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描寫冬天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冬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冬天的詩句

        第1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詩中描寫雪的詩更是多的數不勝數。細讀這些詩,你會發現它們不僅描寫的手法不同,而且抒發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寫上,有的作者對雪的狀態進行了細致形象的描寫;有的作者通過比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則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與雪之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描寫雪的詩詞,共同體會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王安石)

        賞讀:這三句詩是寫雪的精品詩句,它們都巧妙地運用了雪與梅花在顏色、季節以及她們給人以春天來臨的希望上,進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雪的形態,讀來美麗的雪景如在眼前。我們也可以借鑒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關的事物,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寫具體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歐陽修)

        賞讀:這兩句詩巧妙的運用聯想的手法來寫雪景。雪與春天,這是我們對諸多寫雪的詩句最熟悉的。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飽滿的熱情和樂觀的人生觀。作者利用詩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畫卷,提示我們聯想春天的美麗,正是文學作品對人思想的啟迪。

        (三)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云。(元稹)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

        賞讀:這兩句詩寫雪時都把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這兩句詩的前半部分,描寫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足不出戶的惡劣天氣。但是,詩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過自然景色抒發的情感,卻是積極向上的,作者通過“千株玉、萬朵云、瓊枝”,把北國的冬天變得溫情脈脈,不再因雪而凌厲肅殺。作者把自己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表達的具體貼切。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必須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賞讀:這兩句詩寫作上也有共同的特點,作者都運用雪去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是借助對自然景色渲染,讓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賞讀:這兩句都是李白寫雪詩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寫大片雪花的詩句,我們可以直接引用來描寫雪。我們要學習詩人通過細致觀察、進行形象刻畫的創作品質。

        (六)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作)

        賞讀:這兩句詩比較獨特。這是作者經過大膽的想象,把雪寫成是天上一場激戰而飄下的龍鱗,賦予雪以俠客的性格。在環境氛圍和心理感覺與之相適應時,可引用這比較獨特詩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蘊)

        第2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關鍵詞: 梅花詩 梅花意象 三個層面

        自從詩歌鑒賞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在語文高考中,許多考生感到無從下筆,平時的復覺得力不從心,此時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詩言“志”,詩又如何言“志”的呢?詩人往往緊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發胸懷。因此,對意象的探究成了我們打開鑒賞之門的一把鑰匙。而詩人筆下的菊、梅、蓮、山、月、水等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巨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得梅在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學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喻體。梅花是歷代文人歌詠的對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寫梅花的更是數不勝數。對梅花的描寫,大致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直接將梅花作為自然物象來歌詠

        有直接描寫梅香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唐]林和靖,《山園小梅》),小園的梅花在眾芳散盡后,稀疏、遒勁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梅香,這種嗅覺的體驗令詩人怡然自樂,獨享其中。描寫梅香的詩句還有“唯有暗香來”(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樹枝,清香不減小溪時”([宋]張道洽,《瓶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寫梅影的,“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歸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還有詩句“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清]汪士慎,《題梅花》),“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高啟,《梅花詩》),等等。有的描寫梅花不畏嚴寒,“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宋]王安石,《梅》)贊頌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嚴寒寂寞,獨自綻放,默默向天氣漸散發清香。因為梅花開在寒冷的冬天,許多詩人稱梅花為“寒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此外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詩句有“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唐]齊己,《早梅》),“絕訝梅花晚,爭來學歷窺”([唐]蕭綱,《雪里覓梅花》),“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贊頌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南朝]謝燮,《早梅》),為了最早傳達春天到來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開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適,《江上梅》),望著漢水岸邊綻放的梅花,詩人居然有片刻的猶疑,春天是到了嗎,是報春的梅花嗎?此外,表示梅花報春的詩句還有“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梅花》),“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宋]盧梅坡,《雪梅》),等等。

        二、將梅花作為喻體,寄托自己的情懷的

        欣賞梅花,詩人因為心境的不同,而從梅花中讀出了不同的內涵。有的是表達思鄉之情的,像“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經鼓苞,年后逐漸綻放,冬去春來,光陰靜靜流淌,在花開花落間,詩人感嘆時間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鄉,一種鄉愁彌漫心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保ǎ厶疲萃蹙S,《雜詩》),王維的《雜詩》以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此類詩句還有“逢花卻憶故園梅,雪掩寒山徑不開”([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詩人哀嘆,梅花的凋謝往往引起相思閨怨?!懊坊喫普嬲婷?,留我倚欄闌干”(張可久,《黃鐘?人月圓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麗的女子,《太平廣記?畫工》中有一個叫真真的美女。詩句表達了對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東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蛾眉”(鮑泉,《詠梅花》)。而梅花的隨風而逝同樣引起了閨怨,時間一年年過去了,游子卻尚未歸來,同樣的詩句還有“為問王孫歸也未?玉梅開到北枝花”([元]郭鈺,《冬詞》)等。梅花因其不畏嚴寒的品質引起詩人的慨嘆,因而通過贊頌梅花來彰顯自身高潔的品質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拔壹蚁闯幊剡厴洌涠浠ㄩ_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節操,梅花已經成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詩句還有:“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里。”([元]貫云石,《雙調?清江引?詠梅》)此處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綻放,象征了詩人孤高純潔的品質。王安石的《梅》也是極具代表性: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唯有暗香來。墻角處幾支清瘦的梅花,在凜冽的寒風中卓然獨開,淋漓盡致地把梅花的精神傳達出來。

        三、以梅花為意象構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潔的品行,讓歷代的詩人為之側目。中國的梅花詩大都營構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一種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陳知柔在《休齋詩化》中有一段論述杜甫的話:(杜甫詩)“荷葉荷花凈如拭”,次有得于佛書,以清凈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凈,獨子美識之。從陳知柔的言辭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與荷花之清凈,實在是詩圣人格一體的兩面,表達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達到的階位。“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保ǎ厶疲萘趾途?,《山園小梅》)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正是他對梅花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才能寫出這首流傳百世的詠梅絕調來。梅花在他的筆下高潔脫俗,不染纖塵,尤其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昏黃朦朧的月色灑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間朦朧迷離中幾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勁有力;疏影似有還無,隱隱約約,這就是詩人隱居獨處,沒跡塵世,與世無爭的生動寫照。它構建出了圓融朦朧的意境,而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ㄖκ栌?,無限幽倩,無限朦朧,猶如提純出來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還有“三弄笛聲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橫窗”(陸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軒窗淡淡風”(張道洽,《詠梅》),“任他桃李爭觀賞,不為繁華易素心”([元]馮子振,《西湖梅》),等等。

        從中國的梅花詩中,實可以看出詩人的萬古詩心。對作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贊美,對脫俗清純世界的營構,最終還是想傳達出詩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論述的三個層面,從審美角度來講,是逐漸遞進的,是為了探索出一種生命的境界。

        參考文獻:

        第3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興趣是學習之母。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鉆進去,才會學深學透。語文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那么,怎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以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激興藝術。這里我談談激興中定調的藝術。

        懂音樂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選定調子,調子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表演的藝術效果。定調準確,既可引起聽眾的興趣,也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礎,教學也是如此。

        (一)聯系實際,引發共鳴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數題材與學生有共鳴之處,能使他們觸景生情,聯系自身實際,對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我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首先不說課目,合書講到:少年時代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因此,少年時代的許多事情是難以忘懷的,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后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體會?經這一問,課堂陡地熱鬧開了,紛紛回答。學生聯系實際回憶兒時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維的興趣,激發了共鳴。我趁機話鋒一轉,言歸正傳: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1926年以《舊事重提》的總名寫了一組回憶少年時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時才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這節課要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選的。學生們會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問的用意,一個個情緒都很高昂,后面的課堂教學一直很順利。

        (二)聲東擊西,展現意境優美的散文有其獨特的詩的意境,并非每個學生都能想象得出,這就需要教師展現意境,啟發學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首先提問前邊所學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寫什么的,屬哪種體裁?回答為《春》、散文。我就進一步啟發他們想象春的意境,復述了幾個景致,接著提問學生背誦古詩中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詩句,有杜甫的《絕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講到: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春天預示著生機。有明媚的陽光,醉人的濃綠,爭妍的鮮花,難怪文人墨客著力描繪它,贊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愛不可愛?學生們嘆到:萬木凋零,一片荒涼,無可愛之處。我于是引導:既然沒有,老舍為何贊美它?請看《濟南的冬天》。這樣,導語的聲東,實質的擊西,引入新課過渡巧妙,且學生思維跟得緊,教學效果很好。

        第4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放飛心情,放松身體,我們卻穿著嚴肅的職業裝,在電腦前一坐一天;夏天要熱烈奔放,我們卻在低溫的環境中喝著冰凍飲料平復煩躁的心情;秋天需要內斂從容,我們卻要因為一個計劃而通宵達旦;冬天講究閉藏,精神內守,我們下班后卻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美其名曰鍛煉身體。不按時吃飯、不按時睡覺、不按時工作……也許您會說是為了生存、為了事業不得不如此,可是生存又到底是為了什么?是在失去健康的時候追悔莫及?

        常有人問我:“如何養生?”我回答:“不害生?!?/p>

        “如何不害生?”“順應自然的節奏生活!”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p>

        順應四季變化即為養生之道

        常有人說:我信中醫。其實何必信與不信,我們最應該相信的就是天地自然。研究《易經》者常用一句話:推天道以明人道??此募镜木跋笞兓w會一年之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奏,我們就應該明白,春夏要積極一點,秋冬應收斂一下。可惜由于世俗的煩擾、知識的龐雜,我們漸漸迷失了自己,尤其在健康上總希望借助別人、他物的力量。比如飲食,在現代營養學指導下好像變得非常專業。其實孔子早就說過:“不時不食。”簡單吧?簡單得我們都不敢相信!

        春天屬木:韓愈有這樣的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斌@蟄之后動物們擺脫了冬眠的狀態,雌雄交合,繁衍后代。人們則意氣風發、田間播種。古人用“木”來高度概括,通過植物的樣子讓我們憧憬春天的景象。

        夏天屬火:“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贝藭r人體陽氣在體表,毛孔張開,汗水淋漓,萬物在夏天表達出來的是一片蒸騰、火熱的景象,沒有比“火”能更貼切地表達夏天的熱烈場景了。

        秋天屬金:不像春天那樣姹紫嫣紅,也不像夏天那樣生機盎然,更不像冬天那樣粉妝玉砌,秋天有它獨特的美。秋高氣爽、田野金黃,一派豐收的場景。秋天西風刮起,樹葉黃了,一陣風吹來飄落滿地,體現出一種大自然的暴力,故陶淵明詩云:“門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古人用“金”來概括這種肅殺的狀態,同時告訴人們,通過這種“暴力”,大自然留下了最有價值的東西——種子,就要轉入收藏的狀態,已經開始為明年的新生做準備了。

        冬天屬水:“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和《沁園春·雪》比起來,所有描寫冬天的詩句都是蒼白的。動物們消失得無影無蹤,大地一片沉寂,水用固化、靜止的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植物經過播種、孕育、收獲,現在進入了收藏狀態。收藏得好才會有明年的播種,再進入下一輪循環。祖先用“水”潤下的性質來表達這種收藏。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贝合酿B陽就是促進用的發揮,生發、積極、熱烈、開合,秋冬養陰就是把體涵養得更好,收斂、寧靜、進補、閉合。

        順應自然之道,就是養生了。

        路新宇

        中醫養生文化學者,執業中醫師,畢業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精于經絡養生,推崇中醫四化:專業化、通俗化、簡單化、實用化。

        第5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關 鍵 詞】 古詩;學習方法;自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小學生對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強調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要求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還具體規定每個學段的背誦篇數和誦讀要求: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不僅如此,《語文課程標準》還專門附錄了小學階段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每一冊的語文課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詩,可見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于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新修訂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蔽蚁耄汗旁姷慕虒W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于是,我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嘗試“以詩解詩”來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

        古詩語句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詩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沖淡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以詩解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所謂“以詩解詩”,就是以相關的詩文為中介,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古詩的藝術形象,體味詩美,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妙的古詩意境。

        一、在學習古詩的同類型引入相關詩句――互相生發

        在古詩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有的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有的都是描寫夏天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懷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寫冬天的古詩:《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們教學某一首古詩時可適當引用同一類型的詩詞名句,有助于擴大閱讀效果,有利于讓學生立體地多頻道地接收。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以目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借景抒情,詩中的“孤帆”“碧空盡”“唯見”等詞無不浸透著詩人與友人的情意。這給缺乏這方面情感經歷的學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惑。這時,教師可引入學生已學過的送別詩,以歌送別詩,如《贈汪倫》;以物送別詩,如《別董大》;以酒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組織學生進行反復吟誦,這樣,埋藏在學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煥發。一旦煥發,再讓學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心中便有了幾多的感觸。學生體會到的,除了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錦,愿兩人的友誼地久天長,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

        因此,我們可引導學生平時注意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注意同類型古詩的比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詩的意境時引入相關詩句――降低難度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但是體悟古詩的意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古詩的意境在很多時候只可意會,這時,與其生硬地解說、灌輸,不如引入相關詩句去體會其意境。如在學習《春日》這首古詩時,詩中沒有一句對春天景象的具體描繪,有的只是朱熹在賞春之時所產生的一些個人感受――“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這種感受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呢?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讓學生來想象“泗水河邊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課外的詩句來描繪這些景物,當學生想到“山”時,就引入“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當學生想到“水”時,不失時機地引入“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學生想到“花”時,引入“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當學生想到“草”時,及時引入“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當學生想到“樹”時,又恰到好處地引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然后讓學生把想到的這些景物整合起來,感受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朱熹所描繪的萬紫千紅的意境。

        三、在體會情感的獨特處引入相關詩句――顯而易見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詩人借詩句所抒發的情感,是最個人化的東西。即使面對同一景象,由于個人的經歷、心境等不同,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獨特感受。同樣是寫秋景,王維的《山居秋暝》用樸素而清新的語言,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呈現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麗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色,抒發的則是出門在外的游子孤寂苦悶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見一絲傷感的痕跡,有的只是真摯的愛戀(“停車坐愛”),有的只是熱烈的贊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對大自然的熱愛(“白云生處有人家”)。這獨特的視角,更表露了詩人積極振奮的熾熱情感。學生在學習《山行》一詩時,無須“架空分析”,只要通過與《山居秋暝》和《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學生就能走進詩人獨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詩文作為情感中介,必須遵循“有關”“有用”“有度”的原則,不能為“引入”而“引入”。所引詩句必須與解讀課文有密切的聯系,對理解詩文有幫助,要淺顯易懂。

        在“以詩解詩”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培養一種觸發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磿鴷r,對于書中的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的某一處有關系,是觸發。學新古詩時,覺得與先前學過的某一首詩有某種相似之處,這也是觸發。教師在教學古詩時要經常去錘煉學生觸發的本領。如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后問:像這樣描寫秋天雖然蕭條冷落,但仍給人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古詩還有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詩句嗎?杜牧寫的《山行》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也跟杜牧和蘇軾一樣,對秋天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鼓勵人們像鶴那樣振翅高飛,大展宏圖。這樣學詩像滾雪球似的,以一帶幾,久而久之,練就了觸發的真功夫。

        實踐證明,“以詩解詩”的古詩學習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詩句。這種古詩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 周仁濟. 古詩賞析及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第6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初入明德,給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屈子湖了。屈子湖的水真是不亞于桂林一絲一毫??!屈子湖的湖水真清??!從太白橋上向下看,一眼就可望到那水中歡快暢游的小魚。屈子湖的湖水真綠啊!從遠處斜視,就像一塊毫無瑕疵的綠色翡翠。屈子湖的湖水真靜啊!你細細去看,也只有偶然一陣微風,吹動了湖水姑娘的鬢發。

        屈子湖湖畔的景色真是美得讓人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好??!最美的就是那柔中帶鋼的柳樹了。無風時,柳樹英姿颯爽地站在湖邊,勇氣無敵地守護著屈子湖;微風時,柳樹柔軟的綠色長發隨風飄起,像個害羞的姑娘照著湖水鏡梳理美麗長發;大風時,柳樹的長矛被風打得東零西散的,那英勇的身軀卻沒有動搖一絲一毫;電閃雷鳴時,柳樹成了和風雨搏斗的戰士,怒氣沖沖地甩去一滴滴雨水。湖畔邊,還有香氣迷人的梔子花,綠油油的小草。

        屈子湖的性格真是多變呢!春天,屈子湖扭動腰肢。夏天,屈子湖哼起小曲。秋天,屈子湖金黃滿岸。冬天,屈子湖銀裝素裹。

        第7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边@首出自于《增廣賢文》的詩句是人盡皆知的用來比喻時間珍貴的名言。然而,對于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處還存在著許多爭議。新版《辭源》里“寸陰”的詞條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陳嘉會》詩,詩中所說“盡歡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陰一寸金?!钡髞肀蛔C實并不是這句名言的最早出處。通過查詢各方資料,最后在《全唐詩外編》上冊中的《全唐詩補遺》卷十四發現載有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詩,詩中便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詩句,唐末的王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顯然這首《白鹿洞》當是“—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出處。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詩的大意是:天和地是可以萬古常在的,可人是不能再活一次的。人生大概只有一百年,時間是很容易過去的,僥幸能夠生于天地之間的人,不能不享受一下生活的樂趣,也不能不擔心自己會虛度時光??!

        晚唐有位大詩人叫:王貞白,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中國文學家大詞典》和《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家大全》等人物辭書均有條目介紹。據傳《靈溪集》收王貞白自選的詩作300篇以及文、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賦、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詩》中僅存王貞白詩1卷計73首,今《全唐詩外編》據《文苑英華》、《唐詩品匯》、《永樂大典》等書籍增補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據廣豐縣橫山鎮山頭村王姓宗譜《三求王氏宗譜》所載,也另有10余者散逸之作,共計有近100首詩傳世。王貞白的詩在唐末聲名遠揚,其文學地位在歷代均獲很高評價。宋人潘若同的《郡閣雅言》說:“貞白,唐末大播詩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傳》稱王貞白“學歷精贍,篤志于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賓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貞白與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鄭谷并稱。而在唐代當時,與王貞白同時代的王定保(公元 870— 954)也在《唐摭言》中評價說:“然如王貞白、張蠙詩……,皆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者也”,將王貞白置于張蠙諸人之前。由此顯見王貞白在唐末詩壇上的地位與影響。王貞白平生作詩很多,亦頗自負。他的《寄鄭谷》詩道:“五百首新詩,緘封寄與誰?只憑夫子鑒,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燒布,冰吞乍吐絲。直須天上手,裁作領披?!编嵐仍谕踟懓椎堑诤蟛痪萌ナ溃颇r聲名蓋蕊,王貞白作為晚輩自然視其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時期詩人,在王貞白看來則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沒有品評鄭詩的資格。王貞白年紀輕輕就已如此自許,倘若在詩壇上沒有一定的聲譽,當不至于如此狂妄。同時,“新詩五百首”也說明了他詩的數量之多,證實了他平生的確“篤志于詩”。王貞白傳世不多的詩中頗多佳作。譬如以寫景而論,其詩筆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獨到之處?!昂缃匕虢辏L逐大澤云”(《雨后登庾樓》),描寫江湖氣象,視覺開闊,意境高遠:“邊聲動白草,曉色入枯河”(《從軍行》),描寫疆場景色,有聲有色,蒼涼壯闊,其意境比之岑參的“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貞白一生作詩無數,家喻戶曉的名句還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有一天,他在白鹿洞作詩,寫下了一句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逼湟馐牵何易x書讀得都忘記了時間,可是忽然發現春天都快過去了,時光就像是金子一樣,真是非常的寶貴??!后來,“一寸光陰一寸金”成為一句勸誡人們珍惜時間 的名言?!疤斓卣撸f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比艄O胂胛覀兊纳埠苡邢?,就不能會把光陰虛擲。三國的董遇,知識十分淵博,人們都很敬佩他,紛紛前來請教學習方法。董遇告訴他們說:“學習要利用三余,所謂三余,就是三種業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時之余?!比藗兟犃怂脑挘加X得深受啟發。海倫·凱勒曾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應該做些什么?其實冥冥中一定有無數的聲音在說:“假如給我三天生命,我也做許多許多.......”及時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這是動物的生活方式。我們既然生而為人,為什么不珍惜做為人的這部分的獨特價值呢?!

        第8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一、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為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詩歌所刻畫的人物形象。

        1.鑒賞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歌是詩人表達主觀情感的產物,必然存在詩人的形象或影跡,鑒賞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把詩歌中詩人的形象準確形象地描述出來,并作賞析。

        高考鏈接1:(2013年重慶高考題)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酬孝峙

        [清]錢繼章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注]①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農詞》。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熏風:東南風。

        題: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詞人的自我形象要從“形”、“神”兩個方面去分析?!鞍l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兩句寫其“形”,突出他“病”與“怪”。從“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兩句寫“神”,表現其堅強不屈。從寫法上說,前兩句是以細節描寫,正面刻畫;后兩句是用比喻手法,側面烘托。

        參考答案:容貌病態怪異,性格堅忍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我認為答案還可以再詳細些:詞人直接描寫自己的短發、長須、高聳的眉毛、凸起的顴骨,刻畫病態怪異的外貌特征。詞人把自己比喻成終南山石逢里的一根青藤,一任嚴霜侵襲,暴雨擊打,自己卻等閑視之,表現自己的堅強不屈。)

        高考鏈接2:(2013年遼寧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

        竹 軒 詩 興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煙:盤香的煙縷。

        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

        解析:詩中寫了竹軒及其周圍的景物(有“柴門”,有“竹”,有“梅”,到了冬天還有“雪”),也寫了詩人在軒中的生活(品茶,“暑天倦臥”“冬晝閑吟”),從詩中所寫的這些內容便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鑒賞詩歌中所刻畫的形象

        在送別詩、懷古詩、閨怨詩、愛情詩等題材的詩歌中,詩人往往在詩中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并通過寫人來表達情感。

        高考鏈接:(2012年湖北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題: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通過細節刻畫,展現了鄒明府清正廉潔的形象。前兩聯是實寫,通過三年任滿馬很瘦、為還債務把劍賣、任滿車載全是書這些細節,說明他沒有搜刮民脂民膏。后兩聯是虛寫。頸聯想象他冒雪遠游邊地,衣衫難敵風寒。尾聯想象他到靈州后的生活,說明他深居簡出,寧靜脫俗。

        參考答案: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然瘦弱,隨身相伴的只有書。如今冒雪遠游邊地,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風。正是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展現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總結:1.詩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包括語言、神態、外貌、心理、動作(細節)等描寫,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時首先要從這幾方面考慮。間接描寫包括環境的渲染烘托,選取意象的襯托等,鑒賞人物形象時這些方面也不能忽視。2.答題思路:先概括形象特點再分條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二、鑒賞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詠物詩中描繪的形象。詩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詩人的情感而作為“意象”出現在詩作中,因而鑒賞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層,而應更多地關注其內涵。

        1.鑒賞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象

        高考鏈接:(2010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

        但恨處非位,愴使心傷。

        題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突出了“鳳凰”怎樣的特點?

        題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本詩前兩句用一“奇”字,點明此鳥所視甚高,這正是阮籍的風格。三四句以鳳凰的所飲所棲,傳達了鳳凰的不凡,亦即詩人的高潔的品質。五六句以鳳凰的鳴聲和行動,表現了鳳凰才能出眾和心懷天下的氣概,此正是詩人理想的所在。后六句借寫鳳凰環境的惡劣,表達無奈與惋惜之情,也傳達出詩人對自我遭遇的感傷。

        參考答案:(1)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才能出眾。(2)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以鳳凰自喻,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未酬的悲傷情懷。

        2.鑒賞具有特定含義的物象

        古典詩歌中對草木花果、蟲魚鳥獸以及月露風云的描寫,往往表達出詩人的審美情懷。今天讀古詩,對詩中的那些平常事物,要把握其中積淀著的歷史文化內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才能準確地欣賞作品中形象的特定含意。

        高考鏈接:(2013年江西高考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 調 歌 頭

        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

        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注]①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②“余既”三句出自《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題: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涵。(2分)

        解析:“蘭”“蕙”“菊”三個意象對于學生來說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高中階段的古詩中(比如屈原的陶淵明的)多次出現。根據注釋,作者這里引用屈原的詩句,擷取了“滋蘭”“樹蕙”“秋菊”等意象,顯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志節情操。抓住此要點,概括三個意象的內涵就不難了。

        參考答案:蘭、蕙、菊都能象征品德、志向、氣節的純潔和高尚。(作者在這里引用屈原詩句,表達了自己的志節和情操,不管自己如何失意,也決不會同流合污隨波逐流。)

        總結:1.此類詩內容上多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手法上上往往是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擬人、對比、烘托等。2.鑒賞思路:先分析物象的特點,同時要關注它的經歷、命運,處境、環境等,然后再分析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重點把握寄托什么志。

        三、鑒賞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高考試題中要求鑒賞的景物形象,有單個景物形象,也有多個景物形象組成的畫面形象和營造的意境。

        1.單個景物形象

        高考鏈接:(2013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

        山 寺 夜 起

        月升巖石巔,下照一溪煙。煙色如云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題1: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作品形象的能力。這里考查的是景象――煙。煙,即霧氣、云氣,詩中有三個句子來表現。第二句重在做鋪墊做映襯,第三句運用比喻,抓住云氣的顏色來寫,第四句寫云氣的動態。回答時,除了要解釋句意之外,還要回答運用了哪種修辭,刻畫了“煙”怎樣的特點,并與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鄉保持內在的一致。

        參考答案:文中的“煙”具有潔白、輕盈、飄渺、流動的特點,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煙的顏色比喻成云,是因為水氣自身的顏色,還因為水氣是在月光普照襯托之下,更顯出潔白。這不僅體現了煙的潔白的色彩美,同時也突出了煙如云一般縹緲輕盈的動態美,同時用“流”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煙的被風吹動時千變萬化、飄依無定的姿態。

        2.多個景物形象組成的畫面形象

        高考鏈接:(2012年山東高考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題: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解析:這道題從題干要求來看,第一問只要求把詩句中描寫的景色描述出來就可以了,屬于對詩句內容理解這一層次的考查。理解時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開(“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再用現代漢語把所描寫的景色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雨瀟瀟、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象,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第9篇:描寫冬天的詩句范文

        高中語文教學,一段一段的讀,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寫景,再闡述事情順序開展,其中還摻雜了作者心情的轉變,所以要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在剛開始游赤壁時,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體現的?后面心情的轉變又是如何體現的?當學生按朗讀和思考的流程學習完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來說說跟《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處,從而達到更加層次的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通過欣賞文章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能實現學生對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進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語言特色,寫作手法或是重點詞句,尤其是千古絕句,就需要加以揣測,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學習《江南的冬景》時,這篇散文語言清麗明快,在寫作手法上作者郁達夫并沒有從正面刻畫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過古人的詩句來體現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詩句都是極其富有想象空間,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這種寫作手法的特點。這時培養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的和自我學習,能學習到在寫散文時,可以采用引用詩句,多用色調來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的特點,而且適當的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也能讓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點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體驗,審美感的融入也能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樣是描寫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卻又是另一種寫作手法,也給讀者描繪出了冬天美麗的雪景,教師就可以節選出一段文章來讓學生進行自我鑒賞,從而體會語言的魅力。

        三、通過融入自身情感進行閱讀,加強語文文學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語文課程內容豐富,其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加上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應也是不同的,所以帶著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也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要想學生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其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叩擊學生的心弦,激發共鳴。比如《我的四季》這篇抒情散文,作者將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個季節,通過四季變化的不同來反應自己的一生和對人生的種種感悟,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種種經歷,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探討,說說這些感悟給自己什么樣的啟示。經過討論發現,有的學生認為作者人生之春給她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通過用不毛之地,細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塊和樹根還經??慕O著她的犁頭等詞匯和句子,可見他的童年生活較苦,但是他也沒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對自己負責。有的學生則認為通過作者所遇到的困難,啟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難都要靠自己,犯錯誤之后懂得如何自檢。再比如學習《鄉土情結》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則可以詢問學生什么是鄉土情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當對這個問題探討完后,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鄉土情結的理解來閱讀文章,看看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區別,包括寫作手法,表達形式以及語言運用上都是怎么樣的,如果是自己來寫鄉土情結,又會采用哪種方式來闡述和表達等等,這樣既能讓學生經歷情感體驗,又能體味散文的語言藝術,鑒賞文章的意蘊美。

        四、通過語文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的實踐活動大體上就是分角色朗讀和角色扮演,在進行分角色朗讀時,情感要求是必須的,所以這種措施能很好地讓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與自己的體會相結合,從而達到共鳴的作用,比如《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教師可以找四個學生進行朗讀,文章第一節學生朗讀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節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節需要表現出抑揚頓挫,而第四節則需要語速加快,將情感推向,這些都需通過學生對文章的體會得以實現。對于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考慮到課堂時間的有限和場地問題,所以盡量挑選一些簡單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長青藤葉》可以找學生分別扮演瓊姍,蘇艾,貝爾曼,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解析,對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紹和性格分析,教師從中可以設計問題,類似于為什么瓊姍把最后的藤葉看的如此重要,這種心理狀態是怎么樣的,通過表演怎么體現等問題,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深入,同時也能使他們領會和運用語言文字,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本之道精品乱码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专区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