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師生之間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生;德育工作;問題;措施;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0-00-01
一、中職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理念落后的問題。人們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片面地認為傳遞知識和經驗就是所謂的教育,人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并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只要將德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傳授給中職生就可以了,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中職生通常對德育的理論知識比較了解和熟悉,但沒有將德育理論知識、德育道德的精髓和內涵落實到日常生活行為之中,沒有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更沒有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據調查,37%的學生認為在學校開展“德育”課程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但事實是41%的學生認為其自身所在的學校從來沒有舉行過德育方面的活動,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依托,承擔著培養人才,促進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但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以及國外個人主義的熏陶,我國中等職業技術學習趨向功利化,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狹隘地要求學生認真學習知識,提高自身能力,而沒有教育中職生如何學會做人,如何正確地為人處事,沒有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忽視了民族精神的弘揚。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偏離了德育的軌道,也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相符合,更阻礙了廣大中職生的健康成長。
(二)課程內容匱乏的問題。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忽視德育工作,忽視德育對中職生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課程的設置不合理,課時也比較有限制,這些因素都導致德育課程并不到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材大部分都是以思想和政治理論為題材,比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基本原理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這些教材大多都是以人性教育、生命教育為核心,而中職生德育的內容相對較少,課程的內容比較匱乏,不能滿足中職生的需求。
(三)德育教育途徑狹窄的問題。學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讓中職生廣泛地接受德育,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但從我國的現狀來看,我國中等職業技術學習實施德育的途徑非常狹窄。中職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課堂傳授來接受德育的,社會實踐的機會非常少。雖然課堂教育可以讓中職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地接受德育、了解德育的內容,但課程教育的效果明顯比較差。中職生難以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更沒有實施文(下轉第100頁)(上接第55頁)明行為,學生只是在形式上了解了德育,但沒有從實質上掌握德育的內涵和意義,沒有付諸行動。
二、加強中職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一)創新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理念。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廣大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德育理念,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德育的內在價值以及對他們的積極作用,用科學的教學理念感染中職生,關愛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根據每個中職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感受的人文關懷,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進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二)拓寬德育教育實施途徑。以社會實踐為手段,內化學生的感恩品質。首先,學校可以舉行社區服務活動來實施德育。中職生可以到養老院對老年人提供幫助和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關懷。其次,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帶領中職生去鄉下、去農村等條件艱苦的地方體驗農民生活的艱辛,讓中職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生活,熱愛大自然,平等對待他人,不歧視農民,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互幫互助,團結合作,使自己融入集體之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和關懷,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最后,大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懷。學校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中職生用道德進行自我約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之中實施文明的道德行為,實現德育的最終目的。
(三)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德育教育合作協調機制。1、學校:重視德育工作。德育要進入學校教育教學環節:首先,把德育作為學校一堂必修課,納入課堂。一方面以“兩課”教學為主渠道,構建德育課堂。同時,在各個學科里面都滲透德育,將文科教學與德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此外,還要對德育實行考核機制,學校應根據德育的目標,開展校園文化活動。2、社會:創造德育的環境。政府對社會環境的改造負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政府應該加大投入,在全社會推廣和宣傳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實施德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方面,通過宣傳,讓全民知曉德育的內涵。另一方面,國家和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上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自我約束,自律自強。3、家庭:首先,父母應該改變傳統的教養思想,樹立科學理念。家長應該首先教會子女如何學會做人,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家長應該匡正糾偏,不要只看到技藝對孩子的“顯性”作用,看不到品德對孩子的“隱性”影響;改變傳統的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做法,教育孩子熱愛勞動、尊老愛幼、自力更生等。其次,家長應該父母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注重細節,引導子女養成正確的日常生活習慣,改掉壞習慣。最后,養成良好的教養方式。由于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大多數父母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導致很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三、結束語
中職生德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我國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中職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近年來,“生活作文”教育研究逐漸由“習作內容的真實”邁向“習作過程的真實”。在實施過程中念好“真”字訣,更加關注鮮活主體的真誠習作態度、無痕情境中的真恰習作目標、發展思維的真效習作訓練、豐富體驗中的真切習作認知,將作文學科價值科學轉化為學生學力。
[關鍵詞]
生活作文;內容真實;過程真實;學科價值;學力
“生活作文”是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實驗小學的省級課題。課題,必須有堅實的理論支撐。“生活作文”理論的根在陶行知先生和葉圣陶先生那里。“生活即教育”與“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是“同”曲同工,陶行知先生說的是教育,葉圣陶先生說的是作文教學,他們都在指引“生活作文”教育走向真實的生活,以“人”為“文”,以“文”化“人”。這個課題,從1996年開始做,做到現在,已經20年。金加錦、周志高、唐廣泉三位校長率領教研團隊一如既往地堅持做,認真做,探索做,不斷開拓“生活作文”教育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領域。以下以筆者執教的《最美南京推介會》為例,試析將“生活作文”學科價值科學轉化為學生學力。
一、科學轉化,有效激活習作主體的“真實”學力
杜威“做中學”理論影響“生活作文”學科價值要科學轉化為學生學力,必須念好“真”字訣,在“真實的習作過程”中提升學生學力。
(一)鮮活主體的真誠習作態度決定習作高度
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提出“立誠最為貴”的觀點――誠實地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地反映充實的生活。《最美南京推介會》要求學生端正真誠的寫作態度。首先,在寫作原材料上要真實。要求學生介紹好吃的、好玩的,必須是南京當地的、原汁原味的。其次,寫作情感要真摯。懷著對南京的敬畏之情,寫家鄉的內容,展現家鄉之美,體現南京人的自豪感。再次,要注意作文與做人合一,說做一致。不僅用文字將南京好吃的、好玩的演繹得精彩紛呈,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贊南京美味,愛護南京美景。
(二)無痕情境中的真恰習作目標點燃習作動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詩詞小說,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學生有興致去試作,當然絕對不宜禁止,但是這并非作文教學的目標。”拔高對學生的習作要求,不是不作為,而是在亂作為。教師理應貼近學生生活指導教學,為他們現在和以后更好地生活做鋪墊。蘇教版四年級上學期教材中已介紹了書信的寫法,學生在周記或者日記中都曾寫過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內容。在《最美南京推介會》設計中,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摘到“好吃的”“好玩的”,學生發現作文是好寫的。現在創造性地讓書信載著“好吃的”和“好玩的”,載著孩子的期待去結交新朋友,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為真實的習作對象而習作,學生認為,這樣的習作是有價值的。主體性得到彰顯,內驅力得到調動,由“要我寫”自然轉化為“我要寫”。4月份,筆者在江都實驗小學四(12)班上過《最美江都推介會》之后不久,建湖實驗小學四(2)班的孩子就收到了12封來自江都小朋友的來信。
(三)發展思維的真實習作訓練提高習作能力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超過7個以上的記憶項目,大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3個項目。在此研究下,筆者在設計介紹好吃的美味時,讓學生尋找藕粉圓好吃在哪里,預設的內容是外形、味道、做工,預設的數目沒有超過3個;設計介紹好玩地方的時候,提醒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注意點是兩個,讓學生選擇的景點是2~3個。根據韓禮德的研究:主位為話語的出發點,一般位于小句的句首位置,述位是說話者對這個出發點所做的陳述,一般位于主位之后。文章內各句子間的主位、述位是否相連可看出文意是否通暢連貫。介紹好吃的時候,將外形、味道和做工作為主位,相關的具體介紹作為述位。一般學生會潛意識地從教師提供的介紹建湖藕粉圓的范文中自然運用到這種結構,如有部分同學出現偏頗,教師可及時進行指導。根據漢語空間方位的言語表達技巧,教師在介紹好玩的地方時注意參考“點”加“方位詞”的方法。學生在介紹南京玄武湖公園時,教師首先提醒他們說玄武在南京的什么地方,然后從中間和東南西北介紹玄武湖公園,這樣言語表達體現了邏輯性,片段描寫條理清晰,扎實提高小學生思維能力和言語表達技能。
(四)豐富體驗中的真切習作認知提升習作育人
在美國學術界有廣泛影響的著作《寫作能力的發展》一書中,伯雷頓等人認為,寫作能力與認知發展有關。在日本,在處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上,把生活放在第一位,重視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寫作對習作主體生活的促進作用。在我國教育寫作史上,寫作也經歷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為修己,到為事功,到為功名,到為文章,到為立誠,再到寫作主體良好的人格意識的養成與作文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生活作文”以“人”為“文”,以“文”化“人”。遵循兒童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將兒童的生活、實踐、閱讀、情趣等有機地融合在作文教育資源之中,借助兒童的言語寫作、言語交往、言語成長來促進兒童生命的發展。他們在習作實踐認知中“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最美南京推介會》演化成南京、建湖學生真實的書信交往,透過帶著溫度的語言,架起一座座友誼的橋梁,為他們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做好積淀,打好底色。“生活作文”教育逐步邁向人的“生成”境界。
二、多元開發,理性推進習作課程的“真實”發展
要在更高層次上將“生活作文”學科價值系統轉化為學生學力,理應在課程論視閾下對“生活作文”習作課程繼續進行開發。
(一)基于現實生活世界的“生活作文”課程資源開發
要從現實生活世界中直接開發有利于真實習作目標達成的寫作課程資源。目前,“生活作文”在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研究的基礎上,對習作教材進行適切兒童的“二次開發”。圍繞“生活作文”開發了“生命踐旅”“小公民調查”“班集體建設”等三個習作系列四個年級的校本課程教材。在此基礎上,將進行跨學科的習作課程資源開發,擴大作文課程資源,煥發作文教學新的生命活力。《最美南京推介會》是從“生活作文”的“生命踐旅”系列四年級校本習作課程教材《最美建湖推介會》中演化而來。
(二)基于語文能力統整的“生活作文”課程資源開發
“聽說讀寫”尤其是“讀寫”能力的結合對“生活作文”課程有很深的影響,通過閱讀積淀文章樣式、習作技巧、習作知識。但從認知寫作對深度閱讀的促進來看,“讀寫”結合的教學還應該適度開發“習作促進閱讀”的循環課程資源。將作文紙張貼在教室內或分組傳閱,學生在閱讀后,對欣賞的創造性的表達寫上簡短的評語,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悅納個性語用。《最美南京推介會》在最后的環節借用美國教育家唐納德?納普提倡導的找“作文優點”,將作文紙張貼在教室內或分組傳閱的方法轉化成在展臺上展示,評講學生好吃的、好玩的習作,不做任何錯誤的標記,讓全班學生用“點贊”的方法發現習作者的創意語用。“讀寫”成為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過程。
(三)基于現有作文課程的“生活作文”課程資源開發
《童話作文》的倡導者、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吳勇于2015年春在《江蘇教育》重磅推出童話作文年度策劃――適合兒童的習作課程開發研(下轉第13頁)(上接第4頁)究,從課程論的視覺去探索童年文化生態下習作課程開發的邏輯路徑、結構系統和方式方法。這些理論和實踐助推“生活作文”習作課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更加廣闊的研發領域升級跨越,研發出適合建湖學生的“生活作文”習作課程。“生活作文”這艘課程航母將載著孩子們向更遠處起航。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建湖實驗小學“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將在“涵養化育,自然天成”的校本理念引領下,不僅基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從教學引向育人實踐。為學生漫長人生打好底色,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給他們的童年生活留下一串鮮亮的言語足跡。
[參 考 文 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魏占峰.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8(8-9).
[3]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研究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4]方明生.日本生活教育作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5]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和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研究生志愿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02
志愿服務自上個世紀初產生以來,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許多國家政府都把志愿服務活動當成是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喚起公民互助互愛意識,增強社會活力與生機,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提倡。當前,志愿服務活動在全球開展得十分活躍,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支持。
隨著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各地的廣泛開展,“志愿者”這個名字和它內在的含義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志愿服務也越來越需要有文化素養、有技術專長的志愿者的加入,這樣才能對社會提供高質量且適應性強的志愿服務。研究生是一個具有特殊知識和技能的群體,他們具有文化層次高、專業功底厚、創新能力較強的特點。專業性強和高科技含量是將研究生志愿服務與一般志愿服區別開來的一個標志。
研究生志愿服務,對研究生個人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人生體驗和經歷;對學校來講,能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校園人文文化的建設;對于社會來講,能夠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和諧。
校園文化是學校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客觀存在于校園內的文化現象。高校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享有的集體文化,具有開放性、適應性、多元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點。校園文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物質文化方面如校園環境布局、建筑風格、教學設施、校徽、校旗等;在制度文化方面如學校的管理體制、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如人生觀、價值觀、學習風氣、學校的傳統和作風等。筆者認為研究生志愿服務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所起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上。主要有三大部分:“三觀”建設、學風建設、學校傳統和作風的弘揚。
下面,筆者就研究生志愿服務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研究生志愿服務在“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一)研究生志愿服務有利于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偏重于智育培養,重知識輕人文,這種教育缺陷產生了以學習成績衡量學生好壞的判斷偏差。雖然現在我們也在強調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但由于缺乏機制的支撐,在傳統的巨大慣性面前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高校的德育還只停留在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班會課等灌輸式教育上,空洞的說教、抽象的理論遠遠多于對實踐的具體指導。這種狀況造成學生所學理論無法指導實際行為,而實際行為又無法得到道德法規的制約。研究生志愿服務將是解決這一問題較好的方式之一,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教育對象的大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教育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教育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將理論付諸實踐,將制約轉化為自覺行動。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對象產生正面的“內省”功能,有利于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有著較強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
(二)研究生志愿服務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有人說,社會是最好的課堂,我覺得這句話是正確的,研究生用自己的所學和所長服務于社會,才能從中學到更扎實的知識,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大學生與社會的結合有一個彼此相融的辯證發展的過程,而青年志愿者行動恰為這一過程搭起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大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社會,認識到社會對他們的期望,體驗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和評價,激發他們對自身進行反省和正確評價,明白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自覺地按照社會需求來改造自己。比如大學生通過“三下鄉”等志愿活動,對社會現狀、國情和民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提高了對人、對事、對社會的判斷力,有助于內化道德行為要求,并將此轉化為實際行動,形成自覺的道德習慣,從而在實踐中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生志愿服務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時代新風的精神
研究生志愿服務活動要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作為指導思想,以辦事業的精神和走社會化發展道路為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我國現階段,由于社會機制尚未健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偏差,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青年志愿者不圖名、不為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對培養大學生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時代新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而這也是大學生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四)研究生志愿服務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缺少了不少。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三點一線”的小圈子,人際交往越來越淡漠,不同社會群體逐漸出現分化,由此產生了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而研究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融合互助,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接觸,減輕甚至消除彼此間的距離和隔閡,緩解了社會矛盾,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們所倡導的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彼此友愛、奉獻、互助的精神其實也是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主要體現方式。因此,寓精神文明建設于志愿服務活動之中,更貼近時代的發展,更符合大學生的特點,從而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用。
二、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促進校園學風建設
新時期學風建設的內涵,從廣義上來講,學風建設是學校長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學方針以及辦學過程中教師的治學精神、教學風范和工作態度,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和精神面貌,學生班級的學習風氣、院系的學術氣氛、學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校園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整體綜合反映。從狹義上來講,是指學生集體或個人在對知識的渴求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帶有傾向性、穩定性的治學態度和學習行為的綜合表現。
(一)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
作為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和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各高校研究生通過開展助教幫學、互動聯歡等一系列志愿者活動能夠讓自己的專業運用于實踐,得到能力的驗證。從中他們可以更好的明白自己專業的特點,通過志愿服務,也可以看出自己所學知識有何不足之處,及時得到改正,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最終,扎實的專業水準能更有利的促進他們與社會大家庭的融合。
(二)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加強專業之外知識的涉獵
我們知道,現在的高校學生除了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培養其它方面的素質。要做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研究生志愿服務團體為你提供了一個良好且有意義的平臺。
俗話說:“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雖然,這無非是對現實的調侃,但如果我們試著走出去,便會發現,這個社會是多姿多彩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在做志愿服務,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收獲,這就是得到專業知識以外知識的涉獵。
(三)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帶動本科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項好的活動總是能帶來積極的效應,研究生志愿服務就是這樣。隨著它的開展與實施,不僅廣泛的研究生參與,大量的本科生也在積極的與之靠攏。當他們了解研究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和意義后,無形之中,便有了學習的動力。得到服務隊師兄、師姐的指點與交流,他們便能更好的準確的找到自己學習的方向。通過咨詢研究生志愿服務處,本科的學弟、學妹明白了考研的程序與前景,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讀研的自信,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興趣。可以說,讓研究生志愿服務走進本科生中,是大有必要的,也是大有益處的。增強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交流溝通,也一直是志愿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弘揚學校優良的傳統文化和作風
校園文化傳統和作風,既是大學精神的綜合反映,又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化和外化。美國教育家弗蘭克斯納認為,在保障大學的高水平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它是“校園人”對大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同時它以價值標準和文化規范的形式約束著大學的行為,是大學區別于其他機構的特質。弘揚學校優良傳統文化和作風就要注重學校形象建設,凝練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校訓、校歌、校徽,積極培育和大力弘揚體現學校特色和個性的大學精神。而研究生志愿服務活動正是弘揚學校優秀文化傳統重要的途徑之一。
(一)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樹立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擴大學校的知名度
大學形象是一所大學歷史傳統、辦學水平、社會貢獻等諸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表征,是大學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和公眾影響力的體現。良好的內外形象是學校的無形財富,不但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拓展,高校與社會日益融合,特別是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生源競爭,生存和發展成為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研究生志愿服務能夠使研究生融入社會,融入群眾當中,其良好的形象非常有利于學校形象的塑造,而且可以使社會更加了解學校的情況,擴大學校在社會和群眾中的影響。研究生志愿服務對傳播校園傳統文化和學校優良傳統都有重要的作用,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將產生主要的影響。
(二)研究生志愿服務使學校在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一個有責任的社會,一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及社會結構都在發生變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疏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在加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文關懷,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舉措。從總體上來說,志愿服務、愛心奉獻能夠有效地提升新一代青年的社會責任,積聚社會資本,促進青年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社會實踐上講,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都是與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相吻合的。高校作為社會建設的有力力量,通過向社會派遣更多的研究生志愿者,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途徑。當然作為研究生,他們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結語
研究生志愿服務為研究生提供了“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機會,可以幫助研究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論聯系實際,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時代新風,對大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就高校而言,研究生志愿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可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發揮有效作用,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有利的促進作用,尤其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和校園人文文化建設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衛東.青年志愿者行動是高校開展“三觀”教育的新平臺[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0,(9).
摘要:“有文憑而無文化,有教育而無教養”,不僅僅是指當今社會知識階層的突出現狀,也指陳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嚴重缺失。為此,建構新世紀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坐標結構即是:優良純正的公民品質是它的橫向軸,厚重深刻的人文意識是它的縱向軸,詩意浪漫的審美情懷就是其坐標的原點。
關鍵詞:大學生 文化素質 公民品質 人文意識 審美情懷
說到中國的高等教育,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難堪的現實:昔日人類精神殿堂的大學校園正在淪為物質主義的消費場所,往日滿腹經綸的大學教師正在成為職業訓練的專門技師,過去才情飛揚的天之驕子正在變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輩。是的,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振衰起蔽,需要革故鼎新。不論是弘揚大學精神,還是建設大學文化,其根本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正如同志在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上講話,對當代大學生所提出的殷切期望:“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又積極陶冶文明素養,既努力增加知識積累,又積極加強品德修養,既努力鍛煉強健體魄,又積極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1]如果說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優良的文化素質已是一個不刊之論,那么,他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文化素質,并且構成這些文化素質的要素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關系呢?
1 優良純正的公民品質是基礎
“有文憑而無文化,有教育而無教養”,不僅僅是指當今社會的知識階層的突出現狀,也指陳出了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嚴重滑坡,這倒不必上升為政治覺悟的退步、精神信仰的委頓和人生意義的迷失,質言之是公民品質的失缺。所謂公民品質,又叫公民素質或公民道德。筆者用“公民品質”旨在突出公民為人處世的品行質量、安身立命的品格精神和志存高遠的品德境界。用當今的一般話語表述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立志勤學,謙虛禮讓;律己寬人,公正無私。對此,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先生,1912年在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多次強調“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實足矣助其為惡,無益也。”[2]所以,“不得不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3]高倡道德對于教育的重要意義,可謂一語中的,誠如孟子所言:“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去之”和“存之”的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道德”是也,而最應該具備人類道德和品質的無疑是正在接受人類先進文化的大學生。
毫無疑問,大學生首先是一國的公民,是公民就得享有憲法賦予的權利和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還得遵守法律的規定、制度的規范、道德的限定和民俗的約定;并且大學生還應該是一國的優秀公民,在這些一般意義上的公民品質的基礎上,他還應該做得更好,簡言之,作為國家公民的大學生應該比一般公民品德更高尚、品行更堅定、品質更優良,他們應該成為引領先進文化的楷模,垂范高尚人格的標兵,踐行社會公德的先鋒。因為學者們一致推崇現代大學的三項功能:培養人才,探究學問,服務社會。其中的“服務社會”,不僅是用智慧才能造福社會,而且要是用人格魅力、思想意識和精神生活影響社會和引領公眾。一個地方的大學應該成為這個地方的精神生活的殿堂、文化創造的溫床和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樂園,而從這個大學走出去的學生猶如撒向原野的文明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應該建立在公民品質的基礎上,優良純正的公民品質也是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根本保證和基本前提,更是題中應有之義,否則的話,侈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無異于水中望月和沙灘建房。因此,所謂“優良純正的公民品質”即是:以建立普世價值的真善美的統一為標準,以推動歷史進步的天地君的和諧為鵠的,以保障主體地位的知情意的合一為要務。
2 深刻厚重的人文意識是核心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平民化時代的欣然到來,隨著適齡青年源源不斷地涌進大學校園,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逐年走低。何謂“大學”?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從構詞法的角度看,一是“大”,二是“學”。所謂“大”者,曰“囊括大典”,梅貽琦曰“擁有大師”,前英國若丁漢大學的中國籍校長楊福家說“富有大愛”;惜乎!擴大地盤、修建大樓、開辟大道、爭取大項目、策劃大活動,不一而足。而“學”毫無疑問是學問、學術、學養,更應該有學生;惜乎!學歷、學位、學派、學緣更是風靡校園。原來大學真正最具有魅力和最值得存在的東西是人類社會渴有、當代社會少有的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的“人文意識”,這應該成為大學之為大學的立校之根本、精神之高地和境界之高標。
人文意識,又叫人文精神,指人類的文化積淀而形成的精神傳統。是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文化的基本范疇,其基本精神是重視人的獨立價值,強調人的高貴地位,贊美人的偉大力量,頌揚人的美好理想,尊重人的獨立人格,發展人的塵世事業,滿足人的基本欲求,因而不但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啟蒙性質,而且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文化的普世價值。《易經》賁卦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從男女引出自然之道,又從自然變化的合理性引出社會變遷的必然性,因此,順其天地和人性的“自然”就是治理國家和引導百姓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見,人文意識的實質就是既“以人為本”,又“以人為上”,前者是尊重人的自然權利,后者是提升人的文化意識。而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意識是與大學寬松自由和高雅精致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明白大學生文化素質內涵的人文意識就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經驗、體察、認知為特征的科學主體精神,以仁愛、克己、敬業為特征的倫理主體精神,以激情、想象、形象為特征的審美主體精神。”[4]這三種精神所體現出來的人文意識不但是當代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而且是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陶養的核心。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大學校園中形成這樣一種濃郁而芬芳的氛圍:閱讀經典和名著、親近理論和思辨、崇奉創造和超越、探討理想和未來,包容自由和另類,體驗詩意和浪漫,并把這一切化為大學生的自覺的行為和能動的實踐。
3 詩意浪漫的審美情懷是升華
無可否認物欲橫流和利欲熏心、實用哲學和功利主義、娛樂至上和消費文化,正像流感一樣從社會蔓延到了大學校園,說到藝術一定是流行的,說到審美多半會惡搞的。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沒有審美情懷的人文素質就像山中無靈仙、水里無蛟龍,多少顯得有些僵化和呆板,因為在審美活動中,“人不僅僅是有限的存在,而是一種唯一不甘于有限的存在。‘未完成性’、‘無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不確定性’、‘開放性’、‘創造性’就因此而成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5]就人的生命意義的生成而言,“文而化之”體現的是人猿相揖別的效果,“美而育之”體現的文野迥然別的意義,在人類追求自由王國的漫漫征程中,如果說,美永遠是一盞照亮我們文化航程的耀眼燈塔,那么審美就構成了人類歷史長河的壯麗畫卷。就這個意義而言,作為時代精英和文化厚重的大學生在他的文化素質的藍圖上,沒有美和審美情懷是不可想象的,而詩意浪漫的審美情懷應該是文化素質的美好升華。
擁有審美情懷的人,不一定是美學家和藝術家,但一定會成為美好人生的追求者和幸福生活的呵護者;擁有審美情懷的當代大學生,不一定學會吟詩作畫,也不一定精通琴棋書畫,甚至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地聽一堂美學課,但他一定會對消逝的過去寄予難言的感懷,對經歷的當下傾注深情的關注,對無限的未來充滿神奇的向往;他會為壯懷激烈而豪情萬丈,他會為不幸遭遇而潸然淚下,他會為真誠善良而怦然心動,他會為平凡樸實而執著守望。從而使他成為一個理想高遠、精神充實、情趣高雅、心靈敏感、愛好廣泛的人,這也是19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的約翰.亨利.紐曼所推崇的“紳士”,“成為紳士是件好事,具備有教養的才能,有靈敏的鑒賞力,有率直、冷靜、公正的頭腦,待人接物有高貴、謙恭的風度是好事――這些都是廣博知識天生具有的本質。它們都是大學的目標。”[6]
怎樣陶養當代大學生詩意浪漫的審美情懷呢?除了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廣泛的中外文學藝術修養外,還要有“三心”。一是好奇心,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心態是審美情懷的大忌,它不應該是“海棠依舊”的光景,而是“綠肥紅瘦”的感嘆,它應該如馬克思所推崇的“人所具有的我不無具有”,對一切的未知事物、新鮮事物和神秘事物,都予以熱情的關注。二是真誠心,康德說過“美是道德的象征”,凡是美的一定是真的和善的,那種虛偽、虛假和虛妄都是與美無緣的,也只有對世間的悲歡離合傾注真切的情感,對自然的風花雪月寄予由衷的喜愛,一種美好而莊嚴的感受才會油然而生。三是同情心,這不僅是道德意義上的關愛弱小,而是審美心理的“移情”現象,推己及人,以人度物,可謂王國維言及的“以我觀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是辛棄疾所感受到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綜上所述,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三要素的“公民品質、人文意識、審美情懷”,構成了一個十字架坐標結構。優良純正的公民品質是它的橫向軸,代表著空間意義的著寬度和廣度,這是大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有的基礎素質,舍此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了;厚重深刻的人文意識是它的縱向軸,代表著時間意義的深度和厚度,這是一個時代精英的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質,舍此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了;而詩意浪漫的審美情懷就是其坐標的原點,這是整個文化素質的提煉和升華,代表著人類所有優秀而美好的素質都要在這里聚集和輻射,舍此就不是一個文明而高尚的大學生了。
橫軸、縱軸和原點構成的坐標,體現出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三要素的生態和諧,也人類文化真善美三原色的絢麗輝映,其公民品質體現為求真的科學追求,其人文意識體現為向善的倫理趨向,其審美情懷體現為愛美的意義昭示。這里要強調的是,審美情懷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坐標系統中的原點,是因為美學視野中的“美”是涵蓋了真與善的價值目標和文化內容的,正如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闡述的:“審美教育使一切事物服從于美的規律,使自然規律和理性法則都不能束縛人的自由選擇,并且在它賦予外在生命的形式中顯示出內在的生命。”[7]這是就美學境界和審美情懷在文化素質中的奇妙神話,是的,唯有美能拯救迷惘的靈魂,唯有審美能啟迪蒙昧的頭腦,唯有審美情懷的熏陶能走出教育的誤區和開啟心靈的法眼。
最后,想起了著名美學家和文化學家王岳川教授十年前的一段感慨:
一個社會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尤其體現在大學的人文理性之中;一個人的胸襟和個性,來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養。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不在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在于科學技術得以應用的人文理性。[8]
近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轉本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9]這就意味著作為高等教育從業者的我們,將永遠背負起承傳人類精神文化的十字架,面對未來的道路,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5-3(1)
[2] .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8
[3] .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145
[4] 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8
[5] 潘知常.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5
[6] 楊東平.大學二十講[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2
[7] 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121
關鍵詞:實訓車間;英文功能;方法手段;操作能力
引言
隨著國際經濟迅猛發展和行業趨勢綜合全面化,對于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也越來越高,機電行業的要求也是不例外的,為了讓學生將來更好、更快、更合格的勝任崗位,與國際化產業全面接軌,培養出具有一定英語應用能力的全面的綜合型技能高職機電專業人才是必然的趨勢。在實訓車間對機床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會見到很多的英文程序功能,對這些常見的英文程序功能的熟練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基于崗位需求培養出的技能型程序操作員。
1 提高操作常見英文程序能力的必要性
高職機電專業的人才培養應于時代的發展對于崗位的要求相吻合,注重具體分析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結構,以企業對于人才要求的能力作為出發點,合理定位,造就符合企業要求的能夠勝任崗位的全面的技能型高素質人才。在實際工作崗位中必然要存在著一些英文程序功能,而這些英文功能在實訓車間大多數在學生操作機床過程中都是能見到的,如果學生能熟練的操作機電行業的漢語程序功能,又能比較熟練的操作這些機床上的英文程序功能,這樣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用人單位更需要的、更希望得到的,同時學生上崗后也能很快的適應崗位,乃至技能可以進一步的提升,這樣學生就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與鍛煉機會。
在極力培養機電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努力培養“機電專業雙語全面綜合型人才”也是一個符合時代和崗位要求絕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對實訓車間內常見的英文程序功能的熟練掌握,是達到這一目標最基本的要求。基于崗位需求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更深刻的感知和更好的掌握崗位中需要的英語專業技能,同時結合本自身的專業特點,努力提高學生對英文程序功能操作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用以致效的目的。
2 實訓車間常見的應掌握的一些英文程序功能
學生在實訓車間進行實際機床操作,是為了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學生在實際對機床操作的過程中必然要見到一些英文程序功能,對這些機床英文程序功能的掌握程度,直接體現了學生操作機床的能力水平。在實訓車間見到的英文程序功能,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通過與所學專業課知識的相互聯系,通過訓練和練習,通過強化記憶和反復實踐操作,那些常見的英文程序功能在加工過程中的操作會比較得心應手的。
實訓車間中那些機床上常見的英文程序功能,學生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也會找到一些規律和技巧。比如說Tooling System(刀具系統)、Automatic tool changer(自動換刀系統)、Solid Tools(整體刀具)、Cemented Carbide Tools(硬質合金刀具),這些英文程序功能在學生實際機床操作過程中,都是必須要執行的程序功能,所以當學生看到Tool的時候自然會想到刀具系統或刀具裝置。再比如說一些縮寫的英文程序功能rpm(每分鐘轉數)、HSS(高速鋼)、DC(直流電)、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等,這些縮寫的英文程序功能通過在專業英語課上的學習和學生在機床上的反復操作,一般都能達到熟練使用的效果。這也充分說明了這些年崗位對“專業+外語”復合型人才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所以提高學生操作機電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是滿足本行業崗位需求的一種有效方式。
3 方法與手段
以“能力素質”為本位,以“必需和夠用”為尺度,根據崗位需求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實訓車間現有的設備為基礎,以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程度為前提,努力提高高職機電專業學生操作機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使學生技能提升始終與崗位要求相聯系、相統一,這樣學生在實訓車間掌握的那些英文程序功能才能更好的應用到實際崗位工作中。在實訓車間練習掌握的英文程序功能并不能完全涵蓋所有實際崗位中遇到的英文程序功能,這就要求全面綜合的培養學生崗位英語的應用能力、相似英文功能的聯想能力、自主學習創新結合能力,以實現學生全方位的、多方向的知識技能的生成和操作能力素質的培養。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合理適時的網絡信息搜集和上崗學生反饋信息的調查整理,全面了解和分析現階段大多數企業使用的機床類型和學生在實際崗位中經常遇到英文程序功能與在實訓車間操作的英文程序功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具體分析存在的相似和差異之處,再通過比較全面的對比分析和系統歸納,總結出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實踐內容,按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進行精煉的取舍,突出綜合、全面和實用的技能為本位,這樣才能行之有效的不斷的提高高職機電學生操作機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
結束語
高職教育應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崗位的需求來培養綜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不言而喻提高高職機電專業學生操作實訓車間常見英文程序的能力也將是一項任務比較艱巨,時間比較漫長的一個過程。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加強重視英語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實踐,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中應用英語專業技能的能力,盡可能解決工作中存在的英語專業技能的問題,培養提高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促進綜合素質技能能力的完善,讓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崗位,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符合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瑛.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英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娟.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機電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3]黃微微.如何把高職機電專業英語融入到實際機床操作中[J].科技資訊,2015,(11).
[關鍵詞]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學生 教育
[作者簡介]孟玲玲(1981- ),女,江蘇濱海人,蘇州大學敬文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蘇州 21502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070-02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社會輸送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保障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能夠充分展現個人的才華,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所以,社會實踐能夠很好地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自身的使命感,從而進一步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當中,社會實踐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社會實踐能夠讓大學生在社會當中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社會實踐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共同的趨勢。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它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大學生優秀品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1.社會實踐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增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能夠為社會奉獻,是當代大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品質之一。由于大學生長期處于校園之中,社會實踐經驗嚴重缺乏,所以很容易造成他們思想和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他們對社會的復雜性和殘酷性認識不足,在社會責任感和艱苦創業方面的準備不足。讓大學生能夠參與社會實踐,能夠使他們充分地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社會中各個階層所具有的優秀品質,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們增強自身的責任感。
2.參與社會實踐可以磨煉大學生的毅力,培養大學生堅忍不拔的優秀品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代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多為書本方面,這些書面的知識如果結合社會實際就會更有利于大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會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品格,只有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夠讓大學生的堅強品質具體化,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經過耳濡目染和親身體驗,充分認識到社會中的法律制度、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道德準則等,他們把這些充分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和優秀的個人品質。
3.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增強自身的才干,使他們認識到服務社會的重要性,開闊他們的視野。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將他們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起來,達到知與行的統一,促進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參與社會實踐,能夠提升大學生的選擇能力,選擇能力在實踐生活當中極其重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對于不同事物的比較過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選擇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還可以增強自身的獨立工作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接觸各個階層的人士,學會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投入社會實踐還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加深他們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激發創造靈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新興成果。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方向
首先,我們應當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避免單一性的考察與觀察,讓大學生能夠充分地在社會實踐當中鍛煉自己。其次,我們要把學校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增加與大學生專業相關的實習及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以后的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學校應當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豐富多樣化,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充分運用大學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團體的力量,擴大社會實踐的范圍及影響力。
社會實踐活動要與時俱進,適應當前社會所發展的特色與需求,符合當前時代的主旋律,體現出時代精神與思想教育,更具國家和政府的決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要立足基層、服務群眾,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社會實踐活動要立足于實際,符合當地的發展,構建高校與地方溝通的橋梁,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既有利于開放當地的教育資源,使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達到內容與實效的相結合,又能擴展高校與地方合作的范圍與領域,最終達到雙贏的結果,雙方互惠互利、共同協作,調動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突出大學生的專業特色,實踐活動與專業能力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擴寬知識范圍,完善自身的知識架構,真正發揮出社會實踐的作用,促進大學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
三、現階段社會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缺乏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社會實踐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目前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課堂教育上,在社會實踐方面,大部分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意識,有的院校只注重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干部能力提升,社會實踐的覆蓋面過于狹窄,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無法在社會實踐中有效地開展。
2.社會實踐組織缺乏規范性與系統性。社會實踐一般都是在校外進行,因而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程度要比課堂教學更加細致和復雜,需要系統的安排才能夠避免混亂,達到社會實踐的最終效果,只有組織規范了,才能夠使社會實踐工作合理有序地進行。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缺乏規范性,社會實踐活動相對來說比較混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社會實踐當中,二者是相互分離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應有的效果。
3.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但是由于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社會實踐體制還不是很完善,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力度還是不夠。現如今高校社會實踐的主要指導老師為思想政治輔導員,大多數的專業課老師并沒有參與到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思想教育工作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也不是很緊密,使得社會實踐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就算有的專業課老師參與到了社會實踐指導的過程當中,但是由于學校的機制及實踐經費不足等問題,造成許多專業老師不能專心投入到社會實踐指導過程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的新途徑
1.豐富和拓展社會實踐的內容。社會實踐內容和方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所以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狀況來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注重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不斷成長,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要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把社會實踐和大學生的就業相結合,為以后大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強社會實踐的效果。
2.要注重社會實踐的考核,增強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把社會實踐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程納入教學規劃當中,要估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好組織和指導工作,定期考核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成績,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在學生內部樹立社會實踐模范,并對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和哲學老師要積極參與到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工作中來,鼓勵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進而不斷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程。
3.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校在組織社會實踐過程中,要豐富社會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貫穿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根據高校學生年級、專業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社會實踐方式,對于低年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安排為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國家國情,初步接觸社會、服務社會,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層次高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與其所學的專業緊密結合起來,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社會經驗和專業知識,使他們認識到所學專業在社會中的作用,在社會實踐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4.建設社會實踐基地,更好地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專門的社會實踐基地有助于優化資源、提升社會實踐效率的作用,高校要與地方進行聯系,進行互利合作、共同管理,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的機會,高校要本著社會實踐與學校專業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分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工作。實踐基地的建設要注重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起來,注重在社會實踐基地中能夠時刻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給予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的資金支持,學校和地方要建立完善的機制。
5.完善高校管理體制,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合理保障。高校要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統一有效的規劃,在社會實踐過程當中,注重專業學習、積累經驗、認識社會、勤工儉學、擇業創業相結合。積極引導高校的大學生到基層當中去,深入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融入社會實踐體系當中,合理保障社會實踐的有序進行。
五、結束語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增加他們的閱歷,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人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增強他們的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存磊,李敏.社會實踐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黎開誼.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原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
[3]林松濤,馬昆,周蕾.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
[4]魏巍.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知行模式的鏈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
[5]許敏.大學實踐教育與大學生的社會化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9(3).
[6]謝曉青.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性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
“真誠交流促進表達”是針對當前農村教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疏遠使作文教學陷入孤境而進行的一種探索。
1、在全面推行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今天,主體教育思想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性的目標,這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主體的協調活動,引發學習興趣,尊重自尊,動之以情,并彼此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做到感情上的相互勾通,引起心靈上的共鳴,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2、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中強調:“寫作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表達。”由此不難看出,在大語文觀的理念下,作文是信息交流的一種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個載體,我們在指導時應該重視作文的本質——交流。
3、贊可夫說:“只有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采的思想、情感、詞語。”也就是說在情感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的過程中,發揮寫作的交流作用,讓學生易于筆,樂于表達,以真誠交流,促進表達,獲得一舉雙得的效果。
(二)“真誠交流促進表達”的研究背景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需要,在廣大農村的教育中,傳統的權威式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管理模式仍根深蒂固,反映在師生關系上是給予與接受,權威與服從的關系,雖說體罰已漸漸地杜絕,但不關注學生的處境、感受的現象仍廣泛存在。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抱著這樣一條箴言:“對學生,寧給好心勿給好臉。”學生敬而遠之,師生之間很少能夠平等地交流,再加上教育現狀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學習興趣不濃,造成情緒波動,缺乏自信,不會主動學習,對今后發展形成障礙,日久天長,對教師的多方教導置若罔聞,師生雙方都陷入教育的迷惘之中,個個心神憔悴,苦不堪言。
2、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需要。學生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常常只考慮自身的感受,不考慮他人情況,出現摩擦,發生矛盾后,大多指責對方錯誤,推卸或淡化自己的責任,有時迫于教師壓力認錯了事,實則口服心不服,不善于與人合作。
3、優化作文教學,促進表達的需要。在農村作文教學中,學生生活狹窄,缺乏生活積累,傳統作文教學觀念又很少考慮作文的交流功能,學生體會不到作文的價值,視其為思想負擔,懼而遠之,寫作中多缺乏生動的真情流露,更有甚者,套作、抄襲,師生都感到一籌莫展。
二、研究過程與效果
根據上述分析,今年元月份開始,我有意識地在班上開展情感溝通與寫作效果的研究。
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師生交流,促進表達。
美國專門從事中小學寫作教育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曾說:“師生之間正常的個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寫作基礎。”古人云:“人之相交,貴在交心”,師生之間的推心置腹,是心靈的碰撞,它可以打破師生之間的“森嚴壁壘”,使感情對立的師生變成相互了解知己,在學生有了情感這種寫作的內驅動力后,指導學生將交流前后的感受記下來,達到自主寫作,樂于表達,用于交流的目的。
1、抓住生活中的偶發事件,交流中調動激情,及時寫作。
在學習生活中,每天都發生很多事情,相應地會引起人們不同的體驗、感受。這一切都是寫作的源泉,只是學生不善于留意,留意到了不細細品味,教師除了與學生溝通情感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趁熱打鐵,記下心緒激動的每一瞬間。
今年元月份,教學進入復習階段,我結合班上學習程度的差異,實行小班化,因材施教實驗,結果上課效果不錯,但學生在感情上一直接受不了,情緒波動大,認為這樣是分了快慢班,傷了同學的自尊和相互之間的感情,無形中兩個小班有了隔駭,互相仇視。首先是班長提出辭職,我再想想同學們異樣的眼神,意識到問題并非我想象得那么簡單。于是,我結合第六次作文“×××,我想對你說”,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班上大部分同學就此事談了自己深切的體會,語句的流暢,中心的突出,感情的強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平時作文中大量出現的錯字病句,內容枯燥等現象大為改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心靈的碰撞,有些觀點還真值得讓我深思。于是,我在班上與學生進行了交流,我談了自己的初衷,學生表示理解,還給我短箋進行安慰,那份濃濃的師生情一直在我心中激蕩,這次小班化實驗雖然失敗了,但卻使我有了意外的收獲:師生情與作文訓練的啟示。
就這件事,我指導學生認識情感與寫作的關系,教他們如何捕捉情感上的寫作素材,體會作文交流的價值,學生也感覺到了這種相互交流巨大的雙重魅力,只要他心中有感,都主動寫成作文交給我。這也讓我真正感到感情投入了,有了要表達的激情了,即使文筆差的學生也能寫出象樣的作文。像班上的孟會、馮艷就是鮮明的例子。而那些本來就會寫的孩子甚至愿意把涉及“隱私”或名譽的文章交給老師,用最誠摯最優美的文字回報你。
班上有兩名女生,聰明活潑,愛說愛笑,可班上一小部分男生總和她們過意不去,欺負、辱罵,甚至拳腳相加,她們無處可訴,便將心中的隱痛寫成作文告訴我,那文筆的流暢令我欣慰,那行云流水般的敘述中流淌著她們無助的呼喚!令我難過不安,我得幫她們!我先寫短箋安慰鼓勵她們,并采取措施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將思想負擔減到最低限度。如今,在她們的影響下,班上的女生已形成了共識與習慣,不僅主動與老師交流,而且自覺得將這一形式遷移到同學之間、父母之間、日記中,調動了學生寫作激情,并以一種平常心態去看待作文,大膽去表達,去交流。
正因為有了這種交流與寫作的意識,隨著班上每一件偶發事件的發生,每個學生都有長短不同的感想作文誕生,文筆流暢,感人至深。學生也似乎懂事了許多,大大促進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
(2)、師生共同寫好班級日記,以情溶情,促進寫作。
看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我深受啟發,他管理班級的經驗中有一條是讓學生輪流寫班級日記,為了搞好這次研究,我何不借鑒他的經驗寫師生日記呢?我立即動手,寫了序。于是,有許多同學回應,記錄了班上當天發生的事情感想。其中,還真不乏肺腑之言,有不少對我還真有借鑒作用呢!自帶這個畢業班以來,我一直鼓勵指導學生多看課外書,相應地就減少了語文題練習時間,學生鄧黎娜對此發表了看法:“……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復習舊知識,做好會考準備……”這確實對我是提個醒。雖說現在推行素質教育,但實際應試教育仍占據著很大的市場,更何況是畢業班,在沒有兩全其美的情況下,還得先顧眼前。也正是如此,找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切入點,便成了我常思索的問題。
另外,同學們還就平日里所發生的各類平凡小事,深入思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爭論、有期望、有建議,反映了同學們真實的內心世界,鍛煉了文筆,也為我處理師生關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鑒。
(3)發揮便條、作文評語的效益,激發寫作熱情。
研究中,除了進行上述兩個方面的師生勾通與寫作效果試驗外,我還注意發揮不起眼的便條與作文評語的獨特作用,激發并保持他們的寫作熱情。我深信:“好學生是夸出來的。”特別是對那些在作文上有點滴進步的學生,及時地在評語中予以肯定,如字比上次工整了,標點符號書寫規范了,用了一兩句生動風趣的話了,寫了新穎的題材了等,都通過談話式的評語予以熱情地贊美鼓勵。或者見哪些同學認真閱讀課外書,在日記中靈活運用了,都隨時附上一便條,三言兩語,寫出自己對他進步的驚喜,再加上鼓勵,學生從無聲的便條、評語中獲得了激勵,也就化作了對作文和課外閱讀的更大的熱情,為寫作表達的長足發展打下很好的精神基礎。
(二)生生交流,促進表達。
學生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一些不善于合作的現象,他們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識,只顧自身主觀感受,不考慮對方情況而造成關系緊張。諸如,你罵我一句,我打你一拳的事時有發生,常常讓老師給斷官司,結合本次研究,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發生糾紛,自寫說明書。
借鑒魏書生老師的管理經驗,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也讓他們寫說明書,一寫自己的想法、作為及后果;二寫事后的認識;三寫站在對方的角度再來審視自己的言行。學生把說明書寫完了,也就想通了一大半,在端正思想態度中也訓練了書面表達能力,再讓他們互看說明書,更會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之處,再讓他們互相修改,又是一次作文能力的訓練。
2、互相寫信,交流中勾通。
對于學生中的矛盾,特別是持久難以解決的矛盾,除了努力改善氛圍進行調停外,還讓他們以信的形式勾通,消除矛盾。
一直以來,班上男女生之間的矛盾很大,女生口快,男生手快,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起摩擦,一部分特別搗的男生與女生的仇視還很深,我便組織男女生之間互交流信。可以給全體男生或女生寫,也可以給某一個人寫,就相互之間的矛盾發表看法,提建議,表期望。雖說意見各一,但畢竟是心里話,促進了了解。每一封信都是文筆流暢,真情涌動,加強了交流,增強了班級的團結和凝聚力。此次活動結束后,還有一名女生任艷利給我寫了一封信,談了她在此次活動中的收獲與感受,希望能再舉行一次,我大為欣慰,附給她一張便條,對她寫作的進步予以鼓勵,并指導她自己去交流。
當然,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與鼓勵也離不開作文去交流,如學生互改作文后的評語與寫后感,誤會解除后的重歸于好,都在這字字句句的交流中了,甚至放學后的相約,都用小紙條傳遞了,情感交流與寫作的真諦,正逐漸為學生所接納。
三、研究體會
在“真誠交流,促進表達”的研究中,我深深感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它對學生表達的促進作用。
1、它能調動師生的激情,有效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
一、構建互動合作閱讀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課堂閱讀教學的活動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互動合作閱讀呢?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是課堂互動合作閱讀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教學的主宰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便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交流的語境或情境,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培養其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凸顯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意識;加強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其語文素養。要重視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倡導教學中師生間的合作與互動。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其去思考;給學生一點空間,讓其去想象;給學生一個引導,讓其去發現;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去完成。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合作,互相鼓勵、微笑和贊譽成了師生聯系的紐帶。
科學合理的小組分工是課堂互動合作閱讀的根本保證。小組合作作用是明顯的,但分組時應盡量使成員在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互補性,以達到其應有的效果。另外,教師應指導合作小組中每個成員明確目標,清楚任務,處理好分工與合作。只有在細節上做足了,才能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通過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了閱讀能力。
在互動合作閱讀中要充分發揮教師應有的作用。1.精心設計問題。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使學生明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進一步分析、討論,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閱讀課選擇什么內容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這是一個關系到合作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問題。教師在課前要選準合作討論的內容,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往往是設計問題的切入點。例如閱讀鑒賞《夢游天姥吟留別》一文中可設計以下的問題:①詩人描寫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表達情感?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第二段開頭用了一個“之”字代哪些內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夢境。③大膽想象,試述“夢”的過程。④找出表現詩人夢游時興奮不已的詞及夢醒后的情感。⑤通過夢境的描寫可看出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⑥找出本文主旨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⑦結合全詩,分析運用什么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情感?在課堂上設計這樣一個思路清晰、層次梯度明顯的問題串,學生合作探究自然會很熱烈。2.教師要有必要的引導和調控。新課改強調的是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思想,但決不是聽之任之。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協作者,應當統籌全局,而不能僅站在講臺上東張西望看學生討論,或在教室內踱著方步。教師如置身于討論之外,無疑會淡化教師作為課堂環境要素的功能,破壞互動合作課堂文化的建構。3.要有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合理性評價。以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最想從教師的評判中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教師在評價時只要學生敢說、能說,一律贊賞有加,不置可否,那就會將教師的作用過于淡化,貌似合作其實不合作。所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能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
二、構建互動合作的作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互動合作的作文教學方式應包含寫作的整個過程:即審題立意、寫作提綱的擬寫、素材的選用、寫作和作文評改等。還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跨越小組的學生間的互動合作。根據課堂作文的程序,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合作主要在“寫作前”和“寫作后”兩個階段進行。
寫作前的互動合作。課堂上,教師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加強生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寫作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作文的訓練目的和作文題目進行審題立意的討論,互相交流、提建議意見,集思廣益。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引導,可適當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積極探索。
作文前的互動合作還有就是擬寫作提綱。學生審題立意完成后先讓學生單獨擬寫作提綱,然后分小組交流討論,彼此提出改進建議、意見。通過作文前的互動合作可以加強學生彼此間的交流,使他們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從而有效的拓寬學生寫作的思路,避免了那種作文前冥思苦想而無從下手的狀況。而且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是有限的,通過自主合作的互相啟發和激勵,可使學生不斷獲取寫作的靈感,進一步完善寫作。
適度開展寫作后的互動合作式評改。針對作文批改講評中“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狀,可從學生的互動合作入手,構建作文批改的互動方式。即在作文批改講評中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合作關系,利用作文互動合作小組進行作文評改,讓全體學生參與到作文的批改與講評中,當一回評卷人,成為真正的寫作主人。在作文批改講評中構建互動合作的教學方式,較好地克服了作文評改中教師改學生看、教師念學生聽的弊病,在廣度和深度上均為學生知識的內化、遷移乃至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 呼喚綠色的內容,為作文批改儲備愉快的心情
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似乎是越來越重了,這盡管與素質教育的初衷大相徑庭,但為了能跨入名校的大門,家長和老師都在心痛和心狠的矛盾交織下,逼著孩子們拼命地追求高分。在這樣一種高負荷高壓力的狀況下,孩子們真正屬于學習的快樂幾乎喪失殆盡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要的任務應當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陽光地帶”,讓他們盡可能地感受生活中的樂趣,盡可能地擁有快樂的心情,然后去用純真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再鎖定綠色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材料組織成文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寫作文時,能選擇健康積極的內容,樂于表露內心的真情,敢于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本身就是我們作文教學走向成功的顯著標志。
無論什么題材的文章,只要老師引導得法,學生都會有一種輕松的體驗。記得一次半命題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個同學寫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虛偽的可鄙”,內容是前不久為迎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為迎接驗收,學校全面打掃衛生、全市各處嚴陣以待等寫得虛偽可鄙至極,表現出了極大的厭惡,措辭相當激烈。他在自批中寫道:“本文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很有一種一吐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慣學校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在同學的互批中這樣寫:“本文取材于實際,有真情實感,但語言欠妥,一個學生不應該用這種口氣批評自己的學校,其實這一切都是為我們好。”看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學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語中寫道:“你善于觀察,能抓住身邊的事巧妙入文,抒發了真情實感,很好。細想一下:學校平時的工作和驗收時的工作相比,那一次的做法是否是徹底虛假的。學校平時就不打掃衛生?我們是不是應學會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現象,而不是簡單的把某一事物定為好或壞……”本來很灰色的一件事,經過老師的這番引導,學生的心里亮堂了許多。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過追蹤調查,發現那個學生的思想認識已漸趨成熟,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平和了很多。貼心的評語交流,能使學生偏激的思想走向客觀,我很感欣慰。
因為有綠色的生活內容,在批改作文時,師生談論著充滿陽光的話題,大多會獲得愉悅的享受,這自然為相互之間的溝通打開了綠色的通道。
二、 鼓勵綠色的寫法,為作文批改吸入清新的空氣
這里的“綠色”是指學生作文時,不是老氣橫秋地把作文寫得四平八穩的,而是在平穩的寫法中尋求靈活的突破。既使作文不“離譜”,又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學生作文猶如走進初春的綠野中。初中生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之后,各種文體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寫作時,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著用一些新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在用心關注生活、深入思考社會現象的基礎上,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法、發散思維法及想象聯想法等方法,打破習慣思維的定勢局面,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聯想,拓寬思路,表達主題。在結構上還可鼓勵學生嘗試著用書信體、日記體、劇本等進行寫作。在批改作文時,師生討論的范圍可擴大到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獲得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三、 探討綠色的改法,為作文批改建構互動的通道
在信息時代,老師已不可能處處以“師”而自稱了,我們誰都無法估計眾多學生所獲得的信息容量,因此批改作文時最最重要的就是:俯下身子和學生平等交流,建構起師生互動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