞紐區、居住區這一系列城市步行空間結合地下步行空間和空中步行空間聯系配合起來形成三維化的步行空間網絡。
步行空間不同于一般的步行區,步行區被稱為“Traffic Free Zone”,是為了緩和市中心交通的壓力,并滿足購物者的需求而實行的人車分離的純步行的區域。很好地組織步行系統,能減少市中心人們對汽車的依賴,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環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進零售商業的發展,步行街不只是美化規劃的一部分,而且是支持城市商業活動和有機活動的重要構成。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是現代步行街規劃設計的基礎。同時,步行街規劃建設的基礎。同時,步行街建設的成功與否還關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的生活狀態。
實際上,步行街反映了現代人對以往那種生氣勃勃的街道生活的內心向往。隨著新步行街的建立,人們對步行街購物條件的關注已經轉到了對交往條件的關注。上海城隍廟步行商業街、南京夫子廟步行商業街區更新改造的成功等都說明了這一作用的存在。
二、城市步行空間的特性與內涵
(一)生態性
隸屬于城市外部公共空間的城市步行空間包括了城市空間中大部分的自然環境要素,是城市自然環境系統的主要研究對象。城市步行空間的生態性表現在改善地區自然環境、提高生態多樣性、保持生態穩定性、改善城市生活的自然品質、提高環境的自凈能力。城市是人類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正是因為城市的高度人工化,城市步行空間的生態性才是尤其需要受到高度重視,這是城市加強自身調諧能力的一種途徑。
(二)文化性
城市生態系統既有其自然地理屬性也有其文化屬性,是人類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人與環境的關系既有生理、物質的一面,也有精神、文化的一面;城市步行空間既包含自然環境要素,又包括社會文化要素。城市步行空間不僅包含各種城市文化職能,如游憩、交往、教育、完善城市的組織結構及功能,熱切祈禱保護歷史景觀地帶、構造城市景觀特性及個性、營造紀念性場所、體現城市文化氛圍等作用。
(三)經濟性
城市步行空間作為城市中包含大部分自然環境要素的空間體,它的經濟性一是體現在可以度量的經濟價值上。還有一種外延的價值,使公園周圍地區受益。如:對生物多樣性的保全,對城市空氣質量、水體質量的改善。隨著人類價值觀念的更新,這種價值將在人們的生活占據更顯著的位置,是一種隱形的經濟。
根據生態的規劃設計觀,城市步行空間在城市結構中具有與建設實體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是相承的關系。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龐大系統,尤其對于大城市,只有不斷地從外界輸入信息、能量、物質,以抵消城市內部發展生產的增熵,才能保持穩定,而城市內部活動與外部的交換大部分要通過城市步行空間所在的外部空間系統來完成不完善的步行空間。
總之,城市步行空間是人與自然生態關系協調發展的空間基礎,是以人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的空間保障,是城市規劃工作在物質空間形態方面體現生態思想的重要途徑。
三、城市步行空間研究的意義
城市步行環境設計是對城市步行空間的功能、空間、景觀、設施等各方面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其目的在于創造生動、優美、富有特色的城市步行空間環境。它是塑造城市形象至關重要的一環,具有深刻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一)創造城市空間秩序,滿足現代都市中人的需求
現代城市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社會意識向多元化發展,同時也給城市帶來多元化的問題和矛盾。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追求標新立異、獨出心裁,使城市陷入空間混亂缺乏秩序的境地。步行空間所具備的大面積的開敞空間及其構成城市筋骨脈絡的步行道,在城市中自然呈現帶有不同性質、趣味的節點的聯系的步行網絡,是創造城市空間新秩序的理想場所。
現代城市由于工業化大生產的特征以及人們對西方講究簡單、統一理性秩序的規劃理論的推崇,形成了冷漠的、大尺度的、非人性的空間環境,結果是“千城一面”。相反城市步行空間應該具有鮮明的自然環境特征,它展示了城市的歷史發展和人的文化屬性,是現代生活的高效率、快節奏中,為人們設置了具有文化情趣和宜人尺度的戶外閑暇空間環境,使城市空間充滿親切感和識別感,并形成城市的景觀特色。
步行空間是現代城市中具有商業、休閑、娛樂設施開發功能的空間場所,同時還擁有城市中人們渴望的自然環境、濃郁的人文景觀和豐富的情態特征,它隨著春夏秋冬、晝夜晨昏而不斷變化,帶來多樣的情趣和意境,因此進行步行空間的設計更符合現代人對于時間的要求。
(二)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四通八達的步行空間建構了城市的筋骨,與城市的交通系統聯系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具有良好環境的步行空間、步行街區、廣場往往居于城市的中心區域,成為城市功能、景觀環境最為集中的地區,步行空間會成為反映城市形象的窗口。
“城市的精華在于空”。“空”主要是指城市形體環境的公共空間。最易識別,最易記憶,最具活力,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優美的、人性化、情趣化的步行空間提高了城市的易識別性,使城市魅力倍增。
城市形象與步行空間存在著系統的關聯,步行空間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其在城市形象中的系統性,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來處理。
(三)豐富和完善城市建設理論,并指導城市步行系統的建設
行人交通事故是與行人有關的交通事故。我國城市和鄉村道路上行人很多,特別是城市里行人更多,因此行人交通事故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以北京市為例,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中,與行人有關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占27%,其中行人應負主要責任者占14%。受傷人數中,與行人有關的交通事故占受傷人數21%,其中行人應負主要責任者占8.6%。事故次數中,與行人有關的交通事故占18%,其中行人應負主要責任的占7%。由于我國城市中交叉路口基本上都有交通民警指揮與控制,因此交叉路口所發生的交通事故在總交通事故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比國外的小。在某些國家,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事故有50%左右發生在交叉路口及其附近,其中主要是行人死亡事故。
除北京外,東京的行人交通死亡事故在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城市少,主要是因為在東京建立了很多人行天橋和地下人行通道。東京的人行天橋有1000多座,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占第一位。隨著車輛擁有量和行人保護設施的增加,工業化國家的行人交通事故處于減少的趨勢。
另外,行人的多少對車輛的速度也有影響。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城市中心,盡管車輛并不太多,但速度總是不能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人太多而又未采取相應的交通管理措施。行人的步行心理因人而異。例如:上班的行人怕遲到,步行急速;下班的行人有的急于想回家,加快步行速度;有的想買東西而放慢步行速度;外地出差人員來到一個城市,一切都感到很新鮮,往往東張西望,這樣的人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最大;并且行人中婦女、兒童、老人與其他人的心理活動有又所區別。
城市步行空間是構成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同時,步行空間也是街道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城市文化的內涵。它結合了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因素,具有導向性明確、滲透性強的空間特質,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建設系統交融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合理地進行步行空間設計是改善城市環境、創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環境質量、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步行空間的研究從內容上都比較具體,如中心區的、居住區、商業區的等等,或是步行空間的路徑選擇、步行速度與流量的關系、步行空間的安全性、形式與容量等等,對整個城市步行空間的規劃布置并沒有整體考慮。城市設計師們應當將整個城市步行空間作為研究對象,逐步完善和豐富現有的城市設計理論內容,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和借鑒,
參考文獻:
1、F?吉伯德(Freddweik Gibbered)著;程里堯譯.市鎮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