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域文學范文

        地域文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域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域文學

        第1篇:地域文學范文

        【關鍵詞】尋根文學;地域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262-01

        中國新時期是社會文化發生著重大變革的時代,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始終在文化變革的浪潮中發展前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熱潮,許多作家與學者將注意力轉向文化視角以表現現實生活,并有意識進行文學文化研究。“尋根文學”則是其中引人注目者之一。

        一定程度上說,透過尋根文學的發展能反映地域文化與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創作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轉變了文學創作視角,地域文化書寫方式的不斷自覺。在20世紀80年代初與前30年小說創作觀念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素是階級地位與政治意識,文學創作上基本呈現為單一“政治視角”的規囿。文學作品里所表現的人性,體現出來的民族文化、歷史連續性的內容都被認為是削弱作品政治與階級意識,因而,這些作品便遭到冷落或批判。刻畫地方環境、表現方言俗語、或描繪歷史風俗都僅僅停留在人與自然、人與物的依存關系之上,作家們對地域文化的融入,在心理上表現為自然自發狀態,即是為了追求大眾化、通俗化而表現地域文化色彩。一定程度上說,孫犁《荷花淀》中詩情畫意的“白洋淀風情”是為了歌頌英雄與勞動人民敢于斗爭精神作的鋪墊,或是一幅渲染的背景畫。《創業史》中郭世富建造新屋架梁禮俗描寫都算得是有意識通過描寫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只是在追求一種地方色彩,歌頌勞動人民美德或表現移風易俗。所以,作品中呈現出的地域文化只能是片面、零散、模糊的。

        其二,地域文化透視進一步深化,文本旨趣也不斷升華。隨著地域文化書寫由自發向自覺的漸進,其在文學作品中產生著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在自發書寫階段,由于對地域文化的表現僅僅局限于方言俗語、自然生態等,與政治無關的較為淺顯層次;描繪的歷史風俗又都經過了政治過濾并直接服務于現實政治;對于民族文化的共性、傳統文化深刻反思、國民性剖析等都不敢或者不曾涉足。因而,在當時環境中,作家們所追求“民族風格”只能單純算得是一種“階級風格”,地域文化色彩在作品里的呈現只是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

        在自覺書寫中,盡管地域文化也是以構筑故事背景來作為故事人物賴以產生和活動舞臺的方式而存在,但是,作家們都在著力經營自己熟悉的領地時,也已灌注了凝結作品各部分靈魂。“尋根”作家們明確了“尋根”的理論旨意,這使得地域風物具有了某種象征色彩。因此,文學作品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則更深刻地表現為人與歷史、人與文化關系。張承志筆下的“北方的河”算是民族性格的象征,是養育那位自強不息、奮斗搏擊主人公的水土、血脈和生命力量之源泉。

        可知,“尋根”作家們以更為開放的意識積極致力于對所熟知的一方水土的營構。通過對特定地區或局部地理、人文領域的開掘來思慮和拷問整個民族。同時,從各地特有風情意趣來濃縮一個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這也寄托了作家自己的憂患與沉思。內容的地域性、主題的總體性、風格的民族性等有機整合,這些使文學作品中文化內蘊和文學價值得到了一種整體提升。

        其三,進一步豐富了藝術表現手法。文學創作中以地域文化作為小說質料,這對尋根作家們創作所產生的影響會是多方面的。尋根作家們自覺地將地域文化作為小說的凸顯對象,也站在了更廣更遠的歷史文化視角,進一步將尋根小說創作納入“人文主義”視野之中,積極采用忠實于歷史和文化的藝術手法,以象征性的符號來熔鑄出具有普遍價值文化結論與敘事圖式。

        從敘事結構看,地域文化既是現實的存在,又是歷史的沉淀,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精神性。因此,這些往往就成為了情節發展契機,結構安排的中心紐帶,這樣也有利于構建出不同風格的文本結構。

        第2篇:地域文學范文

        關鍵詞: 汪曾祺 文學作品 地域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也是現代西方文明被國人廣泛認可和推崇的時期。在西方的價值觀念被普遍接受的同時,中西方的文化沖突悄然而至。人們在感嘆西方部分文化優越性的同時,也可能忽視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美國小說家赫姆林·加蘭在《破碎的偶像》中曾強調:藝術的地方色彩是文學的生命力的源泉。汪曾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說:“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1]“風俗,不論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包含一定的人為成分,都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摯愛”,“風俗使一個民族永不衰老,風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組成部分”。[2]風俗,即地域文化的外在顯現。汪曾祺充分認識到地域文化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堅持在文學創作中回歸傳統文化,用文學中的地域文化叩響文化個性的大門。

        自1980年開始,高郵作家汪曾祺開始了井噴式的創作,他用《受戒》《大淖記事》《異秉》《侯銀匠》等小說和《故鄉的食物》《故鄉的元宵》《端午的鴨蛋》等散文精心營造著高郵水鄉。他巧妙地運用對高郵鄉土故人故事舊風舊俗的描繪,展現高郵的地域文化,構造高郵的地域特色。他的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壇備受推崇。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對高郵地域文化的精彩呈現,對鄉土文學的全新演繹。魯迅、趙樹理等人的鄉土小說雖也以故鄉為背景進行創作,但是表現主題中多包含對愚昧的鄉土舊禮俗的批判。而汪曾祺的鄉土文學則另辟蹊徑,他的創作緊扣高郵水鄉的故人往事、街談巷聞、市鎮風俗,用質樸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為我們鋪展開一幅幅具有地域特色的高郵風情畫,為我們勾畫出高郵這片土地的風俗美、人情美。他用文字全力表現高郵的地域文化,用文學竭力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個性。地域文化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具體表現在水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和民間語言文化四個方面。

        一、文學創作中的水文化

        地域的最初形成,是因地理環境的差異而造成的。江河湖泊,山川峰巒,不同的地理特征自然會形成不同的地域。高郵在地理環境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水。然而,高郵的水具有自己的特色。高郵地處里下河地區,大運河環城而居,不論是小鎮還是鄉村,河汊交錯,漁網縱橫。這里的水與西部澎湃的河水,江南溫婉的小橋流水都不一樣。高郵的水既有柔性,它任憑時光靜走,緩緩流淌,涓涓流水,漫過小巷,淌過村莊;又有剛性,它投入大運河的懷抱,風吹波浪,承載著南來北往運輸船只的重量。可以說,這里的水將韌性和柔美完美結合,形成了剛柔相濟的水文化。

        汪曾祺的作品中直接描寫水的文字隨處可見。汪曾祺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3]水作為高郵的地理環境的特色,自然而然成為汪曾祺探尋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汪曾祺的小說多以水為場景,《大淖記事》通篇都有水。淖字本就指水,大淖即水邊的陸地。大淖記事也就是講述水邊人們的生活故事。挑夫,錫匠,賣紫蘿卜的,賣山里紅的,賣熟藕的……他們在大淖吆喝勞作,生生不息。《受戒》中主人公小英子的家在一個三面環河的小島上,明海和小英子從相識到文末表達懵懂的愛意,都與水息息相關。汪曾祺的文學創作多是描繪這些傍水謀生的普通百姓的簡單生活并且刻畫在水的滋養下率性質樸的人物的。

        水不僅構成了汪曾祺文學作品中的場景,還影響了汪曾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高郵的“水”,沒有江南的水的秀氣,沒有長江黃河的氣勢,卻多了幾分安靜、和諧、細膩。看那在沙洲上隨風擺動的蘆葦蕩,那田野間歡樂打鬧的天真孩童,那搖櫓哼著歌的船夫,這樣的生活畫面平靜中夾雜著些許熱鬧,柔美中含著幾分樸實與剛毅。這里的人們依水而居,歲月游走,自然而然形成和高郵的水難舍難分的性子。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生活并不富庶,有萬貫家財的人家幾乎沒有。但是人們的生活卻總是安逸、簡單、隨性的。小城相對閉塞,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挑夫、工匠、店鋪里的伙計、賣小物件的姑娘,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里,自得其樂,淡然隨意。陳思和這樣形容汪曾祺筆下的高郵:“是一個任何道德說教都無法規范,任何政治條律都無法約束,甚至連文明、進步這樣一些抽象概念都無法涵蓋的自由自在。”[4]汪曾祺筆下的人物確是如此。他筆下的人物樸實奔放,又頑強剛毅。這些人物不受舊禮教道德倫理的束縛,不受外面紛繁世界的打擾,率性生活。《受戒》里的和尚們,他們只是把和尚看成一種職業,和尚可以成家,可以找女人。他們過節會殺豬吃豬肉,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他們率性而活,不因為和尚的身份而克制自己,委屈自己,他們活得自得,活得自在。《薛大娘》中那個勇敢剛毅的女人,她和保全堂的呂先生好上了,別人議論她,她說:“我喜歡他。他一年打十一個月的光棍,我讓他快活快活,——我也快活。這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對?誰愛嚼舌頭,讓他們嚼去吧!”[5]也許在世俗的眼光里,這種做法是傷風敗俗的,但是在這片打破世俗的高郵世界里,卻是單純美好的。薛大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她沒有被扭曲,被壓抑。她的這種徹底解放是健康的、剛強的。《大淖記事》里的巧云,被號長破身后,沒有絕望,和十一子過著雖貧窮辛苦但相濡以沫的簡單生活。他們的愛情也沒有遭到人們的嘲笑和斥責。相反,老百姓們還為巧云去鬧事,他們的樸實與熱心也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共有的。汪曾祺筆下的人物就是這般,既有水的質樸純凈、簡單隨性,又有水的堅韌頑強。他們雖經歷過苦難,擁有生活的無奈,但總能積極樂觀地面對,并且堅強剛毅地追求自由。

        高郵的水不僅融進了依水而居的人們的血肉里,融進了他們的性格里,而且融進了作者的思想氣質里。作家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他曾說:“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6]其實,不僅他的作品涌動著超脫水性,他自己的身心也是如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先生愛水,愛水的灑脫、淡然、隨遇而安。他的一生不算傳奇,但并不缺乏坎坷。他一直自覺避開政治,經歷過失業的落魄,更經歷過“”的苦難。“”期間,被劃為,僅僅是因為指標沒達標。他經歷了各種改造,曾被關進“牛棚”。但是,他在散文《隨遇而安》中自述,這是一次“很好玩”的生活經歷。他搞話劇,給馬鈴薯研究站畫過“巨著”——《中國馬鈴薯圖譜》。他把改造生活玩得有滋有味。“”結束后又因為曾被啟用寫過樣板戲,而重新接受審查。他并沒有因為政治的打擊而垂下腦袋,也并沒有昂起頭,與邪惡作不屈不撓的抗爭。他選擇了另一種超脫的方式,跳出苦難與爭斗,追求內心的淡泊與平靜。他品茶、飲酒、寫字、畫畫,在紛繁的變幻時代下,堅守著內心的超然,品味著故土高郵帶給他的文化與性情。他的這份淡泊與高郵水鄉涓涓流淌的河水有關,與水土滋養下高郵人不喜爭斗、不重權勢的水性有關。高郵的水滲透到他的血液里,滲透進他的精神取向和生活態度里。

        水是汪曾祺故鄉高郵的一大地域特色,也是他的精神源泉。“古運河漫泅過秦郵故地,汪曾祺枕著運河的柔波度過他的兒童少年時代。水,成了灌注他生命的永恒力量,它是人生的源頭,又是他人生的歸宿。”[7]水文化構成了汪曾祺文學中的場景,造就了汪曾祺筆下質樸堅韌、剛柔相濟的人物,也形成了他率性超脫、隨遇而安的品格。

        二、文學創作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顧名思義即民間風俗。民俗源于民間,來自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某一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歲月打磨下,逐漸形成的并且代代相傳的風俗習慣。它的文化意義在于它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物件,傳達出此地人的性格、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多是通過民俗體現的。關于民俗的描繪使得文學具有地方色彩,這樣的地方色彩使文學多樣化,避免雷同,從而使文學產生獨特的個性魅力和生命力。沈從文、古華、韓少功的小說中有披蘭戴芷競唱民歌,競渡龍舟,有放蠱、沉潭、哭嫁、跳儺等民間風俗。高郵作為里下河地區的小鎮,地理環境上的優勢自然會聚集依水而居的人。長期的水邊生活,民風民俗的形成順理成章。汪曾祺尊重故鄉的風俗,認為他是民族精神之所在。他為探求文化個性,一直堅守民族文化,他將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相結合,自然不會少了對故鄉民風民俗的描繪。汪曾祺作品中包含對民間禮儀、節日習俗、民間藝人、民間作坊等的描繪。這些關于民俗的文字,不僅充分流露出汪曾祺對民間文化的認可與執著,更讓讀者感受到高郵這方水土的文化韻味和文化個性。

        民俗首先體現在禮儀和節日習俗上。他說:“所謂風俗,主要指儀式和節日。”[8]汪曾祺喜歡描寫民間的各種儀式和節慶,如《歲寒三友》中的“放焰口”,給我們營造了歡樂喜慶的氛圍。《晚飯花·珠子燈》中在元宵節前娘家“送燈”求子的習俗,《故里三陳·陳四》中“神賽會”、“賽城隍”、“都土地”出巡等儀式。在散文《歲交春》中,汪曾祺寫了家鄉“送春牛”的儀式,即在立春日由窮人制涂了顏色的泥牛送到各家,有的還加個小泥人,被稱為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曲,供于神案上。這樣的儀式飽含農民們祈求今年糧食大豐收的美好愿望。汪曾祺認為送春牛儀式雖然不隆重,但很愿意站在旁邊看,而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樣的節慶儀式,是這片土地上勞動者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文化,這樣的儀式訴說著他們對吉祥如意、福壽平安的希冀。這些民俗莊嚴而又充滿活力,熱鬧中伴隨著獨特的傳統文化氣息,所以才讓作者感動,感動于這些民俗事象后面所凝結的老百姓的樸實愿望與精神需求,感動于這些民俗所展現的高郵民風的淳樸圣潔,感動于這些民俗所蘊藏的中國的民族文化。這民俗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就是他深深探尋的中國的文化個性的一部分。

        除了禮儀節慶外,他的作品中所涉及的民俗風情還體現在對民間藝人、民間作坊的描繪上。他在《大淖記事》中詳細介紹了錫匠打制錫器的過程,對民間藝人錫匠作大篇幅的介紹,與小說十一子和巧云的故事主線并無多大關聯,汪曾祺這樣寫的目的是出于他對民間技藝的認可與嘆服,對高郵文化的喜愛,以及想要把這種文化用文字留存下來的宗旨。

        汪曾祺用文字記錄著高郵世界里市井村落的細碎瑣事,描寫最普通的民間生活情境和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勾勒出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民間風俗畫,把濃郁的地域風情和地域文化展現于紙上,把高郵人對人生、對生活的美好企盼與內心的純真安詳刻畫在筆端,讓讀者通過文學作品體悟高郵的民俗文化所傳承的民間立場與民族特色,從而體會中國的文化個性。

        三、文學創作中的飲食文化

        飲食與地域是緊密聯系的,不同地方的人所喜好的吃食頗有差異。牛排、紅酒是西方人的主食,而米飯和茶葉才是東方人的必備。在中國,北方人喜歡面食、粗糧,南方人喜歡米飯、甜點,這與北方人粗獷豪放與南方人溫婉細致的性格不無關系。可以說,不同地域的飲食中蘊涵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從食材的選擇、食物的制作、食用的方法中都可以窺見這個地方的風俗文化和此地人的性格與生活態度。因此,在“飲食”前冠以“民族”、“地域”的前綴,是不無道理的。汪曾祺深知這一點。他清楚地懂得飲食與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他曾說:“人到晚年,思鄉之情變得強烈了,故鄉的風土人情,總是時時在我腦海中浮現,使我產生了寫作的欲望。”于是,家鄉的各種食物:元宵、野菜、鴨蛋、螺螄、炒米、焦屑……都進入了作者的文學世界,并且這些食物都打上了“高郵”的烙印。他借助這些飲食,書寫著高郵的地域特色。

        食物在汪曾祺的筆下是有性格的,是帶有一方水土特點的。《異秉》里有這樣一段:“這地方一般人家是不大吃牛肉的。吃,也極少紅燒清燉,只是去熏燒攤子去買。這種牛肉是五香加鹽煮好,外面染了通紅的紅曲,一大塊一大塊的堆在那里。買多少,現切,放在送過來的盤子里,抓一把青蒜,澆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這個縣里特有的。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里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系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后,倒出來,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9]“蒲包肉”這種高郵人獨創的菜肴,將高郵水土里特有的蒲草制作與葫蘆的巧妙設計融合,體現了高郵人的生活智慧。汪曾祺寫《故鄉的野菜》、《故鄉的食物》,將我們通常意義上難登大雅之堂的吃食:炒米、焦屑、咸菜茨菰湯等簡單的民間俚食寫入文學作品,用平實的筆觸將食物的顏色、形狀、制作方法、味道等娓娓道來,并且介紹一些植物的生長情況,穿插帶有考據色彩的文獻資料和令人好奇的民間傳說。在介紹吃食的同時,還偶爾引入與之相關的民間風俗。汪曾祺正是用這樣細致的介紹、平淡的描述,為我們描摹高郵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對于美食的看法,對于充滿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的追求。

        汪曾祺筆下的高郵人不講究食材的名貴,一盤菠菜、一碗茨菰湯,也能吃出人間美味。這是他們的自足,他們從簡單中即能品嘗快樂。但是,他們也講究,一道菜的制作工序可以復雜冗長,這是他們的細膩,即使簡單的食材也能從中找到絕佳的配料、制法,絕不嫌繁瑣。他們嘗到了美食本身帶給他們的樂趣。樸素平淡,才能貼近生活,細膩講究,才能活出滋味。汪曾祺筆下的飲食巧妙地展現了高郵人追求簡淡,但在小細節上也頗有講究的性情和生活態度。這種內涵的展現是汪曾祺筆下飲食文化的獨到之處。高郵人的“淡而有味”的飲食習慣和文化,高郵人的“淡而有味”的生活態度都融在汪曾祺的筆端,浸潤在汪曾祺的文字里,彰顯著高郵的文化個性。

        四、文學創作中的民間語言文化

        語言是一旦習得,便很難淡忘的,特別是方言俗語。它們本身就包含某個地域的個性特色,是很難仿效的。一個地方的鄉音方言會伴隨著此地生活的人的一生。哪怕他離開了這片土地,故鄉的鄉俗俚語仍會停留在腦海,揮散不去。因此,這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汪曾祺認為:“一個人最熟悉,理解最深,最能理解其傳神妙處的,還是自己的家鄉話。”[10]方言俗語是共同語的地域變體,它們通常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曹文軒認為:“汪曾祺基本上屬于一個地域性作家。”[11]那么,汪曾祺這個“地域性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自然滲入了民間語言。

        汪曾祺的文學創作中方言俗語的運用俯拾皆是。這些方言俗語散發著屬于高郵的鄉土氣息,原生態地表達方式,讓我們感受著民間語言的文化魅力。《大淖記事》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些人家都不盤灶,燒的是‘鍋腔子’——黃泥燒成的矮甕,一面開口燒火。”[12]“鍋腔子”這樣的說法,通俗而生動,黃泥燒成的矮甕做鍋,一面開口,就像人打開的口腔,“鍋腔子”這樣簡易的炊具在高郵農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這個農村人慣用的叫法也混進了濃濃的高郵鄉土味,唯有鄉村才有這樣簡易的炊具,唯有鄉村才有這樣貼近農村生活的叫法。作者把這個詞活用到文學作品中,讓作品更添了一股高郵味道。再說《受戒》,《受戒》中的趙大伯是個“全把式”,趙大伯這個人十分能干,除了會種田外,還會修水車、修船、砌墻、燒磚、箍桶……“全把式”這個高郵俚語生動展現了趙大伯對任何事都很精通的特點,這樣的方言詞既簡潔又深入人心。汪曾祺的作品中這樣富有鄉土氣息的方言土語還有很多。這些方言土語不僅融合了此地生活的勞動者的鄉風民俗,而且展現了此地人活潑俏皮的性格特點,讓汪曾祺的文學語言平淡卻不無味,讓他的文字充滿“接地氣”的文學表現力。他的民間語言里透著高郵的民風民情,透著高郵的鄉俗文化,透著高郵的文化個性。

        汪曾祺這樣一個重視地域文化書寫的高郵作家,細致地將高郵文化中的地理環境、禮儀制度、風俗人情、價值取向、方言俗語相融合,將它們多樣化、綜合性地融匯在文學作品中。讓我們在感受他的文學作品中高郵文化的清新獨特的同時,也呼吸著他的文字里所流露出的文學新空氣。這樣文學性與文化性共存的文學作品才是汪曾祺這個作家的文學魅力之所在。他寫高郵,寫高郵的地域文化,高郵文化使他的文學創作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他的文學個性從那片文化的風土中長出來。

        參考文獻:

        [1][2][8][10]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卷三)[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6]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4]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9][12]汪曾祺.汪曾祺小說[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第3篇:地域文學范文

        地域環境對于文學創作而言有著突出的影響,這點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比如江南的環境造就了江南文學作品雋永、清麗的風格,而西北廣闊的天地成就了文學作品的雄渾和大氣。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對于文W的發展來看,何嘗不是一個區域出一種風格。黔中有著自身獨特的環境,所以在明清世俗文化大發展的浪潮中,這里保留了自身文學發展的特色。本文就是要從黔中明清文學的發展特點來分析區域環境對文學的影響。

        1 黔中明清文學的發展特點

        明清是我國歷史的重要階段,此時期的文學發展世俗化傾向比較顯著,像小說、戲曲這樣的市井文學樣式在這個階段有了極大的進步。在市井文學大發展的環境當中,黔中地區的文學發展保留了其顯著的特點。就從文學樣式來看,黔中文士基本都不善詞、曲以及小說,反而比較擅長詩歌,而且此時期的黔中詩歌大有“凌駕乎中原”的趨勢。由此可見,在明清這個發展階段,黔中地區的文學與中原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勢。

        2 黔中文學作品的風格

        黔中文學作用風格有其獨特性。一方面,黔中地區在歷史上受荊楚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另一方面,此處雄壯巍峨的大山成為了文士們爭相歌詠的對象。所以在荊楚文化清秀雋朗的風格影響下,黔中文士結合區域“大山地理”的基本狀況,將黔中文學的風格發展為了“大山風格”。“大山風格”具有兩方面的突出特點,第一是具有清穩堅強的屬性。此特點與荊楚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第二是在表達上野古淺直的特點突出。這主要是和黔中地理環境有關。

        3 區域環境對黔中明清文學的影響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無論在文學特點方面還是在文學風格方面,區域環境對黔中明清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為了將這種影響進行具象的分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3.1 文學傳播

        文學傳播是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黔中地區的區域環境對文學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交通越便利,與外界的溝通越強,區域文學的發展才會越具有活力。黔中地區地處西南山區,這里山林綿密,與外界溝通較為困難,所以往來此地的文人墨客較少,因此就出現了文學交流的貧乏。正是因為這種外界的文學傳播較少,所以黔中地區的文學在半封閉的狀態下呈現緩慢發展的趨勢。這種半封閉的狀態直接影響了黔中的對外文學交流,所以在明清世俗文學取得較大進步的時候,黔中地區受其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出現了與中原文學發展迥異的局面。

        3.2 文學風格

        文學風格是文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區別文學特點的一個重要指標。黔中地區在明清文學發展階段呈現出的風格和區域環境有著顯著的特點。就黔中地理環境來看,這里不僅在大山林里,而且山巒雄奇險峻的特點十分的突出,所以在文學作品中,黔中文士表現出了與塞外大漠風光一樣的豪情。另外,黔中在歷史上處于荊楚文化的輻射圈,所以其文人在進行作品表達的時候,會自然的帶有荊楚文化的清奇之風,兩種風格的交融,形成了黔中文人獨具特色的“大山風格”。這種風格既區別于塞外雄渾之風,也區別于荊楚清雋之姿,體現的是大山獨有的壯闊和自然。

        3.3 文學體裁

        文學體裁是文學發展進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體裁越多,表明區域文化的發展越完善。就我國文學的發展來看,最早的文學體裁是詩和文,詞、曲、小說都是在后來的文學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的。黔中地區因為地理封閉,對于中原文學體裁的接觸相對較晚,所以文學體裁的發展不完備。即使存在這種體裁,對其的研究也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所以成就比較低。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明清時期,黔中地區詩歌獨樹一幟的原因。

        4 結語

        區域環境對于文學作品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黔中地區的區域環境特點突出,所以在明清文學的發展中,區域環境對文學的風格塑造、體裁發展和文學傳播都產生了比較顯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常新.明清關中文學環境與“秦風”問題[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2] 婁欣星.明清江南文學家族女性群體研究綜述[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

        [3] 李玉寶.明清上海陸深家族作家考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

        [4] 婁欣星.論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體興起的文化環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第4篇:地域文學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地方高校;藝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204-02

        一、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的主要類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書法名城”。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將襄陽地方文化藝術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陽市地方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完全可以利用這一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專業課程及教學模式。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從藝術類型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1.襄陽歷史遺留下的名勝古跡如:棗陽雕龍碑史前文化遺址;宜城楚皇城遺址;有“鐵打的襄陽”之稱的襄陽古城墻和“華夏第一城池”的護城河;中國私家園林的鼻祖“習家池”,諸葛亮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的古隆中;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被后人稱為“圣山”的鹿門山及鹿門寺;廣德寺中印合璧多寶佛塔等等。

        2.襄陽考古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雕龍碑彩陶、春秋戰國青銅器、戰國玉器、戰國漆器、漢代畫像磚、宋代墓室壁畫、明清瓷器等等。

        3.極具襄陽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畫、保康皮影戲、黃楊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陽竹編、草編、南漳刺繡、書法、繪畫、奇石、傳統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陽歷史人文資源如:春秋時期的玉石鑒賞家卞和、楚國大文學家宋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三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宋代大書法家和畫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陽非物質文化資源和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如:傳統音樂“沮水嗚音”、“薅草鑼鼓”等,傳統舞蹈“端公舞”、“高蹺花鼓”等,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宜城蘭花筒”等,曲藝“保康獨臂皮影”、“棗陽市鹿頭皮影戲”等。

        二、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學中的開發

        襄陽豐富的地方文化遺產、藝術資源要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就要與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結合起來,開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方面的專業課程,引導襄陽地方高校大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專業學生了解本土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資源,學習和研究其文化內涵與藝術成就,繼承和創新地方傳統藝術。

        目前國內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陽本土和地域文化藝術資源和高校課程開發及教學應用相結合的研究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襄陽地域特色文化藝術資源的教學開發研究著力于探究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的課程價值,整合傳統課程形式與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特色課程,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歷史理論研究、技能技術傳授及資源元素開發應用轉化等幾個方面:第一,開設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方面的鑒賞課程;第二,設立襄陽地域文化和藝術研究工作室;第三,開設具有襄陽地域文化和地域藝術特色的專業化課程;第四,設立襄陽地域文化資源開發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第五,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符號元素的設計應用課程。通過以上各個方面的課程和教學開發,構建具有襄陽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藝術課程和教學體系。

        三、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開發的意義

        1.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培養和提高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興趣、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通過襄陽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間藝術等課程教學的開發,可以開拓地方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和藝術視野,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大門。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藝術不只是大學課程里和課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論和枯燥的練習,藝術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藝術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藝術就存在于民間。同時,把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與地方高校藝術教學相結合,可以使美術、藝術設計和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專業課程豐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優勢在藝術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藝術專業的興趣和熱情,并在對襄陽地方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獲得更深入、更專業的認識和了解的同時,產生熱愛襄陽地方文化、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情感,進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之情,樹立起建設美好家園的情懷和理想。

        2.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提高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除了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之外,還要具備很強的專業技術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在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特色的藝術課程中,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地域特色藝術課程的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為教師提供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教師在課程開發的實踐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如在專業領域里尋找和發現地方文化資源及其價值,分析和研究其內容,在專業和教學中實踐運用,開發相關專業課程,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促進襄陽地方高校特色藝術教學體系的形成。襄陽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藝術成就燦爛輝煌。如襄陽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藝術資源有:彩陶、青銅器、畫像磚、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陽地方民間藝術資源有:民間版畫、刺繡、紡織品、木雕、石雕、編織、奇石賞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戲、地方戲劇等等。這些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是本地重要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在藝術教育上給予重視、保護和繼承,但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在襄陽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和教學中得到體現和開發運用。因此,作為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學模式,就必須把本土的文化藝術和歷史遺產資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來,進行收集調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運用價值,并加以系統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礎上,把其中最優秀的地方藝術精粹提煉出來,運用到藝術專業的課程和教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的特色學科和教育教學體系。

        4.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推動襄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傳承。對襄陽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課程和教學的開發與應用,可以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地方優秀的文化藝術。襄陽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如:老河口木版年畫、保康獨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教育的開展也有助于襄陽民間藝術的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開設這些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課程,能夠使襄陽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資源通過地方高校學生藝術專業教育得以繼續傳承。尤其應在教育過程中培養藝術專業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之情,樹立對本土文化藝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的運用、傳承、創新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項仲平,等.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藝術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論我國現代課程資源短缺問題[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第5篇:地域文學范文

        1.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從不同的視角看黑龍江地域文化,其稱謂也不盡相同,如黑土文化、關東文化、黑水文化和寒地文化等。黑龍江地域文化與我國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而言,盡管流淌著相似的文化血統,但因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黑龍江地域文化,成為我國眾多地域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地域亞文化。黑龍江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積淀、人口構成、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促成了獨特的文化流變,進而衍生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彩的人文資源。

        2.將地域文化特色轉化為文化生產力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文化來引領。開發地域文化特色的關鍵在于把它轉化為文化生產力,這需要做到以下兩方面:(1)通過對地域文化特色的開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發展地域文化產業,增強黑龍江省文化特色產業的整體實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中國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孕育出了豐厚的地域文化資源,但我國的地域文化特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黑龍江省的地域文化產業剛剛興起。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產業的關鍵就在于把地域文化特色轉化成特色文化產品。以開發冰雪、山林、歷史、民族等資源為契機,發展黑龍江旅游業;運用多彩的地域人文資源創作音樂、戲曲、詩歌、小說、美術、設計等各類藝術作品,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社會文化需要,促進黑龍江省地域文化產業發展。(2)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提升人文素養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在于全面提升人文素養。開發地域文化特色,能夠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3.高校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文化產業的高端部分。要想提升文化產業,需要文化創意產業來領跑。高校以其自身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內涵建設。單就資源條件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貢獻而言,可以說沒有任何社會組織能夠與其相提并論。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優勢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也是高校尋求辦學特色、促進自身發展的一條良好出路。

        二、地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一切文化皆為地域的產物。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不僅蘊藏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而且在社會的發展、世界的變遷中也蘊含了某種當代精神和時代意識。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地域文化的探究和深入挖掘,這一文化具有的豐富的內涵、獨特的意義和開放的形式,越來越顯現出了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廣闊發展空間和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真正靈魂,那么地域文化就應該在課程之中生根、發芽直至結出累累碩果。面對地域文化所蘊含的豐厚而多彩的課程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內涵,以此教育青年學生熱愛家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既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又是教師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每所學校所處的地理條件不同,自身優勢與辦學特色也不盡相同,這會讓校本課程有可能成為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課程。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利用和開發地域文化,并將它補充到校本課程之中。首先,這能改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塑造全面的人文修養,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觀;其次,還可以“就近取材”,對本地區的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教育化的開發與利用。這也能豐盈校本課程的總體資源,使其結構更趨合理,最重要的是可以縮短學生與課程之間的距離,也有益于知識的習得。所以,地域文化這個鮮活、豐富而又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獨特和全方位的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教育,開設有關地域文化的校本課程,不僅具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間接效果,而且具有產業意義上的社會效果,為地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也對該地區的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地域文化作為藝術設計課程資源的具體實施方法

        1.設置校本課程

        課程設置和學科建設是高校辦學特色的核心。高校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開設校本課程不失為一條好的治學之路。校本課程是以國家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為前提,在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育資源、教師群體優勢等前提之下,在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開設的。如,可以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開設黑土文化史的研究、黑龍江流域民間手工藝品制作等的選修課。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了黑龍江傳統藝術品的基本制作過程,從而進一步了解黑土文化及其歷史。或者開設黑土文化創新與發展的課程。在這個課程中應設置專門的工作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并將民間藝術與本專業或其他藝術領域進行結合,創作出更具時代價值的作品。以黑土文化為例,可將地理、歷史、旅游、文學、藝術等學科作為基礎,抽取其中與黑土文化相關的部分,形成新的交叉學科與邊緣學科。以黑土文化為核心課程,設置多元的課程結構,將黑土文化校本課程的交叉課程、邊緣課程、課程,如黑龍江地理研究、黑龍江土特產品研究、黑龍江少數民族服飾研究、黑龍江風俗研究、黑龍江旅游資源研究、黑龍江珍稀物種研究等課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充分彰顯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還可以實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主體的建設。以地域的視角對學生進行因地施教,這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還有利于營造藝術氛圍,對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

        2.營造學術氛圍

        高校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環境讓學生耳聞目睹,在生活中自然地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如,在校園內開設介紹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專欄,如前面提到的冰雪文化、林業文化、漁獵文化、金源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知青文化、俄羅斯文化、猶太文化;舉辦地域文化讀書月、地域文化藝術周等;舉辦地域文化歷史知識競賽,將民間手工藝品作為獎品發放;聘請文化傳承人開展講座;舉辦地域文化藝術展演,其中還包括學生的地域文化再創作展,通過與藝術大師的共同展示,提高學生對地域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校園內營造地域文化的學術氛圍,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3.聘請民間文化傳承人講學

        在有關地域文化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可以聘請民間文化傳承人走進課堂進行講學,讓學生與藝術大師近距離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大師的藝術風范和地域文化的無窮魅力。

        4.走訪民間專家及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基地

        通過采訪老藝人、工藝大師,了解前輩的心路歷程,這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黑龍江地域民間藝術和黑龍江歷史,激發他們對民間藝術的學習熱情。走訪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基地,讓學生和地域文化進行零距離的接觸,親近地域文化,感受地域文化,從中提取與自己情感碰撞的題材和內容,體會黑龍江地域民間藝術創作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為地域文化的再創作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5.開設實訓基地

        開設教學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黑龍江地域傳統手工藝的制作,可以使其切身體驗、感受傳統藝術帶來的無限魅力。

        四、結語

        第6篇:地域文學范文

        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突出中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特色,少數民族中職語文教育必須在重視學生職業教育為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以“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為目標的現有中職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養。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審美、創新素質培養,針對少數民族中職學生來說,還包括許多更重要的如重拾信心、積極的心態、自我制約能力、健康的個性等德育方面的內容。

        (一)讓學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少數民族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好,加之學生本身成績不理想,經過中考的打擊或者根本沒有經過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職學校,自身的價值長期以來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所以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與人溝通能力也較差,不愛學習,出現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況。因而幫助這些學生們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樹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們的潛能,學會良好的生存技能,成為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與他們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學歷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跡,作為學生勵志的榜樣。還可以多安排學生動手寫作、動口講述的環節,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言,講述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等等,對學生的發言與寫作采取多鼓勵多贊揚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認可的態度,這樣便于他們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培養較強的自我制約能力與健康合群的自我個性

        很多少數民族中職生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長期無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們養成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習慣,有的學生甚至自我封閉,性格孤獨怪僻。而自我約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較薄弱,學業上不思進取,責任心不強正是影響其無法學會職業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教育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內容,可以多選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過對自身長期以來要求嚴格,不懈地努力不斷追求才獲得成功的例子來感染學生,同時,在教學環節中多設計學生之間協作完成的任務,培養學生溝通交際的能力,還應對學生的課堂考勤、作業、紀律做嚴格的要求與記載,以督促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與工作態度,團結合作的集體觀念,銳意進取的生命活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敬業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現狀的批判創造精神,為其將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

        由于少數民族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加之學校教學條件也相對落后于中東部的中職學校,這些中職畢業生要想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實用職業技能的培養尤為重要。語文課教學更應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的特色,學生的學習要滿足未來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一)強化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

        當今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文字表述已經成為處理、存貯、傳播、交流信息的一種主要的手段和媒介,應用文寫作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用技能。所以應用寫作能力已經成為畢業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換句話說,它已經成為學生就業的一種競爭手段。常見許多單位批評中職畢業生連請假條也不會寫,這充分說明利用中職語文課程培養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訂后的中職語文教學大綱也要求從應用文文種和寫作要求兩方面對教學進行強化。要求便條、單據、書信、啟事、通知、計劃、總結、求職信、應聘書等應用文寫作種類必須入選我們的中職語文教材,同時,我們應該根據各專業的特色,有側重點地選擇不同種類的應用文進行教學,如工科、理學專業的學生掌握如計劃、總結、報告等日常事務類寫作就可以了,而經濟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如經濟合同、標書、市場調查報告、廣告等經濟應用文類寫作文體,而法律專業學生可以增加如訴訟文書類的應用文寫作,做到“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

        (二)強化實用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生除了能寫,還要會說,表達準確,語言文明,儀態大方,交際能力強,這不僅僅是單純說話技巧的體現,本身也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部分少數民族中職學生由于生活環境、語言交流障礙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語表達交際能力不強,因此,我們應該通過語文教學,充分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和邏輯性,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為將來成功就業,謀取更大的發展修煉扎實的內功。根據新大綱的要求,我們的中職教材應加入介紹、交談、復述、演講、即席發言、應聘、接待、洽談、答詢、協商、講解、采訪、討論、辯論等訓練項目,這些都是未來學生在工作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口語表達交際項目。特別是演講與辯論項目,是最容易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內容,我們除了講解相關的知識技巧外,還可以在課堂或課外,模擬如競聘、述職等現實場景,要求學生在現實場景中扮演相關的角色,進行競聘演講與現場述職,這樣既可以鍛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另外,在課外,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辯論會,鼓勵學生參與觀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技巧與能力。

        (三)注重學生閱讀與欣賞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中職學生相對來說閱讀面窄,知識積累不豐富,視野也不夠開闊,因而,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現當代的新詩中可選擇一些經典的篇目要求學生背誦,從孔孟、老莊、司馬遷、唐宋家到現當代的魯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還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師雨果、巴爾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們的作品都可作為學生課內外閱讀欣賞的內容,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存,培養學生的閱讀與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文化修養。同時,在教學模式的安排上,應盡量避開單純的認字識詞的基礎知識教學,應該讓教材的課文成為學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調動學生內心的人文關懷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師在講解時不要一味的灌輸,機械的分析,而只起恰當的點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誦讀、多感悟,多思考,多談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加強學生敏捷、準確的“語感”能力,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閱讀與欣賞能力,增強自身的內在氣質修養。

        三、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滲透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語文教育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少數民族地區中職語文教學中還要特別關注少數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經濟文化等,可以將本地區本民族特色文學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區、特別是成功人物的事跡編入教材中,給學生一種貼近生活的親切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使學生對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打造出的少數民族中職生必須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將來通過學生的流動宣傳,也可以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廣為傳播,這是雙贏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

        (一)將文學作品及文化習俗、民間工藝等的介紹融入教材內容中

        將文學作品及對文化習俗、民間工藝等的介紹融入教材中,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深對本地區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區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學作品選擇方面,應首推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部唯美小說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同時更多的向人們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其次,古華的小說《芙蓉鎮》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過湘西芙蓉小鎮的風云變遷史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風云于世態民情的風俗畫、一曲哀婉而又嚴酷的山鄉民歌,字里行間濃縮進作者對鄉里鄉親鄉鎮濃厚的愛戀情懷。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有許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民間工藝,如土司文化、喪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習俗,挑花、織錦、銀飾、泥哨、竹編、馬尾斗笠等民間工藝,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可以將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及反映民風民俗和民間工藝的歷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優秀文章納入語文教材,使學生學習了解,還可利用課外時間組織以“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形式的專題活動,如指導學生實地考察、走訪、參觀,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風情、民間工藝等,還可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對本地區文化特色的充分認識。

        (二)將本地區旅游景區介紹融入教材內容中

        少數民族地區自古以來自然風光奇秀,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之大統,風景名勝區眾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著名景區就有張家界、鳳凰古城、中國南方長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鎮)、文學大師沈從文故居等。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為例,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1992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做為湘西中職學生來說,必須對這些著名風景名勝區及其相關的知識有較為系統的了解,這既是內在知識儲備的需要,也是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需要,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知識納入語文教材,也可以將這些知識做為音影資料在課堂中播放,或者課后專門組織學生觀看欣賞,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將本地區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跡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勵學生

        仍以湘西為例,湘西地區人杰地靈,俊才輩出,先后涌現出眾多的杰出人物,如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以沈從文、蕭離等為代表的湘西著名作家群,現代著名畫家黃永玉,現代民間工藝美術家葉水云,現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這其中許多知名人士出身也比較寒微,他們的成功都經過自已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是自身不畏艱苦、不怕艱難,勤奮努力的結果。他們的成名經歷、特別是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奮斗故事,完全可以做為入選語文教材的內容,用來激勵學生向杰出人物學習,堅定信心,相信自我,不斷向著成功進取奮進。

        第7篇:地域文學范文

        菏澤一中自2007年全面推進各類學科的課程改革,取得許多顯著的成效。藝術、體育、技術及綜合實踐課程激發出學生新的"興趣點",成為他們的"新寵"。傳統學科也在探索與反思中開拓進取,成功實現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科突圍。下面就以語文學科為例,介紹一下我們的具體實踐與創新,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借鑒。

        正視語文學科的教學現狀

        課程改革絕非閉門造車,也不是簡單地想入非非,任何創意都不能脫離教學實際,更不能采取"殺雞取卵""焚琴煮鶴"的盲目行動,首先需要我們正視語文學科長期存在的問題:

        (一)文科教學理科化。這種教學思路嚴重制約了語文教師的課堂創新。有教師片面地認為教語文也應像數理化一樣,做題越多越好,以訓代教,以練代學,將語文課上成了練習課、講評課,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教與學都索然無味,課堂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

        (二)重知識,輕讀寫。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閱讀、寫作見效太慢,不如僵硬的知識積累立竿見影,重視課內知識的灌輸比重視閱讀與寫作更易出成績。三年下來,致使學生知識單一,思想貧乏,思維能力下降,在語文素養方面嚴重"貧血",更不要談學生的終身發展了。

        (三)嚴抓課堂內,不管課堂外。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教師課堂內不敢放手,大包大攬;課堂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外又缺少參與、展示所學知識的平臺,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嚴重缺失。

        重新確定語文前進的方向

        正確的方向比一味地追求速度更重要,語文課程必須要走"改革"與"開放"的道路,要"改革"就要敢于摒棄與超越,要"開放"就要真正走出課堂,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延伸到課外。我們明確了三個方面的具體做法:

        (一)提升課程意識,精選學科教材。

        語文教師不單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應當是課程的領導者與開發者。這需要我們提升課程意識,掌握課程的主動權。我們將高中語文人教版、蘇教版、滬教版、粵教版等多個版本中的篇目進行匯總,遴選出經典篇目,按照不同的文學體裁重新進行單元分類。

        (二)精讀泛讀結合,增強讀寫能力。

        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學校成立語文校本課程研發小組,自主開發《閱讀大視野》《文學的盛筵》《含英咀華》《文學大觀園》《偉人的足跡》等十余本閱讀教材,基本構建起學生高中三年閱讀資料庫。選文堅持語文味與文學味相統一、時代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滿足了學生豐富語文知識與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

        為了改變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凌亂無序、粗批粗改、效率低下的現狀。我們專門設置了寫作時段(每學期有五周的集中時段),充分保證學生的寫作時間。每次評講作文時確定一個主題,結合學生的具體文章進行專題講評。

        (三)豐富語文活動,搭建展示平臺。

        1、文學社團建設。

        學校現有演講與口才協會、話劇社、辯論社、古典文學社、現代詩社等文學社團,各項管理與協調部門健全,每個社團都有專門的語文指導老師,每個月都組織相關的文學活動,出版有《在水一方》《勁草》《星宇》《醒湖》等期刊。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地域的文化資源,邀請菏澤作家協會、詩詞協會、朗誦藝術協會的老師們為文學社定期開設專題講座,這對提升文學社團的活動質量、啟蒙同學們的文學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2、文學網站建設。

        學校2011年創建管理明確、運作規范的"在水一方"文學網站。它為學校的文學愛好者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文才的平臺,學生高中階段的詩歌、優秀作文、散文、隨筆等,都將在這里被永久保存,激發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與文學創作的熱情。目前已成為多家雜志社網上選文合作學校。

        3、創辦語文節。

        菏澤一中自2011年首創語文節,2013年3月底,學校組織第三屆語文節(為期3天),本次語文節以"文化、青春、詩意、趣味"為主題,設置了"春天送你一首詩"大型詩歌朗誦會、"金話筒"主持人大賽、"我是背誦王"、"奧斯卡"課本劇表演、"以辯會友"辯論賽、"學子講壇"、詩配畫大賽、影評征文大賽等近20項活動。每一項活動都借鑒了中央電視臺等節目形式,新穎、別致又顯檔次,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語文節為同學們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語文技能的多樣舞臺,這是一場近7000名師生共同參與的語文盛宴,即使僅僅做一名學生觀眾,也能從各項活動中以間接的方式閱讀文本、名著,豐富語文知識,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與意義。

        給每朵花一個綻放的理由

        第8篇:地域文學范文

        一、拼音教學趣味化

        學好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重要保證,它又是一年級學生踏入學校大門第一站的學習。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漢語拼音教學,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的建議,我力求做到漢語拼音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正確認識聲母、韻母和組成的音節。

        1.用好語境歌

        教材每課都有較為生動的情境圖,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拼音學習中,我引導學生看插圖,編語境歌,在語境歌中巧妙地編入聲母和韻母的讀音,化解讀音難的問題。

        在拼音的書寫教學時,為了防止學生書寫占錯行的現象,我將學生不易接受的四線三格稱為“樓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稱為一、二、三“樓”,學生覺得又有趣又好記。此時的他們書寫格外的認真、細心,大大減少了拼音占錯行的現象,而且書寫都很清楚、規范、整齊。

        2.做游戲學拼音

        新課程倡導,課程教學要有聲有色,生動有趣,因此我常將學生帶到“有聲有色”的拼音樂園中去學習。如“選風箏找秘密”的游戲,在“ang、eng、ing、ong”一課的學習中,結合課本中放風箏的情景圖,在音樂中我帶著學生去拼音樂園游,即在黑板上貼上不同顏色樣子的風箏,其背面寫有學過的聲母、韻母和音節,然后讓學生選風箏,讓選到風箏的學生,說說風箏的樣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請拿到聲母、韻母和音節的學生,分別起立,說出讀它們時的要點,以這樣的游戲形式拾級而上,溫故而知新。對新知識的學習還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畫一畫,拼音字母記得牢

        在“b、p”的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這種需要,讓學生通過做一做得出“b、p”的發音特點。學生拿著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發現“b”發音時氣流較弱,紙條微動;“p”發音時氣流強,紙條被吹動。通過親身實踐得出“b、p”發音的不同,學生將這結論牢牢記在心中,同時還養成其通過動手動腦,對比得出結論的好習慣。在觀察“b、p”的形有何不同時,學生觀察并結合豐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墻的蝸牛,還像升國旗前的準備;而“p”像把國旗升到了空中,也像電風扇,說著學生來到了黑板前,畫出蝸牛爬墻、升國旗、電風扇的字母畫,這樣一說一畫,將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學生識字母、辨形狀的熱情,培養了學生觀察、創新、想象的能力,學生們很快便將“b、p”的聲、形分得清清楚楚,記得牢牢固固。

        4.多媒體教學做助手

        在拼音教學的鞏固課上,我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來吸引他們,使學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變成學生們喜歡的“朋友”,激活他們的興奮點,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如“ai、ei、ui”的鞏固學習,我利用多媒體制作學生喜歡的卡通娃娃,讓學生用拼音字母來給卡通娃娃命名,并幫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將所學內容富于熟練的語言環境中,有了生動的課件顯示,學生興趣始終很高。

        將拼音教學的內容通過有趣的活動體現,為學生施展才華搭建了平臺,這樣的教學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二、識字教學生活化

        學會了拼音為學生識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識字的學習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新課標強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對生字教學來說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采用聯想形象、比較聯系、猜謎、表演動作、生字加減法、串“冰糖葫蘆”等寓學于樂的形式,充分調動起學生識字的興趣,鞏固其識字率。

        1.激發識字興趣

        教新課標版語文課本,在拼音教學中就融入生字的認讀,這些生字大多為象形字,很多學生已認識,于是我就告訴他們有關中國漢字的演變,并及時進行板書,同學們看了覺得非常驚訝,祖國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再加上入學以來每天五分鐘的講故事,更是激發了他們要認字、多認字的興趣,此時展開識字教學可謂是水到渠成。

        2.注重點滴積累

        遵循積少成多、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為了與課堂識字教學形成互補,我更為注重識字活動與生活的相連,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多多識字。如在班級黑板右側開辟了“天天認”專欄,著重將學生在每天識字活動中的難認字,用彩色粉筆板書出來,使學生隨時都能認一認、記一記,從而達到了鞏固的效果。

        3.利用身邊資源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識字的資源,教室的張貼欄、課程表、小學生守則、板報、學生的姓名、都是學生認字的好素材。我經常利用課外活動時帶著學生認這些字,日子一久,學生就能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熟悉的環境與識字結合起來,于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習慣。

        第9篇:地域文學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育;地域文化;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域特色。它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見證了各個地域的歷史,而且還直接反映出該地域的民俗內涵和民間審美意識,成為鄉土文化的重要標志。

        一、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運用地域文化資源的價值意義

        地域文化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的人文學科,在某種意義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學。所謂地域文化資源,是指師生和學校所處的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眾文化心理并且帶有積極教育意義的系列內容。首先,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具有民間美術特質的地域美術,作為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形式,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結晶,從洪荒時代的石器、陶器,到現代的民間繪畫、民間工藝美術,地域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始終保持著相對的傳承性,它不僅具有群族文化本體根性揭示價值,而且它又再現了各個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藝術價值。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地域美術是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地域美術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特征。其次,從應用的角度講,地域美術造型變化萬千,異彩紛呈。它來源于中國農村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也來源于民間藝術家們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意識。通過藝術課堂的引入與應用,不僅有利于引領和強化青年學生的民族意識,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地域美術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負著美術教育現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傳播方式,使各種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觀念發生激烈的碰撞。這種碰撞所引發的負面效應,一方面表現在少年兒童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表現出的冷淡與漠視,另一方面,在當前以倡導多元文化傾向為主流的環境下,少年兒童對以娛樂性、刺激性和商業性為特征的外國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趨之若騖,而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敬而遠之,甚至于視而不見。這不僅直接導致了我國悠久的文化遺產難以傳承,而且也加劇了小學生對民族和國家感情的衰減。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遺存,以中國各地區的地域文化為依托,在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富有針對性地開展以實踐為主導的美術教育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切實將其拓展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資源,是當前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運用地域文化資源的方法與途徑

        針對地域文化資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各地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系統地分析、整合、把握與運用。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地域文化資源在發揮其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中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以中原地區的文化資源為例,從我們現行的中國美術教材中很難找到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劇藝術、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商丘地區虞城縣的“泥人李”、河南民權的畫虎村、河南省虞城縣的木蘭文化等文化資源。這些既有傳統文化資源,又體現了新時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術學科為例,這種豐富而悠久的美術資源,在中國美術史上既沒有應有的陳述,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有效保護。中國地域美術文化的傳統優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與傳承,中國地域美術文化的價值還需努力發揚和彰顯。在當代社會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軌論的當下,積極探討地域文化資源的價值,探索運用地域文化資源的方法和途徑,對于構建中國族群本土美術核心的價值,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不同的地區體現著不同的風格與特征。以美術學科為例,研究地域美術,需要我們依據地域特色的不同,通過不同的美術中心區的籌建,依托分析、探討、整合、繼承和發揚等必要環節,切實構建中華美術的多地域研究體系。而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師資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建立起各有美術特色的、具有較強地域性、專題性的美術文化中心區,不僅可以引領當地的美術文化建設,還可以積極有效地引領全國美術的良性競爭化發展。而在中小學中,通過體現著地域美術資源的相關課程的開設,將會對中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有著不無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積極研究和傳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關教育機構,應充分依托當地文化資源,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根據地域文化資源情況,組織相關專家、當地師范院校教師,配備相關經費,形成一個集行政領導、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能力為一體的科研小組。

        以專家團隊為中心的科研團隊,通過具有品牌效應的活動的設計與打造,將相關教師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隊伍有效集結起來,逐步形成一個集探索、研究與最終應用為一體的涵蓋專家隊伍、師范教師和一線教師等不同梯隊層次的科研團隊,切實營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實踐的良好氛圍。

        品牌活動的打造,不僅可以加強彼此間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種“參與式”和“互動式”的交流機制,而且還可以將相關的研究成果對相關地區的美術專業教師分階段輪訓。科研團隊的學術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論研究的層次上,而應將相關的課題研究真正化為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環節上來。這需要以專題的形式,將當地的相關資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運用本地文化資源,使學術理論充分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報請有關部門,將最新的學術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為全國統編教材的配套教材進行有益補充。

        (三)以分門別類的方式,切實建立地方藝術課程資源數據庫

        在以往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藝術學科的教師教學活動,大多數依靠教師個人力量來解決教學實踐環節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在開發課例、編寫鄉土教材的同時,要逐步以圖書、課件和媒體等多種形式,建立地方性藝術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該數據庫的建立,可以通過網絡公共平臺,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針對體現著地域文化資源特點的優秀課件或是理論探索文字,將一線教師的個人成果整合在網絡資源管理庫中,使廣大藝術教師之間,利用更大的資源空間,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從事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而對于各個地域的歷年有關研究課題,需要及時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梳理、整合與公布,此舉不僅可以促進美術資源共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時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資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四)通過文體活動,彰顯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中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把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切實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閱覽室、宣傳板報,通過學生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切實發揮地域文化資源在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中的價值。充分利用資源,開展以彰顯地域文化資源為主題的活動,如“家鄉美書畫展”、匯演以“家鄉美”為主題的藝術節目等活動形式,將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把藝術課堂移動到大自然中,組織學生到本地風景區文化場所去觀光游覽。在活動中,向學生介紹有詩情畫意的自然風光以及歷代文人墨客寫下的詩篇,引導學生從景色中領略文學描寫之美,感染學生進行創作。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中小學校藝術教育有了較快發展,而藝術教師隊伍嚴重不足是不爭的事實,從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來看,藝術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校藝術教育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生動豐富的藝術教育活動之中,通過藝術教育讓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滋養,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基礎。在中小學大力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是新時期藝術學科教育教學的一種革新要求,而對于地域文化的探索與弘揚,在中小學的教學中,也將有助于加強和推進對中國歷史形態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統研究,有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和藝術課程體系,為審美教育提供素材,豐富課內外教學,促進學科間的融合,并能給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蘇嵐.小學美術教學的生活化\[J\].教育評論,2006,(4).

        \[2\]段宇輝.論鄉土美術在學校美術教育中的意義與價值\[J\].中國美術教育,200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小说专区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国语高清在线网址 | 亚洲a级一a一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