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文言文閱讀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言文閱讀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言文閱讀論文

        第1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1.文言文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方法,總是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那么文言文閱讀教學肯定是枯燥無味的。現階段很多教師的文言文閱讀教學還停留在過去,首先翻譯全文,接著對文中的考點教學重點講解,然而對背景知識的介紹較少,講解過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應用

        現階段很多教師的文言文閱讀教學和現實之間嚴重脫節,沒有很好的做到學以致用,文言文給學生的感覺很遙遠,文言知識之間的學習嚴重脫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

        二、優化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當前,文言文閱讀教學出現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教育體制造成的,學生在強大的壓力下,只會選擇那些占分數較多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習功利性決定了當前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但是隨著文言文的價值被重新認識,近年來文言文在初中升學考試中的比例有所上升,這就要求師生要重視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學的觀念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價值教學再認識,針對近年來文言文無用論的盛行,教師要及時清除學生的錯誤思想,以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文言的用處,明白學習文言文不只是為了提升考試,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學習文言文中的韻文和駢文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繼承傳統文化和陶冶情操;學習文言文可以培養自己的風度,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學習先秦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現代漢語脫胎于古漢語,現代漢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表達結構,學習文言文可以提升現代漢語水平。只有引導學生不斷認識學習文言文意義,學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認真去學習。

        2.優化文言文教學方法

        近年來文言文教學呈現單一化傾向,教師應該注意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運用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設置情境是近年來文言文教學較為流行的方法,如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在網上尋找和文章相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對書中描寫的“桃花源”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以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學的效果。教師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另一個方法是選取角度設計問題,例如教學《醉翁亭記》時,教師可以從解釋“醉翁亭”的由來入手,提升這篇文章的興趣性,然后引導學習去進行文章解析。這樣,學生在了解了大體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問題之后,就能對文章產生好奇,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傳統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學生記筆記,然后背誦筆記上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且教學效果也非常低,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比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教學自主學習,讓學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導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先讓學生找到文章的重點和考點,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自學心得,教師做最后總結。

        3.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文言文學習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知文言文的思想,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識,還能提升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教學生如何撰寫對仗工整的對聯,或者引導學生寫語義明確的微博,這些都能從不同角度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果。

        三、總結

        第2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主體性陌生感

        語文老師天天在和閱讀打交道。備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的成果化。如今上網查找資料如此便捷,給教師備課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負面的影響,如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少了,在閱讀文本之前,經常看他人的言說,重復他人(教材編撰者、教參)的閱讀,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喪失了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喪失了自我的話語權。然而有的老師課越講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灑灑。有外行人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懸河作為標準評價語文老師的高下。孰不知這里更多的是錄音和復讀而已。而這時有同仁就開始“審美疲勞”了——對職業深感倦怠乏味,對整天錄音機和傳聲筒樣的生活無可奈何。當然因素有許多,然而其中“機械勞動”使人真正“機器化”,使人異化一點應引起我們高度注意。《摩登時代》曾讓人欲哭無淚,足以警醒我們自己。當然我們不是機器的奴隸,這里的“機械勞動”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自覺地欣欣然地大喜過望地,或是不自覺地天經地義地無可奈何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記記背背說說……開始可能有點新鮮感,但日復一日,誰不會漸生厭倦之感呢?

        因此不可否認也無需護短遮丑,閱讀教學中的復制粘貼已使語文教師越來越喪失主體性,從而消蝕了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泯滅了他們的熱情,使自己這棵本可以餐風飲露友云子鳥的大樹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師群體這片本可以綠化大地保護生態的森林也變得叢叢針棘,蕊寒香冷。同時還無疑在有意無意中堿化沙化了用以蘊育學生創造性的教學沃土,使創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營養不良甚至夭折。

        這也許不是危言聳聽。

        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主體意識,時時刻刻不忘創新。就閱讀來說,創新似不及寫作或是教法的改變來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癡人說夢,遙不可及,并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這時“陌生感”就排上用場了。

        “陌生感”就是指教師對文本必須保持新鮮感,尤其是對熟悉的文章而言。我們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對文本的種種解讀“擱置”起來,沒有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鮮,怎可能會不斷有新的感悟和獨到的見解呢?當然對于教材中不斷輸入的“新鮮血液”,我們不難做到這一點。對于熟悉的課文就難些,因為多次的閱讀反而使我們感覺遲鈍,也會使我們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麗圈套,使我們故步自封,有時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個語文老師會不斷面對這樣的考驗。如果懶惰了,茍且了,低頭了,你將逐漸深陷在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對這種狀況,請你清空以前閱讀的他人的評論及自己以前的閱讀體會,靜下心來調動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你的判斷力和你的欣賞力,再來細細品味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寫滿各種評論文字的教材或筆記本束之高閣,把熟悉的課文變成陌生的——盡量如第一次閱讀一樣地。把熟悉的文章讀陌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推云撥霧見紅日,甚至發現一個嶄新的連你自己都驚訝的不同世界。

        教師閱讀文本時保持“陌生感”,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態,“作品”是被審美主體感知、規定和創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喚性的空筐結構,作品的意義生成,有待于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現實化、具體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有待于讀者以開放的動態建構去完成①。

        為此,首先要求我們要善于讀出時代精神。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觀察都以當代為坐標。而一切文本都具有歷史性和互文性,文學史就是文學被讀者接受的歷史。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聲名蕭索,隱逸數百年之后直到唐宋才被奉為“隱逸詩人之宗”。杜甫死前一年曾哀嘆:“百年歌自若,未見有知音!”直到宋代,人們才尊崇杜詩,確認他為與李白并駕齊驅的“詩圣”。法國的司湯達、奧地利的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發現和推重。這種現象說明優秀作品是意蘊豐富的,往往是超時代的,是歷久彌新的。王冶秋讀《阿Q正傳》讀到第十三遍才“覺得它是一面鏡子”,第十四遍才悟出“也許是警報器”,就是一個以陌生感為武器開掘出作品多義、深義和真義的顯例。在如今市場經濟時代,世人重新發現了《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商戰價值,近來對《紅樓夢》的解讀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都說明我們可以從經典作品中讀出新意。莫泊桑《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是資產階級虛榮心的受害者,還是聽任擺布的宿命論者,抑或是通過誠實勞動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愛的女性?《雷雨》中的周樸園與魯侍萍之間的關系怎“虛偽”一個詞了得?《藥》的主題,是表現親子之愛和革命者的悲哀,還是批判的不徹底性,是表現群眾的愚昧后,暴露國民性的弱點,還是歌頌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這些都具有相當寬闊的閱讀空間可供讀者思考。

        其次,教師必須讀出個人體驗。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文本,具體體驗當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知識的拓展,甚至是環境的不同,對同一個文本的理解也會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對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畢淑敏8歲時天真幼稚讀出的是感動和焦急,18歲情竇初開讀出了愛情,28歲身為人母后關切其母親和祖母,38歲當了作家則注意探討其寫作技巧,48歲又悟出魚主人公依靠自己尋找靈魂的偉大精神……這恰好說明即使有多年教學經歷的語文教師,也完全可以從熟悉的文本中讀出新意,讀出個性,讀出自我,并以自己創造性的解散讀去啟發、引導學生,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作出示范。

        如讀《孔乙已》,過去總引用“孔乙已是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說明他放不下知識分子的臭架子,死要臉皮活愛罪,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典型;然而我們“親切”入文,看他請孩子們吃茴香豆的情境,向小伙計傳授“茴”字幾種寫法的情境,特別是乘著酒興向孩子們洋洋自得地說“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境……然后跳出文本,放開思緒:孔乙已不是不脫長衫,而是既沒有從事“短衫”的工作,也根本沒有“短衫”;他站著喝酒,決不是不屑于與普通酒客為伍,而是普通酒客不容納他,只是盡情地奚落、嘲笑他;他唯一的“朋友”,只有酒和孩子們;至于他被指責為“偷書”時為辯解而說的“偷”為“竊”,是“讀書人的事”,也決不是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而是被侮辱被損害后的無力的自我辯護罷了。

        又如在高一第二冊第四單元《咬文嚼字》中,有這樣的句子:“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劃線部分不規范,應把“有”去掉。又如:“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劃線部分搭配不當,應把“在”改為“從”;另外“改得”應為“改的”,是指上文中經過修改的《史記》的片斷文字,所以才有下文“不如原文”的說法。這雖然是微瑕,然而還是“咬”“嚼”一番更合乎作者和編者的本意。

        其實對老師來說,“陌生感”體驗還應該貫穿在與編者的對話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設題,不必唯課后習題是用,唯教參意見是聽。

        例如《祝福》,情節上還可以挖掘“初到魯鎮”一節。在這里祥林嫂婆婆搶走了她,行動設計頗為周密,頗為合理,足見她“應酬很從容,說話也能干”,也能見到衛婆子的不講職業道德,見錢眼開。而學生極少能講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因為這里的敘述遠較全文的倒敘來得要復雜得多。比如說按著課文的情節,先是堂伯巡察,接著婆婆要工錢,最后是衛婆子賠罪。但據全文推測,尤其是本節最后魯四老爺對衛婆子的不滿——“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再聯系前文,豁然開朗:顯然是衛婆子收了祥林嫂婆婆的好處而與之密謀,這才應該是事件的開端。

        再看本文在人物描寫上的呼應,真可謂天衣無縫。如婆婆跟魯家說是“開春事務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了”,如此堂皇,不能拒絕。而下一節中衛婆子給魯家拜年時跟四嬸說“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時候,是早已許給了賀家墺的賀老六的”,就充分揭穿了她的所謂“應酬很從容,說話也能干”——極其自私自利。還有一個就是她拿到了祥林嫂的全部工錢后“取了衣服,道過謝,出去了”,她不是要帶祥林嫂走嗎?而此時祥林嫂淘米未歸,婆婆應等才是啊,為何取了衣服出去,這不顯然是不想等了嗎?當然是的——祥林嫂早已被抓上船了,她不過是來要工錢的啊。又如第二節開頭寫衛婆子說到祥林嫂婆婆把她賣入深山,四嬸聽到后驚奇地說“這樣的婆婆”時,衛婆子說“你真是大戶人家的話”。這顯然是個病句,應為“這真是大戶人家的話”,是衛老婆子水平所限嗎?從其他句子看似無理,其實上文早就說了“新正將盡,衛老婆子來拜年了,已經喝得醉醺醺的”!

        《再別康橋》一詩比較平易,學生不易深入下去。教參中編者說:“本來云彩是不能帶的”,但作者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通過擬人,使詩味陡增。我在這里開進一層。我這樣啟發學生說:既是不帶走,那么就是說帶不帶走全憑詩人的喜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為懷念故鄉而擷取它的一把黃土,一片綠葉;為惦念情人而身藏對方的一件飾品,一縷青絲——那么這里詩人表達對康橋之依戀,為何不說“我踮一踮腳,帶走(摘下)一片云彩”?這樣一問,學生就會找到“悄悄”“輕輕”這些詞,從特定的環境、氣氛和獨特心理等角度,真正深刻理解詩人的說法了。

        又如學習聞一多的《死水》詩,撇開教材的設計,我著重拓展“反諷”手法,引《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老父親在臨刑前與日本鬼子的對話,講什么是反語,并來和“反諷”區分。最后我要求學生從“死水”展開聯想,寫一首詩,最好押韻。我還幫學生開拓思路如下:如垃圾隨處可見的臟亂的菜市場、拆得殘垣斷壁的工地等環境;隨地吐痰、信筆涂鴉等行為;欺騙、貪婪等思想;懶惰、怯懦等性格……有的同學竟然仿寫出了這樣的作品

        ——《天堂》:(1)這里坐落著一個破舊的倉庫/那空洞的大門人們從不踏入/這里卻是老鼠和蚊蠅的天堂/它們在這里快樂地進進出出(2)好心的人們向這里投入食物/碧似翡翠的蒼蠅嗡嗡地飛出/穿著天鵝絨的老鼠叫著感謝/蚊子也擁抱似的向人們猛撲(3)由于好心的人們精心地照顧/蒼蠅身上綠色桃暈漸漸泛出/老鼠的天鵝絨日益富于光彩/連膽小的蚊子也歡快地歌舞(4)這是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倉庫/這附近的人們從不踏入半步/這里卻是老鼠和蚊蠅的天堂/它們在這里快樂地進進出出

        只要教師閱讀時盡量把所謂的輕車熟路化為似曾相識,把自己熟知的解讀暫時“擱置”起來,在閱讀上多多制造“陌生感”,就會較少因簡單重復而帶來的煩躁疲乏等負面效應,會使文章日讀日新,課常講常新,每每可以收到“有朋自遠方來”的不小的驚喜。

        語文教師的閱讀,必須是一個保持陌生感,從而不斷創造的過程。其實,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師正是堅持這樣做的。于漪老師從教數十載,對傳統課文可謂駕輕就熟,但每次教學,都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學生的思想狀況重新備課,力求做到不重復自己,常教常新。她曾經這樣說,“教學上如熱衷于走熟路,以不變應萬變,那就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貪圖輕車熟路,無視學生實際,其結果往往是徒勞而無功”,“因此最熟的教材也要當新教材教,和第一遍教時同樣花功夫”。于老師還有篇文章,題目就叫《要敢于向輕車熟路告別》,文中談到她從外文教學、理科教學受到啟發用以改革語文教學,還借鑒繪畫技法和戲劇表演程式來提高語文教學藝術。對熟悉的課文作陌生化處理,是優秀教師的成功之道。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當然,在保持陌生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變成任意解讀,變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傾向。因為閱讀教學中的經典文章,大多是人類思想的精華部分,對它們的閱讀學習,很多時候就是經受心靈的凈化②。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如是贊美她心中的愛情觀。我覺得一生離不開閱讀的語文教師也應該充分發揮主體性,與文本作者、教材編者、教參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學的青春。

        參考資料

        第3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議論文閱讀的要求,也是中考議論文閱讀考查的能力要求。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考語文試題中議論文的命題受到重視,筆者統計了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考查課外議論文閱讀的占70%左右。考查的內容除議論文的文體閱讀能力外,更注重學生綜合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點詳解】

        縱觀近年各地中考語文試題,對于議論文閱讀能力的考查,除了議論文文體所特有的知識點外,還考查非議論文文體的有關考點。議論文文體閱讀能力的主要考點有:⒈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⒉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補寫;⒊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⒋論證結構的理解;⒌議論文語言風格的體會。非議論文文體閱讀能力的主要考點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內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過渡、銜接、呼應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評價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考向預測】

        在今后的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試題的設計上,將會更加貫徹新課標理念和精神。“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等理念將進一步在中考語文閱讀試題中體現出來。今后,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的命題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滲透。從近年的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試題看,其文化內涵已融入到閱讀材料中。選文力圖反映時代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注重對學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觀教育等方面的引導。

        2.重視基本閱讀能力,兼顧文體閱讀能力。近年中考議論文閱讀題的設計,都注重了對基本閱讀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區議論文閱讀設題幾乎都是基本閱讀能力。可以預見,今后的中考議論文閱讀題對基本閱讀能力的考查比重將會加大。考查文體閱讀能力,主要是考查運用文體知識閱讀議論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識記、判斷文體知識的題目將會很少出現。

        3.更加強化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悟是閱讀的出發點和歸宿。突出考查整體閱讀能力,有助于改變閱讀教學中片面肢解課文和機械訓練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議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心論點,即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持的見解和主張,也包括對文中某個觀點的理解。②對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運用材料布局謀篇,表達主題的思想軌跡。議論文的思路理解主要體現在論證方式、方法的考查,論述層次的劃分等。

        4.試題的開放性將會增加。近幾年在中考中不斷增加開放性試題。創新精神與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的主題,是教育肩負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開放性試題承載著創新的火花,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開放性試題既有開放的一面,立足于“靈活”,留給考生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考生能夠充分張揚個性,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關于內容、形式等,提出顯性或隱性的要求,成為評定答案的重要依據。總之,隨著中考語文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外議論文閱讀的考點將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復習時,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悟,用議論文的相關知識點去解讀議論文,用精讀和略讀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寬自己的視野。

        【解題指導】

        1.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在議論文閱讀中,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詞語:①體現作者觀點的詞語;②表現文章主題思想的詞語;③反映深層次含義的詞語;④反映具體語言環境的詞語;⑤對文章結構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閱讀議論文,就要抓住這些關鍵性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反復琢磨。好的議論文,不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語言飽含感情,擲地有聲。仔細體味這樣的語言,作者的見解、主張就會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同學們在品味詞語含義時,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淺層次上,導致詞義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確分析關鍵詞語的含義,“在文中”是關鍵,詞不離句是理解詞語的基本原則。聯系語境,從作者的思想傾向、詞語的感彩、語體特點、風格特點等方面揣摩才能準確解釋詞語的含義。體會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具體地說,就是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 ?這個詞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對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詞語的理解,則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點,進而借助前后文來界定該詞語的含義。

        2.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及作用。

        關鍵性語句,就是文中對表述內容、點明(暗示)中心、表達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語句,如中心句、過渡句、照應句、總結句、抒情句、議論句等。關鍵語句往往帶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找關鍵語句目的在于找出“畫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

        閱讀議論文時,孤立地理解語句特別是關鍵性語句,是不能正確把握句意的,只有將關鍵語句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深刻含義才會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理解整個句子的含義。運用分析詞義的辦法,聯系整個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詞語的作用,說明句子所表達的含義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據修辭方法來理解。先弄清楚該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然后根據這種修辭的特征、功能,結合具體語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達的是什么含義,有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歸納論點。

        論點,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觀點,也是文章闡述的中心問題,而中心論點是作者觀點的核心。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位置因文而異,多放在文章開頭,但也不盡相同。放在開頭的,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須通讀全文審讀才可確認是不是中心論點。放在結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論點,層層論述,在結尾處歸納出中心論點。放在文中的,往往觀點的提出有一個過程,經過一番論辯后,再提出中心論點,駁論文、讀后感,多采取此法。還有的中心論點隱含在論證中,需要讀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題目的各種關系,才能歸納出來。很多時候,題目往往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不管放在何處,只要留心題目、論點的位置、分析議論展開后的段落、層次結構,中心論點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論點語句的特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問句式、短語、比喻等形式出現。

        4.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論據的補寫。

        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實和史實;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自然科學原理、定理、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警句等。論點和論據是密不可分的,論據應當是典型的,符合科學或事實的,有力量的。論據的補寫也是近年常見的議論文考查題型,答題的關鍵一是把握論點,二是要分析補寫的論據與論點是否一致,論據是否能夠證明論點,論據的可靠性、正確性如何。

        5.論證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論證就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帶。論證的方法較多,其作用都是為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判定和分析論證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見的論證方法及其主要特點。論證的方法常見的主要有:演繹論證,先提出中心論點,再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歸納論證,即先擺事實講道理,再歸納結論。舉例論證,即列舉事例作為論據來論證論點。引用論證,即引用理論(名言、格言、定理、法則)來論證論點,又叫理論論證。對比論證,就是把相對立的事實或相悖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以證明作者的觀點。比喻論證,即以形象的比喻證明觀點,從語言上,表現為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論述的對象作本體,再設出與這個對象本質上有相似點的喻體,進行闡述。歸謬論證,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論點,引申出錯誤的結論,以對方反面論點。這幾種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6.文章結構。

        議論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三段論證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據內容、問題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種結構方式,如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對比式、綜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議論文的論證過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結構。分析結構有兩個重點:一是分析段落、層次;二是分析論證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層次時,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問題的任務;從什么地方開始分析問題;到什么地方結束,歸納出結論。在分析問題時,還要注意論證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實舉例的論證方法,有的段則側重引用名人名言進行論證,有的段則集中闡述道理進行論證。段落的領起句往往是關鍵,要緊緊抓住它進行分析認知。

        7.內容探究。

        內容探究是議論文閱讀的一個重點,概括文章內容(或全文內容,或部分語段內容),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文中尋找表現中心的句子;另一種則是用自己的話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做這類題要從宏觀上把握文章,在細微處尋覓答案。從宏觀上把握,即從作者的思路出發,進行分析,挖掘其深層含義。在細微處尋覓,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扣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留心文中提示性、暗示性、總結性的詞句,要注意文中的議論句、格言、警句等;概括道理要由事及理、由物及理,歸宿是“理”,“理”應有普遍性、哲理性、深刻性;答題時,要善于組織文中的詞句或者格言、名言、警句等,概括內容一定要扣住文章的主旨進行生發。

        第4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內研究性閱讀研究型課外閱讀

        作為一種學習觀,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記憶知識,而在于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研究性活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主題性、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等基本特征。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不妨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嘗試:

        一、課內研究性閱讀

        研究性閱讀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運用近似利學研究的方法去讀懂課文,獲取知識,并受到情意熏陶,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閱讀課堂教學新模式。研究性閱讀的方式有許多:

        (1)可結合復習檢查,提煉課文主題進行研究性閱讀。如在教學《白楊》一文時,有位老師先叫學生聽寫了九個詞語,其中3個是帶有“思”的詞語,然后問學生:剛才聽寫的詞語中,有哪幾個跟“思”有關?學生回答后,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爸爸在火車上有幾次沉思?這三思都思了些什么?(一思眼前白楊—挺拔;二思(邊疆的建設者)胸中的白楊—心意;三思(想孩子能扎根)未來的白楊—孩子)那么爸爸的三思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為什么這樣想,你有什么體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你可以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思,在全班交流前先同桌交流,一學生講了后同學們補充、評價。整堂課,教師只有片言只語的點撥,相當于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2)抓住課后問題進行研究。如《西門豹》一文課后有這樣一個問題:“西門豹用什么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老師就可以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西門豹要懲治巫婆和官紳,把他們抓起來殺了不就得了,那么西門豹懲治巫婆和官紳究竟巧在哪里,妙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3)從小朋友的質疑中提出主題進行研讀。如在學習《五彩池》一文時,有位老師讓學生質疑,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聽了這一似乎與課文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同學們哄堂大笑。機智的老師就抓住了這一問題,順勢導出了研究主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確定一個池能不能游泳,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多大、多深、池水有沒有毒、池底有沒有障礙物),研讀課文,五彩池具備這四個條件嗎?學生通過仔細地研究課文,知道了五彩池“最大的不足一畝,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呢,比菜碟子大不了多少,水淺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底生著許多石筍,而這些石筍表面又凝結著一層細膩的石粉。”你看,這么大,這么深,池底又有這么多石筍的五彩池,即使水很純凈,你說能游泳嗎?然后又補充:就算它具備了可游泳的四個條件,這么美麗的五彩池,你就忍心跳下去游泳,去破壞這種美嗎?成千上萬的游客大家都去游泳,文明嗎?這樣就把一個看似無稽之談的問題,通過學生的仔細研讀,不但解開了謎團,而且還接受了一次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教育。

        二、研究型課外閱讀

        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搞)》明確表明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們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課程標準》階段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應只局限于課本,還得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課外閱讀。

        (1)對作家傳記、作品寫作背景的研究。《將相和》一文開頭只用一句話介紹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而這一時代背景,又對學生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課前老師不妨讓學生去查找一些有關戰國時候的歷史資料,然后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篩選整理,課上花個十來分鐘時間來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又如《飛奪滬定橋》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上抗日的必須奪下滬定橋”,至于為什么必須奪下滬定橋,課文中沒有具體展開。課外老師就可為學生確定“為什么必須奪下滬定橋”這樣的主題,讓學生展開課外閱讀,查尋關于當時的戰斗形勢、滬定橋所在的地理位置、奪滬定橋前后的處境等資料,最后得出結論。

        (2)對作品中某些人物的研究。當我們學習了課文《將相和》后,了解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廉頗的曉勇善戰、知錯就改;當學習了《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課文后,也初步了解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劉備的禮賢下士,曹操的生性多疑等,但作為歷史人物,人們對他們的評論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所以,在學習了這些課文后,老師不妨鼓勵學生課外去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國演義》等書篇,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深人的研究,從而全面了解他們的精神風貌,培養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鑒賞能力。

        (3)對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選編了冰心奶奶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同學們在初讀課文后,都覺得抓不住重點,不管老師怎么引導,學生也無法真切體會冰心奶奶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對孩子的愛。有位老師在教學課文前,先成立了“冰心研究協會”,幾個同學成立一個小分會,讓大家自己去查找有關資料,研究冰心,課上先花十來分鐘時間進行交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后,學生們明白了冰心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文學巨匠,然后老師再相機引導:看看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冰心奶奶又在歌煩什么呢?這樣,當學生對冰心奶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了解了冰心奶奶的這些寫作風格和思想精神后,就不難體會這篇課文中作者所流露的對自然和童心的愛。

        第5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式閱讀

        閱讀是一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能,學生在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中常常要用到這樣的技能,用以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同時閱讀也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接受文化熏陶的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前的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漏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教師的教學效率不高,于是廣大教學工作者建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體驗式的閱讀教學,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我將針對高中語文教學淺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誦讀,加深學生閱讀體驗

        誦讀是朗讀、朗誦、背誦等發聲閱讀方式的總稱。關于誦讀的作用,如是說:“非誦讀不能展文字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不能探其意之深遠。”就誦讀的本質而言,它能將書面文字轉換成具有情感的語言,加深讀者的體驗。那么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誦讀,全面地體驗閱讀。就以《滕王閣序》的教學為例,王勃在這篇文章中運用絕美的辭藻把滕王閣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景物描寫,更注重對意境的營造,有一種不動聲色卻又美得不自知的感覺。針對這樣的特點,教師更要引導學生進行誦讀,進入那種情境中。比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它寫出了色彩變化的美,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于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化,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于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系統營造一個美妙的意境,讓學生帶著情感來誦讀文章,眼前仿佛就能看到這樣的景色,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樣的誦讀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體驗文章的意境,加深閱讀的體驗。

        二、對話,提升閱讀教學高度

        在教學中,引導師生互動始終是受到重點關注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還能獲取有效的反饋信息。那么在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中,對于互動的改良運用就是開展師生對話,將閱讀教學提升一個高度。通過對話,能夠讓師生在情感與思想上有一個真實的交流,啟發師生。以《鄉土情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自由閱讀,并且進入文章一起思考,隨后教師以“中國古代文人的鄉土情懷”和“夢中的故鄉”為話題,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中國文人有著濃郁的鄉土情懷?中國傳統文化的鄉土情結是如何形成的?鄉土情結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等。然后可以運用合作學習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由交流并選出發言人,讓大家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文章閱讀體驗。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并且從話題出發從教師的角度將文章的內容與情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不斷迸發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使文章的情感與內容深化,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擴展,激活閱讀學習體驗

        閱讀不僅僅是一項學習任務,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看一看遠方的風景,體味不曾經歷過的人生。因此,在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擴展閱讀的素材與方向,激活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以《辛德拉名單》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將文章的背景、作者以及同名電影做簡單的介紹,使學生先了解對奧斯卡•辛德勒為保護猶太人而傾家蕩產的故事,奠定悲愴的基調。隨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用電影《辛德勒名單》的片段作為輔助,讓學生對辛德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熟讀課文,要求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經歷與遭遇,體會辛德勒先生的勇氣與正義,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意義。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資料,要求以“寫給辛德勒先生的信”為題,談一談閱讀之后的感受,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為了社會的和諧與和平共同努力。通過這樣的教學,閱讀課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的地方,它擴展了平臺,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看到更遠的世界,感受到以往難以察覺的東西,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學素養。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教學意義,不僅僅是因為在高考中占有極大的分值,更是因為有效的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科學有效地開展體驗式閱讀教學,構建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綜合能力。

        作者:孫志娟 單位:錫林郭勒盟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第6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評價理論;閱讀教學;態度;介入;級差

        一、引言

        評價理論是由JamesR.Martin等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研究詞匯人際意義的闡釋性理論。2003年Martin和Rose指出,我們采用評價資源來告訴讀者或聽眾我們對事物和他人的感受或想法,從而構建社會關系。評價是任何語篇意義的中心,對語篇的人際意義分析必須把評價考慮在內[1]。2005年Martin和White合著的《評價語言—英語的評價系統》是評價理論的最新發展。[2]本文認為評價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解讀語篇作者在運用評價資源時的交際策略,它是語篇分析的有效理論工具,對英語閱讀教學也有很大啟示。

        二、評價理論簡述

        評價理論包括三大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態度分為情感,判定和鑒賞。情感是作者對人或事的感情反應或傾向。判定是作者根據社會規范對人類行為的評價,其中包括屬于道德范疇的社會尊重和屬于法律范疇的社會約束,而社會尊重又分三類:行為規范,做事才干,和堅忍不拔;社會約束則分兩類:真實可靠和行為正當。鑒賞是作者依據某領域內的審美原則和價值標準對事物的評價,包括三方面:反應,構成和價值。可見,態度系統就是針對人品或物值的評價系統,其中的評價資源都可分為積極或消極,顯性或隱性。

        介入是作者參與話語的方式,協商與話語參與者關系的手段,具有主體間特征。利用介入資源,作者表明自己對所寫內容的責任和態度,并建立和讀者的同盟關系。介入系統分為單聲和多聲,單聲是指作者肯定且直接地陳述某一命題,對此命題負全責并拒絕引入其它觀點,因此單聲關閉了與其它聲音磋商或對話的空間。多聲是指作者把同一命題的幾種不同觀點引入語篇,創造多種聲音共存的空間。多聲又分為對話緊縮和對話擴展,前者通過壓制或排斥其它聲音從而緊縮對話空間,后者則通過強調某一聲音的主觀性和非唯一性來喚起其它聲音,從而擴展對話空間。

        級差是作者調節評價語言強弱或精密程度的資源,可分為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前者調節作者評價立場是基于語義強度和數量,而后者的依據則是語義清晰度。

        三、評價理論和閱讀教學

        (一)態度系統:表情達意的資源

        態度主要研究傳統意義上的感情,道德和審美。在評價理論中相對應的術語為情感,判定和鑒賞。情感分為積極和消極:悲傷或快樂,自信或焦慮,興趣盎然或無聊透頂。判定是指人行為的態度:贊賞或批評,表揚或譴責。鑒賞涉及對某一領域內語言符號和自然現象的評價。Martin(2005)把情感系統按照以下6個標準分類:

        1.積極情感/消極情感:Hewashappy./Hewassad.

        2.行為過程/心理過程:Hewept./Hedislikedleaving.

        3.有對象/無對象:Hedislikedleaving./Hewassad.

        4.低/中/高:Hedisliked/hated/detestedleaving

        5.已實現的/未實現的:Hedislikedleaving./Hefearedleaving.

        6.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sadorhappy./anxiousorconfident./boredorinterested.

        態度系統中的判定針對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常規,是否有能力和韌性,是否誠實可信以及是否有道德,例如:Michaelishighlyintelligent,shrewd,intuitive,understanding,sympathetic,andgeneroustoalmostafaultofhimself.這些形容詞體現了作者對于Michael多方面的判斷。

        鑒賞中的反應,構成和價值都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例如:arresting/lovely(積極反應);dull/ugly(消極反應);logical/harmonious(積極構成);irregular/contradictory(消極構成);penetrating/innovative(積極價值);shallow/worthless(消極價值)。

        以上便是態度評價資源,語篇作者用這些資源來表達情感,評判人物和事件,其實是在邀請讀者分享并認同他的評價姿態,從而和讀者建立一種同盟關系,這樣一來,讀者就會對語篇蘊含的更廣泛的人際意義持開放的態度。

        (二)介入系統:協調主體間立場的資源

        介入系統使語篇作者能夠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別人的話語,在表明自己對自述或引述話語的態度時,也希望讀者對此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得對話成為可能。故介入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對話,參與者包括語篇作者,潛在讀者,和其它持有相似或相反觀點的人。在介入系統內,對話緊縮包括棄言和宣言。棄言指語篇作者通過駁斥相反立場,以支持某一觀點,宣言則指語篇作者通過把某命題描述為高度可信,從而壓制或排除其它觀點,例如:

        1.Youdon’tneedtogiveuppotatoestoloseweight.(棄言)

        2.Naturally,givinguppotatoescanhelphimloseweight.(宣言)

        對話擴展包括內言和外言。內言指語篇作者表明自己的認知情態,承認自己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外言則是語篇作者明確引用他人話語,并與之保持一定距離,例如:

        3.Itseemstome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內言)

        4.Hebelieves/claims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外言)

        通過分析語篇中的介入資源,我們可以揭示語篇作者如何協調自己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如何調節自己的立場和讀者的立場。作者在表明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請求讀者的認同,這種對話性使得讀者能易于分享作者的價值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評價理論特別關注語篇中那些提示讀者對作者觀點做出積極回應的語言資源。

        (三)級差系統:調節程度的資源

        級差是對態度和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所以它不局限于某個次領域,而是充斥在整個評價系統中,幾乎所有評價資源都可以

        位于強弱,高低的連續體上。語勢分為增強和減弱,聚焦分為清晰和模糊,例如:

        1.Heisarealfather/atruefriend.(清晰聚焦)

        2.Theysortofplayjazz./Theyarekindofcrazy.(模糊聚焦)

        3.Heisextremelyfoolish.(增強語勢)

        4.Thecarstoppedsomewhatabruptly.(減弱語勢)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語篇中的級差資源,來揭示語篇作者如何調節評價態度和立場的強弱和清晰度,從而達到不同的交際效果,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

        (四)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1],言語交際不僅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話語參與者之間的一種社會交往。語言不僅能識解經驗,還能建構或維持人際關系。換言之,語言不僅有概念功能還有人際功能。任何語篇都在同時實現傳遞信息和構建人際關系的功能。如果我們僅僅關注語篇的局部意義,而忽視對于語篇存在更為重要的人際功能,那么我們對語篇的理解必將是片面的。我們的習慣做法是把語言交流,特別是書面形式的語言交流,看作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交流者內在思想的外化或者信息持有者向信息缺乏者提供信息。評價理論對語篇人際意義的拓展,尤其是對于介入系統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這種觀點是狹隘的,甚至是錯誤的,語言交流其實是交流關系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因此,話語,無論是獨白還是書面文本,決不是孤立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旨在形成兩者間的同盟關系。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是交流信息和表達情感的有效媒介。語篇中的評價是作者對事件,人物和話語所持的態度。通過分析語篇的評價手段,我們可以揭示作者的主觀傾向,反映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和態度立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概念意義,而要鼓勵學生挖掘語篇的人際意義,特別是作者如何運用評價資源來表達評價姿態。

        四、總結

        本文通過具體實例分析,證明評價理論是解讀語篇交際功能的有效工具,對英語閱讀教學有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在具體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評價理論來揭示語篇作者對于語篇本身和潛在讀者的評價姿態,具體包括三方面:作者對于自述或引述內容的態度,作者對于讀者反應的判斷,以及作者如何與讀者建立同盟關系。

        參考文獻

        第7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創新性閱讀;教學意識

        創新性閱讀教學是近年來一個常見的話題。創新不是社會個別精英的事。創新性閱讀就是對文本的一種個體化的創造性解讀。要創新,首先要有意識的普及。才會有創新的實踐和提高。創新性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創新意識、個性意識、質疑意識、活動意識是實施創新性閱讀教學時要關注的幾個意識。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

        閱讀教學要創新,首先就要培養創新意識。因為有意識,行動目標更明確。效果更顯著。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興趣是推動學生的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培養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據具體的閱讀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如利用圖表、音樂、特寫鏡頭、音響等創設情境,還可以用學生的模擬行為(分角色朗讀、小品表演、話劇表演、話劇編排演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通過適度的有新意的設疑。引起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沖突”,轉入對問題的探討,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運用得當,切合實際。都能使學生樂不可支,饒有興趣。

        創新性閱讀應允許誤見。鼓勵異見,提倡獨見,創新意識才會逐步培養起來。例如:《曹劌論戰》文中有這樣一道課后練習題:(1)

        本文人物對話有鮮明的語氣。有贊成和反對。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議論。試根據加點字說說下邊各句的語氣: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4、夫哉,勇氣也。

        教參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對、否定、肯定、議論。但筆者在一次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時,卻有學生對這一答案提出異議。并認為這道練習題設計得不科學。根本無法解答。其理由是習題中列出的六種語氣具有交叉性:贊成語氣中大都有肯定。反對語氣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既是贊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對,也是否定。而議論則更是大都帶有肯定或否定的語氣。如“夫哉,勇氣也”這個議論句明顯帶有肯定的語氣。因此,很難把它們截然分開。這個學生的看法使筆者深受啟發。仔細想想,這道題確實存在明顯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擬題者犯了“混淆劃分根據”的邏輯錯誤,“抒情和議論”中僅有“贊成和反對”歸于語氣,“肯定和否定”則屬句式,而“抒情和議論”是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類別。怎么能與語氣混為一談?

        像這樣的學生,敢于大膽沖出參考答案的樊籬。反對權威,教師應給予鼓勵,甚至允許他們對習題進行評議。這樣,閱讀訓練才能收實效,學生的創新意識因受到了保護才能增強。

        又如教學《小橘燈》一文時,文中寫到“王春林也失蹤了”,教師可引導同學思考“王春林哪兒去了”。這種多維性訓練是開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多維性訓練,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之一。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是針對閱讀能力強的優等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大家一齊來創新形成一種氛同,一種氣候。

        二、個性意識的培養

        創新性閱讀教學中,個性意識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在閱讀教學中針對一個個鮮明特征的個性,不能采用“教案劇”進行套式教學。而是要在新形勢下讓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歷久彌新,把“教案劇”從本質意義上變成“角色劇”,同時改變傳統的“教路”統領“學路”的觀念,將之轉變為“教路”以“學路”為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正在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讓閱讀教學成為激發學生個體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動,尊重學生的良好個性,優化其個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少年兒童創造性馳騁的廣闊天地。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學生循規蹈矩地聽教師不辭辛勞地灌。然而,課堂過分秩序化并非好事。盡管教師最怕課堂出“亂”,事實上,“亂”的時候往往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也是充分展示個性的時候。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持不同觀點激烈爭議而引起“亂時,教師不妨講究一點教育策略,讓它亂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放下“不守紀律的包袱,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相機點拔,摸索出一套相機制亂的方法,這是一種教育機智,利于學生個性。

        在指導學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除了讓學生記住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外,其他有關課文主旨和翻譯的內容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解決。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很多學生為了說服別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軼事,甚至把政治課本都搬了出來,課堂上“炸”了起來,好不熱鬧,下課了,他們還意猶示盡……學生們在“亂”中或獨抒己見,或與人辯駁,或與人交流,思維十分活躍,興趣高昂,個體主體性得提升,教師也從教學文言的“串講法”中解脫出來,主導作用得以發揮。

        閱讀,是一個走近和走進文章世界的美妙過程,對于文學作品而言,更是一個以“人本”解讀“文本”的微妙過程。文學欣賞恰恰是以個性解放和生命意識的張揚作為其追求價值的。在教學文學作品時,讓學生用敏銳的神經感知文學閱讀中“詩無達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獨特意味。現代閱讀觀認為,不是教師在肢解課文,而是學生與文學大師展開心靈的對話與溝通,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互動過程。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改變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變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時。就“怎么死的”這個問題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后展開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一日“凍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和自身體驗分別陳述了得出該結論的原因和根據。其中“笑死的”。一說不同往見,該學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適應現實,所以饑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黃粱美夢中狂笑不已后告別人世的。”教師及時肯定這種獨辟蹊徑的見解,不失為培養學生個性意識的重要舉措。

        三、質疑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指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主動發現問題和知道到哪里去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是創新的基礎,在創新性閱讀教學中應鼓勵全體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是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閱讀文章,在閱讀中產生疑問,而疑問又促進其進一步思考、探索、解決疑問。這就是一個“無疑——有疑——無疑”的反復循環的思維過程。而且提的問題質量越高,問題解決得越好,人們的思維就越具有創造性。鼓勵并引導逆向質疑,是創新性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策略。思維有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之別,質疑也有有順向探究和逆向質疑之分,培養逆向質疑的閱讀習慣和用批判的眼光進行閱讀發現的能力,是創新閱讀的任務之一。所謂逆向質疑,就是從反向角度對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現方法進行質疑,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進行閱讀,在思維的撞擊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創造性閱讀的素養和能力。

        逆向質疑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叫“假設比較法”。這是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利用矛盾,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刺激學生的逆向思維,正反比較,最容易探得作者構思的“奧秘”。例如教“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為了讓學生體會詩句用詞的精妙,教師如果直接問‘綠’字為什么寫得這樣好?就顯得一般,而改問,“如果該句不用‘綠’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這樣就有了新意和思維的力度。

        其實質疑、批判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在過程中,可以解除人們頭上的緊箍咒,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產生的過程,培養出好奇心和挑戰前人,挑戰權威的自信心。

        四、活動意識的培養

        創新性閱讀教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創新。中小學生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學習,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中小學生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而讓每個中小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人與腦一塊干,是創新教育的開始,手腦雙便創造教育的目的。”

        第8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提出的依據

        1、源于《課標》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明確地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顯然,《課標》中的這段有關閱讀教學的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那么,可以這樣說,只有個性化的教學才能造就學生閱讀的個性化,無疑地,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走個性化閱讀教學改革之路。

        2、源于“語文”特點的思考

        “語文”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唐承彬老師說過,語文作為一門學科是含有不少科學因素的,在語文教學的進程中,牽涉到許多無法定量定序的變項,語文教師個人的特點,往往比某些規定的東西更實際,更重要。這番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在理性的傳授知識、探索規律的同時,又應該求異、創新,以獨特的教學個性,求得多彩的教學風格。

        3、源于“主體”的思考

        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他們有著個性氣質、生活經驗、心境、情趣的差異,在每時每刻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內心天地。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們稚嫩的心靈,更要欣賞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權力,求得每一個學生多角度的發展。任何一個學生到學校來學語文,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帶到課堂來的有他的生活與經驗。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這個角度而言,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喚起、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的過程。不斷地幫助他們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并使其照亮自己的語文學習的過程。

        4、源于“教學者”的思考

        我們的語文教師自身是一個個充滿生命特征的個體,都有著個性魅力,有著獨立意識、創造能力和人格理想,有著獨特的人文素質。教師有個性,才有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愈明顯,愈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愈能創造地運用于語文教學藝術之中。只有教師充滿個性特征的課堂教學,才能激活整個課堂,激發出課文深層的生命活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熱情。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一定要亮出個性,亮出“自我”。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需要教師的激情

        沒有激情的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和源泉,更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和關鍵。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來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例如,用充滿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觀舞記》,用歡快明麗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讀《山中之友》等等。通過激情導趣,增強感受,喚起體驗,深化理解,觸發創意,促進個性化閱讀,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學習《觀舞記》時,觀看了充滿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我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并說明你的理由。這無疑掀起了課堂的,同學們興奮不已,交頭接耳議論著,最后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能說出不同的詞匯,可謂精彩紛呈。“恐怖”一個學生脫口而出,空氣凝固了一秒中,我內心也一驚,這么美妙的舞蹈竟有這種感受,故意搗亂,不是,你看他一臉坦誠,于是我不斷引導其說出其根據,原來都是那盞銅燈惹的禍,馬上有同學提出異議,說這是印度宗教色彩的體現。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閱讀教學中,既要充分肯定學生對文章主題感受體驗的獨特性,又要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諸如“為什么?”“你最喜歡什么?”“你的觀點有哪些?”“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同學們放開思維空間,暢談自己的情感體驗,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你爭我辯,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質疑釋疑中挖掘教材,開啟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真正使學生成為思想的主人。

        2、需要平等和諧

        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維流暢,語言豐富。只有構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真正能體驗到理智探索的愉悅,課堂也就成了一個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舞臺,成了一方創造智慧飛揚的天地,在這樣的課堂,要求我們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讓心靈溝通心靈,用尊嚴贏得莊嚴,用愛心激勵愛心,用生命呵護生命,用自由喚醒自由,并以一顆赤誠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進而把他們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讓孩子們在開放的課堂上快樂著學,坦露內心,暢所欲言。譬如,在教學《馬》這課的教學中,主人給馬戴上黃金鏈條,將其項鬣編成細辮,打扮得那么漂亮,為什么說是對馬的侮辱?這一提問擲地有聲,同學們紛紛思索,展開討論,爭先恐后地搶答,有的結合自己的體驗,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馬非馬,人非人,這是最大的侮辱。由此使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脈搏的跳動,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從而使思想境界也得以升華。

        3、需要旁征博引

        文言文教學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學生難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怎么辦呢?最好的做法是: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用現代人的意識去詮釋文言文,想辦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起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在講解《馬說》時,為了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毛遂自薦”與“自高自大”本質區別,我講了一個例子,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在一次世博會上,中國人急中生智打碎國酒茅臺酒,頓時芳香四溢,推銷了自己。這則故事幫助學生領悟了學習《馬說》的現實意義——別在等待伯樂的時光中,自我蹉跎,而要自主地推銷自我。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個性化課堂,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增多,就會生成很多的教學細節。我們要隨機應變,用語文教師所有的敏感去捕捉、發現課堂的生成點,以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智慧引申、深入教學。用我們的智慧,讓預設和生成共同演繹精彩的課堂。在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得不斷提高,與時俱進。我們得有豐富的人文素養、知識儲備、敏銳的思辨、良好的語感等等。

        參考文獻:

        1、黃瑞槐《解讀“創造性閱讀》

        2、吳振華《淺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山西教育

        3、程芳《不,一百種在那里――談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策略》湖北教育

        4、彭英《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理解――教學課例與解讀》云南教育

        第9篇:文言文閱讀論文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體驗式閱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93-01

        情感體驗式教學指的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應認知和情感的過程,其是建立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其認知基礎上,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還原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領悟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使用情感體驗式閱讀教學,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1、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體驗式教學是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體驗,以通過陶冶學生情操的方式提高其語文閱讀能力,因此,課堂氣氛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音樂以其優美的旋律能夠很快將學生帶入情境,在音樂的選擇上教師要依據所講內容來進行合理選擇,但不要選擇過多的曲目,以免學生感受到的已經超出了教學的范圍,數量大致定在一首到兩首,確保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到教師渲染的課堂氣氛中;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創建一定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在教學情境的選取上,教師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以學生所熟悉的事物為基礎展開教學,這樣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切身體驗知識,也能夠快速理解知識,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十分有幫助,是情感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手段。如在講解《智取生辰綱》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水滸傳》相關音樂,將學生帶入到豪氣沖天、俠肝義膽的氣氛中去,便于后續的學習。

        2、通過教學輔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逐漸發展,其在教育行業也有所滲透,在這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是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多種優點,其能夠將知識化靜為動、能夠將聲音、視頻等融入教學,讓原本只有書本教材的課堂一瞬間變得豐富多彩,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內容以多種方式呈現在多媒體課件中,可以適當插入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聲音、視頻等,也可以將文章清晰分解,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通過這些新穎的元素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其中,讓學生親身感受語文知識的內容和背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使其能夠在體驗知識的同時對文章加以思考,找到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這種教學方式是情感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如在講解《蒹葭》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配以蘆葦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到在蘆葦叢中暢游的感覺,將其帶入其中,以便學生的理解。

        3、通過角色扮演調動學生積極性

        除了以上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手段促進學生親身體驗之外,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也是體驗式教學較為有效的手段,但是在使用角色扮演這種方法進行講課時,教師要注意一般都是用在涉及到的人物較多的文章中,至少是在三個以上,否則將不利于教學正常的進行,在角色扮演時,教師要首先給學生們分組,然后組內自己決定誰扮演哪個角色,不要硬性地去規定哪個學生演哪個角色,這樣學生才會卸下心理負擔,進而更加自由地發揮自身才能,使課堂更加豐富,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到知識,進而能夠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習。如在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組進行表演,其它小組仔細觀看,這樣的教學方式感染力非常強,學生們能夠很快進入到角色中去,在古代的唇槍舌戰中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對其古文的理解十分有幫助。

        4、擴讀性體驗

        在情感體驗式教學中,注重的是學生對于文章的體驗,所以教師可以考慮將與課文有關的事物帶入課堂,擴充學生們閱讀的知識面,或是將學生們帶出課堂,讓學生們走進生活,進而親身體驗文章。對于這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較為常見,教師經常性地將課外相關知識帶入課堂,但是第二種方式卻不是經常使用的方式,這種方式教師要肩負起學生的安全責任,對于調皮搗蛋學生較多的班級,管理能力強的教師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將學生帶出課堂,讓學生體會自然。如在講解《倒拔垂楊柳》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擴讀《水滸傳》,從其中節選作為閱讀的開端,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門;在講解《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通過申請,組織并帶領學生到有蓮藕或是荷花的公園中走一走,讓學生親身感受,拓寬學生的視野,多角度理解知識,達到很好地情感體驗式學習。

        5、合理的教學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要求教師的評價要科學合理,首先,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以及總結性評價,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個人檔案,將其平時學習中的評價收錄到其中,便于在期末總結時進行有效的評價依據,也是作為后續教學計劃的依據,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而對閱讀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注重自身語言的感染性,針對于相應的教學內容,給出具有感染力的評價語言,如針對學生分析的文章,引導其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通過鼓勵的語言讓學生更有信心將文章分析透徹,這樣學生能夠在改正錯誤的同時更加樂于學習語文;最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評價的內容以所學習的文章內容為主,在自評和互評中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建議,進而以更加正確的態度進行學習,同時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

        總之,情感體驗式教學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非常有幫助,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要積極采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摒棄以往的教學模式,以新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知識,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在體驗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正確引導其展開閱讀,有效提高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 在线观看免费的AV片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的视频 |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