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留守兒童實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留守兒童實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留守兒童實踐報告

        第1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上帝是公平的,讓每個人都能在生命的道路上沸騰,或生的激情,或生的低迷。只是環境的不同讓人門走出不同的路向。農村的孩子是痛苦的,我認為,他們沒有太多的優越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機會和平臺。

        我知道他們的不易,生活的不易,走出來的不易。這也是促使我走進他們的勇氣和動力

        在我的家鄉我知道這群孩子被叫做留守兒童,他們的爸爸媽媽不能像其他城里的父母一樣,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旁呵護著,疼愛著,關心著。他們的身邊沒有太多的玩具和圖書,也沒有美麗的衣服,他們沒有夢想,沒有表現自己的欲望,甚至可以說他們有的只有無知。因為他們的身邊只有給他們一日三餐的爺爺奶奶,他們不會給孩子講美麗的童話故事,也不會啟發他們的理想,放飛孩子們的夢想。

        概括來講,他們存在的問題有一下幾點:

        一是監護不力,義務教育難以保證,在我的實踐當中,我了解到這些孩子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老師們不能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有時候可以說是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孩子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在這群孩子當中,他們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孩子們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他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有時候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不如人,覺得自己受歧視,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三是疏于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我發現孩子們容易受到意外傷害。

        為了幫助孩子們解決出現的問題,無論是心理,學習還是成長。在村委會領導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我在實踐當中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首先我走訪了一些典型的家庭,了解家庭的具體情況,如:父母的工作地,父母的收入,怎么跟父母聯系,每個月的生活費,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與此同時我寫下了自己的真是感受。接下來我召集這些孩子回到校園里,并以“我的夢想”為主題,讓孩子們展開討論,目的是為了放飛孩子的夢想,讓他們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我又教他們唱了一首我最拿手的“真心英雄”讓孩子們知道,“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這時我又給他們講了很多偉人的故事,鼓勵他們勇敢面對人生,不怕困難和挫折。因為孩子們沒有圖書室,所以我就組織了一次圖書捐贈活動,構建了一個小小圖書館,豐富孩子們的知識。最后,我組織孩子們做了一場晚會,總結了一周的收獲。

        關注“留守兒童”工作我才剛剛開始學習,還存在很多不足,很多工作還不夠細致和深入,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完善。今后,我將進一步發揮當代大學生的時代先鋒作用,加大關注的力度,繼續深入實施關護“留守兒童”的行動,力爭把這項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好。“留守兒童”關護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門、單位,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第2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我對接的是海倫市聯發中學的一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修春欣。其實,我個人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對農村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以及孩子們受教育的條件還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很有信心把這個活動做好。剛開始參與這個活動的時候,真的是不知所措,一點思緒都沒有,不知道該如何放手去做,因為我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這類孩子,不知道他們具體什么情況,什么心理,不知道自己無心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是否就會傷害到他們敏感又脆弱的心!所以懷著忐忑的心,我試著給春欣寫了第一封信。可是,回信到的時候......看著其它做同樣工作的同學手中捧著回信閱讀時臉上幸福喜悅的表情,我的心痛極了,因為回信沒有我的,我對接的那個弟弟沒有給我回信......

        說實話,那時真的很難過,但是我沒有選擇放棄,因為這是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去做的事,我不能那么輕易的就放棄了......所以整理好心情,我去系里查了在那支教的學姐的電話,希望學姐可以幫助我,給我提供有關春欣更多的情況和信息,同時我又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和我們的心理老師交流、請教方法,希望可以從多方面的開導他、幫助他!

        終于,從學姐那里得知:春欣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與祖父母存在很深的代溝。正是因為這樣,春欣和同齡人的交流產生困難,孤寂一直與他相隨,不是他不找小伙伴玩兒,而是伙伴們都不喜歡和他玩兒……就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他不愿意和別人交流,有很高的心理防線,而且從不輕易相信別人……所以對接的工作起初都是我單方面堅持在做。我給他寫的信,他從不回一封。但是我堅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我就一定能走進他的心!畢竟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且這是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去做的事,我不能那么輕易的就放棄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第四封信的時候,春欣給我回了第一封信,一封很長很長的信。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姐,你知道我為什么不給你回信嗎?因為我想考驗你,看你是不是真心的,我不想和一個只為了形式的人說我的心里話,我怕你們不是真的關心我們,我怕受傷.....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但是,姐,你真的很好,真的可以讓我說出憋在我心里的話……”

        我沒想到他不給我回信竟是這樣一種原因,同樣的16歲……想想我們16歲時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當我讀到這時,我被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同時也被這句話驚醒了:對于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真誠是我們走進他們內心世界唯一的橋梁。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這更加堅定了我堅持做下去的決心!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他的身邊,春欣與祖父母之間又存在代溝,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思想和心理都得不到及時應有的引導和溝通,所以春欣變得沉默寡言,喜歡默默地觀望周遭的一切,對什么都用冷眼,沒有半點、絲毫的熱情,不愿意融入集體中。而且,他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不在自己的身邊,恨自己從小就被同齡的孩子們歧視,被他們排擠......他不理解父母,他渴望得到他們溫暖的愛,哪怕只是得到他們一點點的關心。

        有時他也想和爺爺奶奶談心,可是他們總有那么多怎么做也做不完的農活,每次鼓起勇氣想和他們聊聊時,他們都在忙。而每次的理由似乎又都一樣:“忙著呢,沒時間啊......”而這時,我們的小春欣只好默默的走開,然后,自己悄悄的流傷心的淚水……嘆氣似乎成了他小小年紀不該有的沉重。想到爸爸媽媽常年不在家,奶奶又有一身的病,什么都要靠爺爺一個人,而自己又什么也幫不了……

        現在的春欣也有了自己的朋友,他寫信和我說;“姐,我的同學似乎也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不愿意接受我,只是那時候是我自己無法敞開心扉去接納他們,現在我明白了,我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讓我有更好的生活,我也明白了父母背井離鄉的艱辛,更值得慶幸的是我感受到了世界上還有一個人默默的關心著我,那就是你,姐姐,謝謝你,真的謝謝你!你辛苦了,相信我,春欣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今年的六月份我們這些志愿者終于和對接的弟弟妹妹們見了面,當載著留守兒童們的汽車緩緩駛進學院的校園,當孩子們怯生生然而又喜盈盈的臉龐一個一個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看著眼前的弟弟妹妹們,我們這些志愿者不約而同地心生一股憐愛之情。牽起他們的小手,我們一起參觀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還一起在大學的食堂里吃了飯。我問小春欣想吃什么,他抿著嘴巴不自在地笑笑,“姐姐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吧。”我思來想去,現在的小孩子應該都喜歡吃麻辣燙吧,可是……“跟姐姐說,你在什么時候最幸福最開心?”小春欣想都沒想便回答說:“那當然是春節的時候了!爸爸媽媽都回家了,家里最熱鬧了!”“那你最幸福最開心的時候最想吃什么呢?”“……春節,吃餃子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帶著很堅定的表情轉身離開了。我來到賣餃子的窗口,要了一大盤的肉餡兒餃子。刷卡后,我等在窗口前,心里面像被方才小春欣那傷感的神情點了酸水,眼淚一次一次要溢出我的眼眶……想必那些留守兒童和小春欣一樣,都非常渴望有爸爸媽媽在身邊,也許在他們看來,能和爸爸媽媽一起過春節、一起吃餃子,真的是最讓他們感到幸福開心的事了吧。一周的牽手活動在轉眼間拉上了帷幕,春欣和同來的弟弟妹妹們坐上了回家的汽車。臨行前,春欣悄悄對我說,“姐姐,我突然好想和你們一起在這兒上大學,大學的生活真的很好,哥哥和姐姐都那么熱情,和你們在一起真的很開心……!”生活是殘酷的,現實是無情的,生活的壓力不僅壓在父母的肩上,同時也壓在了孩子們瘦小的肩上,孩子的內心充滿著對自由的渴望,對父母關愛的渴望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原本是不該承受這些的,他們需要一片藍天可以自由飛翔;需要一個港灣可以自由停靠;他們需要父母在身邊,第一時間傾聽他們的心聲!可是……但是春欣,姐姐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是一名很出色的大學生的!

        現在我們不僅會通信交流,而且還時常打電話,發信息聊天。他會把他開心不開心的事都講給我聽,可以讓我走進他的世界和他一起分享屬于他的喜與樂。小春欣對音樂有特別的愛好,樂感很好,我就鼓勵他試著自己填詞寫歌。前一陣,他的一個同班同學退學了,他很傷感,所以就寫了一首離別送歌,表示自己的不舍,更讓我開心的是,他寫完之后是發信息第一個告訴我的,而且信息長達四、五頁,記得那時都已經晚上八點多了,可是他還會記得告訴我,真的很讓我感動!這說明在他的心底有了屬于我的位置,有什么開心的事他會第一個想到我!而且春欣最不愿意學習的英語,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前每次考試都不及格,而現在每次考試都能得70多分。可能對于我們來說100分的試卷,這70多分根本算不了什么,似乎也證明不了什么,可是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我想,這70分就已經是一個質的飛躍了!

        第3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實踐;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動這一客觀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然出現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快速流動的社會人口,不僅是社會高速發展與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和必要條件,亦是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1]。

        在我國步入城市化、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三農問題成為當今我國改革與發展中的最大難題,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留守兒童問題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不僅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教育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和實現和諧社會這一目標。隨著不斷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繼續轉移,留守兒童還將源源不斷地產生,留守兒童問題必然在今后一個時期內都會存在[2]。

        二、留守兒童現狀

        (一)概念

        兒童是指身心處于未成熟階段的個體。狹義來說,是指少年期前的階段[3]。廣義的兒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時期以內的所有孩子。農村地區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他們大多數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單方、其他親人或委托人撫養、監護或獨立生活[4]。目前,學術界尚未對農村留守兒童做出明確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對農村留守兒童做了最新、最具權威的界定,即“17周歲及以下的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產生原因及概況

        社會因素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經濟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差異性。“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剩余的勞動力,使農民外出打工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而留守兒童一生的發展,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與未來兒童在這一時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習慣、心理、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受到很大影響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兒童的第一監護人的缺位導致家庭監護職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解決對象。目前尤為重要的是客觀、全面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彌補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數量、規模

        基于當前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小組于2012年10―12月期間在哈爾濱周邊農村地區做了大量社會實踐工作,積累了大量調查數據,結果如下: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在所調查的學校留守兒童現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嚴重的幼兒園孩子高達一半以上,留守兒童在校的人數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據估測已達5800萬,目前,城市化進程正不斷加快,農村人口還將大規模地流動,留守兒童現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6]。

        三、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教育學理論指出,影響兒童發展的三大因素為家庭、學校和社會。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相互獨立且又互為補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同伴群體環境中的兒童,隨著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務工以后,家庭職能變得逐漸弱化,留守兒童生活的學校和社區可以彌補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們對社會實踐獲得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結合相關研究報告,發現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嚴重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問題、安全問題和道德問題等。

        (一)教育問題

        很多學者都對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父母在外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7],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成績有很大的負面影響[8]。對于父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監督方面,各學者觀點一致,都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由于學習輔導者出現較多的空缺,導致學習監督力度不夠。還有學者指出,留守兒童隱性輟學現象比較嚴重[9]。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小組調查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績平平,中等偏下、較差的共占70.2%。留守兒童因為年齡都還較小,自我控制力較差,再加上監護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很少對其監督和輔導,與他們缺乏自覺主動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

        (二)心理問題

        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留守兒童,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缺乏與父母的溝通,而造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心理健康問題突出[8]。由于農村孩子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遠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長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和疏導而長期郁積,使他們成為當今社會心理病變的“高發群體”[11]。

        (三)安全問題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監管,留守兒童極易存在安全隱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傷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為失控,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7]。留守兒童多具有年齡小、判斷能力差的特點,言行得不到正確的約束和引導,再加上緊急避險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也較弱,導致溺水、被火燒、被水燙、交通意外、被拐賣、被毆打等事件時有發生,存在許許多多難以預料的安全隱患。由于得不到親情呵護,加上代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整個群體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這顯然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

        (四)道德問題

        留守兒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道德行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現偏差,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親子關系失調,父母監控機制弱化,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導致留守兒童道德觀念的獲得和行為的養成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留守兒童甚至出現強烈的傾向和嚴重的過錯行為[12]。

        四、社會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兒童保護、生存和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例如《憲法》、《教育法》、《民法通則》、《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體系,但是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對象的權益保護,其法律體系仍舊缺乏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留守兒童,社會上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教育、關工委、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13]。

        五、醫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分布廣泛,規模很大,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取得根本性解決,因此需要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和支持。將大學生志愿者群體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相結合,加強建設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有關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這不僅是為解決留守兒童提供解決途徑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學生了解社會、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方式,為其提高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基礎[14]。尤其是醫學生,開展長期的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對鞏固專業知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醫學生不僅可以輔導留守兒童學習,解決教育問題,還可以運用所學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長期開展醫療保健知識以及定期評估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安全等問題,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敬忠.關愛留守兒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王海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桂生.教育原理[M].長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5]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08,(6).

        [6]孟茜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7]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

        [8]吳霓,丁杰,唐以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華.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濤.農村留守孩現象亟待關注[J].中國改革:農村版,2003,6:49-50.

        [11]劉允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12]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第4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狀況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多地選擇進城務工,在農村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2005年后,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更是頻繁地出現于各大媒體。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聯合國基金會《2006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估計:中國有農民工子女4300萬,2300萬留守在農村,2000萬兒童是流動的。2013年5月10日全國婦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6102.55萬,總體規模擴大;全國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數量大幅度增長。

        在四川省宜賓縣孔灘鎮有一個叫王素的留守兒童,早上7:00,11歲的留守女孩王素悄悄起床,梳洗、生火、做早餐,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她牢牢記著爸爸媽媽去山西前的叮囑:“照顧好弟弟妹妹,不能讓他們餓著,凍著,更要管好他們的安全和學習。”作為大姐,王素成了一家之主,做飯、洗衣、檢查功課……王素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王素只是四川百萬留守兒童中的一分子。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是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社會群體。報告顯示,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占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占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報告指出,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一些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5省農村留守兒童占全國總量的43.64%,四川、河南占比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另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

        由于不能與父母團聚,缺少親情的慰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農村留守兒童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從孩子健康成長發展的需要考慮,國家越來越多地給予農民工子女們更多的關注。許多地方政府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機制已初步建立,留守兒童成長環境有了改善,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狀況分析

        目前我國關于留守兒童研究多是基于一個趨同的假設,即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會造成家庭教育斷裂,情感支持不足,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為發展等方面均帶來不利影響。部分研究認為“留守”對兒童造成的影響目前并無定論,但大多數研究認為,“留守”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是負面的。

        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發現:1.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確,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態度散漫、不端正,遲到、逃課甚至輟學情況嚴重;留守兒童一般會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交往圈子,對非留守兒童或同輩群體存在很強的排他性。2.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錯誤地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補償子女,助長了子女的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拜金主義”等思想。3.研究還發現,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兒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兒童,但在留守兒童內部又有所分化:父母親一方在家看護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輩看護或沒有看護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應對壓力時表現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對人冷漠、性格內向和孤獨成為他們的突出特征,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慰藉,他們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性格。王玉瓊(2005)認為: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是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一是留守兒童自卑心理加重,性格抑郁,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世孤僻不合群。二是留守兒童容易產生憎恨、仇視等畸形心理,出現暴力傾向。

        在心理調查方面顯示:27.2%的留守兒童存在焦慮,27.6%的留守兒童存在抑郁,24.5%的留守兒童有恐懼感,22.7%的留守兒童易怒;在行為方面:57.6%的留守兒童有過失,35.2%的留守兒童說謊,7.4%的留守兒童偷竊,30.6%的留守兒童有攻擊行為,41.3%的留守兒童有過破壞行為。

        留守兒童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客觀存在,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存在消極影響。然而事實上,父母單方或雙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極影響,在留守兒童中,不少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獨立性較強,有責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鮮事物比同齡的農村兒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豐富,奮斗目標更加明確。研究中過度的負面結論容易忽視健康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實,在大眾心理上形成留守兒童等同于“問題兒童”的錯誤觀念。這樣的輿論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積極自我評價的健康發展,對留守兒童造成傷害。據調查,由于留守兒童被嚴重“標簽化”,81.7%的孩子不喜歡被稱為留守兒童。

        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成因分析及對策

        留守兒童是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化的概念,在歷史上,國際上都存在。我國早期因走西口、闖關東,商人、文人、囚犯、官員而產生的滯留在家的孩子也是那個時代的標志;現代,因為城鄉二元化造成的大批農村留守兒童,成了這個時代的突出問題。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成因分析

        隨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確值得擔憂,但是不需要恐懼和過度夸大,我們應客觀冷靜地對待這一問題,分析誘發這一問題的原因: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由于許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留在家里,造成了孩子性格內向、孤獨、自卑;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教育的缺失更加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形成:打架斗毆、早戀、賭博、逃學、撒謊、上黑網吧成為孩子發泄和轉移孤獨感的方式。家長往往以物質滿足代替親情缺失的做法,使得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和拜金主義的不良態度。

        其次,學校方面。留守兒童的主力軍在廣大的農村,尤其是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村,基本上沒有開設適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心理學課程,更沒有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各科文化學科的老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家務繁多,沒有精力細心地傾聽和耐心地指導;最主要的原因是應試教育,它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瓶頸,廣大教師把精力主要放在升學率上,很容易忽視兒童的心理教育。

        最后,社會方面。不健康、不適宜的媒體宣傳和網絡宣傳使得沒有辨別力的兒童“崇拜性”的模仿,造成留守兒童的暴力傾向和攻擊行為。

        (二)針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一是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和政策體系。首先是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批保障兒童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強化父母對子女的法定監護責任,仿效國外探索有償監護制度,填補留守兒童監護缺位,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監護制度。其次是對建立在二元結構基礎上的以戶籍為中心的有關住房、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政策法規進行逐步修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能夠平等享有公共服務資源。再次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已有法律法規加大執行力度,保證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的帶薪休假等制度,切實保障其更好地履行監護責任。

        二是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作為現階段的重大社會問題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理應納入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社會管理創新總體部署,實現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工作督查考核機制,并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將農民工家庭在經濟、教育、健康等諸領域的監測評估指標納入政府部門常規統計之中,建立共享的留守兒童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在農村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探索實踐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出臺免稅、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鄉就業。

        三是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的關愛網絡。首先,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并在學校編制體系內按照適當比例配備生活及心理輔導老師。其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社區等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場所,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家庭指導、生活引導等,并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再次,以村民自治、鄉規民約的方式推行農村兒童監護制度,建立鄰里互助組,對法定監護人、委托監護人的監護行為進行監督。最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確保一旦發生問題,有關方人員就能迅速介入并妥善處理。

        四是關注大齡留守兒童。首先,對于大齡留守兒童,特別是無人監管的大齡留守兒童,建立幫扶和管護機制,對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教育指導。其次,針對大齡留守兒童的教育需求,穩步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異地參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關政策,使更多的留守兒童能夠在父母工作的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再次,利用城市的教育資源,建立大齡留守兒童和農民工補習教育制度,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培訓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萬明鋼,毛瑞.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樸婷姬,劉惠善.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3]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第5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項目名稱:關愛留守兒童 助學助成長計劃

        執行機構:衡陽市南華大學晨光愛心志愿者隊

        項目背景: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由于種種現實原因,進城打工的父母無法讓兒女同行,于是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

        2.據相關報告顯示,衡陽市的留守兒童數量多且呈日益增加的趨勢。留守兒童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僅僅由爺爺奶奶等親戚照看著,極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影響學習及健康成長;

        3. 城鄉差距的存在,農村小學教學資源有限,無法給留守兒童提供很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4. 留守兒童思想單純,可引導行強。

        項目實施地:大道村小學

        項目服務人群:大道村小學需要關愛的留守兒童

        項目目標:

        1. 做好留守兒童的學習指導工作,幫助留守兒童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開闊知識視野 ;

        2. 積極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真善美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優秀品質;

        3. 幫助學校增加教學資源,完善教學設備;

        4. 培養在校志愿者的社會實踐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豐富大學生活。

        項目計劃解決的問題:

        1. 做好留守兒童的學習指導工作,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習慣;

        2. 矯正留守兒童對父母的看法,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等長輩,學會愛;

        3. 與父母溝通,強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交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愛

        4. 為學校增加教學資源,為留守兒童創造好的學習環境

        項目周期: 從 2012.12 到 2013.7月

        項目產出:

        1. 收集的各類活動資料、照片、宣傳PPT、志愿者的下鄉感言等;

        2. 建立一個小型圖書館,擴大留守兒童的知識視野;

        3. 舉辦的活動獲得家長、老師以及社會的好評和支持;

        4. 衡陽市媒體宣傳報道至少1次。

        項目進程:

        前期調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① 完成大道村小學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

        ② 寫策劃書,制定有效有序的幫助計劃;

        ③ 與學校老師,留守兒童家長溝通,得到他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并完善策劃書和活動計劃,保證幫助留守兒童的活動能夠正常有效進行。

        前期準備

        2013年2月--2013年3月

        ① 用調查所得的資料等制作關愛留守兒童的PPT、展板、海報等,并在校進行擺點宣傳,擴大組織的影響力,號召高校學生關愛留守兒童,幫助留守兒童;

        ② 招募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在校志愿者;

        ③ 對招募的志愿者進行如何幫助留守兒童的培訓,樹立“服務他人,完善自我”的服務理念;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志愿者對留守兒童的幫助行為;

        ④ 合理安排,配對活動部的志愿者和留守兒童;

        ⑤ 跟學校負責人洽談,商量支教時間及相關事宜,制定下鄉支教的詳細計劃

        活動正式開展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號 每周周末定期下鄉開展有效有序的“一對一關愛留守兒童”學習指導活動。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號 每周定期(跟學校商談后確定周一到周五的某個時間段)下鄉去大道村小學進行愛心支教

        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 策劃成立圖書館成立事項,進行宣傳,開展愛心募捐活動,號召人們為留守兒童奉獻一份愛心;

        ② 為留守兒童購買適合他們的書籍;

        ③ 跟學校溝通,用募捐所得有用的書籍以及我們購買的書籍,協助學校建立一個小型圖書館;

        ④ 舉辦圖書館成立儀式,邀請權威人士出席見證,并聯系衡陽媒體進行報道宣傳;

        2013年5月20號--2013年6月5號

        ① 策劃“陪留守兒童過六一”活動,進行宣傳,招募一日志愿者;

        ② 合理分配一日志愿者的任務,邀請相關權威人士出席參加,購買相關物資;

        ③ 正式舉辦“陪留守兒童過六一”活動;“六一”活動內容包括:由一日志愿者和隊內志愿者一起陪留守兒童玩;開展“我想對爸爸媽媽說”演講比賽;借用志愿者的手機讓留守兒童的父母打電話;給留守兒童發棒棒糖之類的小禮物等

        后期總結

        2013年6月10號—2013年7月

        ① 針對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學校老師分別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訪問;

        ② 分析調查問卷,了解幫助計劃實際實行存在的問題,效果,父母和老師的評價等,作出調查總結報告并存檔,以供以后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開展進行參考;

        ③ 隊內志愿者寫下鄉感言、總結報告,整理并保存優秀的下鄉感言或總結

        本期活動結總

        2013年7月初

        ① 整理保存本期活動資料,負責人總結本期工作情況存檔

        ② 考慮并計劃下期活動

        財政預算:

        前期調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交通費 20 2元/人 ,10人

        用餐費 60 6元/人 ,10人

        礦泉水 10 1元/人 ,10人

        資料費 50

        前期準備

        2013年2月--2013年3月

        交通費 10 2元/人 ,5人

        礦泉水 50 1元/人 ,50人

        宣傳資料費 80 包括海報、橫幅、彩紙彩筆工具等

        “一對一”活動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號

        交通費 600 2元/人/周/次 ,總計10周,總共30人

        礦泉水 300 1元/人/周/次 ,總計10周,總共30人

        愛心支教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號

        交通費 200 2元/人/周/次 ,總計10周,總共10人

        礦泉水 100 1元/人/周/次 ,總計10周,總共10人

        建立圖書館活動

        2013年4月--2013年5月

        交通費 100 2元/人 ,50人

        礦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傳資料費 80 包括海報、橫幅、彩紙彩筆工具等

        書籍材料費 500

        圖書館裝飾材料費 100

        “六一”活動2013年5月20號--2013年6月5號

        交通費 100 2元/人 ,50人

        礦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傳資料費 80 包括海報、橫幅、彩紙彩筆工具等

        禮物費用 150 包括鉛筆,橡皮,作業本等

        通話費用 150

        后期總計

        2013年6月10號—2013年7月

        交通費 20 2元/人 ,20人

        礦泉水 20 1元/人 ,20人

        資料費 50

        本期活動結總

        2013年7月初 資料費 50

        經費合計: 3000

        項目成員簡介及過往項目經驗優勢:

        1. 晨光愛心志愿者隊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管理辦法》,經校黨委、校團委批準成立,由校團委直接管理的帶慈善性質的非贏利性組織。其原名晨光助學愛心基金會,于2003年成立。2007年項目轉型,以衡陽縣及郊區地區為據點,開辟了三塊關愛留守兒童的根據地。晨光愛心志愿者隊自身優勢明顯,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

        2. 晨光愛心志愿者隊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長期以來,晨光愛心志愿者隊秉承“同在一片藍天下,共沐一片晨光中,攜手同行“的志愿者精神,開展了一系列關愛及幫助留守兒童的活動,努力地動員更多的南華學子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進來,得到了社會、學校以及孩子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鼓勵。

        3. 晨光志愿者隊隊內擁有著一大批有責任心,有愛心,積極向上,不斷完善自我的志愿者不斷默默的奉獻著自己對留守兒童的愛。

        第6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留守兒童是轉型期由于我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或經商而伴生的一個新的弱勢群體。本文所提供介入服務的東鄉族留守兒童指的是那些聚居生活在東鄉族地區,其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或經商而他們留在家與監護人一起生活的18歲以下兒童。

        根據2013年全國婦聯的調查報告,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經超過了6100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1]也就意味著在我國,大約5個兒童中就有1個是留守兒童,而且這些兒童中的許多甚至一年都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在我國是一個數量非常龐大的群體,而且他們大多都集中在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的農村地區。同時,在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占到很大的比例,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兒童群體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

        二、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困境

        社會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論注重把案主的問題和需要同其所處的成長環境等聯系起來。東鄉族地區因地理區位和生活環境的特殊性,除了具有其他地區留守兒童的共性之外,也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一是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不僅比例高,而且流動性很大。在筆者開展介入服務的H村兩所學校中,有近一半學生的父母(主要是父親)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比例與號稱打工大省的四川、河南等地的比例相近;二是地處偏遠的極端貧困地區,受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和交通狀況等負面因素的限制,這里留守兒童的生活基本上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區里。三是由于處于聚居民族地區,社區環境對東鄉族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東鄉族地區,母親外出務工的較少,但是她們大多為文盲或者半文盲,受教育程度很低,而且東鄉族地區教育基礎落后,老師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關愛很少,使得東鄉族留守兒童能夠得到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功能很弱。四是由于東鄉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特殊的文化使得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的民族歸屬感也比較強烈。所以在東鄉族地區開展留守兒童服務實踐時要尊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開社會工作服務。

        三、社會工作介入東鄉族留守兒童服務的路徑選擇

        因為東鄉族留守兒童的需求差異比較明顯,社會工作在這里的介入路徑需要集中在留守兒童個人及其所處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多個層面,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服務。這種介入路徑不僅符合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的特點,也與社會工作基本的工作方法相一致。

        (一)個人層面的介入

        1、借鑒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理論,利用留守兒童的特殊個性和經歷。東鄉族留守兒童由于自身經歷的不同,形成了一些優于普通兒童的個性,如獨立、堅強、有責任感等。所以,我們要發掘東鄉族留守兒童自身的積極力量,把焦點放在他們的各種能力上,利用東鄉族留守兒童本身存在的資源來引導他們改變,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的。[2]

        2、充分利用同伴群體。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同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東鄉族留守兒童在村莊、學校與同伴間的交往在逐漸增加,與同伴的交往成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在留守兒童之間,由于具有類似的經歷和擁有更多共同的話題,他們更愿意獲得彼此之間的交往。所以,在開展服務時,社會工作者要把他們的同伴群體資源調動起來,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地與同伴進行交往互動,獲得同伴的幫助,以協助他們更好的成長。

        (二)家庭層面的介入

        1、父母在外多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所以,社會工作者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東鄉族留守兒童父母加強與留守在家子女的聯系,鼓勵父母及時掌握和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給他們更多的親情關愛,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指導和教育。在開展具體服務時,可以把父母及監護人的聯系方式、聯系的時間間隔等制成表,鼓勵留守兒童和監護人與其父母定期取得聯系。

        2、動員鄰居照顧。生活在東鄉族社區里的村民對于村里的留守兒童有一定的關注和了解,他們的孩子也會和村里的留守兒童一起玩耍。利用這一點,可以動員鄰居充當留守兒童的家長,讓他們在監護人缺位的情況下,可以找鄰居幫忙,起到一定的臨時監護作用,并及時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難。

        (三)學校層面的介入

        1、對于東鄉族留守兒童來說,學校是他們重要的學習和生活空間,所以要充分發揮東鄉族地區學校的各種功能,彌補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弱化。具體來說,學校要適當多的關注留守兒童的心靈世界和他們的全面成長,要鼓勵老師增加對留守兒童的感情投入,開展一些輔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2、在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工作的方法為留守兒童建立學習、生活幫扶小組,讓他們在感受到集體溫暖的同時滿足基本的歸屬感需求,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通過互動和分享,表達對彼此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學校還應該在對留守兒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建立檔案和聯系卡,密切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充分發揮東鄉族地區學校的紐帶作用。[3]

        (四)社區層面的介入

        1、因為東鄉族社區是一個圍繞清真寺聚居而形成的一個傳統社區,村民之間有著經常性的互助行為,這種互助會使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生活上的幫助與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挖掘東鄉族社區的這些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建立以村委會、殘婦聯和清真寺為核心的社會支持,與寺坊組織合作展開社會工作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與學校的不足。必要時,還可以運用靈性的社會工作理論對東鄉族留守兒童的開展服務。

        2、在對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開展服務時,要尊重和運用案主所屬的獨特文化資源,取得阿訇對留守兒童的特殊支持,讓他們在幫助留守兒童時也能起到一些積極地作用。

        (五)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1、對東鄉族留守兒童而言,盡管存在許多對他們的成長不利的因素,但他們也可以擁有一定的社會支持,如政府、公益組織等。社會工作者可以結合實際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爭取和利用一些資源為東鄉族留守兒童搭建一個支持平臺,使服務能更有效和持續的進行。

        2、發揮社會工作專業的優勢,鼓勵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讓社會各界增加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獲取資金和物質支持等,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東鄉族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絡。

        (六)運用社會政策和法規

        1、可以借助東鄉族地區正在開展的“精準扶貧”政策,按照每個干部幫扶一名留守兒童的模式,對一些需要重點關愛和教育的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從生活、心理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

        2、健全東鄉族地區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體系和保護機制,切實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第7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一、采取措施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一)開展調查研究

        在城市化進程中,留守兒童現象不僅會長期存在,而且其數量也會逐漸增加。要深入基層,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反映他們的呼聲和意愿,推進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深入學習和研究相關政策,積極爭取資源,為留守兒童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從實際出發,在已開展的各項工作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推廣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指導和示范作用。注重研究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問題,力爭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爭取相應的政策支持,為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全國婦聯正在開展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及對策分析,將聯合有關部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專項調研,召開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各地也可結合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不斷增強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納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規劃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各地要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根據留守兒童的發展需求和實際問題,制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計劃,并將其納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規劃,作為開展農村兒童工作,發展農村家庭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結合工作開展,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目標、具體落實措施和監測評估辦法,使這項工作目標明確、任務清晰、措施得力、富有成效。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加大對這項工作的投入,加大力量,推動家庭教育“十一五”規劃有效實施,推進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發展一批示范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開展留守兒童工作的主要渠道。要進一步規范對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組織編寫適合農村家長和兒童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要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使他們能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四)加強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宣傳

        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勢,利用宣傳櫥窗、標語畫冊、公益廣告等宣傳載體功能,精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緊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尊重兒童、支持兒童”“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宣傳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先進典型事跡,宣傳各地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六是為留守兒童辦好事實事。要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協調、維權職能,加強源頭參與,推動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法制環境。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大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力度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公平,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兒童權益的保護,使留守兒童享有和其他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健康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社會協調機構、法制服務機構應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法律環境。

        (二)加強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學校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學習培訓班或其他形式的專題講座,加強對教育者或監護人的培訓,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監護人的水平。要建立齊抓共管、師生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探索實行班主任責任制,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方式等要登記造冊,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三)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營造溫馨生活環境

        家庭教育對人一生所產生的影響,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走向社會前的大多數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會行為規范、個人生活理想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學會了解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情況,掌握每一時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變化,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以及正確的親子觀和育人觀,學習掌握科學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學會運用科學的鼓勵方式,把精神鼓勵和親情關懷相結合,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關愛,體會到更多的濃濃親情。家長要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生活。

        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意義深遠,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要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調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第8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一)緣起:

        1.缺失的教育讓人痛惜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長期與父母分離,疏于父母在行為上的監管和道德成長的正確引導,在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的觀念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有些孩子甚至出現嚴重的過錯行為和強烈的傾向,06年湖南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報告》中,“父母在電話中最關心你的哪些方面”一項調查披露,排在末位的是“思想道德”,僅占4.3%,這又給德育教育敲響了警示鐘,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遲希新博士指出:當前家庭教育的缺席是導致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主要原因,親子關系的失諧、父母榜樣的缺失和父母監控機制的弱化影響了留守孩子大的觀念的獲得,道德情感的發展以及道德行為的養成。

        2.陽光行動讓人欣喜

        區內xx小學從2006年開始就發起“陽光媽媽”行動,專門組織女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和孩子談心、陪孩子回家、帶孩子游玩,關心孩子的生活、輔導孩子學習,他們的陽光行動被區、省多家媒體報道,至今都在持續著。

        進入互聯網,搜索“關注留守兒童”的相關信息多達 6,870,000篇,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 多達2,710,000篇;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專題報道、各類節目也都相繼在新聞媒體播出,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成為全社會聚焦的熱點。留守兒童被正視,是著實讓人欣喜的事。

        思考:1:“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經濟轉型期的必然產物,學校必須積極面對,有責任擔負起為家長、為社會分憂的歷史重任。2:本校有多少“留守兒童”?他們的家庭教育情況怎樣?3:學校該為他們缺失的教育和成長做些什么?該怎么做?……

        “政府、社區、學校聯動的代養人家長學校運行模式”的研究,是2010年初由南翔小學發起,由街道婦聯、社區共同合作,幫助代養家長提升家教意識,提高家教能力,促進我校學區內留守孩子健康成長的特殊家長學校運行模式的研究項目。

        代養人家長學校是通過政府、社區、學校的共同努力,發揮社區教育優勢,整合社會、學校、家庭對留守兒童多方位教育和監管的新教育模式,為留守孩子的生命成長減少遺憾,增添色彩,讓關注留守孩子的生命成長成為社區、學校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

        (二)研究目標

        鑒于“以人為本”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宗旨,實驗的預期目標確定為:1、形成一個專管機構,為留守孩子補給家庭教育的養分,給留守孩子生命安全加筑一道防線。2、構建一套運行模式,給代養家長和留守孩子一個獨特的活動空間,提高留守孩子的生命質量。3、豐富家長學校內涵,為我校和社區教育凸現家長學校個性化辦學新模式積淀經驗。

        (三)研究對象:

        本校學區內在校的“留守兒童”。

        (四)研究方法:

        調查與觀察相結合的方法;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二、研究實施

        (一)第一階段:留守兒童調查與籌備(2010年5—2010年12月)

        1、實施重點:

        (1)“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建檔,方案擬定,項目人員、組織落實;設備設施組建、建立相關規章制度等。

        (2)利用多種途徑,通過多方調查,全面了解留守孩子情況;成立領導小組,擬定實驗方案,學校、婦聯、社區間進行溝通,商定操作步驟與方法。

        2、第一階段小結:

        經過初期實施,家長學校的組織建設與管理網絡建設按期完成,代養人家長學校平臺也初步建立,同時,此項目也引起了相關職能部門、學校、班主任老師的重視。但主要做的是行政層面上的工作,對于代養人和外出務工父母的實質性家教指導數量不多,而且內容上處于學校單向行為,比較單一,沒有充分了解不同家長的不同需求;與留守兒童的交流與指導在方式、途徑等方面只出于教師的個人行為;對于如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方法和策略、有關活動制度建設等有待在第二階段充實與完善。

        (二)第二階段:研究推進與深入(2011年1月—2011年12月)

        1、實施重點:繼續開展活動,中期反饋與評估,方案調整與改進,深入實施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小結:

        通過多元培訓,教師、代養人和留守兒童父母的家教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各項制度的建設與運作,保障了項目實施的順利有效開展,促進了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配合;多項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了社會、學校的關懷,彌補了確實的親情,促進身心健康的成長。

        3、第三階段:研究總結評估(2012年1月—2012年5月底)

        (1)實施重點:

        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匯編成冊;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評估,撰寫成果報告。

        (2)研究活動內容:

        1.12年2月,社區負責人、班主任交流留守學生學習、生活情況;2.12年2月,代養人茶話會,交流感受;3.12年3月,召開留守學生座談會。4.12年4月,資料整理,自查評估。5.12年5月,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三、研究的特色與創新

        (一)齊抓共管,形成監管網絡。

        由婦聯、社區、學校共同聯辦的代養人家長學校,下設兩個組織(家長學校工作領導小組、代養人家長學校委員會),一個流動服務窗口(代養人流動家教指導站)。街道婦聯、村、社區、派出所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政府部門在資金上給予學校支持;同時,社區和城管聯動搞好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避免學生進入網吧等場所,打擊教唆兒童違法犯罪的行為,為學校創設一個安定潔凈的環境;學校和社區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家長的管理工作,摸清去向,掌握聯系方式,使他們自覺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教育子女的重大職責。建立“留守孩子、學校、家長、社區、政府、代養人”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防止留守兒童與突發事件,采取適當的救助處理措施,并告知監護人和家長,同時按規定及時報告上級有關主管部門。

        (二)成立流動學校,創新辦學模式。

        實施中,學校以“指導入情、家教進戶”的原則開展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指導與品行教育,對代養家長送去家教方法與經驗;另外,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座談會、家校聯系卡和電話、網絡等形式,幫助留守孩的父母和代管人了解孩子生理、心理變化規律及各階段的發展要求和教育任務,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增強留守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和生活的情趣。代養人按照“三知、三多、三溝通”的家長職責和“五個一”的具體要求,主動履行家長義務,正確引導孩子成長。“三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家庭情況和學習情況;“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溝通,多參加學校學生集體活動,多到其家中走訪;“三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代養人、老師聯系溝通;“五個一”即每周與留守兒童聯系交流、輔導作業一次;每月與留守兒童父母、任課教師、代養人聯系一次;每兩月到留守兒童家中走訪一次。通過實踐體驗,讓留守孩子感激父母,珍愛生命,關心他人,自覺、主動學習。

        四、研究成果

        代養人家長學校的開辦促進了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加強了二者的溝通。同時,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由國家重視學校教育,向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社會重視家庭教育多維化發展。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向全面化發展。因此,代養人家長學校的開辦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代養家長自身的迫切要求。

        第一,轉變了家長教育理念,增加了家校教育合力。

        第二,提高了家長素質,增長了教育子女的知識,提高家教能力,使家庭教育發揮最大的功效。

        第三,促進了留守兒童的良好品行的形成,使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9篇:留守兒童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現狀 對策

        一、調研背景與概述

        (一)背景介紹

        目前,媒體高度關注“害”事件,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成為最大的受害群體。由于遠離父母、生活無人督促、行為欠規范,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少年這種獸行刺痛了公眾的內心,對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將產生惡劣的負面影響。

        暑假是很多留守兒童的快樂時光,可以與父母團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兒童與父母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他們留在鄉下家中陪爺爺奶奶,但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存在很大隱患。很多留守兒童在缺少監護人的陪同下,獨自去河邊、池塘游泳,發生危情致多個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6萬人,占兒童總數的比例為21.9%。與2005年全國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5年間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泗洲頭鎮被蜿蜒的山水圍繞,村與村之間相隔近半小時的路程。泗洲頭初級中學是泗洲頭鎮唯一的中學。附近幾個村的孩子讀完小學后可升入中學就讀,但交通頗具不便多需乘公車。該中學共有教學班10班,學生數416人,教職工總數32人,專任教師26人。據統計,該鎮留守兒童人數多年來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該校與寧波大紅學院合作簽訂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書并掛牌起,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此進行軍事夏令營計劃。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兩項體育技能,一項文藝風采即“2+1”模式。團隊將以國防、安全教育、行為規范為主,輔之以文化課程并專門準備一系列針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資料及教案。

        (二)調研目的

        中國夢是匯聚每位國人夢想的代名詞。象山泗州頭中學承載了兩代人的夢,使少年學會感恩、青年懂得回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時期,一個極其不穩定的成長階段,初中生正處于學習文化知識,培養道德情操,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時期,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為嚴重的階段之一。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缺乏學校有效引導,缺少家庭溫暖、社會關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長受到不良影響,不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

        通過軍訓夏令營,學員懂得約束、提醒自己改掉陋習,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獨立克服生活學習上出現的困難,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學會團體協作。本次調研以支教團隊開展支教活動所在的學校“泗洲頭鎮中學”學生作為主要調研對象。根據支教團隊的實踐總結,結合問卷調查的形式,力求明確當前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缺失。并依此有針對性地得出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所存在問題的對策、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采用概率抽樣的方法確定樣本。此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為100%。問卷分發到泗洲頭鎮附近村子及參加軍事夏令營活動的學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除了問卷調查之外,我們還通過文獻查詢對留守兒童現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對兒童、村婦女主任進行訪談,以獲得第一手資料。

        二、問卷分析

        通過問卷分析,我們了解到監護人知識水平對留守兒童現象的影響占40%(如圖1)。父母多為改善生活條件、給孩子一個滿意的未來而遠走他方謀生計,并多將孩子托付給家中老人,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隱患。從計劃生育開始實施起,老人過于溺愛孩子已是普遍現象,致使很多留守兒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邊使留守兒童內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成熟。這些都將危害孩子健康發展,家長應引起警示。但該地政策輔助及經濟發展對留守兒童現象形成的影響不容小覷。當家庭收入與支出不對等時,家庭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取舍失衡,造成農村剩余年輕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剩下老幼。

        超過一半的有效問卷即72%(如圖2)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好的習慣極易言傳身教給孩子。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教給他們為人生處世的方法。

        已有12%(如圖3)的留守兒童表示當爸媽不在家時不會想念,48%的孩子表示偶爾會想爸媽。這個現象的出現應引起社會警示,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替代不了親情的重要性。當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只有28%(如圖4)的學生會請教老師,還有12%的學生選擇沉默。“師者,傳道授惑解惑也”,這讓很多教學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還應多注意他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增強溝通能力。學校課程設置時應注重素質教育的開展,規避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的課程。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三、留守兒童現狀及支教效果

        (一)留守兒童現狀

        1.逆反心理嚴重。

        走訪村婦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幾年升學率降低后,村里加大了對學生成績的關注,現在村里留守兒童出現的各類問題正在逐漸好轉。她不贊同隔代教育,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存在代溝且現在獨生子女較多,老一輩特別溺愛。村里有實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老人帶。孩子十多歲時,性格叛逆、接觸社會上的人學會抽煙、不聽勸,去年上半年該孩子的父母將其帶去上海讀職高。實例告誡我們,父母不在身邊會造成孩子過于早熟,有時他們會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兒童在性格發展上會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加上心理封閉、渴望親情,極易走上不歸路。

        2.父母“只出錢、不出力”的錯誤觀念。

        大部分父母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就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但其實不然,這是父母因長期在外務工無法照顧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導孩子職責的體現。“物質皆放養”錯誤的觀念,致使很多孩子成為享樂主義者,存在拜金主義思想,養成好吃懶做的陋習。

        3.溝通交際能力差,遇到問題無法尋求解決。

        在軍訓夏令營活動中,出現學員因口角之爭而打架事件。在場的人很多都無人勸架,顯現了現代人的冷漠。當溝通出現障礙則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二)支教效果

        該社會實踐團隊為短期支教,由教師帶領包括學生黨員及軍訓教導隊成員組成的21人支教隊伍,分兩批開展的多方位教學實踐。注重實踐教育,側重于學校相對缺乏的身體素質及德育方面的教育。開展形象生動的演習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學生可以通過近距離接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但由于其為短期實踐,只能起到入門作用,缺乏點對點的互動,對學生的長久關注度不足。

        為響應國家關愛未成年人思想素質的“春泥計劃”,陽光假日學校是針對留守兒童開設的學校,旨在將留守兒童聚在一起學,避免發生“假日悲劇”。象山鎮宣傳部陳主任表示,該團隊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計劃”,希望能與我校結成幫扶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到村里對未成年人進行專題教育。這是對暑期社會實踐的升華,具有很大的價值。

        四、對策

        (一)社會方面

        加大關注留守兒童的力度、整合資源,面向全社會,全面推進“春泥計劃”,基本保證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政府方面

        發展本土經濟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泗洲頭農業開發特色明顯呈現萬畝圍塘、萬畝楊梅生產基地、萬畝灘涂、千畝藥材、千畝桑園、千畝苗林、靈巖山腳的百畝桂花林、楊家橋溪旁的十里桃花溝的新格局。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

        (三)學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兒童檔案與聯系卡并根據學生特性兩兩結對,讓他們除學習外都能互相幫忙健全留守兒童結對政策。其次,注重擇師標準,對在職教師進行月考核;多開展校園活動,如科學小發明、文化節、手工制作等,增強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制度化家訪,根據教學需求對留守兒童進行定期家訪。加學生強思想道德建設,學校應配備一兩名專業心理老師,每班設一名心理委員定時反映班里學生思想的變化。最后,重視寄宿管理制度,合理規劃學生時間引導他們獨立自主生活。

        (四)家庭方面

        多元溝通,體現在孩子、老師、家長三方的有機結合。老師根據留守兒童檔案與聯系卡,可將每天的作業短信形式發至家長手機以便家長及時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將家校聯系本交給家長簽字,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學習情況。注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適當對其進行磨難性教育。

        五、結語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社會理應對其高度關注,但在輿論監督上尤其是新媒體應當適可而止,過多揭發社會陰暗面易引發社會恐慌,同時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復。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希望通過社會、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機結合,“多管齊下”地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美好未來。留守兒童應秉承“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信念,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少年。

        參考文獻:

        [1]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1).

        [2]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王捍政.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7(21).

        [4]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 亚洲精品五级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精选免费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08粉嫩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