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第1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孫健忠 土家族 文化意識 民族特質

        作為同時享有“土家族文人文學的奠基者”[1]和“當代土家族小說的奠基人”[2](P513)之稱號的當代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孫健忠,對土家族文學以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貢獻無疑是卓著和突出的。半個世紀以來,孫健忠出版了《娜珠》《五臺山傳奇》《甜甜的刺莓》《鄉愁》《醉鄉》《死街》《猖鬼》《魔幻湘西》等十余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并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和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重要文學獎項,其創作影響和文學聲望不容忽視。孫健忠的小說創作充滿濃郁的土家族氣息和民族風味,“第一次把不大為人所知的土家族生活和文化整體比較全面地帶進中國文壇,填補了土家族書面文學的空白”[1],勾勒描繪了土家族歷史社會發展的全景圖,彰顯出作家強烈的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透散著濃厚的土家族文化意識。本文擬從民俗文化展示、民間文學承襲、文化之根審視三個方面探賾和分析孫健忠小說的土家族文化意識構成,以期對孫健忠的小說創作展開有效討論及解讀。

        一、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自發展示

        這似乎是一個成功作家必經的文學之路――在對時代事物和人生經驗的描摹狀寫等方面,每個作家似乎都經歷了從外在到內在、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復雜等相似的創作美學變化。孫健忠的小說創作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藝術變遷的過程。正如他日后所提及:“從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孜孜追求上,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我片面地著重于形式上的賣弄,而比較忽略在內容上的開拓。我很重視生活的舞臺、布景和道具,卻輕視了始終活動于舞臺中心的人。”[3]“由于片面追求所謂民族特色的結果,我的視線便局限在一些外在事物上,不能投向生活的深處。”[4](P392)然而,恰恰是因為孫健忠踏入文壇之初其小說創作更多地側重于尋求作品的外在民族特色形式,以及對民族生活外在事物的刻意強調的傾向,對本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自發展示成為他小說創作尤其是前期小說鮮明的土家族文化意識內容的構成。

        土家語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核心構成元素。土家族雖然沒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有著至今仍在土家族聚居地區使用和交流的土家語。在孫健忠的早期小說創作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作家對原汁原味的土家語的自我借用和自發展示。如小說《一只鑲銀的咚咚喹》就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土家語元素,為整個作品敷涂上了一層絢麗的藝術色彩。小說對諸如畢茲卡(土家族人自稱)、麻麻崽(姑娘)、惹布由(孫女)、西蘭卡普(土花鋪蓋)、翁巴崽(后生)、伢尼尼沙哈太(不懂你的話)等土家語元素的援引和借用,將土漢兩個民族兒童純真的交往和純潔的心靈表現得精細入微、童趣橫生。在小說《五臺山傳奇》和《木哈達的狗》等作品中,作家再次展示了哈力(狗)和洛卡妮(妻子)等數量豐富的土家語元素。通過對土家語元素的展示,不僅加深了作品本身的民族特色,還極大地加強了作品所揭示的土家人解放新生和土漢新型民族關系等主題。

        土家族的日常生活習俗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構成元素。在廣大土家族地區,其日常生活習俗元素也得到了相當完好的保存。作為一個以描寫土家族人民生活為己任和追求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作家,孫健忠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將土家山寨的日常生活習俗元素納入自己的小說創作,讓土家族日常生活習俗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目眩神迷,沉醉不已。在思考和總結個人前期小說諸如《五臺山傳奇》《春水長流》《“老糧秣”新事》《甜甜的刺莓》《鄉愁》等對本民族日常生活習俗描寫的經驗基礎上,孫健忠的長篇小說《醉鄉》可謂對土家族日常生活習俗元素展示的集大成者。在小說中,婚喪禮儀、吵架斗毆、墟場風貌、婦姑勃G、山歌傳情、請客送禮、架梁起屋、說媒提親……其土家族日常生活習俗元素呈現的“厚實與繁榮程度,真令人嘆為觀止”[5](P50)。《醉鄉》對土家山寨日常生活民俗元素的展示,無疑進一步擴充了作品的社會生活內容,豐富了小說的土家族民族內涵。

        除了對上述土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展示之外,孫健忠的小說還較全面、細致地展示了包括居住、生產、衣著、飲食等在內的土家族眾多民俗文化元素。通過對土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自發展示,清晰地再現了土家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心理面貌,在某種意義上達成了作家把描寫本民族和土家族地區人民的生活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的文學理想和目標。

        二、土家族民間文學的自覺承襲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和生活中創作的口頭文學作品。”[5](P1)土家族人民在征服、改造自然與反抗壓迫、參加斗爭的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生動感人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口頭文學資源,并世代傳承延續下來,在土家族成員之間廣泛傳播。與大多土家族成員一樣,孫健忠是耳濡目染著本民族民間文學成長起來的。土家族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給童年的孫健忠以文學熏陶,也埋下了他日后文學創作夢想的種子。

        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起,孫健忠越來越認識到本民族民間文學資源之于他小說創作的特殊意義,故而60年代初在上調湖南省作家協會擔任專業作家不久,孫健忠就報名參加了省里派往湘西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組。通過深入土家族地區,開展民間文學調查,他進一步熟悉、理解和掌握了土家族民間文學資源。后來,孫健忠偕同妻兒回鄉返里,遷居湘西土家山寨,在與故鄉人民的共同勞動生活中,作家再次接觸和仔細體察了土家族的民間文學資源。他回憶說:“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我沒有忘記留心觀察他們的性格、習慣、表達情感的方式,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至于那些活在他們嘴上的故事和傳說,令我傾倒的《擺手歌》和《哭嫁歌》,更是我藝術學習的必修課,從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7](P173)在孫健忠的早期小說創作中,對土家族民間文學的穿插引用,進一步彰顯了作家對民族特色的藝術追求。如小說《一只鑲銀的咚咚喹》在構設主要故事情節的同時,另外為讀者娓娓講述了一個關于土家族民間樂器咚咚喹由來的故事。小說通過對咚咚喹民間故事的穿插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作品土漢新型民族關系主題的表達,過去曾是民族沖突和斗爭象征的咚咚喹,如今卻被土家人當作友好的禮物贈送給了漢族兒童,成為土漢民族友誼新的象征。小說《木哈達的狗》亦提供了非常可觀的土家族民間文學信息,尤其是對“狗尾巴續糧種”的民間故事的穿插引用,更是把土家人對狗深厚的感情生動地表現出來。

        土家族地區素有“歌的海洋”之稱。孫健忠在小說創作過程中顯然沒有忽略對本民族民間歌謠的審美效應的自覺借鑒。對土家族民間歌謠的借用和承襲,在小說《醉鄉》中十分引人注目。如小說后半部寫到了天九家豎新屋上梁時的情景,老木匠開口所說的梁木的來源和砌屋的根古,以及對主人的祝愿:“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統乾坤,/修金殿,砌午門,涼洞熱洞自生成,/內金殿,外羅城,四海都聞名。……”就是對土家族民間歌謠“上梁歌”的直接引用,恰好呼應了新時期農村改革帶來的土家族社會生活新變化這一主題表達。而小說中香草對矮子貴二的山歌傳情以及大頭貓對香草山歌傳情的回應等細節描寫,如“人家栽菜你不栽/園中哪有好菜苔/人家織布你不織/腳上哪有懸邊鞋”和“郎在窗邊打一望/ 姐在溪邊洗衣裳/唱個山歌丟個信/棒槌打在巖頭上”等也明顯套用、化用或承襲了土家族的“山歌”與“情歌”等歌謠,頗具土家族的民族氣息和民族色彩。

        小說《舍巴日》作為孫健忠創作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是作家對本民族民間文學資源逐步深挖和不斷思考的產物,以豐沛的文化蘊涵和嫻熟的藝術手法,奠定了孫健忠后期小說創作的風格和基調。《舍巴日》引用了“舍巴歌”(擺手歌)當中的“天地人類起源歌”的部分章節,比如“滔天的洪水退了,/世間上沒有人了,/只剩下葫蘆船上的兩兄妹,/阿哥叫布所,/阿妹叫雍尼”等在作品中反復迭現,綴接完成整個小說的文本建構。其實“舍巴歌”本身就是土家族的“創世紀史詩”,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信息。小說《舍巴日》對土家族古歌“舍巴歌”的承襲和引用在此負載了新的美學功能,由民間文學觸發創作主體的文化思維,繼而開啟作家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尋根的深層意識。

        三、土家族文化之根的自省審視

        土家族歷史文化之根的審視,是孫健忠小說土家族文化意識構成的第三個方面,是在土家族民俗文化元素展示和民間文學資源承襲二者基礎上的繼續掘進與縱深架構,表現為自省、反思的特征。土家族歷史文化尋根的自省審視,再度強化了孫健忠小說創作的民族文化質感及其民族性內涵,進一步彰顯了作家的民族責任意識與民族使命感。如果說孫健忠前期的小說創作,主要是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藝術概括與加工處理的文學產物的話,那么在他后期的創作中,孫健忠開始意識到并自覺將其小說創作納入土家族歷史文化尋根范疇,力圖從對本民族歷史回眸和對民族文化劣根性批判的視角出發,重新演繹土家族歷史文化進程,聚焦民族文化劣根性與整個國民以及整個人類的弱點,逐步上升到對民族性、國民性和人類性三者并置結合的審視與把握。

        作為孫健忠小說創作轉型的標志,《舍巴日》通過借鑒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以尋蹤土家族歷史文化進程為線索,集中展示了土家族亦即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四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表達了作家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和未來發展趨向的深沉思考。作家以寬廣的歷史開掘意識,將本民族的千年歷史文化進程納入小說,把土家族所經歷的原始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城市文化等四種文化“進化”層級置于同一時空背景下,分別進行各自的演繹以及展示不同社會文化形態之間的沖突與碰撞。掐普是土家族原始文化的象征。掐普生長的“十必掐殼”原始部落是土家族最初層級的社會文化形態。這里的人自稱巴人,講最古老的巴語,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生活。巴人就是土家族的祖先。第二“進化”層級的“里也”村是土家族農耕文化形態所在。人們住大瓦屋,穿布縫的衣裳,以種植水稻為生。如獨眼老惹耕種一輩子,他要在田里種出金子來。第三“進化”層級是寶亮打工的馬蹄街。馬蹄街是商業文化形態的所在地。這里有著滿街的店鋪,進行著各種買賣交換。第四“進化”層級則是寶亮兩個哥哥所去的遠方城市,那是城市文化形態所在,也是土家族融入未來的發展趨向。《舍巴日》以掐普“穿越式”的愛情和婚姻遭遇,表現了原始文化在農耕文化面前地位的陡然失落,以及被替代的尷尬;更以獨眼老惹傳統的耕種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時的無奈嘆息和最終面臨失去田土(被機器耕種取代)的隱憂,漸次揭示了土家族和人類社會文化形態不可扭轉的上升發展趨勢。

        在小說《舍巴日》之后,孫健忠繼續沉潛本民族歷史內部,發掘土家族歷史文化之根,剖析土家族文化劣根性,并將其與對整個國民及整個人類的弱點審視相銜接。長篇小說《死街》正是孫健忠對土家族文化心理和整個國民文化心理及人類人性弱點予以審視和批判的藝術產物。孫健忠從容不迫地出入于小說文本,運用現代意識洞悉和透穿近現代湘西土家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社會人生,從民族前行的沉重步履中,作家敏銳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因襲的超重負荷,提出要對土家族文化劣根性予以審視和批判。小說采用荒誕離奇的敘事手法和別具魔幻色彩的藝術想象,塑造和勾畫了窩坨街民的文化劣根性。窩坨街是近現代湘西土家族及其他民族社會的變形和縮影。窩坨街民封閉、保守的文化心理,愚昧、怯懦、極端忍讓的民族性格和荒誕不羈的巫鬼迷信崇拜,正是土家族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遺留下來、世代延續的民族文化劣根性的真實寫照。民族文化劣根性深深地戕害著土家族成員的精神,極大地阻滯著土家族的社會文明進程,惟有給予最嚴厲的詛咒、剖析和審判,才可能實現作家所期許的民族“涅磐”新生。此外,《死街》的現實意義所指又不僅僅局限于土家族及其他民族,更將整個國民與整個人類納入作品的審判視野,顯示了小說豐富的層次性和包容性。“莫良卡梯,我們共同的祖先,你能否給我們一種權利,讓我們來審視這個民族!不,我們應審判人類!”

        四、結語

        誠如孫健忠本人所言:“我義不容辭地以繁榮本民族的文學事業為天職,決心用自己的筆,記錄下土家族的歷史與現實,以強化本民族的自我意識,與其他民族能夠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促進彼此間相互認識和理解。”[8](P261)從?????對土家族民俗文化元素的自發展示,到對土家族民間文學資源的自覺承襲,再到對土家族文化之根的自省審視,孫健忠小說的土家族文化意識建構日益深入和豐盈,其民族特質和文化內涵表達幾近完美。總之,如此數十年如一日對土家族文化意識的矢志不移的自我堅守,彰顯了一個嚴肅作家強烈的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及自我民族性追求,這在今天是尤其可貴的。

        注釋:

        [1]吳正鋒:《孫健忠:土家族文人文學的奠基者》,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

        [2]彭繼寬,姚紀新:《土家族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3]易知:《投身生活激流寫<醉鄉>――訪土家族作家孫健忠》,文學報,1984年11月15日。

        [4]孫健忠:《鄉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凌宇:《神酣意熱話<醉鄉>――寫給孫健忠同志的一封信》,讀書,1985年,第8期。

        [6]趙志忠:《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7]孫健忠:《甜甜的刺莓》,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2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后溪文化旅游資源品牌開發的區位優勢

        后溪古鎮位于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歷史上后溪被視為“蠻夷之地,化外之區”,古稱酉溪,早在3000多年前初民即在此居住,成為武陵山巴人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酉水流域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區之一。唐代典籍出現有關后溪的文字記載,迄今已有1500多年。自明代末期“趕苗拓業”以后,土家族田、彭、白三大姓居住酉溪。到有清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國家政策后,漢族百姓在中央政府號召下,也從江西移民到后溪墾殖、定居。“外來”先進的漢族農耕文化,強力刺激、推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后溪的酉水碼頭,那時實際成為湖廣進入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樞紐。一度千船停靠,萬商云集,十分興旺。后溪坐落于武陵酉水“山水間”,相對封閉的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內,船運之外其他交通形式數千年沒有得到真正開發,高山峻嶺之間,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富礦”的區位優勢明顯,在以下多個方面,顯示出有別于渝東南其他少數民族縣的地域特色:

        首先是民歌資源:酉陽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溪民歌其實是酉陽民歌的核心構成部分之一。后溪土家族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山歌傳統歷史悠久。后溪抬巖石歌、打夯歌亦很豐富,歌詞內容生活化,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十分隨意,與勞動生活場面結合緊密。后溪酉水的船工號子作為川江號子的一個重要支系,地方特色濃郁;木葉歌更是本地民歌的特色品種;還有有哭嫁歌、薅草鑼鼓等多種民歌類型均有地域特點。

        其次在民俗信仰文化資源方面:后溪土家人的民間信仰歷史傳承久遠,形成于中原大融合之前,有濃厚的南方巫文化特色。如游冥觀花――“游冥”,意在巫師到陰朝地府看靈魂是否漂泊,飄蕩何處;“觀花”巫師登仙看花樹,查看樹上是否有蟲吃樹葉,樹根是否穩當(生死禍福、災難、病、痛等);喪葬習俗原滋原味的打繞棺“穿花”程式(請師、啟靈、穿花、散花、迎燈等五個連續程序),歷史文化價值獨特;“做道場”習俗,由來以久,有規定的程式;“還儺愿”,則是后溪土家人集戲劇、娛樂、信神為一體的古老地方民俗,其歷史傳承更為悠久。還有非常獨特的牛菩薩(敬牛神)習俗,與其地域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關聯,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蘊及其特別的民俗研究價值。

        后溪土家人的節慶習俗多姿多彩,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既有漢族地區不同的土家族民俗內涵,又有武陵酉水地域文化的特別個性。頗有地方特色俗稱“鬼節”的月半節,則是當地土家人尤其重視的,至今被后溪鄉民看重沿襲。

        又次是民間文藝資源:最有地區影響的是擺手舞,2002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酉陽縣“擺手舞之鄉”稱號,2008年,“酉陽擺手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擺手舞”的發源地就在后溪,這已是學界共識。后溪現存土家族擺手舞堂,在整個武陵山區和渝東南,都是最古老的文化遺存。后溪跳花燈也有地區影響,后溪花燈的歷史比較悠久,同在渝東南,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秀山花燈不同而有地域個性。跳燈的儀式成分不重,似乎已經嬗變為,本地百姓春節期間自娛自樂的民間狂歡形式之一。另外,還有舞獅、舞龍、彩龍船等多種受漢族影響的民間文藝活動類型,其鮮明的土家民俗文化內涵卻倍受學者們的重視。

        其他方面,民族民間工藝有土家族特色的棒棒煙桿、“柚子龜”、石木雕刻、土紙等四絕。豆腐酉水魚、油茶湯、油粑粑、老臘肉等,則體現后溪土家飲食千年傳承中形成的酉水文化特點。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寨“干欄式”民居保存完好,土家服飾文化、語言文化遺存豐富。尤其是土家族口語在后溪民間的幸運保存,顯得特別珍貴。另外,后溪長期封閉號稱“小桂林”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使之成為兩百年來武陵山農民抗暴活動的中心地區,涌現出白夫人、彭象乾等民族英雄,鄒杰、劉楊、杜相皋、田品山、白樹庭等民主革命斗士,后溪人文歷史增添的這道名人風景線,豐富了后溪傳統的文化資源。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內蘊深厚、悠久的歷史傳統,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潛在品牌開發價值,引起研究者的強烈興趣。

        二、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后溪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富礦”的優勢,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區域文化產業優勢嗎?具體說,能夠為后溪文化旅游開發做出實質性貢獻嗎?帶著這個問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開發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組,在后溪鎮鎮長的安排下,組織當地多位知名人士和社會賢達,召開“后溪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專題座談會”,并在會后專程前往“酉陽最美土家山寨”――后溪長潭河灣山寨調研,在民族文化品牌化過程規律的認識上,基本認同如下的理論識見:

        “民族文化品牌化的過程,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過程。一方面,民族文化品牌化通過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的應用,調動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親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認同感,形成一種無形資產,推動一個綜合的經濟體系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和有形資產。另一方面,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進行規模化的經濟運作和開發,反過來會促使民族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傳承、弘揚和發展。”在我們看來,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后溪鎮產業發展規劃僅停留在匯報總結類的定性文本形式上,縣政府的旅游產業規劃沒有后溪具體細分的產業規劃落實,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問題,很可能成為一句應景的口號,或者以一份紙質文本的報告形式被當成例行公文保存,這是后溪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后溪社會經濟發展提速很快,座談會上鎮政府發給我們的《后溪鎮概述》打印資料,特別提到這方面的變化,但在介紹后溪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數字之后,只有一句話提及文化產業問題:“利用后溪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招天下客商發展后溪的旅游產業。”作為政府行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當然會涉及旅游產業規劃。但關于后溪鎮旅游產業具體規劃的詢問,部門負責人很直率地說,“沒有力量搞,想做也做不出來。”鎮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履行責任分工制,文化專干說,他一個人文化方面事情之外,還有計生、扶貧等六七種工作要參與,時間、精力首先就顧不過來;何況旅游產業規劃是很專業的,有積極性也因為不真懂,做不了;關鍵是,產業規劃就是一個文件,有了如何派上用場?副鎮長接待項目組一行人時,反復強調“鎮上的旅游規劃”后溪承擔不了的說法,座談會上與會者的議論,對此也是明確認同的。規劃需要市場眼光,需要經濟頭腦,從《品牌學》的認識角度看,后溪鎮旅游市場細分在酉陽縣旅游市場開發的總策劃中,應有全盤考慮,似乎就是酉陽縣旅游局的規劃責任;但旅游市場的實際落實,最后還是后溪的責任,鎮政府應設有對應處理專門問題的相關職能部門,并委派專人負責管理,以適應后溪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市場細分的當下緊迫需要。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體制上用人機制出現的實際難題。事在人為,鎮里解決不了,建議縣里幫助統籌安排。

        其次,后溪地域特色鮮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在酉水河石堤水庫(秀山境內)建成蓄水之后,提供了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的新條件,新可能;后溪長潭河灣土家山村被評選為酉陽“全縣最美土家山寨”,給進一步的文化旅游品牌開發奠定了認識基礎,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還看不到其中的轉型路徑,文化資源品牌開發仍然停留在局部規劃設計的文本范疇內,與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市場銜接存在脫節。

        “前往后溪的旅游客源主要是縣旅游局組織的,散客所占比例很小”,“游客很少自己主動選擇這個景點”,后溪鎮副鎮長給項目組介紹旅游市場景氣指數的時候,多次強調這個情況,也與項目組現場調查的事實相符。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后溪旅游設施、景觀條件與市場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有以下三個方面:

        1.旅館服務水平還在一般的“農家樂”經營習慣與衛生標準層次。古鎮街道狹小,居民臨街隨意搭建的耳房,把街道弄得更逼仄;道路年經失修,凹凸不平,還間有垃圾,旅游者不會產生好心情。古鎮民居建筑式樣比較雜,公共社區類場所風格明朗,其余皆各行其事。要成為重慶主城區和國內旅客留得住、玩得舒服的地方,后溪鎮旅游設施硬件建設的功夫就要用夠。一般的“農家樂”服務與衛生標準,難以擴大現代觀念的文化旅游市場。游客住不下來,就只好匆忙逛一趟“了愿”,“跑馬觀花”的心態游后溪,只能看到后溪歷史文化傳統精粹的皮毛,后溪民族文化資源知名度的正面提升,因此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2.專供后溪旅游的交通工具還不配套,沒有從游客角度設計安排。前往后溪旅游景點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種,乘汽船游長潭及其沿酉水瀏覽各處的景觀,其他陸上景觀只有憑兩條腿。后溪號稱小桂林,爬山是后溪旅游的重要活動形式,年輕游客可能好一點,上年紀的游客只有干瞪眼。完善的后溪旅游精品線路,必須有形成網絡的道路規劃提供保證,水上行船與陸上乘車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改革開放以后,河灣外出打工者不少,隨著收入的增加,磚混結構的民居新建不少,在土家族傳統木質民居的山寨建筑別刺目。河灣土家山寨作為后溪民族文化資源品牌開發的示范景點,土家族民居資源的全面保護(包括文化空間)是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凡是影響山寨景觀視覺因素的存在,都應當考慮拆除而異地修建。

        3.河灣土家山寨的旅游資源開發才開始,資源保護是基礎,更是前提,資金的嚴重短缺已經影響到保護、開發的力度和進度。河灣土家山寨由下寨、中寨和上寨組成,坐落在長潭河灣一塊開闊的巨大扇面坡地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作為旅游景點的開發,開始按照規劃目標逐步進行,當下從道路、游客接待點、碼頭、參觀路徑安排等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酉陽縣政協2008年4月提出《河灣山寨民俗旅游發展規劃》,項目組同年8月考察時規劃實施的進展并不大,鎮干部都說資金沒有解決好而成為“瓶頸”。

        第3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大湘西;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態;民俗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123-03

        一、引言

        歷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圍甚寬,現在的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稱湘西州)、懷化市、邵陽市和益陽市的安化等地都屬于其范疇。本文主要從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定義湘西,為和湘西州區別開來,稱之為大湘西,主要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州和懷化市。大湘西地處武陵山脈,長期以來居住著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為主。在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飾、飲食、節慶活動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大湘西一直以來相對閉塞,民俗旅游資源保存豐富而獨特,土家族的吊腳樓、哭嫁,苗族的銀飾、攔門酒,侗族的風雨橋、侗族大歌等民俗風情享譽海內外。從大湘西的旅游資源來看,民俗旅游資源是其無可爭議的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在開發中實現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無疑應成為大湘西地區的正確選擇。

        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張家界的秀華山館、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開發形式基本涵蓋了當前民俗旅游開發的主要模式,即以秀華山館為代表的民俗博物館;以德夯苗寨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張家界土家風情園為代表的主題風情園。但該地區民俗旅游發展很不平衡。張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開發較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湘西州和懷化市發展民俗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開發中凸顯出的問題

        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在開發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凸現出許多問題,影響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遍地“開花”,缺乏統籌規劃

        近年來,民俗旅游逐漸成為熱點,大湘西各個地、州、市憑借自身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出眾多的民俗旅游景點,據統計,各種類型的民俗旅游景點近20處,但大多規模較小、項目雷同、重復建設多、布局欠合理。各個地、州、市相互之間沒能統籌規劃、整合,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難以形成合力開發出民俗旅游的精品,形成品牌,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形象并不清晰。

        (二)重仿輕真,深度挖掘不夠

        開發中過分商業化扭曲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主要表現在民俗旅游被機械地舞臺化、藝術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使一些民俗旅游脫離當地的社會生活,缺乏自然樸素的真情,如在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所展示的并非真正的土家族傳統服飾,婚俗表演缺乏土家族特點,存在欺、哄、騙等不良現象。在開發民俗旅游時,不重視對傳統民俗的挖掘和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制造出許多假古董、偽制的古建筑,旅游實踐證明,純粹人造民俗和風情風光不再,正在被市場淘汰。

        民俗旅游開發后由于缺乏民族學、民俗學方面的人才,又沒有尋求相關高校、科研單位的智力支持,民俗文化沒有專人調查研究,開發層次淺,缺乏深度,止步于對民俗現象特別是奇、怪甚至庸俗的民俗現象的展示,游客的參與性不強。

        (三)主流文化和旅游的雙重沖擊,文化生態面臨失衡

        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與保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矛盾,大湘西地區也不例外。一方面,要應對主流文化的現代化、全球化沖擊;另一方面,隨著大湘西對外開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來發展旅游業,大量外地游客帶來的“示范影響”改變了當地人的價值觀念,也必然會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產生影響。大湘特的風俗習慣、民族藝術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眾多游客,而這些“獨特”之處,往往又是“脆弱”之處,在外來文化的壓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壞。我們已經看到,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多種文化的吸引,大湘西開發民俗旅游的地區民俗文化已遭到歪曲和破壞,變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臨喪失自身獨特的品質,被現代主流文化所同化,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態失衡的危險。張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已岌岌可危了。

        三、大湘西民俗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漸成為主流的、新的全球性旅游發展哲學。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是通過開發旅游地民俗旅游資源,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民俗旅游的經歷,同時,促進當地民俗文化保護、發展,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大湘西要實現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做到:

        (一)堅持三個原則

        1.民俗文化獨特性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你無我有”的民俗旅游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出獨特性的民俗旅游項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國、全世界占有位置,關鍵在于特色和優勢,民族特色和優勢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誘人之處。游客旅游動機之一就是探秘獵奇心理,他們所感興趣的也是異質文化的不同點、特殊點。因此,大湘西要根據自身實際,結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優勢,開發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在整個大湘西旅游區,重點開發張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懷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獨特性原則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真實性的基礎之上。現代人旅游又是一個求真求實的過程,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有著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實的民俗存在,符合現代旅游者求真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認真挖掘蘊藏在民間的民俗遺存,去劣留優;同時,要開展民俗研究,對本區域的民俗加以科學整理。其次,要抓好本區域民族文化的精品挖掘,科學開發,營造一個逼真的文化背景,樹立大湘西民俗旅游的鮮明形象。

        2.居民參與原則

        即民族旅游村寨的居民參與,共同營造民俗旅游的氛圍,共享民族開發的利益。民族旅游村寨的開發,涉及到開發商、旅游中間商(旅行社)、政府管理部門、村寨居民等的利益。在開發實踐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村寨居民的利益,使他們成為旁觀者,這就需要政府引導,開發商要與村寨居民加強溝通,融為一體,共同經營好村寨,實現共贏,從而實現民族村寨的可持續發展。

        3.保護與尊重民俗變遷并舉的原則

        對游客構成吸引力的傳統民俗在當前面臨一個保護和民俗變遷的問題。處于當前這樣一個變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對待大湘西的傳統民俗文化一是發揚,既要保留、保護民俗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和精華,又要揚棄、克服民俗文化中落

        后、消極的成分。在開發和利用大湘西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實踐中,存在著優劣不分、把糟粕當精華、歪曲民俗的現象。二是尊重,要寬容地承接來自大湘西之外的外來文化,尊重當地民俗的變遷,不能打著保護的幌子,拒絕當地民俗的變化和發展。

        (二)選擇三種優化模式

        1.民族民俗博物館

        廣泛收集民族民俗的各種實物資料和聲像資料,建立博物館,館內一般可分為展示、演示、收藏、科研等區。在博物館全方位展示該地區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同時將其建成該民族的保護和學術研究中心。建設時,博物館的總體布局、建筑風格等要充分體現該地區的民族特色。

        大湘西目前建有張家界市的秀華山館、鳳凰的山江苗族博物館、永順王村的溪州民俗風光館等民族民俗博物館。但規模偏小,所存資料有限,學術研究價值有待提升。吉首市是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擁有一所在民族研究方面頗具實力的高等學府――吉首大學,可規劃在吉首市建立一座規模較大、特色明顯、功能多樣的民族民俗博物館,使之成為大湘西地區民族民俗文化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和發展基地,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原生態民族村寨

        也有學者稱之為民族生態博物館。它是在民族地區原有自然環境及設施基礎上改建而成,保存當地原有的建筑、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居住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員也大多是當地居民。原生態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環境,把人與大自然緊密結合起來;該村寨還必須融于周邊的文化氛圍,共同建成原生態協調的民族村寨。原生態民族村寨是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影響下,中外學者共同探索出的一種嶄新的民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實現動態保護與開發民俗文化雙重目標的新型旅游發展模式。

        目前,吉首市的德夯苗寨、懷化通道縣的皇都侗文化村是發展較成熟的民俗村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德夯苗寨位于張家界一猛洞河一鳳凰古城黃金游覽線上,地理位置優越,現屬張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管理理念和方式較為先進,今后應把德夯和周圍的吉斗等苗族村寨作為一個社區加以保護和發展,維護該社區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的平衡,建成湘西州的苗族文化保護區和原生態的民族民俗旅游村寨,將其打造成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和示范基地。

        3.挖掘民俗精髓,豐富旅游產品

        大湘西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對傳統的餐飲、民居、工藝品和民俗節慶活動等進行挖掘既可開發成單項的旅游產品,如鳳凰古城將沱江邊的吊腳樓改造成家庭旅館,張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傳統民俗又是包裝大湘西旅游產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

        (三)建立四種保證機制

        1.政府主導,企業運作

        發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宏觀上應堅持政府主導。政府要做好統籌規劃,在對民俗旅游資源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科學、權威、可行的區域民俗旅游發展規劃,明確開發重點。大湘西各個地州市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很難做到統一領導,因此,在開發大湘西、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形勢下,有必要成立一個權威的協調機構,建立定期協調機制,共謀本區域民俗旅游的發展。發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微觀上要實行企業運作。三種優化模式中,原生態民族村寨在經營體制上適合采用企業運作,一般采取公司+居民(農戶)的運作模式。此種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必須考慮到村寨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居民參與民俗發展的機制。

        2.重視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要保護和發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旅游規劃設計等人才。因此,必須加強此類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科研單位協作,實施“借腦工程”,加大人才培養和民俗文化學術研究的力度。對于民俗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服務的員工(如表演人員等)的培訓,也應引起重視,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加到培訓中去,因為他們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從而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證。

        3.加強制度建設,實現民俗文化生態平衡

        在旅游開發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對人文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未能引起充分重視。在發展民俗旅游的過程中,我們在強調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要保護民族文化生態環境,保持民族文化生態的平衡。

        首先,要通過制度化的手段保護好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不要停留在號召和宣傳層面上,應通過制度化的手段實施強制性保護。大湘西所屬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惠條件,制定民俗文化的保護法規,借助法規的強制性力量對民俗文化實施保護。2006年5月,湘西自治州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湘西洲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這標志著湘西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其次,要利用發展民俗旅游的正面效應喚起當地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群體及其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從而自覺地發揚和繁榮本民族文化。再次,要通過編寫鄉土教材、舉辦傳統節慶活動等形式教育、引導當地居民珍視本民族傳統民俗文化,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實現民族文化生態的平衡。

        4.導人綠色環球21,建立國際管理體系

        第4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組織傳播;民族村寨文化

        楓香坡侗寨位于湖北省恩施芭蕉侗寨民族鄉,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壤為紅土,呈酸性利于茶葉種植,是湖北十大茗茶“恩施玉露”的原產地。該村以土家族、漢族、侗族為主,茶葉收入占村民收入的絕大比例。該村是鄂西民族村寨的一個代表。對于其組織過程的解構、反思和了解,以及研究民族村寨的建構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組織傳播與民族村寨文化傳播

        長期以來,在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把組織理解為靜止的、封閉的“有機物”,組織傳播是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與人們對組織的傳統認識不同,蒙特利爾學派把其理解為“組織的過程”這一開放的、動態的過程機制,傳播不再是組織的一種功能屬性,而是“傳播構造了組織”。這樣理解的組織與傳播的關系適應了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穩定的、邊界清晰的組織的認識,人們活動的范圍更像是一張關系網絡下的地圖,不斷的從一個組織節點跳轉到另外一個組織節點,形成復雜的組織網絡。

        基于以上理論,我們把民族村寨文化傳播作為一種組織傳播理解,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組織概念已經不能解釋作為社會形態一部分的民族村寨形態的變遷,人們走出生長的村寨工作又回到村寨進行生活建設,村寨成為了“個人為中心的網絡”;另一方面,通過對其“組織傳播”的比擬,為人們更好的理解組織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

        二、作為組織的侗寨與其“組織過程”

        民族村寨是如何在其組織過程中實現建構的?麥克菲和莊試圖通過區分出“成員身份協商”、“組織的自我建構”、“行動協調”和“制度性定位”等四種基礎性組織傳播流,來具體闡釋傳播如何構成組織的。本文正是以此為路徑,通過對于民族村寨的“組織過程”的解析,將有助與我們進一步理解作為民族文化傳播對于民族村寨的構造。

        1.侗寨的“成員身份協商”

        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是經由原來黃泥塘侗族鄉與芭蕉鄉合并之后的形成的,侗族居民主要居住在黃泥塘,是恩施侗族的主要分布地。楓香坡侗寨的主要居民有漢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對其民族身份的調查中有學者提出了侗族民族身份“再造”質疑。在分析其原因時,學者向麗、李珊珊等都將其歸為“為發展旅游經濟政府主導下的身份建構。”然而僅僅把“穩發展旅游經濟政府的主導力量”看做是侗族民族身份變遷的主要原因,就忽略了村寨在組織過程中真正的組織主導者――侗寨村民。

        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是對民族文化認同并得以傳播的基礎,而在侗寨的組織過程中,這里的民族身份“認同”更多表現為“我們希望成為誰”。一位當地經營農家樂的村民介紹“搞旅游時民族身份變更過,當時上面要求大家改為侗族,說少數民族有優惠政策。”在這位侗寨農家經營者樸實的回答中,透露出對于獲得“上面優惠政策”的渴望,表達了村寨的組織成員在“協商”的過程中確定了成為侗族身份的期望。

        2.侗寨的“自我建”與“行動協調”

        侗寨的“自我建構”是指侗寨居民在其“期望身份”基礎上進行的村寨建構,需要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并付諸于實踐以實現村寨文化更好的傳播。侗寨成員是侗寨文化傳播的直接“講解員”和“再現者”,在傳播過程中,需要通過表演侗族歌舞、過侗族節慶活動、穿著侗族服飾、講侗族語言等生活、行為方式實現一種“舞臺真實”。侗族有三寶,鼓樓、大歌和風雨橋。本文以侗寨在侗族”三寶”的建構為例,闡釋傳播侗寨文化中侗族成員需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及所需要承擔的工作。

        侗族建筑作為侗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展現侗族生活環境、民族技藝等的“重要窗口”。寨內可供游客體驗休息的建筑有二十余處,處處彰顯者侗族風情。風雨橋是侗寨入寨口的第一個侗族代表性建筑,整個建筑結構不用一釘一鉚,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豎起寶塔式閣樓。鼓樓位于侗寨休閑區,作為侗族的主要建筑標志,是侗族進行議事的組要場所。為侗寨文化傳播的需要,當地居民的房屋建設以青瓦斜面、飛檐翹角木質結構、白色墻體等為要求,以實現整體的一致性。村寨成員“為了配合景區建設,有的人家在平房外墻上鑲上一層木板,讓整個房子看起來更‘民族感’。”由此可見村寨在組織過程中達成建造侗族的規制,并共同建筑侗族建筑。

        侗族歌舞對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為了侗族歌曲的“前臺表演”,當地居民在踩歌堂里為游客表演侗族大歌,主要有《嘎果貢》《嬋之歌》等曲目。當地居民在表演大歌以傳達侗族文化的共同規制下,自覺進行排練,可見其對于侗族歌舞的認同與傳播的渴求。

        3.侗寨的“制度性定位”

        組織的“制度性定位”是指在組織過程中外部力量賦予組織制度的“合法性”,是對其制度的認同,并試圖通過取悅這些外部力量的認同來維持其發展。在侗寨組織過程中制度的“合法性”主要來源于政府、大眾媒介、旅游社團等“傳播流”,是對其“身份協商”與“自我建構”等組織制度認同的主要外部力量,也是其取悅的重要對象。

        在侗寨的組織制度定位中,來自政府的“認同”主要包括:對侗寨侗族身份的承認,并通過戶籍認證得以實現;因此侗寨居民在外來者詢問其身份時,統一回答“侗族”的少數民族身份。上文中農家樂經營者的話體現其對外民族身份“口徑”一致的制度性定位。此外對侗寨的推廣、扶持、與宣傳,通過行政、財政等力量為其發展提供保障。在侗寨的組織過程中,由于當地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為侗寨旅游帶來了很多不變。當地政府先后投入900余萬元用于道路的修繕、寨內相關建筑景點的建設、改善當地的通訊照明狀況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為當地發放侗族服飾,并遠赴貴州黎平顯請來老師教授歌舞等。相應的侗寨居民按照政府的要求統一建筑木質房屋結構、穿侗族服飾、積極參加侗族歌舞的學習,迎合政府的相關制度。

        旅游社團為侗寨帶來了游客,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入。侗寨村民積極配合“舞臺表演”來吸引游客目光,每周末在戲臺進行侗族歌舞表演,游客多時增加表演的場次;并建設民俗文化官展示侗族生活勞動工具,并讓游客參與當地的茶園采摘活動,體驗農家勞作的樂趣;開辦農家樂、學做侗族菜,為游客提供休閑與吃飯的場所。旅游社團在認可其侗寨身份的前題下,帶來了侗族文化傳播的直接“受眾”,侗寨對其取悅可見一斑。

        三、侗寨“組織過程”的反思

        侗寨文化傳播構建了侗寨,然而當地由于缺乏侗族文化的根基,其侗族文化傳播的“真實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可想而知。與此同時,由于侗寨組織過程中對其原有“民族身份”與本土文化的部分否定,也阻礙了原有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發展。再次,對于外來力量的過分迎合以及相應的利益糾紛,給侗寨居民和諧帶來了隱患。

        1.侗寨文化傳播的表層化與停滯化

        民族村寨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該民族建筑、習俗、語言、歌舞、規約、信仰等習俗的“文化場”,而侗寨的組建構只停留在建筑、服飾、表演等復制性強的表層文化的層面,對于民族語言、信仰、規約等深層次的文化傳播則力不從心。民俗文化館中勞作工具的簡單陳列,不能描繪侗族勞作的生活場景;民族服飾的穿著,不能表達侗族身份的真正認同;民族建筑的搬造,不能解釋民族習俗的獨特性;民族節日的移植,不能體現侗族的文化內涵。

        此外,由于村民沒有侗族語言、信仰,只需要行為方式等符合村寨制度,就不會受到組織的制裁,對與侗寨文化的深層次發展也就疏與關心。沒有根基的侗寨文化傳播也不能實現侗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只能滿足旅游表演的需要,是一種工具性的利用。

        2.本土民族身份與文化的認同與發展的制約

        在侗寨的組織過程中,當地非侗族居民的身份協商與更改,雖然滿足了侗寨文化傳播的需要,但造成了本土民族身份認同與文化發展限制。

        楓香坡侗族本是土家族與漢族為主的民族構成,其中土家族作為恩施主要少數民族之一,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侗寨組織過程中對于民族身份的更改,模糊了人們對于民族身份的認同,對于與外界交流更頻繁的年輕一代來說,這種模糊性更為強烈。

        據當侗寨土家族老人回憶,從前當地有陪十姊妹、十弟兄等民俗,現在芭蕉鄉其他地方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喪葬方式。此外,土家族能歌善舞,以前也有唱山歌的表演習俗。但在侗寨的組織過程中,原有的民俗沒能得到發展,而是迎合了外來的侗族民俗。模糊了本地民族身份,限制了本地土家族文化的發掘與發展,出現了表現的“民俗”。

        3.民族團結村的建設受到限制

        侗寨是武陵地區民族團結村的示范村,民俗文化館的墻上寫著“民族團結貴如空氣”的大字。在侗寨建設之前,當地土家族與漢族和諧共處,關系融洽。然而在侗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村民興辦農家樂,為爭奪客源,相互之間關系發生了變化。商業化氣息變的濃厚,以前相互走家串門的場景變成了農家之間的相互排斥等地步。此外,旅游帶來的利益收入分配不均的狀況也產生了貧富之間的分化,人們之間的交流來往變少了,民族團結村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侗寨成員的團結是侗寨組織過程得以實施與行動協調的關鍵因素,沒有了團結,侗寨文化的傳播也就無從談起。侗寨組織制度的失效,對于當地的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和諧帶來了威脅。

        四、對于侗寨文化傳播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在侗寨的組織過程中,只注重對于侗族文化的淺層次的發掘與移植,其民族文化的“真實性”遭到了質疑。侗寨的發展也忽略了本地土家族文化的發掘與傳播,讓本地文化讓位與“移植文化”。此外,村寨組織規約的失效阻礙了侗寨文化的傳播,限制了民族團結村寨的發展。

        因此,侗寨應該發掘傳播本土文化,鞏固“民族團結示范村寨”土家族文化作為侗寨組織的寶貴資源,應該從分給予發掘與傳播。首先,應恢復原先土家族的民族身份,通過家譜等方式尋根溯源,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感。此外,在已有的基礎上,恢復或建造土家族建筑物,形成土家族民族區。通過當地土家族老人的回溯,與相關文獻資料的查找,發掘例如十姊妹、十兄弟,當地喪葬習俗等民俗習慣,增強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對于侗寨的形象的建構主要是突出其民族團結的特征,展現侗寨組織中土家族、侗族、漢族相互團結和諧的畫面。這樣以來,不僅豐富侗寨民族文化傳播的內容,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也為民族團結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外,侗寨應明確其侗族文化傳播“前臺”的定位,汲取芭蕉鄉黃泥塘侗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展現侗族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也可請來這些侗族居民作文化“講解員”,傳播侗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謝靜.組織與傳播再建構――后功能主義的組織傳播學研究路徑分析[J].新聞大學,2012,2.

        [3]陳心林.村落旅游的文化表述及其真實性――以鄂西楓香坡侗寨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11.

        [4]向麗.對民族村寨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楓香坡侗寨的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作者簡介:

        唐曉楓(1974.05―),女,湖北建始人,恩施州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

        第5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 傳統民俗 文化旅游資源 城市 鄉村 物態 非物態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指一種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現象,是一定群體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趨同性生活模式,它包含著人類在物質生產、經濟貿易、社會活動、文化娛樂等方面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模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與競技習俗、歲時與歲日習俗、禮儀與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它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旅游是一種跨文化的實踐活動。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既體驗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也了解了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各民族的傳統民俗,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由此也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本質特征。不同地方,由于氣候、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傳統風俗習慣也存在著許多差異,更由于各民族生產力的發展參差不齊,致使各傳統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傳統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了解不同文化、體驗不同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二、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古城墻、四合院、琉璃瓦、大運河、地方小調、玩龍燈、踩高蹺、賽龍舟等,這些帶有強烈傳統文化內涵和歷史印痕的城市傳統民俗,凝聚著古人精湛的技藝和審美觀,隱藏著本土一系列的人文觀念和人倫關系,是城市文化的歷史記錄,是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旅游者了解城市文化個性,領悟城市風情,體驗城市傳統文化生活提供了載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南京的夫子廟、成都的茶館、山西的大院、蘇州評彈等都是旅游者感受地方傳統民俗風情、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熱點。

        1、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是城市中最常見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如傳統民居、街道、會館、當鋪、作坊、商號、祠堂、府邸、書場、劇院、戲臺、廟宇、園林、碑石、城樓、學堂等,都屬于物態的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傳統建筑及其古老的結構布局,真實地記載了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們的是歷史文化、傳統民俗及城市形態連貫的記憶與韻味。如上海的石庫門房子,是大多數上海市民的主要生活、繁衍生息的場所,它是中西建筑藝術及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隨著上海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的不斷變化,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適合于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所打破,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都成為了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房子作為最具上海社會人情、最富有上海地方情調的上海居住文化特色,成為旅游者了解上海城市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大窗口。還比如說,北京的四合院、廣州的西關大宅院等,都因其中蘊涵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而成為旅游者體驗傳統民俗真實生活的熱門旅游景點。

        傳統城鎮民居、古老街區,包括建筑文化、生態文化、禮儀文化、商業文化、風水文化等都具有厚實的文化內涵。它們是以城鎮中未經現代改造或毀壞的傳統街區、坊巷、院落為主,并包括其周邊的城鎮自然環境及風貌。如浙江的周莊、同里、烏鎮,北京的胡同,麗江與平遙的老城區,蘇州的古城等,均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傳統的民居、街區,具有民居建筑、街道布局、自然環境的觀賞功能,是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資源。

        城市的標志――城樓和鐘鼓樓,是中國古代城市象征的標志性建筑,它蘊含著不同的傳統城市文化。城樓是標示城門的位置,觀察控制出入城的人流,望敵情的,可以瞻示威嚴;鐘鼓樓是城市的中心,也是一項景觀工程,既為報時又做禮儀之用。從過去到現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遺留著它自身的歷史痕跡,也記載了現時代的面貌與存在的狀況,這種歷史與現代集于一身的真實反映,證明了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之間的文化傳承關系。如北京的正陽門,湖南的岳陽樓、河北的正定長樂門、西安安定門等等。幾百年來的時代更替,城市在變,城市里的人也在變,不變的是文化和人的情結。城樓和鐘鼓樓,它帶給旅游者的是城市的標志和象征,是文化傳統的傳承,是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還有眾多的會館,如北京的“老舍茶館”,成都的茶館等,無不滲透出濃濃的地方風味。

        園林則是一種自然山水和人的思想意境相融合的一種旅游資源。如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念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范。蘇州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自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是中國著名的文化旅游資源。

        2、非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1)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是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如我國主要的傳統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傳統節日是傳統民俗文化生活中最為精彩的一幕。大量有趣的傳統節日民俗也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產生的。

        (2)傳統娛樂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傳統的娛樂民俗文化活動也是傳統民俗文化頗具特色的內容之一。龍舟競渡、清明踏青、重陽登高、元宵賞燈、春放風箏、夏日賞荷、秋斗蟋蟀、冬作詩會以及踢毽子、舞獅子、玩龍燈、打秋千等,都構成了豐富的城市傳統文化旅游資源。

        (3)傳統民俗文化技藝等文化旅游資源。傳統民俗文化技藝包括傳統民間歌、舞,傳統戲劇、曲藝(如京劇以及各地的傳統戲曲),傳統民間美術,傳統民間雜技與競技,傳統手工技藝等,底蘊豐厚,無不滲透出一股濃濃的地方風味。傳統民間美術中如被稱為來自民間的“大百科全書”――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具備了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連續性。它的內容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實質,把文明審美觀和生存體驗表達得淋漓盡致。各地都有代表本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從一個城市的傳統手工技藝及工藝品中,可以斷定在過去這個城市民族的手工業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更可透析出這個城市民族的藝術天賦和審美力。如江蘇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等。旅游者從一個城市的手工技藝中可增加對這個城市民族歷史的了解。

        三、鄉村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在那些遠離現代城市的村落、鄉村,有著完全不同于都市生活經驗的生活場景。那些散布于廣袤土地上各個角落的建筑、服飾、生活習俗、節日慶典、文體游戲等,都是傳統民俗文化活生生的載體。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環境的鄉村民俗文化,表現出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這些特點是文化旅游的優勢資源。

        1、物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1)古村落、鄉間民居文化旅游文化資源。古村落是農耕社會的基本生活單元,是傳統民族文化的箱底。它保存著各種歷史記憶和細節。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源鄉的西遞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報德鄉朗德上寨、安徽黟縣的南屏村和宏村、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的理坑村等等。

        中國鄉間民居按地域主要分為北方鄉間民居和南方鄉間民居,其中中國南北鄉間民居有很多不同。如最具有江南水鄉代表性的蘇州、杭州的鄉間住宅規模和布局很有特色。住宅的墻壁高大,房房相連,中間由風火墻隔斷,庭院的面積不大,高高的樓房,使天井顯得分外高深。它與北方鄉間民居的明顯區別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等,十分淡雅,和水路相比,街巷顯得十分狹小幽深,造成了曲徑通幽的意境。旖旎的水鄉風光,傳統的建筑格局,特有的鄉村建筑文化,是江南水鄉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

        (2)自然風光及環境文化旅游資源。鄉村居民的傳統農田房舍、牛羊稻麥、耕田插秧、碾米織布、浣衣煮飯等生產勞動和家居生活,無不滲透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結果與生態特色。這一切構成了鄉村傳統民俗文化旅游最自然的文化旅游資源。

        2、非物態傳統文化旅游資源

        (1)傳統節日及娛樂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鄉村傳統節日及娛樂民俗文化活動,有漢族“春節”的廟會,“元宵節”的舞龍燈,有壯族的“三月歌圩節” 等等,成為了旅游者體味鄉村生活的重要載體。如鄉村的“元宵節”舞龍燈是一種民間鄉間舞蹈,其歷史久遠,形式多樣。舞龍燈的民俗起源于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古人將龍視為能呼風喚雨、降福消災的神物,舞龍燈就是為了祈禱神龍的保佑。舞龍一般用草、木、竹、布、紙扎成,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以圖吉利。除顏色的區別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頁龍”,用木板凳制作的“板凳龍”,用稻草扎成的“草龍”,用布糊制成的“布龍”等等,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

        還有漢族鄉村的“斗雞”、“爬竹竿”、“練拳腳”,藏族的“鍋莊”,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等傳統文化娛樂。如蒙古族的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喜慶豐收或歡度節日的盛大聚會。它是以摔跤、射箭、賽馬、歌舞娛樂游藝等項目為主要內容。那達慕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古老而神圣的。那達慕大會的氣氛隆重而熱烈,充滿著濃厚的傳統民俗文化色彩,是一種集祭祀慶祝、體育競技、文化娛樂、經貿交流為一體的廣大牧民的盛會,是當地文化旅游的主要資源。

        (2)傳統習俗文化旅游資源。在鄉村社會中,包括生產、生活方式、服飾、民居、宗教、儀式、慶典、習慣等等還相對保留著較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更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如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具有濃郁的巫風色彩和人神崇拜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的儺堂戲、儺舞,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藏族、土家族的熱貢“巫風舞祭”,江蘇等地的唱麒麟、唱鳳凰等帶有巫風色彩的藝術活動。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鄉村傳統文化旅游資源。

        如聚居在湖北清江流域的土家人,至今仍盛行以歡樂的歌舞來吊唁逝世老人的傳統習俗,當地土家人叫它“撒爾嗬”。“撒爾嗬”即“跳喪”,又名打喪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傳“跳喪”,它在鄂西民間有著極其久遠的歷史。據說它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戰舞和祭祀儀式。直到今天,鄂西清江流域的土家人,仍然保持著這一文化習俗。還有土家族的婚俗――哭嫁等均是具有濃郁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3)與民間文學故事、神話傳說有關的文化旅游資源。由于某些自然景物外型特征像人形或其他生物,人們便將其想象為有思想有行為的生命體,或者是一些在當時的人看來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在人們的想象和猜測中產生了一個個神話故事。如長江三峽的神女峰,因賦予了巫山神女的傳說而使長江三峽游更具魅力;如山東蓬萊閣,由于海市蜃樓這一自然景觀而被賦予了“八仙過海”的神化傳說,使得山東蓬萊閣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勝地。還有湖北省孝感的董永傳說、浙江省諸暨的西施傳說、浙江省天臺縣的濟公傳說等等,這些都是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4)傳統民俗技藝等文化旅游資源。傳統民間歌、舞中如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鍋莊舞;傳統戲劇、曲藝中如安徽省鳳臺縣、潁上縣的花鼓燈;傳統民間雜技與競技中如河北吳橋的雜技,河南的少林功夫;傳統的手工技藝中如藏族的唐卡,苗族蠟染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及各地鄉村的剪紙技藝等等,這些都是各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200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湖北省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類別與編號:一般項目2007d449。)

        【參考文獻】

        [1] 丁季華:旅游資源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

        [2] 中國自然資源從屬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資源叢書(旅游卷)[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6.

        [3] 劉振禮、王兵:新編中國旅游地理(修訂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4] 莊志民:旅游美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

        第6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土家族 文化旅游 創意產業

        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系指文化旅游企業以開拓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區內的人文景觀為手段,以積極引導游客感知和體察土家族傳統文化為內容,通過深度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旅游知識產權的方式來創造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的旅游產業開拓新方向。旅游產業是重慶土家族聚居區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在游客求知和求異興趣濃厚,文化尋根上升為旅游時尚的今日,文化旅游企業應當以創意產業開發理念為指導來開拓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重慶地區是土家族的重要族群聚居區,但限于經濟基礎設施匱乏等諸多原因,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土家族聚居區內的區域經濟發展亟需以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為契機,來建構既能滿足游客的文化享受風尚,又能促進土家族生活水平提升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新模式。

        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所面臨的問題

        (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創意產業開發理念滯后

        其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過程中過度偏重于經濟利益導向而忽視社會效益與自然生態環境價值的考量。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具有前期投資額度較低,資本回收速度快,凈資產收益率較高等特點,由此吸納諸多企業大搞仿古建筑和偽劣民族文化表演。部分文化旅游開發企業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過度開發土家族人文旅游資源,缺乏將土家族世代繁衍生息之自然生態環境與其千年傳承的民族文化特質相融合。此類土家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損害了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抑制了物種多樣性生存空間,降低該景區文化旅游產業的未來收益率水平。其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過程中忽視系統規劃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從而壓縮景區整體價值實現空間。部分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偏離對土家族傳統文化開發的主題,缺乏對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主題性營銷規劃。各文化旅游開發企業多從本機構的利益出發,缺乏圍繞同質性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展開合作的意愿,從而導致文化旅游產品無節制的過度開發,破壞有限的土家族人文旅游資源,最終損害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的整體利益。

        (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創意產業資源融合力度不足

        其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創意產業鏈過短導致產業鏈內部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力。作為第三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對交通運輸業、生產制造業及農業等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依附性,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力將直接制約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當前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多將其業務重心聚焦于旅游行業,在將交通、餐飲、住宿、購物與娛樂等旅游相關產業進行有機整合和各產業資源融合方面缺乏力度。其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承擔土家族文化旅游業務運作的旅游企業多為民資企業,其日常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不到位,旅游服務缺乏規范性,信譽度較低。由于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對土家族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能力,導致掌握不同文化旅游資源的企業間各自為政,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以促進土家族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創意型旅游產品開發匱乏

        其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層級較低,未能充分發揮其文化創意功能。土家族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在民間舞蹈、民族服飾和風土人情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但由于旅游企業缺乏根植于土家族文化展開相關旅游產品研發,致使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難以得到游客認同。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多以靜態景物觀瞻為主,缺乏針對土家族民間風俗和節慶活動類項目進行互動式文化旅游項目的開拓。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的表現形式多為向游客簡單和直接呈現土家族傳統文化,缺乏運用高新舞臺技術對傳統土家族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以適應時尚化游客群的審美需求。

        其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組合式開發缺位。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忽視對旅游產品的地域組合式開發設計,從而使得重慶各地土家族旅游景區之間獨立運作,難以形成針對目標游客市場的整體營銷策略。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的旅游產品開發未能依據產品特征來實現游覽內容組合式開發,使得游客所享受的旅游產品被肢解成為若干獨立的游覽活動,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充分領閱土家族多樣性文化的特殊魅力。

        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商業模式開發路徑

        (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理念重塑路徑

        其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應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開發新理念。當前文化旅游產業的游客需求已然脫離以觀光旅游為主的傳統的基礎性旅游需求層次,游客的旅游行為呈現多元化旅游訴求態勢。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應當以土家族傳統文化為根基,以核心旅游產品為基礎進行多元化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可加深對文化旅游市場的調研,深入把握目標客戶群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喜好,并據此來定位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的產品研發方向。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可結合當前主流游客偏好的體驗式旅游模式,深挖諸如“擺手舞”等土家族民風民俗中互動式娛樂節目,并將其打造為經典旅游產品推向目標市場。

        其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應將綠色旅游理念注入土家族文化旅游品牌中,著力打造生態環保型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與其他名山大川式旅游景點相競爭,土家族聚居區周邊的自然旅游景點并無明顯優勢。土家族應當深入挖掘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綠色生態環保元素,并將其嵌入到現代旅游產業中。土家族居民結合聚居區內的水土自然資源特點創造了坡地輪休、草地輪牧、耕牧混成等耕種文化,充分激活了聚居區內自然資源的自我修復力。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可據此開展土家族鄉村體驗旅游項目,吸引遠離農耕文明的現代都市人群體驗土家族的原生態耕種文明的魅力,并籍此來向游客群體的意識中注入生態環保的理念。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應深刻認知到綠色旅游的內在價值在于游客與景區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故其文化旅游開發方案應當著力避免過度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家族聚居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以降低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區內的自然生態承載壓力。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開發應重視激發人文內涵型旅游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盡量運用小微化旅游設施來接待游客,從而將外源性游客的旅游行程所形成的生態足跡評價指標優化。

        (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產業耦合路徑

        其一,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應當通過促進旅游相關產業耦合方式來促進土家族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實現土家族文化旅游事業整體利益最優化目標。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要義在于以文化旅游為平臺來將設計者的無形思想轉化為現實旅游產品,將豐富多彩的土家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創意相融合,形成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旅游產業。而單家文化旅游企業的資本實力相對有限,文化旅游市場開拓力也相對不足。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可以與縣文化館、土家族藝術團體、土家族傳統工藝大師、土特產企業展開合作,促進土家族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業的資源優化重組。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可在整合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土家族文化產業的整體營銷方案,通過充分發揮旅游業對整個土家族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來打造土家族文化產業鏈,開發全系列土家族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對土家族文化產品與服務業的整體開發目標。

        其二,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應當通過促進旅游產業內部資源耦合的方式來促進土家族文化旅游資源整合,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的可觀瞻性和游客的體驗價值。例如有著“東方情人節”美譽的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的一種由婚俗演變而來的獨特的節慶習俗(宋永華,2012)。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要關注此類分散在山坳鄉間的離散化土家族文化資源的整合,通過對相關離散型土家族文化旅游景點的深入研究,土家族文化旅游開發企業可設立諸如土家族廩君神話旅游線路、土家族女兒會暨東方情人節旅游線路等主題旅游產品。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要以相似主題旅游資源為紐帶,以主題式文化旅游項目為切入點,實現土家族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效能最優化和旅游經濟價值最大化目標。在構建具有濃郁民族地方特色的主題性文化旅游線路的過程中,旅游項目組織方可用豐富的土家族文化元素來升華該主題旅游項目的內涵,從提升游客感知度的層面來精心設計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包裝方案,打造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產業品牌。文化旅游企業還應積極推動手工藝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土家族手工藝品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原真性特點,是游客在相似的旅游體驗中尋找異樣體驗的理想選擇(馬振,2014)。文化旅游企業可在旅游景區出售土家族特有的西蘭卡普織錦實物的同時,力邀資深的土家織錦藝人現場展示織錦工藝的魅力,并輔以土家族山民歌、擺手舞等文化元素,為游客提供高縱深的民族藝術體驗。

        (三)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旅游產品開發路徑

        其一,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為游客提供交互式旅游產品服務,有效提升旅游企業的品牌價值。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到游客的旅游活動全程,并增進在旅游過程中的游客體驗滿意度。社交媒體不僅有效解決游客個人信息交流問題,而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低成本高效式信息搜索平臺。旅游企業可與社會化網絡媒體建立聯盟關系,為客戶提供自由生成內容式動態信息交互服務。游客群體可借助社交媒體來發表其旅游感想、分享游覽照片,從而增強其從旅游行為中獲取的滿足感。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可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互動功能來增強對土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宣傳。游客可運用網絡媒體對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提供的旅游相關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從中選擇具有較強品牌知名度和較高游覽價值的旅游景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并借助社交媒體進行口碑傳播,從而將土家族文化旅游產品信息迅速擴散,實現土家族文化旅游宣傳效能的最大化。

        其二,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可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技術改造既有文化旅游產品,從而有效提升游客的體驗價值。重慶土家族民間藝術表演品種繁多,諸如燈彩燈舞、兒調等各類藝術表演形式通常在土家春節、奔牛節、調年會等土家族傳統節慶日展現。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可以借鑒《印象劉三姐》等大型山水民歌藝術表現形式來為重慶土家族量身定制開放式布景的大型山水實景藝術舞臺,將白再香、秦良玉等土家族的歷史名人搬上藝術舞臺。重慶土家族文化旅游項目可充分運用激光視頻、智能控制舞臺燈等高新技術來豐富土家族傳統藝術表演的形式,給游客們形成強悍的視覺沖擊力,通過將土家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臺高新技術相融合的形式來增進游客的旅游體驗價值。

        其三,土家族文化旅游企業可基于游客消費實力來將目標游客群劃分為若干細分游客市場,并針對各細分市場提供差異化旅游產品。針對工薪階層的游客,旅游企業可以與普通土家族家庭聯合開辦農家樂式旅游項目,以實惠的旅游團費報價來向工薪族游客提供深度土家族農家生活體驗式旅游服務。針對高收入階層,旅游企業可集中開發土家族文化娛樂莊園和休閑體育運動中心等高端旅游設施。旅游組織機構可向高端游客提供高附加值的土家文藝表演和互動式土家節慶娛樂服務,精心打造“學織土家織錦、看歡歌擺手、背土家新娘、聽木葉情歌、嘗土家攔門酒”等民俗旅游文化節目,全方位展示土家族民俗民風的古樸純真之美(王友富,2012)。

        參考文獻:

        1.宋永華.旅游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的網絡傳播―以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18)

        第7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人類的壽命逐步延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傳統中醫學歷來重視養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經驗的自然科學”,對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擬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煉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1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當中,中國人的養生學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獨到之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1],是對養生的精辟總結。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2]。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1.1 適應自然規律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只有能動地適應外環境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才能延緩衰老和避免疾病的發生[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靈樞邪客》曰:“人如天地相應”指出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4]。

        1.2 重視精神調養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防病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靈樞本臟》言:“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而要求人們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轉移情緒感情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謹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備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素的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推遲衰老的發生,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獸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

        1.3.2 辨飲食之宜忌 強脾胃,節飲食乃第一要務。包括忌過饑過飽和飲食偏嗜[5]。《金貴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之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風賊邪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

        2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之道的措施

        2.1 調神養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

        2.1.1 養靜藏神 《素問痹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老恒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養靜的關鍵在乎節欲。如果過分的貪求聲名物欲,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動形怡神 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過適當的動形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再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養生 包括節欲惜精、節及注意衛生等措施。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素問厥論》中更明確提出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因素,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手足為之寒也”。由于過度,使之從“質壯”的體質轉變為陽氣衰于下的體質,充分說明節欲保精對養生的重要性[6]。

        2.3 飲食養生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到了戰國時期,終于有了關于食醫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7]。《周禮》中有食醫記載,說明我國古代對飲食健康的關注程度已非一般。《內經》有“藥已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8]。2.3.1 注意飲食衛生 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3.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飲食有節制,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饑飽失常。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都和飲食無節制有關,這里的節制是適量的意思,不能吃的過多,但也不可過度節食[9]。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

        2.3.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反應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熱。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臟,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食物,易致臟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粱”之變;同時,會導致其它營養物質的匾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

        2.4 傳統健身術養生 傳統健身術養生,如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拳術及各種氣功和武術運動等,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10]。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求運動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收到運動以養生的功效。

        2.5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過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藥并借助其補養或通瀉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通暢經絡,達到益壽延年、祛病強身的目的[11]。補益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調補腎脾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從保健防衰的益壽方劑來看,如《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外臺秘要》的延年茯苓飲等諸方,其重點亦多在補益腎、脾兩臟。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上品藥物120種,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長年”、“不老”、“不夭”等即達85種,其中包括人參、地黃、枸杞、女貞子等著名補養藥[12]。

        2.6 推拿、針灸養生 推拿養生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和保健強身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物信息的調整和糾正解剖部位的異常等方面。《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可預防邪氣侵犯臟腑,并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預先針刺使“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區,總面積約10萬km2,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14]。”土家族醫學以“三元學說”及氣血精為理論基礎框架,以毒氣學說為病因學基礎,以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病理學基礎,以“五診法”為診斷學基礎,以“七法”、“八則”為臨床基本治則,具有別于傳統中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的獨特的醫學學術特點[15]。其中包括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這些養生保健內容與土家人民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飲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的結合,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衛生保健體系[16]。 具體體現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為歌舞之鄉。在土家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頗多,這些舞蹈多是在生產勞動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達內容與農事活動、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如擺手舞,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以土家原生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風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戰性、審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勞動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國式詠嘆調”之稱。以哭訴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語”,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語”三種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音樂風格[18]。

        3.2 運動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運動,是土家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的一種身心鍛煉的養生方法。在勞動中講究有度有節,反對蠻干閑散,以免傷神損形。其傳統體育活動如武術、氣功、踩高腳馬、爬樹等。這些方法能促進氣血運行,經脈強健,三元協調,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3 藥食調補 土家民間食物種類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療的習慣。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產野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尤其是人體必須的稀有元素,如獼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醫常根據不同的時節,合理調配膳食,選用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預防保健作用的食物進食,促進人體氣、血、精生機旺盛,三元臟腑功能健全,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區是茶葉盛產之地,喝茶養生也是土家人的習慣,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藥物,對多種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如七葉參茶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獨特,極具營養價值,多用來招待貴賓。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為期,與晝夜相伴,與四時相應,以保證睡眠,怡養心神。心神得養,則形體亦健,抗病之力亦強。

        4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異同

        傳統中醫養生學深受道教、《周易》哲學及《內經》的影響,從而創造了中醫養生學的獨特體系,為中華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9]。而土家族醫學的養生學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與梯瑪文化的影響[20],同時又結合了土家先民與大自然不斷斗爭的結果而形成。但是作為一門經驗學科,土家族醫學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傳統中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土家族醫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雖然與傳統中醫學理論大體原則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強調運動、飲食、情志養生,但有其獨特之處,強調以古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醫藥一家;醫護一體;藥食同源;口耳傳承;療效可靠,尤擅蛇傷、骨傷科等。通過文體娛樂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傳統中醫學養生強調“未病先防”[21],如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等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總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逐步延長,我國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本文探討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以期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養生保健,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為新世紀的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抗衰老與中醫養生防病[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30(1):56.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3.

        [3]吳忠祥,尹抗抗,譚達全.《淺談黃帝內經》養生觀[J].新中醫,2009,41(1):112.

        [4]李敏.老年養生應順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鐘木生.《內經》論養生長壽之道淺述[J].新中醫,2009,41(8):121.

        [6]張恒文,余萬桂,李玉和.淺析中醫學養生法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2):15.

        [8]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

        [9]呂述鵬,郭宏敏.中醫食療在老年人養生與防治疾病中的意義[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3):31.

        [10]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N].科技健康導報,2008:30.

        [11]張學梓,錢秋海,鄭翠娥.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孫光榮.中醫養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鮑毅海.淺談針灸“治未病”及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

        [14]田詠華.試論土家族醫藥學術特點[J].中醫藥通報,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叢書總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16]趙敬華.土家族醫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羅嵐.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靜.淺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點[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50.

        第8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 吉首大學校報;文藝副刊;本土文化;傳播功能;實現路徑

        本土文化既是副刊的文化個性之所在,也是副刊與受眾之間的文化紐帶之所在。馮驥才認為“本土文化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獨特精神創造和歷史記錄。”[1]張鴻雁指出,“任何城市都存在著傳統,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傳統、習俗等,還包括政治傳統與優秀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可歌可泣的精神文化,這是城市人格化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資本之一。”[2]本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淀,蘊含著無限豐富的精神特質。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是本土的就越貼近讀者,也就越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湘西有著醉人的旖旎風光,有著神奇的異習殊俗,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有人用這樣三句話描寫湘西:湘西,一個充滿詭譎傳奇的秘境;湘西,一片淳清脫俗獨具鄉土神韻的土地;湘西,一個如詩、如畫、如歌、如夢的地方……《吉首大學報》報在傳播湘西本土文化方面不失為高校中的典范,其為挖掘、弘揚、宣傳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而專設的 “本土文化”副刊曾受到過《中國教育報》的高度關注與評價。“本土文化”設有湘西人物、湘西攬勝、湘西探秘、民俗風情、神秘湘西、宗教祭祀、史海鉤沉等多個欄目,讀者能通過這些欄目較為系統地“窺探”大湘西文化。從創刊至今,時間過了九年,“本土文化”出了百余期,這份頗具特色的文藝副刊今天已成為吉大學子了解和探索湘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成為了對外展示湘西文化的亮麗窗口。

        一、《吉首大學報》在傳播湘西本土文化中的功能分析

        1、對研究湘西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湘西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 故事、傳說、民歌、花燈等資源豐富, 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態。湘西人勤勞耐苦、文化內涵豐富, 民族性格中又有重情愛美、浪漫天真的成分。湘西文化是以土著文化為潛流,以楚文化為主流,以巴文化為干流,以漢文化為顯流的多元一體之地域文化。[3]“本土文化”副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地方特色,且廣泛全面、生動豐富、真實可靠,為研究湘西民族文化提供了“原生態”的素材。比如“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價值內涵探析”(刊載于2009年12月31日“本土文化”版)對土家民居的規劃選址、組合布局、彩繪裝飾作了詳細記載,對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工藝價值、民俗學價值進行了深入剖析,對研究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又如《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酉水船歌》(刊載于2009年5月4日“本土文化”版)用充滿詩意的語言介紹了散播在湘西酉水流域地區的被視為土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金色盛歌,生動再現了湘西土家族的民間文學風采與民間語言藝術的特色,也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的風俗習慣與勞動生產等一系列民俗文化現象的基本面貌,對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的視角。

        2、傳承湘西民族文化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歷史上是三苗部落文化、楚巫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融合匯集之地,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五光十色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積帶”、歷史文化的“冰箱”和“文化聚寶盆”。然而面對現代文明的沖擊,湘西民族文化逐漸被邊緣化,有的瀕臨失傳。在本土區域文化的傳承工作中,報紙副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優勢地位。挖掘、保護、傳承湘西民俗文化,即是“本土文化”的創刊初衷。“本土文化”辦得土色土香,是《吉首大學報》最具辨識度的一個版塊,歷來深受讀者喜愛。它以散文的筆調解讀湘西文化,以敏銳的嗅覺去體驗文化的變化,以圖文并茂的直觀形式解讀深邃的文化,挖掘湘西的文化底蘊,喚起人們對本土文化記憶,傳承文化血脈。“本土文化”副刊開設的《湘西人物》、《湘西攬勝》、《民俗風情》、《神秘湘西》、《史海鉤沉》等欄目,用歷史的考證、文化的探究、民俗的追尋,將塵封的歷史、散落的典故、遺失的記憶像串珍珠一樣串起來,使民族文化漸漸滲入到湘西學子的骨髓與靈魂深處。

        3、對外推介“神秘湘西”的一扇窗口

        湘西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態和文化傳統。她遠離省城長沙,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既是中部地區與西南地區的過渡地帶, 也是中部漢民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生活的交匯點。境內奇峰聳立、灘險水急, 旅游資源豐富; 但這里又巖厚地瘠, 氣候多變, 旱災水澇頻繁, 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湘西作為中部地區的五溪蠻地和土家、苗、侗、漢等多個民族的聚居之地,風俗習慣撲朔迷離、豐富多彩。

        第9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

        關鍵詞:土家族;民族元素;圖騰;傳統文化;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研究背景分析

        土家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中,自稱為“畢茲卡”民族,意為土生土長的山里人,是古代巴人與當地土著民族逐漸融合的后裔,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在公元前315年秦滅巴后,巴人的一部分流落到今天的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省接壤山區一帶定居下來,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通婚互嫁,逐漸融合而成今天的民族形態。如今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宜昌市五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貴州沿河、德江、印江等縣以及渝東南的石柱、秀山、酉陽、彭水、黔江區等地,與漢、苗等民族雜居。土家人勤勞樸實,隨著數千年以來休養生息,在聚居的地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生活、飲食、居住等方面的習俗,土家族以“白虎”為圖騰,以農耕狩獵為主,兼做農特產品加工,創造了以土家織錦“西南卡普”為代表的燦爛的土家民族文化,“板黨”、“窯歸”、“錦絲”、“葛仙米”、“富硒茶”等一大批土家特產走出大山,享譽海內外。

        2 土家族特產包裝設計的現狀分析

        從消費心理角度講,視覺是及其重要的消費心理活動。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接受和識別事物信息是從感覺開始的。感覺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是感知事物的基礎。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而在人類獲得的外界信息中,80%來自視覺,其他包括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僅占不到20%。因此,產品包裝設計的視覺效應尤其重要。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角度分析土家特產包裝體現以下特征:

        2.1 圖形設計的定位準確。圖形作為設計的語言,就是要把形象的內在、外在的構成因素表現出來,以視覺形象的形式把信息傳達給消費者。要達以此目的,圖形設計的定位準確是非常關鍵的。土家族特產包裝設計從圖形來分析,做到了定位準確,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不論是圖形表現的技法選擇,還是民族文化展示,都體現出簡潔、大方、經濟、美觀、實用。從表現手法來分析,土家族特產包裝實物圖形(以實物照片為主)明顯多于裝飾圖形,不管是反映包裝內容物及其屬性的具象(指以人物、風景、動物或植物的紋樣作為包裝的象征性圖形),還是抽象的寫意(指采用抽象的點、線、面的幾何形紋樣、色塊或肌理效果構成畫面),都顯現出裝飾簡略的特點。如土家織錦—“西南卡普”的構圖就比較明顯的反映出這一特點。選取傳統圖案進行平面造型設計,如圖騰、傳統的花邊紋樣、國畫、民族服飾、民間圖案紋樣、民間寓意吉祥圖案、歷史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等等。傳統的紋飾在現代包裝中運用十分廣泛,無論是作為底紋,主體圖案還是邊飾或角飾,都能帶來一股古樸、清新的氣息,并具有強烈的裝飾感。

        2.2 色彩醒目,對比度大,有較強的吸引力。色彩在包裝設計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產品的重要因素。包裝色彩的運用與整個畫面設計的構思、構圖緊密聯系著的。包裝色彩要求平面化、勻整化,這是色彩的過濾、提煉的高度概括。包裝設計中色彩要求醒目、對比強烈、有較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以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這一方面來分析土家族特產基本體現出了這些要求。如鳳頭姜、莼菜等食品的包裝色調鮮明豐富,以暖色為主,突出食品的新鮮、營養,有很強的味覺吸引力;板黨、當歸等原生藥材包裝以自然、單純的冷暖色調,體現出原生態的風貌。而我的“土家茶”包裝設計,則主調選用白色和黃色,白色調突出天然、環保,黃色調讓“土”字的色彩概念更貼切(見圖1,2)。

        2.3 文字簡明、真實、生動、易記,并點綴土家地理和民族風情介紹。文字是傳達思想、交流感情和信息、表達某一主題內容的符號。商品包裝上的牌號、品名、說明文字、廣告文字以及生產廠家、公司或經銷單位等,反映了包裝的本質內容。設計包裝時必須把這些文字作為包裝整體設計的一部分來統籌考慮。包裝設計中文字設計的要點有:文字內容簡明、真實、生動、易讀、易記;字體設計應反映商品的特點、性質、獨特性,并具備良好的識別性和審美功能;文字的編排與包裝的整體設計風格應和諧。涉及民族性、地域性的土特產的包裝往往把當地人文、地理和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一些民風、民俗作為設計表現符號進行構思,以體現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民間藝術的創造性和生命力,為包裝設計賦予新的文化靈感和設計元素。現今市面的土家族特產包裝對此有所體現,但缺乏系統與完整,沒有形成設計理念。

        3 土家特產包裝的設計要素

        3.1 在色彩上注重自然色彩與裝飾色彩的有機結合凸顯產品的時尚性。土家人崇尚綠色,認為民族的興旺與林木生態密切相關,民間有“山清水秀、地方興旺”,“山窮水盡、地方衰亡”的說法。土家人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培育。土家族特產生長在武陵山區優越的自然環境之中,這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光照溫度適度、微量元素比例適當,加上樸實土家人精耕細作,從田間生長,到加工出售始終貫徹自然環保的理念。因此,土家族特產是地地道道的綠色產品。綠色產品的包裝設計,要綜合營養、環保等要素,在色彩處理上彰顯產品的原生態特點,自然色彩和裝飾色彩合理搭配,產品顏色與環境顏色相互映襯,并運用軟件加以處理,使其在簡樸中透出時尚,自然里凸顯高貴。

        3.2 在構圖上使產品圖形和民族符號相互襯托表現產品的民族性。千百年來,土家人依山而居,伴水而筑,生產的農副產品多“取方就圓”以竹篾編筐或以箍木成桶盛裝,也有自制石器、陶器來裝食物。由此演化用比較精致的竹、木、石、陶器等包裝食品、物品贈送親友,有的還在禮品上雕刻上自己的名字或物品的圖案,從而形成了土家特產原始的包裝形態。神話傳說和圖騰崇拜是土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人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虎兒傳》、《水杉樹的傳說》分別講述的人與老虎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生長的“人虎和一”、“人樹和一”,描述了土家人把白虎、樹木敬奉為神的理念。土家人以“白虎”、“古樹”為圖騰,把“白虎”、“古樹”作為精神的符號雕刻于或作畫張貼重要地方或場合或重要物品上。現今,“白虎”、“古樹”等圖騰符號正在成為土家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土家特產包裝點綴以土家民族圖騰符號,其民族身份就會不言而喻了。從而,把土家圖騰符號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進行土家特產包裝的設計,使其與產品圖案相互點綴襯托,只要把握好位置、大小、顏色等,不僅能彰顯產品的民族特性,更是一種設計創新,有利于產品推銷宣傳、吸引客戶(見圖3,4,5)。

        圖3 圖4 圖5

        3.3 在文字上把產品介紹中融入民族文化風情宣傳以促進土家文化的傳承。西方發達國家曾經提出,包裝設計要遵循“符號優先,情調渲染”的原則。土家族集聚區歷來堪稱歌舞之鄉,民族情調十分豐富,尤其是鄂西南的恩施自治州傳統舞蹈盛行,如肉連響、撒葉爾荷、擺手舞、銅鈴舞等,通過這些舞蹈展示土家族眾多的民族文化風情,土家民族音樂“六口茶”、“龍船調”、“蒿草鑼鼓”等是土家民間文化風情的傳唱,土家“女兒會”、“擺手節”、“搶親”、“陪十姊妹”等更是土家民族文化風情的集中展示,土家織錦“西南卡普”的一些花紋圖案就是民間文化風情場景。現今,土家民間文化風情正以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通過各種媒介廣泛傳播。如何將土家文化風情作為包裝設計元素來提升設計的藝術效果和產品的檔次呢?我認為應在產品介紹中融入民族文化風情展示及介紹,或者在產品介紹中運用比喻、象征、聯想等手法傳播民間文化典故,或者以民族文化風情圖案為文字背景,或者以民間舞蹈、民間節日等直接對產品命名。以此種種,使民族民間文化風情展示宣傳成為重要的設計元素,增強產品的視覺吸引力,以提高設計水平、包裝水平和產品品質。比如“土家茶”設計中,我運用到的土家族民族圖案“西南卡普”傳統圖案為背景,點綴以土家“白虎”的圖騰圖案,加上對土家茶產地無污染、無公害、富含硒元素等描述,并運用軟件進行處理,以此形成主體形象,構成“土家茶”包裝設計方案,完整的體現了“土家茶”民族性、傳統性、時尚性和科技感。可以預期,以此進行包裝的土家特產的產品品質必將得到大力提升,會迅速走出大山,暢銷海內外(見圖6,7)。

        4 結語

        象征性和審美性是藝術的必備因素。民族特產的包裝設計把現代包裝設計元素和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有機結合,既體現了傳統美和現代美,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象征,并以此提升產品檔次和文化內涵,提高產品知曉率和市場占有率。從設計要素來講在三個基本要素,即圖形、色彩、文字的基礎上,突出民族特產的地域、民族和文化三種特性,進行包裝設計思路和表現形式的創新,使特產包裝集傳統與現代、時尚與簡樸、民族與國際于一體,讓設計美感和藝術特性凸顯的更強烈,還能傳承民俗文化,這樣的產品包裝,必將更受消費者所青睞。

        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巧妙地運用民族元素,繼承、弘揚、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無疑是一種好的設計策略。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創造性的運用民族元素,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做到本土化和市場化的結合,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形成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包裝思想和包裝語言,有利于民族特色產品更快的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劉寧.淺談傳統文化與包裝設計[J].科技信息,2008,27:177.

        [2]李紹明.土家族史緒論[J].土家族研究,2008,1:1.

        [3]陳國安.土家族傳統生態理念初探[J].土家族研究,2008,1:5.

        [4]楊仁敏.包裝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4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三上悠亚AV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免费综合视频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 |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二区 | 曰韩第一页综合久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