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河南文化小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堅持真愛育人,打造優秀班級
1. 關愛后進生。我認為班主任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即"管如嚴父,愛如慈母,親如朋友"。我的"三色法寶"是:"綠色安慰"是學生受挫后溫暖的心靈撫慰;"紅色贊美"是對學生進步的由衷贊美;"金色期盼"則是鼓勵學生激發創新思維!后進生各科普遍較差,再加上家長的呵斥甚至打罵,許多同學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逃學、輟學、離家出走等等。這就需要讓后進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感受到真誠的愛。王倩楠、李青青曾經是兩個不思進取、沉溺于網絡的少女,她們跳入了網絡陷阱,曾經逃課兩天,"離家出走"。我積極與她們交流,并讓學生主動接近她們、幫助她們,讓她們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嚴格的管理加上師生們的愛心感化,使她們又重新跟上了班級前進的步伐。
2.以勤感人。我深入班級,做到"三勤":手勤、嘴勤、腿勤,課前到班站,課后到班看,緊跟學生,勤巡視,勤談話,勤強調,勤提醒。歷年來班級的各項評比如學習、運動會、歌詠比賽、五星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等均居全校之冠,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家長的贊譽。XX年我帶的八五班40人進入前三千名達28人,XX年我帶的九八班34人報考,有23人進入全市前3000名,其中12名同學夢圓示范性高中,如愿相約**。自09以來,連年都擔任畢業班班主任的我,所帶的班級成為了全校唯一連年都能完成中考任務的神奇班級。
二、狠抓行為習慣,培養優良班風
1、培養優秀班干部、優秀組長。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確立威信,并把學生按學習程度優、中、差分成三類,建立由組長總負責的一人幫兩人帶一人的"121" 互助組,使學生依靠合作學習共同提高,得到了家長、學校以及師生的一致好評。
2、培養競爭意識。我鼓勵學生相互競爭,不斷超越自我。各學習小組之間也展開包括學習、跳繩、運球、猜謎、做好事、默寫單詞等競賽活動,讓同學們玩得開心,學的舒心,充滿幸福感和自豪感,師生共同營造出和諧的班級氛圍,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我們每周都要舉行跳繩、套圈、踢毽子、丟沙包等游戲,使同學們樂于表現自我,積極維護小組利益,增強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我為同學們編了個順口溜叫"小個踢沙包,個子能長高;大個把毽踢,考試得第一;中個把繩跳,樂的開懷笑!"
4、經常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我有計劃的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例如去蔬菜大棚義務勞動、和駐我鎮的部隊聯歡、到敬老院愛心慰問、去菜市場做價格調查等等。9月9號課外活動時全班同學去盧店河唱歌、撿垃圾、為10號的教師節編花環,既放松了緊張的神經,緩解了學習壓力,又為初中生活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5、培養研究學習方法的習慣。在教學中,我常常滲透一些記憶方法。如"故事串記憶法"、"諧音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奇思妙想記憶法"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掌握了較好的記憶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外語"panda"可用諧音記為"小熊貓盼長大";根號2的近似值可記為"意思意思而已";而"秦長桂,背八叔,游蘇杭,登**,看見了,日月潭。"一句話就能幫我們牢牢記準確我國的十大名勝古跡。
三、扎實進行教研,促進自我提升
參加工作以來,面對教學改革,我責任心強,態度端正,能主動鉆研業務,特別是新課改以來,積極參加培訓和教研,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XX年9月,我撰寫的論文《農村初級中學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現狀與分析》被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評為河南省中小學教師優秀論文一等獎;XX年4月我撰寫的論文《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整合》在河南省第四屆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整合論文評比中獲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頒發的一等獎。
作為一名教師,我以身作則,尊重、理解、關愛每一位學生,對后進生更是關愛有加,能夠對學生因材施教。我長期關注和研究后進生及后進生現象。XX年9月,我撰寫的論**果《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大力轉化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在XX-XX學年**市教學成果評審中參加了交流,同年我的論**果《新課標下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措施》被評為河南省中小學教師優秀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經過不懈努力,近年數學學科成績優異,教學效果優秀,曾多次上公開課、示范課,獲得過鎮級、**市級優質課。XX年11月,我的多媒體課件《反比例函數》獲**市二等獎;XX年9月,在**市第四屆農村中小學青年教師技能競賽中被**市教育局評為優質課教師。XX年獲得**市課堂教學優質課一等獎。
在教學中,我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立了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了良好的班風,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并開辟第二課堂,使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知識。XX年9月我輔導的張亞楠同學在"奧運在我心中"數學應用知識競賽中獲得三等獎。XX年我輔導的張曉宇同學的《學好數學,使我插上了自信的翅膀》及張麗霞同學的小論文《數學課改大家愛,魅力課堂多精彩》均被評為省一等獎。
從兒子五周歲起,我們就開始了一家三口的假期 “自由行”——或自駕行感受家鄉的山水之美,或背起行囊去陌生的城市,體驗它的風情與民俗,今年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幾年“自由行”的歷練,讓兒子自信滿滿,早就躍躍欲試,想獨立安排一次旅游行程,2013年的暑假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記得當時兒子安排了去河南的旅行,其中有兩個景點引起了我的好奇:小浪底水利樞紐和殷墟博物館。我問他為什么安排了這么冷門的地方,他居然說得頭頭是道:七月上旬正是小浪底調沙的時間,想去感受一下調沙的壯觀;殷墟博物館有很多商代文物,而商代是我國最早的朝代之一,去那里應該更能感受到歷史的悠遠與厚重。
聽著兒子有板有眼的陳述,聽著 “歷史”啊,“厚重”啊,這樣的詞語從那喜歡品嘗各地美食的小嘴唇中吐出來的時候,我真是一陣驚喜!那小小的腦袋里原來竟藏著這么多獨到的想法與見解!
的確,多年的“親子自由行” ,不僅讓我們擁有很多難忘的記憶,而且行走中收獲也是頗多的。
萬里行路,邊走邊唱,趣聞趣事多多
現在的孩子從書本中學習的知識很多,但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比較少。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次次出游,兒子的見識在一點點增長,感悟在悄然增多。
我們曾在10月初去杭州,當時的杭州天氣悶熱。兒子雖然興致勃勃但卻一直是汗流浹背。當晚,我們住在附近的一座山上。溫度卻迥然不同,感覺甚是涼爽,甚至蓋著薄被還被凍醒了。后來兒子學習“高處不勝寒”時,很自然的想起這件事,說原來那就是“高處不勝寒”啊!
這種來自旅行途中的經歷讓兒子在某個時刻或偶有一悟,或間有一得,都遠非課堂、書本收獲到的所能比擬。因為直接體驗是一個人所有感官的集體感受,自然更深刻難忘。
萬里行路,邊走邊嘗,美食美味多多
每到一地,品味特色美食,對于酷愛美食的我們來說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享受。因為特產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能折射出一個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等特色。旅游過后,兒子對于特色美食總能如數家珍,比如北京的東來順涮羊肉、全聚德烤鴨,新疆的羊肉串和馕,蘇州的大閘蟹和糯米藕……
那次去蘇州,兒子一邊吃著早就垂涎三尺的大閘蟹,一邊問道:“媽媽,這里產大閘蟹,咱們那兒怎么沒有啊?不過咱們那兒的大飛蟹也挺好吃的。”“是啊,為什么呢”,我不忙于回答,而是和兒子隨意的聊起了地貌地理與特產的種種小故事,新疆的葡萄為什么可以做成葡萄干,哈密瓜為什么特別甜,四川人為什么愛吃辣椒,內蒙古為什么多牛羊,然后我問兒子你知道蘇州為什么盛產大閘蟹嗎,于是,兒子在大閘蟹的美味中記住了蘇州的湖泊多的特點。
萬里行路,邊走邊轉,感慨感受多多
旅行中我們發現,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多轉多走,公交車和自行車是很好的選擇。每到一地,我們都會帶兒子坐坐當地的公交車,或者租輛自行車到處走走,感受城市的脈動,形成對其整體的印象;還一定會去博物館,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從而更深刻的感受這座城市的現在。
坐在蘇州的公交車上,兒子突然驚呼了起來,“爸爸,你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公交站點,兒子用驚呼表達了他對這種難以言表的美的感慨!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去了拙政園,獅子林和滄浪亭,蘇州小城的古色古香就悄然無聲地在兒子小小的腦袋里彌散開來。從此“蘇州園林”將不再是兒子課本上的一個段落,幾幅圖片了。
萬里行路,邊走邊想,思考感悟多多
旅行中兒子就像語音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不斷的有意識無意識地發問,我和孩子爸爸商定,盡量不做“知之先生”,直接給答案,而是有意識地引導,讓疑問作為一顆種子,通過兒子的獨立思考,發芽,開花,結果。
我們曾在七月初去過漠河,回來后聽到兒子在電話里和朋友們聊天:“這次出去太有意思了,出發之前咱們威海很熱,媽媽說漠河冷,讓我們帶上長袖運動服,可爸爸和我都不聽她的。到了這里,我和爸爸穿著短衣短褲瑟瑟發抖時,媽媽笑得可得意了。還有啊,這里的太陽也很特別,早晨3點左右就出來,晚上9點左右才下班,害得我睡的都很少”。兒子也問過我,“為什么漠河的太陽公公上班這么辛苦,漠河還比威海冷”,我說,“你想想,科學課上學過嗎?要想不起來就查查電腦吧”。旅行回來后兒子通過翻閱課本和上網查資料,有板有眼地給我講,我就鼓勵他寫下來。這篇文章作為綜合實踐小論文,獲得了學校的獎勵。
1.緊扣大綱落實雙基考查,強調對知識板塊的整體把握
在內容上嚴格依照考綱要求,立足基礎知識,不出偏題怪題,注重考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等主干知識。其中第24題考查了德國發明家卡爾本次,第25題則考查了美國歷史上三大法律文獻;在能力要求上不要求死背課文,突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力、對材料閱讀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2.題型穩定
今年歷史中考試題未發現有特別新穎的考查形式。像第25題材料分析理解題是這幾年最主要、最常用的考查題型。而第24題的看圖片寫歷史短文題則在幾年前中考試卷上已經出現:例如2008年的、2011年的英國議會大廈,都是圖片短文題。還有選擇題第4題為年代尺形式,該題型在2007年是最后一道壓軸大題。
3.整體試題難度一般,比往年較容易,但能力要求標準并未降低
今年考生下場之后普遍反映試題相當容易,體現在成績上今年許多學校中考成績平均在40分以上,遠遠高于前幾年。
二、錯誤情況及原因分析
第24題通過歷史小論文的形式來考要歷史人物、事件及其影響。既突出了對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歷史人物的學科能力的考查,也突出了對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的考查。主要錯誤情況如下:(1)字數太少。根據以往圖片短文題(像2007年頭像、2011年英國議會大廈圖片題,都是5分題)的要求,要求學生寫100~150字。許多同學寫得過于簡單,只有40~60字而被扣分,甚至被認定答題不全再扣一分。(2)不按要求作答。一些學生看到題干提示后為明確要點,直接按列提綱或知識網絡結構羅列要點造成失分。(3)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方法掌握不完整。要么只列舉人物的主要事跡,沒有敘述事件的影響,要么是缺少對人物總結性評價認識。(4)缺乏思考,思維混亂。許多同學看到題后直接翻書找答案,按照題干一一作答,殊不知該提示既是“提示”又是“陷阱”:本題滿分共5分,但提示卻只給了四個方面,很顯然需要我們再補充一個知識點。它既可以是對人物卡爾?本茨的總評,也可以是對汽車、內燃機發明的積極作用分別作答,湊足五個知識點,還可以進一步答出兩者的消極方面的影響等。另外一部分同學明明寫了兩種發明,但在寫影響時只回答一個影響,讓改卷老師自己去判斷是哪一發明的作用。以上種種錯誤現象充分說明考生缺乏思考、思路不清。
第25題通過《獨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國家工業復興法》三部法律文獻對美國專史進行考查。第一小題要求學生概括出材料一所體現的主要思想(2分),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部分同學答成“人文主義”“民主思想”或只寫一項答案,還有同學一味“背課文”不結合材料回答問題。說明考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沒有養成按題干要求答題的習慣,應試能力不足,不會看分答題。第二小題第一問要求答出材料二規定體現了材料一中的什么思想,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除部分學生和第一小題犯同樣的錯誤答成民主思想、人文主義思想外,還有同學答“人有不可轉讓的權力”而未答出“自由、平等、反抗壓迫”等具體的實質內容。第二問要求回答《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意義,許多同學直接答成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意義,或者照抄課文“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兵源”等,這些答案都沒有抓住關鍵詞:扭轉了戰局、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第三小題第一問要求根據材料三回答美國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的目的。主要的錯誤答案有: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美國正在經歷經濟危機、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等。造成這些錯誤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對知識點理解不透徹,另外是做題方法不對。第三小題最后一問強調三則文獻對美國歷史發展的共同作用。許多同學缺乏高度的歸納概括能力,找不出三者共同的主線: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或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完善,進而導致失分。
三、復習建議
1.指導學生理解記憶,夯實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對歷史基本事實的掌握,我們將無從評價歷史人物、無從聯系歷史事件,解答一切歷史問題都是空談。因此學生必須掌握好課本基礎知識,以不變應萬變。而且我們要求對基礎知識“要記死,但不能死記”,即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掌握。
2.抓住主干,構建網絡,強化專題復習
就歷史學科而言,主干知識就是反映歷史發展趨勢、時代主題、本質特征的內容,集中反映了在國家制度、政權更迭,經濟發展、民族交往、國家關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上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這既是中考要求的主要內容,又是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主要方向。在復習中通過構建知識網絡、強化專題復習能夠打破教材體系,實現知識的重新組合,有助于學生建立整體史觀,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認識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強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
一、發揮教師自身作用,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所以教師要“正言”、“正行”、“正教”。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教師作為摹仿偶像,是學生眼中的“圣人”,所以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影響學生一輩子。教師高尚的品質、嚴謹的治學和生活態度,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察覺的作用。
二、努力做好“三個注重”,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一是注重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和“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的精神緊密結合,充分挖掘本地豐富的人文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教育實效性強的課內外活動。如: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發揮學校廣播站的宣傳教育功能,廣播先進團員的典型事跡,激勵青少年“學雷鋒,創三好”爭當優秀共青團員;利用清明節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英靈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注重培養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理想信念就象黎明前的啟明星一樣給夜行者指明前進的方向,堅定的信念會給人以非凡的勇氣、膽略和力量,而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以及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因此,結合學校實際,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
三是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學生一日常規》等為內容,堅持從養成每一個好習慣做起,循序漸進。如:利用“告別碎紙,凈化校園”、“珍惜糧食,厲行節約”等對青少年進行品格行為養成教育;利用“奉獻一片愛心,拯救幼小生命”活動,對學生進行扶貧擠困、助人為樂教育等。通過活動,充實內涵,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體現在學生通過教育后內心的自我、自覺要求。德育教育若缺乏學生的參與,缺乏主動性,沒有強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難實現德育目標。
首先,改進德育教育模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當代學生處在密集的社會文化信息包圍之中,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智力普遍提高、喜歡獨立思考、不愿盲從等。德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簡單地向他們灌輸哪怕是頗為現代的觀念,因為“道德是人從小到大不知不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有意識的道德自我訓練而形成的思維和社會行為的倫理趨向,不是靠灌輸道德教條就能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創設民主的對話、組織討論、小論文寫作、辯論等形式,使學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對話、討論中來,并從中得到啟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其次,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需要的特點,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善于通過學生的外部行為來揭示學生實際需要,不斷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轉化其不合理需要,把學生低級的需要引向高級的道德需要。
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
一是建立“學校黨支部、――處室――班主任――學生干部――學生”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學校德育工作網絡。遵照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和活動安排認真實施德育工作,發揮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陣地作用。二是建立學校與家庭緊密聯系的網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身心素質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充分發揮電話、家長委員會等有效形式,共謀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三是發揮社會德育教育作用。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去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同時聘請身邊的老、老干部、先進模范人物及法律工作者為校外義務輔導員,經常到校進行講座。
一、利用歷史活動課,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歷史講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歷史活動課更需要學生收集大量的史實資料,比如專題講座、歷史故事、演講會、主題會、歷史影評、歷史人物的評析、學史心得和歷史小論文的撰寫等,與說寫有極大關系的活動課。這類活動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收集資料,并結合自己的認識,思考、編寫材料,向師生進行展示,以此培養學生收集歷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結論以及文字表達、創新思維的能力。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活動課二編寫歷史小故事》的活動課時,學生都積極地查尋資料,并進行精心地篩選,選擇自己喜歡并適合自己的資料,圍繞主題編寫。很多學生編寫的故事生動、有趣,而且觀點明確,體現了史論統一的思想,在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利用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力和高尚情操
歷史課義不容辭地擔負著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傳統道德的教育。歷史活動課同樣具有這一功能,比如,歷史字畫欣賞,歷史圖片、歷史歌舞、戲曲、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鑒賞歷史文物等這一類的活動課,涉及許多傳統文化和美德,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收集、收藏、欣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加強美育教育,弘揚民族傳統,增強學生特長愛好,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欣賞《清明上河圖》時,要求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能為畫面配上文字說明,從而在圖與文的轉換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培養了學生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展示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活躍的內心世界。
三、利用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動手,提高了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操作技能,同時可以培養一些良好的品質。歷史學科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很多,如繪制歷史地圖,設計歷史知識示意圖,制作竹木簡、錢幣、兵器、農具等,編輯歷史小報,制作歷史幻燈片等,這類活動課在制作展示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加以考證說明。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歷史,從而,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審美情趣。比如我在復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時,針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這一特點,讓學生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繪出政權更替示意圖。我在復習英、俄、法、美、日、德等大國歷史時,讓學生嘗試利用年代尺,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各國歷史上發生的大事,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以及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等。這樣年代尺就像一條金線,各個時間點發生的大事就像顆顆珍珠,一條色彩斑斕的項鏈展現在學生面前,真正做到了復習歷史時由點到線再到面,使歷史知識更加簡潔、清晰,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利用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青少年都有爭先恐后、不甘落后的心理,因此,在活動中,我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采用獎勵機制,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比如世界近代史講完后,正好是星期五,放學時我告訴學生,下星期我們準備舉行一次歷史故事會,主要圍繞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哥倫布、華盛頓、林肯、拿破侖、章西女王、伏爾泰、牛頓、愛迪生等)來講,每人任選一個來講,雙休日做好充分的準備。故事會上,學生們熱情高昂、氣氛活躍,而且效率極高,就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被其他同學的情緒感染,主動參與到其中,與平時判若兩人。通過這次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鞏固,原來蒼白的歷史人物變得豐滿起來,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五、利用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
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與外界的接觸不多,可以說社交能力極其有限,而歷史活動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社會、走進他人的機會。比如在社會調查與訪談這一類活動課中,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家庭、社會,活動空間非常廣闊,通過問卷調查、采訪歷史見證人、收集有關史料等方式,撰寫調查報告。通過接觸社會,進行調查、訪問,增長知識和社會交際能力。它可以使歷史知識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社會實踐應用結合,開闊學生視野,了解社會,培養學生各種優秀品德。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改革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勢所趨。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高度重視素質教育,出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如舉辦各種類型的校園社團活動、文化活動、知識講座等。這些措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綜合素質。而培養學生經濟思維能力不但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順應了當今社會的時代要求。《經濟學》公選課不僅承擔著傳授經濟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肩負培養經濟思維能力的任務。因此如何更好地構建《經濟學》課程體系,設計課程內容,對完成培養經濟思維能力的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學生為何需要學習經濟學和掌握經濟思維方式
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是什么”,分析“為什么”,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我們“怎么做”。人們生活在經濟社會中,人人都要關注經濟,人人都需要基本的經濟學分析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現實。比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現象。另外經濟學道理能夠指導學生的人生,比如理解機會成本的概念可以增強成本意識,珍惜資源,減少成本,獲得最大收益。經濟學思維方式不僅是解釋和理解經濟現象、探究經濟運行規律的方法,也是理解人們行為的一種思維方法。
二、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中,《經濟學基礎》一般是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而面向其他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公選課的院校數量有限。即便是開設公選課的院校,教學內容也是沿用《經濟學》專業課內容,沒有創新,更沒有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教師以經濟學傳統教材為基礎、偏向理論授課,數學公示與圖形居多。面對繁雜的公式學生往往失去了興趣。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效果差強人意。缺少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不能相結合,學生不能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經濟現象。學生往往認為知識沒用,學來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另外教學評價指標單一,僅以期末成績作為考評標準,無法考察學生能力。在提倡素質教學的今天,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高職院校經濟學公選課課程改革的措施與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學生僅僅掌握技術是不夠的,一旦社會發生變化就很難找到工作。高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目前能找到工作,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為了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把《經濟學》公選課的課程名字改為《經濟思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通過訓練,學生開始喜歡思考問題,學會了用原理指導實踐,逐步培養了透過事情的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的能力。作為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經濟思維》雖然只有20學時,但是意義非凡,能夠培養學生利用經濟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明確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系統全面分析問題的習慣,遇事不偏激、不抱怨,而是利用規律積極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就業后迅速融入社會,取得職業發展。在《經濟學》課本中,有大量的數學公式與復雜的圖形,對于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講,掌握這些內容難度很大。本課題組成員經過不斷的研究、討論與學習,最終確定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公選課的課程體系與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注重案例教學,提高了學習興趣。課上選用貼合現實生活的例子,比如學習納什均衡理論時,先提問學生,“大家喜歡勞動,打掃宿舍衛生嗎?如果沒有學校檢查宿舍衛生的規定,宿舍會不會變得臟亂差?”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從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每節課都選用學生關心的話題,比如面試應該如何展示?工資是由什么決定的?學生們先是小組討論,然后教師解答,給出理論。學生再找相關案例,舉一反三,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法”、“討論法”等。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強調課下作業,把熱門話題和真實案例作為分析內容,讓學生課下查閱有關資料,用經濟學道理分析,既考核了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又鍛煉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加強引導,及時總結。其次,實行多媒體教學,運用幻燈片、視頻、微課、慕課等形式。課上播放與知識點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比如講生產函數時,涉及企業家才能這種要素,給學生放映了一段魯豫采訪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3分鐘視頻,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王健林每天6點起床,這種勤奮努力正是企業家才能的內涵之一,由人及己,給學生帶來榜樣示范作用。視頻授課增強了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再次,綜合考核學習成績。改變試卷考核方式,多種考核方法并用。積極開展課堂討論,課下進行案例分析,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并撰寫小論文,納入考核指標體系。經濟學博大精深,開設經濟學公選課對高職學校所有專業意義重大。教師挑選經濟學的主要原理作為授課內容,改革教學與考核方式,著力培育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最終必定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美)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胡建明.高職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3]黃陽平.西方經濟學教學與經濟思維培養[J].集美大學學報,2008(7)
[4](美)保羅•海恩等.馬昕,陳宇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5]楊志茂.通過對經濟學分析加強公選課的重要性[J].經濟生活,2013
[6]道格拉斯•諾斯.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5)
[7]鄭鉆科.淺談高校大學生素質拓展的現狀與對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8)
摘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對化學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簡單闡述了自主學習的定義、意義及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思考、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成功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做到以下三點:
1.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認知能力和學習技巧等因素綜合行成的一種能力。要求學習者能自覺安排自己的學習,利用已有的知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學習目標。
2.自主學習的獨立性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需要總結出一套適用于自身獨特的學習方法,借助教科書、參考資料、網絡等媒體資源獨立完成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的反思性 自主學習活動要合理制定學習目標,每個目標的完成及時進行檢測和反思。反思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層次學習,增強學生的能力,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倡導課程改革下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主動探索, 去操作實踐,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這種學習活動方式學生喜歡、樂意,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活潑,而且能激活大腦的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
2.有利于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自縱學習,在學習中塑造獨立人格,形成強烈的責任感。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當一些富于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點、觀察問題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問題的水平不同,產生種種不同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比較、對照、切磋,這之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對方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
三、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組織學生針對具體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化學探究性實驗,發揮化學實驗的魅力, 將學生引入化學殿堂。化學實驗千變萬化,如顏色變化、氣體生成、沉淀析出等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實驗效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誘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讓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取化學知識,充分體會成功的快樂。一個好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把課堂教學中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聯系起來, 進行分析講解, 可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如學習了次氯酸鈣,可以向學生介紹它如何對飲用的自來水進行消毒。學習了酸堿滴定,可以讓同學們親自測一下食用醋的總酸量;學習了人類需要的重要營養物質,同學們就可以進行日常生活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讓學生感受化學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3)開展化學課外活動,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 成立化學課外活動小組, 組織學生觀看化學與生活的影片, 介紹化學發展史、化學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組織學生搜集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點點滴滴,把理論和生活結合起來,豐富所學知識;組織學生參觀周邊的化學工業,了解產品生產原理,針對工廠產生的污染成分,啟發學生搜集資料,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等。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2.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一般是學生在教師授課前進行獨立的學習, 是從已有知識向未知知識進軍的過程, 需要較強的分析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雖然教科書有系統的論述, 但是通過自己的分析來搞清思路、掌握要點、找出關鍵和難點, 必須經過獨立思考不可。通常我要求學生先通讀全文, 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后,再精讀, 對一些概念或一些實驗的操作步驟要用筆標記下劃線;要善于發現問題, 敢于質疑, 能自己解決則解決, 不能解決的, 在頁邊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問題和想法, 不必花太多的時間思考, 帶著問題聽課時, 目標就非常明確了。有了有效的預習和思考,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點的反應速度都有較大提高。
鼓勵學生查看相關書籍,通過查看相關書籍, 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加深了對課內知識的理解,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查看有趣的化學課外讀物對學生的發展也有幫助。如我常推薦給學生一些好的課外書《身邊的化學》《化學的奧秘》等, 能讓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其他科學的關系, 能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 幫助他們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3.學會歸納總結
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以使知識系統化。如每一單元結束后, 讓學生自己進行單元小結, 找到單元內知識點間的關系, 進行系統歸納; 將學生總結出來的知識網絡圖在復習課中進行展示和點評, 讓學生進行自我更正。例如在學完了酸堿滴定知識后, 根據酸堿的強弱讓學生對學過的酸堿進行了整理和分類。判斷常見的酸堿哪些能被直接滴定,哪些能被間接滴定。通過學生的自主總結, 零碎的知識按不同的方式搭起了骨架, 有了主線,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學生腦海中擴大、加深, 這就使學生應用概念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能否學好化學,乃至學好其他學科都是必要的,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每一位教師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推行新課改都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淺談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化學教學》.2002.9
國際法學科因其比較枯燥、離實際生活較遠,所以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存在一定困難。要想提高國際法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在如何備好課和如何講好課這兩個環節上下功夫。備課時要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可結合司法考試的內容把握重點,備課的內容要多樣化,避免單講教材,同時利用好多媒體課件。要改革講課方式,要從過去的填鴨式滿堂灌轉變為簡略式教學,從一言堂講授轉變為討論式教學,從純理論教學轉變為案例教學。當然,具體到教學實踐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關鍵詞】
國際法;課堂教學改革;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
國際法是法學專業16門核心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國家司法考試的必考課程,在高等學校法學教學內容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為國際法自身的學科特點比較枯燥、離實際生活較遠,所以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存在一定困難。筆者在多年的國際法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一些提高國際法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做法,以此提高學生對國際法課程的學習興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如何備好課
1.關于教材的選取問題一般高等院校用的都是規劃統編教材,但統編教材也有不同的體系和特點,這就需要教師提前對相關教材進行深入了解并進行篩選,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分別選取理論性較深或實踐操作性比較強的教材。其實,本科教學主要是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即可,重在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應選用內容深入淺出、時下案例介紹比較多、而且配有歷年司法考試題的教材,這種教材更貼近學生,通俗易懂,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受學生的歡迎。
2.切忌把教材上的內容面面俱到應根據課時的多少,備課詳略得當,有的章節是重點難點,就詳細備;有的章節只需把重要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其他可一筆帶過;有的章節可選擇讓學生自主閱讀。比如國家繼承、國家承認、引渡、庇護、海洋法、外交與領事關系法、航空法是屬于重點講解的內容,每一小節可能要花上4-6個課時,這些內容就重點備課;又如條約法這一章,只需重點講條約締結的程序、條約的保留、條約的效力即可,而條約的名稱、條約的修正修改等屬于了解的內容,可以在講完課后給學生10-20分鐘時間自主閱讀,也可以安排課后閱讀,國際人權法、國際組織、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這些章節則通過觀看視頻、寫論文等方式學習,無需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也可讓學生課后閱讀,然后提交閱讀提綱或小論文,就可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應結合司法考試的內容來備課在國家司法考試中,國際法部分的題量與分值一般占試卷的10%左右,單項選擇題的數量一般為6道,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的數量為3-4道,分值占12-14分,復習好國際法的內容是能否做好卷子的關鍵。在具體的授課中可提前把歷年司法考試國際法試題打印好發給學生,講完一節或幾節內容后則把相應的司考題拿出來講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知識點是司考的重點,哪些是難點,復習時有的放矢。同時告訴大家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出題人可能設的陷阱。力求通過課堂講解,減輕學生司法考試的壓力,使其在復習司考時不用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國際法上。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這種講課方式,有極個別逃課的學生也都能按時上課。
4.備課的內容要多樣化,避免單講教材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掌握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前沿信息。應多關注每年召開的國際法年會,把年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講給學生;另外給學生介紹一些好的書目,如奧本海的《國際法》;同時給學生介紹一些輔助學習的網站,如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北京大學圖書館;另外加入學生的班級QQ群,把課件傳到群上,遇到一些好文章也可在群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5.利用好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因其課堂信息量大、教學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特點成為當今普遍使用的一種授課方式。國際法內容龐雜,有大量的概念、原則和法律條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去講解相當枯燥乏味。同時,由于學生對許多國際法律制度缺乏感性認識,即使教師在講授中運用大量生動事例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多媒體課件利用圖像、圖形、聲音、動畫等綜合手段,將生動、直觀的圖片及資料演示出來,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敘述變得生動有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樂趣,學生也很容易掌握難理解的內容。
二、如何講好課
1.要從過去的填鴨式滿堂灌轉變為簡略式教學學生們對傳統的教師走上講臺從頭講到尾的方式極為反感,那么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應該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的內容要花費大量的課時重點講解,有的只需要學生課后自主閱讀即可,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如國家領土、海洋法、國際法上的國家和個人這些重點內容由教師主講,國際人權法可通過放小視頻的方式講授,國際組織、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則可進行大膽嘗試,由學生自己做PPT,自己講。學生通過自己備課自己上講臺講課,既對所講內容有很好的把握,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這種方式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
2.從一言堂講授轉變為討論式教學有調查表明,教師一言堂講授和學生沒有互動,學生對所講知識只能消化30%;在講授過程中如有提問、討論,則能消化50%-60%;如果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自己講解,則可以消化80%。法學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單純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那就需要討論式教學,通過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授課中有些章節可由學生自己講,具體做法是:在下節課上課之前先指定好講課的學生,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講解。指定好的學生提前做好PPT,上課時用20-30分鐘的時間講,學生們可隨機提問,教師也可針對其中的重點難點提問,最后總結。另外,某些理論性問題的講解也可以嘗試討論的方式,如國家承認這一節,傳統的學說認為國家承認包括構成說和宣告說,但現在又有一種新的理論認為新國家的產生必須得到母國和大部分國家的同意才行。那么就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找資料,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分析哪種理論更合理,這樣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3.從純理論教學轉變為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課堂中引用一些生動鮮活的例子,可以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然而,國際法和國際私法、國家經濟法不同,后兩個部門法調解的主要是私人之間的民商事交往關系,往往有許多案例和實例離大眾比較近,所以教學起來有一定的便利性。國際法則不同,主要是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往的關系,所以,其案例比較復雜、離實際生活較遠,所以教學和學習難度比較大。另外,我們現有的國際法教材偏重于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介紹,對案例的設置比較少。這就需要在案例的篩選上下功夫。
4.教師在授課時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講課時注意語速的快慢和聲調的高低,而且引用王金發教授的話就是一定要站著講課。為什么要站著講課呢?因為你只有站著,才可能有肢體語言,才可能和學生進行很好的眼神交流,從學生的表情里讀出他們對這堂課的接受程度。另外,講課不能局限于三尺講臺,要走到學生中去,只有走近學生才能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三、結語
總而言之,提高國際法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內容只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具體到教學實踐中,不能死搬硬套,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投入和產出是成正比的,只要傾注了心血,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饒戈平.中國國際法學面臨的挑戰與使命[J].法學研究,2004(2).
關鍵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案例教學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109-0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是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程之一,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從數量上研究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在先進材料設計、計算機模擬計算、天氣預報、人口統計等眾多科學技術與人類實踐活動中運用概率統計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它對培養學生處理“隨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怎樣才能使學生從傳統的確定性思維模式進入隨機性思維模式,進而學好這門重要課程是相關教師面臨的挑戰。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引入數學史,增強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入一些教材中沒有出現的相關數學史,特別是介紹數學家的生平軼事及其對本學科的貢獻,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也會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與思維能力。例如上第一次課時,可以首先從著名的“德?梅耳問題”與“分賭注問題”出發,向學生介紹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起源和發展,在此過程中穿插講解數學家帕斯卡、費馬、惠更斯、拉普拉斯、馬爾科夫、辛欽等的貢獻;在講解概率的公理化定義時,可講解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的生平及其提出的“概率的公理化定義”的重要意義;在講解幾何概率時可以穿插介紹幾何概率開創者蒲豐的生平,以及由蒲豐投針試驗所產生的蒙特卡洛方法的影響;在講解中心極限定理時,可以穿插講解伯努利、切比雪夫、李雅普諾夫等數學家的生平;在講解“t-分布”時,告訴學生“t-分布”還有一個名稱――學生氏分布,然后介紹“開創了小樣本理論的先河”的英國數學家戈塞特提出該分布的艱辛過程。這些數學家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慢慢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還在無形中了解了豐富的數學文化,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案例教學法,突出趣味性
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給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再去解釋概念、推導公式、證明定理的教學方式,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案例教學法是把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把學生引導到實際問題中去,通過分析與互相討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抽象的數學與生動有趣的案例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全概率公式和貝葉斯公式時首先可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你有機會參加電視臺的一檔娛樂節日,主持人指著三個商標對你說,其中一個商標后面的獎金是2000元,另兩個商標后面的獎金分別是20元和50元,你可以隨意選擇一個商標,所對應的獎金就歸你了。你當然想得到2000元,你可選定一個商標,如1號商標(但未打開),主持人知道哪個商標后面是2000元,哪兩個商標后是20元和50元,他打開了50元的一個商標,比方他打開3號商標,主持人對你說,現在再給你一次機會,允許你改變原來的選擇,為了得到2000元,你是堅持選擇1號商標還是改選2號商標呢?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入全概率公式和貝葉斯公式幫助大家做出選擇。這無疑使學生對學習的新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欲望,喚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培養
趣味與科學的嚴謹性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用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體現數學思維在教學中的滲透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意識地營造使學生不斷在取得思維成就的環境中,讓學生不斷在思維成功的喜悅中良性循環,越學越想學,越思考越靈活。對同一問題不同的求解方法,鍛煉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例如,有2張甲等票和n-2張乙等票共n張票,n人通過抽簽決定所得的是甲等票還是乙等票,問抽簽的結果與抽簽的順序是否有關?該問題的解決可以有兩種方法。
四、提煉知識,把握脈絡
五、統計軟件的輔助實踐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程公式多、計算煩瑣,給應用帶來困難。對具有概率統計功能軟件的了解和掌握顯然對理解和應用有極大的幫助。除Excel外,通用Mathem atica、SPSS等都是很好的工具,概率統計是最需要使用計算機的領域,我介紹SPSS軟件自帶的統計程序包,其中有實現常用統計計算的各種外部函數,我在教學中針對一個具體工程問題教授學生使用國內外廣泛流行的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要求學生:(1)會用SPSS軟件求概率、均值與方差;(2)能進行常用分布的計算;(3)會用上述軟件進行期望和方差的區間估計;(4)會用上述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例題:電容器鋁箔電解擴面腐蝕工藝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電解液溫度(A)、HCl濃度(B)、H2SO4濃度(C)、電解時間(D)、電解電流密度(E),以A、B、C、D、E為實驗影響因素,比電容為影響指標,通過L16(45)正交實驗,考察五個實驗因素對指標的影響程度并做出顯著性分析。對用SPSS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方差統計分析可知,五個實驗因素電蝕擴面效果和陽極箔比電容都有顯著影響,這和文獻報道的結論相一致。五個實驗因素影響程度大小順序為硫酸濃度>鹽酸濃度>電流密度>時間>溫度,硫酸濃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可以對硫酸濃度進一步進行單因素實驗,以確定出最佳的電解腐蝕擴面工藝,為相關行業高比容陽極鋁箔的研制提供參考。
六、考核形式的轉變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教學效果的評估,采取何種形式進行考核,對于學生學習方法、教師教學方法都有導向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內大多課程的考核方法都是閉卷,但對于《概率論與統計學》這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來說,我認為授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統計學的核心思想,學會利用統計的思維處理問題,而不是教會學生像學習“純數學”那樣機械地做題。該課程公式和計算眾多,不能讓公式和計算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應當重視對概率統計重要概念的理解、總結歸納問題和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認為本課程考核中可以嘗試開卷考核、半開半閉考核以及分組考核、實驗考核及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使學生不至于為死記一些定理公式浪費過多的時間。
七、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無非有三種境界:一是傳授知識,二是培養思想方法和能力,三是激發興趣和應用意識。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要提升課堂教學境界,從上述幾個方面改進傳統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可以說本文提出的教學改革方式真正實現了第二種、第三種境界。調查問卷和學生的反饋表明,新措施是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盛驟.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魏宗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曉莉.概率統計的多元化教學探討[J].大學數學,2005,21(04).
[4]馮鳳萍,崔繼賢.概率統計的探索與改進[J].高師理科學刊,2004,24(02).
[5]張瑞亭.對概率統計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02).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智能信息處理與網絡安全重點實驗室(聊城大學)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