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esp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墻體保溫EPS施工 管理
我國建筑節能工作正由北方采暖地區向南方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推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遲早會要提上日程,墻體保溫必然是建筑節能改造的一項基本措施,其優越性也越來越被各方面所認識和接受。因此,在最近幾年,墻體保溫工程將會持續不斷地增加 ,日益成為一項最基本的保溫隔熱技術。
墻體保溫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結、機械錨固、粘貼+機械錨固、噴涂、澆注等),把導熱系數較低(保溫隔熱效果較好)的絕熱材料與建筑物墻體固定一體,增加墻體的平均熱阻值,從而達到保溫或隔熱效果的一種工程做法。根據保溫形式可以分為:外墻內保溫,外墻夾心保溫、外墻外保溫、自保溫等。由于廈門的氣候特征,區域特性,現行的保溫方式主要以膨脹聚苯板EPS保溫系統、無機玻化微珠外墻內保溫系統及砂加氣混凝土砌塊自保溫系統。
外墻外保溫技術就是在建筑物基層墻體的外側設置保溫層,在保溫層外面做裝飾層,被業內形象地稱為“穿棉襖”。外墻保溫技術節能效果明顯,能夠有效地減少室內的熱損失和冷損失;可以減薄墻體厚度和減輕墻體的重量,從而增大房屋的使用面積;能夠增加室內環境的舒適度,并能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不過外墻外保溫技術仍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施工困難和成本比較高、遇到惡劣天氣容易脫落、滲漏,且不易貼瓷磚和掛大理石等缺陷,因此目前更適合多層、小高層、刷涂料的高層建筑。在本篇中,我主要以某工程為例介紹外墻外保溫中EPS保溫板的施工工藝。
EPS板保溫系統是指保溫隔熱層為聚苯板(EPS),采用專用膠粘劑粘結于基層墻體,必要時輔以錨栓固定于基層,并以專用抗裂抹面砂漿復合耐堿玻纖網格布(貼面磚時用專用鍍鋅電焊網)作增強防護層,飾面為與保溫系統相容的涂料(或匹配的粘結劑、勾縫粉貼面磚)構成的外墻保溫系統。
1、工程概況
某建筑工程,總建筑面積19.8萬平方米,本工程為通過福建建設部高級住宅預審項目。本項目中保溫工程為20厚EPS外保溫,工程量4317.12。
1.1 墻體保溫設計要求
其節能設計總要求為50%,其中墻體保溫結構做法為:
⑴ 墻體
⑵ 水泥砂漿找平層
⑶ 粘結層
⑷ 20厚EPS保溫層
⑸ 3-5 厚抗裂抹面砂漿保護層(壓入耐堿玻纖網格布一層)
⑹ 外墻裝飾涂料
2、節能施工管理和驗收
2.1材料計劃及工具準備
1)材料準備
2.2施工階段管理
施工工序依次為:基面處理粘結層EPS保溫層抗裂抹面層飾面層
1) 基面處理的施工要求
A. 施工環境、基底及使用的材料的溫度不應低于+5℃。
B. 不應在大風環境中或溫度高于25℃時陽光直射的墻面上施工,以避免材料“結皮”而影響施工質量。
C. 應避免尚未硬化的材料受到雨水的沖刷,必要時應對新施工的墻面加以保護。
D. 墻體的濕度不應高于其與環境的平衡濕度,如有必要,應鉆孔測試墻體內部的濕度。
E. 墻體表面不得有污跡、灰塵、油污或脂肪類物質等妨礙粘結的附著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應剔除并找平。找平層應與墻體粘結牢固,不得有脫層、空鼓、裂縫,層面不得有粉化、起皮、爆灰等現象。
F. 墻體應具有足夠的強度,特別是墻體表面應具有足夠的粘貼強度(≥0.40Mpa)。
G. 內墻抹灰、混凝土或水泥漿地坪在外保溫系統施工之前完成,并已干燥硬化。
H. 門窗、室外(門窗的)卷簾,特別是水平設置的蓋板(如窗臺板,女兒墻蓋頂板),必須在外保溫體系施工之前安裝完畢。
I. 外墻面設置的通風口的護欄、固定管道的管卡、空調等用的支架也應預先安裝完畢。
J. 所有水平方向的構件(如挑檐、窗臺板、女兒墻蓋頂板、固定外墻面構件用的支架等)都需預留外保溫體系所需的施工厚度,并做必要的滴水處理(參見細部節點構造圖)或防銹處理。
備注:為確保粘貼質量,墻面平整度應≤4/2m。
如果墻面平整度>±4mm/2m,則必須采用CN700找平砂漿進行基面處理。
2) 施工工藝
A. 彈控制線:根據建筑立面設計和外墻外保溫技術要求,在墻面彈出外門窗水平、垂直控制線及伸縮逢線、裝飾縫線等。
B. 掛基準線:在建筑外墻大角(陰陽角)及其他必要處掛垂直基準鋼線,每個樓層適當位置掛水平線,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C. 配制專用粘接劑:
a) 根據專用粘接劑的使用說明書提供的摻配比例配制,專人負責,嚴格計量,機械攪拌,確保攪拌均勻。
b) 拌和好的粘接劑在靜停5min后再攪拌方可使用。
c) 粘接劑必須隨拌隨用,拌和好的粘接劑應保證在1h內用完。
D. 預粘翻包網格布:凡在聚苯板側邊外露處(如伸縮縫、門窗洞口處),都應做網格布翻包處理。
E. 粘貼聚苯板:
a) 外保溫用聚苯板標準尺寸為600mm×900mm、600mm×1200mm兩種,非標準尺寸或局部不規則處可現場裁切,但必須注意切口與板面垂直。
b) 陰陽角處必須相互錯茬搭接粘貼。
c) 門窗洞口四角不可出現直縫,必須用整塊聚苯板裁切出刀把狀,且小邊寬度≥200mm。
d) 粘貼方法采用點粘法,且必須保證粘接面積不小于30%。
e) 聚苯板抹完專用粘接劑后必須迅速粘貼到墻面上,避免粘接劑結皮而失去粘接性。
f) 粘貼聚苯板時應輕柔、均勻擠壓聚苯板,并用2m靠尺和拖線板檢查板面平整度和垂直度。粘貼時注意清除板邊溢出的粘接劑,使板與板間不留縫。
F. 安裝固定件:
a) 固定件安裝應至少在粘完板的24h后再進行。
b) 固定件長度為板厚+50mm。
c) 用電錘在聚苯板表面向內打孔,孔徑視固定件直徑而定,進墻深度不小于60mm,擰入固定件,釘頭和壓盤應略低于板面。
G. 板面打磨、找平:對板面接縫高低較大的區域用粗砂紙打磨找平,打磨時動作要輕,并以圓周運動打磨。
H. 配制聚合物砂漿:(方法及要求同配制專用粘接劑)。
I. 抹聚合物砂漿:聚合物砂漿分底層和面層兩次抹灰。
a) 在聚苯板面抹底層砂漿,厚度為2mm―2.5mm。同時將翻包網格布壓入砂漿中。門窗洞口的加強網格布也應隨即壓入砂漿中。
b) 貼網格布:將網格布緊繃后貼于底層抹面砂漿上,用抹子由中間向四周把網格布壓入砂漿的表層,要平整壓實,嚴禁網格布褶皺。網格布不得壓入過深,表面必須暴露在底層砂漿之外。網格布上下搭接寬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寬度不小于100mm。
c) 網格布粘貼完后,在表面抹一層0.5mm―1mm面層聚合物砂漿。
截面示意圖:
2.3 節能驗收
2.3.1主控項目
1) 所用材料和半成品、成品進場后,應做質量驗收,其品種、規格、性能必須符合設計和有關標準的要求。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和檢測報告;檢查現場抽樣復驗報告,其項目按下表。
2) 保溫板與基層面必須粘結牢固,無松動和虛粘現象,粘結面積不小于90%。
檢驗方法:扒開保溫板觀察檢查和用手推拉檢查。
3) 安裝錨固件的墻面,錨固件數量、錨固位置和錨固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根據錨固件長度推算錨固深度。
4) 保溫層的厚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插針法和尺量檢查。
5) 抹面抗裂砂漿與保溫板必須粘結牢固,無脫層、空鼓。面層無起砂、裂縫等缺陷。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和用小錘輕擊檢查。
2.3.2一般項目
1) 基層應干燥、堅實、平整,其平整度、垂直度允許偏差不大于5;界面劑應涂刷均勻。
檢驗方法:觀察;用2m靠尺和塞尺檢查。
2) 保溫板安裝應上下錯縫,各板間應擠緊拼嚴,拼縫平整,碰頭縫不得有膠粘劑。
檢驗方法:觀察;手摸檢查。
3) 外墻保溫板安裝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4) 玻纖網格布應鋪壓嚴實,不得有空鼓、褶皺、翹曲、外露等現象。搭接長度必須符合要求。加強部位的玻纖網格布做法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
5) 抹面層和飾面層分項工程施工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10規定。
2.3.3工程質量驗收
1) 外墻外保溫工程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規定進行施工質量驗收。
2) 外保溫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項工程應按下表進行劃分。
3) 分項工程應以每500~1000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500也應劃分為一個檢驗批;每個檢驗批每100應至少抽查一處,每處不得小于10。
4) 居住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應在施工單位自行檢查評定合格的基礎上,由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組織相關單位按檢驗批、分項工程、子分部工程驗收的順序進行。
5) 檢驗批的抽檢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主控項目應全部符合本規程的規定;
B. 一般項目應有80%及以上的抽檢處符合本規程的規定,且偏差值在允許偏差范圍內。
6) 分項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分項工程所含的檢驗批均符合質量合格的規定;
B. 分項工程所含的檢驗批的質量驗收記錄應完整。
7) 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A. 子分部工程所含的分項工程的質量均應驗收合格;
B. 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
C. 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
8) 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分別在工程竣工報告、質量評估報告中有節能工程專項內容。
9) 居住建筑節能工程質量專項驗收與單位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驗收時應查驗下列文件和記錄:
A. 節能工程系統的設計文件、圖紙會審、設計變更和洽商記錄;
B.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
C. 外保溫系統的型式檢驗報告及其主要組成材料的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進場復檢報告和現山場驗收錄。
D. 施工技術交底,施工工藝記錄及施工質量檢驗記錄;
E. 隱蔽工程驗收記錄;
F. 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記錄;
G. 工程質量問題的處理方案和整改驗收記錄;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ESP,交際模式
一、ESP及ESP教學模式
1、ESP 綜述:
國外對ESP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二戰結束,西方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專業領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專門用途英語應運而生。到上個世紀70年代,由于傳統語言學從英語用法的描述研究轉向語言的實用交際,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中的“語域理論”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變體,推動了ESP教學模式的正式開始。隨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將外語教學分類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兩大類,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學術英語和行業英語。Jordan(1997)根據EAP特點,又細分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兩種。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發展經歷了下面幾個發展階段:一、語域分析階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辭或篇章分析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標情景分析階段。在這一階段專業英語相對于一般英語的特殊性顯露出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與策略分析階段。盡管該階段有了質的飛躍,主要探討的是學習者的思索過程,但是它并沒有指出學生如何才能學會專門用途英語,也許這就是第五階段的核心任務。五、以學習為中心階段。這一階段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階段,它關注的是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學習語言(嚴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國內ESP教學大至分成兩個階段,引進階段和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為引進階段論文格式范文。1978年楊惠中教授在其《國外科技英語與研究動態》一文中第一次談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80年代初科技英語(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熱在國內興起教育論文,使得“專門用途英語開始受到廣泛的研究和實踐”。這些研究多是關于ESP理論自身的探討(理論基礎、學科性質、與GE的關系)、國內外發展現狀的介紹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惠中等學者。
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當時學術界各個領域研究的深入,國內關于ESP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增長的勢頭,這一階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學普遍規律的探討,包括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師教育、教學法)、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閱讀、聽力、寫作、翻譯)、課程評價(ESP語言能力測試)以及教學改革與發展、復合型人才培養等問題。同時也對ESP教學特殊規律進行研究:以具體專業的教學為例(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師范英語、醫學英語等)對ESP的教學方法、特點及實踐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管春林、劉法公等;
根據現有的文獻綜述,筆者發現在ESP教學的研究中,理論多于實踐,但將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養與ESP教學相聯系起來的不多,因此,本文將ESP教學理論與本校中的國貿專業相結合進行研究,重點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學模式,分析其它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運用交際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將來的工作與跨文化交際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護航。
2、ESP教學模式概述:
ESP教學模式是指以語域理論為指導,以培養特定專業的學生所需的英語能力為教學目的,將英語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具有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學模式俗稱大方法,即課堂教學模式。它不但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一種將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的整體、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操作模式。其課堂教學模式又分為:語法翻譯模式,浸沒模式(Immersion)交際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本文則主要探討交際模式的特點及其在國貿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二、當前教學模式分析
大學英語ESP教學能否順利進行,不僅與學生的英語基礎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與教學模式運用得恰當與否有關。恰當的教學模式是保證ESP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因為在進行ESP教學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這說明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選擇何種恰當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則成為我院國貿專業ESP教學的焦點。下面的幾種教學模式則是ESP教學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將會逐一分析。
語法翻譯模式產生于19 世紀中期的歐洲,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和手段,注重閱讀,注重對原文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ESP教學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在實際教學中多流于形式。多數教師仍然采取傳統的翻譯教學法,忽略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另外,該教學模式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枯燥,課堂氣氛也較為沉悶,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浸沒式模式(Immersion),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科內容而不是語言技能,即學生是通過掌握符合他們所在年級水平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知識來習得語言技能。這一教學模式“踐行了‘保護性專業課程’和‘附加性語言課程’教學模式”(袁平,2011),其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第二外語則是附帶品。而大學英語ESP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專業知識來掌握英語這一語言,其重點是學習語言教育論文,附帶品是學習專業知識。這與我院國貿專業學生所開的專業英語是有區別的。大三所開的專業英語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語言是附帶產品,這與浸沒式教學模式是大同小異的。該模式課堂教學沒能給學生提供廣泛交流的機會,學生很少能夠在課堂上進行表達,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語言教師為了使學生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學科內容,在教學中采用的與學生溝通的交際策略是以學生已經具備的語言水平、語言技能為標準,因此,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方面,很少遇到來自語言方面的挑戰。毫無疑問,該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對于語言基礎差的班級,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實施。
任務型教學是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任務型教學模式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處理、輸出和互動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該模式很少提到評價的環節,威爾斯認為應“盡量發掘學生的優點,多給學生正面的反饋而不是指責”(Willis,1996:61),幾乎沒有提及任務完成情況和語言使用情況該如何評價,這樣不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為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如果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一點都不清楚的話該如何進行任務又如何能完成任務”(婁佳麗,2011)。另外,采用此教學模式時對任務的選擇、任務的組織和任務的難度不容易把握論文格式范文。
三、交際教學模式及其在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上個世紀70 年代初期,交際模式產生于歐洲共同體國家之中,威爾金斯,這一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不僅能用正確的外語語音和語法結構來表達思想,而且還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能夠正確地,創造性地使用外語”(DA Wilkins,1972)。交際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達到交際的目的。
交際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交際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人”的因素,課堂的交際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目的,用恰當的方法把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結合起來。教師的責任是對教學活動進行選擇、組織以及促進交際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意識到ESP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習者;二、語言是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提倡在交際過程中學習語言,外語學習是逐步提高、完善的過程,因此對待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在活動結束后可進行適當的指正。
ESP 作為在特定語境、特定行業中使用的英語,教學內容要貼近某個專門行業,通過讓學生全面熟悉英語在該行業中的表現來掌握英語的表達規律。而我院的國貿專業大學英語課堂上的ESP教學將商務英語與大學英語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接觸商務英語等這些他們畢業后最可能從事的行業英語教育論文,這樣可以讓他們盡早建立起專門用途英語的詞匯體系,掌握這些文體的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表達規律。讓他們在大三時開設的專業英語課中盡快適應。ESP 英語的教學中心依然是某專業的英語,即語言本身,而不是某專業本身,因此它是基礎教學的擴展和延續,是從基礎英語能力的培養向專業英語應用技能培養的過渡,也是實現培養國貿專業人才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后期融入專業英語教學,有利于在大三時專業英語的開設前,為學生對課堂的理解打下基礎。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即商務專業技能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兩點使得交際教學法可以在大學英語ESP教學中得以運用。交際模式強調的就是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而國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大環境就是與外國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語溝通。經過上述分析, ESP交際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高。在國貿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且我院國貿專業的大學英語授課模式都是小班授課,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組織,及角色扮演的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則為交際教學模式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結語:
交際模式雖然適合我院國貿專業大學英語ESP教學,但它并不是一劑萬能藥,適合于所有的專業英語教學。成功的教學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立足于現狀,對不同的專業英語教學,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并根據特定學生群體具體情況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努力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從課堂上受益。
參考文獻: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3)
[4]劉法公.論專門用途英語的屬性與對應教學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25-27.
[5婁佳麗,對威莉斯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評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馬蓉ESP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科教文匯2010.3
[7]嚴明.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7)
[8]楊惠中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動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沉浸式雙語教育及其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 2011(4)
關鍵詞:ESP理論 高職英語教師 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14-02
當前,為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需求,培養實用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人才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生產工作的效率。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各行各業對工作人員的外語技能也要求越來越嚴格,英語水平也隨之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然而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很難將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由此ESP理論英語教學的關鍵與教師隊伍緊密聯系在一起,ESP理論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1 ESP的概況
1.1 ESP的概念
ESP指的是專門用途英語,又稱特殊用途英語,翻譯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最早形成時間是在20世紀60年代。
ESP理論教學指的是以英語教學和學習途徑定的目標作為教學導向,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必須以需求分析作為基礎,對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進行分析。
1.2 ESP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ESP理論教學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求,語言學中的革命以及教育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同時在ESP理論中有五個重要的角色,它們分別是教師、課程設計者與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評估者。
在各行各業的認同中,ESP理論教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范圍廣闊、形式豐富多樣的英語教學領域。在高職院校的應用教學中,在不同的階段中開設了不同的ESP理論教學,例如外貿英語、金融英語、化工英語、商務英語以及科技英語等類別。
2 ESP理論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ESP教學僅僅處于起步狀態,不僅在資金、設備硬件上存在不足,而且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模式以及教材教學方面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特別是師資問題。
從當前實際情況分析來看,在ESP理論教學中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師欠缺專業知識
高職院校中雖然有著雄厚的教師隊伍,但是完全運用外語在專業課程上進行教學的教師卻嚴重不足。教師們往往是會外語的卻不懂專業知識,擅長專業知識的教師又不懂外語。特別是在教學中開設ESP的理論課程,任教的外語教師雖然具備較強的語言基本的聽說讀寫以及翻譯等能力,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是他們在計算機、金融以及外貿行業中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
2.2 教師欠缺外語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在選擇ESP教師的時候,高職院校往往從外語水平較佳的專業課老師中選擇,例如計算機英語將由計算機系的老師來傳授課程。這些老師比較擅長專業知識和專業課程教學,而且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與翻譯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教學中,培養方式也多是啞巴英語。這部分老師的英語水平以及英語能力的發展并不平衡,例如發音不標準、聽說能力的嚴重不足,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自我缺乏信心。
2.3 對培養ESP教師不夠重視
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對ESP外語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不僅僅要求他們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同時還要求他們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在相關專業中所具備相應的從業經驗。
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要依賴教師自身的儲備,同樣也離不開學校相關政策的支持。然而當前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高職院校對ESP教師的培養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對ESP教師師資的建設和培養缺少足夠的資金與時間。同時,在課程設置、教材設計以及師資配備中尚未做到國際化與規范化,這種人員嚴重不足的ESP師資后備人選,最終也沒有形成梯隊化和專業化的模式。
2.4 教師在向ESP教學轉變過程中意識淡薄
ESP理論下高職院校中的英語教學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其指的是跨學科的教學,很多教師在對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在思想以及心理上并沒有做好準備。此外,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還會缺乏長遠的目標,也缺乏穩定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3 高職英語教師隊伍的建設及方法
加強和提高高職院校ESP理論英語教學,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的ESP教師隊伍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只有建設一支專業的、穩定的ESP教師隊伍才能為ESP教學研究、教材編寫、課程設計以及評估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
3.1 ESP理論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高職院校中,ESP理論與以往的英語教學存在著差異性,其對英語語言的專業化格外重視,從而對教師的要求以高層次與專業化語言為重。換而言之,ESP教師必須是語言教師,在教學中應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教學基礎和素質。同時,專業的教師也要具備專業的知識素質,語言素質與知識素質的結合造就的ESP教師才能勝任教學工作。
此外,在高職院校中任教的英語教師,還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思想、專業、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3.2 關于ESP教師隊伍的組建
一個ESP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職業背景、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經歷,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要求又倍顯苛責。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組織一支合格的ESP教師隊伍,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和完成。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工作中目光要放遠,在培養和扶持ESP教師隊伍的時候,還要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3.3 ESP教師隊伍的培訓方法
3.3.1 合格的ESP教師要不斷的自我發展與完善
由公共英語教師轉變為ESP教師,這種角色的轉換是一種必然,因而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提高自身能力:
(1)教師要廣泛的閱讀,對ESP專業書籍進行系統學習。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對該專業理論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實現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最終實現自我的完善。
(2)要主動與專業老師合作,并在專業老師的幫助下,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掌握和學習專業知識。此外,還可以利用高職院校內部的豐富資源,對相關的課程積極的旁聽學習,在學習與合作中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
(3)通過校本培訓與業務進修向ESP教師的角色轉換,與國際ESP教育或者培訓機構加強合作,是培養ESP教師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徑,在這些機構中的培訓學習,將有效的開闊教師的眼界,了解專業發展動向,并能使其很快的適應ESP教學。
(4)通過行業協會或者俱樂部關注行業動態,ESP教師的現代信息素養、教學信息的補充與充實,都可以在這些機構中得以實現,并且有機會與行業中的從業人員結識,通過溝通和交流來獲取ESP行業信息。
(5)學校或者相關教育部門要對ESP教師進行培訓,學校或者相關教育部門也可以聘請優秀的雙語老師,或者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對ESP教師不斷進行培訓和傳授,將國外先進的ESP教學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國,并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ESP英語教學發展的道路。
3.3.2 教學主管部門的相關鼓勵機制
教師自身準備成效的好壞,很多時候受時間、精力以及學校支持等機制的影響,因此在ESP教師培養中,學校可以通過相應的體制來鼓勵老師的學習和發展。此外,這種鼓勵機制的建立可以使ESP教師在企業中借助實踐來提高認識。
3.3.3 對ESP教師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
在教育教學中,不管是公共英語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若是要做一個合格的ESP教師,都必須擁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因此設立相應的ESP教師資格證制度成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所應考慮的事情,以加強對ESP教師隊伍的規范管理。
4 結語
通過本篇論文對ESP理論下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分析,指出了高職院校只有在觀念、知識以及機制上不斷改進和努力,才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最終能讓學生受益,提高其就業率,在ESP理論教學下,學生能盡快適應社會、適應具體的工作并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 張惠.國內近五年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研究文獻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09(1):22.
[2] 胡艷芬.ESP教師素質、現狀及培訓[J].湘潭示范學院學報,2005(2).
[3] 羅文麗.淺析ESP教學環境下高職英語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科技博覽,2012(19):578.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ESP教育模式 雙師型教師
隨著中國社會的國際化趨勢發展,英語這一世界語言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新的形勢下,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課程,更是一種工具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基礎英語或通用英語這種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差,無法學以致用,學習興趣減退等。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重新定位勢在必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是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教學理念,它強調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是語言技能本身,而是通過與專業知識的結合,一方面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作為專業領域的英語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做到“術業有專攻”。ESP教學成為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趨勢,世界各大高校已陸續開展為學生今后工作做準備的ESP教學,我國也將其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
由基礎英語向ESP英語教學轉型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在現有的環境和條件下,培養雙師型英語教師是推進ESP教學模式的一種可行辦法。所謂“雙師型”教師是在以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情況下,為了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而提出來的一種理念。目前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兩種:一是“雙職稱型”,即教師除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又要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同時,“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目前,我院的英語教師基本上都是在基礎英語或通用英語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從畢業到就業,實質就是從一個校門跨入了另一個校門,缺少企業工作經歷,缺少實踐經驗,更缺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因此,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推進我院大學英語ESP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一、ESP下“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具體要求
教學能力上,“雙師型”英語教師要具有扎實的語言理論基礎;能勝任并教授除大學英語以外的至少一門專業英語,如英語語音、翻譯學、商務英語、英美文學等課程,并熟悉相關課程的內容;能主編所任課程的教學大綱,參編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勝任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的組織與指導工作;能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好,受到學生和同行好評;具有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研能力上,能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改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能承擔綜合課程開發工作,并編寫相關課程教材;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撰寫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其研究成果能夠指導專業實踐和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
專業實踐能力上,能獲得有助于針對不同專業英語教學的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或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具有切實的職業技能的操作能力,通過多種方式積累一定的專業實踐經驗,并能通過實踐促進理論深入,指導教學。同時,具有職業創新思維和能力。
職業道德上,“雙師型”英語教師無論身處教學崗位還是企業實踐,都能以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鉆研,愛崗敬業,遵守職業操守,杜絕一切以職業之便的行為和有損“教師”聲譽的言行。
二、“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途徑
ESP背景下,“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可采取以下途徑:
(一)對現有英語教師進行職業培訓
1.安排英語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
通過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教師可以了解自己所從事專業的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反映行業現場的新動向、新需求;教師可帶著一些問題,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作人員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譬如,在為英語專業學生講授《商務英語》課程前,英語教師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親自到外貿類企業進行實踐,了解諸如報關、跟單、談判、函電等一系列商貿流程并實踐操作,課堂理論的傳授只有在實踐的支持下才更有說服力。
2.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
專業英語教師要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指導實習、畢業論文時,盡量結合實際。教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譬如,英語教師參與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實習,可以積累更多的專業詞匯,了解專業流程,增強實踐能力,然后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實用的、和專業相關的英語,少走彎路。
3.接受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
通過聘請職業技能專家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做培訓,或者定期組織一些英語教師到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期進行培訓,既提高實踐能力,又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術資格證書。英語教師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向、專業發展需要和現有能力,理性選擇,切勿貪多。目前,英語翻譯(筆譯,同聲傳譯)中級和高級證,劍橋商務英語中、高級證是與英語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會計證、秘書證、導游證是英語教師們比較青睞的非英語專業職業資格證。
4.實施“產—學—研”相結合
英語教師的“產學研”結合主要側重在獲得某種職業資格前后,將教學、行業實踐和新問題、新發現及新技術緊密結合上。其中,高職教育因其更注重職業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最適合開展產學研結合的教育,通過產學研結合可以提高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引進企業一線高素質的專業人員走入課堂
積極引進相關企、事業單位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技術人員走入課堂,做學生的兼職教師,做老師的職業培訓師,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必要手段。他們可以給師生帶來行業具體流程、發展前景、科研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動向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他們在和英語教師共同進行教學活動中,可以促進英語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又專業的兼職教師隊伍,改善傳統的教師結構,以適應人才培養和社會對專業變化的要求,這對推進大學英語ESP教學模式來說,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這也是彌補高校師資不足的權宜之計,并且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建設任務。
(三)制定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發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效激勵措施,是促進“雙師型”英語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
首先,學院要把“雙師型”師資建設納入學校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繼續教育的培訓制度,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經歷制訂出具體的培訓計劃。“雙師型“教師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分別對應助教、講師和副教授以上三個層面。(1)助教級的”雙師型“教師,主要以講授理論課為主,同時能夠指導學生實習,對所授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有整體的了解但不夠全面和深入,必須通過學校實習和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技能。(2)講師級的”雙師型”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掌握所授專業相關行業動態和職業技能;能夠根據行業的發展動態,對本專業建設提出有價值的建議。(3)副教授級的“雙師型”教師必須參加過行業相關的專業研討會,社會實踐期達到兩年以上,對專業的社會適用性、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調整、專業的發展方向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等提出參考性和建設性意見。
其次,學院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此類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均納入到考核范圍內,以量化的方式確定考評成績;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對于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參加企業實踐的“雙師型”教師,根據其證書的質量和數量及企業實踐的時間長短及貢獻程度在職稱評定時給予獎勵等多種激勵機制,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大學英語ESP教育模式是包含課程設計、體材分析、教學法、教材設計和評估、教師培訓等一系列內容的一個龐大體系,在我國還處于認知階段,全面推廣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要推進ESP教育模式,英語教師能力的發展是前提條件。“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實質上是對教師理論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是提高中國英語教育水平的重要內容,也為ESP教育模式的推進做好師資準備。從通用英語轉變到專門英語,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適應轉型時期的高等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新形勢發展要求,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文綜合素質,立足于行業發展和學術前沿,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英語教師,進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并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有效使用英語的人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岑建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著眼于未來[J].外語界,1999(4).
[2]胡壯麟.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語研究,2002(3).
[3]井升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關鍵詞 ESP教學 課程設計 以學習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SP Course Design Pattern Analysis and its Impact on Domestic
Universities ESP Curriculum Inspiration
WU Ting, ZHANG Y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ESP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factors which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course design will lead to different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approaches to ESP course design which are prevail in the current ESP teaching. Also it pointed out that domestic ES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the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learners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SP course design process, and learners'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design procedure.
Key words ESP teaching; course design; learning-centered
0 引言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①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計是ESP教師在ESP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任務。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在對ESP教師的幾點要求中就曾提出ESP教師必須是合格的課程設計者。②優秀的ESP課程設計將有效地提高ESP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③然而不同的ESP課程設計過程將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積極有效地探討ESP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內ESP課程設置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ESP課程設計模式
需求分析是ESP課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然而需求分析所獲得的信息并不能與課程設計一一對應。課程設計是ESP課程設計者對其通過需求分析所獲得的原始數據進行篩選、歸納和整理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掌握特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ESP課程設計模式:
1.1 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
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盡可能地把目標需求分析直接轉化為ESP課程內容, 其在ESP發展早期盛行,同時也是ESP教師最為熟悉的課程設計模式。其設計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簡便易行,但它有以下局限性:(1)課程設計過程缺乏彈性,沒有反饋渠道。(2)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這種設計模式盡管是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但其僅用于確定教學內容,在其他環節沒有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3)忽略了課程設計中的很多重要因素。如教材的趣味性問題等。(4)語言分析局限于表層結構,沒有深入探討其交際功能。
1.2 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
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透過語言的表層結構而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相比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更加注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主觀能動作用。在這種課程設計模式中,ESP課程設計者基于需求分析找出某一專業領域進行交際所需的語言能力并發現學習者的能力和潛能。其設計模式如圖2:
圖2
盡管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比較注重學習者的作用,但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仍然把學習者作為語言的使用者而不是語言的學習者。這個模式所重視的是語言的使用過程而不是語言的學習過程。
2 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
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是ESP教學研究的一種新觀點,它全面分析了ESP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對提高ESP教學效果有很重要的意義。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全面考慮了影響ESP教學的因素,如:
(1)學生者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習者在學習和將來工作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其英語水平和興趣,以提高ESP教學的針對性。(2)社會的需求。ESP教學中的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等都需考慮到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3)語言教學的規律。(4)其他因素。如教師的職稱、教學經驗、教學態度、教學條件等。
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不再局限于語言的使用,而更加注重語言的學習。在其設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到學習者的因素。如圖3所示:
圖3
以學習為中心的ESP課程設計流程邏輯性強,有完整的科學反饋系統;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突出了學習者的需求和作用,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另外,ESP教學過程的多樣化能保持學習者的積極性,提高ESP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3 對國內ESP課程設置的啟示
基于以上三種ESP課程設計模式的分析,國內高校ESP課程設置應結合ESP課程的特點,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避免以語言為中心,把教學過程看出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同時也要避免以技能為中心,把高校ESP課程設計成單純的技能型課程;而應以學習為中心,從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情況和社會需求入手,保證ESP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1 課程目標
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較高要求的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術聽力和學術閱讀能力,要求學生“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能閱讀所學專業的綜述性文獻”;更高要求的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能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和英語講座”,“能在國際會議和專業交流中宣讀論文并參加討論”,“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所學專業的英語文獻和資料”,“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簡短的報告和論文”。④高校ESP課程目標必須符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以培養學生掌握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或者專業研究作為ESP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
3.2 課程內容
Strevens(1988)提出了ESP教學活動應具備的四個必要因素之一是“課程內容必須與某個特定的學科、職業和活動相關”。⑤高校ESP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以學科內容為依托,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來確定內容的難度。
3.3 課程實施
在以學習為中心的ESP課程教學過程中,ESP教師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將通過哪些學習活動達到預期的目標,然后再考慮教師將實施哪些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3.4 課程評估
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評估貫穿整個ESP教學過程,并根據課程評估的結果調整教學策略。最終的學習效果評估應結合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并加大形成性評估的比例,學生的平時作業、課堂內外活動的參與等都可體現在最終成績中。
4 結束語
以學習為中心的高校ESP課程設置突出了“學”的作用,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協調了影響ESP教學過程的各個因素,使高校的ESP課程教學能真正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專業研究服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注釋
① Hutchinson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② Dudley-Evans &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③ 姜向東. ESP教學中有關課程設計模式思考[J].大家,2010(4).
臨床等醫學專業的學科最新發展多以英文論文形式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或在國際會議上交流。要想掌握醫學最近知識及其科研動態,需查看最新醫學英文文獻,參加醫學學術交流等。這些都需要醫藥人員熟練地掌握專業英語。另一方面,醫藥行業的日趨國際化,這也鞭策我們重視英語交流,尤其醫患之間英語溝通交流能力,查房英語及病例英語等一系列的英語實際能力應用顯得尤為重要。運用ESP的教學模式能把英語和醫學專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當中更好的運用英語這門語言工具,使其為專業的研究更好的服務。
二、教學模式的研討
2.1ESP課程安排與設置
語言學習有著循序漸進的自身特點,在醫學院校也不例外。語言首先為通用語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語言,然后才是某一領域的專門用語。我們培養的是專業人員,但必須具有基本的社會交流能力,其次才是專門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在學生入校之初,我們要引入大學公共英語的內容。由于醫學院校的特點,大多數醫學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養高端人才為主,學生的英語基礎都是經過選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學生英語水平之上,通過一年的公共英語提高,可以過渡到ESP的層面上來。在第三學期的英語課程設置中,首先引入醫學英語常識性質的內容作為輔助。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和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漸培養對醫學英語的興趣和敏感性。學生在學習過程總能不斷摸索,循序漸進地向ESP專業英語的方向發展。
2.2ESP教師教育
ESP教學設計對教師有專業與語言的雙重要求,需要ESP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對大量的文本、音頻和視頻信息進行搜索、篩選、編輯和加工。許多醫學高校的專業教師,由于他們基本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在校期間并未涉及醫學專業知識,對醫學英語知之甚少,選擇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解單詞和課文分析,很少涉及語言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在授課過程中,仍然遵循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同樣,由語言教師擔任ESP課程教學,由于不懂相應的專業知識和ESP教學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難以勝任。如何為ESP教師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技術培訓是ESP教學設計今后有待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很多醫學院校為英語老師開設醫學課程的培訓,并積極鼓勵英語老師跨專業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并加大擴充國外訪問學者的力度和名額,創造條件為醫學院校英語老師爭取出國深造的機會,各種醫學英語研討會也逐漸走入各個醫學高校的外語部。
三、結語
【關鍵詞】ESP;大學英語教師;轉型
一、前言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電子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國際金融英語、新聞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營銷英語、學術英語、科技英語、文獻閱讀、論文寫作等,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專門用途英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國際間的科學、技術、經濟和文化交往日益擴大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
二、大學教師的發展
大學教師的發展指大學教師在校內、外環境的作用下,其個體圍繞著職業需求在認知、技能、態度、修養、行為等方面所發生的積極的變化,具體包括教學發展、組織發展、專業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等;同時,大學教師發展也是一種成人教育活動,它不僅要關注教學效果的提高,更要促進教師對工作以及活動的理解;教師發展是一種目的,以幫助教師在一定的環境中實現個體的發展(林杰,2010)。20世紀50年代世界大部分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學術職業規模迅速擴大,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的競爭對大學教師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學教師的角色地位與功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李志峰,龔春芬,2008)。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不僅給大學教師的成長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存在著諸多挑戰。
三、大學英語教師向ESP教師轉型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本文作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課堂觀察的方法,定性分析為主,結合定量分析,以某一中醫院校的ESP團隊為研究對象,團隊中的教師除了2位有著十多年ESP教學經驗的教授,其他教師都是多年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轉型為ESP教師的時間不超過2年,這些研究對象對研究ESP教師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 問卷
本次問卷調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精簡高效,對于ESP教師發展這一比較陌生的領域,要制定多項選擇的問卷可行性不強。本問卷的4個問題可以對ESP教師的動機、發展問題和對策提供研究素材。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5份,收回25份。
3.2 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指研究人員深入ESP課堂,通過攝像機記錄、課堂筆記和課后聆聽學生和教師反饋的方法對ESP教學狀況進行調查。主持人為了研究ESP教師的教學特點和變化,對研究對象中的全部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聽課,重點觀察ESP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材的使用、師生的互動、教學工具的使用、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的反饋等。
3.3 主要問題
通過前期的調查和對資料的整理可以對研究對象向ESP教師轉型中的主要問題歸納為2類―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
外部問題:
1)許多英語教師已經存在職業倦怠,缺乏充足的精力謀求專業發展;
2)ESP 課程地位不高,教師發展外部支持條件缺失。
3)ESP課堂沉悶,教師缺乏充足的反饋;
4)ESP理論及實踐成果匱乏,ESP 教師發展缺乏可參照的成功經驗。
內部問題:
1)內部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 ESP 教師的發展:
2)部分 ESP 教師存在很嚴重的職業倦怠
3)教師原有思維定式的阻礙
4)部分教師毅力不足,ESP 教師發展半途而廢。
3.4 解決對策
3.4.1 激發教師自主學習意識,提高教師覺悟
束定芳(2008)把學習者的動機分為工具性和融合性動機。簡單地說,為了獲得某種利益而去學習的是為工具性動機,而出于對學習的真正熱愛而學習的是為融合性動機。大英教師在轉型為ESP專業教師的過程中必定困難重重,知難而退者,半途而廢者并不鮮見,要想在ESP教學及研究方面有所造詣,教師本身一定要端正態度,重視ESP,激發自身對ESP的熱愛,這是做好ESP的先決條件。
3.4.2建立學習型組織,為 ESP 教師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促進環境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熟練地創造、獲取和傳遞知識的組織,同時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為,以適應新的知識和見解。這是由美國學者彼得?圣吉率先提出的管理概念。學習型組織的五大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改變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統思考,對ESP的學習非常有幫助,教師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個體過程,更是一個團體過程,尤其是對于ESP這塊“硬骨頭”而言,大英教師更應該通過學習型組織這一模式相互學習,相互激勵,集體反思,共同進步。
3.4.3以校本行動為 ESP 教師發展的主要手段
校本行動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從基本理念來看,校本行動研究與校本培訓、校本課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體現了“基于學校、通過學校、為了學校”的主要思想,通過校本行動ESP教師更深入地了解本校ESP教學及研究,如學生的需求、教師的專業能力、ESP教學大綱、教材的編寫與更新。然后通過學校內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行為的調整和改變,來實現和達成問題的逐步解決,這樣便能最終實現學校的ESP教學和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標,促進本校ESP教育的持續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3.4.4 多渠道促進大英教師向ESP教師的轉變
鑒于目前國內ESP教學地位不高、教學體系混亂以及相關研究膚淺的現狀,有志從事ESP教育研究的英語教師更是不能自暴自棄,而是要尋求多種資源和途徑促進自我在ESP方面的發展,如訪問學習其他高校的ESP教學、組織和管理經驗、積極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充分利用圖書館及網絡資源、多與其他 ESP 教師進行交流等等,
四、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為ESP專業教師不僅是教師個人專業知識和自我的提升,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也是必經之路,可以視為大學英語改革的前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師在轉變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內外部問題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相應解決之對策目前尚屬理論階段,還未付諸實踐,期望將來有相關領域之學者進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4):306-308.
3)蔡基剛,廖雷朝.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135):20-25
4)陳明偉.我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1.
5)鄧俊.高校ESP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6.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當代商務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指出商務英語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思想品質、教學技能與理論、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商務理論知識和商務實踐與技能。
引言
學術界對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有過很多的論述,不少學者已經提出應該將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教師稱為“esp從業人員”( esp practitioner)。dudley- evans和john認為 (dudley- evans & john, 1998) , esp從業人員的職責包括五項: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 課程設計人員和教學材料提供人員; esp理論研究人員; 專業知識協作人員; 課程評估人員。要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esp從業人員,當代商務英語教師顯然需要達到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一、思想素質
1、 優秀的德才素質
作為教師應首先具有師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性格修養及規范的行為方式,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師應具有愛好廣泛和豐富的知識結構,樹立起良好的教師形象。我們對教師的作用應該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再加上“關心、啟發、鼓勵”,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得到有機結合。
商務英語教師由于經常接觸外國專家、留學生等,因此還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政治素質和修養的提高,要注意以自己較高的政治、道德修養影響學生,處理好與不同文化的外教、留學生的關系。
2、 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質
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精辟地論述了優秀教師的六大品質:⑴良好的知識結構;⑵對學生和同事極強的感受力;⑶他們堅信學生能學習;⑷他們有積極的自我概念;⑸他們堅持能幫助所有的學生各盡所能的發展;⑹他們運用許多不同的指導方法。這是現代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其中就包括了心理素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經常灌輸心理教育思想,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個性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
3、具有較好的人文教育素質
商務英語教師應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者。在進行英語知識教學的同時,應加強人文教育的力度,將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知識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讓英語知識的傳授與人文教育融為一體,使學生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進而培養出既具有人文氣質,又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既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又能解讀西方文化的人。
二、教學技能及教學理論素質
1、教學技能
商務英語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教學技能基本素質。其中包括:課堂組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語言實訓能力、語言測試能力。
2、教學理論
商務英語教師應該了解學習者個體因素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年齡、性格、動機、學習能力等),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對學習成就的影響(策略類型、策略的內容、策略的使用等);了解并能靈活運用國內外英語教學法(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功能法、自覺實踐法、交際法、自然法等);掌握結構大綱與功能大綱的基本知識及它們與教材的關系;外語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課題的提出、調查問卷的設計、論文的撰寫、論文的交流及發表等)。
三、英語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素質
作為一位合格的商務英語教師語言素質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英語知識。包括對英語語音、詞匯、語法、語意和語用方面的掌握;對英語國家文化和概況的了解;對英語寫作格式和措辭的應用;對英語語言學、文學、教學法知識的了解等。
第二、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教學法知識。商務英語教師應了解各種外語教學法的來龍去脈和優劣之處,運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它們,并結合課程內容,取長補短,為己所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第三、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具備較為扎實的專業技能。他們必須具備較高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課堂內外充分展示外語的工具性。教師的外語實踐能力既能為學生提供楷模,又能為課堂教學的交際化提供可靠保障。
四、商務理論知識
1,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
掌握大量商務詞匯;具備相關的金融、營銷、會計、談判、電子商務、文秘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商業企業運營的各方面知識,包括進出口業務和市場拓展(諸如產品開發、廣告策劃、維系老客戶、贏取新客戶等環節);具備進出口函電、市場調研報告撰寫、項目方案制作方面的寫作能力;商務洽談能力;掌握用英語描述管理、會計、法律、電子商務、國際商法、市場營銷、國際商務文化、信息科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知識的能力;掌握商務英語知識和商務洽談技巧,熟悉相關的國際商務政策法規和慣例和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常識。
2、商務溝通能力
商務英語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能獨立完成日常商務活動中的函電往來;具備英語翻譯能力,能勝任公司中日常商務活動的口頭和書面翻譯工作;熟悉外經貿業務的基本流程;掌握國際貿易的操作技能;掌握與國際業務有關的社交禮儀;熟悉各種涉外接待、談判業務;掌握電子商務、保險、金融、會計、營銷等相關經濟領域基本的操作原理;利用現代化辦公手段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熟練掌握office軟件及傳真、掃描等辦公自動化技能。
3、商務知識更新能力
商務英語教師除了具備以上的商務知識和商務溝通能力外,還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隨時更新自己的商務知識,掌握國際商務活動中最新的動態和豐富多彩的國際商務內容,了解涉及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務活動的時代課題,如全球化、國際營銷、技術創新、貿易壁壘、企業文化、營銷策略、危機管理等。
五、商務實踐與技能
1、實踐經驗與能力
第一、現代化辦公手段及基本技能實踐:主要包括熟悉了解現代辦公設備如復印機、掃描儀、傳真機、攝像機、投影儀,計算機及其各種軟件,熟悉掌握其操作方法等。
第二、商務英語綜合技能實踐:主要包括熟悉商務活動,掌握商務洽談技巧等。
第三、商務英語專業認識實踐: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實習專業理論知識。
第四、會展實踐:通過參加國際會展,了解會展的基本程序。
2、商務職業技能
第一、職業與專業聯系能力:職業與專業的關系遵循著“職業一課程一專業”的演變模式。因此,商務英語教師務必熟悉本專業的目標職業、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必須確認學生未來能勝任的目標職業和目標崗位,清楚所授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和在學生職業生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交流公關的能力:商務英語教師應能與學生、家長、社區、社會、上級主管部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獵頭機構、職介中介、用人單位、實訓實習單位以及各兄弟院校等建立和維系和諧關系,為專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向外推介專業及畢業生,實現專業產銷雙旺。
第三、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這已成為商務英語專業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培養和增強自己的課程意識,實現從單純的課程執行者到課程研制者的角色轉變,提高其課程開發能力。
結束語
隨著商務英語教學朝著多元化發展,它對商務英語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要進一步研究商務英語的特點,并圍繞它的功能性特征大膽創新,不斷探索,不斷進取。
參考文獻:
[1]徐小貞, 彭朝林. 一種新型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模式[j], 職教論壇,2005年4月號中.
[2]肖典英. 大學商務英語課程團隊教學法[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5年第25卷第2期.
ESP(專門用途英語)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ESP又可分為EAP(學術用途英語)和EOP(行業用途英語)。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ESP課程,但形成一定規模和較全面系統的ESP課程并不多見。2015年3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對大學英語的課程結構提出了總的框架:即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大類課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即將,對ESP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必將引起眾多學者的不斷關注。目前,對ESP的研究主要從大綱制定、課程設計、教材選編和評價角度展開,也有從詞匯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的理論和方法等角度關注。
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創新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研究性學習也稱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習的探究性、實踐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指導方針,也符合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念。
近來,不少學者對研究性學習和教學的不同層面進行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大學英語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框架的構建”。然而,有關ESP“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并結合ESP課程的特點,探索ESP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使ESP教學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創建符合ESP課程特點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與ESP
(一)ESP
ESP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英語教學中的一種Ap-proaeh,即ESP是一種教學途徑、一種教學方針或教學理念。ESP的基本教學原則有以下幾點:
1.“真實性”原則。真實性是ESP教學的靈魂。ESP的是真實性,不僅體現在與專業內容相關的真實閱讀材料和實驗報告等,還體現在語言技能與學習策略的培養上。因此,“真實的語篇”和“真實的學習任務”才能體現ESP教學的特色。學習語料和學習任務的真實性也是ESP教學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2.“需求分析”原則。ESP學習者有其特殊的學習需求,ESP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材編寫等都是建立在滿足學習者特殊要求的基礎之上。在ESP教學領域,學習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兩個方面:(1)目標需求,即分析學習者將來會遇到的交際情景,包括工作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特定環境給學習者帶來的心理狀態等。(2)學習需求,包括學習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識;應該先學哪些技能和知識,哪些應該后學;哪些是學習者喜歡的學習方法等。
3.“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ESP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即教學大綱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學生將來工作需求基礎之上。ESP教學過程不只關注語言運用,更關注語言學習。真正有效和可行的ESP教學途徑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語言學習過程的基礎上。ESP強調語言學習,實質上就是重視“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能使學生理解和產出規范語言的學習策略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
目前教育界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分兩種:1.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定向培養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強調通過研究性課程使學生掌握研究方法;2.研究性學習是相對于接受性學習而提出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方法。本文中所探討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指第二種。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以專題(閱讀主題分類)為中心,以研究為手段,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掌握課程內容為目的,注重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一種研究型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研究涉及課程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評價等幾個方面。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心理學和二語習得理論。
根據Kranshen輸入假設理論,許多課堂學習者的失敗都是因為缺乏可理解性的輸入或輸出。可理解性輸入有助于語言習得,而課堂互動環境有利于學習者在接近于母語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無論是可理解性輸入還是課堂互動環境,都和ESP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以及“需求分析”原則相一致。“可理解性”要求語料的真實,同時語料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建立課堂互動環境,采用真實的學習任務,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建構主義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和探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和ESP注重語言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謀而合。
因此,研究性學習原則也正是ESP教學的重要原則。ESP教學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在專業和學術領域內的語言應用技能。這就要求ESP教學具有啟發性,給學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語言的機會。通過大量的討論性、探索性、發現式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通過學術閱讀和互動式學習,體驗真實的交際任務;通過項目作業,學生確定研究問題,搜集、分析和研究信息,提高學習和實踐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ESP教學模式
基于研究性學習理論,研究者對本校2012級由研究者任教的EAP閱讀課程兩個班級進行了研究性教學的嘗試。教學模式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及專業英語水平,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學術閱讀、寫作和語言交際能力,以及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開放性的教學內容。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首先是問題確立階段,其次是體驗和實踐階段,最后是成果交流階段。學術英語閱讀每一個話題都包含了10篇相關文章深入閱讀與學習探索。在學期初,確立學術英語閱讀中的課題群,學生以4人小組單位進行選題。比如,抗生素發展以及濫用的危害;網絡英語詞匯特征研究;調查大學生的日常飲食,以及討論大學生的日常飲食營養是否均衡,如何建立營養均衡的飲食;調查中美大學生籌錢交學費方式的異同以及對中美教育差異的思考等。學生帶著研究問題,搜索閱讀各類開放性的文章,閱讀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學生在課外展開合作學習并在課內展開討論。通過閱讀研究,寫出調查報告,并做口頭匯報。最后的成果以一份報紙的形式或論文的形式展示。
(三)探究性的教學方法。ESP教學的核心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本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紙質教材與電子教材相結合,個性化和團隊式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學生自主選擇話題文本,獲取相關知識、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課內學習采用教師面授與學生表演、小組討論以及辯論的形式。課外學習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合作。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每個人都是研究者和學習者,同時也是評價者和反思者。
(四)形成性的教學評估。研究型學習強調研究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的提高。因此過程性的、動態化的學習,必然要求建立多樣化、過程式的綜合評價系統,改變過去期末考試單一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每個活動環節都要安排評估。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的presentation、學習日志、課堂討論、研究報告等環節,有教師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其他同學評價。評價結果既反映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也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動機。在該教學評估中,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50%。
三、對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ESP教學模式的思考
結合ESP研究性教學的現狀,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問題解決學習”。開放的問題必然要求開放和多元的解決問題方式。ESP課程與專業內容關系緊密,其跨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很難形成ESP的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英語的需求目的不同,不同行業對畢業生的英語能力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在ESP教學中融入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尤為必要。蔡基剛指出,“在眾多研究性學習理論中,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項目研究法”。項目研究法針對性強,和專業知識相結合,把課內與課外研究性的學習有機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培養了合作意識。同時,為適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必須推進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和現代化。
(二)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真實性。真實性情境是“研究性學習”的生命線。如果選題直接和學生所學專業有關,探究過程類似于專業人員的工作過程,那么這種學習就是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真實性學習”。ESP教學中,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選擇不同的真實性語料,以及不同的語料難度,如何創建較有效的真實的目標情境,更好地發揮ESP教學優勢,這是ESP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